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函数节流与函数防抖的区别

seo达人

函数节流与函数防抖是我们解决频繁触发DOM事件的两种常用解决方案,但是经常傻傻分不清楚。。。这不,在项目中又用遇到了,在此处记录一下



函数防抖 debounce

原理:将若干函数调用合成为一次,并在给定时间过去之后,或者连续事件完全触发完成之后,调用一次(仅仅只会调用一次!!!!!!!!!!)。



举个栗子:滚动scroll事件,不停滑动滚轮会连续触发多次滚动事件,从而调用绑定的回调函数,我们希望当我们停止滚动的时,才触发一次回调,这时可以使用函数防抖。



原理性代码及测试:



// 给盒子较大的height,容易看到效果

<style>

    * {

        padding: 0;

        margin: 0;

    }



    .box {

        width: 800px;

        height: 1200px;

    }

</style>

<body>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box" style="background: tomato"></div>

        <div class="box" style="background: skyblue"></div>

        <div class="box" style="background: red"></div>

        <div class="box" style="background: yellow"></div>

    </div>

    <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const decounce = function(fn, delay) {

                let timer = null



                return function() {

                    const context = this

                    let args = arguments

                    clearTimeout(timer) // 每次调用debounce函数都会将前一次的timer清空,确保只执行一次

                    timer = setTimeout(() => {

                        fn.apply(context, args)

                    }, delay)

                }

            }



            let num = 0



            function scrollTap() {

                num++

                console.log(看看num吧 ${num})

            }

            // 此处的触发时间间隔设置的很小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scroll', decounce(scrollTap, 500))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scroll', scrollTap)

        }

    </script>

</body>



此处的触发时间间隔设置的很小,如果匀速不间断的滚动,不断触发scroll事件,如果不用debounce处理,可以发现num改变了很多次,用了debounce函数防抖,num在一次上时间的滚动中只改变了一次。



调用debouce使scrollTap防抖之后的结果:



直接调用scrollTap的结果:





补充:浏览器在处理setTimeout和setInterval时,有最小时间间隔。

setTimeout的最短时间间隔是4毫秒;

setInterval的最短间隔时间是10毫秒,也就是说,小于10毫秒的时间间隔会被调整到10毫秒。

事实上,未优化时,scroll事件频繁触发的时间间隔也是这个最小时间间隔。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debounce函数中的间隔事件设置不恰当(小于这个最小时间间隔),会使debounce无效。



函数节流 throttle

原理:当达到了一定的时间间隔就会执行一次;可以理解为是缩减执行频率



举个栗子:还是以scroll滚动事件来说吧,滚动事件是及其消耗浏览器性能的,不停触发。以我在项目中碰到的问题,移动端通过scroll实现分页,不断滚动,我们不希望不断发送请求,只有当达到某个条件,比如,距离手机窗口底部150px才发送一个请求,接下来就是展示新页面的请求,不停滚动,如此反复;这个时候就得用到函数节流。



原理性代码及实现



// 函数节流 throttle

// 方法一:定时器实现

const throttle = function(fn,delay) {

  let timer = null



  return function() {

    const context = this

    let args = arguments

    if(!timer) {

      timer = setTimeout(() => {

        fn.apply(context,args) 

        clearTimeout(timer) 

      },delay)

    }

  }

}



// 方法二:时间戳

const throttle2 = function(fn, delay) {

  let preTime = Date.now()



  return function() {

      const context = this

      let args = arguments

      let doTime = Date.now()

      if (doTime - preTime >= delay) {

          fn.apply(context, args)

          preTime = Date.now()

      }

  }

}



需要注意的是定时器方法实现throttle方法和debounce方法的不同:



在debounce中:在执行setTimeout函数之前总会将timer用setTimeout清除,取消延迟代码块,确保只执行一次

在throttle中:只要timer存在就会执行setTimeout,在setTimeout内部每次清空这个timer,但是延迟代码块已经执行啦,确保一定频率执行一次




我们依旧可以在html页面中进行测试scroll事件,html和css代码同debounce,此处不赘述,运行结果是(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滚轮滚动了):





最后再来瞅瞅项目中封装好的debounce和throttle函数,可以说是很优秀了,考虑的特别全面,希望自己以后封装的函数也能考虑的这么全面吧,加油!



/*

 
空闲控制 返回函数连续调用时,空闲时间必须大于或等于 wait,func 才会执行

 

 
@param  {function} func        传入函数,最后一个参数是额外增加的this对象,.apply(this, args) 这种方式,this无法传递进函数

  @param  {number}   wait        表示时间窗口的间隔

 
@param  {boolean}  immediate   设置为ture时,调用触发于开始边界而不是结束边界

  @return {function}             返回客户调用函数

 
/

const debounce = function(func, wait, immediate) {

    let timeout, args, context, timestamp, result;



    const later = function() {

        // 据上一次触发时间间隔

        let last = Number(new Date()) - timestamp;



        // 上次被包装函数被调用时间间隔last小于设定时间间隔wait

        if (last < wait && last > 0)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wait - last);

        } else {

            timeout = null;

            // 如果设定为immediate===true,因为开始边界已经调用过了此处无需调用

            if (!immediate) {

                result = func.call(context, ...args, context);

                if (!timeout) {

                    context = args = null;

                }

            }

        }

    };



    return function(..._args) {

        context = this;

        args = _args;

        timestamp = Number(new Date());

        const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 如果延时不存在,重新设定延时

        if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wait);

        }

        if (callNow) {

            result = func.call(context, ...args, context);

            context = args = null;

        }



        return result;

    };

};



/*

 
频率控制 返回函数连续调用时,func 执行频率限定为 次 / wait

 

 
@param  {function}   func      传入函数

  @param  {number}     wait      表示时间窗口的间隔

 
@param  {object}     options   如果想忽略开始边界上的调用,传入{leading: false}。

                                 如果想忽略结尾边界上的调用,传入{trailing: false}

 
@return {function}             返回客户调用函数

 */

const throttle = function(func, wait, options) {

    let context, args, result;

    let timeout = null;

    // 上次执行时间点

    let previous = 0;

    if (!options) options = {};

    // 延迟执行函数

    let later = function() {

        // 若设定了开始边界不执行选项,上次执行时间始终为0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 0 : Number(new Date());

        timeout = null;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

    return function(..._args) {

        let now = Number(new Date());

        // 首次执行时,如果设定了开始边界不执行选项,将上次执行时间设定为当前时间。

        if (!previous && options.leading === false) previous = now;

        // 延迟执行时间间隔

        let remaining = wait - (now - previous);

        context = this;

        args = _args;

        // 延迟时间间隔remaining小于等于0,表示上次执行至此所间隔时间已经超过一个时间窗口

        // remaining大于时间窗口wait,表示客户端系统时间被调整过

        if (remaining <= 0 || remaining > wait) {

            clearTimeout(timeout);

            timeout = null;

            previous = now;

            result = func.apply(context, args);

            if (!timeout) context = args = null;

            //如果延迟执行不存在,且没有设定结尾边界不执行选项

        } else if (!timeout && options.trailing !== false)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remaining);

        }

        return result;

    };

};


超简单入门Vuex小示例

seo达人

写在前面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练习vuex的几个常用方法,使初学者以最快的速度跑起来一个vue + vuex的示例。

学习vuex需要你知道vue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用法。相信点开本文的同学都具备这个基础。

另外对vuex已经比较熟悉的大佬可以忽略本文。

生成基于vue的项目

基于vue-cli脚手架生成一个vue项目
常用npm命令:

npm i vue-vli -g vue --version vue init webpack 项目名 

进入项目目录,使用npm run dev先试着跑一下。

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试跑成功后,就可以写我们的vuex程序了。

使用vue完成的示例

使用vuex首先得安装vuex,命令:

npm i vuex --save

介绍一下我们的超简单Demo,一个父组件,一个子组件,父组件有一个数据,子组件有一个数据,想要将这两个数据都放置到vuex的state中,然后父组件可以修改自己的和子组件的数据。子组件可以修改父组件和自己的数据。

先放效果图,初始化效果如下:

如果想通过父组件触发子组件的数据,就点“改变子组件文本”按钮,点击后效果如下:

如果想通过子组件修改父组件的数据,就在子组件点击“修改父组件文本”按钮,点击后效果如下:

代码文件介绍

首先是Parent.vue组件

<template> <div class="parent"> <h3>这里是父组件</h3> <button type="button" @click="clickHandler">修改自己文本</button> <button type="button" @click="clickHandler2">修改子组件文本</button> <div>Test: {{msg}}</div> <child></child>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store from '../vuex' import Child from './Child.vue' export default { computed: {
            msg(){ return store.state.testMsg;
            }
        }, methods:{
            clickHandler(){
                store.commit('changeTestMsg', '父组件修改自己后的文本')
            },
            clickHandler2(){
                store.commit('changeChildText', '父组件修改子组件后的文本')
            }
        }, components:{ 'child': Child
        },
        store,
    } </script> <style scoped> .parent{ background-color: #00BBFF; height: 400px;
    } </style> 

