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10种UI/UX设计趋势

雪涛

我们收集了一份UX/UI设计趋势清单,帮助你了解2022年的相关行业变化,以及未来展望。

想成为更优秀的设计师, 需要了解设计趋势和受众目标的需求。了解UI/UX设计趋势本质上与了解时尚或者消费行业的趋势并无本质差别,都必须倾听人们的需求,关注人们如何使用产品,创造出美观、简单、易用的设计,使产品脱颖而出。

在2021年的那份文章中,许多假设已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已经演变成全新的东西。

我们收集了一份UX/UI设计趋势的清单,帮助你了解2022年的相关行业变化。




1.极简主义


越是领先的科技公司,你会发现,他们对简单大气、重点信息明确、精致的设计越有强烈的偏好。这种趋势逐年增多,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品牌和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也越来越多的偏好这种风格。


例如:英国金融科技公司Revolut


Meta(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宣布,该平台的品牌将部分更名为“Meta”。)


Dribbble设计师:MoRas ✪ 的作品

小结: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极简主义也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纷杂的物品和内容生产者无时无刻都在绑架我们的眼睛,很容易让人沉沦其中,不能自拔。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这些购物和社交软件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工具,而拒绝做工具的奴隶。「觉醒」的人越多,极简主义的运用就会越来越普遍。





2.粗旷/粗野主义


粗旷主义包含强烈的轮廓、鲜明的对比色、大胆的排版和真实的生活摄影相结合。




  • 去年我们还在说:“ 野蛮主义设计风格短期内应该不会深入到UI设计中去,更多的会在网站,或者杂志的设计运用此种设计思想。”


今年Spotify Wrapped(可以理解为国外的网易云年报)就给我们上了一课—野无止境。

贪吃蛇一样的形状配合各种高饱和颜色,穿插于各种界面和海报中,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令人难以忘怀。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设计:





3. 重回90年代


流行趋势总是轮回又轮回,但原因可能不是现在的人忽然意识到以前的回忆有多美好,而是当年的90后小孩成了行业的领头羊以后,将童年的美好回忆拿出来沉醉一番,找个机会释放内心的那份童真。

创意机构CPB London的设计总监June Frange将这波趋势称之为「年代怀旧」,短视频平台和明星效应的加持,以及使用者自发性的DIY内容,也使得它的影响力更加强大。

今年《王者荣耀》推出了两个新主题的游戏皮肤,其中一个以旧版西游记为原型打造的孙行者皮肤,一经上线在销售量上就远远超过了同时出现的安琪拉新皮肤。而原因却并不是皮肤的精美,因为从孙行者皮肤的精美程度而言,官方这一次就是出了一个“原皮”。

这样一个简单的皮肤,却让无数玩家纷纷掏钱买账,这就是怀旧的魅力。这种使用传统神话故事元素结合官方的创新设计,让无数玩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虽然我玩游戏不多,但是也半夜爬起来买了个孙猴子~




4.排版变得更生动有趣


10 年前,行业对排版比现在要严格得多,有明确的排版和字体使用规范。

不过现在,设计师们可以对标题和段落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完全取决于想象力。将字体与形状、照片和表情符号混合,在其上添加纹理,或者选择一种形式非常复杂的字体做装饰。

这种设计会产生一种有趣、引人注目的效果,但它也必须要美观和谐——我们仍需在设计时首先牢记:用户的舒适度永远是第一原则。

字体设计在2022年仍将占有一席之地,设计排版中融入夸张的、富有个性的字体,比如:同时拥有流畅的线条与锐利的棱角。


《鱿鱼游戏》的韩文片名标题,是由几何图形重新排列组合而成,挑战了抽象形状和文字之间的区别,借此突破字体必须易于阅读的局限,创作出具有表现力的形式。


Design Bridge London的高级设计师 Chris Algar认为:「  2022 年将是字体的重要一年」。


他预测:“我们将看到排版风格融入真正夸张的个性字体,在流畅的线条和锐利的棱角形状之间形成对比。”
Chris 认为,颜色和活力也将在 2022 年的排版趋势中发挥重要作用。





5.Glassmorphism 和玻璃元素


玻璃态已经无处不在——这是事实。有背景模糊、半透明物体,如卡片、水彩、玻璃球等等。从 Mac OS Big Sur 和 Windows 11 ,玻璃拟态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在去年,Glassmorphism(玻璃拟态)经过一整年的风靡也算站稳了脚跟,并未像新拟态风(Neumorphism)一样火速崛起又火速沉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这种风格融入设计中去。





6.极光背景


不知大家是否可能还记得前一年的这个趋势——「模糊的彩色背景」。

它在2021变得非常流行,甚至有了一个专有名词——极光背景。

微妙、多彩、模糊的颜色看起来非常友好和有机——且更具视觉吸引力。这些飞溅和高斯模糊可以用作整个背景或置于一些重要的 UI 元素下。








7.全息/霓虹灯


这种网络全息/霓虹灯效果很适合虚拟现实和全息界面的时代。虚拟世界提供的新可能性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充满活力的、发光的颜色、抽象的圆形、全息图纹理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特征。


它也被广泛用于许多加密空间,以展示这些接口的未来性。





8.环保风


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的,投射到设计中——可以将「生态外观」和感觉融入设计中。

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追逐这种「纸质感」的趋势——背景通常是灰色的,类似于可回收的纸板。排版风格极简。对比度很高。颜色非常克制,看起来稍显「暗淡」,这种风格包含现实生活中的摄影、纹理、和涂鸦。




9.粘土形态3D


3D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正在变成设计趋势和大众流行

现在一种特殊的风格越来越受欢迎,3D最新的流行风格是粘土形态——类似于由粘土制成的对象(形状简单,由圆柱形/椭圆形组成,由内阴影和外阴影创造深度,但采用更「松软」的 3D呈现方式,通常与其他极简设计结合在一起。粘土3D有种可以按出一个坑的质感。






10. Metaverse


元宇宙(英语:Metaverse),又称形上宇宙,此一科技词汇由前缀“meta”(意思是超越)和词干“verse”(通过逆向构词法从“宇宙(universe)”得来)组成,可简称为MVS。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未来互联网虚拟环境的概念,于共享、持久的3D 虚拟空间组成一个可感知的虚拟宇宙,此合成环境包含对象、常驻用户与其交互关系,并存在于虚拟定义的时间中。旨在提供连接用户长时间登录和交互。广义上的元宇宙概念不仅指虚拟合成世界,还指整个互联网,也包括增强现实的范围。


Metaverse描述的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技术和媒介,都在不停地缩短虚拟和现实的距离。


人类的大量活动和时间在往数字世界进行迁移。我们的社交活动、经济活动都是在数字世界(或者叫虚拟世界)里面,玩游戏也好,购物也好,社交也好,所以元宇宙(Metaverse)就是顺应这样的趋势产生的,元宇宙就是个数字世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集详细资料。



用户体验设计,设计师的出发点是人,让人的使用体验感加强,趣味性加强,使用更加方便。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一个辛普森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中后台加载-被忽略的体验细节

雪涛

这是一篇想要讲清楚中后台加载流程和加载用法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感谢在此期间公司前后端和设计部门小伙伴提供的帮助

先看目录,大家按需取用,当然更建议全文阅读(全文7756字,建议阅读20分钟)

undefined


undefined

大部分设计师应该都遇到过这种场景:在做设计前并没有考虑到加载,但在进行还原度走查或者验收的时候才发现,由于某些页面数据请求较慢,导致在页面中会出现空屏状态。这时才想起需要在这些页面添加动画来承载页面的过渡。

归根结底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关注页面本身,而很少去思考页面在呈现过程中何时会出现白屏状态,都是后知后觉去补充完善。加载作为必备的一环,却总是被忽略。目前很多B端产品在这方面都没有一个系统合理的规划,导致系统的加载体验缺失或者不统一。

因此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讲清楚中后台加载出现的场景和规则,对需要深入了解加载以及在制定加载规则的设计师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undefined

加载通俗来讲就是用户从触发页面操作,到页面最终呈现的一个等待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存在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有快有慢。快的加载只需要几百毫秒就结束,但慢的加载就可能会达到几秒甚至十几秒,让人产生焦虑。

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从页面渲染的整体过程来进行说明。当我们从浏览器输入网址,再到我们看到完整页面的这个过程,网页到底经过了哪些步骤呢。经过资料查询和与前端确认,整体过程可以阐述如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页面的呈现是程序经过了一系列操作才最终呈现到我们面前的。在这里可以将其简化为四个阶段:用户操作功能→页面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受并返回数据→页面呈现。

而决定整个页面加载快慢的就在于请求与数据这里。一般我们可以将页面的数据分为2种类型: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


静态资源:前端的固定页面,这里面包含HTML、CSS、JS、图片等等,不需要查数据库也不需要程序处理,直接就能够显示的页面。可以简单理解为你页面上的固定字段和结构。这种页面一般加载速度比较快,比如我们看到的展示型官网一般都是前端写好的静态资源。


动态资源:而对于页面上的动态变化的,需要程序处理或者从数据库中读数据,能根据不同的条件在页面显示不同的数据,比如表格数据、统计数据等称为动态资源,这种都需要调用后台接口来进行返回,因此加载速度相比于静态资源就会更慢。

而它们的区分点用下图可以表示:

可以看到静态资源基本是直接返回,而动态资源还需要连接数据库调取资源,尤其是在遇到数据库调取较慢时就会花费更多时间。而我们加载缓慢的大多数问题,也基本上更多出现在动态资源的获取上。


undefined

当我们清楚加载形成的原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需要加载的地方对其进行处理。这也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遗漏的地方。我们先看一下目前常见的2种处理方式:「默认处理」和「使用进度指示器」


2.1程序默认处理方式:直接显示

当我们对加载过程不进行任何处理时,程序就会以默认的方式进行-即根据资源获取速度一步步呈现。可以看到嘿店后台的处理过程就是一种默认处理方式:

但是这种做法就会导致我们在页面加载过程中会出现空屏状态,比如上图切换到概览时出现了空屏状态,尤其是当遇到了网络缓慢的情况,会造成在加载时页面停留在当前状态下不动,往往会让用户陷入到「系统故障」的错觉。


2.2通用处理方式:进度指示器

这个名词说起来可能比较陌生,它指代的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加载动画、骨架屏或者进度条等。进度指示器的作用就是告知用户当前页面并没有故障,而是正在读取数据。

通过添加进度指示器来对空屏状态进行承载,能够减轻用户的焦虑感。目前很多B端产品更通用的形式是添加动画来过渡

但是在体验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产品的整体加载过程中,某些空屏状态是没被加载动画覆盖到的。当这些没被覆盖到的加载过程过长时,很容易出现焦虑感。比如神策数据在左侧列表切换时的加载过程就没被覆盖:

想要更全面的把加载动画覆盖到所有页面,我们就需要弄清页面在哪些状态下会出现空屏状态,从而制定统一的加载动画规则。这个问题可以先思考一下,后面解答。


undefined

在制定统一加载规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加载的模态与非模态。


3.1模态加载

模态加载的含义就是当前加载会中断用户其余操作,用户在这个期间只能等待加载而不能进行其他操作(有的模态会提供取消按钮)。如果你的页面涉及到以下2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

1.用户当前的操作本身不能与其他操作同时进行。比如系统更新,或者工具类的导入导出相关操作,我们只能等待更新、导出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后续的操作。这时候可以使用模态加载来承载,比如protopie的导入操作;

2.当用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页面时,这个时候页面什么都没有,我们只能等待页面加载完成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模态加载,比如我们刚进入Asanan产品页面看到的首屏加载动画:

除了上述2种情况外,你也可以根据你的业务场景来进行模态加载的选择,但建议是尽量少用模态加载,其会对用户的打断和干扰性比较强。


3.2非模态加载

非模态加载的话,这种加载通常只会出现在需要加载的部分,不会中断用户其他操作。对用户干扰比较小。比如我们常见的功能切换加载、数据筛选加载等都属于非模态加载。

非模态加载相比于模态加载会更轻量,因为用户随时都可以打断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操作。因此建议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使用非模态弹窗来进行承载,比如飞书的左侧栏切换操作:


undefined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在这里我从加载的角度将网页整体加载过程分为呈现加载规则操作加载规则

我们先谈页面呈现规则。前面已经明确加载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为我们的产品制定统一的加载规则,以保证后续页面加载的一致性。


4.1 页面的加载过程拆解

在拆解页面的加载过程前,我们进一步阐述之前提到的渲染原则,从前文中提到最后会经过「解码」和「渲染」2个步骤,这也是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页面的最终呈现顺序:


1.页面渲染顺序

我们看到的页面是由HTML、CSS和JavaScript来进行构成的。HTML可以看作最简单的框架、CSS则是赋予了框架样式,JavaScript则是负责页面中的交互(当然JS也可以控制样式,这里只描述主要功能)。

页面在「解码」阶段,拿到的HTML文档会被解码为DOM树,同时将CSS文件解析成CSSOM,这两者结合后一起渲染页面,JS一般是在最后渲染。所以逻辑上就是框架和样式一起渲染,最后渲染交互。视觉的角度来讲就是先看到元素样式,然后才能进行对应操作。


2.页面呈现的视觉顺序

由于浏览器渲染顺序一般会根据代码的顺序进行渲染,而代码在页面中的构建一般也是按照页面的上下和左右的顺序去写的,因此我们看到的页面的视觉呈现顺序也是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所以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先看到顶栏,然后左侧边栏,然后其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原则来拆解对应的页面,我们按照页面常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加载部分:顶栏、左侧导航栏、内容区域。而其加载顺序如图所示:

当知道对应页面的渲染顺序后,我们就能够清楚在页面渲染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会出现空屏了。因此将页面加载过程拆解为如下顺序:

undefined

我们的加载动画需要承载的就是上述这些白屏的地方,从而将加载细化为三种场景的拆分:全局加载+局部加载+内部加载。如图所示:

undefined

通过这三种加载就可以涵盖页面所涉及到的所有部分。接下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三种类型的定义和用法。


4.2 全局加载

如上图所示,全局加载的目的是为了覆盖用户从输入网址到页面的资源渲染的这个中间过程的空屏状态而存在的。而这种状态会涉及三种场景:

1.通过网址进入到一个新的页面时;

2.通过鼠标右键或网页刷新按钮对该页面刷新时;

3.通过页面操作需要新开页面时。

该全局加载的动画构成为:

1:覆盖整个页面的加载,由纯白色+加载动画构成;

2:加载类型为模态加载,因为用户在这种页面状态下并不能进行其它操作。

undefined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全局加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开始时间:当进入页面时立即呈现加载动画;

结束时间:当页面加载出顶栏的时候,此时停止加载。


为何要这么处理结束时间,原因其实图中已经给出了。这里再解释一下原则:只要有页面资源返回,我们的全局加载动画就会结束,随后启用局部加载来承接后续的状态,避免用户在当前状态长时间等待。而顶栏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最先加载出来的,所以以顶栏出现作为结束全局加载的标准。当然如果你的结构没有顶栏,可以以左侧栏来作为结束标准。


4.3 局部加载

局部加载是用在页面整体框架加载的过程中,承接在全局加载后。局部加载的使用场景可以概括如下:

1.顶栏加载结束后,用在剩余框架的加载效果(具体体现为左侧边栏和右侧内容区域);

2.对于涉及到局部页面的切换操作都会进行局部加载(比如左侧边栏的切换);

光看文字可能不是特别清晰,在这里可以举一个动态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上述展示的是在页面呈现的时候一个完整的局部加载。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首次渲染和第二次渲染在加载动画上是可以有区分的,可以通过程序控制让这种加载动画只在初次加载时出现。


第一次加载时出现是因为我们需要有加载动画来承接框架首次加载的空屏时间:

但第二次的时候由于有缓存(缓存会加载我们的静态资源,能够让我们的页面框架在第二次时更快显示),这样在读取框架时基本不需要加载,我们就可以通过程序来直接去掉其中的局部加载动画,直接显示框架来进行呈现。

undefined

目前在飞书和钉钉等B端产品后台均采用了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看到图中我在第一次切换到角色管理时是有碰撞小球的局部动画存在的,而第二次再次进入时则直接出现框架。这样既能够保证加载动画能够覆盖所有的空屏状态,又避免了局部加载动画的频繁出现。


4.4 内部加载

内部加载是用在页面内部不同模块数据间的加载。当框架都已经加载结束,但某些数据由于接口比较慢,此时还没有返回,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内部加载来进行承载。这应该是我们更常见的加载情况:

在进行内部加载的时候,需要注意,内部加载的时候一般标题是存在的,因为标题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能够很快被拉取。比如Zoho的内部加载,加载时标题已经出现了: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加载,能够覆盖从用户输入网址,到页面渲染完成这个页面呈现过程中的全部加载场景。


undefined

说完页面的呈现规则,再谈页面操作加载规则。页面的操作其实对应的是页面控件的反馈。而我们的常用的控件比如有按钮、tab切换等。我们不仅需要考虑控件本身的加载状态,而且需要考虑到控件影响的其他页面范围。


5.1需要考虑控件本身加载

控件的加载并不是随时都需要,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数据量大小及业务场景来选择性使用。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控件及其加载状态主要有如下:

undefined

比如图中的按钮的加载状态是必备的,在很多场景下都会用到。但是下拉列表和级联列表,在一般的场景下都不太需要进行加载,当遇到列表中的数据特别多或者调取特别慢时就可以考虑为其加上加载状态。


5.2当控件操作会影响到页面其他元素

这种控件比如日期筛选、表格筛选或者保存等操作,当你切换筛选条件后所有与其相关的页面元素都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到被影响元素的状态。目前的设计实现上有两种做法:

1.被影响元素不可被操作,且该区域有遮罩+加载动画来覆盖;

2.被影响元素可进行操作,无任何动画,但操作并不会影响之前提交的结果;


这两种方案一种是利用遮罩防止用户无效操作,另一种则是保持了足够的操作自由性。个人在这里更倾向于处理方式1,我认为被影响的元素是需要有遮罩+动画的,来避免用户在加载期间对其进行无效操作,比如示例中方案2后面修改的名称是没有被系统保存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产品中使用方案1,我们的遮罩区域只需要覆盖被影响的元素就可以了(保存这种可以将按钮一起覆盖),比如通过筛选导致图表数据发生变化,这时只需覆盖图表区域,而不用覆盖筛选区域。这样的好处是当某些筛选数据出现加载过慢问题时,用户可以通过切换筛选项来打断当前加载。

上述描述的操作都是针对于当前页加载。当控件导致页面刷新或者跳转时,则整体遵照页面呈现的规则进行加载。


undefined

上面阐述的加载已经完全能够覆盖我们页面整体的加载,但是还是需要提及一下骨架屏和进度条这两种加载形式。

undefined

先说骨架屏。实际上骨架屏的使用效果体验是优于加载动画的体验的(骨架屏的加入使用会让用户感觉网页出现的更快)。那么为什么在大部分的B端业务页面中没被用到呢,主要有2点原因:

1.每种骨架屏都需要进行对应的定制开发,需要与加载后的页面框架保持一致,这会增加了开发成本。

2.中后台的业务界面对来说固定结构的页面会较少,这对于骨架屏的使用机会就相对较少。

个人认为在前期可以以统一加载体验为主,在后期业务相对成熟后,可以针对固定结构,通过骨架屏的使用优化加载体验。


再说进度条。我理解的进度条的使用条件:对于加载时间较长的规定场景可以考虑用进度条来承载,比如我们常见的游戏加载中进度条就用得比较多,因为游戏一般资源比较大。还比如figma在进入设计文件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进度条加载也是因为设计文件可能会很大。

进度条在特定场景下能够缓解用户焦虑,让用户知道进展。但进度条在多数情况下都抓取不到程序的真实进度,这也会导致有时候我们看着加载到99%,那最后的1%迟迟加载不出来的的原因。目前很多中后台产品对于进度条加载使用相对较少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没有那种加载特别长的场景。


因此这两种加载场景的使用会更加定制化,如果需要使用请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来进行选择。


如果把加载动画等比作页面加载的外在,那么缓存和加载策略则是页面加载的内核,合理使用缓存和加载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我们页面的加载速度,让用户更快速地看到页面。


7.1 关于页面的资源缓存

大家肯定听过缓存这个概念,前后端都可以使用缓存。缓存就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称作Cache),是存贮数据(使用频繁的数据)的临时地方。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浏览器缓存:

undefined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服务器在请求数据时,会进行缓存的判断,如果有缓存则首先读取缓存,如果没有则从服务器中拿取。调取缓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页面的加载速度,缩短了从服务获取数据的时间。通常浏览器会主动对页面的静态资源进行对应的缓存,这也就解释了我们第二次进入页面会比初次进入页面时加载快的原因。


但程序其实也可以对动态资源(也就是需要从数据库等拿到的资源)进行缓存的,并且可以设置缓存的过期时间(比如设置过期时间为1小时,那么1小时过后就会重新拉取新资源)。对于某些动态资源拉取过慢并且更新频率不高的我们可以采用动态资源缓存的策略,从而提升整体的页面加载体验。


7.2 加载策略的正确使用

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主要有下列6种加载策略:

加载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应的加载设置来缩短产品与服务器交换数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详细看一下每种加载策略的具体使用策略:


7.2.1懒加载

懒加载是当内容落入视窗被用户看到时,才会进行加载。这种比较节省资源和减轻服务器压力。对于当前页面内容很多的可以采用这种加载策略。而这种加载策略的设计,能够让用户更快看到当前屏幕内的内容,减少等待时间。

比如苹果官网的加载策略就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右侧的资源只有在我们向下滚动出现在屏幕中时才会进行对应的加载,这样能够保证用户在进入网页第一时间看到首屏内容,并且用户几乎感知不到这种加载延迟。


7.2.2预加载

预加载是在页面空闲的时候就把用户即将用到的资源加载完存到缓存中,等用户需要使用时,通过缓存直接调用呈现。比如用户在看A页面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预加载来准备用户需要的B页面资源。当用户需要B页面的时候,立刻就可以呈现。

比如某些页面在实际中加载比较慢,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是否用预加载的策略来提升网页整体加载速度。比如知乎的视频和文字在都进行了对应的预加载。即使当你处于断网状态(图中我将页面网络切换为断开状态),可以看到依旧可以点击全文进行查看和视频的部分预览。


7.2.3分步加载

当页面中有文字和图片时,优先加载占用网络资源小的,比如文字资源,然后再进行占用资源较大的加载,比如图片资源。通过分步加载也能有效减少页面等待时间。比如大众点评等图片很多的网站往往会采用这种加载策略。


7.2.4分页加载

分页加载是我们目前很常见的方式,比如我们常用的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都是使用的分页加载,分页适用于数据量比较大的内容,比如表格数据或者大数据搜索场景可以使用。

分页加载可以理解为当前获取到100条数据,但是将100条数据分别拆成5页每页20条数据提供给用户,这样也可以让用户减少等待时间:

在目前还有一种滚动分页的加载,就是不提供视觉上的分页,而是当用户进行滚动时,自动加载一定数量的内容,这样从用户的视角看就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数据展示。比如一些资讯类的网站就是采用的这种加载策略,有的也把这种滚动分页的方式称为自动加载。


7.2.5延迟加载

这里讲的延迟加载更多的是一种防护加载机制,一般延迟设置的时间为300ms。这里的延迟加载有2种使用,第一种多用于搜索,通过延迟加载能够让用户更好进行连续输入,避免搜索结果被高频率刷新,同时缓解服务器压力。如下图,可以看到我在输入1后会有个延迟才出现加载列表,并且我在连续输入12306的过程中是没有对结果进行更新的,当我输入完后才更新。

第二种则是通过延迟加载可以更好防止反复操作。当用户在同一组件上面进行切换时,如果该操作小于300ms,则只记录最后的点击操作。这种情况可以用在我们的表格翻页和开关等状态上,防止用户疯狂点击导致数据反复请求和屏幕闪烁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组件演示例子来进行对应的感知:

延迟加载更多用于上述2种场景,对于其他情况的加载,直接加上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刻意设置延迟。


7.2.6后台加载

这里想要表达的含义是当用户在操作后,客户端立即反馈操作成功,然后把请求放到后台与服务器交互,这一过程用户不需要了解,不需要等待。无论在什么网络环境下你基本上都能操作成功。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发布就是这样的操作,即使你在断网的情况下都能够立刻发布,但实际上这个时候并没有发送成功,还需要上传到服务器后才你的朋友们才能看见。


这样的好处是用户使用起来非常流畅,但是坏处就是,当操作不成功时,用户并不能及时进行感知,仍然以为操作已经成功了。所以这种场景我们也需要根据场景进行对应的判断和选择。对于复杂的B端场景个人建议慎用或者不用这种操作,毕竟很多发布的功能会同时影响很多业务线。


这里就拿微信的朋友圈发布来进行举例,下方手机状态都为断网状态,可以看到微信立即发布,而贴吧在这种状态下提示网络错误。

通过这些加载策略的选择性使用,能够在特定环境下提升我们系统的整体使用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加载策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我们不仅知道加载慢的原因,还可以利用加载策略去提升页面性能。



在整体的加载过程中,别忘了考虑加载异常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我们会遇到网络速度过慢或者突然断网这两种状况让页面一直加载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对长时间的加载过程进行处理。

通常做法是我们要对加载状态有一个最长时间的限制,一般为加载不超过10s,超过最长时间后就进行异常状态显示(提示语+刷新按钮)。这样用户可以选择重新加载或者离开此页面,而不是一直等待。

在这里还想到一点,就是对于编辑页面,我们应当加入网络连接是否异常的判断,比如当进入到编辑页面后,如果遇到网络断开,需要在页面的顶部加上常驻提示条【当前网络连接断开】,这样用户能够及时进行察觉并修复。避免在无网环境下继续输入。这对于某些需要输入很多内容且并不提供本地保存的页面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加载在设计中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模块,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网络速度都较快,人们很难深刻地感受到加载过程。但加载却在产品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大家的有几个点:

1.我们需要明白加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2.加载的通用处理手段是怎么样的,非通用处理方式有哪些;

3.通过缓存和对应加载策略能够让页面加载速度有本质上的提升。


这样当我们在页面上遇到加载速度慢的问题时,在为其加上动画承载过渡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其加载缓慢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数据量太大还是加载策略的相关问题,是否可以将其进行懒加载或者分步加载,这时我应该去找前端或者后端如何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加载时间长的问题,才是后续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长久思路。


最后,虽然进行了很多资料查询和技术沟通,但文章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当之处,欢迎进行反馈。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进击的M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

雪涛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B 端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 端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 C 端设计师转行到 B 端产品的设计上来。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但是,如何区别 C 端产品与 B 端产品,如何将 C 端产品的设计经验应用到 B 端产品上?这是一个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从各个纬度来讲,C 端产品与 B 端产品具有一些明显的差别。接下来,我们就从区别 B 端与 C 端产品的 26 条上,来对比一下二者的差异。

Let’s gooooooo……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基础

1. 定义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商业价值的产品及服务。

C 端产品:满足个体用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2. 获取途径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公司领导层决策,普通员工使用,需要销售推广,通常将线下“大型会议、峰会、行业展会”作为主要场地,让客户近距离了解产品,树立专业的行业形象与行业口碑,进而吸引企业客户的兴趣(如作者之前所在的安防企业,就会频繁的参加展会,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

C 端产品:个人主观意愿下载使用,需要利用拉新、促活等营销方式,实现不断的新增、日活来加持自身体量。

3. 产品形态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SaaS 平台、客户端,多为 PC 端产品。

C 端产品:APP、小程序多为 Mobile 端产品。

3. 功能聚焦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具有多功能模块及多角色之间的协作。

C 端产品:以核心功能点为主,以及围绕核心功能点,完善用户体验及增值服务。

4. 所属类型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生态,对各个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形成的互联网生态和形态。(百度百科)

C 端产品:消费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是以个人为用户,以日常生活为应用场景的应用形式,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而生的互联网类型。(百度百科)

5. 生态属性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相伴共生,产业互联网每一个行业的结构、模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产生降本效应、提高效率,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生 1+1>2 的效益。

C 端产品:赢家通吃,比如通过烧钱取得规模优势、利用人性的心理弱点去进行各种产品、用户数据的采集,没有底线、互联网杀熟等行为。

产品维度

1. 产品本质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本质是“进”,是帮用户(客户),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C 端产品:本质是“出”,需要用户消费时间与金钱,满足个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

2. 商业模式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企业按需定制付费较多、个人付费较少。

C 端产品:用户流量和资源的变现实现营收,例如:广告、导流、增值服务。

3. 开发周期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由于产品更新迭代有较大的成本,因此,开发周期相对长,按月或年,大版本迭代。

C 端产品:周期相对短,按周或月,小版本快速迭代。

4. 生命周期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由产业链以及商业模式决定,生命周期往往较长。

C 端产品:一般产品的保鲜期比较短,生命周期较短。

5. 产品关注点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专注业务及行业化的解决方案。

C 端产品:专注对人性的满足。

6. 产品需求来源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来源公司战略或业务线调整,甚至客户预期。

C 端产品:产品经理的市场洞察力和敏锐度,主动发现。

7. 产品思维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往往以工具化思维服务行业客户,更理性。

C 端产品:往往以游戏化思维增强用户的体验,满足用户,更感性。

8. 行业壁垒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由于业务、场景属性,容易建立行业壁垒,客户的切换成本比较大。

C 端产品:行业壁垒比较难以建立,往往以体量优势及价格优势挤压对手,同时,同时用户的切换成本较低。

用户维度

1. 用户类型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用户通常是一个团体或组织,用户的社会属性比较明显。

C 端产品:目标用户通常是具有某些特质的人群,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且没有组织架构。

2. 用户体量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作为工具属性的产品,用户体量比较小,甚至有些定制化产品的用户只有几人。

C 端产品:相对而言,用户体量较大或非常大,才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进行流量变现。

3. 使用时机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往往仅工作日工作时间使用,用户在节假日,非必要不使用。

C 端产品:用户会在任意时间。

4. 使用时长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相对固定,且希望越短越好。

C 端产品:弹性较大,且希望越长越好。

5. 使用意愿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根据公司决策进行采购,用户被动使用,且没有太大的决定权。

C 端产品: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使用。

6. 使用场景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场景固定,多为办公室。

C 端产品:场景不定,用户可以在办公室、卧室、厕所、地铁上等多种场所使用,姿势可能是坐着、躺着、蹲着、斜靠着等等。

7. 用户粘性图片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由于用户的被动使用限制,用户对产品的可选性不高。因此,为了工作需要,用户粘性相对高。

C 端产品: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改变自己的选择,用户粘性相对低。

8. 用户容忍度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用户容忍度大,不好用也要用。

C 端产品:用户容忍度小,不爽就换。

设计维度

1. 设计侧重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关注业务功能和使用场景。

C 端产品:关注用户体验及感受。

2. 视觉风格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界面简洁、布局清晰,追求信息的有效表达和操作的便捷性。

C 端产品:风格多变,强调产品的视觉冲击力。

3. 情感体验

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

B 端产品:强调免打扰、高效,多关注业务解决方案本身的顺畅。

C 端产品:强调产品的趣味性,处处考虑用户的情感体验。

总结

明确 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的区别,有利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经验转换。在设计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用解决 C 端产品的方法与思路,去解决 B 端产品的问题,从而让 B 端产品的解决方案更加贴近业务与场景。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
弘毅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22年,互联网10大关键词

