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 用户研究
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并非只关注 “界面好不好看”,而是贯穿用户与产品交互全流程的 “感受管理”—— 从打开产品的第一眼,到完成操作的最后一步,每一个环节的顺畅度、舒适度,都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留下。它像一座桥梁,一边连着产品的商业目标,一边连着用户的真实需求。以下从 “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做、怎么做” 四个维度,带你系统掌握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逻辑。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中,用户研究不是 “可选环节”,而是贯穿从需求挖掘到迭代优化的 “核心导航仪”。它通过探究用户特征、需求、行为与态度,帮团队跳出 “自嗨式设计”,精准匹配用户真实需求与商业目标。无论是 2B、2C 还是 2G 产品,掌握 “基于产品阶段选方法” 的逻辑,才能让用研真正落地见效。以下从用研前提、核心方法、分阶段应用三个维度,拆解可直接复用的用户研究框架。
涛涛 图标设计文章及欣赏
从 1973 年第一代图形用户界面诞生至今,图标已从简单的功能符号,演变为 UI 设计中 “无声的交互语言”。它既是用户快速识别功能的 “导航标”,也是提升产品质感的 “视觉名片”。想要掌握图标设计的精髓,无需复杂理论,只需理清其发展逻辑、设计原则与落地方法 —— 以下 8 大核心模块,带你系统吃透图标设计。
涛涛 设计管理与成长
在数字化产品中,用户界面(UI)的美观度与用户体验(UX)的流畅度,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完成核心操作 —— 从注册账号到付费转化,往往只需调整几个设计细节,就能让转化率实现显著突破。以下 10 个经过实践验证的 UI/UX 技巧,无需复杂重构,就能帮你快速优化产品体验,推动用户完成转化路径。
涛涛 设计思维
提到用户体验,“愉悦” 常被当成 “锦上添花” 的装饰 —— 但实际上,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到开心、惊喜,甚至产生依赖,才是产品跳出同质化的关键。这种愉悦感不是靠花哨的视觉堆砌,而是藏在 “解决痛点的巧思”“超出预期的细节” 里,从打开 APP 的瞬间到完成操作的反馈,每一个小环节都能成为触发愉悦的开关。
在交互设计中,“为什么有的按钮一点就中,有的却总点错?”“为什么手机底部导航比顶部更顺手?”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一条近 70 年前提出的心理学原理里 —— 菲兹定律(Fitts's Law)。它不是复杂的设计技巧,却是决定用户操作效率的核心逻辑,从手机 APP 到日常使用的电梯、ATM 机,都在悄悄遵循这一定律。
涛涛 移动端UI设计文章及欣赏
很多设计师会困惑:“为什么我练了无数技能,却还是做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其实答案藏在 “设计思维” 里 —— 技能操作能靠反复练习快速补全,但让设计跳出同质化、真正打动用户的,是对场景、用户、情感的深度洞察。
用户第一次打开产品的那几分钟,就像相亲时的初次见面 —— 第一印象直接决定了 “要不要继续接触”。很多产品的新手引导只盯着 “教用户怎么点按钮”,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让用户觉得 “这个产品对我有用”,愿意留下来。好的新手引导,不是生硬的 “操作说明书”,而是自然的 “产品适应剂”。下面结合实际场景,拆解新手引导的设计逻辑,帮你避开 “劝退” 雷区。
UI 设计不是 “凭感觉画图”,而是有一套可落地的 “设计规则”—— 就像交通信号灯规范车流,这些原则能让界面既美观又好用,帮用户快速看懂信息、顺畅操作。很多新手设计师容易陷入 “元素堆砌” 的误区,其实掌握几个核心原则,就能让作品从 “杂乱” 变 “精致”。下面结合实际设计场景,拆解 UI 设计中最关键的 8 个原则,帮你搭建系统化的设计思维。
涛涛 B端ui设计文章及欣赏
在 B 端产品中,「工作流 Workflow」早已不是陌生概念 —— 从 OA 系统的审批流程、低代码平台的可视化开发,到 AIGC 工具的任务串联,它始终扮演着 “业务自动化引擎” 的角色。如今,随着用户对 “自定义流程” 需求的提升(如低代码平台让非技术人员搭建流程、AIGC 工具让用户组合 AI 能力),工作流模块的设计不再是 “固定流程的数字化”,而是要平衡 “灵活性” 与 “易用性”,让复杂业务逻辑通过直观的交互落地。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