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设计师做 UI 时,总盯着流行风格:一会儿学玻璃拟态,一会儿追 3D 图标,却忽略了最核心的 “设计骨架”—— 点、线、面、体积、材质。结果往往是界面 “花里胡哨”,却连 “引导用户找到按钮”“让信息清晰好读” 这些基本需求都没满足。
其实,这些基础视觉元素才是设计的 “隐形推手”:点能帮用户聚焦重点,线能理清信息逻辑,面能建立视觉层次,体积和材质则让界面更有质感。今天就结合实际设计场景,拆解这五大元素的 “用对方法”,帮你避开 “看似会用,实则用错” 的坑。

点是 UI 里最小的元素,像按钮、图标、数字提示都算 “点”。它的核心作用是 “抓注意力、引视线”,但很多设计师容易犯 “点太多、没重点” 的错。
打开有些电商 APP 首页,你会看到:“限时折扣” 用红点点,“新品” 用黄点点,“已售罄” 用灰点点,甚至连分类图标上都叠了小点点 —— 这些点没有主次,反而成了 “视觉噪音”,用户扫一眼就觉得乱,根本不知道该先看哪。这就是典型的 “点元素滥用”,违背了 “点要聚焦” 的核心原则。
- 聚焦核心点:一个页面里,重点 “点” 别超过 2 个。比如外卖 APP 首页,只给 “今日必吃” 按钮加醒目的橙色点,其他 “收藏”“分享” 按钮用浅灰色点,用户能瞬间抓住核心操作(参考小米有品的设计逻辑)。
- 用点引导视线:比如日历类 APP,用 “大圆点” 标注今天,“小圆点” 标注有日程的日期,用户能顺着点的大小差异,快速找到 “今天” 和 “重要日期”,这就是用点的密度和大小引导视线。
- 用点造节奏:背景里的点阵别乱加,比如音乐 APP 的播放界面,用大小渐变的点组成声波形状,既符合 “音乐” 场景,又不会抢内容的注意力 —— 这种 “有规律的点” 才能营造节奏感,而不是杂乱感。
线是界面的 “分割器” 和 “引导员”,像卡片边框、列表分隔线、导航下划线都属于 “线”。但很多设计师会把线用得 “又多又乱”:一会儿粗、一会儿细,颜色也不统一,把界面切得像 “豆腐块”,用户读信息时总觉得 “断片”。

- 分割线:统一才显干净
健康 APP 的 “体检报告” 页面,要展示身高、体重、血压等多个数据。如果用 “粗 1px、浅灰色” 的直线分隔每个数据项,界面会很整齐;但如果血压项用虚线、体重项用深灰色直线,数据区就会显得杂乱。记住:同类型分割线,要保持 “粗细、颜色、样式” 统一(参考 iOS 设置页面的分割线逻辑)。
- 引导线:悄悄带用户看重点
很多资讯 APP 的文章页,会在标题下方加一条 “短横线”—— 这条线看似简单,实则是 “视觉引导线”,告诉用户 “从这里开始读正文”。还有的 APP 用 “斜线箭头” 引导用户 “向左滑动看更多”,这些 “有方向的线”,能让用户不用思考就知道 “该怎么操作”。
- 情感线:软线显柔,硬线显刚
做母婴 APP 的 “育儿记录” 模块时,用曲线包裹输入框,会比用直线更显柔和,符合 “母婴” 的温暖调性;而做科技类 APP 的 “设备管理” 模块,用直线分割设备列表,会更显简洁、专业。这就是线的 “情感传达”:曲线柔、直线硬、虚线轻,选线要贴合产品风格。
面是 UI 里最大的视觉元素,像卡片、弹窗、导航栏都是 “面”。它的核心作用是 “装内容、分层次”,但很多设计师容易犯 “面的风格不统一” 的错:一会儿用圆角卡片,一会儿用直角卡片,颜色一会儿渐变、一会儿纯色,整个界面像 “拼贴画”,毫无整体感。
- 做 “容器”:风格要统一
