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谈那些被误用的交互设计模式

纯纯

习惯性的去应用一些所谓的最好的设计模式,可能会让你觉得Google,Facebook,Instagram或者说其他的一些你最喜欢的APP总是做的非常棒,你会觉得,他们的设计目标和你自己的设计目标并没啥差别,但是,人家成功了,而你的作品却失败了。所以,这里推荐一些被公认为是(至少曾经被公认为)最好的设计模式,可能在你第一次看来,这些设计模式也就那样。


1、隐藏导航


关于汉堡图标,已经有不下于50万的文章来争论它了。如果你一篇都未曾读过,试着去读一两篇吧。其实,简单说来,这些文章讨论的主题更主要的是这个图标里所隐含的那些导航,而不是这个图标自身。



上面图片这样的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简直太方便了。根本不用担心屏幕大小的限制,只需要这样一个图标,然后,把所有的导航全部塞进这个可以上下滚动的东西里,然后,让他默认隐藏。就这样,就这么简单。


但是,实验证明,与完全隐藏导航相比,适当的展示出一些导航能够更多的增加用户的依赖度和满意程度,甚至为你带来更多的收入。所以说,现在的好多大公司的播放器都抛弃了以前的汉堡图标,将最常用的一些导航一直显示给了用户。




如果说你的导航比较复杂,那么,请在考虑优先级的基础上适当地隐藏导航。


2、图标,随处可见的图标


由于移动端的屏幕大小限制,许多无脑的设计师为了节省空间,在任何只要能够使用图标替换的文本域,都使用了图标。大家都这样想,象形文字或者图标占的空间又少,不需要额外的转换,而且,人们都很熟悉这些图标,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每一个APP都这样做了。


设计师们将上面的那种假设放在脑海里,于是,有的时候,他们将实用性的功能蕴含在了图标里面,但事实上,那个图标是难以识别的。比如,你能猜到在下图的Instagram里的这个图标点击之后能够发送什么信息吗?



或者说,假如你从来没用过谷歌翻译,那么,你会期待下图的这个图标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呢?



你总是假设你的用户们非常熟悉那些抽象的图标,或者说,你总以为用户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你的这个图标的含义。这是一个很普遍性的错误,很多设计师都会犯这个错误。


Bloom.fm上让人觉得迷糊的标签栏


如果说你曾经设计过一个需要一个弹出框来解释从而提高可用性的图标,那么,即使你的用户们会不管怎么样都能了解它,你的这个做法也是错误的。




当然,并不是说你在设计中就一点都不使用图标。你的用户们熟悉大量的图标,这些图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能够代表普通的功能的,比如搜索,播放视频,邮件,设置等等。(但是,用户们可能不会很确定当他们点击一个心形图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一些能够被大多数用户所识别的图标并且被认为是通用的


对于复杂的和抽象的图标,在显示的时候,应该总是在旁边加上一个文本来进行说明。这样,你的图标才是真正有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菜单的可发现性,也能够为你的APP添加漂亮的触感和个性。


Pixelmator的导航


对于基本的功能,可以使用图标来展现;但是,对于复杂的功能,就需要使用文本来说明了。(如果你要使用图标的话,要时常性的做可用性测试)


3、基于手势的导航操作


当苹果公司在2007年发布了iPhone的时候,多指触控技术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流技术,用户们发现他们不仅可以在屏幕上进行点击,还可以进行放大,缩小和左右轻扫。


手势在设计们的圈子中流行了起来,许多的APP都围绕着手势操作来进行设计。


Clear里的手势操作


就像隐藏的导航栏和使用图标代替文本一样,手势看起来似乎能够为设计师节约一些屏幕空间。(“屏幕上不应该有删除按钮的存在,人们只需要向左或者向右轻扫就可以进行删除了。我们会决定怎么操作的。”)


关于手势,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手势是不可见的。人们需要记住它们,就像汉堡菜单的例子一样。如果你隐藏了一个选项,那么,用到那个选项的人就会越少。


另外,手势存在着与图标相同的问题:众所周知的手势有点击,放大,上下滚动,同时,每个APP也有那些需要慢慢发现和学习的手势。


不幸的是,触屏界面的设计仍然是一个新的领域,在各个APP中,大多数手势还不标准和统一。一个很简单的手势,比如左右轻扫,在各种各样的邮件APP中可能都会大相径庭。


在Apple的Mail APP中,向右轻扫,显示出了“标记为未读”的选项


同样的手势,在Mail Box中,就表示将邮件存档


或者说,想一想,摇晃你的手机,在两个APP中,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在iOS中表示撤销,在Google Maps中表示发送反馈信息。


永远都要记住,手势是隐藏的操作,人们不得不去记住它们。对于你的用户,这需要大量的努力。如果你是一个发起人,也许你可以让全世界的向右轻扫的含义都一样——但是,只有当它是你APP的概念设计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的时候。


4、新手引导


新手引导,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适用于用户第一次与APP打交道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简单的方式能够在一个透明的覆盖层上为用户展示一些标记来解释界面元素。


dcovery APP里的新手引导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烂的解决方案呢?因为许多用户都会跳过你的介绍,他们想做的就是赶紧使用这个APP。即使他们注意到了你的这些标记,当他们把这个关掉的时候,这些所谓的教程也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了(尤其是当屏幕上挤满了信息的时候)。最后说一句重要的,在你的屏幕上添加这些引导的标记,并不会提高APP的易用性,记住下面这句话:


原图翻译:用户界面就和讲笑话一样,如果这个笑话还需要解释才能明白的话,那么,这也不是一个好笑话。


对于你的用户来说,新手引导也许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来设计的更加有用。比如Slack这个APP,使用第一屏来创建一个用户场景。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自己,着重于利益而不是屏幕上的功能。


