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计师调研必备的三张地图,超全面剖析

分享达人

在一个设计项目中,设计师将会面对非常多的决策瞬间。要做好这些决策,绝非只是凭直觉而行的,而需要有强有力的调研结果支撑。


此时,优秀的设计师不仅善用设计工具,更擅于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


调研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三张非常重要的地图:利益相关者地图、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地图。


有经验的设计师或许都知道他们对于项目管理、用户洞察、设计的关键性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人都存在很多疑问:


·这三张地图的区别是什么?

·分别该在什么阶段使用?

·分别适用于哪些行业?

·有使用顺序吗?

·我该如何使用?

本期内容fabrie就带大家好好解答一下这些问题,并附上三张地图的模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们的模板市场获取。








01

利益相关者地图


适用行业:服务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 
适用阶段:项目调研、项目分析 
使用目的:梳理和标记关键的利益冲突者,助力项目规划 


在服务设计中,利益相关者地图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工具。


与其他设计行业不同,服务设计涉及到的是一个系统。其中会有大量且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用户、供应商、公司员工、第三方机构等等。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需要构思解决办法或是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利益相关者地图就可以帮助我们视觉化地将项目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以此来明确每个人的诉求、目标以及对于项目造成的影响大小。


为什么要视觉化?


一个清晰而有逻辑性的mapping可以帮助我们把脑海里的所有碎片化信息集中和串联起来,确保信息没有遗漏。当相关角色的需求和痛点都被充分展示,更能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人物关系以及不易被察觉的风险和机会点。


当然,这可以是我们制作任何mapping的共同原因和好处。



一般来说,在项目初期阶段,我们就需要进行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有两点好处:


一是有助于我们在调研阶段,就更全面地掌握项目的内外环境,了解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体验和期望,这对整个设计方向有决定性作用。


二是如果项目周期较长,很多相关者的信息会发生改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如果中途再去分析,会让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


此外,我们使用利益相关者地图,其实更多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是带着问题找答案。


比如:你发现投资人提出的需求与用户的利益相冲突时,就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地图来分析他们的权益,推理出对应决策会带来的影响或是回报,从而帮助你把控风险,做出更好的决定。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要在fabrie中制作利益相关者地图的主要原因。它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便于上手和制作的模板,但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调整,成为一个实现高效的捷径。


制作利益相关者地图大致分三步:


1. 头脑风暴


首先头脑风暴出所有跟项目相关的个人、群体、组织公司,可以有意识地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区分不同的群体。


建议将文档一键分享给已知的stakeholder,邀请他们加入头脑风暴,不同的思考维度会帮助你分析出更多潜在相关的身份。




2. 分类分级


对所有识别出来的相关者进行分类,根据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大致分为核心团队、强相关部门、弱相关部门三个等级,填入地图模板中。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研究的问题自由调整,灵活运用。



3. 建立联系


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会存在相应的联系,可以用线条将他们关联起来,并描述他们的关系。



设计项目中会不断产生问题,所以将利益相关者地图放在项目文档中,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随时看到和参考,成为设计师沟通项目时的重要帮手,也是它的使命之一。



02

同理心地图


适用行业:服务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工业设计 
适用阶段:用户研究 
使用目的:深入特定角色的特定场景,理解其行为和需求背后的真正动机 


利益相关者地图涉及到项目中的每一个群体,同理心地图研究的则是用户,或者说是一组用户群的想法与需求。


同理心地图≠用户画像,而是制作用户画像的必要准备。


因此我们会在进行某项服务或产品设计之前,就开始使用同理心地图。它的两个主要任务是:


1. 共情用户的所思所想,提取真正的用户需求

2. 建立团队以及各个部门的共识,确保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设计方向达成一致。



很大程度上,同理心地图的制作离不开协作。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根据各自对用户的观察,以及研究收集的数据,共享对于目标用户的理解,一起挖掘用户的行为、动机和关注点。



fabrie的同理心地图模板,为团队节省了很多前期的绘制准备,并且让所有人实时在线协作。


在协作之前,建议各方成员将自己对研究用户的已有调研资料或者访谈记录放在模板旁边。大家可以一起花十分钟的时间互通信息,再开始一起创建同理心地图:


1. 确定目标


确定我们在和谁共情?他们面临什么处境?需要做出什么决定?



2. 共情用户


潜入目标用户的大脑,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所看、所说、所做、所闻、所想(包括痛点和收获)。



3. 分析回顾

整理mapping,思考我们还缺哪方面的调研,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改变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同理心地图最后可视化地为我们解释了用户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帮助我们去感知到很多不容易被发现的深层需求。


这既能帮助设计师做出可提升用户体验的解决方案,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们走向更有意义的创新。


03

用户旅程地图


适用行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 
适用阶段:对于已有产品的用户体验研究或想要了解预期产品的用户体验过程 
使用目的:描绘特定用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交互过程,找出用户痛点和产品机会点 


用户旅程地图的核心更偏向于研究人与产品的交互过程,最终优化用户体验。相对来说,它的必要性和通用性会更高一些。


我们既可以研究目标用户与已有产品的交互过程,发现用户痛点以此来优化产品;也可以用来假设预期产品与用户的交互过程,验证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产品机会点。



用户旅程地图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整理用户和产品体验的每个阶段,一般需要包括用户在产品体验阶段的目标、行为、触点、想法、情绪、痛点和机会点。



相对来说,用户旅程地图需要考虑的细节和维度比较多,需要专门绘制,比较麻烦。


fabrie的模板直接给予设计师一个可编辑的框架与思路的引导,让设计师更聚焦于思维发散本身,而不用去关注排版等细枝末节的问题。


当然,除了常规的视角,还可以结合自己业务需求,插入或调整更多相关度高的维度。这也是fabrie模板的灵活性,它引导你思考,但不禁锢你的发散。


然后我们可以按四步走:


1. 确定目标人群和旅程目标


不同用户经历的旅程可能天差地别,因此确定好目标用户以及这个旅程中你想研究的主要问题尤其重要。




2. 描述具体使用步骤


标出在对应的语境下,每个步骤意味着什么,也就是开始研究用户行为。根据模板上方的提示,修改成对应我们自己的用户旅程阶段。



3. 完成每个步骤的多维度描述


在完成用户旅程阶段后,探索每个阶段用户使用产品时的体验感受,思考对应的目标、行为、触点、想法、情绪、痛点和机会点。



4. 提炼关键洞察


根据整个梳理,提炼出关键洞察,也就是我们做这个用户旅程地图的最终目的。



写在最后


设计师在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需要慢慢开始主导设计项目。这几个地图都是强有力的辅助工具,能帮助我们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fabrie模板的意义,就是希望大家不被形式所困扰,而是更自由更聚焦地去思考。


在不断使用这些设计工具的过程中,我们会形成更科学完善的设计思维,从而做出更好的设计决策,提升设计格局。




fabrie的模板市场,提供了数十款设计相关的专业模板。如果你是一个设计新手,它可以帮你更快地上手操作;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模板则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聚焦于思考本身,不被格式等问题困扰。

我们希望帮助大家降低使用这些设计工具的成本,践行更科学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让思考升级,做出一个又一个好设计。


作者:fabrie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如何做好B端产品的竞品分析

分享达人

作为B端产品,竞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更好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做好竞品分析的建议:

1.明确分析目的和范围:在进行竞品分析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分析的目的和范围。例如,我们要分析的是哪些竞争对手,分析的重点是哪些方面,分析的数据来源是什么等。

2.收集竞品信息:收集竞品信息是竞品分析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竞品信息,例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行业报告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收集全面、准确的竞品信息,避免歪曲事实或者忽略重要信息。

3.对竞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收集到竞品信息后,我们需要对竞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它们的优势和劣势,找到我们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点。比较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产品功能、定位、用户体验、营销策略等。

4.总结竞品的趋势和特点:竞品分析不仅仅是对单个竞品的分析,还需要总结竞品的趋势和特点,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抢占市场先机。

5.不断更新竞品信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及时更新竞品信息,以跟上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态。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保持竞争优势。

6.分析竞品的营销策略:除了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竞品的营销策略也是可以分析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了解竞品的宣传渠道、广告投放、促销活动等,以及它们的效果和反馈。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营销策略,吸引更多的用户。

7.针对竞品的问题进行改进:在竞品分析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竞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问题,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改进,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竞争力。

8.多角度思考竞品分析:竞品分析不仅仅是对单个竞品的分析,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我们可以对竞品的用户画像、收费模式、技术实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竞品和市场。

9.与其他部门沟通协作:竞品分析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例如市场部门、产品部门、研发部门等。我们需要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共同分析竞品和市场,制定更好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总之,竞品分析是B端产品开发和营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全面、准确地分析竞品和市场,以制定更好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那好的B端产品有哪些特点呢?

