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靡社交圈的产品「绿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细节?

雪涛

这几天,各个产品群设计群又被「绿洲」的话题刷屏了,自从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这款产品后,一时间中国版ins、意图称霸图片社交、趁小红书下架抢占用户等等说服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看看绿洲这款产品有什么不同。

绿洲是什么

绿洲是一款社交产品,从已经看到的产品功能和内容上,类似ins,也就是说他是一款图片社交产品,由新浪推出,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除官方邀请的kol外只能通过邀请码注册使用。

社交产品在国内难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说,但社交产品一旦做成产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让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这个宝藏发起冲击。那么为什么新浪选择的是图片社交产品呢?

为什么会选择图片社交

首先是基于国内市场,还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图片社交产品,不像国外已经有了ins,国内的图片社交领域勉强还能算作是「蓝海」,加上最近小红书下架导致市场有短暂的空白,大批kol和内容生产者出走。也正是推出这款产品的良好时机。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的社交产品形态存在「跳代」的现象,从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视频社交,并已经有了很成熟、用户规模极大的产品抖音,所以从产品发展形态来看,图片社交产品在国内并没有什么生存土壤。这里我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图片社交在国内还是有机会的,而且机会不小。对此我有以下几个维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传达效率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图片的信息含量是远远大于文字的,使用图片能够更的传达信息和更丰富的情感,想一想过去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书来体现某些情感和精神。但是在科技社会里,往往是一张摄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图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观,人物、场景、颜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而不需要通过文字进行描写,也不需要运用很多写作技巧进行铺垫。这并不是说图片比文字更优秀,而是说图片的形态在互联网产品中可以更的传达信息和情感。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说:图片的信息和情感的传达更,那视频也同样比图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为什么图片社交还有机会呢?这就要说到下一个维度—内容生产门槛。

2. 内容生产门槛

无论是图片社交还是视频社交,内容都是产品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现在大家在看抖音时,大部分高质量内容都是由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制作的,其中涉及到选题、剧本、拍摄、剪辑、后期、压缩等等流程,即使不是专业的团队生产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生产者。流程一长,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门槛就会变高。如果不是为了靠抖音赚钱、如果不是为了增粉变现,又有多少人能投入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生产内容?内容不多、质量不高又怎么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参与-生产最后形成闭环?

绿洲则不是这样,虽然用户可以上传视频,但主要的内容还是图片,拍一张图片的各种成本要比拍一段视频小太多啦,结果就是有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可以参与进来,而不是被高门槛拦在产品之外,当你生产了一段内容,至少要发给几个亲朋好友来看看吧?即使只在产品内部发个动态,如果有人为你点赞、评论、又关注了你,至少再拍一点的动力会大一些吧?这样循环下去,内容、用户就全部都有了。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发图片,那么还会有这么多人使用吗?原因也是图片的生产成本要大于文字(非文学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认为,内容生产门槛也是绿洲的优势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后一点则是大众用户的信息接受程度。我们可能从新闻报道上经常能看到体育记录的突破,例如几十年前科学家预言了人类短跑极限早就被突破几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类平均寿命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提高了几十岁。这里我想说的是: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类对于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过去看纸质书和现在拿着手机,每天阅读文字图片视频等等能达到过去的多少倍?这里我没有找到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但是这个增长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见应该会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会倒逼着改变产品形态、过去我们每天只能接收2000个文字和50张图片,所以我们习惯看报纸。现在我们每天能接受10000个文字和300张图片,所以我们在用头条用微信用微信用抖音。当用户有了适应一项改变的基础,那么必然会出现满足用户这种进化的产品。抖音是,绿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网红

前几年无论公众号、头条号、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实现财务自由的幸运者们,但更多的确实没有抓住平台早期红利的玩家,在众多自媒体和直播平台都成熟之后,想要从中获利是越来越难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并且很有潜力的新平台。那这些错过了上一波机会的预备役kol和网红们会不会蜂拥而至呢?而更多的现有kol和网红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影响力和粉丝规模也同样会去参与一番。去了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会给更多人安利这个产品。

说他有潜力是因为它占据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已经说过,市场潜力巨大又缝小红书下架,地利则是国内暂无一家独大的图片社交产品,人和则是拥有几亿活跃用户的微博作为后盾。如此的产品,再加上利益驱动。想必内容方面已经问题不大了。

5. 内测+邀请的机制

这几天下载了绿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如果你没有邀请码的话即使下载了也是不能注册的,整个产品还处于「内测阶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请的部分kol和少量内测用户才能使用,每个内测用户又只能邀请一定数量的更多用户。并且整体内测数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内测人数已经满了,之后即使有邀请码也不能注册使用。那么这个内测+邀请机制有什么好处呢?

