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分钟彻底搞懂单页面应用路由

seo达人

单页面应用特征

假设: 在一个 web 页面中,有1个按钮,点击可跳转到站内其他页面。


多页面应用: 点击按钮,会从新加载一个html资源,刷新整个页面;


单页面应用: 点击按钮,没有新的html请求,只发生局部刷新,能营造出一种接近原生的体验,如丝般顺滑。


SPA 单页面应用为什么可以几乎无刷新呢?因为它的SP——single-page。在第一次进入应用时,即返回了唯一的html页面和它的公共静态资源,后续的所谓“跳转”,都不再从服务端拿html文件,只是DOM的替换操作,是模(jia)拟(zhuang)的。


那么js又是怎么捕捉到组件切换的时机,并且无刷新变更浏览器url呢?靠hash和HTML5History。


hash 路由

特征

类似www.xiaoming.html#bar 就是哈希路由,当 # 后面的哈希值发生变化时,不会向服务器请求数据,可以通过 hashchange 事件来监听到 URL 的变化,从而进行DOM操作来模拟页面跳转

不需要服务端配合

对 SEO 不友好

原理

hash


HTML5History 路由

特征

History 模式是 HTML5 新推出的功能,比之 hash 路由的方式直观,长成类似这个样子www.xiaoming.html/bar ,模拟页面跳转是通过 history.pushState(state, title, url) 来更新浏览器路由,路由变化时监听 popstate 事件来操作DOM

需要后端配合,进行重定向

对 SEO 相对友好

原理

Html5 History


vue-router 源码解读

以 Vue 的路由vue-router为例,我们一起来撸一把它的源码。


Tips:因为,本篇的重点在于讲解单页面路由的两种模式,所以,下面只列举了一些关键代码,主要讲解:


注册插件

VueRouter的构造函数,区分路由模式

全局注册组件

hash / HTML5History模式的 push 和监听方法

transitionTo 方法

注册插件

首先,作为一个插件,要有暴露一个install方法的自觉,给Vue爸爸去 use。


源码的install.js文件中,定义了注册安装插件的方法install,给每个组件的钩子函数混入方法,并在beforeCreate钩子执行时初始化路由:


Vue.mixin({

 beforeCreate () {

   if (isDef(this.$options.router)) {

     this._routerRoot = this

     this._router = this.$options.router

     this._router.init(this)

     Vue.util.defineReactive(this, '_route', this._router.history.current)

   } else {

     this._routerRoot = (this.$parent && this.$parent._routerRoot) || this

   }

   registerInstance(this, this)

 },

 // 全文中以...来表示省略的方法

 ...

});

区分mode

然后,我们从index.js找到整个插件的基类 VueRouter,不难看出,它是在constructor中,根据不同mode 采用不同路由实例的。


...

import {install} from './install';

import {HashHistory} from './history/hash';

import {HTML5History} from './history/html5';

...

export default class VueRouter {

 static install: () => void;

 constructor (options: RouterOptions = {}) {

   if (this.fallback) {

     mode = 'hash'

   }

   if (!inBrowser) {

     mode = 'abstract'

   }

   this.mode = mode

         

   switch (mode) {

     case 'history':

       this.history = new HTML5History(this, options.base)

       break

     case 'hash':

       this.history = new HashHistory(this, options.base, this.fallback)

       break

    case 'abstract':

       this.history = new AbstractHistory(this, options.base)

       break

    default: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assert(false, `invalid mode: ${mode}`)

     }

   }

 }

}

全局注册router-link组件

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问:使用 vue-router 时, 常见的<router-link/>、 <router-view/>又是在哪里引入的呢?


回到install.js文件,它引入并全局注册了 router-view、router-link组件:


import View from './components/view';

import Link from './components/link';

...

Vue.component('RouterView', View);

Vue.component('RouterLink', Link);

在 ./components/link.js 中,<router-link/>组件上默认绑定了click事件,点击触发handler方法进行相应的路由操作。


const handler = e => {

 if (guardEvent(e)) {

   if (this.replace) {

     router.replace(location, noop)

   } else {

     router.push(location, noop)

   }

}

};

就像最开始提到的,VueRouter构造函数中对不同mode初始化了不同模式的 History 实例,因而router.replace、router.push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分别扒拉下这两个模式的源码。


hash模式

history/hash.js 文件中,定义了HashHistory 类,这货继承自 history/base.js 的 History 基类。


它的prototype上定义了push方法:在支持 HTML5History 模式的浏览器环境中(supportsPushState为 true),调用history.pushState来改变浏览器地址;其他浏览器环境中,则会直接用location.hash = path 来替换成新的 hash 地址。


其实最开始读到这里是有些疑问的,既然已经是 hash 模式为何还要判断supportsPushState?是为了支持scrollBehavior,history.pushState可以传参key过去,这样每个url历史都有一个key,用 key 保存了每个路由的位置信息。


同时,原型上绑定的setupListeners 方法,负责监听 hash 变更的时机:在支持 HTML5History 模式的浏览器环境中,监听popstate事件;而其他浏览器中,则监听hashchange。监听到变化后,触发handleRoutingEvent 方法,调用父类的transitionTo跳转逻辑,进行 DOM 的替换操作。


import { pushState, replaceState, supportsPushState } from '../util/push-state'

...

export class HashHistory extends History {

 setupListeners () {

   ...

   const handleRoutingEvent = () => {

       const current = this.current

       if (!ensureSlash()) {

         return

       }

       // transitionTo调用的父类History下的跳转方法,跳转后路径会进行hash化

       this.transitionTo(getHash(), route => {

         if (supportsScroll) {

           handleScroll(this.router, route, current, true)

         }

         if (!supportsPushState) {

           replaceHash(route.fullPath)

         }

       })

     }

     const eventType = supportsPushState ? 'popstate' : 'hashchange'

     window.addEventListener(

       eventType,

       handleRoutingEvent

     )

     this.listeners.push(()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eventType, handleRoutingEvent)

     })

 }

 

 push (location: RawLocation, onComplete?: Function, onAbort?: Function) {

   const { current: fromRoute } = this

   this.transitionTo(

     location,

     route => {

       pushHash(route.fullPath)

       handleScroll(this.router, route, fromRoute, false)

       onComplete && onComplete(route)

     },

     onAbort

   )

 }

}

...


// 处理传入path成hash形式的URL

function getUrl (path) {

 const href = window.location.href

 const i = href.indexOf('#')

 const base = i >= 0 ? href.slice(0, i) : href

 return `${base}#${path}`

}

...


// 替换hash

function pushHash (path) {

 if (supportsPushState) {

   pushState(getUrl(path))

 } else {

   window.location.hash = path

 }

}


// util/push-state.js文件中的方法

export const supportsPushState =

 inBrowser &&

 (function () {

   const ua = window.navigator.userAgent


   if (

     (ua.indexOf('Android 2.') !== -1 || ua.indexOf('Android 4.0') !== -1) &&

     ua.indexOf('Mobile Safari') !== -1 &&

     ua.indexOf('Chrome') === -1 &&

     ua.indexOf('Windows Phone') === -1

   ) {

     return false

   }

   return window.history && typeof window.history.pushState === 'function'

 })()

HTML5History模式

类似的,HTML5History 类定义在 history/html5.js 中。


定义push原型方法,调用history.pusheState修改浏览器的路径。


与此同时,原型setupListeners 方法对popstate进行了事件监听,适时做 DOM 替换。


import {pushState, replaceState, supportsPushState} from '../util/push-state';

...

export class HTML5History extends History {


 setupListeners () {


   const handleRoutingEvent = () => {

   const current = this.current;

   const location = getLocation(this.base);

   if (this.current === START && location === this._startLocation) {

     return

   }


   this.transitionTo(location, route => {

     if (supportsScroll) {

       handleScroll(router, route, current, true)

     }

   })

   }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handleRoutingEvent)

   this.listeners.push(()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popstate', handleRoutingEvent)

   })

 }

 push (location: RawLocation, onComplete?: Function, onAbort?: Function) {

   const { current: fromRoute } = this

   this.transitionTo(location, route => {

     pushState(cleanPath(this.base + route.fullPath))

     handleScroll(this.router, route, fromRoute, false)

     onComplete && onComplete(route)

   }, onAbort)

 }

}


...


// util/push-state.js文件中的方法

export function pushState (url?: string, replace?: boolean) {

 saveScrollPosition()

 const history = window.history

 try {

   if (replace) {

     const stateCopy = extend({}, history.state)

     stateCopy.key = getStateKey()

     history.replaceState(stateCopy, '', url)

   } else {

     history.pushState({ key: setStateKey(genStateKey()) }, '', url)

   }

 } catch (e) {

   window.location[replace ? 'replace' : 'assign'](url)

 }

}

transitionTo 处理路由变更逻辑

上面提到的两种路由模式,都在监听时触发了this.transitionTo,这到底是个啥呢?它其实是定义在 history/base.js 基类上的原型方法,用来处理路由的变更逻辑。

先通过const route = this.router.match(location, this.current)对传入的值与当前值进行对比,返回相应的路由对象;接着判断新路由是否与当前路由相同,相同的话直接返回;不相同,则在this.confirmTransition中执行回调更新路由对象,并对视图相关DOM进行替换操作。


export class History {

...

transitionTo (

   location: RawLocation,

   onComplete?: Function,

   onAbort?: Function

 ) {

   const route = this.router.match(location, this.current)

   this.confirmTransition(

     route,

     () => {

       const prev = this.current

       this.updateRoute(route)

       onComplete && onComplete(route)

       this.ensureURL()

       this.router.afterHooks.forEach(hook => {

         hook && hook(route, prev)

       })


       if (!this.ready) {

         this.ready = true

         this.readyCbs.forEach(cb => {

           cb(route)

         })

       }

     },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JavaScript中的for循环

seo达人

JavaScript 语言中的 for 循环用于多次执行代码块,它是 JavaScript 中最常用的一个循环工具,还可用于数组的遍历循环等。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 for 循环呢?打个比方,例如我们想要控制台输出1到1000之间的所有数字,如果单写输出语句,要写1000句代码,但是如果使用 for 循环,几句代码就能实现。总之,使用 for 循环能够让我们写代码更方便快捷(当然啦,否则要它干嘛)。


for 循环语法

语法如下所示:


for(变量初始化; 条件表达式; 变量更新) {

   // 条件表达式为true时执行的语句块

}

变量初始化,表示代码块开始前执行。

条件表达式,定义运行循环代码块的条件。

变量更新,在循环代码块每次被执行之后再执行。

示例:

例如我们在一个HTML文件中,编写如下代码,实现计算1到100的总和: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JS_侠课岛(9xkd.com)</title>

</head>

<body>

<script>

 var result = 0;

 for(var i = 1; i <= 100; i++) {

   result = result + i;

 }

 alert(result);

</script>

</body>  

</html>

在浏览器中打开这个文件,会弹出一个弹出层,弹出层中显示的是1到100的总和:



上述代码中,我们声明了一个变量 result 并给它赋值为 0,表示初始的总和为 0 。


然后在 for 循环中三个语句:


变量初始化 i = 1,表示从 1 开始计算。

条件表达式 i <= 100,表示只要 i 小于等于 100 循环就会一直执行,当 i 大于 100 循环会停止。

变量更新 i++,之前我们学运算符的时候学过,这是递增运算符 ++,表示为其操作数增加 1。

此时我们可以一点点来看这个 for 循环:


第一次循环: result = 0 + 1   // 此时result值为0,  i的值为1

第二次循环: result = 1 + 2   // 此时result值为0+1,i的值为2

第三次循环: result = 3 + 3   // 此时result值为1+2,i的值为3

第四次循环: result = 6 + 4   // 此时result值为3+3,i的值为4

第五次循环: result = 10 + 5  // 此时result值为6+4,i的值为5

...

我们只需要搞清楚 for 循环中的执行原理,不需要手动来计算求和,只要写好代码,执行代码后计算机会很快会告诉我们1到 100 的总和。


再补充一下,上述代码中result = result + i,我们也可以写成 result += i,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加赋值运算符,还记得吗?


示例:

再来看一个例子,例如我们可以使用 for 循环来实现数组遍历,首先定义一个数组 lst:


var lst = ["a", "b", "c", "d", "e"];

在写 for 循环时,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小括号里面的三个语句,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数组中元素的下标索引来获取元素的值,而数组的索引又是从 0 开始,所以变量初始化可以设置为i = 0。第二个条件表达式,因为数组中最后一个索引为 lst.length - 1,所以只要小于等于 lst.length - 1,循环就会一直执行。而i <= lst.length - 1 就相当于 i<lst.length。第三个变量更新,当循环每循环一次,索引值就加一,所以为 i++。


所以循环可以像下面这样写:


for(i = 0; i<lst.length; i++){

   console.log(lst[i]);  // 输出数组中的元素值,从索引为0的值开始输出,每次加1,一直到lst.length-1

}

输出:


a

b

c

d

e

其实遍历数组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使用 for...in 循环语句来遍历数组。


for...in 循环

for...in 循环主要用于遍历数组或对象属性,对数组或对象的属性进行循环操作。for...in 循环中的代码每执行一次,就会对数组的元素或者对象的属性进行一次操作。


语法如下:


for (变量 in 对象) {

   // 代码块

}

for 循环括号内的变量是用来指定变量,指定的可以是数组对象或者是对象属性。


示例:

使用 for...in 循环遍历我们定义好的 lst 数组:


var lst = ["a", "b", "c", "d", "e"];

for(var l in lst){

   console.log(lst[l]);

}

输出:


a

b

c

d

e

除了数组,for...in 循环还可以遍历对象,例如我们遍历 侠侠 的个人基本信息:


var object = {

   姓名:'侠侠',

   年龄:'22',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97-08-05',

   职业:'程序员',

   特长:'跳舞'

}


for(var i in object) {

   console.log(i + ":" + object[i]);

}

输出:


姓名: 侠侠

年龄: 22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97-08-05

职业:程序员

特长:跳舞

动手小练习

请自定义一个长度为7的数组,然后通过 for 循环将数组中的元素遍历出来。

求和:1~100的奇数和。

求和:1~100的偶数和。

使用对象定义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兴趣爱好、职业、特长等),然后使用 for...in 循环将这些信息遍历输出。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封装element-ui表格

seo达人

表格需求

一般管理系统对表格会有以下需求


可以分页(需要有分页条)

可以多选(表格带复选框)

顶部需要加一些操作按钮(新增,删除等等)

表格每行行尾有操作按钮

表格行可以编辑

如下图为一个示例表格




如果我们直接使用element-ui提供的组件的话,那么开发一个这样的表格就需要使用到以下内容


需要使用表格的插槽功能,开发每一行的按钮

需要通过样式调整顶部按钮,表格,分页条的布局样式

需要监听分页的事件然后去刷新表格数据

顶部按钮或操作按钮如果需要获取表格数据,需要调用表格提供的api

对于有行编辑的需求,还需要通过插槽去渲染行编辑的内容,同时要控制行编辑的开关

不仅仅开发表格比较麻烦,而且还要考虑团队协作,如果每个人实现表格的方式存在差别,那么可能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变得很高。那怎么办呢?


项目安装

安装插件

在使用element-ui的项目中,可以通过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npm install vue-elementui-table -S

在项目中使用

在main.js中添加以下代码


import ZjTable from 'vue-element-table'


Vue.use(ZjTable)

然后即可像下文中的使用方式进行使用


表格配置

为了满足团队快速开发的需要,小编对上面提出来的需求进行了封装,然后使用的时候,开发人员只需要配置一些JSON便可以完成以上功能的开发。


基础配置

一个基础的表格包含了数据和列信息,那么如何用封装的表格去配置呢?


