设计管理与成长

关于IOC可视化的一些思考

分享达人

(一)IOC简介

①什么是IOC

②IOC设计的发展方向

③IOC设计工具(BI类设计工具)

④IOC的应用场景

以上不展开阐述,不理解的朋友可自行关键词搜索,我们就应用层面发散一下;

数据指标--指挥调度--数字孪生--设备监测--设备控制--事件感知--配置中心

相信设计同学或产品同学,或多或少都有接触可视化领域。比如B端后台常使用到一些统计图表、比如用研分析或者市场分析也常常用到这类图形来表达。

而涉及B端可视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词就是“智慧”

智慧到底是什么,有人会告诉你,以前是数字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到智慧化时代。但你要具体问智慧化和数字化有什么区别,大多数人会支支吾吾给你一个抽象的概念。

人尚且不能诠释智慧,又怎么去创造智慧呢?

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甚至智慧殡葬。

扒开外衣,它真的智慧吗?

到底什么是智慧?百科告诉你:

“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体现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IOC从数字化到智慧化


①从图表展示到数据穿透


通常,我们设计可视化大屏都容易被局限在平面空间中

“这个屏就这么大,你还想要什么?”





要提升可视化,首先就要打破面板大小的局限性,

理解并以其他形式满足合理的数据穿透需求


如:


这个饼图告诉我未处理的还有8个工单,到底是哪8个工单,

谁在处理,处理停留时长多久了?,

你就告诉我没处理完,能辅助我决策什么?

” 







数据的穿透面板可以有多种形式,以弹窗和面板的切换居多;






②从数据查看到指挥决策


数据穿透后,也需能给到更详细的信息辅助管理者决策,

但“决策”的动作如何做?

对讲机?电话?或又是其他通讯工具?

不可质疑的是,确实很多情况,对讲机更有效率

但信息化时代,有时为了痕迹留存,可以牺牲一些效率或尝试融合;







这就迎来了大屏的功能性操作,工单指派、催办、关闭、误报等;


当然,想象空间还有很多,

如:未必客户的操作台就如同公安一样分布着各类事件的值班人员,

未必不会出现临时替班情况,如何通过大屏指导或指引不熟悉的人员处理事件?

处置预案或者叫处理建议,也许就是另一个亮点。











③从数据可视化到现实虚拟化

数据终究是数据,没有物理世界的直观感,

数字孪生即是这个时代最热也最保温的话题,比如最近大热的概念元宇宙;

虚拟世界的映射我们见过太多,但大多是在游戏中,


如果要真正反映真实世界,技术空间依然很深。

打个最浅显的比方,模型基于X、Y、Z轴坐标,而现实世界基于地理位置(GIS),如何映射?


BIM(城市信息模型) 、GIS(地理信息系统)、IOT(物联网)





关于孪生,路还很远,但从几何模型——数据模型——数据融合——动态孪生到自主孪生,我们已能看见光。

大家可以去瞅瞅51World,一家以克隆地球为愿景的数字孪生机构,虽然不知道他们能走多远,但一定值得关注和祝福。








④从设备信息展示到设备监测和控制


IOT物联网?

传统的可视化我们会罗列设备的信息列表、日志、报警事件,

但大多都是非技术人员无法理解的数据,产生不了价值,更不能辅助决策。

关于设备,我们要往实用层面多加考虑,在真实场景中找到应用价值,

比如监测设备的在离线状态、故障事件、原因分析、设备开关控制等;


万物互联,未必不可能;











⑤从人工发现问题上报到事件感知和事件预测


说到设备的故障事件,我们突然想到,传统的故障是怎么发现的?

通过物管码,定期巡检,上报异常;

现在我们通过设备各项传感器也能发现,这是设备,那人、车、消防,难道不行吗?

人可能包括内部工作人员比如脱岗等事件,也包括外来人员的闯入等;

车可能包括超速、逆行、违停、僵尸车辆等;


现在的AI感知摄像,如执法摄像、车辆监测、热成像摄像等,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大多常规事件。







除此之外呢,数据的比对可以分析出各类异常,当然,人工反馈也不可或缺。






⑥配置中心

数据差异多大算异常,什么时候告警,这些随场景不同都可能截然不同,标准虽然重要,配置也不可没有;

图表的展示形式,是折线又或是柱状,维度是区域又或是楼栋?,图表的样式和数据维度配置貌似让人惊喜;

谁来看都展示一样的数据?会否出现数据查看的需求不同?演示和使用的需求会否截然相反?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使用时,更希望没有告警;

演示时,更希望让观众看到我们对告警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大屏的智慧;

权限的配置值得深思;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互耕II乙方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通过数据驱动设计

分享达人

一、前言


在日常的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数据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加强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希望可以借此做一个总结,与大家分享。如果你也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相关的数据问题、不知如何利用数据推动设计、或者对数据抱有一定的兴趣,那我们可以一起往下看。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说明:




二、背景


随着互联网大环境从增量进入到存量市场,企业发展与产品的迭代越来越离不开数据的指导,数据驱动已然成为当下产品的主趋势。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更应该对数据保持高度敏感,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推动设计迭代,并让其更合理、更具有可信度。

任何一款产品,设计师都无法根据自己的心情、想法,一拍脑门的迅速产出。好的产品,既要考虑市场价值,也离不开用户体验,应该明确目标而进行实现,所以设计过程中需要依靠数据给予我们指导,即利用数据驱动设计。



三、深入了解数据


3.1 数据的作用

数据在产品迭代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极其重要。在了解数据之前,简单的理解一下为什么需要数据,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数据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3.1.1 提效赋能

工作中或许会常常面临多种需求并线进行的状况,合理客观的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清任务的优先级,并聚焦于当前最紧急的任务展开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可以推动任务的快速高效完成。



3.1.了解用户

设计师与真正的用户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不能按照设计师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衡量用户的想法,更不能想当然的觉得用户需要什么。

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用户,利用数据分析的种种方法,我们可以进行抽丝剥茧,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断的去深挖用户需求,进而更好的满足用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留住用户,促进产品增收。



3.1.设计支撑

在进行设计输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况:

我相信各位设计师在日常的对接中,一定是根据需求文档进行了设计输出,但是在设计评审阶段却很难去说服各需求方。数据在此情景下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针对设计方案有一个理性的数据支撑,去衡量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有效。

其次在项目上线后依据数据反馈,可以验证此次设计是否达到理想目标,是否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了解数据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深耕需求、把控方向。



3.2 数据的类型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现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区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两大类。

定性数据指导设计过程,往往判断某件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定量数据关注数据频率,在结果上更具有说服力。这两种数据的类型在数据分析以及设计驱动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时常会通过定性数据来发现、定义问题,最后再由定量数据来验证结果。


3.2.1 定性数据

定性数据是非统计数据,在样本选取上,数据量较少,主要收集途径有以下方法:应用商店评论、客服反馈、音视频记录、笔记反馈、访谈调研等。

可以快速了解到用户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数据具有可调查性,是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能进一步推断出设计的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从而通过设计方法优化产品设计体验。


3.2.2 定量数据

定量数据是统计性的,可以用来问“多少”的问题,最终生成结论性的数据信息。收集途径可以有以下方法:测试、产品数据、指标上报、实验调查等。

定量数据提供了对设计的间接评估,可以快速了解用户基础信息数据以及对产品的使用感知,例如完成率、满意度等等数据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统计信息,还能验证结果。




3.3 数据的维度

数据不应该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数字,需要深入的了解数据,善于从这一堆数字背后,发现数据的真实意义。

由此,Google推出HEART模型,作为一套完善的用以评估以及提升用户体验的标准。HEART模型包括五个维度,分别为:愉悦度(Happiness)、参与度(Engagement)、接受度(Adoption)、留存度(Retention)、完成度(Task success)。通过这种方式将数据分为五个维度,可以更有效的明白不同类型的数据所体现的真实含义。



3.3.1 愉悦度(Happiness)

什么是愉悦度?关于这个问题,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回答吧,因此愉悦度更偏向于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直观的主观感受,例如满意度、产品体验感受、推荐指数、易用性感知等等体验指标,通过这一类的数据可以有效的了解用户对于产品或者某个功能的喜好程度。

可以利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获取用户在体验和感知上愉悦程度,例如一对一访谈、观察小组、可行性测试等。也可以通过定量调查中的问卷、数据反馈、AB测试等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推荐指数等。



3.3.2 参与度(Engagement)

指用户在使用产品功能时的参与深度,衡量指标即为有效活跃用户的数量。用户参与度并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界定标准,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指标,产品访问频次、平均访问时长、访问页面数量、产品使用间隔。

数据的衡量只是最基础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对于新用户而言,可以通过引导、帮助等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老用户,需要合理的推送相关优惠与活动,也可以利用游戏化运营建立长期关系,这些都是比较有效的提升参与度的方法。



3.3.3 接受度(Adoption)

当一个新的产品与功能出现时,由于陌生感,用户短时间内很难接受,而接受度就是指用户在特定时间内真正开始习惯并使用。

为了快速得到用户的认可,往往产品设计中会通过竞品分析的方式确保框架内容与市场的同类产品保持一致,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而针对大部分的新用户也会使用新功能引导以及相关通知推送等加快新用户的接受度。



3.3.4 留存度(Retention)

在产品运营中,留存是最关键的数据指标,它也是产品获利与增长中最主要因素之一,留存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继续使用,它是最真实的数据表现,而留存通常体现在,多日留存率、回访率、不同平台的使用重合率等。

针对这一数据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升用户留存率,大致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维度:

(1) 产品维度

产品功能决定是决定用户留存的关键。在需求设计上,通过挖掘潜在需求,刺激用户长期使用,并且通过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供细分服务,进一步满足用户;甚至我们也会发现在大多数产品中,通过建立社区,打造社交圈子,强化用户的粘性。

(2) 运营维度

产品使用过程中,合理的运营也是提升用户留存的关键之一,常用的方法有定期举办活动、例如砍价、助力、签到、每日任务等;也可以通过消息推送挽留用户。



3.3.5 完成度(Task success)

完成度主要是指用户对于关键任务的完成率,常常用来衡量交互流程是否合理。主要包括以下维度:首次点击时间、操作完成时间、完成点击次数、完成率、失败率、出错率等。

A: 任务完成度的衡量指标该怎么计算呢?

(1) 任务完成时间

用户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即为任务完成时间。

(2) 完成率

完成率=完成的操作次数/开始操作的次数


产品设计中,为了提升完成率,需要辅助用户进行交互并进行引导设计,不仅需要符合不同场景变化以及用户的心智模型,还要给予用户体验流程中的舒适感受,进一步辅助其完成任务。


B: 如何提升任务的完成率呢?

(1) 降低理解成本

利用设计手法,降低任务流程中的理解成本,切入到实际的场景中,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任务。

例如在列表模块中,默认状态下的输入框内,展示灰色的提醒文案,提前告知用户该区域应该填写的内容;比如说高德地图通过AR技术结合导航,快速帮助用户完成导航任务;再类似于可视化数据看板,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结果。


(2) 精简任务流程

降低理解成本只能单一的满足用户操作前的理解,而操作过程中的步骤长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优化任务流程,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完成率。

例如用户在进行登录注册时,可以点击右上角的文案即可实现登录注册状态的快速切换,减少用户切换的流程步骤。再比如说表单填写类的产品,还可以将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减少操作。甚至电商产品中,可以通过找相似减少用户的筛选成本。



(3) 系统智能预判,提供帮助

结合用户的场景与行为,进行合理的预判设计,有助于缩短用户操作路径、引导用户转化。例如下面的案例,在表单信息填写中,通过智能判断关联内容,提供帮助,甚至通过判断用户的行为,进行精准内容推送。



3.4 常用的数据

通过以上数据的五个维度,可以发现数据的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数据反映不同的内容。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复杂且多样的数据,对于设计师而言,常用的数据大致可以划分为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业务数据这三大类别。



3.4.1 用户数据

从字面上理解用户数据即为与用户有关的数据,这种数据常常用来描述用户人群、用户基础属性等。通过一系列的“用户数据”进行支撑,可以快速梳理关于产品的基础用户群体,构建用户的画像。

不同的产品属性,有不同的用户人群画像。比如说美柚这款记录类APP,主要的用户人群是年轻的女性,对生活有一定的追求;再比如说英语流利说这款产品,主要的用户人群是年轻的、有明确学习英语需求的人群。

用户数据主要包括两大类别:用户基本属性与用户生命周期数据。


a、用户基本属性

用户基本属性通俗解释即为关于用户自身最基本的属性,包括性别、地域、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婚姻状况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属性,我们可以对用户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只有更好的了解用户,我们才能进行针对化的设计产出、精准投放,从而推动产品更好的发展。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只有清楚对方的想法、习惯、喜好,才能减少吵架的几率,实现和谐发展。



b、用户生命周期数据

生命周期指的是从开始到结束,用户都会经历着从接触到流失的阶段,我们通过生命周期结合用户数据可以简单分为新增、活跃、留存、流失。


1、新增用户数

新增用户从字面上拆解开来即为新、增,广泛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打开产品的新用户人数算作新增用户,但是更严谨一点的话,则表示某产品一段时间内新增加的注册用户数量。

通常我们将下载且访问过产品的用户称为访客,这部分人群是潜在的注册用户。


2、活跃用户数

活跃用户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相比普通用户而言他们更加认可平台,对于平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什么是活跃用户?如何具体的去定义活跃用户呢?