有种说法是饥饿营销,利用用户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来获取更多用户。但这种说法有点说不通,因为内测总人数是有限制的。并且现在不是几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内测限制注册人数那明天用户就把你忘了,毕竟现在产品这么多,娱乐活动数不胜数,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产品稀缺的时代了。我大概有两点猜想,一是产品方希望通过内容试水,看看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进而做出符合国内用户习惯的修改再大规模推广(嗯,之所以要做符合国内用户习惯的修改是因为他太像ins了~),二是产品方希望变「爆火三天死」为「细水长流」,之前的马桶MT、聊天宝、包括子弹短信等等产品在刚刚发布的时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户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过了百万大关,但是现在呢?还有多少人在继续用?增长曲线还敢贴出来吗?而使用了内测+邀请机制则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户维持一定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又不会因为用户的三分钟热度而快速冷却,对于社交产品而言,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在用,那你继续用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如果你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经卸载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载回来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细水长流的方式不断召回之前的用户,用留存做增长。

上面说了一些我为什么认为绿洲(或其他图片社交产品)有一定生存空间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绿洲中一些很不错的设计细节。

一些设计细节

1. 条目巨大,更重视内容质量

用户的一条动态(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一般习惯称之为条目,下面以条目称呼它)往往占据了一整屏的空间,作者使用的还是长度较长的全面屏手机依然如此。这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品方比较重视内容。做产品设计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条目占据的空间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转化,对应到绿洲中这个转化就是点赞、评论、关注等等用户的操作。一旦用户做出这些操作,就会对产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习惯,也就有更多可能性变成活跃用户。当然条目占据空间过大同样有风险,也就是如果这一条内容的质量不够高的话用户可能会产生流失,因为用户可能并不会继续向下滑动去看下一条内容了。所以一般内容质量较高的产品条目占据的空间较大,质量较低的产品条目占据空间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条目,用户数量换质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条对用户形成转化。所以绿洲的这个设计细节作者猜测是产品方重视内容的体现。

2. 上传图片,实时看到效果

如下图:

当我们在上传图片时,页面上部为图片的放大展示图,页面下部分为缩略图,用户可以在选择图片时实时看到自己选择的图片的细节,举个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发张自拍,但是相机里保存的是几十张连拍照片,此时她就可以在选择图片时直接看到自己当前选择的图片是否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张。而不需要上传后才能看到,或是切换到系统相册中去查看,再记住那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来重新上传。

我们常见的产品中上传照片时一般都是直接显示缩略图,好处是页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图片,坏处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细节。这种设计比较好的平衡了这个问题。关于上传图片的优秀设计我们前几天还分享了ZAO里面的一个设计案例,下图是ZAO核心流程中的两个页面,是选择「影视剧片段」和「上传替换素材」的页面:

在此页面选择要替换的人物,点击后进入下图上传素材,选择从相册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选择从相册上传素材进行替换时,系统已经自动对相册内的图片进行了判断,在用户上传照片之前就对照片清晰度是否合适进行了提示,而不是上传后再给一个弹框。

作者对这个设计细节大致想法如下:

  • 提高操作效率
  • 避免上传后再进行提示打断用户自然的操作流程。
  • 避免因操作与预期不符产生的转化率降低
  • 加快内容生产速度,同时也就加快了产品传播速度
  • 避免因上传素材质量差而导致平台内容平均质量下降
  •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中一张共享单车的照片的清晰度是满足要求的,但是很明显我不能用它替换角色 。如果加上人脸检测的话效率会高(当然成本也会更高)。

与上面案例相关的东西作者还想起了闲鱼:

一是闲鱼中,当用户上传的商品图片比较模糊时系统会提示用户重新上传,以提高二手物品的卖出速度。这里的设计是在用户上传图片进行提示,作者觉得就没有ZAO中这个设计体验更好。

3. 更强、更方便的互动方式

社交产品中,用户之间的互动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内容的点赞评论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用户粘性,使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关系链,这样用户流失的概率就会小很多。一般的产品中常见的功能像点赞评论在绿洲里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并且体验还真的不错,如下:

当用户对某一条消息产生了互动的倾向时,可以直接使用三个表情表示不同的情绪,分别是爱心、鼓掌和笑哭,如果想要评论的话只需要点击WOW按钮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一句评论,不需要用户自己思考写什么内容,这样用户进行评论操作的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如果对生成的评论不满意的话还可以再次点击生成不同的评论。

4. 不足的用户认知负荷

当然作者同事也看到了体验不是很好的设计细节,如下图产品中使用了太多无文字按钮,导致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功能,绿洲对自己的介绍是更清爽的朋友圈,如果说是为了让界面更干净简约才使用了这样设计的话我觉得有些本末倒置了,国内用过ins的用户毕竟还是少数,对于大部分用火狐来说绿洲还是一款陌生的产品,在陌生的产品中使用这种不能明确表达功能含义的无文字按钮则让用户十分迷茫,大大增加了认知负荷。

昨天晚上作者在家附近的面馆吃饭,正在等着自己的油泼面、羊肉串、拍黄瓜、小酥肉、酸梅汤的时候看到了一件事:某50岁左右的大叔点菜说想要一份凉皮。

服务员问:您是要麻酱凉皮的还是秘制凉皮?

大叔犹豫一下,问:秘制凉皮是什么的?

服务员答:就是有凉皮和面筋掺一块,放上醋、盐、香油、辣子,酸甜口的可辣可不辣。

大叔继续犹豫了一下说:那给我来个麻酱凉皮吧。

故事到这开始有点意思了,这个用户(大叔)对秘制凉皮是没有概念的,虽然经过服务员解释之后明白了是什么,也知道了口味,但是对于「秘制凉皮」这个概念的熟悉程度还是比较低,所以最终没有选择它。这和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对一些文案的设计很像。大家第一眼看过之后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反正我是没有明白。不明白就会产生认知负荷。也就会影响向下的转化率。当用户点击几次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也就走了,去哪了呢?可能是「商城」「历史文章」「限时促销」这些他明白是什么意思的地方。

你只是绿洲,你还不是微信,这样的设计有些为时过早了。

昨天我故意吃的比较慢,观察了一下麻酱凉皮和秘制凉皮的购买人数,在大约40分钟的时间里,大约有7人选择了麻酱凉皮,2人选择了秘制凉皮。服务员大约解释了4次什么是秘制凉皮,每次大约需要20秒,加上顾客犹豫的时间,这40分钟里服务员大约多花了3分钟时间解释、等待用户做选择。

如果把这种场景放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中则意味着更低的效率、更少的使用时间、更低的转化率。以及推出新功能之后更少的使用率。现在很多产品中对功能的命名都基本一致、一些常规图标的样式也都基本一样。目的也就是为了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

这10个设计细节我不说你肯定不知道,但是看完你肯定会点赞!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设计」区别于「艺术」,在于艺术的主题是「我」,而设计的主题是「我们」。因为艺术多关乎于艺术家本身,而设计更多的是与产品和用户相关。所以最常被接受的观点是:设计的本质其实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可以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甚至将其消除,也可能是让事物呈现出其应有的样子,此外再无更好的选择。就像 Facebook 的产品设计师 Ruthia He 提到的「Good design is both invisible and obvious」(好设计是无形也是显而易见的)。真正的好设计能给到用户的是用户心中对它所期待的样子,所以「设计」会符合常理到让人无从察觉。其实这其中的每一个体验流程、触点安排抑或是设计细节,都是设计师们的精心策划与用心。

为什么有时候在「朋友圈」发状态,文字信息会被折叠?

自从「微信」发布 7.0 的新版本后,部分朋友圈信息会被折叠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腾讯的公关总监张军对此给出了官方解释:当用户在「微信」发表原创内容即直接输入文字,信息会折叠较少,文字会得到较大面积的展示;而当用户发布粘贴复制的内容时,文字只会显示一行,其他信息将会被折叠。团队做这样的信息呈现设计是为了鼓励用户多发原创内容,提升朋友圈的整体使用体验。

旅游达人都爱的Booking为什么这么好用?

从「Booking缤客」预定酒店住宿后,系统会自动下载订单信息至本地。这样,当用户到达目的地时无论当地网络状况如何(哪怕出现因网络原因无法正常访问 App 的情况),仍可毫无压力地随时查看订单详情页。毕竟作为一家定位于帮用户在网络上预订世界各地住宿的国际化平台,用户身处异国地区需要查看住宿信息的使用场景很普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从设计逻辑的层面优化提升了产品的易用性,让产品真正贴近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加好用。

B站是如何营造陪伴感,让用户看剧不孤单的?

