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花了很多时间做设计分析,但对画稿子没什么帮助?

分享达人

如何产出一个对实际落地更有指导性的设计分析?本文结合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前期设计分析的一些实践经验。

设计分析是作为交互设计师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一套有效的分析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设计发力点,更效率的推导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它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工具,但是在我们的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这样几种场景:

  • 新手设计师或者第一次做活动的设计师,设计分析不知道要如何入手

  • 花了很多时间做分析,但感觉对实际画稿子并没有什么帮助

  • 分析过程中发散了很多很好的点,但最后大多都落不了地

这些情况常常会导致设计分析流于形式,套用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时间、输出了很长的文档,内容看上去似乎很丰富,但落地的方案却平平无奇,甚至也会自我怀疑设计分析真的有用吗?

总结下来,会出现这些场景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设计分析太泛,没有聚焦到核心问题;其次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那么结合我们目前的项目来看,怎样做一个更有用的设计分析呢?

活动中常见的项目类型

根据活动产品化设计思路,可以把我们的日常项目分为两类:迭代型项目以及探索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是指过往已有过积累的成熟项目,例如大促主会场、我的专属会场、榜单会场、攻略等等,通常是一些已经比较固化的经典业务,或基础的功能类业务;探索型项目则是一些全新的业务方向,例如下沉会场、直播会场等等,刚处于进入期或成长初期。

undefined

如何完成一个有效的设计分析

1. 迭代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尤其是对于很多新手设计师来说,往往大部分的精力花在重复之前已经做过的内容,比如花了很多时间重新去分析用户、分析方向、分析行业趋势等等,但是对于已经比较稳定的迭代型项目来说,这部分背景内容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固化(除非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可能会导致重复分析出来的结论跟之前的差别并不大,也很难带来实际业务提升。

undefined

既然迭代型项目过往已有过经验和策略的沉淀,也经历过多轮的数据迭代,核心思路应该是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是如何解决,这样才能找准关键发力点。

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要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没有问题的项目也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做分析,效率做即可,例如像全部会场,本身的业务模式就比较简单,过往的效果也相对比较稳定,如果不考虑进行突破性的创新,通常是可以效率复用的,这种时候则不需要再去做分析,毕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那么怎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有三个常用的思路:看数据、看用户反馈、看运营策略。

第一,从数据分析中找到关键问题,例如根据618的项目数据复盘,我们发现预售会场、品牌会场的页面跳失率较高,那么双11核心可以围绕“如何降低跌失率?”“如何提升流量利益效率?”去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undefined

第二,根据用户反馈来找到关建问题,例如过往的主会场,用户调研一直都会反馈主推楼层太长而找不到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可以围绕“如何更好的进行需求匹配?”“如何提升屏效?”来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提升体验和数据。

undefined

第三,结合运营策略,很多业务虽然已经相对稳定,但随着每次大促战略的变化,运营策略上也会有一些新的需求,那么就根据这些差异化的诉求去找到发力点。例如针对我的专属会场,在原会场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在近两次大促中运营侧都提出需要由这个会场来承载平台服务内容曝光的诉求,那么服务内容如何匹配“专属”会场的用户心智,则是这个会场可以重点解决的问题。

undefined

如何判断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定义清楚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后,就可以按照常用的设计方法进行方案的推导,在发散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如何判断方案的合理有效,确保最后的可落地性,是让我们设计分析有价值的关键,因此总结了两个常用的技巧。

首先要理解业务逻辑,减少无用的策略发散,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案很难推动落地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业务的诉求,越能够深入的了解业务,才能更好的解决业务侧的顾虑,保证方案的可落地性。

其次是要跳出来从整体来看优先级,我们在进入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时,会比较容易陷入细节,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棒的想法花很大力气去推却很难获得其他人的重视,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方案不够好,而是没有关注到整体优先级,因此要学会看全局,通过多沟通多评估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2. 探索型项目