1、专业性:B端产品通常是为特定行业或职业群体设计的,需要具备专业性。好的B端产品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业特点,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2、易用性:虽然B端产品的用户通常是专业人士,但好的B端产品也需要具备易用性,让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并且高效地使用。产品的界面设计、操作流程等都需要考虑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3、可靠性:B端产品通常是核心的业务系统,需要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好的B端产品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4、可定制性:不同行业和用户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好的B端产品需要具备可定制性,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定制。这可以提高产品的适用度和用户的满意度。

5、数据分析能力:B端产品通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好的B端产品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业务数据和趋势,以做出更好的决策。

6、云端服务: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好的B端产品通常需要具备云端服务能力,能够提供弹性伸缩、高可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让用户能够更高效地使用产品和服务。

7、良好的客户服务:B端产品通常需要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能够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和反馈。好的B端产品需要具备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产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好的B端产品需要具备专业性、易用性、可靠性、可定制性、数据分析能力、云端服务和良好的客户服务等特点,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50f148a1446a1e4ea8e750acb726e722b2024a8045115-ydmupR_fw1200.png7b447ab3ac6805cd4b6f561e211962411a3f295b37b99-A0lFSP_fw1200.png4b18218e965a71dd856fbac78b19a5a402fae351328ad-n5ZeZT_fw1200.png3ccea8d67d88e037febd1885f195ff6ae8f2b12b2b250-TWpFJ8.jpg



产品优化-怎么做竞品分析更有价值

分享达人

一.竞品分析目的

相信每一个设计师,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竞品分析的工作,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做竞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竞对产品的优劣和核心竞争力。目前网上的很多竞品分析主要都做的大而空,好多都是偏行业分析,对于设计师而言,看完之后无法得到有用的信息,对于产品本身的设计体验而言,帮助意义不大。
在开展竞品分析之前应该想清楚两件事,弄清楚自家产品的基本情况,如产品定位,基本功能,目标用户等,另外要确定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要拿到什么成果赋能产品。如果想要提高用户活跃度,那就围绕竞争对手拉新促活方案进行研究;如果是要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那就围绕影响用户体验的交互流程及功能操作去研究。



产品发展的阶段不一样竞品分析的目的也会不一样,可结合互联网产品发展周期辅助确定分析目标。一般产品引入阶段,功能架构还没有完全确定,需要了解市场行业现状、目标客户特点、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从而更好为为后期发展指明方向;而产品成长阶段,需要占领用户心智及市场份额,所以要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推广路径、营销策略、体验设计等,优化核心功能及经营策略,实现用户增长及促活。 产品成熟期要考虑怎样维护市场份额,怎样跟竞品拉开距离,怎样创收增效,需要及时了解竞对产品的动向及用户经营数据。结合产品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业务产品部门的相关规划才能更好地确定出比较有价值的分析目标。 



二.竞品的选择

选择竞品先要明确产品所在行业和细分领域、产品属性、用户群体,找竞品时需要找这些元素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基本原则是选择行业第一梯队中,1.产品的定位及目标人群比较明确且有重合性,2.是否稳定且迭代成熟,3.是否具有独特亮点有参考价值。

直接竞品:功能和用户群体基本一致,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可以考虑借鉴相似的功能设计。
间接竞品:产品用户相同属性相似,但是功能需求匹配度不是特别高,在细分的领域中做的比较优秀,在运营策略、操作流程、视觉设计等方面有借鉴参考的价值。
标杆竞品:目前互联网同类的产品同质化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如果只对直接竞品、间接竞品进行分析,忽略当下比较热门、比较具有先进性的产品,有可能会缺乏创新性,所以需要在用户重合度或者产品属性、营销策略等方面做得优秀的产品中选择1-2个作为标杆产品进行分析。将其优秀的部分深入转化应用到自家的产品中。
通过七麦数据、IT桔子、易观分析、比达网等第三方平台,找到类别排行榜,艾瑞网等可以查询相应的行业报告,有利于分析产品目标及功能范围。另外,如果是移动端APP,可以通过应用商店进行搜索。
七麦数据:https://www.qimai.cn/
IT桔子:https://www.itjuzi.com/
易观分析:https://www.analysys.cn/
比达网:http://www.bigdata-research.cn/
艾瑞网:https://report.iresearch.cn/

三.竞品分析方法

竞品分析的目的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但用户体验五要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分析思路,从五个层次去逐步分析。但实际分析过程中还是会根据分析者的身份,产出不同,侧重点不一样。



战略层

了解竞品的产品定位,产品目标,目标,多平台等方面。做这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自家产品定位,产产品定位包括产品定义及用户需求:产品定义包括使用群体/主要功能和产品特色,使用群体帮你明确产品的主要为谁服务,所有的功能/内容/设计风格的设定都是围绕这类群体来进行的,主要功能划定了功能的范围和限制,产品特色使产品有别于同类的竞争对手。用户需求包括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和用户目标,一个用户需求可以看作是“目标用户”在“使用场景”下的“用户目标”,在做某一个功能的竞品分析时,需要对比分析真实场景下产品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相对而言产品经理会作战略层的深度分析,作为设计师需要明确这方面的内容,但在竞品分析阶段不用深究,需要重点分析的还是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



范围层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产品需要什么功能实现产品需求,需要分析相同业务和场景下竞品的功能,例如同为电商产品,竞品在购物场景下的基础功能及衍生功能,相同的功能竞品的特点及优势。在竞品功能进行梳理时,可以通过表格对比功能有无,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竞品之间的差异。功能对比并不是简单的功能罗列,要进一步思考功能设定背后的原因,可以从用户对功能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以及公司为实现这一功能要付出的成本,结合自身产品定位老考量自己的产品是否也需要这个功能,从而明确分析主要功能及次要功能进行分析

结构层

产品的整体架构包括功能结构/信息架构分析,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信息架构,很多人将思维导图理解为信息架构,其实思维导图只是信息架构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功能结构是指功能的阐述,一般是动词+名词。功能结构则更侧重整体逻辑,各个功能之间独立或者关联关系,明确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功能结构就是按照功能的逻辑性及用户的操作习惯组织起来,更适合用流程图来梳理,通过优化功能与用户的每个触点优化体验。信息架构中信息指的是内容的载体,常见的文字、图像等都是信息;架构的含义则形容对应的组织和结构。信息架构就是将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然后呈现出来。从本质上讲是信息的表达和传递,从而降低认知成本,提升使用效率。良好的信息架构是高效用户体验的基础,分析竞品的信息架构是分析竞品分类组织逻辑。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同质化,其实竞品的很多功能都相似,但信息的组织往往会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资讯类,信息类产品需要着重对比信息架构。



框架层

任务流程分析,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页面的布局内容信息,页面之间的跳转方式,页面内部的交互逻辑等方面,工具类的产品如出行/外卖/购物等用户有明确目的的,这类产品需要着重对比竞品间任务流程的差异,从而寻找哪些步骤可以优化,哪些步骤可以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输出使用体验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包含用户操作过程中的效率,对信息的呈现和布局的理解。是否存在干扰信息导致用户认知和操作出错,使用起来是否存在压力的情况,简单来说包括:操作效率/信息布局/使用成本/信息干扰/等

而交互体验更加具象,需要在使用反馈/防错/可见性/一致性/流畅度等细节方面需找设计的差异点和亮点。

表现层

最容易被用户直观感受的层面,可以从视觉风格,配色,图形,排版布局,情感化设计,动效等方面和竞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竞品分析并不是罗列细节,而是需要分析出操作体验的优劣,以及这样设计的原因。 


四.分析报告

产品概况、功能、流程和交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即给出结论,且这才是最重要的,结论将其复用到我们产品中,这也是竞品分析的意义所在。在做最终的分析报告时不要只做分析没有结论。任何一个功能点都可以思考出一个结论,竞品为什么这么做,那我可以模仿或超越吗?或是我觉得不好,那么我改怎么避免;不要只有结论没有权威的分析过程。在任何分析中带着主观性的结论是最不好的,有时候会误导大家,所以得出的结论的因果条件要是合理的,分清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写明这个结论的必然原因以及分析过程和可能的原因等;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做分析,避免作数据及内容的拼凑。



作者:沐鱼Muyu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关于产品「趣味性设计」的一次深度探索

分享达人

你一定也发现了,在这个时代下只要处在同一赛道的产品,大多数免不了日趋同质化,不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内容还是算法。就拿内容型产品来举例:去掉颜色,以下四个产品的首页,你能分得清谁是谁吗?



