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three.js构建自己的后处理渲染器第一篇---抗锯齿的选择

seo达人

说到渲染引擎就不得不提到延迟渲染,基本上一个引擎如果没有实现延迟渲染就不能说是一个好的渲染引擎,不过可惜的是three.js并没有实现延迟渲染(ps:呼吁作者赶紧实现mrt吧)。由于没有mrt和延迟渲染,本来不打算写后处理的,但是即使没有,我们也希望能实现一些炫酷的效果,那就在现在的基础上对three.js进行简单的改造来实现一套高性能的后处理渲染器吧。

要实现后处理我们首先要考虑需求,是否要兼顾移动端,是否要兼顾大屏(4k),是否要支持webgl1,是否要在各种显卡中都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性能。目前我主要考虑的是:性能要好,可以兼顾大屏,不打算完美支持webgl1,尽量多使用webgl2的特性。后面所有的性能测试为都以N卡作为性能测试指标,先不管AMD卡(AMD抗锯齿的处理性能会高些的,但是动态处理性能会偏低,这里有很多细节问题)

好了,我们关心的是好的性能,尽量多使用webgl2的特性,尽量能兼顾大屏(这里主要是要注意显存问题),现在开始准备我们的渲染器吧

要完成一个后处理渲染器,我们首先要考虑抗锯齿,常用的有超采样技术和多重采样技术,具体可以看这个介绍 添加链接描述

three.js已经实现了SSAA,SMAA,TAA这三种超采样技术,效果都还不错,具体实现three.js都有例子,就不详细说明了。SSAA抗锯齿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性能最差,现实情况下根本无法使用。SMAA性能会好一些,2000个物体差不多掉15帧吧(SMAA比FXAA计算稍微复杂一些,SMAA研究的少,不知道能不能解决line的锯齿问题,如果知道的欢迎留言)。SMAA效果基本可以接受,但是2000个物体掉的帧率还是有点多,这个也不是我们首选的。TAA效果很好,如果场景里面很少动的东西,它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有运动的物体或者动画等等,基本上抗锯齿就没效果了,理论上应该可以实现动态的TAA,但是用目前的技术很难实现。所以TAA先不考虑加入我们的后处理渲染器(真实使用场景下一般都有动画或者贴图流动效果,所以TAA无法使用)。

SMAA:效果不错,开销15帧左右(2000物体)

SSAA:效果最好,开销太大 (2000物体基本已经没有了帧率)





TAA:效果基本和SSAA差不多,但目前只有静止的时候才有效果



再来看看多重采样MSAA,这个特性必须使用webgl2,是webgl提供的方式,和浏览器自身的抗锯齿原理一样,效果不错,和正常渲染的结果没有区别,性能开销也不是太大,前提是我们不要使用stencilbuffer。而且three.js MSAA这块的释放有些小问题,详细可以在deallocateRenderTarget这个接口中进行修改。现在我们可以把MSAA作为主要的抗锯齿技术。MSAA虽然性能开销不大,但是唯一的不足是比较吃显存,如果是大屏,而且显卡不好的话还是容易崩,无法开启。因此我们还要继续选择一个开销小不吃显存的抗锯齿(当然也可以考虑SMAA,目前由于帧率开销较大(2000物体掉了15帧左右),我们不考虑加入SMAA)

MSAA:基本没有帧率开销,效果不错,但是耗费显存(2000物体)



最后的备选方案就是FXAA了,FXAA可以参考这个文章:添加链接描述讲的很详细,FXAA性能开销很小,但是效果很一般,特别是细线的锯齿没法解决,转动摄影机边缘的闪动效果也无法解决,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FXAA就是靠边缘模糊抗锯齿,所以必然导致画面会略有模糊。但是它最大的好处是开销很小而且不耗费显存,并且集成到后处理渲染器中最简单。但是当显存不足显卡太差的时候它还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需要加入FXAA。

FXAA:效果一般,开销很小,无法解决线的锯齿问题,带来模糊(2000物体)

我们看了下各大引擎,基本每个引擎都实现了FXAA,还有很多引擎实现了FXAA3,FXAA3效果会好一些,但是依然无法解决线的问题。cesium的抗锯齿就是完全采用FXAA3,效果还可以接受,所以目前我们把cesium的fxaa3_11拿过来用,最终引擎选择使用MSAA加FXAA3_11的抗锯齿策略(当然SMAA和TAA也可以选择)。


网页制作如何引入图标

seo达人

HTML中如何引入图标



在头部引用在HTML中里面引用一个东西,。在头部引用<script defer src="https://use.fontawesome.com/releases/v5.0.8/js/all.js"&gt;&lt;/script&gt;

然后在网上搜索font awesome。可以进那个官方(外国网站比较卡)。以下为点进那个中文网–字体图标



点击右上角图标库





3随便点一个进去





4复制<i class="fa fa-address-book-o" aria-hidden="true"></i>

引入你的代码中<span><i class="fa fa-address-book-o" aria-hidden="true"></i>></span>



<div><i class="fa fa-address-book-o" aria-hidden="true"></i>></div>

1

在div或span里引用,可以实现块状元素和行内元素的功能,不用管i标签,改变图标大小用font-size,调上下高度line-height,左右位置text-align。

部分图标可以引用不了,大致样式

3.完美是最无情的禁锢


js reduce()

seo达人

是什么

ES5提供的数组的方法。

reduce() 方法接收一个函数作为回调函数(accumulator),数组中的每个值(从左到右)开始缩减(其实就是从左往右开始对每个数执行回调函数),最终为一个值。



PS: 回调函数的返回结果类型和传入的初始值相同



语法以及参数

arr.reduce(  callback(accumulator, currentValue,index ,array ) ,initialValue )

1

initialValue 可选

如果有的话则作为,第一次调用 callback函数时的第一个参数的值。

如果没有提供初始值,callback则使用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作为第一次调用的初始值。

在没有初始值的空数组上调用 reduce 将报错。



accumulator

默认传入上一次调用回调函数的的返回值。

初始值: initialValue存在的话,则是initialValue 若没有则是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currentValue

数组中正在处理的元素。



index 可选

数组中正在处理的当前元素的索引。 如果提供了initialValue,则起始索引号为0,否则从索引1起始。



array可选

调用reduce()的数组



一个小小的例子

例1 无initialValue

var  arr = [1, 2, 3, 4, 5];

sum = arr.reduce(function(result, cur, index, arr) {

    console.log(result, cur, index,arr);

    return result+ cur;

})

console.log(sum) // 最后的结果是15



result cur index arr

第1次 1 2 1 [1, 2, 3, 4, 5]

第2次 3 3 2 [1, 2, 3, 4, 5]

第3次 6 4 3 [1, 2, 3, 4, 5]

第4次 10 5 4 [1, 2, 3, 4, 5]

例2 有initialValue 传入10

var  arr = [1, 2, 3, 4, 5];

sum = arr.reduce(function(result, cur, index, arr) {

    console.log(result, cur, index,arr);

    return result+ cur;

},10)

console.log(sum) // 最后的结果是25



result cur index arr

第1次 10 1 0 [1, 2, 3, 4, 5]

第2次 11 2 1 [1, 2, 3, 4, 5]

第3次 13 3 2 [1, 2, 3, 4, 5]

第4次 16 4 3 [1, 2, 3, 4, 5]

第5次 20 5 4 [1, 2, 3, 4, 5]

回调函数的返回值

上面的例子返回的都是一个整型数字,如果希望返回其他类型的数据呢?