下面是Child.vue子组件

<template> <div class="child"> <h3>这里是子组件</h3> <div>childText: {{msg}}</div> <button type="button" @click="clickHandler">修改父组件文本</button> <button type="button" @click="clickHandler2">修改自己文本</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store from '../vuex' export default { name: "Child", computed:{
            msg(){ return store.state.childText;
            }
        }, methods: {
            clickHandler(){
                store.commit("changeTestMsg", "子组件修改父组件后的文本");
            },
            clickHandler2(){
                store.commit("changeChildText", "子组件修改自己后的文本");
            }
        },
        store
    } </script> <style scoped> .child{ background-color: palegreen; border:1px solid black; height:200px; margin:10px;
    } </style> 

最后是vuex的配置文件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x from 'vuex';

Vue.use(Vuex) const state = { testMsg: '原始文本', childText:"子组件原始文本" } const mutations = {
    changeTestMsg(state, str){
        state.testMsg = str;
    },
    changeChildText(state, str){
        state.childText = str;
    }

} cons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state, mutations: mutations
}) export default store;

后记

通过该vuex示例,了解vuex的常用配置及方法调用。希望对不怎么熟悉vuex的同学快速上手vuex项目有点帮助。

因为没太多东西,我自己也是刚接触,本例就不往GitHub扔了,如果尝试了本例,但是没有跑起来的同学,可以一起交流下。

为何深色模式看起来不自然?

分享达人

为何深色模式看起来不自然?它的实用性到底怎么样?深色模式是不是对眼睛更健康?结合文献,我们一起来探究深色模式的种种!


在过去的几年中,深色模式一直是用户最期待的一个功能。你可以自由切换你喜欢的模式来适应当前的场景,iOS和Android也都在2019年布局了系统级的深色模式,深色模式可获得出色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弱光环境中……有助于你专注地开展工作,因为内容会较为显眼,而颜色加深的控制项和窗口则会隐入背景之中。但真是这样吗,或者只是一种实际上弊大于利的操作? 


文章内容:


1、什么是深色模式

2、从可用性角度看深色模式

3、为什么深色模式看起来不自然

4、从设计角度看深色模式

5、结论


什么是深色模式?


虽然各种软件界面的色调和颜色会有所不同,但是对深色模式的处理方式都是在深色背景上显示明亮文本和界面元素的配色方案。相比之下,在浅色背景上显示深色文本和界面元素的配色方案,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浅色模式。


而事实上,深色模式比浅色模式早了几十年。在其最初的阶段,深色模式并不是一种有意的解决方案,而仅仅是当时计算显示设备是阴极射线管(CRT),且只能显示单色的显示,屏幕看上去就是黑的,黑底白字或者黑底绿字就是计算机行业的早期状态。直到1980年代彩色显示器发明后,微软视窗系统上线之后,黑底显示才退出主流。苹果在1984年推出“麦金塔”个人电脑,第一次发布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由此开启了计算机屏幕白底显示的主流之路。


           

          

 ibm 5151单色监视器


浅色模式出现的确切时间很难确定,但可以追溯到施乐Parc图形用户界面,它也极大地影响了早期苹果的“麦金塔”和其他操作系统,该界面使用了以白色背景为主的深色文本和界面元素。它与显示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图形用户界面的出现密切相关。这种能够显示色彩的且更先进的RGB CRT显示器拉开了浅色模式的序幕。


                       

1973年的施乐Alto是最早使用轻型接口模式的计算机之一


从可用性角度看深色模式


深色模式的实用性有多少,每个人看法也不一样。尽管深色模式的界面可能不像浅色模式那样观感清晰,但深色模式的界面却具有一定的魅力,可以让你联想到新颖,高端,精致,神秘,力量,奢华这些词。但是,黑色也是一种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一个颜色,并且在过度使用时很容易使人无法承受。


2019年9月,苹果公司上线深色模式(Dark Model)时,在官网上如是宣传道。从iPhone到Mac,当库克决定在苹果公司几乎所有产品上线深色模式、甚至要求所有在AppStore上架的应用都必须兼容深色模式时,安卓阵营的谷歌、华为、三星等头部公司也纷纷在其手机中推出了深色模式,相应地从WhatsApp到微信等全球主流的应用也都推出了深色模式。



            


但是,想要获得良好的深色模式是相对比较难的。一方面,深色模式迫使放大瞳孔来捕获必要的视觉信息,从而导致整体清晰度的降低。而同时界面中高亮的部分又迫使我们的瞳孔缩小去适应亮度,以便提高清晰度。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文本在你的眼睛中通常会显得更清晰的原因。


             

扩大的瞳孔让光线更多,但感觉到的锐度受到损害



行业对深色模式追逐的群羊效应,也进一步加剧、放大了一个见解:深色模式对眼睛更友好更健康!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一些有散光的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深色模式对他们的眼睛来说更糟糕,深色模式比浅色模式更友好更健康的科学仍有待讨论。斯坦福·拜尔斯眼科研究所的眼科专家对此表示:“鉴于文献中的数据,我认为深色模式对眼睛没有任何的友好和健康。” 这种深色模式对眼睛疲劳和潜在的眼睛健康的影响时,使用时间可能比设备的亮度或亮度更重要。


根据美国验光协会的说法称,大多数人的眼睛在某种程度上都患有散光,但通常不会引起注意。据美国眼科学院统计,每三个美国人中就一个存在散光的情况,1.5亿美国人需要佩戴眼镜来矫正视力;香港理工大学针对2700多人的临床检测发现,在21岁的30岁的香港人中,近40%以上患有100度以上散光。


一起看下面的说明性图像。即使你有完美的视觉,你也很可能在黑色背景上看到白色文字周围的光晕。



            

浅色模式与深色模式


如果增加文字并降低文字的大小,这种效果可能会更强:


             


右边的图像你应该会看到更多的光晕,如果你有散光症状,深色模式可能会让你看屏幕更费劲。在深色模式下,虹膜打开以接收更多的光,并且瞳孔的变形在眼睛上产生了更加模糊的焦点,因此,当你在深色屏幕上看到浅色文本时,其边缘似乎渗入黑色背景,也就是所谓的“光晕效果”。虽然深色模式可能更适合夜晚等弱光环境下使用,但不一定能帮助更好地阅读,对于散光患者来说,可能还会加剧视疲劳。


当然,从实用性上讲,深色模式也有它的好处,深色模式利用OLED屏幕在纯黑的背景下不发光的特性,确实能有效的省电,让你的电子设备续航上提升很大,这也是很多人一直在追求深色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手机续航强比啥都重要!这也可能是苹果公司决定在几乎所有产品上线深色模式的一个原因。


另外深色模式更有利于给用户营造一种沉浸体验,对于视觉娱乐应用尤为如此。当你想突出显示特定类型的内容时,深色模式会特别有用。豆瓣、数字尾巴、网易云音乐是我常用的几个软件,它们都已经适配了深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的目光会更加注意到电影的海报、数码产品和充满活力的音乐专辑上。



             

豆瓣、数字尾巴、网易云音乐的深色模式


为什么深色模式看起来不自然


一是由于我们人脑的组织结构造成的,从多年来的多项科学研究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从物种进化来看,人类99%的时间都是在白天中活动,人脑更倾向于在浅的背景上显示深色的图像。所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浅色的背景都可以让你更快地专注于显示的元素,而深色的背景则使其难以辨别文字和视觉界面元素,从而影响你的阅读效果并最终使你的眼睛疲劳。 其实从世界各地多个洞穴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也能说明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喜欢浅色模式。



            

追逐猎物的狮子,法国Chauvet Cave,约公元前30,000-28,000


德国帕绍大学曾经做过一次测试。在该研究要求参与者阅读屏幕上的正极性(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文本)或负极性(黑色背景上的白色文本)的文本。随后,参与测试的人员会执行基本的校对任务,例如查找拼写或语法错误。研究人员还测量了每种模式下参与者的阅读速度。结果是所有参与者在正极性条件下的表现都会更好,他们检查出更多的错误以及阅读的速度更快。


                       

可读性差异


另一个学习发现正极性对于在显示器上读取小文本特别有利。人脑具有更快的可读性,更喜欢在光线背景下显示的深色文本和物体。


二是由于含有大量蓝光的光源会使我们眼睛不舒服,当我们谈论屏幕对眼睛的潜在破坏性影响时,我们通常是在谈论“蓝光”,这是由短、高能量波长构成的光谱的一部分。研究发现蓝光可能是导致眼睛疲劳的一个因素,但指出长时间不眨眼的干眼也是导致眼睛疲劳的一个更严重的原因,当然也有是因为字体太小,以及散光这样的原因。


