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资历的设计师会厌烦那些具体且琐碎的需求。因为设计已被当作一种明确的任务去执行。现实就是这样,当你把自己局限并等待别人过来派发“任务”时,其实已被降格成乙方。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窘境?除了让自己努力当上乔纳森·埃维外,唯一的办法就是系统地洞察产品的真正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勇敢讲出来。
企鹅FM 3.0设计中,设计团队也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洞察产品的核心体验并针对问题思考策略。
编者按:初级UI 设计师可能有很多想学的:3D、插画、动画、交互、界面视觉,但是如果你想成为高级UI 设计师,最应该学的是构建自己的设计体系。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自我成长的文章,大概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成长的四大环节:1.定位(方向)——2.学习方法——3.坚持——4.突破。我个人觉得自己不差坚持和突破的能力,差的就是定位与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方法有误的原因也是由于定位还不够清晰,至少短期内是这样的情况,因为我想学的东西太多了,3D、插画、动画、交互、界面视觉等等,导致自己无法聚焦,从而产生了各种焦虑、烦躁的情绪,正因如此才会有学习方法有误、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
编者按:制作UI 设计规范的大体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制作规范时容易遇到哪些瓶颈?今天这篇好文是华为设计师总结的经验,帮你一次性搞定这两个问题!
2016已经接近尾声,上两天刚参加完比赛,利用这几天空闲时间,把最近沉淀下来的东西分享出来。
上个月团队几个小组进行友谊比赛,命题是“邮件”。规定大家以产品思维去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形式不限。很难得的是所有人都参加了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秉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开始了这次友谊比赛。
在和客户前几次见面中,常见的问题是理清交互思路、增强易用的问题。
其次才是美观的问题。
美现是最表层突现的问题,隐含着交互的混乱,造成操作的不便。
这种情况基本上在每一个客户每一个项目都会出现。
客户方面的技术、产品总监往往非常了解业务,但是对自己的产品迟迟下不了手,原因:
1 希望得到更专业人士的咨询和指导。因为往往一个公司的技术、产品总监已经是公司中最了解产品和客户、业务的技术人员了,不能确定自己的想法是最佳的。
2 优化UI,会带来巨大工作量,如果有外部人员明确指出是必改的,也就认了。自己给自己添巨大工作量,往往下不了手。
这事儿我也特别能理解,我们蓝蓝设计的网站已经至少三年没改版了,不美,但因为易用性特别好,一览无余,我们一直下不了手,无法取舍。对别人的产品能非常清晰的思路,对自己的网站却下不了手。忙于客户的项目,自己公司网站改版总想做一个特好的,投入不了整块的时间,工作量又很大,对自己的网站却下不了手。
可见自已的产品,最好是别人来操刀,集思众议,才好。
理清交互思路,对自己下狠手,才好。
编者按:2012年的Spotify 设计团队还是一团乱麻,到今天已经是协同效率,有标准可循的顶尖团队。来看这位总监如何从零开始改善它的。
欢迎关注译者的微信公众号:「非科班设计」
“设计无法标准化”在过去四年一直困扰着我。2012年我加入Spotify设计团队的时候,被当时的混乱与分散吓到了。说得详细点,字体、色彩、图片、板式、信息架构和交互方式好像全部都没有能够遵循的标准。
当我开始跟他们谈论这件事时,我才知道整个团队也为此觉得沮丧。我们的结论是:支离破碎的产品恰巧反映这个团队的松散,设计师分散在不同的项目、时区和漫无目标的时程表,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去改善。
可是,这些原因在现代科技公司不是很常见吗?所以我第一次说出:“设计无法标准化”。
编者按:很多同学不清楚交互设计师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如何评价一个App 的交互,不过看完这篇你就懂啦。
1. 职能价值
将需求转化为解决方案的能力(将模糊抽象的需求转化成清晰具体的可视化解决方案)。
这个价值是最基本的专业价值,但你千万不要觉得你做的仅仅是用软件画几个页面而已。
例如你接到一个扫码申请加入群聊的需求,你的任务不只是将申请加入的页面画出来,而是要考虑整个用户场景,就比如用户申请入群后,如果审批人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相当于服务器没有接收到任何指令,那申请的页面怎么反馈呢,这些都是要考虑进去的。
所有交互设计师要提供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要考虑正向、反向、闭环等各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