虽然可以做品牌差异化,但很多产品在招牌打响前,也会经历相当漫长的一段成长期。而在大家都卷的分不清谁是谁的时候,通过趣味性来建立情感链接倒是一个独辟蹊径的狠招。

之前在团队有幸负责过一次产品趣味性的探索,虽未全部落地,但沉淀了不少经验。今天,我将这些经验以文章的方式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为什么产品需要趣味性


1.符合本能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你一定听过。这个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状态是持续不断的,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动机或许可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但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止步于一个阶段。类似的还有亚伦·瓦尔特基于此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有用的、可靠的、可用的、愉悦的。在满足了温饱阶段后,自然会需要情感的满足。

尤其现在这个相对严峻、内卷成风的时代下,大家都渴望在上了一天班之后,自己用的产品可以给自己解压,而不只是个单纯的冷血工具。



2.影响用户行为

产品传达趣味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便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甚至激发兴趣。正如用户关系和精准化运营的先驱——史蒂文·贝莱格姆的那句话:“趣味是设计产品中最人类化,最直接,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

根据艾达模型这个经典理论,一旦用户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后,则更容易促成他的决策、乃至最后行为的发生。毕竟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并非源自理性。



另外,《疯传》这本书提及过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唤醒。当情绪唤醒度较高时,往往会更容易激发用户的分享行为(比如愉悦、惊喜这样的正面情绪,当然也会包括愤怒、恐惧这样的负面情绪)。而产品所呈现的趣味性,很大程度上更容易引发用户的高唤醒情绪,从而主动采取一些产品希望他实施的行为。

3.缓解负面情绪

使用一款产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够正向的反馈,比如404、断网、填写格式错误、输入隐私信息等等。一旦超出了用户的容忍能力,很容易造成行为中断甚至流失。

但此时如果通过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户的负面情绪。

比如readme的登录页面,当你输入密码时,猫头鹰捂住双眼,很好得缓解了用户的不安全感。再比如饿了么,恶劣天气下会实时记录当前的天气状态,通过同理心的触发也可以缓解用户等待时产生的焦虑。



4.实现情感链接

对应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的「反思层」,通过品牌差异、独有内涵等方式来唤起用户深层的记忆和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认知,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以让用户越来越忠实于产品。此时产品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承担情感的载体。

我们旅游时经常会购买一些貌似没什么实用性的纪念品,明信片、木雕、徽章等等,可能最多只能放在房间当装饰。但是纪念品的关键意义,在于承载着旅游时的记忆。类似的还有单机游戏发售时,除了标准版外,往往会同步发售包含手办、美术设定集等物品的豪华版,同样用来承载玩家的情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的Doodle设计,在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或者缅怀一些先驱、艺术家时,会投入很高的成本起设计各种趣味性的插画logo,丰富有趣,而且很多时候可以支持互动游戏。比如18年的万圣节,就做了一个有趣的多人对战的小游戏。



Doodle不仅是Google文化、价值观的象征,也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创意让用户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建立情感纽带并增加粘性,不会轻易得流失到其他替代品中。


趣味性是什么

关于这个概念,有三条相对客观专业的说法。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实用人类学》中,指出趣味性是人类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直接的感性反应,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通俗来讲是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感到新奇、有趣、有意思,从而心理产生愉悦的变化。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也指出,趣味是指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超功利的层次上对某一对象表现出喜爱和愉悦的情绪状态。

《汉语词典》将趣味释义为: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看似各不相同,但根据这三个概念提炼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在融入一种正向的情绪加以解释。

那么,趣味性背后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趣味性背后的情绪


情绪这东西千变万化,为了避免主观臆断的不准确,我搜罗了关于情绪的研究资料,目前相对权威的有三个:plutchik情绪轮、日本感性工学、诺曼的三层理论。

后两者未对情绪进行指标的定义,所以这里只聚焦在情绪轮上。

情绪轮由罗伯特·普洛特契克开创,这个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情绪一共由8种,生气、厌恶、恐惧、悲伤、期待、愉悦、意外和信任。撇去那些负面情绪,能够符合趣味性带来的情绪基本就三种:愉悦、期待和意外。



为了为产品所用,就需要提炼出更具象的特征。下面,我通过脑暴的方式对每类情绪进行发散联想。

关于愉悦感

联想了大量可以引发愉悦情绪的事物,比如可爱的猫猫、各类好玩的表情包、毛绒玩具、影视作品里那些会突然说话的动物、解压神器等等。

我发现这些事物,一般具备了以下特征:

1.会给予我们即时反馈;

2.拟人化,比如带有人类才有的表情,或者是人类的动作语言;

3.柔软的、毛茸茸的、圆润的、有温度的;

4.会动的、解压的



关于期待感

联想了大量可以引发期待情绪的事物,比如被买爆的泡泡玛特盲盒,商家售卖的福袋,各种诸如掷骰子、老虎机的随机性游戏,各类抽奖活动,一些游戏开局roll属性点的环节(比如金2、河洛等游戏,当年玩的时候我惊讶得发现我居然能roll上一整天)

这些事物大致会带有这些特征:

1.未知的、神秘的;

2.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的;

3.对结果能满怀希望的;

4.随机的正向奖赏;

5.只需要一步简单到发指的操作(打开容器、拉动拉杆、点击按钮等等),不需要任何的行动门槛,也没有等待时间



关于惊喜感

比如《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出入境的印章案例、一兰拉面碗底的细节、电影或者游戏中突然出现的彩蛋、iPhone第一代的发布现场、突然发现的世外桃源、突袭的生日惊喜等等。

这些事物大致会带有这些特征:

1.超出原有预期的;

2.未提前告知的;

3.正向结果的;

4.产生共鸣的



那么,这些特征又该如何更具象得落地成策略,产品中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策略,引导用户产生这些情绪的呢?