探索型的项目没有过往的参考依据,相当于需要从零开始去探索如何做,对于设计分析的能力要求会更高,那么常常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相反的误区,要不就是容易被方法论套路,设计分析过泛但得不出实际有价值的结论,要不就是完全没有头绪,属于想一步做一步的类型,分析的内容之间缺乏逻辑。

undefined

因此,探索型项目的核心思路是要先有分析框架、再做纵向深挖,就像画交互稿的过程一样,需要先定义交互框架,纵再进行交互细节的打磨,才能够保证设计效率及效果。

确定分析框架

确定分析框架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先想清楚要分析哪些内容,包括哪些环节是必要的,哪些是重点的,时间要怎么分配。例如当我们第一次做宠物品类活动时,需要对这个品类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前期需要去分析养宠人群的特征、宠物行业的发展现状、京东宠物货品的优势等内容,而如果我们做的是一次大促的综合会场,其主要用户群体如果跟常规站内主流群体并无差异时,则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单独去分析用户画像,因此,需要结合项目情况先想清楚需要分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必要性和优先级。

undefined

第二步是梳理清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结构有两种,一是递进式的推导(A→B→C),分析维度之间是先后关联的,通过严谨的逻辑步步推导而来,例如先梳理用户画像、才能进行用户行为痛点的分析、进而推导解决方案;另一种逻辑结构是进行综合归纳(A+B→C),即通过几个不同的维度综合推导,例如经典的五导家分析方法,结合用户目标以及业务目标综合推导出设计目标。

undefined

在很多设计分析中,我们也会参考一些方法论,其实方法论提供的就是分析框架,在理解了这一步之后,相信也能更灵活的应用。以下是根据我们日常项目梳理的一些常用分析框架。

undefined

纵向深挖如何得到有价值的策略

有了分析框架后,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每个模块的具体分析了,如果要得到有价值的策略,同样有两个小技巧。

首先,策略要足够具体、有差异化,尽量避免提出过于笼统的结论。例如针对如何提升流量利用率比较泛的策略就是要进行流量精细化运营,这个大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到这一步是很难指导具体内容落地的,所以需要细化到流量的渠道有哪些、这些渠道有什么样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渠道用户可以用怎样的内容吸引他们,才能够更准确的判断是否会存什么问题。

其次,策略最好能够关联验证指标,可以参考UGD数据增长思路,在推导策略时要能预判它能带来哪些数据指标的提升,以保证设计分析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大葱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花了很多时间做设计分析,但对画稿子没什么帮助?

分享达人

如何产出一个对实际落地更有指导性的设计分析?本文结合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前期设计分析的一些实践经验。

设计分析是作为交互设计师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一套有效的分析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设计发力点,更效率的推导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它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工具,但是在我们的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这样几种场景:

  • 新手设计师或者第一次做活动的设计师,设计分析不知道要如何入手

  • 花了很多时间做分析,但感觉对实际画稿子并没有什么帮助

  • 分析过程中发散了很多很好的点,但最后大多都落不了地

这些情况常常会导致设计分析流于形式,套用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时间、输出了很长的文档,内容看上去似乎很丰富,但落地的方案却平平无奇,甚至也会自我怀疑设计分析真的有用吗?

总结下来,会出现这些场景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设计分析太泛,没有聚焦到核心问题;其次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那么结合我们目前的项目来看,怎样做一个更有用的设计分析呢?

活动中常见的项目类型

根据活动产品化设计思路,可以把我们的日常项目分为两类:迭代型项目以及探索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是指过往已有过积累的成熟项目,例如大促主会场、我的专属会场、榜单会场、攻略等等,通常是一些已经比较固化的经典业务,或基础的功能类业务;探索型项目则是一些全新的业务方向,例如下沉会场、直播会场等等,刚处于进入期或成长初期。

undefined

如何完成一个有效的设计分析

1. 迭代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尤其是对于很多新手设计师来说,往往大部分的精力花在重复之前已经做过的内容,比如花了很多时间重新去分析用户、分析方向、分析行业趋势等等,但是对于已经比较稳定的迭代型项目来说,这部分背景内容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固化(除非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可能会导致重复分析出来的结论跟之前的差别并不大,也很难带来实际业务提升。

undefined

既然迭代型项目过往已有过经验和策略的沉淀,也经历过多轮的数据迭代,核心思路应该是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是如何解决,这样才能找准关键发力点。

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要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没有问题的项目也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做分析,效率做即可,例如像全部会场,本身的业务模式就比较简单,过往的效果也相对比较稳定,如果不考虑进行突破性的创新,通常是可以效率复用的,这种时候则不需要再去做分析,毕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那么怎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有三个常用的思路:看数据、看用户反馈、看运营策略。