当我们身处暗室或是在黄昏或夜晚时,眼睛会切换成不同的视觉模式;在弱光环境下,人眼会从对绿色敏感变成对高能量蓝光敏感,这代表我们在大量的接收蓝光,因此对刺眼强光的敏感度会增强。这类情形对驾驶人而言并不陌生,当他们被来车车头灯的强光照射时,特别是使用现代化氙气灯或LED头灯的车辆,可能会暂时丧失视力。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显示屏,不仅改变了我们所接触的光谱,也使我们的视觉行为发生转变。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现在用于“近距离”视物的时间比以往多得多,这通常是因为背景亮度太暗所致。


在德国光学公司蔡司官方网站上,对于蓝光也作一分为二的评价:“好处是当外界环境变亮也就是蓝光较多时,身体便释放出血清素—它是其中一种快乐荷尔蒙以及皮质醇—这是一种压力荷尔蒙。这两种荷尔蒙能让我们保持清醒,富有活力,同时也应用于冬季抑郁和失眠的治疗中。但过多的紫外光和蓝紫光可能会对肉眼造成损伤,除了可能导致令人难受的结膜和角膜发炎,也可能会破坏眼睛的晶状体(例如白内障),尤其是伤害我们的视网膜(黄斑病变)。”


从设计角度看深色模式


在WWDC 2019大会上,苹果宣布了iOS13的深色模式功能,在令人兴奋之余,作为设计师和开发人员,我们应该考虑的该如何去实现它。苹果和安卓已经发布了为应用程序设计深色模式的设计指南。当然,没有硬性规定要求遵循他们提供的设计指南,这些只是指导原则。


             

由于Material Design设计语言的原因,投影的占比是非常大的。在浅色模式下还好,但这不太适用于深色模式,因为深色背景上的黑色阴影在视觉上不容易察觉,为此安卓还提供了在深色模式下不同层级的卡片与投影上的参考。


            

根据设计文档来看,iOS背景为纯黑色,色值为#000000,Google 则更喜欢深灰色,色值为#121212。


            

通过提供的设计指南,我们可以轻易上手来设计和开发我们的软件,但要注意的是深色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与浅色模式颜色对调,必须为所有的元素进行单独配色。


            

浅色模式下的白色不会在深色模式下转换成纯黑色


这样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软件并没有全部去适配新的深色模式,一方面使用场景决定的,另一方面就是深色模式并不是简单地换个换个颜色就行,很多元素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


结论:该选择哪种模式


在去年的 WWDC 大会上,苹果人机交互团队的设计师曾对 macOS 的深色模式使用场景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指出,只有阅读浏览或是内容创作型 App 才需要长期启用深色模式,比如文字或代码编辑。它们会借助黑底白字的高对比度特性来让用户视线保持集中,其它大部分软件对于深色模式的需求反而并不强烈。


或则你可以通过使用场景去选择,在明亮的环境中使用浅色模式,在昏暗的环境中使用深色模式。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正帮助你避免眼睛疲劳的是不要整天盯着屏幕,而不是纠结到底用深色还是浅色模式。

转自:站酷-


移动端列表查询最佳实践

seo达人

无论是 pc 端还是移动端,无可避免都会涉及到列表查询有关的操作,但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设备,其列表查询的最佳处理方式也是完全不同。

对于 pc 端列表查询来说,前端通常是给与服务端当前需要获取的数据量(如 pageCount,limit 等参数)以及所需要获取数据的位置(如 pageSize,offset 等参数)作为查询条件。然后服务端然后返回数据总数,以及当前数据,前端再结合这些数据显示页面总数等信息。这里我称为相对位置取数。

对于移动端而言,没有pc 端那么大的空间展示以及操作,所以基本上都会采用下拉取数这种方案。

那么我们在处理移动端列表查询时候使用这种相对位置取数会有什么问题呢?

相对位置取数存在的问题

性能劣势

通过相对位置取数会具有性能问题,因为一旦使用 offset 信息来获取数据,随着页数的增加,响应速度也会变的越来越慢。因为在数据库层面,我们每次所获取的数据都是“从头开始第几条”,每次我们都需要从第一条开始计算,计算后舍弃前面的数据,只取最后多条数据返回前端。

当然了,对于相对位置取数来说,数据库优化是必然的,这里我就不多做赘述了。对于前端开发来说,优秀的的查询条件设计可以在一定方面解决此问题。

数据显示重复

事实上,对于一个实际运行的项目而言,数据更新才是常态,如果数据更新的频率很高或者你在当前页停留的时间过久的话,会导致当前获取的数据出现一定的偏差。

例如:当你在获取最开始的 20 条数据后,正准备获取紧接着的后 20 条数据时,在这段时间内 ,发生了数据增加,此时移动端列表就可能会出现重复数据。虽然这个问题在 pc 端也存在,但是 pc 端只会展示当前页的信息,这样就避免了该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合列表 key 维持渲染正确

我们在上面的问题中说明了,移动端下拉加载中使用相对位置查询取数是有问题的。

那么,如果当前不能迅速结合前后端进行修改 api 的情况下,当服务端传递过来的数据与用户想要得的数据不一致,我们必须在前端进行处理,至少处理数据重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当前分页请求时无状态的。在分页取到数据之后前端可以对取得的数据进行过滤,过滤掉当前页面已经存在的 key(例如 id 等能够确定的唯一键)。

通过这种处理方式,我们至少可以保证当前用户看到的数据不会出现重复。同时当列表数据可以编辑修改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因为 key 值相同而导致数据错乱。

通过绝对位置获取数据

如果不使用相对位置获取数据,前端可以利用当前列表中的最后一条数据作为请求源参数。前端事先记录最后一条数据的信息。例如当前的排序条件为创建时间,那么记录最后一条数据的创建时间为主查询条件(如果列表对应的数据不属于个人,可能创建时间不能唯一决定当前数据位置,同时还需要添加 ID 等信息作为次要查询条件)。

当我们使用绝对位置获取数据时候,虽然我们无法提供类似于从第 1 页直接跳转 100 页的查询请求,但对于下拉加载这种类型的请求,我们不必担心性能以及数据重复显示的问题。

对于相对位置取数来说,前端可以根据返回数据的总数来判断。但当使用绝对位置取数时,即使获取数据总数,也无法判断当前查询是否存在后续数据。

从服务器端实现的角度来说,当用户想要得到 20 条数据时候,服务端如果仅仅只向数据库请求 20 条数据,是无法得知是否有后续数据的。服务端可以尝试获取当前请求的数据条数 + 1, 如向数据库请求 21 条数据,如果成功获得 21 条数据,则说明至少存在着 1 条后续数据,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返回 20 条数据以及具有后续数据的信息。但如果我们请求 21 条数据却仅仅只能获取 20 条数据(及以下),则说明没有后续数据。

如可以通过 “hasMore” 字段来表示是否能够继续下拉加载的信息。

{ data: [], hasMore: true }

结合 HATEOAS 设计优化

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解决了移动端处理列表查询的问题。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好,前端还需要结合排序条件来处理并提供请求参数,这个操作对于前端来说也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们就聊一下 HATEOAS 。

HATEOAS (Hypermedia As The Engine Of Application State, 超媒体即应用状态引起)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Roy Fielding 的论文中。REST 设计级别如下所示:

  • REST LEVEL 0: 使用 HTTP 作为传输方式
  • REST LEVEL 1: 引入资源的概念(每一个资源都有对应的标识符和表达)
  • REST LEVEL 2: 引入 HTTP 动词(GET 获取资源/POST 创建资源/PUT 更新或者创建字样/DELETE 删除资源 等)
  • REST LEVEL 3: 引入 HATEOAS (在资源的表达中包含了链接信息。客户端可以根据链接来发现可以执行的动作)

HATEOAS 会在 API 返回的数据中添加下一步要执行的行为,要获取的数据等 URI 的链接信息。客户端只要获取这些信息以及行为链接,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接下来的操作。

对于当前的请求来说,服务端可以直接返回下一页的信息,如

{ data: [], hasMore: true, nextPageParams: {}    
}

服务端如此传递数据,前端就不需要对其进行多余的请求处理,如果当前没有修改之前的查询以及排序条件,则只需要直接返回 “nextPageParams” 作为下一页的查询条件即可。

这样做的好处不但符合 REST LEVEL 3,同时也减轻了前端的心智模型。前端无需配置下一页请求参数。只需要在最开始查询的时候提供查询条件即可。

当然,如果前端已经实现了所有排序添加以及查询条件由服务端提供,前端仅仅提供组件,那么该方案更能体现优势。 前端是不需要知道当前业务究竟需要什么查询条件,自然也不需要根据查询条件来组织下一页的条件。同时,该方案的输入和输出都由后端提供,当涉及到业务替换( 查询条件,排序条件修改)时候,前端无需任何修改便可以直接替换和使用。

