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中,用户研究不是 “可选环节”,而是贯穿从需求挖掘到迭代优化的 “核心导航仪”。它通过探究用户特征、需求、行为与态度,帮团队跳出 “自嗨式设计”,精准匹配用户真实需求与商业目标。无论是 2B、2C 还是 2G 产品,掌握 “基于产品阶段选方法” 的逻辑,才能让用研真正落地见效。以下从用研前提、核心方法、分阶段应用三个维度,拆解可直接复用的用户研究框架。

所有用户研究方法的选择,都需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 —— 脱离业务逻辑与产品周期的用研,只会产出 “无效数据”,无法指导决策。
- 明确业务逻辑:对齐商业目标
先厘清产品的 “盈利模式” 与 “目标用户群”:是 2C 产品靠用户付费或广告变现,还是 2B 产品靠解决企业效率问题收费?不同业务逻辑下,用研重点截然不同。
- 例:2C 社交产品的用研需关注 “用户互动频率”“停留时长”,而 2B 协同工具则需聚焦 “团队操作效率”“跨部门协作痛点”,若混淆两者重点,用研结论会与商业目标脱节。
- 明确产品周期:匹配阶段目标
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核心目标不同,用研需与之同步 ——0-1 阶段求 “快速验证核心需求”,1-1.5 阶段求 “小步修复体验问题”,1-2 阶段求 “大刀阔斧改版升级”。用研方法若与阶段目标相悖(如在 0-1 阶段用复杂的实验法),会浪费资源且拖慢进度。
用户研究方法分为 “定性(挖深度)” 与 “定量(扩广度)” 两类,需根据需求灵活组合。5 种最常用方法的核心逻辑、适用场景与实施要点如下:
不同产品阶段的核心目标不同,用研需 “对症下药”,避免方法堆砌。以下为 0-1、1-1.5、1-2 三个关键阶段的用研落地方案:
此阶段目标是 “让核心功能快速上线、进入市场”,用研需聚焦 “谁是目标用户”“他们最需要什么功能”。
- 核心方法:问卷法 + 访谈法
- 第一步:用问卷法做 “用户分层”。设计结构化问卷(如 “你使用同类产品时最在意什么功能?”“你遇到过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收集大规模数据,初步划分用户类型(如小白用户、高级用户),建立宏观用户画像。
- 第二步:用访谈法挖 “种子用户需求”。从问卷筛选出的典型用户中,挑选 10-15 人进行深度访谈,不仅确认 “需要什么功能”,更要挖掘 “为什么需要”(如小白用户需要 “一键操作”,是因为 “怕复杂步骤”)。
- 设计配合:用研指导设计方向
无论是参考竞品做 “降低学习成本” 的设计,还是做差异化创新,都需基于用研得出的 “用户需求分层”—— 比如 0-1 阶段优先满足小白用户的 “核心功能”,而非追求 “大而全”,避免功能冗余拖慢上线节奏。
此阶段目标是 “在迭代功能的同时,解决上一版本的体验漏洞”,用研需聚焦 “问题在哪”“如何优化”。
- 核心方法:问卷法 + 访谈法 + 数据埋点
- 第一步:用问卷法 “定位问题范围”。对比 0-1 阶段的问卷数据,看用户反馈的变化(如 “支付流程满意度从 80% 降到 60%”),初步锁定需优化的模块。
- 第二步:用访谈法 “明确问题细节”。针对反馈不佳的模块,邀请使用过该功能的用户访谈,比如 “支付流程中哪一步让你觉得麻烦?”,避免只知道 “有问题” 却不知道 “问题在哪”。
- 第三步:用数据埋点 “验证行为路径”。通过后台埋点看用户实际操作(如 “70% 的用户在支付验证码环节退出”),与访谈结论交叉验证,确保问题判断不主观。
此阶段目标是 “要么拓展用户群(如从服务小白到服务普通用户),要么彻底优化体验”,用研需聚焦 “新功能是否可用”“大改动是否影响核心体验”。
- 核心方法:观察法(可用性测试)+ 实验法
- 新功能验证:用观察法做 “可用性测试”。找目标用户(如普通用户)实际操作新功能,记录操作步骤、停顿次数、错误率 —— 比如测试 “批量导入数据” 功能,若用户平均花 10 分钟才完成,说明流程需简化。
- 界面体验升级:用实验法 “科学验证影响”。若需修改 B 端产品的核心图表(如调整大小、位置),可将 “图表尺寸(大 / 中 / 小)” 设为变量,观察不同组用户的 “操作正确率”“反应时间”,用数据判断哪种设计更高效(如中尺寸图表的正确率最高,就优先选择)。
除了上述 5 种基础方法,用户研究还可结合服务设计工具(如场景分析、用户旅程图、故事板),让结论更具象 —— 比如用 “用户旅程图” 梳理用户从 “打开 APP” 到 “完成支付” 的全流程,标记每个节点的 “痛点” 与 “爽点”,让优化方向更清晰。
需注意的是,用户研究的核心不是 “做了多少调研”,而是 “能否解决问题”。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方法,最终都要回归 “用户需求” 与 “商业目标” 的结合 —— 比如 2C 产品的用研结论要能提升 “转化率”,2B 产品的结论要能降低 “企业成本”,这样的用研才具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