留住你的第一批用户的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逐步的引导。比如Duolingo,他没有向用户们解释这个APP是如何工作的,而是促使人们做一个指定语言的快速测试(甚至不需要登录),因为用户们可以在做测试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APP是如何使用的。同时,这也是展示这个APP的价值的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方法。



记得住左右轻扫的手势在Apple的Mail APP里和在MailBox里的不同吗?看看他们的逐步引导是如何做的:用户们在开始使用APP之前,必须在APP所提供的一个练习场景里尝试使用这个APP里的每一个手势。



在你准备在一个半透明的覆盖层上设计你的引导标记的时候,停下来好好想想第一次使用你的APP的用户会有写什么样的经历。关注一下使用环境,通常情况下,有更好的方法来欢迎你的用户们。


5、充满了创造力,但是并不直观的空白状态


很多没有经验的设计师很容易忽略APP的空白状态。但是,从一个APP的整体用户体验上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有的时候,设计师们把错误信息和空白状态的界面当作一块展示他们创造力的画布。


比如下面这张Google Photo的空白状态界面:



第一眼看去,简直太棒了不是吗?一个漂亮的矢量图加上完全符合设计规范的布局。


但是,再看一下,就会觉得有写奇怪的东西了:


・这块屏幕里什么收藏也没有,但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那么显眼的搜索按钮呢?难道是想让用户在什么都没有的界面里搜索什么?


・第二个很显眼的元素就是这个矢量图,很明显不可以点击(虽说会有很多人去尝试点击)。


・屏幕上的提示说,我应该找到在顶部的那个超级不起眼的“+”标志。为什么这个提示自己不包含一个添加按钮呢?就像是在说“点击继续按钮来继续”


总而言之,上面这个空白屏幕没有能够帮助用户理解用户所在的这个环境:


・什么是收藏?他们为什么有用呢?


・为什么我什么都没有呢?


・我可以做些什么吗?(我应该做什么?)


当需要创造力时,越少有时会越有用。下面这个空白状态屏在可用性上就做的十分完美。(先让我们忽略那个“现在就点击下面这歌按钮吧”的引导提示)


在Lootsy里的空白状态屏


记住,空白状态(类似于网页里的404页面)并不只是美感和品牌特色。在可用性上,他们更为重要。要让空白状态更为直观。


多问多想


不要说我是错的:设计模式和最佳的实践仍然是你的好伙伴。但是要知道,APP和用户是不一样的:在一个APP里能够适用的方案,在你自己的APP里,也许就一点不适用。这不是一个通用方案就能解决的事情。另外,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为什么一个APP会以某种方式来设计。


自己要多想想,多设计,多研究。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郑小小壮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交互深耕-B端设计师要懂的信息架构

纯纯

网上关于信息架构的知识内容参差不齐,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反复修改多次,尽量用直白的语言结合实例来阐述信息架构。目录如下:





1.1 前言

这篇文章的起源,来源于最近看到的话题“B端设计师会被组件库取代吗?”。从表面上看,在组件库越来越完善的时代,很多页面设计依靠组件库就能够快速搭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B端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其实B端设计的重点并不在页面的视觉上,视觉只是作为设计师最终输出成果的一小部分。个人认为B端设计师工作重心体现在做「正确的设计」,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个设计能否完成对应的商业目标和产品目标;

2.我们的信息呈现是否合理以及能否解决当前需求;

3.用户能否在页面上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而想要弄清楚并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在众多的话题阐述之下,我发现其论述本质上都逃离不了「信息架构」这个概念。因此我认为设计师都需要对这个概念有充分的认知,这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且出色的设计。


1.2信息架构概念

关于信息架构的概念,在百科上面的定义大部分都比较晦涩难懂,比如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解释:

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难明白其中描述的意思。在这里换种思路,将信息架构拆分为信息与架构去理解。

信息指的是内容的载体,常见的文字、图像等都是信息;架构的含义则形容对应的组织和结构。那么信息架构就是将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然后呈现出来。其本质就是研究信息的表达与传递。

通俗点讲,信息架构就是让用户可以更容易的理解我们的产品,让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时可以更顺利、更自然。因此信息架构没有一个具体的呈现形式,它更多的是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各方面。具体主要表现为组织系统、标签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





为什么需要信息架构?我们都知道B端产品设计的核心是「降本提效」,在设计这一侧的可以将其理解为降低认知成本,提升使用效率。

降低认知成本需要我们更好的表达信息,让用户能看明白我们的产品能够做什么,如何用;提升使用效率需要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让用户能够很容易的找到需要的功能;


而信息架构从本质上来讲也正是研究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B端产品设计。如果没有信息架构来作底层支撑,那么我们在页面上看到的可能就只有功能的堆叠,让产品陷入难以上手或者不知道怎么用的尴尬境地。

一个强大信息架构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作为设计支撑点的骨架,它会减少可用性问题,提升整体导航行,创造对用户友好的体验。比如举一个工具层面的例子:

PS的工具栏堆叠在界面各个部分,而Figma的工具栏则集中在右侧且只出现当前需要的功能。很明显Figma在信息架构中的信息组织部分做得更为友好,PS则会显得逊色一些。这也是我们在学习PS的时候会显得比较吃力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良好的信息架构是高效用户体验的基础。视觉元素,功能,交互和导航都是在信息架构的基础上构建的。因此想要做出体验好且合理的页面设计,我们就需要参与到信息架构这个过程中来,和产品一起完成对应架构的梳理。而不是只完成从原型到页面这个部分。


如果想要搭建一个好的建筑,我们需要知道其建造的目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搭建,内部有哪些系统,以及最后呈现的模样。


那么信息架构也同理,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信息是为了什么目标服务,然后我们通过怎样的结构来组织这些信息,以及过程中会用到的信息元素,最后如何呈现它们。这都是我们在搭建信息架构中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如果某些环节没有做好或者没有了解透彻,那么在输出信息架构时往往会出现方向或者策略上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些步骤是如何具体呈现的。