其他注意事项

一旦涉及到移动端请求,不可避免的会有网络问题,当用户在火车或者偏远地区时候,一旦下拉就会涉及取数,但是当前数据没有返回之前,用户多次下拉可能会有多次取数请求,虽然前端可以结合 key 使得渲染不出错,但是还是会在缓慢的网络下请求多次,无疑雪上加霜。这时候我们需要增加条件变量 loading。

伪代码如下所示:

// 查询 function search(cond) {
  loading = true api.then(res => {
      loading = false }).catch(err => {
      loading = false })
} // 获取下一页数据 function queryNextPage() { if (!nextPageParams) return if (!loading) return search(nextPageParams)
}

焦点配色法

雪涛

今天跟大家聊聊设计中焦点配色这个话题。焦点这个词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但是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看焦点在设计中的作用以及色彩焦点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知道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视觉来传达信息,而视觉的表现形式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在这些众多的规律性当中,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色彩来实现,而焦点配色就是色彩设计中最有效的一个手段。

其实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我们的设计,都存在大量的焦点配色,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特别去注意而已。比如莫奈的这幅《日出·印象》,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焦点的设置和移动。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应该是这种移动路线,也就是在大面积灰色调和冷色调中先被强暖色的太阳所吸引,然后是近景全黑色的船,接着顺延到另一条船上,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也可能是这种从远景到近景的顺序。

也可能有的人是从近到远的观看顺序,但是无论你是哪一种,都不重要,为什么?

因为无论你的视线是怎么移动的,都不会影响到我们最终焦点的归属。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无论你先看哪后看哪,最终你的眼睛都会被这个橙红色的太阳所吸引,这就是色彩焦点的魅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摄影作品,这个跟刚才那幅画来比,焦点就更加清晰了,而且这里也不需要焦点的移动,很明显焦点就是这个人物。

但是这个焦点是怎么通过色彩得到强化的呢?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么明显的人物肯定是焦点啊,但是你可以尝试把人物后面的暖色光去掉看看,虽然人物同样是这个画面的焦点,但是一定没有现在这样抢眼,因为暖色和背景的冷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所以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我们接下来会看到的设计,其中都会包含一种故意的或者是有意识的色彩焦点的安排,而这种焦点的形成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就是通过色彩对比,因为有色彩对比必定产生焦点,即使没有焦点我们也会努力去寻找焦点。我们联想下平时的生活就会发现,无论是我们看到一幅画面,或者是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色彩最突出或者最醒目的东西,这就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也就是自然而然地去寻找焦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设计作品,我们看这三个界面,不能说没有焦点,有,就是图片,准确地说应该是没有色彩焦点,所以我们接收到的就是图片加上信息排在一起,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区分出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我们不知道视线应该落在哪里,因为没有突出的东西,这种不知所措会让看的人感到不舒服,这就是没有焦点会造成的一种情况。

同样这三个界面,我们什么都不变,只是在想强调的部分填充一个颜色,这样就会让看的人可以通过色彩毫不犹豫地感受到焦点,这种交互才是人性化的交互,而这个简单的过程其实就是色彩设计。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加简单易懂的,比如现在这个,就是在一个蓝色背景上编排纯白的文字,可能通过字号和距离的安排我们也知道孰轻孰重,但是如果从色彩的角度来看还不够,因为没有形成让人快速识别的焦点。

如果在想强调的地方,适当的填充一个颜色,那么瞬间就有了焦点,而这个颜色和背景色的对比越强,焦点就越明显。

我们看这个海报,当我们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

首先注意的肯定是上方的图片,其次会根据信息的层级大小去看主标题,然后是次要信息。这种没有设置色彩焦点的形式,虽然不太会影响信息的阅读,但我们不妨试试有色彩焦点的情况。

当原本就是画面中比较重要的标题信息和突出的英文被填充红色之后,焦点就产生了并且得到强化。

这时候当我们再看这个作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信息,如果想继续了解也可以继续阅读,这就是有焦点和没焦点或者焦点不突出的差别。

我们看这个 banner,这里我们不说它的版式怎么样,我们就看色彩和焦点,这个画面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焦点设置错误,什么意思?

也就是大家看这个画面的时候,虽然都会先看月饼的图片,然后是标题到进入专场,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你的视线总会被中间这个粉色的花瓣吸引。

就是那种你不想看它,但是又不得不看的感觉,因为这个花瓣的颜色完全没必要出现在这里,因为它不是信息,为什么要充当焦点呢?这就是焦点错误。

我们把花瓣去掉试试,这样焦点就很清晰明确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有焦点和没焦点的差别,那焦点的设置其实也是有多种情况的。我们就拿这个网页来举例,版式部分保持不变,你想突出哪里就在哪里设置焦点。我们来看看通过色彩把焦点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这个页面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把焦点设置在上半部分,也就是顶部的品牌和导航区域。

也可以把焦点设置在主标题的文字信息上。

还可以设置在底部区域,形成色块。

当然也可以是自由式的焦点设置,强调你想强调的部分,这种情况下就有了焦点的移动。

通过之前的案例分析我们总结一下有焦点的好处:首先它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其次满足了视觉传达的需求,最后满足了审美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做的视觉设计是需要传达信息的,你得让受众看到你的信息才行,而要想有效的让人看到信息,焦点的设置就要满足前面三个需求,如果没有满足,一定程度上说明你的作品是失败的。实际人都是充满惰性的,也都不喜欢延迟,当人们看到所有的信息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不需要眼睛和大脑再去阅读,这时候就得到了一种观看和阅读的满足感。

说了这么多焦点的好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通过配色形成或者强化焦点。首先我们要知道的就是焦点是通过对比实现的,而这里包括了色相对比形成焦点、冷暖对比形成焦点、深浅对比形成焦点、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形成焦点、花色与纯色对比形成焦点、色彩面积对比形成焦点。

首先我们来看色相对比形成焦点,这里的色相对比通常是指互补色或对比色之间的对比,因为色相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焦点。比如这个海报就是蓝色和黄色的互补色对比,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列举出的这些对比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往往都是相互结合的,比如这个海报最明显的就是色相上的互补色对比,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冷暖对比,同时也包括面积对比。

这个网页作品,蓝色与绿色形成了色相上的对比,同时它们二者又与背景形成了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

这个圣诞主题的 banner,整体是大面积的暗红色,这就让人物头顶的绿色圣诞树成为了焦点,也就是色相对比中通过对比色形成焦点。

然后是冷暖色对比产生焦点,这个版面很简单,就是文字编排加上背景,但是很明显,通过在强调的地方使用蓝色与背景的粉红色形成一种冷暖对比,让焦点一目了然。

这个同样也是红色与蓝色的冷暖对比强调焦点,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

这个同样也是通过冷暖对比形成焦点,只不过这个画面并不是单一焦点的形式,是多个焦点从大到小或从近到远的移动。

如果色相对比不够明显,那么通过单一色彩或近似色彩的深浅对比也可以很好的形成焦点,同样纯度和明度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焦点。比如这个画面中的焦点面包与背景形成的就是深浅对比。

这个画面整体是褐色的基调,但是杯子中的茶汤是比背景更亮一些的颜色,所以它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画面的焦点,而且这个焦点也是符合这个版面的设计逻辑的。

这个页面的背景是偏深一些的粉红色,当然图片肯定是这个画面的第一焦点,但除此之外,这个画面中还有另外两个焦点,就是比背景偏暗一些的嘴唇,这就是利用深浅色对比形成焦点。

焦点的作用以及如何强调焦点都很好理解和操作,但是设置焦点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色彩营销,因为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视觉传达信息,而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营销,所以答案也就很明了了。也就是如何设置焦点以及让谁成为焦点,这背后的逻辑要依据营销的目的,换句话说焦点的设置一定要满足以上的需求,假如设置了错误的焦点,就会适得其反,倒不如不设置焦点了,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

我们接着往下看,下一个就是有彩色与无彩色对比产生焦点。比如我们看上面这个海报,图片整体是黑白的,只有雨伞的部分是红色,非常醒目的被凸显出来,当然就是第一焦点,其次就是红色的标题性文字。因为黑色与红色很好的对比效果,所以类似这种形式的摄影作品大家也一定见过很多,就是整体是黑白,个别地方用红色的形式。

虽然这个网页页面上的有彩色并不是单一色彩,但是与背景黑色的搭配,整体上依然是有彩色与无彩色搭配所产生的对比,从而产生焦点。

这个虽然也是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但是这个很巧妙,因为设计者并没有直接在主标题上填充有彩色,而是在标题下方使用了一个有彩色的色块,这也是一种变相突显焦点的方式。

