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的表格信息展示都有这三个特征

分享达人

前言


表格作为组织整理数据的手段,可以有效的向用户展示数据信息,是B端产品中出现最高频的模块之一。

下图为典型的B端表格示例:



用户主要通过表格浏览获取信息、对数据进行筛选、排序以及相关业务处理等更多复杂操作、对比数据的差异与变化(关联和区别)。好的表格信息展示设计,应当是能够辅助用户高效便捷的实现以上场景中的诉求。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表格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如何考虑表格信息展示】。首先抛出结论,我们认为良好呈现信息的表格应当做到疏密适度、高效扫视、精简克制。


///


一、疏密适度


常见的表格信息包含文本、标签、状态样式、数值统计图表、关键信息Icon等。表格单元格是信息填充的基本单元,行高和列宽的定义决定了表格信息的疏密程度,进而决定了表格给用户的直观感受,因而下面分别从行高和列宽两个方向来探讨表格信息展示如何疏密适度。



1、定义合理的表格行高


a、行高模数设定

在具体设定表格行高时,由于表格中以文字信息为主,我认为可以参考文字排版的常用做法,将整个表格的行高分成文字行高、文字与分割线间距离,即上下间距两部分来考虑。文字行高可以设定为字号的1.2~1.8倍,文字与分割线间距离可以设定为字号的1~1.5倍。分为这样的两部分也比较符合开发同学写代码时的习惯(多行行高同理去设定)。



根据用户场景的不同,来选择模数倍数,需保证系统内使用统一的模数。比如,针对用户快速浏览获取大量数据场景时,可以选择1.2倍作为模数,列表更为紧凑,同样扫视范围内,可获取更多信息。


b、为小屏幕考虑一屏显示的行数

表格行高决定屏幕内能呈现的行数,即用户在一屏内能获取信息的数量,主要影响用户纵向对比数据的效率。对于1920*1020(包含该分辨率)以上的大屏用户,对于一屏显示行数的感知不强,但对于1366×768、1280*720等这类小屏,显示行数有限,用户进行纵向数据对比的效率就会有所降低。在设计前,应当充分了解目标用户的行为诉求,了解目标用户设备屏幕分辨率的占比分布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行高。


c、用户自定义行高的场景

B端产品的特点之一是通用化,覆盖用户角色多样。然而用户个体对于表格信息呈现密度的诉求经常是有所差异的。比如个人视力的原因,有些用户喜欢表格行高值大一些,看起来舒适透气,便于阅读。而有些平台用户由于很熟悉线下excel表格模式,希望线上的表格也尽可能像excel那样紧凑,以便他们在一屏内看到更多的数据,进行对比,提升工作效率。产品为了让不同用户都能获得较好的体验,可以考虑把表格疏密度的设置开放给用户,建议不是完全开放给用户去调整尺寸,而是给出一定阶梯度的快速选项,例如舒适、标准、紧凑三种高度来满足用户需求。

例如,Gmail提供默认/标准/紧凑三种表格密度设置,如图:



2、灵活扩展的横向空间


通过对表格固定位置与列宽的调整,扩大表格数据空间,使信息不局促,空间更透气,保证横向扫视易读性。


a、列宽极限值设定

设计师需要根据表格承载内容定义表格的列宽,应包含最大/最小/默认列宽的定义以及使用规则。

我推荐的一个规则是:

规则1:当相对列少【浏览器宽度-页面其他模块 > 全部列的默认宽度和】,则各个列自动等比拉伸,撑满屏幕;

规则2:当相对列多【浏览器宽度-页面其他模块 < 全部列的默认宽度和】,则出横向滚动条,每列宽度为默认宽。

另外需注意最小值设定时应避免信息展示出现【对联式表格】。对联式表格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屏内展示的行数有限,当用户纵向对比数据时,需往复滚动多次,记忆压力大;横向扫视时,阅读视线不能一直保持左右横向预览,而是不停上下左右切换,使用体验不佳。



b、横向『偷取』屏幕外空间、行高模数设定

当压缩列宽也无法在有限空间内展示大量的数据指标列时,我们可以借助横向滚动来『偷取』屏幕外更多空间。横向滚动需用户拖动滚动条进行浏览,有一定操作成本,所以要结合业务实际情况选用是否利用屏幕外横向空间。