下面,我将基于这三类维度,并结合大量的大厂案例来为一步步你抽丝剥茧。


如何制造愉悦感

1.关于拟人化

基于上面的挖掘,我发现能引发愉悦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拟人化,这个非常有意思。

克利福德·纳斯在《the man who lied to his laptop》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们对待电脑的方式,与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的社会规范是一致的。我们对电脑的反应,就好像它们是人类一样。



也正因此,很多原本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一旦被赋予了拟人形象,就容易被大家所接纳、引发愉悦。

做一下细分的话,拟人化基本涵盖了三个方面:语言、形象和表情。



1.1拟人化的语言

人对于具体的拟人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其中便包含拟人化的口吻。使用这种口吻与用户交流,而非冷冰冰的设备语言,就可以提升产品温度,引导用户对产品产生正向情感,关于这块我总结了两方面。

一方面,文案尽量得接地气、轻松。

拿京东这款产品举例,文案从口吻上都会采用一种很轻松、接地气的拟人语气,来拉近和用户间的距离。比如在引导词后加入“哦~”“~”这种轻松的语气词。

另外,「京东问答」版块的引导词:传统产品是“添加问答”,是不是平平无奇。但京东使用了“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QQ浏览器的评论暗提示,也不是传统的“写评论”“输入评论”,而是像日常聊天那样“我来说两句”,非常接地气、生活化。知乎直接套用了流行语,诙谐的同时引导用户注意言论。



另一方面,人类富有情绪变化,所以一旦用户触发了某个正面/负面行为,就可以给与情绪反馈。

在用户完成商品评价后,京东不仅仅是很传统得反馈“评价成功”,而是又加入了“感谢您!”的感谢词。看似加了三个字,但行动过后的正向感激反馈,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正向反馈一样,被唤起正向的愉悦情绪。并愿意继续这个行为。

知乎的圈子业务,在用户完成签到后,反馈完成的基础上,使用了正向的情感反馈“ 我就知道你会再来看我”,仿佛是一位关系不错的老朋友,来唤起用户正向情绪。

另外,知乎在改版后,回答收到赞也不仅仅是“点赞成功”这类冷冰冰的机器语言,而是“已收到你的喜欢,谢谢!”并且配以作者头像,非常形象得传出对对方对我们的感谢反馈。这种正向反馈,相比”点赞成功“更有效得唤起正向情绪,形成正向激励。



当然,用户的消极行为也可以产生情绪反馈。

比如现在很多产品的取关反馈,不是传统的“确认”“取消”,而是用“残忍取关”和“给个机会”这种融入情感的文案来做挽留,就好像真的有个活生生的人,在被你否定后反馈给你的情绪,请求你再给个机会。有趣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唤醒用户的同情。(虽然这种做法过于业务导向,且有绑架用户的嫌疑)





1.2拟人化的形象

人对于具体的拟人形象更容易产生情感。因此,树立一个拟人化的品牌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P),可以使用户对产品快速建立情感联系,也可以强化品牌感知。比如优酷的猴子、高德地图的老鹰、钉钉的燕子、linefriends等等。



世界杯的吉祥物也是同理,每一届的吉祥物必定会融入拟人化的特征,凭着亲切、可爱的形象和全世界的观众一起热情互动。



说到产品,以京东的这只狗子为例,兜底页、缺省页、启动页,都做了狗这个拟人形象的贯穿。



如果你记得没错的话,形象改版之前这只狗还是四脚坐地上的,但改版后就两脚着地了。这同样是通过更拟人的形象来赋予「人格」,以此提升愉悦感,拉近距离。



再比如夸克,它甚至单独新增了底tab入口,通过3d品牌形象,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交流。另外,卡片和语音搜索都做了形象贯穿,后者还使用了形象的眼睛,来通过眼睛的变化进行情感交流。



1.3拟人化的表情

一段文字在加入了表情后,我们就能迅速了解到对方的情绪(比如我们日常的聊天)。因此表情这一招,也可以用以加深用户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它可以和语音、形象灵活结合使用。通过全面的拟人化,来大幅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形象感知,促进用户情感的产生、加深用户和产品的情感链接。

比如用语言输入,当系统未识别清楚时,传统的方案可能是一个错误图标加上「未识别声音,请再试一遍」的文案,但夸克中则使用了品牌形象的双眼来传达失落的表情,并结合了拟人化的语言。

同样做法的还有百度的未开麦提示、段子头图,快速传达产品的情绪,和用户情感交流。



另外,闲鱼设置昵称时,正在输入时、以及超出了限定字数,右侧的形象表情也会发生变化。



除了拟人化能引发愉悦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要素同样能起到作用——动画反馈。


2.动画反馈

提起动画的作用,我们更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强引导、注意力吸引,但动画同样能触发用户愉悦。比如当动画更加贴近现实,或者结合拟人化的特征时。

2.1贴近现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appstore从卡片到详情页的转场过渡,点按的预备动作、卡片的放大展开、缓出的曲线、转场完成的惯性等等,都很贴近现实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自然的丝滑也更能引发用户的愉悦。



2.2结合拟人化

比如知乎的加载动画,结合了拟人化的特征,让这个过程变得格外有趣。刘看山奋笔疾书的动作也很符合知乎这款产品的定位。




如何制造期待感

随机给与内容

根据我们对期待感的脑暴,发现能触发这种情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机性。

在产品中,则可以通过随机给予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来引发用户的关注。结果的不确定使过程充满神秘,这种状态让用户兴奋和满怀期待,不会轻易离开。

比如网易新闻在进行新闻加载的操作时,会在加载动画上加入一个随机的小贴士。内容大致有三类:黄历、名言和一句话新闻。而且这些内容完全是随机出现,这种刷新过程好像在开盲盒,你无法预知会给你什么内容,非常有趣。而且它们入口深,不干扰;内容对用户也具有价值。



同样的还有丁香医生。在首页每次下来刷新后,都会出现不一样的健康类的小贴士。随机性很强,富有趣味。而且可以很好得满足求知欲。



雪球的个人页上,上划时也会随机给一条关于投资、市场的名言和网友的热门观点。



随机性游戏

把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搬到了手机,同样能激发用户的好奇和期待。比如微信读书的翻牌子、摇一摇、老虎机。还有天猫的翻牌子。




如何制造惊喜感

格雷戈里·伯恩斯曾做个关于脑部区域的研究,发现大脑不仅探寻未知,而且实际上还渴望未知。相比那些已知的日常惯例,新鲜新颖的事物更容易引人注意。所以提供一些以往没有过的、出乎意料的事物或互动,不但能引起注意力,而且也会带来惊喜感。



产品中的惊喜感设计,可以说是使用瞬间能够触达我们内心的一种短暂性愉悦,一个体验的峰值。

根据对惊喜感的挖掘,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超出预期,并且未提前预料。

比如Figma使用过程中,团队成员和你同时长按鼠标,并且靠在一起后,就可与触发击掌的动画彩蛋,非常有意思。



比如京东在五星好评后,会放烟花庆祝。



比如很多内容型产品,在详情页长按点赞按钮后,会触发全屏的「爆赞」动画。



再比如用户生日当天,通过启动页、弹窗等场景送上生日祝福等等。



这些能够超出用户预期的细节,即便多么细枝末节、出现频率多低,但只要能够被触发,都可能因为惊喜感而生成情绪峰值,加深用户和产品的情感链接。


最后

以上,便是趣味性背后的情绪挖掘和案例讲解。

作为设计师,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不断的调研、跟访、可用性测试来了解、分类用户,但更多的结果可能只是让产品不断得贴合用户的心智、符合预期。但如何增加粘度、建立深层链接,就需要通过趣味性这种情感化表达方式,来为用户制造愉悦、期待甚至惊喜。

正像诺曼在「情感与设计」中说的那样,每个产品都需要令人更放松、更愉悦的设计,以此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设计师Andrew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设计师应该掌握的需求分析方法

纯纯

所谓的“产品设计导向”指的是产品建设之前要围绕着产品的立项、目标用户等等去规划产品的功能点,明确产品核心价值;在产品上线之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功能反馈,发掘更多的需求,去规划下一步的”功能增删改“,将产品的设计方向引导到更正确的位置,提升用户留存率,延伸挖掘出产品更多的可能。


另一方面,从现在的设计环境而言,对所有的设计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量的UI专用工具(Sketch、Principle、Flinto、Origami等)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产品前期的UI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所以现在“全链路思维”已经从刚出现时的“概念化思维”变成了“主流化趋势”。所以现在很多的UI设计师在站酷发布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大部分都喜欢加入一些产品前期分析(功能设计、用户画像等)内容。


但是很多设计师的分析环节明显就是为了证明“有”而去“做”,缺少了真正的分析部分。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之前看到的一个二手房买卖的UI设计作品,典型用户画像里主流用户是:“男、七十岁、目标是给自己的儿子购买婚房”。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产品分析流程对于设计师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是从形式上走个过场罢了。


本篇主要讲述产品设计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范围从“个人练习式设计”到“团队合作式运作”,知识点大概有:空雨伞思维、文章大概六千字左右,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适读人群:初级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在工作中职能范围与产品规划有关的UI设计师、想要学习产品设计的新人(文中含有大量配图用来辅助观点,因此建议PC端阅读)。