<template>

 <zj-table

   :columns="columns"

   :data="data"

   :pagination="false"

 />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 表格的列信息, 数组每一项代表一个字段,可以使用element 列属性的所有属性,以下仅为示例

     columns: Object.freeze([

       {

         // 表头显示的文字

         label: '姓名',

         // 对应数据里面的字段

         prop: 'name'

       },

       {

         label: '性别',

         prop: 'sex',

         // 格式化表格,与element-ui 的表格属性相同

         formatter(row, column, cellValue) {

           return cellValue === 1 ? '男' : '女'

         }

       },

       {

         label: '年龄',

         prop: 'age'

       }

     ]),

     data: [

       {

         name: '子君',

         sex: 1,

         age: 18

       }

     ]

   }

 }

}

</script>

通过上面的配置,就可以完成一个基础表格的开发,完整代码见 https://github.com/snowzijun/vue-element-table/blob/master/example/views/demo/base.vue,效果如下图所示




表格默认会显示复选框,也可以通过配置selectable属性来关闭掉


添加分页

简单的表格用封装之后的或未封装的开发工作量区别并不大,我们继续为表格添加上分页


<template>

   <!--

   current-page.sync 表示页码, 添加上 .sync 在页码发生变化时自动同步页码

   page-size.sync 每页条数

   total  总条数

   height="auto" 配置height:auto, 表格高度会根据内容自动调整,如果不指定,表格将保持充满父容器,同时表头会固定,不跟随滚动条滚动

   @page-change 无论pageSize currentPage 哪一个变化,都会触发这个事件

 -->

 <zj-table

   v-loading="loading"

   :columns="columns"

   :data="data"

   :current-page.sync="currentPage"

   :page-size.sync="pageSize"

   :total="total"

   height="auto"

   @page-change="$_handlePageChange"

 />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lumns: Object.freeze([

       // 列字段与上例一样,此处省略

     ]),

     data: [],

     // 当前页码

     currentPage: 1,

     // 每页条数

     pageSize: 10,

     // 总条数

     total: 0,

     // 是否显示loading

     loading: false

   }

 },

 created() {

   this.loadData()

 },

 methods: {

   // 加载表格数据

   loadData() {

     this.loading = true

     setTimeout(() => {

       // 假设总条数是40条

       this.total = 40

       const { currentPage, pageSize } = this

       // 模拟数据请求获取数据

       this.data = new Array(pageSize).fill({}).map((item, index) => {

         return {

           name: `子君${currentPage + (index + 1) * 10}`,

           sex: Math.random() > 0.5 ? 1 : 0,

           age: Math.floor(Math.random() * 100)

         }

       })

       this.loading = false

     }, 1000)

   },

   $_handlePageChange() {

     // 因为上面设置属性指定了.sync,所以这两个属性会自动变化

     console.log(this.pageSize, this.currentPage)

     // 分页发生变化,重新请求数据

     this.loadData()

   }

 }

}

</script>

完整代码请参考 https://github.com/snowzijun/vue-element-table/blob/master/example/views/demo/pagination.vue


通过封装,表格将自带分页功能,通过上面代码,实现效果如下所示,是不是变得简单了一些。接下来我们继续给表格添加按钮




添加顶部按钮

表格上面可能会有新增,删除等等按钮,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继续通过配置去添加按钮


<template>

 <zj-table

   :buttons="buttons"

 />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buttons: Object.freeze([

       {

         // id 必须有而且是在当前按钮数组里面是唯一的

         id: 'add',

         text: '新增',

         type: 'primary',

         icon: 'el-icon-circle-plus',

         click: this.$_handleAdd

       },

       {

         id: 'delete',

         text: '删除',

         // rows 是表格选中的行,如果没有选中行,则禁用删除按钮, disabled可以是一个boolean值或者函数

         disabled: rows => !rows.length,

         click: this.$_handleRemove

       },

       {

         id: 'auth',

         text: '这个按钮根据权限显示',

         // 可以通过返回 true/false来控制按钮是否显示

         before: (/** rows */) => {

           return true

         }

       },

       // 可以配置下拉按钮哦

       {

         id: 'dropdown',

         text: '下拉按钮',

         children: [

           {

             id: 'moveUp',

             text: '上移',

             icon: 'el-icon-arrow-up',

             click: () => {

               console.log('上移')

             }

           },

           {

             id: 'moveDown',

             text: '下移',

             icon: 'el-icon-arrow-down',

             disabled: rows => !rows.length,

             click: () => {

               console.log('下移')

             }

           }

         ]

       }

     ])

   }

 },

 created() {},

 methods: {

   // 新增

   $_handleAdd() {

     this.$alert('点击了新增按钮')

   },

   // 顶部按钮会自动将表格所选的行传出来

   $_handleRemove(rows) {

     const ids = rows.map(({ id }) => id)

     this.$alert(`要删除的行id为${ids.join(',')}`)

   },

   // 关注作者公众号

   $_handleFollowAuthor() {}

 }

}

</script>

表格顶部可以添加普通的按钮,也可以添加下拉按钮,同时还可以通过before来配置按钮是否显示,disabled来配置按钮是否禁用,上面完整代码见 https://github.com/snowzijun/vue-element-table/blob/master/example/views/demo/button.vue


通过上面的代码就可以配置出下面的表格,是不是很简单呢?




表格顶部可以有按钮,行尾也是可以添加按钮的,一起来看看


行操作按钮

一般我们会将一些单行操作的按钮放在行尾,比如编辑,下载等按钮,那如何给行尾配置按钮呢?


<template>

 <zj-table

   :columns="columns"

 />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lumns: Object.freeze([

       {

         // 可以指定列的宽度,与element-ui原生用法一致

         width: 220,

         label: '姓名',

         prop: 'name'

       },

       // 行编辑按钮,在表格末尾出现,自动锁定右侧

       {

         width: 180,

         label: '操作',

         // 通过 actions 指定行尾按钮

         actions: [

           {

             id: 'follow',

             text: '关注作者',

             click: this.$_handleFollowAuthor

           },

           {

             id: 'edit',

             text: '编辑',

             // 可以通过before控制按钮是否显示,比如下面年龄四十岁的才会显示编辑按钮

             before(row) {

               return row.age < 40

             },

             click: this.$_handleEdit

           },

           {

             id: 'delete',

             text: '删除',

             icon: 'el-icon-delete',

             disabled(row) {

               return row.sex === 0

             },

             // 为了拿到this,这里需要用箭头函数

             click: () => {

               this.$alert('女生被禁止删除了')

             }

           }

         ]

       }

     ])

   }

 },

 methods: {

   // 关注作者公众号

   $_handleFollowAuthor() {

           console.log('微信搜索【前端有的玩】,这是对小编最大的支持')

   },

   /**

    * row 这一行的数据

    */

   $_handleEdit(row, column) {

     this.$alert(`点击了姓名为【${row.name}】的行上的按钮`)

   }

 }

}

</script>

行操作按钮会被冻结到表格最右侧,不会跟随滚动条滚动而滚动,上面完整代码见, https://github.com/snowzijun/vue-element-table/blob/master/example/views/demo/button.vue


通过上面的代码就可以完成以下效果




最后再来一起看看行编辑


行编辑

比如上例,我希望点击行尾的编辑按钮的时候,可以直接在行上面编辑用户的姓名与性别,如何配置呢?


<template>

 <zj-table

   ref="table"

   :columns="columns"

   :data="data"

 />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lumns: Object.freeze([

       {

         label: '姓名',

         prop: 'name',

         editable: true,

         field: {

           componentType: 'input',

           rules: [

             {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输入姓名'

             }

           ]

         }

       },

       {

         label: '性别',

         prop: 'sex',

         // 格式化表格,与element-ui 的表格属性相同

         formatter(row, column, cellValue) {

           return cellValue === '1' ? '男' : '女'

         },

         editable: true,

         field: {

           componentType: 'select',

           options: [

             {

               label: '男',

               value: '1'

             },

             {

               label: '女',

               value: '0'

             }

           ]

         }

       },

       {

         label: '年龄',

         prop: 'age',

         editable: true,

         field: {

           componentType: 'number'

         }

       },

       {

         label: '操作',

         actions: [

           {

             id: 'edit',

             text: '编辑',

             // 如果当前行启用了编辑,则不显示编辑按钮

             before: row => {

               return !this.editIds.includes(row.id)

             },

             click: this.$_handleEdit

           },

           {

             id: 'save',

             text: '保存',

             // 如果当前行启用了编辑,则显示保存按钮

             before: row => {

               return this.editIds.includes(row.id)

             },

             click: this.$_handleSave

           }

         ]

       }

     ]),

     data: [

       {

         // 行编辑必须指定rowKey字段,默认是id,如果修改为其他字段,需要给表格指定row-key="字段名"

         id: '0',

         name: '子君',

         sex: '1',

         age: 18

       },

       {

         // 行编辑必须指定rowKey字段,默认是id,如果修改为其他字段,需要给表格指定row-key="字段名"

         id: '1',

         name: '子君1',

         sex: '0',

         age: 18

       }

     ],

     editIds: []

   }

 },

 methods: {

   $_handleEdit(row) {

     // 通过调用 startEditRow 可以开启行编辑

     this.$refs.table.startEditRow(row.id)

     // 记录开启了行编辑的id

     this.editIds.push(row.id)

   },

   $_handleSave(row) {

     // 点击保存的时候,通过endEditRow 结束行编辑

     this.$refs.table.endEditRow(row.id, (valid, result, oldRow) => {

       // 如果有表单验证,则valid会返回是否验证成功

       if (valid) {

         console.log('修改之后的数据', result)

         console.log('原始数据', oldRow)

         const index = this.editIds.findIndex(item => item === row.id)

         this.editIds.splice(index, 1)

       } else {

         // 如果校验失败,则返回校验的第一个输入框的异常信息

         console.log(result)

         this.$message.error(result.message)

       }

     })

   }

 }

}

</script>

不需要使用插槽就可以完成行编辑,是不是很开心。上述完整代码见 https://github.com/snowzijun/vue-element-table/blob/master/example/views/demo/row-edit.vue


效果如下图所示:




其他功能

除了上面的功能之外,表格还可以配置其他许多功能,比如


可以指定字段为链接列,需要给列配置link属性

可以通过插槽自定义顶部按钮,行操作按钮,行字段等

可以在按钮区域右侧通过插槽配置其他内容

其他等等

表格开发说明

通过上面的代码示例,我们已经知道了封装之后的表格可以完成哪些事情,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表格是如何实现的。完整代码见 https://github.com/snowzijun/vue-element-table/tree/master/src/components/zj-table


表格布局

整个表格是通过JSX来封装的,因为JSX使用起来更加灵活。对于我们封装的表格,我们从竖向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顶部按钮区,中间表格区,底部分页区,如何去实现三个区域的布局呢,核心代码如下


render(h) {

   // 按钮区域

   const toolbar = this.$_renderToolbar(h)

   // 表格区域

   const table = this.$_renderTable(h)

   // 分页区域

   const page = this.$_renderPage(h)


   return (

     <div class="zj-table" style={{ height: this.tableContainerHeight }}>

       {toolbar}

       {table}

       {page}

     </div>

   )

 }

通过三个render函数分别渲染对应区域,然后将三个区域组合在一起。


渲染表格列

通过前文的讲解,我们可以将表格的列分为以下几种


常规列

行编辑列

操作按钮列

插槽列

链接列(文档后续完善)

嵌套列(文档后续完善)

   $_renderColumns(h, columns) {

     // 整体是否排序

     let sortable = this.sortable ? 'custom' : false

     return columns

       .filter(column => {

         const { hidden } = column

         if (hidden !== undefined) {

           if (typeof hidden === 'function') {

             return hidden({

               columns,

               column

             })

           }

           return hidden

         }

         return true

       })

       .map(column => {

         const {

           useSlot = false,

           // 如果存在操作按钮,则actions为非空数组

           actions = [],

           // 是否可编辑列, 对于可编辑列需要动态启用编辑

           editable = false,

           // 是否有嵌套列

           nests,

           // 是否可点击

           link = false

         } = column

         let newSortable = sortable

         if (column.sortable !== undefined) {

           newSortable = column.sortable ? 'custom' : false

         }

         column = {

           ...column,

           sortable: newSortable

         }

         if (nests && nests.length) {

           // 使用嵌套列

           return this.$_renderNestColumn(h, column)

         } else if (editable) {

           // 使用编辑列

           return this.$_renderEditColumn(h, column)

         } else if (useSlot) {

           // 使用插槽列

           return this.$_renderSlotColumn(h, column)

         } else if (actions && actions.length > 0) {

           // 使用操作列

           column.sortable = false

           return this.$_renderActionColumn(h, column)

         } else if (link) {

           // 使用链接列

           return this.$_renderLinkColumn(h, column)

         } else {

           // 使用默认列

           return this.$_renderDefaultColumn(h, column)

         }

       })

   },

行编辑列

当前表格行编辑支持input,select,datepicker,TimeSelect,InputNumber等组件,具体渲染代码如下所示


// 编辑单元格

   $_renderEditCell(h, field) {

     const components = {

       input: Input,

       select: ZjSelect,

       date: DatePicker,

       time: TimeSelect,

       number: InputNumber

     }

     const componentType = field.componentType

     const component = components[componentType]

     if (component) {

       return this.$_renderField(h, field, component)

     } else if (componentType === 'custom') {

       // 如果自定义,可以通过component指定组件

       return this.$_renderField(h, field, field.component)

     }

     return this.$_renderField(h, field, Input)

   },

   $_renderField(h, field, Component) {

     // 编辑行的id字段

     const { rowId, events = {}, nativeEvents = {} } = field


     const getEvents = events => {

       const newEvents = {}

       Object.keys(events).forEach(key => {

         const event = events[key]

         newEvents[key] = (...rest) => {

           const args = [

             ...rest,

             {

               rowId,

               row: this.editRowsData[rowId],

               value: this.editRowsData[rowId][field.prop]

             }

           ]

           return event(...args)

         }

       })

       return newEvents

     }

     // 事件改写

     const newEvents = getEvents(events)

     const newNativeEvents = getEvents(nativeEvents)

     return (

       <Component

         size="small"

         on={newEvents}

         nativeOn={newNativeEvents}

         v-model={this.editRowsData[rowId][field.prop]}

         {...{

           attrs: field,

           props: field

         }}

       />

     )

   }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让你的 commit 更有价值

seo达人

提交规范

AngularJS 在开发者文档中关于 git commit 的指导说明,提到严格的 git commit 格式规范可以在浏览项目历史的过程中看到更易读的信息,并且能用 git commit 的信息直接生成 AngularJS 的 change log 。


commit messages 格式规范

commit messages 由 header 、body 、footer 组成。


header 又包含 type 、scope 、subject 。header 是必需的,不过其中的 scope 是可选的。


body 和 footer 可以省略。


<type>(<scope>): <subject>

// 空行

<BLANK LINE>

<body>

// 空行

<BLANK LINE>

<footer>

注:为了能在 github 以及各种 git 工具中看得更清晰,commit messages 的每一行都不要超过 100 个字符。

Header

Type

类型必须是以下几种之一:


feat: 新功能

fix: bug 修复

docs: 仅修改文档

style: 修改格式(空格,格式化,省略分号等),对代码运行没有影响

refactor: 重构(既不是修 bug ,也不是加功能)

build: 构建流程、外部依赖变更,比如升级 npm 包、修改 webpack 配置等

perf: 性能优化

test: 测试相关

chore: 对构建过程或辅助工具和库(如文档生成)的更改

ci: ci 相关的更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类型 revert ,如果当前提交是为了撤销之前的某次提交,应该用 revert 开头,后面加上被撤销的提交的 header,在 body 中应该注明: This reverts commit <hash>. ,hash 指的就是将要被撤销的 commit SHA 。


// 例如


revert: feat(user): add user type


This reverts commit ca16a365467e17915f0273392f4a13331b17617d.

