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

快速掌握黄金分割构图法

雪涛

自从做设计以来经常会看到一些很高大上的理论,例如:格式塔法则、网格系统、黄金分割法等等,这些词语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很高大上,很难学会,也有很多设计师看到这些理论就被吓到,认为自己学不会,也不想学,因为理论知识确实是学起来很枯燥。对于初学者的设计师来说,这些理论可以在短时间不用学太多,但是对已经工作几年的设计师来说,这些设计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掌握设计中必要的设计知识,才能让自己的设计眼界、技能得到提升。就我个人而言,我在设计初期也是很反感这些所谓的理论知识,对于我来说简单通俗的教学才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理论太深奥,我真的无法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奥秘。但是,越到后面,我越喜欢研究那些设计理论知识,因为我越来越懂得那些理论的重要性,对我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今天我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大家去理解和掌握这些高大上的设计理论知识。

今天主要分享我们经常听到的黄金分割构图法。

黄金分割构图法:是一种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的,在欣赏一件形象作品时这一规则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条被合理分割的几何线段。

黄金分割构图法的基本理论来自于黄金比例 ── 1 : 1.618。

黄金分割构图法运用到海报设计、画册设计、网页设计、绘画、服装设计、logo 设计、电视电影、建筑等等领域。在摄影中也经常会引入黄金分割比例,可以让照片感觉更自然、舒适,更能吸引观赏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

优秀案例分析

我们先赏析一些运用黄金分割法的优秀案例,通过赏析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和重要性。

1. 在海报中的应用

从上面的 2 张人物海报案例中,可以看出都利用了黄金分割螺旋法的技巧,当整张图作为背景时,我们不知道图片主题位置的掌控时,就可以采用黄金分割法的原则。对于人物,可以根据想要突出的人物某一部位,直接采用这种分割方法快速找到版面位置

下面2张海报是通过图形和文字的结合,主题文字排版的位置也都刚刚好是黄金分割的编排,带给人一种美的、舒适的画面感,图片和文字在版面的比例刚好是 1 : 0.618。

2. 在网页中的应用

上面 2 个网页都采用了黄金分割的原则,大体将版面分为图片区+文案区,比例为 1 : 0.618。上面同时采用了网格重叠的形式,而下面的就是最基本的黄金分割比例。版面的编排整体给人一种呼吸感、有序的、层次分明的视觉感受,并且浏览的顺序也是井井有条,如下图阅读顺序指引:

3. 在绘画上的应用

像我们看熟悉的名画「蒙娜丽莎」、「维纳斯的诞生」等也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黄金分割比例也在这些作品上经过了历史认证,利用黄金分割布局,让画面更耐看、更精致。

4. 在摄影上的应用

在摄影中也经常会引入黄金分割比例,可以让照片感觉更自然、舒适,更能吸引观赏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使用黄金分割的摄影可以制造出一种空旷、寂静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一种特写镜头的效果。不知道怎么拍照好看,学会这一招你的摄影立马高大上。

5. 在建筑上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也有很多案例,例如上面的金字塔和泰姬陵的多处布局都能看出黄金分割,第三张中国古建筑也都运用了黄金分割构图。自古以来很多文化建筑都采用了这个构图,让建筑看起来更加美观、耐看、精致。

怎么画螺旋黄金分割图

了解了螺旋黄金分割法的用途和好处,我们最主要的是需要知道怎么来画这个螺旋黄金图。

1. 新建画布

2. 画正方形

这里画正方形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只要知道螺旋黄金图的比例就可以很快的画出来。

螺旋黄金图比例为:13 : 8 : 5 : 3 : 2 : 1

只要知道螺旋黄金图的比例我们就可以开始画正方形了,简单的正方形不用我多说吧。我们按 10 倍的比例来画图,简单的意思就是前面的螺旋黄金图比例都乘 10,变为 130 : 80 : 50 : 30 : 20 : 10,再根据这个数字画出 6 个正方形。

正方形画好后按照这个转圈的顺序排好即可。

3. 画圆弧线

正方形画好后,画圆弧线,可以通过画正圆得到。

圆弧线为正圆的四分之一,圆的半径为每个不同正方形的边长,通过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弧即可。

开始画圆弧:以大正方形的右下角为圆心画正圆,注意相切位置,画好后删除多余的锚点。

△ 圆心位置

△ 相切位置

△ 删除多余锚点

△ 圆弧画完后

到了这一步基本也就出现我们想要的螺旋黄金图,最后只需要将我们的正方形改成描边的模式即可。

△ 最终图形

这里展示一下第二种方法:

螺旋黄金比1 : 1.618在画面中怎么看?

利用黄金分割法的案例实操

说了这么多,没有实际的操作案例你们是不是也很头痛,到底拿到这个技巧怎么去使用呢?在我这里例举一个横版和一个竖版的案例。

1. 横版

找素材

这里找来几张图片,因为是做分析案例,所以我就选择我自己喜欢的图,我选择的是图1。

图片调整

图片确定后,我们就需要把图放到我们的画布中。

但是问题来了,一般我们的设计尺寸基本是不会和找到的素材是一样大的,我们到底要怎样放大图片呢?图片中哪些元素可以忽略,哪些需要重视?螺旋黄金分割法就可以用上了。

利用我们的螺旋黄金分割图,放在我们的版面中。接下来就放大我们的素材图片,分析图片结构。图片上方都是天空,左边是海和天空,只有右下比较复杂,有人和零碎的石头,所以我们这里图片就以人为画面中的焦点,那么我们的螺旋图就需要改变一下位置。

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将图片中的人物放在螺旋图的焦点位置,这样我们的版面就快速地确定了视觉焦点。

文字排版

将文字排版在画布中,再根据文字竖排的样式,和人阅读的习惯,调整图的方向和文字位置,使人看向主题文字,给人一种指引的方向。

总结:主要利用螺旋黄金分割法调整图片的位置焦点,使画面中心达到舒适耐看和精致的视觉效果。

标记分析图:

这个案例我就不做太多的讲解,因为很简单,直接利用螺旋黄金分割构图的方法,将版面按1 : 0.618的比例划分,然后在这个比例画布中排版文案和图片。

2. 竖版案例

图片位置排版

素材选择上面的图2,这里就做一张竖版的海报。

将素材图放在画布中,准备好我们的螺旋黄金分割图,也放在画布中。根据图片本身的特点,人物只有上半身,所以将图片放在底部最为合适。至于人物应该靠中间还是靠边,我们同可以根据图片人物本身的姿势判断,根据人物是微抬头向上看,角度约 30 度,所以选择将人物靠边。

再就是人物具体位置的掌控,我们同样和上面的案例一样直接利用螺旋黄金分割图做参考位置选择,所以就很快找到合适的位置,如上面右图。

填充背景和文案

我们将背景颜色填充为天空统一的色彩,建立网格,将文案排版在画布中,上面主要是海报中的主要文案及主题文案,文案和图片的总体比例为1 : 0.618,遵循我们的黄金法则。

根据图片的气质,图片中的色彩和人物都属于文艺气质,清新、寂静、雅致的感觉,所以我们这里可以选衬线体宋体,结合韩文来体现整体的气质。

效果展示

最后看看海报效果吧,主要讲解螺旋黄金分割图的使用,所以排版方面讲解的比较简单,以及主题文字都采用最简单粗暴的字体,没有过多的修饰。

总结

文章分享了螺旋黄金分割构图的用途,很广泛,包含海报设计、画册设计、网页设计、绘画、服装设计、logo设计、电视电影、建筑、摄影等等领域,以及分享了黄金分割图形的画法,3 个简单的案例实操,利用黄金分割构图来帮助我们构图和排版,最有利于我们对图片焦点位置的选择和排版分布的掌控。

文章来源:优设

京东首款品牌定制字体!「京东朗正体」设计过程全纪录

雪涛

京东推出品牌字体的原因

Type defines type. 在英文中,单词 Type 包含两个含义,文字和类型。这从某个角度说明了字体对于品牌的意义。一种字体能影响甚至决定人们对于这个品牌风格的认知。随着产品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宽,一个品牌的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 LOGO 那么简单。

品牌可以通过 LOGO、品牌色、IP 形象、字体等多种方式与受众构建联系。根据权威机构 Salesforce 今年 4 月的调查,75% 的消费者期望在与品牌互动时获得一种持续性的、连贯的体验。

纵观京东现在的品牌光谱,可以发现,之前我们在字体方面的确是处于缺位的状态。而字体作为一个分布广泛的媒介,必将成为连通全部潜在品牌触点的重要工具。

因此,京东朗正体的推出,将会与我们现有的资源一起,全面提升京东的品牌体验的连贯性,并有利于构建新的品牌生态。

神秘组织,自给自足的艰难探索

京东朗正体其实脱胎于京东内部设计团队所称的「京东字体」。与很多品牌(IBM、奥美)相似,我们的品牌字体也是从我们的 LOGO 文字中延伸而来。

一开始,我们也是边学边做,通过已有的一些基础字体设计知识,从 LOGO 里寥寥无几的笔画中总结了一些笔画规律,比如横细、竖粗、点平、锐折等,然后将其应用到各个部门提过来的做字需求中。另外有时候也需要对其他部门提交的文字 LOGO 进行审核。

△ 这个神秘组织就是我本人

但是渐渐的,我们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随着京东业务不断扩充,希望设计京东字体作为 LOGO 的需求越来越多。使用京东字体作为标志,具有强品牌背书的优点,而且相比专门设计一个图形 LOGO 乃至一套 VI 体系,使用京东字体更加节省时间,具备更高的推广效益。但仅靠一个设计师来对接整个集团众多部门的做字需求,还是有点不堪重负。

△ 源源不断的做字需求

另一方面是我们意识到,我们根据 LOGO 字体制定的造字规则,其实非常模糊且局限,这也是我们缺乏字库设计的经验造成的。而这样的漏洞使得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遇到了问题。比如一开始我们简单地将撇的收笔都规定为纵切,但是在某些字中,使用横切收笔,视觉上却显得更为舒适。

后来我们在与专业的字体设计师沟通后了解到,这其实是因为在汉字中,单是一个撇笔就分为左上撇,斜撇,弯撇,直撇这么多种类型,而简单地将一个规则应用到所有的撇笔中,会造成某些字结构上的失衡。

交棒方正,专业化产出

就在京东字体的造字工程陷入困局时,市场部刚好找到我们,提出了与专业字库公司合作定制京东品牌字体的计划,从而推进品牌升级。我们与市场部一拍即合,确定了与方正的合作。于是,整个字库的创作主力转到了方正身上,而我们主要承担掌舵的角色,整个字库的制作也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生产速度更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首先,我们与方正的老师确定了字体整体的基调,希望仍然保持简洁、直接、力量的感觉。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后,方正团队重新调整了字体的笔画、字面、重心和结构等方面,特别是对笔画粗细比例和规则进行了规范化。

