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 “会勾人” 的 UI 设计:不止好看,更会和用户 “玩” 到一起

2025-10-17    涛涛 设计思维

现在打开手机,同类 App 一搜能跳出十几个 —— 想让用户停下来用你的产品,光靠 “界面干净”“功能齐全” 已经不够了。真正能留住人的 UI 设计,往往带着点 “小心机”:它们不只是信息的载体,更像会和用户互动的 “小伙伴”,用有趣的细节勾住好奇心,让 “用 App” 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
 
今天就来拆解 5 个让人眼前一亮的 UI 设计案例,看看它们是怎么把 “实用” 和 “好玩” 捏到一起的,或许能给你的设计带来新灵感。

一、把 “抽象心情” 变成 “看得见的画面”:日记类 App 的情感共鸣术

记日记时选 “心情标签”,是很多人记录生活的习惯,但常规设计要么是单调的文字(“开心”“难过”),要么是简单的表情符号,总少点代入感。

image.png

 
Moo 日记的做法很聪明:给每个心情标签配了专属的动态场景插画。选 “开心”,能看到阳光洒在小房子上的画面;选 “孤独”,是月亮下独自摇晃的秋千;连 “尴尬” 这种难表达的情绪,都用红着脸的小怪兽来呈现。这些动态插画不是花架子 —— 它们把抽象的情绪变成了具体的场景,用户不用费力 “解释” 自己的心情,看到画面就会觉得 “对,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设计启示:面对抽象的用户需求(比如记录情绪、表达偏好),别用文字硬憋,试试用 “场景化视觉” 来转化。越贴近用户真实感受的画面,越能拉近距离。

二、给运动加个 “毛茸茸队友”:健身 App 的 “反枯燥” 设计

健身 App 的痛点很统一:用户容易 “三分钟热度”,打开几次就懒得动了。怎么让运动这件事不那么 “累”?Rumbo 健身 App 的答案是:加个毛茸茸的 IP 形象当 “陪练”。

image.png

 
打开 Rumbo,全程有个圆滚滚的卡通角色跟着你:做 “下犬式” 时,它会同步摆出同款姿势,还会用萌萌的语气提示 “脚跟再往下压一点哦”;完成一组动作,它会摇着尾巴给你点赞。这个 IP 形象不是简单的装饰 —— 它把 “一个人运动” 变成了 “和小伙伴一起打卡”,减少了用户的孤独感;甚至有用户说 “为了看它夸我,都愿意多练 5 分钟”。
 
设计启示:对于需要 “坚持” 的产品(健身、学习、打卡),可以用 “情感化 IP” 打破枯燥。IP 不用多复杂,只要能和用户产生互动,就能让严肃的任务变得有温度。

三、让图标 “翻个跟头”:母婴 App 的童趣小心机

母婴类 App 的用户,一半是家长,一半是会凑过来 “看热闹” 的孩子。怎么让设计同时讨两种人喜欢?孩子王 App 在首页金刚区藏了个小细节。
 
它把 “儿童馆” 的图标做成了动态效果:不是简单的 “亮一下”,而是让图标里的小孩形象做了个侧空翻。这个小动作特别戳人 —— 对孩子来说,会 “翻跟头” 的图标比静态图标有趣多了,甚至会指着屏幕让家长点;对家长来说,这种童趣感也符合 “母婴产品” 的定位,比冷冰冰的图标更有亲和力。更关键的是,这个动效没有抢注意力,反而精准突出了 “儿童馆” 这个功能,一举两得。
 
设计启示:动效设计不用追求 “炫酷”,要贴合产品调性和用户群体。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孩子、年轻人)的功能,用他们喜欢的 “小互动”(翻跟头、眨眼睛),反而比复杂动效更有效。

四、空状态不 “空着”:旅行 App 的 “回忆杀” 设计

打开 App 遇到 “空空如也” 的界面,是很容易让用户流失的时刻 —— 常规设计会放一句 “暂无数据”,再配个简单的插画,却没考虑到 “空状态也能引导用户行动”。
 
马蜂窝 App 的做法很妙:在 “旅行时光相册” 的空状态里,放了一个带相框的风景插画。相框里不是固定的图,点击就能切换不同的风景 —— 一会儿是挪威的峡湾,一会儿是日本的北海道,每张图下面还会标注 “拍摄于 XX 地”。这种设计不只是 “填空白”:对没旅行过的用户,看到这些风景会勾起 “想去这里” 的念头;对有旅行经历的用户,会想起自己的旅行回忆,忍不住想 “我也来上传几张照片”。不知不觉中,就把 “空状态” 变成了 “引导用户创建内容” 的契机。
 
设计启示:空状态不是 “设计盲区”,而是和用户沟通的好机会。结合产品场景(旅行、日记、相册),用 “有代入感的内容” 替代生硬的提示,能让用户更愿意主动行动。

五、让个人中心 “长自己的样子”:App 的个性化归属感

现在的用户越来越喜欢 “定制感”—— 希望自己的 App 界面能和别人不一样,这也是个人中心设计的关键。好柿花生 App 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
 
它的个人中心顶部,有个可以自定义的形象区域:用户可以通过参与抽奖获得 “装扮道具”,比如戴个小帽子、换件新衣服,甚至给形象加个 “星星眼镜”。这些装扮不影响功能,却特别能拉近距离 —— 用户会为了解锁新装扮,主动去参与 App 里的活动(比如签到、分享);更重要的是,当个人中心 “长着自己喜欢的样子”,用户会觉得 “这是我的专属空间”,归属感大大提升。
 
设计启示:个性化设计不用复杂,从小细节入手(比如头像装扮、背景色切换)就能让用户有 “专属感”。如果能把 “个性化” 和 “用户行动” 结合(比如解锁装扮需要签到),还能间接提升用户粘性。

最后:“有趣的 UI” 不是瞎玩,核心是 “懂用户”

看完这些案例会发现,它们不是为了 “有趣” 而有趣 ——Moo 日记的心情插画是懂 “用户想表达情绪”,Rumbo 的 IP 是懂 “用户怕运动枯燥”,马蜂窝的空状态是懂 “用户爱旅行回忆”。真正好的 UI 设计,是先懂用户的需求和情绪,再用 “有趣的方式” 去满足。
 
对设计师来说,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新思路:不用总盯着 “流行风格”(比如今年火什么拟态、明年火什么配色),多想想 “用户在这个场景下,会希望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有时候,一个小小的 “翻跟头图标”“动态心情画”,比复杂的设计更能打动用户 —— 因为它让 App 不再是工具,而是变成了 “懂你的小伙伴”。

image.png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 **“有趣 UI 设计的落地 Checklist”**?里面会明确每个设计方向的 “用户痛点”“设计要点” 和 “避坑提醒”,比如做情感化 IP 时要注意 “不抢功能重点”,帮你把案例里的灵感快速用到实际设计中。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