3.1 信息获取:先理解业务,再谈架构

B端行业对于业务理解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在理解业务的基础上,将业务需求转化为对应的设计目标,我们才能够输出合理的信息架构方案。

个人认为理解业务的基础,就是能够用一句话讲清楚当前设计的产品。这句话可以描述为:谁在什么地方想要完成什么目标。比如「用户想要不出门就能够吃到东西」,这就是外卖软件提供的产品服务。


虽然看上去这句话很简单,但其中包括了三个要素:用户、场景和目标。因此我们在分析和梳理业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这三个要素。


3.1.1用户:分清购买者与使用者

用户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在B端设计中,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类角色:客户和用户。比如我们常用的钉钉或企业微信,购买客户是企业,实际用户是员工。

对于企业:「我想要有一款软件可以更好的管理员工」

对于员工:「我想要这款软件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客户决定了我们产品的购买(部分情况下也兼顾使用),而用户则决定了后续产品的复购率。因此在业务理解中,我们需要弄清楚当前产品所处的服务阶段,比如初期为了打开市场肯定更倾向于客户,而中后期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又会偏向于用户。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就是当前产品是为哪些「目标用户」服务,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设计信息架构时对应的不同侧重点。


3.1.2场景:需求源于场景

场景是指需求产生的某种条件,这个条件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时间、地点、空间等,只有上述条件满足,这个需求才能成立。这里可以把场景理解为产生该问题的原因

比如当用户提出「她需要一件衣服」,那么我们就需要弄清楚用户为什么需要添加衣服,是她感冒了自身觉得冷还是因为外界环境冷。这两种场景涉及到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更好的了解业务场景:

1.通过业务方文档进行业务背景的初步理解。业务文档中一般都会包括需求背景,我们可以通过文档进行初步了解。

2.通过业务沟通进一步加深业务背景的理解。由于很多B端业务离设计师本身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对于需求背景中不理解或者比较模糊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与业务方或产品多次沟通来挖掘最底层的背景。

毕竟需求背景是理解业务的重要步骤,我们只有知道需求产生的原因,才能够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案。


3.1.3目标:业务目标和设计目标

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产品最终的方向。我们首先接触到的一般都是业务目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业务目标转化为我们此次的设计目标。


A.业务目标

业务目标就是此次业务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它通常是一个宏观上的描述。比如打车软件的业务目标简单概括来讲就是让用户能够更快速地打到车,减少等待焦虑。我们一般通过文档或者沟通来了解该目标。


B.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我们基于业务目标而给出的设计策略,是一种更具体的实现方式。比如我们要让用户快速的打到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将用户位置和司机位置进行快速匹配,并通过超时补贴红包的方案来降低用户焦虑。从而实现业务目标。而这一过程涉及到的信息点就有:司机位置、乘客位置、等车时间、补贴金额等元素,并需要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呈现方式。


可以发现从业务目标转化到设计目标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确定功能和信息点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设计信息架构。


3.2信息架构核心:信息组织

从前文可以看出我们会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出现很多的信息元素。如果不经过对应的组织和处理,直接堆叠在一起,那么信息含义会比较乱且难以调用。比如下方:

而右侧图片信息的组织过程可以理解为通过将零散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再以某种结构化的形式将它们重新组合排布的过程,直白一点就是先分类,再结构化呈现。我用一张图来表明这个过程:

那么这个过程中「信息组织」和「结构呈现」到底应该怎么做,也就是接下来要讲的组织方式和结构类型。


3.2.1组织方式:模糊分类和精确分类

组织方式可以分为精确分类和模糊分类。精确分类就是我们会利用物体本身物理属性来进行分类,比如位置、字母表、时间、类别、层级等方式进行组织。一些工具类应用例如滴答清单内容信息都是按照时间来进行组织的:

而模糊分类则是按照更为主观的逻辑对信息进行分类, 如主题、任务、用户、隐喻等来进行归类,比如我们常用的APP商城是按照不同的主题类别来进行区分的。

但在很多时候,产品倾向于将两种组织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型组织方式,从而能够使我们的整体组织形式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蓝湖的信息组织,其中既包含了模糊分类(按使用类型等分类),也包含了精确分类(按上传文件时间等)。

其实在大部分B端产品中,大都按照模糊分类来进行处理,比如按照任务、流程等方式。而精确分类更多用于在页面内的局部信息模块,比如创建时间和文件大小等。


归根结底,我们分类方式的选择需要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用户、场景和目标,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分类更具说服力。


3.2.2组织结构: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当信息按照分类维度组织后,我们接下来就是把整体信息进行结构化,这样才可以将信息整体连接起来并呈现出来。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组织方式:


A.层级结构(最重要的结构)

这是信息架构中最为常见的结构,也是比较符合用户认知的结构。有时也称为「树状结构」。以子父节点的形式一层一层延展。

层级结构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承载复杂的多层级内容,通过层级递进的方式将复杂的多层级拆解得更简洁。


但我们需要把控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指的是在层级结构中每一层的数目,最好控制在7个以内。如果广度太宽意味着每个页面会给用户展示太多的信息,增加寻找内容的负担。深度为纵向结构,建议一般3层,最多不超过5层。过深的层级会让用户点击很多次,且不容易被用户发现。比如飞书的基本信息架构也是主要以层级结构来进行的。


B.矩阵结构(多维度结构)

矩阵结构是各个节点都相互连接的一种信息架构方式,通俗来讲就是用户既可以通过多个维度去触达同一信息,也可以从单个维度连接多种信息。

这种结构其实就更类似于我们在做相关功能时:比如当你进入电影全屏时想要退出时,既可以通过点击按钮退出,还可以通过键盘的Esc返回到,通过多点触达同一操作。


又比如我们的联系人功能,我们既可以通过输入数字拨打电话,也可以查找联系人进行拨打,还可以查询电话记录进行回拨。

矩阵结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用户提供多种路径,使用户能够在不同路径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


C.自然结构(随机性)