接下来是花色与纯色对比产生焦点,这个算是很常见很通用的一种形式了,尤其是照片上编排文字的形式,如果图片本身的色彩就比较丰富,那么文字色必然要使用单一的色彩才能保证很好的识别。

这个杂志封面的背景是由多种色彩所形成的插画图形,而人物一身黑色位于中间形成了第一焦点,其次是位于人物上的绿色文字,可以说既是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又是有彩色与花色之间的对比。

这个海报上的图片虽然色彩并没有多纯,但是由于色彩比较分散,所以可想而知,在它上方编排文字难免会造成识别度很低的情况,所以设计师也很巧妙地使用了添加色块的方式,利用这种图片花色与色块纯色的对比来突出焦点。

最后就是通过色彩面积大小产生焦点,这种面积的对比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可以说大部分有色彩焦点的画面都是之前的那几种形式与面积对比的一个结合,但是并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一说,就比如这个海报上的红色圆形,无论你是把它的面积放大,还是把它换成和蓝色相近的颜色,焦点的效果都没有现在的好。所以我们在具体设计配色的时候千万不要有强迫症,因为这些方法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

这个也是面积对比产生的焦点,同时又有蓝色与红色的冷暖对比。

这个页面也是,通过在大面积绿色调中使用一个红色块,快速形成对比,从而确定焦点。

以上我们主要讲解了通过配色形成焦点的一些方法,但其实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潜规则的,有的是和色彩有关,有的可能和色彩无关。比如说同样的色彩或同样大小的对象,具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形成焦点、人物比场景或风景容易形成焦点、图像比文字容易形成焦点、标题文字比内文容易形成焦点、暖色比冷色容易形成焦点、强对比比弱对比容易形成焦点,最后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

具象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容易形成焦点,这个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大家应该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就比如这个海报,即使人脸的周围有着密密麻麻的抽象图像,我们的注意力依然在人脸的部分。

人物要比场景更容易产生焦点,比如这个海报,同时存在两张图片,虽然上方的图片是一匹马不是人,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的视线总是想关注这个马的眼睛,而下方的海水我们可能只是一扫而过。

图片比文字更容易形成焦点,这个也是无需多说的一点,因为即使都是黑白的图片和文字,我们也会首先注意到图片,这是图片所具有的天然魅力。比如这个海报,假如我们把图片遮掉,那么红色的「魂」字毋庸置疑就是第一焦点,因为在一堆黑色文字中它实在太显眼了,但是加上人物图片的话,就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魂」字了。

标题比内文更容易产生焦点,这是因为标题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也就是面积优势,比如我们看这个海报,其实它这里的标题使用与图片一样的蓝色并不是很突出,虽然日期和副标题使用了色相对比,也确实成为了焦点,但是对于主标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依然不会忽略掉主标题,这就是面积原因所造成的,因为它足够大。

暖色比冷色更容易形成焦点,这个海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为海报中两个图片大小相当,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暖色一个是冷色,那么哪个更吸引你呢?一定是暖色,如果你说你就是被冷色所吸引那也没关系,但是你自己保留意见,我不接受反驳。

最后就是强对比大于弱对比,比如我们看这个海报,其实本身背景色上有色相的对比,但是因为对比不够强,所以就让上方的红色成为了焦点,因为红色与整体背景形成了强烈的深浅对比。

简单总结一下,首先我们通过一些案例说明了色彩焦点的重要性,也就是满足了人的三种需求:生理需求、视觉传达的需求以及审美的需求。其次我们讲解了如何形成或强调焦点,也就是通过一些色彩对比来实现。最后补充了一些焦点配色中存在的潜规则,也就是哪些内容或形式具有形成焦点的天然优势。当然这一切的落脚点还要归到视觉传达以及色彩营销上。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研习设

从免费图库、影片到字体,这个网站全包了!

雪涛

距离上一次介绍 The Stocks 已经超过五年,前段时间无意间浏览到这个网站,才想起我以前好像也写过文章,不过网站现在变得不太一样而且内容又更完整了,非常推荐加入收藏,因为真的很方便。如果你还不知道 The Stocks,它整合各种设计相关免费资源,最早只有将一些免费图库整合在一起,让找图的使用者透过侧边栏选单快速切换各个不同图库网站,加速搜寻图库的效率。

在全新的 The Stocks 2 除了免费图库,加入配色工具、免费图标、免费影片、免费字体和 Mockups 素材网站共六种项目,相较于早期来说在资源数量上增加不少,现在一样可以从网站侧边选单选取你要浏览的素材类型,The Stocks 就会出现一整排的网站列表让使用者直接选择,再从这些网站去寻找你要的免费资源。

对于平常会需要搜寻设计相关资源的使用者来说,The Stocks 是很好用的工具。

不过 The Stocks 现在会加入一些赞助商「推荐」内容,如果使用者进入这些服务,也有付费购买的话 The Stocks 开发者就能获得回馈(其实就是 Affiliate),网站主要还是以收录免费服务为主。

The Stocks 2

网站链接:http://thestocks.im/

使用教学

开启 The Stocks 网站后会随机显示一个免费图库,The Stocks 主要功能列在左侧,点选选单上的网站名称会将网页显示于右侧,方便在各个外部网站跳转和搜寻,不过有些网站不允许被嵌入其他页面,这时候就会以开新分页方式替代。

左上角是 The Stocks 收录的免费资源类型,包括免费图库、配色工具、免费图标、免费影片、免费字体和 Mockups 素材网站,点选后下方的网站列表就会实时更新。

有些标示为 Featured 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赞助商推荐内容,大多都是付费服务,例如销售相片图片的 Shutterstock、iStock 图库,如果有在找图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其实很多免费图库也是透过刊登付费图库广告来获取收益。

当然 The Stocks 收录的网站仍以免费资源居多,点选后就能快速浏览网站,如果操作上发现有些问题或无法正确显示,亦可搜寻该网站名称直接在浏览器开启。

最近因为疫情关系,很多公司改为在家上班,如果要开会就会透过一些视频会议软件例如 Zoom ,The Stocks 也有提供 Zoom 适用的免费虚拟背景(特别是家里背景很杂乱的朋友可以稍微隐藏一下),这些素材可以在网站右上角 Zoom Virtual Backgrounds 找到。

值得一试的三个理由:

  • 整合免费图库、配色工具、免费图标、免费影片、免费字体等相关网站
  • 点选网站链接即可在同一页面快速切换浏览

  • 对于要搜寻素材来说很方便很有用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Pseric

前端架构演进及主流UI

前端达人

文章目录



    前端三要素

    HTML(结构):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决定网页的结构和内容
    CSS(表现):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设定网页的表现样式
    JavaScript(行为):是一种弱类型脚本语言,其源代码不需经过编译,而是由浏览器解释运行, 用于控制网页的行为
    HTML 称为超文本标记语言,是一种标识性的语言。它通过一系列标签组合,组成一个个不同结构的页面!关于html标签的学习可以去菜鸟教程学习,此处不再赘述!

    CSS层叠样式表 也是一门标记语言,并不是编程语言,因此不可以自定义变量,不可以引用等,换句话说
    就是不具备任何语法支持,它主要缺陷如下:

    语法不够强大,比如无法嵌套书写,导致模块化开发中需要书写很多重复的选择器;
    没有变量和合理的样式复用机制,使得逻辑上相关的属性值必须以字面量的形式重复输出,导致难 以维护;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工作中无端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端开发人员会使用一种称之为 【CSS 预处理器】 的工具,提供 CSS 缺失的样式层复用机制、减少冗余代码,提高样式代码的可维护 性。大大提高了前端在样式上的开发效率。

    什么是CSS 预处理器呢?

    CSS 预处理器定义了一种新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用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为 CSS 增加了一些编程的 特性,将 CSS 作为目标生成文件,然后开发者就只要使用这种语言进行 CSS 的编码工作。转化成通俗易 懂的话来说就是“用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进行 Web 页面样式设计,再通过编译器转化为正常的 CSS 文 件,以供项目使用”。

    常用的 CSS 预处理器有哪些?

