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全面的社交电商App 详情页揭秘!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社交电商在2018年可谓风起云涌,拼多多、云集、有赞都在18年陆续宣布融资,并且融资金额都过亿。然而社交电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虽然人口红利大不如前,而且社交说白了就是一直被人所反感的微商,刷屏、商品质量差,传销即视感。

但是有需求就有市场,想一想为什么你讨厌拼多多,是假货、是山寨、还是其他什么,究其原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而饱汉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群而已,我们自然不是他的目标用户,随你拉黑也无所谓,所以社交电商的崛起是必然,并且有他独特的优势:

  • 在移动场景下的购物场景更加丰富,势必为社交电商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 社交电商在发展政策上逐步完善,将是一片潜力巨大的市场;
  • 获客成本低,下线城市发展空间大;
  • 电商巨头排兵布阵,准备构建社交电商生态。

目前社交电商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拼团,如拼多多,这种模式通常发起者是不收益的,只是所有拼团者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算是一种利人利己,裂变质量更好的一种行为。另一种是微商,这种模式的裂变范围更广,但是裂变质量较差。微商被冠以恶名刷屏大家都明白,而经我们研究发现,其实发圈的推荐购物是效率的分销行为。还有这样的熟人卖货逻辑是否可行?

社交是最好做的,也是最难做的。购物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发现有需求才购物,但逐渐的变成了逛/别人推荐想起来自己有需求,再购物的变化。前者我们可以通过广告、营销、产品的优化来让用户转化,而后者正是现阶段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如何让用户买单那些可能有需求的东西,满足用户其他更深层次的需求。

2017年艾瑞咨询的移动社交用户在应用内购物驱动因素分析,我们能发现社交关系链的价值还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呢。

俗话说的好,详情页乃兵家必争之地,得详情页者得天下。首先我们来看看详情页的首屏。可谓是百花齐放了,业务、用户、场景决定了功能与信息架构。电商详情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它需要承载很多复杂的场景,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而你又无法简化。这显然不仅仅是普通的电商所呈现出来的商详,而是拥有「社交背景的商详页。」

那么下面我们分别从功能结构、以及细节来剖析这四款电商产品的商详。

一、拼多多

1. 功能结构

从信息结构上看页面信息层级还是比较清晰的,也确实很像3,4线城市大卖场的感觉,各种活动优惠的标签也是很排斥奥卡姆的剃刀了。但是各种活动标签依然让人有些眼花缭乱,视觉上页面缺少一些品牌特征。

其实我之前有做过物流的产品,当时也很纠结好用和好看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后来我发现了如果为了要用而要舍弃好看,请不要犹豫,一定要选择好用。而你一旦绞尽脑汁想办法折中,对不起,那会变的既不好看又不好用。所以拼多多的视觉、图片风格我还是很能理解的。

然后首屏的上半部分依然是帮助用户建立认知的信息介绍区域,同样也是大图置顶的方式,但是细心的小伙伴在对比的时候能发现拼多多其实把全场包邮、假一赔十等特色信息放在了第一梯队的板块,很明显,它想告诉大家我们的服务是一流的,不会有假货,因为全是山寨。

2. 细节

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左下角有一个更多的按钮,收纳了历史浏览、回到首页和帮助3个功能,通常「更多」的按钮会放置在右上角,这里的设计和大部分用户的认知可能不太一致。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价格最右侧显示的是已拼而不是已售,所以从细节能看出来拼多多是有多么强调拼团这个属性了。

然后我们熟悉的购物车功能没有,因为拼多多也是限时拼团电商,要拼团先支付,所以没有购物车的场景。而大家看到的单独购买这个锚定效应也是运用的很直接了,应该没有人会用更高的价格还死命的加购物车吧?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二、云集

1. 功能结构

云集首先是一家会员制电商,其次才以社交的手段来进行分销的电商。大部分以微商形式存在的电商都会面临店主同时可以买或者卖的场景。然而很有趣的是,这样的 s2b2c的模式,商详究竟要如何做呢?其实你能发现,优秀的电商产品总有自己的核心关键词,比如拼多多是拼团,云集是批发价。所以当我们要满足买的场景时告诉用户自购可以享受批发价,而卖的场景则可以赚利润。虽然买的场景多,但是为了业务考虑,我们依然要把卖的场景做足。

在商品详情中,和其他产品不同的是多了这几个功能:

  • 任务奖励,通过完成销售笔数和金额达成任务。
  • 品牌授权,对拥有被授权资格的商品透出品牌授权背书入口,增加用户的品牌信任度。
  • 发圈素材,不是自用推荐的商品,一般很难卖,别人的发圈素材能够帮助店主更快的卖货。
  • 大家都在卖,卖也要卖好卖赚得多的商品。

以上的功能都是刺激以及帮助这些小b去推荐及销售商品。从而整个商详页都是为了形成一种卖的氛围同时兼顾着买的功能。

其实我们都知道,社交电商(微商)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只有散户才会自己挑商品找素材去卖货,而拥有社群的店主只需要一个商品的二维码即可。

2. 细节

用过云集的买家都知道,云集和环球捕手一样是没有和其他电商一样的评价功能的,会有人问为什么那么重要的评价功能不放呢,别人如何建立信任呢?其实我们有在收集评论但并没有公开,而且我们侧重的是推荐购买,别人推荐你之后其实评论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既然我们在收集评论那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也会一直更新。

另一个原因就是评论这个功能在去中心化的小b店主为中心的产品中并不合适,可以想一想,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不同,传统电商会有商家入驻,商家和小b店主的区别在于商家除了需要销售商品时,还需要维持店铺的信誉和好评率,所以评论对于商家来说特别重要。但是以平台为背景的店主只需要分享商品卖货就行,评论的好坏并不是特别重要。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就会觉得社交电商真的是一个伪命题,你到底是为了别人好还是纯粹想赚钱。所以大家发现在这样的场景下,评论好那么都OK,如果出现大批量的差评,这个差评给的是商品,并不是某一个小b店主,在这里商品和服务就不像传统电商那样捆绑在一起而是区分开了。

三、环球捕手

1. 功能结构

信息整体强调了价格和限时特卖,弱化了标题和介绍。再早些时候所有 app 都还把标题放在价格的上面,并以大字体风格为骄傲。现在反而都把价格放在了标题上面,而环捕把价格元素做的更加明显。

2. 细节

标题和介绍字号变小我认为可以理解,在同样以推荐消费的背景下,我已经知道是什么商品了,不管是从别人推荐而来还是自己从列表点进来都已经对该物品有详细的了解,商品标题和介绍并不是特别重要。不过既然如此,介绍放一行也应该足够了,既要弱化为什么又要放多行。排名和最近销量笔数的视觉呈现有待改进,一个直角一个圆角不太和谐,最近销量不可点击却做成按钮的形状。

四、洋葱海外仓

1. 功能结构

大家可能对洋葱跨境电商比较陌生。它同样也是一个线上的分销平台。它的模式和其他两个稍有区别,用户如果想卖货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种是成为代理商,代理商可以招募店主,同时可以获得下面店主销售利润的30%。而店主不可以招募店主。而另一种就是直接成为店主,可以获得销售额利润的70%。

说完模式,我们来看看它商详的信息展示。首先我们会发现在商品大图上方展示的是相关的8件好货,那么我们能想到的是:

  • 为了提高客单价,
  • 跨境电商的邮费国际物流和清关费较贵。

所以能一次性买足够的商品自然是比较划算,所以在这里更明显的位置放置了相关的商品供买家和卖家挑选。

你会发现洋葱在详情中加入了评价功能,但这里的评价并不是所有的用户的评价都能够被显示出来,而是经过官方审核以及店主上传的评价才能够被显示的。

2. 细节

洋葱将利益点和卖点放在了图片中沉底,这也能够让商品与文案的关联性更强,缺点是容易被忽略。

产品介绍上方会出现一个头像,但是新手用户会很疑惑这个头像到底是谁?官方还是店主不得而知。而该产品的介绍文案过多也会影响首屏的展示效率。

洋葱将返回首页、以及底部标签导航的功能集合在了一个 fab上,令人不太理解的是悬浮按钮中和底部均有购物车功能,然而二级页面也没有存在这个 fab,所以悬浮按钮中的购物车功能有点鸡肋。

所有的「社交电商」在应用内放置互动聊天的功能都特别鸡肋。店主与买家的社交纽带依然是微信,而平台对于买家来说只有在逛和买的时候才会使用,即使做了IM也无法在应用中植入社交场景,更不用说让用户养成习惯了。所以做社交要有背景。

底部只有加入购物车,没有立即购买按钮。一个是希望提高客单价,同时帮助用户节省物流费。另一个是 b2c电商的产品都由平台物流统一发货,他和 c2c 的淘宝不同的是淘宝购物都是根据不同的商家进行物流运输,所以不同的业务模式形成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总结

广告营销的电商模式未必能满足喜欢个性化需求的用户,我们购物或许会逐渐的变成你觉得我适合买什么而不是我看看你有什么。徐志斌老师在《社交红利》中提出社交红利能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中产出更多的价值,那么基于电商背景是否可以将电商价值最大化。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交电商商详,它能够帮助小b用户与c端用户更的链接,不同业务模式下的商详所呈现出来的功能、框架、视觉表现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买卖双方的关系链更结实。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设计中为什么插画设计越来越流行 ?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在过去几年当中,插画开始以一种坚挺的姿势,站在设计趋势的最前列。不止是原本身处各个领域的画手和插画师开始越来越受追捧,而且连网页、UI和动效设计师都纷纷学习插画设计。当然,更显著的变化,是插画在网页和UI中的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甚至越来越多样。