自然结构不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都是被逐一连接起来的。

自然结构一般都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更倾向于泛娱乐化的C端应用。比如我们常见视频网站的在推荐流都是应用的自然结构。比如打开B站等视频平台,你很难猜到刚进入看到的是什么。

但一般自然结构不会单独存在,比如B站在自然结构中也绑定了层级结构来进行层级上的划分。


D.线性结构(单一性)

线性结构是非常单一的一个结构,整体是一层一层向下递进。比较强调先后顺序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我们常见的软件安装程序等,也可以用于部分功能结构,比如网站的视频发布,一般都是经过上传-编辑-发布这三个步骤来依次进行。

大家可以发现在进行信息架构时,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运用多种组织结构方式,我们需要根据对应的用户决策场景来考虑让最适合的几种方式相结合。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快速的获取信息。


3.2.3注意事项:关注用户心智模型

在信息的组织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用户的心智模型。比如当我们看到红点就知道有新信息通知,看到下拉箭头就知道可以展开。这是互联网产品在无形中给用户建立的底层习惯认知。用户目前对于普遍产品的一些基础布局、功能名称和交互逻辑都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这都属于用户的心智模型的内容。


因此我们在组织信息时尽可能不要去打破用户常见的心智模型,否则必然会导致用户的不习惯。我们常见的「扫一扫」功能,微信、支付宝和QQ会隐藏在「+」号里面。而微博和抖音却分别放置在了「我的」和「搜索」里面。

这样会导致用户难以发现该功能。因为用户接触新的信息时,会以最初接触的局部信息为依据展开并形成初步认知,用户认知中的信息组织逻辑和实际信息的吻合度越高, 他在进一步查看或寻找信息的过程中体验会更顺畅, 反之, 若一开始形成的认知与实际信息的差异过大, 在后期的信息搜寻过程中则容易遇到困难。而这个吻合程度其实就是用户心智模型。


虽然建议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用户心智,但并不是说绝对遵循。对于用户不熟知的场景或者某些专业术语,我们需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提示(比如标记注释等)来引导用户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刚才提出的抖音扫一扫,它的应用场景其实是用于抖音官网后台登录,且在后台登录时已经给出了对应提示,那么这样的设计也是合理的。


3.3信息架构支撑:标签、导航和搜索

当经过上面的信息组织,其实我们已经能够归纳出一个大体的信息架构框架。但在信息组织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三点:标签、导航和搜索。这对于信息架构的完整性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1 标签系统:让信息识别更通用

标签系统,通俗来讲就是要我们对当前整个系统信息节点的命名,从而让信息的呈现更容易识别。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可以看到左侧和右侧关于卫生间的信息标示,可能左边你能一眼区分,右边可能就需要反应半天才能猜出到底代表什么含义了。


这其实就是关于我们的信息命名是否能够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的场景,也就是我们标签作用所起的作用。标签可以分为图片和文字标签,都需要考虑用户对该信息命名的认知程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心智模型。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去定义标签名称呢,这里需要注意2个方面:


A.优先选用被行业广泛接受的词或图标

在进行标签定义的时候,尽量选择已经被用户所熟知的词语,比如「工作台」「通讯录」等已经被运用得非常熟练,对于类似功能就直接以该形式命名,比如我们的设计软件中,很多图标和功能名称都是通用的:

这样做能够很大程度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因此在B端设计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我们所在的行业,哪些名词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无需再造新名词。


B.不确定的词语可以参考竞品或调研来决策

当某类功能或场景的标签难以确定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去找一下竞品是否有类似功能,或者找该行业的领头羊(比如聊天工具的巨头微信),那么在进行标签定义的时候,可以参考它的命名体系。因为它已经替我们教育了一部分用户,会间接降低学习成本。


如果某些标签在上述过程中还是无法确定,那么我们结合自己经验或者与咨询业务相关人员来进行讨论,在必要时候可以在标签旁边添加注释来进一步说明。


3.3.2 导航系统:让用户不迷路

导航系统其实应该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系统了。就像使用导航系统来规划行程一样,导航系统都会存在于每个网站中。比如我们常见的侧边导航、顶部导航等。

因为网上关于导航系统已经有很多资料的讲解了,在这里阐述下四类导航的含义:

1.全局导航:位于页面最上层的导航,用户几乎在页面的每个地方都可以看见,是最高层级的导航系统;

2.局部导航:位于最高导航的下级子类导航,子类导航并不是必须的导航,根据场景进行取舍;

3.情景式导航:通过点击文字链接进行跳转的导航,比如在个人资料里面植入其它网站的链接地址;

4.辅助导航:这里包括网站地图,网站索引,网站指南等辅助类型的导航。


辅助导航的网站指南包括新手引导和演示教程等。现阶段更巧妙的功能引导,是当用户在进行某些功能的操作时及时进行提示,这样不仅达到了为用户引导的效果,还减少了一连串的新手引导对于用户的打扰。比如figma在进行组件更新后,只有当你调用组件功能时,才会及时进行提醒。


3.3.3 搜索系统:让用户轻松找信息

搜索,是我们平日最常用的查找信息的功能,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进行信息的检索。虽然搜索功能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每个系统每个页面都需要搜索。我们决策是否添加搜索时需要考虑下列三点:

1:内容复杂度:当前页面承载的内容复杂度如果较少,对于简单内容页面往往不需要搜索;

2:内容性质:当前页面的性质是偏向于用户浏览还是查找,根据用户行为来决定是否需要搜索;

3.搜索场景:如果搜索场景很简单,考虑是否只用筛选或分类就能够解决问题;反之如果搜索内容很复杂,我们还可以搜索结合筛选来更好的查找信息;


上述3点决定了我们是否需要考虑搜索功能。而关于搜索的其他细节点,比如搜索规则和搜索结果等,在这里不做进一步的阐述。在这篇文章中更重要的是弄清楚我们何时需要搜索功能。