这个就跟accumulator的初始值有关系了。

下面的例子我们传入的是一个object {sum: 0}



var items = [0,1,2,3,4];

var reducer = function add(sumT, item) {

  console.log(sumT)

  sumT.sum = sumT.sum + item;

  return sumT;

};

var total = items.reduce(reducer, {sum: 0});

console.log(total); // {sum:1130}



运行结果



 {sum: 0}

 {sum: 1}

 {sum: 3}

 {sum: 6}

 {sum: 10}



reduce()的应用

  1. 数组扁平化

    递归+reduce



    let arr = [1, 2, '3js', [4, 5, [6], [7, 8, [9, 10, 11], null, 'abc'], {age: 12}, [13, 14]], '[]'];



    function flatten(arr) {

      if(Array.isArray(arr)) {

        return arr.reduce((prev, cur) => {

           // 如果遍历的当前项是数组,递归调用flatten

          return Array.isArray(cur) ? prev.concat(flatten(cur)) : prev.concat(cur)

        }, [])

      } else {

        throw new Error(' 当前参数不是数组')

      }

    }

    console.log(flatten(arr));



    PS:这里的throw new Error只是用来判断一开始的arr,这是因为在递归只传入数组。


案例分享:RARRA模型下,如何做用户增长?

雪涛

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在RARRA模型下,如何做用户增长?

从AARRR到RARRA的运营思路转变

众所周知,AARRR经典的增长黑客体系,也称之为「海盗法则」,分别是获取、激活、留存、变现以及推荐。提出这个模型的 Dave McClure 认为,所有创新型、成长型的企业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模型来做增长。

AARRR专注于获客(Acquisition),作为一个2007年提出的概念, AARRR模型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互联网运营这个瞬息万变的场景。原因有二:

(1)获客成本增加

市场竞争激烈,用户获客成本已经不再便宜,一组数据显示:阿里线上获客的成本翻了 6 倍, 京东的获客成本翻了 1.5 倍,趣头条用户获取成本增加了 8 倍,百度的流量获取成本增长了 41%。在当前的情况下,以拉新获客为中心的增长模式意味着要比十年前这个模型提出时平均增加5倍以上的成本。

(2)流失率高

一组数据显示,现在平均每个App在安装后的情况:前3天内将流失掉77%的DAU。在30天内,它将流失90%的DAU。而到了90天,流失率跃升到95%以上。不管你是否心存怀疑,这就是目前众多创业公司所面对的现实窘境,它创造了Brian Balfour所说的“无意义成长之轮”。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现在黑客增长的真正关键在于用户留存,而不是获客。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模型——就是RARRA模型。

AARRR与RARRA的区别

RARRA模型是托马斯·佩蒂特Thomas Petit和贾博·帕普Gabor Papp对于海盗指标-AARRR模型的优化,RARRA模型突出了用户留存的重要性。

简单的说,AARRR模型的核心在于获客,而在RARRA的模型下,专注用户的留存。

RARRA模型下,如何做用户增长?(成功案例分享)

分享一个我们前不久自己做的RARRA模型下用户增长的成功案例:

我们做的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课程的分类包括:

  • 以拉新为目的的新用户免费体验课(0元);
  • 以转化为目的的低价专题课(50元以内);
  • 以盈利为目的的短期班课(999元以内)和系统课(1000-4000元)。

这样的课程显然是以拉新-留存-转化个流程进行的设计,也是现在很多在线教育平台通用的课程模式设计,其实本质上和其他行业的平台也是类似。

在RARRA的模型下,数据驱动更重要。因为如果专注获客,可以在渠道选择等方面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来选择,但是专注留存,就必须用数据分析找出每个留存环节的差异因素,进而制定最的方案大幅度提升留存率。在在线教育平台的运营中,因为从推广到课程设计、课程质量、售前售后服务等,包含大量影响营收的因素,因此数据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

数据分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点在于:构建指标体系。

对于一个平台来说,一般的数据指标都非常多,但必须确定唯一关键指标(OMTM),也是大家常说的北极星指标,作为驱动的方向。

回归商业本质,一切商业模式的终极目标当然是收入,但是收入这个指标并非北极星指标,而是决定北极星指标的上级因素。如下图所示,平台收入=有效听课用户数*客单价。因为课程的客单价有大致的市场标准,不会做太多变动。因此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直播课程运营的北极星指标是——有效听课用户数,也就是购买了课程并且有效听课的用户数量。

那么接下来,就要对北极星指标进行分解。

从指标拆解来看:

  • 有效听课用户中的新用户数=外部流量导入*转化率;
  • 有效听课用户中的老用户数=老用户数*续报率。

在最后分解的四个指标中,除了老用户数是直接由新用户转化率决定的之外,流量、转化率、续报率三个指标都是可以通过运营来提升和改善的。

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对于三个指标,运营策略上肯定会有侧重点和先后顺序。

一开始,我们采用的是AARRR模型,把重点放在提升流量和新用户转化率上。通过广告投放、拉新红包等大量引流,并在课程设计上做了很多设计促进新用户转化率。最后流量和转化率都提升了,但问题是,用户停留在0元免费课和低价转化课上,而续报高价课的有效用户很少,这样看似产品新增用户很多,热热闹闹,但整体的营收还是上不去。

团队分析后认为,AARRR模型可能并不适合我们。既然续课率出了问题,应该尝试采用RARRA模型,把运营重点放在留存上。

于是,数据组开始探索留存的问题点出现在哪里。

我们拉出不同维度用户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发现新用户和老用户的续课率差值竟高达53%。

也就是说,新用户进行初步低价课转化后,在从低价课到达正价课的留存续课阶段,是流失最严重的一块。

找到了最痛的点,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一半。

接下来,通过各种数据因素分析,我们判断出了影响新用户续课率的几个重点因素,分别是:用户来源、课前服务、课程质量。并且对每一个因素继续分解深挖。(标红为续课率效果最好)

  • 在课程质量方面,三个细分数据指标综合可以衡量课程质量。
  • 课前服务时间上,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课前两周进行服务的效果最好,续课率也最高。
  • 用户来源上,短期班课的用户续课率远高于其他两个来源。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给出了运营策略指导为:

  1. 教师和教研团队狠抓课程质量,改变以前主观评价模式。用出勤率、完课率和作业完成率三者综合考核教师KPI;
  2. 助教团队的课程服务时间前置,从以前的课前一周和课后进行服务,改为课前两周开始进行用户服务;
  3. 服务人群的重点转移到短期班课新用户上。

改进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方向的运营策略调整,同样的团队,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新老用户续课率的差值从53%缩小到了9%!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平台整体收入也大幅增加,而运营成本却比以前大规模进行渠道投放大大节省了。

阶段性的成功,正是及时调整了用户增长模型,并采用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驱动用户增长。可以看出,数据驱动下,最终给出的运营策略非常简洁,但前面数据组背后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是很难被看到的。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扎根稳且深入,但呈现的却是简洁明了的运营指令。

node系列之数据接口注册接口的实现(token验证登陆)

seo达人

node系列之数据接口注册登陆接口的实现

1、使用express脚手架创建项目

2、了解项目的目录结构

3、准备数据库相关文件

4、编写注册接口

5、编写登陆接口

6、验证登陆实现

7、预告

1、使用express脚手架创建项目

// 安装脚手架,只需安装一次

npm i express-generator -g

// 创建express项目

express myapp --view=ejs

cd myapp

// 安装依赖

npm i 

// 安装需要使用的模块

// 数据库模块 用户唯一id模块 密码加密模块 token模块

npm i mongoose node-uuid bcryptjs jsonwebtoken -S



2、了解项目的目录结构

bin

www ------- 服务器启动

node_modules ------- 项目的依赖文件

public ------- 静态资源文件夹

images ------- 静态图片

javascripts ------- 静态的js文件

stylesheets ------- 静态的样式表文件

routes ------- 路由文件

index.js ------- 默认的路由

users.js ------- 用户相关的路由

views ------- 路由对应的页面

index.ejs ------- 默认的首页

error.ejs ------- 错误页面

app.js ------- 使用中间件,注册路由

package.json ------- 描述文件

3、准备数据库相关文件

大勋在node系列之数据库mongoose的封装中给大家介绍了如何封装mongoose,可以先行查看如何封装,封装的文件夹为sql,如果不想看的,可以直接通过网盘下载该文件夹