通常来说,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有打开过产品,这就算做一个活跃用户。当然,不同平台对于活跃用户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而活跃用户主要也分为两类:新用户与老用户,而从商业的角度上还可以划分为低价值用户与高价值用户。

活跃用户数常见的指标有DAU、WAU、MAU。

DAU:Daily Active User,表示日活跃用户数量,指的是从0:00-24:00一个自然日(统计日)之间,登录并使用了某一功能的用户数量。

例:某个产品的日活计算方式为打开该APP即算活跃,2022年1月19日这天打开APP的行为有50次,经排重后发现有30个用户打开了APP,那么该产品的DAU就是30。

了解完DAU,我相信大家对于WAU(周活跃用户数量)与MAU(月活跃用户数量)应该不至于陌生了。WAU与MAU,他们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计算周期的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月活的计算并不是简单的日活相加,我们需要进行去重。



3、用户留存率

在讲解用户留存率之前,我们应该了解用户留存。何为用户留存?顾名思义,就是最终留下来的用户。用户留存率这一指标可以反馈当前产品的质量如何,这是产品自初期开始就需要持续关注的内容。常用的用户留存指标有次日留存、3日留存、7日留存、15日留存和30日留存。



4、用户流失

用户流失的定义是什么?用户流失需要结合时间(Time)与动作(Action)这两个指标进行,即用户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未进行关键行为的操作。与之常常相关联的因素大致分为产品生命周期、负面体验、竞品策略等等。

用户流失率的存在表明了用户对产品的负面反映,对于产品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数据反馈。

当下市场中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要比留住现有用户的成本高出5倍。因此降低用户流失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3.4.2 行为数据

行为数据常用来描述用户使用方式,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交互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快速了解用户特征,为流程优化、精细化运营、产品体验等设计措施提供判断依据、辅助设计。

行为数据的指标主要包括转化率、平均停留时长、跳出率、PV、UV等等。

1转化率

什么是转化率?转化率就是下一页面与当前页面的访问占比。它常常被用来衡量产品路径中的用户体验是否合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流程优化以及设计迭代。

以下图为例,有200个人来到了页面A,其中有100人点击页面A的按钮进入页面B,那么页面A按钮的转化率则为(100/200)*100%=50%。


2、启动次数

通常指的是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用户启动应用的次数。与之相关的两大指标分别为用户总启动次数与人均启动次数,常用来反映用户粘性与活跃度。


3使用时长

使用时长是指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用户从打开到关闭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时长需关注的指标为用户总使用时长、人均使用时长、单次使用时长。这些指标常用来衡量用户粘性与活跃度,常常需要与启动次数一起结合进行分析。


4访问分析

页面访问分析包括页面访问次数、停留时长、跳出/退出率、用户访问页面数和用户访问路径。


(1) 访问次数

访问次数是指访客完整打开页面进行访问的次数,常用来衡量产品的访问速度。

(2) 停留时长

停留时长表示用户进入产品中,呆了多长时间后离去。这一指标是考量用户粘性以及贡献度的重要指标。

(3) 跳出率/退出率

跳出率,指的是只访问了入口页面即退出的次数与入口页面访问次数的占比数。

跳出率越低,说明流量越好,用户对产品的兴趣越高。

计算公式为:跳出率=访问一个页面后离开的次数/总访问次数*100%

 

退出率是指从该页面退出的页面访问数与进入该页面的页面访问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退出率=退出次数/总访问次数*100%


跳出率为(2/8)*100%=25%

退出率为{(2+2)/(8+2)}*100%=40%

 

注意:跳出率与退出率较高,也不全部都是坏事。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说某些下单页面,点击提交后会进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该页面跳出率高则为正常。



(4) 用户访问页面数

用户访问页面数常常离不开两方面的指标,PV值与UV值。

PV(Page View):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周期内,页面访问量或点击量,侧重浏览量。

用户每访问一次就算作一个PV。

UV(User View):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周期内,访问页面的人数之和,侧重访客数。

一天内同个用户多次访问仅算作一个UV。



(5) 用户访问路径

用户访问路径是统计用户从进入产品到离开产品整个过程中的路径与页面访问情况,不同的用户路径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去定位关键节点,针对性的产出优化方案。

如下图所示,用户在进行针对性的查找歌曲时,通过首页的搜索入口进入,在搜索引导页面中输入歌名,最终出现结果页。通过用户的访问路径分析,可以为我们进行优化提供合理的切入点。





3.4.3 业务数据


1、ARPU

ARPU是 “The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的缩写,是指在某一周期内用户产生的平均收入,用来衡量单个用户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

注意:ARPU值是有时间属性的,我们在计算的时候需要有清楚的时间定义,不同的定义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2、付费率

不同业务模式之间的付费率计算方式是不同的,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分析的维度。

(1) 注册用户付费率

注册用户付费率=付费人数/注册人数

(2) 活跃用户付费率

活跃用户付费率=付费人数/活跃用户人数



3、GMV (成交金额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即成交金额。这个指标常用在电商行业,是用来衡量电商企业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

GMV=真实成交金额+未付款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简而言之就是GMV为已付款订单与未付款订单两者之和。



4、LTV (用户终身价值)

LTV(Life Time Value),为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一般常用指标为3日、5日、7日、30日、60日、90日LTV。常用来衡量用户从开始使用到不再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企业贡献了多少收入。

它的计算方式由两部分组成:LTV=LTxARPU,LT为用户生命周期,ARPU为每用户平均收入。




四、数据分析思维

数据分析不仅仅是摆数据,同时深度的结论也非常重要。空有数据,没有结论,对于决策者而言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用处。那么,面对一堆数据,我们该如何分析得出深度的结论,从而驱动决策?


4.1 数据来源

数据的获取渠道有很多种方式,接下来分享几个我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4.1.1、数据分析平台


注意:同一关键词,不同平台的搜索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4.1.2、内部咨询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需要加强与其他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与用户运营、数据分析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数据情况,时刻保持敏感度。

如果公司没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师,也可以从客服人员下手,他们无疑是与客户打交道最直接的人了,他们对于用户的痛点会更及时感知。可以通过询问客服人员,更好的了解用户的痛点需求,辅助我们设计方案的执行。




4.1.3、用户反馈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比如说Feedback用户反馈,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以及Google Play应用商店评论等。



4.1.4、数据埋点

针对想要查看相关数据的模块内容,提交关键数据指标给到数据分析师、开发等,从而进行一个定制化的内容获取。

注意: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数据埋点,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进行埋点时,一定要在设计阶段就提前告知开发以及数据分析师,做好沟通工作,针对需要的数据进行埋点处理。



4.1.5、需求评审

在需求评审前,设计师可以提前了解相关数据,帮助我们对于设计层面有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评审过程中,通过沟通碰撞了解到更多的数据,也能依据之前项目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辅助本次设计优化。



4.1.6复盘分享

在一些大的项目上线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数据反馈,大家针对结果做一个项目复盘,开展相关会议。在这结果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是否产生了新问题以及是否有新的机会发掘点。在复盘之后,针对知识点进行共享,设计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更多信息,方便后期迭代。




4.2 甄别数据

数据的呈现往往告诉我们已经发生了什么,但它没有告诉我们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利用数据,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可以依据过去的趋势预测未来,甚至可能是非常准确的预测。我们需要对数据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进行甄别。

4.2.1 虚荣数据

什么是虚荣数据?如果空有一个数据,尽管该数字看起来很美,却无法依靠该数据去进行设计驱动以及提供具体价值,那么该数据就是一个虚荣数据,毫无意义。

以下几个指标则是常见的虚荣数据,我们需要引起注意。


1、点击量

无论什么网站,只要页面上存在的可点击区域多,那么该页面的整体点击量数字必然都比较高。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点击人数,而不是点击次数。100个用户每人点击1次,与1个人点击100次,后续带来的结果是必然不同的。


2、下载量 

下载量的多少有时候会影响产品在应用商店中的排名,但是这个数据指标并不能带来实际价值。反观下载之后的注册转化率、付费转化率等等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3、用户数

用户数量越大,这个产品听起来似乎就越成功。但是产品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一个数字,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指标。

比如说A、B两款产品的用户量分别为100万以及50万,用户活跃度分别为1%与30%,其他都是沉默用户,那么就一定能说A产品要比B产品好吗?

用户数量再大,没有体现出对应的价值,那么就是虚拟数据。我们不能被这些虚拟数字所欺骗,还沾沾自喜。


4、停留时长

用户的停留时间越长就说明这个产品越好吗?真的是由于产品的用户体验做的足够好而让用户产生了沉浸式的体验从而一直停留吗?

用户的停留时长并不是越长越好,这个指标也无法直观反映用户对产品的粘性。我们更应该结合完成度、内容跳出率等数据进行综合判断。




4.2.2 异常数据

数据分析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异常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看待数据,一般来说,产品的部分数据指标存在固定的波动周期,当某项数据指标突然不符合常规波动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异常背后的原因。


1、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数据分析中常见的逻辑错误,那么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想必大家对于幸存者偏差都有一定的理解了吧。所谓幸存者偏差,即我们在进行统计的时候忽略了样本的随机性与全面性,用局部样本代替总体样本。归根到底这就是由于获取信息知识的不全导致的认知偏差。这启示我们在查看数据的时候,不能只看显而易见的信息,同时还要找出沉默信息。否则,一定会存在着巨大偏差。


2、数据样本不够

在进行数据提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注意上面所描述的样本选择问题上,还需保证足够多的样本数量来进行支撑。按照常规定律来说,数据样本达到一定的数量程度,才能展示出相对真实的规律。

例:比如说我们在产品中新增了一个功能,但是由于预算、人力资源等原因在前期的推广宣传阶段并没有多少曝光,只有一部分老用户知道,这就说明这个功能很失败,没有存在的意义吗?答案未必是这样。

所以在进行数据提取时,我们就需要尽可能的保证有足够多的样本数据,这样才能保证最终输出的数据结果是最客观的。


3、存在脏数据

脏数据,也被称为坏数据,常常是指不合理、对于业务毫无用处的数据。

脏数据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数据统计过程中可能是由于输入了多余空格、重复插入多余数据等等。在前期数据收集分析阶段,例如问卷调查,往往会存在很多无意义的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可以通过设置分支题目、陷阱题目等等方式来进一步筛选问卷,做好对脏数据的防控与清洗。



4.3 分析方法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个平时工作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漏斗分析法、矩阵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4.3.1 漏斗分析法

漏斗分析法是数据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模型,能够科学的反映用户行为状态以及从起点到终点各阶段之间的用户转化情况。

常用的指标包含转化率与流失率。通过层层的分析,观察流程中是否存在提高转化率的机会点,挖掘设计。(后面会结合实际项目为例进行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做过多讲解)


4.3.2 对比分析法

所谓的对比分析,就是给孤零零的数据一个合理的参考,否则这种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在利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内容:对比对象与对比维度。

在产品迭代测试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说服力,择决出最佳方案,往往会采用对比分析,也就是常说的A/B Test。A/B Test最核心的思想是要保证单一变量,其他条件保证相同。回到设计本身,一般来说每个方案应该大体上相同,只是某一个地方有所不同,比如某处文案、颜色、图标等。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方案,统计并对比不同方案的转化率、留存率等指标,从而确定最优方案。


4.3.3 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常常是通过两个指标的交叉,利用分析矩阵划分为四个象限,找出问题的优先级。

例:如下图所示,为某个运营活动点击的四象限分布情况。X轴自左向右,Y轴自下而上,分别代表了从低到高。

通过矩阵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快速定位当前最值得的MVP优化方式,指引我们在复杂的数据中正确前行。



五、数据驱动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了解了数据基础的内容后,就需要掌握通过数据驱动设计最关键的内容,接下来我将通过用户、行为、业务三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几个不错的设计案例。


5.1 用户增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用户数据涉及到两个方面,用户的基础属性数据可以很好的辅助设计,通过数据对用户进行分层,例如性别、年龄、地域,这些都是常见的用户基础属性;

除此之外,与用户相关并关联产品的重要数据还包括新增用户、用户活跃度、用户留存率、用户流失率等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的表现挖掘背后的原因,进而通过设计手法深入优化促进用户数据增长,形成闭环。简单分享以下几个方法。


5.1.1 产品拉新

关于产品拉新,并不只是产品上线后需要考虑的事情,在产品设计的每一环节中,都是需要去进行考虑的。产品拉新可以通过邀请码、新手福利、邀请好友等几个方面进行。


1、邀请码

邀请码通常是由企业发放,优先发放给种子用户,然后通过种子用户的社交圈去进行扩散,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前段时间爆火的一款国外音频社交软件Clubhouse,便是利用了这种方式进行扩散传播。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软件有所区别,Clubhouse并没有对全部用户开放,而是需要得到其他用户发出的邀请码验证后才能进行使用。邀请码的稀缺性将Clubhouse的热度炒得越来越高,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能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同时这种模式大大保证了音频内容的质量。


2、新手福利

一些产品针对未注册或者未使用过产品的新用户,会发放专属福利,促进用户转化。

新手福利通常是以开屏页、Banner、弹窗、活动页、新手任务等形式进行领取,随着市场环境的紧张,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新手福利的成本的也在逐渐增加。


3、邀请好友

针对注册或使用过产品的用户而言,通过发掘他们自身的社交圈子,促使老用户自觉邀请新用户,提升产品的用户数量增长。

邀请好友有以下两个常见方式:

(1) 增加分享入口

老用户可通过点击分享图标的形式直接分享给相应的好友。比如说,网易云音乐这款产品,用户可以邀请好友一同在线听歌,或者是单独分享给特定的人。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了人的分享和展示心理。

(2) 福利刺激

平台发放一定的优惠券、奖励等给到用户,新老用户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对应的奖励。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了人的获利心理。


5.1.2 活跃运营

活跃运营可以提升沉默用户的活跃度,对于产品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常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进行布局。

1、用户积分体系

积分体系如果运用的好,那么对于增加用户粘性以及提升活跃度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积分体系是否能够吸引到用户,就在于积分所兑换的产品是否有足够价值。

比如说常见的外卖平台——饿了么的积分体系,其核心就是围绕下单行为而展开,下单之后返还吃货豆,吃货豆可兑换红包,红包再次消费抵扣。整个操作流程,围绕用户的核心行为构建奖励并形成闭环。


2、签到

很多产品都设置了签到功能,希望借此方式提升用户粘性。这一功能的常见名称为“签到”“打卡”,或者根据运营活动的场景来进行命名,比如说蚂蚁庄园、新浪种树等。

一种良好的签到模式对于用户习惯的培养是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的,但是关于在产品中是否增加该功能,也是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去进行更细致的考量。

签到的方式主要有自动签到与手动签到这两种。

(1)自动签到

登录自动签到的方式常见于游戏类应用中,比如说王者荣耀这款产品,用户打开即以弹窗形式告知用户,领取相应的奖励。

(2)手动签到

用户点击签到入口,即可完成签到。相比自动签到而言,这种签到方式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3、社区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打造自己的社区,比如说淘宝的逛逛,咸鱼的会玩等等。为什么社区功能越来越普遍呢?社区的存在,可以让用户在产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这样有助于用户产生粘性,从而提升产品活跃度。

例:Keep通过打造高品质的UGC内容社区,满足新老用户的价值需求。顶部Tab分为关注、精选、圈子三个模块。关注一栏方便用户快速查看自己感兴趣的人,满足社交需求。精选一栏承载了KOL与内容生产者的分享内容、用户社交留存功能。圈子一栏更好的满足用户想要一群人打卡的情感诉求。