雪涛

互联网行业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本文将从宏观环境、长期主题、确定性机会三个方面,来总结互联网的十大关键词,推荐对此感兴趣的朋友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1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场耐力大考验。这一年,政策监管席卷了诸多行业,互联网行业身处风暴眼。从反垄断超200亿元巨额罚款,到平台之间“拆墙”势在必行,数据合规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一项又一项新政,让互联网行业告别野蛮扩张。互联网大厂内部的日子也不好过。

2021年三季度,互联网大厂们均不同程度地遭遇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增速下滑的问题,纷纷裁员过冬、节衣缩食。内外环境的变化都昭示着,消费互联网的时代渐行渐远,互联网行业正处在转型的重大拐点。身处其中的玩家们,只有两条路,要么抓住新机会、去新的战场掘金,要么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底层驱动力。

即将过去的2021年有着诸多关键词,反垄断大年、互联互通元年、数据安全元年、碳中和元年、元宇宙元年……在2022年即将开启之际,我们从宏观环境、长期主题、确定性机会三个方面,盘点了十大关键词,分别是反垄断、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拥抱变化、碳中和、硬科技、元宇宙、产业互联网、出海、助农,以期呈现互联网行业的未来趋势。

一、宏观环境

1. 反垄断:资本不再万能

2021年,被称为“反垄断大年”。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利剑频繁落下。上半年,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28亿元,这是我国至今开出的最大反垄断罚单。下半年,美团因同样的原因,被罚34.42亿元。单是这两家大厂,因垄断行为被罚金额,就超过200亿元。

过去二十余年,互联网巨头渗进各行各业,靠着一套“烧钱、合并、垄断”的打法,疯狂扩张,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因此,“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据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发布反垄断处罚案例上百起,其中七成以上案例涉及互联网企业。而针对“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的反垄断细则也在出台。监管趋严之下,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有所行动。

12月,腾讯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腾讯股东,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被外界猜测为降低自身反垄断监管的风险。腾讯持股的美团、拼多多、知乎等大公司或将面临同样境况。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大旗,今年只是刚刚扬起。

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被视为我国反垄断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的体现。而且,“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被强调。这意味着,接下来,反垄断在执法层面将常态化、系统化地铺开,打破原有的市场壁垒。

2. 互联互通:“拆墙”是大势所趋

过去,互联网公司们越来越壮大,逐步形成了平台生态的闭环,圈流量池的“城墙”越筑越高,最典型的便是腾讯系、阿里系、字节系产品,分别以微信、淘宝、抖音为代表,互相屏蔽链接访问,如微信不能直接访问来自淘宝抖音的链接,淘宝购物不能使用微信支付,抖音针对第三方来源的产品、不支持进直播间购物车……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存量时期,互联网企业们竞争的重点依然还放在如何加深流量池的壁垒,陷入了残酷的恶性竞争。互联互通,是反垄断的举措之一,更是为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创业,推进平台之间的长远良性发展。

9月13日,针对屏蔽链接网址这一问题,工信部相关部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9月17日前各平台按标准解除屏蔽。然而,这天之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及理想效果。有网友投诉微信并未开放,例如淘宝购物车一键分享功能在上线第2天就在微信失效。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会议上曾表示,平台之间的互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商业角度而言,以腾讯为例,互联互通意味着腾讯系企业独享微信生态的优势将失去。单从技术层面分析,平台打通之后,用户体验、用户隐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拆墙”是大势所趋。

到11月29日,微信已经开始松绑外链,用户发现已经可以在微信上直接打开淘宝以及抖音等链接。一位行业观察者分析称,2021年,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互联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已经完成了从0到1,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至少不会在新的领域设置限制,而过去旧有的关卡,也会循序渐进地逐步拆除。

3. 数据安全:加速度发展

2021年6月,滴滴在美股递交招股书,紧接着7月,“滴滴出行”因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下架。在滴滴之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也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2021年数据安全审查的大幕拉开。

滴滴事件背后,是互联网产品的相关数据和技术应用不但涉及个人权利、隐私,还关系着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议题。2021年,被称为数据安全元年。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之后,有关部门还发布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

一位数据安全领域从业者表示,今年很多大公司的重心是实施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接下来,互联网选手们的重心就会放在,如何更进一步在数据安全方面规避风险,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数据安全的市场快速崛起。其中的隐私计算异军突起,成为数据安全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

据统计,隐私计算领域2021年融资额已超50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的《2021数据安全行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数据安全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期,未来对于数据安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对于服务能力和产品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 拥抱变化:合规是未来几年的大趋势

这一年,高密度、强力度的监管持续,让所有互联网从业者都无法忽视。从整治币圈乱象、教培领域的“双减”、房地产行业的大震荡,到监管风暴刮到短视频、直播电商、游戏领域,面临反垄断、互联互通、数据安全监管的互联网行业必须求变。

监管趋严的背后,是互联网原有的打法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有关部门正引导着整个互联网企业,从以往的无序扩张、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新时代转型,从以前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向由科技主导的互联网时代发展。2021年三季度期间,阿里、腾讯两大头部,营收增速、净利润双双下滑,除此之外,多家大厂都面临类似情况。

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过冬”,节衣缩食。展望2022年,合规一样是大势所趋,在未来几年也还将持续。互联网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企业们需要构筑新的增长引擎。而身处其中的个体,也都要做好拥抱变化的准备。“唯一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将无比适用。

二、长期主题

1. 碳中和:未来十年的热门主题

在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后,2021年初,“碳中和”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2021年也被视为是“碳中和元年”。碳中和,本质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减缓全球变暖。

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今年,互联网大厂们都加速跟进“碳中和”,制定碳中和目标及规划,动作贯彻全年。从1月腾讯打响头炮,启动碳中和目标规划;3月,蚂蚁集团承诺从今年起实现运营排放的碳中和,并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年中6月,百度发布“碳中和全景图”,公布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

年底,阿里也明确提出了碳中和三大目标,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对于这些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碳中和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和自身商业模式相关。

碳中和背景下,ESG投资火了。这种将企业在环境保护(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以及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三方面非财务指标的表现纳入投资决策的投资理念,在一二级市场都备受关注。

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头部投资机构纷纷宣布将ESG纳入投资决策,碳管理SaaS企业碳阻迹披露A轮融资后,据报道,创始人一天收到了1000多通来自投资人的电话。二级市场,证监会已经将ESG信息列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我国需要累计投资90万亿-100万亿元资金。现如今,互联网大厂们已经以10年为周期进行碳中和目标的规划,碳中和这个关键词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将是热点主题。

2. 硬科技:迎来最好的时代

“硬科技和科技创业是中国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强大起来的必经之路。”提出了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提到,这一结论背后,是中国正处于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转型的拐点,中国政策正在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

硬科技强调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代表性领域包括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资本早已经押注硬科技。在高瓴资本和红杉资本2021年的投资中,硬科技成为了投资最多的方向。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曾对媒体表示,硬科技领域投资,已经超过红杉中国投资组合的80%,“一个科技主导的创业新时代已经到来”。北交所11月15日开市当天,78家上市企业当中,有16家是硬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将硬科技布局至于重要地位,内部下场自研,对外投资收购,双管齐下。

12月,腾讯减持京东背后也是投资逻辑的改变,相较消费类投资,腾讯转而更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芯片公司燧原科技等;阿里内有达摩院和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对外投资有紫光股份、恒玄科技等;美团的策略从“Food+Platform”转变为“零售+科技”,深耕无人配送领域,还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激光雷达、芯片等领域加强投资。

硬科技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动力引擎,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人才、热钱都在涌向硬科技这个会影响一个时代的领域,但硬科技发展门槛高、前期投入大、技术迭代周期长,投资者更需要熬得住。

3. 元宇宙:未来的星辰大海

元宇宙,这个连定义都尚未明晰的概念,在2021年火遍全球。上半年,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就引起了市场对于这个新鲜事物的关注。下半年元宇宙突然爆火,离不开全球互联网巨头Facebook浇上的一把油。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以更名表明进军元宇宙(MetaVerse)的决心。

这之后,虚拟人“柳夜熙”大火,短短几天就圈粉500多万。腾讯、阿里、字节跳动都纷纷表示,正在布局元宇宙,就连网易云音乐,也要打造音乐元宇宙。

一级市场上,创业者早已扎堆涌入。据企查查显示,仅带有元宇宙名字的公司就近千家,元宇宙相关领域的抢人大战抢先打响。与之相关的数字人、VR/AR、游戏、社交领域的产品,都引发了投资人的关注。

二级市场上,元宇宙概念股更是狂飙突进。股票只要蹭上元宇宙就暴涨,居高不下的涨幅,甚至惊动监管部门要求说明公司与元宇宙的关系。有机构以知识付费项目把元宇宙包装成一夜暴富的机会,声称“未来只有元宇宙这一条路”,以贩卖焦虑的方式借机敛财,有元宇宙培训课程10天收入160万。

元宇宙里的炒房热、炒地热,也完全不输现实世界。下半年,全球虚拟土地的单笔最高成交纪录接连被打破,不到一个月时间,从243万美元、430万美元提升至约500万美元。就连国内尚在内测期的元宇宙社交产品,其虚拟房产在二手市场的交易都异常火热。

与现实世界平行,能通过“化身”在三维空间交流娱乐的元宇宙,距离真正实现,在技术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单从被视为元宇宙入口的VR/AR设备层面而言,一年出货量在千万级别,距离普及还很远。但关注者们都认为,近几年内,忽视元宇宙的发展和进化,一定会错过大机会。

三、确定性机会

1. 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大势不可逆

产业互联网不算是新话题。早在2019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就曾表示,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到2021年,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中,数字经济、数字化已经成为相关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的关键词。

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的增长和创新日趋窘迫,下一个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对各个垂直产业链进行数字化重塑和改造,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进行融合,加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即产业互联网,是政策支持的方向。

现如今,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正在向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渗透,技术的发展也正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互联网头部大厂们都在朝着这个通往未来的方向行进。腾讯自2018年“930”变革起,就全面发力产业互联网,在智慧零售、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多个领域垂直布局;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提及,希望能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协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阿里云,2020财年营收已经超过了200亿元。此外,百度、京东、字节、美团都在布局产业互联网。

中信联产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健在一次公开分享中提到,近几年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发现其服务体系正在呈现螺旋式的迭代升级,同时它本身的服务在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的创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各类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地推动各类服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迭代升级。

2. 出海:去新的战场掘金

12月,阿里进行了近五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调整,沿用多年的To 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To 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拆分,重组为国内业务和全球化业务两大板块。阿里海外新兴业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部分业务的增速,远高于国内市场。全球化成为与内需、云计算并列的阿里三大战略之一。

随着国内市场战局已定,主流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打起了出海的主意。现如今电商、游戏、娱乐社交产品、内容文创是出海的几大领域。电商领域,自2020年疫情以来,我国跨境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显示,2021年我国有超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

在亚马逊“封号潮”在跨境电商圈持续引起震动后,TikTok就成了卖家们主要关注的另一个平台。在游戏出海中,据央视新闻,近年来,国产游戏出海已成为中国游戏产业重要的增长来源,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80.13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了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9%。

娱乐社交方向,以Bigo Live、Likee、Hago多款产品分别发力直播、短视频、游戏领域的欢聚集团,拥有MICO、Yumy等社交产品并在游戏领域布局的赤子城,以及主攻中东市场社交和游戏的Yalla,都已经在海外市场打开了局面。

TikTok的发展更是备受关注,9月,其月活用户量已经突破了10亿,有数据显示,其成为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网站。出海往往面临着产品服务水土不服、政策管控等风险,但也挡不住互联网公司们出海找增量。时至今日,互联网选手们出海的阵地从东南亚、印度到中东、非洲、拉美,如今已经席卷全球。

3. 助农:助推乡村振兴

岁至年末,抖音“张同学”一夜蹿红。不到三个月涨粉1760万,平均每天涨粉超20万。随着张同学被关注,外界逐渐意识到,这个现象级网红引领的农村题材短视频成为焦点,离不开抖音对新农人的流量扶持。这被认为,既为寻找新的场景增量、向曾经的老对家快手的腹地深入,也抓住了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盯着农村市场的大有人在。电商平台早就讲起了助农故事。拼多多以农产品起家,从基因上就有扶农助农的优势;阿里淘特、京东京喜2021年也都将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当作重点发力方向之一;社区团购的选手们更是没有放过“助农”,橙心优选、十荟团都在今年提出了助农计划。

不止如此,互联网企业们也从数字化升级的角度助农。乡村振兴,助农先行。这些互联网企业们如此看重助农,离不开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农村市场潜力有多大?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果蔬产量、消费量高达7亿吨,约占世界的40%。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连续8年快于城镇。一面是政策的扶持,另一面是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

“助农”既意味着乡村振兴,更意味着新的增长潜力。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对深燃表示,互联网企业们的“农业梦”早已表露无疑,如今争先入局,是因为全球疫情影响下经济内循环是关键,只有盘活“三农”资源,才能实现对下沉市场的挖掘。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深燃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清晰理解场景

雪涛

结合场景,设计师可以更精确地了解用户需求,进而推动产品的升级迭代和体验优化,实现精细化设计。然而,你真的了解“场景”这个定义吗?场景化设计又该如何进行呢?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场景”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一起来看一下。

前言

在日常沟通中,如需求评审、日常的设计沟通及跟开发的方案交流,常常听到提起“场景”一词。“用户在什么场景需要这个功能?”、“这么设计依据的场景是什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使用场景?”在情境中每个“场景”听起来好像都不太一样,能粗略感受意思,但具体想想又很模糊,那场景到底是什么?它能帮助设计师做哪些事?

一、场景的定义

关于“场景”,不同的出处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 在《交互设计精髓4》书籍描述“场景”为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实现具体目标的故事。
  • 梁老师在《产品思维三十讲》中将“场景”分为:场、景。场为“时间”“空间”,景为“情景”“交互”。
  • 在《2020UCAN》中四场关于场景的案例,将案例解释为:人+场+事+物。
  • 百科定义“场景”是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泛指情景。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上面四种对场景的解释,涵盖的对象和包含的要素各不相同,那我们如何理解场景呢?如何定义场景?

