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计驱动|QQ运动体验升级

雪涛

It is ultra experience

It is ultra experience



——————————

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频繁使用运动APP,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分享个人的训练动态。QQ运动是QQ旗下的老牌运动产品,在上一版本中,由于过分依赖红包福利体系,近一年逐渐呈现不健康的发展趋势,需要寻找新的产品形态使产品重回正轨。因此,伴随着市场、产品和用户的持续更新,如何突破增长瓶颈,让它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巩固自身竞争优势,是本次官网改版的主要课题。 


用户分析

QQ运动植根于月活用户高达数亿的QQ。因此在改版之初,我们对大盘内的用户进行了盘点,发现用户群体呈现明显的两极化分布,以16-24岁和40-60岁这两个年龄段为主。进一步对数据分析后发现,两类用户的行为也是截然不同的。首先,16-24岁这部分用户表现出的行为是:(1)认真运动,在跑步、健走这类运动基础功能中占比很大;(2)自我表现欲望强,关注排行榜,重度原创偏好比例高;(3)社交活跃度高,体现在好友数量多,在空间和群中的行为十分活跃;其次,40-60岁这部分用户大盘稳定,专注于与利益点有关的功能 ,如奖金赛、打卡领红包等。




差异化定位


锁定有价值的目标群体后,再通过竞品分析、用户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探索产品的优势。


从用户行为看,16-24岁的群体更有益于产品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我们利用其爱运动、个性化、强社交的特点,引入运动秀,打造“运动秀”的产品定位;同时考虑到40-60岁群体专注利益的特点,辅以红包和奖金赛等功能。



体验洞察


明确产品定位后,我们要确定对应产品定位的可量化指标,即增长指标。以增长指标为抓手,更容易帮助我们得出与产品定位等价的设计方向。


QQ运动的改版项目以提高用户活跃和留存为两大增长指标,围绕这两大指标,我们制定了长线改版规划。第一期改版,我们聚焦运动工具的优化,内容包括:优化官网首页、跑步健走和计步详情模块。第二期改版将聚焦社交场景进行挖掘探索。



设计执行

1.设计方法


QQ运动产品设计强调规范、一致、细节严谨的设计原则。首先,设计师既要考虑稳定的用户群体,又要考虑不同模块之间的统一性,还要保证不同设计师的输出一致,以及数据带来的波动;强调细节严谨,是因为用户量庞大,而且已经养成固定的行为习惯,并且运动功能相对已完善。面对上述现状,设计师就需要采用更规模化、精细化的设计策略。


首先,QQ运动品牌形象在用户心中位置已稳固,旗下的业务线也会不断增加,为了避免业务和品牌关系混乱、体验不一致的问题,设计师需要在现有品牌形象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品牌系统;其次建立统一的UI组件。两种内容贯彻至全业务线,形成设计规模化。


其次,设计师合理使用设计技能,在图形、颜色、字体、版式、动画五种视觉语言中垂直打造体验效果,保证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例如:在标准字体的基础上建立运营字库;在动画方面,可以从反馈、功能、过渡、趣味、氛围等多维度场景精细打造动画效果等。



2.品牌设计


设计师重新梳理了QQ运动品牌系统,为全业务线打造视觉骨架。其中包括标准logo、标准色、辅助色,标准字体、标准运营字体和辅助图形。




3.UI设计


3.1 优化首页布局,聚焦核心功能

重新梳理首页的功能优先级。根据产品定位和改版目标,我们对运动工具这类高价值功能强化感知,对业务要求的banner营收模块保证首屏容纳,对利益点相关的辅助功能维持原状,同时加强首页赛事的运营能力,对低频功能降优先级,对低价值功能收归二级页。


我们采用模块化卡片的形式,将功能按优先级规划布局。以一套模块化卡片结构,承载“计步、跑步和健走”三种运动工具内容,这样使信息有规律地整合并展示,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同时保证设计侧的规范统一。


此外,卡片式结构在用户行为引导上也有天然的优势,用户更容易下意识滑动卡片探索功能,增加置后的运动工具的曝光机会。


视觉设计方面,设计师把品牌色和辅助图形沿用到UI界面中。为了增加运动的速度力量感,数字上采用粗壮倾斜的DIN英文字体,进度条使用热量彩虹渐变色,整体强化运动专业性。




3.2 优化运动记录,提升使用体验


跑步是QQ运动目标用户主要使用的核心功能,也是本次调整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从用户行为及使用场景的角度出发,对UI及动画进行了优化。


跑步中的用户很少立刻停下来操作APP,用户在手机摇晃且可能比较累的状态下误触概率可能增加。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增强了触碰后的反馈动效,以便让运动中劳累的用户更清晰的关注到自己有没有误触界面。在一些关键功能设计上需要给用户「反悔」的反应时间。例如结束跑步对于用户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决定,我们对不同功能的按钮分别设计了“短按暂停跑步”和“长按结束跑步”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以防用户因手出汗等等原因误触按钮而导致提前结束记步。


考虑到用户跑步以室外场景居多,在此次界面设计中,通过对色彩的重新规划突出界面元素的视觉对比,同时强化QQ运动的品牌色。




3.3 优化计步详情,增强用户粘性


人们坚持运动,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一是为了提升现实自我;二是为了向他人展示更好的社会自我。在上一版设计中,计步详情页主要用于沉淀运动数据,帮助用户关注现实自我的成长。在新版设计中,我们将原运动数据、打卡玩法、进阶体系合三为一,期望通过强化与社会自我有关的功能来增强用户粘性。


根据原运动数据、打卡玩法和进阶体系三部分内容,首先确定需要在首页呈现的关键信息。作为计步详情的核心内容,对运动数据保留重要数据的展示,如今日步数、目标步数、距离和热量等;打卡玩法主要用于驱动用户长期坚持,因此需要展示历史打卡情况和沉淀的高价值数据,包括打卡日历和三个维度的打卡数据;进阶体系主要为用户明确目标感,并提供标榜社会自我的机会,该部分通过外显打卡里程碑和步数段位达到目的。



基于上述关键信息,明确优先级并梳理信息架构。我们将计步详情页的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 打卡日历、打卡数据和运动数据,并将两个维度的进阶体系穿插于对应的模块中。同时在信息架构上突出与打卡玩法相关的功能的信息层级,期望通过引导用户持续打卡,保持用户活跃。



打卡日历不仅用于展示历史打卡情况,也作为运动数据的时间标尺,因此采用全局导航的形式承载日历,既独立存在,又用来切换展示不同日期的运动数据;之后,统一打卡数据模块和运动数据模块中内容的排布,并按改版目标确定两个模块的优先级排序。此外,将详细的运动数据收归二级页,方便未来拓展设计维度更丰富的数据体系。新方案上线后,计步详情页留存率提升超过50%。



最终QQ运动一期完整设计稿概览如下:




3.4 搭建UI组件,便于快捷管理


QQ运动隶属于QQ体系,所以组件化建立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齐手机QQ8.0版本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规范,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添加符合自主品牌的相关元素。组件化管理有助于日常多人输出的稿件统一。后续设计师也会根据新增的项目需要不断更新迭代组件规范。




项目总结


新版官网上线后,首页打卡功能的点击率提升超过60%;首页留存率提升近20% ;广告cpm提升超过700% ;收入提升280% ;赛事点击率提升近400%;DAU提升超过110%。



除此之外,设计师也进行了设计方法沉淀和总结,主要包括:


1. 设计管理最重要的是项目底层逻辑,即产品设计思维。设计师要站在产品方向,针对不同时期的产品特点明确真实的设计目标,然后确定具体的设计指标,把设计量化。


2. 大一统的品牌设计思维和“T”型设计执行法,适用于所有设计项目。设计师不但要掌握知识的广度,也需要在知识的深度方面下功夫。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突破自身壁垒,不断成长。


3. UI组件化管理,有利于多人合作,提升工作效率。


总之,现在的互联网设计越来越要求专业度,设计师不能只是扮演执行角色,更需要思维跳出设计本身,通过产品的视角,让设计助力产品实现用户体验和商业变现的双重价值,从而提升产品总价值。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腾讯ISUX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21年如何做好作品集

前端达人

2021年如何做好作品集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非常长,我写了1个星期。内容比较多,慢慢看。2020年马上结束了,今年的环境真的变化太快了,设计师们也习惯了就业环境的残酷。曾几何时UI设计师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词,但现在UI设计师意味着难就业,工作难找。因为UI设计师是依附于产品设计的一个岗位,当经济上行,大多数公司急需人员开展项目,所以会放宽各种要求。尽快完成项目。


所以培训几个月,就上岗拿月薪上万的人大有人在。但是目前经济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很多公司开源节流,招聘需求尽可能的减少。有招聘岗位那也是万里挑一。所以面试不仅仅是作品,还需要看你的学历,看你的工作背景,你曾经做过的项目。设计师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竞争最激烈岗位了。你的学历,你曾经工作过的公司,这些是无法改变的过去式了,唯一还可以去改变的就是作品集了。那么2021年,我们的作品集到底该如何去做了?


