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进行设计走查?

雪涛

设计走查是每个设计师的工作之一,我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总结了一些设计走查的要点,内容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多包涵~

引言


设计稿不仅是设计师设计水平的体现,它同时也体现了公司的设计水平。即使我们设计师使用蓝湖这种带标注功能的软件给到前端,也阻挡不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原设计是100分的话,开发实现是50分,那么在客户眼里我们公司产品设计能力就只有这50分。所以设计走查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讲述设计走查前,我想先给说一下盒模型。理解盒模型能更好的做出设计稿,也能更好的和开发进行对接。


当我们明白前端是如何布局咱们设计稿后,我们设计师在作图的过程中就会懂得如何从落地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开发思维的设计稿弄好、待开发实现后,就可以开始设计走查了。


笔者在做设计走查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浏览器自带的“检查”工具。


我们从检查里看它的CSS样式,如字体、字号、颜色、边框、背景色、间距等等。如果这个div没有样式,也可以去它的父级看看。这里就简单的拿字体、字号、颜色举个例子,涉及的元素过多,就不一一展示啦~


设计师开始走查时,意味着前端框架搭建结束、产品即将定型、用户即将见到的版本,所以在交付之前设计师需要查验以下内容:


一、整体架构


1.导航是否清晰易理解?

一般设计走查检查的是【全局导航】,所谓全局导航指的是它可以覆盖整个产品的通路,一般情况都是产品的一级分类。用户可以根据导航快速定位到目标节点。


2.页面中信息层级是否清晰合理?

一般通过设计评审的设计稿在信息层级这里都没有问题。设计师可以看看公司过往的项目,检查一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样式是否符合高保真?


4.内容距离上下左右的间距是否统一 、是否符合规范?


二、视觉走查


1.文本:

(1)文字是否使用公司规范字体?

(2)标题字号、内容字号是否和规范保持一致?需要加粗的字体有无加粗?

(3)文字颜色是否使用正确?(需要检查的有普通文本、标题、超链接、提示/重点信息等等)

(4)行间距、段落间距是否正确?


2.按钮

(1)是否根据功能划分为主按钮、次按钮、文字按钮及特殊按钮?

(2)按钮状态是否分为以下四种状态:默认状态、悬浮状态、点击状态、禁用状态?

(3)按钮各个状态下样式是否正确?

         需要检查:长度、高度、字号、字体颜色、边框颜色、圆角、背景颜色。 

         按钮宽度如果为自适应,需检查文字到按钮两边的间距(padding)是否为规范固定值。


3.页签

(1)是否根据功能划分为选中态、未选中态和悬浮状态?三种状态区分是否明显?

(2)页签各个状态下的样式是否正确:

         需要检查:长度、高度、字号、字体颜色、边框颜色、背景颜色。  

         页签宽度如果为自适应,需检查文字到按钮两边的间距(padding)是否为规范固定值。


4.选择器(单选、多选、日期选择、开关切换、下拉选择、 滑块选择等)

(1)单选是否为圆形、多选是否为方形?横向纵向的间距是否符合规范?

(2)日期选择分为标准日期和组合日期,样式是否统一?使用场景是否正确?

(3)下拉选择要区分普通下拉、树选择、级联选择,需要判断使用场景是否正确?


5.表单

(1)表单状态是否齐全?样式是否正确?

         默认状态、悬停状态、激活状态、只读状态、禁用状态、报错状态。

         需要检查各个状态下的样式:字体颜色、输入框边框颜色、长度、宽度、圆角。

(2)表单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如果是左右结构,是否为文本右对齐、输入框左对齐?

         文本最长为多少字,超出的文字统一用什么样的形式体现?

         输入框内如果有图标,图标样式是否统一?


6.表格

(1)表格样式是否正确?

         长度、宽度、文本、边框、斑马线、鼠标悬停、选中行。

(2)对齐方式、间距等是否符合规范?

(3)分页器样式是否符合规范?


7.其他

弹窗、提示、缺省状态、图表、图标样式等是否和高保真保持一致?


三、交互走查


1.流程

(1)是否支持自动保存?退出前是否有保存提示?

(2)异常流程是否有提示?是否可以恢复?


2.页面操作

(1)是否在1秒内打开新页面?

(2)下钻页、新开页场景是否使用正确?

(3)执行具有破坏性的操作(如删除、格式化等)是否有弹窗提示?


3.显示内容

(1)语言是否简洁、易懂、有礼貌?


(2)文字内容是否无错别字、无歧义、无语法错误?

(3)数据的极值、排序规则是否考虑周全?

(4)数据显示的内容是否涉及权限和隐私?


4.选择输入

(1)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表单形式?

(2)输入前是否有提示?

(3)输入完成是否需要及时反馈?(填写正确、填写错误等)

(4)是否设置默认项和自定义选项?

(5)是否告知用户的完成时间及进度展示?(测试、线上考试等)


5.反馈

(1)成功操作的反馈,是否需要引导下一步操作?(根据实际业务来定)

(2)预警类的信息是否存在提示?

(3)失败操作的反馈,是否存在解释与建议?


6.用户

(1)新用户是否需要新手提示?

(2)多种用户之间是否可以角色切换?

(3)角色变更后用户是否清楚?



设计走查插件推荐


1.Copiexl


Copixel是字节跳动的一款走查验收浏览器插件,通过在网页上放置设计稿图片检查设计稿与开发结果是否完全重叠来判断开发的还原精度,精确到像素实现高质量的项目还原效果。

因为官网里有使用教程,所以这里就不过多讲解,大家可以点击官网查看。官方网址为https://copixel.bytedance.com/



2.CSS Peeper


这是一个设计走查 / 样式复制 / 资源下载的效率神器,它能够轻松查看网页端当中所有元素的 CSS 属性。如果是作为设计走查工具的话,它的特色主要就是高效,不像“检查”一样要在众多CSS中去找我们需要的,但是弊端就是查看不了全局。查看全局还是需要我们使用浏览器自带的检查功能哦。

官网往下翻也有教程哦,官方网址为https://csspeeper.com/


有些人认为走查是测试工程师的工作,我并不否认,但我也不是很赞同。只能说这种想法太过于理想化,并不是每个测试工程师既懂视觉、又懂开发、又懂业务流程的。毕竟是在我们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所以设计师做好走查还是很重要的~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阿三Ason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信息获取与适老化系统体验升级

雪涛


前言:

鉴于老年人一次次在“数字围城”中遭遇的困境,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1月起,工信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互联网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此政策一出,引发了资管行业针对金融产品适老化改造的积极探索与思考,同时各金融机构研究团队也相应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适老化改造的改进方向和原则,信息无障碍理念是近年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也引发了我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适老化改造的深入探索。

本篇调研报告由以下五大部分构成:


- 行业分析—探讨适老化改造趋势背景

- 用户分析—研究用户对象习惯特征及需求痛点

- 改造方向—总结改造方向和部分具体措施

- 信息获取—以证券交易为例的信息列表优化

- 完成效果—分析目前各家产品适老化改造成果




一、适老化改造趋势背景


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12.6%;至2024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2亿;若以60岁作为老年标准,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5亿。中高收入老年家庭数持续增加,金融服务需求将显著增长,2017年家庭月收入逾4000元的老人已超过1.06亿人,其中1600万老人的家庭月收入逾10000元。和许多无房无车年轻人相比,绝大多数老年人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



新生事物的发展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思维方式。在如今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老年人的触网热情也不断提高。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50-59岁网民群体占比达到6.7%,较2016年12月的5.4%提升了1.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6.9%,较2016年12月的4.0%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二、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产品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分析,为什么老年人“不会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身体机能的衰弱。这是我们无法抗拒和改变的自然生理现象。



「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其实包括2个方面。

一方面是「适老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另一方面是「无障碍改造」,针对残障人士,比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人士的关怀。

这两方面的改造,也统称为「信息无障碍改造」,需要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无障碍化普及率较低,适老化水平有待提升。比如:

- 多数存在界面交互复杂、操作不友好等问题,使得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

- 普遍存在图片缺乏文本描述、验证码操作困难、相关功能与设备不兼容等问题,使得残疾人等群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多种障碍。

- 当前互联网应用中强制广告较多,容易误导老年人,特别是有些付款类操作的诱导式按键

目前国内「老年人」相比「残障人」的用户群体大很大,并且「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改造方向,加上「适老化」改造难度低,普适性更强。所以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产品,主要从「适老化」入手进行改造,「无障碍改造」开展的工作还非常有限。



三、3个方面着手,针对性提出建议


产品如何进行「适老化」改造?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老年用户的几个特点:

1、视觉、听觉能力变差

2、记忆力、注意力下降

3、身体机能下降,对互联网认知不足



同时,工信部工信部「行动方案」中,对「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提出了几个基本要求:

1、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 2、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

3、提升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普通话的老人使用智能设备   4、 去广告,禁止诱导

从老年人的特点、工信部要求、以及当前互联网产品适老化实践中,我总结了3大产品「适老化」设计要点。



3.1视觉、听觉退化导致信息获取障碍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一项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显示,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1. 字体选择

那么在获取信息的来源时文字,是产品界面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当产品中的文本字号很小、文字辨认不清的时候,用户想阅读的意愿就会降低。产品的信息传达的目标就无法完成。所以在标准的文本传递信息的时候推荐使用非衬线体


衬线指的是字母结构笔画之外的装饰性笔画。有衬线的字体叫衬线字体(serif)中文比较常见的如宋体、明体、白体;没有衬线的字体,则叫做无衬线体(sans-serif)。简单的理解就是非衬线体(例如黑体等)就是没有装饰性笔画的末尾,无衬线体则更统一、时尚、简约,中文常见的如黑体、微软雅黑。这种无衬线体也被广泛应用网页端或手机端的产品,所以非衬线字体有醒目而且轮廓清晰的特点,是提升屏幕可读性的首选。


*需要注意的是,在常规页面的设计过程中避免使用多种字体或者精心设计的造型字体,因为这可能会造成用户混淆。营销页面不在此列



2、字号大小

根据Ant Design设计语言中讲到关于计算最小字体的方法,通过肉眼到物体之间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人的最小可接受视角,构成的三角函数关系进行计算。

普通用户的最小视角为0.3度时阅读效率最好,一般眼睛距离电脑屏幕为50cm。有学者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视觉能力下降,最小可接受视角为0.75度,视距为43cm,换算之后相当于字高为5.62mm,经过换算为16px。

在JIS规格对于印刷品等反射原稿中《不同年纪最小可阅读文字大小》的建议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小可接受的字体大小的绝对高度是4.9mm,经过换算为14px。


考虑针对老年人的应用使用的文字越大越好,建议最小使用16px字号。为什么文本字号要设计为16像素呢?有研究表明在我们屏幕上 16 像素的文本大小与印刷在书籍或杂志上的文本大小相同,这很符合人的阅读习惯。但是人阅读还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就是人和屏幕之间的距离。


换算网站:https://www.gaitubao.com/tools/pixel2cm.html



3、颜色选择

建议使用相对融合的中性色;使用对比强烈的互补色来突出重要元素信息内容和功能位置。同时要符合WCAG 2.0(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中对颜色对比度的指导意见:


- 对比度(AA级):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本图像至少7:1的对比度;大号文本(字重为Bold时大于18px,字重为Regular时大于24px)以及大文本图像至少有4.5:1的对比度。


- 对比度(AAA级):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本图像至少要有4.5:1的对比度;大号文本(字重为Bold时大于18px,字重为Regular时大于24px)以及大文本图像至少有3:1的对比度。


可以通过WebAIM`s Color Contrast Checker、Contrast-ratio、EightShap es Contrast Grid、等网站点击进行测试对比查看是否满足 WCAG 2.0 AA 的「色彩无障碍设计」标准。


避免使用蓝色和紫色

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变黄、变浑浊,会选择性的吸收蓝光,从而导致老年人对蓝色的鉴别能力比红、绿色的鉴别能力下降的更明显,因此页面中的重要元素要避免使用蓝色或不同深浅的紫色。




4、听力和身体机能的退化

听觉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考虑使用语音通道获取信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大脑听觉中枢开始退化,脑皮质逐渐萎缩,耳蜗的基底膜、听觉细胞及听神经也开始老化,导致老年人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老年性耳聋”,主要表现:

1、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内容; 

2、正常语速的音/视频无法全部接收;

3、低频段声音听不到(如鼓声),高频段声音受不了(如尖细的刮擦声),立体声成为噪音;


因此在进行语音通道设计时,需要考虑:

1、加大音量,老年人听觉平均感知音量在67.5~75.3分贝之间,因此在视频开始播放时,我们对低于设定值的音量适当增加到约44%。同时处理掉环境声音,使内容声音更清晰。


2、为了保证老年人有效的接收到声音信息并进行理解,音/视频的播放速度也需要适当下降。因此,我们减少了高档位语速,并提供了高、中、低3档语速,使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更有效的获取声音信息。同时加入字幕等实时信息,实时播放双层保障老年人的信息获取


3、使用语音交互形式,帮助老年人更方便的进行信息输入及获取,如百度大字版的语音搜索功能及“今日要闻”点击播放功能、酷狗音乐大字版听歌识曲功能、支付宝关怀版客服语音功能等。



3.2记忆力、注意力下降


1、简化交互操作

人在手机上的交互手势会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我们使用的交互手势也不相同。

大致分为四类:单击(tap);长按(long press);双击(Double Tap);长按&拖拽(long press & Drag)。

这么多交互手势,甚至还有组合手势。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会显的很烦索。所以操作手势尽量简单、符合人的常规, 以“点击、滑动” 为主。或者是一种切换支持2种手势切换页面。

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手指偏大,身体机能退化引起控制能力下降、行动迟缓,动脉硬化、震颤麻痹、帕金森等疾病导致手部抖动,使得老年人无法进行精确、复杂的操作手势;因此针对老年人应用的操作手势应该注意:


- 简化操作手势:单指操作的手势比双指和多指手势更易用(比如电脑触控板的多指手势);

- 尽量使用单击:单击屏幕比双击、多击更易用。老年人手指不灵活无法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连续点击屏幕两次。

- 大的点击热区:在移动端,按钮尺寸根据手指触摸屏幕的最小点触区域,平均长度在10-14mm之间,指尖的长度为8-10mm,所以10mm x 10mm就是一个最小触摸目标尺寸。按钮高度35px-50px之间,字号13pt-17pt,圆角4-8·web端:按钮高度24px-48px,字号12-18,圆角6-10。



2、精减功能、减少信息干扰

内容可以多,内容要做好清晰分类,清晰易懂。信息导航不要多个维度嵌套,不要让长辈晕头转向。信息层级不宜过深,2-3层为宜,不要让长辈迷路。

要考虑哪些功能该提供,哪些不该提供?是否要针对老人提供一些专属的功能或服务?

如果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提供老年群体的针对性内容和服务。比如:如果你是做资讯的,内容推荐符合老年人口味,视频、音频形式,就很重要。如果你是做医疗健康的,老年人慢病管理,用药提醒,就比较贴心。


如高德地图长辈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附近、消息、我的、打车等等。只保留首页而且把长辈会关心的公共厕所、医院、银行、公园等目的地列出。方便快速出行。做好了一个地图工具箱的职责。不去做干扰的信息。美团长辈版也是只保留核心的点餐功能。把更多的页面空间都留给了餐厅的信息展示。方便长辈点餐。



3、流程明确化、减少每屏信息密度

能懂会用,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在使用线上产品时焦虑感和挫败感。让老年人知道看到的是什么,正在做什么,接下来要这么做,可以达成什么目标,这是在使用线上产品进行一切操作的基础条件。

如做一件事情共需要几步,当前是百分之多少,还需要多少才能完成,在过程中少一些选择,多一些指引,将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提示,告诉你应该如何操作,减少判断和操作失误。在长任务中,给出明确的反馈和最终目标的提醒



3.3认知能力、身体机能退化


1、理解能力

更易辨识的图标、提供图标名称。由于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接受的信息非常多,日新月异比如我们现在流行的矢量化图标、线条极简风格的图标,对于老年人来说,存在认知障碍。他们可能并不理解这些图标代表着什么意思。学习需要过程,因此,在老年人未熟悉我们的常用图标前,可适当调整图标的设计方向,更加“拟物化”,符合他们的认知。消除认知水平带来的差距



2、提示反馈

例如在一些需要精确移动的操作,而这个功能又必不可少的情况下。应该怎么解决。可以通过线性的视觉提示,加上每一个颗粒度的移动都给到振动反馈,加强长辈用户的感知。而不是所有的提示都通过界面单一展示。也是可以在资讯版块加入语音播放的功能,通过声音来告知信息。



四.信息获取优化—以证券交易为例的信息展示优化



1、信息展示的重要性

新闻资讯和行情列表展示的字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对行情的了解。是否做出交易的行为。行情列表阅读的现状:在一些产品中,基于阅读模块的相关设计在关注度和方法论上都有所欠缺。线上的行情列表阅读版式(参考同花顺、东方财富)处理较陈旧,视觉体验较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障碍较多。归根究底,由于整体的设计思路缺失,表面的调整一直是修修补补状态,没有根本解决阅读体验的问题。


因此在信息展示上,需要加强逻辑与秩序,在易认性和可读性上优化信息传达和记忆质量,最终给用户打造0干扰的阅读体验。

这里解释下几个概念:

易认性:(Legibility)针对文字,能准确无误的让读者阅读,不因为过于接近带来困惑。

可读性:(Readability)针对版式,阅读的容易程度,文字的组合呈现。

0干扰:能将自己的设计不动声色的隐藏起来,不以设计本身分散人的注意力,达到阅读的沉浸状态。



2、目前证券交易产品列表存在的问题,总结与分析

基于此现状,分析了几个头部证券交易产品的页面,梳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每个列表的盒子宽度不一致,有的宽有的窄,导致在整体阅读时跨越度比较大。盒子的宽度不同对字段数据范围理解不清晰,导致同一页面数据字体大小不统一。展示的信息过多,密度高、信息过载出现视觉疲劳。又或者间隔太大显示的太松散



通过各个维度的对比,总结出这个表格

一、字体分析

1、字体iOS端文字基本以苹方为主,数字字体以din为多数(部分调整)2、字号整体以32-34居多。4个平台文字与数字字号相同常规状态下)

3、字重以中文常规体,数字中黑体为主

二、盒子分析

1、固定盒子间距,盒子宽度根据字段调整

2、固定盒子宽度,间距。字体大小(牛牛)

3、盒子间距不固定,超过盒子部分缩小字体

三、适老/大号字体调节

1、牛牛/腾讯自选股/同花顺:字体大小5档,可以全局调整,也可以分区调整,牛牛:行情、交易、资讯、聊天室、其他(同花顺有长辈模式)

2、东方财富/新浪财经:支持全局字号的修改,但是支持的档位有所不同有2档3档5档

3、老虎:不支持调整/雪球:只支持调整资讯部分字体



3、确认展现形式,并验证可行性

经过总结各家产品的体验分析,开始了设计方案的尝试。首先考虑了字段数据高频出现的范围、考虑极限值情况,确定字体大小在32-38之间比较合适。第一屏内仅展示最新价、和涨跌幅即可。同时把对比表中出现的高频率行高、字号。统一进行对比,产生问卷调研进行盲试,选择觉得最舒服的列表方式。最终34号字体/104列表高度被最多的人选择。