Scope

scope 可以指定提交更改的影响范围,这个视项目而定,当修改影响超过单个的 scope 时,可以指定为 * 。


Sbuject

subject 是指更改的简洁描述,长度约定在 50 个字符以内,通常遵循以下几个规范:


用动词开头,第一人称现在时表述,例如:change 代替 changed 或 changes

第一个字母小写

结尾不加句号(.)

Body

body 部分是对本地 commit 的详细描述,可以分成多行。


跟 subject 类似,用动词开头,第一人称现在时表述,例如:change 代替 changed 或 changes。


body 应该说明修改的原因和更改前后的行为对比。


Footer

footer 基本用在这两种情况:


不兼容的改动( Breaking Changes ),通常用 BREAKING CHANGE: 开头,后面跟一个空格或两个换行符。剩余的部分就是用来说明这个变动的信息和迁移方法等。

关闭 Issue, github 关闭 Issue 的例子

// BREAKING CHANGE: 的例子

BREAKING CHANGE: isolate scope bindings definition has changed and

   the inject option for the directive controller injection was removed.


   To migrate the code follow the example below:


   Before:


   scope: {

     myAttr: 'attribute',

     myBind: 'bind',

     myExpression: 'expression',

     myEval: 'evaluate',

     myAccessor: 'accessor'

   }


   After:


   scope: {

     myAttr: '@',

     myBind: '@',

     myExpression: '&',

     // myEval - usually not useful, but in cases where the expression is assignable, you can use '='

     myAccessor: '=' // in directive's template change myAccessor() to myAccessor

   }


   The removed `inject` wasn't generaly useful for directives so there should be no code using it.




// Closes Issue 例子

Closes #2314, #3421

完整的例子

例一: feat

feat($browser): onUrlChange event (popstate/hashchange/polling)


Added new event to $browser:

- forward popstate event if available

- forward hashchange event if popstate not available

- do polling when neither popstate nor hashchange available


Breaks $browser.onHashChange, which was removed (use onUrlChange instead)

例二: fix

fix($compile): couple of unit tests for IE9


Older IEs serialize html uppercased, but IE9 does not...

Would be better to expect case insensitive, unfortunately jasmine does

not allow to user regexps for throw expectations.


Closes #392

Breaks foo.bar api, foo.baz should be used instead

例三: style

style($location): add couple of missing semi colons

查看更多例子

规范 commit message 的好处

首行就是简洁实用的关键信息,方便在 git history 中快速浏览

具有详实的 body 和 footer ,可以清晰的看出某次提交的目的和影响

可以通过 type 过滤出想要查找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关键字快速查找相关提交

可以直接从 commit 生成 change log

// 列举几个常用的 log 参数


// 输出 log 的首行

git log --pretty=oneline


// 只输出首行的 commit 信息。不包含 hash 和 合并信息等

git log --pretty=format:%s


// 查找有关“更新菜单配置项”的提交

git log --grep="更新菜单配置项"


// 打印出 chenfangxu 的提交

git log --author=chenfangxu


// 红色的短 hash,黄色的 ref , 绿色的相对时间

git log --graph --pretty=format:'%Cred%h%Creset -%C(yellow)%d%Creset %s %Cgreen(%cr)%Creset'

用工具实现规范提交

上面介绍了规范提交的格式,如果让各位同学在 git commit 的时候严格按照上面的规范来写,首先心智是有负担的,得记住不同的类型到底是用来定义什么的,subject 怎么写,body 怎么写,footer 要不要写。其次,对人的规范大部分都是反人性的,所以很可能在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同学渐渐的不按照规范来写。靠意志力来控制自己严格按照规范来写是需要额外耗费一些精力的,把精力耗费在这种事情上面实在有些浪费。


用工具实现规范提交的方案,一种是在提交的时候就提示必填字段,另一种是在提交后校验字段是否符合规范。这两种在实际项目中都是很有必要的。


Commitizen

Zen-like commit messages for internet citizens. 嗯~~一种禅意

Commitizen 是一个帮助撰写规范 commit message 的工具。他有一个命令行工具 cz-cli,接下来会把使用 Commitizen 分成几个阶段来介绍。


体验 git cz

// 全局安装 Commitizen

npm install -g commitizen

你的仓库可能还不是对 Commitizen 友好的,此时运行 git cz 的效果跟 git commit 一样,也就是没有效果。 不过,可以执行 npx git-cz 来体验。


如果想直接运行 git cz 实现语义化的提交,可以根据 streamich/git-cz 文档中说的全局安装 git cz。


// 全局安装 git cz

npm install -g git-cz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推荐的方式,就是让你的仓库对 Commitizen 友好。


Commitizen 友好

全局安装 Commitizen 后,用 cz-conventional-changelog 适配器来初始化你的项目


// 初始化 cz-conventional-changelog 适配器

commitizen init cz-conventional-changelog --save-dev --save-exact

上面的初始化做了三件事:


安装 cz-conventional-changelog 依赖

把依赖保存到 package.json 的 dependencies 或 devDependencies 中

在根目录的 package.json 中 添加如下所示的 config.commitizen

"config": {

   "commitizen": {

     "path": "./node_modules/cz-conventional-changelog"

   }

 }

或者,在项目根目录下新建一个 .czrc 文件,内容设置为


{

 "path": "cz-conventional-changelog"

}

现在运行 git cz 效果如下:




cz-customizable 自定义中文配置

通过上面的截图可以看到,提交的配置选项都是英文的,如果想改成中文的,可以使用 cz-customizable 适配器。


运行下面的命令,注意之前已经初始化过一次了,这次再初始化,需要加 --force 覆盖


npm install cz-customizable --save-dev


commitizen init cz-customizable --save-dev --save-exact --force

现在 package.json 中 config.commitizen 字段为:


"config": {

   "commitizen": {

     "path": "./node_modules/cz-customizable"

   }

 }

cz-customizable 文档中说明了查找配置文件的方式有三种,我们按照第一种,在项目根目录创建一个 .cz-config.js 的文件。按照给出的示例 cz-config-EXAMPLE.js 编写我们的 config。 commit-type 可以参考 conventional-commit-types 。


可以点击查看我配置好的文件 qiqihaobenben/commitizen-git/.cz-config.js ,里面中详细的注释。


commitlint 校验提交

Commitizen 文档中开始就介绍到,Commitizen 可以在触发 git commit 钩子之前就能给出提示,但是也明确表示提交时对 commit messages 的校验也是很有用的。毕竟即使用了 Commitzen,也是能绕过去,所以提交最后的校验很重要。


commitlint 可以检查 commit messages 是否符合常规提交格式,需要一份校验配置,推荐 @commitlint/config-conventional 。


npm i --save-dev @commitlint/config-conventional @commitlint/cli

在项目根目录创建 commitlint.config.js 文件并设置校验规则:


module.exports = {

 extends: ["@commitlint/config-conventional"],

 // rules 里面可以设置一些自定义的校验规则

 rules: {},

};

在项目中安装 husky ,并在项目根目录新建 husky.config.js 文件,加入以下设置:


// 安装 husky

npm install --save-dev husky



// husky.config.js 中加入以下代码

module.exports = {

 "hooks": {

   "commit-msg": "commitlint -E HUSKY_GIT_PARAMS"

 }

}

注意:因为 @commitlint/config-conventional 校验规则遵循 Angular 的规范, 所以我们在用 cz-customizable 自定义中文配置时, 是按照给出的符合 Angular 规范的示例 cz-config-EXAMPLE.js 编写.cz-config.js 的。但是如果你自定义的 Commitizen 配置不符合 Angular 规范,可以使用 commitlint-config-cz 设置校验规则。(推荐还是按照 Angular 规范进行 cz-customizable 自定义配置)

// 安装 commitlint-config-cz

npm install commitlint-config-cz --save-dev



// commitlint.config.js 改为

module.exports = {

 extends: [

   'cz'

 ]

};

git commit 触发 git cz

在提交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了 git commit ,虽然换成 git cz 不难,但是如果让开发者在 git commit 时无感知的触发 git cz 肯定是更好的,

而且也能避免不熟悉项目的人直接 git commit 提交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信息。


我们可以在 husky.config.js 中设置:


"hooks": {

 "prepare-commit-msg": "exec < /dev/tty && git cz --hook || true",

}

注意: 在 window 系统,可能需要在 git base 中才能生效。

生成 CHANGELOG

standard-version

是一个使用 semver 和 conventional-commits 支持生成 CHANGELOG 进行版本控制的实用程序。

standard-version 不只是能生成 CHANGELOG , 还能根据 commit 的 type 来进行版本控制。


// 安装 standard-verison

npm i --save-dev standard-version


// 在 package.json 中的 scripts 加入 standard-version

{

 "scripts": {

   "release": "standard-version"

 }

}

示例项目

可以查看 commitizen-git ,里面归纳了快速配置 Commitizen 友好仓库的步骤。

差不多三五分钟就能搞定。


可以看一下配置完后,执行 git commit 的效果。




扩展

更复杂的自定义提示

cz-customizable 中自定义配置项通常情况是够用的,

commitlint 中校验的规则基本上也是够用的,但是会有比较硬核的开发者会觉得还是不够,还要更多。比如一些 prompt 更加自定义,

提交时询问的 question 添加更多的逻辑,比如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字段校验提前到 Commitizen 中,或者添加更多自定义的校验。


如果真想这么干,那就去 fork 一份 cz-conventional-changelog 或者 cz-customizable 来改,

或者直接自己写一个 adapter。


Commitizen 友好徽章

如果把仓库配置成了对 Commitizen 友好的话,可以在 README.md 中加上这个小徽章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文读懂 Web 安全

seo达人

Web 安全是互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中诞生了大量的黑帽子与白帽子,他们都是安全领域的王者,在平时里,他们利用各种巧妙的技术互相博弈,时不时就会掀起一场 Web 安全浪潮,真可谓神仙打架,各显神通。


本文从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聊一聊 Web 安全的一些有趣故事。


安全世界观

安全攻防案例

总结与思考

安全世界观

在互联网发展之初,IE 浏览器垄断的时期,大家上网的目的都很单纯,主要通过浏览器分享信息,获取新闻。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发展,一个网页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除了看新闻,我们还可以看视频、玩游戏、购物、聊天等,这些功能都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网页功能的逐渐增多,就开始出现了一些黑帽子,他们试图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牟取利益。在我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木马病毒,它可以监控你的键盘,将你在键盘上敲打的内容发送到黑客的机器上,黑客通过分析这些内容,很容易就能得到你的游戏账号和密码。


在这之后,就诞生出了一些杀毒软件,致力于解决网络上的各种病毒,随着不断地发展,杀毒软件已经成为一台电脑必不可少的软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安全问题?

安全归根到底是信任的问题,如果所有人都按照正常的流程去上网,不去谋取私利,也就没有安全问题可谈了。


安全的根本在于信任,但要让所有人互相信任谈何容易。在当前阶段,我们可以做到:持续做好安全防护,让漏洞越来越少,非法攻击越来越困难,这样就能逐渐减少黑帽子的数量,让病毒制造者越来越少。


如何做好安全

要做好安全,首先得理解安全问题的属性,前人通过无数实践,最后将安全的属性总结为安全三要素,分别为: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机密性


保护数据内容不被泄露。

通常使用加密的方法。

完整性


保护数据内容是完整的、没有被篡改。

通常使用数字签名的方法。

可用性


数据随时都能够使用。

通常是在防御 DOS。

有了安全 3 要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安全问题进行评估了。


资产等级划分


找出最重要的数据。

找出最重要数据的宿主空间,如:在数据库里,那么数据库就得重点防御。

找出数据库的宿主空间,如:在一台服务器上,那么这台服务器就得做次等防御。

找出服务器的宿主空间,如:在 OSI 网络层级上,那么在网络层面就得做一般防御。

威胁分析


找出威胁(可能造成危害的来源)。

找出风险(可能出现的损失叫做风险)。

风险分析


采取多标准决策分析,即:风险 = 威胁等级 * 威胁可行性。

计算所有的威胁,将最终的风险进行排序,优先解决风险大的问题。

确认解决方案


找出不安全的实现方式,并确定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不要改变商业需求的初衷。

解决方案需对用户透明,不要改变用户的习惯。

做好安全评估之后,我们就有了一份安全解决方案,后续的安全工作只需按照这个方案去做,就没有任何问题。


安全的原则

有了安全解决方案之后,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些安全原则,遵守原则做事,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黑名单、白名单原则


白名单方案指的是给安全的资源授权。

黑名单方案指的是禁用不安全的资源。

我们应该优先使用白名单方案,因为黑名单通常统计不完所有的不安全资源。

如:XSS 攻击的方式非常多,可以通过 script、css、image 标签等,尽管你将这些标签都加入黑名单,也不能保证其他的标签都没有 XSS 的攻击隐患。

最小权限原则


只授予必要的权限,不要过度授权,减少出错机会。

如:普通权限的 Linux 用户只能操作 ~ 文件夹下的目录,如果有人想删库跑路,在执行 rm -rf / 时,就会提示无权限。

纵深防御原则


这条原则类似 木桶理论,安全水平往往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即:不要留下短板,黑帽子们往往可以利用短板为突破口,挖掘更大的漏洞。

数据与代码分离原则


当用户数据被当成代码执行时,混淆了数据和代码的边界,从而导致安全问题。

如:XSS 就是利用这一点去攻击的。

不可预测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为了提高攻击门槛,有效防止基于篡改、伪造的攻击。

如:数据库中使用 uuid 代替 number 型的自增主键,可以避免 id 被攻击者猜到,从而进行批量操作。

token 也是利用不可预测性,攻击者无法构造 token 也就无法进行攻击。

有了这些安全原则,我们就可以开干了,接下来介绍几个常见的攻防案例。


安全攻防案例

安全攻防的案例非常多,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出镜率比较高的安全问题。


客户端攻击

XSS 攻击

CSRF 攻击

点击劫持

XSS 攻击

XSS 攻击的本质是将用户数据当成了 HTML 代码一部分来执行,从而混淆原本的语义,产生新的语义。




如图所示,我们注册了一个 <script>alert(document.cookie)</script> 的用户名,所有能看到此用户名字的页面,都会弹出当前浏览器的 Cookie,如果代码的逻辑是将 Cookie 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攻击者就能冒充当前用户进行登录了。


XSS 攻击方式有很多,所有和用户交互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 XSS 攻击。


例如:


所有 input 框。

window.location。

window.name。

document.referrer。

document.cookie。

localstorage。

...