3.4信息架构表达:视觉化你的架构

我们通过上述方法已经知道如何梳理信息架构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呈现它呢。这部分其实也是很多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资料认为信息架构就是单纯的指思维导图,但实际上信息架构并不能单纯只用思维导图就能够完全表示。

因为信息架构包含了很多部分的内容。只能说思维导图可以是信息架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可以帮助我们在思考阶段梳理整体产品的信息构成。


这里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功能结构图」和「信息架构图」到底什么关系,这里用两张图示例:

可以看到,功能结构图更多体现的形式是功能阐述,一般形式为名词+动词,比如头像设置;而信息架构图重点呈现的应该都为信息元素,一般为名词,比如头像图片。

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产品架构图,其实更偏向于功能结构图和信息架构图的结合。因为在很多时候阐述信息构成时需要依赖功能进行辅助说明。


因此这篇文章讲述的信息架构更偏向于基于产品的整体架构。其实信息架构对于呈现形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帮助你清晰表达产品整体结构就行。《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第4版中其实也并没有对表现形式这一块进行严苛的定义,其用「显示信息元素间的关系——站点地图」的说法概括了信息架构的呈现形式,其表达如下:

可以看到其表达形式包括思维导图和流程图等形式:思维导图的优势是能够总览全局信息,查看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而流程图的优势则更能够表达整体的逻辑关系。


因此信息架构的呈现需要根据你的产品场景选择合适的视觉框架表达。不必让形式限制了我们的发挥,而是应该形式追随于我们的架构表达。其只是一个信息梳理结构的说明结果(类似于中间态),我们需要借助它来更好的阐述思路与沟通想法。


3.5信息架构之后:让信息具像化

在输出信息架构之后,其实这里想聊一聊页面的呈现。因为当梳理好大的框架后,剩余的页面细节其实都需要通过原型图来进行体现。这个过程是从框架到页面的阶段,其实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这里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注意点:

A.页面能够让用户看懂

这其实就是涉及到我们的信息组织和标签系统。如果当我们的某个页面不能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取到该页面表达的信息,反思一下是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好。是标签系统含义模糊呢,还是信息的组织分类方式不对。从页面呈现倒推信息架构。

综合来说就是设计时的排列要考虑用户的心智模型(比如网页的常规排版和通用名词定义等),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地方给予用户帮助和解释。虽然B端产品想要完全避免学习成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其学习成本。


B.考虑用户的视觉动线

当我们在进行信息排列时,这时需要思考的就是用户的视觉动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觉浏览「F模型」和「Z模型」。对于不同的信息流来说,采用不同的动线模型能够让用户更好地查找信息。

F模型和Z模型的使用区分其实就是在使用场景上,对于内容页面来说F模型会更为合适(比如文章或者搜索结果),适合文本类的内容。但对于非文本的页面,则更适合用Z模型,Z型模式的设计跟踪了人眼扫描页面时的路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能够更好引导用户的视线。


C.掌控好适度的信息层级

B端由于在视觉的发挥空间不多,那么相对来说保持良好的信息层级能够让整体的体验变得更为良好。

不管是原型图还是视觉,整体的视觉层级要体现得更为清晰。按理说最好的视觉层级控制在三级左右。如果发现视觉层级过多,需要考虑是不是因为信息架构设计时纵向层级过深,通过调整架构的形式来更好的呈现信息。以及对同页面的信息进行重要程度分级。


当我们做完或者听别人阐述对应的信息架构时,该如何评判呢,到底怎样的信息架构才算优秀呢。个人认为可以从3方面去进行判断:

业务层:

1.设计目标合理:能平衡商业目标和用户的目标,保证客户和用户都有较为良好的体验;

2.核心任务目标:能够让用户顺利完成产品的核心任务,需要通过用户测试来进行验证

结构层:

1.平衡广度和深度:在进行功能使用时不会隐藏的太深而找不到,是否有冗余步骤

2.保证拓展性:当前信息架构在面对未来新增或者删减信息时能够稳定拓展

体验层:

1.保证易读性:用户不经过介绍,通过页面信息呈现能够看懂该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

2.保证易查找性:用户在需要某个功能时能否快捷的找到,是否有多种查找方法(比如搜索或筛选)


合理的信息架构需要具备以上条件,我们需要在做设计呈现时也尽量保证以上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业务目标的重要性来选择某些点进行满足。


梳理一下整体文章的架构,其实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形式来进行拆分的:

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观点,不是让设计师独立去梳理整体信息架构,而是让设计师拥有信息架构意识,了解其是如何进行并产生的。这样你在看到整体架构时,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去判断它的好坏,并通过自己的理论认知去理解和改进不好的地方。


当我们对信息架构有足够的认知时,我们在设计页面时才能有合理的思考方向,做出「正确的设计」,避免成为无情的作图机器。信息架构作为产品交互视觉最底层的支撑,只有骨架搭好,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才能够有本质上的提升。


注:文章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不足之处,如果对文章中内容有更好建议,欢迎随时交流。


  参考资料:

《web信息架构》第四版

《信息焦虑》

《用户体验要素》

《信息架构设计》

「从设计前/设计中阶段,了解信息架构知识点」

「互联网产品如何搭建信息架构」

文章来源:进击的M(站酷)
作者:进击的M

转载请注明:交互深耕-B端设计师要懂的信息架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B端引导设计指南

纯纯

B端产品中很常见但是很少提及以及忽略的一个领域——引导设计



文章来源:一九互七(站酷)
作者:一九互七

转载请注明:B端引导设计指南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如何进行表单体验优化-中台系统