在确定字号大小和列表高度之后,开始设计验证,把要展示的字段和常规、极限状态的数据放入盒子模型内。确保在不改变字号大小和盒子间隔的的情况下都能完整展示。最后在适配泛金融交易的,A股、港/美股、期货、外汇等列表信息。在标题、或者数据达到8个-9个的情况下依然能完整展示。



最后在进行字号大小的调整,适合长辈用户使用。在保障展示完整的情况下,同时调整字号和列表高度,字号以2个字号为一档支持5档调节,最大支持44号120行高。同时在涨跌幅处用色块做视觉吸引,增强涨跌感知。详情页内也是全局调整,不能像某些产品一样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做“适老化”


开发实现与落地,在和开发同事了解相关背景后,相当于是皮肤系统对应不同字号拥有不同的UI展示。由于不是时实展示,实现难道不大。全局调整字体,可以实现。但是具体效果不好确定。主要是自适应布局方式产生的问题。面临部分页面需要重新编写。由于目前使用的是frame布局方式需要调整成和Auto Layout(自动)布局才能比较好的适应效果。



4、文章资讯展示优化与落地

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不同

人的阅读习惯会根据阅读环境而改变,包括文本的书写格式、文本的媒介、语言符号等。基于屏幕的阅读行为,往往表现了如下特征:很少人会一字一句阅读页面,更多的是在浏览、关键词确认、非线性阅读、有选择性的阅读。因此文章的间距非常影响阅读体验。文字的间距包括两部分,第一是横向字与字的间距;其次是纵向行与行的间距。



1. 页面版式留白探索(行间距,段落间距等)

行间距是决定版面中的栏宽是否具有阅读性的重要因素。许多平面大师都非常注重行距,段落间距的设置。过窄与过宽的行距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让读者困惑,造成某种心理障碍。


行距过大会打破文本连续性,每一行会被孤立,缺乏紧凑感,会降慢阅读速度。行距太小会让页面灰度过重,读者眼睛承受过多的负担,无法集中阅读单独一行,时间久了会增加疲劳感。



根据当前现状,再结合行业设计经验,我们选择了字号与行高倍数组合的一系列方案,进行了眼动实验和用户访谈,确定用户可接受的行间距为1.50-1.70的范围,再通过对比不同机型下的屏幕显示效果,以及不同档位字体显示效果、阅读效率,最后确定了图文落地页正文文字,扩大行间距1.65倍行号的设计方案。



2. 对齐方式研究

研究完行间距显示,段落里文字对齐的研究也很重要。

文字对齐方式有:左对齐,右对齐,左右对齐,居中对齐这几种,大段落文字阅读右对齐或者居中对齐几乎没有,所以这里我们对比左对齐和左右对齐的优劣。来看下优劣对比:

左右对齐的优势较多,主要体现在视觉感受舒服(规规整整的版式),更主要是眼睛在固定位置换行,在易读性上做得比较好。

缺点也是有的,文章存在2种字间距,而左对齐优势在于只有一个固定字间距。好在新闻阅读文章长度并没有特别长,篇幅受限,影响也就不会扩大,且2个间距尺寸也是在可接受范围里。


综上对比,我们认为左右对齐的版式在新闻类阅读里,是明显优于左对齐版式。



3.引入概念—「垂直韵律」

「垂直韵律」是阅读节奏感的重中之重,打造一切视觉阅读节奏。行距,是垂直韵律的基础属性(同版式中的网格概念接近)。

版式规范中,中文汉字1.5~2倍的行距是最为适合的。整体来说,字号越小,行间距应该相对越大,反之亦然。

确定1.65倍行距最符合各项指标行距确定完后,基础间距就有了数值a,之后页面相关的元素纵向之间间距都依赖这个数值(a的n倍)。



倍数间距的引用,整体页面来看,所有的留白都有规律可循,形成自己的韵律感。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用户对规律间隔的理解度更高,有节奏的留白除了满足了它本身需要的功能属性,用户阅读过程中不容易受到来自间隔过多的干扰,这样易读性就提升了。同时由于字号大小的不同,行间距相应的调整。展现的效果也不一样

来看下我们看看不同字号版式页面样子,自带韵律感~



4.字体、字重选择

我们除了需要选择无衬线字体,更应该选择字重更全的字体我们发现目前在一些安卓手机上,一些字体在增加字重后出现沾粘情况,不能保证可读性。

字重,即字形的重量,字重的等级用来标明同一字体家族不同粗细笔画的字形。

但通常一个特定的字体家族仅会包含少数的可用重量。若一个指定的字重不存在时,CSS会就近匹配其他字重:较重的字重映射到更重的重量、较轻的字重会映射到更轻的重量。

目前落地页代码中字体的设置,安卓使用的第一顺位的字体字重仅2档字重,所以在小字场景和分辨率较低的安卓机型上,会匹配到更粗的字重,出现文字沾粘的情况。




这里插入一件趣事,当时我走查安卓UI页面时,发现粗体字体比设计稿上粗很多,又对比了一下ios的粗细,就让他们改细一点。

他们表示:“没问题”啪一下,我一看发现加粗完全没有了,变成常规体了。就说“在加粗一点啊”。

开发小哥看了我一眼“行”啪一下,又回到那么粗壮的状态。

就问“为什么加粗会这么粗,iOS没有这么粗啊,不要这么粗,要细一点的那种粗!”

他白了我一眼说:因为是系统字体不一样的原因,iOS 用的是Helvetica,安卓字体是Roboto,其字体本身就设计加粗效果就是这么粗。没有办法了!

我:……暂时受挫,退去了!回去之后我越看越不行,就选择查找解决方案,最终在csdn论坛找到了方法。并且发现了相同遭遇的设计师与开发小哥。果然这个粗细问题都让设计师无法接受!




最终通过找到的方案化解了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调整了font-family中的字体适配顺位,在安卓端优先适配字重更全的字体,保证安卓端加粗字体的展现,优化内容可读性。



五、各家产品适老化改造成果

如今已经到2022年的年初,各家app适老化做的怎么样。是应付要求,还是真的为老年人打造适合他们用的产品呢?接下来我那几个正反面案例给大家分析一下。谁才在真正用心做产品


反面教材 :

支付宝

辨识度:支付宝仅在辨识度上还比较可观,字体、图标的色彩对比度都可以较好的辨识。但是在易懂方面,支付宝做的比较差劲,整体的交互依旧沿用普通版的,没有对于理解性做调整,对于老人来说操作比较复杂,难以学会。而且支付宝的老年版并没有很用心的去精简功能,比如这个个人中心页面,对于老人来说,支付宝会员、余利宝、蚂蚁宝、相互宝这些几乎没有用处,存在于页面中只会让老人误触,支付类软件对于老人来说核心功能就是支付、收款、查余额、查账单,类似于工具类的产品。在首页部分还是保留了蚂蚁森林的部分,一方面是基于公益的性至,另外一方面还是需要用户的活跃度、留存率。理财页面功能布局上是保留了稳健的、较安全的债券产品,以及保险产品。相对来是比较合理,但是进入到下一级页面后,又回归了正常模式。


而支付宝的口碑页在老年版中应该直接拿掉,口碑里的每个业务单拿出来,体量都不亚于一个大型APP,而且每个业务的内页都并没有去适配老年化,点进去依然是普通版的,这样的页面存在于老年版的业务中,只会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加大老人的误触率与学习成本。在新版本中加入的生活模块,更是连字体大小都没有改变,完全没有适配。如果是没有时间加入适配,不如在老年版不上这个功能反而更加干爽。


虽然适老化涉及的页面可能很多,资源成本很大回报率低,但是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金融产品,立足于全球化的目标。格局也可以大一点,并且未来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掌握的财富会越来越多。针于他们做优化也不一定是“亏本买卖”




同花顺

作为头部的证券交易产品,适老化做的可以用灾难来形容了。本来主要的用户人群就是中老年较多,界面风格也偏沉稳,结果在适配上做的像是在应付交作业。首页上半部分是加大了的图标,选项栏也是加大字号。但是下面资讯的部分似乎和上半部分图标分割了一样毫无关系,依然是正常大小,详情页中也是如此。行情列表页中一级页面是老年版的放大效果,点击查看更多时,列表又回到正常状态。列表页的适配难度是最小的,并且外面一层已经有了,结果还做的如此糟糕。并且在长辈模式中,字体大小调整也暂停生效了,也无法调节长辈模式效果不好的字号大小。



正面教材今日头条大字版 :

今日头条

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类资讯平台,内容五花八门,涵盖的分类众多,但是今日头条的老年版(今日头条大字模式)却适配的非常好,进入个人中心,把老人不常用的功能收拢起来,给人感觉就没有过多的冗余元素,把每个模块的字号与间距都做了适当的调整,整体非常易于阅读。首先在图标颜色上,调整成对比度强的颜色,同时今日头条的老年版了解老人喜欢热闹与分享的心理,将头条分享做的更加突出,便于老人方便的把喜欢的资讯转发到“姑舅一家亲”中。1、首先在图标颜色上,调整成对比度强的颜色,增强识别度。

2、图形化图标改成文字按纽,单一的图标,因为认知方面的差异,老年入无法理解。改用文字形式方便老年人理解涵意。

3、在交互方面的调整,比如暂停、全屏的调整外置,更加方便操作。

4、信息布局适应调整,重点需求突出,优化不常用入口。图标与文字相结合强化提示。

5、字体变大的同时,行间距离也做了想应的调整。


综合来说今日头条的老年版的适老化是非常成功的,不论从辨识度,易学,易操作上,都针对老年群体做了专门的优化 ,这样的产品才是更适合老人使用的。而不像某些产品的只是单纯的大、大、大而已。




写在最后

其实通过总结经验 ,结合案例来看,做适老化不只是将一个产品的字体放大了,而是根据老人的生理与心里特性将APP重新设计了一番,做一款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让老人更加容易的学习并使用。


互联网产品的适老化之路道阻且长,做适老化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益,也可能会增加产品的维护成本,受制于某些原因,推动解决老年人面对智能技术的问题解决也是重中之中。但是设计师也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性,来帮助目标人群融入数字化的生活中去。

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变成这个群体,当我们面对这些束手无策时,那时的设计又会是如何适老的呢?适老化设计是适合所有人的设计,所有的设计师都应该密切关注。我们也应该让老人群体更好的体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享受中国科技腾飞所带来的福利,这也是我门后一代人应尽的责任。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枫枫枫枫锋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万能活动方案策划篇

雪涛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关于活动方案策划是活动运营很必要掌握的一个技能,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万能活动方案策划的一个技巧,传授给大家,有需要的小伙伴儿快快接招!

思想的高度决定运营的深度,而运营的深度则体现在方案的专业性,方案的专业性则用活动的效果来判定。所以,这篇《2021运营人年度工作总结- -万能活动方案策划篇》要远远比我的上一篇总结《2021运营人年度工作总结- -常用模型篇》更重要,它不只是强调纯粹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很多人认为运营是服务产品和用户的中间纽带,在这里,我再次强调一遍,我并不认可这个观点。

我认为的运营是营销与运作的组合。首先,是通过营销帮助企业赢得市场和客户,让企业获得生存下去的可能;然后,才是运作通过营销获取的客户和市场,实现盈利。

如果说营销是运营中的重中之重,那么方案策划则是营销中的重中之重,而方案的落地形式活动则是保证方案效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梦都想做一款爆款方案策划,执行出一款爆款活动的原因,为什么2022年元旦已经过去了1周,我还在孜孜不倦的整理《2021运营人年度工作总结- -万能活动方案策划篇》。

一、方案策划思维养成

在正式的活动方案策划模板讲解之前,我们先来简单探探方案策划思维的养成。如何通过唾手可得的身边小事培养思维,通过通过分析不同行业的方案策划中心,培养自己的方案策划思维的全局性。

1. 从身边小事养成

针对策划,根据体量大小可以分为:小方案策划与大方案策划。可能有些人会好奇,什么是小活动方案策划,什么又是大活动方案策划?

我们在各大社交平台发表观点、发布朋友圈、参与各种话题活动。有些人的内容非常具有吸引力、反响特别好;而有些人的内容确是平淡无奇。前者正是把这些事件,当成小的活动方案进行策划的,思考更容易燃的点;而后者完全是自嗨,只是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

而我们常见的线上线下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活动、各大企业的品牌宣传广告和会议都属于大方案策划。而在互联网中常见的转盘抽奖、集卡活动、种树活动、砍一刀等等活动更是属于大方案策划,并且这种活动越来越常见、越来越繁多,对专业人手的需要越来越高。

2. 向不同的行业大厂学习

由于方案设计包含市场营销和活动设计,而市场营销又是一个特别大类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做分析,主要分析和运营息息相关的方案策划,特别是用的最多的活动方案策划。互联网公司包含社交类、电商类、内容类等公司。虽然同属于互联网行业,但是,不同的类别往往方案策划的方向、展现程度、关注重点也不同。

比如社交类、娱乐类软件往往更喜欢话题类、低价领会员类、信息推送类、短信通知类。

举例,职场社交软件脉脉会推送#选错专业的你,过的怎么样 #长期摸鱼会怎们样 等话题活动;短视频娱乐软件抖音可以添加各式各样的热门话题,比如#人类萌宠养成记 #厉害了,我的国等等。

电商类软件往往更喜欢满减活动、砍一刀、拼团等优惠类的活动。比如;每一年的618、双11、双12活动。

内容类活动由于考虑到内容的增长和用户的增长,往往喜欢培养作者、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活动。比如:今日头条、知乎针对自媒体作者的培训活动;趣头条针对用户阅读达到一定时间的红包奖励活动。

所以,作为方案策划人员,或者希望从事方案策划的人员,需要全面的向不同类型的大厂学习,提前明确自己所在的行业或者未来期待的行业,基于行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策划。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把其它不同行业的优秀策划方案引入到自己所在的行业,带来新的增长。

二、万能活动方案策划模板

一个人焦虑,是因为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不自信;

一个人害怕,是因为对陌生事物的担惊受怕;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缺少一位领路人,或者缺少一个简单明了易理解的知识体系。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活动方案包含哪些元素,这些元素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模板必需元素1:活动名称

能够占领心智、简单易懂、易传播

模板必需元素2:活动目的

活动目的分为5类,分别是拉新类、活跃类、转化类、留存类、裂变类,主要用于为活动定基调和方向。

模板必需元素3:活动目标

为什么有了活动目的,还要有活动目标呢?这两块是否重复呢?

其实活动目的是为了定活动的方向和活动的基调,活动目标是为了制定数字化、具体化、可量化、可执行、可考核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方面让方案策划人员,目标更清晰;同时,也便于公司后期对公司内部人员的考核。

模板必需元素4:活动预算

活动预算分为两类:

一类是方案策划人员根据活动提前预估的预算,这类预算只具参考意义,不可具体对下执行;

另外一类是公司审批通过的预算,这类预算是活动的具体可以开支的预算,活动方案策划人员需要根据最终的预算进行调整,以及寻找奖品合作方洽谈价格和预算,实现预购、预生产或者采购的行为。

模板必需元素5:可行性设计

大部分运营新人对活动无从下手,往往是因为缺乏可行性设计的切入口。可行性设计可以参考电商活动的RSM模型。

R指Role,通过数据分析,筛选符合参与活动的角色用户;

S指Scene,打造符合角色用户的常用场景,通过场景让角色用户尽快进入角色,参与活动;

M指Motivation,用户参与活动的动机。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主要是对人性的分析。有些活动方案策划人员希望利用七宗罪分析,有些人喜欢利用九型人格分析。如果没有太多想法,可以基于人群对名、利、权、色的基本需求进行分析。

模板必需元素6: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当然也更多的形式需要活动方案策划人员进行开发。常见的活动类型有排名互动、游戏活动、优惠促销活动、拼团活动。

拉新方向的活动往往使用拼团活动,效果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常见的2人成团或3人成团的拼团活动,在理想状态下往往是依据2ⁿ或3ⁿ等指数函数进行设计的;

活跃方向的活动往往使用游戏活动,效果更好一些;比如转盘活动、红包活动、老虎机活动、蚂蚁森林、开心农场等等;

转化和留存的活动往往使用优惠促销活动,效果更好一些;我们常见的618、双11、双12、会员生日活动都是优惠促销类活动;

裂变方向的活动往往使用排名活动,效果更好一些;这种排名活动可以依据用户的订单数、成交额、邀请新用户数量进行排名,从而实现订单的裂变或者新用户的裂变;

模板必需元素7:活动内容

在互联网的活动中,用户很少可以见到原版的活动内容,我们通常看到的比较多的是活动海报、详情页、落地页、广告链接等等。针对这一块内容,普通人的理解往往也是缺失的。但并不代表没有这方面内容,或者这方面内容不重要。

举例,我们参加的新品发布活动、会销活动,是不是都有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PPT。讲师通过对PPT的讲解,让大家对活动的内容更清晰、更明了。如果,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活动,是十分有必要对种子活动用户,进行明细的活动内容讲解。

模板必需元素8:活动规则

活动规则的设计,需要为活动目标服务,同时规则需要具备引导性、易读性、易懂性、挑战性。如果一场活动的规则,方案策划人都需要思考良久才能明白其中逻辑,可谓是非常失败的典型了。同时,我们也不建议活动不利于用户的规则,通过小字的形式在不明显的位置展现,这不符合用户思维、粉丝思维和诚信品牌思维。

模板必需元素9:活动流程

每一场活动都需要有明确流程、路径、排期等信息,这便于与其它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同时也方便执行人员有着清晰明了的执行方向、节奏、动作。针对流程设计,可以使用免费的ProcessOn在线快速便捷设计。

为了方便活动的实施把控监督与后续复盘,建议活动设计时提前思考活动路径数据埋点动作。这些数据都将成为公司的宝贵资产。

模板必需元素10:风险预案

风险与机会同时存在,在活动策划的同时,需要全面考虑来自政治、法律法规、友商、道德方面的风险。

模板必需元素11:协调资源

一场优秀的活动方案策划,绝对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需要产品经理在APP上的活动应用的规划;

需要研发人员在繁忙的开发工作中做好活动程序的开发和测试;

需要设计人员安排好海报设计、规则设计、奖品设计等内容的设计;

需要采购人员对奖品的提前准备和仓储人员对活动管理等等。

模板必需元素12:活动复盘

一场活动无论效果好,还是效果差,都需要进行复盘。为了更好的扬长避短,也是为了后续活动的不断迭代。这种迭代思维对于活动方案策划人员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复盘包括不限于数据复盘、路径复盘、成本复盘、文案复盘。

最后附上《万能活动方案策划模板》,通过工具化的内容和标准化的SOP让活动策划的效率高上数千倍。

三、最后

作为一名活动方案策划人员或者准活动方案策划人员,需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与活动方案策划相关的小事,比如:朋友圈、话题活动等,善于通过这些小事培养自己的活动方案策划思维;合理利用本文中的万能活动方案策划模板,培养系统化的大型活动设计思维;同时,还需积极参与和学习其它互联网大厂的活动,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参考;另外,积极洞察市场上新的营销知识、运营知识,快速学习并学以致用。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互联网运营的那些事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系统配置功能设计的思考

雪涛

在大型B端产品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配置,配置如同一个个控制阀,决定着业务的走向,并实现saas产品的千人千面,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诉求,适应不同行业的业务场景。但在随着产品的发展,配置项也越来越多,逐渐变的不可设计与维护。给什么做的配置?配置是如何生效的?好的配置具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配置的维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以自身的工作经验,来给大家说一下如何进行复杂B端系统的配置功能设计。

一、给什么在做配置?