可以看到,新版字体的纵横笔画比例从 20:11 缩小到 3:2 后,字面布白变得更均匀,辨识度也显著提高。

同时,方正团队对笔画规则的重新分类,也解决了我们之前碰到的难题。例如规定:点、撇、捺及镜像点撇的收笔采用横切,较为扁平的撇捺和镜像撇捺的收笔则采用纵切。

明确规则后,方正团队先小规模试点,做了 130 个字,这些字涵盖了京东常用字以及中文里的主要偏旁部首和部分独特字形。同时,方正也邀请我们为这些字提供意见。

由此,我们开始了字体找茬大赛。我们把这些字放大,打印后贴在墙上细细端详。近看,远看,坐着看,站着看,跪着看,走着看,调动起我们体内最原始的设计直觉,试图找出这些字里不自然的地方,然后贴上便利贴标记。后来我们甚至走火入魔,看字不是字。

△ 看字看到失智的同事

跷跷板两边——专业意见与业务需求

这次的项目合作,方正团队派出了两位重量级的设计专家,方正字库的设计总监仇寅老师与设计副总监汪文老师。(如此深厚沉淀的字体设计资历让我们忍不住就直呼老师)

一开始,我们还担心在项目过程中会比较被动,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字型设计的讨论中。毕竟相比之下,我们简直是字体小白,缺乏系统的字体设计知识与建设大型字库的经验。但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慢慢能体会到,从某个角度来说设计还是相通的。

在一期和二期字样中,我们都根据「设计直觉」,对一些基本结构提了调整意见,甚至直接上手做了修改的尝试,因为感觉这样讨论起来也比较直观。这也的确得到了方正老师们的认可与呼应,其中还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偏旁部首。

比如竖心旁、火字旁的两点,老师们一开始都做得特别纤细。这可能是因为点笔在初始的调性设定上,就被规定从起笔到收笔都不能有弧度。老师们或许是出于字面留白的考虑做小了。但我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还是显得过于「可爱」了点,于是将它们适当加粗,并向中心靠拢。老师也采纳了我们的意见,终稿效果呈现上双方都比较满意。

确认核心字样后,方正开始进一步快速地扩充字库。整个字库制作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 3 个月,但还是进行得比较流畅和有序的。

而这当中,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角色,那就是市场部。市场部作为整个集团的品牌资源中继站,长期负责承接各个部门的设计需求,对字体在业务前线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很强的发言权。于是,方正和市场部,自然落在了跷跷板的两边,而我们站在中间,既要信任双方,又要平衡好双方的意见,推进字库快速而高质量地产出。

这次制作间隙,刚好碰上了新板块业务——「京东健康」的品牌发布,因此方正团队需要临时先制作这几个字的标准字。在康字上,我们费了不少的功夫。

市场部认为方正给到的「康」字设计,有种不稳固的感觉。这可能是康字右下角的捺笔过高过短造成的。这可以理解,因为涉及到京东健康的业务范围和希望传达的品牌调性,业务方自然希望在字体标志上体现出稳定、安全的感觉。

但业务方提过来的建议,从设计上看还有欠缺,与其他字体也不成体系。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为方正老师提供了一些修改方向的建议,也就是让折捺更贴近地面,左边的两点也相应做出调整适应。

方正侧根据我们的意见,又做了进一步的创新修改。我们以设计角度和业务需求结合的角度进行挑选,认为将右边的点和捺打散,捺笔能获得更大的舒展空间,整个字符也「站得更稳」,选定了方案C。这个小插曲也就顺利解决了。

谁的字体?我们的字体

品牌定制字体,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似乎具有天然的专属性,它只属于其服务的品牌。但正如蒙纳在 2020 字体设计趋势报告所说,品牌的字体策略不应该是固定的、死板的,它更像是一个可扩展、可变化的工具,帮助我们实时重塑品牌。这意味着京东朗正体在未来仍将持续进化,更加开放。它不只是属于京东的字体,它还是我们所有人的字体,它试图满足设计师、合作商家、消费者等多方的需求。

京东朗正体目前仅有一个字重,比较粗,主要适用在大型标题或标志中,还不能满足目前众多文字内容样式的需要。后续我们将会制作更多字重,丰富京东朗正体的字体家族。我们也不排除京东朗正体会覆盖更多语言的计划。毕竟京东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在各个国家的露出将会越来越多,使用字体在不同语境中保持品牌连贯性也一样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可变式字体(Variable Font) 可能是我们更长远的一个发展方向。可变式字体的特点在于其无限性,只需下载一套支持这种技术的字体,就可以直接调整字的各种外形参数,包括字重、字宽、衬线、斜度等。这既能减轻字体设计师的工作,也能为使用字体的设计师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这也有助于消除字体在各种电子终端演绎的屏障,释放更多品牌活力。目前我们正在与技术平台的小伙伴沟通这一计划的实现进程。

在使用范围上,京东朗正体已经开放授权给所有合作的商家和机构。我们也希望借助品牌字体增强与合作方的联系,让这个品牌符号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展示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品牌生态的广度。

品牌战略公司 Lippincott 的负责人提到:「在这个新的时代,字体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也更可能统一人们关于品牌的体验,并在各个渠道和载体上都实现无缝连接。」

这一次,我们做京东的品牌字体,当然不是为了「赶潮流」。它立足于现实环境的需要。京东,根源上看是一个提供零售基础设施服务的平台。这个服务,既是硬件上的,比如储存和传送包裹,也是软件上的,处理和分发信息。 而文字,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们这一次尝试为京东创造设计价值而抓住的发力点和机会点。

和京东朗正体一起成长的历程,包含了我们在系统化字库设计中的懵懂探索,与跨界设计师合作的思想碰撞,乃至对京东品牌字体未来发展的想象,辛酸和快乐等比混合。

让我们期待京东朗正体的表现。

另外一款品牌字体「腾讯字体」也值

平面排版如何打造节奏感?

雪涛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要注意「节奏感」。关于节奏感这个词,大多数人似懂非懂,可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设计中都应该注意哪些节奏感,却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有不同种类的,有古典音乐,有摇滚音乐等,它们之间的不同,很多时候是节奏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不同。在设计上也是一样的,掌握节奏感就能控制画面的变化和气质的传达。

什么是节奏感

先理解什么是节奏感。

我们常说的生活节奏,可以理解为,假如你在规定时间里,你只需要上班和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但是当你有了孩子还要去幼儿园接送,晚上还要去健身等,这样就是生活节奏加快了。

我们常听到的节奏感其实是来源于音乐的。

不同节奏感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就像音乐1这种,会给你一种平静舒缓的感觉。音乐2这种就会有种比较喧闹、比较活泼的感觉。

说到设计的中的节奏感,从绘画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吴冠中的绘画作品,看似很简单的画面,但是这种水流的蜿蜒的感觉让这个画面变得灵动起来。

去掉这些流动的线之后,整个画面就变得很平静了。失去了那种蜿蜒流潺的感觉。

在我们很多图像网站里都用了这种瀑布流的方式,不仅是为了方便不同尺寸的图片的载入,在很多时候这种方式,相对于平铺的图片放置会更让人舒服而不枯燥。

节奏与韵律

在平面设计里,我们在学习平面构成的时候节奏与韵律是常常放在一起说的。

我们可以看海报去理解,第一张海报那几条鱼摆放的位置是没什么规律的,但是它却能形成节奏感。那么在第二张海报,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节奏与韵律的变化。所以节奏是有规律或者无规律的变化的,韵律是有规律的变化的。

包括去百度百科查找相关信息也是表达类似这样的意思。

一个版面里的节奏影响是多方向面的,有文字编排、色彩搭配、图像处理等。

文字编排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文字编排里的节奏感。在文字编排上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节奏感呢?

我们在看一些纯文字的书籍的时候,很容易犯困。

这就是因为书籍的文字编排几乎没有节奏感,所以相对来说是枯燥的。

有一些不同的书籍设计或者杂志会在里面加入图片、对文字与版式进行处理,使它们变得有变化性,就会调节这种节奏感。让画面阅读不再枯燥。当然了,画面左边是因为大量的信息的传达不适合做过多的变化,否则阅读过程会有阻碍。这也是根据不同种类的信息从而把握不同节奏感的结果。

所以在这个画面里标题是节奏感比较强的,在保证阅读性的同时也做到了装饰性。那么由于下方信息量比较多,这些文字又需要被快速传达,所以这些文字的编排就会趋向于阅读性。

掌握文字编排的节奏感对画面传达的气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这两张海报,它们的背景图片气质是很像的,都是天空的大留白,但是,完全不同的文字编排,就让第一张海报表现出活泼可爱的感觉,第二张海报表现出平静安静的感觉。

我们可以理解为,随着几乎没有节奏感到节奏感比较弱再到节奏感强,它的画面是可以呈现出由静止到舒缓再到动感的。

在文字编排中有非常多的对比,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今天我们主要去梳理一下文字编排时的一些影响因素,以及在文字编排上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我们今天会讲这些影响我们文字编排的节奏感,字体种类、大小、长短、位置、疏密、颜色、组合形状和方向。)

1. 字体种类

文字种类就是我们对文字的类别进行分类,在字体种类里一般分成了衬线体与非衬线体,但是在中文里,我觉得主要由这五大类组成,分别是黑体,宋体,楷体,圆体与书法体。

包括字体家族里的不同字重。

不仅是这样,对于同一个字体我们还分常规体、窄体、扁体。

一段文字只选择上面的所说的变化就已经可以有很多种了。我拿了一段数学公式装❌。这里我们算出有 105 种。所以文字编排时稍微不注意就会有太多的变化性。

更何况我们经常在版面里加入其他国家语言的文字,这些都会影响文字的节奏感。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这种节奏感,一般来说我们日常比较常用的就是黑体配无衬线体,宋体配衬线体。并且在字重上我们都要注意协调。尽量使它们看一起是一样的粗细度。

不同的字体搭配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节奏感就好像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结合,它们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会比单纯的某一种风格的音乐制作起来更难。

这种不同类型的文字的搭配,对于排版和运用的能力有一定要求,运用不好就会传达不了画面的气质与信息。在电商里的反例是比较多的。在我看到的这张图里,它同时用了无衬线体与衬线体的结合,画面没有清晰呈现出准确的气质。大家可能会说它是简约高贵风,但是这是一个大范围,在简约高贵里有现代的高贵,有复古的高贵,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高贵等。

我们尝试把左边的衬线体换成无衬线看看。是不是有种现代都市的气质?

