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苹果液态玻璃 UI 一个月:这届「玻璃风」,是未来还是妥协?

2025-10-10    涛涛 行业趋势

作为每天靠 iPhone 处理消息、用 Mac 办公的 “苹果生态重度用户”,WWDC25 上苹果推出的「液态玻璃(Liquid Glass)UI」,从一开始就吊足了我的胃口。毕竟自 2013 年 iOS 7 把 “扁平化” 变成行业标配后,这还是苹果第一次对系统设计语言动 “大手术”。如今深度使用一个月,我既摸到了它的 “惊艳”,也踩中了不少 “尴尬”—— 今天就聊聊这份真实到有点矛盾的体验。

image.png

先搞懂:液态玻璃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打开升级后的 iOS 26,最直观的感受是 “屏幕好像蒙了一层薄玻璃”:备忘录的背景会随着滚动轻微调整透明度,点击设置图标时,边缘会泛起类似光线折射的高光,就连 Mac 上的菜单栏,也不再是僵硬的色块,而是能隐约透出桌面壁纸的纹理。
 
这可不是简单的 “透明特效”,苹果给它的定义是 “全平台通用的感官化设计体系”。拆解下来有三个核心:
 
  • 实时物理响应:不是固定的透明样式,滚动、触摸、甚至切换深色模式时,界面的反射、折射效果都会跟着变 —— 比如在相册里滑动照片,玻璃背景会 “吸” 走照片边缘的色彩,像真的把照片铺在玻璃上;
  • 全生态统一:从 iPhone 到 Mac,再到 Watch 和 Vision Pro,这套设计语言完全打通。我周末用 iPad 画思维导图,周一打开 Mac 继续编辑时,界面的分层逻辑、交互反馈几乎一模一样,不用重新适应 “哪里找按钮”;
  • 介于扁平与拟物之间的平衡:它不像 iOS 7 后的扁平化那样 “极简”,也没有早期拟物化那么 “笨重”。比如日历图标,既能看到玻璃的通透感,又能通过光影区分 “今天” 和 “其他日期”,有点像把现实里的玻璃台历搬进了屏幕。
 
有意思的是,这种 “玻璃感” 很容易让人想起 2006 年 Windows Vista 的 Aero Glass 设计,但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当年的 Aero 只是 “看起来透明”,而液态玻璃是真的基于物理光学逻辑 —— 比如在白色背景下,玻璃界面会调暗一点避免刺眼;在复杂壁纸(比如我那张满是绿植的照片)上,又会自动加强模糊效果,防止背景 “抢戏”。这种 “智能适配”,才是它和早年 “透明风” 的本质区别。

体验拆盲盒: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点

一个月用下来,液态玻璃的 “爽点” 其实很戳苹果生态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对 “连贯体验” 有要求的人。

1. 跨设备切换,终于没有 “割裂感” 了

我之前最头疼的就是 “生态断层”:iPhone 上的备忘录是扁平样式,Mac 上的却带着轻微阴影,偶尔用 Vision Pro 看文档,界面逻辑又不一样。但液态玻璃解决了这个问题 —— 上周我在 iPhone 上给备忘录加了 “玻璃质感的待办清单”,打开 Mac 的备忘录时,清单的透明层次、勾选时的光影反馈完全一致,甚至连 “勾选后文字变浅” 的幅度都没差。
 
这种统一不是 “千篇一律”,而是 “逻辑互通”。比如 Watch 上的玻璃界面会更简洁(毕竟屏幕小),但点击图标时的 “高光反馈” 和 iPhone 完全同步,用惯了手机再看手表,不用想 “这里该点还是该滑”。

2. 交互感拉满,屏幕突然 “有了温度”

扁平时代的界面,更像 “单向传递信息”—— 你点按钮,它执行命令,中间没有太多 “互动感”。但液态玻璃让界面变得 “有反应”:
 
  • 用 iPhone 刷社交软件时,下拉刷新的瞬间,玻璃背景会 “往下压”,边缘泛起一圈淡淡的光晕,像真的在 “拉开一层玻璃帘”;
  • 在 Mac 上拖动文件到文件夹,文件夹会先 “透” 出一点内部的文件缩略图,再随着拖动距离变亮 —— 这种 “提前反馈”,比扁平时代 “拖到才知道能不能放” 要贴心得多。
 
最惊喜的是 iPad 的手写体验:用 Apple Pencil 在备忘录写字时,笔尖划过的地方,玻璃背景会留下短暂的 “划痕光影”,就像在磨砂玻璃上写字一样。这种 “拟真感”,让我这种平时不爱手写的人,居然愿意多写几行笔记。

3. 内容更 “突出”,反而不容易分心

一开始我担心 “透明感会让内容变乱”,但实际用下来发现:液态玻璃反而能帮我 “聚焦重点”。
 
比如看邮件时,如果邮件内容是纯文字,玻璃背景会尽量 “隐身”,只保留淡淡的分层;如果邮件里有表格或图片,背景会自动加强模糊,让表格的边框更清晰;就连收到推送时,通知栏的玻璃界面会比背景亮一点,既能提醒我 “有新消息”,又不会像扁平时代的弹窗那样 “挡视线”。
 
这种 “场景化适配”,比固定的 “白底黑字” 更灵活 —— 比如晚上开深色模式看新闻,玻璃背景会调亮 10% 左右,既不刺眼,又能让文字和背景区分开,不用眯着眼睛找内容。

但这些 “槽点”,真的让我有点难受

如果说优点是 “未来感”,那缺点就是 “当下的妥协”—— 液态玻璃再酷炫,终究要落在 “二维屏幕” 上,而这恰恰是它的 “软肋”。

image.png

1. 可读性下降,眼睛先 “扛不住” 了

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玻璃的透明感一旦和背景融合,文字就容易 “站不稳”:
 