作品匹配个人经历

设计师的作品集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所以一些想走捷径的人盗用一些其他人的作品,然后填充进自己的作品集,因为觉得作品越多越好。一个有经验的面试官可以通过你的作品内容的水平是否平均,来判断你的作品是否真实。比如我见过很多字体设计非常一般的作品,但是到了专题突然标题设计非常的复杂,这就明显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作品集的作品内容尽量去匹配你的个人工作经历,比如你的上家工作是医疗行业,但是了你的作品集内容完全看不到。这样别人会怀疑你的工作经历的真实性。有时候我也会收到一些作品,让我看看是不是竹笋同学的作品。我也看到不少次一些作品集里放着京东或者网易的大厂作品,但是简历是完全看不到的。别人会对你进行背调,设计师现在有大量的渠道互通,背景去了解后,如果作假那么就会被拉黑的。



删除小练习

有追求的设计师,都会在工作之外去学习一些技能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可能不会马上去应用在工作里。比如一些插画,一些字体设计,或者C4D。但学习肯定是从基础简单开始,然后到技法复杂的作品。一些设计师舍不得小练习,觉得这也是我的作品,我要放到作品集里,但这些零散的基础的小练习,并不能给你的作品明显加分,反而会减分。对于这些练习的作品,如果技法难度不足,就不要放了。如果需要放也要考虑放在哪里,如何去用。比如一张插画,单独放在作品集里,会觉得非常的零散。如果做系列插画,做为APP设计的启动页去展示,就会丰富饱满许多。


应届生的作品

设计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就有意识很早的开始学习了,为了寻求一份好的实习工作。首先弄明白为什么一些公司招收实习生,因为你是潜力股。更看中的是你的设计潜力。所以你学校的作品。或者你通过插画字体设计,这些基本功判断你是否具备相应的潜力。但是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在作品集大量充斥着各种高深的产品分析和理论讲述。这个现象集中在UI  设计中最普遍。


学生是没有任何真实项目经验的,有也是在项目中担任辅助角色,所以各种用户画像,产品背景分析其实是非常悬浮在空中的,没有真实参与过任何商业设计,或者一天生意也没有做过,却模仿社招工作多年的设计师,去讲述各种理论数据分析。其实在面试官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当然纯交互或者用户体验的应届生。确实应该多做这方面练习。但毕竟这样的岗位稀少。而且不符合大量实习招聘职位的需求。


大厂作品集

现在互联网的共享资源是如此丰富,也有很多乐于分享的设计师分享自己的作品集,我们能找到各种作品集的参考。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吸睛的标题,例如常见的标题就是大厂的设计师如何做作品集的,每个设计师都有一个大厂梦,我们希望通过模仿大厂设计师的作品集,去入职大厂,这样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全国有几千万设计师,大多数设计师所在的城市决定了,并没有这样的大厂存在。由于大厂的分工非常细致,每个设计师所分担的职责非常垂直,做UI界面的基本上不会去做运营设计相关。而做界面中,又会花大量时间研究项目所在的模块的每个细节点。所以可以每个小细节点去做非常多的理论分析。


大厂作品集里面面最值得看的其实是项目经验的总结,这些偏理论分析的内容,其实对于很多在二三线城市的设计师并没有很直接的参考意义。试想下做为一个二三线的城市的老板,他招设计师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去解决日常公司里美学问题,或者去做界面,或者去做专题,或者有时候公司日常有个易拉宝海报啥的也要你去帮忙做下,可能有的设计师觉得这不就是美工,多廉价。但是确实大多数公司设计师生存状态就是如此。所以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你的作品集里如果充斥大量纯虚拟UI的界面,不管你理论分析写的多好,可能对于面试官来看,就是千篇一律,直接翻翻就PASS了。


清晰的结构

作品集是你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你过完项目经验的总结。不管是哪种。都需要细细的整理。而不是作品堆砌。常见的作品类型就是APP设计,专题设计,Banner设计,字体设计。我们常见的分类是方法是根据求职岗位进行区分,比如偏UI设计的可以整理2到3个APP设计。如果求职方向是纯视觉设计,那么需要整理专题设计,banner设计和一些字体品牌设计相关内容。如果是在二三线城市。我建议作品集的内容类型还是丰富一些,单一的类型的作品虽然聚焦,但是可能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文件夹作品

五年前,如果你出去面试找工作,带一堆文件夹出去,别人会觉得你这个设计师水平比较差,连总结都不做。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份漂亮经过整理的作品集。有一次有个学生问我UI面试有没有什么技巧,我说技巧都是辅助,重要还是作品。我建议学生整理好作品集的同时,另外把作品以文件夹形式一个个项目整理好,因为这样别人会通过查看你的作品明细,可以对你的个人水平有更深入的认识。


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圈子里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有很多抄袭搬运现象。甚至某宝上还有卖作品集的。这些现象尤其以插画和APP作品为甚。十几个拼凑的界面,五六页的展示一个APP的项目。所以很多面试官对面试者水平产生各种怀疑。现在出去面试必然会做测试题。因为面试官有时候也无从判断,只能通过这种最简单粗暴但不友好的方式去看面试者水平。


设计思维的展示

作品集内的内容一定要想办法走差异化路线。不管是UI类型的作品集,还是视觉类型的作品集,都不要千篇一律。比如一张插画的展示,不要只放置一个作品图片,,可以多展示一些设计思维,从头脑风暴的国潮,灵感的来源,价值的呈现多维度的去展示作品。


UI作品集的内容

作品集内放什么作品,这是设计师第一个需要明确的,我的下一份工作是做什么。如果是纯UI界面岗位,作品集呈现以纯Ui界面为主。并不需要加入太多纯视觉设计的内容。当然这样的的做法,面试机会非常少,有一定赌的成分。首先作品集里呈现的UI项目需要和你的工作经历匹配,这些项目的展示是你真实经历过的,如果你想靠纯虚拟的项目在大厂去某得一份纯UI工作,基本上的概率和中彩票差不多。


因为市场上太多存量的大厂设计师也等着去跳槽,他们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表达话术,这点你是无法比拟的。纯UI界面的作品集,如果有幸进入面试环节,在实际面试时候,对于项目的具体细节,你并不能讲的非常明白透彻,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因为大厂设计师每天专注具体的项目具体的模块,可以每个小细节讲的很清楚,再加上出名的项目支撑,面试官也会高看一眼不是嘛?所以纯UI界面的作品集在实际的找工作中,非常吃亏。大厂的面试官看不上,觉得你写的那套理论非常的空洞模板化。中小厂觉得你作品缺乏综合视觉能力,能力太单一。



运营作品集的内容

如果是纯运营视觉的作品集,以运营专题设计为主,这类设计师可能也具备做UI的能力,那么很多运营设计师最纠结的是,我要不要去放界面的内容。那就根据你找工作的方向来定,如果你找纯视觉运营的方向,可以不放界面作品集,因为你的工作内容并没有这个,放上去显得并不专业,或者有点画蛇添足。


也有人纠结我是不是应该找一些各种数据理论来支撑一下,不要让人觉得我是一个纯画图的。我的建议是,如果去大厂,当然要。你需要多在作品集里体现运营的体系思维。比如各种运营组件的整理,各种品牌营销的视觉设定。这些才是大厂设计师具备的素质,如果你只是满足作品集里加入各种漂亮的专题和Banner设计,你会发现你好像在找一个类似美工的工作。因为你的作品集里体现的只是一个执行思维,并没有营销驱动的体系思维。


UI+视觉作品集的内容

这个方向,其实我建议大多数人的方向,因为90%以上的设计师,其实就业都在中小型公司,日常需要解决公司里各种美学问题,不管你是做UI,还是日常的运营视觉,甚至一些线下的平面设计。所以公司需要的是你的作品集呈现你具有综合视觉能力。我的建议是是各种类型作品都要放的,当然这类作品集最大的问题是杂而不精,数量很多,单个作品没有出彩的。所以如果你走这个综合性路线。必须让你的作品集看到出彩点。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讲UI作品集应该怎么做?