产品运作流程概览

我遇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很多设计师对于自己所在公司产品的运作流程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样会在你实际配合工作的时候感到无从下手。有的甚至于同一家公司的不同设计师对于产品设计方面的理解也不尽然相同。所以说要从浅到深的学习产品功能设计,就必须先理清当前工作的常规流程,例如常见的产品运作流程(如下图)

上面是一个相对规范的产品开发流程,实际上你在看到上述流程图后,对照自己公司的情况,会发现有一些岗位上的缺失。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公司会把一些职能进行合并用来节省成本,现在仍然有大多数的公司并没有交互设计师的岗位,但是交互设计的职能不代表没有,而是被产品经理或者视觉设计师兼任了。你需要明确团队中各个人负责的职能部分,才能更好地提升沟通效率。



个人思考方法(一):空·雨·伞

上面讲到了设计师的“全链路思维”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观点,将来的前期的铁三角“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很有可能结合变成是“交互视觉二合一”甚至是“产品交互视觉三合一”的状态。所以现在很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自己去DIY一个需求或者做ReDesign这样的设计,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跨领域能力的一个积累。但是当他们打开电脑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突然变得没有思路,从产品方向点确定到产品视觉产出之间出现了断层。

其实做过设计练习的人都知道,由于一些现实场景的不同,一些人在做设计练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局限,尤其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你面对自己的练习作品往往会无从下手。当然,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在团队协作的时候,分析方法要全面、严谨、反复推敲。

在个人练习的时候,分析方法要高效、直接、简化不必要的流程,以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为主,在这种场景下,空·雨·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提升方法(如下图)

简单概述“空雨伞”思考方式:观察(事实) → 思考(内在) → 产出(解决方案)

运用在设计上就是:发现痛点 → 思考原因 → 提出解决方案。“空·雨·伞”因为简单、成本低、易上手,可以作为设计入门培养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使用空·雨·伞的分析方法时需要结合一定的具体调研(或者轻量级的用户研究)相配合,不然又会变成一味的“拍脑门儿”式的主观臆测,对于分析能力提升没有丝毫帮助。



个人思考方法(二):逻辑树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很多咨询公司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树”。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简单来形容一下逻辑树: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每想到一点,就给这个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


如果你要运用逻辑树方法去分析产品,主要的一点在于学会细化拆解目标。


举个例子:

在2017年我创建了自己的个人站酷号,但在发布了一部分的文章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文章的可读性始终不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逻辑树的分析方法去进行拆解分析,去发现自己提升的空间。

如上图,就是逻辑树最简单的一种场景应用。确定目标后向下进行拆分,拆分出三级逻辑树是比较容易的,甚至你可以沿着已经列出来的大纲继续深入细化,再拆分出更细更深层的各种提升点。


逻辑树分析法在个人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发散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则是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理清思路。总而言之,是让你在分析的过程中更加有条理,避免重复思考。但是逻辑树分析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在逻辑树分析的过程中,根据现象分裂出子层级的步骤十分依赖你的认知能力,就如同做设计一样,当你感觉界面的视觉出现出题的时候,需要利用你学出来的知识去进行视觉优化,如果你对设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强,那就不能采用逻辑树分析法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逻辑树分析法适用于对问题研究十分深入的情况下,如果你对当前的环境认知并不充足,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歪路,跑偏主题。



实际项目:用户调研访谈

在一些实际项目中,用户调研是需求来源的主要渠道。提起用户调研,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属于UI设计师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行业逐渐规范的现在,用户调研、分析需求的能力也成为了衡量UI设计师能力的一个标准。现在的互联网产品种类繁多,从早期只做主流行业,到现在基本所有的冷门行业都有涉及;作为设计者而言,大多数设计师已经开始在设计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是因为随着行业的细分以及范围的扩大,我们距离用户的真实场景偏离太远,导致我们在设计中很容易理所当然的赋予给用户大量无用的东西。偏离了用户所需要的主要轨道。因此对于很多的设计师来说,学会了解用户以及分析需求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事情。


然后整理了一下我在用户调研过程中的几点认知:


第一,保证调研的目标的准确性

我们需要明确,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达到怎样的目的?(例如:提升部分页面转化率、收集用户对于产品不满意的地方、通过用户使用产品发现用户潜在的痛点)

第二,有目标的选择用户

一般来讲互联网公司都有收集客户反馈的部门,他们掌握着所有客户的反馈意见。我们在选择调研用户的时候,最好可以根据我们在调研行动确立初期拟定的目标去选择调研目标

第三,适当的准备调研内容

当我们确定了调研目标和调研用户之后,就可以根据现有状况去准备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一定是要在事先拟定好(开始调研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动)

一般市场调研细分的维度通常有四种,分别是:地理、人口统计、行为、心理统计。运用在互联网产品里面就更加的复杂。以B端产品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可能要把调研对象分为客户(老板)和用户(业务员)去进行不同情况的信息跟踪,而且根据产品的属性不同,需要提前预设好调研内容的侧重


第四,调研过程中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结合上文讲述到的“空雨伞”方式去进行调研观察,收集用户需求(如下图)

在调研过程中,除了思考之外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对用户洞察的记录与剖析,在记录用户行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干扰”、“不引导”、“记录客观”等原则,这样可以才可以保持用户行为记录的准确性。


第五,获取反馈整理结果

在调研结束后,我们应该产出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按照本次调研预设目标进行整理,规划出合适的大纲,把调研收获转化为明确的产出,产出形式最好以报告(PPT、PDF),而不是口述或者微信消息,这两者之间差别很大~



需求归类:KANO模型

虽然说现在很多的公司都开始建立了用户体验类的部门,但是因为用户调研或者体验类的工作很难去量化产出。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当产品按照用户调研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后,往往很少会出现我们幻想中的“逆袭”、“口碑急剧上升”,有时还会因为受到一部分用户观点的带偏导致产品口碑下降,用户表示不满;又或者会出现需求级规划混乱,重要功能反而后上线这种尴尬的情况。


所以这驱使着团队中负担“用研用体”职能的角色对用户需求进行正确的分类和排序

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到卡诺模型(KANO模型)。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狩野教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


1.基本型需求

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是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用户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用户需求)时,用户也可能不会因而表现出满意。对于基本型需求,即使超过了用户的期望,但用户充其量达到满意,不会对此表现出更多的好感。

例如对于网盘类产品来说,用户的基本需求是有快速的上传和下载。如果下载速度达不到用户的期望,则用户满意度将一落千丈。对于顾客而言,这些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理所当然的。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应该是注重不要在这方面失分,需要企业不断地调查和了解顾客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在产品中体现这些要求。


2.期望型需求

提供该功能,用户满意度提高,如果不提供该功能,用户会感觉到不满。当然在这里要补充一句,这里的需求并不都是我们整理出的主观需求,也有可能是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类需求,例如遇到不会的体验,需求得到响应时我们给的反馈

例如对于一些O2O类的产品,虽然做的都比较成熟,但是由于体量庞大的原因,偶尔也会受到糟糕体验,用户在受到糟糕的体验之后往往会期望能通过反馈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例如携程(旅程预计时间偏差)、美团(酒店体验差)、饿了么(用餐体验差)等。在用户遇到这种糟糕体验之后,期望能通过投诉建议获得官方的反馈,那么官方把这种问题解决的越圆满,用户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3.兴奋型需求

又称魅力型需求。指不会被用户过分期望的需求。对于兴奋型需求,随着满足用户期望程度的增加,用户满意度也会急剧上升,但一旦得到满足,即使表现并不完善,用户表现出的满意状况则也是非常高的。反之,即使在期望不满足时,用户也不会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


4.无差异型需求

不论提供与否,对用户体验无影响。是质量中既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导致顾客满意或不满意。


5.反向型需求

用户没有这个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按照kano模型分析可以对收集到的产品需求进行分类,筛选掉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更好更有目的性的完成产品待办清单的记录。

作者:千夜Ryan_Vision    来源:站酷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为什么这组设计有点奇怪?想了一个星期,终于知道了!