如果都统一成衬线的话,是不是一种精致的时尚感就出来了呢。统一这种文字的种类能更加精准地传达画面的气质。

刚刚我们也说到字体的混搭会产生混乱和怪异感,要慎用,但是如果我们的画画就需要这种感觉呢,当然就可以用这种特性来故意营造一种怪异感,当画面的字体种类越多的时候,所营造出来的节奏感会更强烈。

我们看这个画面也是这样的,周围的很多图形和各种各种样的字体类型让这个画面变得搞怪活泼。

就算去掉了周围的图形,文字这传达出来的搞怪感觉也依然存在。

接下来我们用这个文案来做一个案例演示下,由于平时很多都是用同一种类型字体搭配,那么这一次就挑战一下,我就打算做一稿用不同类型字体的版面。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首先我在版面中划分版块,填上相应的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我同时用了衬线与无衬线的字体,还用了具有手写性质的字体。不仅如此, 所有的文字我都用了窄体而不是常见的常规体来增强这种怪异的节奏感。

最后加上一些图形处理一下负空间,这个案例就完成了。

为了减少影响,我把图片遮住单看文字组,我把这些字体都变成黑体了,对比可以发现,还是原来的文字组更有搞怪奇异的节奏感。右边这个因为板式与图形的完整性使得它看起来并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它的确是缺少了像左边这种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节奏感。

2. 大小

文字的大小节奏可能会有人理解为这样,但是我们一般不会这么做。

我们更多地是用在标题与内文的对比。

节奏变化比较大的文字组会给人一种冲击力,让人无法忽视标题的存在,就好像我在大声告诉你一句话的感觉,会比较强硬与喧闹。

节奏比较平缓的文字组表现出一种精致、安静的感觉。

我们把它们放到画面里看下,这个标题与内文的对比很大,并且在这个版面中占据一定的大小,这种时候有没有觉得这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好像在播放新闻的感觉,好像在说这个小岛有什么重大新闻一样。

但是当标题变小时,整个画面呈现出比较平缓的节奏感,很符合画面传达出来的安静舒缓的感觉。

这种方式很多作品都有,这种标题和内文的对比,或者说是文字在版面的占比比较大时,就可以体现出这种很强烈的节奏,让人很难忽视这些文字内容。同时画面也更容易传达出一种力量感。

往往想要营造这种安静感的时候,比较注重画面整体的感觉,就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变化,甚至为了区别文字层级而需要有的文字大小,也尽量地在减少对比。

3. 长短

我们都知道音频都是这种长短不一的声波图,因为这种长短不一的变化感受会给人带来节奏感。

所以也有以这种形式来编排文字,表现节奏感的系列广告作品。

它比较经常出现在居中对齐的文字组上。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你会发现很少情况在两个极端之间直接过度,比如说一长一短。

在没有文字大小的对比情况下,如果文字的长短对比太小,我们先不说节奏感,我们可能会有种疑问,它到底是想两端对齐还是居中对齐的呢?所以这种两端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好避免。不能模棱两可,对比太大又会不够美观,所以我们去创造节奏感的时候要注意这些问题。

毕竟它不是让人阅读时间很长的文字,所以我们就需要调节这种节奏让它看起来美观而且不枯燥。

这是我随便在购物网站截图的,你会发现它们的文字编排都很注意我刚刚说的短长短的节奏感。

4. 位置

我找了两张都是黑色背景并且配图比例也差不多的海报作对比说明这个问题。

因为图像的干扰我就同时去掉了图片,还有也把右边红色的字变成了白色,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得清晰了,左边的文字规划在版面中显得更有活力,右边版面的文字集中在一块,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小说书籍内页一样。这样的文字编排在阅读上会比左边的缺少节奏感。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一点是,左边海报本身的图像没有右边的有冲击力与活力,所以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对比的话。

用左边的图像放置在两个不同的版面来作对比,这样大家应该能感觉到差别。左边的版面虽然没有表现特别强的节奏感觉,但是至少版面不是特别压抑的。至于右边的我们会觉得很沉静,配合这种黑色的背景比左边更压抑。这就是文字编排在版面的影响。

不仅是文字组之间,标题的有意放置不同的位置就可以营造这种节奏感,是因为它依然可以使得我们的阅读视线发生变化。

比较随意编排的文字组也会比,比较拘谨正式的文字组看起来更有节奏、更活泼。

接下来我们用案例来演示。

首先选择纤细的宋体会比较符合这个画面的气质,很多人可能把文字组放在画面四个角就算大功告成了,但是这个画面既没有一个亮点吸引我们,而且画面里的元素都非常得散,没有体现出一点活泼的味道。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效仿刚刚我们看到的标题的做法,拉开距离,调整位置让它有上下浮动的节奏感,包括文字上我都做了一些切割移动让它们活泼,再加上线条让它们更有联系感。这个画面就会比刚刚活泼多了。

案例完成。

5. 疏密

左边紧凑的文字字距会呈现出一种张力,一种急促的节奏,营造一种紧张感。右边宽松的字距画面会更缓和,不同的字距在版面中有宽松对比,也营造出了一种节奏对比。不会感到枯燥。

很多人可能没太去注意这些文字编排的小细节,这两版里哪一个更符合平缓的节奏感呢?答案是下面这个。第一张这样做也没错的,但是我们想让文字也能相应地呈现出一种透气感的话,第二张的会更加符合。

6. 颜色

颜色的问题大家应该了解了很多了,这里就简单提一下,就像我们在营造一种氛围的时候选择的气球颜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选择饱和度比较高,颜色种类比较多的气球的时候,是想营造一种热闹活泼的感觉的。但是如果想营造一种浪漫安静的氛围时就用了很多白色或者淡色调的颜色。

就像这个 banner 一样,中间不同颜色的文字为这个画面增加了很强的节奏感。变得很活泼。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经常给文字做一点的颜色变化,来让画面更鲜活。就像这个 banner,如果它没有了左边那个粉色的颜色的跳跃。

这个画面就会变得很沉静。

如果,画面文字的粉色变多,它的节奏感又会变得更强。

不仅是因为这个颜色本身的跳跃性比较高,而且也是因为颜色的不停切换导致这种节奏感的增强。所以不同颜色的占比也是需要考虑的。在这里主要是因为模特身上没有玫红色,所以左边不适合用过多的玫红色,用全黑都会显得很沉闷,所以这里选择用一次玫红色让这个画面鲜活。

6. 组合形状

我们在这些变化的图形中替换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感觉到替换后的图形里的变化会更多,呈现出来的活泼性更强了。当画面中的不同形状更多,就会趋向于一种混乱。

用不同的图形在版面里,有区分不同信息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是增加版面节奏感的一种方式。在很多促销的传单会经常看到。

这个画面没有人物图片,仅仅是通过文字的编排就能传达出这种热闹的节奏感。

除了颜色本身的热闹性,其中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文字在各种不同形状里的编排,让这个画面呈现出热闹的氛围。

7. 方向

随着方向变化越来越多,画面会趋向于更有动感的的节奏。但是节奏感觉也是有度的,一旦变化性很多,那么这个版面就会显得杂乱。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乱的元素的占比决定着你画面呈现出来的节奏感的强烈。

像第一张海报一样,这种有点古老的作品我们一般会认为是比较正式和比较严肃的,但是这些方向不一的文字编排,向我们说明了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展览,而是具有活泼的属性,从而吸引不同的观看群体。包括右边这个海报的文字编排都让这个画面的节奏感变得更强了,与人物夸张的肢体语言也相呼应。

倾斜的文字编排在电商里是出现得比较多的,微微倾斜文字就可以强调这种活泼的节奏感。

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画面只有一个黄色的色块和文字编排以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但是这个画面呈现出来的感觉却很活泼。

其实去掉这图形,也并没有影响原有的气质,是因为文字的编排的方向性的对比让它的节奏感增强了。

7. 案例演示

那么说到这里其实今天的内容也就结束了,这次的案例就给大家演示下怎么用这些知识去做一张海报。

首先我们要分析这个画面,图片本身是比较具有节奏感的,因为不是我们平常看的袜子的视角,而且人物有一种运动过程的动势。

这个负空间非常不规则,如果文字在这个画面负空间上直接加字的话,可能就会显得比较乱,但是我们又要做出迎合这个图片的节奏但是不乱的画面,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采取直接在图上加字的方式,把图片缩小,再添加一个深色的底色,这样这张图片和这个画面里就是一个整体了。

由于我们要压住图片的节奏感,不让它太乱,所以我在周围的空间编排文字是呈现一个既有文字层级关系,但是整体是呈现矩形的文字组。现在这个画面看起来的确不会乱,但是文字还是少了和图片活泼气质契合的节奏感。

分析一下这个画面,是宇宙系列的感觉,所以我就加入了环形的文字,然后再加一点与图片呼应的颜色。这个画面就会比之前更和谐。在做的过程通过减少变化与增加变化让画面逐渐接近自己的预期。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的,我们今天讲的是文字编排中的节奏感,在一开始,我分别给大家讲了从生活节奏、音乐节奏、再到设计的节奏去理解什么是节奏感,然后我还讲了关于文字节奏感对于画面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信息的传达还是对气质的表现,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部分,我讲了影响文字编排的节奏都有哪些因素,比如文字类型、大小、方向、长短、文字组合形态等。把握自己要传达的节奏,才能正确传达信息。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看作品,分析它的节奏感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久而久之,对节奏感的掌握就会更加熟练与精准。

文章来源:优设

为了提高阅读体验,总结了这份中文排印三原则

雪涛

给大家看两张图,这两页的文字内容相同,你更想看哪本?

不出意外的话,大家应该会选右手边的吧(选左边的请自觉去面壁)。(所拍书籍为《西文字体》,高冈昌生 )

虽然大家不是专业做文字排印的,但对文字排版的感知力,其实是生而有之的。

中文也是如此,优秀的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为了让阅读体验顺畅、版面舒适,在文字排印上做了许多工序。

正是这些工序,提升了书籍正文的阅读体验。想要在阅读软件上打造优秀的阅读页,这些工序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通过设计师与开发的共同努力,我们最近完成了这一文字排版能力的建造,让阅读页的效果能够更上一层楼。

最终效果如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说明这些工序存在的理由、实现的逻辑等。

细致的来看,文章包括以下内容:

优秀的文字排印三原则与实现工序

通过前期的大量学习与调研(专家观点:小林章先生、鸟海修先生、刘庆先生等人关于字体排印 or 字体设计的讲座、W3C 中文排版需求(强烈建议大家看这个)、孔雀计划的文章、字体排印的专著:《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字体排印》、《西文字体》等;本次改版几乎所有的功能与逻辑都参照了以上专著与文章。)

文字排印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我们把文字书排版时的工序,总结为「文字排印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1. 尽量保证字间距恒定

原则说明

中文排版中,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被称为「字间距」。

文字间距会影响阅读节奏。字间距大的文章,阅读速度会变慢。因此,散文、诗歌在排版时,会刻意调大字间距。

下面的图,仅凭自己感受,选一张更好的: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觉得下图更好看。

尝试默读一下,你会发现,上边的图片,最后两行字间距被拉大,阅读速度放慢;而这不是作者的本意,换言之,这会破坏阅读节奏。

因此,我们把「保证字间距恒定」作为首要原则,来保障阅读节奏感。

备注(建议第二次看文章的时候再读):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字面较大的字体(方正博雅宋、兰亭黑等)在书籍排版时为了契合书籍内容的调性,有时会刻意设置字间距,这与「字间距保持恒定」的原则并不冲突。在电子阅读软件中,由于无法针对特定书籍进行调整,因此本次设计实际上是保持「密排」(字与字之间没有额外添加字间距,保留字体原始的间距)。