周周

本篇文章将分享Web端表单体验优化等相关内容,分析设计师在设计B端类产品时如何让用户愉悦并的填写表单。

表单作为基础通用组件,也是在各个企业级中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之一。在用户界面中表单无处不在,比如:用户注册登陆页、支付页、用户反馈、共享信息数据录入等不同类型的表单。当我们使用/设计表单页面时看似是按钮、输入框等表单组件进行组合搭配使用,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业务使用中却有着无数可推敲的细节冒出来,常常给设计师造成较多的困扰。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哪些内容会给设计造成困扰呢?举几个例子:在实际的业务中很多产品因为业务导向需要入海(非中国区方向),所以就存在表单标签对齐方式问题,如果右对齐可能在中文的情况下表单标签预设宽度正好合适,但是当用户切换到多语言时因为语言差异会导致折行严重等一些列问题,相当影响体验;设计师常常疑惑表单标签是顶部对齐、右对齐还是左对齐,他们的差异点在哪呢?必填与非必填项以什么形式告诉用户会更加合理呢?表单按钮放在页面哪个位置体验会更佳呢?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设计细节,往往一些好的设计细节提升总会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用户体验。针对以上这些举重若轻的问题我们一一明确、抛出并与大家一起来进行由浅至深的探讨「如何提升表单体验」

重点概览

一、表单分析

二、体验与优化
三、排列与布局
四、写在最后 

表单分析

1.1 表单的重要性

在上面的前言中也提到了表单作为基础通用组件,也是在各个企业级中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之一。并且在《Web Form Design》一书中 Luke Wroblewsk 也提到了“表单决定了最关键的界面中交互的成败”,当用户使用网站时会有一个特定目标,如果设计得好,网站将实现有效性。效率、用户主观满意度以及特定用户在特定使用环境下所达到的特定目标,也是设计师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表单往往是目标用户和整个产品的一所桥梁。因为,尽管人机交互的发展进步,表单仍然是用户在网络中进行交互的主要方式。所以表单是被认为完成目标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我们以淘宝来举个典型的例子,淘宝属于国民电商平台也是亚洲较大的网上交易平台,提供各类优质商品。从平台的特性来讲,它以用户下单并成交作为最终目标。其中支付表单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用户从购买到支付完成以分步形式进行,第一步填写基本信息并提交订单,第二步选择商品并选择支付货款至第三方,第三步买方确认收货并自动打款给商家,第四步完成订单并评价。在填写表单时中间没任何阻断,用户能很顺利的按步骤完成订单。淘宝支付表单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步表单。

1.2 拆分表单

我们简单提一下表单组成(网上有很多详细的相关文章),一个完整较复杂的表单是由7个基本组成部分,表单类别、表单标签、表单基本组件、占位提示、帮助信息、按钮、校验。表单可以包含以上组成部分,但不是一定都要有,比如:移动端填写验证码时为了减少用户操作,当用户填写完成之后直接提交表单验证。

表单类别:第一时间告诉用户此段落的表单大致内容,减少用户理解并承担着概括内容的作用;

表单组件:包含了输入框、下拉框、日期选择器、时间选择器、开关、上传等十几种类型,是形成表单的核心内容;

表单标签:表单标签承担着对输入项或设置项的解释作用,所以表单标签需要合理设置,核心点是帮助用户快速理解每一项字段的作用;

占位提示:使用通用的认知提示并且以较弱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填完信息即消失。注意:占位提示不能替代标签,因为消失的占位提示会拉长用户的短期记忆,如果没有表单标签用户将无法在提交表单前检查他们填写的所有信息。文章下面会详细分析。

帮助信息:当表单标签不足以对输入项准确说明时,这时候需要使用文本提示用户。它不仅能让用户提前感知输入后的样式,还能够有效的告诉用户该如何输入以及表单提交后达到的目的。

按钮:当用户完成信息录入时,按钮能够对表单内容进行校验或提交。

校验:对用户信息录入内容进行校验并给出对应的错误提示。如:内容是否为空、类型格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业务逻辑等等。校验时有两种规则,分别是使用即时校验(失焦即校验)和点击提交按钮以后的最终校验。状态分别为错误、警示、成功。

1.3 表单类型

基础表单

较为简单的一类表单,把所有表单字段平铺在页面中,字段内容较少。当用户输入少量信息即可完成一个简单快速的任务。例如:此类型表单常常用在简单的登录注册中。

分步表单

较为复杂的一类表单,把一个相对复杂的表单字段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根据业务属性进行步骤分组利用步骤条告诉用户所完成的流程和进度,当用户每次填写都意味着一次节点完成,整个流程结束给予明确的结果反馈,并以提交成功为最终。分布表单有利于减轻用户由于表单大而复杂的造成的填写负担,并且能减少用户表单填写出错率。

分组表单
 将一个复杂表单拆解归类分组。分组表单与分布表单特点较为相似,都可以减轻用户因为表单大而复杂的造成填写的负担,并且能减少用户表单填写出错率

体验与优化

1.1 必填项or可选项

在设计表单时大多数设计师都习惯性的使用星号表示必填字段。但那么问题来了,针对必填项和可选项用那种形式才是最科学的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当表单中的必填信息多于非必填信息时,如果使用红色星号表示必填项,那么大量红色星号导致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使得用户无法快速识别哪些是必须填写的,哪些是不必须填写。并且使用红色星号会带给用户一些恐惧感,它增加了出错的风险并降低了表单填写率。因此在表单设计中,当必填项多于非必填项时,隐藏红色星号标记,通过暗提示标记可选项的形式来帮助用户识别。

红色星号对于不同用户也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差异。对比较有经验的用户可能表意较为明显,但不代表所有用户都能理解,比如一些非中国区用户使用国际化产品时存在不同认知,因为每个国家本地化差异较大导致认知差异。

还有一点是表单中视觉噪声越少可读性越强,因此当必填项多于非必填用非必填字段提示用户会更好。

1.2 单列布局or多列布局

多列表单字段会导致用户视觉路径变长,因为如果表单中有水平相邻的字段,则用户必须以Z样式进行视线扫描,整体的效率和工作量都更大,使清晰的路径变得模糊并加长用户阅读时间。多列表单可能会存在用户跳过他们实际要输入的必填字段,将数据输入到错误字段中。而最终校验信息时用户得反复检查错误项导致用户放弃填写。