将该sql文件放置项目的跟目录下


  • myapp

    - sql

    - collection

    users.js

    db.js

    index.js



    4、编写注册接口

    目标文件: myapp/routes/users.js



    实现思路:使用post提交数据的方式,先以手机号查询有没有该用户,如果有该用户,提示用户该账号已经注册过了;如果没有该用户,则可以完成注册,首先得将密码加密,加密完成后插入数据库



    代码实现:



    // 找到用户集合

    var User = require('./../sql/collection/users');

    // 找到数据库封装文件

    var sql = require('./../sql');

    // 状态码的封装

    var utils = require('./../utils')

    // 用户唯一标识的id

    var uuid = require('node-uuid');

    // 密码加密模块

    var bcrypt = require('bcryptjs');

    var salt = bcrypt.genSaltSync(10); // 加密级别



    // 实现注册接口 -- post提交方式

    router.post('/register', (req, res, next) => {

      // 1、先获取表单信息

      let { username, password, tel } = req.body;

      // 2、根据手机号查询 用户集合中是否有该用户,如果有,返回有该账户,如果没有注册继续

      sql.find(User, { tel }, { id: 0 }).then(data => {

        // 2.1 判断有没有该用户

        if (data.length === 0) {

          // 2.2 没有该用户----继续完成注册操作

          // 2.2.1 生成用户的id

          let userid = 'users
    ' + uuid.v1();

          // 2.2.2 对密码加密

          password = bcrypt.hashSync(password, salt)

          // 2.2.3 插入数据库

          sql.insert(User, { userid, username, password, tel}).then(() => {

            res.send(utils.registersuccess)

          })

        } else {

          // 2.3 已有该用户

          res.send(utils.registered)

        }

      })

    })



    附 状态码封装模块 myapp/utils/index.js

    module.exports = {

      registered: {

        code: '10000',

        message: '该用户已注册,请直接登录' 

      },

      registersuccess: {

        code: '10101',

        message: '注册成功' 

      }

    }



    5、编写登陆接口

    目标文件 myapp/routes/users.js

    实现思路:根据手机号查询有没有该用户,如果没有,提示用户未注册,如果有该用户,使用bcryptjs模块验证密码的有效性,如果有效,生成token,返回给前端相应的token值。

    var jwt = require('jsonwebtoken');

    // 实现登陆功能

    router.post('/login', (req, res, next) => {

      // 1、获取表单信息

      let { tel, password } = req.body;

      // 2、依据手机号查询有没有该用户

      sql.find(User, { tel }, { _id: 0 }).then(data => {

        // 2.1 判断有么有该用户

        if (data.length === 0) {

          // 2.2 没有该用户

          res.send(utils.unregister)

        } else {

          // 2.3 有该用户,验证密码

          // 2.3.1 获取数据库中的密码

          let pwd = data[0].password;

          // 2.3.2 比较 输入的 密码和数据库中的密码

          var flag = bcrypt.compareSync(password, pwd) // 前为输入,后为数据库

          if (flag) {

            // 2.3.3 密码正确,生成token

            let userid = data[0].userid

            let username = data[0].username

            let token = jwt.sign({ userid, username }, 'daxunxun', {

              expiresIn: 606024// 授权时效24小时

            })

            res.send({

              code: '10010',

              message: '登陆成功',

              token: token

            })

          } else {

            // 2.3.4 密码错误

            res.send({

              code: '10100',

              message: '密码错误'

            })

          }

        }

      })

    })



    6、验证登陆实现

    目标文件: myapp/app.js

    实现思路:很多的数据请求都需要登陆之后才能获取到,在此统一封装验证登陆

    // 引入token模块

    var jwt = require('jsonwebtoken');

    // 全局的路由匹配

    app.use((req, res, next) => {

     // 排除登陆注册页面

      if (req.url !== '/users/login' && req.url !== '/users/register') {

      // 不同形式获取token值

        let token = req.headers.token || req.query.token || req.body.token;

        // 如果存在token ---- 验证

        if (token) {

          jwt.verify(token, 'daxunxun', function(err, decoded) {

            if (err) {

              res.send({ 

                code: '10119', 

                message: '没有找到token.' 

              });

            } else {

              req.decoded = decoded;  

              console.log('验证成功', decoded);

              next()

            }

          }) 

        } else { // 不存在 - 告诉用户---意味着未登录

          res.send({ 

            code: '10119', 

            message: '没有找到token.' 

          });

        }

      } else {

        next()

      }

    })




想让视觉层次更加清晰?来看这篇视觉间隔方法完全梳理!

雪涛

在网页和移动端界面中,内容和信息是否能够经过系统性、有效的整理和组织,对于内容的可用性和实用性,都是意义巨大的。而在呈现信息的时候,视觉间隔是组织信息的关键因素。它说起来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却是千变万化,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流行的视觉间隔的方法。

什么是视觉间隔

视觉间隔是一种布局元素,它有助于将内容分隔成为清晰的分组、选项和部分。它可以让设计师更好地组织内容的视觉体验,处理信息的层级,也有助于用户理解内容,明白内容之间的关系。

视觉间隔和页面上的其他内容在一起,构成视觉层级,这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间隔的帮助之下,用户可以轻松地感知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白各个信息片段之间的关系是相似,并列,承袭,从属,还是其他。

视觉间隔的可用性也同样重要:在很多时候,有的视觉间隔元素看起来是可点击,可交互的,这在移动端界面上,是非常重要的。

视觉间隔的种类

谈到视觉间隔,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拆解分析:视觉间隔的外观和功能。按照视觉特征,视觉间隔有5种基本的类型:

  • 线条
  • 色彩
  • 负空间
  • 阴影/体积
  • 图片

下面我们分别针对这5种类型进行说明。

线条

很长时间以来,在排版印刷领域,线条就一直是一种用来分隔内容的方法。线条的分隔功能是认可度最高的一种间隔方式,用户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够理解和感知它,并且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间隔方式也很容易显得过于简单,并且和应有的形态相去甚远。这也是为什么设计师在想尽办法去寻求别的视觉间隔形态。太多的线条间隔会让屏幕上的视觉干扰太多,并且带来不必要的视觉噪音。

所以,能够将线条间隔用得微妙、恰到好处、出神入化,是设计师功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这个网站产品页面中,使用深色的线条间隔来分割产品信息,用来组织和间隔信息内容。

在这个页面当中,线条分隔了不同的内容区块,让页面的结构更易于被扫读。

这个电商网站将不同级别的视觉内容进行了分离,借助简单的水平线将价格、CTA按钮以及承载相关信息的表单分隔到不同的区域。

负空间

负空间,也就是留白,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视觉分隔元素。留白绝不是对空间的浪费,和屏幕上其他的元素一样,它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拱卫支撑着整个用户体验。负空间是最为流行的视觉分隔之一,尤其是在极简主义风格为主导的设计当中。负空间本身遵循着格式塔原理,尤其是其中「接近原理」和「相似原理」是负空间在设计中,发挥分隔作用的核心所在。合理地运用负空间,还能强化页面的呼吸感。

上面这款旅行规划 APP当中,使用留白将不同的条目分开,没有使用额外的具体视觉元素,仅仅只靠留白。

Health Blog 的列表的排版层次是基于负空间来实现的,看起来清晰又充满呼吸感。

色彩对比

高对比度的色彩,同样能够带来清晰的视觉间隔效果。在 UI 界面中高对比度的色彩有着极为明显视觉表现潜质,它们能够增强网站的信息和内容的表现力,分割区块,营造氛围。对比度是影响页面和屏幕可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具体的应用当中,不同的色彩会有效地分离不同的选项、条目和区域,这意味着它作为视觉分隔的作用非常强。这也是近年来分屏式设计如此流行的原因所在。