5.1.3 留存

留存的本质是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后用户才会持续使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用户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其中某一个节点。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上例子。

1、流畅的首次体验

用户首次使用该产品时是否顺畅,能否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用户后续的留存情况。

比如说现如今很多产品为了降低用户的登录注册成本,通过手机号一键注册即可实现快速登录。若未注册过,在登录时系统会自动判断并为其创建账号。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用户记忆成本,同时还有安全性的保障。


2、降低学习成本

通常来说一款产品的学习成本越高,用户理解起来就越困难,那么用户长期留在该平台的概率就会降低,故而我们应该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去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例如一些金融产品,其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对于新手小白来说真的是非常困难,基本的认知都存在困难的前提下,更别说指望用户转化了。基于此背景,新手引导提示、新手教学视频、在线客服服务、模拟交易等等方案,都会极大的降低用户理解成本,为后续用户的下单转化提供有力的帮助。


3、迁移成本

何为用户迁移成本?用户选择新产品的行为需承担的代价。随着迁移成本的增加,用户长期使用该产品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例如有道云笔记这款产品,用户在该平台创作了大量的内容后,就很有可能会长期留在该平台,因为重新换平台的成本着实有点高。




5.1.4 挽留机制

挽留机制是留住用户、促进用户转化的最后一道程序。

常见的挽留机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1、提供解决方案

当淘宝用户在进行退款时,若原因是地址填写错误,那么页面会自动出现弹窗提醒用户修改即可,避免用户取消订单,从而降低退款率。


2、利益刺激

当用户退出购买页面关键节点时,会以弹窗形式进行挽留。

例:知乎会员购买页面退出时,系统会自动出现二次确认弹窗,将价值点信息以动效形式展示在视觉中心,并对支付按钮进行突出设计,吸引用户注意,再次挽留。

例:拼多多的二次挽留同样以弹窗形式展示,突出利益点,同时有时间维度,使得用户产生紧迫感,刺激用户下单。


3、操作警告

操作警告类的文案二次提示,可以让用户对当前行为有更清楚的认知,并仔细思考。用户会考虑到一些时间成本、花费精力等因素,可能会取消放弃的念头。

例:全民K歌这款应用,用户想要删除之前发布过的创作内容,点击删除之后,会出现二次警示确认弹窗,对用户的行为进行一个挽留。就算最终用户删除了创造内容,还可以在最新删除列表中恢复。这样既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引起的后果,还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创作内容的多样化存在。




5.2 行为优化

行为数据描述用户使用方式,虽然与用户相关,但更加关注的是使用的流程、方式与产品体验,其中重点关注的数据包含点击率、转化率、访问分析等。


5.2.1 行为场景复现

深入分析用户的访问数据,模拟行为场景,更好的把握用户当下的心理,从用户角度出发去设计。下面,我将以一个工作中的实际项目为例,详细阐述如何从设计侧推动项目迭代。

例如我们接到一个需求,需要进行注册流程的优化,提升这一模块的转化率。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陷于视觉层面进行调整,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真正找到这个需求背后的目的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进行呢?首先,为了对用户行为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可以利用用户体验地图的形式将用户行为场景复现,通过对用户的情绪曲线、想法的剖析,从中找到合适的机会点,为后续设计的迭代优化提供一定思路。

通过对用户的旅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关键阶段中所对应的数据指标也不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为场景,制定对应的数据优化目标,从而提升整体的产品价值。



5.2.2 行为路径优化

用户的行为是决策的重要因素,了解用户的行为和意图后,会发现大部分用户的行为与设计会存在很大的偏差,所以需要更多关注用户的行为数据,揣摩用户行为下的真实心理与诉求,才能做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紧接着上面的案例,咱们继续通过漏斗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优化用户在登录注册路径上的体验,提升转化率。

原有的登录流程转化率如下图所示


1、快速定位问题环节

通过数据反馈,发现从注册页面到点击注册按钮这页面之间存在较高的流失率,其次再是安全验证页面。我们需要对这一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同时将主要的精力聚焦于该模块的优化。针对流失率较高的主要页面进行着重设计。


2、分析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用户很大一部分都在点击注册按钮这一页面流失掉了,当前页面的停留时长较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缩短停留时长,帮助用户快速注册呢?该怎样设计才能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呢?


3、方案输出

通过聚焦问题后,发现最终我们的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帮助用户快速完成注册。

针对此设计目标,运用竞品分析、用户体验地图等方式对于该模块进行了思维拓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比如在输入邮箱时增加常用高频邮箱格式后缀,减少用户手动输入的步骤;比如增加用户输入错误之后的快捷删除图标,方便用户一键操作.....等等(详细的可见之前项目复盘)。


4、数据验证

在设计上线一段时期后,查看数据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漏斗模型的数据转化有了很大提升。再次验证,此次改版方案较为成功。

以上案例大致展示了工作中如何运用数据驱动设计的常规流程与方法。从整体漏斗分析原因,定位关键问题节点,进而推动问题环节的优化,最终解决问题。



5.3 价值体现

数据会给到我们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思考,从设计的层面去赋能业务。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业务价值的增长点,寻找设计机会。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业务价值呢?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用户,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拆解分析,可以更好的洞察到机会点。

例如我们需要提升会员模块的开卡率,该怎么进行落地执行呢?


5.3.1 目标拆解

我们将用户的行为路径划分为感知——决策——行动——传播这几个主要阶段,通过体验地图,深挖可优化的空间。

通过流程的梳理,将目标进行拆解,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



5.3.2 设计方案

有明确的设计目标之后,我们就需要针对每一节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1、感知阶段-用户触达

当前会员购买的入口隐藏的过深,很多用户都对该模块的存在缺少认知。要想会员卡的购买率有所提升,最基本的举措就是要加大对其宣传力度。因此,我们需要增强用户感知。常见的形式有Push推送、邮件、短信等等,吸引用户去查看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后续转化。

我们需要提升关于会员内容的用户感知,就可以尝试在首页增加会员入口。宣传的形式可以采用Banner图,方便用户直接点击就可进入了解详情。另外,产品页面还可增加气泡文案引导,底部悬浮弹窗等等,增强用户的感知。

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在进行宣传引导时,一定要考虑到产品自身的属性,进行差异化设计。比如说海外产品的用户一般都很讨厌广告,那么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做到克制。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用户造成不好的体验。


2、决策阶段-价值触达

用户受吸引来查看会员相关内容时,我们需要对会员的价值进行一个高效快捷的输出传递。只有让用户在该阶段感受到价值大于价格,才会有后续的购买行动。在会员权益模块,需要根据用户的状态进行区分,针对化展示。人群大致划分为普通用户、会员与过期会员。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强化用户的价值触达感知。

(1)文案刺激。告诉用户办会员卡一年预计能省下多少钱。

(2)增加计算器功能,让用户根据自己的习惯输入预计交易额,更智能的感知优惠。

(3)向用户发放一定的优惠券,并增加倒计时,出于沉没成本,用户转化的几率很有可能会增加。

(4)人数比例展示,利用人的从众心理,促进购买。



3、行动阶段-购买转化

到了行动阶段,用户的整体购买流程是否高效、是否顺畅则成了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我们在现阶段的设计策略,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展开:


(1)避免用户过多选择

原有的会员页面将三种会员模式全都展示出来让用户自己选择,对于很多新手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会员的购买率也比较低。更新后,我们将会员的价值点简单的罗列出来,让用户可以直观的了解会员卡的优势,同时会员卡按照时间周期与价格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级,针对平台主推的年卡,增加标签,强化感知。


(2)减少页面跳转

用户在进行购买时,无需跳转页面,只需在当前页面操作即可。悬浮收银台的形式,可以避免用户在跳转页面之间可能带来的数据流失,最大化的保障用户购买行为的完成。


4、分享阶段-持续正向裂变

用户完成分享即可获得相对的奖励,被分享的新用户再进入产品进行体验,即可获得新用户奖励。在进行分享的操作中,有以下优化方向。

(1) 增加分享引导

可以通过文案引导、运营位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用户进行分享操作。

(2) 优化分享体验

增加分享的渠道,引入常用的Twitter、Facebook、Telegram等社交平台;

增加用户分享图的制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六、总结

数据驱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去不断的跟踪、反馈,通过不断的数据驱动,才能推动设计的更优发展。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数据保持敏感,从这些数据背后找出真正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师了解一定的数据知识,可以更好的辅助我们进行设计产出,使得我们的方案更有说服度。

感谢阅读,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如何利用数据驱动设计的全部内容。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甜西瓜汁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数据分析的正确打开方式

分享达人

作为一枚设计小萌新,对上述场景,是否似曾相识呢?此些尴尬的情况,也映射出了不少问题:数据化设计意识薄弱,数据基础知识模糊,缺乏系统的体验评估模型和度量方法等等。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呢?数据的基础知识又有什么呢?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又有哪些?诸位看官抓好扶好,入门版航班即将起飞,让我们一起走进数据的世界,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告别“我要我觉得”的任性决策。





增量尚不明确,存量博弈的下半场,都以去肥增瘦的方式,宣告着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到来,似乎也对设计师同学提出更高专业的要求。数据意识作为能力象限中的某个小瓦块,虽然细微,但也是专业输出的切入点。


在面对产品功能迭代、用户行为分析、日常监测、设计决策以及效果评估等等问题时,单纯的从视觉维度进行推导,会稍显单薄。而基于客观数据的分析,可以更科学准确的辅助我们进行决策。





所谓的“数据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可将某个事件量化,且可形成数字,来衡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数据指标”能揭示出产品用户的行为和业务水平状况。


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种类繁多,大致都围绕“用户是谁、做了何事、结果如何”进行归纳整合,分别对应着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业务数据三类指标。



用户数据:包含存量、增量、留存及渠道来源四类

1. 存量:反映某一时间段内活跃的用户数。以日活(DAU)、周活(WAU)、月活(MAU)维度进行统计。其中,Active需以关键用户的自发行为来进行定义,常见的动作有登录、浏览内容等。

2. 增量:一般用新增用户数来反映,同样分为日新增(DNU)、周新增(WNU)、月新增(MNU)三类统计维度。其中,增量的定义相对模糊,需提前与渠道确认好新增指标,建议根据内部的账号体系进行指标的取舍,选择新增注册用户还是新增设备数。

3. 来源:用户从何而来,包含自然搜索、产品导流、好友邀请等多种渠道。结合不同渠道用户的数据表现,可以指导后续的推广方案。

4. 留存:通过留存率来评判产品的健康程度,表示新用户在一定时间段内,某些行为重复发生的比率。其中,日留存和月留存的评判分析作用又有所不同:

  • 日留存:作为衡量用户渠道质量的重要依据,如老王的公众号在站酷、知乎、微信群进行导流宣传,通过分析不同渠道的用户留存表现,从而优化受众用户的投放来源。

  • 月留存:作为用户粘性的重要判断,通过指标来分析产品对用户是否长期有吸引力。也可用作产品上新后,功能迭代是否符合预期的判断依据。


行为数据:记录用户使用产品的相关行为,可包含行为质量(访问深度、转化率、跳出率、用户停留时长)与数量(次数、频率、点击率、访问时长)两维度

1. 访问深度:用户单次浏览页面的过程中,浏览了页面的数量越多,表示用户访问深度越深,产品粘性较好。

2. 转化率:指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完成转化行为的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比率。转化率=(转化次数/点击量)×100%。如在电商、理财等产品中,转化率是衡量产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

3. 跳出率:访问了单个页面的用户占全部访问用户的百分比,可用来衡量访问质量,高跳出率通常表示内容或体验与用户目标脱节。

4. 停留时长:用户游逛的时间长度,需要区分对待内容消费与工具效率场景,高停留时长并非全是正向反馈。

5. 次数:包含页面访问次数(PV)和用户访问次数(UV),通过页面或者用户作为计数单位,但需进行相应数据去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6. 点击率:CTR(Click-Through-Rate)即点击通过率,某一内容被点击的次数与被显示次数之比,CTR是衡量互联网广告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影响用户点击的因子较多,作为入口级内容,却具备较大的设计发挥空间,可通过信息的布局与核心利益点的外化,实现行为号召(Call to Action)


业务数据:产品在商业化过程中,对业务结果的贡献程度,如总成交量、人均消费金额、消费人数、续费率、用户周期价值等

1. 总成交量: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属于电商平台企业成交类指标,主要指订单的总金额,包含付款与未付款两部分

2. 人均消费金额: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户平均收入。这个指标计算的是某时间段内平均每个活跃用户为应用创造的收入。

3. 续费率:指的是在订阅期结束时,选择续费的用户占所有应续费用户的百分比

4. 付费率:付费用户占活跃用户的比例。

5. 用户周期价值:LTV(life time value)是产品从用户获取到流失所得到的全部收益的总和,当LTV大于平均获客成本和后续的运营成本时,产品获得净收益。






对上述数据类别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在面对纷纭复杂的应用类型与数据概念时,到底该怎么选取合适的指标进行衡量和分析呢?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指标建模。我们大致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关键指标的选取。

① 明确业务的最终目的;

② 判断业务模块所属类型;

③ 根据模块类型选择数据指标;


① 明确业务的最终目的

任何产品都有其商业或生存目的,且通常会使用一些支撑手段的工具、或是支撑手段的手段来达成目的。我们以“设计软件-Figma”为例,进行业务目的与手段的拆解。

1. 目的:Figma 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协作式 UI 设计工具,其最终目的是完成商业变现,让更多用户付费购买。

2. 手段:为达成这一目标,而采用基于web的模式这一手段,极大的方便了团队协作办公的需求,继而备受青睐,普及率节节攀升。

3. 支持手段的工具:此外,借助开源的插件及完善的组件功能,为设计创作者提供更便捷的工具支持。



② 判断业务模块所属类型

在从业务的最终目的出发,梳理业务模块后,可进一步的拆解该业务模块的具体类型。为方便理解,可以按照产品价值,将功能模块分为4种类别:工具、内容浏览、社区、交易。

1. 针对本身自带价值属性的产品,按照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和消磨时间可分为:

工具类:剪映、轻颜相机、飞书文档及翻译查词等
内容浏览类:各类图、文、音视频体裁的消费内容,如短视频、喜马拉雅、知乎等


2. 另一类产品本身不产生价值,通过自身的平台属性来连接资源,同样按照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和消磨时间可分为:

社区类:小红书、即刻、微博等
交易类:电商板块、会员付费板块以及直播打赏充值等


③ 根据模块类型选择数据指标

按照时间与价值维度,将产品划分为4类模块,每类都有各自需要核心关注的指标要素


下面对4种分类的功能模块,分别介绍如何选取指标体系

1. 工具类:通过产品达成个人目标,高频的使用行为,可以培养用户的固定习惯。因而可主要关注使用量、目标达成率、频次数据指标。(示例:剪映)


2. 交易类:以详情页作为用户购买动机的诱因,实现付费转化。倘若能多次反复的购买商品或服务,整体转化效果更佳。因而,可选取详情页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作为衡量指标。(示例:百度网盘)


3. 内容浏览类:用户是否已获得更优质的内容,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浏览内容,并能触发与内容的互动行为。因而可选取浏览数、浏览广度、浏览时长和互动行为作为衡量指标。(示例:快手)


4. 社区类:社区环境主要受人与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鼓励用户发布内容,以创造的内容来吸引其他用户产生共鸣,从而进行内容创造与互动行为。因而,可选取发布量、互动量、用户间的关系密度作为衡量指标。(示例:即刻)





在产品迭代发展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能让冰冷客观的数据鲜活起来,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接下来,就给大家推荐两类高频数据分析方法,请注意查收。

AARRR模型

由Dave McClure 2007提出的客户生命周期模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获客和维护客户的原理。其核心为AARRR漏斗模型,对应着实现用户增长的5个指标:

1. 获取(Acquisition):用户如何发现(并来到)你的产品?