作品集的内容

UI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以界面为主,大型互联网公司的UI设计师专注于界面设计,而中小型公司更加偏综合,界面和视觉设计都要兼顾。到底在作品集里放多少APP?首先不是你放置APP数量越多越好,如果你的公司只专注一个APP,那么你可以就放一个,但是你需要通过大量篇幅去把这个APP的每个细节介绍清楚。不用五到六页蜻蜓点水的介绍。这样对你的作品集筛选没有任何的帮助。



模板化的话术

曾经UI界面设计很纯粹就是考虑如何设计一个舒服的界面,让用户用的舒服,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这个词提出的频率非常高,但现在发现好像没人提这个词了,设计并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必须谈商业,必须谈转化率,有人说这是UI设计是商业设计一环,所以必须更多的谈商业,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周围的UI设计更多的谈设计赋能,用户增长,营销架构,商业战略,宏观视野这些词汇。感觉设计师背负了这么重的使命,快成CEO了。


这些话术是不是很熟悉,你好像在每个作品集里都可以看到。你要是很纯粹的谈一些微观的界面流程优化,感觉你的格局太小了。大厂设计师特别喜欢引导这样的潮流,因为我们并不清楚这里面很具体是怎么样的。比如你会在每个作品集里都看到千篇一律的KANO模型话术。这是一个产品经理应该去考虑的事情,设计师应该有产品思维也非常对的。但是当一个作品集每个人都写一样的KANO模型和用户体验地图话术的时候,这个事情就不正常了。因为并没有仔细深究,只是粘贴复制而已。


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邯郸学步,明明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也学着务虚的商业格局,这样是非常不严肃的,所以目前大量的UI作品集里充斥着这些模板化的话术,是非常耽误人的。我的建议作品集里少去谈这些非常宏观空洞的话术,作为普通设计师,多去关注一些UI设计交互体验细节。


数据分析

现在APP的界面讲究数据,你的APP下载量是多少,用户多少,月活日活是多少。如果是改版的项目,通过你的改版取得了什么数据的增长。其实这些确实是商业设计关注的点。一些设计师如果如果不关注这些,去描述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就容易底气不足,如果是虚拟项目,那更是哑口无言。其实这些并不是衡量你UI设计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厂设计师提供的各种数据,也不要迷信。其实UI设计只是整个研发流程的一环,一个改版的数据,可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很多已知未知的数据,设计师并不能完整的看到。所以了如果你是一个在职设计师,请多种渠道去关注你的设计数据。所以你是一个初学者或者只是参与某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坦诚的面对。不要试图编造一些无法验证的数据蒙混过关。


样机使用

UI作品集里我是不建议使用任何样机的。在五六年前如果用还是可以的,可以作为一个视觉展示的亮点,现在作品集里还放这些,基本上作品集会被扔,因为别人觉得这是初学者。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本身界面细节不足,想通过样机,把界面图缩小,通过这样取巧的办法去蒙混过关。这样在面试官那里也是很难通过的。我更建议UI界面用大图展示,配以平实的排版,文字描述清楚你要讲的点。UI的界面展示,能让面试官看清楚你表达的内容。而不是用眼花缭乱的视觉手段去掩饰界面思考的不足。比如下面的某设计师设计的排版,没有任何花哨排版,就是朴实的展示界面细节。我觉得这样看似没有设计的排版其实是最佳的展现形式。


品牌设计

不同公司对于品牌设计的定义不一样。比如一些大型公司品牌设计是平面设计范畴下的,负责各种线上线下的各种品牌视觉,具体的比如我要做一次活动,我需要输出一整套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供各种印刷或者线上界面使用。这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品牌设计需要做的


那么对于很多普通中小型公司的UI设计师,显然没有这么高的品牌要求,不会单独招聘一个品牌设计师,所以这部分工作你可能也要承担起来。同时作品集中UI部分显然也需要去考虑一些品牌视觉的输出。比如绘制一些IP形象在界面中贯穿。

并对这些形象进行视觉延伸,比如界面中的图标,界面中的弹窗,界面中的缺省数据页,都可以运用IP形象进行穿插。在IP形象冗余界面中,做的比较好的是闲鱼APP




运营设计

很多UI设计师有这样一个鄙视链,沉迷于各种产品分析,觉得做运营设计是非常廉价的,这样的想法有历史原因,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运营设计的薪资天花板比UI设计要低。在大厂里UI设计专注于界面设计的某个模块,一个APP其实由一组人完成,每个人负责具体的模块,所以研究的非常精细。但同时局限性其实也非常大。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不要完全把自己的专业局限在纯界面上,日常工作也会涉及到非常多的视觉运营设计。比如一张漂亮的启动页,一个充满营销味道的弹窗,这些都应该是设计师不可以丢下的基本功。

 


插画设计

这几年插画设计非常的流行,很多UI设计师也觉得这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去学习,那么作品集放一些插画作品会不会给你加分了?首先我们招聘设计师是来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那么一个做界面设计师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插画也有非常多的风格,常见的儿插风格,厚重的手绘CG风格,漫画涂鸦风格,扁平线性风格等等,并不是所有的风格都可以应用在界面设计中的。如果你只是做为业余爱好来学习。你可以任意选择风格去学习。而作品集里放置一些零散的小插画,除了让面试官知道你会绘画外,并不能有明显的加分,反而这些小练习给人感觉非常零散,不专业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想去学习插画,请在界面中呈现插画与设计结合的应用。比如启动页,banner设计,专题的头图等等。


C4D设计

C4D也是一个热门的方向,这个可以运用在非常多的运营设计中,但是首先明确C4D不是那么容易学好的,入门非常容易,但是想精深需要花太多太多时间精进学习的。我看过非常的设计师作品集里放置了非常初级的灯管字之类的小练习,这些都是学习了几个月的成果,然后发现工作中用不到,然后也没有再去深入去研究了。就半途而废了。那么你会发现作品集里放这些小练习,还不如不放,这样会更加暴露你的专业不足的缺陷。下面是我一个设计师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将继续更新下一篇《如何设计运营作品集》, 

我已经写好了,让我再精加工下,当然也可以关注我的

设计公众号《聊设计》liaosheji2010,第一时间观看到我的更新。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20·营销员工具·大病互助

前端达人

2020新冠疫情大爆发,生命在病毒面前不堪一击;一份保险不是为了愉悦而是安心;今年为健康服务。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留学产品体验升级

前端达人

隔了一年都没发作品了,感觉还是得多发发作品提升自己呀。本来是还有两张动效的,文件太大导出有问题所以我放弃了,下次一定做好优化。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篇文章搞懂毛玻璃拟态

雪涛


设计趋势轮回,玻璃效果以一种新的展现形式回归,我们以往对它的称呼有毛玻璃效果、磨砂效果等,在下文中统称为毛玻璃拟态。

前言


设计趋势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近几年拟物风格又以新的形式——新拟态回归大众视野,苹果发布了macOS Big Sur 操作系统,整体风格应用了新拟态的设计思路,采用了3D质感的元素设计,其中还包含了运用阴影、透明度以及背景模糊/高斯模糊手法模仿玻璃形态,构建空间感的新兴拟物态风格——毛玻璃拟态风格。

undefined


一、毛玻璃拟态的历史


毛玻璃视觉其实可以追溯到2007年微软发售的 Windows Vista和Windows7,随之后来的OS X 10.10(Yosemite)和iOS7中大量出现毛玻璃效果,比如底部快捷菜单栏、通知中心和多任务切换窗口等,苹果公司加大了模糊程度,透明效果基于扁平,更顺应当时UI扁平化的设计趋势。