在开始配置之前,我们要想清楚,我们到底在为什么在做配置。

软件系统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在《THINK IN UML》一书中,表述了现实运行的机制:人驱动系统、事体现过程、物记录结果、规则控制运行。由于我们不可能利用一套固定的规则满足所有客户的业务场景,故我们需要支持规则可调整,调整规则的功能,就是配置功能。

我们习惯用用例(use case)的方法来抽象现实世界的需求,一个完整的用例定义由参与者、前置条件、场景、后置条件构成,其中:

  • 参与者通过系统输入物与系统交互,可以是输入的一段指令,一笔订单,一个商品信息等;
  • 前置条件:发生这个用例的前提条件,即输入物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发生这个用例
  • 后置条件:发生这个用例之后的结果,会产生哪些影响

那么当我们翻译成UML的语言时,配置就是定义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的系统功能。

那么当我们判断输入物满足什么条件时,还是分两类:

  • 当输入物存在时,即满足条件。如:当OMS系统发出打印指令时,即调用配置中指定的打印机进行打印;
  • 当输入物的属性和预设规则满足时,即满足条件。如:当ERP推送商品价格数据到OMS中,由于商品价格数据这一个输入物的所属类别分类属性,满足预设规则1,则自动加价5%;

当我们分析会产生哪些影响时,我们可以分三类:

  • 边界类:影响操作界面是否可查看可操作,或者接口是否可用。权限控制RBAC设计模型和接口的订阅配置,就是典型的对边界类造成影响的配置设计;
  • 实体类:影响数据库表,文档或其他具有持久化特征的数据的格式、内容;如OMS系统设计中的审单功能中,会根据配置在订单上加上赠品商品行;
  • 控制类:影响控制程序,工作流,算法体是否起作用;如OMS系统中,订单会根据配置来决定是否直接跳转到某个状态,如退单长时间未审核,则自动同意的配置

在复杂的B端系统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个业务无法用一个用例就描述清楚,导致配置设计还是无法进行,如这个业务场景:

ERP将商品资料同步到OMS,OMS加工后,同步至各商城。

由于用例体现了参与者的愿望,用例的执行结果应对参与者来说是可观测和有意义的,那么显然,同步商品资料到各商城,对于业务的起点ERP来说,并不是其愿望,也不可观测,但是不存在没有参与者的用例,用例不应该自动启动。由于参与者可以是非人的,换句话说,参与者可以是用户的一个指令,或者是上游系统的通知,故我们往往将用例根据参与者的不同进行拆分。以笔者参与的OMS产品为例,我们根据长期的实践,习惯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用例。不同种类的用例,配置一般影响的类别也不一样:

  • 输入用例:比如上游订单系统同步订单至OMS、ERP系统同步商品资料至OMS。配置一般影响边界类;
  • 处理用例:比如订单打印、订单拆单合单、订单履约、商品价格加价处理。配置一般影响控制类;
  • 输出用例:比如OMS输出订单发货清单至ERP、OMS系统同步商品价格至上游平台。配置一般影响实体类;

我们可以整理出下图:

二、配置设计要求

上文我们了解了在给什么在做配置,那么一个好的配置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第一:配置逻辑自洽

1、根据输入物属性识配自己的规则时,规则之间不能相互冲突;

我们拿商品价格策略配置举例:

当我们识别商品的价格属性去适配规则时,我们应使用MECE分析法,按照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的原则,将属性的枚举值整理出来,当无法完全穷尽时,应设置默认规则;

2、配置与配置之间不能互相冲突;

我们仍拿商品价格策略配置举例:通过识别商品的价格、所属平台、所属门店等属性去适配规则时,可能会出现同一个商品同时满足多个配置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判断多个配置是否可以叠加:

可以叠加:当对实体类进行配置设计时,一般策略是可以叠加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配置叠加规则,如设置上限\下限:加价策略都是以输入的原价为基准进行加价,累次加价不能超过原价的8%

不可以叠加:需要增加策略冲突时的应用规则

  • 应用最新的配置:适用最后更新的配置;
  • 指定策略优先级:为配置分配优先级,在配置不可叠加时,选择优先级最高的生效;

第二:配置变更有迹可循:重要的业务配置,需要提供配置变更日志查询,记录配置修改人与修改时间

第三:配置影响的前后数据对应:如果配置影响的是实体类的修改,则应在数据库中记录时,需记录数据原值和配置影响后的数据,不应在同一个字段,用配置影响后的数据直接覆盖原数据。实体类的新增则不需要;

第四:高拓展性:系统的能力建设是持续的,配置的设计可以延续标准的工作流程不断拓展新增;

第五:配置规则可理解:需要提供必要的功能指引,配置规则的入口和操作方式需要符合用户的认知;

第六:不同维度的继承关系清晰:在不同维度设计同一个配置时,需要理清楚是否要继承父辈维度的配置,一般要支持可配置是否要继承继承父辈维度的配置,以免造成修改此维度的配置后, 又因为继承了父辈维度的配置,导致修改配置不生效;

三、确定配置管理的维度

我们发现,存在配置需要对输入物的多个属性进行识别以决定应用哪个规则的情况,那么我们配置的维度如何设计呢?

当我们只有一项配置时,我们当然可以如下设计:

但是如果我们每次新增一个配置,就长出一个新页面,很快就会发现:

用户操作成本高,需要从大量的配置中,找到对应的配置进行操作;

配置设计拓展困难,每次新增配置,就要做一个新的页面;

这时,我们可以查看一下系统的领域模型,找到输入物的共同属性,来组织配置功能的架构:

这时我们发现,虽然输入物繁多,业务场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父类:渠道店铺。如果此时,渠道店铺作为输入物的一个属性,参与配置规则生效的匹配,则可以将渠道店铺这个属性抽离出来,作为配置管理的维度,如:

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可以在一个页面,完成多个配置,而不用不停的切换页面。

我们也可以看到,渠道店铺可以继承渠道、渠道商家、商家、店铺的配置,我们可以根据真实的业务诉求,以尽量减轻用户配置负担为目标,灵活的选择配置的对象。

当某个用户在配置时,一个属性不同的枚举值对应的规则一样,例如期望所有美团渠道的店铺都适用自动打印配置时,我们到最小的配置维度【渠道店铺】去一个一个配置,无疑还是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将其父类作为配置的维度,子类继承父类的配置规则。

四、配置的入口怎么设置

确认配置的入口,我们一般这么做:

STEP1: 根据配置操作人确认在哪个系统上做配置;

STEP2: 根据业务用例上的参与者划分不同的配置模块;

STEP3: 根据配置维度,聚合配置功能;

STEP4: 易用性改造

以下为笔者负责的OMS系统中配置功能的统计(数据已脱敏):

关于易用性改造,我们一般做以下事情:

在业务或数据相关页展示配置入口;

利用接近原则,在业务或数据相关页展示配置入口。利用接近原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对于彼此接近的事物,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将他们建立某种关联性,并视为一个整体去看待。这么设计可以减轻用户的认知成本。例如:

将业务流程中配置形成SOP;

如一个商家的系统进行初始化时,需要进行履约相关配置、库存价格策略配置、前台作业系统配置等,如果一个一个去找相关的配置,则学习成本较高,容易出现配置遗漏等情况,那么我们一般将业务流程抽象为一个SOP,在SOP中,展示对应配置的入口。例如:

3、支持查询配置

提供全局性的查询功能,支持查询对应的配置。例如:

五、示例:配置设计的流程

这天,运营给我反馈了一个问题,希望可以新增订单自动打印的功能,以支持OMS系统在多个业务节点下,可自动打印小票,而不用店员再去手动点击,而且要可以控制预约单在预约送达时间前1小时打印,由于门店使用的打印机型号不同,还要支持为不同的打印机配置不同的打印模板。

我识别到此需求后,我按照以下工作流程,进行了配置的梳理:

STEP1: 识别参与者,抽象用例:抽象出用例,才能拆分配置功能。强行在一个配置里,将所有业务规则都体现,是不现实的;

STEP2: 确定要配置的内容,确定配置的维度;

STEP3:根据配置的操作人和配置的维度,确认配置的入口;

最终可以整理出这个表格,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表格、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图、整理原型、撰写PRD了。

六、结语

配置设计纷繁复杂,今天我以实际的工作经验,给大家介绍了我对B端配置设计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路,并且引导大家思考功能设计背后的逻辑,权当抛砖引玉吧,毕竟抄竞品简单,但是竞品因何发展成这个样子,其中的逻辑判断,与设计权衡,才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kathic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据分析体系构成框架

雪涛

数据对于产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那么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具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来支撑服务呢?本文作者列举了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数据分析体系,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来自于我的新书《高阶产品经理必修课》摘录。

一、为什么需要数据分析体系

在很多不成熟的公司中,虽然也有使用数据去验证产品的思路,但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这样取用数据的:

产品部同事找到数据分析师,问他昨天刚上线的版本用户点击率是多少。

运营部同事找到数据分析师,问他前两天上线的拉新活动是否带来了用户量的增加。

领导找到数据分析师,问他这两天的订单量是否有所增长,上月交易额环比增长是多少。

可见,各个岗位都会有自己的数据需求,所以数据分析师只能逐个地进行数据计算。由于人力资源有限,数据分析师往往无法及时反馈所有的数据需求,这将会导致一些运营活动或产品规划错过最佳的时机。例如,在“双11”前夕想要准备“双11”促销活动,却迟迟拿不到过往的运营活动数据。

正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很多企业演化出了一类数据产品——数据仪表盘,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仪表盘

数据仪表盘就是将各个数据需求方常关注的数据汇总在一张报表中,这样大家可以在这里统一看到整个产品的用户数、交易数等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家对数据的需求。

但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如下:

产品部的同事抱怨:虽然看到昨天新上的版本中用户转化率下跌了,但是根本看不出来原因是什么,说不定是运营部的活动导致的。

运营部的同事抱怨:我虽然看到了拉新数,但我有三个用户拉新渠道,到底哪个拉新渠道的拉新能力最强,带来的用户质量最高呢?

面对这样的进阶需求,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来做支撑,进而来帮助我们掌握数据变化情况并快速定位变化背后的原因。

二、数据分析体系概念的常见误区

一提到数据分析体系,常见的一个认知误区就是将数据分析体系等同于单一的某一个数据分析产品,如活动运营监控平台、用户画像平台等。

其实这里最大的错误就是将一个体系割裂开来,只看到了承载数据的产品而没有重点关注使用者的使用方法,就好像认为数据分析一定要有一把“利刃”,但是却不去关心舞剑者的功力一样。

最早提出这一认知的是钱学森先生,他在系统工程学中提出了软系统概念:

任意一个体系要想发挥正确价值,必须通过产品与使用者这两部分共同协作,这两者合二为一称为软系统。

所以数据分析体系的正确定义应该是:

数据分析体系通常由数据使用者的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平台这两部分构成。

这也告诉我们在数据分析学习与搭建数据分析体系的过程中,掌握使用数据的方法,方能以正确的方法去解读数据。但在部分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搭建出的完整数据分析平台无人使用。

确切地说,是大家没有以正确的思维或方式去使用,还是以老式的思维使用新的系统,并没有在思维与认知上进行升级,从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就好比我们给数据使用者一辆汽车,但他们还是在寻找缰绳以期驾驶汽车。

这时数据产品经理就应该化身企业内部的数据分析咨询师,帮助他们看懂数据背后所反应的价值。所以数据产品经理在一家公司中应该有如图2所示的双重身份。

▲图2 数据产品经理的双重身份

三、数据分析体系构成框架

搞清楚了数据分析体系的定义,接下来就是了解如何才能搭建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体系。

笔者曾看到部分数据产品经理候选人的简历中经常会写到自己精通数据分析框架的搭建。而当面试中被问到他们的数据分析体系究竟要怎么落地时,他们给出的回答却是针对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留存率等进行管理,但是数据分析体系中的平台建设,就仅仅是对这几个指标的管理吗?那么请问,当遇到了以下场景时,这几个指标要怎么解决我们的问题呢?

场景1:某天某电商出现了GMV(成交总额)下降,此时应该根据哪一个指标解决问题?

场景2:某公司拥有3条产品线,A产品线中又细分为商品运营、活动运营等,3条产品线的若干运营团队都看同一套指标体系吗?

坦白地说,单看孤零零的某个或者某些指标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此时就需要依靠数据分析框架来解决问题了。

由前面的数据分析体系可知,数据分析体系落地涉及两个维度。我在《高阶产品经理必修课》书中为大家介绍了两个维度来看看数据分析体系在工作场景中是如何落地的。

维度1:通用数据分析模型

以下是实现通用数据分析模型的方法。

设置目标:确定当下业务中你的目标及完成现状。

问题假说:穷举现状是由哪些问题导致的。

数据证明:通过数据来证明该问题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数据分析: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并形成解决方案。

维度2:数据分析平台

在数据分析体系中,数据分析平台的构成包含三大核心要素,分别是北极星指标、数据建模和事件分析。

数据分析平台定义中各要素的具体解析如下所示。

北极星指标:每个阶段针对具体业务领域确立的商业/业务目标

数据建模(又称指标体系):DAU、GMV、留存率、订单量等

事件分析:漏斗模型、海盗模型、杜邦分析等

注意:北极星指标(North Star Metric)又叫作OMTM(One metric that matters),它是第一重要指标,为产品现阶段最为关键的指标。之所以叫北极星指标,是因为就像北极星一样,该指标可以指引全公司所有人员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是全公司统一的指标。

数据分析体系其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量化特定的业务,因为我们如果无法量化一个事物,那么本质上就无法衡量它的好坏,也就无法定位业务发展中的症结所在。因此好的数据分析框架就是在告诉我们:当下的整体业务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办?

回顾前面面试者所说的那几个指标,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无法清晰地反映业务上的这三个问题。

当然,这里只介绍了数据分析体系的宏观框架,还未涉及具体的数据分析体系搭建过程,在数据分析实战中还会涉及相应的方法论。

在我们知道了指标体系与其对应的作用后,接下来就要来学习如何为自身企业业务量身打造一套数据指标体系了。

要想搭建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除了对业务有非常熟悉的敏感度之外,拥有一套正确的建设方法论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我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共分如下4步:

1)确定数据分析目标。

2)纵向指标维度定义(层级设计)。

3)横向指标维度定义(指标填空)。这其中,又分为自上而下探寻(业务域驱动指标定义)和自下而上探寻(功能逆推指标定义)。

4)各维度指标项定义。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三爷爷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雪涛

你知道仪表盘应该如何被设计,才能更符合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使用期待吗?过于复杂的仪表盘设计可能是不可取的,在进行仪表盘设计前,你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设计策略。本篇文章里,作者总结了仪表盘设计的七个阶段,一起来看一下。

一个看起来很酷炫的仪表盘可能有很多功能但实际上,它通常只是一个闪亮的玩具,而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这些仪表盘类似于多臂机器人,能随机拖拽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一起,让你目瞪口呆。

就像魔术师玩纸牌戏法一样,它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的大脑和巧夺天工的手法一样好。

([1] Widget:全称Web widget是一种Web2.0 的衍生物,它好像是一个小型的应用程式,是一小块可以在任意一个基于HTML的网页上执行代码构成的小部件。)

玩这个仪表盘机器人一开始可能很有趣,但最终会让客户失望,因为它没有达到用户的期望值。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设计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很快就会被丢弃的玩具的诀窍是什么呢?

一、构想仪表板:核心大脑 Conceiving the dashboard: the brain

让我们深入剖析仪表盘设计。

仪表盘是由客户、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共同设计的,他们每个人通过合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且所有的基础功能在一开始就确定了(或者他们没标明)。

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是从胚胎发育而来的。脑细胞和神经细胞是最先形成的,随后是身体的其他细胞,而这正是任何可行项目被创建的方式。

第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这个阶段遗漏了什么,那么任何奇特的设计都无法挽救。因为在这一阶段你正在为仪表盘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我为什么被设计出来?谁需要我?”如果仪表盘会说话的,它一定会问这些问题。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

  • 仪表盘将如何促进公司目标的达成?
  • 什么样的结构、功能和视觉效果能让仪表盘执行它的任务?
  • 哪种设计最适合你的目标受众?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构成你设计理念的基础(现在你可以告诉你的仪表盘存在的意义了)。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网页Perls仪表盘设计

1)仪表盘的“智能”是其实现目标的能力。

有些人认为只有分析类仪表盘才需要智能性能,而可操作的仪表板只需要可读性,实际上这个想法是错的。比方说,你有一个用于激励员工的操作类仪表盘,用户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比较结果,然而设计师会让其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突出。

2)仪表盘上没有琐碎的细节。仪表盘上需要展示足够的信息使用户来做决定。设计师的职责是帮助用户,而不是通过一系列很酷的小微件来帮助用户解决难题。任何不是出于这个目的设计的都会阻碍用户使用。

3)从项目的初始阶段到最终阶段,设计师必须关注公司的目标、仪表盘的目标,和用户的目标。否则仪表盘将永远无法运行。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Clover

二、数据及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这属于血液循环系统 Data & KPI selectio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仪表盘的数据就像是身体内的循环血液。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来自哪里,它们在被用户需要时是如何被处理的,以及它们该如何被可视化。

理所当然地,设计师需要了解指标的目的,显然,这将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微件,但不仅仅只有这些。

举个例子,一个客户想在屏幕上看到许多不同的读数。你(作为设计师)并不需要从屏幕上去除任何东西来清理仪表盘的展示空间;但你可以做的是突出最重要的东西,并在视觉上淡化次要的内容。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得知道哪个指标是最重要的且哪个是次要的。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Bidding Car

最重要的一系列指标有助于实现目标,且能帮助控制流程(或者产品),例如:

  • 它们展示实际的成功率;
  • 它们影响产品被感知的方式;
  • 它们激励创建该仪表盘的团队。

指标的选择还需要了解受众。用户应该看到哪个 KPI以及他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形式?