工序

行长是字号的整数倍。相同字号下,汉字字宽固定(就是字号本身),汉字标点的字宽同样也是字号本身(除了个别标点之外,例如破折号)

汉字排版时,没有额外字间距的情况下,是上图所示的字面框依次密排。

因为中文书籍的正文排版常用两端对齐,如果行长不是字号的整数倍,则汉字之间会有异常的行间距出现。

更严重的是:阅读软件字号可变的情况下,行长不可能做到适应所有字号且字间距不会被拉大。

行长是字号的整数倍是中文字体排印中标点挤压等的前提。
——《孔雀计划》,原文链接:https://thetype.com/2017/07/12513/

在阅读软件中,随着字号调整,如果沿用「版心宽度固定」的思路,难免存在字间距被拉大的情况。
对此,我们调查了国内外知名中文阅读软件,发现:KindleAPP 能随着字号变化自由变动,但这会导致:改变字号大小时,版心宽度略微变化。

有此顾虑,我们做了一个测试。结果证明,大家不会发现版心宽度有变化。这说明用户投入到阅读当中、调整字号时,并不会因为版心宽度变化而有不适,甚至不会感知。通过测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
最终我们大胆采取了「版心宽度跟随字号调整而变化」,来确保「行长是字号的整数倍」。

虽然「版心宽度跟随字号变化」并没有不适,但我们需要保证在多种屏幕尺寸、字号下,版心占据屏幕的区域都舒适。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制定了一个公式,可根据屏幕大小、字体大小等,自动调整版心宽度。确保「行长是字号的整数倍」的同时,保证页面美观。

标点符号「优先推入式避头尾」。如图所示,为宋抄本《孙子算经》;在古代,书籍排版可以做到字间距恒定,原因是古代不存在「标点」,也就没有「标点避头尾」导致的种种问题。

而现代汉语存在标点符号,有的标点不能放在行首,有的不能放在行尾。

我们把不能放在行首的标点叫做避头标点,如逗号、顿号、句号等;把不能放置在行尾的叫做避尾标点,如前引号、前括号等。

「推出式」避头尾是大部分阅读软件的做法:

以避头标点为例,若此标点被排到了行首,「推出式」 的做法是从上一行拉一个字放在本行。如下图所示:

然而这么做的话,上一行的字间距被拉大,打断了阅读节奏(阅读节奏放慢)。

我们发现专业的排版软件(Indesign)和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理想国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的做法是「优先推入式避头尾」,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仅推出式」造成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 《少数派报告》译林出版社

通过「优先推入式避头尾」,上图中标出的双引号的宽度被挤压了一半,如果它保留为「全宽」,就没办法排在这一行,这就是「优先推入式避头尾」的最终效果。

以避头尾标点为例,「优先推入式」避头尾在这种情况下会将本行内标点宽度挤压,为避头尾的标点腾出空间,如下图所示:

上面的图可以看到:通过「优先推入式标点挤压」,第一行的字间距没有被拉大,保持了密排。

通过将本行内的标点宽度进行挤压后,腾出了空间给本来排不到的逗号,确保了字间距的恒定。然后只有在本行内标点无法压缩出足够空间时,才会选择「推出式」的处理方式。

因此这种处理方式叫做「优先推出式」标点避头尾。

行内标点挤压。因为相邻标点挤压、行首段首挤压,会出现部分标点符号占据半宽的情况。这种时候,一行的末尾可能正好有汉字或标点轧在了边框上,如下图所示,为汉字轧在边框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通过挤压行内标点宽度,从而腾出空间给最后一个字。这种做法叫做「行内标点挤压」

标点悬挂的逻辑和配套内容。存在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来避头,叫做「标点悬挂」,即将标点悬挂在文本框外。

然而这种采用「标点悬挂」,需要配套做「行尾强制半宽」,如下图所示:

然而行尾强制半宽带来的问题是字间距被拉大,违反了原则一(尽量保证字间距恒定),对于宽度有限的手机屏幕,尽量不要改动。因此最终我们没有采用标点悬挂的处理方式。
Type is Beautiful 网站中对此有详尽的思考,如有兴趣请看:https://thetype.com/kongque/

2. 版心灰度均衡

原则说明

书籍排版中,文字所在的范围称为「版心」。

经验老道的文字排印设计师,检查正文排版效果时,最常用的方法是:离远看页面,就像蒙上一层磨砂玻璃一样,检查整个页面是否疏密均衡(《字体排印》,高冈昌生先生),也叫做「灰度均衡」(龟仓雄策先生称之为「浓淡匀称」,from《疾风迅雷》)。灰度均衡的版心可以让整个页面美观的同时,也保证了读者阅读中不会被突然的空白打断。

如下图所示,第一张图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页面中有许多「窟窿」,显得零碎,灰度明显不均衡。而第二张图,通过「标点挤压」将这些「窟窿」填上,整个版面更像是一个整体,灰度更均衡。

看倒数第二行的「乃跪地罪曰:‘大人何故’」两个标点连续的地方,从整体的角度看,会不会觉得这里有一个窟窿?

总的来说,灰度均衡的版面整体感更强、视觉上更舒适,因此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则。
工序:

相邻标点挤压

众所周知的,汉字是方块字,在字体设计时会被放在一个方形里;中文标点同样也会被放置于同等大小的方框之中,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中文标点所占体积一般远小于汉字,因此当多个标点符号连续排列时,会让版面在这里好像有一个窟窿。专业的中文排版中会做的事情是「相邻标点挤压」。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有连续标点存在时,通过压缩标点所占的宽度,从而补上「窟窿」。

3. 版面齐整

原则说明

与西文书籍的左侧对齐不同,中文书籍(横排)传统而言是讲究两端对齐。这是被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中文排版方式,因此不再赘述。

工序

行首段首标点挤压。当行首出现标点符号,会感觉左侧不齐:

可以看到,处理前版心左侧因为有单引号,看起来第一行没有和第二行左对齐,处理后效果回归正常。同样的,段首的标点也需要挤压。

实际落地时的经验与产出

知道了以上内容,我们需要把它变成开发需要的逻辑。具体如下:

1. 相邻标点挤压逻辑

在 W3C 的《中文排版需求》中,对相邻标点挤压的具体做法为:

  • 依照中国大陆的常见的排版规则,当结束夹注符号出现在顿号、逗号、句号之后时,缩减两者间二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而在港台则不会做此调整。
  • 当顿号、逗号、句号出现在结束夹注符号之后时,缩减其间二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 当开始夹注符号出现在顿号、逗号、句号之后时,缩减其间二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 当开始夹注符号出现在结束夹注符号之后时,缩减其间二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 当两个(或以上)开始夹注符号连续排列时,缩减其间二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 当两个(或以上)结束夹注符号连续排列时,缩减其间二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 当间隔号出现于结束夹注符号之后时,缩减其间四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 当间隔号出现于开始夹注符号之前时,缩减其间四分之一个汉字大小的空白。

通过梳理,我们将其简化描述为 4个逻辑(实际逻辑与 W3C 基本一致):

  • 「1个结束夹注符」后面是:开始夹注符、结束夹注符、顿、逗、句(包括全宽句点)、冒、分,就挤。
  • 「1个开始夹注符」后面是:开始夹注符,就挤。
  • 「顿、逗、句(包括全宽句点)」后面是:开始夹注符、结束夹注符,就挤。
  • 「分、冒」后面是:开始夹注符,就挤。

备注:成对出现的标点叫做夹注符,如双引号、书名号等;其中细分为开始夹注符与结束夹注符。
此外,我们注意到,一些出版书在以上逻辑之外,把问号与叹号与[顿、逗、句]归为一类,实际效果良好,因此出于问号与叹号同样占据字面不多的逻辑,采用了这种分类法。然而随后在走查阶段发现线上部分字体的问号与句号占据字面的位置不同。

这促使我们关注到标点在字面中占据的位置,我们梳理了客户端所有字体的中文标点。

发现汉仪乐喵、方正兰亭黑、汉仪启体等几款字体的问号字面占据异常,如果进行相邻标点挤压可能会造成标点粘连的情况,因此最终我们决定保持问号与叹号不参与相邻标点挤压。

2. 避头、避尾标点汇总表:

以上逻辑实施需要首先让程序判定哪些标点是避头尾标点,因此我们梳理了所有汉字标点并分为避头、避尾两类(部分标点即避头又避尾)。

汉字标点符号与西文的标点符号许多时候仅凭肉眼难以分辨(如,与,前者是西文标点中的逗号,后者是中文标点中的逗号),因此我们使用Unicode 码为每一个标点精准划分,确保不会造成错误。

3. 行内标点挤压与「优先推入式避头尾」逻辑:

「行内标点挤压」与「优先推入式避头尾」其实本质上都是对行内标点宽度进行压缩,因此在逻辑上归为一类。根据具体解决逻辑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针对这四种情况要做的具体事项补充在右侧:

至于推出逻辑,则稍简单些,书籍中有时候会遇到连续几个标点符号都是避尾标点的情况(或连续避头标点),因此对推出的逻辑设定为:

备注:国内知名的字体设计与排印网站 Type is Beautiful 中有介绍,行内标点挤压的方式有多种,「开明式」「全部半宽式」「平均式」等等…我们选择了「平均式」(有权重),开发难度会稍小些、效果也更可控制,不再赘述。

4. 整体逻辑流程图

但是仅仅通过文字性质的描述还不够,我们需要能让程序理解的逻辑。

由于部分处理方式之间互相干扰,因此根据这四种方式影响的内容不同,以「对其他处理方式的干扰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并串联成整整体的逻辑图,以保证整体逻辑简单、不重复,如下图所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文章中第二部分所梳理的逻辑细节填充进流程图内,并合并重复流程,最终获得如下流程图,方便开发理解和工作:

5. 小结

通过「避头尾标点列表」「可挤压标点与挤压空间」「广义的推入逻辑具体说明」「整体逻辑流程图」四个文件,我们可以顺畅的将设计要求传达给开发。

最终,通过这些工序,我们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字间距恒定、版面齐整和内容灰度均衡。提升阅读流畅性和阅读页的体验。

总结

文字排印作为一个古老的技艺,从排版工人操作实体字模的时代,经历了照排时代,来到了数字排版的当下,排版的自由度和效率已然成倍提高,然而由于许多原因至今这些排版的工序只在出版社等专业领域流通。

相对于纸质书籍,电子阅读在易携带性、阅读方便性、多媒体辅助阅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最基础的阅读体验有时候不如纸质书籍,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电子阅读在未来,能够让读者获得全面超过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

当然,文字在移动端的体验上限远不止如此,一些产品仅靠网格系统与字体排印加上优秀的字体,已经做出了令人惊艳的体验。

如上图所示,通过优秀的明朝体、网格系统,物书堂出品的几个词典 APP 的界面让人惊艳,文字之美还有很多可能,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也知道,当前客户端内中英混排、英文排版等方面,依然有进步空间,未来也会进一步完善。

文章来源:优设

如何才能更加灵活的使用网格?