由于页面中与用户交互的地方非常多,肯定还有一些 XSS 的攻击方式没有被发现,而一旦被黑帽子发现,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务必引起重视。


XSS 攻击影响

被 XSS 攻击成功后,攻击者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例如:


识别用户 UA。

识别用户浏览器扩展。

识别用户浏览过的网站。


通过 CSS 的 Visited 属性。

获取用户真实的 IP。


通过 WebRTC 等。

盗取 Cookie


伪造用户登录,窃取用户资料。

XSS 钓鱼。


向页面注入一个登录弹窗,让用户认为是网站内的登录弹窗(其实是钓鱼网站的),一旦用户登录,账号密码就泄露给了钓鱼网站。

XSS 攻击防御

目前来说,XSS 已经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重视,许多开发框架都内置了安全的 HTML 渲染方法。


我们也可以自定义进行一些安全配置。


配置 HTTP 中的 http-only 头,让前端 JS 不能操作 Cookie。

输入检查,在用户提交数据时,使用 XssFilter 过滤掉不安全的数据。

输出检查,在页面渲染的时候,过滤掉危险的数据。

CSRF 攻击

CSRF(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跨站请求伪造,是一种利用用户身份,执行一些用户非本意的操作。




如图所示:


用户先登录了服务器 B,然后去访问服务器 C。

服务器 C 通过恶意脚本,冒充 A 去调用服务器 B 上的某个功能,

对于服务器 B 来说,还以为这是 A 发起的请求,就当作正常请求处理了。

试想一下,如果 C 冒充 A 进行了一次转账,必定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CSRF 防御方式

防御 CSRF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验证码


每一次请求都要求用户验证,以确保请求真实可靠。

即:利用恶意脚本不能识别复杂的验证码的特点,保证每次请求都是合法的。

Referer 检查


检查发起请求的服务器,是否为目标服务器。

即:HTTP 请求中的 Referer 头传递了当前请求的域名,如果此域名是非法服务器的域名,则需要禁止访问。

Token


利用不可预测性原则,每一请求必须带上一段随机码,这段随机码由正常用户保存,黑帽子不知道随机码,也就无法冒充用户进行请求了。

点击劫持

点击劫持是一种视觉欺骗的攻击手段。攻击者将需要攻击的网站通过 iframe 嵌套的方式嵌入自己的网页中,并将 iframe 设置为透明,在页面中透出一个按钮诱导用户点击。


就像一张图片上面铺了一层透明的纸一样,你看到的是攻击者的页面,但是其实这个页面只是在底部,而你真正点击的是被攻击者透明化的另一个网页。




如果所示,当你点击了页面上的按钮之后,本以为会...... ,而真正执行的操作是关注了某人的博客。


点击劫持防御

由于点击劫持主要通过 iframe,所以在防御时,主要基于 iframe 去做。


方案一:frame busting


正常网站使用 JS 脚本判断是否被恶意网站嵌入,如:博客网站监测到被一个 iframe 打开,自动跳转到正常的页面即可。

if (self !== top) {  // 跳回原页面  top.location = self.location;}

方案二:使用 HTTP 中的 x-frame-options 头,控制 iframe 的加载,它有 3 个值可选:


DENY,表示页面不允许通过 iframe 的方式展示。

SAMEORIGIN,表示页面可以在相同域名下通过 iframe 的方式展示。

ALLOW-FROM,表示页面可以在指定来源的 iframe 中展示。

配置 iframe 的 sandbox 属性


sandbox = "allow-same-origin" 则只能加载与主站同域的资源。

服务器端攻击

服务器端的攻击的方式也非常多,这里列举几个常见的。


SQL 注入攻击

文件上传漏洞

登录认证攻击

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

webServer 配置安全

SQL 注入攻击

SQL 注入和 XSS 一样,都是违背了数据和代码分离原则导致的攻击方式。


如图所示,我们利用 SQL 注入,就能在不需要密码的情况下,直接登录管理员的账号。




攻击的前提是:后端只用了简单的拼接 SQL 的方式去查询数据。


# 拼接出来的 sql 如下: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 = 'admin' or 1=1 and password = 'xxx'# 无论密码输入什么,这条 sql 语句都能查询到管理员的信息

除此之外,SQL 注入还有以下几种方式:


使用 SQL 探测,猜数据库表名,列名。


通过 MySQL 内置的 benchmark 探测数据库字段。

如:一段伪代码 select database as current if current[0]==='a',benchmark(10000,'猜对了') 如果表明猜对了,就延迟 10 s 并返回成功。

使用存储过程执行系统命令


通过内置的方法或存储过程执行 shell 脚本。

如:xp_cmdshell、sys_eval、sys_exec 等。

字符串截断


如:MySQL 在处理超长的字符串时,会显示警告,但会执行成功。

注册一个 admin + 50 个空格的用户,会触发截断,最终新增一个 admin 用户,这样就能拥有管理员权限了。

SQL 注入防御

防止 SQL 注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手动拼接 SQL 语句。


最佳方案,使用预编译语句绑定变量


通常是指框架提供的拼接 SQL 变量的方法。

这样的语义不会发生改变,变量始终被当成变量。

严格限制数据类型,如果注入了其他类型的数据,直接报错,不允许执行。

使用安全的存储过程和系统函数。

CRLF 注入

在注入攻击中,换行符注入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攻击方式。


如果在 HTTP 请求头中注入 2 个换行符,会导致换行符后面的所有内容都被解析成请求实体部分。

攻击者通常在 Set-Cookie 时,注入换行符,控制请求传递的内容。

文件上传漏洞

上传文件是网页开发中的一个常见功能,如果不加处理,很容易就会造成攻击。




如图所示,攻击者上传了一个木马文件,并且通过返回的 URL 进行访问,就能控制服务器。


通常我们会控制上传文件的后缀名,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攻击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攻击:


伪造正常文件


将木马文件伪装成正常的后缀名进行上传。

如果要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判断上传文件的文件头前 10 个字节。

Apache 解析方式是从后往前解析,直到找到一个认识的后缀名为止


如:上传一个 abc.php.rar.rar.rar 能绕过后缀名检查,但在执行时,被当成一个 php 文件进行执行。

IIS 会截断分号进行解析


如:abc.asp;xx.png 能绕过后缀名检查,但在执行时,被当成一个 asp 文件进行执行。

HTTP PUT 方法允许将文件上传到指定位置


通过 HTTP MOVE 方法,还能修改上传的文件名。

通过二者配合,就能先上传一个正常的后缀名,然后改为一个恶意的后缀名。

PHP CGI 路径问题


执行 http://abc.com/test.png/xxx.php 时,会把 test.png 当做 php 文件去解析。

如果用户正好是把一段恶意的 php 脚本当做一张图片进行上传,就会触发这个攻击。

文件上传漏洞防御

防御文件上传漏洞,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将文件上传的目录设置为不可执行。

判断文件类型


检查 MIME Type,配置白名单。

检查后缀名,配置白名单。

使用随机数改写文件名和文件路径


上传文件后,随机修改文件名,让攻击者无法执行攻击。

单独设置文件服务器的域名


单独做一个文件服务器,并使用单独的域名,利用同源策略,规避客户端攻击。

通常做法是将静态资源存放在 CDN 上。

登录认证攻击

登录认证攻击可以理解为一种破解登录的方法。攻击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破解:


彩虹表


攻击者通过搜集大量明文和 MD5 的对应关系,用于破解 MD5 密文找出原文。

对于彩虹表中的 MD5 密码,我们可以加盐,进行二次加密,避免被破解。

Session Fixation 攻击


利用应用系统在服务器的 SessionID 固定不变机制,借助他人用相同的 SessionID 获取认证和授权。

攻击者登录失败后,后端返回了 SessionID,攻击者将 SessionID 交给正常用户去登录,登录成功后,攻击者就能使用这个 SessionID 冒充正常用户登录了。

如果浏览器每一次登录都刷新 SessionID 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Session 保持攻击


有些时候,后端出于用户体验考虑,只要这个用户还活着,就不会让这个用户的 Session 失效。

攻击者可以通过不停发起请求,可以让这个 Session 一直活下去。

登录认证防御方式

多因素认证


密码作为第一道防御,但在密码验证成功后,我们还可以继续验证:动态口令,数字证书,短信验证码等,以保证用户安全。

由于短信和网页完全是 2 套独立的系统,攻击者很难获取到短信验证码,也就无法进行攻击。

除此之外,前端登录认证还有多种方式,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 前端登录,这一篇就够了。


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

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又叫 DDOS 攻击,它指的是利用大量的请求造成资源过载,导致服务器不可用。




通常有以下几种 DDOS 攻击方式:


SYN Flood 洪水攻击


利用 HTTP 3 次握手机制,消耗服务器连接资源。

如:攻击者发起大量的 HTTP 请求,但并不完成 3 次握手,而是只握手 2 次,这时服务器端会继续等待直至超时。这时的服务器会一直忙于处理大量的垃圾请求,而无暇顾及正常请求。

Slowloris 攻击


以非常低的速度发送 HTTP 请求头,消耗服务器连接资源。

如:攻击者发送大量 HTTP 请求,但每个请求头都发的很慢,每隔 10s 发送一个字符,服务器为了等待数据,不得始终保持连接,这样一来,服务器连接数很快就被占光了。

HTTP POST DOS


发送 HTTP 时,指定一个非常大的 Content-Length 然后以很长的间隔发送,消耗服务器连接资源。

CC 攻击


针对一些非常消耗资源的页面,不断发起请求。

如:页面中的某些页面,需要后端做大量的运算,或者需要做非常耗时的数据库查询。在大量的请求下,服务器的 CPU、内存等资源可能就被占光了。

Server Limit DOS


通过 XSS 注入一段超长的 Cookie,导致超出 Web 服务器所能承受的 Request Header 长度,服务器端就会拒绝此服务。

ReDOS


针对一些缺陷的正则表达式,发起大量请求,耗光系统资源。

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防御

对于应用层拒绝服务攻击,目前也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方案,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些优化。


应用代码做好性能优化


合理使用 Redis、Memcache 等缓存方案,减少 CPU 资源使用率。

网络架构上做好优化


后端搭建负载均衡。

静态资源使用 CDN 进行管理。

限制请求频率


服务器计算所有 IP 地址的请求频率,筛选出异常的 IP 进行禁用。

可以使用 LRU 算法,缓存前 1000 条请求的 IP,如果有 IP 请求频率过高,就进行禁用。

其实,处理 DDOS 核心思路就是禁用不可信任的用户,确保资源都是被正常的用户所使用。


WebServer 配置安全

我们在部署 web 应用的时候,经常会用到 Nginx、Apache、IIS、Tomcat、Jboss 等 Web 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本身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果配置不当,很容易收到攻击。


在配置 Web 服务器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以用户权限运行 Web 服务器


遵守最小权限原则,以最小权限身份运行 Web 服务器,限制被入侵后的权限。

删除可视化后台


运行 Tomcat、Jboss 等 Web 服务器时,默认会开启一个可视化的运营后台,运行在 8080 端口,并且第一次访问是没有认证的。

攻击者可以利用可视化后台,远程加载一段 war 包或者上传木马文件,进行控制。

及时更新版本


主流的 Web 服务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修复一些漏洞,所以记得及时更新版本。

总结与思考

本文介绍了 Web 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及大量的攻防技巧,其实这只是 Web 安全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在安全领域继续深耕学习,一定能看到更广阔一片天。


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我们应该在写代码时就将安全考虑其中,形成自己的一套安全开发体系,做到心中有安全,时时考虑安全,就能无形之中化解不法分子的攻击。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巧用伪元素before和after制作绚丽效果

seo达人

CSS :before 选择器

定义和说明

:before 选择器向选定的元素前插入内容。

使用content 属性来指定要插入的内容。


CSS :after 选择器

定义和说明

:after 选择器向选定的元素之后插入内容。

使用content 属性来指定要插入的内容。


这两个伪元素会在真正页面元素之前和之后插入一个额外的元素,从技术角度上讲,它们与下面的HTML标记是等效的。


1.伪类光圈



<div class="hover-circle">CSS</div>

.hover-circle {

 width: 100%;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height: 100%;

 font-size: 3rem;

 letter-spacing: 0.3rem;

 font-weight: bold;

 position: relative;

 cursor: pointer;

 color: #666;

}


.hover-circle::before {

 width: 8.5rem;

 height: 8.5rem;

 border: 3px solid pink;

 content: "";

 border-radius: 50%;

 position: absolute;

 opacity: 0;

}


.hover-circle::after {

 width: 7.2rem;

 height: 7.2rem;

 border: 6px solid pink;

 content: "";

 border-radius: 50%;

 position: absolute;

 opacity: 0;

}


.hover-circle:hover::before,

.hover-circle:hover::after {

 animation-duration: 0.8s;

 animation-delay: 0.2s;

 animation: circle 0.8s;

}


@keyframes circle {

 0% {

   opacity: 0;

   scale: 1;

 }


 25% {

   opacity: 0.25;

 }


 50% {

   opacity: 0.5;

   scale: 1.03;

 }


 75% {

   opacity: 0.75;

 }


 100% {

   opacity: 1;

   scale: 1.03;

 }

}

2.伪类括号效果



<div class="hover-text">CSS</div>

.hover-text {

 width: 100%;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height: 100%;

 font-size: 3rem;

 letter-spacing: 0.3rem;

 font-weight: bold;

 position: relative;

 cursor: pointer;

 color: #666;

}


.hover-text::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8rem;

 opacity: 0;

 color: #999;

}


.hover-text::after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8rem;

 opacity: 0;

 color: #999;

}


.hover-text:hover::before {

 animation-duration: 0.8s;

 animation-delay: 0.2s;

 animation: hovertext1 0.8s;

}


.hover-text:hover::after {

 animation-duration: 0.8s;

 animation-delay: 0.2s;

 animation: hovertext2 0.8s;

}


@keyframes hovertext1 {

 0% {

   opacity: 0;

   left: 0.8rem;

 }


 100% {

   opacity: 1;

   left: 0.5rem;

 }

}


@keyframes hovertext2 {

 0% {

   opacity: 0;

   right: 0.8rem;

 }


 100% {

   opacity: 1;

   right: 0.5rem;

 }

}

3.炫酷丝带效果

双边丝带



<div class="tc">

   <div class="title1"><span>距离结束还有10天</span></div>

</div>

.title1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block;

}


.title1 span {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 15px;

 height: 32px;

 line-height: 32px;

 background-color: #dc5947;

 color: #fff;

 font-size: 16px;

 box-shadow: 0 10px 6px -9px rgba(0, 0, 0, 0.6);

}


.title1 span::before,

.title1 span::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6px;

 border-width: 3px 5px;

 border-style: solid;

 content: "";

}


.title1 span::before {

 left: 0;

 border-color: #972f22 #972f22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


.title1 span::after {

 right: 0;

 border-color: #972f22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972f22;

}


.title1::before,

.title1::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6px;

 content: "";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dc5947;

}


.title1::before {

 left: -32px;

 border-width: 16px 26px 16px 16px;

 border-left-color: transparent;

}


.title1::after {

 right: -32px;

 border-width: 16px 16px 16px 26px;

 border-right-color: transparent;

}

右边丝带



<span class="title2">距离结束还有10天</span>

.title2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block;

 padding: 0 15px;

 height: 32px;

 line-height: 32px;

 background-color: #dc5947;

 color: #fff;

 font-size: 16px;

}


.title2::before {

 position: absolute;

 top: -4px;

 left: 0;

 border-width: 2px 4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transparent #972f22 #972f22 transparent;

 content: "";

}


.title2::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right: -8px;

 border-width: 16px 8px 16px 0;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dc5947 transparent #dc5947 #dc5947;

 content: "";

}

箭头丝带



<span class="title3">距离结束还有10天</span>

.title3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right: 16px;

 padding: 0 10px;

 height: 32px;

 line-height: 32px;

 background-color: #dc5947;

 color: #fff;

 font-size: 16px;

}


.title3::before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16px;

 border-width: 16px 16px 16px 0;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transparent #dc5947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content: "";

}


.title3::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right: -16px;

 border-width: 16px 16px 16px 0;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dc5947 transparent #dc5947 #dc5947;

 content: "";

}

多个箭头丝带



<div class="mt30 pl16">

   <span class="title3">距离结束还有10天</span>

   <span class="title3 ml5">距离结束还有10天</span>

   <span class="title3 ml5">距离结束还有10天</span>

</div>

.title4 {

 width: 200px;

 height: 14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8px;

 left: -8px;

 overflow: hidden;

}


.title4::before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124px;

 border-radius: 8px 8px 0 0;

 width: 16px;

 height: 8px;

 background-color: #972f22;

 content: "";