后来,苹果在他们的移动操作系统中大大减少了毛玻璃效果,但是最近在 MacOS Big Sur 中又增加了毛玻璃质感。微软的 Fluent 设计系统也非常注重这一效果,他们称这种效果为 “亚克力”,并将其作为设计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毛玻璃拟态的特征及优缺点


1.毛玻璃拟态的特征

毛玻璃拟态模仿了塑料材质(凹凸质感,凸显层次感),这个新的视觉风格更加注重垂直空间Z轴的使用:

—透明感(使用背景模糊/高斯模糊的磨砂玻璃效果)

—物体漂浮在空间中,通过前后关系表现层次感

—鲜艳的色彩感,更突出了模糊的透明度

—半透明物体边缘的微妙处理,采用细腻的边框来表现玻璃质感

这是注重空间感的典型特征,意味着这种风格有助于用户建立界面的层次结构和深度。用户可以看到物体间的层次关系,哪一层在哪一层之上,就像空间中真实的玻璃一样。


2.毛玻璃拟态的优缺点


优点:

毛玻璃拟态效果之所以被大家应用和认可除了它能带来的优秀视觉表现,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功能意义,它能帮助设计师更好的拉开信息层级并达到视觉统一

(1)视觉表达

通过背景毛玻璃化,可以中和扁平化图文带来的生硬不立体。在卡片元素上添加毛玻璃效果,与其他元素叠加后视觉上建立层次感,将信息层级更好的表达出来;在图标中增加毛玻璃效果,可以提升图标通透的质感。

(2)品牌感

良好的视觉统一,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牌感。


不足:

毛玻璃拟态效果并不好应用于上线产品。它不适用于按钮或开关(这些重要的界面元素应该具备高对比度,更加清晰明确),模糊效果也要注意分寸,屏幕上过度使用模糊效果,会使整个 UI 对某些用户可阅读性差,同时也会使页面看起来显脏。

也可以这样理解,使用毛玻璃拟态风格的前提是卡片内部有足够的对比度和合适的间距来定义层次结构,并在视觉上 “分组” 所有相关的对象。它可以只在一个元素上使用,也可以作为卡片背景修饰视觉效果,这种很容易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页面风格也会特别亮眼,整体干净、明亮。


三、毛玻璃拟态的应用


1.卡片背景

用作卡片背景时,能很好的表达信息之间的层级感,朦胧透出下层视觉元素,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美感。


2.APP图标

用作APP图标,可以提升图标通透的质感。常见的三种图标案例:A.顶部图形为白色,底部图形为其他色;B.顶部图形和底部图形为同色,顶部图形颜色明度高;C.顶部图形和底部图形不同色


3.界面包装

运用毛玻璃去包装UI界面,页面风格整体干净、明亮,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四、毛玻璃拟态绘制原理


1.和任何基于卡片的布局一样,物体离我们越近,它吸引的光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它会更透明一些。

2. 整个效果的基础是阴影、透明度和背景模糊的组合。这种风格可以使用一个透明层,也可以使用多个透明层,但多个透明层叠加在复杂彩色背景上的效果会更好(当至少两个透明层出现在一个相当复杂的彩色背景上时,玻璃形态的效果是最突出的)。


五、毛玻璃拟态-卡片背景的绘制要点


1. 如何设置正确的透明度

重要的是要记住,你不能让整个形状透明,需要调整填充的透明度来达到透明效果。如果不调整填充的透明度,仅仅是调整整个对象的透明度,就不会产生模糊的效果。

在上面的例子中,背景模糊值完全相同,但圆形图像的叠加效果看起来完全不同。当填充不透明度为 100% 时,对象的透明度再低也没有用,根本无法得到想要的模糊效果。


2.如何选择合适的背景

最底层背景在这个效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能太简单或太单调,否则毛玻璃效果就看不出来,但也不能太复杂。

复杂的背景有助于玻璃形态的展现,这可能就是苹果选择了彩色背景作为 MacOS Big Sur 默认壁纸的原因。当模糊的透明层位于背景之上时,那些容易辨别的色调差异也很容易被看到。


六、毛玻璃拟态-图标的简版教程


用作卡片背景绘制操作比较简单,使用背景模糊就可以搞定,重点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透明度和模糊度的调整,这里就不再做展示。


下面是毛玻璃拟态-图标的教程:

第一步:绘制基础图形,顶部图形颜色#DDEDFF,底部图形渐变色#00EDFB——#001EEE

第二步:底部图形复制一层,做高斯模糊效果,高斯模糊:12,不透明度72%,将模糊层置于顶部图形上,添加蒙版

第三步:为了更好的增加图标辨识度,增加渐变描边,渐变色#FFFFFF——#D5E9FF,图标绘制完成。

过程中用到的色值和模糊度可以根据视觉美观度做适当调整,也可为图标增加阴影,提升整体效果。


结束语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趋势一直在变化,每隔几年就会转向另一种风格,但似乎每种风格又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所谓趋势轮回,并不只是单纯的回归,而是以一种的更丰富、更立体、更具有层次感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盲目,不盲从,看清楚趋势变化的本质。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April_Firefly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

雪涛

背景

经常使用或者关注资讯类产品的同学可能会留意到,在信息流中,有的标题在左图片在右,而有的是图片在左标题在右,这两种形式看似区别不大,但又似乎存在很大差异。设计师在设计时是如何考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在资讯流中,左文右图和左图右文的差异。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左文右图

左文右图的样式普遍出现在新闻资讯产品中,其中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UC浏览器信息流以及我们的vivo浏览器信息流等等,现在就让我们从资讯平台作为切入点,对左文右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1. 左文右图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

按照已知经过验证的理论,即F阅读顺序(尼尔森的用户阅读视线模型),用户浏览页面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自上而下,因此左上角的信息最早触达用户。然而至文字诞生以来,多数情况下,人类普遍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我们不否定,通常情况下图片的易识别性远优于文字,但是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以及丰富性上来说,文字的优势是远大于图片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所以在资讯类产品中我们更倾向于优先通过文字来识别内容,而将图片作为辅助信息,因此根据我们从左往右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将文字放在左边更有利于用户获取信息。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别了解一下左图右文与左文右图的用户阅读路径是什么样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在上面的案例中,左图右文用户的阅读路径偏长,并且常常出现视线的折返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左文右图用户的阅读路径较短,不会有视线的折反。因此,基于效率和阅读习惯的角度来说,左文右图优势更明显。

但或许这里就会有人提出疑问 “在资讯类信息流中很大一部分用户都是因为受图片的吸引才会对该则新闻感兴趣的呀” 。的确,这是一个普遍场景,但是在前面我们也提到,图片的易识别性是远高于文字的,因此哪怕是将图片放在文字后面,对于图片的“魅力”的影响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2. 左文右图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阅读基准位置

在资讯信息流中,为了信息展示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信息流结构使用户感到单调,在样式上除了左文右图的样式,往往还会搭配三图、大图及视频的样式出现,而在这样多种穿插样式的情况下,左文右图能够为用户的双眼提供了一个扫读时候的基准位置,在大量、长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小了阅读压力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3. 尽可能保持整体信息流图文阅读先后顺序的一致性

资讯流中除了左文右图的样式,还会搭配三图、大图及视频的样式出现,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单个信息流样式的阅读体验,更要保持整体信息流阅读先后顺序的一致性,这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好的沉浸式体验。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4. 在视觉上更符合格式塔闭合原理