  • 比如我用 Safari 看带图片的文章,文字叠在玻璃背景上,再透过背景看到网页图片,三层内容叠加在一起,白色文字会显得 “发虚”;
  • 上周帮妈妈设置手机,她盯着玻璃质感的通讯录界面皱眉头:“字怎么模模糊糊的?我得凑近点才能看清名字”—— 对视力不好的人来说,这种 “低对比度” 简直是 “劝退项”。
 
我自己也有体会:晚上躺床上看小说,玻璃背景虽然不刺眼,但文字和背景的边界感变弱,看半小时就觉得眼睛发酸,最后只能切回 “简化模式”(iOS 26 里专门为液态玻璃加的低透明选项),等于又回到了扁平化的体验。

2. 特效太抢戏,反而 “分心”

有时候液态玻璃的 “精致”,反而成了 “干扰项”。
 
比如我赶报告时,需要快速在 Mac 上找资料,滚动网页时,玻璃背景的光影会跟着一起动,偶尔会不自觉盯着那些 “折射光” 看,等反应过来时,已经浪费了几十秒;还有一次用 iPhone 回工作消息,打字时键盘的玻璃边框会反射顶部的通知光,明明想专注打字,眼睛却总被那些 “小高光” 吸引。
 
说白了,这种 “实时响应” 在 “放松场景”(比如看照片、刷视频)里很舒服,但在 “高效场景”(比如办公、赶 deadline)里,反而成了 “多余的干扰”—— 毕竟没人希望找资料时,还要和界面的 “光影特效” 抢注意力。

3. 应用适配 “断层”,体验像 “拆盲盒”

苹果再强势,也管不了所有第三方应用。一个月下来,我手机里的 APP 分成了 “三派”:
 
  • 第一派是苹果自家 APP(邮件、备忘录、相册),适配得很完美,玻璃效果和系统无缝衔接;
  • 第二派是大厂 APP(微信、支付宝),虽然更新了,但有点 “敷衍”—— 微信的聊天界面只是加了一层透明,点击头像时的反馈还是老样子,和系统的玻璃风格格不入;
  • 第三派是小工具 APP(比如我常用的倒计时工具、待办清单),完全没适配,打开就是纯扁平界面,和系统的玻璃风放在一起,像 “穿西装配拖鞋”,特别割裂。

image.png

最尴尬的是上周用外卖 APP 点餐:系统的通知栏是玻璃风,外卖 APP 的界面是扁平风,两者叠在一起时,视觉上特别 “跳戏”,甚至会让人怀疑 “是不是手机卡了”。

往深了想:苹果搞液态玻璃,不止是 “换风格”

虽然槽点不少,但用久了我慢慢明白:苹果推液态玻璃,根本不是 “为了好看”,而是在为 “未来的交互” 铺路 —— 准确说,是为 XR(增强现实)和 Zero UI(无界面)做准备。
 
现在的手机、电脑还是 “二维屏幕”,但未来的 Vision Pro 这类设备,是 “三维空间交互”。液态玻璃的核心,其实是在训练用户 “摆脱对‘明确按钮’的依赖”:
 
  • 比如现在我们用手机,需要 “找到按钮→点击”;但液态玻璃里,“滚动时的光影变化”“触摸时的折射反馈”,其实是在教我们 “通过感官判断操作”—— 就像在现实里,我们不用看 “按钮”,也知道 “推玻璃门会动”;
  • 再比如全平台统一的设计,其实是在培养 “跨设备的感官记忆”:现在在 iPhone 上习惯了 “玻璃界面的反馈逻辑”,未来用 Vision Pro 时,面对 “没有实体按钮的空间界面”,就不会觉得 “无从下手”。
 
这有点像 “过渡训练”:就像当年触摸屏普及前,手机先有了 “触控笔”,液态玻璃就是从 “二维触摸” 到 “三维空间交互” 的 “中间站”。只不过这份 “前瞻性”,目前还得让 “当下的用户” 买单 ——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 “为未来练手”,更多人只是想 “现在用得舒服”。

最后想说:好看,但别丢了 “好用” 的根本

一个月体验下来,我对液态玻璃的感情很复杂:既佩服苹果敢打破 “扁平化惯性” 的勇气,也可惜它没能平衡好 “未来感” 和 “实用性”。
 
它的美感毋庸置疑 —— 阳光好的时候,看着 iPhone 上的玻璃界面反射窗外的光影,会觉得 “科技居然能这么细腻”;但当我需要快速回复工作消息,却因为文字发虚不得不眯起眼睛时,又会觉得 “再好看的设计,不能用也是白搭”。
 
或许这就是 “激进设计” 的必经之路:就像当年 iOS 7 的扁平化,一开始也被骂 “太简陋”,后来才慢慢成为行业标准。液态玻璃现在的问题,可能需要后续的更新来补 —— 比如增加更多 “透明度调节选项”,或者优化文字对比度算法。
 
但无论如何,这届液态玻璃 UI 让我看到了 UI 设计的新可能:它不再是 “要么扁平,要么拟物” 的二选一,而是 “用技术让界面更懂人的感官”。只是希望未来的更新里,苹果能多回头看看 “当下的用户”—— 毕竟再酷炫的 “未来”,也得从 “现在的好用” 开始走。
 
如果你也升级了液态玻璃 UI,不妨说说你的感受 —— 是被 “玻璃风” 圈粉,还是和我一样,在 “惊艳” 和 “吐槽” 之间反复横跳?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