这是一套移动端菜单的概念设计,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信息清晰可见。

即使是在这样的柔和的设计当中,色彩的对比度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一方面,强烈的色彩对比让CTA按钮和输入框之间有了明显的区分,另一方面,右侧的主视觉元素的背景也同样借由不同色彩的对比,做到了突出的效果。

在 GNO Blankets 这个网站当中,强烈的明暗对比将网站元素分隔成为精美而清晰的区块。

阴影和体积

阴影和体积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视觉间隔方式,通过营造在「高度」或者说高程上的视觉差异,从而达到分层的效果,而这种设计也是符合人类一直以来的认知习惯。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整个设计的平衡和易读性,另一方面,它又能保持足够的微妙和自然,不会那么引人瞩目从而让人觉得出戏或者受到干扰。

这个APP的目录页面所有元素都采用了白色的背景,而阴影让布局呈现出了纵深层次,让内容足以展现又不显突兀。

这款提供定制化花束服务的APP也采用了类似的阴影元素,让整体看起来清晰又通透。

图片

图片在 UI 界面当中,同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视觉间隔,尤其是在包含大量文本内容的界面中。无论是博客、在线媒体网站还是其他类型的网站当中,图片的间隔作用都非常明显。无论是照片、插画、3D图形,它们作为图片都可以很好的平衡文本内容,提高内容的识别度和可读性,有效地划分层级,并且提高情感吸引力。

这个比特币网站的着陆页就使用了带有3D效果「了解更多」动态图片,图片和文本在内容和功能上都清晰地分隔开来。

在这个餐厅 APP 当中,图片作为划分内容的关键元素而存在。

按照功能划分

如果从功能的角度上来划分视觉间隔,可以根据它所处的层次来进行划分。

全出血间隔

使用线条作为全出血间隔是最为常见的,它会很跨整个屏幕布局来作为信息层级的划分。

这个画廊图库 APP 的艺术家目录当中,使用线条作为全出血间隔,来区分艺术家。

这个名为完美食谱的APP也使用了全出血间隔线来区分内容。

在这个财务APP当中,也使用了全出血间隔线来区分条目。

在这个电影APP的结帐页面当中,也使用了线条来作为全出血间隔。

嵌入式间隔

嵌入式间隔的功能是将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分割开,并且它通常会和标题或者其他的特定元素保持对齐或者对应,它们通常是进行某个大区块内不同组件的分隔,或者将多个同类的元素分隔开。

这个网站当中,使用横向的短分隔线来区分表单中的参数条目。

中间分隔

这种分割线通常会置于布局的中间某处,同样是分隔相关的内容,但是通常它们在属性上不一定是一致的,但是层级近似。

在这个出售草药的电商网站的右侧,使用中间分隔线将文本和可交互的区域清晰地分隔开。

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面对于不同类型的视觉分隔方式都有描述,在此之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 保持微妙:视觉分隔不应该醒目、太过引人瞩目,它们不应该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它们应该支撑布局的同时,微妙而不那么抓人眼球。

  • 中等频率:这和上一点是相辅相承的,过多的分隔线会变成视觉噪音,让用户浏览的时候感到疲倦。因此,应该仔细考虑使用频率,尽可能使用负空间,而不是线条。不要过度使用太多色彩,应该尽量保持整体的协调一致。

文章来源:站酷

通知系统的设计规则全面分析

雪涛

我们通过门铃声儿得知门外有人来访,也能通过电话铃声得知正被人呼叫。短信通知也有着类似的作用,包括各类产品的消息推送。

但不同的是,消息推送的重要性随着「通知」被滥用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它们变得不像门铃或电话铃声起到的作用性那么大,包括短信现在也大多是垃圾信息。

而且,通知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方式去触达用户。比如消息未读的红点提示,或者显示消息的数字统计,以及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顶部提示与声音或震动的提醒,等等。

但我们还是无法抑制点击图标的冲动,这仅仅是因为它具有未读的计数或红点提示,即使我们已经知道当中的内容并不重要。

而我要说的是,当通知内容变得次要且被滥用之后,它仿佛成了一种违背设计原则的功能 —— 中断用户当前行为。因为它打破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层级关系,破局至产品之外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这是一个非常打扰的行为。如果我在看书,突然收到一条并不重要的消息,那我一定会非常反感。

所以,为了不被「红点」支配,以及不让通知所打扰,我会把手机里所有产品的消息推送都给关了。

但是,以上内容并不能说明通知的无用论。同样有许多用户还是沉迷于通知的使用上,它所控制的是用户对于某个产品的控制欲,担心错过某条消息,就好像我在豆瓣写了篇随笔,就想看别人给我点赞评论的消息,但我又不可能一直盯着,所以通知这时候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以至于对于优秀的产品人或设计师,包括运营来说,利用好通知,就能掌握用户心理,巧妙的将用户留在产品中。它们甚至有助于与打算放弃产品的用户建立联系并促进互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合理的设计通知呢?下面我们通过「通知的组成部分」以及「通知的使用类型与规则」来详细做一次拆解。

通知的组成部分

关于通知的简单定义:它是一种吸引用户注意的功能模式,让用户获悉新事件的信息动态。产品将其发送给用户并与用户产生交流。

因此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通知有两种形式,分别是被动只读型和操作反馈型。

被动只读型,是指该信息可读,但不可进行操作;操作反馈型,是指用户可对该通知进行操作,如某宝订单支付成功后的地址信息确认通知。

所以在梳理组件的时候也要注意掉这个差异。

1. 消息中心

这里的消息中心,是一个信息汇总中心,但并不一定是信息来源。意思是,信息来源可能是有很多用户在你的文章下面点赞了,而这个点赞行为被汇总到了消息中心,再用消息中心指引作者去到文章页面查看具体详情。

所以它是一个汇总表。但也有可能它就是信息来源点,比如一些系统通知,告知要升级,因为它没有其他功能可承载,所以只会在消息中心里出现。

或者类比 iOS 系统的通知中心,如果通知是 App 推送的,那么它会指引用户进入某个 App;如果通知是系统行为,如勿扰模式,「6:00 前来电和通知将会静音」这个通知,是只可在通知中心进行操作的。想要更改,就需要手动打开设置。

2. 通知指示符

它可以是点,也可以是计数器,只要表明目前消息中心有新的信息就可以。我个人一直觉得这就是让我们多数人养成强迫症的罪魁祸首。

3. 信息标题

它主要是指该信息来自于谁或属于什么子类型,比如用户互动点赞消息,评论消息,系统消息等等。用户可以通过标题来获悉该信息类型,再通过内容摘要来判断内容是否重要。

当然,这里的摘要如果过长,就需要省略处理,引导用户进入消息源或消息中心。

4. 推送时间

推送时间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也好像不是很复杂的逻辑。只要说明该通知的发送时间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段问题。比如几分钟前,几小时前,几天前,这里的逻辑是按照时间推进规则持续增加来告知用户该消息的推送时间节点的。也就是过得越久,时间概念就越大。

5. 通知图标

上面讲到消息类型,我们也经常会在各类产品中发现不同通知的类型会汇总在各自的类型下。包括用户所接收到的信息,通常也会告知用户该信息属于什么类型。有时候,标题可能会更细,但是用户通过图标可以判断该信息属于什么类型,甚至都不需要仔细查看标题与内容。

