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动效设计,我们探讨过很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动效设计已经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了设计师们必须掌控的一个重要技能。参加过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之后,设计师Paul Stamatiou 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撰写了这篇博客。这篇文章是一支号角,动效设计在过去还是趋势,但是从此刻开始,它成为了我们必将面对的新阵地。
在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上,我参加了一个小的讨论小组,一同探讨跨平台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这次讨论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就像第一次去拉斯维加斯的那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这次Google对Android上进行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改进,比如电池省电模式和全新的锁屏通知,许多设计比之前的第三方插件都要来的优秀。
格式塔原理解释了人们如何以视觉方式感觉物体,以及图像的结构,视角,大小等要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的。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会简单介绍一下格式塔原理中的基本概念,然后再详细探讨一下如何将它们应用于今日的UI设计中。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来优设一年多了,前几天优设哥跟我说可以聊聊自己的工作,今天花了一点时间写出来,与同学们共勉。
先说一下我跟优设的结缘。
那时候很喜欢一个作家,将他的作品、访谈、书信都看了又看,还专门新开了一个微博,每天发一点他写的东西。有一天在凤凰网上看到他的专题:
突然就有了个想法,为什么不创建一个网站,把路遥老师相关的作品资料都搜集起来,作为祭奠呢?
当下就有了自学的动力,于是百度找教程,从各个网站转战到贴吧,始终没有发现一个像正规军的网站,在贴吧还让一个“高手”骗了10块钱,郁闷之余,想到微博上可能有这方面的人才,抱着碰运气的想法,到上面搜了网页设计,第一个推荐的就是优设,跟着到官网看了一下,感觉“哎呦,这网站像正品”就关注了。
本文是爱奇艺无线UED负责人 @爱奇艺_晓生 采访美团设计总监 @薛靖Edwin 后整理的文章,这也是美团UED首次较为正式公布的一些想法和作品,来看看他是怎样打造一个一流的设计团队的 :)
编者按:聊天不仅存于我们和亲朋好友间,在很多场景下,设计师也会营造聊天的氛围拉动用户的表达欲,就连Siri也是聊天衍生出的产物,关于聊天腾讯的同学有许多不同场景下的畅想,有几点特别让人惊喜,来感受下。
周哪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坐在电脑前,父母的问候语总是“在聊天吗”,一定程度上可见网络聊天之深入人心。科学一点,翻看近几年不同地区互联网用户时间的分配比例数据,聊天时间通常也占据前三位之一。这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形势,然而仔细品味,会发现聊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编者按:本文作者Anthony Rose,是社交网络电台Zeebox的联合创始人及CTO,文章不仅分析了侧边栏导航和Tab导航的利弊,还有改版过程进行A/B test 的详尽过程,且最后也给了建议,读完能对这两种导航有清晰的认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分享 :)
================正文分割线================
设想你需要设计一个含有许多页面和模块,不能在一屏内显示完全的应用。你一定会首先想到去设计一个底部或顶部的Tab导航。等一下,多出来的一排导航看上去有点碍眼?我们尝试下把他们收到侧边栏里,或者叫安卓团队给它的名字“侧边抽屉导航”。
如果你们的应用的也是多视图的,在你们的团队里,以下话题一定常常引发激烈讨论:
是把导航选项都显示在屏幕上,让你们的用户可以清晰认知app结构,并避免多余操作才能发现;还是使用侧导航让主屏的显示区域更大些。
目前,侧导航在安卓设备上比较流行,而iOS平台上使用的还不是很普遍。所以我们的讨论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安卓和iOS应用是不是有一样的用户习惯,适用一样的导航模式?
我想,在这里分享下我们的经验是很有价值的。
当第一次开始zeekbox项目,我们使用了顶部的tab导航。我们的理由很简单“看不到的不记挂”。既然你第一眼看不到这些入口,那么也许你也就不会知道它们在哪儿。
文章略长,不过肯定是考据狂和狂热粉的最爱,你是从哪一代开始追iOS的呢?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向世界展示了iPhone一代,这是这位已故传奇向这个时代馈赠的最佳礼物,同时也预示着,一场精妙绝伦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iPhone,iPad以及Touch对”移动设备”进行了重新定义。更华丽,也更具人性化。
世界变幻莫测,那时候的移动操作系统中,iOS只是个”小字辈”,资历尚浅,到了今天呢,多少操作系统黯然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而iOS俨然成为了操作系统江湖的”老字辈”。
老,并不意味着iOS失去创意了,恰恰相反,iOS以崭新的姿态继续前行。随着逐年的增强和提高,iOS已经变成了市场上最具个性、支持最广泛的操作系统。
iOS6,经过数年的磨砺,已经无限接近拟物设计的最顶峰,用隐喻设计引导者用户,操作简单易懂。而且多平台(iPhone、iPad)上的体验相对一致,对于开发者和设计师来说,这都是一个理想的”温床”。
再想一个问题,比较一下iOS1和iOS6,你会发现还是拥有很多共通点的。苹果像是一位颇有耐心的面包师,慢慢的烘焙,花了数年时间,为我们特制了一款色香味俱全的”苹果派”,你想想其他操作系统的做法吧:无限的功能蔓延,蔓延来蔓延去,淘汰了一批,又新来了一批功能。
这是个怪圈,苹果很明智的没有选择这种道路。iOS努力的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又不放弃前卫创意,难能可贵。
而今年的9月18日,iOS7发布——新的启航。
来看看iOS的历史,看看苹果是怎样一点一滴进行优化、完善的。
在iPhone早期的声明中,我们会发现会叫做”iPhone OS”。
刚开始的时候,苹果内部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虑是否要和Mac OS X一样使用Unix内核,这样做会保持新手机的系统和OS X的一致性。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品牌,应该有所区别。因此,采用Unix内核的操作系统被命名为”iPhone OS”,这个名字一直使用了4年。直到2010年六月发行iOS4的时候,出于简化的目的,开始称之为”iOS”
虽然现在很难以想象当时的情形,但是当iPhone1公布的时候,如果严格比较功能的话,iPhone落后他的竞争对手一大截,Windows Mobile,Palm OS,Symbian,BlackBerry的操作系统都有一大堆功能,远超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