2. 激活(Activation):用户的第一次使用体验如何?

3. 留存(Retention):用户是否还会回到产品(重复使用)?

4. 收入(Revenue):产品怎样(通过用户)赚钱?

5. 传播(Refer):用户是否愿意告诉其他用户?

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应该考虑用户正处于AARRR模型的哪个部分、关键数据指标是什么、对应的分析方法又是什么?


漏斗分析

科学反映用户行为状态以及从起点到终点各阶段用户转化率情况,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模型。广泛应用于网站和App用户行为分析的流量监控、电商行业、零售的购买转化率、产品营销和销售等日常数据运营与数据分析的工作中。

例如:在完成电商购物行为时,共包含浏览选择、查看详情、添加购物车、生成订单、支付等环节。通过监控用户在流程上的行为路径,漏斗能够展现各个环节的转化率,直观地发现和说明问题所在,更快定位出某个环节的具体问题。






除了需要了解分析方法之外,还需要提防以下数据分析常见谬误,避免落入陷阱之中,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1. 数据偏⻅

在分析数据时受个⼈偏⻅和动机的影响,即仅选择⽀持你声明的数据,同时丢弃不⽀持声明的部分。“数据偏⻅”将让数据的客观性荡然⽆存。 避免这种谬误的⽅法是在分析数据时,尽可能收集相关数据,并询问他⼈意⻅。


2. 采样偏差

在做抽样分析时,选取的样本不够随机或不够有代表性。例如,互联网圈的人极少会使用PDD,为何该应用还会有这么好的市值表现?


3. 因果相关谬误

将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判断为因果关系,忽略了其中间变量。例如,隔壁老王生了个孩子,同时种了一棵树。孩子和树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高,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使用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这两个变量具有相关性。然而我们都很清楚,孩子长高和树长高之间,并不具有因果关系。


4. ⾟普森悖论

即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避免“辛普森悖论”给我们带来的误区,就需要斟酌个别分组的权重,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资料基数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5. 定义谬误

在看某些报告或者公开数据时,经常会有人鱼目混珠。「网站访问量过亿」,是指的访问用户数还是访问页面数?


6. 比率谬误

谈论此类型指标时,都需要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另一方面,在讨论变化的百分比时,需注意基数大小。如小王和小刘体重都上涨了10%,但二者的体重基数分别为60kg、90k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美工李大强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通过数据驱动设计

分享达人

一、前言


在日常的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数据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加强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希望可以借此做一个总结,与大家分享。如果你也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相关的数据问题、不知如何利用数据推动设计、或者对数据抱有一定的兴趣,那我们可以一起往下看。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说明:




二、背景


随着互联网大环境从增量进入到存量市场,企业发展与产品的迭代越来越离不开数据的指导,数据驱动已然成为当下产品的主趋势。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更应该对数据保持高度敏感,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推动设计迭代,并让其更合理、更具有可信度。

任何一款产品,设计师都无法根据自己的心情、想法,一拍脑门的迅速产出。好的产品,既要考虑市场价值,也离不开用户体验,应该明确目标而进行实现,所以设计过程中需要依靠数据给予我们指导,即利用数据驱动设计。



三、深入了解数据


3.1 数据的作用

数据在产品迭代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极其重要。在了解数据之前,简单的理解一下为什么需要数据,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数据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3.1.1 提效赋能

工作中或许会常常面临多种需求并线进行的状况,合理客观的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清任务的优先级,并聚焦于当前最紧急的任务展开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可以推动任务的快速高效完成。



3.1.了解用户

设计师与真正的用户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不能按照设计师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衡量用户的想法,更不能想当然的觉得用户需要什么。

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用户,利用数据分析的种种方法,我们可以进行抽丝剥茧,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断的去深挖用户需求,进而更好的满足用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留住用户,促进产品增收。



3.1.设计支撑

在进行设计输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况:

我相信各位设计师在日常的对接中,一定是根据需求文档进行了设计输出,但是在设计评审阶段却很难去说服各需求方。数据在此情景下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针对设计方案有一个理性的数据支撑,去衡量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有效。

其次在项目上线后依据数据反馈,可以验证此次设计是否达到理想目标,是否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了解数据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深耕需求、把控方向。



3.2 数据的类型

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现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区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两大类。

定性数据指导设计过程,往往判断某件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定量数据关注数据频率,在结果上更具有说服力。这两种数据的类型在数据分析以及设计驱动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要。时常会通过定性数据来发现、定义问题,最后再由定量数据来验证结果。


3.2.1 定性数据

定性数据是非统计数据,在样本选取上,数据量较少,主要收集途径有以下方法:应用商店评论、客服反馈、音视频记录、笔记反馈、访谈调研等。

可以快速了解到用户的行为和态度,这种数据具有可调查性,是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能进一步推断出设计的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从而通过设计方法优化产品设计体验。


3.2.2 定量数据

定量数据是统计性的,可以用来问“多少”的问题,最终生成结论性的数据信息。收集途径可以有以下方法:测试、产品数据、指标上报、实验调查等。

定量数据提供了对设计的间接评估,可以快速了解用户基础信息数据以及对产品的使用感知,例如完成率、满意度等等数据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统计信息,还能验证结果。




3.3 数据的维度

数据不应该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数字,需要深入的了解数据,善于从这一堆数字背后,发现数据的真实意义。

由此,Google推出HEART模型,作为一套完善的用以评估以及提升用户体验的标准。HEART模型包括五个维度,分别为:愉悦度(Happiness)、参与度(Engagement)、接受度(Adoption)、留存度(Retention)、完成度(Task success)。通过这种方式将数据分为五个维度,可以更有效的明白不同类型的数据所体现的真实含义。



3.3.1 愉悦度(Happiness)

什么是愉悦度?关于这个问题,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回答吧,因此愉悦度更偏向于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直观的主观感受,例如满意度、产品体验感受、推荐指数、易用性感知等等体验指标,通过这一类的数据可以有效的了解用户对于产品或者某个功能的喜好程度。

可以利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获取用户在体验和感知上愉悦程度,例如一对一访谈、观察小组、可行性测试等。也可以通过定量调查中的问卷、数据反馈、AB测试等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推荐指数等。



3.3.2 参与度(Engagement)

指用户在使用产品功能时的参与深度,衡量指标即为有效活跃用户的数量。用户参与度并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界定标准,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指标,产品访问频次、平均访问时长、访问页面数量、产品使用间隔。

数据的衡量只是最基础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对于新用户而言,可以通过引导、帮助等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老用户,需要合理的推送相关优惠与活动,也可以利用游戏化运营建立长期关系,这些都是比较有效的提升参与度的方法。



3.3.3 接受度(Adoption)

当一个新的产品与功能出现时,由于陌生感,用户短时间内很难接受,而接受度就是指用户在特定时间内真正开始习惯并使用。

为了快速得到用户的认可,往往产品设计中会通过竞品分析的方式确保框架内容与市场的同类产品保持一致,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而针对大部分的新用户也会使用新功能引导以及相关通知推送等加快新用户的接受度。



3.3.4 留存度(Retention)

在产品运营中,留存是最关键的数据指标,它也是产品获利与增长中最主要因素之一,留存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继续使用,它是最真实的数据表现,而留存通常体现在,多日留存率、回访率、不同平台的使用重合率等。

针对这一数据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升用户留存率,大致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维度:

(1) 产品维度

产品功能决定是决定用户留存的关键。在需求设计上,通过挖掘潜在需求,刺激用户长期使用,并且通过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供细分服务,进一步满足用户;甚至我们也会发现在大多数产品中,通过建立社区,打造社交圈子,强化用户的粘性。

(2) 运营维度

产品使用过程中,合理的运营也是提升用户留存的关键之一,常用的方法有定期举办活动、例如砍价、助力、签到、每日任务等;也可以通过消息推送挽留用户。



3.3.5 完成度(Task success)

完成度主要是指用户对于关键任务的完成率,常常用来衡量交互流程是否合理。主要包括以下维度:首次点击时间、操作完成时间、完成点击次数、完成率、失败率、出错率等。

A: 任务完成度的衡量指标该怎么计算呢?

(1) 任务完成时间

用户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即为任务完成时间。

(2) 完成率

完成率=完成的操作次数/开始操作的次数


产品设计中,为了提升完成率,需要辅助用户进行交互并进行引导设计,不仅需要符合不同场景变化以及用户的心智模型,还要给予用户体验流程中的舒适感受,进一步辅助其完成任务。


B: 如何提升任务的完成率呢?

(1) 降低理解成本

利用设计手法,降低任务流程中的理解成本,切入到实际的场景中,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任务。

例如在列表模块中,默认状态下的输入框内,展示灰色的提醒文案,提前告知用户该区域应该填写的内容;比如说高德地图通过AR技术结合导航,快速帮助用户完成导航任务;再类似于可视化数据看板,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结果。


(2) 精简任务流程

降低理解成本只能单一的满足用户操作前的理解,而操作过程中的步骤长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优化任务流程,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完成率。

例如用户在进行登录注册时,可以点击右上角的文案即可实现登录注册状态的快速切换,减少用户切换的流程步骤。再比如说表单填写类的产品,还可以将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减少操作。甚至电商产品中,可以通过找相似减少用户的筛选成本。



(3) 系统智能预判,提供帮助

结合用户的场景与行为,进行合理的预判设计,有助于缩短用户操作路径、引导用户转化。例如下面的案例,在表单信息填写中,通过智能判断关联内容,提供帮助,甚至通过判断用户的行为,进行精准内容推送。



3.4 常用的数据

通过以上数据的五个维度,可以发现数据的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不同的数据反映不同的内容。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复杂且多样的数据,对于设计师而言,常用的数据大致可以划分为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业务数据这三大类别。



3.4.1 用户数据

从字面上理解用户数据即为与用户有关的数据,这种数据常常用来描述用户人群、用户基础属性等。通过一系列的“用户数据”进行支撑,可以快速梳理关于产品的基础用户群体,构建用户的画像。

不同的产品属性,有不同的用户人群画像。比如说美柚这款记录类APP,主要的用户人群是年轻的女性,对生活有一定的追求;再比如说英语流利说这款产品,主要的用户人群是年轻的、有明确学习英语需求的人群。

用户数据主要包括两大类别:用户基本属性与用户生命周期数据。


a、用户基本属性

用户基本属性通俗解释即为关于用户自身最基本的属性,包括性别、地域、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婚姻状况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属性,我们可以对用户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只有更好的了解用户,我们才能进行针对化的设计产出、精准投放,从而推动产品更好的发展。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只有清楚对方的想法、习惯、喜好,才能减少吵架的几率,实现和谐发展。



b、用户生命周期数据

生命周期指的是从开始到结束,用户都会经历着从接触到流失的阶段,我们通过生命周期结合用户数据可以简单分为新增、活跃、留存、流失。


1、新增用户数

新增用户从字面上拆解开来即为新、增,广泛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打开产品的新用户人数算作新增用户,但是更严谨一点的话,则表示某产品一段时间内新增加的注册用户数量。

通常我们将下载且访问过产品的用户称为访客,这部分人群是潜在的注册用户。


2、活跃用户数

活跃用户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相比普通用户而言他们更加认可平台,对于平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什么是活跃用户?如何具体的去定义活跃用户呢?