人们喜欢对应他们目标的一系列数字。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Panch

三、仪表盘的结构:这类似于骨头 Dashboard structure: the skeleton

想象一下,你进入一家酒店房间,看到一张床、一面桌椅、一个镜子和一个衣柜,就算不打开壁橱,你也能猜到里面有什么,吹风机、拖鞋、浴巾就放在你所认为的地方——有人已经保证了这些。

一个好的仪表盘设计就如同那个房间:它是干净、整洁且可被预知的。你可以立即看到所有必需品,并且直观地知道剩下的东西会在哪里。设计师们有他们自己的工具来确保仪表盘设计的整洁性。

1. 层级

首先,你需要理清思路,在发挥创意之前,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排序将其分类并充分理解优先级等等,确定用户可以立即看见的关键指标数据

1)视觉层级必须反应信息层级。

设计师可以通过微件的大小及位置来表现数据的层级权重。如果你的用户是从左往右阅读的,那么关键信息必须放在左上角,而相关性最弱的信息放在底部右下角。

对数据重要性的排序方法取决于仪表盘的设计用途。重要的是根据信息的优先级构造信息并搭建逻辑链路。

2)将信息面板视为一个故事,而不是一系列的数据点。

2. 网格

网格对于创建页面的总体布局排序协调和对齐元素非常有用。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3. 信息模块

系统的模块类似于一个住宅中的功能分区:卧室用来睡眠,餐厅用来吃饭之类,每个区域有其功能。你的舒适性取决于它们放置的位置有多方便。

一个糟糕的布局不能靠翻新和布置家具来挽救,因此与之相类似的,信息模块的布局需要被提前考虑。信息模块帮助你展示内容的层次结构且帮助你根据数据内容的重要性、相关性和逻辑连接对内容进行分组。每个模块应该在给定过程中执行特定的目的。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4. 连续性和接近性

如果你在去往厨房的路上需要穿过一个有两扇门的走廊,那么这是一个糟糕的室内布局。相互关联的进程则会假定在逻辑上也具有相似性。如果一个模块的进程需要来自另一个模块的数据,那么数据的布局就需要有近似性。

这一点必须事先考虑,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在晦涩难懂的信息海里挖掘他们需要的信息。所有相关的信息应依据相似性,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性来进行分组和定位。

5. 分离模块

没有人需要一个与卧室相连的厨房。为了将两个区块分开,你需要留白或者负空间。你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考虑到:将负空间视为视觉平衡所需要的设计元素组合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Wingle

四、功能:这就类似于身体的肌肉部分 Functions: the muscles

功能和工具的数量取决于仪表盘的用途和其用户的主要目标。为了自由地移动,人类需要两条腿,狗需要四条腿,而蜘蛛需要八条腿。一个拥有太多功能的仪表盘就像一条有着六条腿的狗一样优秀,但这有点让人毛骨悚然。

不要在控制面板上放太多工具,只需要在最表层放置用户必需品就好。太多的可用工具会让用户困惑且被吓退,因为这会让仪表盘看起来很复杂。个性化总是比定制要好。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Band

五、微件:重要的器官 Widgets: thevital organs

如果屏幕上有超过 5~7 个的小微件,人们则会难以理解其内容。所以我们(设计师)的工作是让相关数据可以被访问但数量保持一定,不过多,这样就能使用户能在数秒中理解他们看到的内容。视觉可视化的工具包括:

  • 表格
  • 图形
  • 图表
  • 卡片
  • 指标
  • 地图
  • 图片
  • 分组
  • 过滤器
  • 列表
  • 资料结构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数据微件的选择取决于你仪表盘的目的和你的受众。请思考以下问题:

  • 哪一种微件最能展示特定的 KPI(关键绩效指标)?
  • 用户需要最先在仪表盘上看到什么?
  • 哪一种微件将会是用户最容易理解的?
  • 什么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请选择容易理解和可读的微件。这里有一个让人困惑的与最易理解的微件对比示例:‍‍‍‍‍‍‍‍‍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请考虑什么是主要的目标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例如,如果你的首要任务是业绩目标,则应使用数字;如果你需要比较数值,则应使用折线图或者柱状图;如果是为了激励团队,则应使用具有亮点突出的排行榜。

选择一个不合适的部件或默认的小部件模板可能会混淆用户或导致他们误解数据。最好的解决方案总是分析和测试的结果。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最好的小部件设计是简约的并且易于阅读的

例如,一个 3D 图可能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占用了用户太多的注意力,最终证明它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渐变、过度使用颜色和太多细节也同样会造成困扰。

六、视觉设计:通用技巧 Visual design: general tips

我们已经构建了仪表盘的大脑和身体。最后需要构建的是仪表盘的皮肤——最表面的一层。这可以根据好的经典设计的基本原则来完成,但这里仍然有些细节需要具体说明。

1. 简约性

一个仪表盘应该跟你喜欢的工作桌面一样干净:它只有必需的文件和工具,没有任何干扰项。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MEMO

2. 配色板

仪表盘的颜色选择必须服务于一个目的:尽可能清晰地呈现信息。你的配色板越大,就越难清晰地展示信息。所以不要在仪表盘上使用过多颜色。尽可能用相同颜色的深浅色或者不同的色相。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首选,你需要选择一个基础色,然后选择一个辅助色。每个颜色都必须有特定的用途。一个颜色可以用来结合/组合元素,另一种颜色可以用来强调元素。颜色还经常用来展示一个元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避免使用可能具有负面含义的颜色。

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红色看上去像展示一些不好且不受欢迎的数据: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如果仪表盘提供可定制的颜色,请确保所有的可选颜色看上去都不错。Aodbe Color CC 是一个用来选择配色的优秀工具。

3. 强调

语义的强调之处应和视觉的强调之处一一对应。你可以使用颜色(对比、亮度)、形状、大小、负空间等等来强调元素。

4. 可读性和数字格式

这是确保视觉上清晰清楚的一切:干净的布局,视觉层级,突出重点,对比鲜明的元素,适当的字体,且这些字体也必须具有对比性和易读性

高精度的数字格式是难以让人理解的。最好的办法是将任何数字四舍五入,并减少较长的数字。

七、适应性 Adaptability

在实践过程中,当桌面版本是用户的优先选择时,则应该优先构建网页版,然后创建移动端的。如果你的目标受众主要使用移动端版本,则应首先着眼于构建移动端的仪表盘。然后再创建桌面端的。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仪表盘设计:Snap

八、结论 In conclusion

设计一个优先的仪表盘并不容易。我们将其创建过程类比作人类发展,因为它是记住重要东西和展示工作的连续阶段的好方法。当你在开发你的仪表盘,请不断地自我提问:是否一切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是否有多余的部分吗(需要去掉)?各部位协作时工作正常吗?用户会喜欢这样的结果吗?这(功能)会有用吗?

如你所见,视觉设计实际上是设计师最后需要担心的事。如果你什么都没有漏过,你的仪表盘将对你的用户产生有价值的帮助,而不只是一个玩具。

本文翻译已获得作者的正式授权(授权截图如下)

仪表盘设计的 7 个阶段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TCC翻译情报局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数字农业:农企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

雪涛

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数字化后,才能逐渐带动当地县域整个农业的数字化,每一件事进行都有着它的实施路径,农企数字化也不例外。本文涵盖了某农企的数字化战略规划之路,与你分享。


很多人一谈数字农业上来的就是政府,这个我们也有文章阐述过。今天我们主要是来分析一下农企怎么做数字化,毕竟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一个个实现数字化之后,才会带动当地县域整个农业的数字化。

每一件事情做的时候都是有实施路径,农企数字化也不例外。

农业数字化有方方面面,本文还是聚焦于农企数字化,只有一个个的农企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才能让整个农业产业链是数字化的,即实现某一个区域内的农业数字化。

最后本文将给某农企的五年数字化之路,从业务优化、商业变革到技术应用都会涵盖。

本文可以看成是某一个农企的数字化战略规划之路。

一、现状评估-常规操作

一般商业模式实施前,需要了解自身有哪些资源,有哪些优劣势,政策经济背景如何。

农企做数字化转型,也是如此,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产业链地位、产业地位、内外部环境如何。使用的工具有战略地图、波特五力模型、市场分析、SWOT/PEST、 价值链分析、标杆对标等一些列工具。

最后期望的出来的就是农企要做农企数字化转型,需要哪些资源,需要怎么做,需要多少成本,需要多少工期。

以上都是常规操作,实施起来,不找个外部咨询公司、花个一二百万,还分析不出个所以然。

二、现状评估模板-简单版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把农企高管集中起来,统一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谈谈你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随意任何方面,哪怕是国家政策导向。

  1. 你认为本企业数字化的模样是咋样的?
  2. 你认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成为你心中的数字化企业?
  3. 这几个方面需要哪些成本和资源?
  4. 当地政府可以为哪些工作买单

当然还有其他的五个问题。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高管问答,高层能够看到农企数字化后的未来蓝图,也能看到现在到未来的差距。

至于现在长得怎样,相比未来而言,还是可以简单看待。毕竟漏洞识别越多,得罪的人越多。不如多谈谈未来蓝图,跨组织跨部门的未来。

三、某农企的数字化转型蓝图

农企的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以下一个方向展开。都针对大企业,小企业建议选择其中若干项开展。

第一,业务模式的变化,建议增加三块业务,一个是政府项目申报,一个是直播+电商小程序,最后一个是自建渠道。三个的价值不一,政府项目申报,是与当地产业的深入融合,额外与政府形成联盟。直播+电商小程序,不为真卖,只为营销推广和品牌孵化,所以短视频也行。自建渠道,包括采购和销售,一定要发展起自己的贸易属性,将贸易武器抓在自己手里。

第二,信息化建设,配合上面三个业务,做一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可以建设的系统有农事生产系统,电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可以做的数据分析有产量预估,农事作业分析,销售价格预测。

第三,商业模式创新。要为董事长CEO以及当地政府对口单位,一个可以不断做大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不能只讲自己的数字化,要讲产业,要说明农企数字化进程中,给产业,给就业,给GDP带来的变化。

四、某农企的数字化转型蓝图

该企业为了确保以上战略的实施,做了一下工作。

1)成立项目管理团队,用来管理整体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落地实施和资源协调。

2)成立政府研究和项目申报团队,专门维持与政府及大企业的关系,支持政府各项涉农规划在本企业的试点落地。同时专门面向政府的项目立项机会完成项目立项。

3)构建自己的经销渠道,并通过电商系统做自己农产品的软文推广。开始在各类自媒体上,联合当地政府发布推介信息,争取销路和投资。

4)分五年,将上面信息化系统进行落地,并选择合适的云计算厂商,将系统和物联网设备跑在公有云上。第三年开始,应用前两年积累的数据开始做数据运营分析,发挥数据的生产力价值。

5)开始认养农业模式,并选择了合适自己的潜在目标客群。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农业数字化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设计指南 - 审批

雪涛

一直以来,业务都是B端逃不开的话题,你可以在许多文章当中看到
我们的改版方向是因为业务需求、设计的思路是因为业务需求

业务究竟是什么?


很多时候既让初入B端行业的设计师感到一丝丝迷茫,因为不同的B端系统也就意味着,它的业务一定就会有所不同。比如CRM系统当中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OA的办公自动化,特定的行业往往都会蕴含着不同的业务类型


而作为设计师,如果只了解设计模式、设计组件,不去分析设计最后的业务诉求,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想要通过B端设计指南,和大家一起聊聊B端业务,以及背后所牵涉的具体逻辑。今天就简单聊聊最为常见的 审批


开始之前,还得再多说两句,因为一个系统当中,业务本身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去讲述审批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到 流程、权限、表单配置 等一些基础内容,建议可以先做初步了解,再结合文章进行阅读



审批的起源

虽然在说起源,其实我更想给大家讲清楚 审批在B端系统 当中的重要性

审批字面意思是审查并加以批示,通常指对 下级呈报上级的公文进行审查批示,报请上级审批

现如今,任何事情一定都会有分工协作,而使用审批的好处是可以

  • 规范员工行为

  • 提高企业运转效率

  • 系统存档便于溯源

  • 保护环境(毕竟减少了纸张浪费)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的公司,对于审批的诉求是不太一样

小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短、流程上都非常简单,但因此就会缺乏规范保障。比如在外出办公时,看似只需要与老板当面进行口头上的沟通即可,但是在外出出现意外时,由于缺乏外出办公的相关证据,员工的权益则很难得到保障

大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长,流程上都极其复杂,因此会在多人协作下完成整个流程审批。比如想要申请购买办公用品时,会由 行政、Leader、财务 层层审批,从提交审批到最终落实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但是这样的流程,能够确保企业在清查财务状况时,更加有理有据

审批的演变,就是从最开始的规章制度而来。比如在早期去政务机构办理各种业务时,会让你去填写各种纸质表单。在审核过程中,则需要有各个机关的盖章及批准,而这种形式正是政府对于普通市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审批其实是整个B端系统的灵魂,因为在B端系统当中,企业想要使用系统的一大痛点便是 核心的管控

因此你会发现,只要一个独立的系统,一定会存在独立的审批模块。因为B端管理系统当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管理手中的人,而审批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

审批在如今的B端系统当中,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组消息,在这一组消息当中会有:“具体的文本、对应的附件、以及照片视频”这些内容都是辅佐 申请人 去讲诉你需要申请的内容

比如我们在申请病假时,往往需要出示 三甲医院所开设的证明,对于这个证明,如何在表单当中出现,你会发现最为常见的便是拍摄证明图片,然后上传到表单当中(这个与字段属性紧密相连,我就不做不过介绍)


审批的这组消息还会有些特殊,因为它非常重要,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则“加急消息”会提醒审批人快速的进行处理,同时会告知相关的参与人(处理人、抄送人)审批的进度、并且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在系统当中留下 足迹,因此它起到了 “追踪、通知、留存” 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对于审批进行一个基础的拆解

审批的拆解

如果把审批单独拿出来,你会发现审批会牵涉到 发起人、处理人、抄送人

发起人:

审批的发起人,也是整个审批流程的归属人,他最关心整个审批进展

因为在发起人的角度,创建完审批事项后,可能还需要进入审批页面,完善 后续附加信息、及时了解审批状态、催促审批人的审核、处理驳回意见 等等,因此站在发起人的角度,审批需要尽可能详细的展示 当前审批的状态、完整的审批流程、驳回信息的快速操作、成功信息的必要通知

处理人

审批的处理人主要在审批过程做出决策,因此他更在乎的是审批申请内容的信息。比如 审批的信息内容、直接的审批操作、多条审批的管理

当然,在一些大型的集团企业当中,会将审批分为审批「直接处理人」「间接处理人」(后文以 直处人、间处人 简称)

「直处人」作为审批的第一处理人,也就意味着他的意见至关重要,如果「直处人」通过过后,相对而言整条审批的通过几率会大大增加。通常「直处人」是作为申请人的直系领导居多,因此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直属领导进行 “把关”

「间处人」作为审批的后续处理人,同样在流程当中也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些偏平化管理的企业,「间处人」更多像是“权利”的象征,因为权利已经下放给「直处人」,而「间处人」起到知晓审批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

抄送人

审批抄送人主要起到通知对应角色的作用,因为一条审批的出现,会造成诸多影响,假设今天你需要申请事假,如何通知同部门的其他成员呢?

发送即时消息,显得过于简单;每个打电话,又有些麻烦;发送企业邮件,又怕他们没有看到

这时候抄送人会显得尤为关键

通常抄送会有企业流程上管理员配置的固定抄送人,以及发起人选择的自行抄送人 两种类型

固定抄送人 角色通常与管理员配置整个流程有关,他是角色当中 管理员 所配置的重要通知人,比如今天你的请假信息,肯定会告知行政,像这类默认的通知流程,则可以将其设为固定抄送人

自行选择抄送人 则是提供给发起人自行选择,该条审批可能会影响到的相关人群。比如就是发送给同事,让他们知晓今天你不在岗位上,因此自行选择可以增加审批抄送的灵活性

这里肯定会有很多读者会问,我选择抄送人与我发消息给同事,有什么区别么?

看似完全相同,实则有明确的区分

通过消息,将审批内容传达,本质上是你自行将内容发送给对方,对方会对于你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会产生疑问?你是否通知了

而选择抄送,更为权威,更能体现你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并且整个流程都已经由领导进行批准,因此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其实审批的本质就是一组消息,而这一组消息当中,申请人 通过 表单配置 去获取需要补充的消息内容,而流程会根据企业所配置的流程方式将这一组消息进行合并转发给对应人,而审批人则需要对这一组消息进行回复“通过、驳回” 来让整个流程继续延续

审批流程

审批当中,最主要的便是流程。因为你可以通过查看流程图,去了解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员工管理方式

1.串行审批/依次审批

串行审批主要是指当一个审核节点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审核节点。如果节点驳回,则可以根据业务实际需要,配置驳回的返回路径,会有:拨回到发起人、驳回到上一个节点、或驳回之前任意一个节点 重新审批


2.并行审批

并行审批是指一个审批节点存在多个角色同时审批,这里会存在两种情况

  1. 任何一个人审批通过,则可以进入下个节点,这也就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或签」

  2. 所有审批人员通过,才能进入下个节点,这也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会签」


3. 条件审批

条件审批就是将企业当中的规章制度映射到实际的项目当中,通常就是某个审批内容会根据 金额多少、实际数量 等 进而选择哪个角色进行审批

比如销售人员在申请一个合同审批时,会根据合同金额的不同,审批人也会有所差异

  • 当金额小于8000时,合同直接由财务专员进行审批,进而让流程进行快速审批

  • 当金额大于8000时,合同会由销售主管进行审批,让销售主管能够掌握企业的重要合同


4.自主审批

通过发起人选定一个审批事项后,将自主选择后续的审批内容,进而实现审批的后续选择。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审批流程,当企业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时,自主的核心就是当发起人发起一个审批,提交时需要自行选择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而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审批通过后,可以选择继续流转到再下一个人去审批,或者结束这个流程

审批页面梳理

审批的背后,它映射的其实是企业的一条条管理制度,而它的设计一定是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你负责的产品不是为某一家企业提供的服务(定制化产品),并且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动其实是家常便饭,你需要去考虑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拆解下来会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申请表单、流程配置、更多配置 进行讲解

1.审批表单

审批表单是最为一个“简单”的用户可配置化表单,因为现如今大多数B端产品都是以 SaaS 作为基础(如果是定制化产品 它的审批内容、流程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意味着审批表单需要为企业提供“DIY”的方式,通过表单提供不同的字段类型,去构建审批的实际要求


比如在一个选择请假时,年假、事假、病假、婚假 等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如何知道他们的差别,其实可以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以及 各个其实的实际公司制度,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在申请婚假时,需要上传你的结婚证,以证明其真实性;在病假时,需要有3甲医院的病情证明;在年假时,则需要有你的剩余年假天数。而这些特殊诉求,其实都需要在表单当中进行各种定制化表单

当然这只是极为常见的 请假 场景,而在实际业务当中的复杂场景(更多需要将 审批与其他系统关联)一个简单的表单是没有办法进行满足

这也是很多企业会发现,无论是飞书、钉钉、企业微信,都没有办法满足其实际流程需求。又没有办法改变自身流程,只能够自研、定制化 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各行各业都有了初具规模的 SaaS 产品,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企业愿意自行研发软件


2.流程配置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系统流程,在流程配置当中去定制特定的流程。在这个页面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不同参与人的状态,以及复杂流程时如何才能够进行清晰的阅读,因此增加了 颜色区分(发起人、审批人、抄送人)+ 视图缩放 功能

颜色自然不必多说,整个系统需要统一,因此不能够只考虑在管理后台的颜色,是一定要在详情页当中也能过保证颜色的一致。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业务所需

视图缩放只是小小提一下,常见的视图缩放会放在左侧,至于为什么,自己稍稍揣摩揣摩

由于流程配置的属性页面会涉及很多表单的复杂逻辑,这个只能够留在我的 训练营的课程 当中进行拆解,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3.更多配置

更多配置项则是审批在实际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比如:申请人修改审批的具体时间、能够将审批转发给其他人、出现多次相同的审批人是否去重 等等...  其实就是将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赋能”,去满足更多企业在实际场景当中的需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 钉钉、飞书 了解详情


结语

审批,核心还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如果在审批之间,还需要不同角色私下反复沟通,本质上就失去了审批的意义。而审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B端产品 从场景到需求,进而研发功能,最后又回归场景,你设计的好与坏,落地到真实的场景当中,试试便知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CE青年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直以来,业务都是B端逃不开的话题,你可以在许多文章当中看到
我们的改版方向是因为业务需求、设计的思路是因为业务需求

业务究竟是什么?