}


.title4::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top: 124px;

 border-radius: 0 8px 8px 0;

 width: 8px;

 height: 16px;

 background-color: #972f22;

 content: "";

}


.title4 span {

 display: inline-block;

 text-align: center;

 width: 200px;

 height: 40px;

 line-height: 4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30px;

 left: -50px;

 z-index: 2;

 overflow: hidden;

 -ms-transform: rotate(-45deg);

 -moz-transform: rotate(-45deg);

 -webkit-transform: rotate(-45deg);

 -o-transform: rotate(-45deg);

 transform: rotate(-45deg);

 border: 1px dashed #fff;

 box-shadow: 0 0 0 3px #dc5947, 0 14px 7px -9px rgba(0, 0, 0, 0.6);

 background-color: #dc5947;

 color: #fff;

}

悬挂标签



<div class="pr mt30" style="background-color: #eee; height: 200px;">

   <div class="title4"><span>企业热门动态</span></div>

   <div class="title5"><span>企业热门动态</span></div>

</div>

.title5 {

 width: 140px;

 height: 2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8px;

 right: -8px;

 overflow: hidden;

}


.title5::before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124px;

 border-radius: 8px 8px 0 0;

 width: 16px;

 height: 8px;

 background-color: #972f22;

 content: "";

}


.title5::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124px;

 border-radius: 0 8px 8px 0;

 width: 8px;

 height: 16px;

 background-color: #972f22;

 content: "";

}


.title5 span {

 display: inline-block;

 text-align: center;

 width: 200px;

 height: 40px;

 line-height: 4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30px;

 right: -50px;

 z-index: 2;

 overflow: hidden;

 -ms-transform: rotate(45deg);

 -moz-transform: rotate(45deg);

 -webkit-transform: rotate(45deg);

 -o-transform: rotate(45deg);

 transform: rotate(45deg);

 border: 1px dashed #fff;

 box-shadow: 0 0 0 3px #dc5947, 0 14px 7px -9px rgba(0, 0, 0, 0.6);

 background-color: #dc5947;

 color: #fff;

}

4.几何图形

三角形



<div class="triangle"></div>

.triangle {

 width: 0;

 height: 0;

 margin: 50px auto;

 border-bottom: 100px solid #dc5947;

 border-left: 50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ight: 50px solid transparent;

 cursor: pointer;

 transform: scale(1.2);

 transition: 0.5s;

}

五角星



<div class="pentagram"></div>

.pentagram {

 width: 0;

 height: 0;

 margin: 100px auto;

 position: relative;

 border-bottom: 70px solid #dc5947;

 border-left: 100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ight: 100px solid transparent;

 -webkit-transform: rotate(35deg);

 -moz-transform: rotate(35deg);

 -ms-transform: rotate(35deg);

 -o-transform: rotate(35deg);

 transform: rotate(35deg);

 -webkit-transform: scale(1), rotate(35deg);

 -moz-transform: scale(1), rotate(35deg);

 -ms-transform: scale(1), rotate(35deg);

 -o-transform: scale(1), rotate(35deg);

 transform: scale(1), rotate(35deg);

}


.pentagram::after {

 content: "";

 width: 0;

 height: 0;

 border-bottom: 70px solid #dc5947;

 border-left: 100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ight: 100px solid transparent;

 -webkit-transform: rotate(-70deg);

 -moz-transform: rotate(-70deg);

 -ms-transform: rotate(-70deg);

 -o-transform: rotate(-70deg);

 transform: rotate(-70deg);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left: -100px;

}


.pentagram::before {

 content: "";

 width: 0;

 height: 0;

 border-bottom: 80px solid #dc5947;

 border-left: 30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ight: 30px solid transparent;

 -webkit-transform: rotate(-35deg);

 -moz-transform: rotate(-35deg);

 -ms-transform: rotate(-35deg);

 -o-transform: rotate(-35deg);

 transform: rotate(-35deg);

 position: absolute;

 top: -45px;

 left: -60px;

}

5.水滴



<div class="drop"></div>

.drop::after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30px;

 height: 20px;

 border-radius: 50%;

 background-color: #ace3ff;

 margin: 100px auto;

 top: -50px;

 left: 25px;

 box-shadow: 5px 12px 4px #ace3ff, -5px 11px 4px #ace3ff, 0px 14px 4px #4d576e;

 -webkit-transform: rotate(35deg);

}


.drop::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0px;

 height: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width: 0 40px 50px 40px;

 border-color: transparent transparent #ace3ff transparent;

 top: -30px;

 left: 10px;

}


.drop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order-radius: 50%;

 background-color: #ace3ff;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100px auto;

 box-shadow: 0px 6px 0 #3f475a;

}

6 绚丽流动边框





<div class="box-line1"></div>

.box-line2,

.box-line2::before,

.box-line2::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


.box-line2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margin: auto;

 color: #69ca62;

 box-shadow: inset 0 0 0 1px rgba(105, 202, 98, 0.5);

}


.box-line2::before,

.box-line2::after {

 content: "";

 z-index: 99;

 margin: -5%;

 box-shadow: inset 0 0 0 2px;

 animation: clipMe 8s linear infinite;

}


.box-line2::before {

 animation-delay: -4s;

}


.box-line2:hover::after,

.box-line2:hover::before {

 background-color: rgba(255, 0, 0, 0.3);

}


@keyframes clipMe {


 0%,

 100% {

   clip: rect(0px, 220px, 2px, 0px);

 }


 25% {

   clip: rect(0px, 2px, 220px, 0px);

 }


 50% {

   clip: rect(218px, 220px, 220px, 0px);

 }


 75% {

   clip: rect(0px, 220px, 220px, 218px);

 }

}


@keyframes surround {


 0%,

 100% {

   clip: rect(0px, 220px, 2px, 0px);

 }


 25% {

   clip: rect(0px, 2px, 220px, 0px);

 }


 50% {

   clip: rect(218px, 220px, 220px, 0px);

 }


 75% {

   clip: rect(0px, 220px, 220px, 218px);

 }

}


.box-line1:before,

.box-line1: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bottom: 0;

 right: 0;

 content: "";

 z-index: 99;

 margin: -5%;

 animation: surround linear infinite 8s;

 box-shadow: inset 0 0 0 2px #69ca62;

}


.box-line1:before {

 animation-delay: -4s;

}


.box-line1 {

 border: 1px solid #69ca62;

 position: absolute;

 left: 500px;

 top: 200px;

 margin: auto;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margin: auto;

}

7.Tooltip提示



<div class="tip" data-tip="CSS伪类">CSS伪类</div>

.tip::after {

 content: attr(data-tip);

 display: none;

 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5px 10px;

 left: 15%;

 bottom: 100%;

 width: 150px;

 margin-bottom: 12px;

 transform: translateX(-50%);

 font-size: 12px;

 background: #000;

 color: #fff;

 cursor: default;

 border-radius: 4px;

}


.tip::before {

 content: " ";

 position: absolute;

 display: none;

 left: 15%;

 bottom: 10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margin-bottom: 3px;

 width: 0;

 height: 0;

 border-left: 6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ight: 6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top: 9px solid #000;

}


.tip:hover::after,

.tip:hover::before {

 display: block;

}

8.CSS 伪类盒子阴影

使用伪元素:before and :after制作出了完美惊艳的相片阴影效果。其中的技巧是使用绝对定位固定伪元素,然后给它们的z-index一个负值,以背景出现。






<div class="box effect2">

   <h3>CSS 伪类盒子阴影</h3>

</div>

.effect2 {

   position: relative;

}


.effect2::before, .effect2::after {

   z-index: -1;

   position: absolute;

   content: "";

   bottom: 15px;

   left: 10px;

   width: 50%;

   top: 80%;

   max-width: 300px;

   background: #777;

   -webkit-box-shadow: 0 15px 10px #777;

   -moz-box-shadow: 0 15px 10px #777;

   box-shadow: 0 15px 10px #777;

   -webkit-transform: rotate(-3deg);

   -moz-transform: rotate(-3deg);

   -o-transform: rotate(-3deg);

   -ms-transform: rotate(-3deg);

   transform: rotate(-3deg);

}

.effect2::after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deg);

   -moz-transform: rotate(3deg);

   -o-transform: rotate(3deg);

   -ms-transform: rotate(3deg);

   transform: rotate(3deg);

   right: 10px;

   left: auto;

}

CSS Box 阴影效果


9.Tabs当前激活状态



   <div class="sm-box flex">

       <div class="menu-tabs active">首页</div>

       <div class="menu-tabs">新闻</div>

       <div class="menu-tabs">视频</div>

       <div class="menu-tabs">图片</div>

   </div>

.menu-tabs {

 display: block;

 padding: 0.25rem 1.5rem;

 clear: both;

 font-weight: 400;

 color: #212529;

 text-align: inherit;

 white-space: nowrap;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idth: 50px;

 border: 0;

 height: 35px;

 justify-content: center;

 display: flex;

 cursor: pointer;

}


.menu-tabs:hover {

 color: #20a884;

 position: relative;

}


.menu-tabs:hover: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content: "";

 border: 1px solid #20a884;

 width: 3rem;

 left: 0;

 bottom: 0;

 margin-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


.active {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20a884;

}


.flex {

 display: flex;

}


.active::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content: "";

 border: 1px solid #20a884;

 width: 3rem;

 left: 0;

 bottom: 0;

 margin-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

10.伪元素模糊背景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overlay">

     <h1>A blurred overlay</h1>

    <p>... mask or whatever

    <br>that is responsive and could be cross-browser compatible back to IE9</p>

  </div>

</div>

.container {

 width: 100%;

 height: 100%;

 margin: 0;

}


.container,

.overlay:before {

 background: url(https://wow.techbrood.com/assets/landing.jpg) no-repeat fixed 0 0 / cover;

}


.container {

 -webkit-box-align: center;

 -webkit-align-items: center;

 -ms-flex-align: center;

 align-items: center;

 display: -webkit-box;

 display: -webkit-flex;

 display: -ms-flexbox;

 display: flex;

 -webkit-box-pack: center;

 -webkit-justify-content: center;

 -ms-flex-pack: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


.overlay {

 max-height: 200px;

 margin: 0 auto;

 max-width: 768px;

 padding: 50px;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white;

 font-family: "Lato";

 position: relative;

 text-align: center;

 z-index: 0;

}


.overlay:before {

 content: "";

 -webkit-filter: blur(100px);

 filter: blur(100px);

 height: 100%;

 left: 0;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width: 100%;

 z-index: -1;

}

11.蓝湖文字



<span class="lanhu_text">

    本站由叫我詹躲躲提供技术支持

</span>

.lanhu_text {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2878ff;

}


.lanhu_text::before {

 content: "";

 width: 80px;

 height: 20px;

 position: absolute;

 left: -86px;

 top: 0;

 background: url(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FAAAAABCAYAAABJwyn/AAAAjElEQVQoU22NSw7CQAxDX8ahICF2HIDTcf9d1c8kaDpthQSL6CmxHRuk8cZfMxqf6DGh+Y5uCxquaB7xdUCXilZHWvBorEiOaqAKrkRRUEmUOw283TKRRb9b4GnIEpWmGYrA237kDh1w6J5N7zzzZv13gtuvT7t++jefUTYmwvpk7v3fPaCzn//9LfsBvRpHnliu+xMAAAAASUVORK5CYII=) 0 no-repeat;

}


.lanhu_text::after {

 content: "";

 width: 80px;

 height: 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86px;

 top: 0;

 background: url(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FAAAAABCAYAAABJwyn/AAAAhElEQVQoU22OSw7CQAxDXzJDWbHiEFyRJQflFggJSjyDph9oC6snx45lO52rrKJqzIyNlkFUPv6vnv+3uW9vrPpBq77/uWFPAXnrnfYVQ16JiWq0stjvxKB9vDc/MeaXWo5cqDEFUkKpEuEoB3ollHvUZ9QV4rFD3R3d9ujwJK5HxAW9AStemAIOwCNlAAAAAElFTkSuQmCC) 100% no-repeat;

}

12 主要标题



<div class="first-title">服务项目</div>

.first-title {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a98661;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30px;

 text-align: center;

}


.first-title::before,

.first-title::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content: "";

 width: 110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a98661;

 top: 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first-title::before {

 left: 100px;

}


.first-title::after {

 right: 100px;

}

13.鼠标浮层遮罩浮层



<div class="black-mask"></div>

.black-mask {

 position: relative;

 height: 100%;

 width: 100%;

 cursor: pointer;

}


.black-mask:hover {

 transition-duration: 1s;

 scale: 1.02;

}


.black-mask:hover:before {

 object-fit: cover;

}


.black-mask:hover:after {

 height: 100%;

 opacity: 1;

 transition-duration: 1s;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flex-end;

 padding: 0 30px 15px;

}


.black-mask::before {

 position: absolute;

 content: "";

 background: url(https://dcdn.it120.cc/2019/11/14/f17c5848-6d1f-4254-b3ba-64d3969d16b6.jpg)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100% 100%;

 width: 100%;

 height: 100%;

}


.black-mask::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content: "雾在微风的吹动下滚来滚去,像冰峰雪山,似蓬莱仙境,如海市蜃楼,使人觉得飘然欲仙。山河景色在雾的装点下,变得更加美丽。远处的七连山巍峨挺拔,它们仿佛成了神仙住的宝山,令人神往。近处池塘边时时飘来雾气,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

 width: 90%;

 height: 0%;

 bottom: 0;

 right: 0;

 z-index: 32;

 background: rgba(0, 0, 0, 0.3);

 opacity: 1;

 color: #fff;

 opacity: 0;

 padding: 0 30px 0;

}

14.绚丽光圈



<div class="aperture">光圈</div>

.aperture {

 width: 136px;

 height: 136px;

 background-color: #dc5947;

 border-radius: 50%;

 line-height: 136px;

 text-align: center;

 color: #fff;

 font-size: 24px;

 cursor: pointer;

 position: relative;

}


.aperture::before {

 border: 3px dashed #a0ff80;

 content: "";

 width: 144px;

 height: 144px;

 position: absolute;

 border-radius: 50%;

 left: -8px;

 top: -6px;

 animation: clockwise 5s linear infinite;

}


@keyframes clockwise {

 100% {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15.彩色流动边框



<div class="rainbow"></div>

.rainbow {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0;

 width: 400px;

 height: 300px;

 border-radius: 10px;

 overflow: hidden;

 padding: 2rem;

}


.rainbow::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 -2;

 left: -50%;

 top: -50%;

 width: 200%;

 height: 200%;

 background-color: #399953;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50% 50%, 50% 50%;

 background-position: 0 0, 100% 0, 100% 100%, 0 100%;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399953, #399953), linear-gradient(#fbb300, #fbb300), linear-gradient(#d53e33, #d53e33), linear-gradient(#377af5, #377af5);

 -webkit-animation: rotate 4s linear infinite;

 animation: rotate 4s linear infinite;

}


.rainbow::after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 -1;

 left: 6px;

 top: 6px;

 width: calc(100% - 12px);

 height: calc(100% - 12px);

 background: white;

 border-radius: 5px;

}


@keyframes rotate {

 10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1turn);

   transform: rotate(1turn);

 }

}

16.炫酷伪类边框



<div class="corner-button">CSS3</div>

.corner-button::before, .corner-button::after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2f2f2f;

 z-index: 1;

 transition: all 0.3s;

}

.corner-button::before {

 width: calc(100% - 3rem);

 height: calc(101% + 1rem);

 top: -0.5rem;

 left: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X(-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

.corner-button::after {

 height: calc(100% - 3rem);

 width: calc(101% + 1rem);

 left: -0.5rem;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corner-button:hover {

 color: pink;