Bilibili 网站的电脑端不仅会在主页显示在线总用户人数,还会在每个视频的播放页面显示当前正在观看此视频的人数。将原本后台统计的数据显性化呈现在用户可见的页面,一方面利用访问数据吸引用户的好奇心进行观看,另一方面也会给予用户陪伴感与归属感。当看到有这么多小伙伴与你同时在线观看同一部影片,虽然看不见彼此,但心理上会有陪伴感。一个人在家看剧仿佛也没那么孤单了。

如何保证用户的操作行为,始终位于手部舒适区之内?

多数产品在设计页面模态弹窗引导用户操作行为时,都会将操作控件放在固定的页面位置(一般居中或者处于页面底部)。但「抖音」的设计却让人眼前一亮:系统会自动检测用户进行操作时手指与屏幕的接触位置,并将模态弹窗的操控按钮显示在离用户手指最近的地方。随用户手部活动区域变化而灵活变更位置的模态弹窗设计,使用户在进行手势交互的过程中,操作动作能始终在手部的舒适区域内进行,是应对大屏时代十分友好的体验设计。

为了改善长文阅读体验,我们悄悄开发了这个小功能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优设」的文章浏览页面右下角隐藏有「文章目录」的按钮。将鼠标移到按钮上可以看到文章目录的小导航。小标题的罗列既清晰呈现了文章结构,帮助读者迅速理解文章;又能起到快速定位文章内容的作用,一键直达想看的内容区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对于缺少耐心或讲究效率的同学而言,无疑是痛苦的。有了这个「目录」功能的设计,看长文时的舒适度与阅读效率都加倍了。

天天听「网易云音乐」的你,可能都没发现这个小秘密

我们天天听歌的「网易云音乐」,在有网与无网状态下打开应用的跳转页面其实是不同的。因为对用户而言,只有在有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场景里才会在线听歌,当播放器处于无网状态下能够播放的只有本地音乐资源。所以设计团队根据用户具体的使用场景,设定用户在有网状态下打开 App 会进入「发现」的音乐首页,而在无网情境里会直接跳转「我的音乐」页面。音乐首页便于用户发现音乐资讯与歌单推荐,在线听歌;而「我的音乐」方便直接打开「本地音乐」列表,离线听歌。区别化的页面跳转为用户缩短了行为路径,节省了操作步骤,让使用体验更贴合具体使用场景。

当你在「腾讯视频」追剧播放进程被电话打断…

在「腾讯视频」看视频如果遇到播放进程被其他任务打断暂停的情况(比如接电话或者分享),当再次回到播放界面时当前视频并不是接着刚刚的暂停处播放的,而是会从暂停处往前倒几秒播放。这就如同我们追剧时会看到很多片头都有回顾上一集剧情的道理。在这里,「腾讯视频」是想让用户通过复习倒回的几秒老画面回忆起之前的剧情,接着看新画面时就能更好地连接完整剧情,得到更加沉浸的观看体验了。同样拥有这个贴心设计的还有「优酷视频」。

「抖音」是怎样利用一个按钮的小心机,达到鼓励用户分享行为的目标的?

在「抖音」的内容推荐页面刷视频时,你会发现正常情况下页面右侧的「分享」按钮显示为代表分享含义的普通 icon。但如果你在当前页面停留时间较久观看该短视频第三遍时,系统会预判用户对此内容感兴趣并有潜在分享意愿,此时右侧的「分享」按钮就会变成闪动的朋友圈或微信图标了。差异化的图标变化设计突出了「分享」功能,一方面是对用户心理与动作的预判揣摩,另一方面也从潜意识里起到了鼓励用户分享行为的目的。做产品,想办法驱动用户分享行为真的很重要。

在社交产品发布状态收到CEO的点赞,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玩「即刻」的同学应该都有发现,「即刻」CEO 瓦恁的账号在社区内活跃得像高仿。时常更新自己的状态分享生活日常以及常常点赞回复用户的举动,让瓦总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互动是:所有用户在「即刻」发表的第一条状态都会被 CEO 瓦恁点赞,这对于新用户而言会得到很大的惊喜和虚荣心上的小满足吧。虽然新用户第一条点赞应该是代码小哥哥又调皮了,但 CEO 时不时地参与到用户的互动中,确实是不错的增加用户粘性的方式。

「支付宝」收款码的隐藏小心机

「支付宝」的收钱功能我们都很熟悉:打开自己的收款码设置好金额,再拿给对方扫码即为收钱。但你可能没注意,当手机处于向下倾斜的角度给对方进行展示时,界面会自动旋转二维码的朝向并将按钮置灰不可点击。这里的二维码旋转设计是为了方便对方看即扫码,而按钮置灰则是防止用户误操作点击到设置金额。从用户日常行为出发,解决扫码不便的麻烦,真是隐藏很深的小细节大体验。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为什么你做的设计总是不耐看?