通常来说,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有打开过产品,这就算做一个活跃用户。当然,不同平台对于活跃用户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而活跃用户主要也分为两类:新用户与老用户,而从商业的角度上还可以划分为低价值用户与高价值用户。

活跃用户数常见的指标有DAU、WAU、MAU。

DAU:Daily Active User,表示日活跃用户数量,指的是从0:00-24:00一个自然日(统计日)之间,登录并使用了某一功能的用户数量。

例:某个产品的日活计算方式为打开该APP即算活跃,2022年1月19日这天打开APP的行为有50次,经排重后发现有30个用户打开了APP,那么该产品的DAU就是30。

了解完DAU,我相信大家对于WAU(周活跃用户数量)与MAU(月活跃用户数量)应该不至于陌生了。WAU与MAU,他们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计算周期的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月活的计算并不是简单的日活相加,我们需要进行去重。



3、用户留存率

在讲解用户留存率之前,我们应该了解用户留存。何为用户留存?顾名思义,就是最终留下来的用户。用户留存率这一指标可以反馈当前产品的质量如何,这是产品自初期开始就需要持续关注的内容。常用的用户留存指标有次日留存、3日留存、7日留存、15日留存和30日留存。



4、用户流失

用户流失的定义是什么?用户流失需要结合时间(Time)与动作(Action)这两个指标进行,即用户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未进行关键行为的操作。与之常常相关联的因素大致分为产品生命周期、负面体验、竞品策略等等。

用户流失率的存在表明了用户对产品的负面反映,对于产品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数据反馈。

当下市场中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要比留住现有用户的成本高出5倍。因此降低用户流失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3.4.2 行为数据

行为数据常用来描述用户使用方式,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交互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快速了解用户特征,为流程优化、精细化运营、产品体验等设计措施提供判断依据、辅助设计。

行为数据的指标主要包括转化率、平均停留时长、跳出率、PV、UV等等。

1转化率

什么是转化率?转化率就是下一页面与当前页面的访问占比。它常常被用来衡量产品路径中的用户体验是否合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流程优化以及设计迭代。

以下图为例,有200个人来到了页面A,其中有100人点击页面A的按钮进入页面B,那么页面A按钮的转化率则为(100/200)*100%=50%。


2、启动次数

通常指的是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用户启动应用的次数。与之相关的两大指标分别为用户总启动次数与人均启动次数,常用来反映用户粘性与活跃度。


3使用时长

使用时长是指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用户从打开到关闭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时长需关注的指标为用户总使用时长、人均使用时长、单次使用时长。这些指标常用来衡量用户粘性与活跃度,常常需要与启动次数一起结合进行分析。


4访问分析

页面访问分析包括页面访问次数、停留时长、跳出/退出率、用户访问页面数和用户访问路径。


(1) 访问次数

访问次数是指访客完整打开页面进行访问的次数,常用来衡量产品的访问速度。

(2) 停留时长

停留时长表示用户进入产品中,呆了多长时间后离去。这一指标是考量用户粘性以及贡献度的重要指标。

(3) 跳出率/退出率

跳出率,指的是只访问了入口页面即退出的次数与入口页面访问次数的占比数。

跳出率越低,说明流量越好,用户对产品的兴趣越高。

计算公式为:跳出率=访问一个页面后离开的次数/总访问次数*100%

 

退出率是指从该页面退出的页面访问数与进入该页面的页面访问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退出率=退出次数/总访问次数*100%


跳出率为(2/8)*100%=25%

退出率为{(2+2)/(8+2)}*100%=40%

 

注意:跳出率与退出率较高,也不全部都是坏事。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说某些下单页面,点击提交后会进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该页面跳出率高则为正常。



(4) 用户访问页面数

用户访问页面数常常离不开两方面的指标,PV值与UV值。

PV(Page View):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周期内,页面访问量或点击量,侧重浏览量。

用户每访问一次就算作一个PV。

UV(User View):指的是在一个特定周期内,访问页面的人数之和,侧重访客数。

一天内同个用户多次访问仅算作一个UV。



(5) 用户访问路径

用户访问路径是统计用户从进入产品到离开产品整个过程中的路径与页面访问情况,不同的用户路径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去定位关键节点,针对性的产出优化方案。

如下图所示,用户在进行针对性的查找歌曲时,通过首页的搜索入口进入,在搜索引导页面中输入歌名,最终出现结果页。通过用户的访问路径分析,可以为我们进行优化提供合理的切入点。





3.4.3 业务数据


1、ARPU

ARPU是 “The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的缩写,是指在某一周期内用户产生的平均收入,用来衡量单个用户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

注意:ARPU值是有时间属性的,我们在计算的时候需要有清楚的时间定义,不同的定义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2、付费率

不同业务模式之间的付费率计算方式是不同的,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分析的维度。

(1) 注册用户付费率

注册用户付费率=付费人数/注册人数

(2) 活跃用户付费率

活跃用户付费率=付费人数/活跃用户人数



3、GMV (成交金额

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即成交金额。这个指标常用在电商行业,是用来衡量电商企业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

GMV=真实成交金额+未付款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简而言之就是GMV为已付款订单与未付款订单两者之和。



4、LTV (用户终身价值)

LTV(Life Time Value),为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一般常用指标为3日、5日、7日、30日、60日、90日LTV。常用来衡量用户从开始使用到不再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企业贡献了多少收入。

它的计算方式由两部分组成:LTV=LTxARPU,LT为用户生命周期,ARPU为每用户平均收入。




四、数据分析思维

数据分析不仅仅是摆数据,同时深度的结论也非常重要。空有数据,没有结论,对于决策者而言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用处。那么,面对一堆数据,我们该如何分析得出深度的结论,从而驱动决策?


4.1 数据来源

数据的获取渠道有很多种方式,接下来分享几个我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4.1.1、数据分析平台

注意:同一关键词,不同平台的搜索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4.1.2、内部咨询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需要加强与其他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与用户运营、数据分析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数据情况,时刻保持敏感度。

如果公司没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师,也可以从客服人员下手,他们无疑是与客户打交道最直接的人了,他们对于用户的痛点会更及时感知。可以通过询问客服人员,更好的了解用户的痛点需求,辅助我们设计方案的执行。




4.1.3、用户反馈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比如说Feedback用户反馈,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以及Google Play应用商店评论等。



4.1.4、数据埋点

针对想要查看相关数据的模块内容,提交关键数据指标给到数据分析师、开发等,从而进行一个定制化的内容获取。

注意: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数据埋点,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进行埋点时,一定要在设计阶段就提前告知开发以及数据分析师,做好沟通工作,针对需要的数据进行埋点处理。



4.1.5、需求评审

在需求评审前,设计师可以提前了解相关数据,帮助我们对于设计层面有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评审过程中,通过沟通碰撞了解到更多的数据,也能依据之前项目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辅助本次设计优化。



4.1.6复盘分享

在一些大的项目上线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数据反馈,大家针对结果做一个项目复盘,开展相关会议。在这结果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是否产生了新问题以及是否有新的机会发掘点。在复盘之后,针对知识点进行共享,设计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更多信息,方便后期迭代。




4.2 甄别数据

数据的呈现往往告诉我们已经发生了什么,但它没有告诉我们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利用数据,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可以依据过去的趋势预测未来,甚至可能是非常准确的预测。我们需要对数据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进行甄别。

4.2.1 虚荣数据

什么是虚荣数据?如果空有一个数据,尽管该数字看起来很美,却无法依靠该数据去进行设计驱动以及提供具体价值,那么该数据就是一个虚荣数据,毫无意义。

以下几个指标则是常见的虚荣数据,我们需要引起注意。


1、点击量

无论什么网站,只要页面上存在的可点击区域多,那么该页面的整体点击量数字必然都比较高。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点击人数,而不是点击次数。100个用户每人点击1次,与1个人点击100次,后续带来的结果是必然不同的。


2、下载量 

下载量的多少有时候会影响产品在应用商店中的排名,但是这个数据指标并不能带来实际价值。反观下载之后的注册转化率、付费转化率等等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3、用户数

用户数量越大,这个产品听起来似乎就越成功。但是产品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一个数字,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指标。

比如说A、B两款产品的用户量分别为100万以及50万,用户活跃度分别为1%与30%,其他都是沉默用户,那么就一定能说A产品要比B产品好吗?

用户数量再大,没有体现出对应的价值,那么就是虚拟数据。我们不能被这些虚拟数字所欺骗,还沾沾自喜。


4、停留时长

用户的停留时间越长就说明这个产品越好吗?真的是由于产品的用户体验做的足够好而让用户产生了沉浸式的体验从而一直停留吗?

用户的停留时长并不是越长越好,这个指标也无法直观反映用户对产品的粘性。我们更应该结合完成度、内容跳出率等数据进行综合判断。




4.2.2 异常数据

数据分析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异常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看待数据,一般来说,产品的部分数据指标存在固定的波动周期,当某项数据指标突然不符合常规波动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异常背后的原因。


1、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数据分析中常见的逻辑错误,那么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想必大家对于幸存者偏差都有一定的理解了吧。所谓幸存者偏差,即我们在进行统计的时候忽略了样本的随机性与全面性,用局部样本代替总体样本。归根到底这就是由于获取信息知识的不全导致的认知偏差。这启示我们在查看数据的时候,不能只看显而易见的信息,同时还要找出沉默信息。否则,一定会存在着巨大偏差。


2、数据样本不够

在进行数据提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注意上面所描述的样本选择问题上,还需保证足够多的样本数量来进行支撑。按照常规定律来说,数据样本达到一定的数量程度,才能展示出相对真实的规律。

例:比如说我们在产品中新增了一个功能,但是由于预算、人力资源等原因在前期的推广宣传阶段并没有多少曝光,只有一部分老用户知道,这就说明这个功能很失败,没有存在的意义吗?答案未必是这样。

所以在进行数据提取时,我们就需要尽可能的保证有足够多的样本数据,这样才能保证最终输出的数据结果是最客观的。


3、存在脏数据

脏数据,也被称为坏数据,常常是指不合理、对于业务毫无用处的数据。

脏数据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数据统计过程中可能是由于输入了多余空格、重复插入多余数据等等。在前期数据收集分析阶段,例如问卷调查,往往会存在很多无意义的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准确性,可以通过设置分支题目、陷阱题目等等方式来进一步筛选问卷,做好对脏数据的防控与清洗。



4.3 分析方法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个平时工作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漏斗分析法、矩阵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4.3.1 漏斗分析法

漏斗分析法是数据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模型,能够科学的反映用户行为状态以及从起点到终点各阶段之间的用户转化情况。

常用的指标包含转化率与流失率。通过层层的分析,观察流程中是否存在提高转化率的机会点,挖掘设计。(后面会结合实际项目为例进行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做过多讲解)


4.3.2 对比分析法

所谓的对比分析,就是给孤零零的数据一个合理的参考,否则这种数据是没有意义的。在利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内容:对比对象与对比维度。

在产品迭代测试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说服力,择决出最佳方案,往往会采用对比分析,也就是常说的A/B Test。A/B Test最核心的思想是要保证单一变量,其他条件保证相同。回到设计本身,一般来说每个方案应该大体上相同,只是某一个地方有所不同,比如某处文案、颜色、图标等。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方案,统计并对比不同方案的转化率、留存率等指标,从而确定最优方案。


4.3.3 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法常常是通过两个指标的交叉,利用分析矩阵划分为四个象限,找出问题的优先级。

例:如下图所示,为某个运营活动点击的四象限分布情况。X轴自左向右,Y轴自下而上,分别代表了从低到高。

通过矩阵分析的方式,我们可以快速定位当前最值得的MVP优化方式,指引我们在复杂的数据中正确前行。



五、数据驱动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了解了数据基础的内容后,就需要掌握通过数据驱动设计最关键的内容,接下来我将通过用户、行为、业务三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几个不错的设计案例。


5.1 用户增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用户数据涉及到两个方面,用户的基础属性数据可以很好的辅助设计,通过数据对用户进行分层,例如性别、年龄、地域,这些都是常见的用户基础属性;

除此之外,与用户相关并关联产品的重要数据还包括新增用户、用户活跃度、用户留存率、用户流失率等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的表现挖掘背后的原因,进而通过设计手法深入优化促进用户数据增长,形成闭环。简单分享以下几个方法。


5.1.1 产品拉新

关于产品拉新,并不只是产品上线后需要考虑的事情,在产品设计的每一环节中,都是需要去进行考虑的。产品拉新可以通过邀请码、新手福利、邀请好友等几个方面进行。


1、邀请码

邀请码通常是由企业发放,优先发放给种子用户,然后通过种子用户的社交圈去进行扩散,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

前段时间爆火的一款国外音频社交软件Clubhouse,便是利用了这种方式进行扩散传播。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软件有所区别,Clubhouse并没有对全部用户开放,而是需要得到其他用户发出的邀请码验证后才能进行使用。邀请码的稀缺性将Clubhouse的热度炒得越来越高,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能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同时这种模式大大保证了音频内容的质量。


2、新手福利

一些产品针对未注册或者未使用过产品的新用户,会发放专属福利,促进用户转化。

新手福利通常是以开屏页、Banner、弹窗、活动页、新手任务等形式进行领取,随着市场环境的紧张,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新手福利的成本的也在逐渐增加。


3、邀请好友

针对注册或使用过产品的用户而言,通过发掘他们自身的社交圈子,促使老用户自觉邀请新用户,提升产品的用户数量增长。

邀请好友有以下两个常见方式:

(1) 增加分享入口

老用户可通过点击分享图标的形式直接分享给相应的好友。比如说,网易云音乐这款产品,用户可以邀请好友一同在线听歌,或者是单独分享给特定的人。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了人的分享和展示心理。

(2) 福利刺激

平台发放一定的优惠券、奖励等给到用户,新老用户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对应的奖励。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了人的获利心理。


5.1.2 活跃运营

活跃运营可以提升沉默用户的活跃度,对于产品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常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进行布局。

1、用户积分体系

积分体系如果运用的好,那么对于增加用户粘性以及提升活跃度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积分体系是否能够吸引到用户,就在于积分所兑换的产品是否有足够价值。

比如说常见的外卖平台——饿了么的积分体系,其核心就是围绕下单行为而展开,下单之后返还吃货豆,吃货豆可兑换红包,红包再次消费抵扣。整个操作流程,围绕用户的核心行为构建奖励并形成闭环。


2、签到

很多产品都设置了签到功能,希望借此方式提升用户粘性。这一功能的常见名称为“签到”“打卡”,或者根据运营活动的场景来进行命名,比如说蚂蚁庄园、新浪种树等。

一种良好的签到模式对于用户习惯的培养是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的,但是关于在产品中是否增加该功能,也是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去进行更细致的考量。

签到的方式主要有自动签到与手动签到这两种。

(1)自动签到

登录自动签到的方式常见于游戏类应用中,比如说王者荣耀这款产品,用户打开即以弹窗形式告知用户,领取相应的奖励。

(2)手动签到

用户点击签到入口,即可完成签到。相比自动签到而言,这种签到方式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3、社区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打造自己的社区,比如说淘宝的逛逛,咸鱼的会玩等等。为什么社区功能越来越普遍呢?社区的存在,可以让用户在产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这样有助于用户产生粘性,从而提升产品活跃度。

例:Keep通过打造高品质的UGC内容社区,满足新老用户的价值需求。顶部Tab分为关注、精选、圈子三个模块。关注一栏方便用户快速查看自己感兴趣的人,满足社交需求。精选一栏承载了KOL与内容生产者的分享内容、用户社交留存功能。圈子一栏更好的满足用户想要一群人打卡的情感诉求。


5.1.3 留存

留存的本质是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后用户才会持续使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用户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其中某一个节点。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上例子。

1、流畅的首次体验

用户首次使用该产品时是否顺畅,能否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用户后续的留存情况。

比如说现如今很多产品为了降低用户的登录注册成本,通过手机号一键注册即可实现快速登录。若未注册过,在登录时系统会自动判断并为其创建账号。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用户记忆成本,同时还有安全性的保障。