seo达人


图片

相对是比较统一的,其中一个统一的维度就是透视统一。
但是我们可以看下下面这组练习:

图片

透视就非常不统一了,而且在我看来这四个图标的透视竟然多种类型。
对于透视,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并不妨碍我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还是往简单了说,尽量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暂且把透视分为四种类型:
1点透视
2点透视
3点透视
平行透视
首先,我们来说下1点透视,很简单,就是你的物体在画面里都消失于一个点,比如:

图片

然后,我们来说2点透视,就是你的物体在画面里消失于两个点,比如:

图片

那3点透视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就是你的物体在画面里消失于3个点,比如:

图片

最后说一下平行透视,其实也可以说是0点透视,就是你的物体在画面里没有消失点,线与线都是平行的,比如下面这种:

图片

现在我们应该大概能明白透视的类型了,这时候我们在回来看刚才的那张练习:

图片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个图标

图片

有点像平行透视,又有点像一点透视,其实它是一个平行透视,就是透视关系没找准。

 

第二个图标:

图片

很明显,偏向于平行透视。

 

第三个图标:

图片

比较典型的两点透视。

 

第四个图标:

图片

透视关系有点难受。
我们会发现,这四个图标竟然有多种透视关系:透视不准、平行透视、2点透视、,这也就是不统一的原因,而不统一就造成了所谓的不精致。
所以后面大家在做练习的时候,如果对于透视关系拿不准,千万不要在一组图标里尝试太多种透视,就统一的做好一种就可以了,就像下面这些:

图片

好啦,今天就分享这么多,文中有表达不太准确的地方,欢迎指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期见!

 

原文地址:菜心设计铺(公众号)
作者:菜心设计铺
转载请注明:学UI网》为什么这组设计有点奇怪?想了一个星期,终于知道了!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分享达人

针对不同的受众我们会做不一样的设计,今天是针对儿童进行的产品设计思路的内容分享,面对儿童产品,我们需要从心理生理上的区别分析,进而推动内容、交互、视觉、动画等设计,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山上的风,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风从什么地方来,风到什么地方去。”

英国的诗人米尔恩在给孩子的诗歌《小山上的风》里如是写道。

在不同的年纪,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感知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当我们为儿童进行设计时,该如何去呈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他们与我们

近年来,儿童产品的市场是比较火热的,由于儿童的生长变化较快,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与我们成人有较大不同,对于外界的信号,他们更喜欢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反馈。并且常常能够从挑战和冲突中获得快乐,他们不在意结果,目的性较弱,还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无法预见其行为会引发的后果,其模仿能力的强弱随着年龄成长呈曲线状呈现。当我们在设计时,应将儿童的这些特性考虑进去。

任务旅程的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产品的客户形态有些类似我们的 ToB/G 产品的客户。使用产品的一线用户,并非最终具有购买权的客户。孩子的父母是儿童类产品最终具有购买权的客户,他们对早期教育、智力投资、内容是否健康积极等等都有较高要求。

因此我们在内容的设计上应更加的多元化,将任务完成后的数据量化体现,使父母便于了解孩子情况,同时也可以从侧面激励用户后续的付费行为。任务旅程有多种类型,在儿童品类的设计上,我们通常采用下面这 4 种任务类型去设计。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交互界面

好的设计可以减少认知负担,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解功能交互所消耗的智力资源。在年幼的孩童时期,他们的记忆容量比成人小,我们需要关注到这一点,怎样的信息容量,交互层级和人机互动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认知产品界面。

比如 LG 有一款面向低龄儿童的手表,表盘上只有一个按钮和出声孔,并且在噪杂环境下,还考虑到家长的心情,非常贴心的设计了 10 秒自动接听的人机交互方式。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 图片来源 | 文章作者&Roobo 设计团队

通常,我们成年人对交互体验,产品易用性都抱有较高的期望,我们期望产品能为我们带来效率的提升、便捷的操作、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等等。但是,儿童与成人在人机交互的互动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当产品功能无法正常运行时,孩子们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感到失望。当设计不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时,虽然也会暂时感到沮丧,但他们在自己生命旅程的学习尝试中,也习惯了那些常常无法正常进行的任务。随着成长经验的增加,他们会逐渐熟悉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 图片来源 | 文章作者&Roobo 设计团队

配色与图形

有研究表明,在对 120 名学前儿童(3—6岁)进行了12种颜色和12种图形的辨认实验中显示,实验刺激用速示器分三种速度(0.01秒、0.05秒、0.1秒)呈现。结果表明:呈现速度对辨认正确率有着明显的影响。3-6岁儿童对颜色和图形的辨认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前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在三种呈现速度条件下,均对黄、红、绿三色的辨认正确率为最高。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图标 icon 的设计上,简约、块面化、造型避免抽象,例如 3 岁+的孩童已经可以理解向前、向后的箭头,有研究显示,在短时段内,儿童对图形的辨认在不同呈现速度条件下出现优势与劣势图形之分。优势图形的正确辨认率百分比较高,而劣势图形则较低。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硬件的配合运用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儿童品类的硬件,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在软硬件的结合上,我们要善加运用,例如硬件自带的摄像头、触摸屏、声控等等。当硬件与产品内容相结合,可以碰撞出更加多种多样令人振奋的新的交互方式。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 图片来源 | 文章作者&Roobo 设计团队

动画设计

在任务旅程中,内容合理优质的动画,广受家长及儿童的欢迎,但是动画频繁变换的画面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大多数动画片每 6 秒会变换一次画面转场,超出了幼儿视觉神经的承受能力。在儿童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有所不同的,皮亚杰理论研究显示 3-4 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平均时长为 10 分钟,4-6 岁儿童注意力集中平均时长则可达 15 分钟。在我们为孩子们设计他们喜爱的动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运营类动画一般控制在 1 分半之内是较为合理的。

市场上很多 AI 儿童伴读机器人,是可以自动推送产品内容的,考虑到儿童的健康使用,推送动画的播放时间要善加利用,并减少观看所需的步骤,在家长端也需要设计对应控制内容的开关,并将音量的控制开关放在显眼易点的位置。

该如何给儿童产品做设计?收下这个思路分析




文章来源:优设网   作者:JellyDesig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项目不同阶段 UED如何发力

分享达人

项目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作为设计师也应该学会变通,在项目的不同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脱离现实情况空谈体验往往难以推进……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守住内核,保持匠心……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小木喵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实用的组件库详细制作逻辑和注意点

分享达人

成长到一定阶段是方法论的比拼。

   17年开始进行视觉组件库的搭建,也出过一个B/G端设计分析方法的文章总结,里面从大的方面介绍了组件。后来看到很多关于组件库的文章,但是大都是从“分子原则”等很宽泛的方法来讲,很少去细讲实际搭建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甚至有些方法深究或者实际做下去是有问题。这里会全面的写下sketch搭建组件库(或者说是视觉规范)的逻辑,以及容易混淆思路的点。

      

    为了让大家容易看完,先简短说下制作组件库的目的,再分三点讲搭建方法。


    一 为什么制作组件库

 

    Q1:很多人认为table、tabs等通用组件不需要再搭建,很多大厂已经出来规范,可以复用,为什么还要单独制作自己的

    A1:这些通用组件都是由基础的样式粒子:填充色值、描边大小与色值、圆角大小、文字大小与色值等组成,就拿form表单来讲,不同的描边、行高、圆角、文字样式营造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Q2:搭建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A2:统一性:避免多人多风格的现象,保证所有产品都呈现一致的设计语言,新成员加入,也可快速接手工作; 性:改一个组件,可以使用该组件的全部设计图更改;在现有组件库的基础上,也可通过修改,生成不同项目的组件库。

 

    Q3:搭建后如何确保大家都能正确使用?