    SASS:基于 Ruby,通过服务端处理,功能强大。解析效率高。需要学习 Ruby 语言,上手难度高于 LESS。
    LESS:基于 NodeJS,通过客户端处理,使用简单。功能比 SASS 简单,解析效率也低于 SASS,但在实际开发中足够了,所以我们后台人员如果需要的话,建议使用 LESS。
    JavaScript 一门弱类型脚本语言,其源代码在发往客户端运行之前不需经过编译,而是将文本格式的字 符代码发送给浏览器由浏览器解释运行。

    Native 原生 JS 开发
    原生 JS 开发,也就是让我们按照 【ECMAScript】 标准的开发方式,简称是 ES,特点是所有浏览器都支持。

    ES 标准已发布如下版本:

    ES3
    ES4(内部,未正式发布)
    ES5(全浏览器支持)
    ES6(常用,当前主流版本:webpack打包成为ES5支持!)
    ES7
    ES8
    ES9(草案阶段)
    从 ES6 开始每年发布一个版本,以年份作为名称,区别就是逐步增加新特性。

    TypeScript 微软的标准
    TypeScript 是一种由微软开发的自由和开源的编程语言。它是 JavaScript 的一个超集,而且本质上向这 个语言添加了可选的静态类型和基于类的面向对象编程。由安德斯·海尔斯伯格(C#、Delphi、 TypeScript 之父;.NET 创立者)主导。

    JavaScript 框架

    1.jQuery库

    大家最熟知的 JavaScript库,优点是简化了 DOM 操作,缺点是 DOM 操作太频繁,影响前端性能;在 前端眼里使用它仅仅是为了兼容 IE6、7、8;

    2.Angular库

    Google 收购的前端框架,由一群 Java 程序员开发,其特点是将后台的 MVC 模式搬到了前端并增加了模 块化开发的理念,与微软合作,采用 TypeScript 语法开发;对后台程序员友好,对前端程序员不太友 好;最大的缺点是版本迭代不合理(如:1代 -> 2代,除了名字,基本就是两个东西;已推出了 Angular6)

    3.React

    Facebook 出品,一款高性能的 JS 前端框架;特点是提出了新概念 【虚拟 DOM】 用于减少真实 DOM 操作,在内存中模拟 DOM 操作,有效的提升了前端渲染效率;缺点是使用复杂,因为需要额外学习一 门 【JSX】 语言;

    4.Vue

    一款渐进式 JavaScript 框架,所谓渐进式就是逐步实现新特性的意思,如实现模块化开发、路由、状态 管理等新特性。

    其特点是综合了 Angular(模块化) 和 React(虚拟 DOM) 的优点;

    5.Axios

    前端通信框架;因为 Vue 的边界很明确,就是为了处理 DOM,所以并不具备通信能力,此时就需要额 外使用一个通信框架与服务器交互;当然也可以直接选择使用 jQuery 提供的 A JAX 通信功能;

    JavaScript 构建工具

    Babel:JS 编译工具,主要用于浏览器不支持的 ES 新特性,比如用于编译 TypeScript
    WebPack:模块打包器,主要作用是打包、压缩、合并及按序加载

    NodeJs


    Node.js 是一个基于 Chrome V8 引擎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说白了就是运行在服务端的JavaScript;

    前端人员为了方便开发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后端技术,但我们 Java 后台人员知道后台知识体系极其庞大复 杂,所以为了方便前端人员开发后台应用,就出现了 NodeJS 这样的技术。NodeJS 的作者已经声称放弃 NodeJS(说是架构做的不好再加上笨重的node_modules,可能让作者不爽了吧),开始开发全新架构的 什么是Deno?跟Node.js有何区别?

    既然是后台技术,那肯定也需要框架和项目管理工具,NodeJS 框架及项目管理工具如下:

    Express: NodeJS 框架
    Koa: Express 简化版
    NPM: 项目综合管理工具,类似于 Maven
    YARN: NPM 的替代方案,类似于 Maven 和 Gradle 的关系

    常用UI框架


    Ant-Design:阿里巴巴出品,基于 React 的 UI 框架
    ElementUI、MintUi、iview、ic、:饿了么出品,基于 Vue 的 UI 框架
    Bootstrap:Twitter 推出的一个用于前端开发的开源工具包
    AmazeUI:又叫“妹子 UI”,一款 HTML5 跨屏前端框架
    Layui:轻量级框架(Layer)
    Ant-Design

    ant.design是基于react开发的一个解放ui和前端的工具,它提供了一致的设计方便我们快速开发和减少不必要的设计与代码,很多实用react框架的开发者都已经在使用ant.design了,且其在github上的star数也早已上万,足见其火热程度。

    ant.design的目的也在于提高用户、开发者等多方的体验与幸福感。

    ant.design设计很精妙,vue的iview就是模仿ant.design来实现的

    官网地址:https://ant.design/index-cn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ant-design/ant-design/
    ElementUi

    ElementUi是饿了么前端开源维护的VueUI组件库,组件齐全基本涵盖后台所需的所有组件,文档讲解详细,例子也很丰富。主要用于开发PC端的页面,是一个质量比较高的VueUI组件库!

    官网地址:http://element-cn.eleme.io/#/zh-CN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ElementUI/element-starter
    vue-element-admin:https://github.com/PanJiaChen/vue-element-admin
    MintUi

    MintUi是由饿了么前端团队推出的一个基于 Vue.js的移动端组件库,组件比较单一,功能简单易上手!

    官网地址:https://mint-ui.github.io/#!/zh-cn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ElemeFE/mint-ui
    iview

    iview 是一个强大的基于 Vue 的 UI 库,有很多实用的基础组件比 elementui 的组件更丰富,主要服务于 PC 界面的中后台产品。使用单文件的 Vue 组件化开发模式 基于 npm + webpack + babel 开发,支持 ES2015 高质量、功能丰富 友好的 API ,自由灵活地使用空间。

    官网地址:https://www.iviewui.com/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TalkingData/iview-weapp
    iview-admin: https://github.com/iview/iview-admin
    备注:属于前端主流框架,选型时可考虑使用,主要特点是移动端支持较多

    ICE

    飞冰是阿里巴巴团队基于 React/Angular/Vue 的中后台应用解决方案,在阿里巴巴内部,已经有 270 多 个来自几乎所有 BU 的项目在使用。飞冰包含了一条从设计端到开发端的完整链路,帮助用户快速搭建 属于自己的中后台应用。

    官网地址:https://alibaba.github.io/ice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alibaba/ice
    备注:主要组件还是以 React 为主,对 Vue 的支持还不太完善, 目前尚处于观望阶段

    VantUI

    Vant UI 是有赞前端团队基于有赞统一的规范实现的 Vue 组件库,提供了一整套 UI 基础组件和业务组 件。通过 Vant,可以快速搭建出风格统一的页面,提升开发效率。

    官网地址: https://youzan.github.io/vant/#/zh-CN/intro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youzan/vant
    AtUi

    at-ui是一款基于Vue 2.x的前端UI组件库,主要用于快速开发PC网站产品。 它提供了一套npm + webpack + babel 前端开发工作流程,CSS样式独立,即使采用不同的框架实现都能保持统一的 UI风格。

    官网地址:https://at-ui.github.io/at-ui/#/zh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at-ui/at-ui
    CubeUI
    cube-ui 是滴滴团队开发的基于 Vue.js 实现的精致移动端组件库。支持按需引入和后编译,轻量灵活; 扩展性强,可以方便地基于现有组件实现二次开发.

    官网地址:https://didi.github.io/cube-ui/#/zh-CN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didi/cube-ui/
    Flutter

    Flutter 是谷歌的移动端 UI 框架,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 Android 和 iOS 上高质量的原生级应用。 Flutter 可与现有代码一起工作, 它被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和组织使用, 并且 Flutter 是免费和开源的。

    官网地址:https://flutter.dev/docs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flutter/flutter
    备注:Google 出品,主要特点是快速构建原生 APP 应用程序,如做混合应用该框架为必选框架

    Ionic

    Ionic 既是一个 CSS 框架也是一个 Javascript UI 库,Ionic 是目前最有潜力的一款 HTML5 手机应用开发 框架。通过 SASS 构建应用程序,它提供了很多 UI 组件来帮助开发者开发强大的应用。它使用 JavaScript MVVM 框架和 AngularJS/Vue 来增强应用。提供数据的双向绑定,使用它成为 Web 和移动 开发者的共同选择。

    官网地址:https://ionicframework.com/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ionic-team/ionic
    mpvue

    mpvue 是美团开发的一个使用 Vue.js 开发小程序的前端框架,目前支持 微信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 序,头条小程序 和 支付宝小程序。 框架基于 Vue.js,修改了的运行时框架 runtime 和代码编译器 compiler 实现,使其可运行在小程序环境中,从而为小程序开发引入了 Vue.js 开发体验。

    官网地址:http://mpvue.com/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Meituan-Dianping/mpvue
    备注:完备的 Vue 开发体验,并且支持多平台的小程序开发,推荐使用

    WeUi

    WeUI 是一套同微信原生视觉体验一致的基础样式库,由微信官方设计团队为微信内网页和微信小程序 量身设计,令用户的使用感知更加统一。包含 button、cell、dialog、toast、article、icon 等各式元 素。

    官网地址:https://weui.io/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weui/weui.git

    前后端分离的演进

    为了降低开发的复杂度,以后端为出发点,比如:Struts、SpringMVC 等框架的使用,就是后端的 MVC 时代;

    以 SpringMVC 流程为例:


    1.发起请求到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
    2.前端控制器请求HandlerMapping查找 Handler (可以根据xml配置、注解进行查找)
    3.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ing向前端控制器返回Handler,HandlerMapping会把请求映射为HandlerExecutionChain对象(包含一个Handler处理器(页面控制器)对象,多个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对象),通过这种策略模式,很容易添加新的映射策略
    4.前端控制器调用处理器适配器去执行Handler
    5.处理器适配器HandlerAdapter将会根据适配的结果去执行Handler
    6.Handler执行完成给适配器返回ModelAndView
    7.处理器适配器向前端控制器返回ModelAndView (ModelAndView是springmvc框架的一个底层对象,包括 Model和view)
    8.前端控制器请求视图解析器去进行视图解析 (根据逻辑视图名解析成真正的视图(jsp)),通过这种策略很容易更换其他视图技术,只需要更改视图解析器即可
    9.视图解析器向前端控制器返回View
    10.前端控制器进行视图渲染 (视图渲染将模型数据(在ModelAndView对象中)填充到request域)
    11.前端控制器向用户响应结果
    优点:

    MVC 是一个非常好的协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代码的耦合度,从架构上能够让开发者明白代码应该写在 哪里。为了让 View 更纯粹,还可以使用 Thymeleaf、Freemarker 等模板引擎,使模板里无法写入 Java 代码,让前后端分工更加清晰。单体应用!

    缺点:

    前端开发重度依赖开发环境,开发效率低,这种架构下,前后端协作有两种模式:

    1、第一种是前端写 DEMO,写好后,让后端去套模板。好处是 DEMO 可以本地开发,很。不足是 还需要后端套模板,有可能套错,套完后还需要前端确定,来回沟通调整的成本比较大;

    2、另一种协作模式是前端负责浏览器端的所有开发和服务器端的 View 层模板开发。好处是 UI 相关的 代码都是前端去写就好,后端不用太关注,不足就是前端开发重度绑定后端环境,环境成为影响前端开 发效率的重要因素。

    前后端职责纠缠不清:模板引擎功能强大,依旧可以通过拿到的上下文变量来实现各种业务逻辑。但这样只要前端弱势一点,往往就会被后端要求在模板层写出不少业务代码。还有一个很大的灰色地带是,页面路由等功能本应该是前端最关注的,但却是由后端来实现。

    ajax 的时代

    时间回到 2005 年 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 JavaScript 和 XML,老技术新 用法) 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 CDN 作为静态资源存储,于是出现了 JavaScript 王者归来(在这之前 JS 都是用来在网页上贴狗皮膏药广告的)的 SPA(Single Page Application)单页面应用时代。
    优点:
    这种模式下,前后端的分工非常清晰,前后端的关键协作点是 A JAX 接口。看起来是如此美妙,但回过 头来看看的话,这与 JSP 时代区别不大。复杂度从服务端的 JSP 里移到了浏览器的 JavaScript,浏览器 端变得很复杂。类似 Spring MVC,这个时代开始出现浏览器端的分层架构: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fP8yZYUq-1587440620216)()]
    缺点:

    前后端接口的约定: 如果后端的接口一塌糊涂,如果后端的业务模型不够稳定,那么前端开发会很 痛苦;不少团队也有类似尝试,通过接口规则、接口平台等方式来做。有了和后端一起沉淀的 接口 规则,还可以用来模拟数据,使得前后端可以在约定接口后实现并行开发。
    前端开发的复杂度控制: SPA 应用大多以功能交互型为主,JavaScript 代码过十万行很正常。大量 JS 代码的组织,与 View 层的绑定等,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前端为主的 MV* 时代

    此处的 MV* 模式如下:

    MVC(同步通信为主):Model、View、Controller
    MVP(异步通信为主):Model、View、Presenter
    MVVM(异步通信为主):Model、View、ViewModel
    为了降低前端开发复杂度,涌现了大量的前端框架,比如: AngularJS 、 React 、Vue.js 、 EmberJS 等,这些框架总的原则是先按类型分层,比如 Templates、Controllers、Models,然后再在层内做切分,




    优点:

    前后端职责很清晰: 前端工作在浏览器端,后端工作在服务端。清晰的分工,可以让开发并行,测 试数据的模拟不难,前端可以本地开发。后端则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处理,输出 RESTful等接 口。
    前端开发的复杂度可控: 前端代码很重,但合理的分层,让前端代码能各司其职。这一块蛮有意思 的,简单如模板特性的选择,就有很多很多讲究。并非越强大越好,限制什么,留下哪些自由,代 码应该如何组织,所有这一切设计,得花一本书的厚度去说明。
    -部署相对独立: 可以快速改进产品体验
    缺点:

    代码不能复用。比如后端依旧需要对数据做各种校验,校验逻辑无法复用浏览器端的代码。如果可 以复用,那么后端的数据校验可以相对简单化。
    全异步,对 SEO 不利。往往还需要服务端做同步渲染的降级方案。 性能并非最佳,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SPA 不能满足所有需求,依旧存在大量多页面应用。URL Design 需要后端配合,前端无法完全掌控。
    NodeJS 带来的全栈时代

    前端为主的 MV* 模式解决了很多很多问题,但如上所述,依旧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随着 NodeJS 的兴 起,JavaScript 开始有能力运行在服务端。这意味着可以有一种新的研发模式: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叁有三分之一」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iME_cho/article/details/105654633


【CSS基础学习】行内元素,块级元素,行内块级元素

前端达人

文章目录

    • 元素的显示方式和转换


    • 元素的显示方式和转换

      块级元素

      块级元素(inline):
      块级元素可以包含行内元素和其它块级元素,且占据父元素的整个空间,可以设置 width 和 height 属性,浏览器通常会在块级元素前后另起一个新行。
      常见块级元素:

      header,form,ul,ol,table,article,div,hr,aside,figure,canvas,video,audio,footer
      特点:

      块级元素会独占一行
      高度,行高,外边距和内边距都可以单独设置
      宽度默认是容器的100%
      可以容纳内联元素和其他的块级元素
      例如: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div{
                  width: 150px;
                  height: 150px;
                  background-color: cadetblue;
              }
          </style>
      </head>
      <body>
          <div>块级元素1</div>
          <div>块级元素2</div>
      </body>
      </html>
      



       

      分析:
      块级元素的高和宽可以被修改,而且块级元素会在一个块级元素之后另起一行。

      行级元素
      行级元素(block):
      一般情况下,行内元素只能包含内容或者其它行内元素,宽度和长度依据内容而定,不可以设置,可以和其它元素和平共处于一行。
      常见行级元素:
      a,b,strong,span,img,label,button,input,select,textarea
      特点:

      和相邻的行内元素在一行上
      高度和宽度无效,但是水平方向上的padding和margin可以设置,垂直方向上的无效
      默认的宽度就是它本身的宽度
      行内元素只能容纳纯文本或者是其他的行内元素(a标签除外)
      例如: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span{
                  width: 150px;
                  height: 150px;
                  font-size: 40px;
                  background-color: cadetblue;
              }
          </style>
      </head>
      <body>
          <span>行级元素1</span>
          <span>行级元素2</span>
      </body>
      </html>
      


      分析:
      对他的高和宽进行修改,但是没有发生改变,对他的字体大小进行修改却发生了整体大小的改变,所以得出结论行级元素的宽高是与内容有关的,且不可修改高宽的属性,只能对内容修改。

      行内块级元素
      行内块级元素(inline-block):
      他包含了行级元素与块级元素的特点,在同一行显示,可以设置元素宽度和高度,可以将块级元素和行级元素转化为行内块级元素。他不属于基本的元素,是通过修改获得的。
      特点:

      和其他行内或行内块级元素元素放置在同一行上
      元素的高度、宽度、行高以及顶和底边距都可设置
      举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span{
                  width: 150px;
                  height: 150px;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cadetblue;
                  display: inline-block;
              }
          </style>
      </head>
      <body>
          <span>以前我是行级元素,</span>
          <span>现在我只想做行内块级元素。</span>
      </body>
      </html>
      


      分析:
      他可以进行修改宽高,也属于同一行,包含着行级元素和块级元素的特点,他就是行!内!块!级!元!素!