2、降低学习成本

通常来说一款产品的学习成本越高,用户理解起来就越困难,那么用户长期留在该平台的概率就会降低,故而我们应该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去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例如一些金融产品,其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对于新手小白来说真的是非常困难,基本的认知都存在困难的前提下,更别说指望用户转化了。基于此背景,新手引导提示、新手教学视频、在线客服服务、模拟交易等等方案,都会极大的降低用户理解成本,为后续用户的下单转化提供有力的帮助。


3、迁移成本

何为用户迁移成本?用户选择新产品的行为需承担的代价。随着迁移成本的增加,用户长期使用该产品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例如有道云笔记这款产品,用户在该平台创作了大量的内容后,就很有可能会长期留在该平台,因为重新换平台的成本着实有点高。




5.1.4 挽留机制

挽留机制是留住用户、促进用户转化的最后一道程序。

常见的挽留机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1、提供解决方案

当淘宝用户在进行退款时,若原因是地址填写错误,那么页面会自动出现弹窗提醒用户修改即可,避免用户取消订单,从而降低退款率。


2、利益刺激

当用户退出购买页面关键节点时,会以弹窗形式进行挽留。

例:知乎会员购买页面退出时,系统会自动出现二次确认弹窗,将价值点信息以动效形式展示在视觉中心,并对支付按钮进行突出设计,吸引用户注意,再次挽留。

例:拼多多的二次挽留同样以弹窗形式展示,突出利益点,同时有时间维度,使得用户产生紧迫感,刺激用户下单。


3、操作警告

操作警告类的文案二次提示,可以让用户对当前行为有更清楚的认知,并仔细思考。用户会考虑到一些时间成本、花费精力等因素,可能会取消放弃的念头。

例:全民K歌这款应用,用户想要删除之前发布过的创作内容,点击删除之后,会出现二次警示确认弹窗,对用户的行为进行一个挽留。就算最终用户删除了创造内容,还可以在最新删除列表中恢复。这样既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引起的后果,还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创作内容的多样化存在。




5.2 行为优化

行为数据描述用户使用方式,虽然与用户相关,但更加关注的是使用的流程、方式与产品体验,其中重点关注的数据包含点击率、转化率、访问分析等。


5.2.1 行为场景复现

深入分析用户的访问数据,模拟行为场景,更好的把握用户当下的心理,从用户角度出发去设计。下面,我将以一个工作中的实际项目为例,详细阐述如何从设计侧推动项目迭代。

例如我们接到一个需求,需要进行注册流程的优化,提升这一模块的转化率。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陷于视觉层面进行调整,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真正找到这个需求背后的目的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进行呢?首先,为了对用户行为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可以利用用户体验地图的形式将用户行为场景复现,通过对用户的情绪曲线、想法的剖析,从中找到合适的机会点,为后续设计的迭代优化提供一定思路。

通过对用户的旅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关键阶段中所对应的数据指标也不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为场景,制定对应的数据优化目标,从而提升整体的产品价值。



5.2.2 行为路径优化

用户的行为是决策的重要因素,了解用户的行为和意图后,会发现大部分用户的行为与设计会存在很大的偏差,所以需要更多关注用户的行为数据,揣摩用户行为下的真实心理与诉求,才能做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紧接着上面的案例,咱们继续通过漏斗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优化用户在登录注册路径上的体验,提升转化率。

原有的登录流程转化率如下图所示


1、快速定位问题环节

通过数据反馈,发现从注册页面到点击注册按钮这页面之间存在较高的流失率,其次再是安全验证页面。我们需要对这一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同时将主要的精力聚焦于该模块的优化。针对流失率较高的主要页面进行着重设计。


2、分析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用户很大一部分都在点击注册按钮这一页面流失掉了,当前页面的停留时长较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缩短停留时长,帮助用户快速注册呢?该怎样设计才能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呢?


3、方案输出

通过聚焦问题后,发现最终我们的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帮助用户快速完成注册。

针对此设计目标,运用竞品分析、用户体验地图等方式对于该模块进行了思维拓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比如在输入邮箱时增加常用高频邮箱格式后缀,减少用户手动输入的步骤;比如增加用户输入错误之后的快捷删除图标,方便用户一键操作.....等等(详细的可见之前项目复盘)。


4、数据验证

在设计上线一段时期后,查看数据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漏斗模型的数据转化有了很大提升。再次验证,此次改版方案较为成功。

以上案例大致展示了工作中如何运用数据驱动设计的常规流程与方法。从整体漏斗分析原因,定位关键问题节点,进而推动问题环节的优化,最终解决问题。



5.3 价值体现

数据会给到我们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思考,从设计的层面去赋能业务。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业务价值的增长点,寻找设计机会。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业务价值呢?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用户,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拆解分析,可以更好的洞察到机会点。

例如我们需要提升会员模块的开卡率,该怎么进行落地执行呢?


5.3.1 目标拆解

我们将用户的行为路径划分为感知——决策——行动——传播这几个主要阶段,通过体验地图,深挖可优化的空间。

通过流程的梳理,将目标进行拆解,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



5.3.2 设计方案

有明确的设计目标之后,我们就需要针对每一节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1、感知阶段-用户触达

当前会员购买的入口隐藏的过深,很多用户都对该模块的存在缺少认知。要想会员卡的购买率有所提升,最基本的举措就是要加大对其宣传力度。因此,我们需要增强用户感知。常见的形式有Push推送、邮件、短信等等,吸引用户去查看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后续转化。

我们需要提升关于会员内容的用户感知,就可以尝试在首页增加会员入口。宣传的形式可以采用Banner图,方便用户直接点击就可进入了解详情。另外,产品页面还可增加气泡文案引导,底部悬浮弹窗等等,增强用户的感知。

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在进行宣传引导时,一定要考虑到产品自身的属性,进行差异化设计。比如说海外产品的用户一般都很讨厌广告,那么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做到克制。在满足运营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用户造成不好的体验。


2、决策阶段-价值触达

用户受吸引来查看会员相关内容时,我们需要对会员的价值进行一个高效快捷的输出传递。只有让用户在该阶段感受到价值大于价格,才会有后续的购买行动。在会员权益模块,需要根据用户的状态进行区分,针对化展示。人群大致划分为普通用户、会员与过期会员。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强化用户的价值触达感知。

(1)文案刺激。告诉用户办会员卡一年预计能省下多少钱。

(2)增加计算器功能,让用户根据自己的习惯输入预计交易额,更智能的感知优惠。

(3)向用户发放一定的优惠券,并增加倒计时,出于沉没成本,用户转化的几率很有可能会增加。

(4)人数比例展示,利用人的从众心理,促进购买。



3、行动阶段-购买转化

到了行动阶段,用户的整体购买流程是否高效、是否顺畅则成了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我们在现阶段的设计策略,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展开:


(1)避免用户过多选择

原有的会员页面将三种会员模式全都展示出来让用户自己选择,对于很多新手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会员的购买率也比较低。更新后,我们将会员的价值点简单的罗列出来,让用户可以直观的了解会员卡的优势,同时会员卡按照时间周期与价格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级,针对平台主推的年卡,增加标签,强化感知。


(2)减少页面跳转

用户在进行购买时,无需跳转页面,只需在当前页面操作即可。悬浮收银台的形式,可以避免用户在跳转页面之间可能带来的数据流失,最大化的保障用户购买行为的完成。


4、分享阶段-持续正向裂变

用户完成分享即可获得相对的奖励,被分享的新用户再进入产品进行体验,即可获得新用户奖励。在进行分享的操作中,有以下优化方向。

(1) 增加分享引导

可以通过文案引导、运营位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用户进行分享操作。

(2) 优化分享体验

增加分享的渠道,引入常用的Twitter、Facebook、Telegram等社交平台;

增加用户分享图的制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六、总结

数据驱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去不断的跟踪、反馈,通过不断的数据驱动,才能推动设计的更优发展。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数据保持敏感,从这些数据背后找出真正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师了解一定的数据知识,可以更好的辅助我们进行设计产出,使得我们的方案更有说服度。

感谢阅读,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如何利用数据驱动设计的全部内容。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甜西瓜汁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产品需求管理与设计

分享达人

1. 需求定义

需求是用户对于自己碰到的困难从而提出的问题,是用户对于已有产品的反馈和建议,是老板提出的商业诉求,就是运营人员减少工作麻烦的想法。需求和产品是一种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是用户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从行业属性、用户群体、业务场景、工作目标、商业利益等方面从而产出的输出物,也就是所谓的产品。

需要:是解决问题或者满足欲望,达到最终的目的。

需求: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来满足,主要体现在解决方案中的具体产品和功能。

2. 名词解释

产品需求文档(PRD)是将商业需求文档(BRD)和市场需求文档(MRD)用更加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

3. 面向对象

开发、设计师、测试、老板、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运营、市场、销售、客户、财务等其他角色。

4. 输出物

文档:Word、ppt

交互或者原型稿件:Axure、UI界面

5. 产品需求文档结构

命名和编号

修订记录

背景分析(产品背景、行业背景、国家政策)

需求分析

用户定位

产品目标

总体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

业务流程

功能设计(功能总表、用户角色、功能详情)

产品特色

产品模块清单

产品适配清单(支持的浏览器、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

6. 需求分析原则及方法

6.1. 产品需求的三个层次

基础性需求、期望性需求、兴奋性需求

6.2. 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6.3. 需求管理的四个环节

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需求、处理需求

6.4. 需求分析四象限

重要并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7. 需求分析及产出

WWH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

需求分析贯穿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概念期、产品设计开发期、上线后-成长期、成熟运营期、产品衰退期。

 

 

7.1. 明确问题

7.1.1. 需求收集渠道

 

明确需求收集渠道,确定用户群体和需求调研的方法,比如问卷调查、访谈、名义小组会议、头脑风暴法、观察法、亲和图、蒙特卡洛技术、鱼骨图、提示清单等方法。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需求带来的价值。利用目标用户、场景、问题三个思考维度,去定义真正意义上的产品需求,示例如下:

 

通过用户针对不同的场景,明确了主要问题需求,怎么思考产品需求怎么体现到产品设计上面,从而体现产品价值,包括产品设计成型后的市场推广方式至关重要。产品问题产生的产品价值示例如下:

 

7.1.2. 拆解需求

拆解需求指的是把已经明确的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拆解,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拆解问题的五个维度分别是积极层面、否定层面、转移层面、拆解、脑洞。

Ø 积极层面:通常可以拆解出怎么做对用户来讲可以产生更积极的情感。

Ø 否定层面:通常可以拆解,即使不做什么,依然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Ø 转移层面:转移指的是不直接单独解决当前用户的问题,通过转移法,用户转移、问题转移等。

Ø 拆解:把当前问题刨根问底的拆,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找到问题本质。

Ø 脑洞:这个更多的靠灵感、经验等进行头脑风暴,补充其他维度考虑不到的地方。

7.1.3. 需求管理

7.1.3.1.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Kano模型把需求分为五类: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 兴奋型需求、无差异性需求、反向型需求。怎么通过模型知道用户的需求类型,示例如下:

 

7.1.3.2.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分别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分为重要且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具体示例如下:

本方法的优势可以评估产品开发的时间优先级,对于一些重要且紧急的功能开发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7.1.3.3. ICE排序法

ICE排序法是一种比较严谨科学的分析需求的方法,通过几个几个维度给需求进行相应的打分,以总分的高低去排序。

I(Impact):影响范围。

C(confidence):对上线效果的自信程度评估。

E(ease):开发难易程度(工作量+技术难易程度)评估。

7.1.4. 需求输出

7.1.4.1. 输出内容

思维导图、业务流程图、原型图、需求说明文档、功能说明文档等

7.1.4.2. 输出角色

业务人员、技术经理、后端技术人员、前端技术人员、UI、UE人员

7.1.4.3. 沟通样例

(一)业务人员

面对业务人员,主要是讲产品功能实现和重点业务流程,主要依靠思维导图或者原型图去讲解产品可带来的价值和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二)后端开发人员

面对后端开发人员需要给技术经理协调和沟通,确定的项有数据库怎么写,字段(数据结构)怎么定义,最后生成什么样的表,当用户进行相关业务操作时(增删改查),怎么去设计接口,接口设计对应数据库,先调用什么样的接口,传输什么样的参数,返回什么样的结果。进行前端解析,后台数据图形化,最后呈现给业务用户。

(三)UI、UE人员

面试UI、UE人员从行业特征、用户群体特征、用户习惯等方面来确定产品视觉和交互形式。

(四)前端开发人员

通过评审后的UI设计稿交付给前端人员,进行前端页面的开发。

(五)测试人员

面对测试人员,跟进产品测试情况,提供产品需求文档和原型图及UI设计图,编写测试用例,把控测试时间,协调相关资源,保证产品顺利产出。

8. 产品迭代规划与需求跟进

8.1. 产品全生命周期规划

根据产品规划的全生命周期,确实不同阶段需求的落地情况,根据用户对于需求的满足情况。

8.2. 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已开发上线的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先分析完整性,基于本流程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方案,不断优化该流程,确定流程的可用性。特别是一些核心业务流程,要做到简洁高效,提高效率。

8.3. 新需求管理

通过产品的不断使用,收集和接收不同的新需求,并定期开展新需求评审,逐步完善到产品里面,以最小调整为基线确定新需求的开发计划,保证产品总规划的稳步实施。

8.4. 里程碑管理

把控整体产品里程碑管理,确保产品迭代重大节点变化能够有理有据,为产品的营销工作,提供支持。总结产品优势和产品亮点,对产品的销售情况负责。

原文地址:站酷
作者:Lyion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详解| 一文带你了解「基础组件」和「高级组件」

seo达人


图片

 

一. 概念区分

「基础组件」和「高级组件」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区别,以至于很多设计师对二者没有做过多的区分,但两者各自有明显的特点。

 

1 . 基础组件

「基础组件」也可以被叫做「原子组件」「通用组件」,是一种底层组件,其特点如下:

  • 单一的不可再拆分的组件:比如一个 button,一个输入框,一个开关等。
  • 适用于各类业务场景:比如政务业务、电商业务、金融业务等业务都可以使用。
  • 可保证设计质量和效率:使用组件可以使设计稿具备较高的一致性,并提升设计和开发的工作协同效率。

图片

一部分基础组件的示例

 

最为大家熟知的、典型的基础组件库就是 Ant Design,通用、开源、包容是其主要特点。迄今为止,Ant Design 已拥有超过 1k+ 的设计和开发贡献者,被应用于 2w+ 的企业各类业务场景中。

 

2 . 高级组件

「高级组件」也可以被叫做「区块组件」「业务组件」,是一种相对来说更具备业务属性的组件,其特点如下:

  • 复合型的区块组件:是基础组件的合集,比如一个表单,一个表格,一张多功能卡片等。
  • 适用于更专业的业务场景:带有强烈的业务属性,在业务实操设计过程中,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 可保证业务完成的专业性和效率:好的业务组件可以更好地赋能业务,更快地完成业务需求。

图片

复合表单组件,提炼于政务类业务场景

 

图片

指标+统计数值的复合组件,来源于数据统计类业务场景

 

业务组件源于业务,是设计师对有业务特色的、出现频次高的组件进行的整理和沉淀。Ant Design Pro(TechUI)就是 AntD 团队根据业务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总结出的更适合蚂蚁集团业务场景的高级组件库。

 

二. 设计重点

「基础组件」和「高级组件」在搭建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内容?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被做成基础组件?什么样的内容和组件又可以/应该被封装成业务组件?

