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6年App UI设计趋势:融入智能、拥抱空间与唤醒情感

高劲 行业趋势

时光步入2026年,移动应用界面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载体,它正演变为一个更具预见性、沉浸感与情感温度的数字伴侣。技术的迭代,尤其是AI与空间计算的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设计的边界。以下是关于2026年App UI设计趋势的全面洞察。

趋势一:AI原生设计 - 从“静态界面”到“动态画布”

2026年的UI将是为AI而设计,由AI驱动。界面本身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实时重塑的画布。

  • 自适应界面:App将不再千篇一律。AI会根据你的使用习惯、当前任务甚至情绪状态,动态调整界面的布局、信息优先级和功能入口。例如,在你通勤时,音乐App的界面会突出播放列表和播客;而在你健身时,则会全屏显示运动数据。

  • 对话式用户界面:传统的按钮和导航依然存在,但自然语言将成为主要的交互方式之一。UI会以流畅的对话流形式,引导你完成复杂任务,如“帮我规划一下下周五的差旅,预算不超过5000元”。

  • 生成式内容:UI内的文案、图像甚至微动效,都可以由AI实时生成,使其更具情境相关性和个性化。例如,一个健身App会根据你当天的完成情况,生成专属的鼓励标语和视觉勋章。

趋势二:空间设计与无边界体验

随着VR/AR设备的成熟,UI设计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空间。

  • 玻璃态与景深感的深化:在2D界面上,通过模糊、分层和光影效果,营造出丰富的深度层次。内容仿佛悬浮在多层玻璃平面上,引导用户的视觉焦点,带来更通透、更高级的视觉体验。

  • 无边界内容:内容的边界逐渐消失。图片、视频和文本流将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优雅的过渡动效连接,创造出一种持续不断、永不停止的浏览体验,用户几乎感知不到“页面”的概念。

  • 从“滑动”到“空间手势”:为未来的空间计算做准备,一些前沿的App开始引入隐喻性的空间交互,如通过手机的微小移动来触发特定操作,为最终过渡到完全的3D交互做准备。

趋势三:新拟物与情感化触感

在极简主义盛行多年后,一种融合了物理世界质感与数字便利性的新风格正在回归。

  • 柔和的新拟物:不再是2020年初那种强烈的拟物风,而是更微妙、更精致。设计师使用极其柔和的光影来暗示元素的“可按压性”或“材质感”,为数字界面带来一丝熟悉且令人安心的物理触感,有效引导用户互动。

  • 动态情感反馈:微交互将更具情感。按钮在被点击时不仅会有形变,还可能伴随一阵愉悦的粒子效果或细腻的音符。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旨在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让交互过程变得愉悦而难忘。

趋势四:高级个性化与自我表达

用户不再满足于“千人一面”的界面,他们渴望App成为自我的延伸。

  • 深度定制:用户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可以调整App的主题色、字体、布局动效,甚至创建属于自己的“主题皮肤”。UI设计系统将为此提供强大的底层支持。

  • AI共创壁纸与主题:结合趋势一,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指令,让AI生成独一无二的App背景或主题,真正实现“我的界面,我定义”。

趋势五:负责任的设计 - 静谧模式与可访问性

随着数字福祉意识的觉醒,设计将更加注重用户的注意力与包容性。

  • “静谧模式”: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将流行起来。当用户开启该模式后,界面会自动切换到极简状态,剥离所有非必要的动画、图片和推送,只保留核心内容与功能,帮助用户专注于当下任务,免受信息干扰。

  • 可访问性成为默认设置:高对比度模式、为色盲用户优化的配色、更智能的语音导航等可访问性功能,将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在设计之初就融入每一个环节,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数字服务。

总结

2026年的App UI设计,其核心驱动力是 “场景智能”“人本关怀”

  • 对设计师而言,他们的角色正在从“界面美工”转变为“体验架构师”和“交互叙事者”。他们需要理解AI的逻辑,构建动态的设计系统,并运用三维空间思维。

  • 对用户而言,App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懂你所需、悦你所感、并能随你一同成长的智能伙伴。

未来的屏幕,将是一扇通往个性化数字世界的窗口,而2026年的这些趋势,正是我们推开这扇窗的第一股力量。

超越像素:专业UI设计公司如何为您的产品注入核心竞争力

高劲 行业趋势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用户界面(UI)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美化”工作。它是用户与产品对话的窗口,是品牌气质的数字名片,更是决定用户去留的关键战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面临一个抉择:是组建内部设计团队,还是寻求专业UI设计公司的合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选择一家专业的UI设计公司,究竟能为您带来哪些超越预期的核心优势。...