多年来,插画被广泛地运用在杂志、图书、报纸、海报、传单等不同的传统载体之上,新的工具和技术使得它更加轻松地植根于数字化媒体当中。


作为设计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元素,一张插画所传递的信息比文字更多更丰富。在UI和网页中,使用插画来辅助传达信息,无疑更加直接到位。而插画的可定制性之强,犹在图片之上。



插画在UI界面中的运用,可以说相当广泛了,它更清晰,更时尚,也可以更加精准,甚至更有表现力,为什么不用呢?就适用范畴而言,我们可以观察到,它可以运用到这些地方:


  • 页面主题图

  • 网页首图和Banner

  • 吉祥物和形象插画

  • 博客文章配图

  • 新用户引导教程

  • 工具提示

  • 奖励页面和成就页面

  • 游戏化设计的页面

  • 通知和系统消息

  • 聊天表情

  • 讲故事的辅助配图

  • 信息图

  • 营销和广告图

  • 图标和装饰性内容

  • 社交媒体页面

  • 支持性内容的页面


插画的适用范围之广,这些总结出来的使用场景,并不是全部。插画本身的属性很有意思,它连接了设计,作为内容呈现,还带着明显的艺术化的属性。今天的文章,我们总结一下在设计中使用插画的10个理由和注意事项。



1. 插画是设计的原创性和艺术性的基础


无论是印刷品、品牌设计还是UI界面,更加风格化的插画能够将不同的风格和创意加入其中,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因此脱颖而出。留下用户才有转化。



同样的,在博客、新闻和Banner 中使用插画,也是看准了插画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深度定制的优势,这种微调能让内容更加统一一致,更加符合产品目标,借助色彩、角色、环境甚至暗藏的隐喻,来吸引特定的用户。


2. 插画是视觉触发器,瞬间传达大量信息


我们常说「一图胜千言」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的视觉感知能力很强,看到图片的一瞬间,也许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逻辑思考,但是大脑已经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只需要大概1/10秒就可以感知到场景中绝大多数的元素和基本视觉信息。

  • 视觉信息可以更快传递到大脑,而重要的信息,人类也通常会被固化为视觉图像,而非文本化的记忆。

  • 文本需要依托可读性设计,而图片和插画则会被直接识别。

  • 图片和插画更容易打破文化和语言隔阂,传递内容含义。

  • 对于视障用户、阅读障碍用户和儿童,图片插画更容易被理解。

 

3. 插画是标题和文本的重要支撑


虽然图片一瞬间传递的信息很多,但是图片在很多时候是无法提供精准而详细的内容。用户依然需要文本来呈现清晰而可以被阅读和记录的内容,所以文本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在另外一方面,文本和标题已经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定制的插画能够辅助用户理解,更清晰的记忆。



在很多特定的领域,举个例子比如说金融,插画能够借助色彩、图形和形象来讲述故事,让用户更清晰的理解复杂的金融功能,甚至强化信任感,而这是文本所不具备的。插画能带来强烈的情感连接。


4. 插画更适宜呈现故事

故事是最令人难忘的内容,剧情的走向和起承转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插画则以清晰的形象将文字和意象勾连起来,无论是在网页、UI设计还是内容和体验上,都有着足够突出的体现。



营造氛围,渲染情绪,描摹环境,呈现角色,插画让故事更加鲜活、易于理解。在内容制造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5. 插画独有的情感吸引力


人是情感动物,看似理性的皮囊之下,几乎每个决定都是在情感和情绪的驱动下完成的。如果某个设计除了能够帮你达成某个目标,还能让你感到愉悦,会心一笑,那么通常下一步就是将它收藏起来并且分享给朋友。而在诸多设计因素当中,插画在撬动用户情绪这一点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效用——从线条、色彩到面部表情和曲线和动效,都在竭尽全力地为你阐述故事,营造氛围,将你拉到故事和场景当中去。



6. 插画赋予设计以美学价值,更容易被接受


即使所有人都在分析和争论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大家在对美的追求上,始终保持着一致的态度。一个设计是否具备可取性,是否能够通过甲方、客户和实际用户,是每个设计人都需要面对,都力求做到最好的事情。精心设计的插画在美学和风格上更加扎实,风格化的设计不弱于现成设计素材所提供的价值。



7. 插画能让品牌识别度更高


和文本相比,插画的视觉化属性无疑是更强的。图片插画所提供的定制化内容能够从各个方面来贴合品牌的需求,更加到位地表达品牌所需呈现的信息。这也使得插画不仅仅在品牌宣传的时候,运用在广告、海报等显而易见的地方,而且也成了品牌 APP 中新用户引导和教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就像 Perfect Recipes 这个应用的新用户引导屏中,就借助插画来呈现。而 Toonie 这个可爱的闹钟应用当中,甚至借助游戏化的设计,集成了大量有趣的表情和贴纸,当然,它们都是使用定制化的插画来呈现的。



8. 数字插画还能强化交互,应用在短视频中


数字化的好处就在这里,通过不同的数字软件,合理的处理之后,不仅能够变成动态的,运用于视频当中,还能够作为微交互,强化产品的整体体验。


一旦涉及到的动效和短视频,整个数字插画就开始具备更多的可能性了,不同的动效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感觉和体验,更不用说这种玩法正贴合时下的流行趋势。


Whizzly 这个动态图标就是基于插画,给一个创意分享社区所准备的。


9. 插画的独特性来自于其中的隐喻和引人入胜的视觉


和艺术一样,设计中同样需要借助隐喻来传达一些相对更有趣、更深刻、更有意思的信息。插画的独特性也是借此来构成,包含的隐喻使得其中的价值更加复合,值得反复咂摸,而不是一眼就可以完全看穿。



在这个约会应用的网页当中,插画无疑传递出了多重的信息,暗含的隐喻告知了用户产品的功能和属性。而下面这幅插画则是为一篇如何找到原创风格的文章所准备的,图中的金鱼指代的则是难以被抓住的灵感和风格。



10. 插画让用户可以更快理解和操作


无论是图标还是大幅的插画,都能帮助用户理解,更加直观地知道要看哪里,要做什么。面对如今的数字界面,用户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而插画则让用户更快、更直接地获取信息,并且决策下一步要做什么。如果插画或者图标内容不能被用户一眼看出来,那么用户就只能借助文本标签来了解功能是什么。设计师可以通过测试来测试图标和插画的可用性和识别度。

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插画的设计是没有门槛的,在设计的时候,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在使用和设计插画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的几个方面:

  • 目标受众(身体能力,年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

  • 产品的使用环境

  • 产品和内容的在全球范围内和当地的传播水平

  • 所选图形的隐喻以及是否容易被识别

  • 插画是否会让人分心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研究了300个企业之后,他们发现了这4个设计关键点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调研了横跨5年时间的200万份财务数据和10万多个设计项目和举措之后,发现以设计为主导的企业收益提升了32%,而股东的总回报率提升了56%。


多年以来,设计领域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掘更加有商业价值的实战案例,而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Company)的一项开创性的新研究终于开始将设计和业务之间的影响关系给勾勒了出来。

这些总计超过200万份财务数据和10万多个设计项目牵涉到了300多家上市公司,他们都试图让设计成为商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麦肯锡发现其中这些对于设计有强烈倾向且擅长将设计原则落实到实践当中的团队和企业,在收入上提升了32%,而股东的总回报率提升了56%,而呈现出这一特征的,主要涉及到三个行业:消费品、医疗技术和零售银行业。

「在过去的5年当中,商业领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呼吁在产品和服务设计领域提升竞争力,」在英国领导产品研发和设计实践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合伙人 McKinsey 说道:「在如今的大环境之下,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以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了。」

Sheppard 和其他的研究人员使用回归算法来分析和评估不同的设计行为。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会试图将设计主管置于公司高层管理当中,或者将高管的奖金和可用性数值关联起来,看看这样会怎么影响这些企业的财务业绩,而这300多家企业基本都是自愿加入并配合机构的研究。当真正面对设计的时候,这些互相处于竞争位置的企业站在了一起,一同学习。研究者发现,即使身在不同的领域当中,但是影响并增加企业总收益的,主要源自于四个方面,并且他们将这四个方面的行为决策最终构成的综合指标称为麦肯锡设计指数(MDI),并且使用 MDI 来对这300多个企业进行排名。这4个关键领域分别是:

  1. 将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作为衡量标准,就像跟踪成本和收入一样严格跟踪。麦肯锡在这个调研中引用了一家游戏公司的案例,他们通过对网站主页的功能进行小幅度可用性调整,从而将产品销售额提升25% 。
  2. 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和调研,将用户反馈和需求放在首位。这有助于团队在标准的用户体验之外进行思考。麦肯锡在报告中援引了一家连锁酒店的案例,酒店向用户展示了作为纪念品的橡皮小鸭,上面印有该酒店所在城市的形象,他们鼓励用户搜集不同城市的橡皮小鸭。这一设计项目是和用户沟通之后的产物,根据跟踪数据,单这一项目就将用户留存率提升了3%。
  3. 将设计师引入跨职能的团队,并且激励顶尖的设计人才。麦肯锡在这个环节引用的是 Spotify 的案例,Spotify 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企业环境,并且赋予设计师足够的自主权,创造足够优质的设计,这和同类的公司截然不同,后者的设计师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给营销团队制造幻灯片。
  4. 鼓励进行调研、制作早期原型并且迭代。产品或者服务在发布之后并不是彻底结束了。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援引了一家游艇公司的产品设计作为案例。这家公司的设计师通过和乘客进行交谈了解信息,借助支付数据来评估的活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来发现游艇布局中低效、体验较差的部分,并且借助这些信息来不断的迭代和调整,提升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能够持续地在公司中执行这四件事的公司,MDI 得分会最高。MDI 指数最终也确实和公司的盈利和总回报率正相关,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MDI 排名最靠前的25%的公司和后面75%的公司相比,在盈利和回报率上明显高出更多,而后75%的公司之间的平均回报率增长相互之间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换句话来说,如果想要让设计真正意义上发挥它点铁成金的效果,企业必须尽可能多地投入,甚至比麦肯锡所提出的标准还要苛刻,超出要求才行。对于负责调研的 Sheppard 而言,这个结果简直是个惊喜。根据他们的统计,这些 MDI 指数较高的企业,每投入一美元在设计上,所获得的收益要远高于他们的预期,但是,对于那些一开始就真正专精于设计的公司而言,再在MDI 上做提升影响相对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对于大家而言,需要作出合理的决策。」Sheppard 说道:「我们是否要认真对待设计,或者说,在目前这个局面之下,是否要投资?坦率的讲,如果想要用好设计,那么需要在设计这件事情上,做得恰到好处才行。」

在麦肯锡的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许多公司压根就没有在这四个领域中认真尝试过。调研发现,40%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根本不会同用户进行沟通交流,50%的人根本没有使用客观的方法来评判他们设计团队输出的产物。只有不到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领导能够让数据来驱动产品,或者使用客观的方法来作出设计相关的决策。有超过60%的受访公司则是在开发后期才使用原型,并且仅供内部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全部都是自上而下的问题,公司的设计师是没有办法自行解决的。正如同报告当中所写的:

「由于没有明确的方法将设计和企业盈利联系到一起。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不愿意将稀缺的资源向设计部门倾斜。这个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强大而一致的设计环境牵涉到公司的许多关键驱动因素,而这些都是需要公司高层来决策和投资的。虽然许多设计师敏锐的意识到了涉及 MDI 的四个层面,或者其中的部分因素,但是不论是哪一个方面,都不是企业中的设计师能够单独解决的,往往需要领导层的支持才行。」

那么,一个从来都没有「以设计为中心的文化」的企业,到底要如何构建起公司的设计文化呢?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建议,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试点,并且给予团队承诺以践行上述的4个方面都能够在此践行。由于有不少公司自愿参与到整个调研项目中,所以他们能够验证了麦肯锡资讯公司的一些想法。目前他们发现,如果从一个试点开始,而不是试图在全公司推行以设计为中心的计划,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和收益提升。举个例子,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在设计新的手术设备的时候,通过组建跨职能的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创建了110多个原型和概念设计,在2年时间内进行测试和迭代,并且将公司高管的奖金和产品可用性挂钩,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和一线的外科医生沟通,并获得反馈。最终,这家公司的产品的可用性得分比竞争对手的产品高出12个百分点,而公司的市场份额更是上升了40%。

Sheppard 希望 MDI 能够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就目前而言,MDI 可以将设计师造就明白然而管理层依然不太了解的道理,最终反馈到企业收益上,这是必经的过程。「这份报告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Sheppard 说道:「设计最终走到了管理层。」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老板让你做出能刷屏的创意?来看京东设计师的方法!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通过以目标用户为核心的3个要素——定方向、找切入点、埋分享因子,来谈谈创意传播类的项目该如何入手。希望你读完本文后能摆脱做创意如同盲人摸象的痛苦。


一、写在前面

前些日子被《互联网公司时尚穿搭指南》刷屏,平时办公室中各路高级冷淡的同事竟也不淡定地纷纷转发议论起来。

自网易各种视频类测试类H5 的爆红到麻痹,以及 GQ各种漫画类图文的惊艳到习以为常,鲜有冲出重围受到广泛追捧的好项目了。

这次让其出品方「吓老湿」赢很大的,自然就是「创意」。在平台系统化趋势的时代,常有唱衰创意内容产出的声音,其不稳定性让人望而却步。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明白,做创意这件事,做好了一定有能够超出预期的回报。

本文,我们就通过以目标用户为核心的3个要素来谈谈——创意传播类的项目如何入手。

如果你在互联网公司,并有着需要尝试做创意的需求,希望你读完本文后能摆脱做创意如同盲人摸象的痛苦,追溯根本强于把控。

二、什么是创意传播类项目

也许主题不限、表达方式不限,但它的需求描述中常常伴有「刷屏」二字。其目标是通过创意内容产出的方式达到「刷屏」传播的效果,并产生其业务价值。

所以,内容的产生,不仅要能打动人,还要求不能自嗨,要能服务于产品,有商业价值。

譬如之前刷屏的「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碗番茄炒蛋」的招商银行短视频,有创意,打动人了,也有很好的传播效果了,但与本体「招商银行」业务本身并无太大的联系和益处,使之成为经典的无效项目。

一个好的创意,必须要清晰准确的划定目标受众圈层,以传播本体对他们的核心价值为依托去规划内容。以下我们就详细说明如何一步一步打好地基:

1. 定方向

定方向就像画骨。

你需要根据项目的目标,挖掘传播本体的核心价值,并把它摆在整个项目需要围绕的主心骨的位置上。骨就是项目核心,它界定了项目的范畴,不能萎缩也不宜过度拉伸。

2. 找切入点

切入点就像建立筋络。

你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圈层文化,借助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建立与项目方向的契合的切入点。有了切入点,你的项目才有了脉络,才能有了内容的基石。

3. 埋分享因子

埋分享因子就像赋予血肉。

你需要清醒于自嗨之外,理性预设要靠什么吸引目标受众,刺激他们分享传播。血肉之躯最为表层,也最容易产生刺激,有了分享因子,你的项目才能传播起来。

具体怎么做,一个一个来说。

三、定方向

定方向首先要了解2个概念作为前提:

  • 「业务目标」。
  • 传播本体的「核心价值」。

比如为京东双11做创意传播,本体已为用户所熟知,它的项目目标就是宣传造势。

双11作为全民最期待的购物节,该传播本体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特色福利和促销为主的核心利益点。反之为京东旅行这个知名度低的产品做创意传播,更注重曝光产品品牌,而最大价值在于京东嫡系的背书。

分析了这2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开始从不同的维度去找方向。

基于我在京东做的项目,基本可以把方向分为以下5个维度:

1. 围绕广义的产品核心竞争力

比如京东一直以来主打的「物流」,淘宝15年主打的「万能」,就是产品核心竞争力。

2. 基于目标用户的调性

比如京东从男性化到更重女性化的转变,比如网易严选主要切中的「白领小资」,就是基于目标用户的调性。

3. 表达主题态度

比如京东这2年屡屡强调的「好物」,天猫17年根据品牌升级所主打的「理想生活」,就是产品区别于其他人的主题态度。

4. 突出项目亮点

比如淘宝新势力周所突出的「独立设计师」,网易考拉Julia 所表现的黑五项目中的「KOL支持」,就是可以突出的项目亮点。

5. 针对利益点包装

比如京东18年618活动中厉害的「平分20亿京豆」,天猫双11曾经的口号「不止5折」,就是项目的利益点。

并不是一个项目都要表达这5个维度,也并不是一个项目只表达其中一个维度。

分析这些维度的目标是要从各个方面去梳理传播本体的子弹,挖掘到什么是可以并且值得拿出来出击的武器。

分析这五个维度不能只是设计师的自我YY,更需要与需求方一起做这件事。而后更要做的是与多方一起共同去根据前提,也就是传播的目标和传播本体的核心价值去界定项目的方向。

只有在项目之初,与需求方、决策拍板人、项目执行者多方确定并达成共识,才是有效的方向决策。

譬如在17年京东双十一的项目中,在梳理以上内容之后,我们与需求方达成一致的项目方向是:基于京东双十一本体的特殊福利优惠亮点去打。

定了这个方向之后,在后续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就能以终为始,拥有了对项目产出的预期管理,在模糊的创意没有谁对谁错的灰色地带建立了对错标准。有了标准才能团队上下协作齐心共力,不至于混乱。

四、找切入点

如果你的项目在设计阶段走心走肾,投放市场用户却冷漠相对,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切入点没有找好。

切入点是什么?

就是你要通过什么概念去表现既定的方向,要通过什么角度和故事去表达要传播的重点。

比如 Julia系列的切入点就是入职新人各种被压榨的灵魂共鸣。比如 GQ深夜酒馆的切入点就是城市人群攀比炫富行为的洞察。一个好的切入点,必须要去洞察目标受众最真实的行为,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引发共鸣。那么如何去找这个点呢?

