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UI 设计领域,随着设计师专业能力的普遍提升,产品界面的基础质感已不再是竞争焦点,反而 “同质化” 逐渐成为行业痛点 —— 相似的卡片布局、雷同的个人中心、千篇一律的图标,让用户对产品的记忆点越来越模糊。其实,差异化设计未必需要颠覆式创新,从业务适配、用户体验、细节质感等维度切入,反而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本文结合闲鱼、嘀嗒出行、饿了么等主流 APP 的实际设计案例,拆解那些 “小而巧” 的 UI 创新思路,为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卡片式设计因信息整合高效、层级区分清晰,早已成为 UI 设计的 “标配”,但多数卡片仍停留在 “容器” 功能,未能与业务深度绑定。而闲鱼租房栏目的卡片设计,却把 “业务特征图形化” 做到了极致。
传统租房板块多以 “文字 + 普通卡片” 呈现,用户需先读文字才能识别功能;闲鱼则直接将 “房屋结构” 转化为视觉符号 —— 卡片上用简化的房屋轮廓图标替代传统标签,配合 “RENT” 英文标识,让用户一眼就能关联 “租房” 业务。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业务属性,还通过图形化降低了信息识别成本,同时独特的视觉符号也加深了用户对产品的记忆度。
设计启示:UI 设计不是孤立的视觉创作,而是业务的 “视觉转译”。把抽象的业务属性(如租房的 “房屋”、生鲜的 “食材”)转化为直观的图形符号,才能让设计既服务业务,又形成差异化记忆点。

个人中心是所有 APP 的 “标配模块”,但多数设计仍难逃 “头像 + 列表” 的呆板布局,要么头像过大导致周围负空间浪费,要么头像过小失去视觉焦点。嘀嗒出行的个人中心设计,却用一个巧妙的 “结构嵌合” 思路打破了这种局限。
不同于传统的圆形或方形头像,嘀嗒采用 “超椭圆头像”,并将其与个人信息卡片的左上角凹陷处精准匹配 —— 头像的边缘与卡片凹陷完美贴合,仿佛 “嵌” 在卡片里。这种设计既突出了头像这个核心元素,又避免了传统布局中头像与卡片之间的负空间浪费,让整体结构更紧凑饱满。同时,卡片内信用分、小红花、好评率等信息围绕头像有序排布,视觉流自然且不杂乱。
设计启示:个人中心的差异化,无需复杂的色彩或动效,从 “结构适配” 入手即可。让核心元素(如头像)与容器(如卡片)形成视觉关联,既能解决空间利用问题,又能做出独特的设计感。

卡片设计的常见误区是局限于平面,忽略 Z 轴层级的表达。而闲鱼副业栏目的设计,却通过 “异形卡片 + 多层结构”,让界面瞬间有了空间感和区分度。
闲鱼的副业模块(如游戏指导、情绪聊愈、心理咨询)采用 “异形卡片” 设计:每张卡片的右上角都做了凹陷处理,将功能图标嵌入凹陷处,形成 “卡片 - 图标” 的第一层关联;同时,每张异形卡片下方又叠加了一层浅色调的背景卡片,通过色彩深浅和轮廓差异,形成 “背景卡片 - 异形卡片 - 图标” 的三层结构。这种设计不仅让每个副业模块的边界更清晰,还通过 Z 轴层级的差异,避免了多模块排列的呆板感,用户能快速识别不同功能。
设计启示:当多个同类模块并列时,与其在平面上做颜色区分,不如在 Z 轴上做层级设计。通过异形造型、背景衬托等方式构建多层结构,既能提升界面的空间感,又能强化模块的差异化。

APP 图标是用户与产品的 “第一触点”,但多数图标仅满足 “识别功能” 的基础需求,忽略了 “情感连接”。饿了么在夏季的图标设计,却用 “应景式创新” 做到了功能与情感的双重传递。
炎热季节,饿了么将图标从常规的蓝色外卖箱,改为 “冰晶包裹的外卖箱”—— 图标边缘有透明的冰晶质感,内部还加入了缓慢上升的小气泡动效。这种设计没有改变图标的核心识别元素(外卖箱),却通过 “冰晶”“气泡” 这些与 “清凉” 相关的视觉符号,唤醒用户的体感记忆 —— 看到图标就联想到 “冰爽”,间接传递 “夏季点外卖也能保持食材新鲜” 的隐含信息。这种有温度的设计,比普通图标更能获得用户好感。
设计启示:图标设计的高阶玩法,是 “应景而变”。结合季节、节日、用户场景,在保留核心识别性的基础上加入场景化元素,能让图标从 “功能标识” 变成 “情感媒介”。