APP UI设计主流风格:技术与情感的共生之道

高劲 行业趋势

一、新拟物主义:扁平时代的质感回归 新拟物主义并非对传统拟物设计的简单复刻,而是融合扁平简洁与真实质感的进化形态,通过轻量化光影与材质表达,降低用户认知门槛的同时增强交互反馈感。 核心特征 •克制的质感表达:摒弃过度仿真的皮革、木纹等厚重材质,转而采用玻璃、纸张、液态金属等轻盈质感,搭配 0-15% 透明度的柔和阴影构建空间层次。例如小米澎湃 OS...

5个步骤做好设计升级

高劲 行业趋势

现在很多品牌和产品都热衷于升级设计,初衷大多是想让品牌与时俱进、让产品更好用。但实际情况呢?不管是小米花200万升级logo,还是大厂APP改版升级,用户们总会有各种评论——翻翻社交媒体或应用商店,满屏都是“新设计丑爆了”“还不如老版” 之类的吐槽。其实从品牌LOGO到产品APP设计,只要一改动,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持怀疑态度。哪怕团队前期把设计规划做得再周密...

10 分钟掌握栅格系统:8 个经典案例速通

蓝蓝设计的小编 行业趋势

栅格系统可预设不同屏幕尺寸的断点(如移动端、平板、桌面端),通过列数增减、模块重排实现自适应布局。无需为每个终端单独设计一套布局,就能保证在不同设备上的显示效果协调,降低跨终端设计的复杂度。
在现代设计中,栅格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布局方案,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秩序感。对于 UI 设计领域,栅格系统也广泛用于跨屏幕的响应式设计,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好的多端体验。本文将简要介绍栅格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搭建方法,并提供 8 个实际应用案例,让大家快速通关栅格系统。

一、什么是栅格系统?

栅格系统是一种将页面划分为多个列和行的布局结构,
栅格系统的核心优点是规范布局、提升效率、优化体验,具体可分为以下 4 点:

1. 统一视觉秩序,增强设计一致性

栅格通过设定固定列数、间距、边距等规则,让页面中不同模块(文字、图片、卡片)的排列有统一基准。无论是单页面内的元素分布,还是多页面、多终端(PC / 移动端)的设计衔接,都能保持风格统一,避免布局杂乱,提升品牌视觉辨识度。

2. 提升设计与开发效率

设计端无需反复纠结元素位置和间距,可直接基于栅格框架快速排版,减少无效调整;开发端能通过栅格的固定参数(如列宽、响应式断点)编写统一代码,降低适配成本,还能实现设计稿与开发还原的精准对齐,减少沟通返工。

3. 优化用户阅读与浏览体验

栅格划分的规整布局符合用户视觉流动习惯,让信息呈现更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用户能快速捕捉核心内容,避免因布局混乱导致的阅读疲劳,尤其在多信息、多模块的复杂页面(如官网、电商首页)中,体验提升更明显。

4. 适配灵活,支持多终端响应式设计

在数字设计中的“栅格”相比平面设计的“网格”更灵活一些,常常只制定纵向的分割规则。因为数字界面的高度不像纸张等实体媒介,不需要严格确定纵向高度。
下图中就是最常见的一个数字界面栅格结构,包括:
  • 列(Column)
  • 水槽(Gutter)
  • 边距(Margin)
  • 栅格总宽(Container)
  • 容器盒子(Col-n)

在实际使用时,尽量让内容(容器盒子)在横向占满(N)列和(N-1)列水槽。比如上图中的左侧的容器盒子占据了 2 列和 1 列水槽,右侧的容器盒子占据了 3 列和 2 列水槽。注意,尽量不要让列和水槽数量相等,而是要让水槽数量比列少一个,这样可以让内容之间留出更自然的间隙。

二、如何搭建和使用栅格系统?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界面设计工具都支持栅格功能,我用的是摹客DT,搭建栅格系统的步骤如下:

1)创建新项目

打开
摹客DT
(https://www.mockplus.cn/dt?hmsr=2409wenbjzz),使用快捷键 A 添加初始容器,并选择合适的尺寸。
 

2)设置栅格

在右侧属性面板中,
找到并展开“布局网格”模块,激活“显示布局”选项即可打开
栅格
功能
。设置面板中“间距”即水槽值,在类型中可以按需选择拉伸(列宽自动)还是居中(手动设定列宽)。