第一,从数据分析中找到关键问题,例如根据618的项目数据复盘,我们发现预售会场、品牌会场的页面跳失率较高,那么双11核心可以围绕“如何降低跌失率?”“如何提升流量利益效率?”去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undefined

第二,根据用户反馈来找到关建问题,例如过往的主会场,用户调研一直都会反馈主推楼层太长而找不到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可以围绕“如何更好的进行需求匹配?”“如何提升屏效?”来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提升体验和数据。

undefined

第三,结合运营策略,很多业务虽然已经相对稳定,但随着每次大促战略的变化,运营策略上也会有一些新的需求,那么就根据这些差异化的诉求去找到发力点。例如针对我的专属会场,在原会场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在近两次大促中运营侧都提出需要由这个会场来承载平台服务内容曝光的诉求,那么服务内容如何匹配“专属”会场的用户心智,则是这个会场可以重点解决的问题。

undefined

如何判断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定义清楚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后,就可以按照常用的设计方法进行方案的推导,在发散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如何判断方案的合理有效,确保最后的可落地性,是让我们设计分析有价值的关键,因此总结了两个常用的技巧。

首先要理解业务逻辑,减少无用的策略发散,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案很难推动落地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业务的诉求,越能够深入的了解业务,才能更好的解决业务侧的顾虑,保证方案的可落地性。

其次是要跳出来从整体来看优先级,我们在进入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时,会比较容易陷入细节,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棒的想法花很大力气去推却很难获得其他人的重视,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方案不够好,而是没有关注到整体优先级,因此要学会看全局,通过多沟通多评估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2. 探索型项目

探索型的项目没有过往的参考依据,相当于需要从零开始去探索如何做,对于设计分析的能力要求会更高,那么常常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相反的误区,要不就是容易被方法论套路,设计分析过泛但得不出实际有价值的结论,要不就是完全没有头绪,属于想一步做一步的类型,分析的内容之间缺乏逻辑。

undefined

因此,探索型项目的核心思路是要先有分析框架、再做纵向深挖,就像画交互稿的过程一样,需要先定义交互框架,纵再进行交互细节的打磨,才能够保证设计效率及效果。

确定分析框架

确定分析框架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先想清楚要分析哪些内容,包括哪些环节是必要的,哪些是重点的,时间要怎么分配。例如当我们第一次做宠物品类活动时,需要对这个品类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前期需要去分析养宠人群的特征、宠物行业的发展现状、京东宠物货品的优势等内容,而如果我们做的是一次大促的综合会场,其主要用户群体如果跟常规站内主流群体并无差异时,则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单独去分析用户画像,因此,需要结合项目情况先想清楚需要分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必要性和优先级。

undefined

第二步是梳理清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结构有两种,一是递进式的推导(A→B→C),分析维度之间是先后关联的,通过严谨的逻辑步步推导而来,例如先梳理用户画像、才能进行用户行为痛点的分析、进而推导解决方案;另一种逻辑结构是进行综合归纳(A+B→C),即通过几个不同的维度综合推导,例如经典的五导家分析方法,结合用户目标以及业务目标综合推导出设计目标。

undefined

在很多设计分析中,我们也会参考一些方法论,其实方法论提供的就是分析框架,在理解了这一步之后,相信也能更灵活的应用。以下是根据我们日常项目梳理的一些常用分析框架。

undefined

纵向深挖如何得到有价值的策略

有了分析框架后,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每个模块的具体分析了,如果要得到有价值的策略,同样有两个小技巧。

首先,策略要足够具体、有差异化,尽量避免提出过于笼统的结论。例如针对如何提升流量利用率比较泛的策略就是要进行流量精细化运营,这个大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到这一步是很难指导具体内容落地的,所以需要细化到流量的渠道有哪些、这些渠道有什么样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渠道用户可以用怎样的内容吸引他们,才能够更准确的判断是否会存什么问题。

其次,策略最好能够关联验证指标,可以参考UGD数据增长思路,在推导策略时要能预判它能带来哪些数据指标的提升,以保证设计分析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大葱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和C端产品设计有哪些差异?

