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哟哟哟!学会点线面,排版好方便!

雪涛

每个设计师多少都有一点强迫症,有时候会为一个像素的间距而纠结,有时候又会割舍不下自己做的元素,满屏的信息都想突出,导致画面混乱。设计师培养自己对画面的全局观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脑子里时刻都需要有一把“尺子”在,这把尺子,就是“点线面”。在使用这把“尺子”的时候,抛开那些装饰和颜色还有材质,将画面抽象成点线面来把控你的设计,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启发和看到画面不和谐的原因所在。

设计师对版面的全局观,就是“点线面”的处理。“点线面”是所有视觉画面的基本结构,点线面可以把不同的部分或者元素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而打造一个视觉舒适平衡的版面。


这5个牢不可破的设计规则,是你打造优秀动效的标准

雪涛

转场动效在UI界面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相比于静态的界面,动态的转场动效更符合人类的自然认知体系,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载,屏幕上元素的变化过程,前后界面的变化逻辑,以及层次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都在动效的加持之下,变得更加清晰自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动效不仅是界面的重要支持元素,也是用户交互的基础。

动效设计,尤其是协助交互的转场动效,如今日趋成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过来人的经验,我们逐步总结出优秀转场动效的5个核心的规则,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分享这5个知识点。


我的排版套路——“方块理论”

用心设计

前言: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点线面”是画面构成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并不完全是这样。传统的说法中,画面最小面积是“点”,若干个“点”组成了“线”,若干条“线”组成了“面”,但真的是这样吗?假设我们把点放大,它其实也是一个面,而同样的,我们把线放大,它同样其实也是一个面,其实“点线面”在述说的是一个方块(区域),而在一个画面中,方块与方块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使各个方块达致平衡的理论,我称之为“方块理论”。

纯干货:我的排版套路——“方块理论”(初探)

进阶高级!帮你做能落地的界面之Tab的小短线

雪涛

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tab ,tab 的形式千千万,但今天只讲这种选中后下面带横线的。(我们给这个横线起个名字叫做小短线吧,下文都这么叫了哈!)

今天的大纲如下:

  • tab是用来干嘛的
  • tab 的分类
  • 几种常见的小短线
  • 小短线的注意事项一
  • 小短线的注意事项二

离开学校后,设计师该如何进行有用的自学?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编者按:很多设计师毕业后就不知道该学什么,没有老师带就不知道怎么学。今天这篇文章以交互设计为案例,教你一个的自学方法。

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得到什么?

1.  学什么?(工作、兴趣)

2.  怎么学?(两种方法)

3.  怎么监督学习成果?

背景介绍

好几个小伙伴询问关于找工作时选择岗位的问题。总结大意:有两个岗位我都想去,但是我都不怎么会,我该投哪一个?这看起来是一个工作选择的问题,但是由此我意识到出现此疑问正是因为缺乏持续学习的意识。遂翻出了以前的笔记,结合自己学习的过程,整理出学习方法浅析。

高中时候常听的是“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啦!”

大学时候常听的是“毕业证拿到你们就轻松啦!

读了研常听的是“研究生学完还会怕找不到工作吗?”

然而工作了后,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发现听说的这一切都是骗人的!我不仅要继续学习,而且要学的还很多,甚至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这大概是因为我习惯了校园里老师帮忙画重点,考试开卷的学习方法。我不需要考虑什么该学,什么该多学。因为教学大纲已经规划好,老师已经画重点了,让我学啥我学啥,让我咋学我咋学。

即便我不想学,还有课堂汇报,测试,考试等等方式考核我的学习结果,保证学习进度。

我不再是那个只要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绩的孩子了。

那我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保证学习结果?

学什么

1.  从工作入手,什么不会学什么

2.  从兴趣入手,对什么感兴趣学什么

研究生阶段做过一本课堂笔记,毕业后我反复阅读结合这一年的实践经验我意识到知识分类有规律且大致分为两种结构。

吊灯状结构

△  设计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

以交互设计举例

△  互联网交互设计的知识结构

这种结构的知识越靠近顶层(模式、概念、理论、思维)越少越稳定越有价值,越靠近底层(方法、趋势、工具、)越多越不稳定而且更新很快。

很多同学迷恋的工具和方法,其实的却越容易成为过去的不如花多一点时间在顶层知识的学习上。

网状结构

△  交互设计的相关知识网

网越密集知识盲区越少。

例如:之前在思考怎么学习服务设计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有个概念,把自己现有的知识对照服务设计的知识网。有盲区只需要补漏。然后反复的看全局知识网络就够了。