很多时候既让初入B端行业的设计师感到一丝丝迷茫,因为不同的B端系统也就意味着,它的业务一定就会有所不同。比如CRM系统当中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OA的办公自动化,特定的行业往往都会蕴含着不同的业务类型


而作为设计师,如果只了解设计模式、设计组件,不去分析设计最后的业务诉求,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想要通过B端设计指南,和大家一起聊聊B端业务,以及背后所牵涉的具体逻辑。今天就简单聊聊最为常见的 审批


开始之前,还得再多说两句,因为一个系统当中,业务本身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去讲述审批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到 流程、权限、表单配置 等一些基础内容,建议可以先做初步了解,再结合文章进行阅读



审批的起源

虽然在说起源,其实我更想给大家讲清楚 审批在B端系统 当中的重要性

审批字面意思是审查并加以批示,通常指对 下级呈报上级的公文进行审查批示,报请上级审批

现如今,任何事情一定都会有分工协作,而使用审批的好处是可以

  • 规范员工行为

  • 提高企业运转效率

  • 系统存档便于溯源

  • 保护环境(毕竟减少了纸张浪费)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的公司,对于审批的诉求是不太一样

小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短、流程上都非常简单,但因此就会缺乏规范保障。比如在外出办公时,看似只需要与老板当面进行口头上的沟通即可,但是在外出出现意外时,由于缺乏外出办公的相关证据,员工的权益则很难得到保障

大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长,流程上都极其复杂,因此会在多人协作下完成整个流程审批。比如想要申请购买办公用品时,会由 行政、Leader、财务 层层审批,从提交审批到最终落实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但是这样的流程,能够确保企业在清查财务状况时,更加有理有据

审批的演变,就是从最开始的规章制度而来。比如在早期去政务机构办理各种业务时,会让你去填写各种纸质表单。在审核过程中,则需要有各个机关的盖章及批准,而这种形式正是政府对于普通市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审批其实是整个B端系统的灵魂,因为在B端系统当中,企业想要使用系统的一大痛点便是 核心的管控

因此你会发现,只要一个独立的系统,一定会存在独立的审批模块。因为B端管理系统当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管理手中的人,而审批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

审批在如今的B端系统当中,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组消息,在这一组消息当中会有:“具体的文本、对应的附件、以及照片视频”这些内容都是辅佐 申请人 去讲诉你需要申请的内容

比如我们在申请病假时,往往需要出示 三甲医院所开设的证明,对于这个证明,如何在表单当中出现,你会发现最为常见的便是拍摄证明图片,然后上传到表单当中(这个与字段属性紧密相连,我就不做不过介绍)


审批的这组消息还会有些特殊,因为它非常重要,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则“加急消息”会提醒审批人快速的进行处理,同时会告知相关的参与人(处理人、抄送人)审批的进度、并且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在系统当中留下 足迹,因此它起到了 “追踪、通知、留存” 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对于审批进行一个基础的拆解

审批的拆解

如果把审批单独拿出来,你会发现审批会牵涉到 发起人、处理人、抄送人

发起人:

审批的发起人,也是整个审批流程的归属人,他最关心整个审批进展

因为在发起人的角度,创建完审批事项后,可能还需要进入审批页面,完善 后续附加信息、及时了解审批状态、催促审批人的审核、处理驳回意见 等等,因此站在发起人的角度,审批需要尽可能详细的展示 当前审批的状态、完整的审批流程、驳回信息的快速操作、成功信息的必要通知

处理人

审批的处理人主要在审批过程做出决策,因此他更在乎的是审批申请内容的信息。比如 审批的信息内容、直接的审批操作、多条审批的管理

当然,在一些大型的集团企业当中,会将审批分为审批「直接处理人」「间接处理人」(后文以 直处人、间处人 简称)

「直处人」作为审批的第一处理人,也就意味着他的意见至关重要,如果「直处人」通过过后,相对而言整条审批的通过几率会大大增加。通常「直处人」是作为申请人的直系领导居多,因此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直属领导进行 “把关”

「间处人」作为审批的后续处理人,同样在流程当中也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些偏平化管理的企业,「间处人」更多像是“权利”的象征,因为权利已经下放给「直处人」,而「间处人」起到知晓审批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

抄送人

审批抄送人主要起到通知对应角色的作用,因为一条审批的出现,会造成诸多影响,假设今天你需要申请事假,如何通知同部门的其他成员呢?

发送即时消息,显得过于简单;每个打电话,又有些麻烦;发送企业邮件,又怕他们没有看到

这时候抄送人会显得尤为关键

通常抄送会有企业流程上管理员配置的固定抄送人,以及发起人选择的自行抄送人 两种类型

固定抄送人 角色通常与管理员配置整个流程有关,他是角色当中 管理员 所配置的重要通知人,比如今天你的请假信息,肯定会告知行政,像这类默认的通知流程,则可以将其设为固定抄送人

自行选择抄送人 则是提供给发起人自行选择,该条审批可能会影响到的相关人群。比如就是发送给同事,让他们知晓今天你不在岗位上,因此自行选择可以增加审批抄送的灵活性

这里肯定会有很多读者会问,我选择抄送人与我发消息给同事,有什么区别么?

看似完全相同,实则有明确的区分

通过消息,将审批内容传达,本质上是你自行将内容发送给对方,对方会对于你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会产生疑问?你是否通知了

而选择抄送,更为权威,更能体现你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并且整个流程都已经由领导进行批准,因此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其实审批的本质就是一组消息,而这一组消息当中,申请人 通过 表单配置 去获取需要补充的消息内容,而流程会根据企业所配置的流程方式将这一组消息进行合并转发给对应人,而审批人则需要对这一组消息进行回复“通过、驳回” 来让整个流程继续延续

审批流程

审批当中,最主要的便是流程。因为你可以通过查看流程图,去了解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员工管理方式

1.串行审批/依次审批

串行审批主要是指当一个审核节点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审核节点。如果节点驳回,则可以根据业务实际需要,配置驳回的返回路径,会有:拨回到发起人、驳回到上一个节点、或驳回之前任意一个节点 重新审批


2.并行审批

并行审批是指一个审批节点存在多个角色同时审批,这里会存在两种情况

  1. 任何一个人审批通过,则可以进入下个节点,这也就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或签」

  2. 所有审批人员通过,才能进入下个节点,这也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会签」


3. 条件审批

条件审批就是将企业当中的规章制度映射到实际的项目当中,通常就是某个审批内容会根据 金额多少、实际数量 等 进而选择哪个角色进行审批

比如销售人员在申请一个合同审批时,会根据合同金额的不同,审批人也会有所差异

  • 当金额小于8000时,合同直接由财务专员进行审批,进而让流程进行快速审批

  • 当金额大于8000时,合同会由销售主管进行审批,让销售主管能够掌握企业的重要合同


4.自主审批

通过发起人选定一个审批事项后,将自主选择后续的审批内容,进而实现审批的后续选择。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审批流程,当企业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时,自主的核心就是当发起人发起一个审批,提交时需要自行选择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而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审批通过后,可以选择继续流转到再下一个人去审批,或者结束这个流程

审批页面梳理

审批的背后,它映射的其实是企业的一条条管理制度,而它的设计一定是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你负责的产品不是为某一家企业提供的服务(定制化产品),并且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动其实是家常便饭,你需要去考虑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拆解下来会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申请表单、流程配置、更多配置 进行讲解

1.审批表单

审批表单是最为一个“简单”的用户可配置化表单,因为现如今大多数B端产品都是以 SaaS 作为基础(如果是定制化产品 它的审批内容、流程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意味着审批表单需要为企业提供“DIY”的方式,通过表单提供不同的字段类型,去构建审批的实际要求


比如在一个选择请假时,年假、事假、病假、婚假 等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如何知道他们的差别,其实可以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以及 各个其实的实际公司制度,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在申请婚假时,需要上传你的结婚证,以证明其真实性;在病假时,需要有3甲医院的病情证明;在年假时,则需要有你的剩余年假天数。而这些特殊诉求,其实都需要在表单当中进行各种定制化表单

当然这只是极为常见的 请假 场景,而在实际业务当中的复杂场景(更多需要将 审批与其他系统关联)一个简单的表单是没有办法进行满足

这也是很多企业会发现,无论是飞书、钉钉、企业微信,都没有办法满足其实际流程需求。又没有办法改变自身流程,只能够自研、定制化 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各行各业都有了初具规模的 SaaS 产品,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企业愿意自行研发软件


2.流程配置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系统流程,在流程配置当中去定制特定的流程。在这个页面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不同参与人的状态,以及复杂流程时如何才能够进行清晰的阅读,因此增加了 颜色区分(发起人、审批人、抄送人)+ 视图缩放 功能

颜色自然不必多说,整个系统需要统一,因此不能够只考虑在管理后台的颜色,是一定要在详情页当中也能过保证颜色的一致。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业务所需

视图缩放只是小小提一下,常见的视图缩放会放在左侧,至于为什么,自己稍稍揣摩揣摩

由于流程配置的属性页面会涉及很多表单的复杂逻辑,这个只能够留在我的 训练营的课程 当中进行拆解,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3.更多配置

更多配置项则是审批在实际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比如:申请人修改审批的具体时间、能够将审批转发给其他人、出现多次相同的审批人是否去重 等等...  其实就是将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赋能”,去满足更多企业在实际场景当中的需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 钉钉、飞书 了解详情


结语

审批,核心还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如果在审批之间,还需要不同角色私下反复沟通,本质上就失去了审批的意义。而审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B端产品 从场景到需求,进而研发功能,最后又回归场景,你设计的好与坏,落地到真实的场景当中,试试便知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CE青年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些交互体验的思考

雪涛

站酷对于长文章需要点击展开文章按钮,才能继续阅读全文;而对于短文则不需要。对于这个按钮的存在是否必要,值得深思。

站酷“展开文章”按钮合理性思考


站酷对于长文章需要点击展开文章按钮,才能继续阅读全文;而对于短文则不需要。对于这个按钮的存在是否必要,值得深思。


先说一下个人体验,每次当我看文章看的津津有味,这个按钮映入眼帘,告诉你需点击“展开文章”才能继续阅读,虽然点击这个动作很简单,但无形之中打断了用户的心流状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沉浸在心流状态不被打扰,用户能感觉到愉悦,是产品的温柔。


什么是心流?


《About face 4》中提到,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理想的交互设计是专注于促成用户进入心流的状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关注点应该是用户的目标,而不是只考虑交互是否酷炫,最完美的交互设计是让用户除了自己的目标,感受不到其他干扰。


简单的说就是用户全神贯注于某件事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完全专心于一件事,沉浸享受其中,不想停下来,用户着眼于当下的事情或者目标,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投入并且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大多数用户的目标是想先看完文章,再去看评论。这是大多数人的需求。


对于有一部分用户,他并没有耐心看完全文;或者觉得文章比较枯燥很无趣,不想看了,想直奔评论区;建议可以改成“点击收起”。我想这样的体验是不是会更友好一些。


还有一些网站(例:观察者网)喜欢把一页文章分成两页,这是为了提高网页的点击数据,以牺牲用户体验而达到商业目的,也是令人不齿的。



刷手机坐公交能否更简单一些?


广州的公交车终于可以刷手机坐公交了(多年前),但我感觉广州的刷手机坐公交体验很让人迷惑,在第一次体验刷手机坐公交的时候,竟然使用了两次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很是尴尬。我感觉广州的刷手机坐公交对于新手用户来说学习成本有点高,不够人性化,不那么自然。



在评判任何一个交互行为时,我们都要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我们知道用户坐公交通常是比较匆忙的,着急的,而情急之下极容易犯错,因此操作过程越简单越好,学习成本越低越好,尽可能的减少用户第一次使用的挫败感。最好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怎么操作,而不需要去思考。在设计硬件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为什么我说体验感比较差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机器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把手机屏幕贴在凹槽里扫描,我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最后无奈只能付现金。后来我才发现正确的步骤是把手机放进凹槽,这是一个非常不自然的操作,一般人都想不到。过了很久我才发现原来上面那个是摄像头,设计的很隐蔽,谁又知道呢?你会说屏幕上面不是有说明图,很抱歉,在那种场景下没有人会去看你的说明图的。


我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像南京公交那样的,有一个明显的摄像头,这样人们一看到就知道怎么操作,学习成本比较低,因为这种支付方式在超市、商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早已司空见惯,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付款方式。



当然,二维码始终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因为你要打开App,打开乘车码小程序,这几个步骤对于用户来说还是稍显繁琐了点。如果能够像公交卡一下,“嘀”一下就上车,这才是最理想的终极解决方案。把手机放过去就可以“嘀”一下,不需要打开任何App,手机就是公交卡,自然而然的操作,完全没有任何的学习成本。但这需要使用到NFC技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支持这个功能。因此当下这个方案还难以执行。



知乎问题时间的缺失


作为知乎的重度用户,使用这个产品多年,一直很喜欢这个产品。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问题的时效性,在知乎上搜索问题时看不到提问时间,相信也不仅仅是我一个用户遇到这个问题吧。

有的人会问了为什么要显示时间,时间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一般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个问题在三年前很有用,但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而且我肯定是希望寻找最近的问题和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我搜索“广州考驾照”,那我肯定希望时间越近的越好,越有参考价值,最好是今年的,毕境驾考规则每年都在变化。而你看同样问答类的百度知道,答案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这样就合理很多,我可以根据最近的时间去选择。



再比如我想了解一下“月饼门事件”,当我进入这个问题页面时,看不到时间,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件是何时发生的,难道还要去百度搜索一下?那我要你这破乎有何用?



有人说可以通过“查看问题日志”的方式看提问时间,抱歉,我觉得那个入口隐藏的太深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不知道还有这个入口,而且根据我身边朋友的调研和网上调查,极少数用户知道这个入口的存在。况且这么重要的时间戳,隐藏起来也确实不合理,点击也麻烦。


同样,答案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放在文章的后面也不合理,过于弱化。而且有的文章写的很长,难道还要我拉到最后面为了看个时间,那样多麻烦,拉的我手都要酸,而且容易剧透内容。


列举几个常见的用户使用场景:


很多时候我看到回答问题的时间很久了,那我就不会看了。


文章中提到“今年的互联网寒冬”,搞的我都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缺少时间坐标。而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就显示了,起码心里有个数。


有的文章提到“预测未来5年内房价走低”,但我不知道你回答的时间是哪一年。


……

综上所述,我觉得应该加上问题的创建时间和回答的时间,明确告知用户问题的时效性。



iOS闹钟交互思考


闹钟提醒的界面有两种情况,锁屏状态和非锁屏状态。分别对应以下几种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一,比如起床提醒(锁屏)


使用场景二,你在干别的事情需要闹钟提醒(锁屏)


使用场景三,正在使用手机(非锁屏)


起床提醒闹钟,这时手机屏幕处于锁屏状态,当闹钟响起,屏幕出现稍后提醒和停止两个按钮。很明显,这里稍后提醒按钮的权重更高,因为如果不小心关闭闹钟可能会睡过头,导致上班迟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稍后提醒按钮必须突显,这样即使你在朦胧状态依然可以轻松点击。而停止闹钟按钮应该弱化,防止误触。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晚上赶稿子熬夜太晚了,早上又要起来上班,实在没睡醒,眼睛都睁不开,点击屏幕的话有可能会关闭闹钟,那么可以利用手机实体键控制闹钟的开关,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盲按。按音量键和电源键都是稍后提醒,按返回键是关闭闹钟。


另外一种使用场景,当你正在使用手机时,闹钟响了。这个时候界面上方会弹出一个非模态的浮层,但这个浮层并不干扰用户的其他操作。这里会有三个交互手势,上划表示稍后提醒,有一个隐藏手势,选中浮层下拉会出现两个按钮:稍后提醒,停止。用力下滑居然是关闭闹钟,这个手势我表示从未用过。



个人觉得这里的交互略微有点复杂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何关闭,我一般都是上滑,然后在消息通知栏那里关掉闹钟,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操作的吧。因为后面两个交互手势隐藏的太深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学习成本比较高。还不如像来电显示浮层那样,接听或挂断两个按钮,简单易用,无需思考。


岔个话题,对比一下闹钟与计时器的交互差异,计时器的界面按钮布局的刚好跟闹钟的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计时器的使用场景决定的,用户使用计时器一般都是为了提醒完成某个任务。而倒计时一结束,意味着需要马上去完成某个任务。因此这时需要停止倒计时,停止的权重更高。




产品初始默认值的重要性


每个产品都有初始默认设置,比如各种游戏、输入法、ps软件、浏览器,比如qq、微信的系统设置,但有多少人会去自定义设置呢?



Microsoft Office小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用户研究,发现只有不到 5% 的用户更改了默认设置,多年来,他们以各种形式重复了这项用户研究。发现它始终如一:用户很少更改他们的设置。


《About face 4》中提到,我们只需要满足满足大多数主流用户的需求,对用户合理推断,所以在设定初始默认值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要找出帮用户实现目标的最佳默认值设定。


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经常使用到的健康码,每当打开健康码都会弹出一个窗口,上报个人健康状况,这几个选项都是必填项。因为绝大多数的用户的状况都是正常的,所以全部选项直接默认正常即可,少数不正常的用户如实填写即可。



不要每次让用户去选择,在进入商场需要查看健康码的时候,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认真去填,想都不想就直接点击提交了。如果每次都强制要求用户去选择,那么这就是个灾难。


用户多数时候是倾向于不调整默认值的,而默认值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产品的整体体验影响是非常大的。


但有两类人是例外的,设计师和程序员,他们总是喜欢修改自己的默认设置,以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使效率最大化。



喜马拉雅可否记住定时设置?


每天晚上入睡前,家里的小宝都要听喜马拉雅的睡前故事才能入睡,这已经形成了一个睡前习惯。


喜马拉雅app有个很好用的功能,那就是定时关闭功能,比如定时30分钟,倒计时结束后,睡前故事就自动关闭了。



但是有个不完美的地方在于每次都要去手动选择定时,有时候经常会忘记定时,手机就会一直播放,直到手机没电。这样第二天的起床闹钟就不响了,容易睡过头。

站酷对于长文章需要点击展开文章按钮,才能继续阅读全文;而对于短文则不需要。对于这个按钮的存在是否必要,值得深思。

站酷“展开文章”按钮合理性思考


站酷对于长文章需要点击展开文章按钮,才能继续阅读全文;而对于短文则不需要。对于这个按钮的存在是否必要,值得深思。


先说一下个人体验,每次当我看文章看的津津有味,这个按钮映入眼帘,告诉你需点击“展开文章”才能继续阅读,虽然点击这个动作很简单,但无形之中打断了用户的心流状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沉浸在心流状态不被打扰,用户能感觉到愉悦,是产品的温柔。


什么是心流?