    A3:需要大家了解自身项目组件库的搭建逻辑,统一讲解远程组件库使用方法,并有专人定期维护更新远程组件库。


    二 组件库具体搭建方法

 

    分三方面说明:(一)、内容架构;(二)、注意点;(三)、远程协作。

 

    (一)内容架构


    内容架构要考虑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文档的逻辑,二是组件的逻辑。三哪些制成组件,哪些制作成样式。

 

 

 

    文档的逻辑

 

 

    如上:点击创建组件按钮后,所有的组件都会出现在“图层/组件”界面,默认的排序方式是软件自定的,不好分类和查看,除非每次创建后再进行挪动。第二个“组件》”这个位置是不能直接切换看到组件的,只能在左侧看到所有的组件名称。再加上制作之前,也需要绘制出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在图层处建立界面,绘制我们的内容。样式也是如此,只能在“组件》”看到所有的样式名称。

所以我们整理出:“样式”page——所有需要创建样式的内容在此处整理分类绘制;“components组件”page——所有组件在此处分类绘制,再进行创建;“layout 布局”page——说明系统的布局和响应方案;“examples场景模块”典型场景模块,“更新日志”page——标明每次变动,当然sketch是自动导出“组件”page。另外根据系统特性,比如数据统计类界面多的情况,可以增加“data visualization数据分析”page

 

    组件的逻辑

 

    很多组件库向左图一那样,直接把所有组件摆了出来,非常凌乱不便使用。再对比element和antdesign,后者的分类整合地更干净整齐,涵盖的全面,整合后的大类别少,分类相对清晰,可以借鉴,后续有自己系统常用模块需要制作成组件,可以单独增加一个分类模块。当然也可以按着自己的逻辑重新整理。

 

    哪些制成组件,哪些制作成样式


 

    先说样式吧:1 文字(也有些会选择直接做成组件,但我一般会制成样式,感觉更轻量化些);2颜色——背景色、线条色(分割线、描边)、主色调、图标配色、功能色;3 容器(需制作全不同状态的容器,内容卡片、输入框、标签等都会用到);4投影。指的注意的是,这里的样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基础样式,后续大部分的基础样式都要尽量在在此处引用。

 

    哪些制成组件:本质上讲就是两大类,1是icon;2是其它无法用简单样式的常出现内容(也就是上面按“组件逻辑”整理出来的内容”

    何时需要制成复合组件:1需要通过很多基础样式切换才能改变状态时候。而且通过多个样式切换不同状态,麻烦的地方在于覆盖层的优先级比较高,即使切换成了同类其他组件,也还是被覆盖,必须更新

如下:

 

    我们可以在创建symbol后,在右侧取消内部相应的样式覆盖,然后建立所需的多个状态的平行组件,通过直接切换不同组件来切换状态。

 

    2如果该组件有上一级组件,并且要用到该组件的不同状态,就要把该组件的不同状态改为组件,不然一层一层改很麻烦。

 

    (二)、注意点

 

    制作组件的过程中虽然按着大的架构走,还是很容易混乱或者卡住。以下注意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关系。这部分其实也是我重点想说明的内容。

    命名


 

 

    1无论是组件还是样式的名称,最后一级相平行的,最好是可以相互切换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在右侧属性中直接切换。

    2 组件只能切组件,样式只能切样式。—— 也就是说定好一个基本元素是样式,那么与它平行的切换内容也需要是样式。

    3 如何修改已制好的组件或样式名称


 

    截图1(图层》组件page)和2处,选中进入后,均可找到对应的修改。修改后其他页面已放置好的组件名不被修改,反过来,在图层处其他位置修改,亦不能修改好组件的命名。

    4 sketch里默认的分组是通过命名时的“/”,要修改组件或样式加载时的分组,需在切换到此处,进行拖拽。修改后,组件的名称也会被修改。

 



 

    5 要将一个元素的组件命名到一处去,理清楚如上的关系。如果遇到无法用到的基本元素搭建,需要新的元素,可放到该组的element里(如上图)

 

    样式或组件的修改

 

 

    样式变化后,更新按钮变为可点击,点击此处可以更改样式,重设样式可以还原

    组件编辑覆盖层后在右侧更新,如果想修改组件,通过编辑母版

 

    响应

 

    要考虑好响应方式,每个组件在此处做好设定

 

    (三)、远程协作

 

    远程原因


 

    如上,只要复制过来的新内容中有组件,就会再下面自己建立出组件,很不方便组件管理,团队人多时,容易使组件发生变化,用远程组件能够做到完全统一。

 

    远程方案


    1 蓝湖



 

    无论样式还是组件添加后,还得自己分组重新整理,组件使用方法,在“蓝湖设计规范云”中找到相应的,自己拖过去用,很麻烦。

 

    2 语雀

    可以通过语雀的sketch插件上传或者下载,加载后便是类似远程组件的使用方法。

 

    3 sketch clould
|

 



    单独通过线下传library文件加载使用,比较不容易统一和版本不好管理。因此Sketch Cloud Library 是基于 iCloud 帐户云能力创建的 Sketch的云端设计库,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设置。使用时,打开 Sketch 左上角第一个菜单的 Preference,选择 Libraries 卡片,将本地 iCloud Drive 中的规范文件拖拽进这个区域,然后关闭该窗口。

 

    综上所述,我们常选sketch cloud或者 语雀的kitchen插件来进行远程使用。另外会线下发送整个文件,方便整体复用一些组件和example里的页面。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youngLion0610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深度解析设计系统

分享达人

你觉得设计系统重要吗?那目前手里的设计系统是在灵活运用?还是落灰、摆设?你对设计系统理解有多深?它在你的设计中有多大的用处?节省时间、减少出错率、视觉一致性还是仅仅觉得就应该有个规范?那怎么避免设计系统带来了统一和便利,但同时失去了变化和新鲜感?


设计系统是今年来热门的话题之一,想要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系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那它和设计规范、设计模式、设计语言、设计原则有什么关系?


设计系统

设计系统用一套连贯组织、相互关联的模式和共享实践以达到数字产品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一系列可重用的组件和它们的使用指导文档,在制作这些组件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公司的设计理论和品牌化(颜色,文案,字体等等),所以它们也通常包括在设计系统里。设计系统为公司的各种产品提供了基石和指导。是一种动态的,是需要维护与改进的。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一种经常性,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可用于解决设计问题,我们经常会说解决整个方案我们要运用什么样的设计模式。


设计语言

设计语言是把设计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用于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内容与信息的传递。设计语言可以理解为由品牌基因+设计规范+多场景应用三大要素组成的一套设计应用规范系统。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可以理解为设计语言中的语法,是构建设计语言系统的起点,用于传达品牌主张或设计理念,它将指引业务设计执行的方向。


比如Airbnb的设计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几点:

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对于设计师来说并不陌生,日常工作中也经常使用。围绕在某种风格或者大型设计项目下形成可视化、数据化的标准,针对相对独立的体系建立的统一遵守条款。统一的设计规范不仅有利于设计师提升效率,同样可以帮助产品、开发、运营、测试等相关人员对产品的体验有更好的认知。


那是不是只要制作一套设计系统,在团队进行扩散就可以了?那平台的统一性就解决了?


我曾经加入一个设计团队,看到平台风格不统一,当时很自豪很坚定的制定了一套平台设计规范,从色彩体系、文字体系、icon体系、botton体系以及其他的一些UIKIT体系,还有交互方面。当时一心想着有这个规范宝典在手,平台统一性指日可待,没想到这个规范就成了我自己的规范,仅仅是我在自嗨。

为什么已经建立设计规范了,还是没能解决平台统一的问题?这里延伸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设计成员不用?协作不起来?是它不够好?我严格按照标准来,为什么推不起来?