如果表单使用单列,则完成的路径是页面垂直向下的一条直线,单列布局能够给用户呈现一条清晰的视觉路。因此,表单较为简单时尽量避免将表单分成多列,在业务场景允许的情况尽量使用单列(部分业务诉求和一些特定场景要求,多列布局会更节省垂直空间,但是多列布局需要考虑字段之间的关联性,这里不强求一定只能使用单列布局)。

1.3 将复杂的表单分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在设计师设计表单时可能业务场景复杂、字段较多,即使设计师把很多不必要的字段都删除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这时候设计师需要将大型任务分解为一系列较小的任务,使得表单更加的简洁。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将步骤以视觉的方式传达给用户数量、名称、说明等信息,更加提高用户满意度并且能激励继续填写。

但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过于细化步骤以及在小型弹出窗出现过多的步骤,过多的步骤不利与用户填写和记忆,反而增加用户负担。

1.4 按钮的位置

按钮放在页面左下角比较好还是放右下角比较好?这是设计师在设计表单时常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其实在14世纪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约翰·古腾堡提出一个概念古腾堡法则(Gutenberg Diagram),又称对角线平衡法则。它指出用户在浏览页面或一些布局时,视线往往趋向于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进行扫描。左上角是第一视觉落点区(主视区),而右下角是最终视觉落点区(终点区)。与之相对,右上角和左下角则是视觉盲点。用户的视觉移动端规则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所以,界面中的左上和右下是用户视觉最为重点关注的位置。遵循古腾堡法则,设计师应该把界面的关键元素放在主视区,终点区可以放按钮、强提示,盲点区可以用来放一些相对次要的内容,如辅助图形、文字信息。

同理,表单中会出现组合按钮,比如:取消与确认、提现与充值。根据古腾堡法则,用户使用界面时从第一视觉落点区是主视觉区(Primary Optical Area),最终停留在结尾的终点区(Terminal Area)。

如下图是一个弹窗类型的表单,如果根据业务诉求确认操作重要程度强于取消操作,那么确认按钮应该放在取消按钮的右边。因为确认按钮放在右侧(终点区) 用户关注度会更强。

1.5 占位提示避免代替表单标签

常规的占位提示作用是使用通用的认知提示并且以较弱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当在字段中填入内容这些提示通常会消失。


设计师常常遇到表单字段较多并且页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为了减少横向节省空间设计师常常的做法是将表单标签删除,使用占位提示文本作为信息提示。但是设计师必须有意识知道到这种方式适合使用在较为简单的表单中,比如:表格中点击修改名称操作,弹出气泡并且气泡中只存在一个字段。或者是在用户非常熟知的登录注册等较为简单的表单填写时使用。但是当用户需要填写大量字段信息时不建议使用占位提示代替表单标签的方式。原因有两点:1. 当用户选中文本框填写时,占位内容即消失,这时候用户无法检查并确认其所写的内容是否符合预期。2. 当用户看到文本框中已经回填内容了,误认为占位提示是默认回显内容,造成内容已经填完不需要再操作的错觉。

针对上面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在Material Design中有提供针对上面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这边暂时称其为“浮动标签”,默认情况下输入框内显示占位文本,当用户输入内容以后占位文本浮动到内容上方与内容左对齐。 

1.6 校验反馈及时并准确

设计师通常认为用户在填写表单时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表单录入,但事实相反。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特别是在一些业务较为复杂的表单中用户极易发生错误,这时候需要需要明确的校验信息、准确的校验时机、输入的限制提示。

错误提示校验

错误校验提示一般存在于错误率较高情况下出现,如:在登录注册时,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如果用户输入的手机号码不符合特定的输入格式,那么这时候需要明确标记错误原因,准确的帮助用户找到问题并解决,避免错误提示描述模糊不清误导用户。错误提示一般会采用“双重视觉强调”来显示错误,除了输入框突出显示外,同时需要在输入框下方加入红色指导文字。如下图所示为西瓜视频登录注册场景下的截图:

限制与格式提示

在表单中如果出现特定格式时务必要提前告知用户。可以在输入框中显示概括回答的方式引导用户,如:请输入日期,eg:mm/dd/yy。这样便于帮助用户提前感知,减少表单填写错误率。

校验时机

为了避免用户在提交时表单时出现大面积的报错问题,设计师可以使用实时校验的交互形式。如:在用户输入完成之后鼠标失焦后进行信息校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时校验时避免用户还没有输入完成即出现校验误导用户,所以需要准确判断鼠标是否失焦。如下图所示为西瓜视频登录注册场景下的截图:

1.7 字段长度与输入预期成正比

在实际业务中,设计师常常习惯把每个表单字段都设置成相同的宽度,在视觉效果上看感觉会比较统一,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体验欠佳。字段的宽度应该向用户暗示所需输入内容的长度从而减轻判断负担。在Ant Design 4.0 系列分享的文章《整齐划一?不如错落有致》中分析到错落有致的排版表现似乎比整齐划一的左图更舒适,因为在视觉上我们更容易将右图的空间和内容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但左图过度的对齐导致暗示隐性的截断,我们惯性视觉会产生表单字段右侧空间缺了一大块的错觉。

文章总结到“表单宽度的处理方式核心旨在解决两个问题:1. 暗示填写内容长度;2. 表单项布局排列效果,我们通过设置合理的默认宽度尺寸和描述关系,就可以让设计师们跳过部分繁琐磨人的细节思考,快速搭建表单宽度合理且舒适的页面。”如下图所示:

排列与布局

1.1 定宽or自适应?