}

.corner-button {

 font-family: 'Lato',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2rem;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transparent;

 border: 0.5rem solid currentColor;

 padding: 1.5rem 2rem;

 font-size: 2.2rem;

 color: #06c17f;

 position: relative;

 transition: color 0.3s;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5rem 12rem;

}

.corner-button:hover::after {

 height: 0;

}


.corner-button:hover::before {

 width: 0;

}

.bg-f2{

 background: #2f2f2f;

}

17.伪类美化文字



<div class="beautify-font" data-text='躲躲'>躲躲</div>

<div class="beautify-font2" data-text='躲躲'>躲躲</div>

.beautify-font{

 position: relative;

 font-size: 12rem;

 color: #0099CC

}

.beautify-font::before{

 position: absolute;

 font-size: 12rem;

 color: #333;

 content: attr(data-text);

 white-space:nowrap;

 width: 50%;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

 transition:1s ease-in-out 0s;

}

.beautify-font2{

 position: relative;

 font-size: 6rem;

 color: #0099CC

}

.beautify-font2::before{

 position: absolute;

 font-size: 6rem;

 color: #333;

 content: attr(data-text);

 white-space:nowrap;

 height: 50%;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

 transition:1s ease-in-out 0s;

}


.beautify-font:hover::before{

 width:0;

}

.beautify-font2:hover::before{

 height: 0;

}

18.照片堆叠效果

只使用一张图片来创造出一堆图片叠摞在一起的效果,能做到吗?当然,关键是要使用伪元素:before和:after来帮助呈现。把这些伪元素的z-index设置成负值,让它们以背景方式起作用。




<div class="stackthree"><img src="./images/city.jpg"></div>

.stackthree::before {

 background: #eff4de;

}


.stackthree, .stackthree::before, .stackthree::after {

 border: 6px solid #fff;

 height: 200px;

 width: 200px;

 -webkit-box-shadow: 2px 2px 5px rgba(0,0,0,0.3);

 -moz-box-shadow: 2px 2px 5px rgba(0,0,0,0.3);

 box-shadow: 2px 2px 5px rgba(0,0,0,0.3);

}


.stackthree::before {

 top: 5px;

 left: -15px;

 z-index: -1;

 -webkit-transform: rotate(-10deg);

 -moz-transform: rotate(-10deg);

 -o-transform: rotate(-10deg);

 -ms-transform: rotate(-10deg);

 transform: rotate(-10deg);

}

.stackthree::after {

 top: -2px;

 left: -10px;

 -webkit-transform: rotate(-5deg);

 -moz-transform: rotate(-5deg);

 -o-transform: rotate(-5deg);

 -ms-transform: rotate(-5deg);

 transform: rotate(-5deg);

}


.stackthree::before, .stackthree::after {

 background: #768590;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 -1;

 height: 0px\9;

 width: 0px\9;

 border: none\9;

}

.stackthree {

 float: left;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50px;

}

为元素的兼容性

不论你使用单冒号还是双冒号语法,浏览器都能识别。因为IE8只支持单冒号的语法,所以,如果你想兼容IE8,保险的做法是使用单冒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你不知道的 WebSocket

seo达人

在最后的 阿宝哥有话说 环节,阿宝哥将介绍 WebSocket 与 HTTP 之间的关系、WebSocket 与长轮询有什么区别、什么是 WebSocket 心跳及 Socket 是什么等内容。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WebSocket 技术,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 WebSocket。


一、什么是 WebSocket

1.1 WebSocket 诞生背景

早期,很多网站为了实现推送技术,所用的技术都是轮询。轮询是指由浏览器每隔一段时间向服务器发出 HTTP 请求,然后服务器返回的数据给客户端。常见的轮询方式分为轮询与长轮询,它们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为了更加直观感受轮询与长轮询之间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代码:




这种传统的模式带来很明显的缺点,即浏览器需要不断的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而 HTTP 请求与响应可能会包含较长的头部,其中真正有效的数据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这样会消耗很多带宽资源。


比较新的轮询技术是 Comet)。这种技术虽然可以实现双向通信,但仍然需要反复发出请求。而且在 Comet 中普遍采用的 HTTP 长连接也会消耗服务器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HTML5 定义了 WebSocket 协议,能更好的节省服务器资源和带宽,并且能够更实时地进行通讯。Websocket 使用 ws 或 wss 的统一资源标志符(URI),其中 wss 表示使用了 TLS 的 Websocket。如:


ws://echo.websocket.org

wss://echo.websocket.org

WebSocket 与 HTTP 和 HTTPS 使用相同的 TCP 端口,可以绕过大多数防火墙的限制。默认情况下,WebSocket 协议使用 80 端口;若运行在 TLS 之上时,默认使用 443 端口。


1.2 WebSocket 简介

WebSocket 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可在单个 TCP 连接上进行全双工通信,位于 OSI 模型的应用层。WebSocket 协议在 2011 年由 IETF 标准化为 RFC 6455,后由 RFC 7936 补充规范。


WebSocket 使得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加简单,允许服务端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在 WebSocket API 中,浏览器和服务器只需要完成一次握手,两者之间就可以创建持久性的连接,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介绍完轮询和 WebSocket 的相关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 XHR Polling 与 WebSocket 之间的区别:




1.3 WebSocket 优点

较少的控制开销。在连接创建后,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交换数据时,用于协议控制的数据包头部相对较小。

更强的实时性。由于协议是全双工的,所以服务器可以随时主动给客户端下发数据。相对于 HTTP 请求需要等待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端才能响应,延迟明显更少。

保持连接状态。与 HTTP 不同的是,WebSocket 需要先创建连接,这就使得其成为一种有状态的协议,之后通信时可以省略部分状态信息。

更好的二进制支持。WebSocket 定义了二进制帧,相对 HTTP,可以更轻松地处理二进制内容。

可以支持扩展。WebSocket 定义了扩展,用户可以扩展协议、实现部分自定义的子协议。

由于 WebSocket 拥有上述的优点,所以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即时通信、实时音视频、在线教育和游戏等领域。对于前端开发者来说,要想使用 WebSocket 提供的强大能力,就必须先掌握 WebSocket API,下面阿宝哥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 WebSocket API。


二、WebSocket API

在介绍 WebSocket API 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兼容性:




(图片来源:https://caniuse.com/#search=W...)


从上图可知,目前主流的 Web 浏览器都支持 WebSocket,所以我们可以在大多数项目中放心地使用它。


在浏览器中要使用 WebSocket 提供的能力,我们就必须先创建 WebSocket 对象,该对象提供了用于创建和管理 WebSocket 连接,以及可以通过该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 API。


使用 WebSocket 构造函数,我们就能轻易地构造一个 WebSocket 对象。接下来我们将从 WebSocket 构造函数、WebSocket 对象的属性、方法及 WebSocket 相关的事件四个方面来介绍 WebSocket API,首先我们从 WebSocket 的构造函数入手:


2.1 构造函数

WebSocket 构造函数的语法为:


const myWebSocket = new WebSocket(url [, protocols]);

相关参数说明如下:


url:表示连接的 URL,这是 WebSocket 服务器将响应的 URL。

protocols(可选):一个协议字符串或者一个包含协议字符串的数组。这些字符串用于指定子协议,这样单个服务器可以实现多个 WebSocket 子协议。比如,你可能希望一台服务器能够根据指定的协议(protocol)处理不同类型的交互。如果不指定协议字符串,则假定为空字符串。

当尝试连接的端口被阻止时,会抛出 SECURITY_ERR 异常。


2.2 属性

WebSocket 对象包含以下属性:




每个属性的具体含义如下:


binaryType:使用二进制的数据类型连接。

bufferedAmount(只读):未发送至服务器的字节数。

extensions(只读):服务器选择的扩展。

onclose:用于指定连接关闭后的回调函数。

onerror:用于指定连接失败后的回调函数。

onmessage:用于指定当从服务器接受到信息时的回调函数。

onopen:用于指定连接成功后的回调函数。

protocol(只读):用于返回服务器端选中的子协议的名字。

readyState(只读):返回当前 WebSocket 的连接状态,共有 4 种状态:


CONNECTING — 正在连接中,对应的值为 0;

OPEN — 已经连接并且可以通讯,对应的值为 1;

CLOSING — 连接正在关闭,对应的值为 2;

CLOSED — 连接已关闭或者没有连接成功,对应的值为 3。

url(只读):返回值为当构造函数创建 WebSocket 实例对象时 URL 的绝对路径。

2.3 方法

close([code[, reason]]):该方法用于关闭 WebSocket 连接,如果连接已经关闭,则此方法不执行任何操作。

send(data):该方法将需要通过 WebSocket 链接传输至服务器的数据排入队列,并根据所需要传输的数据的大小来增加 bufferedAmount 的值 。若数据无法传输(比如数据需要缓存而缓冲区已满)时,套接字会自行关闭。

2.4 事件

使用 addEventListener() 或将一个事件监听器赋值给 WebSocket 对象的 oneventname 属性,来监听下面的事件。


close:当一个 WebSocket 连接被关闭时触发,也可以通过 onclose 属性来设置。

error:当一个 WebSocket 连接因错误而关闭时触发,也可以通过 onerror 属性来设置。

message:当通过 WebSocket 收到数据时触发,也可以通过 onmessage 属性来设置。

open:当一个 WebSocket 连接成功时触发,也可以通过 onopen 属性来设置。

介绍完 WebSocket API,我们来举一个使用 WebSocket 发送普通文本的示例。


2.5 发送普通文本



在以上示例中,我们在页面上创建了两个 textarea,分别用于存放 待发送的数据 和 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当用户输入完待发送的文本之后,点击 发送 按钮时会把输入的文本发送到服务端,而服务端成功接收到消息之后,会把收到的消息原封不动地回传到客户端。


//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 const sen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ndMessage");

function send() {

 const message = sendMsgContainer.value;

 if (socket.readyState !== WebSocket.OPEN) {

   console.log("连接未建立,还不能发送消息");

   return;

 }

 if (message) socket.send(message);

}

当然客户端接收到服务端返回的消息之后,会把对应的文本内容保存到 接收的数据 对应的 textarea 文本框中。


//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 const receive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receivedMessage");    

socket.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Message from server ", event.data);

 receivedMsgContainer.value = event.data;

});

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上述的数据交互过程,我们使用 Chrome 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来看一下相应的过程:




以上示例对应的完整代码如下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WebSocket 发送普通文本示例</title>

   <style>

     .block {

       flex: 1;

     }

   </style>

 </head>

 <body>

   <h3>阿宝哥:WebSocket 发送普通文本示例</h3>

   <div style="display: flex;">

     <div class="block">

       <p>即将发送的数据:<button onclick="send()">发送</button></p>

       <textarea id="sendMessage" rows="5" cols="15"></textarea>

     </div>

     <div class="block">

       <p>接收的数据:</p>

       <textarea id="receivedMessage" rows="5" cols="15"></textarea>

     </div>

   </div>


   <script>

     const sen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ndMessage");

     const receive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receivedMessage");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 监听连接成功事件

     socket.addEventListener("open",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连接成功,可以开始通讯");

     });


     // 监听消息

     socket.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Message from server ", event.data);

       receivedMsgContainer.value = event.data;

     });


     function send() {

       const message = sendMsgContainer.value;

       if (socket.readyState !== WebSocket.OPEN) {

         console.log("连接未建立,还不能发送消息");

         return;

       }

       if (message) socket.send(message);

     }

   </script>

 </body>

</html>

其实 WebSocket 除了支持发送普通的文本之外,它还支持发送二进制数据,比如 ArrayBuffer 对象、Blob 对象或者 ArrayBufferView 对象: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socket.onopen = function () {

 // 发送UTF-8编码的文本信息

 socket.send("Hello Echo Server!");

 // 发送UTF-8编码的JSON数据

 socket.send(JSON.stringify({ msg: "我是阿宝哥" }));

 

 // 发送二进制ArrayBuffer

 const buffer = new ArrayBuffer(128);

 socket.send(buffer);

 

 // 发送二进制ArrayBufferView

 const intview = new Uint32Array(buffer);

 socket.send(intview);


 // 发送二进制Blob

 const blob = new Blob([buffer]);

 socket.send(blob);

};

以上代码成功运行后,通过 Chrome 开发者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对应的数据交互过程:




下面阿宝哥以发送 Blob 对象为例,来介绍一下如何发送二进制数据。


Blob(Binary Large Object)表示二进制类型的大对象。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将二进制数据存储为一个单一个体的集合。Blob 通常是影像、声音或多媒体文件。在 JavaScript 中 Blob 类型的对象表示不可变的类似文件对象的原始数据。

对 Blob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 “你不知道的 Blob” 这篇文章。


2.6 发送二进制数据



在以上示例中,我们在页面上创建了两个 textarea,分别用于存放 待发送的数据 和 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当用户输入完待发送的文本之后,点击 发送 按钮时,我们会先获取输入的文本并把文本包装成 Blob 对象然后发送到服务端,而服务端成功接收到消息之后,会把收到的消息原封不动地回传到客户端。


当浏览器接收到新消息后,如果是文本数据,会自动将其转换成 DOMString 对象,如果是二进制数据或 Blob 对象,会直接将其转交给应用,由应用自身来根据返回的数据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


数据发送代码


//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 const sen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ndMessage");

function send() {

 const message = sendMsgContainer.value;

 if (socket.readyState !== WebSocket.OPEN) {

   console.log("连接未建立,还不能发送消息");

   return;

 }

 const blob = new Blob([message], { type: "text/plain" });

 if (message) socket.send(blob);

 console.log(`未发送至服务器的字节数:${socket.bufferedAmount}`);

}

当然客户端接收到服务端返回的消息之后,会判断返回的数据类型,如果是 Blob 类型的话,会调用 Blob 对象的 text() 方法,获取 Blob 对象中保存的 UTF-8 格式的内容,然后把对应的文本内容保存到 接收的数据 对应的 textarea 文本框中。


数据接收代码


//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 const receive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receivedMessage");

socket.addEventListener("message", async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Message from server ", event.data);

 const receivedData = event.data;

 if (receivedData instanceof Blob) {

   receivedMsgContainer.value = await receivedData.text();

 } else {

   receivedMsgContainer.value = receivedData;

 }

});

同样,我们使用 Chrome 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来看一下相应的过程: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当使用发送 Blob 对象时,Data 栏位的信息显示的是 Binary Message,而对于发送普通文本来说,Data 栏位的信息是直接显示发送的文本消息。


以上示例对应的完整代码如下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WebSocket 发送二进制数据示例</title>

   <style>

     .block {

       flex: 1;

     }

   </style>

 </head>

 <body>

   <h3>阿宝哥:WebSocket 发送二进制数据示例</h3>

   <div style="display: flex;">

     <div class="block">

       <p>待发送的数据:<button onclick="send()">发送</button></p>

       <textarea id="sendMessage" rows="5" cols="15"></textarea>

     </div>

     <div class="block">

       <p>接收的数据:</p>

       <textarea id="receivedMessage" rows="5" cols="15"></textarea>

     </div>

   </div>


   <script>

     const sen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ndMessage");

     const receivedMsg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receivedMessage");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echo.websocket.org");


     // 监听连接成功事件

     socket.addEventListener("open",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连接成功,可以开始通讯");

     });


     // 监听消息

     socket.addEventListener("message", async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Message from server ", event.data);

       const receivedData = event.data;

       if (receivedData instanceof Blob) {

         receivedMsgContainer.value = await receivedData.text();

       } else {

         receivedMsgContainer.value = receivedData;

       }

     });


     function send() {

       const message = sendMsgContainer.value;

       if (socket.readyState !== WebSocket.OPEN) {

         console.log("连接未建立,还不能发送消息");

         return;

       }

       const blob = new Blob([message], { type: "text/plain" });

       if (message) socket.send(blob);

       console.log(`未发送至服务器的字节数:${socket.bufferedAmount}`);