《About face 4》中提到,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理想的交互设计是专注于促成用户进入心流的状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关注点应该是用户的目标,而不是只考虑交互是否酷炫,最完美的交互设计是让用户除了自己的目标,感受不到其他干扰。


简单的说就是用户全神贯注于某件事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完全专心于一件事,沉浸享受其中,不想停下来,用户着眼于当下的事情或者目标,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投入并且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大多数用户的目标是想先看完文章,再去看评论。这是大多数人的需求。


对于有一部分用户,他并没有耐心看完全文;或者觉得文章比较枯燥很无趣,不想看了,想直奔评论区;建议可以改成“点击收起”。我想这样的体验是不是会更友好一些。


还有一些网站(例:观察者网)喜欢把一页文章分成两页,这是为了提高网页的点击数据,以牺牲用户体验而达到商业目的,也是令人不齿的。



刷手机坐公交能否更简单一些?


广州的公交车终于可以刷手机坐公交了(多年前),但我感觉广州的刷手机坐公交体验很让人迷惑,在第一次体验刷手机坐公交的时候,竟然使用了两次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很是尴尬。我感觉广州的刷手机坐公交对于新手用户来说学习成本有点高,不够人性化,不那么自然。



在评判任何一个交互行为时,我们都要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我们知道用户坐公交通常是比较匆忙的,着急的,而情急之下极容易犯错,因此操作过程越简单越好,学习成本越低越好,尽可能的减少用户第一次使用的挫败感。最好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怎么操作,而不需要去思考。在设计硬件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为什么我说体验感比较差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机器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把手机屏幕贴在凹槽里扫描,我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最后无奈只能付现金。后来我才发现正确的步骤是把手机放进凹槽,这是一个非常不自然的操作,一般人都想不到。过了很久我才发现原来上面那个是摄像头,设计的很隐蔽,谁又知道呢?你会说屏幕上面不是有说明图,很抱歉,在那种场景下没有人会去看你的说明图的。


我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像南京公交那样的,有一个明显的摄像头,这样人们一看到就知道怎么操作,学习成本比较低,因为这种支付方式在超市、商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早已司空见惯,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付款方式。



当然,二维码始终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因为你要打开App,打开乘车码小程序,这几个步骤对于用户来说还是稍显繁琐了点。如果能够像公交卡一下,“嘀”一下就上车,这才是最理想的终极解决方案。把手机放过去就可以“嘀”一下,不需要打开任何App,手机就是公交卡,自然而然的操作,完全没有任何的学习成本。但这需要使用到NFC技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支持这个功能。因此当下这个方案还难以执行。



知乎问题时间的缺失


作为知乎的重度用户,使用这个产品多年,一直很喜欢这个产品。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问题的时效性,在知乎上搜索问题时看不到提问时间,相信也不仅仅是我一个用户遇到这个问题吧。

有的人会问了为什么要显示时间,时间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一般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个问题在三年前很有用,但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而且我肯定是希望寻找最近的问题和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我搜索“广州考驾照”,那我肯定希望时间越近的越好,越有参考价值,最好是今年的,毕境驾考规则每年都在变化。而你看同样问答类的百度知道,答案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这样就合理很多,我可以根据最近的时间去选择。



再比如我想了解一下“月饼门事件”,当我进入这个问题页面时,看不到时间,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件是何时发生的,难道还要去百度搜索一下?那我要你这破乎有何用?



有人说可以通过“查看问题日志”的方式看提问时间,抱歉,我觉得那个入口隐藏的太深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不知道还有这个入口,而且根据我身边朋友的调研和网上调查,极少数用户知道这个入口的存在。况且这么重要的时间戳,隐藏起来也确实不合理,点击也麻烦。


同样,答案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放在文章的后面也不合理,过于弱化。而且有的文章写的很长,难道还要我拉到最后面为了看个时间,那样多麻烦,拉的我手都要酸,而且容易剧透内容。


列举几个常见的用户使用场景:


很多时候我看到回答问题的时间很久了,那我就不会看了。


文章中提到“今年的互联网寒冬”,搞的我都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缺少时间坐标。而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就显示了,起码心里有个数。


有的文章提到“预测未来5年内房价走低”,但我不知道你回答的时间是哪一年。


……

综上所述,我觉得应该加上问题的创建时间和回答的时间,明确告知用户问题的时效性。



iOS闹钟交互思考


闹钟提醒的界面有两种情况,锁屏状态和非锁屏状态。分别对应以下几种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一,比如起床提醒(锁屏)


使用场景二,你在干别的事情需要闹钟提醒(锁屏)


使用场景三,正在使用手机(非锁屏)


起床提醒闹钟,这时手机屏幕处于锁屏状态,当闹钟响起,屏幕出现稍后提醒和停止两个按钮。很明显,这里稍后提醒按钮的权重更高,因为如果不小心关闭闹钟可能会睡过头,导致上班迟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稍后提醒按钮必须突显,这样即使你在朦胧状态依然可以轻松点击。而停止闹钟按钮应该弱化,防止误触。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晚上赶稿子熬夜太晚了,早上又要起来上班,实在没睡醒,眼睛都睁不开,点击屏幕的话有可能会关闭闹钟,那么可以利用手机实体键控制闹钟的开关,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盲按。按音量键和电源键都是稍后提醒,按返回键是关闭闹钟。


另外一种使用场景,当你正在使用手机时,闹钟响了。这个时候界面上方会弹出一个非模态的浮层,但这个浮层并不干扰用户的其他操作。这里会有三个交互手势,上划表示稍后提醒,有一个隐藏手势,选中浮层下拉会出现两个按钮:稍后提醒,停止。用力下滑居然是关闭闹钟,这个手势我表示从未用过。



个人觉得这里的交互略微有点复杂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何关闭,我一般都是上滑,然后在消息通知栏那里关掉闹钟,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操作的吧。因为后面两个交互手势隐藏的太深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学习成本比较高。还不如像来电显示浮层那样,接听或挂断两个按钮,简单易用,无需思考。


岔个话题,对比一下闹钟与计时器的交互差异,计时器的界面按钮布局的刚好跟闹钟的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计时器的使用场景决定的,用户使用计时器一般都是为了提醒完成某个任务。而倒计时一结束,意味着需要马上去完成某个任务。因此这时需要停止倒计时,停止的权重更高。




产品初始默认值的重要性


每个产品都有初始默认设置,比如各种游戏、输入法、ps软件、浏览器,比如qq、微信的系统设置,但有多少人会去自定义设置呢?



Microsoft Office小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用户研究,发现只有不到 5% 的用户更改了默认设置,多年来,他们以各种形式重复了这项用户研究。发现它始终如一:用户很少更改他们的设置。


《About face 4》中提到,我们只需要满足满足大多数主流用户的需求,对用户合理推断,所以在设定初始默认值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要找出帮用户实现目标的最佳默认值设定。


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经常使用到的健康码,每当打开健康码都会弹出一个窗口,上报个人健康状况,这几个选项都是必填项。因为绝大多数的用户的状况都是正常的,所以全部选项直接默认正常即可,少数不正常的用户如实填写即可。



不要每次让用户去选择,在进入商场需要查看健康码的时候,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认真去填,想都不想就直接点击提交了。如果每次都强制要求用户去选择,那么这就是个灾难。


用户多数时候是倾向于不调整默认值的,而默认值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产品的整体体验影响是非常大的。


但有两类人是例外的,设计师和程序员,他们总是喜欢修改自己的默认设置,以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使效率最大化。



喜马拉雅可否记住定时设置?


每天晚上入睡前,家里的小宝都要听喜马拉雅的睡前故事才能入睡,这已经形成了一个睡前习惯。


喜马拉雅app有个很好用的功能,那就是定时关闭功能,比如定时30分钟,倒计时结束后,睡前故事就自动关闭了。



但是有个不完美的地方在于每次都要去手动选择定时,有时候经常会忘记定时,手机就会一直播放,直到手机没电。这样第二天的起床闹钟就不响了,容易睡过头。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
CdzhcHappy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体验设计指南:问卷篇

雪涛



1.前言

12月份马上就结束了,这也意味着这个双月的体验OKR也到了复盘的阶段。想趁这个机会复盘一下自己这么久以来的体验经历,帮助我拓宽了设计职能的边界,站在整个产品和业务的角度,思考当前产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所以打算分几篇文章输出一些关于我在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一些个人感悟。


之所以会先从问卷入手,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问卷的设计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全面分析问卷设计的文章。另一方面是因为理解用户,才能理解体验。真正好的体验一定来自于用户,且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目的。


接下来,本文会通过大量问卷案例,把实际过程中的落地经验分享给大家。


1.1 问卷的使用场景

问卷还是访谈?

在实际的工作中,常用的用户调研方式有两种:问卷调研和用户访谈。


那么,我们这次体验调研,为什么使用问卷调研而不是用户访谈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问卷和访谈的差异性上进行对比:

当一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时候,很适合做访谈,因为没有确定的参考变量,不知道方向在哪,访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目标方向。甚至你的访谈对象可以不是产品用户,但是他一定要有相同的产品需求。比如一个用户没有使用过微信,但是他有明确的社交需求,那么这个用户就有被访谈的价值,因为他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产品后续的迭代方向。


而问卷是基于现有数据,向用户求证问题的过程。当公司产品经历了冷启动阶段之后,后台已经记录了足够的产品数据,这其中包括各功能的使用情况、用户行为等,都为问卷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变量。所以,这个时候调研对象控制在使用过我们产品的用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


当然,上述观点并不绝对,根据公司业务、使用场景、成本预算等因素,问卷和调研一起使用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调研方式最重要。


补充:问卷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使用场景主要分为收集用户数据和需求验证



收集用户数据

收集用户数据主要是为了判断我们对用户的的定位是否精准。具体表现为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用户的体验反馈(吐槽、好评),主要作为了完善用户画像。


需求验证

需求验证主要是调研产品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预期,以及判断现有功能是否有优化的价值和空间(判断优化空间的依据主要以后台数据为根本立足点)。


举个例子:平台上架了一个xx功能,新功能的触达路径从首页到目标页需要三步,通过后台数据埋点的追踪发现,在第二步的时候,触达人数骤降。那么针对新功能的问卷重点之一,就会放在这个页面触达率为什么这么低上,以此寻找解决方案。



1.2 问卷的特点:

问卷调研属于间接调查,即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是在调查者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一般不见面。


问卷的优点:

  • 效率高:低成本、反馈快。

  • 容易量化:问卷的内容呈封闭式,答案基本会被限定在有限的数量范围内,很少有主观问答,样本结果可控,容易量化。

  • 范围广:问卷调研不受人数、地域范围、时空的限制。


问卷的缺点:

  • 封闭性:问卷的答案是设计者预先设计好的,所以收到的信息有限。

  • 数据质量不稳定:由于问卷覆盖的用户广,回答问卷的人是不受约束的,用户的配合意愿对数据质量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随便答题的情况)。




1.3 问卷流程

在工作中,问卷的设计流程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发放并回收阶段,分析报告阶段。



2. 问卷设计前

2.1 关键目的

确定问卷目的是为了聚焦问题的范围和方向。

每一个产品调研问卷都应该围绕着至少1-2个核心目标进行拆分,过多的核心目标会导致问题数量没法控制和调研方向不清晰。


2.2 问卷说明

在向用户提出问题之前,有个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问卷的说明部分,通常这些说明会包括以下内容:

  • 告诉用户为什么要做这份问卷调查:让用户知道,他们的建议会影响产品的设计方向。

  • 告诉用户做调研的人是谁(即平台方的名称)

  • 告诉用户这份问卷的重要程度:告诉用户的选择会影响最后产品的方向

  • 告诉用户需要多久能填完这份问卷:让用户判断当前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全部问卷。

  • 告诉用户回答问卷的有效期限:避免用户填写完后,提交的时候发现已经错过了时机。

  • 告诉用户保证受访者的个人隐私是保密的:打消用户不必要的顾虑,反映客观事实和观点。

  • 问卷奖励的说明:激励用户答题,最好是和产品相关的奖励,比如说平台会员奖励。


2.3 确定问卷的目标用户

用户分群:

用户分群其实就是通过权衡来让调研目的和用户的需求相匹配,忽略和调研目的不相关的用户,从而更好的调研目标用户的需求,本质是为了提升效率。



常用的用户分群维度由时间、用户行为和用户属性三个维度组合完成:



  • 时间范围:比如,最近7天,或者给出一个时间区间。


  • 用户行为:围绕调研目标,明确用户的核心行为路径以及分支路径。然后判断用户完成了/未完成/依次完成了xx路径,比如:

    1. 完成了登录注册的用户

    2. 没完成登录注册的用户

    3. 完成了登录注册,并且点击了首页广告位的用户


  • 用户属性:关于用户属性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会从业务角度出发,基于产品功能或运营玩法,对用户进行属性分类,比如:性别/是否新用户/是否实名认证/用户来源(抖音、地推)等。



下图是我们用的用户分群工具:



选择的维度越多,用户越精准

我们在进行用户分群时,定位的精准程度,和维度的选择数量是正相关的。时间范围越窄,用户行为越多,用户属性越多,定位到的用户越精确。


举个例子:“近7天使用xx功能的男性用户”,一定比“近7天使用xx功能的用户”更加精准,因为多了一个“性别”的维度。


当然,每一个产品的业务模式和用户群体都是复杂的,根据商业模式、产品功能、用户使用习惯和目的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用户细分的维度。


样本数量

样本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我们想要回收多少份有效问卷,也就是回收率。

  • 回收率 = 回收的有效回答份数 / 总发送的份数 × 100%

  • 问卷回收数 = 回收率 × 样本数量


所以,在回收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样本数量越大,问卷回收的数量越多,反之,样本数量越小,问卷回收的数量越少。


影响样本数量的因素

影响样本数量的因素主要分为响应率和完成率:

  • 响应率 = 打开问卷的用户 / 问卷实际发放人数×100%

举个例子:平台通过渠道向100人发放问卷,只有50人打开了问卷,那么调查的响应率为50 / 100 × 100% = 50%


  • 完成率 = 完成并提交问卷的用户 / 打开问卷的用户×100%

举个例子:有100人点开了问卷,最终有50个人填写完成,那么完成率为50 / 100 × 100% = 50%


相同的调研样本数量,用户响应率和完成率越高,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也就越高。所以,除了增加样本数量外,也可以通过提高用户的响应率和完成率,来提高问卷的回收数量。


举个例子:

  • 扩大问卷的曝光量,从而触达更多用户,提高响应率。

  • 丰富问卷奖励,增加用户的答题意愿,提高完成率。



样本数量的边际效益

问卷数量的价值是存在边际效应的,因为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多,回收的答案是趋于一致的,参考价值较低,所以问卷的样本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通常为了保证最终的有效问卷回收能满足研究报告,应该在理想的样本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举个例子:通过观察平台用户的响应率和完成度,估算出抽取1000数量的样本数量能够支撑最终的研究产出,但是考虑一些特殊情况的产生,此时会再加上200的样本数量,来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3.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3.1 MECE原则

MECE是一种将一个具体事物进行"拆分"的原则,该原则由麦肯锡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随即被奉为咨询解决思路的圭臬。其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时尽量做到对问题点进行不重叠且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MECE原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相互独立(ME):

互斥性原则是指在问卷答案的设计中,同一问题的若干个答案之间关系时是互相排斥的,不能有重叠、交叉、包含等情况。

  • 完全穷尽(CE):

完备性原则是指在问卷答案的设计中,所排列出的答案应包含问题的全部情况,不能有遗漏。特别是针对封闭题而言的,必须做到穷尽。



MECE的步骤

了解完MECE原则后,接着从以下四个步骤来说一下它的实际用法:



步骤一:确定范围

明确问题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当前产品的问题是:“为什么新用户搭讪次数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会聚焦在搭讪数低的原因上,这也是“完全穷尽”的基础,只有当问题有了边界,才能穷尽。


步骤二:寻找切入点

切入点指的是按什么方向进行拆分,还是以“为什么新用户搭讪次数低?”这个问题来举例,我们从搭讪数低的原因出发,选择的切入点是“角色”。即:在整个业务中,会涉及到的“用户方”和“产品方”两个角色:

  •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导致用户搭讪次数低,比如说用户对平台推荐的人不感兴趣、不知道搭讪是什么等。

  • 产品的功能设计是否合理,比如说交互逻辑、界面布局,甚至可以聚焦到按钮的大小和颜色,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用户使用搭讪。


步骤三:继续细分

考虑当前问题是否可以继续细分,比如说用户方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但是这对搭讪数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可能还要继续细分为年龄、地区、职业等属性,直到找到影响“搭讪”的因素。


步骤四:检查确认

细分完成之后,对问题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明显遗漏或者重复的问题。

怎么检查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满足相互独立和完全穷尽呢?这里提供以下两个方法:

  • 判断是否相互独立:每个拆分后的问题,是否可以和其他问题清楚的区分开。

  • 判断是否完全穷尽:拆分后的问题是否具有唯一性,是否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注:MECE原则同时适用于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MECE原则的拆分方法

MECE的拆分方法具体分为以下五种:



二分法

二分法指的是把信息分成A和非A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在找出事物的某一维度后,继续找出一个相反的维度,通俗来说就是找出他的反义词。常见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未婚和已婚、成年和未成年、黑和白、上和下等等。


象限法

找到一个事物的两个维度,进行坐标系划分,变成4个象限。

比如我们一次性接到了很多迭代的设计需求,可以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个维度,确定所有迭代需求的优先级。

  • P0:重要且紧急,该问题未得到解决,用户无法顺利完成任务,这种需要马上开始进行优化解决的,比如一个电商软件,用户付款时总是失败。

  • P1:重要但不紧急,这种一般指用户在操作时可能感到麻烦,但仍然可以继续完成任务,比如说按钮、反馈很不显眼,需要仔细查找。可以过段时间交付的内容也算在这个范围内,比如国庆大型活动这种需求一般都要提前很久准备,可能交付时间在一两个星期之后。

  • P2:不重要但紧急,这种情况在设计工作中一般会比较少,比如历史版本中遗留下来的字号、间距等问题。

  • P3:不重要且不紧急,尽量少做,或者可以不做的需求,比如需求评审会上不完善、待修改的需求。



要素法

要素法是根据一个事物的做成要素行划分的。比如说我们作为设计师,都知道体验很重要,但是什么样的体验才能被称之为好呢?于是很多公司会制定自己的体验度量标准,比如Ant rDesign的PTECH模型,就把体验拆分成了性能体验、任务完成度、参与度、清晰度和满意度。


*题外话补充:

HEART模型更多是用来度量C端产品的体验,并不太适用于B端产品。B端产品多是提高效率的工具类产品,业务比较复杂且用户需要付费才能使用,比较注重任务的完成效率和逻辑的清晰度。


公式法

按照现有公式中的要素进行去分类,比如说销售额 = 销售量 x 价格,CTR = 点击数 / 曝光数(根据不同业务和场景会有细微差异)。


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把销售额拆分为销售量和价格,CTR拆分为点击数和曝光数。



流程法

流程法指的是把一个事物,按照进行的流程进行划分。拿我自己的上班日常来举例:8个活动组成一个流程。


3.2 问题设计

问题的四种形式

  • 封闭式:

在提出的每个问题下面给出若干个答案,让被调查者选出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来回答的问卷形式。封闭式问题的优势在于,用户在看到问题和答案的时候,很快就能理解提问者的目的。


a. 是非型:有且只有两个备选答案,受访者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b. 并列型:提供两个及以上的并列答案,让用户在其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c. 等级型:对两个及以上分成等级的答案进行选择的题型,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d. 排序型:让用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全部或者部分答案,根据用户选择顺序对答案进行排列的一种方式。


  • 开放式:

开放式问卷是问卷设计者提供问题,由被调查者自行构思自由发挥,从而按自己意愿答出问题的问答题型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空题。


开放式的优势是经常会收集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且都是用户直观的感受。但正是由于它的开放性,会导致问题的答案很不规范,经常会出现用户的回答和问题不相符的情况。这类不规范的回答无法使用数据分析方法,严重影响最后的分析效率。


比如说我们本次的问卷目标是调研影响用户搭讪率和回复率的因素,其中有道填空题:

问题:您在搭讪聊天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建议?