遇到新的知识点,先对标吊灯结构看到一级类目的领域,再对标自己知识的网状结构,查漏补缺。

兴趣入手学习其实很轻松,利用业余时间放松的时候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而已。

比如我刚入职时候的兴趣在做早餐。

后来变成弹尤克里里,到现在偶尔还是会弹琴。

最近喜欢做皮具。

这些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培养的爱好。

怎么学

1.  倒逼产出(教就是学)

2.  实践

倒逼产出(教就是学)

人很懒,我每天都在和懒惰的自己作斗争,所以我起得很早,今日事今日毕,逼着自己思考、看书、学习、参加分享会、workshop。我要依靠每天的任务规划,时间规划来逼着自己学习产出。公众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长此下去,逐见收获。久而久之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实践

so easy 对嘛?都学会了我们就大方的践行吧。

在工作中学到了可以解决问题的知识,那就将实践的结果反馈在工作中。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用中学,学了用。越走远快越走越远。

写博客做分享组织workshop,都是在实践。老师说过,知识要产生价值才叫知识分子,否则就只是知道分子。不要怕写作的质量不好,写东西是为了沉淀自己。

怎么监督学习成果

1.  学习小组(抱团监督)

2.  制定目标(自我监督)

拿结果是目标,实现方法是路径,两种监督方式均可。

豆瓣有xx天学习小组,公众号也有xx天改变自己等等的组织。抱团动力也许会足一些。

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通过强大的自驱力去完成,然后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给自己一个iPhone7什么的。

我定过一个目标。当时在支持一个项目,我对自己说,好好做项目发挥最大的价值,项目完成给自己买个安卓手机做为奖励,结果项目中间黄了,我的手机也黄了。

总结

1.  学什么?(工作、兴趣)

  • 从工作入手,什么不会学什么
  • 从兴趣入手,对什么感兴趣学什么

2.  怎么学?(两种方法)

  • 倒逼产出(教就是学)
  • 实践

3.  怎么监督学习成果?

  • 学习小组(抱团监督)
  • 制定目标(自我监督)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获取设计灵感?你没理解它真正的含义!

雪涛

前阵子有不少人反馈:呆总,我平时看了不少图,但是做项目的时候没办法用上,怎么办呀?

这类问题我一般只会用一句话回答:看得多没用的,要多想多做。(虽然是至理名言)

但是我觉得这样回答太敷衍了,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诉大家如何在工作中复用自己找到的好图,以及平时要怎么去做,即所谓的“如何在工作中找到设计灵感”。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的工作中都会为寻找设计灵感而犯愁,想通过查看更多更好案例总结出最好的方案将公司的项目做得出彩,然而⼜无从下手。

我自己也是,平常会去刷 Pinterest、花瓣、Dribbble、Behance 等平台,将好的创意和设计方案保存下来以备日后用。但是,很少人能真正理解这些保存的图片或素材,大部分人仅仅是觉得好看,然后就存了,而没有去分析当中真正的含义。

规范、方法、一致性,真有那么重要吗?

雪涛

不可否认,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设计规范、方法及一致性对我们日常工作很重要。它可以提升操作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延续品牌定位等等…

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之所以有了这些方法和规范,导致很多设计师习惯性处于舒适区,从而放弃独立思考。每天做着重复性的工作,复用着前辈制定下来的模版,套用着别人的方法论,抱怨着工作没有挑战。

我最近也在思考,一个遵从设计规范,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

规范,方法,一致性,重要的一面。

第四消费时代,影响着我们的产品设计。

用心设计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第四消费时代》,是日本的三浦展写的。他有丰富的与市场相关杂志的编辑经验,和对许多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多角度的分析消费与社会关系经验的人。这本书是基于他这三十年经验编写的。


第四消费时代,影响着我们的产品设计。

用两个实战案例,帮你掌握专业设计师才会的设计思维方法

雪涛

什么是设计思维呢?顾名思义,设计思维就是设计师用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培养设计思维?今天这篇用两个实战案例帮你一窥设计思维的奥妙。

一套出自设计师之手的Axure组件库,让你的原型不再LOW

用心设计

次看到网络上别人的原型图,都觉得好高档,好羡慕啊,但自己做的原型图却样式很low。虽然有人会说,原型嘛,又不是做视觉设计,干嘛要看起来高大上,保证功能才是第一的。但是如果能很简单的出一份高档的原型图,无疑会有利于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准,在和甲方、BOSS、同事的沟通中占据更有利的优势,被大家所认可。

一套出自设计师之手的Axure组件库,让你的原型不再LOW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