 

1 . 基础组件设计依据

基础组件可以直接借鉴已有的、成熟的开源组件设计体系,减少重复劳作。如果自己的团队也想做,判断依据通常包括:

  • 内容或元素出现和使用的频次
  • 用户操作后的基础交互反馈,比如 hover 后出现的气泡、违规操作后看到的提示条;
  • 设计走查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的质量问题,也可以用组件来统一,比如 icon 的颜色总是用错、位置总是上上下下差几个不一致等等。

 

2 . 高级组件设计依据

相比于基础组件,高级组件因其独特的业务属性,以及与产品的强绑定关系,很难找到已有的组件库进行借鉴和应用。判断内容是否应该被沉淀的依据通常包括:

  • 元素或内容是很多个基础组件的拼接合集,且在很多场景中的布局具备一定规律,会同时出现;
  • 在通用组件的基础上带有强烈的业务特性和需求,比如每次使用组件 A 的时候,都要加入业务需要的表单或提示信息,A 就可以升级成业务组件 A+。

需要注意的是,业务组件库中的组件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专而精” 有时会更高效。毕竟设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降本提效,而非设计师炫耀设计价值的工具。

另外,“专而精” 也是另一个维度的 “全”。当我们通过对业务需求和属性的深入研究,将业务组件做的足够专业,也会从另一个维度对业务进行补充和赋能,从设计侧推动业务进行体验优化,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业务组件的搭建标准和规则,更多由业务设计师来决定,也是所有 B 端设计师应该精进的能力。

 

3 . 完整概念列表

所以回到我们开篇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对于弹窗的尺寸、抽屉的宽度、输入框的长度、表格每一栏的宽度等等组件的细节尺寸,为什么 Ant Design 几乎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值定义?”

因为每个产品各具特色,对于这种与业务强相关的组件尺寸,在通用的、开源的基础组件库中,不太好给出一刀切的定义。但在我们日常面对业务需求所用的高级业务组件库中,则需要有明确的规范

那么到底哪些数据需要被规范?应该如何编写规范?「基础组件」和「高级组件」在设计中还要注意到哪些细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区分概念,关于「基础组件」和「高级组件」我总结出了一个完整的清单列表:

  • 基本概念区分
  • 案例区分
  • 组件设计工作流程区分
  • 组件设计内容区分

 


原文链接:长弓小子(公众号)

作者:元尧

转载请注明:学UI网 »详解| 一文带你了解「基础组件」和「高级组件」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做最小的设计,得最大的价值

分享达人

“我们需要停止快速设计,学会减少设计。”

我们的心态需要从一次性做完全设计转变到进行小规模设计。那么,所谓小规模设计到底要怎样做呢?这篇文章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小规模的设计是什么样,它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做小规模设计


在讨论如何做之前,我们先谈谈为什么,为什么在设计、搭建和交付中小规模思维如此重要。这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仅仅是为了让某些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扫兴,他们出于某些原因喜欢对所设计的东西有一个整体的看法。


通过最小的设计来为客户或用户提供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首先,我们可以把一个有潜在价值的东西直接提供给某人,让他立即开始使用,而不是让他等待设计人员开发完其他几十个不相关的功能或更新。一般来说,只需非常小的变化或错误修复就可为用户产品体验带去巨大改善。


当然,有时候,设计上的变化可能不会带去任何影响,甚至是带去负面影响,这些缺陷我们越早发现越好。更频繁地运送小型成果,对我们理念和执行的反馈也能更高效地回输。


通过递交一个小规模版本,你能尽早预测未来会发生的大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你早就知道某些功能鸡肋的表现,你根本就不会创建这些功能!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忙于搭建无人问津的庞大版本,你本可以向用户提供多少价值。尽早交付小型的设计,你就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的团队对剩余的设计部分进行取舍。


通过把设计分解成可交付的小块,我们可以尽早且频繁地向用户提供价值,同时在投入大量资源之前及时获得反馈。这听起来真是美事一桩。


唯一的缺点是,小规模设计很难做得好,如果你做得不好,那还不如一口气把所有东西都设计完。

按理来说,小规模设计不应该比大规模设计难才对,但出于一些原因,许多设计师十分不擅长处理小规模设计思维。


首先,作为设计师,我们常常被教导要从整体上考虑产品和体验。这是件好事,因为我们得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整个体验。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把东西分成几块来设计可能会导致不连贯和不一致的体验。


某位与我们交谈的设计师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点。她的团队任务是为一个有不同类别内容的大型网站设计信息架构。工程师们想直接开始编写搜索内容的代码,但她觉得只提供一个类别的分类法是不妥的,因为她知道,一旦她评估了系统中其他类型的内容,工程师们会发现还有更多东西同样需要搜索。毕竟,你不会用搜索鞋子或汽车的标准来搜索书籍。她不希望得到一个不完整的模型,以后还得再做改进。


与我们交谈过的许多人都说,一旦设计进入市场,他们就很少有机会进行迭代和改进。当迭代和改进环节缺失时,设计者只能尽可能多地为初代版本添加细节。


当然,对于设计者来说,知道某项不完美的功能面世,且它永远不会被改进,这是非常痛苦的。毕竟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它是完美的。我们希望它能为人们解决问题。我们想让每一项作品都无愧于心。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反应。因此当我们确信完整版本会更好时,一般不会考虑交付小规模且不完整的设计。


小规模设计的意义在哪里


小不等于坏

Jobs4Pets.com上一项小型但重要的视图功能


我们经常把某项产品的初代版本称为MVP或最小可行产品。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可行”两个字,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当你创建一个新功能或产品的初代版本时,尽管规模再小,它也必须是可行的。它不应该存在问题,不应该无法使用,更不应该带去糟糕的用户体验。


请记住,我们进行小规模设计,并把它交付给用户,目的是为了了解关键信息。这就是生产最小可行产品的全部意义。如果我们推出了一个糟糕的、有缺陷的或无法使用的产品,我们所了解到的无非就是人们不喜欢这个糟糕的东西! 以及我们必须弄清楚,人们之所以不使用我们的新功能是因为它不对,还是因为它虽然功能完美,但可操作性太差,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坚持使用。


小不等于无关功能的混杂


小规模设计、搭建和交付的另一个困难是,我们可能会倾向于一股脑交付大量的小功能,因为这些功能可以为快速构建,所以我们就先将它们做了。


思考一下,你正在构建一个让人们搜索和申请工作的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你来完成,例如,你需要用户能从潜在雇主那里得到带有工作描述的招聘信息;你需要一个要求求职者提交他们个人信息的界面;你需要一个能让雇主审查申请的系统。你还可能会需要某种档案或账户页面,让流程双方都将信息存储进去,这样他们就不必在每次发布或申请工作时都重复输入信息。


上述所有大系统都包含多个小功能在里面。例如,申请系统可能包含暂停功能,求职者可以暂停申请,过一会再来完成。或者,发布系统可以让雇主在需要另雇他人时重新发布工作描述。


现在,作为设计师,你可能认为你需要一次性交付所有功能才能打造一个有力的招聘网站。但事实并非如此。你要做的是,确保你搭建各项功能时采用了正确的设计顺序。比方说,重新提交招聘信息的功能应该推到后面,在此之前,应当设计首次发布招聘信息的界面。同时,应该先设计出令人们查阅各种工作的方法,然后才轮到申请工作界面的开发。


每次你设计和发布的东西都应是有用的,而且应该以合理的方式出现在现有的界面上。


小但有用


最重要的是,你发布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有益于目标用户。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大的用户群,你的设计可能不会立即对每个人都有用,但它应该有一定的使用性,至少足以让你得到反馈,并在下一次迭代中完善版本。


对一个招聘网站来说,最小可行产品是什么?要想交付某版本以获得用户反馈,你能做的最小努力有多少?


如何进行小规模设计


小规模设计涉及很多技巧,下面这些技巧十分实用,且可操作性强,并且仍有发展的空间。例如:


理解目标

小规模设计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理解你正在创建的功能或产品的核心目标。如果你的目标太大或者你对目标理解不透彻,就很容易因为 “有人可能需要它 “而继续增加一个又一个的功能。


例如前面提到的求职网站。如果它是一个普适型的招聘网站,那么你的设计将与针对专门行业的招聘网站有很大的不同。过于宽泛的目标会影响你的搜索选项、你期望显示的工作数量,以及对申请表格的要求等等。


锁定明确的目标用户,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设计一个小型的、有针对性的功能或产品对你来说作用更大,所谓为 “所有人 “设计的大型功能,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多大用处。


做好一件事

假设你正为你的求职网站设计信息表。你可能想广泛地构思,试图了解雇主和求职者可能需要的所有不同的报告,然后把它们都设计出来。

Jobs4Pets.com的信息报告案例


花时间研究哪些报告形式最好用是完全合理的,但不妨考虑一次只设计和搭建一种,最好先做研究,找到那些价值最大化的报告形式。为什么要把时间消耗在搭建价值最小的报告形式上呢?这样反而浪费了用户时间。用户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手头搭建的那些逊色的报告形式。通过一次只设计和发布一种类型,你会得到更快的反馈,且能定期为用户提供价值。

一次仅设计和搭建一种类型有助于为你的用户提供最大的价值


这种设计思维不只适用于报告。如果你打算发布多种类似的产品,看看是否有可能仅从一个开始,到后期再逐渐增加。


不要从代码开始


设计一个新功能或产品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能会在会议上花大量时间来争论最佳的方式。


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搭建许多不同版本,然后看看哪个版本更受欢迎,但这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编程和代码成本不菲。另一方面,原型和实验法可是相当便宜。


与其直接跳到设计完整的功能,让工程师们立即开始工作,不如尝试设计实验。试试礼宾服务测试或绿野仙踪实验。建立一些交互式的原型,与用户一起测试。


没有规定说设计师只能设计像素般完美的界面,我们也可以成为实验设计师。

不要立即面向广大群体


设计师在向人们交付不完美或未完成的设计时,常常很在意的一件事情是,用户可能会感到失望。毕竟,推出半成品最终可能会对产品和公司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但向一小群用户提供内测产品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用户身上测试新的设计,可以为团队提供巨大的价值,即发现关键的见解和潜在的问题,同时不会有让整个用户群失望的风险。


不要再古板地认为,推出新功能必须通过新闻发布和市场推广才能实现。虽然只是在几十个测试者或一些内部人员中提供内测版本,但你仍然在向用户提供价值。如果交付对象的规模较小,你对失败的担心会少很多;如果你先在较小的受众中测试了你的设计,你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少很多。


接受不完美


除了上述技巧,团队还应学会接受不完美。事实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产品;此外,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完美。显然,我们不应该向人们提供无法使用、有缺陷或不安全的软件。但是我们也不需要花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去纠结每一个像素和每一点抛光,特别是在连这个功能是否有用都不确定的情况下。


想想看,我们到底把多少时间浪费在所谓华丽的设计上,而对应的产品甚至无人问津。比起纠结细枝末节的完美,如果把时间花在测试想法和找到人们真正想要使用的产品上,我们的收获会更多。


允许迭代


当然,如果你要接受不完美,最好也愿意进行迭代。我们接收到设计师在敏捷软件开发团队工作时最大的抱怨之一是,团队从不进行迭代。团队会非常努力地工作,争取快速交付,然后从不反思或改进功能。有时候部分团队甚至不测试产品效果。


如果你从不回头去改进(或扼杀)你不完美的功能,那么没有人会放心地发布他们认为可能不完美的东西。我们必须致力于向用户学习,不断改进已经投放在外的功能和产品,而不是不停地向用户输送无效产品及功能。

原文地址:站酷
作者:马克笔设计留学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从东南亚、非洲市场看,网赚产品出海如何实现爆炸式增长?

雪涛

产品出海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趋势之一;然而若不能洞察当地的用户消费习惯、搭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本地化运营策略,产品在海外市场上也难免折戟,更别说实现高速增长了。那么现实情景中,网赚类产品要如何做好出海运营,推动产品增长?


随着国内互联网经济形势的下滑,互联网行业也整体进入了寒冬时期。出海也成为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重要选择。

那么如何做好海外运营,也就成了出海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通过本人亲身做海外的经验分享,和大家聊聊网赚类产品出海运营的那些有效方法。

“很多人认为,相比于国内,海外运营是一件相对蓝海的事情。一方面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常年保持互联网用户三位数增长,另一方面用户在多个领域的需求还急需新产品满足。以东南亚市场为例,用户普遍对金钱和利益敏感,省钱和赚钱主题的产品似乎都能引发一定的增长,所以单纯从流量获取的角度来看,获客本身不是核心问题。流量成本相比国内更是低出很多。”

如果你这么看待出海项目的运营,那你可能只答对了一小半。比如你现在规划了一个网赚类产品,通过给钱快速地实现了用户增长。那你的产品就此就成功了吗?