随着行和列的增加,用户的瞬时记忆会达到极限,超过“7±2原则”的范围,用户需要依靠辅助信息去阅读表格内的数据,防止遗忘某列数据的意义。因而当表格数据列较多横向滚动时,建议为用户固定重要信息列,如标题列、操作列。同时用户浏览表格时是符合F型扫视原则的,建议固定列显示在表格左侧,方便用户从左至右浏览数据、从上至下对比数据时能够清晰定位当前所浏览数据的主体是什么,同时可根据需要快速发起操作。



同理,用户拖拽纵向滚动条来阅读数据时,可固定表格的表头,帮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清晰知晓单元格数据的意义。


c、用户自定义展示信息

针对需展示大量数据的情景,我们除了【偷取】屏幕外空间外,可以根据B端产品提供的数据表格是覆盖全部用户角色的全量数据的特点,让不同用户角色来自定义想要浏览的信息,从而提升表格的可读性。下图为百度信息流推广平台的自定义列功能,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展示的数据列,系统将在用户完成选择后,主动帮用户保存自定义内容,下次登录后,表格依然按照用户定义的数据来展示。



///


二、高效扫视


无论是在表格中要明确的定位数据,还是顺序阅读,高效扫视都是B端用户一个很重要的诉求,我们在设计表格时可尝试一些有效手段提升用户浏览获取信息的效率。


1、合理的对齐方式


数据信息本身包含多种格式,可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文字左对齐,符合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数据信息右对齐,方便数据大小的直观对比。

具体对齐方式可参考我们建议的方式:

文本字段:可点击字段、普通文本类、数字、字母等,长短参差不齐,左对齐;

格式化字段:日期、时间、部分枚举类等,字符数一致且较短的,左对齐。

数据字段:金额、数据、百分比。带小数点等数据,方便对比为主,右对齐。



2、去除视觉杂音,强调对比关系


a、正确使用分割线,实现对表格行与列的强调

横向分割线可强调行内信息的连续性。垂直分割线在缩减元素之间的距离后也能区分不同元素,更好的强调纵向数据对比。但只要遵循良好的对齐方式,通常不展示纵向分割线,避免信息干扰。因而表格中通常仅使用横向分割线和底色分割,提升表格阅读效率。



b、斑马线作用有限

斑马线即隔行(列)变色。它能让行(列)间界限更为明显,但由于与分割线的作用类似,起到的作用有限,可针对不同场景酌情考虑是否使用。比如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总和、平均值)使用不同底色来区分,可以更突出强调该数据。要注意的是,隔行(列)换色的两种颜色不能反差过大,否则看来太“跳跃”。

对同一类数据而言,分割线就已经能够明显区隔,所以可不使用斑马线,但需要给出单行的悬浮状态,强化横向导视,避免出现列数过多引起数据错行的问题。



3、突显重要内容的视觉重量


前面我们提到表格呈现的数据信息除文本外,还有其它一些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一方面提升了列表视觉表现力,增加差异化,另一方面让内容更加突出,提升阅读效率。例如:数据列中数据异常时,最好可以醒目的形式突显,让用户一进入页面就能快速注意到异常状况。



///


三、精简克制


体验好的表格一定是克制的,克制应表现在信息的适度隐藏以及内容折行与截断展示原则。


1、适度隐藏信息


a、隐藏低频操作

当表头需要承载排序、表头筛选、提示等功能时,不建议一股脑的将所有功能展示出来。用户对表头的诉求是定位数据指标﹥执行操作的,因此可根据具体业务定义展示哪些操作,将其它操作隐藏,有需求时用户主动触发再展示。比如,百度搜索推广平台的推广管理页面提供了全局筛选,所以表头筛选对于用户而言是相对低频的操作,我们选择隐藏表头筛选的图标,当用户鼠标HOVER表头单元格时再展示。