你可以尝试从以下3个维度去做分析和发散:

1. 目标受众的圈层人群文化

他们的痛点痒点是什么,他们关注什么,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什么,他们有哪些经典场景?

比如 GQ 的软文曾以洞察各种人群切入:略带直男属性的大龄男青年、系统外的人、花钱如流水的00后、边缘青年、北上广的租房一族、深度快手用户等等。

通过洞察这些群体的特质,就能让人们迅速能找到共鸣。

2. 所处社会的热点和梗

分别包括社会焦点,就是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当下热点,就是一段时间内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时间节点,就是传播时会发生的社会性大事件。

好的热点和话题可以借势,比如国庆的支付宝「中国锦鲤」活动,在「锦鲤」赋能下,让它更具网红潜质和传播性。

3. 前文定出的方向发散

包括基于方向的本身的发散和业务价值的发散:切入点是不能脱离于既定方向而独立发展的,考虑这个维度能把握切入点的边界不跑偏。不能表达既定方向的切入点,就是不合适的切入点。

譬如在17年的京东双11的项目中,我们根据社会人群忙碌常说「改天」聚会;拖延症症候人群庞大常拖延「改天」做事;契合到京东双11各种玩法多样日期不可「改天」,得到的切入点是「改天就GG,京东不改天」的概念。

同样,这个概念,也必须与需求方、决策拍板人、项目执行者最终达成共识,一个无法共识的概念,就是孤掌难鸣,无法成为一个好切入点。

有了切入点,我们就有了表达的脉络,就能为内容的创作定下基调。

切入点所吻合的人群洞察,让项目避免陷入无法打动用户的自嗨;所融合的社会热点,让项目借势避免老生常谈;所恰合的方向,让创意拥有主张,而不是空洞的言之无物。

五、埋分享因子

切入点找的好,但是用不好,没有好的传播效果,其中一个很重的原因,就是没有埋入诱使用户分享的底层刺激。

比如同样切入:「人生苦短,陪伴父母的时间已经很少」。很多项目做的煽情无比,赚尽眼泪苦大仇深,仿佛把人群的洞察脱光了展现给你看,但是用户却在煽情之余感到压力山大,甚至感到情感绑架而不愿意分享。

而某些花店在设计用户为母亲节父亲节为父母买花的这种直白的活动却悄然在社交中渗透。其中的差别就是人性喜于炫耀,而恶于自苦。前者没有预设用户因为什么原因而分享,所以才不得好的效果。

以下这7个促进分享的点几乎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分享传播背后所存在的底层逻辑:

  • 表达想法:就是你的内容能帮助用户说出他的想法,让他觉得「你说的真对,真好」,产生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内容和态度。比如 PAPI酱对社会现象的各种吐槽。
  • 提供诱因:就是让你的内容能让用户在与他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产生联系,从而觉得你的点说的很精准。比如互联网穿搭指南。
  • 提供谈资:就是你的内容出人意料能让用户建立于他人的聊天话题,从而为了社交而分享。比如百雀羚的长图广告。
    社会比较:就是你的内容可以给用户提供攀比和炫耀的原材料,从而刺激用户做社会比较而分享。比如支付宝的年度账单。
  • 利用情绪:就是你的内容能使用户达到一种激烈情绪,从而需要释放,被情绪支配则不需要任何理性地去分享。比如番茄炒蛋。
  • 展示形象:就是你的内容可以让用户建立或加强他的形象,让他可以从分享中展示自己的品味和个性。比如各种测试结果页或者高格调可以获得自我满足。
  • 实用价值:就是你的内容具备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帮到他自己和他的朋友,让他为了在社交中提供价值而分享。比如实用贴扫盲贴攻略贴等。

总结以上基本可以分为这4个大的方面:展示表达、可以炫耀、情绪出口、实用价值。在项目中通过对这些分享因子是否可用,如何埋入的预设,可以在前期预设项目的效果。

譬如在去年京东双十一的项目中。为了表达「改天就GG,京东不改天」的概念,我们预设了熟悉的影视剧经典场景,强化了前后反差营造情绪,最后利用经典人物提供了实用的双11攻略信息,刺激用户分享。最后的效果也达到了33.13%的UV分享率(市场平均7%)。

分享因子,就是项目的血肉。分享因子就是能帮助你的故事刺激分享底层逻辑。他是用户去理解概念,进而接收传播信息的基础。没埋分享因子的创意,常常陷入不是内容干,就是广告硬的桎梏。

六、要点回顾

经过画骨建筋加血肉,定方向找切入点埋分享因子,有了这3个要素,其实不是做创意传播类项目的结束,而是开始。

同样,这个思路不是创意的内容,而是它的地基,地基不稳则建筑不固。它能帮你入手,能帮你把控要点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不能帮你完成内容的产出。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为什么如今的APP UI设计如此的趋同?这也许是件好事!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现在,当你打开 Instagram、Airbnb、Apple Music、Twitter、Dropbox 这些应用的时候,乍一看很难区分清楚彼此的区别:带有圆润边缘、现代感极强的非衬线字体大标题,极简的黑白色调为主的界面,大量的留白,少量的提亮色甚至没有提亮色。

这种现代的界面设计风格,乍一看很简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地方在于,它们出自于最大的公司,是也是受众最广的产品,在视觉观感上,让人觉得几乎没有被设计过。

Instagram 的深蓝的页头怎么变了?Lyft 中经典的亮粉色元素怎么不见了?这些有着深厚底蕴的品牌是否已经放弃了标识性的设计?又或者是它们开始共享相同的模板了?

问题在于,这不止是 Instagram 和 Lyft 这样了,有迹象表明,Google 这样的大厂也有类似的倾向。比如Gmail 中标志性的红色大幅度减少,白色的背景,白色的交互按钮,白色的输入框,其他的Ui控件都很精准到位地保持了这种简约而一致的风格。

身在硅谷的大型企业,互相之间的借鉴学习是常有的事儿,但是至少保持了足够的差异化。但是现在的局面则不同,这种高度趋同的趋势,让整个事情看起来非常反直觉。

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吧,我们认为产品设计的一致性是好事情,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原因。


让用户更加关注内容和结果

对于大量APP 的视觉和信息疲劳是谁都无法忽略的真实存在,绝大多数人已经厌倦了在太多应用之间来回切换,每一次下载新的应用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重新了解界面的设计

调研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应用,在首次下载之后,用户只用过一次就卸载了。绝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的APP 其实是非常固定的,它们中绝大部分,核心在于帮助人们节省时间和金钱(或者兼而有之),让生活更轻松。

对,让生活更轻松。而这需要数字产品具备良好的一致性,而设计师也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投注在这一个点上。

正如同我们熟知的UX设计专家唐纳德·诺曼所说的:「很多用户界面所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它仅仅只是用户界面。很多用户界面的设计阻碍了功能。我想努力达成某个目标,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界面上。」


更一致意味着更好的可用性

所有的电商网站基本上都遵循着类似的交互逻辑和视觉元素,你不会搞错购物车的图标,也不会错过任何环节。这些约定俗成的惯例,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重新学习在某个新的平台上购物,降低学习成本。

绝大多数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流程都被用户不自觉地印刻在大脑中,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独特的设计,截然不同的规则,则常常会成为习惯以外的东西,引起混乱,让初次上手的用户感到受挫和沮丧。

以 Snapchat 为例,今年早些时候曾经发布过一个版本,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较有争议的设计。这个版本当中,被重新修改过的导航和几乎随意堆砌的功能模块,让用户活跃度几乎立刻下降了73%,甚至直接导致了用户流失和股票下跌。

正如同 Snapchat 所证明的那样,新颖的设计是有风险的。一致的设计,确实有一定的机率降低用户在面对新兴事物时候的不安感。


设计不应止步于视觉

明白用户的需求和意图,在不断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创造出伟大的用户体验。相比于独特的外观,差异化的体验是更有价值的。

当然,样式和风格很重要,它们也确实会影响到体验,当人们感知到有视觉吸引力的设计的时候,即使有一些混乱和无效的设计,也是可以忍受的。

但是设计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用户的也是如此,相比于在色彩和花哨的动画上反复尝试,帮助用户找到更好完成任务的方式,无疑更有价值。设计好的产品,最终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东西,是需要看似无限的测试和迭代,来向着可用和易用的产品更进一步。

奥巴马、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每天穿着相同的衣服,他们的衣服和这种行为同样出名。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决策疲劳」,它们每天需要用有限的能量来做大量的决定,而为了给更重要的事情留下足够的精力,他们穿相对固定的衣服,就可以省心很多。

设计师面对的是同样的局面。随着界面设计的趋同化,设计师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来决定用什么色彩,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更为深入的设计当中,比如更有效的布局,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等。


趋同的设计是否会扼杀创造力

我想你一定在思考这种设计趋势之下的缺点,比如这样的设计是否会显得缺乏创新,甚至会扼杀创造力。老实说,我觉得这样的影响是存在的。

但是,即使每个产品设计师都参与到极简主义设计的运动当中来,仍然有大量的设计工作有待完成,设计的范畴太广泛了,需要设计的东西远超用户界面本身。

事实上,界面中的趋同化在近期看来是颇为有益的,对于长期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VR、AR 和人工智能的逐渐普及,用户和数字设备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变得更加隐形,小屏幕同样在普及,手势操作将会成为最基本的交互语言,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无屏幕的交互当中去。