分享达人

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做的产品类型主要是两种:一是B端项目,另一种是C端项目。近些年来,互联网进入下半场,C端用户增长触及天花板,流量的红利逐渐消退。很多企业的业务由C端转向了B端。


随着企业业务的转变,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也必须跟上步伐,快速做好角色的转换。当然,想从C端设计快速切换到B端设计,或是从B端设计快速切换到C端设计并非易事。因为C端和B端产品设计存在较大的反差。其商业属性、产品定位、目标用户、设计表达、业务流程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聊聊B端和C端产品设计的差异性。


直接进入正题,本文将从目标用户、使用场景、产品需求、产品本质及特性、产品设计思维、设计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对比。



01目标用户



C端:
C端释义为:Consumer,意为消费者、个人用户或终端用户,使用的是客户端。C端产品往往是直接对接一般消费者,直接为广大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等。


B端:
B端释义为:Business,意为企业用户或商业用户。B端产品往往是为针对这类用户开发的系统型软件、工具或平台。例如:CRM 系统、 ERP 系统、OA系统、SAAS等等。



02使用场景



C端:
它会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而且自由度非常高,当然也包含工作场景,比如周末在家无聊刷刷微博了解下国际大事、晚上睡前打开虾米听听歌、在工作间隙打开某团点个外卖等等,因此,C端产品的用户大部分使用场景是碎片化的。


B端:
B端产品更多的是在企业版内部使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相关用户在“工作场景”下完成协同工作的一些特定组织需求。



03产品需求



C端:
想很好的挖掘C端产品需求,这要求我们做更细致的用户画像,比如: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个人喜好等都会影响到功能设计。然后通过用户画像、同理心等方法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详细分析,以发掘用户具体需求。


B端:
B端产品一般是基于现有的“业务”形态,将传统线下工作,通过程序化、系统化、信息化转换为线上产品,从而提升企业协同效率,降低办公成本。需求一般来源于产品战略定位、使用者个性需求等。



04产品本质及特性



C端:
C端产品的本质基本都是一个核心功能,例如:社交类app的核心功能就是好友快速沟通;电商类app的核心功能就是购物;视频类app的核心功能就是看视频。在核心功能之外的都是一些“增值功能”,比如评论,点赞,分享等。如果除去这些附加功能,虽然会影响用户体验,但并不会妨碍核心功能的使用。


其产品特性可简单总结为一个词-分享。在使用C端产品时,用户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其他用户的认可。比如:对自己分享的内容进行评论、分享、打赏等。


B端:
B端产品的本质是满足用户的工作需要,而公司内大部分工作,我们几乎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和其他同事协同去完成一个任务的闭环。因此,B端产品的业务逻辑会相对更加复杂。


B端产品的特性也非常明确——即“协同工作”。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中,几乎已没有可以单独完成而不需要协同的工作了。



05产品设计思维


C端: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C端产品的本质基本都是一个核心功能。因此,在设计前期,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对产品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到底那一个功能是我们产品的核心?哪些功能只是锦上添花?


此外,目前市场上C端产品同质化异常严重。想要产品独具一格,就必须突出特色,坚持自身的品牌亮点,才能让用户快速记住这个产品或者品牌。


B端:
B端产品的本质则是满足用户的工作需要,协同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更多关注的是工作效率和成本。这也是B端产品最终的解决问题方向:如何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去优化产品流程、调整策略等。



06设计原则


 


C端:
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抓住核心功能外,还需要给产品增加趣味性和创意性。趣味性,也就是要给用户带来积极的正面情绪,如:能使用户感到心情愉悦,感染人,打动人,引起用户心灵共鸣等;创意性,也就是要做出与同类产品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又是解决了用户某些痛点的。当然,做这些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流量、留存率及转化率。


B端:
B端产品的需求往往是要解决一个企业中不同角色(普通成员,管理员、超级管理员等)之间的协助关系,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需遵循如下设计原则:合理的功能与模块划分、严谨的业务流程设计、干净简洁的界面设计等。



在这里,笔者整理了几个优秀的B端产品设计案例,供读者参考。



登录界面设计


C端:



B端:



都是登录页面,差别却是如此之大。站酷面向的C端用户,账号登录支持手机号、邮箱以及第三方(微信、微博、QQ)方式。对于用户来说,选择非常多,可以说是非常人性化,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而网易邮箱面向的B端企业客户,账号登录仅支持邮箱登录一种方式,且用户登录时还得首先确认自己的身份是普通用户还是管理员。这也说明,在设计B端产品时,得充分考虑不同角色的权限问题。



导航栏设计


C端:



B端:



导航栏的设计布局有很多方式,面向C端用户的站酷使用了顶部导航的模式,这也是最常见的主导航模式。二级导航聚合在下拉菜单里面,鼠标hover出现。这种导航方式非常直观,访客可以快速的定位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另外,可以很好的展示内容区域,对于访客来说,非常友好。


面向B端用户的爱客CRM系统使用的是侧边栏导航,使得导航展示更加清晰,页面之间的切换也非常方便。这种布局方式一般用于管理后台偏多,与B端产品业务复杂性密不可分的。



B端产品原型实例


当我们明确了具体的需求后,就可以动手制作可交互原型了,这样可以很好表达出整体逻辑,让客户直观的看到功能和效果,获得较真实的感受,并在不断讨论的基础上完善未来的设计思想。接下来,一起来看看我用Mockplus做的B端产品原型效果:



原型演示地址:https://run.mockplus.cn/4oEh4pCz7K9GRtlS/index.html



文末福利


最后,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福利。


产品团队的沟通离不开原型,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原型设计工具Mockplus,更快更简单,5分钟制作一个交互原型页面。支持团队协作和在线审阅。


点击下方链接可以免费领取Mockplus的个人版15天,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领取地址:https://www.mockplus.cn/home/promote



小结:


虽然C端和B端产品在目标用户、使用场景、产品需求、产品本质及特性、产品设计思维、设计原则上都有所差异,但是C端和B端产品也有很多共同点,如:都要求产品简单实用和有效准确,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等。如果能做好以上这些关键点,无论是做C端还是B端,都会是非常优秀的产品。

转自:ui

花了很多时间做设计分析,但对画稿子没什么帮助?

分享达人

如何产出一个对实际落地更有指导性的设计分析?本文结合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前期设计分析的一些实践经验。

设计分析是作为交互设计师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一套有效的分析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设计发力点,更效率的推导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它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工具,但是在我们的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这样几种场景:

  • 新手设计师或者第一次做活动的设计师,设计分析不知道要如何入手

  • 花了很多时间做分析,但感觉对实际画稿子并没有什么帮助

  • 分析过程中发散了很多很好的点,但最后大多都落不了地

这些情况常常会导致设计分析流于形式,套用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时间、输出了很长的文档,内容看上去似乎很丰富,但落地的方案却平平无奇,甚至也会自我怀疑设计分析真的有用吗?

总结下来,会出现这些场景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设计分析太泛,没有聚焦到核心问题;其次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那么结合我们目前的项目来看,怎样做一个更有用的设计分析呢?

活动中常见的项目类型

根据活动产品化设计思路,可以把我们的日常项目分为两类:迭代型项目以及探索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是指过往已有过积累的成熟项目,例如大促主会场、我的专属会场、榜单会场、攻略等等,通常是一些已经比较固化的经典业务,或基础的功能类业务;探索型项目则是一些全新的业务方向,例如下沉会场、直播会场等等,刚处于进入期或成长初期。

undefined

如何完成一个有效的设计分析

1. 迭代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尤其是对于很多新手设计师来说,往往大部分的精力花在重复之前已经做过的内容,比如花了很多时间重新去分析用户、分析方向、分析行业趋势等等,但是对于已经比较稳定的迭代型项目来说,这部分背景内容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固化(除非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可能会导致重复分析出来的结论跟之前的差别并不大,也很难带来实际业务提升。

undefined

既然迭代型项目过往已有过经验和策略的沉淀,也经历过多轮的数据迭代,核心思路应该是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是如何解决,这样才能找准关键发力点。

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要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没有问题的项目也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做分析,效率做即可,例如像全部会场,本身的业务模式就比较简单,过往的效果也相对比较稳定,如果不考虑进行突破性的创新,通常是可以效率复用的,这种时候则不需要再去做分析,毕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那么怎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有三个常用的思路:看数据、看用户反馈、看运营策略。

第一,从数据分析中找到关键问题,例如根据618的项目数据复盘,我们发现预售会场、品牌会场的页面跳失率较高,那么双11核心可以围绕“如何降低跌失率?”“如何提升流量利益效率?”去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undefined