对于表格行内的操作我们也应当进行优先级排序,为用户专门设置操作列展示高频核心的操作,其它相对低频的次要操作可隐藏在相关数据单元格中,用户有诉求时hover对应单元格即可快速发起操作。



b、隐藏辅助信息

表格中的有些数据指标是综合纬度的,当用户关注点定位于该指标时,需要通过细分数据来理解、分析。指标的细分纬度信息虽能起到辅助用户更好理解数据指标的作用,但如果全部拿出来在表格列展示,会让表格变得臃肿不易读,此时可以考虑采取一定设计手段去隐藏这些信息,把触发展示的自由度交给用户,也更符合用户逐级查看的场景。例如,百度搜索推广平台中关键词列表中,质量度指标是由多条数据共同决定的,我们采用了将细分指标聚合在气泡卡片中,当用户HOVER质量度得分数据时展示出来。



再比如,有父子层级关系的数据,可以通过父子折叠表格将子信息默认隐藏,用户根据需要,去展开查看详细的子信息。



2、设定折行与截断规则


B 端业务的数据信息复杂多样,信息内容的长度高度是多样不可控的,很多内容会超出我们限定的最大列宽,最大列高,我们应当给出折行与截断原则去约束内容的展示,而非总是为具体情况而做特殊设计,破坏体验的一致性。

截断折行原则设定时要细分,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比如一行截断这种,如日期、时间等固定格式内容,拖动列宽后文字应折行而非截断展示,避免影响用户误读。再比如很多业务实体标题字段是格式化的,即标题前面部分可能都是一致的,这时候如果简单的截断,用户就需要逐一Hover才能找到定位到要找的数据。因而折行与截断原则,我们建议是给出三种:单行截断、双行截断以及自适应截断,根据具体业务情景选择。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百度MEUX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设计思维

分享达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对数据信息的接触场景越来越多,我们在做数据展示设计前首先要梳理数据重点,数据结构关系得到的结论结合用户需求产品需求等进行合理的设计。

      最初的数据展示接近于数据报表的形式,而现今数据展示有两种:静态数据可视化、交互数据可视化。它们的设计基础均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设计要点进行延展的,而数据可视化要点已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进行总结,因此我重点介绍一下我对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理解(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交互式可视化

      静态与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区别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中的用户体验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设计思维

      开源数据可视化库



什么是交互式数据可视化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是一种更能够吸引用户的数据信息交流形式,在BI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由于其有较强的易用性以及能够为用户体验带来更多附加值而逐渐成为大多数数据分析系统的常见部分。它通过数据动态演示的交互方式,使用户可以直接与信息交互,用以构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交互式可视化必须具有与人机交互方式,如单击按钮,移动滑块,快速响应以显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真实关系。

      有效的交互式可视化能够保持展示形式和数据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简单的图表可能因为太无聊而无法引起用户的注意,复杂数据可视化可能完全无法传达正确的信息。因此数据视觉和交互形式效果需要协同工作。



静态与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区别

      静态数据可视化是不包含任何交互功能且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可视化,从单一视角关注特定数据故事的信息图。图表中没有可操作的交互功能来调整静态可视化的数据展示结果,更适合不太复杂的数据故事、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传达预定的视图。其构建成本远低于交互式设计。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展示当前显示的数据拟定好数据故事。

      交互式是可视化设计中的绝佳工具,因为它们能够优化信息的显示方式,减少视觉噪音,降低用户对数据阅读的难度。系统中最常见应用之一是数字化仪表板或数字看板,如果直接从枯燥的数据表格获取信息这样的体验是非常原始且视觉干扰过多。而通过梳理数据结构使用适当的交互可视化使看板,能够成为用户快速汲取主要数据信息的理想工具

    设计时决定应用哪种数据可视化形式一方面需通过用户画像分析了解用户偏好如何,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数据故事复杂程度采用哪种才能够更全面更准确的传达数据信息,以及在构建项目的过程投入成本最终回报率的高低也起着决定性因素。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中的用户体验

      大量数据可用于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业务决策。为了实现这一点,并从数据中获得最大价值,用户必须能够理解它;提出问题、体验模型并识别异常。

      在设计数据可视化面板时,最至关重要的是,需要考虑用户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让更多的用户会使用数据面板而不是让他们去创建面板。强迫用户按照我们设定的规则去破译图表含义不仅不切实际且学习成本高昂。

