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 设计思维
很多新手设计师做 UI 时,总盯着流行风格:一会儿学玻璃拟态,一会儿追 3D 图标,却忽略了最核心的 “设计骨架”—— 点、线、面、体积、材质。结果往往是界面 “花里胡哨”,却连 “引导用户找到按钮”“让信息清晰好读” 这些基本需求都没满足。
现在打开手机,同类 App 一搜能跳出十几个 —— 想让用户停下来用你的产品,光靠 “界面干净”“功能齐全” 已经不够了。真正能留住人的 UI 设计,往往带着点 “小心机”:它们不只是信息的载体,更像会和用户互动的 “小伙伴”,用有趣的细节勾住好奇心,让 “用 App” 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涛涛 设计管理与成长
刚入行的 UI 设计师常陷入一个误区:把 “好看” 等同于 “好设计”—— 明明用了流行的玻璃拟态,排了精致的图标,用户却反馈 “找不到下单按钮”“看半天不知道重点在哪”。其实问题不在创意本身,而在于忽略了设计背后的 “隐形骨架”——UI 设计原则。这些原则不是束缚创意的条条框框,而是帮我们平衡美观与实用的指南针,让设计既能 “吸睛”,更能 “省心”。
涛涛 B端ui设计文章及欣赏
很多 B 端设计师都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把界面做得整洁、功能堆得齐全,就是好设计。但实际工作中却常遇到 “设计稿过了,落地后用户不买单”“功能都实现了,业务方却反馈效率没提升” 的问题。其实,B 端设计的核心不是 “画界面”,而是 “解决企业业务问题、提升用户工作效率”。想要实现从 “画图匠” 到 “业务伙伴” 的进阶,需要先懂需求、守原则、通流程,再落地实战 —— 这篇指南会帮你理清每一步的关键。
很多设计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同样的需求,别人做出来的设计既好看又有记忆点,自己的作品却总显得 “平平无奇”;明明功能都实现了,用户却反馈 “用着没感觉”。其实,好设计从来不是凭空想象 —— 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往往在细节里藏着巧思。今天我们就从优酷、网易邮箱大师、京东外卖等 5 个产品的设计中,拆解出能直接复用的 UI/UX 技巧,帮你打开设计思路。
涛涛 用户研究
提到用户体验设计,我们总习惯把目光放在 “顺利场景”:注册一步到位、支付秒级完成、信息提交一次通过。可现实里,用户手滑点错按钮、输错手机号、误删重要文件的情况从未消失,系统加载失败、网络断连的意外也时常发生。这些被忽略的 “出错时刻”,才是决定用户留不留下来的关键 —— 处理不好,用户会带着焦虑离开;处理得好,反而能成为建立信任的加分项。
涛涛 行业趋势
或许这就是 “激进设计” 的必经之路:就像当年 iOS 7 的扁平化,一开始也被骂 “太简陋”,后来才慢慢成为行业标准。液态玻璃现在的问题,可能需要后续的更新来补 —— 比如增加更多 “透明度调节选项”,或者优化文字对比度算法。
在 UI 设计领域,随着设计师专业能力的普遍提升,产品界面的基础质感已不再是竞争焦点,反而 “同质化” 逐渐成为行业痛点 —— 相似的卡片布局、雷同的个人中心、千篇一律的图标,让用户对产品的记忆点越来越模糊。其实,差异化设计未必需要颠覆式创新,从业务适配、用户体验、细节质感等维度切入,反而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本文结合闲鱼、嘀嗒出行、饿了么等主流 APP 的实际设计案例,拆解那些 “小而巧” 的 UI 创新思路,为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当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产品设计的边界时,很多设计师急于打造 “颠覆式” 界面,却常常忽略一个关键问题:用户会不会用?
未来的科技感 UI,会更 “懂用户”:可能结合 AR 技术,让界面 “浮在现实场景里”;可能更注重 “极简”,用更少的元素传递更多信息。但无论如何,科技感的核心不会变 —— 让用户在触摸屏幕时,能感受到 “数字世界的温度”,而不是面对冷冰冰的代码。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