左图右文的的形式在标题文字较短的情况下,右上角就会出现视觉上的缺角,这会破坏页面整体的工整性,而左文右图的形式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格式塔原理对闭合的研究中提到,人的大脑无论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去将它们想象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元素太过杂乱大脑无法将其归类成为一个整体,那么视觉感受就是非常不佳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小结:左图右文基于它在信息获取效率和人们阅读习惯上的优势得到各大新闻资讯类产品的青睐,是较为通用的形式。那是不是就没有“左图右文”什么事了?其实不然,左图右文仍是有其优势的,并且在特定场景下,左图右文的形式的优势会更明显。

左图右文

1. 图片在左侧,第一时间吸引用户视线

在内容形式的吸引力上,视频>图片>文字,并且前面我们提到,图片的易识别性是高于文字的,因此一张高质量的图片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触达用户并形成转化。但前提要求是我们能够把控图片的质量,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说左图右文的样式一般更适合用来承载PGC的内容。例如主打品质时政新闻的资讯产品澎湃新闻以及垂类游戏资讯社区平台篝火营地,其推荐的内容都来自专业团队的输出,对内容图片的质量有较好的掌控力,因此采用了左图右文的形式优先给用户展示图片信息,以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兴趣。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2. 在带有明确目的阅读场景下,例如查找历史内容、搜索等,左图右文的形式效率更高

在用户带有明确目的场景进行信息阅读时,用户往往对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预期,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让用户第一时间识别图片,能够大大的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例如用户在查找一篇曾经看过的文章时,当曾经阅读过那篇文章的封面出现在屏幕中时,用户便能立刻作出判断,这会比在众多文字标题中查找更为便捷。

总结

左文右图

  • 通常情况下,我们优先通过文字来获取讯息,因此在一般的信息流中,更青睐采用左文右图的方式,以提升效率
  • 左文右图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阅读基准位置,在用户长时间浏览时减少阅读压力
  • 更好的满足格式塔闭合原理,使信息流整体的页面更加工整

左图右文

  • 左图右文常被用来承载PGC的内容。在能够确保图片质量的情况下,图片在左侧,更容易引起用户对帖子的兴趣
  • 在带有明确目的阅读场景下,例如查找历史内容、搜索等,左图右文的形式效率更高

#Tips

无论是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都各有其优势及适用的场景,但当我们在设计信息流时,我们要注意为用户提供图文阅读顺序一致的体验。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以上是个人对资讯流左文右图&左图右文的一些思考和心得,感谢大家的阅读,假设通过本次阅读能够给大家今后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那就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VMIC UED.宝红HOM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起聊B端设计 - 如何设计表格?

前端达人

表格浅谈,多多指教


 

 

1) 数据查看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表格的基本构成,最上面的为表头,横为行,纵为列,内容区每一组展示数据区域为单元格。

 

表格的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作为用户最常用的组件之一,我们需要对视觉和交互的精准把握,才能保证用户在使用表格时更加。

 

这里我推荐表格的"四维自检法“,对我们设计的表格是否合理,做出一个标准的判断。

分别是:信息降噪、呼吸适中、易读、详情查看。

 

信息降噪:分别对表格内容和视觉层面进行重要性梳理,剥离不重要的元素,使表格轻量化;

呼吸适中:保持内容和元素之间合适的间距,使表格页拥有一个好的呼吸感,将给用户营造一个舒适的操作环境;

易读:通过对需求内容的解读,对内容形式加以分类辨别,做出可读性最强的样式;

详情查看:b端系统往往伴随着表格数据类目庞大的问题,通常会采用另一种形式去展示全部信息。

 

1.1  信息降噪

 

1.1.1 精简表格内容

当表格的字段非常重要时,一定要将字段全部展示出来让用户更清晰的了解数据。

如果你的用户只需要了解部分字段,那么全部展示是没有必要的,只需在展示最重要的字段即可。

 

 

1.1.2 自定义字段展示

不同用户想看的的信息侧重不同,有时候我们无法准确判断用户看重哪些字段,还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展示字段。

 

 

1.1.3 精简字段名称

当我们去设计表格的时候,通常会发现表格需要承载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为了表现出字段的准确含义,在定义字段名称时往往会非常的长。但是当这些字段同时出现在一个表格里时,过长的字段名称,又会显得冗余,让本就不大的页面空间更加杂乱。

所以当我们设计表格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析字段名称,对字段名称做精简,看看是不是少一个字用户就无法理解字段的含义。

 

 

1.1.4 添加字段说明

当字段名称过长,又必须展示,才能有效的理解字段含义时。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专有名词代替,并且在字段名称后使用添加字段说明的形式,来对字段加以说明。

这样一来用户既可以清晰的理解字段含义,又可以在有限的页面空间下获取到更多的数据信息。

 

 

1.1.5 简化表格样式

早期表格的设计,出发点主要以拟物形式,以最接近现实表格的样式去设计。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加深,极简的表格设计,使界面更加轻盈,让用户更加专注于数据内容。

去除纵向列的分割线,仅以浅色的横向分割线区分行,但是要注意分割的颜色不能过于浅而缺乏辨识度,部分人群对颜色的辨识度会偏低,显示器的硬件性能也会影响颜色的可辨识性。

 

 

1.1.6 减少不必要的颜色区分

表格设计中一定不要使用过多的颜色区做状态或操作的区分,过多的颜色细分会使表格变得更加混乱,影响用户体验。

对状态的区分,仅用轻量的颜色区分即可,操作栏保持主色按钮色。

 

 

1.2  呼吸适中

 

1.2.1 如何定义单元格的高度

了解单元格的结构,以及实现单元格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把控我们的设计。

单元格内的可控尺寸包含:单元格高度、文字字号、文字/段落行高、文字上下间距。

我们基于视觉呼吸感,赋予各个元素合适的尺寸,我在这里给出一套参考方案:

文字字号 = N  

文字行高 = 1.5N

上下间距 = 1.2N

单元格高度 = 内容高度 + 上间距 +下间距

 

 

1.2.2如何定义列的间距

 

首先我们要了解列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定宽列,第二种是自适应列

 

a.定宽列

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宽度是固定的,比如:第一列我们设置宽度为200px,第二列我们设置为300px,五六七列分别设为100px,那么我们这个列表就的宽度就等于200 + 300 + 100*3 = 1100px,在任何分辨率尺寸下你的这个列表都会保持这个宽度不变。

 

 

b.自适应列

就是列会随着分辨率变化而产生宽度的变化,比如:列表有五列,我们定义列表的宽度为界面宽度的50%,假定界面宽度为1200px,那么列表宽度就为600px,而每一列的宽度则为120px。此时我们将界面的宽度缩小到600px时,那么列表的宽度就为300px,而每一列的宽度则为60px。

 

在实际设计案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由于每一列的内容不同,所需要的宽度也就不同,我们希望在列不多时可以保持宽度自适应,但是如果每一列都做成自适应列的话,内容多的列无法展示全内容,内容少的列空间又会很大。

所以,固定列 + 自适应列的综合运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我们想要的设计方案。

 


c.列的结构

然后,我们一起来了解列的结构。每一列分为内容区和左右间距区,在固定列里面内容区和左右间距区都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自适应列却不同,它的内容区是随界面分辨率变化而变化的,左右间距区的宽度是保持不变的(在代码里间距区被叫做Padding)。

 

 

d.固定列

当表格字段数量不确定时,通常我们会为自定义列的内容区写一个最小值(min-width),以确保字段很少时可以自适应宽度,字段较多时仍然能保证完整展示表格数据,不影响对内容的阅读。

当表格的列过多又必须全部展示时,固定必需固定的列(如姓名、任务名称、操作项等),其他字段横向滚动。

 

 

1.3  呼吸适中

 

1.3.1 列的对齐方式

基于人的惯性浏览顺序,设计每列合理的对齐方式,能够辅助用户更的完成工作。

a.标题和内容:一般采用左对齐,更的浏览顺序;

b.有长短不一的数字时(序号除外):右对齐,方便比较 ;

c.操作项一般放在尾列:右对齐;

 

 

1.3.2 不留空白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未知事物会产出恐惧情绪。我们在设计表格的时候,要考虑到表格的各种展示情况,非特殊情况不出现单元格空白。

没有数量用“0”表示,没有该项内容用“-”表示。

 

 