即使我们在iPhone 上,人工智能加持下的 Siri 越来越好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使用类似的语音助手来创建待办事项,选择音乐,发送消息,查看天气,简单的功能它们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了,复杂的功能和需求也会通过机器学习逐步习惯、越做越好。

在诸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这样相对高深的概念背后,是软硬件正在更好地帮助人类完成任务,做对事情。设计师的角色需要更进一步,更深入地参与到产品当中。

如果设计师要改进 Siri 的设计,那么要做的工作远不止设计界面,已经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讨论过这个问题了,设计师所需要了解、掌控的维度越来越多,设计正在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更通俗的讲,设计师需要考虑新的方式,更加富有创造力的策略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甚至要深入到情感和感知当中去,而不是单纯的视觉。

如果我们仅仅将优秀的设计局限于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大师都是如何用产品思维做设计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设计师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在工作单位上是跟PM(产品经理)、TD(技术开发)等同事对接,可是本质上来说,我们的最终boss是用户本身。换句话来说,我们在单位工作换取的薪资其实是用户支付的,是他们觉得我们的产品服务好才付费。


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师的工作就不是PM给了你原型你就依样画葫芦了,因为一部分PM会把重点偏重在商业价值上,交互体验层面就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思考。


那么我们作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桥梁,就该担当起“工程师”的工作,保证桥梁在用户使用时不会发生崩塌或者颠簸,也就是崩溃、闪退,甚至回过头来说这桥真TM丑等问题。


所以设计师在明确和理解好产品功能形态后,以产品思维并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才会设计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功能体验,设计师自身的价值才能最大的呈现出来,用户也能投资更多的资源在这款产品身上,公司业绩也会蹭蹭上涨,你的身价也随之提升(嘴里笑嘻嘻)


产品思维是什么?


产品思维是你在工作中至上而下贯彻始终的宗旨。

我们在设计前,首先梳理产品原型文档里的思路,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需求,这个过程不但能够让设计师了解业务发展,也能为设计提供背景参考。


没有任何设计或者功能是能够单独脱离产品本身而存在,譬如不存在想要点外卖却没有点外卖的途径,不存在想要看时间却没有可以计算时间的方式。设计与功能都是依附于产品本身,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得用产品思维去设计的原因,总不能想都不想就拿着淘宝那套UI直接搬过来放在微信上面吧。



为什么需要产品思维?


那么产品思维到底能够带给设计师怎样的提升?答案是,它能够让设计师匹配目标用户,结合场景需要,为他们定制出正确的视觉交互与功能体验。


可能有些设计师会过于执着于界面好不好看,确实视觉设计可以使产品更加美丽动人,确保其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可是本质上它不会使产品本身更有价值,譬如为什么现在绝大多数用户用微信聊天而不用QQ?这是因为微信刚推出时比QQ更加简单,轻量,符合移动化趋势,更能针对社交痛点。人们不会因为QQ更好看甚至可以换主题而用QQ取代微信。(QQ:怪我咯???)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效针对痛点的产品能够成功的原因。就算真的有同学朋友说你设计的东西不好看,你也不要沮丧,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深度都不同。外行看设计,才会看好不好看,内行看设计,看视觉体验舒不舒适,业务功能需求有没有合理呈现,商业价值有没有实现。所以当你是以产品思维作为宗旨去设计,那么无论你怎么设计,都不会出现太大的纰漏,因为你已经用正确的方式为目标用户探索出一条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道路了。



如何培养产品思维?


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培养。1. 体验思维 - 2. 逻辑思维 - 3. 数据思维 - 4. 商业思维 - 5. 结构化思维。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后期有机会再每一点单独细讲。


1.体验思维


这是身为设计师最基础的部分,很多设计师拿到需求后就直接找素材上手做,这样的工作方式是错误的。设计师是需要做用研,构建用户模型,洞悉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为某个人进行设计,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出好的方案。就像你给女朋友过生日,你清楚她喜欢的东西才能用最小的成本让她情绪最大化地释放,她喜欢蝙蝠侠你却送了它一个小丑手办,她能不发脾气吗….. 你还想指望她说小丑很帅吗(两个都喜欢的当我没说过...)所以当你了解了目标人群,那么为他定制产品的时候,才会事半功倍。什么?你问我怎么做?方法其实很简单,三点:a. 用户画像 - b. 使用场景 - c. 闭环设计

这里介绍一个”5W2H“法则,来帮助大家快速应到到实际场景里。


a. 用户画像

这是有效让设计师避免自我yy,以客观的态度代入目标用户的身份去了解他们人群的特性、喜好、痛点、作息、手机使用情况的方法。建立模型后,才能更有效针性地为他们定制服务,决不能因为我是一个站在潮流尖端的cool designer就把目标用户都当做是有这方面追求的人是吧(滑稽脸)


这里根据这个法则做出的一张用户画像的模型给大家参考一下


b. 使用场景

有两层意思,第1点:是用户使用产品时的真实场景,譬如大多数人会习惯夜晚看新闻、贴吧或者资讯类软件,所以才会有黑暗模式的出现。第2点:同样是评论,会出现在公共场景和个人场景,那么就必然会有样式不同的情况。但这些情况都有个共同属性,就是我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去使用产品。设计师如果不能定位这种场景,就很可能被投诉用户体验差,用得懵逼自然就会卸载拜拜。


c.闭环设计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会不会出现断层的情况,例如我在注册流程,获取验证码超时了,却没有重新获取的途径,那么这里的流失率可想而知是多么恐怖。闭环设计就是产品使用过程,或者具体到某一功能上,我都能实现下一步,我无论怎么操作,我都能在主流程上面继续畅游。

这种体验思维下的产品,能够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如何操作,因为多数情况下用户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犯错,都会认为是产品的锅,所以啊,不换位思考地去做设计,都是耍流氓(那个外星人榨汁机,excuse me?你是希望我通过运动才能换取果汁??)


2.逻辑思维


这点很好理解,我们设计界面时要做到承上启下,符合用户习惯操作,让用户在产品中航行时不会触礁。例子1:放大显示的交互,返回的时候就缩小回去,而不是变成左右切换;例子2:有一个活动的文案,”免费课10选2,3天后结束”,那么用户就会疑惑,你是3天后没有这个活动呢?还是课还可以买,只是不能免费10选2呢?所以自己设计时要每个方面都要去思考,不是PM或者运营给了你文案你就复制粘贴,你作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想要传达的思想,都要按照逻辑有序地清晰地输出给用户,这样才会显得逻辑清晰,明明白白,整整有序。


3.数据思维


解释一下,数据是产品上线后,通过对想要看数据的页面、按钮、icon等元素预先埋入统计点,观察它们数字的变化,曲线的走势,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思考迭代的优化方案。常用的页面访问率、停留时长,点击率,购买转化率,加载时长等,都是作为我们迭代的数据参考,有助于产品和设计研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虽然数据给我们带来很多实际依据,但它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看见数字低就觉得这功能要砍掉、详情页要重做,不一定是设计问题导致的啊,也不一定是用户不需要这个功能啊,具体情况还是得具体分析。就譬如ios淘宝上,你刷宝贝列表,刷到第6、7屏了,你想回到顶部,线上有两种方案,第一是点击手机状态栏的位置,会自动回到第一屏,你点击右下角的“回顶部”也是回到第一屏,如果你看到右下角的点击率低下,你会砍掉这个功能吗?我想不会吧,毕竟不是每个ios用户都知道状态栏可以回顶,也不是每个用户都只划一两屏,提供给你的数字不是唯一标准,只是个指数参考,切记不要反过来被数据控制了你。


4.商业思维(运营思维)


增长需求就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思维例子。我们最终还是要面对用户,然后让用户为我们创造收益,所以可能期间很多产品需求,都是为了增加公司盈利。世间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为了拉新,为了促销真的不一定都有良好的体验,这时候如果不能完美地解决增长的同时又能照顾好舒适体验,那么我们就得权衡利弊和权重。

可能你会觉得购买页首屏明明很舒适,可是加了个会员栏,又加了个砍价按钮,又加了广告链接,变得乱七八糟,一直钻牛角尖跟PM说你这样伤害用户体验啊,可事实上,你导致了项目延期,功能被其他竞品抢先推出,损失的可能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如果你不去了解商业,那又怎么能让自己的设计创造出商业价值呢?