雪涛

本篇文章立足于网格系统的基础上,以网格使用逻辑详细的介绍了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如何才能把划分的网格当做工具使用。

文章来源:站酷

目录页该如何设计?-8个常用的排版方式

雪涛

目录页主要出现在一些篇幅比较长的书籍(画册)中,其位置一般被安排在扉页之后,目录虽然不是正文,却概括了一本书的所有内容,具有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及查阅书本内容的作用,所以,即使说目录页是一本书中最重要的页面也不为过。

既然如此,那么目录页的设计自然也是十分重要,于是乎,葱爷整理了 8 个很不错的目录设计技巧分享给大家。

直线排版

直线在目录设计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

1. 连接

即把每节内容的标题与其对应的页码连起来,这是比较常规的一种做法,可以使目录更加清晰,重复排列的线条会形成统一、规整的美感。采用这种排版方式时,标题与页码一般会设置成两端对齐,这样的效果更加整洁、清晰。

2. 创造形式

对于一些文字内容比较少的目录页,如果像上面的例子一样排列会显得比较单调和小气,所以可以借助直线来增加其趣味性和张力。由于内容不多,所以即使不严格对齐也不会影响阅读。

3. 信息区隔

比如在下图的例子中,直线起到了两个信息区隔的作用,一是区隔页码与大标题;二是使七个大章节的内容独立开来。

加图片

这种形式也适合内容比较少的目录页,当有了图片后,目录页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内页版面,更加丰富、饱满。图片在目录设计中主要有两个用法。

1. 概括章节的主要内容

其功能与标题一样,所以如果要使用这种方式,那么就需要为目录中的每个大标题都搭配对应的图片。

2. 装饰

这里的图片不是与标题一一对应的,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纯文字目录的单调感,使版面更丰富、更好看。

格子排版

即将目录中的元素(页码、标题、图片)用表格的形式来排列,这么做也可以使信息更加清晰,更有秩序。由于这种做法在目录设计中并不常见,所以显得很特别。

大页码

页码或者序号是目录页必不可少的元素,章节细分比较多的目录都会标明页码,而分类比较少的目录一般会采用序列号,用来区分几个大板块。把页码或序号拉大并使用笔画比较粗的字体,除了可以使其更明了、醒目以外,还可以增加版面的大小对比,提升设计感。

把页码裁切一下,会更有设计感。

分栏排版

即把文字信息竖向等分成两份或两份以上,适用于文字比较多的版面,所以如果目录页的内容比较多时也适合分栏排版。由于每一栏的内容都严格对齐,且页码比较大,所以栏与栏之间即使错位排列也不会影响阅读。

除了文字还可以用图片来分栏。

轴排版

即把目录信息沿着某条轴排列,这种形式在目录设计中也比较少见,适用于内容比较少的目录页。轴的形式一般为竖轴和横轴,排列的形式通常为错位排版。

上图并不是以线为轴,而是以图片和色块为轴。

网格排版

我们都知道网格系统是画册设计的常用工具,可以有效组织版面信息,使其更有序、更整洁,所以内容比较多的目录页也可以用网格系统来排版,为了避免单调和无趣,通常会加入图片元素。

留白

如果目录的文字比较少,版面就容易显得很空、很单调,常见的做法是增加图片或者把文字拉大,其实主动保留大量空白也是一种解决办法,比如把内容集中排列在版面的顶部、底部、左下角、右下角等位置,留出其他位置的空白。这么处理的版面虽然有一种不平衡感,但动感和设计感更强,大面积的留白还可以适当缓解眼睛的疲劳。

总结

无论做什么设计我们都要以它的最终目的为设计准则,由于目录是为了方便浏览和查阅书本内容,所以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视觉的整洁与信息的清晰,所以可以发现对齐和统一是最常被用到的两个技巧。

如何让你的摄影更有张力?

雪涛

如果经常听评片会,许多朋友会听过这样一句话:「这样拍会显得画面更有张力……」就摄影而言,我们认为张力,是让一幅摄影作品在视觉上出效果的重要「内力」。此外「张力」还被广泛应用在点评一段演唱,一幅画,一次表演……我们都似乎能感受「张力」的意境,却又似乎不能参透它的意思。

如何理解「张力」?如何借此来提高我们的摄影感悟?下面我就试着做个粗浅的分析吧。

追根溯源:「张力」到底是什么?

关于「张力」有很多略显深奥的解释。我认为下面这种解释较为通俗,同时与摄影有一些关联:

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转引自杨果〈隐藏的视点:中西「张力」范畴再辨〉,《江汉学术》,2013年10月)

尽管这段话不是针对摄影,甚至不是针对视觉艺术而写的,但是却很好的解释了张力一词。「张力」(tension)由「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二词而来。其实它在物理学上的意思便是其在美学上的意义的绝佳比喻。

那么我们便可以粗浅感受一下「张力」在一张照片(或者说任何一种视觉艺术)中表达的是什么了:它通常表示了一幅照片对立而又统一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通常产生紧张感、拉扯感,产生一种繁复的韵味。力的暗示、不平衡、断裂、突发等效果都属于张力范畴。

举个极其通俗的例子,如果我要用图片表达「跨栏」。

这张「没有张力」,因为常规、平衡、稳定:

这张「有张力」,因为夸张,不平衡:

当我们在谈论「张力」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说一张照片的「张力」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照片给我们带来的主观感受。通常情况下,一张「有张力」的照片背后蕴含着以下的特质。

1. 拉扯感

即我们可以感觉到「力量的存在」,似乎被某种力量拉扯着。哇,这是再直白不过的张力了。

以拍街头行人为例,「奔跑」「转向」或其他肢体较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通常能让我们体会到力量。人的潜意识总是会倾向于,试着让一些看起来没有达到稳态的东西趋向于达到稳态,夸张的动作同时也暗示着那些行人「将要跨出下一步」「将要转过去」「将会拉扯肌肉」等等。

△ 韩松 / 摄 iPhone 7p, 莫斯科。奔跑的人。

△ 韩松 / 摄 iPhone 6, 马尔丁,孩子的表情较为夸张,能感受到肌肉的拉扯,画面感染力较强。

△ 韩松 / 摄 iPhone 6, 马尔丁。同样是人物照,这张就画面张力略显单薄。

而另一种拉扯感来自所拍摄的元素的形态本身。例如夕阳下被拉长的影子,具有纵深感的空间,夸张尖锐的几何形态等。它们都会让我们有被拖拽、被虹吸、被缠绕等感觉。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布达佩斯。影子。

2. 冲突

制造各种对比与冲突。

例如强烈的色相对比,阴影和高光的高调对比等等。这无疑用画面的色彩击中我们的眼球。

再如一切能造成冲击力的题材冲突:如抽象和具象,虚幻和真实,细腻与粗糙,动态与静态等等。

△ 韩松 / 摄 iPhone 6, 香港。红衣人物和绿色墙面的「撞色」。

△ 韩松 / 摄 iPhone 6, 里斯本。行人和影子。

3. 构图

夸张的构图也能产生张力。

斜线的构图通常更有张力,因为它夸张而强烈。但斜线的构图是需要磨练的,有时候「为了斜线而斜线」会显得矫揉造作(之前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先从摆正,拍平开始)。

△ 谭凌飞 / 摄 iPhone 6, 萨尔茨堡。斜射的影子让不起眼的场景有了张力。

极度不遵从「三分法」「对称」「平衡」等原则,而又在某种意义上很精妙地构图,有时候也能造成张力。这种构图的本质是打破了平衡感,扰动了我们潜意识里的平衡球。元素的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大量留白和极度撑满,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夸张形式,都有可能成为视觉张力的发力点。

△ 韩松 / 摄 iPhone 6s, 北京。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高松。「极大」的场景和「极小」的人物,拉开了比例。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巴黎。雕塑和观众的比例和颜色对比形成张力,然而他们的动作又有一些联系。

怎样拍有张力?

1. 手机外置广角或鱼眼镜头

手机定焦镜头较为平和,如果加上外置的广角或鱼眼镜头能够拍一些较有冲击力的照片。广角顾名思义是有很宽广的视角,能够近距离将比较宽的场景元素都拉扯在一起,让斜线、曲线都更为夸张。

2. 勇敢面对那些「不舒服」的素材吧

其实本质还是在于不平衡。拥挤、窥视、抖动、不稳定的、转瞬即逝,这些东西都不太舒服,但又常常因此形成视觉上的动感。拥挤人群中的一瞥,从奇特角度的窥探人物的活动、快速运动的骑车的人,匆匆而过的行人汽车等等,让我们感到有「丝毫不安」,却也预示着「这不是稳态」,是矛盾而拉扯着的。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布拉格。拥挤的人群。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奈良。透过吃草的鹿看后面的鹿。

△ 谭凌飞/ 摄 iPhone 6s, 巴黎。差点被遮住的铁塔。

3. 不平衡的构图

自不多说。对角线、夸张的引导线,螺旋线,撑满画面的构图。那些找不到几何中心而又精妙的构图。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螺旋线。

4. 拍摄运动物体

跑步的人,快走的人,跳跃的人,快速通过的车。

△ 韩松 / 摄 iPhone 6s, 伊斯坦布尔。撑伞的人走过。

△ 韩松 / 摄 iPhone 7p, 莫斯科。拉手风琴的人与匆匆而过的行人。

5. 后期

通过调高饱和度等参数强化色相的对比等等。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后期调高了些饱和度,强化了人物和背景的颜色对比。

不得不承认,张力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从来不会以「张力」为目的去拍一张照片,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被「有张力」的场景所吸引,也具有从一堆原片中甄选出「有张力的照片」的能力。重要的是会在取景框中通过构图的运用来制造张力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优设

想要做好创意,你需要知道这10个方法!

雪涛

不是经常做创意工作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很难做出有创意的东西来,而经常做创意工作的人,又经常会有创意的枯竭感,除了灵光乍现之外,创意还可以从何而来?是不是有一些可以遵循的方法?要想出创意就得有个开始,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能做好创意的有效方法。

首先是视觉类比手法,大家先看图片猜猜这些方法都是什么意思?后面我会一个一个的给大家详细讲解。

生活经验,嘴里含着像体温计的东西,大家猜猜是什么意思?