第二,根据用户反馈来找到关建问题,例如过往的主会场,用户调研一直都会反馈主推楼层太长而找不到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可以围绕“如何更好的进行需求匹配?”“如何提升屏效?”来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提升体验和数据。

undefined

第三,结合运营策略,很多业务虽然已经相对稳定,但随着每次大促战略的变化,运营策略上也会有一些新的需求,那么就根据这些差异化的诉求去找到发力点。例如针对我的专属会场,在原会场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在近两次大促中运营侧都提出需要由这个会场来承载平台服务内容曝光的诉求,那么服务内容如何匹配“专属”会场的用户心智,则是这个会场可以重点解决的问题。

undefined

如何判断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定义清楚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后,就可以按照常用的设计方法进行方案的推导,在发散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如何判断方案的合理有效,确保最后的可落地性,是让我们设计分析有价值的关键,因此总结了两个常用的技巧。

首先要理解业务逻辑,减少无用的策略发散,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案很难推动落地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业务的诉求,越能够深入的了解业务,才能更好的解决业务侧的顾虑,保证方案的可落地性。

其次是要跳出来从整体来看优先级,我们在进入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时,会比较容易陷入细节,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棒的想法花很大力气去推却很难获得其他人的重视,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方案不够好,而是没有关注到整体优先级,因此要学会看全局,通过多沟通多评估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2. 探索型项目

探索型的项目没有过往的参考依据,相当于需要从零开始去探索如何做,对于设计分析的能力要求会更高,那么常常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相反的误区,要不就是容易被方法论套路,设计分析过泛但得不出实际有价值的结论,要不就是完全没有头绪,属于想一步做一步的类型,分析的内容之间缺乏逻辑。

undefined

因此,探索型项目的核心思路是要先有分析框架、再做纵向深挖,就像画交互稿的过程一样,需要先定义交互框架,纵再进行交互细节的打磨,才能够保证设计效率及效果。

确定分析框架

确定分析框架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先想清楚要分析哪些内容,包括哪些环节是必要的,哪些是重点的,时间要怎么分配。例如当我们第一次做宠物品类活动时,需要对这个品类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前期需要去分析养宠人群的特征、宠物行业的发展现状、京东宠物货品的优势等内容,而如果我们做的是一次大促的综合会场,其主要用户群体如果跟常规站内主流群体并无差异时,则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单独去分析用户画像,因此,需要结合项目情况先想清楚需要分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必要性和优先级。

undefined

第二步是梳理清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结构有两种,一是递进式的推导(A→B→C),分析维度之间是先后关联的,通过严谨的逻辑步步推导而来,例如先梳理用户画像、才能进行用户行为痛点的分析、进而推导解决方案;另一种逻辑结构是进行综合归纳(A+B→C),即通过几个不同的维度综合推导,例如经典的五导家分析方法,结合用户目标以及业务目标综合推导出设计目标。

undefined

在很多设计分析中,我们也会参考一些方法论,其实方法论提供的就是分析框架,在理解了这一步之后,相信也能更灵活的应用。以下是根据我们日常项目梳理的一些常用分析框架。

undefined

纵向深挖如何得到有价值的策略

有了分析框架后,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每个模块的具体分析了,如果要得到有价值的策略,同样有两个小技巧。

首先,策略要足够具体、有差异化,尽量避免提出过于笼统的结论。例如针对如何提升流量利用率比较泛的策略就是要进行流量精细化运营,这个大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到这一步是很难指导具体内容落地的,所以需要细化到流量的渠道有哪些、这些渠道有什么样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渠道用户可以用怎样的内容吸引他们,才能够更准确的判断是否会存什么问题。

其次,策略最好能够关联验证指标,可以参考UGD数据增长思路,在推导策略时要能预判它能带来哪些数据指标的提升,以保证设计分析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

用户体验升级指南—规避用户“无意识错误”的防错法则

分享达人

用户在使用软件时不可避免的会进行误操作;
应如何通过设计,使得犯错变得困难,从而提升产品易用性。


大纲要点:

1.行为预判     

2.多重保险 

3.限制行为      

4.唯一性原则

5.默认项复用      

6.特征明显

7.感官反馈



1.行为预判,走在用户前面

通过固定场景,判断用户接下来的操作,或对某些操作做是否执行的处理。

①.输入银行卡号,软件在你输入完成时自动识别发卡行,避免手动选择错银行导致转款失败。 


②支付宝转账,在聊天窗口输入纯数字,系统会自动弹出“给对方转账xx元”的悬浮条提示,点击悬浮条即可进行转账操作。对用户误把转账发送成信息的行为进行预判,提升产品易用性。 



2.多重保险 ,二次确认执行。

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对文件进行误删或提交的误操作,多重保险是对不可逆的操作进行双重确认后再实施执行。