还有一点可能大家会意想不到,那就是把自己看成一件商品,我这件商品要怎么做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也就是我值多少钱。实际项目与自己YY的练习不一样,充满各种沟通、时间、约束条件等问题。如果我能抓住优先级,把过多的需求拆分好几期,熟悉同类竞品状况,了解其他产品优势之处,每一个步骤想得透彻,就算老板来质问,你都能迎刃而解,那么你的专业度就体现出来了,即使可能你内心觉得这并不是你想要的设计,但我相信肯定是当下需求的合适解决方案。


5.结构化思维(项目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需要一定经验才能培养出来的,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有统筹大局的思维。不是叫你开发,运营,产品,审核,商务都去熟悉,而是说要去了解与配合。


有些设计师觉得,接到需求,按时交付就行了,对于何时上线,开发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否需要设计方案得及时作出调整,实际上线后又出现什么问题…如果通通都不去了解,那这样你就真的仅仅是设计产出的工具而已,因为你没有担当起设计师该有的体面与责任。如果你想提高设计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话语权,如果你想在老板眼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你就要积极推动项目,在别人眼中大发光彩。


另外一点是设计中的技巧,当你遇到一个需求点觉得模棱两可,比较尴尬的时候,你可以用结构化思维帮助你理清思路,这是我常用的手段,举一个关于首页是否加入听课进度的例子。

答案显然而见,方法其实很简单,你把需求点以定论的方式摆在至高点,然后层层递进地列出用户会遇到的所有情况,然后在每一种情况下的最后写出到底该不该实现这个需求。结构出来后,答案也就一目了然(拿去给PM看,嘿嘿估计又得夸我是小能手~)



总结


通篇下来看,如果你还被人说你就是画个icon而已嘛,那你就把这篇文章丢过去给他看!(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怪不好意思的嘿嘿)你会发现我们其实通过图形,色彩,排版来开发我们的思维,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来为公司创造更庞大的财富。

我们是设计师不是美工,继续做着“好看”的设计已经不是当下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了,正如著名设计师菲利普·史塔克说过“我们是设计师,不是艺术家”(我也说得出啊…..)


我们利用互联网为用户设计产品,本质上就是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痛点和人性本身,收好自己的“固执美”并且用着产品思维去设计检验,那么最终带来商业价值的设计才是我们要做的正确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一篇干货,让设计师了解今年很火的「用户下沉」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身为设计师,我们习惯性的埋头专攻自己的专业,思考着像素级的细节,拿捏着细微的交互体验,讨论着新的动效方式,却常常忽略着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产品所面临的新困境。


就像,目前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互联网行业,各大产品想要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很多产品在获取一二线城市用户时,遇到了天花板。

然而,对于商业公司来说,如果用户停止增长,就很容易面临产品一路下滑的小下坡儿。因此,各大公司也都呈现出焦虑到头秃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今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跟「用户增长」相关的一些资讯或分享。同时,「用户下沉带来高速增长」这件事儿,也随着拼多多和趣头条等产品通过「下沉」尝到甜头后,被大家激烈讨论。

今天,我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相关思考。

一、什么是用户下沉?

用户下沉指的是,企业为了给产品带来更多的新增用户、扩大自己的规模,产品功能或者运营方式从满足一二线城市用户需求,到拓展或者专注于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用户的需求。

用「说人话」的方式解释就是:从以前的高格调,到慢慢的接地气儿。

二、为什么需要下沉?

一直以来,互联网的主流人群都是集中在一线城市,他们最早接触互联网,有着互联网的话语权,他们精致、高知,是主流产品的目标群体,也是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第一波目标用户。

但不可否认,目前这波用户的渗透率,到达了天花板。

然而,还有另外一群人往往被互联网所忽视,他们生活在非一二线城市,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这个群体,还是一片蓝海,有很大的撬动(下沉)空间。

有的同学会好奇,那些非一二线城市的人,生活中需要这些互联网产品么,下沉后他们会买账么?

下面我们就从2个维度来分析,现阶段「下沉」的可行性:需求、潜力。

1. 需求

从今年年初,宣布 GMV 突破千亿的拼多多、到短短18个月内,从0成长为一家估值18亿美元的趣头条,再到注册用户7亿,闷声发大财的快手,就可以明显的反映出,非一二线城市人群,对互联网产品所呈现出的强烈需求。

难道用户的需求是随着这些互联网产品才开始有的么?

并不是。比如:在没有拼多多之前,城镇的人们就有购买低价商品的需求,他们会一般通过集市购买、2元超市等等的渠道。

而在拼多多上,很容易看到3元的抹胸、8块的加绒打底裤、49元的冬季羽绒服……

可能你会认为,这种价格的我才不会买,质量肯定不好。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层次的人有不一样的需求,并不是大家在谈论消费升级了,便宜商品就没人要了。

同时,对他们来说能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品类的选择,通过更低价格买到跟之前使用的产品质量基本相同,甚至稍稍优于以前的产品,本来就是一种消费升级。

再比如:没有糖豆广场舞APP 以前,大家只能跟着领舞大姐学,现在有了这个 APP,大妈们可以自己在家好好练,不蒸馒头争口气,努力成为广场上的C位女王,人群中独领风骚。

年轻时可以学习不好,工作时可以不如别人,成为大妈后在舞场上还不勇得第一,就得好好反思反思了。

总的来说,非一二线城市用户对互联网产品有较大的需求量,所谓的「下沉」并不是创造出新的需求形式,而是对既有需求在既有方式上某种程度的替代,或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2. 潜力

除了满足需求以外,企业还需要关注下沉市场未来的前景如何,潜力怎么样,这个盘子能不能越做越大。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下沉用户」正处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城市化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进程中,未来会成为这个国家最为庞大的基石人群,也就是说,现在的「下沉用户」会成为未来「中坚用户」。

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整体人口的2%,日本农业人口也只有9.7%,中国很显然在短期内还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历史的趋势和方向不会变化。

因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从需求方面,还是未来的潜力方面,互联网产品中「用户下沉」这件事儿上,在现阶段都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三、如何下沉?

当我们确定了自己产品有下沉的需求和潜力时,接下来就要开干了。那么「下沉」时哪些事情,需要针对三四五线城市进行差异化处理呢?

我觉得可以分为3个维度:运营层面、产品层面、设计层面。

1. 运营层面

运营的目的,一般是为了给产品拉新和促活。那么想要扎了四五六线城市的父老乡亲们的心,我们的运营活动需要注意:要有利可图、要通俗易懂。

要有利可图

下沉用户有个明显特征就是时间充足、价格敏感。如果有一些小便宜可以占,哪怕多浪费一些时间,他们还是愿意接受的。因此针对「下沉用户」的运营活动,要格外放大利益点。

比如:受五六线用户喜爱的拼多多,打开APP,满屏的「1元秒杀」,「6.6元秒杀」,「只抢1天」,「新人1元购」……这种紧迫的氛围,让人感觉不买就亏了。

映射到线下场景,就是「最后1天大甩卖」的商店,每天都是「最后一天」,一甩就是十年(微笑脸)。

再比如:趣头条,当你刚打开 APP 时,直接弹出一个红包(很懂用户占便宜的小心思)。不像有些产品的活动写的是「优惠券」或「代金券」,写多少元这种很人民币的感觉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大的诱惑。

有同学会说,上来就给18块钱,公司不亏死嘛!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睁大眼睛看一下「18元」右面的小字「最多」,套路深啊。

然后,通过用红包的方式,吸引用户提现,但是这个时候会弹出来手机号登录页面。(用红包吊着用户去登录。)

对于一二线用户,或许对这种运营方式比较反感,感觉在耍人,浪费时间,觉得这就是套路我嘛。

但是针对五六线的用户,他们对互联网的东西存在距离感,敬畏心,会下意识的认为存在即合理。同时他们很闲,感觉点一点也并没有什么,而且占了些小便宜。这就是他们跟一二线城市用户差异的地方。

同时,趣头条通过邀好友、收徒弟、徒收徒的裂变方式获得金币/现金的运营手段,不断的吸引用户的好奇心和金钱的诱惑,以及阅读就能赚钱的卖点,给产品带来了迅猛的新增。

总的来说,下沉用户,对有利可图的运营活动,是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成本,从而间接的为产品做贡献的。

要通俗易懂

不像一二线城市用户,觉得产品的运营文案写的高级、有格调、很杜蕾斯、挺网易云音乐的,觉得符合自己独特的气质,恨不得立马翻它的牌子。

三四五六线城市的用户,受教育程度有限,对一件事情的分析耐心有限,文案上要尽可能通俗易懂、直白,才能使他们短时间get到你的点。

比如:趣头条,被邀请的朋友看到的页面。

没有拐弯抹角的诗和远方,直接就是「教你轻松赚现金」,而且底下有一排小字「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大家一起赚」。

多么直接、易懂、质朴的语言,但这些就够了,因为只有让对方明白了这是干嘛的,且有吸引力,参与度(转化率)才比较高。

再比如,针对下沉城镇的一些线下刷墙的运营宣传。

知道用户关注什么、在意什么,并以合理的表达出来,让他们看懂才是最重要的,整些虚的都没用。

以上可以看出,针对非一二线城市用户的运营,要放大占小便宜的利益点,同时还要更通俗易懂,才能让用户更快理解、吸引从而参与。

2. 产品层面

如果把运营活动,理解为塞门缝里的「包小姐」小卡片(运营banner),进行拉新(拉客),那么产品层面就是要看「包小姐本人」的服务了,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关乎着用户的留存。

那么,针对三四五六线城市的用户,产品层面应该做到哪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易用,避免懵逼。

比如: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的「她face+」,只有简单的几个功能,而且很土嗨,就能在小程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打开应用你只需要做两个选择:要么拍照,要么从相册中选择照片。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体验了一波产品,然后我被变成这样了。

嗯,看到这样的自己,说实话还是有点小兴奋的。然后,我膨胀了,我开始想探索更多可能性了……

这个时候,我只需要点右下角的「我变」,就可以换不同的风格。

可以看出,这款产品戳中用户痛点的同时,将功能操作做的如此简单易用,因此,在「下沉市场」中非常火爆(当然运营做的也不错)。

再比如:悟空问答,可以称它为「下沉」版的知乎,这款产品是今日头条做的针对四五六线用户的问答社区。

从产品的功能层面来看,针对下沉用户的「悟空问答」,明显的更加简单易操作,没有像知乎一样的「想法」,「大学」等功能,上来看到的就是「推荐」的 feed。

同时在产品内容层面,也针对下沉用户做了跟知乎差异化推荐。

因为针对四五六线用户,「有用」只是他网络生活中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有趣」,也就是「杀时间」的产品。因此,产品推荐的问题大多是「你见过最美的女人是什么样?」,「如何不被传销组织骗?」之类更符合他们认知层面的内容。

不过,知乎目前也从早起努力经营,且引以为傲的精英氛围,明显意识到这一策略在用户增长方面的短板,所以能从近期产品推荐给用户的更接地气的内容来看,他们也在做「用户下沉」的事情。

以上可以看出,针对非一二线用户产品方面,功能要尽可能的简单易用,避免懵逼;内容层面,也要更符合下沉用户的认知,更有趣,帮助他们消磨时间。

3. 设计层面

在这个时候,设计师们会说,难道我们的设计也要做成土嗨+乡村迪斯科风,来迎合五六线城市用户的审美嘛?