但是,并不是所有产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图标来判断,有时候图标只是一个大方向,如果手机锁屏,相对于用户来说,这条通知只是告诉用户该信息是由什么产品推送,而并不能指向至该产品的什么类型的信息。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根据业务的场景,谨慎地选择图标。

6. 阅读指示器

它就像是上面提到的红点,这里指的是进入 App 的消息中心之后,所显示的内容。

7. 操作行为

这里的操作行为分两种,分别是 App 外与 App 内,它们之间的操作逻辑是不同的。iOS 系统通知的清除操作,只是在系统的通知中心将该信息清除,进入具体 App 后,这条消息还是会存在。而在 App 内删除该条信息,则该信息才会真正消失。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到,通知推送,是有两大类别的,分别是 App 外与 App 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展示形式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分析。

8. 小结

对上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得到这样一幅画像:

大部分系统或产品的通知组成,都可以通过此图概括,唯一不同的是,它们会随着不同的业务而发生变化。

比如豆瓣的推送消息告知用户近期有新的电影上映,那么通知来源要么是电影模块的功能详情页,要么是通知中心的系统消息;而通知类型就是内容更新;详情则根据具体内容来组合排列;最后送达至用户。

而其中的差别就是,如果是通知中心推送的,用户点击之后则是进入通知中心列表。如果是具体功能推送的,那么用户点击进入的就是具体功能页面。如下图所示:

从这里可以看出,通知是有具体模式的。

一旦确定了通知的主要目标,以及想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它们如何对业务产生作用以及对用户形成吸引力,就可以确定通知的具体样式了。

在这一节里只要知道通知的组成部分与通知模式如何指引用户进入 App 即可。后面我来带大家理一遍逻辑,以及在设计通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知的使用方法

聊完上面的内容之后,我相信大家对通知的组成与使用模式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也仅此而已,我们还是不知道一个优秀的通知功能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用户体验。这里面所包含的不止是表象,还有内在的规则逻辑。所以从这一节开始,我们仔细来梳理一遍。

从我们平时使用到的,以及上文提到的,可以大概先梳理出几类常见的通知类型。

1. 用户信息类通知

这种类型的通知有很多,比如微信消息发送,知乎私信,手机短信等等,它们主要由用户主动生成发送至其他用户被动接收,作用就是促进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提升用户使用产品的频率与时长。

这种通知,可给予用户操作也可不给予操作,不操作就是读取,并回复;操作就是可对该用户的信息进行屏蔽、已读、删除等设置。

这是最常见的通知类型,在多数社交产品与有社交特性的产品里都能看到。

说明

之所以给予用户信息的操作行为,是因为用户信息可分为感兴趣的与不感兴趣的,它主要取决于人。不感兴趣的人,频繁的发送信息,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毕竟有很多用户消息并不是用户想要接收的,所以在社交产品里,用户可删除好友,或拉黑好友;在有社交属性的产品里,用户可拉黑账户,以达到不被骚扰的诉求。

如果没有到达删除好友的程度,也可对该好友的信息进行屏蔽,甚至对该好友信息做已读而实际上未读的处理;或者对重要信息做未读而实际上已读的处理。

当然,用户还能对群消息做更复杂的设置。这就是产品对这类通知的一种优化方式。

2. 系统推送类通知

我们经常会在手机上收到一种系统类通知,或者在 App 中也会收到类似的系统通知。大多是关于系统升级,密码更新等。

这类通知多数是用户被动接收,且对于系统与用户来说是较为重要的。当然也有不重要的,比如 App 更新说明的通知,告知用户新功能有什么变化,或系统更新了什么等等。

对于这类通知,用户大多无法进行设置,因为它们比较强制,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类似于告知用户:我们有新的消息,比较重要,你来看看,即使你不打算更新或执行也来看下。

说明

系统类通知,通常来说较为被动,要么强制用户执行操作,要么就是提醒用户系统近期做了更新,或者是一些并不重要的信息提示,比如勿扰模式。

强制类系统通知不能频繁,否则会给用户造成控制欲反制的副作用。类似于本身用户使用产品需要对产品享有控制权,现在反而被产品控制了。这是不行的。

3. 通用推送类通知

这类通知就是第一节中提到的那些,比如点赞/评论,内容更新等等,这类通知如果是忠实用户,那么或许不会反感它的频率,当然还是需要适当。但如果是普通用户,那么造成的影响就是直接关闭该 App 的所有通知。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之所以开始反感通知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类通知所造成的。内容不断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推送多条对于该用户来说无用的通知。包括只适合一些符合条件的用户参与的活动通知也推送给所有人,那么用户就会逐渐对这类产品的通知失去兴趣,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即便像某团一样,经常弹出开启通知的弹框,也依然无法召唤回用户。这就是很典型的下场。

说明

通用型通知,如果是业务很复杂的产品,就必须建立通知推送的功能模块,给予用户进行选择接受哪类信息的权力。允许用户进行相应的设置,如活动类推送可拒绝接收。

在很多产品中都已经置入这样的推送模块设置,如下图。

这类内容就是针对于产品的具体业务进行细分。

比如兴趣精选,私信消息等做好类别划分。用户可对自己感兴趣的通知做选择性的推送接收。

另外就是,在相同账户的不同设备之间,推送应该同步推送与被处理。不能这边推送了,那边没推送,或者这边处理了,那边没被处理。

4. 智能推送类通知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在使用如大众点评等产品时,只要你切换了城市,产品就会推送通知告知用户该城市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景点与品尝的美食。

虽然这类通知还算不上多少智能,但至少在用户群体中是存在这类诉求的。而这类诉求有时候并不能主动感知,因为用户可能会想不起来通过哪类产品来查找附近美食。当这么一条通知出现的时候,正好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反而提升了用户对于产品的好感度。

现在很多产品的通知都逐渐智能化,不会像以前那样,三更半夜发来一条无关紧要的通知。而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产品、设计、运营,在这方面没有下过功夫,只将通知作为一种普通的工具来使用。导致用户开始排斥通知,将其强制关闭。之后,就很难再让用户开启了。同理心效应,当做这类功能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被其他产品打扰的。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我相信未来的通知系统会更加全面,且能做到千人千面的模式,不过在此之前,各位产品设计师,还需要对通知下一番功夫才是。

5. 小结

我们还可以继续举例说明,但是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到这里为止,我再对上面的内容做一次总结,梳理出一个好的通知应该是如何设计的。

干扰最小化:通知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干扰性。它的目的是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产品上来,所以要认真思考发送通知的内容、时间、频率;不要提醒用户当前屏幕上已经处于展示状态的内容;也不要推送与用户无关的系统信息。

跨设备:当用户读过了某条信息,这条信息应该不再做展示。同理,用户也应该能够在其它更适合接收消息的设备上找到已读信息。用户通知应该在所有设备上进行同步。

允许设置:允许用户在「设置」中禁止或调整通知的形式。如案例一,通过选择推送内容,来影响接收推送的频率。案例二,可选消息提醒的形式是红点+数字,或仅是红点。

时效性:良好的通知应尽可能实时推送。而不是等这件事情都过去很久了,才推送给用户知道。

支持汇总:把同类型的通知合并为一条,并显示信息未读数量。也可以考虑一键展开通知,显示信息详情。

可操作性:把通知和操作结合在一起,让用户不需要打开首页就能对特定通知进行常规操作。操作应该清晰明了,且仅在未重复默认操作时提供。同时操作应该是有意义、实时、和内容对应的,并且能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如案例一,可以在不打开邮件的情况下,直接对通知进行管理、查看和清除。案例二中的操作针对的是未读邮件,可便捷地在通知板面进行回复、删除、标为已读或垃圾邮件。

总结

对本篇文章的拓展总结:

  • 通知具有召唤属性,但是频率过多就会变成打扰,所以要注意通知的频率与内容重要性;
  • 设计师或产品经理应该将通知的内容分类梳理出来,以便维护或新增必要需求可能需要用到的推送信息。
  • 通知一般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推送只读型,一类是操作反馈型;设计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通知做好对应的设计,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想要利用好「通知」,也需要对业务有详细的了解,再代入本文所列举的注意点,就可以设计出一个体验更佳的通知模式。
  • 通知规则不会脱离本篇文章的范围,所以只要详细研读,必会有所收获。

文章来源:站酷

如何创建精致的UI界面布局篇

分享达人

前言

前面已经完成这个系列的 “排版和图形”两篇文章,本周接着后面的 布局篇幅,我们知道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美观度,不同形式的布局,给用户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产品也将会有不一样的性格,因为布局直接影响界面空间疏密程度,不同产品都有着不同空间,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去布局,并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现今大部分产品基本都是长得差不多,作为设计师更应该去多研究一些布局趋势,并能将其融汇在自家产品中。 




为什么要重视布局

- 
布局对界面设计来说十分重要,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在移动端或者web端的设计中,他在车载中、电视端UI或者VR设计同样有很大影响。我们知道界面设计中最关键的五大基础语言;形,色,字,质, ,其中 构(结构)即是我们所说的布局,五个维度之前已经和大家分享了 图形和字体篇,今天我们可以看下布局对界面设计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通过布局来使界面设计看起来更加有范,更有自己的视觉特征点在里面。 




目前主流布局趋势是怎样的

-

前面在向大家介绍布局的重要性和他对界面设计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比较有创新的布局来提高界面精致度,该如何去下手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目前主流一些趋势做法,了解国外设计师如何找到更有创意的方式来设计他们的布局 - 并将一些创意运用到界面设计中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下。 





偏移与叠加网格布局

-

网格布局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很熟悉,那么今天所说的偏移叠加网格布局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就是我们在设计界面时候,把最底层基础网格搭建好后,上层的内容排版,通过错落叠加方式来布局,这种布局的优点是留白空间大,呼吸感强,图文错落交织一起,形式感增强。缺点是,运用的范围会小一些,承载内容少,一般Web端运用比较多。当然也有一些移动端设计个性化产品存在这样的布局 (Rover APP)可以去下载体验下。 


上图文字与图片交叠错落排版,图片与图片之间也是网格交错



上面移动端设计,设计师通过留出左侧空网格,整体内容往右侧偏移,导航相对内容来说做了差异化设计,并未进行偏移设计(看我上图红框部分)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我们点击汉堡菜单的时候,本来整体就要往右侧移动,如果再继续移动,那么内容会显示不下,同时视觉效果并没有很好



半偏移网格布局,界面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偏移底层网格,而是部分模块这样去做,原因是内容多的情况下。





分屏布局

- 

分屏布局,顾名思义就是将屏幕进行几种不同区域的划分,然后内容分布排版在里面,分屏布局解决的主要问题将屏幕大的设备进行合理划分空间设计,一般是在横屏运用比较多,比如PAD,或者WEB或者车机中控屏,下面一起看下分屏布局在实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上图界面设计采用了1/2分屏布局,将图片与内容文字进行区域划分,下图是将主文案摆放在分割区域中间(文字较少情况下可以这样去做)增强形式感。当然分屏布局可以有多重形式,列如,2/3,1/3,3/4等等,可以根据内容进行选择合适分屏





Z轴视差布局

-

视差布局,在web app或者web端布局常用比较多的一种,运行方式当滑动页面内容时内容与内容之间运动速率会有时间差,同时Z轴空间位置也会有深度差异,这样就形成了视差效果,视差布局一般在H5界面出现比较多,用于营销场景会多一些,当然WEB端倒是比较常见 


地址:https://www.stereo.ca/project/clinique-dentaire-gagnon/





内容重叠布局

- 
内容重叠布局,打破了传统平整的极简注意风格,扁平化设计将会加入Z轴空间元素,使得整体设计有了新颖的布局方式,这也是一种区分竞争产品的布局方式,一般内容重叠产品大多出现在偏杂志化设计的产品中,如之前我介绍图形篇时候提到 韩国29cm
他们详情页,运营页面运用了重叠布局。 



地址:https://www.stereo.ca/project/clinique-dentaire-gagnon/






卡片布局

- 
为什么要把卡片布局拿出来讲?卡片布局应该是我们见过最多的布局了,卡片布局也会有很多种方式去布局,根据产品内容复杂程度去建立卡片容器大小,卡片作为承载内容的容器,对于响应式布局也是非常有利的支持,我们看appstore,behance的移动端,都是卡片布局。 



卡片布局还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他能够封装内容,使得画面布局整洁,所有内容都往容器里面放,信息之间保持很好的区分



全封闭卡片布局,内容之间通过卡片封装,中间无空隙





自由式网格布局

- 
这种网格布局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布局上多以卡片承载内容为主,卡片跟随隐形网格随机分布在画板中,有点类似我们说的暴瀑流布局方式,这种会比较灵活,一般会在摄影类,杂志类,文艺类产品居多。 







如何运用这些布局进行创新设计

-

上面已经列举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些布局,可能部分人还是感觉不会使用,也不会很好的去利用在自己设计中。要么就直接把别人布局抄袭过来,其实是有方法的,我们可以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一种布局拿出来,然后拆解他,拆解完后,再来重新组装,组装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下其他布局,两者集合起来,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你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方式。 


上面利用乐高积木思维重新对布局进行拆解组合,当然一切的布局都是基于当前你的主旨,你的产品内容,找到合适布局,然后去研究他,并且拆解,然后重新搭建属于自己产品一套布局规则





总结

-

全文向大家介绍5种布局思路,当然其实不止这5种,但是其他布局相对来说会运用少一些,这些布局我们可以加以学习利用,可以运用在任何设计中去,当然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清晰知道自己产品的主旨目标,用户群体,合理运用布局,做出创新设计!


转自:站酷-设计TNT 

如何让你的设计更有说服力?掌握这五个体验设计原则··

分享达人

从数个项目中总结出的体验设计原则,包括详细的举例说明

李笑来说过一句话: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但是很多人总觉得背方法论是笨工夫,高手难道不应该根据场上局面随机应变吗?但事实是,随机应变才是笨办法,方法论和成语典故、数学定理一样,是人脑思维中的快捷方式,“聪明人”之所以能做到随机应变,是因为他们脑中存有足够多方法论,当遇到事情时,这些方法论像神经一样互相连接,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设计的方法论——设计原则,在方案输出时,可以将设计原则作为方案的自检工具,这样在方案内审时,面对领导和同事的质疑,除了说“大厂都是这么做的”这样苍白无力的解释外,还有更多的设计原则做支撑。

 

一、一致性

一致性的益处:对用户来说,一致性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对开发团队来说,可以减少错误,降低产品的维护成本,提高代码和设计的复用率。对企业来说,一致性意味着产品的不同模块要有相似的外观、感觉和行为,这种特性会被扩展到企业其他产品中(比如Adobe旗下的产品都严格保持着相同的标准),有利于强化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建立品牌忠诚度。

 

一致性的弊端:很多设计师容易被这一原则而禁锢,进而成为设计师偷懒的借口,设计师有时为了强调一致性而忽略了特定情境下的用户行为和使用模式,所以在设计时不能只关注用户的感觉和品牌认知,要根据特定场景敢于创新。

 

一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交互行为一致性,交互行为一致性又包括操作方式,控件,控件位置等。拿最近做的项目举例,「转到银行卡」和「信用卡还款」虽两个不同功能,但尽量使模块内控件,控件位置及操作方式保持统一。


2、视觉表现一致性,包括风格,色彩,文字,图标,图片等。风格和色彩的统一比较容易理解,这里详细说一下图标和图片如何保持统一。


图标的统一性:

1)一款产品在各个平台上的图标要一致

2)多款产品在一个平台上的图标之间的风格或规范要一致

3)一款产品的每个图标的风格、细节、体量感上要一致


如何做到每个图标风格,细节,体量感上的统一?