读书 APP 的 “书架” 页面,所有书籍卡片都用 “圆角 8px、纯色背景”,只是通过 “封面图 + 书名” 区分内容 —— 这种 “统一风格的面”,会让书架看起来整齐,用户找书时更顺畅。如果有的卡片用圆角、有的用直角,有的加阴影、有的不加,用户会觉得 “混乱”,找不到规律。
- 分层次:大小颜色定主次
电商 APP 的 “商品详情页”,“商品图 + 名称 + 价格” 组成的面最大、颜色最浅(主内容区),“加入购物车” 按钮组成的面中等、颜色最醒(核心操作区),“售后说明” 组成的面最小、颜色最淡(辅助信息区)—— 通过面的大小和颜色差异,用户能瞬间分清 “先看什么、再做什么”,这就是面的 “层次作用”。
- 传情感:形状颜色贴场景
做冥想 APP 的 “开始冥想” 弹窗时,用 “椭圆形面”+“淡紫色”,会比用 “方形面”+“红色” 更显平静,符合 “冥想” 的放松场景;而做运动 APP 的 “挑战成功” 弹窗,用 “棱角稍硬的方形面”+“橙色”,会更显有活力,贴合 “运动” 的激情场景。
体积是让二维界面变 “立体” 的关键,比如凸起的按钮、悬浮的弹窗,都靠 “阴影、渐变” 营造体积感。但很多设计师做体积时,容易犯 “阴影太硬、风格不统一” 的错,比如按钮用 “深黑色硬阴影”,弹窗用 “浅灰色软阴影”,整个界面看起来 “拼凑感” 十足。
- 统一光影逻辑:假设界面有一个 “上方光源”,那么所有元素的阴影都该 “向下偏”。比如按钮的阴影 “向下扩散 2px”,弹窗的阴影也 “向下扩散 4px”(弹窗更大,阴影稍宽),这样的体积感才 “真实”,不会显得乱(参考宜家 APP 的 3D 图标设计,所有元素的光影方向都一致)。
- 体积要服务交互:别为了 “立体” 而加体积,比如 “不可点击” 的标签,就别加凸起阴影 —— 只有 “可点击” 的元素(如按钮、开关),才需要用体积感暗示 “能操作”。比如音乐 APP 的 “播放按钮”,用 “轻微凸起 + 阴影”,用户一看就知道 “这是能点的”;而 “歌曲时长” 文字,就不用加体积,避免误导用户。
材质是给界面 “加触觉联想” 的元素,比如毛绒材质显柔软,金属材质显高端,玻璃材质显通透。但很多设计师容易犯 “材质乱搭” 的错:儿童 APP 里加金属材质按钮,高端理财 APP 里加毛绒材质卡片,完全不符合用户对产品的 “质感预期”。
- 材质贴场景:做儿童绘本 APP 时,按钮用 “毛绒材质”(加轻微纹理、柔和阴影),符合孩子对 “柔软玩具” 的认知,用户会觉得 “亲切”;而做高端手表 APP 时,用 “金属材质”(加细线条纹理、冷色调),能体现 “精致、专业” 的调性 —— 材质要和产品场景匹配。
- 材质别堆砌:一个界面里,材质种类别超过 2 种。比如购物 APP 的 “支付成功” 弹窗,用 “玻璃材质”(半透明 + 轻微模糊)做弹窗主体,再用 “金属材质” 做 “查看订单” 按钮,两种材质搭配就够了;如果再加毛绒材质的装饰,反而显得廉价、违和(参考天猫 618 活动页的材质逻辑,以 “玻璃 + 金属” 为主,不堆砌)。
很多设计师觉得 “用复杂的体积、少见的材质才显厉害”,但实际上,好的设计是 “用户感受不到元素的存在,却能顺畅使用”:看到点就知道重点,看到线就理清逻辑,看到面就分清层次,摸到(视觉上)体积和材质就知道怎么操作。
对新手来说,不用急着学复杂风格,先把这五大基础元素用对:
- 点:少而精,聚焦核心;
- 线:统一,别切得太碎;
- 面:风格一致,层次分明;
- 体积:光影统一,服务交互;
- 材质:贴场景,不堆砌。
慢慢你会发现,这些 “简单元素” 才是设计的 “定海神针”—— 它们能让你的界面既好看,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