场景常用在产品迭代中的产品需求阶段和设计阶段,作为产品从产生到设计的依据,2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需求阶段(明确用户是谁,需求是什么,做什么事),设计阶段(基于某目标,使用产品的情况)。场景是需求和行动的具现化描述,场景分别对应阶段分为:用户需求场景和用户使用场景。

场景类别1:用户需求场景

用户需求场景是用户需求的扩展细化,补充描述需求涉及的多个关键要素。若只有简单描述需求的情况下,对产品的指导设计容易出现偏差。

这里举个例子:“周四下半年,小波回家出地铁口(场景),想吃菠萝(需求),看到有个卖菠萝的摊位,上去看了看,都是没有削皮的菠萝(产品),地铁口人流量大,小波不想等没买菠萝就走了。”

这案例从需求来说,没削皮的菠萝已对焦,但因为环境影响了小波不够买的行为。若菠萝的已经削皮,小波就已经买了带回家好好品尝。基于此再进行延伸,若场景放在逛街的场景中,已经切块菠萝就是匹配的,随走随吃。

若场景放在水果店里,没削皮的菠萝是合理的,保证了新鲜度安全性品质,甚至还可以多种菠萝挑选,因为有时间。从上面来看,同一个需求,因为场景不同,其菠萝的形态也不同。场景是需求的细化,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设计上。

需求场景:用户+环境+需求+事件。在【某环境】下,【某用户】做了【某事】来满足【某需求】。用户、需求、事件是核心要素,环境是影响要素,环境包含时间、空间。除了环境要素还包含用户状态。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场景类别2:用户使用场景

用户使用场景描述的是在需求场景的前提下,具体描述为了完成某任务,跟产品怎么交互的过程。其对产品的具体设计有较大影响。

这里举个例子:以接电话(任务)的情况来看,手机未在使用状态锁屏下和手机正在使用中就是完成不同使用场景。

在手机正在使用中(用户状态),考虑不被过度打扰,此时的电话提醒是小区域展示,接通、拒绝和收起操作都是直观的操作。在锁屏状态下可以放在裤兜里(用户状态),考虑不被误触采用滑动解锁,以及可以物理按键免打扰和拒绝(可以不看直接操作)。同一个任务在不同的状态下,因因素的差别影响产品的设计。

使用场景:用户+环境+目标+产品。在【某环境】下,【某用户】跟【某产品】发生了交互,用来完成【某任务】。

用户、目标、产品是核心要素,环境是影响要素,环境包含时间、空间。除了环境要素还包含用户状态和承载产品的设备状态。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场景关联的概念

设计常用的工具有2个跟场景关联,它们是用户画像、用户故事。用户画像描述了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场景是用户需求的延伸,用户故事则是用户需求场景的细化,一个场景可包含多个用户故事。

  • 用户画像:用户特征+用户需求;
  • 用户故事:场景+产品+用户操作,用户故事基本等同于用户使用场景。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二、场景的价值

上一段描述2种类型的场景,场景不仅限于指导产品设计,还可以助力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以下通过需求分析、团队协作、产品设计三块来描述场景的价值。

1. 需求分析

场景可以帮助挖掘需求的完整性、判读需求是否准确及梳理需求优先级。

  1. 【完整性】深刻理解产品需求,让产品功能更全面,挖掘产品的新机会或者产品的新功能。
  2. 【准确性】让需求分析准确,辨别需求真伪。
  3. 【优先级】考虑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帮助理清强弱场景,帮助理清强弱需求。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 团队协作

场景可以帮助团队增强同理心、更好的理解需求及提升产品设计的参与度。

  1. 【易理解】让团队对产品的理解更简单、具体(对于理论以及长篇大论的需求文章来说,人们更能记住故事发生的场景,通过简短但是详尽的故事描述)。
  2. 【同理心】让团队进入用户视角看产品设计,而不是产品单方面的猜测。
  3. 【参与度】用户场景是协作设计工具,期望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产品需求和设计的。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3. 产品设计

  1. 【优化现有】突破用户原有的解决方案:意即在当下的场景下,用户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用户原有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是否有机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呢(效率或者更好的体验)?
  2. 【新机会点】发现场景的连续性,发现行动中的不连续性。通过成组的动作进行预期:比如复制 – 粘贴;分享 – 朋友圈等。
  3. 【精细设计】从面对所有人转向用户分层精细化设计,打造竞争优势。
  4. 【产品归纳】场景具现化需求,可用场景去归类相关的产品。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三、场景的挖掘方法

如何获取场景?

2种类型场景因获取信息的侧重点不同。用户需求场景侧重需求及事件的描述,及描述事件相关联的环境。用户使用场景侧重使用产品完成任务交互的过程。有两种用户调研方法适用:访谈法、观察法。

1. 访谈法

挖掘用户需求场景,主要去挖掘未知的需求和当下满足的需求是否有优化拓展空间,更适合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用户给出更多信息,在用户延伸出新信息再继续往下深挖需求相关元素等。

  • 您能描述下一天的工作流程吗?
  • 在流程中有没有遇到其他场景?
  • 您能具体描述下这个场景吗?所在什么样的环境
  • ……

了解用户使用场景,引导用户具体描述任务完成的过程,再延伸其中遇到的问题点等。

  • 您是怎么使用渲染的?
  • 图文编辑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 ……

2. 观察法

观察法更容易观测用户使用场景,可以发现在访谈中很多忽略的细节。对于用户需求场景,需要更长期的观测,对观测的行为进行记录反推其需求。观察法可以是完成中立的观测,也可以是边观测边适时的提问便于挖掘原因。甚至可以自己作为用户参与进去。

四、场景化设计

什么是场景化设计?场景化设计是引入场景概念将简单需求延伸拓展出更多延伸的决策因素来精细化产品设计,简单讲是将原粗放型设计转向精细化设计,提升目标转化、体验等。场景要素影响的多少决定了场景化差异的空间,场景化设计的前提并不对整体目标的转化造成负面影响。

场景最终落地到产品设计上,在一场景里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对产品起到影响作用,在设计前可筛选出对产品产生影响的要素,进行一一罗列。产品的3部分组成:功能、内容/信息、形态。场景要素最终影响其的变化。

场景要素:用户、需求、事件、环境状态、载体状态、人物状态。

产品组成:形态、功能、内容。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场景化设计最适用于O2O领域的设计,它会涉及丰富的空间、时间、天气环境等影响因素,同样的需求存在n多种不同场景情况。在我负责业务主要以web为主,日常场景更多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拓展。

产品设计与场景的关系

产品如何承载用户需求场景?把场景和产品承载容器(可指单页面)作为象限划出4种类型区间。

  1. 产品理想的情况是单容器承载单个场景,单场景可以清晰传达,产品帮助用户专注完成当下需求场景下的任务。
  2. 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让多容器承载单场景。就好比将一个衣柜的能力,直接拆开称多个房间一个房间放外套、一个房间放裤子、一个房间放内衣等等,会让使用变得极其麻烦。
  3. 单容器承载了多个场景,这时候需要去辨别场景之间是否有关联,切忌不要把太多无关联的场景一起传达。如一个房间内包含了厕所、厨房、卧室、客厅,场景之间会相互打架。单容器多场景不合理情况下,不仅分散了用户注意力,也更难让用户理解产品,且对于产品来说也会多出更多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4. 多容器承载多场景近似于单容器承载单场景。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五、场景化应用案例

在上一篇文章《需求太碎?设计师如何在小业务中提炼价值》中有过产品场景的案例解析。是对一个小项目进行了新的需求场景挖掘,推动进行改版的过程,这里不再展开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个人实践案例不能完全覆盖场景化应用,另收集了一些直观的场景案例展示如下。

1. 核心要素的应用案例

1)要素——用户、需求

淘宝首页男生女生看到的内容和功能都有差异人需求差异。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要素——事件

京东购物车从原来的暂时放置商品延伸出更多关联的场景,如:对比、收藏,围绕场景产品设计。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 影响因素的应用案例

1)时间——饿了么

根据不同的事件点推送不同的内容,晚上是夜宵,中午是午餐、早上是早餐、晚上是晚餐。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地点——去哪儿旅游

根据不同的地点推送不同的内容。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3)人物状态——手机接电话

手机接电话(景的差异,差异化交互形态),手机放裤兜走路中,手机正在使用中,2个场景手机进来。使用手机中(防止错误,更适合用户体验)。

六、小结

场景是入门容易、普适性很强的应用工具,也是个人推崇的设计师入门必备技能点。

在用户需求上可以帮助挖掘新的机会点拓展产品的使用边界。在设计上场景让设计有据可依对产品设计更准确。在业务上可以通过场景的描述对业务所满足的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帮助理解许多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协作上给团队提供沟通的基础,容易达成共识。

结合场景,设计师可以更精确地了解用户需求,进而推动产品的升级迭代和体验优化,实现精细化设计。然而,你真的了解“场景”这个定义吗?场景化设计又该如何进行呢?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场景”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一起来看一下。

前言

在日常沟通中,如需求评审、日常的设计沟通及跟开发的方案交流,常常听到提起“场景”一词。“用户在什么场景需要这个功能?”、“这么设计依据的场景是什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使用场景?”在情境中每个“场景”听起来好像都不太一样,能粗略感受意思,但具体想想又很模糊,那场景到底是什么?它能帮助设计师做哪些事?

一、场景的定义

关于“场景”,不同的出处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 在《交互设计精髓4》书籍描述“场景”为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实现具体目标的故事。
  • 梁老师在《产品思维三十讲》中将“场景”分为:场、景。场为“时间”“空间”,景为“情景”“交互”。
  • 在《2020UCAN》中四场关于场景的案例,将案例解释为:人+场+事+物。
  • 百科定义“场景”是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泛指情景。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上面四种对场景的解释,涵盖的对象和包含的要素各不相同,那我们如何理解场景呢?如何定义场景?

场景常用在产品迭代中的产品需求阶段和设计阶段,作为产品从产生到设计的依据,2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需求阶段(明确用户是谁,需求是什么,做什么事),设计阶段(基于某目标,使用产品的情况)。场景是需求和行动的具现化描述,场景分别对应阶段分为:用户需求场景和用户使用场景。

场景类别1:用户需求场景

用户需求场景是用户需求的扩展细化,补充描述需求涉及的多个关键要素。若只有简单描述需求的情况下,对产品的指导设计容易出现偏差。

这里举个例子:“周四下半年,小波回家出地铁口(场景),想吃菠萝(需求),看到有个卖菠萝的摊位,上去看了看,都是没有削皮的菠萝(产品),地铁口人流量大,小波不想等没买菠萝就走了。”

这案例从需求来说,没削皮的菠萝已对焦,但因为环境影响了小波不够买的行为。若菠萝的已经削皮,小波就已经买了带回家好好品尝。基于此再进行延伸,若场景放在逛街的场景中,已经切块菠萝就是匹配的,随走随吃。

若场景放在水果店里,没削皮的菠萝是合理的,保证了新鲜度安全性品质,甚至还可以多种菠萝挑选,因为有时间。从上面来看,同一个需求,因为场景不同,其菠萝的形态也不同。场景是需求的细化,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设计上。

需求场景:用户+环境+需求+事件。在【某环境】下,【某用户】做了【某事】来满足【某需求】。用户、需求、事件是核心要素,环境是影响要素,环境包含时间、空间。除了环境要素还包含用户状态。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场景类别2:用户使用场景

用户使用场景描述的是在需求场景的前提下,具体描述为了完成某任务,跟产品怎么交互的过程。其对产品的具体设计有较大影响。

这里举个例子:以接电话(任务)的情况来看,手机未在使用状态锁屏下和手机正在使用中就是完成不同使用场景。

在手机正在使用中(用户状态),考虑不被过度打扰,此时的电话提醒是小区域展示,接通、拒绝和收起操作都是直观的操作。在锁屏状态下可以放在裤兜里(用户状态),考虑不被误触采用滑动解锁,以及可以物理按键免打扰和拒绝(可以不看直接操作)。同一个任务在不同的状态下,因因素的差别影响产品的设计。

使用场景:用户+环境+目标+产品。在【某环境】下,【某用户】跟【某产品】发生了交互,用来完成【某任务】。

用户、目标、产品是核心要素,环境是影响要素,环境包含时间、空间。除了环境要素还包含用户状态和承载产品的设备状态。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场景关联的概念

设计常用的工具有2个跟场景关联,它们是用户画像、用户故事。用户画像描述了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场景是用户需求的延伸,用户故事则是用户需求场景的细化,一个场景可包含多个用户故事。

  • 用户画像:用户特征+用户需求;
  • 用户故事:场景+产品+用户操作,用户故事基本等同于用户使用场景。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二、场景的价值

上一段描述2种类型的场景,场景不仅限于指导产品设计,还可以助力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以下通过需求分析、团队协作、产品设计三块来描述场景的价值。

1. 需求分析

场景可以帮助挖掘需求的完整性、判读需求是否准确及梳理需求优先级。

  1. 【完整性】深刻理解产品需求,让产品功能更全面,挖掘产品的新机会或者产品的新功能。
  2. 【准确性】让需求分析准确,辨别需求真伪。
  3. 【优先级】考虑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帮助理清强弱场景,帮助理清强弱需求。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 团队协作

场景可以帮助团队增强同理心、更好的理解需求及提升产品设计的参与度。

  1. 【易理解】让团队对产品的理解更简单、具体(对于理论以及长篇大论的需求文章来说,人们更能记住故事发生的场景,通过简短但是详尽的故事描述)。
  2. 【同理心】让团队进入用户视角看产品设计,而不是产品单方面的猜测。
  3. 【参与度】用户场景是协作设计工具,期望所有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产品需求和设计的。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3. 产品设计

  1. 【优化现有】突破用户原有的解决方案:意即在当下的场景下,用户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用户原有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是否有机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呢(效率或者更好的体验)?
  2. 【新机会点】发现场景的连续性,发现行动中的不连续性。通过成组的动作进行预期:比如复制 – 粘贴;分享 – 朋友圈等。
  3. 【精细设计】从面对所有人转向用户分层精细化设计,打造竞争优势。
  4. 【产品归纳】场景具现化需求,可用场景去归类相关的产品。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三、场景的挖掘方法

如何获取场景?

2种类型场景因获取信息的侧重点不同。用户需求场景侧重需求及事件的描述,及描述事件相关联的环境。用户使用场景侧重使用产品完成任务交互的过程。有两种用户调研方法适用:访谈法、观察法。

1. 访谈法

挖掘用户需求场景,主要去挖掘未知的需求和当下满足的需求是否有优化拓展空间,更适合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用户给出更多信息,在用户延伸出新信息再继续往下深挖需求相关元素等。

  • 您能描述下一天的工作流程吗?
  • 在流程中有没有遇到其他场景?
  • 您能具体描述下这个场景吗?所在什么样的环境
  • ……

了解用户使用场景,引导用户具体描述任务完成的过程,再延伸其中遇到的问题点等。

  • 您是怎么使用渲染的?
  • 图文编辑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 ……

2. 观察法

观察法更容易观测用户使用场景,可以发现在访谈中很多忽略的细节。对于用户需求场景,需要更长期的观测,对观测的行为进行记录反推其需求。观察法可以是完成中立的观测,也可以是边观测边适时的提问便于挖掘原因。甚至可以自己作为用户参与进去。

四、场景化设计

什么是场景化设计?场景化设计是引入场景概念将简单需求延伸拓展出更多延伸的决策因素来精细化产品设计,简单讲是将原粗放型设计转向精细化设计,提升目标转化、体验等。场景要素影响的多少决定了场景化差异的空间,场景化设计的前提并不对整体目标的转化造成负面影响。

场景最终落地到产品设计上,在一场景里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对产品起到影响作用,在设计前可筛选出对产品产生影响的要素,进行一一罗列。产品的3部分组成:功能、内容/信息、形态。场景要素最终影响其的变化。

场景要素:用户、需求、事件、环境状态、载体状态、人物状态。

产品组成:形态、功能、内容。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场景化设计最适用于O2O领域的设计,它会涉及丰富的空间、时间、天气环境等影响因素,同样的需求存在n多种不同场景情况。在我负责业务主要以web为主,日常场景更多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拓展。

产品设计与场景的关系

产品如何承载用户需求场景?把场景和产品承载容器(可指单页面)作为象限划出4种类型区间。

  1. 产品理想的情况是单容器承载单个场景,单场景可以清晰传达,产品帮助用户专注完成当下需求场景下的任务。
  2. 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让多容器承载单场景。就好比将一个衣柜的能力,直接拆开称多个房间一个房间放外套、一个房间放裤子、一个房间放内衣等等,会让使用变得极其麻烦。
  3. 单容器承载了多个场景,这时候需要去辨别场景之间是否有关联,切忌不要把太多无关联的场景一起传达。如一个房间内包含了厕所、厨房、卧室、客厅,场景之间会相互打架。单容器多场景不合理情况下,不仅分散了用户注意力,也更难让用户理解产品,且对于产品来说也会多出更多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4. 多容器承载多场景近似于单容器承载单场景。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五、场景化应用案例

在上一篇文章《需求太碎?设计师如何在小业务中提炼价值》中有过产品场景的案例解析。是对一个小项目进行了新的需求场景挖掘,推动进行改版的过程,这里不再展开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个人实践案例不能完全覆盖场景化应用,另收集了一些直观的场景案例展示如下。

1. 核心要素的应用案例

1)要素——用户、需求

淘宝首页男生女生看到的内容和功能都有差异人需求差异。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要素——事件

京东购物车从原来的暂时放置商品延伸出更多关联的场景,如:对比、收藏,围绕场景产品设计。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 影响因素的应用案例

1)时间——饿了么

根据不同的事件点推送不同的内容,晚上是夜宵,中午是午餐、早上是早餐、晚上是晚餐。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2)地点——去哪儿旅游

根据不同的地点推送不同的内容。

设计入门必备万金油-场景篇

3)人物状态——手机接电话

手机接电话(景的差异,差异化交互形态),手机放裤兜走路中,手机正在使用中,2个场景手机进来。使用手机中(防止错误,更适合用户体验)。

六、小结

场景是入门容易、普适性很强的应用工具,也是个人推崇的设计师入门必备技能点。

在用户需求上可以帮助挖掘新的机会点拓展产品的使用边界。在设计上场景让设计有据可依对产品设计更准确。在业务上可以通过场景的描述对业务所满足的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帮助理解许多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协作上给团队提供沟通的基础,容易达成共识。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酷家乐用户体验设计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订阅,决定一家SaaS公司的未来

雪涛

订阅不但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将围绕订阅展开,讲述一个好SaaS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订阅模式下的增长秘密?推荐对此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一、SaaS好不好?看订阅

最近看到网上有关于真假SaaS的争论,还有人列了一堆的真SaaS标准。其实,好SaaS有一条标准就够了:看订阅收入的占比。一般认为,订阅收入占比超过70%,才能被视为一家SaaS企业。为什么是70%?