3)使用栅格

直接在编辑窗口绘制设计内容,元素靠近列时会有自动吸附效果。合理地安排界面中的元素、文字等,让他们恰好覆盖整数倍的列,就能保证设计最大化利用了栅格的优点。

三、栅格系统在产品设计中的8个应用案例

1)Material Design
Material Design的栅格布局是一种响应式设计系统,旨在确保用户界面在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上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它主要基于12列的栅格系统,允许设计师和开发者在布局中有效地组织内容。

Material Design的栅格布局是响应式的,能够根据设备的屏幕大小和方向自动调整。设计师可以利用五个断点(xs, sm, md, lg, xl)来定义在不同屏幕尺寸下的列数和布局方式,从而实现灵活的设计。
2)智能化
响应式设计
利用栅格系统可以构建优秀的智能响应式设计,使得网页在不同设备上保持一致性和组织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元素对齐,设计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和界面美观性。

在上图这个案例中,设计师利用栅格系统完成网页(Web)设计后,可以轻松地借助栅格的特性和“摹客DT”中的自动布局能力,自动得到平板(Tablet)端和手机(Mobile)端的设计效果,极大地提升设计效率。
3)8点网格设计
8 点网格系统是设计界常用的标准,适用于各种屏幕尺寸。设计师通过使用 8 的倍数来定义元素的间距和尺寸,确保在不同设备上实现视觉一致性。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移动端设计,能够提高布局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上图的案例中,设计师尽可能使用 8 的倍数来定义所有的设计参数,包括按钮的长宽尺寸、按钮的内边距(Download距离按钮顶部的内边距)、按钮和按钮的间距等。8 点网格可以进一步降低设计师的决策难度,提升设计效率。
4)
Bootstrap
栅格系统
Bootstrap 框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栅格系统,支持多种屏幕设备的响应式设计。通过预定义的类,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布局,确保在不同设备上的良好表现。

而在 Bootstrap 3 中,整个栅格系统一开始就是对移动设备友好的,整个框架的内核中内置了整套栅格机制的支持。也就是说,使用 Bootstrap 可以获得最佳的移动端栅格效果。
5)文字基线网格系统
基线网格系统通过密集的水平行提供文本对齐和间距准则,确保文本在设计中的一致性。这种方法在排版设计中尤为重要,能够提升阅读体验和视觉美感。

在上方的示例中,每8px行在红色和白色之间交替。将文字的所有行高设置为基本单位(8x或4px)的倍数,可以让文本和基线网格完美对齐。
 
6)B端用户界面
 
在B端界面设计中,栅格系统用于布局和对齐界面元素,确保用户界面的整洁和可用性。设计师可以利用栅格系统来创建直观的导航和交互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由于B端界面中通常有固定的左侧边栏,此时可以利用混合栅格的策略,让界面中仅内容的部分符合栅格要求,固定的左边栏不参与栅格布局。
 
在上方的示例中,登录界面和B端的左侧功能页面都是固定的内容,无需参与栅格布局。此时,可以将布局的重点集中在内容区域,形成混合栅格的结构,保证最佳的页面响应体验。
7)Ant Design
作为国内流行前端设计框架,Ant Design在栅格上的定义也是非常经典的。Ant Design 采用 24 栅格体系。以上下布局的结构为例,对内容区域进行 24 栅格的划分设置,如下图所示。页面中栅格的 Gutter 设定了定值,即浏览器在一定范围扩大或缩小,栅格的 Column 宽度会随之扩大或缩小,但 Gutter 的宽度值固定不变。

对开发者而言栅格是实现动态布局的手段,而设计师对于栅格的理解源自平面设计中的栅格。在具体落地中视角的不同就容易造成偏差,最终影响还原度,继而增加沟通成本。
8)Arco Design
Arco Design的栅格布局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设计系统,主要用于字节跳动的中后台产品。其设计理念基于24栅格系统,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展示信息,确保页面布局的一致性和逻辑性。

Arco Design的这套栅格布局不仅提升了设计的效率和美观度,还通过模块化和响应式设计增强了产品的适应性。设计师和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一系统更好地协作,实现高质量的产品设计。

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栅格系统的基本概念、搭建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通过这8个应用案例,我们不仅展示了栅格系统在设计和布局中的重要性,还揭示了如何在真实设计和开发中去使用栅格系统,并提升工作效率和视觉美感。
实践出真知,栅格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成为设计师和开发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在网页设计、平面设计,还是在产品开发中,掌握栅格系统都将为你的工作提供坚实基础。通过本篇文章,相信你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栅格系统的价值,愿你在项目中大胆应用这些知识,将知识转化为项目成果,在实战中去体会栅格系统的独特优势吧!
 