如ios信息删除页面,删除信息需进行以下三个操作:

①左滑调出删除按钮(把“隐性”特征转化为“显性”特征)

②点击删除,“确认删除”弹窗弹出

③确认删除,多重”确认“降低误操作 



3.限制行为,使错误无法发生。


在固定字符的表单中。对其输入的内容自动格式化,

如支付宝注册页面,只提供数字键盘且只能输入11位数,从而限制用户行为。

直接从源头杜绝误触其他字符或多输入的误操作。

当你开始输入时,系统会自动将手机号隔成XXX XXXX XXXX的格式,方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核对已输入的手机号,毕竟相对于一长串的数字,被分成小块的数字组合更容易被记住和看懂。



4.唯一性原则,一个页面干一件事

按照顺序分步进行,避免用户在一个页面完成多个任务。

如接收验证码时,保持页面的功能性是唯一的,手机号注册页只能填写手机号,验证码页面只能填写验证码。利用页面的唯一性减少误操作率。



5.默认项复用,优先预知用户所想

同一件事做两次出错的几率肯定比做一次要大得多,对用户已录入过的信息储存,以便如需再次录入时的直接填充。

如寄快递购物时的填写地址,定机酒时输入人物信息,直接复用历史信息,省时又不会出错。 



6.特征明显,对比突出可适当夸大

视觉效果上,夸大功能性特征,能够有效地使用户准确获知该区域可实现的功能,向用户呈现清晰的行为结果。


①如删除弹窗,按钮中文字的描述应决定用户接下来的行为。

“确认删除”是用户行为,”确定“则是对该弹窗内容的时间判断,用户是不会对弹窗内容进行细看的,所以在按钮文字上就应明确用户,准确地告知按按钮所对应的行为。

②如Iphone的关机界面,app 内各个入口删除等可操作按钮



7.感官反馈,视觉外的强化辅助

解锁界面不同状态下的震感反馈,提示警告类的声音反馈,警示错误的发生。







 转自:站酷-假装不是设计师




如何产出一个对实际落地更有指导性的的设计分析

雪涛

设计分析是作为交互设计师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一套有效的分析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设计发力点,更效率的推导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它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工具,但是在我们的实际项目中,常常会遇到这样几种场景:

  • 新手设计师或者第一次做活动的设计师,设计分析不知道要如何入手

  • 花了很多时间做分析,但感觉对实际画稿子并没有什么帮助

  • 分析过程中发散了很多很好的点,但最后大多都落不了地

这些情况常常会导致设计分析流于形式,套用了很多方法、花了很多时间、输出了很长的文档,内容看上去似乎很丰富,但落地的方案却平平无奇,甚至也会自我怀疑设计分析真的有用吗?

总结下来,会出现这些场景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设计分析太泛,没有聚焦到核心问题;其次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那么结合我们目前的项目来看,怎样做一个更有用的设计分析呢?

活动中常见的项目类型

根据活动产品化设计思路,可以把我们的日常项目分为两类:迭代型项目以及探索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是指过往已有过积累的成熟项目,例如大促主会场、我的专属会场、榜单会场、攻略等等,通常是一些已经比较固化的经典业务,或基础的功能类业务;探索型项目则是一些全新的业务方向,例如下沉会场、直播会场等等,刚处于进入期或成长初期。

undefined

如何完成一个有效的设计分析

1. 迭代型项目

迭代型项目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没有抓到发力重点,尤其是对于很多新手设计师来说,往往大部分的精力花在重复之前已经做过的内容,比如花了很多时间重新去分析用户、分析方向、分析行业趋势等等,但是对于已经比较稳定的迭代型项目来说,这部分背景内容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固化(除非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可能会导致重复分析出来的结论跟之前的差别并不大,也很难带来实际业务提升。

undefined

既然迭代型项目过往已有过经验和策略的沉淀,也经历过多轮的数据迭代,核心思路应该是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是如何解决,这样才能找准关键发力点。

要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要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没有问题的项目也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做分析,效率做即可,例如像全部会场,本身的业务模式就比较简单,过往的效果也相对比较稳定,如果不考虑进行突破性的创新,通常是可以效率复用的,这种时候则不需要再去做分析,毕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那么怎么定义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有三个常用的思路:看数据、看用户反馈、看运营策略。