表单做定宽还是做自适应?哪个“更好”的这个问题时常困恼着我们。其中Button、Radio、CheckBox等本身是定宽组件还好,它根据内容自适应即可,但是当遇到Select、DataPicker、Cascader等类型时就会开始纠结这个问题。在实际的业务中不论是做理想中的定宽还是自适应,很多情况下浏览器窗口大小不一可能导致在一些极限情况下都会产生不尽人意的情况。脑补一下,比如:在笔记本的小屏幕下左对齐并定宽效果还不错,但是当你把页面呈现在较大显示器下,这时候页面右侧又会呈现出大面积的空白。参考AntDesign提供的典型页面以下三种样式是都会造成不同的反面效果。


所以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如果没有明确自适应和特定自定义宽度的需求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将关联性强的字段分组
如果页面横向宽度足够大时,可以将一个区域中字段较多、并具有关联性字段进行分组,这样不仅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利用,还可以通过字段之间关联性暗提示帮助用户更好理解。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多种分组原则,可以使字段之间具有相关性:接近度,相似度,连续性,闭合性和连通性。将非结构化字段分组为几个机构化的集合提高表单的可用性。

设置字段宽度梯度

可以给字段设置几档宽度梯度的尺寸,我们可以站在AntDesign这个巨人的肩膀汲取一些相关经验,其中4.0系列分享的文章中总结到其经过对十几个业务线梳理,将组件宽度定义了5中高频的空间尺寸,分别是: XS(80~160px)、S (160~280)、M(280~360px)、L (360px~480px)、XL (480~560px)。根据原理,我们可以假设原子宽度XS为100,那么通过尺寸的倍数+间距的方式来计算其他的四种尺寸(间距暂定8px情况下得到:S=208px、M=316px、L=424px、XL=532px),通过此计算方式也是用来解决视觉对齐规则,如下图所示:

1.2 表单标签顶部对齐or右对齐or左对齐

在设计表单时到底是左对齐、右对齐还是顶部对齐呢?这个问题也是在实际业务中设计师发问频率较高的一个棘手问题。其实,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有相对的利弊,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在Matteo Penzo《Label Placement in Forms》文章中有分享过关于表单标签放置的研究,下图是Matteo Penzo研究总结得到的浏览时间表:

表单字段顶部对齐

将表单标签放置在其对应输入字段的正上方,并垂直左对齐排列,用户只需依次向下浏览即可看到标签与输入字段两个元素。其优势是横向屏幕空间足够,能够比较友好的适配多语言适合非中国区业务表单使用。并且根据上面Matteo Penzo的时间表上看,顶部对齐的浏览和填写的效率也是3种常规的对齐方式中较高的一种。不足点是会占用较多的纵向垂直屏幕空间,此外应当注意每组表单标签和输入字段与其他字段组的间距,以免层级区分度不够的问题。

表单字段右对齐

将表单标签放置在其对应的输入字段的左边,标签右对齐。其优点减少了占用屏幕的高度,并且表单标签与输入字段关系较近,所以用户在填写表单时效率较高。不足点是由于表单标签的字数不可控(特别是针对非中国区业务时,多语言切换可能会出现超长的文案,甚至出现折行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左侧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可读性不高用户在查看表单时比较费劲,并且不太适合非中国区业务。 

表单字段左对齐
将表单标签放置在其对应的输入字段的左边,标签左对齐。表单标签和输入字段距离较远,用户从左至右浏览时间变长,并且根据上面Matteo Penzo的时间表上看,左对齐的浏览和填写的效率是3种常规的对齐方式中最慢的一种。但是,如果业务需要用户对表单放慢速度并谨慎填写(复杂表单或者表单中含有大量高级设置的陌生数据时),左对齐的方式会减少部分用户的出错率。但不太适合非中国区业务。

1.3 表单布局类型 

常规布局(简单)

 在实际业务中当表单字段较为简单时可使用,表单字段至上而下单列排列布局,用户只需纵向阅读填写,填写完成率较高。

多列布局(较复杂)
垂直空间有限并且表单含有较多填写字段的复杂表单时,可将具有相关联字段放在一个卡片区域中进行归类,将多个字段组合在一行,形成多列排布的暗提示帮助用户更好理解。

区域分组布局(复杂)
表单含有较多填写字段的复杂表单,可将具有相关联字段进行分类并以标题区分的形式进行字段分组,并且表单字段都在一个卡片区域内。

卡片分组布局(高复杂)
卡片分组布局一般用来处理高复杂类型表单。当业务中希望页面承载众多表单字段时,可将信息相关性弱的字段拆分为多个部分,并通过多个卡片分组承载不同类型字段,每个卡片都需有个卡片类别标题。 

 

写在最后

本篇文章从分析表单在产品中为何如此的重要,总结了在日常工作中设计师常常遇到的表单类型和布局,设计师可通过文章中的建议和案例进而合理的选择并灵活应用。以及在实际的业务应用场景中设计师如何规避和注意一些设计细节进而提升表单的体验。文章通过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此篇文章更多的是受到启发(而不是限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灵活应用并举一反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产品设计师不论是表单设计还是全局的页面设计,都需要有理解业务本质的能力和全局的业务思考能力,不然常常会被称之为“喂,那个画图的设计”。

文章来源:tob.desig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界面设计公司搜集精彩设计二十五例:后台管理软件界面设计欣赏之二

雪涛

后台管理界面设计欣赏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和丰富关于企业信息化和后台管理软件界面设计的特点及数据可视化的表达方式。

平时也会搜集企业信息化和后台管理软件界面设计表现方式,作为企业信息化和后台管理软件界面设计资料的参考,分享如下:

ui界面设计欣赏三十例:后台管理软件界面设计欣赏

蓝蓝

点击查看原图

在整理后台管理软件界面设计欣赏时,翻看以往的资源库,发现前十年的ui界面和现在流行的风格真的是截然不同,目前风格趋向简约、扁平、轻量级图片,以色块、线为主,占用资源更少,这是随着人们对IT软件的认识层次从初级到高级在审美上的体现,更注重本质的信息,软件内在的交互易用和操作体验。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