“引导用户开启系统通知” 是很多 APP 的刚需,但传统设计多采用 “强硬引导”(如 “去开启” 按钮),忽略了用户 “怕打扰” 的核心顾虑,反而导致用户反感。嘀嗒出行的通知设置设计,却用 “一键免打扰” 的选项,做到了 “产品需求” 与 “用户体验” 的平衡。
嘀嗒的通知设置页面,没有强制用户开启所有通知,而是提供了 “一键免打扰” 功能 —— 用户开启后,仅接收 “进行中订单”“同行好友” 等重要消息,过滤掉活动推广、优惠通知等非必要信息。同时,页面清晰区分了通知类型(订单推荐、活动通知、互动消息),让用户可自主选择。这种设计不是 “逼用户开启”,而是 “帮用户筛选”,站在用户视角解决 “怕打扰” 的痛点,反而提升了用户开启通知的意愿。
设计启示:当设计涉及 “用户权限引导” 时,少用 “产品视角” 的强硬要求,多用 “用户视角” 的解决方案。尊重用户的选择权,才能让设计获得用户认可。
对于电商类产品,“信任” 是核心竞争力,但传统设计多通过 “文字描述”(如 “质检合格”“7 天无理由”)传递信任,信息抽象且说服力弱。闲鱼手机数码栏目的设计,却用 “动效可视化” 让信任变得更直观。
在闲鱼手机数码严选板块,设计师用流畅的动效还原了商品从 “质检” 到 “包装” 再到 “物流” 的全流程:屏幕上会出现简化的 “质检图标”(如放大镜)、“包装图标”(如纸箱)、“物流图标”(如卡车),图标按流程依次动效展示,配合 “每件都验过,下单直发” 的文字,将抽象的 “标准化流程” 转化为可视化的动态画面。用户无需细读文字,就能直观感受到 “商品有保障”,信任度自然提升。
设计启示:当需要传递抽象信息(如信任、流程、规则)时,动效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把复杂信息简化为 “可视化动态”,既能降低用户理解成本,又能强化信息的可信度。

会员卡片的核心需求是 “区分等级”,但传统设计多依赖 “颜色差异”(如青铜、白银、黄金色),缺乏质感层次,难以体现会员的 “尊贵感”。小象优品的 PLUS 会员卡片设计,却用 “光影细节” 和 “异形结构”,让等级区分更高级。
小象优品的会员卡片采用 “异形结构”—— 不同等级的卡片(轻享会员、白金会员、钻石会员)有不同的轮廓弧度,边缘处加入了细腻的光影渐变(如钻石会员卡片边缘有更强的光泽感),配合卡片内部的渐变背景,形成 “卡片 - 光影 - 背景” 的三层质感。这种设计不仅让不同等级的会员卡片一眼可辨,还通过精致的光影细节,让卡片从 “平面图形” 变成 “有质感的实体”,间接传递 “会员身份尊贵” 的心理暗示。
设计启示:会员卡片的等级区分,不止于颜色。通过光影、材质、轮廓等细节打造质感差异,能让设计更显高级,也更符合会员用户的心理预期。
底部标签栏是 APP 的 “导航核心”,设计需兼顾 “便捷切换” 与 “功能引导”,但传统设计多为 “固定结构”,难以突出重点功能。爱奇艺的底部标签栏设计,却用 “灵活变化的凸出结构”,做到了两者的平衡。
爱奇艺的底部标签栏中,“桃豆” 功能的图标采用 “向外凸出” 的造型,与其他平铺贴图的图标形成对比,快速吸引用户注意,达到 “引导使用” 的目的;而当用户点击 “免费” 栏目(视频播放页面)时,凸出的 “桃豆” 图标会自动缩回,与其他图标保持平齐,避免遮挡视频进度条,不干扰核心的 “看视频” 体验。这种 “需要时凸出,干扰时缩回” 的灵活设计,让底部栏既发挥了引导作用,又不影响核心功能。
设计启示:底部标签栏的创新,关键在 “动态适配”。根据用户当前的使用场景,调整标签的形态(如凸出 / 缩回),能让设计既服务于功能引导,又不干扰用户的核心操作。
从上述 8 个案例不难发现,UI 设计的差异化不是 “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 “精准适配”—— 适配业务属性(如闲鱼租房的业务图形化)、适配用户需求(如嘀嗒的一键免打扰)、适配使用场景(如爱奇艺的标签栏变化)。这些设计没有复杂的视觉元素,却通过对 “小细节” 的打磨,让产品在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对于设计师而言,与其追求炫酷的视觉效果,不如先沉下心思考:设计是否贴合业务?是否解决了用户痛点?是否适配了使用场景?当设计真正服务于 “业务” 与 “用户”,差异化自然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