这并不是一个数字划分的标准,而是对应了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长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订阅收入低于这个比例,收入增长的目标、速度和稳定性就没有保证。

我们都能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国内的SaaS公司,大部分都会遭遇收入的限高杆。也就是说,当收入达到某一水平时,就到了天花板了,很难再增长了。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订阅收入的占比太低了

所以,订阅不只是一个付费的方式,它更是一种强大的盈利模式。订阅业务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商业逻辑和经营逻辑,所以SaaS才具有深度的变现能力。要说订阅最大的魔力,在于它是一种前瞻性的收入方式,俗称“躺赚”。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家营收1个亿的SaaS公司,假定其订阅收入占比为90%(国外绝大多数SaaS公司都能达到的水平)。那么,每年伊始,就有数千万的收入,已经趴在银行账户上。还没开始干活,年收入目标已完成大半。爽吧?

反之,假定这家公司的订阅收入只占10%。那么,新年伊始,账上收入基本是一片空白。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才能挣到一个亿?这种“SaaS”公司,即使上了市,业绩也像是过山车,日子仍然不好过。

二、产品转服务,交易变订阅

订阅近年越来越火了,甚至有人提出“订阅经济”的概念。其实订阅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像订报纸、手机套餐、用水、用电等,都是订阅。就订阅本身来说,并不至于搞成一种经济模式。订阅之所以会火,还是因为服务。

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商业,都运转在“即服务”(XaaS)的商业模式上。比如:运输、教育、媒体、健康、互联网、零售。当然,还有软件。在产品时代,卖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不连续的、匿名的交易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交易完成后,双方再无联系。

比如卖软件,交付之后赶紧找下一单生意,唯恐被客户拖住。因为无法与客户建立并保持持久的关系,所以这种生意模式的营收效率低,而获客成本高。从产品时代进入服务时代,软件这种交易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在服务时代,对客户来说,所有权已经不再重要,使用权才是他们所关注的,即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而非拥有”

比如,想听一首歌,没必要买来整张CD。想喝一杯牛奶,没必要把一头奶牛牵回家。想使用一个信息服务,没必要建立整个IT系统。服务需要一种新的客户模式,订阅模式由此盛行

然而,并非所有的服务都适合订阅,只有那些可以数字化的服务,它们才能与订阅模式珠联璧合。比如SaaS。从数字化角度,订阅业务又分为全数字化和部分数字化。数字化含义包括:服务内容数字化、订阅方式数字化和服务结果数字化。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订阅数字化和服务结果数字化,已不是问题。

但如果内容可以数字化,那就是一个完美的订阅生意。它意味着全盘生意可自动化完成,即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地服务。因为SaaS符合这三个要求,所以它才受到追捧。订阅业务不但要求保持交易的连续性,还必须保持收入的稳定性增长。国外SaaS快速增长,就是因为把订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订阅模式的成功,需要有一块基石,这就是所谓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nnualRecurring Revenue,ARR)。什么是年度经常性收入呢?简而言之,就是你的订阅用户每年预期为你带来的确定性收入。我们用软件和SaaS做个比较。

假定一笔软件交易,能一次性收入30万;而按照SaaS服务合约,未来的5年或10年间,每年都有10万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你认为哪种生意的变现能力更好?对于SaaS公司来说,现在的问题成了:如何保证客户能在未来10年间,持续订阅?即预期收入的确定性问题。这就涉及到订阅的底层逻辑,即订阅的本质。

订阅的本质不是收入模式,而是与客户建立并保持持续的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订阅型的服务组织。如果一家SaaS公司遇到了限高杆,正确的做法不是去抬高横杆(冲销售额);而是通过组织和运营的SaaS转型,走一条没有限高杆的路。SaaS收入的订阅叠加模型,收入增长在理论上没有上限

三、订阅模式下的增长秘密

虽然面临限高杆,但不影响SaaS公司对增长的渴望。如果不增长,SaaS企业就进入僵尸模式。但是,如果增长的策略不对,也还是劳而无功。众所周知,软件公司的增长思路,是销售更多套软件,提高客单价,尽量产品化不定制(虽然不大可能)。做到了这三点,就可能实现增长。

不过,从过去的十年来看,企业软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已经降低到个位数了。SaaS要是也这样干(事实上真有),结果不会比软件更好。换一个角度看,因为SaaS是服务,所以其增长策略不同于软件。不过也是三点,即获得更多的客户,提升这些客户的价值,更长久地拥有这些客户。这与订阅的本质高度吻合

对于增长来说,SaaS订阅模式还有另一个优势,是其收入的抗衰减能力。即收入增长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订阅模式下的ARR相对恒定。比如在疫情期间,新客户的拓展几乎停滞。这对于像软件一类的产品公司,收入增长也随之停滞。

但对于SaaS来说,即使没有获得新客,订阅收入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服务(Service)与订阅(Subscription)这两个S,就像SaaS的两个增长引擎。只有经营好它们,SaaS企业才有未来。

四、写在最后

目前,国内SaaS公司对盈利模式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续费的水平上;而对于订阅的本质认知还不够深入。虽然订阅和续费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订阅需要ARR等一套全新的指标衡量体系。而支持这一收入模型,需要与以往不同的经营逻辑。

订阅收入的占比差异,是国内外SaaS公司业务内容的最大不同。如果订阅收入占比太低,SaaS公司很快就会到达营收的天花板。订阅不但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从SaaS订阅的好模式,变成“躺赚”的好生意,需要深刻理解订阅背后的逻辑。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ToBeSaaS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户下单库存变化分析

雪涛


编辑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电商软件下单时,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遇到特殊促销节日,涉及到电商下单环节的库存扣减逻辑时,又会有些差异。作者针对该细分模块,从下单环节和库存变化出发,和你一同探讨用户在电商平台下单后的库存占用逻辑。

平常你在不同电商软件下单的时候,似乎没什么感觉,但是具体到电商的下单环节的库存扣减逻辑,却又各有差异。年底节日扎堆,今天就从细分的下单环节与库存变化的模块,跟各位读者一起详细聊一聊用户在平台下单后的库存占用逻辑。

一、模式1:下单扣库存

通常在电商平台订单页面会显示商品当前可销售数量。常用的做法是当消费者订单拍下,系统会占用前端销售层的可销售库存数量(网站前台显示的库存,也就是可以对外售卖的库存,此时需要占用库存),下单页面显示的可销售库存数量会相应地自动减少。

当买家(消费者或用户)付款后,卖家(商家或平台)开始执行发货流程。同时系统会有设置付款时限,如果在付款时限内没有付款,该订单被取消,库存被释放,此时被释放的库存可以被后续的消费者继续购买。上述这种机制被称为下单扣库存。

二、模式2:付款扣库存

另外一种机制是消费者下单时系统不改变可销售数量(不占用前端库存),只有当付款后,系统才会占用可销售数量。当然付款后扣完前端库存订单状态由待支付变为待发货,此时需要卖家进行发货及后续履约处理。上述这种机制被称为付款扣库存。

三、机制对比分析

不同的库存占用机制会导致不同的后续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1. 下单扣库存

优点是:不会出现超卖。

缺点是:当消费者拍下商品但长时间不付款时,由于可销售库存被占用,可能导致页面显示该商品“售罄”,使得想要此时购买的消费者无法下单,从而失去销售机会。

2. 付款扣库存

优点是:确保形成处理的订单都是已付款的真实订单,对供应链和库存管理提供真实可靠信息。

缺点是:由于订单和付款是在不同的页面处理,可能会出现并发付款,在大订单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超卖。

特别的,超卖解释:是指商品售出数量超过卖家设置的商品库存数量,导致库存数量变为负数。

比如下文提到的秒杀案例。在秒杀活动进行中,往往会有高并发的问题,从而导致超卖。比如某商品的库存为2,user_A、user_B和user_C并发购买该商品,user_A、user_B提交订单后该商品的库存被修改为0,user_C并不知道的情况下提交订单,该商品的库存再次被修改为-1,这就是超卖现象,后续就需要前端及时补货或者做技术特殊支持处理。

四、使用现状

当前主流电商或者其他单量较大的网站都是采用下单减库存的机制,但付款时限的规定则会根据销售品类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商品的库存深度越深(即库存数量相对前端商品的销售流量大很多),付款时限的要求越宽松。不过商家的库存压力也会越大。著名案例例如:天猫付款时限的规定是:正常订单72小时,聚划算订单30分钟,双“十一”期间的订单1小时。作者本人当时做的电商小程序付款时限为:30分钟倒计时。

五、方案建议

第一,可以针对自己应用订单付款时间做些简单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的数据分析后做相应的设置,甚至可以精确到品类,不同活动入口等等可以做到更加细化的精细化运营。

假设场景:对某电商APP订单从下单到付款的时间差做数据埋点统计分析。

分析表明:女装某品类70%的订单付款时间是在30分钟之内,20%的订单付款时间是在2小时之内完成。最初自营商城运营团队设置的付款时限是2小时,由于买手谈的此品类商品库存深度很高,经常出现活动期过,部分用户的单自动释放造成滞销的情况。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后续类似活动的付款时限调整为30分钟,购买转化率大为改善。既保证不出现超卖现象,又能尽快释放未付款订单,且使真正需要立即购买的消费者完成交易,从而提高购买率。

核心点还是在于突出了活动的紧张氛围,促使用户快速下单,且某一单品SKU极易打造爆款,毕竟用户很容易从众:我不知道哪里好,但是别人都说好的应该大概率会好。

第二,根据品类的深浅,设定库存扣减机制。

因为商品的库存数量较为敏感中,比如秒杀、团购等专属活动的打造,建议使用下单减库存的方式。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出现商品超卖的情况,最后导致订单不能正常完成。且容易造成前端销售和后端供应链割裂,尤其是为了快速跑通MVP闭环的新业务是一个重要的打击。

下单减库存的好处说白了:就是买家体验较好。下单后商品就是用户的,用户可以慢慢支付。缺点是存在用户下单后不付款,最终商品库存下架后,想买的用户也不能下单。

第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恶意拍单。

恶意拍单是指用户拍下订单后不付款,导致商品下架。某些潮玩属性的商品很容易吸引黄牛进行恶意拍单,这种需要平台和商家联合处理。平台可以有用户黑名单,该类用户不给予大促期间的拍单资格。商家也可以向评审申诉,做暂不发货处理。

六、结尾思考

现如今各大平台都流行预售模式,预售模式交了定金就扣减库存,但是只有支付完尾款才会生成可发货的订单。个人进一步的思考就是:付款完不发货的订单都可以走售后的,如果用户真的不想要,付完款还是会退的。以前是没有运费险,很多用户付款完嫌走售后比较麻烦,所以就默默承受了非理性消费的后果。当然如果你是人生赢家就是想买买买、剁手啥的,那就个案考虑了。

如今大环境的倡导,以及各平台运费险、七天无理由等等保证消费者的政策倾斜,付款机制的选择意义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反而是产品本身带来的价值,以及后端的供应链履约的因素会是重要的考量依据。

无论如何,对于普通人而言记住一点平台永远都会比用户聪明,今年的各种大促很明显各商家都在力推预售模式。无论是哪种扣库存方式,最终都是商家、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利益角逐。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不变的故事就是我们的行为都会交税。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月关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系统表单、表格、图表、仪表盘设计方法

雪涛


接下来这部分就主要梳理一下关于表单中常用的组件的解析,包括多个组件组合成高级组件应该具体应该怎么应用,或者说我们在修改表单的时候应该注意哪几个基本原则,全篇干货,结合案例全面深度解析表单、表格、图表、仪表盘的设计应用,以下内容较多,大家可以根据上述目录来选择性阅读。


1.1 表单的概念及作用


表单的概念: 登陆注册就是平时最常见最简单的表单,表单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提交的一些操作。


表单的作用:01、数据过滤(过滤信息):如果把ERP、CRM这些系统比作一个数据,用户来这个系统进行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对用用户的价值比较大,用户并不是来获取所有数据的,有一些数据对他有用,有一些数据目前来讲是没有价值的,或者用户不想获取到的,这时用户其实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查找想要的数据,去掉没用的,而表单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用户通过表单进行数据的过滤,数据的定位,找到想要的数据。


02、数据定位(通过过滤漏斗,精确的定位到信息):比如我们要在系统里查询搜索一个商品,搜索一个快递等等,这个搜索的过程,就是通过表单对数据进行过滤的过程,通过对数据的过滤,精确得定位数据,最后得到想要的数据,这也是数据减少的一个过程,一开始很多条数据,通过表单搜索查询找到想要的,比如可能就10多条数据是和自己有关的。这个过程也是数据减少的一个过程。



03、数据输入(将新的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用户还可以通过搜索使数据减少,同时还可以通过表格操作,数据的添加操作,表单数据输入的操作,让数据增多,这时表单起的作用就是数据输入的作用,将新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



1.2 表单常用组件


1.2.1  输入类组件


1.2.1.1  输入类组件分类


单行文本:只输入一行,不存在回车和换行,比如输入手机号码,30个字符以内的文字,都是单行文本可以解决。


多行文本:多行比单行默认高了点,它可以换行,输入框变高了。通常用在发表心情状态,个人简介等。


富文本:指丰富的文本,不只能输入长文本,还可以把文本加上样式,可以定义文本的字符大小,定义样式,定义下划线加链接等等,通过副文本编辑器实现的,比如站酷编辑文章的输出文本就是富文本。


Tag标签:是一个文本标签,比如发一个商品时候,告诉商品有哪些属性,通常加入在搜索引擎中。



1.2.1.2  输入类组件布局展示方式


01、文本标签的对齐方式:以输入框输出用户名为例,列举三种不同的文本标签对齐方式。可分为三种:01.文本标签右对齐,也称之为冒号对齐;02.文本标签左对齐;03.文本标签上对齐。那么这三种对齐方式具体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去用呢?根据“眼动仪实验数据”来看,也叫做古腾堡视觉动线,人们看一个页面的视觉动线的顺序,通常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去浏览阅读。



文本标签左对齐应用:因此根据古腾堡视觉动线原理,在用户填写信息的时,想让用户填写的时候,填写速度慢下来,我们设计的时候就用左对齐。


文本标签右对齐应用:当我们在设计页面对齐方式时,不知道该选择哪种对齐方式的时候,就用右对齐,起码不会出错。


文本标签顶对齐应用:顶对齐方式横轴不占用空间,用户填写完成速度较快,但缺点是上下布局展示滚屏时Y轴的可扩展空间很少,因此除了系统中登录注册会用到文本标签顶对齐之外,其他地方都用的很少。