UI 设计五大核心趋势:技术驱动与体验升级的双重革新

高劲 行业趋势

作为拥有 10 年前端开发与 UI 设计经验、交付过 1500 + 项目的 “双料” 从业者,我见证了 UI 设计从单纯的界面美化,逐步演进为技术、体验与理念深度融合的综合领域。步入 2025 年,行业迎来了多个关键趋势的集中爆发,这些趋势不仅重塑了设计流程,更重新定义了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关系。以下将从五大核心趋势切入,拆解其背后的技术...

审美积累 | 浅色清新的APP设计(2)

杰睿 行业趋势

编组 2.png

编组 3.png

编组 4.png

编组.png

这组设计呈现出清新柔和的 “轻拟态 + 治愈系”UI 风格,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 色彩与质感:以浅蓝、薄荷绿、暖白等低饱和度色系为主,搭配柔和渐变与透明玻璃质感,营造出纯净、舒适的视觉体验。例如界面元素常采用毛玻璃效果,让色彩过渡自然且富有层次感,像淡蓝与浅橙的渐变波形、薄荷绿的数据图表,既传递出科技感,又充满治愈感。
  • 形态与细节:大量运用圆润的边角、柔和的曲线造型,弱化尖锐感,增强亲和力。界面元素如按钮、卡片多为圆角设计,搭配细腻的光影效果,让整体风格既精致又亲切,尤其适合健康、生活、数据类应用,传递出 “温和、可靠” 的产品气质。
  • 排版与信息层级:采用极简排版逻辑,通过字体大小、字重和留白区分信息优先级,确保内容清晰易读。同时借助轻量化的图标、柔和的分隔线,让界面简洁不杂乱,用户能快速捕捉核心信息,如数据图表的趋势、功能模块的入口。
  • 场景适配性:从生活服务类界面到数据可视化场景,都保持了风格的统一性。例如健康类界面用柔和色彩传递关怀感,数据类界面用轻拟态设计平衡专业与友好,适配多领域需求的同时,强化了品牌视觉的一致性。
这种风格是 “轻拟态设计” 与 “治愈系美学” 的融合,以柔和色彩、圆润形态、透明质感构建出既现代又暖心的 UI 语言,能有效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尤其适合注重体验感与亲和力的应用场景。
 

审美积累 | 深色APP界面设计(2)

杰睿 行业趋势

编组 2.png

编组 3.png

编组 4.png

编组 5.png

编组.png

这些设计简直是 “在暗黑宇宙里开了科技感的挂,连颜值和实力都卷到了天花板”~
整体以深灰、黑色为基底,通过霓虹紫、蓝、橙红或金属金色等亮色点缀,营造出强烈的科技感与高级感。同时融合玻璃态、金属质感、光影叠加等效果,让界面兼具立体感与精致度,如悬浮卡片的光影、透明边缘设计,增强了视觉张力。
排版上采用极简无衬线字体,通过字号、字重差异清晰区分信息层级,搭配大量留白(暗色调下的 “负空间”)和区块化布局,既梳理了功能逻辑,又提升了可读性与操作效率。
在多端适配中保持设计语言统一,从手机到平板、桌面端,色彩系统、组件样式、交互逻辑连贯一致。且针对社交、数据分析、AI 工具等不同场景,在视觉风格上做细微调整,如 AI 工具界面用卡通机器人传递趣味,大数据界面用极简图标呈现复杂数据,兼顾美观与实用。
这种 “暗黑科技风” 与 “现代极简风” 的融合,适合科技、社交、数据类产品,既传递 “高端、专业、创新” 的品牌形象,又通过人性化交互保障体验流畅性。
 

多语言适配设计:让全球化产品突破 “语言壁垒”

涛涛 行业趋势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越来越多产品试图走出本土市场,却常常在 “语言适配” 这一关键环节遭遇滑铁卢:中文界面里清晰紧凑的按钮,到了俄文版本中变成满是省略号的 “残缺文案”;阿拉伯语 APP 的布局完全错乱,用户找不到核心的 “提交” 功能;英文版本的日期格式 “MM/DD/YYYY”,让欧洲用户误以为是 “日 / 月 / 年”…… 这些 “翻车” 案例背后,本质是对 “国际化(i18n)” 与 “本地化(l10n)” 的认知偏差,以及对语种差异的设计忽视。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