      用户需要在不受额外功能干扰的情况下看到我们所展示的内容,当我们使用太多的颜色、形状、图案和大量的数据时,容易使用户迷失在数据展示中。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用户处理数据信息结构降低用户对数据认知的难度。


视觉成像基础

      我们的大脑处理视觉图像要比处理文字内容快 60,000 倍,能够在13 ms内处理一张图像,然而,大脑的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展示最优效果,数据可视化必须基于人类认知速度提供信息。需要设计输入来将信息分解成可管理的模块并以用户能够简易处理的方式呈现它。

 

用户分析

      我们在构建任何类型数据可视化时都需以用户为中心,了解用户的目标、动机和需求,经营环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用户语言和特定领域的知识;

在做这方面用户分析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只要足以使我们能够进入下一阶段——设计用户路径上即可


用户体验路径

      系统用户的体验建立在两个主要元素上:关键点可视化以及交互路径。而用户路径中每个关键点需设计为对应特定的业务问题。

      可视化工具能够以丰富而复杂的方式与图表交互:筛选、缩放、细分、导出值等。它们都有助于将信息分解为更易于管理的块,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多种操作结果,综合起来能够串联出具有多个分支交互路径和图表用户体验路径。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设计思维

      可视化中的交互改变了数据的视角,始终致力于简单的可视化而不是复杂的可视化。目标是使其更易于理解和阅读。因此,需要避免使因使用过多的图表引起页面结构混乱,意味着通过过滤某些数据点,选择数据的不同区域,甚至完全改变可视化的类型。重要的一点是:交互式可视化不再是静态的,也不代表数据的单一视图。交互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可视化并提出不同的问题。


寻找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受众群体是谁,需要展示哪些数据,了解他们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这些都将作为我们设计的理论依据,用以解决设计中哪些图表是可以快速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如何为数据结构做简化等问题;在数据的展示形式上通常是使用图表、线条或点、条形图和地图来实现的。万变不离其宗,交互可视化也是同样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发挥作用。


遵循设计原则

      在设计中需要为数据可视化创建各种交互式小部件,但首先需要遵循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的三个基本设计原则——可用性、可访问和可操作。

       是否有直观的交互功能和数据可视化?

       用户是否可访问数据,并且能够快速理解其含义?

      是否为用户提供简便易上手的可操作的系统平台?

      当我们有了一个粗略的理论基础模型,就可以搭建数据模型来记录每条数据和相关的元数据,接下来是通过各种交互形式设计用户界面。


清晰的架构

      可视化架构是映射数据故事的形式化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条、图标和颜色等设计元素的视觉工具进行展示。为了利用这些工具,我们责需要运用对比关系、比重关系、颜色差异、位置信息和象征意义等突出显示信息所呈现的目的及数据间的结构关系。


可视化美学

      设计美学中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经久不衰,我们在进行可视化设计时也可按照这一标准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为用户提供最多的想法,清晰准确的传达复杂的想法


交互式绘图

     交互不一定发生在页面中明显可点击的事物上,也可融入在图像结构中,用图表中交互的小部件,扩展到其他类型的内容上,通常需要一个或多个UI 元素进行转换提示。

如在做地图中的交互可视化时要探索当前特定点或区域的实时信息,此时需要将图标或交互功能融入在地图上


开源数据可视化库

      简单介绍一下开源的交互可视化数据库,如果对数据没有什么概念在图表设计前可以参考一下数据库中的样式及类型,然后根据自己实际项目的需要进行设计。

D3.js 可能是最流行和最广泛的 Javascript 数据可视化库  专为基于数据操作文档而构建,并使用 HTML、SVG 和 CSS 使数据栩栩如生。

还有很多开源数据库可以查看- 11 个 Javascript 数据可视化库-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希望在你们的设计中有所帮助。

结论

为了提高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易用性以及为用户体验带来更多附加值,我们需要基于数据调研,用户分析,场景模拟等方向逐一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才可从各项结论中得出设计方向和目标。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胖Kuan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提升产品易用性的10个知识点

分享达人

作为设计师,我们希望做出来的产品对于用户而言易于访问、易于浏览、易于理解和可供所有人使用。而我们在做页面的过程还要考虑具有视力障碍、行动不便等残疾类人群

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 Lee) 也重申了这一点,他说:

“网络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无论是否残疾,

每个人都可以访问是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这里有十种方法可以使你的界面更易于访问和更具包容性,并确保你是为用户设计的产品


文章内容包含以下:

1、颜色对比

2、导航选项

3、不仅仅使用颜色来指示状态变化

4、视觉焦点

5、预先加载

6、设计表达

7、视觉层级

8、合理交互

9、用户测试

10、无障碍设计


1、颜色对比

色彩是设计的主要方面之一。确保背景和元素模块之间有适当的对比,可以使用适当的阴影和颜色对比来

区分,突出重要信息是使你的产品更易于访问的最简单的方法。


这里推荐使用工具WebAIM 颜色对比度检查器来实现平衡的颜色对比度。该工具允许输入特定的十六进制代码或从色轮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增量调整以达到元素之间的 AA(最低对比度)或 AAA(增强对比度)对比度标准。

网址:https://webaim.org/resources/contrastchecker/


2、导航选项

在用户使用时,导航的便利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确保产品内跨页面的导航具有一致的命名、样式和定位)

(为用户提供站点搜索或站点地图)

(通过提供方向提示例如面包屑和清晰的标题帮助用户了解他们在网站或页面上的位置)


3、不仅仅使用颜色来指示状态变化

虽然颜色对于传达信息很有用,但它不应该是传达信息的唯一方式。在使用颜色来区分元素时,请确保始终提供不依赖于颜色感知的额外标识,以便于用户易识别


比如在做表单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做区分


(除了颜色之外,还使用星号来指示所需的表单字段)

(使用提示标签来区分状态)

(添加说明文字)



4、视觉焦点

一些用户使用手机端产品时很难去聚焦于某个点,作为设计者这时需要去通过手法去制造焦点引导用户进行操作。

以手机屏幕为例,用户阅读的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z”习惯型另一种是“F”习惯


比如可以在用户浏览路径上去做视觉焦点,引导告知用户进行点击,下面是列出的有效焦点指标:

(具备清晰的对比度)

(具有与元素互补的形状和大小)

(使用互补但引人注目的配色方案)

(好的动画可以帮助用户跟踪焦点移动)

(元素位置大小等适配各种型号)


5、预先加载

在产品上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需要提前告诉用户当前状态,不同的使用环境下用户的网络相对是有波动情况,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用户打开产品如果产品没有做预加载大概率会造成用户直接关闭产品


6、设计表达

“没有用户喜欢点击他不想点的入口”听起来比较绕,你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平常看到的按钮是什么样呢如果在页面中我们把一个按钮做成一个灰色上面写着点击进入,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在遇到这样的一个按钮相信都会犹豫的,灰色传达给用户的信息是禁止不可点击,用户已经被培养出这样一种习惯,但是遇到这种按钮上面还写着《点击进入》就会造成信息传达不准确(不仅仅是按钮)。




(样式符合用户理解范围内)

(交互给用户合理反馈,点击后状态、按压状态、禁止状态)


7、视觉层级

建立视觉层次结构, 元素在你的页面设计中的定位方式,并在这些相应元素之间建立一定的连贯性。


(不要挤满屏幕,否则会提升用户阅读成本)

(视力受损的人可能需要放大屏幕上的元素,因此请使你的内容具有可扩展性)

(将重要信息放在视线水平附近)

(使用空格和邻近度使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


8、合理的交互

一个好的交互能够让产品达到一个沉浸式体验,相反一个差的交互会造成用户的反感;什么是合理的交互例如在使用阅读产品时,翻页功能是模仿现实中书本的翻页效果作用到线上就会制造出一个良好的体验

交互不仅仅是操作反馈还包含页面布局、元素展示、场景使用等

(符合用户对现实物体的认知,达到联觉效果)

(内容简洁,具备吸引力)

(出现场景是否合情合理)

(具备反馈能力)