1.3.3 选择合适的分页器

表格是一种可以承载大量数据的组件,当数据行数很多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分页器,使用分页器有哪些优点:

a.快速查看:通过分页数据加载缓解服务器压力;

b.清晰易读:由于界面的空间是有限的,通过分页展示数据,有助于缓解用户的阅读压力;

c.灵活便捷:如果客户想在一页展示很多数据,可以通过分页器自行选择,还可以了解到数据的总数目。

 

 

1.3.4 收起低频的操作项

当界面空间有限、表格列数很多时,如果表格的操作项过多,会占用很多页面空间,需要有选择的展示,将低频操作项收起,用点击更多按钮去触发选择。

如果是1.0的产品,我们可以和产品经理沟通,分析每个功能按钮的优先级。

如果是上线的产品,我们还可以通过按钮点击PV(页面成功访问次数),来了解按钮的使用频率,做出按钮优化。

 

 

1.3.5 行的排序

如果产品没有特殊需求,那么默认最近创建的在最上面。

可以用带有排序的表头,让用户自定义排序。

 

 

1.4  查看详情

 

1.4.1 详情入口

如果表格的内容项很多,我们通常会在表格上只展示部分重要数据,而其余数据放在详情页面展示。

作为详情页面的入口,通常会有两种设计方式:

a.将详情按钮放在操作项里

b.将首行的名称做成可点击样式,点击跳转至详情

 

 

1.4.2 详情页的展开形式

如果详情内容不多,没有新开页面的必要,我们可以采用展开行、弹窗、抽屉的形式,但是要注意尽量减少过多的样式,给用户增加疑惑感。

如果详情的内容很多,而且编辑的需求,建议采用新开页的形式。

建议根据详情页信息量的多少,以此采用展开行、弹窗、抽屉、新开页的形式。

 

 

2) 数据过滤

 

数据过滤是表格页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搜索、筛选、标签页。

这一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梳理表格数据信息,精准定位所需的数据项。

 

 

2.1  搜索

 

2.1.1 模糊搜索

模糊搜索是指在用户搜索意图不明确时,搜索引擎将用户的查询与待检索的内容进行模糊匹配,找出与查询相关的内容。模糊搜索无法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返回的结果中可能包括了一大批用户不想要的信息,所以在使用模糊搜索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场景,慎重使用。

优点:只要有相关的内容都会被检索出来,减少了精准搜索带了的记忆负担

缺点:容易把相关的信息也带出来,例如检索手机号,把相关编码也匹配出来

 

 

2.1.2 搜索

搜索是指用户在搜索时,针对某一数据字段搜索,来查找所需要的数据。根据业务场景不同,我们会查找某一字段,或者是用标签切换不同字段来查找。

优点:搜索匹配精准度高

缺点:每次只能对单一条件进行搜索

 

 

2.2  筛选

 

筛选器主要是针对内容较少的字段进行查找的一种方式, 通过筛选器的选择可以快速定位所需的数据,取消用户输入的过程,提升查找效率。一般筛选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下拉筛选,第二种是平铺式筛选。

 

2.2.1 下拉筛选

下拉筛选就是将需要筛选的内容放置于选择器当中,通过点击选择器下拉,来选择需要筛选的内容。

优点:空间利用率高,起到了很好的收纳作用

缺点:无法直观看到所有的筛选项

 

 

2.2.2 平铺筛选

平铺筛选就是将筛选项的内容,直接展示于页面之上,通过点击选择的方式直接进行筛选。或者可以通过自定义内容的筛选。

优点:操作效率高,筛选项一目了然,支持输入更多筛选条件

缺点:空间利用率低,不适合选项太多的情况

 

 

2.2.3 如何合理的使用筛选项

当数据内容需要的筛选类目过多时,如何合理的摆放,才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

a.信息排序:基于用户使用场景,以目标导向为依据,将高频的筛选项排列到前面,低频的筛选项置于后面

b.默认折叠低频筛选项:当筛选项过多时,会极大的占用界面空间,使用户在阅读数据时产生非常不好的用户体验,通过展示高频筛选项、隐藏低频筛选项,将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

c.所有筛选项都很低频:以点击高级筛选按钮的形式触发,将全部筛选项置于气泡或者弹窗之中。

 

如何判定筛选项的使用频率呢?

通常会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给筛选项增加数据埋点,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对用户点击行为的分析了解到筛选项的使用频率;

第二种是用户调研,通过问卷或者面谈,了解到用户的真实使用需求。

 


2.3  标签页

 标签页又叫选项卡,在组件中我们通常叫Tabs,指的是分隔内容上有关联但属于不同类别的数据集合。

 

2.3.1 默认展示常用项

在使用标签页时,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通常在B端设计中,我们会把标签页的位置定位在最常用的一个选项。

 

2.3.2 增加数据条目

如果是订单一类的分页,我们还可以将数据条数,展示在标签右侧,用来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到待办数据量。

 

 

3) 数据操作

 

3.1 分类

数据操作即对表格的数据进行操作,首先我们对数据操作进行分类。

 

按控制范围分:

a.单行操作

b.批量操作

c.全局操作

 

按操作属性分:

a.新增数据

b.编辑数据

c.删除数据

d.业务处理

 

3.2 如何合理的设计数据操作

 

第一步,先判断控制范围

 

 

第二步,判断摆放位置

 

第三步,优化信息层级

 

 

以上是操作项和筛选项较多的情况,那么不多时,我们还是要合理利用空间,灵活设计

 

 

以上就是《如何设计表格?》的全部内容了,后续还会努力更新更多B端设计分享!

 

与君共勉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以用户体验之名,谈谈企业协作平台的产品设计

前端达人

从雇佣关系看企业级协作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今年的新冠疫情突发,让企业级协作产品的赛道热闹了起来。前有钉钉,企业微信,后有飞书带刀入场,其他厂商看了眼红,赶紧行动起来,所以在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上,你还能看到百度的如流,美团的大象,网易的popo等等。

如今疫情控制的结果也算喜人,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的市场锤炼,现在这些个企业协作平台也需要被怀揣着审视的目光来看看接下来要走的路。

按照公司的要求,我在工作中频繁的使用到“钉钉”这款产品,接触的这4年多时间大概也就是企业协作平台的发展史了,我试着总结了一下:

起初产品设计的初心也许仅仅是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依托公司的组织架构,不需要在添加好友/通过验证之类的繁琐流程直接沟通,有事说事贼方便。特别是消息回执(就是被万人唾骂的“已读未读”)更看出来了钉钉对沟通“效率”的重视。

坦诚的讲,钉钉这点我很认同,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过去做企业级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 “效率”去做的,始终把用户路径的长短作为我个人无形的KPI,面试跟人吹牛X的时候也是举例说的这些。

但B端的设计就仅仅是所谓的“效率”么?唯效率的设计就一定好么?


01 效率的背后也许是姿态的倾斜


你有没有不想打开钉钉(甚至某一时间想卸载掉)的冲动?阿里巴巴当初推出钉钉这个在线办公协同产品,出发点是为了方便企业内的办公协作,沟通记录、文件资料、流程审批、员工名录等都能有效得到管理,防止丢失并随用随取。


后来味道变了,以“钉一下”为例,发起者可以无限次的对接收者发送信息并以“增强提醒”语音的方式提示。看的出来,这种交互设计本着触达无障碍去做的,但却忘记了设计使用门槛,从而造成了“谁有事谁牛X的局面”,如果沉下心来研究,会发现在这过程里情绪的变化是及其明显的:

企业管理学里有一条著名的学说“峰终定律”(后被广泛应用到用户体验领域里),大概是意思是:“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那么钉钉的这些个机制可能就是峰终定律的反面教材了。每一个企业级协作平台企业都在标榜自己的创新和功能的全面,殊不知这就是典型的通过产品功能机制进行的微观管理,间接加剧雇佣关系的僵持。甚至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控制…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我不好说,但这些企业协作平台真真实实的在彼此关系上扫满了盐。


02 固化的设计理念


翻看了众多大厂的B端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无一例外,所有的被沉淀下来的“原则”几乎都是“效率”,甚至一提到跟B端相关的设计就永远是“效率!效率!!效率!!!”:

以效率为核心的设计帮助任务流更的完成,就这点无可厚非,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过去做企业级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效率”去做的,始终把用户路径的长短作为我个人无形的KPI,面试跟人吹牛X的时候也是举例说的这些。


然而不同于C,企业协作平台是企业要求员工统一使用的协作产品,为了方便信息集中管控,绝企业员工被迫通过一次学习后逐渐转为不用动脑子的肌肉记忆。B端员工只想要“干完活”,C端的“图新鲜”是发自内心的去找乐子。所以当被强迫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伪命题。


03 设计原则要讲究“真人性”


通过审视的目光去看当下的设计原则,企业级协作平台经历了起始期的“沟通刚需”和发展期的“功能堆叠”后,未来应该多考虑“员工与组织”/“员工与企业”的大命题,希望是以“桥梁”的姿态出现,以帮助双方更好的完成工作为目标去设计:

这其中有两点需要着重注意:

1. 效率从人性出发

先说个题外话,过去,我们在求职时期的路径大概率是到某几个招聘网站上挨个填写个人信息/工作经历/获奖情况,但伴随着 OCR技术成熟,一个word/pdf上传,自动识别了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和候选人大幅的解放了劳动力。与之类似的是:日报周报月报,除了工作总结偏脑力劳动需要人工产出之外,工作内容这种条目的列举完全可以帮员工包办了,毕竟钉钉上记录了大量的工作文件和日志。单靠一个周报模版丝毫解决不了问题。

2. 情感化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

之前跟钉钉的设计师有过情感化设计的交流,对方对情感化的理解更多体现在人文关怀上,特别是在打卡这个功能上,超过几点下班打卡后会有一句暖心的话激励员工。对此我还是保留意见,理智支撑我不许叫这个设计为情感化设计,因为美好的文字和漂亮的图形都只是表象而已,并没有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所以顶多就是图形设计,说的好听点是graphic design。

我理解的情感化,从始至终要以解决用户问题出发,与其有时间画画漂亮的图形,不如去做业务的横向打通,帮助在深夜快点打车回家来的更实在。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就目前国内像这种B端企业级应用真的还就是处在功能打通的阶段,未来去balance雇佣关系的大局面市场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赛道还有的一拼,期待更多的大厂入场来改善僵持的雇佣关系。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被惯性思维牢笼禁锢的产品色彩“方法”

雪涛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给颜色定了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家餐厅销量一直不太好,老板究其原因也没有查明白到底是为啥,明明选址在闹市区,价格也很实惠,就是卖不出去;后来老板请了个“大师”帮忙一探究竟,大师说你家盘子颜色不行,换成橙色保准牛X;老板立马认购了一批橙色盘子,从那以后以后这家餐厅火爆了,王境泽都觉着香的不行…


听完这个故事,自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把橙色和食欲划了等号。这个烙印直到我从业前几年还一直这么觉着。同时间段,在9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本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色彩这门学问的细致输入,了解到了各种颜色对应的含义与情绪:

这种色彩与情绪的映射关系在我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 无法磨灭,直到有那么一场面试或者汇报,面试官/老板问我,“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颜色作为品牌色呢?”

面对着一手塑造出来的社交应用,我解释到:“因为红色代表着热闹,这个颜色会赋予这款产品热闹的氛围”。坦诚的讲,这个解释自信但空洞,颜色本身并无好坏和指向,只看你用在了什么地方,不讲究场景就别轻易定性。

这也侧面反映出来惯性思维的不断吞噬着你我的思路,过往的“经验”可以让人习以为常,也可以让人尴尬不已,取决于是否洞察的到。如果抛弃惯性思维,到底如何去定义一款产品的主色呢?


STEP 1


说实话选取一个颜色作为品牌色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来说行业里一定存在一种主流颜色,像旅游行业的携程/去哪儿和途牛,还有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行业通常是喜庆的大红大橙。

显而易见基于这个逻辑下,有3个做法,一条路是顺势而为,一条是逆向而去,还有一条是另辟蹊径。这块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设计师可以决定的,需要结合整个业务的方向去判断;在旅游行业里马蜂窝选择了逆向而去,在直播行业里抖音就选择了另辟蹊径。

我们试着揣测下抖音和马蜂窝的想法,在产品的定位和策略的打法上,他们更注重的是差异化,走反方向的路突出品牌,试图在用户的心里站得住。通过这个例子你或许会发现,黑色未必死气沉沉,ta也可以色彩斑斓;黄色未必只象征尊贵,ta也可以代表青春和希望;颜色没有偏向,只看使用在什么场景上。


主色的选择更需要贴合业务战略的发展,也更多的偏向于主观。给业务提供思路和方向,判断不好业务方向的时候,多提供思路帮助其更好的匹配颜色。


STEP 2

以往的面试里,我这种好事的面试官就特别喜欢问侯选人一个问题:“一个色相里有那么多色号,为什么你定了这个色号作为品牌色?”大部分候选人乍一听都是面露难色,心里大概想着这人是个傻X吧,能问这种问题,哈哈哈哈哈哈;废话不多说,我来简单分享下我的方法:


首先以黑白两色(#000000-#FFFFFF)作为起始点设置10个梯度,然后把第一个模块定义的色相扔进去,只需要调整HSB中的H就可以,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你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色彩序列:

第二步,基于序列主观调整下颜色,确定主色的同时确保其在黑白2种背景上对比度大于4.5:1(wcag色彩可用性标准),理论上来讲梯度中间是最合适的,饱和和亮度足够就可以。

上图是我用到的色彩可用性测试工具-color review(https://color.review/)


STEP 3

当你准备好了以上所有工作,最后一步就是拓展色系了;这里采用负能量补给站小商店的品牌色“叛逆橙” #FF774A(H15 S71 B100) 作为主色并结合下google的方法开始拓展色系。

首先 - 确认同色系辅助色:我们将主色的色相加减 30° (谷歌是以10为梯度,但色相变化不大,为了效果我们以3倍作为最小单位)获得2个新颜色,即同色系辅助色。

其次 - 确认对比色辅助色,将主色的色相加上 180° 获得其互补色,即对比色系辅助色。为了和主色的类似色对应,取互补色的同类色(色相加减 15°)和类似色(色相加减 30°)。从中选取需要的颜色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

根据色彩需求取同类色2和类似色1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这样,我们得到了主色和四个辅助色;同理你可以推理出无色彩倾向的中性色系(这里就不展开赘述)。


最后你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赋予每个颜色一个token(密钥),方便团队的配合和使用。

以上就是我在选取色彩的大概思路,市面上也有很多讲颜色的好文,分享大家一波:

Ant Design 色板生成算法演进之路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422584

设计系统色彩 -https://uxplanet.org/designing-systematic-colors-b5d2605b15c


总结一下

随着工作经验/时长的不多增加,我们往往会对事物的存在习以为常,思维的惯性会困住我们追根溯源的想法,但需求和场景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方法也都针对的是通用场景,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你当下的处境;试着在熟悉的环境用敏锐的洞察和科学的方法突围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但需求和场景千变万化,实际操作不能那么程式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使用场景去定义,文章里面的规则和公式只是指导,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负能量补给站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雪涛

你一定知道“摩尔定理”,对许多IT人而言那是这个行业最基础法则,然而,在我看来,另一个和摩尔定理齐名的“梅特卡夫定律”被严重地低估了。

和摩尔定理指出硬件性能进化逻辑不同,“梅特卡夫定律”在业务层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总结,这个抽象总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继续指引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什么是“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表述非常简单——一个网络的价值和这个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述就是:V=K×N²,其中V代表一个网络的价值,N代表这个网络的节点数,K代表价值系数。

那么,这个看似极其简单的公式为什么会受到互联网人如此高度的推崇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简单来了解一下“奇人”梅特卡夫:

罗伯特·梅特卡夫194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的梅特卡夫是一个标准的学霸,在麻省理工获得了工程学和管理学的双学位,之后又在哈佛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迅速加入了当时的科技巨头施乐。