反常视觉手法。

比较手法,绿格电池跟红格电池作比较。

夸张手法。

问题即答案。

一个绝好的理由。

真实性和首创性。

动力与启发。

这就是事实,图中的中文意思是口臭,就是这么丑陋。

视觉类比

首先要讲是视觉类比,在视觉比喻修辞中,可分为视觉明喻、视觉暗喻和视觉借喻。视觉类比的手法比较容易混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我发车了。

第一个是视觉明喻,可以看成是事物X像事物Y,然后组成连结,把X和Y相像的地方进行联想,通过这种方式的表现 ,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容易使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的比喻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借助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空间等视觉语言和元素,来表达两种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正是通过这种视觉形象的相似,来刺激受众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通过塑料袋的质感,可以联想到水母,肥皂的形状可以联想到冰棍,面条的线条可以想象到头发,鸭子的色彩可以想到香蕉。

我们来看这个广告,事物X,哈密瓜可以想到事物Y,乌龟;事物X,苦瓜,可以想像到事物Y,鳄鱼。

第二个是视觉暗喻,刚才明喻我们说X像Y,那这里使用暗喻时则会说X是Y,用一个事物去识别另外一个,通过事物y,具体形象的表现,给受众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感觉。

这个广告,可以看出事物X,是喝完草莓味芬达后的舌头,而事物Y是草莓 ,通过比喻的手法描述喝草莓味芬达后的感受,以加强广告上的力度,意图打动客户。

到第三个,视觉借喻,可以分为,外显表达借喻和内涵表达借喻。

这里我看来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什么是外显表达借喻,它指的是事物X像事物Y,将隐含的喻意聚焦在Y上,借事物Y来引申出含义Z,外显表达借喻,与前面所提到的视觉明喻类似,但是它多了一个隐含寓意,从Y身上引申出来的寓意。

我们看这个广告就是使用了外显表达借喻,事物X茄子,像事物Y,emmmm…从外形大家可以分辨得出茄子像什么,配合下方台词,当你饿的时候你就跟不上了,提醒消费者情人节要多吃两根士力架以备不时之需。

再看这两则广告,事物X,分别是梳子和锅,像事物Y,也就是麦克风和架子鼓,借用梳子和锅碗瓢盆的外形,跟麦克风和架子鼓连结在一起,通过简单的联想,常见的物品,也可以像另外一种东西,以此表达我们是在音乐的陪伴下长大的。

还有这则广告,事物X,是大蒜和鸡腿,像事物Y,口香糖的水果味道,利用这些食物为视觉符号,以水果来代替食物隐含的喻意聚焦在产品的味道上,借此表达这个牌子的口香糖可以消灭你的口臭,没人会发现,你吃了什么。

而这则广告,可以看出咖啡和手电筒没有相似的地方,但他们都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借喻手电来表达一杯好咖啡,能让我们保持清醒并保持警觉,让夜晚变成白昼。

还有这则广告,这里把燃烧的木炭看作在燃烧动物的身体,借喻砍伐森林会导致气候变化,并且还摧毁了居住在森林中动物的栖息地,慢慢耗尽了它们的种群。

在视觉表达时,如果仅仅将产品平淡地表现出来,不仅让受众索然无味,而且表现效果没有说服作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视觉比喻修辞,将产品表达得更巧妙、更精辟、成功地进行创意设计,这就是「旧元素,新组合」的巧妙之处。让读者动一动脑筋,引发广告的互动性。

生活经验

第二个创意方法是生活经验,没有什么能比人们日常的行为处事更有趣味性了,创意可以源于最微不足道的事情:炎热的夏天喝饮料、遇到很多蟑螂的烦恼、痘痘一直消不去等等。如果带着敏锐的目光去观察人类的行为、动物的习性、人际的交往,那么你必定会有相关创意的灵感闪现。

这则广告用血丝表现眼睛所受的日常伤害,从日常的红眼寻找灵感,解释了该产品的利益点。

还有,平常许多打鼾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打鼾有多严重,这常常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这条广告同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连隔壁开派对的人都顶不住,这让人们意识到,打呼噜对其他人来说有多烦人,并促使打鼾者考虑向海报上的机构寻求帮助。

反常角度

第三个创意方法是用不寻常的角度观察事物或生活,不论是昆虫的角度还是从小孩的角度,都是创意的绝佳起点。

我们可以用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例如仰视/俯视/由里向外的/手机视角的/动物视角的/昆虫视角的。

还可以换位观察事物:例如用孩子的眼光/用古代人的眼光/用蜻蜓的复合眼光/用猫的眼光。

甚至可以透过不同物体观察事物:通过水/雾/冰/结霜的玻璃/烟/火等。

这则广告很直观的在雾霾上看自己生活的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为了还城市一个美丽的上空,需要个人、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这是一本旅游指南的广告,在一张平面上从反常视角把出发地和目的地完美的连结在一起,搏尽了观者的眼球。

还有通过手机的视觉看鞋子,让受众的视觉焦点,聚焦在画面的正中间,也就是鞋子上。

第四个手法就是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列举出来,是相互比较的一种手法。对比的作用在于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一是反面对比;另外一个是反物对比。

什么是反面对比呢,反面对比就是一个人很好,拿一个坏的和他比。

这两张海报一样用了左右式的对比方式,直观明了的显示出价格低的旅游景点和价格高的景点的天壤之别。

而反物对比就是拿事物的特质或者本质来做对比,这样会把事物特征表现的更为鲜明、突出。

这个广告比较有趣,只展示了一张产品图,是在苹果推出新的Mac Pro的时候,宜家对苹果新产品的一个吐槽,因为人们注意到它看起来就像宜家一个刨丝器。

这则广告就有点费脑,左边是《美女与野兽》的王子亚当,右边是穿着动物毛皮的贵妇,用美与丑两个相反的特质来看他们,传达海报要表达的寓意,到底谁才是怪物?

这种手法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给人非常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强化语言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想要强调的特点揭示出来,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夸张

第五个手法是夸张的手法,夸张的说法能表现产品有多么的好吃,多么的好玩,性价比多么的高,多么的实惠,多么的出色……这一创意手法是屡试不爽的绝招,可以运用在许许多多的广告中 ,夸张手法可以分为两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看这则广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厨房里肉眼看不到的细菌有目的放大,以增强表达厨房看到的细菌远不止这些,有效地说服消费者选择这款清洁剂来消灭细菌。

而这则广告,得先看看产品右下角的白旗,写着「暴力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用夸大的手法告诉你,暴力的挤痘痘只会使痘痘对皮肤的伤害更大,死火山就会变成活火山了,用言过其实的方法,让消费者购买这个温和的祛痘产品。

这则广告很容易看得懂,有些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借口,比如吃一点,就吃一点点,最后导致身体像怪物一样成长,客观的放大了垃圾食品对身体的改变,启发观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体内脂肪过剩。

而缩小夸张,则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这条广告用夸张的手法故意把产品缩得很小,这是因为这个品牌希望在哥伦比亚商店推广不同尺寸的罐头,现在客人不仅会买到常规尺寸,而且他们还可以找到更小的尺寸。

这条公益广告,把可以度假旅游玩乐的地方,故意的、合理的缩小到一个药丸大小,强调度假会减少30%心脏病发作的几率。

问题即答案

第六个手法是问题即答案,有时候产品的特点被认为是缺点,但是站在负面要素,换个角度,就能把它变成最佳的销售诉求 。

例如这条广告,斯蒂文斯公司生产了一种非常棒的新长筒袜,只卖50美分,价格比其他品牌低很多,这是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价格。

而且就算人们能相信这是真的,很多女性也不会完全被吸引,来买这么廉价的袜子,所以广告把长袜的「廉价」变成「时髦」。他从文案上就作了一个改变,把它命名为「25美分可以买一条漂亮的腿」,然后把广告语设计成它自己的包装,这个广告也获得了辉煌的战果。

还有,佐藤可士和的极生麒麟也用了这个方法,把廉价的的发泡酒的负面印象,转成了清爽不腻的口感,把市面上花俏的廉价包装换成简约冷调的风格。

大众的甲壳虫汽车刚刚登陆美国市场时,非主流的小型汽车并不受欢迎,伯恩巴克带领他的团队只做了这个广告,极具创意的说服人们「还是小得好」,从而改变人们对于汽车大小的成见。

一个绝好的理由

第七个手法是一个绝好的理由,就是给消费者一个合乎情理的购买理由,一个好的理由能把消费者变成忠实的拥护者。

这个广告的标题:「烟草就是烤得更香」,这是一种清淡、温和、味道不错的烟草,简单明了的说出购买理由,toast还有干杯、祝酒、敬酒、祝酒词的意思,所以其他香烟都是有害的,而好彩香烟是被祝福过的,太妙了。

这条广告标题是,这是一张诚实的皮肤,她使用了广告中的乳液;这是很多护肤品都愿意使用的一种方法,给女性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她们愿意为自己的美丽买单。

这个广告底部的英文意思是,不要让你的贵重物品失去价值,这完全符合消费者的想法,想把自己贵重的物品抵押出最理想的价格,从而让你选择BBVA。

真实性和首创性

第八个手法是真实性和首创性,真实的作品总比冒名顶替的受欢迎,在广告中真实性可由以下三点中的任意一点表现:

  • 第一个是真实材料:产品并不是仿制品,而是货真价实的。例如红木家具用的是红酸枝木,而不是普通木头。石英手表用的是真石英。
  • 第二个是原产地:例如蓝山的咖啡、阳澄湖的大闸蟹、日本的高达、瑞典的鲱鱼罐头。
  • 第三个是首创者:对于品牌的首创者,人们总会倾于相信它就是最好的,例如可口可乐、奔驰汽车。

这则广告侧重的是真材实料,从树上刚采摘下来的啤酒,肯定味道纯正,而且喝多了不上头。

这则咖啡广告,告诉我们它的咖啡豆产于南美高地。

这则是专门为世界上第一批山地自行车所做的广告,着重强调「首创产品」的价值。

动力和启发

第九个手法是动力与启发,这一启发创意的跳板是源于自助,这样的广告创意能激励人们行动起来,去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Amare Sex Shop的广告,它是一个尊重、自由和赋予女性权力的品牌。广告的理念是「粉碎你自己」,这个广告激励人们去爱和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是埃及Creative Ode为旅行规划杂志制作的平面广告,说的是古代文明创造了奇迹。因为他们有一个梦想,他们提前计划好了。所以下次你有一个美好的梦,你一定要在「旅程」中计划好。

这就是事实

最后一个手法是这就是事实。令人震惊的、风趣幽默的、鲜为人知的事实也能成为创意的基础。出色的市场调研在这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讲事实」的方式是最能令人信服的。

这条广告,麦当劳把大实话说出来了,菜单里的食物非常具有标志性,人们只需一眼就可以自动识别它们,即使它们模糊不清,没有金色的拱门标志。

还有叙利亚冲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尽管社交媒体上有着广泛的支持,但它并不是全心全意的,叙利亚需要的不是口头支持,而是为560多万流离失所的叙利亚人提供避难所,简而言之,它需要的不是发布议论叙利亚的帖子,而是通过捐款做出真正的改变。

这个广告向体育迷们展示了ESPN手机应用的好处。就是通过这个应用,将不会错过他们喜欢的比赛的任何时刻。

最后我们来看看案例演示,这里我要做的是一个香烟的公益海报,我们可以先来一个头脑风暴,一开始我会想抽烟会影响健康,影响健康危害最大的器官就是肺。

好,接着我会想到,影响了肺会得肺癌之类的疾病,那就会减少寿命,减少寿命就是减少生存的时间,那时间让我想到沙漏这个容器。

当沙漏上面的沙都流向底部,生命就走完了,就像抽烟一样,第一次尝试,不会感觉到疼痛与苦难,两次也不会,一年、三年也许也不会,但是等到不好的结果真正出现的时候,做什么都已经无法弥补了,这就是慢性自杀的过程。好,那慢性自杀就代表人会死亡。

最后从死亡能联想到十字架。

接着我提取了几个关键的要素,使用暗喻的视觉手法,用一个事物去识别另外一个,用肺暗喻健康,沙漏暗喻时间,十字架暗喻死亡,好了,有思路就开始动手制作吧。

我先画一张草稿,这里看到,我把香烟跟肺放在沙漏的上半部分,意思是抽烟的时候对肺,对健康造成影响,它们化成血水,血水流到沙漏的底部,底部漂浮着十字架,象征着死亡,可以看出吸烟的整个过程就是在慢性自杀。

借助C4D的力量

借助PS的力量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创意广告更能为消费者所注意到,文章中详细的介绍了10种使用较多的创意手法,与那些沉闷而且在意料之中的广告相比,创意广告更能在情感上与消费者引起共鸣。在这一个看重注意力的经济时代,你必须拥有绝妙的创意来帮助客户的品牌,生意或者是信誉。

这九招让你的视觉动起来!