占位符对齐:在手机端基本都使用占位符对齐,因为用文本标签对齐太占用手机Y轴的距离了,但缺点是输入时出错率相对要高。



02、文本标签的样式:文本标签的样式分为两种,左右布局时:用线或者框,左右布局在B端系统里常用框来展示,而线,在C端经常用到,因为线很简洁,如果手机端设计有外框的话会显的没那么开放,而在成熟的B端产品里基本不会用到线,注册登录的设计除外,因为在B端中一旦出现很多线的控件,会导致它的辨识度很低,也很难去检索控制它,同时视觉动线也显很乱。上下布局时:它的文字标签一种在外部,另一种是在内部。当表单少的时候,可以用上下布局,但是一般用的也很少,在B端系统,输入类组件大部分还是左右布局用户框来展示。


1.2.1.3  多样式输入类组件案例解析

除了上述提到的输入组件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展示样式,但本质上还是这四类输入类组件,可以灵活使用,而不是一直使用单行文本来解决问题,大多数情况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用户使用出错率,进而提升产品使用效率。以下案例请结合下图阅读。



案例1: 选择合适的大小:


图1:比如一个手机号码输入框,再国际环境可以采用上面图文的输入方式,国内环境产品就用下面得输入框方式。这么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固定的宽度向用户暗示所需输入内容的长度来减轻判断负担。例如我们在输入手机验证码的时候通常是六位验证码,以前的设计是给我们一条线来进行输入,现在都是给我们六个空格去输入,这时按格填空对用户的判断负担一定是最小的,用户容易去做准确的判断。同时宽度得限制也是一样的,给用户一个宽度的范围,用户做判断会很轻松且准确。


案例2: 格式与情景状态:


图2:比如银行卡的格式,一串数字都是四位进行间隔区分,间隔成四位应用交互设计七大定律中的7土2法则,间隔成四个,容易让人们记忆,在用户输入的时候,可以减少错误,减少错的同时也就是在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考虑多情景状态,比如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包括身份证号的一些输入设计,这些都是相对比较隐私,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做一个隐藏的处理,比如添加小眼睛icon来隐藏关键几位数字,来减少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案例3:自动匹配与识别:


图3:比如当输入公司地址时,这个地址信息可能是第一次输入,也可能这个信息在我们的数据库中已经存在了,当这个信息已经存在的时候,在输入的过程中,系统应该在数据库中检索出已经输出的信息匹配给用户,我们就可以在里面直接选择来进行输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当用户在输入特别长的信息时候,用户经常会出错,从数据库的方式去做匹配信息,错误率会降低,输入效率会提升。另外是识别,比如在我们在寄快递的时候,通常会把姓名电话地址,一连串的信息发给快递员,这时候快递员会复制粘贴放入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这三个字段,现在的设计方式就是做智能识别匹配,快递员只要有粘贴的动作,信息就会自动做好分类把一连串数字分别粘贴入不同的字段里,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升效率。


案例4:实时预警与提示:


图4:比如这个多行文本输入框,一般都会有字数限制,比如不超过150个字,如果不做这样的限制,我们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但是发不出去只能复制多出的文字然后再粘贴,很可能会误删掉内容影响操作体验,这种文本的上限预警的解决方式是给内容做实时校验,比如上限是58个字,打到60字的时候,也允许你输入但是文本中多出的字会标红进行提示去删除多出的内容。


案例5:占位符不能替代文字标签:


图5:比如输入手机号码,占位符也是输入手机号码,看似是重复了一遍,但仍然是有价值的,可以变成文本标签里提不到得信息,比如请输入一位11位的国内的手机号码。可以只使用文本标签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文本标签加占位符的方式,但不能只使用占位符的方式。因为只有占位符,可能会让用户出错,影响使用效率。


案例6:使用内联校验:


图6:当输入错误信息的时候使用校验,左边的提示错误的方式是不对的,在校验信息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在列表的最下部或最顶部或提交的时候,因为它是实时校验的,最好实时提示出现定位到当前的边框,当前的字段中的下边,来告诉我们是当前字段出现了错误,这样精确定位错误点,才能提升效率,同时也为设计节省了空间。


案例7:减少字段量:


图7:左边信息包含了姓名,生日,密码但包含了8个字段量,我们可以把字段量减少,比如姓名组合成一个字段,生日组合成一个字段,密码和重复密码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字段,重复密码的作用其实就是怕输入错误来加强记忆,但是另一种方法是在输入密码的时候让我们看到输入密码就可以做到不出错并且加强记忆,那么就可以用添加小眼睛来做替代,进而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字段。这个前提是不是银行类那样由业务决定强制去重复,其他系统完全不用进行重复密码输入操作。所以减少字段量,可以消除视觉和认知负担,这样看起来更简单。


1.2.2  选择类组件


选择类组件可以分为,多选、单选、时间日期、下拉选择、Tabs标签和地理位置组件,常用的是下拉选择,重点介绍一下下拉选择组件。


下拉选择组件有几个注意点:


01.避免使用默认值:比如国家和地区,往往默认值都是安哥拉,字母A开头,如果用默认值,再B端系统里很多用户会忘记修改默认值,就提交上去,所以我们需要去把这个默认值变成空值提示信息:请选择国家和地区,在没有选择之前,这条信息是空值,点之后再去选择国家和地区。


02.采用输出检索:如果国家和地区很多,下拉信息条目很多时候,可以采用输入类得检索来设计,比如输入中国,就会出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之类的字段。


03.默认值得表述要尽量准确:用词文案需要简洁,即使没有文本标签也能够清晰表达,比如就需要写明请选择国家和地区。


04.对新增加得字段要提供注释:比如系统前后先增加的一些字段或者有争议的字段要提供注释,身份编码和身份证号码有歧义,就需要给一个注释,交互上鼠标移入帮助点icon就会显示注释,同时注意视觉上要弱化它,小图标尽量用面性图标会更能表达清晰。


1.2.3  导航类组件


选择类组件可以分为,导航菜单、面包屑、分页,其中分页里的设计注意点容易忽略,接下来重点梳理介绍分页组件。


分页作用:减轻服务器的负载,有成千上万的负载,不分页的话,会造成巨大的下载量,相应的用户等待时间更长。同时内网也同样,如果有四五百人同时做一样的事情,服务器负载能力很弱,一定要做成分页,分页每次loading10个20个,每次翻到5六页的时页的时候加载一下,其实形成了是预加载,不只加载十条数据,其实加载了五六页的数据,只是呈现了一页的数据,到了第五页慢了的原因是,需要重新加载一次数据。称之为惰性加载,懒加载。B端一般会减少加载的存在,预加载是看不到loading的,第一页加载1到5页,第二页加载5-10页等等,点快的话是可以看到的,所以用预加载的方式加快速度,减少服务器的负载。前端工程师可以用组件库翻页可以直接loading出来。


翻页操作:一般很难看到数据库数据的总量,一般不会看到三位数的页码,一般来讲会让数据翻到前20页、10页之内,就让用户找到这个数据,不会让用户不断的往后翻,对负载时比较大的。


1.2.4 提交类组件


选择类组件主要介绍按钮的设计注意事项。按钮常见的状态有三种,通常状态、悬停/点击、禁用。其中B端组件库里按钮常见的类型有:


次要按钮:一般用白色或者浅色,页面中次要按钮多一点,比如一个页面一个次要按钮都没有就是错的,比如查询和重置一个是主要按钮,一个是次要按钮。


主要按钮:一般用主色调的颜色,用在完成、推荐、提交的操作,显示会比较明显。


文字按钮:没有背景的按钮,弱化的按钮。


带图标按钮:带有补充含义,比如搜索按钮加个搜索图标。


图标按钮:纯图标按钮,只有前进后退用的多,其他用的少。用图标按钮节省它的空间。比如上一页、下一页可以用图标很明白的代表它的含义。


虚线按钮:上传之类的,添加内容之类的。



当了解了按钮的类型,那么如何确定按钮的摆放顺序呢?这取决于平时用户对电脑操作的习惯,同时结合业务逻辑的关系,来排列展示按钮顺序。



1.3 表单综合案例解析


1.3.1  表单综合案例一:修改表单的三个原则


01、视觉简单点:


B端系统不用视觉做特别多的修饰,不像C端,在买商品时看不到商品看到的却是满屏的banner,在B端中表单不用设计的那么花里胡哨,Antdesign提供了很多组件示范,我们应该了解Antdesign为什么这么设计,比如输入框为什么采用上下布局不采用左右布局的输入框呢?因为容器上下布局是视觉动线最快的输入布局方式;为什么使用框类不使用线性的呢?因为框类在B端系统中是最快分辨它的输入域输入区的地方,只要知道这些视觉的原理,就知道怎么合理的使用组件了。


02、文字简单点:


文字描述的简单点,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左侧的文字标签来做;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占位符标签来做,国外的一些文章强调,不要用占位符提示做任何事情,因为占位符特别影响视觉动线,但国内已经习惯了占位符来表示。


03、字段简单点:


1. 减少字段的方式,首先要知道这些字段的目标是什么(字段的方式去做减法)



例如下图这个电商类产品,目的是让用户可以收到商品,那么删减以上哪些字段不受影响也可以将商品准确的送到用户手里呢? 这个需要我们通过和产品经一起商量,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其实以上字段可以至少优化50%字段。首先姓名:姓氏和名字可以合二为一,直接输入一个字段就可以。邮箱:输入邮箱可能是为了得到账单,现在手机里就可以得到账单,所以邮箱基本用不到。电话:电话很关键,不能删掉。家庭地址:我们在做电商时,我们通常会把邮件邮寄到家庭,大部分情况家庭为第一地址,第二地址公司地址也有这种情况,但没必要从这里输入,可以从一些内容带出来,所以公司地址不用当前填写,可以把它删除掉。省份、城市、邮编:这三部分完全可以在输入地址的时候从地址带出来,没必要再输入一遍。特别是邮编,目前在我国发快递时邮编已经基本用不到了,我国大数据已经做了到了不用邮编来分辨地址,数据量已经足够大了,只填手机号和地址就可以。优惠券码、信用卡号、安全码:这三个不能删掉。密码、重复密码:重复密码是为了输入密码时加强记忆,可以采用小眼睛来替代重复密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减少了50%的字段后并不影响用户收到商品,那这个改动就是成功的。这个就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在删减之前,应该和产品经理商有理有据的去沟通是否按这种方式去这样设计。



2. 把相关的字段进行可视化分组(表单的方式去做分步)



删减完字段后,最终得到七个有用的字段,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组优化,也就是归类整理,我们常用的排版方式是卡片化设计,卡片化设计是一个特别好的信息分类的设计方式,即时不用添加基本信息,优惠信息,支付信息之类的名称在卡片之上,通过卡片的方式,从上到下布局,用户可以看的更加的准确。



除了对它信息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对它的过程进行分类。比如左边这个页面,虽然是从上到下,但感觉输入的信息太多了,我们可以对这个过程分步优化,分布后把它列成基本信息和支付信息两个层级,基本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和优惠码,其中优惠码为选填,当页面里所有信息都需要必填的时候,有部分选填得信息标注选填就可以,当所有都需要选填的时候,有一个必填,那需要标注必填就可以,具体标注方法,这里使用的是占位符标注方法,还有星号的标注方法,用星号标注是已经用户形成认知习惯,但看视觉哪个好看就用哪个,比如在苹果的设计中就很少用星号来设计,是为了担心影响用户的视觉,同时星号一般放在前面,并且不一定非得用到红色。支付信息就包括必须要用到的信用卡号、安全码和密码。类似这样将过程进行分步优化也能用户对表单的填写,加快用户的录入速度,更快的在体验上去得到提升。

3. 使用逻辑顺序


还以这个案例来看,我们分成三个逻辑顺序,个人信息相关、商品相关、支付相关。在B端中需求和场景是环环相扣的,我们需要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这个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和这个表单的关联,对应的就是用户完整的购买流程,这个表单的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收货信息,第二场景是优惠的信息,买商品有什么优惠,第三个场景是支付场景,这个流程完成支付就完成了购买,所以样的顺序就是一个正确的逻辑顺序,通过先确定流程再确定字段展示顺序。



1.3.1  表单综合案例二:表单设计具体流程


第一步:做信息分类。当我们了解这个产品,熟悉这个业务的时候,可以根据信息的含义,把这些杂乱无章的字段分成几个部分,可以和产品和开发进行讨论也可以加深对业务的理解。由于B端信息的维度特别多,具体的信息分类方法可以借用五帽架信息分类法 。可以根据可根据类别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相关性来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时间进行分类,比如时间正序,距离时间最近的来进行分类。同样可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字母的排序和认知规律从大到小从胖到矮的连贯性来分类。一旦分类好后,用户在填写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奇怪,填写的逻辑性和顺序感也会体现出来。


第二步:做排序分类(按业务逻辑顺序)。当得到了信息的分类,比如一个汽车CRM系统,基本信息、车辆信息和故障信息,它具体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三部分谁应该放在第一位,谁应该放在第二位,第三位,可以根据prd需求文档来了解做这个功能具体要解决什么样的目标,具体是什么过程在prd里应该说的非常详细明确,这个过程就是它的业务逻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prd中的描述来得出业务逻辑。


第三步:明确字段类型。当得到了信息分类,得到了信息逻辑顺序之后,接下来需要明确字段类型。比如100个或200个字符,单行文本输入是可以支持的,超过255个字符,我们就需要多行文本输入框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步:明确产品的原型。可以自己搭原型,和产品进行讨论,也可以直接和产品要原型,最终目的是这个原型一定要确定下来。


第五步:确定界面设计框架。确定栅格化设计框架,选择多大的设计尺寸,进行页面栅格化设计。


第六步:对应组件设计。根据原型去对应我们的组件,是用下拉框组件还是文本输入框组件,去找对应组件设计。这样我们得到了字段、原型、框架和对应的组件化,下一步就要做视觉的方案设计。


第七步:视觉设计方案。根据表单的内容来决定视觉设计方案,如果它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多,比如它的数据量很多,字段很多时,用弹窗就不太合适,弹窗属于字段量不是特别多,和后面主要弹出得页面是有关系的,需要重开一个新的单页面,单页面是大容量,分类单页面属于更多内容容量。第二可以根据数据层级的操作关系来决定,如果从一个页面中打开了另外的一条数据进行修改,比如从表格中打开表格中的一个详情来进行修改,就需要弹窗来设计,这也取决于弹窗内容的多少,如果弹窗内容确实很多,弹窗就要大一点甚至使用全屏弹窗。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表格通常由标题、工具栏(对整体批量的操作)、表格头、表格行、分页区、批量操作区、表格列、单行操作区(是对单行数据的操作)、数据呈现表格区、数据查询表单区组成。


以下内容是表格的规范和注意点,其实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很少自己去画一个表格,一般都是从组件库里选一个表格,然后分离组件去进行再次的自动布局得到新的表格。



2.1 表格头


表格头要做到简练准确,不受内容影响。表格头中的文字和正文字一样也可以,加粗也可以,但一般都会做一个颜色来做区分。


2.2 操作区域统一划分


图2表格头工具栏包括条件过滤,右上是表格内容工具,如自定义列,全屏等。


2.3 表格间隔


表格间隔可以让表格的内容看起来更加的可视化,也叫内容降噪,可以分成线与间隔色两种方式,通常交互hover状态下,间隔色变成更深得颜色也可以。


2.4 内容降噪


操作区域色彩元素应尽量简单,原则上不超过3个。


2.5 表格行高


表格需要一个页面呈现出10条,其次需要单元格高度=文字行高+上间距+下间距,其中上下间距为8的相关数即可。


2.6 单元列空间


表格首先应保持100%把所有字段显示全,字段多的情况可以横滚列宽可调节,但是需要保证间隔不变,类似于栅格的沟槽原理。如果内容显示不下可以做横滚,如果内容显示的下,还想要保证整个表格有设计感呼吸感,需要保证n为左右的间距,可以是8或者8的倍数,每个列之间的间距要做成2n,这样它们之间的间距就会有那种层叠得呼吸感就会比较好看,有规则性。