在施乐工作期间,他发明了当今局域网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以太网,这让他年纪轻轻就一跃成为“计算机先驱”。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 梅特卡夫于1973年绘制的以太网草图

然而年轻的梅特卡夫并没有躺在这一成果上坐吃山空,而是在人生33岁的时候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转变成商业产品,1979年,他创办了著名的3Com公司。

3Com公司是做什么呢?通讯基础设施,你可以理解为美国的华为(事实上3Com后来还和华为成立过合资公司)。在管理3Com公司销售团队的时候,梅特卡夫发现当时客户对他们的主力网卡兴趣不大,这时候他展示了自己作为技术人超强的逻辑说服能力,他亲自制作了一张幻灯片,画了一张图,列出了网络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他想通过这张简单的图清楚地说服客户——买网卡的成本随着时间是线性增长的(N),但网卡构成的网络价值则是呈指数级增长的(N²)。言外之意就是你们现在买网卡会觉得不划算,但随着买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回报将是指数级的。

作为3Com公司的头号推销员,梅特卡夫在美国科技界的各个场合都在宣传他的这一理念,这引起了一位叫乔治·吉尔德的科技专栏作者的注意,吉尔德长期在科技界浸润,直觉告诉他这页其貌不扬的PPT里可能藏着一个极具价值的判断。

1993年,乔治·吉尔德在《福布斯》杂志上系统地阐述了梅特卡夫的关于网络价值指数增长的理念,即幻灯片里那条指数增长的曲线,并把它命名为“梅特卡夫定律”。

当时美国互联网刚刚萌芽,各类网站都在快速增长,吉尔德的总结让“梅特卡夫定律”被科技界和互联网圈逐渐接受。不久之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的里德·洪特(Reed E. Hundt)说:“摩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互联网的最佳角度。

而之后马克·安德森创立了Netscape,发布了网景浏览器,用户数一路狂奔,安德森在总结网景的飞速发展时,称“梅特卡夫定律是一盏明灯”。随着互联网在美国强势崛起,这个起初描述硬件网络价值的定律被外延到了整个互联网领域。

无数网站的创始人将梅特卡夫定律写进了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和从业者的信念灯塔。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 3COM公司曾用于销售推广的幻灯片(梅特卡夫展示原稿)

“梅特卡夫定律”的意义

事实上,“梅特卡夫定律”在数学上是有意义的,一个N个节点的网络,它的总连接数为N(N-1),当N足够大,它接近于N²,如果把网络里的连接数直接看成是网络的价值衡量指标,则“梅特卡夫定律”是一个完全成立的等式。

那么,在现实中是否是真的这样呢?

2013年,梅特卡夫本人在《IEEE计算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Facebook从10年的实际数据证明了自己的定律符合Facebook现实中的成长轨迹。

有趣的是,同样在2013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三位作者张兴洲、刘景洁、徐志伟也在著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篇名为《Tencent and Facebook Data Validate Metcalfe’s Law》的论文。论文中用腾讯和Facebook两个公司的数据验证了它们的月活数据和它们各自的估值(市值)是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的。

正是由于“梅特卡夫定律”的存在,让无数互联网人对规模和增长前仆后继,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规模能带来指数级的回报,这一回报通常会超出正常的预期。

事实上,梅特卡夫定律的确在解释无数互联网案例时都有着极强的说服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5G成为科技竞争博弈中关键中的关键?

原因是其背后指数级的价值——第一代互联网接入的PC存量设备数大约是10亿台,第二代移动互联网接入的智能手机存量设备数大约为30亿台,而5G成熟之后的IoT物联网时代,接入的数据保守估计将达到500亿台,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由此产生的指数级价值是极其惊人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美国一定要封杀华为背后的重要逻辑。

  • 为什么滴滴、快的、Uber的打车战争会如此惨烈?
  • 为什么近些年流行行业老大合并行业老二?
  • 为什么自媒体的头部玩家会享受到这个行业最的回报?
  • 为什么操作系统市场通常很能容下二个以上的玩家?…..

这些问题都可以隐约在梅特卡夫定律中找到答案。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争议

尽管“梅特卡夫定律”对互联网的影响巨大,但业界依然对这个定理本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2006年7月一位名为鲍勃·布里斯科的研究员就在《IEEE》上发表了一篇态度鲜明的文章——《梅特卡夫定律是错误的》,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梅特卡夫定律根本缺陷在于对网络中的所有连接都赋予了相同的价值。

“梅特卡夫定律”其实背后有两个隐藏的假设——第一,网络的机制取决于网络之间互相连接数的价值之和;第二,每一个连接的价值是相同的。

布里斯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质疑第一个假设,而是质疑了第二个假设,在他看来,网络中的连接的价值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连接也分强连接和弱连接,弱连接的价值显然就没有强连接那么大。甚至他还引用了作家梭罗《瓦尔登湖》里的一段话作为论据——“我们急于建造从缅因州到德克萨斯州的磁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之间和其他人口更多的州相比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交流。”

没错,上述对梅特卡夫定律质疑从理论的角度是合理的,从现实中观察,我们也看到了和梅特卡夫定律相悖的现实,我随便举一个例子:一所精英大学本来一年招1000人,如果它扩充到2000人,它的价值和影响力会不会变成原来的4倍呢?

大概率不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个实际例子和梅特卡夫定律的理想设定显然有不相符的地方——

  • 第一:大学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直接由网络中的连接数决定。
  • 第二:多一倍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自动跟所有学生建立联系。
  • 第三:扩招之后的学生质量大概率也会下降,因此连接的价值本身也可能下降。

很显然,梅特卡夫定律在具体的情况中并不能直接生搬套用,但我们又的确观察到了腾讯和Facebook的数据完美地证实了梅特卡夫定律。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悖论呢?

在我看来,Facebook人数的增多,很显然连接的质量是不同的,同时新加入的人也不可能和所有人建立连接,但我们可能忽略了规模带来的其他外部效应——比如人数足够多之后的边际成本降低,再比如人数足够多之后的数据积累也会提高一个量级等。

所以,“梅特卡夫定律”更多的是对一种现象的抽象,直接在任何互联网产品中生搬硬套都是教条的。正如经济学的基础建立在“理性人”这一假设之上,但实际中人却不总是理性的,事实上对于“理性人”假设的质疑诞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新经济理论。

另一个非线性增长的模型——齐普夫法则

有趣的是,鲍勃·布里斯科在论述“梅特卡夫定律”可能漏洞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描述网络价值和网络成员的法则——齐普夫法则。

它以语言学家齐普夫命名,齐普夫在20世纪早期发现英文中词频的规律——最常用的”The”占所有英文文本的7%,第二常用的单词”of”占比则3.5%,第三位的”and”占比为2.8%…….符合7%的1 倍、1 / 2倍、1 / 3倍……这一规律。

这一规律用数学公式抽象为V=k*n log(n),既价值和数量呈对数关系。

齐普夫法则是描述价值和数量更温和的模型,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网络10万人的时候价值100万,如果增加到20万人,根据梅特卡夫定律,它的价值增长到400万,但根据齐普夫法则的计算,它的价值则只增长到210万,注意,210万依然比200万这一线性增长的价值要更高。

所以,尽管鲍勃·布里斯科指出了“梅特卡夫定律”可能存在的缺陷,但他却承认一个网络的价值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增长的,齐普夫法则也是一个非线性增长的模型。

这两个模型都指向了一个原则——网络的连接规模的提升带来的回报是超预期的。

那么现实世界中哪个模型是对呢?或许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但它们却从不同的层面给了我们理解这个真实世界的角度。

这正是商业世界有趣的地方,和严格的数学、物理学不同,商业世界的规律的适用受无数约束条件的控制,我们只能尽可能掌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律,一定要拿出一个反例去反驳一条在大部分场景都普遍适用的商业规律其实没有意义。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所以,总结一下,梅特卡夫定律是对网络指数增长的普遍规律的一种抽象,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规模的意义比你想象的更加的重要。

作为互联网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梅特卡夫定律所代表的一种指数级增长逻辑,尽可能建立更多的连接,从而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更好地生存。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卫夕指北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