回答:不太清楚、不知道等词语。


  • 混合式:指的是封闭式+开放式组合,常见的是在封闭式的答案下,用户选择一个答案后,会出现一个输入框,填写用户自己的看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输入框分为必填和非必填。


问题产生的依据

*问题的产生要有理有据。


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所以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找到用户遇到了哪些问题?

  • 造成用户遇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一:通过用户使用路径差异,定位问题

通过对比路径和数据漏斗,发现并记录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下图,是一个简化的用户路径和漏斗数据,主要分析的是“首页 - 发送消息”这条核心路径,可以发现:用户流失最大的地方在“查看用户资料 - 进入IM页”这一阶段。


当定位问题后,还需要通过福格模型来拟定问题和答案。



步骤二:通过福格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福格模型认为,行为的发生,有 3 个关键的要素,并且需要 3 个要素同时发生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动机、能力和提示:

  • 动机:做出行为的欲望。

  • 能力:去做某个行为的能力。

  • 提示:提醒你做出某个行为的信号。


*之前的版本为 B=MAT,其中 T 是 trigger 触发的意思,后续迭代成 B=MAP,P 是 Prompt 提示的意思,但是提示和触发的差异并不大,不必纠结。



当我们利用福格模型去分析“查看用户资料 - 进入IM页”的流失问题时,就变成了:

  • 动机:对方资料页的哪些信息对用户的吸引力高?哪些吸引力低?

  • 能力:阻碍用户点击私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按钮是否在拇指可触控区域?

  • 提示:用户是否注意到了私聊的存在?怎样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让用户注意到私聊按钮?



针对MAP这三个因素,预测用户在各个使用场景会遇到的困难,总结成问卷,向用户求证。




问题筛选

我们通过上述方法设计出很多的问题后,时常会出现问题很多,“我全都要”的情况。

步骤一:通过属性,对问题进行归类

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根据属性不同,对所有问题进行归类。当然,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属性进行定义,但是又很重要,这种问题可以统一概括为其他。



步骤二:问题筛选

归类完成后,从每一个属性中,选出固定数量的问题整合成问卷,筛选的标准以目标结果为导向,也就是每个问题和本次问卷目标的关联性,关联性强,则纳入问卷,反之则剔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最后的问卷结构上,可以把相同属性的问题放在一起,保证上下问题的逻辑性和相关性,用户作答时不显得别扭。




3.3 问题数量

问题的数量没有固定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不同的问卷目的,问卷的数量都是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问卷中的问题越多,所得的数据就越详细。但是问题越多,用户的投入成本也就越高,这样就会导致填写意愿降低。


我们公司平时的问题数量,基本会控制在15个左右,为的是让用户能够在半小时内填写完毕。因为用户填写问卷的耐心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问题的数量上,不宜过多。


提问技巧


由浅入深

  • 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问题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问正面的问题,后问负面的问题,先描述客观问题,后描述主观问题,先一般性质的问题,后特殊性质的问题。


  • 按照问题的类型进行排序:排列问题的顺序时,要注意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放在一起,这样用户可以一起回答,避免破坏用户的思路和注意力。


  • 按照问题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一般来说,问题应该按照事情发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也可以发过来,即由近到远。


提供场景预设,帮助用户回忆

在设计问题时,避免回忆性问题,特别是长时间以前的回忆,记忆的模糊会降低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人的记忆是呈碎片化存储在大脑里的,直接问用户是很难被搜索到的。但是,在实际调研中,经常会出现不得不让用户回忆的情况,针对这种场景,需要在问题当中构建出一个具象的场景,这里的场景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产品功能等,能够帮助用户串联起回忆的都可以。



举个例子:比如我现在想调研用户使用发布模块的情况,那么在问题设计时,就会围绕发布相关的场景进行提问。



保持客观,避免导向型问题

如果问题中带有偏向性的语境,这样就可能引发“诱导”,会导致用户选择问题“暗示”的答案。


举个例子:


避免范围很大的问题

如下图,单看修改前的问题是没什么对错的,但聊天只是我们产品的功能之一,它由1v1聊天、群组聊天等多个功能组成。这样就会造成用户回答的内容很宽泛,很难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问题的修改上,我们需要更加具体的指向性内容。



避免一个问句,两个问题

一个问句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的问题。这个很简单,我们直接用上面学到的MECE原则进行拆分就可以了,直接分成两个问题提问。



避免术语、黑话

在设计问题时要避免使用专业性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容易被不同画像的用户理解,避免误会而引起的问答偏差。有些用户可能因为不知道“算法”的具体意思,导致问卷无法进行。



避免双重否定句式

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不得不。这种句式的问题,用户通常不能一下子就读懂句子的意思,增加答题成本。



敏感问题

  • 转移法

不直接询问用户对某事的观点,而是把问题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然后,请用户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对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更能得到用户真实的想法。


  • 假设法

首先假设某一情景或现象的存在,然后再询问用户的看法。


3.4 答案设计

答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答案的设计最后会影响数据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事项:

  • 具体量化:避免主观描述,比如,偶尔、经常、几乎、相当多。这类词语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 避免无效数据:特殊情况下,提供无效答案,比如其他、以上都不是等选项,避免给出的答案都不是用户想要的,随便选一个,影响最后的数据分析。

  • 避免多选:多选的话设置上限,一般不超过三个,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


3.5 问卷评审

内审和外审

在内部评审之前,首先要自审一遍,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卷后,最好是站在问卷回答者的角度,试着自己做一遍问卷,避免出现一些比较常规性质的问题,比如问卷的逻辑性、用词的通俗性、语意的表达等。


问卷自审后没什么问题后,可以邀请项目组的人进行内审,最好可以拉上开发、产品一起,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


4. 问卷发放

问卷发放主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维度出发。

4.1 时间:

在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时间之间,需要考虑用户看到问卷的时间和答题时间。


根据问卷的曝光程度,留有足够的时间让用户能够看到并点击问卷,如果发放和回收中间留的时间过短,会造成用户可能没看到问卷,或正在答题中,就已经开始回收了。这种情况会导致用户在没有完整阅读题目或者充分思考的情况下,随便作答,无法获取足够的样本数据和用户的真实想法。


当然,发放和回收中间留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时间越长,用户忘记调研问卷这回事的概率也就越大。


4.2 地点(投放方式):

投放渠道,由于我们的体验工作一般围绕APP进行,所以我们的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 app消息推送(push)

优点:可实现精准投放

缺点:受限于设备的消息开关,打扰性强


  • app广告位推送:启动页,banner,信息流等形式

优点:由于是用户主动点击进行,所以有效性较高

缺点:广告位多为全量投放,无法保证用户参与度


4.3 人物:

用户和问卷的匹配关系:问卷的调研对象必须是我们的用户。也就是说,如果投放的用户和问卷不匹配,那么最后得到的数据是没有意义。


并且在分发方式上,还会根据规模分为部分和全量。部分就是针对用户分群后的具体用户,有选择性的进行问卷发放。全量则是针对平台所有用户的问卷,这种由于平台的用户类型很多,资源浪费等问题,基本不太用。



5. 问卷整理:数据清洗

5.1 有效问卷的数量影响最后分析的准确性

在前文关于问卷的特点中我们提到,用户回答问题的场景是不可控的,可能会出现瞎填的情况,如果我们回收问卷后立马进行分析,会混入一些无效数据,大大降低我们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所以,在正式进行数据分析之前,还有一个问卷筛选的环节,以此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专业名称叫做数据清洗。

 


5.2 筛选无效问卷的标准

既然涉及数据清洗,那么就一定会有一套标准去判断哪些数据是可以“被清洗”的,所以我们这里总结了以下几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 选项呈重复性和规律性

检查答案是否出现保持一致,或呈现某种规律的情况,出现的问卷进行删除。

举个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A-A-A-A”或”A-B-A-B”


  • 剔除漏答数过多的问卷

严格来说应该将漏填的答卷全都进行剔除,但有时候会遇到回收样本量很少的情况,所以一般会设置漏答数的标准。

常用的标准是总题数的2/3,例如问卷一共设计了 10 个问题,回答了 6 个以上的用户即视为有效问卷,反之,则视为无效问卷。



  • 前后逻辑不符

有些用户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可能不会认真选答案,所以需要检查前后的选项是否矛盾。

在问题的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多个问题之间保持逻辑关系,如果用户选择了前一题“A”,则不应该选择后一道题的“B”。


举个例子:用户在前一题中选择了“从未搭讪过”,后面却又选择了“搭讪后没有人回复“,这种就可以视为前后逻辑不符的答卷。


如果问卷中实在找不出可以用来表示逻辑关系的问题,那么也可以设置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最后统计问卷数据时,剔除该问卷即可。

当然问题的迷惑性不能太强,我们只是想要检验用户是否在认真答题,而不是为难用户,所以认真阅读问题和答案就不会出错。


  • 未按问卷所指示之题项填答

举个例子:第1题问:「请问您使用过语音功能吗?若没有,请忽略第 2 题」,如果用户第1题选没有的,却仍回答了第2题,那么就可以把该问卷视为无效。


  • 根据填答时间和提交时间处理

在发放问卷前,我们会进行答题测试,目的是估算出答题所需要的总时长,以此作为问卷答题时长的有效性依据,如果最后回收的问卷答题时间比预估时间过长或过短,就可以判断为答题不认真,都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酌情剔除。


提交时间主要针对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但超过了提交时间的用户。比如说我们回收问卷的截止时间是12月7日,但是有的用户是在12月8日完成答题并提交的,也会被视为无效问卷。(市面上有些问卷工具,可以回收设置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提交的问卷不计入问卷回收。)


6. 分析报告

统计各选项的数量、频率是最常用到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图表展现出来,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整体分布情况。具体可以分为趋势分析和分组分析两种方法。

6.1 分类筛选

顾名思义,分类筛选是根据类别来进行数据筛选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类别有:

  • 按回答筛选:根据题目中某道题进行筛选分类。使用场景如:需要分别查看男、女性的数据,或者是按部门查看数据。

  • 问卷提交时间:顾名思义按提交的时间筛选(以天为时间单位)。

  • 来源详情:如链接地址、邮件地址、手机、PC等。

  • 地区:省份、城市

  • 其他类别:比如得分、IP地址等。


举个例子:如下图,选择的筛选条件是问题回答+提交日期。最终选择的类别为: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用户,且2021/12/23之前提交问卷的用户,最后得到的有效答卷是 44 份,这就说明满足该筛选条件的用户有44人。




此时,系统会把这44个人回答的其他问题也全部筛选出来,如下图:

44个人当中,有7个人搭讪过 1 次,9个人搭讪过 2-5 次,4个人搭讪过6-10次,5个人搭讪过 10 次以上,剩下19个人从未搭讪过。




6.2 交叉分析

除了分类统计,我们还可以通过交叉法,进行差异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交叉分析法通常用于分析两个及以上的变量关系,即同时将有一定联系的变量及其值交叉排列在一张表格内,形成交叉表,从而分析交叉表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听上去有一些麻烦,但是现在的很多问卷平台都会提供交叉分析的功能,下面会以问卷星为例,简单的了解一下交叉分析的具体流程。



步骤一:点击问卷后台的统计页面,选择交叉分析,选择自变量X和因变量Y,点击交叉分析。



步骤二:得出“分析年龄和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数据表现。

当数据都放在一起分析时,很难看出年龄和关注信息这一行为的关系,但使用交叉分析之后,可以聚焦每个年龄段对于关注点的偏好,针对性的给出优化方案。

  • 20岁以下的用户中,最关注的是颜值,占比为63.64%。

  • 21-30岁的所有用户中,最关注的是年龄,占比为67.86%。

  • 31-40岁的所有用户中,最关注城市,占比为76.92%。

  • 其他年龄的信息偏好等等...




上述的两种分析方法(分类筛选和交叉分析),都是我们常用且方便的分析方法。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进行调研总结,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分析软件,例如使用SPSS软件,或者导入Excel表格做数据的处理,这都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些分析工具。


*重要的不是分析工具,而是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和分析能力。

7. 写在最后

至此,从问卷设计到最后的数据分析就讲解完了。


问卷调研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指导我们体验的优化方向,问卷调研本身只是了解用户的手段之一,重要的是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加深对手头业务的理解。



1.前言

12月份马上就结束了,这也意味着这个双月的体验OKR也到了复盘的阶段。想趁这个机会复盘一下自己这么久以来的体验经历,帮助我拓宽了设计职能的边界,站在整个产品和业务的角度,思考当前产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所以打算分几篇文章输出一些关于我在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一些个人感悟。


之所以会先从问卷入手,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问卷的设计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全面分析问卷设计的文章。另一方面是因为理解用户,才能理解体验。真正好的体验一定来自于用户,且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为目的。


接下来,本文会通过大量问卷案例,把实际过程中的落地经验分享给大家。


1.1 问卷的使用场景

问卷还是访谈?

在实际的工作中,常用的用户调研方式有两种:问卷调研和用户访谈。


那么,我们这次体验调研,为什么使用问卷调研而不是用户访谈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问卷和访谈的差异性上进行对比:

当一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时候,很适合做访谈,因为没有确定的参考变量,不知道方向在哪,访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目标方向。甚至你的访谈对象可以不是产品用户,但是他一定要有相同的产品需求。比如一个用户没有使用过微信,但是他有明确的社交需求,那么这个用户就有被访谈的价值,因为他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产品后续的迭代方向。


而问卷是基于现有数据,向用户求证问题的过程。当公司产品经历了冷启动阶段之后,后台已经记录了足够的产品数据,这其中包括各功能的使用情况、用户行为等,都为问卷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变量。所以,这个时候调研对象控制在使用过我们产品的用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


当然,上述观点并不绝对,根据公司业务、使用场景、成本预算等因素,问卷和调研一起使用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调研方式最重要。


补充:问卷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使用场景主要分为收集用户数据和需求验证



收集用户数据

收集用户数据主要是为了判断我们对用户的的定位是否精准。具体表现为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用户的体验反馈(吐槽、好评),主要作为了完善用户画像。


需求验证

需求验证主要是调研产品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预期,以及判断现有功能是否有优化的价值和空间(判断优化空间的依据主要以后台数据为根本立足点)。


举个例子:平台上架了一个xx功能,新功能的触达路径从首页到目标页需要三步,通过后台数据埋点的追踪发现,在第二步的时候,触达人数骤降。那么针对新功能的问卷重点之一,就会放在这个页面触达率为什么这么低上,以此寻找解决方案。



1.2 问卷的特点:

问卷调研属于间接调查,即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是在调查者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即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一般不见面。


问卷的优点:

  • 效率高:低成本、反馈快。

  • 容易量化:问卷的内容呈封闭式,答案基本会被限定在有限的数量范围内,很少有主观问答,样本结果可控,容易量化。

  • 范围广:问卷调研不受人数、地域范围、时空的限制。


问卷的缺点:

  • 封闭性:问卷的答案是设计者预先设计好的,所以收到的信息有限。

  • 数据质量不稳定:由于问卷覆盖的用户广,回答问卷的人是不受约束的,用户的配合意愿对数据质量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随便答题的情况)。




1.3 问卷流程

在工作中,问卷的设计流程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发放并回收阶段,分析报告阶段。



2. 问卷设计前

2.1 关键目的

确定问卷目的是为了聚焦问题的范围和方向。

每一个产品调研问卷都应该围绕着至少1-2个核心目标进行拆分,过多的核心目标会导致问题数量没法控制和调研方向不清晰。


2.2 问卷说明

在向用户提出问题之前,有个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问卷的说明部分,通常这些说明会包括以下内容:

  • 告诉用户为什么要做这份问卷调查:让用户知道,他们的建议会影响产品的设计方向。

  • 告诉用户做调研的人是谁(即平台方的名称)

  • 告诉用户这份问卷的重要程度:告诉用户的选择会影响最后产品的方向

  • 告诉用户需要多久能填完这份问卷:让用户判断当前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全部问卷。

  • 告诉用户回答问卷的有效期限:避免用户填写完后,提交的时候发现已经错过了时机。

  • 告诉用户保证受访者的个人隐私是保密的:打消用户不必要的顾虑,反映客观事实和观点。

  • 问卷奖励的说明:激励用户答题,最好是和产品相关的奖励,比如说平台会员奖励。


2.3 确定问卷的目标用户

用户分群:

用户分群其实就是通过权衡来让调研目的和用户的需求相匹配,忽略和调研目的不相关的用户,从而更好的调研目标用户的需求,本质是为了提升效率。



常用的用户分群维度由时间、用户行为和用户属性三个维度组合完成:



  • 时间范围:比如,最近7天,或者给出一个时间区间。


  • 用户行为:围绕调研目标,明确用户的核心行为路径以及分支路径。然后判断用户完成了/未完成/依次完成了xx路径,比如:

    1. 完成了登录注册的用户

    2. 没完成登录注册的用户

    3. 完成了登录注册,并且点击了首页广告位的用户


  • 用户属性:关于用户属性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会从业务角度出发,基于产品功能或运营玩法,对用户进行属性分类,比如:性别/是否新用户/是否实名认证/用户来源(抖音、地推)等。



下图是我们用的用户分群工具:



选择的维度越多,用户越精准

我们在进行用户分群时,定位的精准程度,和维度的选择数量是正相关的。时间范围越窄,用户行为越多,用户属性越多,定位到的用户越精确。


举个例子:“近7天使用xx功能的男性用户”,一定比“近7天使用xx功能的用户”更加精准,因为多了一个“性别”的维度。


当然,每一个产品的业务模式和用户群体都是复杂的,根据商业模式、产品功能、用户使用习惯和目的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用户细分的维度。