不可否认,下沉用户的审美还停留在,「多就是好,颜色丰富就是好」的阶段。因此,他们往往会被「拼多多」所代表的那种复杂,信息高度密集的设计风格所吸引。

你可能会说:这不符合设计师们所推崇的「极简,留白」的高格调设计追求。但是,这正是身为设计师的我们,需要平衡的客观存在的问题。

比如:下面的案例,就可以看出信息密集,颜色丰富,但是,也可以做出高品质的设计。

再比如:抖音目前已经下沉到农村用户,但是 UI设计上也不是非要土嗨风,依然不输给一二线主流产品,然而五六线用户也没有因此而无法接受。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个别针对五六线产品的设计做的 LOW,而故意做出葬爱家族般的设计。

我们应该平衡他们审美的同时,兼顾着设计美学,从而肩负着提升国民审美水平的使命。

因为,人人都有享受高品质设计的权利,这需要一代又一代设计师去努力的。这一点,我们需要像日本设计学习。

总结

总的来说,生活在一二线城市、过着快节奏的生活、用着新颖的产品、从事着互联网的我们,时常觉得自己的感受就能代表所有人,感觉我们都将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工智能时代了,怎么还有人不懂互联网呢。这就如黄峥(拼多多创始人)所说「五环内的人」无法理解「五环外」的世界。

通过最近思考发现,不管从「用户需求」还是「增长潜力」方面,「用户下沉」都是互联网产品可行的事儿,但是,我们需要针对「下沉用户」在运营、产品、设计层面做差异化处理,使它更容易被非一二线用户接受并使用。

同时,深处互联网行业的我们,应该在低头琢磨小功能的时候,抬头看一下大环境,多研究下用户真实处境及场景,避免沉浸在自嗨的方案中。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贤度法师:龙泉寺的科技实践 | @2050大会

蓝蓝

蓝蓝注

在设计龙泉大藏经时,是由贤度法师主持的,一起开会沟通相关事宜,是位高僧,总是随喜赞叹设计的工作,激发了我们的热情,也很开心。

如今贤度法师因8月的事件,离开龙泉寺,是没有想到的。



本文系贤度法师5月26日在杭州2050大会“我带佛陀上火星”论坛上演讲的文字整理稿。


贤度法师,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现任龙泉寺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在演讲中,贤度法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贤二机器僧、龙泉大藏经智能校勘平台等项目中的应用,为大家介绍了当代佛教的科技实践。法师谈到,科学更侧重于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而佛教侧重于对内心世界的开发。只有不断向内心深处觉醒,才能够消弭物质和精神的隔膜,才能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找回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些佛法与科技方面的话题。刚刚杨赛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她说她什么都没做好,实际上我在计算机方面也什么都没做好,所以最后选择了做和尚,希望自己把出家这个事情做好,尽其一辈子。我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佛法的内涵+科技的翅膀=心灵的觉悟。我想先诠释一下这个主题和“我带佛陀上火星”这个大主题之间的关系,因为佛陀嘛——那么佛法,龙泉寺是一个落地的道场,而龙泉寺的科技实践我觉得可以看作是我带佛陀来北京龙泉寺,未来可能还会去上火星。



我先介绍我们现在的一个状况。龙泉寺的科技实践最早要从寺院的方丈学诚大和尚说起。学诚大和尚有一句话,叫“佛教是古老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我们龙泉寺很多的科技实践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开展的,这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科技实践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科技应用,二是科技研发。我先从应用讲起。


最早龙泉寺,我们学诚大和尚最早用技术干了些什么事呢?第一个就是博客法门,这是科技之用。这个PPT可以看得见,在2006年的时候,师父学诚大和尚用博客不断发龙泉寺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看见,左侧的目录——每天大概会有两篇左右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是记录龙泉寺活动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内窥一下其中的一些细节。我可以念一小段给大家,看看这些博客到底是些什么。


“为了配合夏安居,我们乙班的教室由内院搬到了现在的斋堂。为了让斋堂的环境更适合作为教室来用,便发心整理一下斋堂的卫生和布局。真正开始干起来,发现活还是挺多的,看来晚殿也就泡汤了,不过心里还是很高兴做这件事情,庄严道场,令僧欢喜,师欢喜!当正在埋头洗钵的时候,听到师父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仰起头来时,发现师父和几位法师已经到了斋堂。师父看到我在忙乎,就笑着问:‘你在做什么?’‘师父,我在洗钵,准备腾出一个钵架来,放一个书柜,专门放我们平日里要诵的经书。’”——念到这里可以看得见实际是一些很生活的东西。修行认为就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完成的。不是说要离开生活而修行,就是要在生活之中修行觉悟。我们再往下看,“与师父接触久了,就会发现师父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常爱问我们这些弟子一些问题。看起来一些问题的答案是很明确的,但师父还是会问”。比如像刚才这个问题,弟子明明在洗钵,但还是问弟子在做什么。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很多地方,师父有时候还会发短信问弟子,“你在干什么?”这个问题“你在干什么”就如同禅宗的当头棒喝,你在干什么,然后你就立马回到现实,我不应该打妄想,我应该活在当下。其实这个小问题就是修行。我们弟子被师父问到这个问题之后,后面这些就是内心活动,一些所思所想。这个法师写到师父通过这样简单的一问一答可以了解很多深广的事实,并且能够了解对方内心的所思所想及心理状态。后面我就不再细念了,我想说的是什么——这些博文都是龙泉寺学修生活里头的点点滴滴。


这些博文后来我们把它结集成册,结集成书,有100本。这100本书,我们送到国内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大学,让大家能够通过这些博文了解在北京西郊的一个道场里头的学习、修行,依照佛陀的教导修行的(出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样一些法门,有哪些人从中受益了呢?首先,让社会更加了解现代化的佛教修行方式是什么样的。不是很神秘的,也不是很悬乎的,是很真实的内心的点点滴滴,(内心的)提升与感悟,所以这是一个很真实的修行和生活,是内心的感悟。第二呢,我们编辑成册送到海内外,也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因此2016年的时候,师父被评为中国佛教界博客第一人——这个第一,这是第一次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第一,后面还会有。


第二个,微博法门,这还是科技之用。这是师父微博上的一个截图,可以看得见粉丝量已经有98万多了。同步发布了大概16个语种的微博,就是同一个汉语言微博发出来以后,我们龙泉寺有专门的翻译团队,翻译中心把这些汉语翻译成16个语言向全球发布。


我们再来内窥一下微博的一些细节。有人问,也就是我们的网友在微博上问师父,“顶礼师父,请问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出来之前,一直很焦虑,想看,如何面对查成绩的那一刻,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当你在面对高考,焦急地等待某个结果,很重要的时候,你内心的焦虑、期待,这种心情该怎么去平复?怎么让自己在那个时间还能有一份快乐。看看师父是怎么回答的,“若是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能有何益?一件事情,你担忧也好,害怕也好,它总会来到,也总会过去。做好手里的事,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当下,都尽心尽力就好了。”所以能够看得见,就这样一句短短的回复,让我们的心在一种期待、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走向平静,能够活在当下。所以这个就是佛法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好处。


第二个例子,有人问,他说,“请问师父,如何面对职业乞讨者?几乎天天碰到。”大家会有这样的问题吗?走在大街上的时候,面对一个乞讨者,你内心是怎样的作意,去思考?你会不会觉得是真是假?要不要给他钱,要不要帮助他?有人就问了这样的问题,师父讲:“看自己的发心,对方是假乞丐,自己也可以真修行。如果不愿意布施财物,也可以布施其它的,比如微笑、鼓励、劝勉、书籍等等,乃至于自己什么都不愿给的话,也可以心里默默发一个愿,未来能够帮助到对方。”所以面对一个境界,看看自己起什么心,是烦恼的心,还是觉悟的心,和佛法相应的心,这个非常重要。所以修行呢,它此时此刻,外在的真和假你很难去判断,但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是真实的,善良的还是恶毒的,你自己可以去把控。这是内窥一下微博的细节。那么这个微博的法门呢,一个是更方便地每天发布寺内动态,第二个师父每天早上坚持在互联网上,在微博上去回复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网友问题,现在也快100万粉丝。并且我们成立了翻译中心,同步发布各种语种的微博,也结集成册《微博答问录》,都是可以在书店里看得到的。