雪涛

在我们平时的设计工作中,经常会需要做一些有动感的画面,去体现某些产品所具有的运动属性,比如汽车的速度感、球鞋的运动感等等。可是由于载体或是成本的原因,导致客户没办法投入动态画面的制作,所以就要求我们只能在静态的平面中去创造动感,让原本不会动的画面看上去好像也能动起来,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这些猫的图片明明都是静态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猫在跳跃的动感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心理作用。

正如佛教里所讲的,不是风在动,也不是云在动,而是心在动。那些看上去带有动感的图片并不是真的在动,也不是屏幕在动,而是我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心理作用,去实现一些具有动感的画面。既然要做动感的画面,我们需要先了解,关于运动在物理学中的定义。

物理学中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分别是速度和能量。

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两种画面中的动势,第一种就是具备速度和方向的动势,比如画面中这两张图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图片中的主体是正在运动的,并且具有很快地速度和明确的运动方向。

第二种就是静止的,但具有强烈能量的动势。比如画面中这两张图片都没有在动,可是我们也能够感觉到它的动感。如果说前一种动势更注重于刻画运动的速度感,那么第二种则更加注重刻画一触即发的能量感。

那么,我们在平面中应该如何去创造动感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张力在画面中不平衡时,便会产生动感。

所谓张力就是画面中元素向外扩张的心理作用力。

这么解释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可以将张力与万有引力进行类比。万有引力就是,任意两个物体具有通过连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而我们可以将张力定义为画面中任意两个元素,通过连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也就是说画面中的任意元素都有相互吸引的力。

比如我们在一个画面中的上下左右各放一个圆点,然后在画面的正中间放一个较大的点,中间这个点由于均衡地受到上下左右吸引力的作用,所以它所受到的张力是平衡的。

当我们将中间这个大点往上移动,大点受到的张力平衡就会被打破,产生了要往下坠的动势。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物体所受的吸引力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所以我们同样可以类比到张力中来,画面中打破平衡的那个元素的质量和面积越大,所带来的动感就会越强烈。

看完了刚才所讲的这些,相信大家现在心里大概都会想起一句话,就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确,听了这么多的理论公式,难免会越听越懵。而且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也不可能去测量画面中每一个元素的大小、间距、方向,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元素之间的张力进行量化,然后再用公式去计算出动感的大小强弱。那大家肯定还会继续追问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制造动感呢?

这里我总结了三点产生动感的原因,分别是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诱导视线移动,以及非平衡状态下产生的视觉冲击。

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

我们先来看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碰到许多人和事,并且对不同的事物会总结出一套规律和认知,也可以说是刻板印象,所以我们就能感觉到一件事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比如这两个小人,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左边的人是站立的,静止的,而右边的人正在走路,是运动中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书本是静,车子是动。

树懒是静,猴子是动的。

另外由于人类拥有一种组织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一个运动的瞬间时,会自动脑补中出他运动的过程。比如这张静态图片,相信很多人看到时都会脑补出那个视频。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就不同,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具有动感的,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静止的。比如刚才那个打篮球的图片,如果是没看过视频的人,当然就脑补不出他的动感了。所以对于这种刻板印象的利用,我们需要根据受众的具体特征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盲目使用。

诱导视线移动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第二种情况,诱导视线移动。由于运动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视线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物体相对视线发生了移动。

比如我们在看报纸的时候,从左上角往右下角看,在我们眼睛里出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从而便产生了好像报纸在动的动感。

最简单移动的案例就是箭头,例如这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我们会认为他是静止的,而当我们在一端加上箭头之后,我们的眼睛就会随着箭头所指方向移动,从而产生动感。

这两个都是通过一些指向性的图形进行引导视线移动的作品。

非平衡状态下产生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第三种情况,非平衡状态下产生的视觉冲击。

比如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猪,那么这个天平就是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当我们在其中一边再加一只猪时,天平就会失去平衡,重量更大的一边会往下倒,直到找到一个新的平衡。

而我们的大脑其实也和天平相似,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平衡的画面时,我们就会有把它转换为平衡状态的倾向,所以动感的产生,也就是大脑脑补不平衡到平衡的这个运动过程。

我们在半空中放一块石头,由于这块石头受到重力的作用,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他有向下掉的趋势,直到与地面接触找到新的平衡状态。

如果我们把石头换成一个气球,那么情况就相反了,由于气球受到重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大的浮力,所以气球会有往上飘的趋势。

举一个更加能说明的例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强迫症,比如看到这种一只铅笔没对齐的画面就会很难受,特别想把它怼回去。

所以我们就会脑补出这只铅笔往左移动的过程,从而产生了动感。

这两个海报都是通过创造一些不平衡的场景带来刺激感,从而产生动感。例如颠倒的房子和悬空的蒸笼。

制造动感的技巧

经过前面的讲解,相信大家应该对动感是如何产生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刚刚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去讲解了动感是如何产生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可能还是会一头雾水。那接下来的部分就是真正的干货环节了,去给大家讲一些比较实用的制造动感的技巧。

这里总结了 9 个小技巧,我们一个个来看。

1. 捕捉动态瞬间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当我们看到某一个运动瞬间时,我们就会脑补出整个运动过程。那我们就可以反过来,从运动过程中捕捉某一个瞬间,用这一个瞬间来表达平面中的动感。

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捕捉运动刚开始的瞬间,强调运动刚开始的那种能量感。

这是两个捕捉运动开始瞬间的例子,两名运动员都穿好了装备,虽然还没开始动,但是却能感受到一触即发的紧张感。

第二种就是捕捉运动过程的某一瞬间,这种方式带来的动感会比上一种强烈得多。

例如这两个例子都是捕捉了运动员正在运动中的瞬间。

这种方式所传达的动感强弱是由运动物体的动作姿态所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比较每一瞬间的动作,选出最适合的一帧。

2. 倾斜

第二种技巧是倾斜构图,一般横线和竖线都会给我们一种稳定平衡的感觉,而斜线相对于横线和竖线来说,则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不平衡感。

例如这些图片,无论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舞蹈动作,还是比萨斜塔,都给我们带来一种不安定、危险、不平衡的视觉冲击。通过这种不平衡感从而产生动感。

我们观察这些线,会发现 45° 时的斜线相对于横线和竖线的倾斜角度最大,所以 45° 倾斜时不平衡感最强,动感也最强烈。

漫画中的倾斜构图

在漫画作品中经常会将剧情画在倾斜的格子中,目的是为了弥补漫画纸质作品的缺陷,强化漫画内容的动感。

电影中的倾斜镜头

在电影中也会故意用到倾斜的镜头,由于电影本身就是动态的,所以运用倾斜镜头一般是用来强调危机感、动荡不安的漂泊感等等。

摄影中的倾斜镜头

摄影作品中也会用到倾斜视角,这两张都是通过倾斜视角强化速度感的例子。

文字倾斜

那么我们看看倾斜在设计中是如何使用的,首先可以是文字倾斜,这两个海报的人物主体都是竖直的,通过文字倾斜来增加动感。

主体倾斜

这两张海报则是保持文字水平排列,将主体进行倾斜处理从而带出动感。

叠加倾斜色块

我们也可以将文字和主体都水平或者竖直放置,然后添加倾斜的色块强化动感。

画面整体倾斜

这种是将包括主体和文字在内的画面整体进行同一角度倾斜处理。

多角度倾斜

最后这种是难度比较高的,画面中出现了多个角度的倾斜对比,画面十分灵活且动感十足。

3. 错位

接下来看看第三种倾斜技巧,错位。什么是错位呢?就像这辆小车一样,他在运动的过程中,身后会产生的一些虚影错位,使得画面中的一部分被破坏了,视觉需要在脑子里想象补充这一被破坏的部分,使画面还原为原本的样貌,从而产生运动感。

重复

错位这种技巧我们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首先第一种就是重复,通过重复的手法去模拟物体的运动轨迹,让人脑补运动的过程,从而产生动感。

模糊

第二种就是通过将背景或者是主体进行模糊,从而传达动感。第一张图片是通过模糊主体身后的背景去产生动感,而第二张则是通过模糊文字的外轮廓从而产生一种收放的动感。

错开

第三种是错开,就是将画面的某一个部分进行错开处理,让画面遭到破坏,需要人脑去修补这部分的破坏,从而产生运动感。

其他

除了上面三种还有许多别的类型,例如通过车辆行驶溅起的水花,融化往下低落的液体等等,都可以造成对画面的破坏,从而制造动感。

4. 集中与发散

对于集中与发散我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这种通过线条绘制的发射或是集中图案,从一个中心向某一方向或四周扩展,或者是四周向一个中心集中的线条图案,盯着看会出现一种光耀感,通过光学效果产生视觉幻想,从而产生视觉动感。

而第二种则是通过物体或图形的疏密节奏变化,从而产生出类似扩散或是集中的效果,这种效果会令我们联想到河流或是烟雾扩散的情形,从而产生了动感。

当扩散的图案配合上透视的效果,会使得动感变得更加的强烈。

背景

对于这种集中发散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背景来烘托动感和氛围。

文字

也可以将文字编排成发射状,模拟出那种喷口而出的效果。

主体

或者是将图形作为主体去表达特殊的主题。

以透视作为发散

这两个海报是比较特别的例子,将放射状与透视相结合,体现了很强烈的动感。

5. 螺旋曲线

接下来讲讲关于螺旋的技巧,因螺旋发展或内收形成的曲线,会让人联想到水的旋涡形,视觉上就形成动感,且螺旋曲线的旋转曲度越大,动感就会越强。

另外,密集的螺旋曲线也能给人带来一种集中或者是发散的效果,从而也能带来一定的动感。

这两张海报是将螺旋曲线作为主体使用,来表达其特定主题。

这张海报个人比较喜欢,非常灵活地将画面中的文字和图片沿着螺旋曲线排布,加上大小的变化,让画面产生了一种集中的动感。

这张海报则是将螺旋线作为背景,并将文字放在螺旋曲线间排列。

6. 波状曲线

第六种技巧是波状曲线的使用。因为曲线的来回反复扭曲,会令人联想起翻滚的海浪。

而且由于曲线本身就具有不平衡的张力,他会有一种向直线转变的趋势,所以波状曲线特别适合用来表达动感。

波状曲线的曲度越大,他所产生的动感就会越强烈。

对于波状曲线,我们可以将其用来作为主体或者是背景进而表达动感。

也可以通过将文字做成这种扭曲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文字在扭动的动态感。

7. 色彩

第七种技巧则是对色彩的使用。因为色彩有前进感和后退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制造动感。其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使用色彩的渐变,沿着色彩逐渐变化的方向,来诱导人们的视线移动,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动感。