9、用户测试

即使在前期工作做的足够好的情况下,在你觉得整个产品设计易于用户使用之后,使用产品的用户也可能会发现某些地方并不像你希望的那样友好


避免这类问题的最佳和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用户测试,在整个产品开发项目中进行非正式评估比在项目结束时进行正式的可用性测试更有效,用户测试有很多好处,至关重要的是你能够了解你的产品还存在哪些不足那些设计不到位,然后针对这些不足进行问题解决



10、无障碍设计

创建无障碍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于知道它绝不是创新的障碍,但是它可以让你创新你的设计,在做产品的时候要考虑到产品不单单只服务一部分人,所以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具备一定障碍的群体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爱吃猫的鱼_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设计要知道-HMI设计必看!车载中控的前世今生

分享达人

首先先普及下HMI的概念

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 人机界面,现在多指车载交互系统体验设计。

既然说到人机界面,我们先来设计的载体是如何演变的。




一、车载中控仪表盘演变过程


1886 年,由卡尔·本茨发明的第一辆汽车。当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仪表盘概念,所以载体还得从1908年T型车(Ford Model T)说起,到2012年划时代的特斯拉Model S,汽车仪表盘目前经历四代。



1、第一代:以按键为主


机械式仪表盘: 第一个时代仪表盘为机械芯仪表,一般包含了车速里程表、转速表、机油压力表、水温表、燃油表、充电表等,之后汽车仪表还需要装稳压器来稳定仪表电源的电压,抑制波动幅度,保证汽车仪表的准确性。初代的汽车仪表盘主要以传统的热式和动磁式,显示的信息极为有限,更多的是车辆物理信息“通信员”的角色。


在机械时期中控台哪有什么屏幕可言,那时候的中控台就是收音机和空调的调节器,而且都是实体按键的,只能满足驾驶的基本需求,没有屏幕,都是照搬飞机中控布局,以实体按键为主,功能简陋单一。堆砌功能按钮仪表,没有交互可言。






2、第二代:电气式仪表盘+小中控屏


第二个时代的电气式仪表盘终于诞生,从真空荧光显示屏(VFD),发展到采用液晶显示屏(LED)及小尺寸薄膜晶体管显示器(TFT),显示屏显示的信息越来越清晰、快捷。目前电气式仪表在市场的保有量最大,且一般采用机械仪表结合数字仪表的方式,例如车速、转速信息采用指针,指示灯信息采用LED等点亮,其它信息则采用TFT屏。



虽然相较于第一代机械机芯仪表增加了不少功能,汽车信息反馈也更全面更及时,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明显与汽车行业不相匹配,对于更深层次的驾驶需求,电气式仪表仍无法满足。




3、第三代:全数字化仪表


汽车仪表盘领域在不断追求更新,于是划时代的全数字液晶仪表盘孕育而生,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虚拟仪表盘。全数字汽车仪表盘使用了一整块液晶屏取代了传统的指针和刻度表,所有信息都通过这块屏幕显示出来。


单从外观上来看就能给人以一种比较高大上的感觉,这类仪表盘上往往没有指针等部件,所有信息都通过屏幕传递出来。功能更强大、信息显示更具逻辑性,驾驶者接受信息更快,提升行车安全。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相应参数,比如比亚迪的仪表盘就可以改变背景颜色。在高级点的,像宝马的全数字仪表就可以切换N多种模式。


2007年iPhone问世后,大屏、轻薄机身、高清显示屏、可安装应用等功能引领了整个行业的革命。电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智能AI和人际互联等人车交互概念也跟着兴起,对于中控台的需求和功能复杂度也跟着越发精细起来,结果就是屏幕越来越大。


2013年上市的特斯拉Model S,座舱里最惊艳的就是那块17寸的大屏。超高的分辨率和流畅的操作,和漂亮的UI设计,最初让很多美国民众疯狂。就像苹果手机颠覆了传统手机业,特斯拉也颠覆了传统汽车行业。


2014年换代的奔驰S级将两块12.3寸屏幕连在一起,合成了一块23寸大屏,比特斯拉的大屏还多出6英寸。




拜腾M-Byte,48寸巨屏,横向贯穿仪表台,再一次颠覆汽车的内饰设计。



比亚迪系列汽车的旋转大屏,玩出新花样,可以旋转控制,就像手机横屏和竖屏的场景。


纵观下来,其实不难看出,虽然汽车的中控屏幕也是往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但因为空间以及功能需求的不同,相比起手机来说,中控屏幕的变化更具备多样性。