第三个,动漫的法门。这个卡通人物大家认识吗?大家认识贤二吗?这个是贤二的配角,就是和贤二打擂台的,叫赵小翠。贤二是怎么说赵小翠的,“虽然你有缺点,但勇于改正,所以大家更喜欢你。”其实我觉得我们说贤二,都讲,人人都是贤二,因为贤二他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不是一个圣人,他周围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也有他的缺点,但是他勇于改正,所以它是不断的鼓励大家,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贤二这个动漫法门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像不断地出动漫,然后动漫的视频啊。这是一个动漫的视频叫《谎言的代价》,它是在教育孩子不要去说谎。这是贤二律师以及孩子他爸,他讲不爱读书,但经过教育以后呢,他就喜欢上读书,并且不说谎。贤二动漫是龙泉寺的出家法师在师父的指导之下,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会传播佛法。讲到这儿,这三个法门其实都还是科技之用,后面要进入到科技的研究乃至于去研发。


贤二机器僧的法门。接下来就介绍贤二机器僧,底下这两个是一代的、酷酷的贤二,第二个是贤二二代,比较高个,胖胖的贤二。


机器僧2015年10月份一代亮相。16年的时候,突然人们发现北京西郊寺院里面竟然有一个人工智能机器僧,大家猛然就觉得这个寺院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在人工智能元年的时候就已经于此之前研发出来一款人工智能机器僧,非常的好奇。贤二也因此被广泛关注和报道,成为网红,并且于16年10月份的时候发布了二代。我们也即将发布第三代,贤二开始在不断升级。这是贤二实体的机器僧,同时我们还有虚拟的机器僧,就是基于微信公号的聊天机器人。在我们门口有贤二的二维码,大家可以去扫,扫完以后去关注它。不要以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号,它背后有强大的对话能力。对话的基本语料是前面介绍的师父在博客、微博上和网友互动的问答对,同时加上我们义工的补充,成为贤二的大脑。然后我们再用人工智能、用深度学习、用自然语言理解,把这些语料加工之后,你可以去互动。所以一会儿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和他去聊天。除了中文之外,还可以用英文来聊天。这是后台用户的数据分析,目前有139万粉丝,快到140万粉丝了。每月的增长量在1万7千人左右,所以大家也可以贡献一份啊。


这个对话机器人,它其实就是因为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种种烦恼。并且除了这些社会大众从中受益之外,我们的义工团队在参与过程中,也学会了像贤二一样说话,不去伤害别人,给人鼓励、给人抚慰、给人慰藉,所以这些义工们从中收获非常非常大。而且我们即将推出3D聊天小程序,敬请期待。


我们接下来说到科技之研究,因为前面是讲科技的应用。大藏经就是我们龙泉寺利用科学技术整理佛教的文献。


大藏经是佛教文献的总集。佛陀所讲的法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来自于大藏经。我们希望把古来历朝历代的大藏经都进行比较完整系统的整理,然后发布到网上去。这个过程如果搞古籍的同学可能会比较了解,包括版本校对、校勘、标点等等。这个过程当中哪个可以用得上人工智能呢?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这个视频展示的是我们做的一个古籍OCR的人工智能引擎。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古籍进行识别。目前我们已经把《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和《六十华严》进行了处理。


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了解大藏经。我简单说几个数字——大藏经大概有二三十个版本,少的有5000多字,多的1.25亿字,所以这个规模是非常庞大的。我们现在有OCR技术,非常成熟,但是一旦把这个技术应用到古籍领域,就会发现它处理不了,为什么?古籍所面对的字种,古人所用的生僻字非常的多,大概有几万字,而我们现在常用的字,根据国家通用汉字规范表,一级字表也就三千多字,二级字表有六七千字,足以覆盖我们日常说话、写书、出版用到的,这些字也就六七千个。但是实际上这个事情一旦到古籍领域就打不住,它有几万个字,这些都给OCR带来非常大的难度。能看得见,这个是我们利用技术对版面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切割以后的一个效果。这是我们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每个字都用算法技术切出来,然后把它们转化成对应的文字。这个视频左侧是一个自动处理的过程,能看得见红色的框在往前进,右侧文字自动识别。这是为了动态展示的一个效果,所以做成这样,实际上它一张照片处理的速度比这个要快。


另外我们也研发了龙泉字库。为了解决生僻字的问题,我们自主研发了龙泉字库,比如遇到这样的字,大家认识吗?如果遇到这样的字需要解决,怎么办?那么我们自己研发了一款龙泉字库,可以看得见这个字库的工作界面。我在检索框里只需要输入单人旁和部首,左侧的部件面板可以帮助我们,能看见包含这两个部件的所有字,大概有342个。这是两个部件,部件笔画输入法的长处是,除了输入部件之外,对于你无法输入的部件你还可以输入笔划,比如说剩余笔划是0,输入0以后,表示除了这两个部件外,我不包含任何部件了,因此马上结果只有一个,可以很迅速、地找到我想要的字。这个字库背后的总量有16万字,非常的庞大。可以看得见,进一步这个字会把我引导到字典的界面,它是“佛”的异体字,在古人来讲这个字就是“佛”字。


然后我们研发了一个基于藏经的工作平台,把人工智能和人结合起来,一起去完成古籍的校对、校勘这样一个工作。这边是几个界面的展示。


那么实际上我们做这个事情也花了好些年头。最早也和藏经、古籍的工作单位交流,比如台湾的法鼓山、佛光山等等。我们也和国内知名的高校、企业就人工智能进行藏经古籍电子化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和合作。龙泉字库和藏经工作平台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这个基于人工智能的OCR引擎是我们合作研发的。


以上就是龙泉寺科技应用与实践的一个概览。我再进一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龙泉寺,一个寺庙,一个道场,出家人为什么会去做这个事情?它背后是怎样一个理念?也就是我们师父是怎么想的?贤二机器僧是出家法师创造出来的,适合现代人审美的佛法符号,也就是说贤二机器僧它实际上是一个传播佛法的符号,一个IP。它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提醒我们用自己的内心来创造,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如果忽略内心世界的建设,我们所开创的所有科技事业都有可能成为伤害和毁灭我们的技术。贤二机器僧提醒我们,科技要服务于人类,服务于内心。我们希望建立、探索和完善汉传佛教体系。大藏经这个工作只是目标的起点,首先做文献的整理,它背后更希望能够建立汉传佛教的修学体系,让佛法能够广为传播。


那么出家人和在家人一样,其实在接受科学带来便利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说互联网时代下的群体性孤独。互联网时代有一句谚语,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们俩虽然在一起,但是你却在玩手机”。就是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认识科技?从佛法的角度,我们不是要抛弃科技,或者贬低它的价值,而是给它找到正确的定位。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利益、便捷、的同时,不让科技带来负面乃至于有害的影响。科技有工具的价值,但是缺乏目的的价值。只有不断向内心深处觉醒,才能够消灭物质和精神的隔膜,才能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找回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

其实走到现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人们常常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到来,会让我们很多人都失去工作,我们人的价值何在?那么我们这边也有一个提法,或者是从佛教的角度能给出一些参考。


科学更侧重于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侧重于物质的发展,而佛教侧重于对内心世界的开发,侧重于心灵的发展。其实佛教和科学从来不矛盾,它们各有侧重,它们却同样面对我刚才所提到的这个问题。科学和佛教一起面对这个社会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就是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环境的问题,比如说工作压力带来的紧张、焦虑、自闭等等精神的问题。这些环境的问题也好,精神的问题也好,不光科技要去面对,整个社会都要去面对,佛教也要去面对。共同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佛教能给出什么样的建议?给出什么样的参考呢?

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人类的发展历史。在农业时代的时候,我们是一种神文化。大家对于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就有这样一种神文化的存在。那时候人们的价值体现何在?体力,就是不断去耕种、劳作。在工业时代,乃至于现在信息时代,文化是物文化,物质发展的一种文化,对物质的发展、追逐。那么人的价值何在?当工业时代把人从体力之中解放出来以后,人的价值从体力劳动转向了脑力劳动,不断去发展这种知识、发展科技。那么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以后,会发现人的脑力劳动也将被取代。翻译呀,各种简单的流水线上的工作,都将被取代。脑力已经不再成为人的价值的一种体现以后,会走向哪里?


从佛教角度,我们提出了心文化。学诚大和尚提出心文化的概念,就是说你会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共同面对的这些问题,环境、心理、精神这些问题,谁去解决?佛教可以去解决,心文化可以去解决。人的价值何在?心力。


佛教对于心的认识,从佛教唯识的角度上讲,就是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都比较好理解,佛教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就是说在我们这些浅表的意识之下,我们每天会有所思所想。面对各种人事物的境界,在这些浅表的思维意识之下还有更加深广的内心世界。在佛法唯识的角度,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那里蕴藏着宇宙人生的奥妙,而这是佛教可以贡献的。当然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再展开,到底八识是什么。


所以当面对这样共同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佛教与科技应该携手,理应携手。回到我的标题,佛教的内涵+科技的翅膀=走向心灵的觉悟,好,我的介绍就到这里。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