1)保持图标的复杂程度或简约程度统一

2)不使用潦草、手绘的造型,几何形更容易达到统一

3)保持图标的维度统一(二维/三维)

4)保持图标阴影、渐变等样式统一或均无样式

5)保持图标颜色或图标背景的颜色统一

6)保持图标的尺寸和比例统一(体量感)

7)保持图标线的粗细统一

8)保持图标圆角大小统一


如何做到图片的一致性:

1)图片的处理方式一致(尺寸比例,圆角,投影)

2)图片的风格一致,图片风格是否保持统一视产品属性而定,像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想要保持图片风格的统一性简直要了店家的命,但是图片的处理方式可以做到统一,比如淘宝的商品图大部分是灰色背景等。

 

3、文案的一致性,文案的人称,风格保持一致,网易云音乐的文案都是用的第二人称,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二、优先级

优先级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功能优先级:把握核心需求,突出亮点功能,拿最近做的项目举例:转账主页面功能优先级最高的是「转到银行卡」「微转账」,所以在页面布局、所占比重上强调这两个功能,同时上滑时两个按钮变小冻结在页面顶部,方便用户快捷使用。


2、内容优先级:内容分级,突出核心内容。拿最近做的项目举例:代金券详情页,根据用户使用卡券的场景,以及数据分析得出的内容优先级对内容进行布局与设计。将优先级最高的代金券二维码放在用户视线触达的位置,当用户上滑时,底部出现全局浮动的按钮,可快速显示二维码。


再比如,转账后的状态页面,用户最关心的内容是转账后的状态及转账金额,其次是收款方信息以及转账备注,将信息进行整理、归类、隐藏、删减,避免不重要信息对用户获取重要信息时的干扰。点击箭头可查看更详细的转账信息,最后的页面设计如下:


3、交互优先级:主要路径清晰,减少干扰和分支。如下转账流程中,根据用户每一步骤的目的与使用场景进行信息呈现,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不该出现时隐藏,分步骤进行,使转账这一主路径清晰明了,减少其他信息对用户的干扰。


4、视觉优先级:重要的视觉信息第一眼看到,主要次要信息有所区分。如微信钱包页面,收付款和钱包的视觉优先级明显高于下方的腾讯服务。美团首页上方虽都是功能按钮,通过图标的体量、大小、位置拉开彼此层级,突出展示「扫一扫」「付款码」「红包/卡券」「骑单车」这些功能,很好的引导了用户视线,完成产品目标和用户目标。


三、易读性

易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使用用户语言而不是开发者语言,贴近生活实际而不是学术概念。图1是改版前的页面,页面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图表、止鼾次数、分贝向用户传达止鼾器的止鼾效果,呈现方式不直观,且用户对分贝并没有确切的概念,图二将分贝巧妙的转化成蜜蜂的声音,增强了易读性,在这里蜜蜂的声音就是用户语言,分贝即开发语言。


2、符合用户认知与心智,延续约定俗成概念。苹果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弗说:“好的设计无需认知门槛”,好的设计不需要任何指示用户就知道如何操作。如下图苹果系统的亮度设置,向上滑动是提高亮度,向下滑动是降低亮度,而不是向下是提高,向上是降低。


再比如,根据我们的正常认知,下一步应该在右,上一步在左。


3、保持简洁,不给用户造成困扰与疑惑。还是拿之前做的项目举例:微转账不同于普通的银行卡转账,需要给用户进行解释说明,改版前的说明直接将大段的解释文字展示给用户,可读性差,改版后将大段的解释转化成4个直观的步骤,对用户来说更容易理解。

四、容错性

容错性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操作前可预知:有预防用户出错的措施,关键操作有确认提示,及早消除误操作。如图1输入转账金额时提前告知用户银行卡余额,避免余额不足让用户重复输入;图2提前告知用户提取的金额是50的倍数,避免用户出错。



分期还款时,提前告知用户一个账单周期只能申请一次分期,且在用户二次确认的弹出框再次提示。



2、操作中有反馈:给用户明确的错误信息,并协助用户方便从错误中恢复工作。如在分期金额输入错误时及时告诉用户出错的原因。



3、操作后可撤消:允许用户撤消错误操作,如mac系统垃圾箱中「放回原处」功能:



微信对话中的「撤回」功能,这些都体现了系统的容错性。


五、可控性

可控性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记忆及预测用户行为,帮助用户做些事情,减轻用户记忆负担。如mac系统的密码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记住常用的账户密码:

邮件中,输入收件人的姓,软件能自动检索出该姓下曾出现过的所有用户的邮件地址。


2、对操作给予及时反馈,用户能了解操作是否已生效,用户在界面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或者操作状态变化,界面应及时给出反馈。


3、将操作状态或进度显示出来,用户能了解当前系统状况,如让用户实时了解货物的物流信息,会减轻用户等待的烦躁感,同时增加可控感。


4、用户清楚知道自己当前在哪里,退路在哪里,可以去哪里,如分页控件就能明确的告诉用户自己在哪,退路在哪,还能去哪。




5、提供适时帮助、必要的信息提示,如最常见的功能引导



回顾:


一、一致性

1、交互行为一致性:操作,控件,位置。

2、视觉表现一致性:风格,色彩,文字,图标,图片。

3、文案措辞一致性:提示语,功能按钮等。


二、优先级

1、功能优先级:把握核心需求,突出亮点功能。

2、内容优先级:内容分级,突出核心内容。

3、交互优先级:主要路径清晰,减少干扰和分支。

4、视觉优先级:重要的视觉信息第一眼看到,主要次要信息有所区分。

 

三、易读性

1、使用用户语言而不是开发者语言,贴近生活实际而不是学术概念

2、符合用户认知与心智,延续约定俗成概念。

3、保持简洁,不给用户造成困扰与疑惑。

 

四、容错性

1、操作前可预知:有预防用户出错的措施,关键操作有确认提示,及早消除误操作。

2、操作有反馈:给用户明确的错误信息,并协助用户方便从错误中恢复工作。

3、操作后可撤销:允许用户撤销错误操作。



五、可控性

1、记忆及预测用户行为,帮助用户做些事情,减轻用户记忆负担。

2、对操作给予及时反馈,用户能了解操作是否生效。

3、将操作状态或进度显示出来,用户能了解当前系统状况。

4、用户清楚知道自己当前在哪里,退路在哪里,可以去哪里。

5、提供适时帮助、必要的信息提示。


-希望此文对你有一点帮助


转自:站酷-poppy



干货|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案例解析

分享达人

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它们被称为「启发式」,<br>被奉为交互设计师的入门法则。

开篇灵魂拷问:


你认为一个怎样的产品才算是一个好的产品?

这个问题耳熟吗?面试的时候是不是有被问到过?
我们经常使用的那些产品,哪些是好的产品呢?