3.1 认识图表


在做数据图表时我们设计师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数据需要用什么图表来做,而不是主要关注图表长什么样,或者说图表有多好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些B端的数据怎么用正确的图表去表达。数据图表也不是千篇一律数据大屏那种感觉,虽然数据大屏是信息图表主要应用的一个方面,但在B端系统的信息图表中,主要是将一些表单的数据转化成图形的方式来进行显示,这点和数据大屏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B端系统中主要以数据为主,而信息图表作为辅助,这是一个需要了解的前提。


但从视觉提升角度去考虑,数据图表在B端中是最容易表达视觉的,我们之前两篇提到的表单设计占了B端设计80%的工作量,就会发现这80%的工作量几乎没有表达出特别好有冲击力的视觉,因为表单只是一些数据和文字的排版,并且还有规范的限制,在统揽整个B端作品中,容易突出视觉设计感的一定是数据表图设计。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些图表前端工程师能不能实现,是可以的,前端在实现图表都会用一些常规性的图表的组件,这些组件通常都是已经代码化的组件,一些图表公司做好了的可以复用的,有前端代码也有后端数据调用的接口,它只要对应这些接口写一些代码就可以实现了。作为设计师在设计图表的时候,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我们去设定,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梳理怎么正确的表达数据图表,我们一起来进入数据图表的知识体系吧。


3.2 常见图表类型


常用的数据图表可以分成趋势类、比较类、占比类、分布类四种类别 。


趋势类图表:代表了数据增长的趋势,它可以对比出数据增长的一个趋势。主要有面积图、折线图、堆积面积图和漏斗图。重点了解面积图、折线图、漏斗图。


比较类:比较类图表是B端系统中用的最多的图表,有柱状图、条状图、玉珏图、堆叠柱状图、堆叠面积图、雷达图等,常用的我们重点介绍,柱状图、条状图。


占比类:和比较类图表有些重叠的地方,有饼形图、环形图、堆叠面积图、仪表图、矩形树图、堆叠柱状图、条状图、百分比堆叠柱状图,重点了解饼形图和仪表图。


分布类:有箱形图、直方图、热力区图、地图、气泡图、散点图、色块儿图、等高线图,重点了解地图和气泡图。



面积图:可以理解成填充之后得折线图,不同于折线图是,因为填充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信息得趋势,用户可以根据面积得多少,反映出数量得多少,还代表连贯得数量级,信息数量级是一直存在的,不会消失。


折线图:折线用的最多,是条线代表趋势得变化。折线和柱形再某些层面是一样的,在一定的点表现它得趋势变化,每个月,每天,每个小时。通常用在公司得年销售额,价格得趋势,用户量得增长,折现一般不超过5条。Y轴为数量,X轴为时间。


漏斗图:属于面积图,适合排名,销售业绩,再CRM中用的最多,通过销售线索最终达成成交量,它不断通过漏斗得方式最终达成成交,每一个漏斗代表一个环节,有一个顾客进入商店,进入商店购买商品,留下信息,订购,整个流程走的就是用户旅程得过程。越往后越精准。


柱状图:柱状图是面,代表面积,更直观得是包含数据,这些数据能更能直观体现它得拥有量是多少,一般用在销售额,产品类别,分类数据得比较,如果可以看到最高和最低得差量。


条状图:类别在Y轴上,X轴地表数据,Y轴上能更多显示数据,它可以显示负数。


饼形图:饼形图表示人口,人女比例;预算得分配;在线流量得来源等等,反应得是多与少之间的对比。他们是在同一维度下的比较,比如当年得,已经再设定好时间段得显示情况。


地图:分布点,流量,数据量,用地图不要随随便便搜一张用到界面里,地图要到国家地理官方网站用,否则有问题,设计背锅。


4.1  认识仪表盘


用于B端首页的系统状态的展示,一般包含系统的关键数据信息和信息列表,一般会有各种数据图表展示。为用户提供全局概览,让用户快速掌握工作进展及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可以访问最重要的数据,功能和控件。


4.2 仪表盘界面分类



分析类:分析类仪表盘给了我们很多分析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销售额、订单量、包括销售额的趋势图、排行榜等,目的是可以在B端系统中看到目前收集到的这些数据,让我们来进行分析。虽然计算机会给我们一定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数据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监控类:比如股票的变化趋势很快,需要实时监控到这些数据的变化。


控制类:比如阿里云系统中有很多的控制台/仪表盘,里面有很多的入口,有常见的快速入口,和推荐信息的一些入口,这就是控制类,通过用仪表盘来得到控制。


综合类:综合类系统是我们B端系统中见到最多的,比如CRM和ERP基本上是综合类的,因为他要显示数据的统计,也要显示一些快捷的入口。


4.3 仪表盘的设计过程


首先仪表盘要有功能,让用户看到数据,让看到数据我们需要做以下事情:


第一步:分析用户的权限:仪表盘在B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分析用户的权限,因为不同的人看到仪表盘数据纬度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权限比较高的比如有管理员/普通管理员/操作员,超级管理员等等,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权限展开不同的信息。


第二步:分析业务的场景:比如销售人员看到内容的都是和销售有关的内容,权限是第一次筛选,把什么样的信息展示给他,然后经过第二次筛选,第二次筛选包括是由产品经理,BA这样的角色帮我们来筛选这样的信息,不是完全由设计师来决定,这两步过程是不可忽略的。


第三步:确定仪表盘展示的内容:到底展示什么内容,刚开始没有那么清晰,可能就是思维导图或者几行字,根据这些来进行视觉展示。


第四步:视觉设计:根据展示内容进行视觉设计。首先基本构思和画原型图;其次确定字体,颜色,样式和图形设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视觉整体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去表达,同时空间留白要合理,灵活的运用栅格化,界面要有呼吸感。最后信息传达要准确,比如图形和色彩,每一种颜色都有特殊的含义,不要应用错误,比如红色要特别小心的应用。




用户满意度评估模型搭建和检验方法探讨

雪涛

用户满意度指标创建?评估模型搭建?模型好坏判断?本文聚焦用户满意度模型搭建与检验,分享模型搭建与检验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科学有效的度量用户体验是企业和用户体验从业者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用户满意度作为量化体验度量的方法也一直备受关注。那么用户满意度指标是怎么来的?评估模型该如何搭建?模型好坏又要如何判断?本篇文章聚焦用户满意度模型搭建与检验,分享模型搭建与检验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在社会和实验心理学领域对满意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用户满意度反映的是用户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用户对其明示的、隐含的需求和期望被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用户满意度评估对企业生存和产品体验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手机应用获取新客的成本和难度变得越来越高,通过提升用户满意度充分激发现有用户价值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商业策略。如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数据表明,用户满意度的提升能带来用户消费频次的增加,同时也会为企业赢得更高的声誉,带来拉新、促活成本的降低。此外用户满意度通过度量产品体验现状和迭代动作有效性,对助力产品体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用户满意度模型的构建流程如下图所示,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



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流程可分为「明确目标」「指标收集」「指标定义」「指标归属」「指标赋权」5个步骤:


///

Step1 明确目标

第1步是明确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目标包括明确评估用途和范畴,用户满意度评估的用途不同,在评估侧重和衡量方式上会有不同:


如衡量产品改版效果的用户满意度侧重关注改版目标是否达成,更关注改版前后影响体验目标达成的体验点变化。用于摸底产品体验水平的用户满意度侧重了解产品对用户需求和期待的满足情况,更关注产品自身体验长短板以及相较于其他同类产品体验优劣势。

此外需要考虑评估范畴,一方面需要明确仅评估本品还是同时覆盖竞品,对于未在行业中取得绝对领先地位的产品,更应考虑覆盖竞品评估,明确体验竞争优劣势的同时寻求竞品借鉴点。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评估产品全局还是聚焦部分模块,全局评估能获取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感受,但在产品模块繁多或复杂时,受制于用户参与调研的耐心有限,针对每个模块的评估问题数量无法设置太多,导致评估颗粒度较粗,可考虑聚焦重点模块单独评估。


///

Step2 指标收集

第2步是收集评估指标,用户满意度指标收集可结合案头侧、用户侧和专家侧三方信息获取:


  • 案头侧指标收集方式主要是案头研究和产品走查。案头研究可重点关注成熟评估模型以及行业趋势、产品模式和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结合对产品的走查分析,提炼“好的产品体验”需要包含哪些要素。常用的案头研究渠道和可查询的信息如下图:

  • 用户侧指标收集方式主要有用户座谈会和客诉反馈,座谈会把目标用户邀请到一起畅谈对产品的需求和期待,邀请对产品使用程度较深的“专家级”用户能贡献更多有效信息。另外客诉反馈也是能集中了解用户对产品关注点和痛点的数据渠道。

 

  • 专家侧指标收集方法主要是专家访谈,通过向专家了解产品目标、目标实现方式及后续主要动作来拆解对当前产品体验重要的维度和指标。专家访谈需要覆盖到能决策产品方向的人,且专家职能身份尽可能的多样化,如覆盖产品、运营、设计、技术、市场等不同职能角色。


///

Step3 指标定义

第3步是指标定义,给指标下定义需考虑指标的体验标准高低和文案描述两方面:


体验标准选择要符合产品本阶段的目标,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让指标丧失灵敏性失去价值。指标描述一般要遵循通俗性、简洁性和单一性原则:


///

STEP4 指标归属

第4步是将定义好的指标进行维度划分与归属来构建评估模型。维度初步划分有「用户接触产品的触点」和「产品功能模块」两种方式。


拿用户一次外出就餐的满意度举例,按用户接触产品的触点可以分为就餐前(选餐厅、查信息、订座等)、就餐中(菜品、服务、环境等)、就餐后(买单)满意度。而按功能模块划分可以分为餐厅信息、评论信息、优惠信息满意度。无论采用哪种先验假设,模型构建都需要遵循“完备互斥”原则,即指标既齐全不遗漏,也没有重复。



///

STEP5 指标赋权

因为不同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不一样,拿汽车产品的用户满意度评估为例,对普通轿车的满意度评估更看重实用舒适,而对越野车的满意度评估更看重汽车性能。因此在完成评估模型搭建之后,需要赋予评估指标权重,指标赋权的方法按照打权重的人不同可以划分为专家赋权和用户赋权两大类:

 

  • 用户赋权是根据用户对某个体验点(指标)满意度打分和对产品整体满意度打分之间的关系测算出来的间接赋权方法,体验点满意度分数变化对产品整体满意度分数变化的解释程度越高,体验点对应的指标权重就越大。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线性回归”、“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 专家赋权是领域专家,如产品、运营、设计等对指标重要性进行主观判断,因此又叫直接赋权法,常见的直接赋权法有“直接评定法”、“分值分配法”和“层次分析法”。“直接评定法”就是专家逐个判断指标重要性,“分值分配法”是预先给定所有指标一个总分,专家把总分分配到各个指标上,“层次分析法”是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因为能更好地在对比过程中帮助专家理清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层次分析法是专家赋权中更为常用的方法。

那么到底应该使用用户赋权还是专家赋权呢?这两类赋权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用户赋权反映了用户对评估指标所反映体验点的需求强度,在初次搭建模型对用户需求强度优先级不明确时可以考虑使用,但用户赋权受产品现状影响较大,产品当下已经成熟和形成规模的方向更容易获得较高权重,而对产品未来重要但目前规模较小的方向权重则可能较小。专家赋权反映专家对产品现状和产品未来方向的综合判断,可以在产品较为成熟或开始尝试创新方向时考虑使用。


为了衡量用户满意度模型的好坏,完成模型搭建后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检验分为「指标内容检验」和「结构归属检验」两类:



///

STEP6模型检验

  • 指标内容检验

指标内容检验关注指标描述对想要评估体验点的符合程度和可理解性,即指标的内容效度。

 

指标内容检验可通过领域专家完成,邀请至少3名以上专家对指标内容有效性、易理解性等维度打分,专家一致评价为符合的指标占比即为模型内容效度(S-CVI)。对于专家认为不符合或专家打分不一致的指标需要咨询专家具体原因并作出适当修改。一般而言专家一致评价符合的指标不应低于80%。常见的指标内容问题包括指标描述未能准确概括体验点、指标描述有歧义、指标定义的体验标准不合适等。

  • 结构效度检验

结构归属检验是判断评估指标与想要测量概念(归属维度)之间关系的方法,判断归属关系的方式有看同一维度下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指标对测量概念的解释程度等。常用的结构归属检验有同质性α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信因子分析。

每种检验方法都有自己判别指标归属和模型可靠的标准,但是在做指标归属调整和指标删减的时候不应该盲从于统计数据是否达标,还需要充分考虑指标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我们实现评估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

结语

用户满意度模型需要跟随用户需求和产品发展变化而不断迭代更新,保证评估模型能反映用户需求和业务工作。以上是我们在用户满意度模型搭建和检验方面的一点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百度MEUX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深入研究场景化体验设计

雪涛



一、前言

场景化设计一词第一次看到还是在前年设计分享大会上,当时懵懵懂懂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刁钻的角度,甚是惊讶,后来我也是在不断的研究这个内容,上一篇文章《【干货】设计师的发力点》中,也稍微的提了一些关于场景化设计的内容。


本文章的出发点是因为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但很难找到全面分析的文章,因此我打算写一篇更加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分享给大家我的心得。


接下来会通过三个维度深入研究场景化体验设计,帮助您快速提升场景设计思维,中间也会并通过大量案例,带你真实感受场景化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二、场景与体验

我们看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产品功能,但不能单一的去看待问题,也无法直接的去评判这个功能是否合理,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某种指定的场景下去完成它的使命,抛开场景谈设计,就是耍流氓。例如疫情期间的健康码,这也是为了响应防控疫情的号召,需要对每个人的行程路径进行把控,而这种产品就是为了满足某种场景下的需求设计。

而在面对产品设计有具体场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场景分析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制定设计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



三、 遇到的问题

在早期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大多数体验优化的设计流程只是对需求进行单一的分析,并且相同的内容采用同一解决方案,整个设计看似基本没有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完善,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产品复杂化

随着产品功能的完善,功能复杂化,单一的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多种场景下的使用,需要合理规划,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体验设计,才能更好的发挥价值。


2.2   同质化严重

大多数流程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分类的产品使用,例如传统的购物流程从详情页出发到订单页流程,虽然能满足所有的支付流程,但是缺乏行业设计特性,长期以来也会缺乏竞争力。


2.3   场景体验欠佳

一套设计解决方案、交互流程满足所有的使用情况,虽然在产品中实现了一致性,但面临复杂的场景很难满足,并且用户群体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每个用户的诉求也会存在偏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制定不同的方案。


四、场景精细化设计

为了更好的理解场景化设计,我们可以通过哲学上著名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例如唐僧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到西天取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的内容,就是人、地、事,这也是场景化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三个内容。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体验,我们可以从场景化设计中三个关键内容,人、地、事,这三个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精细化设计,区分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从而满足更多特点场景下的需求。


五、用户分层设计

场景化设计中,用户是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正所谓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能更好的服务用户。当用户量越来越庞大后,可以对用户进行分层处理,这也是用户运营中常见的一个概念,简单理解就是指将用户分为不同类型。


用户分层是根据不同用户的行为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用户群,进而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层级用户的价值,达成产品目标,通过用户分层的思维方式结合场景化设计,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诉求,还能根据不同用户的类型提供差异化的内容和服务。

用户分层的方式是通过标签的形式快速给用户进行分层,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分为基础属性和行为属性。


5.1  基础属性

基础属性包含用户的年龄、性别、身高等,这种用户分类的方式,是最直观简单的。


5.1.1 年龄

大多数产品中会通过年龄来进行用户分层,这种形式可以快速区分用户的基本属性,因为用户的年龄状态对待事物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支付宝的电子社保卡服务,根据用户不同的年龄阶段,展示不同的领卡信息,进一步让用户更快的获取到符合不同年龄段所关注的合适信息,可以直接提升开卡率。


5.1.2 老龄化设计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也正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障碍的限制,他们使用APP的体验并不是很顺畅,所以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逐渐向中老年群体渗透,更多的关注起老龄化设计。