这两个都是利用不同色彩的渐变来引导视线移动,从而产生动感。

我们在前面讲过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而象征高温的暖色调比象征低温的冷色调更具备能量感,所以暖色调比冷色调更适合表达动感。

这是一张日本新干线的海报,虽然用的是静止的列车作为主体,可是鲜红的背景却能很好地传达出列车的能量感。如果我们将红色的画面换成蓝色的话,那种能量感瞬间就没了,多了些科技的属性,画面变得冷静克制了。

8. 重心偏移

接下来是重心偏移。一般我们编排版面时都会注意版面重心的均衡,将画面整体的重心放在画面中间。可是在塑造动感画面时,我们却可以将画面的重心偏离视觉中心,使画面形成一种不平衡感,从而产生动感。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海报,都是通过将画面的重心全都放在画面的一侧,从而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不平衡感。

另外,由于视觉重力的原因,当画面重心偏上时,能很好地塑造出往下坠的动感。现在画面中的这两个作品都是将重心放在了画面的上方,我们能感受到画面中的主体会有一种往下掉的趋势。

9. 蒙太奇

最后一种是蒙太奇的手法。前面我们说过人类天生具有一种组织倾向,当我们看到运动的瞬间状态时,我们便能脑补出运动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些不同时刻或状态的图片放在一起,便能使画面产生动感。蒙太奇手法比起单纯使用一张运动瞬间图片,能承载更长时间的运动和更多的运动内容。例如画面中的这两个动作,把他们放一起之后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这个小哥从热身到起跑的过程。

其实漫画运用的就是蒙太奇原理,通过几个关键的情景,去传达一个完整的剧情。

这些都是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作品。

案例

以上就是今天的理论部分,接下来我们进入案例实操的环节,这次我给大家带来了四个案例,分别运用到了倾斜、重心偏移、发散与集中,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去塑造动感。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演示,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进入案例的部分。

案例一

首先确定好画面的页边距,并且将画面横向分为 6 份。

然后将主体,也就是科比的形象,放在画面正中间,横向占中间四栏。

接着在科比的下方叠加一个红色的倾斜色块,强化科比倾斜的体态和动感。

从球鞋的名字中提取出关键词叠在科比下层,并将球鞋的中文名放在英文下方。

将球鞋与介绍性文字做成文字组的形式放在画面下方 。

由于主标题英文被遮挡了一部分,缺失了一些可读性,所以我们将球鞋的英文名做一个重复放在左上角,并在右上角添加 logo。接下来我们在背景上叠加一个篮球场的场景。

并将画面的四周涂上黑色的渐变,强化主体形象。

由于现在画面和主体都有一些偏暗了,所以我们对整体画面进行稍微调亮,那么这个案例就完成了。

案例二

这个案例同样也是一双运动鞋,但是我们这次利用重心偏移的技巧去塑造动感。

同样的确定页边距,并将画面横向分为四栏,将主体放在画面左上角占上方两栏。

然后从球鞋的名字中提取出相关英文放到版面顶部,并置于主体下方。

因为我们要做一个重心偏移的版面,所以我们接下来将所有的介绍性文字按照主体的负空间排列在版面上方。

为了防止重心的过度偏移,同时和左上角的球鞋做一个对角线的呼应,所以我们在版面的右下方放置价格以及球鞋的型号等信息。

然后吸取球鞋的颜色做一个色彩上的呼应。这一张球鞋的海报就完成了。

案例三

这个案例我们来做一个放射光线的海报,这个海报内容是一款果汁软糖的促销海报。

首先确定好页边距。

然后我们从这款软糖的包装上提取出一个图形作为画面主体。然后将软糖的名字和介绍文案放到这个图形中。

把图形按照黄金比例和网格放到画面中间。

在主体图形后面叠加放射线条,底下留出一部分空间放置产品图片及其他信息。

将产品图片和促销信息以居中对齐形式排列在画面下方。

然后我们可以在放射线上添加一些表情愉悦的人物图片,去强化吃了这款软糖会很开心的这个动态过程。

还可以在画面周围添加一些可爱的小图形去烘托氛围。

最后加上 logo,这个软糖的促销海报就完成了。

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海报做成不同的配色,每一款产品对应一个配色。

案例四

这是一个艺术展的海报,我们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

由于展览主题是过去、现在和中间的一切,所以我们将画面分成三份,并用运动过程中的三个不同动作来代表着三个阶段。

由于第一张图片的底色偏亮了,所以我们将它抠出来,做一个与另外两个图片的相同背景。

将主题和时间这两个比较重要的信息放在画面的左上角。

其余信息排列在右下角。那么这个案例就完成了,也是非常简单的,利用的就是蒙太奇的手法。

本期教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了解了动感是画面张力不平衡所造成的,以及强调速度感和强调能量感的两种动势。接下来我们讲解了三种产生动感的原因,分别为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引导视线移动以及不平衡状态下带来的视觉冲击。最后我们总结了 9 点实用的小技巧,分别为捕捉动态瞬间、倾斜、错位、集中与发散、螺旋、波状曲线、色彩、重心偏移、蒙太奇。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这些方法,让原本静态的画面也能带来全新的动感。

文章来源:优设

跟全球 Top 4 的时尚杂志,一起学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在日本文化中,「属性标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一个人是「御宅族」还是「视觉系」,抑或是「食草男」,细分标签总会添加上去。虽然这样的标签会给人一种「固化」的感觉,但是有时候也会让人对一个事物有更清晰明确的认知。

日本的杂志同样如此。一本杂志应该针对什么样的群体,带有什么样的特征,传达什么样的情绪,都会有非常清晰的「属性标签」。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时尚杂志百花齐放的年代,众多现有知名日本杂志诞生,例如《ViVi》、《CanCam》、《JJ》、《mina》、《sweet》、《SPRING》等等。不同的杂志风格不同,面向的群体也不同,上面所带的标签也不同。

比如时尚杂志《PopEye》是针对「City Boy」的男性,「美式复古」和「学院派风格」是这本杂志最典型的标签。

而女性向时尚杂志《mina》的标签则是「清新少女」、「独立」、「青文字系」。「青文字系」是一个非常日本的标签,简单来说,带有「青文字系」标签的杂志在精神内核上强调女性要潇洒独立,不应该对男性谄媚,带有同样标签的杂志还有《sweet》、《steady》、《mini》、《SPRING》、《InRed》。与之相反的标签则是「赤文字系」,带有这一标签的杂志特别强调女子力,会教读者如何穿搭、如何做才能讨男生欢心,带有这一类标签的杂志有《JJ》、《ViVi》、《Ray》、《CanCam》。当然,近年来还出现了「黑文字系」,其实指的是喜欢穿一身黑的姑娘……

不过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要是《mina》这本杂志。《mina》其实在新世纪之初进入过中国大陆,当时中文名称为《米娜》,巴拉排行榜曾将其列为全球十大时尚杂志之一,是日本少女清新风格的杂志。

《mina》能获得这样的赞誉,和它本身极高的内容素质是分不开的。包括尾身沙纪在内的许多著名的摄影师,会给《mina》拍摄图片,而模特更是有村架纯、竹内凉真这样的一线明星。

清新秀丽的妆容,凸显少女气质的整体设计,真实而细腻的场景,《mina》借助精心打磨的视觉排版,将女性最真实可爱、贴合年纪的美丽以及元气满满的少女感,都呈现出来了。

如果你是一名热爱视觉和排版设计的设计师或者爱好者,《mina》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排版素材库。稍加拆解,你会发现这个杂志中到处都是可供学习的排版知识。

版心:创造不同的视觉感知

《mina》杂志因为其少女特性,多样活泼的使用不同的区域放置元素,同一本杂志会给你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下面左图四周无间距的设置,会使你的视线更加开阔,无论看向版面的哪一部分,都可以传递信息给你,吸引你打开这本杂志。右图的框线设置,限制了阅读的区域,让你的视线聚焦在框线内,阅读精心为你准备的内容。

下面左图三张图片和两段文字的排列,使整个版面显的更加充实和生活化,而右图单张图片和零星的文字使得整个版面显的更加高级,这不仅仅是图片和颜色选择的影响,更多的还有元素的排列给你带来的视觉感受。

分组:使版面信息清晰且富有条理

为了让读者更加易于阅读,在该版面上停留更长的时间,分组的设计在杂志中较为常见。图文元素整齐的搭配,是不是给你一种画面美观,信息可信赖的感觉呢?这样的设计也更加的吸引读者进行阅读。

反复和对齐:使版面富有韵律感而不失规整

同一排版样式的反复使用,会给你舒适的阅读体验,整个版面会更加的有节奏感,不会让你觉得某一元素特别跳脱。同样,为了美观和便于阅读,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遵循着一定的对齐原则,常见的有左对齐、上对齐和居中对齐。

对比:通过视觉差异突出重点

活跃于广告界的白承坤先生说,无论使用怎样的图片,目的都是为了让眼睛停留两秒钟。同理,各类元素或色彩之间的对比是杂志常用的让你停留「两秒钟」的方式。由于视觉心理的作用,相对来说,大的元素、鲜艳的元素会更加的吸引人眼球,引人注意。

出血位:打破规整,活泼版面

对于少女杂志而言,如何体现少女心和元气满满的感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出血的设置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整个画面活泼生动起来,右图奶茶开放式对话框的加入,有一种奶茶说「快来喝我!」的活泼感,使得整个版面顿时可爱起来。

留白和透气:创造呼吸与韵律感

《mina》很少在版面的四角放置满满当当的元素,是因为适当的留白可以让人在众多的元素冲击中舒缓下来,给你清新舒适的观感。让你在开阔的视野中,使杂志想展现出来的重点,成为你的焦点。这样好用的突出重点的方式,快快学起来吧。

抠图和四方版:控制元素与环境的关系

抠出来的人物没有其固有的背景,会让你聚焦于少女的动作和轮廓,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少女满满的活力。而四方版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让你得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两种方式如何恰当的使用,就看你想用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啦!

传递信息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套路就快去打开《mina》找寻吧!

文章来源:优设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