4、第四代:HUD显示屏


从上世纪80年代,抬头显示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才开始逐渐展露头脚。

HUD抬头显示器(Head Up Display),又叫平视显示系统。它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映射在风窗玻璃上的全息半镜上,使驾驶员不必低头,就能看清重要的信息。


战斗机是率先应用HUD抬头显示器的。飞行员在空战中,需要交替观察舱外目标和舱内仪表,易产生瞬间视觉中断,因此会导致反应迟缓、操作失误,并有可能贻误战机,采用HUD抬头显示可克服这一缺点。


第一架使用HUD抬头显示的飞机是美国海军的A-5舰载机。民用航空最早使用HUD抬头显示是法国达索飞机公司的mercure飞机。



在复杂多变的道路上开车,驾驶员双眼离开车辆前方,是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更是明显。于是很多车型,就给车辆配备了一个不需要挪开视线,就能知道车辆基本信息的配置,这就是HUD抬头显示。



HUD作为一款新技术,优势显而易见。当驾驶员需要查看仪表盘或中控台上的信息,视线至少需要转移0.3秒,而HUD投影的信息就在驾驶员平视的正前方,驾驶员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路面上。将驾驶体验及驾驶员对于路况信息的认知能力进行革新式升级。





二、六大车载系统的特点


现在各家系统百家争鸣,各家车载系统设计有哪些不同?



1. 阿里 斑马智行


简介:


1、阿里车载小程序是一种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旨在为用户打造“随时可用”、“用完即走”的使用体验。


2、AliOS作为互联网汽车操作系统,原生地支持阿里小程序,引入阿里生态服务的同时也面向开发者开放,围绕车场景为用户提供从出行到生活的各类智慧服务。


特点:


1、设计特点:


独立的大卡片式的内容界面模块方便车主在行车过程中单手操作,其配色鲜艳,风格扁平,符合使用场景和国人的使用习惯。


2、功能特点:自带场景智能感知的基因。


得到车主授权后,车载小程序可以围绕行车场景,实现上车前、行车中、下车后自然串联的智能化场景服务。


用户可以在车上通过触控、语音、手势等多模态交互方式,咨询附近的推荐餐厅,小程序会基于用户的喜好作出推荐,还可以预约排号;到达餐厅附近,系统会自动唤醒小程序,为用户找到停车场;下车后,车载小程序会无缝连接到手机小程序端,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餐厅的预约信息等。


△ 斑马智行2.0系统设计


斑马智行,采用智能手机界面和应用商城下载 APP 的使用方式,实现车载和手机的双重控制。


强大的云端特性在语音识别和线上互联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使用体验,车主可以连接手机蓝牙后,读取其手机通讯录,实现利用车载系统拨打和接听电话的功能。支持 USB 接口,通过 U 盘实现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在娱乐生活方面,内置虾米音乐,蜻蜓FM,喜马拉雅等,支持在线搜索,在线播放以及在线广播等服务。


同时,斑马智行依靠阿里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打通停车场,加油站,高速公路支付等,使用户驾车时产生的费用均能通过支付宝支付。




2. 百度 Car Life和Apollo


简介:


1、打造智能车载服务生态,满足用户出行、娱乐、生活等多元化需求,构建人-车-家一体化互联闭环成为时代趋势。


2、智能小程序,是百度提供的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开发者基于此开发出来的服务,在各类宿主环境(手机 App、车载系统、IOT 设备等)中,可做到用户无感知安装,即点即用。


特点:


1、设计特点


车载端主界面分别采用蓝、绿、红、灰四个色块对应四个功能模块,「发现」集成音乐、娱乐、听书、电台等特色音视频服务,采用红色在界面中最为突出,其设计风格整体扁平,面性 icon 利于识别与点击。


2、功能特点


智能小程序包括“车后服务”、“资讯”、“休闲游戏”、“视频”、“购物”、“亲子”、“旅游”、“工具”等8个类别,一共80多款。车企可以根据车型定位和自身需求自行定义和组合可供使用的车载小程序。