因为任何一个项目,获取流量也只是项目发展的第一步,获取的流量后续的留存,价值贡献才是一个项目能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你拉来的用户量很大,成本也很低,但是都是羊毛用户的话(真实用户但是价值很低),相信这也是让你非常头疼的事情。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东南亚和非洲也是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所以如何做好网赚类产品的海外运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要中立地来讲海外运营和国内运营异同的话,相同点是都是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设计和路径规划,底层的人性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但是国外用户的生活习惯、文化价值观、做事方式等与国内用户有着很多不同,以东南亚为例,用户普遍生活水平较低,对利益等也比较敏感(敏感到什么程度?会为了蹭网而去网吧门口蹲点蹭wifi)。用户平时空闲时间较多,比较喜欢一些有喜感、欢乐的项目。平时守时观念很“强”,正常情况下比约定时间迟到一小时能到。

那面向这批用户,我们该如何有效规划我们的产品路径呢?

东南亚、非洲的用户,他们关注的有三个核心要素。

一是金钱等利益,因为他们确实需要;二是精神激励,比如社交、娱乐等。适合本地活动和风格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第三,是当地用户刚需,但是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产品可以满足的空缺地带,比如传音手机在非洲(价格极低、超长待机、支持多SIM卡、拍照好看等满足当地LOCAL用户的需求),和shareit在东南亚、非洲(在无网环境下面对面快传文件)。

一、送钱策略:目标预期+即时反馈+小惊喜,将产品目标植入用户目标路径中

对于网赚产品,需求一和需求二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需求三的赚钱是用户刚需)。利益设计上,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产品和活动包装成local化极高的本地福利,秉承为当地用户提供福利的方式提供这种产品(如果欧美市场还可以打环保和公益的主题)。

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简单粗暴的给钱而已。

福利的给予最好遵循游戏化的成瘾性原则:以长久的目标预期+即时的过程反馈+持续不断的小惊喜,不断引导用户按照规划路径做事。表面上,用户是在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其实我们已经把产品的目标植入到用户达成自身目标的路径上了。

举个例子,同样是给钱,如果你给用户的只是固定金额的赤裸裸的钱,那在用户心智里面也只会为了这一个“赚钱”目标去不断地做事,一旦发现钱不到位或者缩水了,或者有套路,那对于用户体验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但是,如果你是在让用户玩一个游戏,在过程中把金钱作为激励手段,那用户的心智里面赢钱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样重要的则是玩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过程中所激发出的好胜、愉悦、炫耀、贪婪等心理。

你玩游戏的时候相信也会有这种感觉,最开始的时候为了一个目标去参与,比如赚钱或者为了娱乐感,但是玩了一段时间如果你玩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忘记当初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了。游戏过程中的PK、惊喜还有产品体验如果能够持续抓住你,即便你最后输钱,你很有可能也还会再次充钱体验。

不信?想想你日常和朋友玩桌游、打扑克、打台球等游戏,初期的时候你可能就是为了娱乐,但是如果有一个人一直赢你,你是不是很不服,如果要充钱继续PK你干不干?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一直赢朋友,你是不是很不好意思说什么晚上吃饭我请了,但是心里其实早就开心得万马奔腾了,以后天天拉着人玩这个游戏。

(东南亚网赚产品BuzzBreak的游戏化设计)

由此可见,人的目标是会在过程中逐渐转变的,直到最后甚至可能忘记了最开始的目标,我们在运营中要学会应用成瘾性原理,以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目标入手,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诱导,结合一些小惊喜的应用,给用户提供“上瘾性”,然后把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植入这个过程里面。

二、充钱策略:预想取之,必先予之

除了“送钱”要送好,如何让用户有意愿“充钱”也非常重要。

东南亚等地的用户由于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对于主动充钱这种还是比较敏感的,即便是赚钱游戏的本金充值也会采用先给用户一点甜头(先通过完成任务等方式赚到一点钱并且提现),再引导用户充钱的方式提高用户的充值率。

这种方式在东南亚地区屡试不爽,部分项目为了提高知名度会主动延时后续转化的策略,先以赚钱返现或者福利分享的方式把噱头搞足,然后引导已经获得利益的用户进行主动分享,拉来更多的人形成多次裂变,实现滚雪球增长。

东南亚用户普遍喜欢社交,并且对金钱很敏感,只要解决了初期的信任问题并且建立了用户赚钱的信心期望,用户的参与会很火爆,裂变效果比国内要好得多。

这个时候如果再借势结合一些PR的宣传,把品牌打出去,后续持续运营几轮PR带裂变活动,裂变活动反向提升PR热度,PR热度再联动二次裂变活动的滚雪球增长玩法,一个爆款产品就成了。

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防范羊毛、防刷等策略的配合。

三、引流品策略:刚需+价值赋能+生态延展

“送钱”和“充钱”之外,还有一个需要厘清的概念是:送的“钱”是什么?除了金钱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成本更低,更具有吸引力的福利?

我们可以引用电商行业里面“引流品”“利润品”的概念。

比如你去商场购物,经常能看到各种型号的毛绒玩具,只要你办一张信用卡就能得到。

其实做过信用卡的朋友都知道,一张信用卡线上做任务返佣给你的利润平均100+,一个毛绒玩具的成本最多也就几十,那用户为什么会觉得一个毛绒玩具似乎比100元现金更值呢?

其实,这就是利用了价值赋能原理。

通常线下逛商场的用户女性比例比较大,女性用户天然就对毛绒绒又可爱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毛绒玩具通常看上去也比较大,价值感十足,所以这个时候用户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具身认知:觉得这个物品的“意义”价值很高(特定场景下的意义赋能)。

尤其是面向海外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用户,用户更加注重“价值”本身,你的“引流品”是不是能够满足这些地区用户的真实需要(实用为主),或者能给他们以社交赋能(比如美妆等社交身份的标识,或者有趣好玩的可以用来充当社交货币的展现)的“价值”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在你选择“引流品”的同时,你也要同时想好这个“引流品”的意义价值究竟是什么,讲个好故事同样重要。

如果在这点的基础上还能自带生态延展性(比如你的引流品系统是开源的,其他用户/供应商可以一起参与搭建共建,类似SAAS、NFT等),那一个自然生长的可持续裂变的产品生态就形成了。

(NFT开源平台:用户可以自己制作并上传“引流品”,获得对应分成或者直接售卖)

四、精神激励:口碑玩法+开源

在利益激励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注重精神激励的给予。

比如如何在身份上给予专属的可以炫耀、分享的标签。这个标签最好能和热点、娱乐性、趣味性结合起来,给用户提供可以谈论、交友的社交货币。

尤其是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用户天然对具有传播属性和社交裂变的玩法比较感兴趣,喜欢分享节日祝福、以及能够彰显自身身份、娱乐感的特殊标签。

比如当年facebook的主页挂件就是特殊定制的主页精美框件,鼓励用户将框件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访问自己的主页,当然也顺便为facebook平台拉新,当时争相分享参与的人很多,也给facebook带来了不错的拉新效果。

后面很多公司都争相模仿这一模式,通过制作精美的画面、人物以及场景的方式引导用户分享,这一模式也逐渐从中心化的玩法发展成了开源模式,有能力有想法的用户也可以主动制作个性化的画面、人物和场景,别人可以付费使用或者平台统一采买,类似于现在的NFT和元宇宙。每一次分享都会带动对应产品的口碑效应,实现产品增长(口碑营销是海外产品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ASO、SEO等需要多加重视)。

产品做到这一步,用户的基本需求和期望需求也就可以满足啦,但是距离我们创造出让用户尖叫“WA”的兴奋产品还差了一步。如何变期望为兴奋,这个才是一个产品凤凰涅槃的关键。

五、打造兴奋需求:MAYA法则

先举个例子,之前有一个泡泡水品牌,在非洲推出了一款泡泡水,揉搓15秒即可杀死大量的病菌。这个概念当地用户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产品在初期实现了比较快的流量增长。

但是在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产品的销量开始出现了下跌,于是品牌方展开了一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之所以不再购买这个产品,是因为他们觉得产品似乎无法起到杀菌的作用,之前发生的卫生问题现在依然会发生。

泡泡水团队感觉很困惑,因为产品在推向市场之前他们已经做过很多次临床验证了,产品确实有效果。怎么推向市场之后就不灵了呢?

于是他们实地考察了用户操作的过程,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大部分用户都无法坚持揉搓15秒,觉得时间太久,因而中途放弃了,这个产品必须要揉搓15秒才能比较好地达到效果。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新的IDEA,就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给到用户正向的引导。只要揉搓15秒,就可以产生多彩的泡泡,拍照很好看,以此来吸引用户揉搓时间达到15秒,三个月不到,产品销量暴涨。

由此可见,兴奋需求的满足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它所遵循的法则是MAYA法则(most advanced but acceptable),就是在可被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创新。让用户想不到,但是一旦做出来,用户就会有一种WA的惊叫感。

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基于顺人性的方式,先想想你的目标用户都喜欢做些什么,希望达成什么目标,然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比如这个例子里面让用户揉搓15秒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做到,比如:正向宣导揉搓15秒的好处,比如揉搓15秒给奖励等等,但是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逆人性的,是用户不愿意去主动完成才需要被教育、被奖励的。

那有没有顺从人性的、是用户愿意主动、甚至非常希望去做的呢?非洲的用户都喜欢拍照,如果能够揉搓出五颜六色的泡泡,一起美美地拍照的话是不是很漂亮呢?用户会不会为了拍出美美的照片去揉搓15秒,顺便还可以达成杀菌卫生的效果呢?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分成5层,比较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信任)和社交需求,比较高层次的是尊重(成就等)和自我实现(奉献等)的需求,而兴奋需求的满足通常在比较高层次的维度上。

你也可以想想你的产品除了激励策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创新点是可以诱发出用户对于某种成就、自我奉献的向往和追求呢(比如公益环保、比如纳斯达克宣传大屏展示曝光等)?这个是你的产品从期望型产品转型成让用户兴奋产品的关键。

讲到这里,策略的部分就讲差不多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你可能想了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该如何有效了解海外用户的思想和文化呢?

六、有效了解海外目标用户:关注历史和当下+基本情况调研+空杯心态

这块我的建议是,了解一个地区用户文化和思维习惯的最快方式就是关注对应的历史。

我们思维习惯的养成往往也是因为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和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演化。所以,如果想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以及当前他们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如果说用户经历的一切你也可以同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感受,那其实你也是用户之一了。

之前有一个说法是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你的用户,其实本质上讲的也是感同身受的作用。

如果是家人,他不用主动说什么,你也可以感受到他的诉求。天冷了就想到要给孩子多穿几件衣服,晚餐时间到了就想到孩子是不是也饿了等等。

如果对待用户,也能用同样的心态去考虑,那你其实天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同理心,这种感同身受是深植于人类基因中的能力,即便是不同国家、地区、人种都是相通的。所以了解你的目标市场的历史和当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然,国外用户和国内的不同除了用户本身的心理、特质之外,还有法律、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个在我们确定进入这个国家的时候,也需要先做好用户调研,了解清楚当地文化、地理环境以及法律法规对该业务的影响等。

这里我以东南亚和美国用户的对比举个例子。

东南亚用户是一群对金钱、娱乐等非常敏感,并且对产品体验相对要求没那么高的一批人。这批人基本没有经历过PC互联网的过渡,就直接开始使用移动手机了,所以大部分操作用户会优先选择在手机上完成。

并且这批用户耐心、能力比较差,因此对于一些复杂操作和交互很多情况下会搞不懂。所以面向这批用户的操作界面,普遍来讲都是以清晰简单、具有视觉吸引力为主的逻辑进行展现的。

但是在美国,美国用户普遍对金钱不敏感,但是却对产品的体验有着很高的要求,面向这批用户,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满足他们的体验,然后再基于这种体验引导用户通过付费来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服务。这就和东南亚用户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了。

同时在文化和环境上,欧美用户普遍认为谈论有趣、酷炫的死法是一件比较酷的事情,并不会忌讳(比如万圣节),这个和亚洲用户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另外,从时间上来看,美国也是跨越几个大洲的国家,州与州之间会有时区阻隔,因此在进行PUSH等活动营销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州之间的差异,以当地时间为准进行合理的推送。但是在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则不用面对类似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简单举例,相信你也能深刻理解不同区域用户之间的不同了。所以当我们从0至1开始一个海外新项目的运营的时候,我们要拥有一种空杯心态,把之前的认知全部抛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要面对的市场和用户,充分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维。

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落地运营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阻碍和困难,我们很容易由于惯性思维自然而然地按照之前的逻辑思考和做事,最终失败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也是中国团队出海做产品最常遇见的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具备上述所讲的“基本情况调研”“历史和当下的理解”“空杯心态”,以及与当地local团队形成很好的配合,才能更好地避开这些坑,实现海外增长的乘风破浪。

讲到这里,网赚产品海外运营增长也就分享完了,我们做下总结。

首先,我们和大家讲了网赚产品海外运营中常见的误区认知,以此来说明海外运营并不是一个大家普遍认为的“蓝海”市场。里面也有很多的坑和问题需要规避和解决。

紧接着,我们通过“送钱”和“充钱”两个部分分享了海外运营中有效的运营策略。预想取之,必先予之,这个是信任和裂变的前提。同时我们也需要设计成瘾性玩法,以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目标入手,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诱导,结合一些小惊喜的应用,给用户提供“上瘾性”,然后把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植入这个过程里面。

除了钱,我们还可以提供其他“引流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价值赋能的意义产品、刚需品等,这类产品需要我们讲好故事,找到和当地用户有共鸣的意义价值,同时在模式拓展上部分产品还可以做成开源形式的,让更多有想法、有资源的人共同加入,打造意义产品平台。

当然除了物质激励之外,口碑玩法也是海外增长中经常用到的方式。用户对于“趣味”“社交”等的持续追求让口碑+PR的滚雪球增长成为可能。进一步,我们一起分享了打造兴奋产品的MAYA法则,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创新,并且找到你的目标和用户期望之间的连接点,顺从用户的期望设计你的兴奋点。

最后,我们分享了有效了解海外用户的方法。关注历史和当下,知道用户经历了什么和正在经历什么,你就能从最本质上理解当地用户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再结合具体项目的法律、环境等的调研。

这里面我们一定也要注意保持“空杯”心态,不要掉入习惯性理解的陷阱,多从历史和当下背景的代入下换位思考,相信你对当地用户一定会有比较好的认知和同理心。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王宇庭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设计思路受限?来试试这5个界面设计通用技巧

周周

做设计是很难的。不仅要创建解决问题的设计,而且理想情况下,它们还应该使人们开心并感到愉悦。设计是一种技能,它是一种手工艺品,而且这种手工艺品做起来并非很容易。


设计师如何高效沟通需求

周周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甜美。”——英特尔创始人葛洛夫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