在适老化设计中,在不影响老年用户对功能使用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用通过设计降噪的方式,去除所有复杂的次要信息,保留核心内容,并且通过放大来强化关键信息,文案的处理上也会进行内容简化处理,减少老年人的阅读成本。


适老化设计除了视觉上放大和简洁的感知体验外,在交互体验上也会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在容器内容上加入行为按钮并描述去向,帮助老年人顺利完成目标行为。


甚至在部分产品中,会强化听觉上的功能体验,例如语音播报、语音提问、电话叫车等功能,既能通过语音的形式弥补老年人视觉能力上的不足,还能减少操作成本。


5.1.3无障碍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群体逐渐庞大,其中也有部分身体有局限的用户,对于他们来说更加迫切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因此越来越多大公司注重到这一方向,而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设计师,更应该去优化的方向。

可以采用无障碍色系,以及颜色的色差处理,针对性的服务于色盲和色弱群体,使得他们可以在信息阅读上更符合他们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打造更人性化的产品体验。


5.1.4 用户身份

而关于用户分层的场景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区分用户不同的状态、身份来对界面进行差异化布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用户的会员身份。


会员它分为很多不同的阶段,从开通到到期,用户在不同阶段对于内容的关注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例如未开通展示更多的价格、权益信息,吸引消费决策。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区分用户的会员状态,进一步来进行差异化设计。从而有效的提高不同阶段用户的行为决策。



5.2  行为属性

每一个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行为操作,例如浏览记录、关注、喜好等,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分类,可以更加直接的聚焦到关键信息上,既可给予用户惊喜感,也可以达成业务目标。


5.2.1 兴趣标签

标签和上面描述的基础信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标签相当于是产品根据用户的行为等去定义的不同类型的标签,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给用户进行分类,常应用于内容型产品以及电商平台,给用户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其次再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内容设计,可以更快的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推送。


不同兴趣标签的用户对待内容的诉求也会不同,因此在页面结构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页面信息的优先级、浏览动线、信息内容的呈现,例如重度用户和路人用户的区别,一个注重商品展现的效率,一个注重氛围和吸引。

除了整体的页面结构内容外,用户对内容诉求也不同,例如优惠型的用户更关注活动和折扣信息,通过用户标签进行分层设计,能更快的达到刺激用户消费的目的。


5.2.2 消费模型 (RFM模型)

  • R:最近一次的消费时间(Recency)

  • F: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频次(Frequency)

  • M: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金额(Monetary)


RFM模型是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频率、金额3项指标对用户的价值状况进行级别划分,一共可以分为8种基础用户类型,然后再根据用户的消费金额进行从上往下排序,最后区分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

这也是很多企业都在使用的模型,价值级别较高的用户可以调整资源倾斜力度、定制服务,甚至针对普通用户也可以进行激活消费、挽留措施。


在电商产品中这种方式最为常见,通过模型分类可以快速了解用户消费情况,一般会区分新老用户,活跃用户与沉寂用户,例如创建新人导购,刺激用户的首单转化,而长时间未进行复购的沉寂用户,也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吸引用户再次消费,提升用户的复购率。



5.2.3 AIPL模型

  • A:认知 - 新客或不了解产品的用户(Awareness)

  • I: 兴趣 - 对产品有兴趣且关注过的用户(Interest)

  • P:购买 - 刺激用户产生购买行为(Purchase)

  • L:忠诚 - 有过较高复购行为的用户(Loyalty)


这个模型对应的也是用户的成长路径,每个用户都是从认知开始,才慢慢变成购买或者忠诚,所以需要做的,就是引导用户不断往更上一层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四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同时进行,将这四种类型分发到产品中的各个链路中,以下案例来自于淘宝。

通过种草的形式给用户建立认知,培养用户兴趣,而面临消费顾虑并迟迟未下单的用户,可以利用入手分享的方式克服转化阻碍。而对于购买型和忠诚型用户,可以通过优惠、活动等方式,刺激下单并建立长期关系。


5.2.4  行为路径

不同行为表现的用户所触发的关键行为不同,所以在设计路径时,要先对用户有分层,有定义,再针对性的实施,对路径进行合适的分层布局,确保用户去完成某件事的各种行为路径,都能被满足。


下面的案例从上倒下依次为,想快速申请贷款或者快速完成任务获取现金的用户,我们提供了直接操作区域,并且置于头部进行业务属性强化,中间融入了更多的分类与内容引导,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兴趣,最后可以再通过不同的形式适当的减少用户顾虑,例如优惠券的福利(强化申请贷款),为新用户提供发帖示例(确保社区的内容品质)。

虽然两个界面的内容差异较大,但是结构拆分的方式以及行为路径的规划都是大同小异的,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为的用户,进一步辅助他们快速完成功能服务。


六、区域化设计

根据不同的地点、位置、空间进行区域化设计,为不同的地域、情景进行差异化设计。在空间设计、园林设计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种设计方式,规划整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场景化设计,而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战略层面,面向不同的区域市场。接下来通过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


6.1  下沉市场

下沉市场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概念,是新鲜流量的代名词,特别是拼多多的崛起,引起了许多行业关注流量的新区域。简单理解就是产品的战略市场主要面向于3-6线的城市。


下沉市场的用户特征:

1、简单直接,所见即所得;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避免操作路径过深,展现内容太隐晦。

2、对价格和收益比较敏感,愿意花费时间获得金钱上的奖励,例如拼多多其实是个游戏电商。

3、愿意下载一些现金奖励的产品,通过任务或者阅读来获得奖励,例如趣头条。

4、熟人社交影响力较大,可以通过微信生态,快速形成裂变。


6.2  全球化设计

随着本地化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产品开始面向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与本地相比也会有着很多的差异,例如语言、宗教、审美、文化等等都有着诸多差异,所以这也是无形之中给设计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6.2.1 本土化策略

一个产品无法满足全球市场的使用,因此全球化设计最好的方法就是本土化策略,深入挖掘当地市场的文化、用户喜好,地域特色等内容,进一步对产品进行单独设计,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Tiktok,与抖音分开运营,更具有针对性。


大部分产品在进行海外市场的运营设计中,都会充分融合当地市场的喜好或元素,进一步发挥当地特色,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6.2.2 出海规则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行为习惯、认知能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规则需要去注意,例如、地区禁忌、语言处理等。接下来我大概列举几个我平时记录的注意事项。


单位规则

度量衡需要满足不同国家的要求,例如公斤/磅、英尺/厘米、公里/英里,而在一些运动产品中如果要表现卡路里,不建议使用一碗米饭作为单位来描述。


形象禁忌

在一些全球化设计中,如果涉及到插画以及人物,需要注意一些姿势和特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例如人物的手势、 两手交叉、十字交叉、使用左手等等,甚至在中东地区女性暴露都要注意避免。


图形禁忌

图形的表意也需要契合当地文化特点,一些比较含蓄的内容尽可能避免,例如使用话筒代表娱乐,药丸代表健康,虽然在国内市场比较常见,但针对于全球化的设计可能就不是很适合了。


而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宗教文化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阿拉伯地区,避免使用星星图标,科威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富汗等因宗教原因禁酒,中东地区禁忌女性图像,甚至我们经常看到的ok都是不好的词语,在个别国家里有骂人的意思。


除了图形外,颜色也需要注意,在一些非洲地区尽可能避免颜色鲜艳或者红色。


语言显示

在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常会关注字符串的显示宽度,以及换行规则等,而面临全球化设计时,文字需要适配多种语言,而外语的显示长度明显和中文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能更好的进行极限范围的确定,我一般会选用德语进行排版,因为德语是大部分语言中,长度最长的内容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加关注阿拉伯地区的语言显示,他与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截然不同,用户的阅读顺序是从右往左,甚至交互方式也是如此,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阿拉伯地区的界面设计,进行镜像处理。


镜像处理

除了文本内容的显示顺序改为从右往左之外,界面中的图像、图形、图标也需要进行镜像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有明确指示性或方向性的图标需要镜像,例如返回、查看更多。而像刷新、历史、闹钟等统一标准的图标不需要镜像。


6.3  空间设计

听到空间设计这个词,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超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人群的动线设计,商品的分布也会大有讲究,入口一般是单价较高的电子产品,手扶梯边和收银台都会放一些零碎小单品,既要考虑短头商品的展示,也要考虑长尾商品的曝光。


6.3.1 线下链接

而这一个特征,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支付宝的电子社保卡,为了能更好的推广电子服务,设计师将线下社保局进行空间设计,用户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海报均不同,针对用户不同阶段对需求的不同,进行场景差异化设计,可以更好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6.3.2 到店体验

到店服务,即用线上互联网服务线下业务,其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线下消费固有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形成线上和线下的链接,我们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对整个线下店面进行空间设计。


例如店外主要起到引流的效果,可以让用户扫码进入店铺首页了解店铺具体的信息,而在店门口可以让用户进行扫码排队预约等,当食客就坐后根据桌上的二维码可以进入到店铺的下单页,最后在收银台布置扫码买单,整个流程符合线下体验,并可以将不同的页面准确的传递给用户,促进用户快速完成线下消费。


七、服务差异化设计

场景化设计中第三个关键内容就是事,而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所有的事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服务用户,但随着互联网成熟,功能越来越丰富化,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场景划分,明确用户对于整个服务的操作流程,结合前后场景预判用户目标,通过设计提高用户效率,给予用户惊喜与感动。接下来主要通过目的、行业、内容三个角度深入分析。


7.1 交互流程 - 服务目的

如今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的时间被各种产品分割,而面临着用户在产品中的所有体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例如打开淘宝的目的是想购物,打开抖音的目的是想放松娱乐,因此只有挖掘出用户的目的,才能更好利用服务完成用户行为。


为了让用户更好的完成任务,可以将操作流程拆分为三步,从开始到结束,结合前后场景预判用户目标,提升交互体验,而关于这个内容,我之前在《交互流程中的三大重点》一文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


7.1.1  操作前 - 行为目的

像我们常见的一些产品结构布局中,其实有也着简单的分层布局,我们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行为目的结合页面板块的内容呈现来进行结构分层布局。


下面的案例从上到下依次为,目的明确的搜索用户、分类明确的用户以及只想随便看看的用户,这样的话,可以有效的服务与不同用户的目的,也能快速实现流量分发的作用。


7.1.2  操作中 - 操作目的

根据不同的服务以及用户操作目的,判断内容的合适性,例如输入内容时,结合前后场景预判用户目标,针对不同的内容呈现相对应的键盘样式,通过设计提高用户效率,满足用户的操作目的。


操作减负

面对各式各样的数据录入,表单填写是移动端设计中最复杂的一项操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目的进行场景区分。例如下图的案例,通过自定义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了兼容不同层级的联动键盘,整个过程都在键盘输入组件中完成,保证了录入的沉浸和任务的聚焦。


场景匹配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内容呈现对应的键盘样式,例如系统自带键盘的样式多达8种,我们可以制定各种场景下的使用,从而进行匹配,让用户在输入的过程中更高效。


7.1.3  操作后 - 结果呈现

当体验流程中用户操作后,需进行合理的内容反馈,可以通过场景化设计思维,结合用户目标,呈现合理的内容,提升设计效率。而在结果呈现上,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结构与内容。


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元素的模式和顺序,例如淘宝搜索结果页,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局部方式,根据搜索内容来进行区分,例如电器类的产品外观大差不差,因此结构上采用小图模式,主要突出产品信息和卖点,而服装类的商品则采用瀑布流的形式,强化图片的视觉表现。


内容主要是借助价值去找用户,找到用户建立链接,从而产生价值,简单理解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链接工具,但为了能更好的让内容和用户进行链接,我们可以将内容进行前置处理,根据服务目的结合内容的呈现,快速建立业务链接。


下图案例来自于百度搜索,用户在搜索时,不同的关键词呈现对应的服务内容,合理运用场景化设计中的服务差异化设计,为不同的事进行设计,既能快速匹配相应的用户,还能缩短用户寻找服务的操作路径。


7.2  框架层 - 行业细分

随着互联网成熟,产品业务形态逐渐完善化,例如餐饮产品,里面会涉及到多种餐饮业态,例如早餐、茶饮、快餐、烧烤等等,而所有销售类的内容都会涉及到人、货、场。人在上面也大致讲过了,这里就不继续赘述,而面临这种行业较多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用场景化设计思维中的分层思维,将行业进行细分,进一步让货物可以对应到符合的场景中。

接下来也会继续使用餐饮产品作为例子,进一步讲解行业细分后的设计细节。


7.2.1 行业特征

餐饮业态较为复杂,但行业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将行业特色进行提炼,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框架设计。


例如年轻群体较多的甜品茶饮,功能上除了基础点餐也有外卖服务,甚至也会有周边商城,这种类型的商户比较注重服务的呈现。但一些传统的餐饮行业,由于菜品体量较大,页面呈现上可以更偏向于菜品展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餐饮商户比较注重用户身份以及会员管理,而框架设计上也可以将资产内容前置化,满足商业目的。


7.2.2 导航设计

产品框架中最关键的一个内容自然离不开导航设计,它是专门用于呈现信息的一种界面形式,用户可以在内容结构中自由穿行。在页面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导航形式满足需求,例如在在菜品的展现形式上,菜品体量较大的快餐便当,可以采用侧导航形式快速进行内容筛选,而甜品茶饮类的菜品较少,可以利用双行瀑布流的形式强化商品图片的呈现效果。


7.2.3 菜品布局

框架层的关注点几乎全部在组件及相互关系上。框架确定用什么样的功能和形式来实现。作为餐饮类的产品,菜品呈现属于比较关键的内容,而面临不同类型的菜品,也能做出场景差异化的表现,这一点比较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搜索后的商品结构呈现。


在上面行业特征分析时,会发现如果从餐饮菜品数量上进行区分的话,布局上可以使用单行列表或双行瀑布流的形式,来区分菜品分发的权重。而像一些套餐的菜品,布局上可以将菜品组合摆放,方便用户对套餐内的单品进行对比与调整。


7.2.4 分层营销

在营销设计中,可以通过各种营销资源位进行宣传展示,为了让营销满足不同商户的使用,可以利用场景分层的形式,将营销表现力分为强、中、弱,三种形式,并根据不同的页面框架布局去进行表现。


7.3  内容形式

内容型产品比较注重用户消费与互动,平台也会对内容、流量、用户进行分析,确保合理的消费场景。随着产品逐渐丰富化,内容分为多种形式,例如视频、音频、直播、资讯,而内容形式也分为娱乐型、工具型、知识型和社交型,为了能更好的匹配消费场景,可以将内容形式进行分层处理,区分不同的事物,采用合适框架形式,满足用户的消费场景。


下图案例来自于淘宝内容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场景细分,主要分为三个场景,一是以浏览图片视频为主的富媒体消费场景;二是社交关系为主的消费场景;三是以文字消费为主的阅读场景。三种场景的每一种都对应了多个内容框架以及框架之间的流转链路,按下图从上往下逐渐从重分发到强沉浸的浏览体感。


富媒体消费场景内容的复杂度和数量较大,一般常见的方式是采用分发为主的双列流,满足多种类型的内容合理展示,如果以图片为主要消费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卡流,突出图片的展现。甚至也可以利用全屏的形式,强化用户的沉浸体验,这种方式更适合视频内容。


以社交关系为主的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动态流布局,更适合用户的习惯,同时也可以满足多种信息的呈现。文字阅读为主的内容,更加注重信息的阅读,可以使用文本流的形式,通过简单的对比和结构层级简化处理来帮助用户阅读信息。

为了让用户更好的消费内容,整个优化项目的过程,首先通过用户消费内容的梳理,然后结合内容的特点进行核心框架的链路整理、提取抽象化的共性框架,让各个具有相似性的场景进行拉通,最终确认框架形式。


八、总结

场景化分析可以让设计师以用户的角度解决用户痛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不管面临多复杂的产品,都可以通过场景化设计方法,将关键的三大内容进行提炼,进一步分析,确保每个内容点都符合具体的场景。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三石设计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