样本数量

样本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我们想要回收多少份有效问卷,也就是回收率。

  • 回收率 = 回收的有效回答份数 / 总发送的份数 × 100%

  • 问卷回收数 = 回收率 × 样本数量


所以,在回收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样本数量越大,问卷回收的数量越多,反之,样本数量越小,问卷回收的数量越少。


影响样本数量的因素

影响样本数量的因素主要分为响应率和完成率:

  • 响应率 = 打开问卷的用户 / 问卷实际发放人数×100%

举个例子:平台通过渠道向100人发放问卷,只有50人打开了问卷,那么调查的响应率为50 / 100 × 100% = 50%


  • 完成率 = 完成并提交问卷的用户 / 打开问卷的用户×100%

举个例子:有100人点开了问卷,最终有50个人填写完成,那么完成率为50 / 100 × 100% = 50%


相同的调研样本数量,用户响应率和完成率越高,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也就越高。所以,除了增加样本数量外,也可以通过提高用户的响应率和完成率,来提高问卷的回收数量。


举个例子:

  • 扩大问卷的曝光量,从而触达更多用户,提高响应率。

  • 丰富问卷奖励,增加用户的答题意愿,提高完成率。



样本数量的边际效益

问卷数量的价值是存在边际效应的,因为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多,回收的答案是趋于一致的,参考价值较低,所以问卷的样本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通常为了保证最终的有效问卷回收能满足研究报告,应该在理想的样本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举个例子:通过观察平台用户的响应率和完成度,估算出抽取1000数量的样本数量能够支撑最终的研究产出,但是考虑一些特殊情况的产生,此时会再加上200的样本数量,来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3. 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3.1 MECE原则

MECE是一种将一个具体事物进行"拆分"的原则,该原则由麦肯锡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随即被奉为咨询解决思路的圭臬。其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时尽量做到对问题点进行不重叠且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MECE原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相互独立(ME):

互斥性原则是指在问卷答案的设计中,同一问题的若干个答案之间关系时是互相排斥的,不能有重叠、交叉、包含等情况。

  • 完全穷尽(CE):

完备性原则是指在问卷答案的设计中,所排列出的答案应包含问题的全部情况,不能有遗漏。特别是针对封闭题而言的,必须做到穷尽。



MECE的步骤

了解完MECE原则后,接着从以下四个步骤来说一下它的实际用法:



步骤一:确定范围

明确问题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当前产品的问题是:“为什么新用户搭讪次数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会聚焦在搭讪数低的原因上,这也是“完全穷尽”的基础,只有当问题有了边界,才能穷尽。


步骤二:寻找切入点

切入点指的是按什么方向进行拆分,还是以“为什么新用户搭讪次数低?”这个问题来举例,我们从搭讪数低的原因出发,选择的切入点是“角色”。即:在整个业务中,会涉及到的“用户方”和“产品方”两个角色:

  •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导致用户搭讪次数低,比如说用户对平台推荐的人不感兴趣、不知道搭讪是什么等。

  • 产品的功能设计是否合理,比如说交互逻辑、界面布局,甚至可以聚焦到按钮的大小和颜色,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用户使用搭讪。


步骤三:继续细分

考虑当前问题是否可以继续细分,比如说用户方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但是这对搭讪数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可能还要继续细分为年龄、地区、职业等属性,直到找到影响“搭讪”的因素。


步骤四:检查确认

细分完成之后,对问题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明显遗漏或者重复的问题。

怎么检查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满足相互独立和完全穷尽呢?这里提供以下两个方法:

  • 判断是否相互独立:每个拆分后的问题,是否可以和其他问题清楚的区分开。

  • 判断是否完全穷尽:拆分后的问题是否具有唯一性,是否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注:MECE原则同时适用于问题和答案的设计。



MECE原则的拆分方法

MECE的拆分方法具体分为以下五种:



二分法

二分法指的是把信息分成A和非A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在找出事物的某一维度后,继续找出一个相反的维度,通俗来说就是找出他的反义词。常见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未婚和已婚、成年和未成年、黑和白、上和下等等。


象限法

找到一个事物的两个维度,进行坐标系划分,变成4个象限。

比如我们一次性接到了很多迭代的设计需求,可以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个维度,确定所有迭代需求的优先级。

  • P0:重要且紧急,该问题未得到解决,用户无法顺利完成任务,这种需要马上开始进行优化解决的,比如一个电商软件,用户付款时总是失败。

  • P1:重要但不紧急,这种一般指用户在操作时可能感到麻烦,但仍然可以继续完成任务,比如说按钮、反馈很不显眼,需要仔细查找。可以过段时间交付的内容也算在这个范围内,比如国庆大型活动这种需求一般都要提前很久准备,可能交付时间在一两个星期之后。

  • P2:不重要但紧急,这种情况在设计工作中一般会比较少,比如历史版本中遗留下来的字号、间距等问题。

  • P3:不重要且不紧急,尽量少做,或者可以不做的需求,比如需求评审会上不完善、待修改的需求。



要素法

要素法是根据一个事物的做成要素行划分的。比如说我们作为设计师,都知道体验很重要,但是什么样的体验才能被称之为好呢?于是很多公司会制定自己的体验度量标准,比如Ant rDesign的PTECH模型,就把体验拆分成了性能体验、任务完成度、参与度、清晰度和满意度。


*题外话补充:

HEART模型更多是用来度量C端产品的体验,并不太适用于B端产品。B端产品多是提高效率的工具类产品,业务比较复杂且用户需要付费才能使用,比较注重任务的完成效率和逻辑的清晰度。


公式法

按照现有公式中的要素进行去分类,比如说销售额 = 销售量 x 价格,CTR = 点击数 / 曝光数(根据不同业务和场景会有细微差异)。


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把销售额拆分为销售量和价格,CTR拆分为点击数和曝光数。



流程法

流程法指的是把一个事物,按照进行的流程进行划分。拿我自己的上班日常来举例:8个活动组成一个流程。


3.2 问题设计

问题的四种形式

  • 封闭式:

在提出的每个问题下面给出若干个答案,让被调查者选出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来回答的问卷形式。封闭式问题的优势在于,用户在看到问题和答案的时候,很快就能理解提问者的目的。


a. 是非型:有且只有两个备选答案,受访者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b. 并列型:提供两个及以上的并列答案,让用户在其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答案。



c. 等级型:对两个及以上分成等级的答案进行选择的题型,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d. 排序型:让用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全部或者部分答案,根据用户选择顺序对答案进行排列的一种方式。


  • 开放式:

开放式问卷是问卷设计者提供问题,由被调查者自行构思自由发挥,从而按自己意愿答出问题的问答题型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空题。


开放式的优势是经常会收集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且都是用户直观的感受。但正是由于它的开放性,会导致问题的答案很不规范,经常会出现用户的回答和问题不相符的情况。这类不规范的回答无法使用数据分析方法,严重影响最后的分析效率。


比如说我们本次的问卷目标是调研影响用户搭讪率和回复率的因素,其中有道填空题:

问题:您在搭讪聊天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建议?

回答:不太清楚、不知道等词语。


  • 混合式:指的是封闭式+开放式组合,常见的是在封闭式的答案下,用户选择一个答案后,会出现一个输入框,填写用户自己的看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输入框分为必填和非必填。


问题产生的依据

*问题的产生要有理有据。


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所以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找到用户遇到了哪些问题?

  • 造成用户遇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一:通过用户使用路径差异,定位问题

通过对比路径和数据漏斗,发现并记录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下图,是一个简化的用户路径和漏斗数据,主要分析的是“首页 - 发送消息”这条核心路径,可以发现:用户流失最大的地方在“查看用户资料 - 进入IM页”这一阶段。


当定位问题后,还需要通过福格模型来拟定问题和答案。



步骤二:通过福格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福格模型认为,行为的发生,有 3 个关键的要素,并且需要 3 个要素同时发生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动机、能力和提示:

  • 动机:做出行为的欲望。

  • 能力:去做某个行为的能力。

  • 提示:提醒你做出某个行为的信号。


*之前的版本为 B=MAT,其中 T 是 trigger 触发的意思,后续迭代成 B=MAP,P 是 Prompt 提示的意思,但是提示和触发的差异并不大,不必纠结。



当我们利用福格模型去分析“查看用户资料 - 进入IM页”的流失问题时,就变成了:

  • 动机:对方资料页的哪些信息对用户的吸引力高?哪些吸引力低?

  • 能力:阻碍用户点击私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按钮是否在拇指可触控区域?

  • 提示:用户是否注意到了私聊的存在?怎样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让用户注意到私聊按钮?



针对MAP这三个因素,预测用户在各个使用场景会遇到的困难,总结成问卷,向用户求证。




问题筛选

我们通过上述方法设计出很多的问题后,时常会出现问题很多,“我全都要”的情况。

步骤一:通过属性,对问题进行归类

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根据属性不同,对所有问题进行归类。当然,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属性进行定义,但是又很重要,这种问题可以统一概括为其他。



步骤二:问题筛选

归类完成后,从每一个属性中,选出固定数量的问题整合成问卷,筛选的标准以目标结果为导向,也就是每个问题和本次问卷目标的关联性,关联性强,则纳入问卷,反之则剔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最后的问卷结构上,可以把相同属性的问题放在一起,保证上下问题的逻辑性和相关性,用户作答时不显得别扭。




3.3 问题数量

问题的数量没有固定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不同的问卷目的,问卷的数量都是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问卷中的问题越多,所得的数据就越详细。但是问题越多,用户的投入成本也就越高,这样就会导致填写意愿降低。


我们公司平时的问题数量,基本会控制在15个左右,为的是让用户能够在半小时内填写完毕。因为用户填写问卷的耐心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问题的数量上,不宜过多。


提问技巧


由浅入深

  • 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问题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问正面的问题,后问负面的问题,先描述客观问题,后描述主观问题,先一般性质的问题,后特殊性质的问题。


  • 按照问题的类型进行排序:排列问题的顺序时,要注意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放在一起,这样用户可以一起回答,避免破坏用户的思路和注意力。


  • 按照问题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一般来说,问题应该按照事情发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也可以发过来,即由近到远。


提供场景预设,帮助用户回忆

在设计问题时,避免回忆性问题,特别是长时间以前的回忆,记忆的模糊会降低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人的记忆是呈碎片化存储在大脑里的,直接问用户是很难被搜索到的。但是,在实际调研中,经常会出现不得不让用户回忆的情况,针对这种场景,需要在问题当中构建出一个具象的场景,这里的场景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产品功能等,能够帮助用户串联起回忆的都可以。



举个例子:比如我现在想调研用户使用发布模块的情况,那么在问题设计时,就会围绕发布相关的场景进行提问。



保持客观,避免导向型问题

如果问题中带有偏向性的语境,这样就可能引发“诱导”,会导致用户选择问题“暗示”的答案。


举个例子:


避免范围很大的问题

如下图,单看修改前的问题是没什么对错的,但聊天只是我们产品的功能之一,它由1v1聊天、群组聊天等多个功能组成。这样就会造成用户回答的内容很宽泛,很难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问题的修改上,我们需要更加具体的指向性内容。



避免一个问句,两个问题

一个问句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的问题。这个很简单,我们直接用上面学到的MECE原则进行拆分就可以了,直接分成两个问题提问。



避免术语、黑话

在设计问题时要避免使用专业性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容易被不同画像的用户理解,避免误会而引起的问答偏差。有些用户可能因为不知道“算法”的具体意思,导致问卷无法进行。



避免双重否定句式

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不得不。这种句式的问题,用户通常不能一下子就读懂句子的意思,增加答题成本。



敏感问题

  • 转移法

不直接询问用户对某事的观点,而是把问题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然后,请用户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对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更能得到用户真实的想法。


  • 假设法

首先假设某一情景或现象的存在,然后再询问用户的看法。


3.4 答案设计

答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答案的设计最后会影响数据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事项:

  • 具体量化:避免主观描述,比如,偶尔、经常、几乎、相当多。这类词语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 避免无效数据:特殊情况下,提供无效答案,比如其他、以上都不是等选项,避免给出的答案都不是用户想要的,随便选一个,影响最后的数据分析。

  • 避免多选:多选的话设置上限,一般不超过三个,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


3.5 问卷评审

内审和外审

在内部评审之前,首先要自审一遍,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卷后,最好是站在问卷回答者的角度,试着自己做一遍问卷,避免出现一些比较常规性质的问题,比如问卷的逻辑性、用词的通俗性、语意的表达等。


问卷自审后没什么问题后,可以邀请项目组的人进行内审,最好可以拉上开发、产品一起,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


4. 问卷发放

问卷发放主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维度出发。

4.1 时间:

在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时间之间,需要考虑用户看到问卷的时间和答题时间。


根据问卷的曝光程度,留有足够的时间让用户能够看到并点击问卷,如果发放和回收中间留的时间过短,会造成用户可能没看到问卷,或正在答题中,就已经开始回收了。这种情况会导致用户在没有完整阅读题目或者充分思考的情况下,随便作答,无法获取足够的样本数据和用户的真实想法。


当然,发放和回收中间留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时间越长,用户忘记调研问卷这回事的概率也就越大。


4.2 地点(投放方式):

投放渠道,由于我们的体验工作一般围绕APP进行,所以我们的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 app消息推送(push)

优点:可实现精准投放

缺点:受限于设备的消息开关,打扰性强


  • app广告位推送:启动页,banner,信息流等形式

优点:由于是用户主动点击进行,所以有效性较高

缺点:广告位多为全量投放,无法保证用户参与度


4.3 人物:

用户和问卷的匹配关系:问卷的调研对象必须是我们的用户。也就是说,如果投放的用户和问卷不匹配,那么最后得到的数据是没有意义。


并且在分发方式上,还会根据规模分为部分和全量。部分就是针对用户分群后的具体用户,有选择性的进行问卷发放。全量则是针对平台所有用户的问卷,这种由于平台的用户类型很多,资源浪费等问题,基本不太用。



5. 问卷整理:数据清洗

5.1 有效问卷的数量影响最后分析的准确性

在前文关于问卷的特点中我们提到,用户回答问题的场景是不可控的,可能会出现瞎填的情况,如果我们回收问卷后立马进行分析,会混入一些无效数据,大大降低我们调研结果的可靠性。


所以,在正式进行数据分析之前,还有一个问卷筛选的环节,以此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专业名称叫做数据清洗。

 


5.2 筛选无效问卷的标准

既然涉及数据清洗,那么就一定会有一套标准去判断哪些数据是可以“被清洗”的,所以我们这里总结了以下几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 选项呈重复性和规律性

检查答案是否出现保持一致,或呈现某种规律的情况,出现的问卷进行删除。

举个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A-A-A-A”或”A-B-A-B”


  • 剔除漏答数过多的问卷

严格来说应该将漏填的答卷全都进行剔除,但有时候会遇到回收样本量很少的情况,所以一般会设置漏答数的标准。

常用的标准是总题数的2/3,例如问卷一共设计了 10 个问题,回答了 6 个以上的用户即视为有效问卷,反之,则视为无效问卷。



  • 前后逻辑不符

有些用户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可能不会认真选答案,所以需要检查前后的选项是否矛盾。

在问题的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多个问题之间保持逻辑关系,如果用户选择了前一题“A”,则不应该选择后一道题的“B”。


举个例子:用户在前一题中选择了“从未搭讪过”,后面却又选择了“搭讪后没有人回复“,这种就可以视为前后逻辑不符的答卷。


如果问卷中实在找不出可以用来表示逻辑关系的问题,那么也可以设置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最后统计问卷数据时,剔除该问卷即可。

当然问题的迷惑性不能太强,我们只是想要检验用户是否在认真答题,而不是为难用户,所以认真阅读问题和答案就不会出错。


  • 未按问卷所指示之题项填答

举个例子:第1题问:「请问您使用过语音功能吗?若没有,请忽略第 2 题」,如果用户第1题选没有的,却仍回答了第2题,那么就可以把该问卷视为无效。


  • 根据填答时间和提交时间处理

在发放问卷前,我们会进行答题测试,目的是估算出答题所需要的总时长,以此作为问卷答题时长的有效性依据,如果最后回收的问卷答题时间比预估时间过长或过短,就可以判断为答题不认真,都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酌情剔除。


提交时间主要针对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但超过了提交时间的用户。比如说我们回收问卷的截止时间是12月7日,但是有的用户是在12月8日完成答题并提交的,也会被视为无效问卷。(市面上有些问卷工具,可以回收设置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提交的问卷不计入问卷回收。)


6. 分析报告

统计各选项的数量、频率是最常用到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图表展现出来,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整体分布情况。具体可以分为趋势分析和分组分析两种方法。

6.1 分类筛选

顾名思义,分类筛选是根据类别来进行数据筛选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类别有:

  • 按回答筛选:根据题目中某道题进行筛选分类。使用场景如:需要分别查看男、女性的数据,或者是按部门查看数据。

  • 问卷提交时间:顾名思义按提交的时间筛选(以天为时间单位)。

  • 来源详情:如链接地址、邮件地址、手机、PC等。

  • 地区:省份、城市

  • 其他类别:比如得分、IP地址等。


举个例子:如下图,选择的筛选条件是问题回答+提交日期。最终选择的类别为: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用户,且2021/12/23之前提交问卷的用户,最后得到的有效答卷是 44 份,这就说明满足该筛选条件的用户有44人。




此时,系统会把这44个人回答的其他问题也全部筛选出来,如下图:

44个人当中,有7个人搭讪过 1 次,9个人搭讪过 2-5 次,4个人搭讪过6-10次,5个人搭讪过 10 次以上,剩下19个人从未搭讪过。




6.2 交叉分析

除了分类统计,我们还可以通过交叉法,进行差异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交叉分析法通常用于分析两个及以上的变量关系,即同时将有一定联系的变量及其值交叉排列在一张表格内,形成交叉表,从而分析交叉表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听上去有一些麻烦,但是现在的很多问卷平台都会提供交叉分析的功能,下面会以问卷星为例,简单的了解一下交叉分析的具体流程。



步骤一:点击问卷后台的统计页面,选择交叉分析,选择自变量X和因变量Y,点击交叉分析。



步骤二:得出“分析年龄和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数据表现。

当数据都放在一起分析时,很难看出年龄和关注信息这一行为的关系,但使用交叉分析之后,可以聚焦每个年龄段对于关注点的偏好,针对性的给出优化方案。

  • 20岁以下的用户中,最关注的是颜值,占比为63.64%。

  • 21-30岁的所有用户中,最关注的是年龄,占比为67.86%。

  • 31-40岁的所有用户中,最关注城市,占比为76.92%。

  • 其他年龄的信息偏好等等...




上述的两种分析方法(分类筛选和交叉分析),都是我们常用且方便的分析方法。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进行调研总结,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分析软件,例如使用SPSS软件,或者导入Excel表格做数据的处理,这都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些分析工具。


*重要的不是分析工具,而是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和分析能力。

7. 写在最后

至此,从问卷设计到最后的数据分析就讲解完了。


问卷调研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指导我们体验的优化方向,问卷调研本身只是了解用户的手段之一,重要的是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加深对手头业务的理解。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抓马九七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