      显示方式之间的转化
      想要转成什么显示方式 格式
      块级元素 display:inline;
      行级元素 display: block;
      行内块级元素 display: inline-block;
      这些直接在元素里面添加就可以了,就会转换成相对应的格式。
      举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div{
                  width: 150px;
                  height: 150px;
                  font-size: 30px;
                  background-color: cadetblue;
                  display: inline;
              }
          </style>
      </head>
      <body>
          <div>我以前是块级元素,</div>
          <div>现在我是行级元素!</div>
      </body>
      </html>
      






      分析:
      在VSC中,修改宽高的代码已经出现了波浪线,证明他是错误的,所以现在的div已经变成了行级元素。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董小宇」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olly1023/article/details/105715892



带你快速了解VSCode的10个特性,极大提高开发效率

前端达人

其实VSCode编辑器本身自带了一个功能(Interactive Editor Playground :可以让你快速了解VSCode的特性,并且是可以交互的),



但很可惜它的内容是全英文的(将VSCode设置为中文也没用哦~),



我将每一部分截图下来,并为你说明关键内容,教你学会使用 Interactive Editor Playground



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特性,我不会再用文字叙述一遍(它们都是潜移默化的)

在下文中会涉及到大量快捷键的介绍,如果看不懂快捷键请自行百度

鼠标 = 文本光标 = 光标

本文成于2020年4月22日,随着VSCode的版本更迭,此部分内容可能会略有差异(小更改不影响观看,有较大影响的更新请在评论区告之,我会及时更新的)



打开VSCode > Help > Interactive Playground

点击查看原图

你将会打开 Interactive Editor Playground 页面

互动式编辑游乐场

点击查看原图

VS代码中的核心编辑器包含许多特性。此页高亮显示了10个特性,每个特性介绍中都提供了代码行供你编辑

接下来的10行内容(你可以理解为目录,对应10个特性)

多光标编辑(Multi-Cursor Editing)- 选择一块区域,选择所有匹配项,添加其余光标等
智能感应(intelliSense)- 获取代码和外部模块的代码帮助和参数建议
行操作(Line Actions )- 快速移动行以重新排序代码
重命名重构(Rename Refactoring)- 快速重命名代码库中的符号(比如变量名、函数名)
格式化(Formatting)- 使用内置文档和选择格式使代码看起来很棒
代码折叠(Code Folding) - 通过折叠其他代码区域,关注代码中最相关的部分
错误和警告(Errors and Warnings)- 写代码时请参阅错误和警告
片段(Snippets)- 花更少的时间输入片段
Emmet - 只需要敲一行代码就能生成你想要的完整HTML结构等(极大方便前端开发)
JavaScript Type Checking- 使用零配置的TypeScript对JavaScript文件执行类型检查。
Multi-Cursor Editing

点击查看原图

使用多光标编辑可以同时编辑文档的多个部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框式选择
键盘同时按下 Shift + DownArrow(下键)、Shift + RightArrow(右键)、Shift + UpArrow(上键)、Shift + LeftArrow(左键) 的任意组合可选择文本块
也可以用鼠标选择文本时按 Shift + Alt 键
或使用鼠标中键拖动选择(可用性很高)
添加光标
按 Ctrl + Alt + UpArrow 在行上方添加新光标
或按 Ctrl + Alt + DownArrow 在行下方添加新光标
您也可以使用鼠标和 Alt + Click 在任何地方添加光标(可用性很高)
在所有出现的字符串上创建光标
选择字符串的一个实例,例如我用鼠标选中所有background,然后按 Ctrl + Shift + L,文本中所有的background都将被选中(可用性很高)
IntelliSense

点击查看原图

Visual Studio Code 预装了强大的JavaScript和TypeScript智能感知。

在代码示例中,将文本光标放在错误下划线的上面,会自动调用IntelliSense


这只是智能提示的冰山一角,还有悬停在函数名上可以看到参数及其注释(如果有)等等,它会潜移默化的带给你极大帮助

其他语言在安装对应插件后,会附带对应语言的IntelliSense

Line Actions

点击查看原图

分别使用 Shift + Alt + DownArrow 或 Shift + Alt + UpArrow 复制光标所在行并将其插入当前光标位置的上方或下方
分别使用 Alt + UpArrow 和 Alt + DownArrow 向上或向下移动选定行(可用性很高)
用 Ctrl + Shift + K 删除整行(可用性很高)
通过按 Ctrl + / 来注释掉光标所在行、切换注释(可用性很高)
Rename Refactoring

点击查看原图

重命名符号(如函数名或变量名)

  1. 将光标选中符号,按F2键
  2. 或者 选中该符号,鼠标右键 > Rename Symbol

重命名操作将在项目中的所有文件中发生可用性很高

Formatting

点击查看原图

代码如果没有良好的编写格式,阅读起来是一个折磨

Formatting可以解决编写格式问题:无论你的代码的格式写的有多么糟糕,它可以将代码格式化为阅读性良好的格式

格式化整个文档 Shift + Alt + F (可用性很高)
格式化当前行 Ctrl + K Ctrl + F(即先按Ctrl,再按K,最后按F)
鼠标右键 > Format Document (格式化整个文档)
将格式化操作设置为自动化(保存时自动格式化整个文档):Ctrl + , 输入 editor.formatOnSave

点击查看原图

Code Folding

点击查看原图

鼠标操作,自己尝试一下,秒懂

快捷键:

  • 折叠 Ctrl + Shift + [
  • 展开 Ctrl + Shift + ]

折叠代码段是基于基于缩进

Errors and Warning

点击查看原图

错误和警告将在你出现错误时,高亮该代码行

在代码示例中可以看到许多语法错误(如果没有,请你随便修改它,让它出现错误)

按F8键可以按顺序在错误之间导航,并查看详细的错误消息(可用性很高)

Snippets

通过使用代码片段,可以大大加快编辑速度

在代码编辑区,你可以尝试输入try并从建议列表中选择try catch,

然后按Tab键或者Enter,创建try->catch块

你的光标将放在文本error上,以便编辑。如果存在多个参数,请按Tab键跳转到该参数。

Emmet

Emmet将代码片段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前端开发的大宝贝)

你可以键入类似Css的可动态解析表达式,并根据在abrevision中键入的内容生成输出

比如说:

然后Enter

JavaScript Type Checking

点击查看原图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索儿呀」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Zhangguohao666/article/details/105676173

如何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标签体系?

雪涛

每个平台都会存在标签,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平台属性,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标签体系,几个思路点分享给大家(今天我们仅讨论不可点击标签,也就是展示型标签)。

理解标签作用

咱也没整那么多官方定义了,我个人认为标签就是为了让用户快速看到关键信息,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我喜欢看玄幻类漫画,如果看到有「玄幻」的标签:

就会多关注一下。

再比如,我去网上买硬盘,希望质量能有所保证,那「自营」标签,对我来说吸引力就很大:

这就是标签最核心的作用。

整理标签分类

其实分类的方法有很多,产品、交互、视觉都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而且每个平台的属性又各不相同。所以这么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原则,避免思路混乱。

根据自身平台内容,我尝试了一种分类方式,推荐给大家参考,按照场景与优先级来进行标签分类。

场景分为:

  • 封面上的标签
  • 文字后的标签

优先级分为:

  • 特殊化
  • 强调型
  • 普通型
  • 弱化型

有了这样的划分,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自由匹配了:

根据平台目前的需求(以后根据需求可以拓展或者合并),我们可以分为6种型式:

1. 封面上的标签(强调型)

我们采用品牌色来强调标签,一般用在首页频道,这种标签不能同时出现太多,否则会太花哨太乱:

2. 封面上的标签(普通型)

多个封面同时有标签的情况也是存在,比如分类页,封面上都有评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普通型(非强调)的标签,也就是黑色降低透明度:

封面上的标签暂时就这两种,以后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

3. 文字后的标签(特殊型)

特殊型在视觉上是最重的,因为除了颜色是填充色外,形状也是异形的:

4. 文字后的标签(强调型)

强调型形状上不做异形,但颜色上使用品牌色进行填充:

5. 文字后的标签(普通型)

普通型的标签,标签颜色会用有色相的彩色,文字使用品偏色或者其他辅助色:

6. 文字后的标签(弱化型)

弱化型会对标签的视觉重量再次减弱,采用灰色标签:

我们可以再看下这六种标签的整体视觉策略:

  • 封面上的标签(强调型)
  • 封面上的标签(普通型)
  • 文字后的标签(特殊型)
  • 文字后的标签(强调型)
  • 文字后的标签(普通型)
  • 文字后的标签(弱化型)

我用图片给大家概括一下

两种封面上的标签:

四种文字后的标签:

这种方式可以参考,但还是要根据自身内容来进行实际分类,只要能分得清楚、透彻,那就是好的分类。

细化标签规范

其实整个标签部分,最重要的还是上一步,想清楚如何分类。

有了分类之后,再进行规范的细化,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复杂了,注意以下几个点即可。

标签的高度,很简单,不解释:

标签的宽度,因为字数不同,所以宽度是不固定的,但我们可以规定文字的左右安全边距:

标签的文字颜色、大小、粗细、极限值,其中极限值就是规定下标签最大字数,一个标签整几十个字,快成作文了,也不太合适,是吧:

标签的背景色,不同类型的标签颜色不同,但需要符合整体视觉策略和设计规范:

这些属性规范好,基本就够用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