     }

   </script>

 </body>

</html>

可能有一些小伙伴了解完 WebSocket API 之后,觉得还不够过瘾。下面阿宝哥将带大家来实现一个支持发送普通文本的 WebSocket 服务器。


三、手写 WebSocket 服务器

在介绍如何手写 WebSocket 服务器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WebSocket 连接的生命周期。




从上图可知,在使用 WebSocket 实现全双工通信之前,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需要先进行握手(Handshake),在完成握手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数据的双向通信。


握手是在通信电路创建之后,信息传输开始之前。握手用于达成参数,如信息传输率,字母表,奇偶校验,中断过程,和其他协议特性。 握手有助于不同结构的系统或设备在通信信道中连接,而不需要人为设置参数。


既然握手是 WebSocket 连接生命周期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分析 WebSocket 的握手协议。


3.1 握手协议

WebSocket 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它依赖于传输层的 TCP 协议。WebSocket 通过 HTTP/1.1 协议的 101 状态码进行握手。为了创建 WebSocket 连接,需要通过浏览器发出请求,之后服务器进行回应,这个过程通常称为 “握手”(Handshaking)。


利用 HTTP 完成握手有几个好处。首先,让 WebSocket 与现有 HTTP 基础设施兼容:使得 WebSocket 服务器可以运行在 80 和 443 端口上,这通常是对客户端唯一开放的端口。其次,让我们可以重用并扩展 HTTP 的 Upgrade 流,为其添加自定义的 WebSocket 首部,以完成协商。


下面我们以前面已经演示过的发送普通文本的例子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握手过程。


3.1.1 客户端请求

GET ws://echo.websocket.org/ HTTP/1.1

Host: echo.websocket.org

Origin: file://

Connection: Upgrade

Upgrade: websocket

Sec-WebSocket-Version: 13

Sec-WebSocket-Key: Zx8rNEkBE4xnwifpuh8DHQ==

Sec-WebSocket-Extensions: permessage-deflate; client_max_window_bits

备注:已忽略部分 HTTP 请求头

字段说明


Connection 必须设置 Upgrade,表示客户端希望连接升级。

Upgrade 字段必须设置 websocket,表示希望升级到 WebSocket 协议。

Sec-WebSocket-Version 表示支持的 WebSocket 版本。RFC6455 要求使用的版本是 13,之前草案的版本均应当弃用。

Sec-WebSocket-Key 是随机的字符串,服务器端会用这些数据来构造出一个 SHA-1 的信息摘要。把 “Sec-WebSocket-Key” 加上一个特殊字符串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然后计算 SHA-1 摘要,之后进行 Base64 编码,将结果做为 “Sec-WebSocket-Accept” 头的值,返回给客户端。如此操作,可以尽量避免普通 HTTP 请求被误认为 WebSocket 协议。

Sec-WebSocket-Extensions 用于协商本次连接要使用的 WebSocket 扩展:客户端发送支持的扩展,服务器通过返回相同的首部确认自己支持一个或多个扩展。

Origin 字段是可选的,通常用来表示在浏览器中发起此 WebSocket 连接所在的页面,类似于 Referer。但是,与 Referer 不同的是,Origin 只包含了协议和主机名称。

3.1.2 服务端响应

HTTP/1.1 101 Web Socket Protocol Handshake ①

Connection: Upgrade ②

Upgrade: websocket ③

Sec-WebSocket-Accept: 52Rg3vW4JQ1yWpkvFlsTsiezlqw= ④

备注:已忽略部分 HTTP 响应头

① 101 响应码确认升级到 WebSocket 协议。

② 设置 Connection 头的值为 "Upgrade" 来指示这是一个升级请求。HTTP 协议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机制,这一机制允许将一个已建立的连接升级成新的、不相容的协议。

③ Upgrade 头指定一项或多项协议名,按优先级排序,以逗号分隔。这里表示升级为 WebSocket 协议。

④ 签名的键值验证协议支持。

介绍完 WebSocket 的握手协议,接下来阿宝哥将使用 Node.js 来开发我们的 WebSocket 服务器。


3.2 实现握手功能

要开发一个 WebSocket 服务器,首先我们需要先实现握手功能,这里阿宝哥使用 Node.js 内置的 http 模块来创建一个 HTTP 服务器,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port = 8888;

const { generateAcceptValue } = require("./util");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

 res.end("大家好,我是阿宝哥。感谢你阅读“你不知道的WebSocket”");

});


server.on("upgrade", function (req, socket) {

 if (req.headers["upgrade"] !== "websocket") {

   socket.end("HTTP/1.1 400 Bad Request");

   return;

 }

 // 读取客户端提供的Sec-WebSocket-Key

 const secWsKey = req.headers["sec-websocket-key"];

 // 使用SHA-1算法生成Sec-WebSocket-Accept

 const hash = generateAcceptValue(secWsKey);

 // 设置HTTP响应头

 const responseHeaders = [

   "HTTP/1.1 101 Web Socket Protocol Handshake",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Accept: ${hash}`,

 ];

 // 返回握手请求的响应信息

 socket.write(responseHeaders.join("\r\n") + "\r\n\r\n");

});


server.listen(port, () =>

 console.log(`Server running at http://localhost:${port}`)

);

在以上代码中,我们首先引入了 http 模块,然后通过调用该模块的 createServer() 方法创建一个 HTTP 服务器,接着我们监听 upgrade 事件,每次服务器响应升级请求时就会触发该事件。由于我们的服务器只支持升级到 WebSocket 协议,所以如果客户端请求升级的协议非 WebSocket 协议,我们将会返回 “400 Bad Request”。


当服务器接收到升级为 WebSocket 的握手请求时,会先从请求头中获取 “Sec-WebSocket-Key” 的值,然后把该值加上一个特殊字符串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然后计算 SHA-1 摘要,之后进行 Base64 编码,将结果做为 “Sec-WebSocket-Accept” 头的值,返回给客户端。


上述的过程看起来好像有点繁琐,其实利用 Node.js 内置的 crypto 模块,几行代码就可以搞定了:


// util.js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const MAGIC_KEY =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function generateAcceptValue(secWsKey) {

 return crypto

   .createHash("sha1")

   .update(secWsKey + MAGIC_KEY, "utf8")

   .digest("base64");

}

开发完握手功能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前面的示例来测试一下该功能。待服务器启动之后,我们只要对 “发送普通文本” 示例,做简单地调整,即把先前的 URL 地址替换成 ws://localhost:8888,就可以进行功能验证。


感兴趣的小伙们可以试试看,以下是阿宝哥本地运行后的结果:




从上图可知,我们实现的握手功能已经可以正常工作了。那么握手有没有可能失败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网络问题、服务器异常或 Sec-WebSocket-Accept 的值不正确。


下面阿宝哥修改一下 “Sec-WebSocket-Accept” 生成规则,比如修改 MAGIC_KEY 的值,然后重新验证一下握手功能。此时,浏览器的控制台会输出以下异常信息:


WebSocket connection to 'ws://localhost:8888/' failed: Error during WebSocket handshake: Incorrect 'Sec-WebSocket-Accept' header value

如果你的 WebSocket 服务器要支持子协议的话,你可以参考以下代码进行子协议的处理,阿宝哥就不继续展开介绍了。


// 从请求头中读取子协议

const protocol = req.headers["sec-websocket-protocol"];

// 如果包含子协议,则解析子协议

const protocols = !protocol ? [] : protocol.split(",").map((s) => s.trim());


// 简单起见,我们仅判断是否含有JSON子协议

if (protocols.includes("json")) {

 responseHeaders.push(`Sec-WebSocket-Protocol: json`);

}

好的,WebSocket 握手协议相关的内容基本已经介绍完了。下一步我们来介绍开发消息通信功能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


3.3 消息通信基础

在 WebSocket 协议中,数据是通过一系列数据帧来进行传输的。为了避免由于网络中介(例如一些拦截代理)或者一些安全问题,客户端必须在它发送到服务器的所有帧中添加掩码。服务端收到没有添加掩码的数据帧以后,必须立即关闭连接。


3.3.1 数据帧格式

要实现消息通信,我们就必须了解 WebSocket 数据帧的格式: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F|R|R|R| opcode|M| Payload len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

|I|S|S|S|  (4)  |A|     (7)     |             (16/64)           |

|N|V|V|V|       |S|             |   (if payload len==126/127)   |

| |1|2|3|       |K|             |                               |

+-+-+-+-+-------+-+-------------+ - - - - - - - - - - - - - - - +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continued, if payload len == 127  |

+ - - - - - - - - - - - - - - - +-------------------------------+

|                               |Masking-key, if MASK set to 1  |

+-------------------------------+-------------------------------+

| Masking-key (continued)       |          Payload Data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可能有一些小伙伴看到上面的内容之后,就开始有点 “懵逼” 了。下面我们来结合实际的数据帧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在上图中,阿宝哥简单分析了 “发送普通文本” 示例对应的数据帧格式。这里我们来进一步介绍一下 Payload length,因为在后面开发数据解析功能的时候,需要用到该知识点。


Payload length 表示以字节为单位的 “有效负载数据” 长度。它有以下几种情形:


如果值为 0-125,那么就表示负载数据的长度。

如果是 126,那么接下来的 2 个字节解释为 16 位的无符号整形作为负载数据的长度。

如果是 127,那么接下来的 8 个字节解释为一个 64 位的无符号整形(最高位的 bit 必须为 0)作为负载数据的长度。

多字节长度量以网络字节顺序表示,有效负载长度是指 “扩展数据” + “应用数据” 的长度。“扩展数据” 的长度可能为 0,那么有效负载长度就是 “应用数据” 的长度。


另外,除非协商过扩展,否则 “扩展数据” 长度为 0 字节。在握手协议中,任何扩展都必须指定 “扩展数据” 的长度,这个长度如何进行计算,以及这个扩展如何使用。如果存在扩展,那么这个 “扩展数据” 包含在总的有效负载长度中。


3.3.2 掩码算法

掩码字段是一个由客户端随机选择的 32 位的值。掩码值必须是不可被预测的。因此,掩码必须来自强大的熵源(entropy),并且给定的掩码不能让服务器或者代理能够很容易的预测到后续帧。掩码的不可预测性对于预防恶意应用的作者在网上暴露相关的字节数据至关重要。


掩码不影响数据荷载的长度,对数据进行掩码操作和对数据进行反掩码操作所涉及的步骤是相同的。掩码、反掩码操作都采用如下算法:


j = i MOD 4

transformed-octet-i = original-octet-i XOR masking-key-octet-j

original-octet-i:为原始数据的第 i 字节。

transformed-octet-i:为转换后的数据的第 i 字节。

masking-key-octet-j:为 mask key 第 j 字节。

为了让小伙伴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上面掩码的计算过程,我们来对示例中 “我是阿宝哥” 数据进行掩码操作。这里 “我是阿宝哥” 对应的 UTF-8 编码如下所示:


E6 88 91 E6 98 AF E9 98 BF E5 AE 9D E5 93 A5

而对应的 Masking-Key 为 0x08f6efb1,根据上面的算法,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掩码运算:


let uint8 = new Uint8Array([0xE6, 0x88, 0x91, 0xE6, 0x98, 0xAF, 0xE9, 0x98,

 0xBF, 0xE5, 0xAE, 0x9D, 0xE5, 0x93, 0xA5]);

let maskingKey = new Uint8Array([0x08, 0xf6, 0xef, 0xb1]);

let maskedUint8 = new Uint8Array(uint8.length);


for (let i = 0, j = 0; i < uint8.length; i++, j = i % 4) {

 maskedUint8[i] = uint8[i] ^ maskingKey[j];

}


console.log(Array.from(maskedUint8).map(num=>Number(num).toString(16)).join(' '));

以上代码成功运行后,控制台会输出以下结果:


ee 7e 7e 57 90 59 6 29 b7 13 41 2c ed 65 4a

上述结果与 WireShark 中的 Masked payload 对应的值是一致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 WebSocket 协议中,数据掩码的作用是增强协议的安全性。但数据掩码并不是为了保护数据本身,因为算法本身是公开的,运算也不复杂。那么为什么还要引入数据掩码呢?引入数据掩码是为了防止早期版本的协议中存在的代理缓存污染攻击等问题。


了解完 WebSocket 掩码算法和数据掩码的作用之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数据分片的概念。


3.3.3 数据分片

WebSocket 的每条消息可能被切分成多个数据帧。当 WebSocket 的接收方收到一个数据帧时,会根据 FIN 的值来判断,是否已经收到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


利用 FIN 和 Opcode,我们就可以跨帧发送消息。操作码告诉了帧应该做什么。如果是 0x1,有效载荷就是文本。如果是 0x2,有效载荷就是二进制数据。但是,如果是 0x0,则该帧是一个延续帧。这意味着服务器应该将帧的有效负载连接到从该客户机接收到的最后一个帧。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个来自 MDN 上的示例:


Client: FIN=1, opcode=0x1, msg="hello"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immediately) Hi.

Client: FIN=0, opcode=0x1, msg="and a"

Server: (listening, new message containing text started)

Client: FIN=0, opcode=0x0, msg="happy new"

Server: (listening, payload concatenated to previous message)

Client: FIN=1, opcode=0x0, msg="year!"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Happy new year to you too!

在以上示例中,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了两条消息。第一个消息在单个帧中发送,而第二个消息跨三个帧发送。


其中第一个消息是一个完整的消息(FIN=1 且 opcode != 0x0),因此服务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处理或响应。而第二个消息是文本消息(opcode=0x1)且 FIN=0,表示消息还没发送完成,还有后续的数据帧。该消息的所有剩余部分都用延续帧(opcode=0x0)发送,消息的最终帧用 FIN=1 标记。


好的,简单介绍了数据分片的相关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开始实现消息通信功能。


3.4 实现消息通信功能

阿宝哥把实现消息通信功能,分解为消息解析与消息响应两个子功能,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如何实现这两个子功能。


3.4.1 消息解析

利用消息通信基础环节中介绍的相关知识,阿宝哥实现了一个 parseMessage 函数,用来解析客户端传过来的 WebSocket 数据帧。出于简单考虑,这里只处理文本帧,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function parseMessage(buffer) {

 // 第一个字节,包含了FIN位,opcode, 掩码位

 const firstByte = buffer.readUInt8(0);

 // [FIN, RSV, RSV, RSV, OPCODE, OPCODE, OPCODE, OPCODE];

 // 右移7位取首位,1位,表示是否是最后一帧数据

 const isFinalFrame = Boolean((firstByte >>> 7) & 0x01);

 console.log("isFIN: ", isFinalFrame);

 // 取出操作码,低四位

 /**

  * %x0:表示一个延续帧。当 Opcode 为 0 时,表示本次数据传输采用了数据分片,当前收到的数据帧为其中一个数据分片;

  * %x1:表示这是一个文本帧(text frame);

  * %x2:表示这是一个二进制帧(binary frame);

  * %x3-7:保留的操作代码,用于后续定义的非控制帧;

  * %x8:表示连接断开;

  * %x9:表示这是一个心跳请求(ping);

  * %xA:表示这是一个心跳响应(pong);

  * %xB-F:保留的操作代码,用于后续定义的控制帧。

  */

 const opcode = firstByte & 0x0f;

 if (opcode === 0x08) {

   // 连接关闭

   return;

 }

 if (opcode === 0x02) {

   // 二进制帧

   return;

 }

 if (opcode === 0x01) {

   // 目前只处理文本帧

   let offset = 1;

   const secondByte = buffer.readUInt8(offset);