当我们谈论一个 APP 产品时,
作为用户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一般都是是这个产品好用吗?功能复杂吗?
而不是这个产品用户界面颜色好看吗?
交互的动效酷炫吗?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时刻影响着我们;
一个好的产品会给我们带来便捷,
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又美好;
也会有一些产品使用时会感到不舒服,
糟糕的产品体验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复杂而又烦恼。
所以,决定一个产品好不好用,
能不能长期使用都是用户体验直接决定的。
用户体验关注的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带给用户美好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尼尔森十大原则」,
这十大原则是具体而又全面的用户体验可行性检验方法。

    
尼尔森是谁?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毕业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技术大学的人机交互博士,他拥有79项美国专利,专利主要涉及让互联网更容易使用的方法。于1995年1月1日发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则」。1995年以来,他通过自己的 Alertbox 邮件列表以及 useit.com 网站,向成千上万的 Web 设计师传授 Web 易用性方面的知识,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可能带来争议,至少在 Web 设计师眼中,他是 Web 易用性领域的顶尖领袖。2006年4月,并被纳入美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学院,被赋予人机交互实践的终身成就奖。他还被纽约时报称为“Web 易用性大师”,被 Internet Magazine 称为 “易用之王”。
        
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它们被称为「启发式」,      
    
    
是广泛的经验法则,而不是特定的可用性指导原则。
虽然是1995年提出来的,
但是至今仍然被奉为交互设计师的入门法则,
我们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标准,
而只当做一种经验来学习,
然后跟现实中的设计结合来使用。
因为尼老师是从 web 设计提出的十大可用性原则,
我们要结合的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然后在「尼尔森十大原则」的结构下探讨在用户体验上达到的目标。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为:

01. 状态可见原则 

02. 环境贴切原则 

03. 撤销重做原则

04. 一致性原则 

05. 防错原则

06. 易取原则 

07. 灵活原则 

08. 易扫原则 

09. 容错原则 

10. 人性化帮助原则


下面我们就针对每一条来单独分析一下吧~


 ·.  状态可见原则 
系统应该让用户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适当的时间内做出适当的反馈。
不要蒙蔽用户;
沟通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无论⼈还是设备。

示例:在淘宝里,我下拉时他告诉我「松开刷新」,也就是现在还没有开始刷新;我松开后状态变更成「刷新中」,表示现在正在刷新。
这样的设计告诉我们,界面现在是什么状态,现在在干嘛,在整个功能的变化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对应的文字描述。


其他示例:下拉刷新时的加载中,加载完成提示,收藏成功、支付成功、实付失败等提示。


·. 环境贴切原则

功能和服务贴近用户使用的场景,

符合当前场景用户的体验。

产品的功能和服务应该贴近真实世界,

让信息更自然,逻辑上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


示例:我们在店里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支付宝导致:5元」就是贴近环境的设计。
商家需要确认你是否付钱,
但是又经常忙于手头的事情无法及时查看;
而这样功能的设计,商家即使在忙着手头的事情依然能通过声音来确认已经收到你的钱了。
这样的设计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是友好便捷的。


 ·.  撤销重做原则 

在使用产品时了解和掌控当前页面。

如果用户误操作,可以随时撤销,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足够自由。


示例1:我们用微信和对方聊天时,当我们写了很多字,发出去时却发现其中有错误,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微信的撤回功能,体验更好的是,撤回消息旁边有「重新编辑」功能,可以让之前编辑的文本回到对话框重新编辑再发送。如下图:


示例2:iOS系统照片的删除和撤回


·. 一致性原则

同样的文字、状态、按钮,都应该触发相同的事情,遵从通用的平台惯例。也就是,同一用语、功能、操作保持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结构一致性

保持一种类似的结构,新的结构变化会让用户思考,规则的排序能减轻用户的思考负担。

示例:微信中每个模块的条目都有统一的「图标+文字信息」的结构样式,能让用户快速了解每一个模块;


2. 色彩一致性

产品所使用的主要色调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换一个页面,颜色就不同。

示例:淘宝的图标颜色与界面的主色均为橙色,也包括其中一些标签和强调的文字颜色都是橙色色。整个界面除了图片的有效信息外,都通过灰、白、橙色色来呈现,界面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


3. 操作一致性

能在产品更新换代时仍然让用户保持对原产品的认知,减小用户的学习成本。

示例:微信在对话框和通讯录都采用了左滑出操作的交互,如下图:


4. 反馈一致性

用户在操作按钮或者条目的时候,点击的反馈效果应该是一致的。

示例:QQ的每个分组点击后都是向下展开组内成员列表;


5. 文字一致性
产品中呈现给用户阅读的文字大小、样式、颜色、布局等都应该是一致的。
示例:例如微信几个关键界面的字体:三个主界面内容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列表的标题字体和间距都一样,这样让整个APP视觉上看起来很舒服;


 ·.  防错原则
比出现错误信息提示更更好的是,用设计防⽌止这类问题发生。在用户选择动作发⽣生之前, 就要防止用户容易混淆或者错误的选择。

1. 限制操作范围与条件;
示例:未输入验证码前,底部的登录按钮是置灰不可点击的,只有填写完整,底部的登录按钮才会变为可点击状态。这就是为了防止用户犯更多错误;


2. 对有风险的操作进⾏二次确认;
示例:删除个好友时,通过二次弹窗给出防错措施。

·. 易取原则

减少用户记忆负荷,在适合的时机给用户需要获取的信息。
1. 为用户提供历史记录、关注、收藏等功能;
示例:爱奇艺为用户提供了看过记录和我的收藏,帮助用户记忆:



2. 选择而不是输入,尽量降低输入成本;

示例1:打车软件自动获取当前位置;

示例2:iOS系统收到验证码后自动带入到键盘,点击直接输入;


·. 灵活原则

对于新用户来说,需要功能明确、清晰,对于老用户需要快捷使用高频功能。不可为了某一种用户,把不必要的信息占据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自定义功能或模块的展示位置;

示例:支付宝首页的应用是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定义的,包括定义常用应用、排序、删除、新增等等。这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定制自己适合的应用分布方式,这就叫做用户定制常用功能,如下图:


2. 将“常用”自动归纳以提升使用效率;

示例:微信聊天界面表情弹窗中会有一个「最近使用」的模块,它把个人平时使用频率或者次数最多的表情进行归类。当用户使用的时候,能很快的找到自己喜欢或者常用的表情,提高了聊天效率;包括饿了么的「我的订单」里的每一个订单都可以通过再来一单重新一键下单,如下图:


3. 缩短操作路路径,提升使⽤用效率与体验;

示例:微信的对话框,当点击「+」调出下面的操作选项时,会默认弹出刚截图或拍照的照片,方便用户直接调取,还有APP长按后出来的快捷操作列表,如下图:


·. 易扫原则

直译:美学和简约的设计;页面不应包含不相关或很少需要的信息,页面中的每个额外信息都会降低主要内容的相对可见性。

示例:如下图列表中出现的信息都是用户比较关注的信息,比如配送费,配送时间,距离等;携程的选择机票界面讲最重要的时间和机票价格放大突出,让用户能一眼看到,如图:


 9 ·. 容错原则

直译: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和从错误中恢复;我们尽量避免用户出现错误,但当出现错误时,我们应该尽量去安抚用户的挫败感。

⽤配图+文字代替「404」,明确告诉用户哪⾥错了和解决方案。

示例:界面加载失败时的刷新提示,还有登录时的手机号码校验,如果手机格式错误会出现会提示用户手机格式不正确和正确的格式。


 10 ·. 人性化帮助

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法是:

1.无需提示:非常简单易懂,用户看界面就知道怎么操作,无需提示;

2.一次性提示:只需要一次提示用户就懂如何使用;

示例:常见的新功能引导、引导⻚等,示例:


3.常驻提示: 较重要的提示,用于指导或帮助用户;

示例:支付宝转账时,常驻在顶部的安全确认提示,还有转账时的服务费提示,如图:


4.帮助文档:稍微复杂一点的软件,虽然要让他尽量简单但帮助文档都是必要的;

示例:微信设置界面里的「帮助与反馈」,还有支付宝转账时弹出来的「求助反馈」,点进去后的常见问题界面;


以上就是我对Jakob Nielsen(雅各布·尼尔森)的十大交互设计原则的理解和实例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同样对这些方面有些兴趣或者看了后有些什么想法,欢迎一起讨论。

转自:站酷-搞设计的月野兔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