雪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自己设计的作品,“乍一看不怎么样,仔细一看,还不如乍一看”!

其实不耐看,或者不敢放大看的原因都是细节做的不到位。

最近在做手机OS的主题图标,对细节的感触很大,今天结合主题图标来和大家聊聊,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注意自己的设计细节,大纲如下:

  • 给造型加点细节
  • 多加点质感的细节
  • 不要让图标看着灰灰的
  • 风格特点的运用

1. 给造型加点细节

造型是所有设计执行的第一步,造型做不好,说别的都没用。

那如何能给造型加点细节呢?

打个比方,我们要画一个圆角矩形:

24个容易忽略的APP设计细节

雪涛

随着移动优先的趋势,APP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公司重视,不断地提高APP的设计质量是每个设计师的追求,有哪些设计中的细节被你忽略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细节你都把握住了吗。

视觉表现型问题

规范、方法、一致性,真有那么重要?

用心设计

当我们刚从事UI设计时,自身对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积淀还不够厚实的时候,遵循设计规范是最保守但也是最合理的做法,因为这种解决方案更加成熟和通用,也有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同时像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有利于版本迭代的开发及设计效率,包括新人入职后更快上手工作,避免出错。

所以了解ios设计规范,安卓设计规范,或者是公司内部的设计规范等等,成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


规范、方法、一致性,真有那么重要?

情感化的UI设计APP设计师如何下手

用心设计

今天讲讲关

                         于情感化设计的知识,通过一些案例和场景来了解它。

作为一名初级的APP设计师,如何来把握好情感化设计,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不知道从哪几方面去下手设计。

Image title

从“令人发指”的苹果来看所谓的细节设计

蓝蓝

什么是细节设计?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个案例。如果你手里恰巧有 iPhone 4s / 5 / 5s,请随便打开一个可以调出虚拟键盘的应用「比如短信」。注意观察键盘的最后一行,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人都是中文用户,所以在你的 Space 键「空格键」左边一定有 Globe 键「用于切换输入法的那个小地球按键」和 Dictation 键「画着麦克风的语音输入键」。然后去到 Settings「设置」- General「通用」- Keyboard「键盘」- Keyboards「键盘」,将除 English「英文」之外的输入法全部移除后再回到之前的虚拟键盘,你就会得到下面的两幅图。

如何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把握细节

蓝蓝

我们都知道,好的界面设计需要UI设计师技巧高超、创意与众不同。在任何设计中,设计技巧,也就是设计基本功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还有很多其他技巧性的东西也不容忽视,比如说细节。对于设计师来说,细节太致命了,设计师必须高度关注细节,仔细推敲,尽可能的追求完美。
 
在这里,”对细节的把握”(关注细节)也是设计上的一种能力和技巧。尽管不是每个用户都是一丝不苟、认真检查设计中的细节,但UI设计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界面设计流程,以及后期的客户交流,这些方面都要高度留心细节。有心的设计师会留意客户说的每一句话,会分析出客户真正的需求,会从中找到指引和线索,这样在设计时,就很少出错。因此,细节不仅仅是在设计上的,要面面俱到。

一、何为”关注细节的设计技巧”?

5

的设计可视化

蓝蓝

       每一天,人们都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用户在主动获取和被动接受过程中,都始终避免不开一个“效率”的诉求。在这信息海洋,用户目前面对了什么样的困境呢?

        1  一些设计细节的 “隐藏式”、“折叠式”、“渐进式”设计消耗了用户的快速认知诉求;

        2  偏于复杂和庞大的功能,给界面呈现带来了负担,加重了用户操作映射的错乱,让用户理解也模棱两可;

        3  设计过多的操作点击,用户手部肌肉不停运动,切换不同页面去查看;

        ……

       作为信息传达的设计师,如何让信息更直观清晰、剔除不确定性理解,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可视化”就是多种传递信息方式中的一种,对于信息可视化、视觉化、图形化,也成了设计圈热捧的观点和研究方向。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