   // MASK: 1位,表示是否使用了掩码,在发送给服务端的数据帧里必须使用掩码,而服务端返回时不需要掩码

   const useMask = Boolean((secondByte >>> 7) & 0x01);

   console.log("use MASK: ", useMask);

   const payloadLen = secondByte & 0x7f; // 低7位表示载荷字节长度

   offset += 1;

   // 四个字节的掩码

   let MASK = [];

   // 如果这个值在0-125之间,则后面的4个字节(32位)就应该被直接识别成掩码;

   if (payloadLen <= 0x7d) {

     // 载荷长度小于125

     MASK = buffer.slice(offset, 4 + offset);

     offset += 4;

     console.log("payload length: ", payloadLen);

   } else if (payloadLen === 0x7e) {

     // 如果这个值是126,则后面两个字节(16位)内容应该,被识别成一个16位的二进制数表示数据内容大小;

     console.log("payload length: ", buffer.readInt16BE(offset));

     // 长度是126, 则后面两个字节作为payload length,32位的掩码

     MASK = buffer.slice(offset + 2, offset + 2 + 4);

     offset += 6;

   } else {

     // 如果这个值是127,则后面的8个字节(64位)内容应该被识别成一个64位的二进制数表示数据内容大小

     MASK = buffer.slice(offset + 8, offset + 8 + 4);

     offset += 12;

   }

   // 开始读取后面的payload,与掩码计算,得到原来的字节内容

   const newBuffer = [];

   const dataBuffer = buffer.slice(offset);

   for (let i = 0, j = 0; i < dataBuffer.length; i++, j = i % 4) {

     const nextBuf = dataBuffer[i];

     newBuffer.push(nextBuf ^ MASK[j]);

   }

   return Buffer.from(newBuffer).toString();

 }

 return "";

}

创建完 parseMessage 函数,我们来更新一下之前创建的 WebSocket 服务器:


server.on("upgrade", function (req, socket) {

 socket.on("data", (buffer) => {

   const message = parseMessage(buffer);

   if (message) {

     console.log("Message from client:" + message);

   } else if (message === null) {

     console.log("WebSocket connection closed by the client.");

   }

 });

 if (req.headers["upgrade"] !== "websocket") {

   socket.end("HTTP/1.1 400 Bad Request");

   return;

 }

 // 省略已有代码

});

更新完成之后,我们重新启动服务器,然后继续使用 “发送普通文本” 的示例来测试消息解析功能。以下发送 “我是阿宝哥” 文本消息后,WebSocket 服务器输出的信息。


Server running at http://localhost:8888

isFIN:  true

use MASK:  true

payload length:  15

Message from client:我是阿宝哥

通过观察以上的输出信息,我们的 WebSocket 服务器已经可以成功解析客户端发送包含普通文本的数据帧,下一步我们来实现消息响应的功能。


3.4.2 消息响应

要把数据返回给客户端,我们的 WebSocket 服务器也得按照 WebSocket 数据帧的格式来封装数据。与前面介绍的 parseMessage 函数一样,阿宝哥也封装了一个 constructReply 函数用来封装返回的数据,该函数的具体代码如下:


function constructReply(data) {

 const json = JSON.stringify(data);

 const jsonByteLength = Buffer.byteLength(json);

 // 目前只支持小于65535字节的负载

 const lengthByteCount = jsonByteLength < 126 ? 0 : 2;

 const payloadLength = lengthByteCount === 0 ? jsonByteLength : 126;

 const buffer = Buffer.alloc(2 + lengthByteCount + jsonByteLength);

 // 设置数据帧首字节,设置opcode为1,表示文本帧

 buffer.writeUInt8(0b10000001, 0);

 buffer.writeUInt8(payloadLength, 1);

 // 如果payloadLength为126,则后面两个字节(16位)内容应该,被识别成一个16位的二进制数表示数据内容大小

 let payloadOffset = 2;

 if (lengthByteCount > 0) {

   buffer.writeUInt16BE(jsonByteLength, 2);

   payloadOffset += lengthByteCount;

 }

 // 把JSON数据写入到Buffer缓冲区中

 buffer.write(json, payloadOffset);

 return buffer;

}

创建完 constructReply 函数,我们再来更新一下之前创建的 WebSocket 服务器:


server.on("upgrade", function (req, socket) {

 socket.on("data", (buffer) => {

   const message = parseMessage(buffer);

   if (message) {

     console.log("Message from client:" + message);

     // 新增以下

停止犯下这5个JavaScript风格错误,使你的代码可读和可维护的快速提示

seo达人

使你的代码可读和可维护的快速提示。


有多少次,你打开一个旧的项目,发现混乱的代码,当你添加一些新的东西时,很容易崩溃?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为了减少难以读懂的javascript的数量,我提供了以下示例。这些都是我过去所犯过的错误。


对具有多个返回值的函数使用数组解构

假设我们有一个返回多个值的函数。一种可能的实现是使用数组解构,如下所示:


const func = () => {

 const a = 1;

 const b = 2;

 const c = 3;

 const d = 4;

 return [a,b,c,d];

}

const [a,b,c,d] = func();

console.log(a,b,c,d); // 1,2,3,4

尽管上面的方法很好用,但确实引入了一些复杂性。


当我们调用函数并将值分配给 a,b,c,d 时,我们需要注意返回数据的顺序。这里的一个小错误可能会成为调试的噩梦。


此外,无法确切指定我们要从函数中获取哪些值,如果我们只需要 c 和 d 怎么办?


相反,我们可以使用对象解构。


const func = () => {

 const a = 1;

 const b = 2;

 const c = 3;

 const d = 4;

 return {a,b,c,d};

}

const {c,d} = func();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从函数中选择所需的数据,这也为我们的代码提供了未来的保障,允许我们在不破坏东西的情况下增加额外的返回变量。


不对函数参数使用对象分解

假设我们有一个函数,该函数将一个对象作为参数并对该对象的属性执行一些操作。一种幼稚的方法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 不推荐

function getDaysRemaining(subscription) {

 const startDate = subscription.startDate;

 const endDate = subscription.endDate;

 return endDate - startDate;

}

上面的方法按预期工作,但是,我们创建了两个不必要的临时引用 startDate 和 endDate。


一种更好的实现是对 subscription 对象使用对象解构来在一行中获取 startDate 和 endDate。


// 推荐

function getDaysRemaining(subscription) {

 const { startDate, endDate } = subscription;

 return startDate - endDate;

}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直接对参数执行对象析构。


// 更好

function getDaysRemaining({ startDate, endDate }) {

 return startDate - endDate;

}

更优雅,不是吗?


在不使用扩展运算符的情况下复制数组

使用 for循环遍历数组并将其元素复制到新数组是冗长且相当丑陋的。


可以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使用扩展运算符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const stuff = [1,2,3];


// 不推荐

const stuffCopyBad = []

for(let i = 0; i < stuff.length; i++){

 stuffCopyBad[i] = stuff[i];

}


// 推荐

const stuffCopyGood = [...stuff];

使用var

使用 const 保证不能重新分配变量。这样可以减少我们代码中的错误,并使其更易于理解。


// 不推荐

var x = "badX";

var y = "baxY";


// 推荐

const x = "goodX";

const y = "goodX";

果你确实需要重新分配变量,请始终选择 let 而不是 var。


这是因为 let 是块作用域的,而 var 是函数作用域的。


块作用域告诉我们,只能在定义它的代码块内部访问变量,尝试访问块外部的变量会给我们提供ReferenceError。


for(let i = 0; i < 10; i++){

 //something

}

print(i) // ReferenceError: i is not defined

函数作用域告诉我们,只能在定义其的函数内部访问变量。


for(var i = 0; i < 10; i++){

 //something

}

console.log(i) // 10

let 和 const 都是块范围的。


不使用模板字面值

手动将字符串连接在一起相当麻烦,而且输入时可能会造成混淆。这是一个例子:


// 不推荐

function printStartAndEndDate({ startDate, endDate }) {

 console.log('StartDate:' + startDate + ',EndDate:' + endDate)

}

模板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读且简洁的语法,该语法支持字符串插值。


// 推荐

function printStartAndEndDate({ startDate, endDate }) {

 console.log(`StartDate: ${startDate}, EndDate: ${endDate}`)

}

模板文字也提供了嵌入新行的简便方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照常按键盘上的Enter键。


// 两行打印

function printStartAndEndDate({ startDate, endDate }) {

 console.log(`StartDate: ${startDate}

 EndDate: ${endDate}`)

}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你可能不需要在 JavaScript 使用 switch 语句!

seo达人

没有 switch 就没有复杂的代码块

switch很方便:给定一个表达式,我们可以检查它是否与一堆case子句中的其他表达式匹配。 考虑以下示例:


const name = "Juliana";


switch (name) {

 case "Juliana":

   console.log("She's Juliana");

   break;

 case "Tom":

   console.log("She's not Juliana");

   break;

}

当 name 为“Juliana”时,我们将打印一条消息,并立即中断退出该块。 在switch函数内部时,直接在 case 块使用 return,就可以省略break。


当没有匹配项时,可以使用 default 选项:


const name = "Kris";


switch (name) {

 case "Juliana":

   console.log("She's Juliana");

   break;

 case "Tom":

   console.log("She's not Juliana");

   break;

 default:

   console.log("Sorry, no match");

}

switch在 Redux reducers 中也大量使用(尽管Redux Toolkit简化了样板),以避免产生大量的if。 考虑以下示例:


const LOGIN_SUCCESS = "LOGIN_SUCCESS";

const LOGIN_FAILED = "LOGIN_FAILED";


const authState = {

 token: "",

 error: "",

};


function authReducer(state = authState, action)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LOGIN_SUCCESS:

     return { ...state, token: action.payload };

   case LOGIN_FAILED:

     return { ...state, error: action.payload };

   default:

     return state;

 }

}

这有什么问题吗?几乎没有。但是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从 Python 获得的启示

来自 Telmo 的这条 Tweet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展示了两种“switch”风格,其中一种非常接近Python中的模式。


Python 没有开关,它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法。 首先让我们将代码从 JavaScript 移植到Python:


LOGIN_SUCCESS = "LOGIN_SUCCESS"

LOGIN_FAILED = "LOGIN_FAILED"


auth_state = {"token": "", "error": ""}



def auth_reducer(state=auth_state, action={}):

   mapping = {

       LOGIN_SUCCESS: {**state, "token": action["payload"]},

       LOGIN_FAILED: {**state, "error": action["payload"]},

   }


   return mapping.get(action["type"], state)

在 Python 中,我们可以使用字典来模拟switch 。 dict.get() 可以用来表示 switch 的 default 语句。


当访问不存在的key时,Python 会触发一个 KeyError 错误:


>>> my_dict = {

   "name": "John",

   "city": "Rome",

   "age": 44

   }


>>> my_dict["not_here"]


# Output: KeyError: 'not_here'

.get()方法是一种更安全方法,因为它不会引发错误,并且可以为不存在的key指定默认值:


>>> my_dict = {

   "name": "John",

   "city": "Rome",

   "age": 44

   }


>>> my_dict.get("not_here", "not found")


# Output: 'not found'

因此,Pytho n中的这一行:


return mapping.get(action["type"], state)

等价于 JavaScript中的:


function authReducer(state = authState, action) {

 ...

   default:

     return state;

 ...

}

使用字典的方式替换 switch

再次思考前面的示例:


const LOGIN_SUCCESS = "LOGIN_SUCCESS";

const LOGIN_FAILED = "LOGIN_FAILED";


const authState = {

 token: "",

 error: "",

};


function authReducer(state = authState, action)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LOGIN_SUCCESS:

     return { ...state, token: action.payload };

   case LOGIN_FAILED:

     return { ...state, error: action.payload };

   default:

     return state;

 }

}

如果不使用 switch 我们可以这样做:


function authReducer(state = authState, action) {

 const mapping = {

   [LOGIN_SUCCESS]: { ...state, token: action.payload },

   [LOGIN_FAILED]: { ...state, error: action.payload }

 };


 return mapping[action.type] || state;

}

这里我们使用 ES6 中的计算属性,此处,mapping的属性是根据两个常量即时计算的:LOGIN_SUCCESS 和 LOGIN_FAILED。

属性对应的值,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对象解构,这里 ES9((ECMAScript 2018)) 出来的。


const mapping = {

 [LOGIN_SUCCESS]: { ...state, token: action.payload },

 [LOGIN_FAILED]: { ...state, error: action.payload }

}

你如何看待这种方法?它对 switch 来说可能还能一些限制,但对于 reducer 来说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案。


但是,此代码的性能如何?


性能怎么样?

switch 的性能优于字典的写法。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事例测试一下:


console.time("sample");

for (let i = 0; i < 2000000; i++) {

 const nextState = authReducer(authState, {

   type: LOGIN_SUCCESS,

   payload: "some_token"

 });

}

console.timeEnd("sample");

测量它们十次左右,


for t in {1..10}; do node switch.js >> switch.txt;done

for t in {1..10}; do node map.js >> map.txt;done

clipboard.png


人才们的 【三连】 就是小智不断分享的最大动力,如果本篇博客有任何错误和建议,欢迎人才们留言,最后,谢谢大家的观看。


原文:https://codeburst.io/alternat...


代码部署后可能存在的BUG没法实时知道,事后为了解决这些BUG,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log 调试,这边顺便给大家推荐一个好用的BUG监控工具 Fundebug。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vuex管理状态仓库详解

seo达人

一.什么是Vuex?

Vuex 是一个专为 Vue.js 应用程序开发的状态管理模式。它采用集中式存储管理应用的所有组件的状态,并以相应的规则保证状态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发生变化。Vuex 也集成到 Vue 的官方调试工具 devtools extension,提供了诸如零配置的 time-travel 调试、状态快照导入导出等高级调试功能。采用了全局单例模式,将组件的共享状态抽离出来管理,使得组件树中每一个位置都可以获取共享的状态或者触发行为。
那么什么是状态呢?我把状态理解为在没有使用vuex时,在当前组件中data内需要共用的数据为状态。
vuex使得状态或行为成为了共享的状态,所共享的状态或行为可以在各个组件中都可以访问到,省去了子父或子子之间传递变量,提高了开发效率。

二.不使用vuex时与使用vuex时的差别

当我们不使用vuex时,对于组件之间传递信息会较为麻烦。

不使用vuex时

父子之间传递信息:

App.vue文件中:

<template>
  <div id="app">
      <Fruits :fruitList="fruitList"/>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Goods from './components/Goods';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omponents:{
    Fruits,
    Goods
  }, data(){
    return{ goodList:[
      {
        name:'doll',
        price:12 },
      { name:'glass',
        price:10 }
    ],
    }
  }
}
</script>
<style>
</style>

Good.vue文件中:

<template>
  <div class="hello">
      <ul>
        <li v-for="(good,index) in goodList" :key="index"> name:{{good.name}} number: {{good.number}} {{index}}
        </li>
      </ul>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props:['goodList'],
}
</script>
<style>

</style>

兄弟之间传递信息:

首先先创建一个js文件作为两兄弟之间传输的纽扣,这里起名为msg.js

//创建并暴露vue import Vue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new Vue

兄弟组件Goods:

<template>
  <div>
        <button @click="deliver">点击</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MSG from '../msg';
export default {
  data(){ return{
      msg:'hahah' }
  },
  methods:{
    deliver() {
        MSG.$emit('showMsg',this.msg)
    }
  }

}
</script>
<style>

</style>

兄弟组件Fruits:

<template>
  <div>
      <div class="fruit">
          {{text}}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MSG from '../msg';
export default {
    data(){ return{
        text:'' }
    },
    created(){ this.getMsg()
    },
    methods:{
      getMsg(){
        MSG.$on('showMsg',(message)=>{ this.text = message
        })
      }
    }
}
</script>
<style>
</style>

在App组件中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点击按钮: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