第一,从数据分析中找到关键问题,例如根据618的项目数据复盘,我们发现预售会场、品牌会场的页面跳失率较高,那么双11核心可以围绕“如何降低跌失率?”“如何提升流量利益效率?”去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更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undefined

第二,根据用户反馈来找到关建问题,例如过往的主会场,用户调研一直都会反馈主推楼层太长而找不到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可以围绕“如何更好的进行需求匹配?”“如何提升屏效?”来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提升体验和数据。

undefined

第三,结合运营策略,很多业务虽然已经相对稳定,但随着每次大促战略的变化,运营策略上也会有一些新的需求,那么就根据这些差异化的诉求去找到发力点。例如针对我的专属会场,在原会场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在近两次大促中运营侧都提出需要由这个会场来承载平台服务内容曝光的诉求,那么服务内容如何匹配“专属”会场的用户心智,则是这个会场可以重点解决的问题。

undefined

如何判断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定义清楚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后,就可以按照常用的设计方法进行方案的推导,在发散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如何判断方案的合理有效,确保最后的可落地性,是让我们设计分析有价值的关键,因此总结了两个常用的技巧。

首先要理解业务逻辑,减少无用的策略发散,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案很难推动落地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业务的诉求,越能够深入的了解业务,才能更好的解决业务侧的顾虑,保证方案的可落地性。

其次是要跳出来从整体来看优先级,我们在进入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时,会比较容易陷入细节,有时候自己觉得很棒的想法花很大力气去推却很难获得其他人的重视,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方案不够好,而是没有关注到整体优先级,因此要学会看全局,通过多沟通多评估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判断更加准确。

2. 探索型项目

探索型的项目没有过往的参考依据,相当于需要从零开始去探索如何做,对于设计分析的能力要求会更高,那么常常容易陷入两种极端相反的误区,要不就是容易被方法论套路,设计分析过泛但得不出实际有价值的结论,要不就是完全没有头绪,属于想一步做一步的类型,分析的内容之间缺乏逻辑。

undefined

因此,探索型项目的核心思路是要先有分析框架、再做纵向深挖,就像画交互稿的过程一样,需要先定义交互框架,纵再进行交互细节的打磨,才能够保证设计效率及效果。

确定分析框架

确定分析框架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先想清楚要分析哪些内容,包括哪些环节是必要的,哪些是重点的,时间要怎么分配。例如当我们第一次做宠物品类活动时,需要对这个品类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前期需要去分析养宠人群的特征、宠物行业的发展现状、京东宠物货品的优势等内容,而如果我们做的是一次大促的综合会场,其主要用户群体如果跟常规站内主流群体并无差异时,则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单独去分析用户画像,因此,需要结合项目情况先想清楚需要分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必要性和优先级。

undefined

第二步是梳理清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结构有两种,一是递进式的推导(A→B→C),分析维度之间是先后关联的,通过严谨的逻辑步步推导而来,例如先梳理用户画像、才能进行用户行为痛点的分析、进而推导解决方案;另一种逻辑结构是进行综合归纳(A+B→C),即通过几个不同的维度综合推导,例如经典的五导家分析方法,结合用户目标以及业务目标综合推导出设计目标。

undefined

在很多设计分析中,我们也会参考一些方法论,其实方法论提供的就是分析框架,在理解了这一步之后,相信也能更灵活的应用。以下是根据我们日常项目梳理的一些常用分析框架。

undefined

纵向深挖如何得到有价值的策略

有了分析框架后,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每个模块的具体分析了,如果要得到有价值的策略,同样有两个小技巧。

首先,策略要足够具体、有差异化,尽量避免提出过于笼统的结论。例如针对如何提升流量利用率比较泛的策略就是要进行流量精细化运营,这个大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到这一步是很难指导具体内容落地的,所以需要细化到流量的渠道有哪些、这些渠道有什么样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渠道用户可以用怎样的内容吸引他们,才能够更准确的判断是否会存什么问题。

其次,策略最好能够关联验证指标,可以参考UGD数据增长思路,在推导策略时要能预判它能带来哪些数据指标的提升,以保证设计分析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大葱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产品设计中的信息架构

蓝蓝


 

对于大部分缺乏经验的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会从容易感知的部分着手,例如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等等,但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则是要从最根本决定产品的部分开始。如果我们将产品设计中各个环节按照对产品决定作用的大小进行排列的话,那么从大到小可以排列为: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