那要追溯到设计体系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

1-建立统一的设计文化体系

2-保证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项目视觉一致性

3-提升品牌调性

4-节省与研发人员的沟通成本

5-将元素组件化,提升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工作效率

6-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对视觉元素进行优化和迭代。

7-在用户层方面,对某产品的体验一致性得到落实

8-减少设计出错率

……


整体可以归纳为

1-对内统一,对外区分

2-管理与协作变得方便

3-建立设计文化体系,建立品牌感

4-减少、优化错误出现


对内统一,对外区分

规范定义的基础是围绕某种风格或者设计文化。对内统一,一个品牌的设计风格,是要有别于同类竞品的,比如阿里云、腾讯云,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品牌调性。在对外上两个品牌是做到了对外区分,一眼可以识别出来。他们有各自规定的一套设计语言、设计规范。这样才能在协作上达到对内统一。我们都不希望在阿里云的网站,各个页面的设计差异明显,像跳转到其他平台。而这些针对用户层一致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undefined



管理与协作变得方便


for Designer:

多个设计成员协同一个产品,迭代与更改规范都能更快的同步。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个几十人的设计团队,如果没有统一设计规范,那网站会变成什么样子。


for Developer:

在UI还原中,设计需要经常与前端进行沟通“这里这里这样做,那里那里这样做”,对于每一块的设计,前端都会询问你,这样大大增加了沟通的成本,把时间花在了无效的事情上。

设计规范统一后,减少了无效沟通,可以更专注创新方向,比如:要改变预先设定的一个辅助色,无论是设计还是开发,修改组件的颜色,全局使用到这个组件的地方都会改动,大大节省了设计时间。


建立设计文化体系,突出品牌感

做品牌的时候需要制定一整套VI规范手册,那平台同样也需要统一的品牌感。建立统一的文化体系可以让用户无论处在哪个页面都会有熟悉感、掌握感。统一的元素、视觉风格、交互方式,更加突出该品牌应有的调性。无论你在听网易云音乐还是QQ音乐,看到界面都可以立马识别出这是哪个app。



undefined


你能分出哪个是网易云播放界面,哪个是QQ音乐播放界面吗?


减少、优化错误出现

设计经常碰到设计完后需要修改一个点,然后就要找出设计稿中所有相同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很容易漏,统一规范后只需要修改组件即可。尽可能的避免错误的出现。


设计规范的意义这么强大,对网站及品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没有应用起来的情况呢?

很多设计师会说:“设计不就应该是变化多端的吗?就是要表现创新力呀?制定了设计规范是不是就失去了变化和新鲜感?那设计还有什么意义?开发都可以做设计的事情了。”


这里就要看设计规范理解的深度—设计规范是分层次的平台规范归根结底是为了确保产品的易用性,是为了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对无法拆分的底层基础元素做严格规定

底层基础元素也可以说是全局样式,比如色彩规定、文字大小、icon线/面、botton体系等一些基础的元素,给用户一种统一的视觉形象,在跨界面、跨端、跨系统间有熟悉感,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品牌的渗透。



增强界面设计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对组合自由度较低的基础组件做精简的样式变化限定,对组合自由度较高的复合组件减少过于局限的限定条件,考虑各种拓展的可能性。组件在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多种状态,多种可能。



设计规范随着业务的发展或技术的变革终究是会过时的,是需要迭代的。

设计规范是需要迭代的,而不是我只要制作出来就放那了,就像女生买衣服,去年的衣服已经配不上今年的我,嘻嘻

~~希望我每天都有新衣服穿,做梦中~


对设计体系的误解

设计体系最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是规范节省人力,设计师可以更多的时间去发挥创造性。


误解1-设计系统限制了设计师的创造力

很多设计师觉得统一了规范,那我的创造性从哪发挥,界面都长的差不多。在设计中,设计目的是解决商业或用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有创意而引入新的样式或交互方式。


有了设计体系,统一了整体品牌风格,不用把精力花费在比如调整间距、对齐元素等琐碎的事情上,更多的回去关注更全局的设计策略。


误解2-设计系统只关乎设计,可由设计师独立完成

它仅仅是设计软件上可复用的组件,所以可由设计师独立完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需要来自不同角色支持和参与的,这里包括前端、品牌、动态设计、 用户研究等。


误解3-设计系统是一劳永逸的

有时候会想只要完成了规范就大功告成了,其实不然,对待设计规范就像对待产品一样,是需要维护和改进的,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对内部使用的开发以及同事,一种是对用户的,应该定期收集用户以及同事的反馈,确保及时更新迭代。


误解4-设计系统的重要性

1-提高设计开发效率,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组件库的可复用性。

比如像表格、弹窗、颜色等。一些基础的组件只需要做一次。

2-确保设计一致性,为用户提供连贯一致的用户体验,设计的一致性让用户能缩短的学习使用产品的周期,让他们能够预见他们的操作所带来的改变。

网站统一的视觉规范、交互体验,会让用户产生一种掌控感。

3-设计系统促进了公司内部的合作和交流,一个成功的设计系统是需要跨功能团队参与,设计系统因此促进了公司内部不同职位的合作和交流,这种文化的建立也会帮助公司更有效地推出新的产品或服务。


那我们要如何去执行呢?

已经了解了规范的目的/意义,那该怎么去着手呢?


  • 对于设计规范的意义要同步给设计人员,提高认知,这是一件提率的规范,规范必须落地。

在制定规范前期,不应该是一个人规定这个规范,设计团队的成员应积极参与,前期先把规范的基调定好,人人都参与进来了,规范也就能更好的运营,当时我就是一个人定了规范,只是单纯把规范发给其他设计人员,他们没有参与,自然不会使用规范,对里面的设计元素没有加深理解。


主导人

这个主导人建议让全队专业能力最强的人辅助产品战略分析进行。有全局把控能力,这样能把纰漏降到。

undefined


  • 应用规范里的界面、交互规范必须得遵循

大家一般说的设计规范是界面的视觉规范,从UI的定义,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用户与界面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归纳规范其实可以包含两大类,一类是视觉规范,一类是交互规范。


视觉规范可以给用户传达统一的品牌形象,确保视觉一致性。后期的设计元素须复合规范的原则。


交互规范可以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让用户有归属感。交互规范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写好交互规则与条件,不然后期维护会混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都没打稳的话,整个楼都是偏的。


那在使用规范时,一定要遵循规范里的要求进行应用,否则会乱套,不仅起不到统一的品牌风格,反倒会给人一种一团糟、完全不专业的感觉。体验好是一个产品的竞争力。



设计规范的节点

节点和公司的进度搭边,看当前的产品是应该先独立风格还是先统一基础规范。


1-固定的设计风格规范,比如:google的“扁平”,微软的“磁贴”,可以全局使用,并且时间保持的相对长久。这些设计风格在前期就完成了独立与其他风格的区分。后期再进行拓展。这种比较适规模比较大的团队,定好基调,不会走偏。


2-不断优化的设计规范,根据公司的节奏,有些产品目前比较迫切的是需要界面统一性、交互统一性。基础做完以后,进而考虑产品固定风格。这种比较适合小团队协作。可以随时调整。



建立规范


·制作原理—利用粒子构成的原理与三维解构

利用粒子构成的原理与三维解构,一个组件被科学的三维解析后由粒子再构成,理论上几乎能够满足所有的UI样式需求。这样所有组件构成元素都可变,高度灵活


·具体过程

建立单个元素——设立简单组件——构成复杂组件——形成模板——最后组成页面。


·元素是工具库的必要部分

并不是每个时刻都能够直接使用完整的组件,元素是我们工具库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更大的方便你修改组件,再造组件以及特殊的排版,方便拖拉拽。


·组件的命名规范化

规范组件命名,方便查找、方便协作。


协作

一键导出/同步组件到Sketch模板。

标注方面,目前我们团队使用的是蓝湖私有化。



那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创建设计系统?

一般情况下,公司有不同的产品线,且都需要长期的开发与迭代。

公司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加入,设计风格需要统一。


那建立一套设计体系会面临什么挑战?

设计体系里面包含了设计语言、设计规范,需要与前端、品牌、动态设计、 用户研究等沟通,还是需要迭代优化的,这是非常繁琐耗时的项目,初期会非常的艰难,当设计师开始做组件时,也是非常耗时的工作,需要考虑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情况以及设计的延展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设计人力。


聊了这么多,大家对设计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建立好设计系统可以事半功倍,以此提升效率才能提升UED价值。


思考点:

1-对于设计团队只有一两个人的时候,是否需要建立设计系统?

2-你是否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前期建立设计系统,后期更多时间用于创造性地东西?

3-建立设计系统前很枯燥,你会怎么坚持,怎么让设计体系价值更大化?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玛丽的设计笔记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