百度的车载小程序大部分场景下还是只能依靠用户用语音唤醒,但在生态的开放性上,百度车载小程序则做得更为彻底,可以在百度App、百度地图、百度贴吧、百度网盘百度系App上运行。





3. 腾讯 Ai in Car




简介:


1、“腾讯小场景”是专为出行场景打造的车载轻应用生态,部署在云端,不需要下载,即用即走,并支持语音交互。


2、分为3类,出行服务小型车、生活服务小程序和视听服务小程序。


特点:


1、设计特点:


运用的FutureLink3.0系统,FutureLink3.0 基于安卓平台开发,在 12 英寸的中控屏幕上并没有将大量的图标堆砌在首页,反而以地图为背景,将六大功能模块以大板块的形式布局在地图下方,整个界面设计简洁。


2、功能特点:


最大特色:基于位置和场景会被自动唤醒。比如用户经过加油站、停车场、旅游景点的时候,有些购买和支付的服务就会主动弹在车机上,用户再通过语音完成操作。


手机小程序是“人找服务”,那么腾讯车载小程序则进化成“服务找人”。


△ 腾讯在车载场景下的生态布局


Ai in Car,顾名思义,基于 AI 的连接能力和生态,融合腾讯内容生态的优质资源,包括资讯、视频、IP、文学等板块,为车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消费。风行搭载的 FutureLink3.0 车联网系统,就是和腾讯深度合作而诞生的优质案例。



△ FutureLink3.0系统界面


只在设置页中,才会出现二级子菜单列表,而且提供的设置项目也不多,界面层级简单,不累赘,也给司机带来轻松愉悦的操作体验。同时,基于行车安全考虑,在类似天气、股票等查询功能上,比较依赖语音控制。在娱乐生活方面,打通手机和车机账号,用户无需切换账号就可以与车载导航、电台、QQ音乐、微信等功能无缝衔接,支持车主组建聊天组,在行车途中与好友进行实时沟通。


从整体来看 FutureLink3.0 的设计,它更像是一个把需求页面展现在车主面前的「轻应用」,没有传统概念上的主界面、多层交互菜单以及相应的「系统特质」的设计,它更希望把海量资源建立在云端,终端只给车主呈现其所需要的服务即可。




4. 谷歌 Android auto


简介:


Android Auto 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手机连接到兼容的汽车,让驾驶员可以使用汽车屏幕和语音操作与手机的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它提供了一种导航、收听媒体和消息等的简单方法。


特点:


1、设计特点:


在 UI 框架设计方面,主屏幕以卡片的形式显示通知、活动、导航和消息,右下角有启动语音命令的麦克风图标和底部的活动栏,这些特性属于全局 UI。在它下方,应用程序内容区域显示应用程序启动器或当前使用的主应用程序的内容。



△ Android auto手持设备与车载设计系统


Android auto 将 Android 平台扩展到汽车上,它有两种使用方法:在手机上或在兼容的车载屏幕上。


它有一个简单的界面,标准化的用户交互模型和强大的声音动作,其目的是帮助司机尽量减少分心。需要注意的是,为汽车设计交互式应用程序与手持式设备的设计有根本上的不同,其应用程序的交互界面应该简化,以确保司机的眼睛和手集中在开车上,减少司机分心。


△ Android auto车载系统UI框架


卡片上提供如消息字符串、图标、图形和操作等内容,会根据用户最近的使用情况和优先级来确定卡片的大小。主屏幕会限制卡片的数量,以保持列表的简短和相关。因此,当新的、更相关的内容出现时,应用程序的通知可能会从屏幕上消失。同时,抽屉式的交互方式,提供了简单的操作和导航。每个抽屉项目必须提供一个单一的触摸目标,避免在抽屉里放长的列表,或者在相同内容的视图之间切换。这里官方给出的最佳 UI 做法是简化内容,关注上下文,显示新鲜的、有用的和大多数不滚动的项目,使用单行,对决策至关重要的较长字符串使用两行。




5. 苹果 CarPlay



简介:


CarPlay 车载系统旨在令用户通过汽车制造商之原生车载系统来使用、操控iOS设备并发挥其功能。该产品的首个版本计划于2014年发布,最早出现在一些制造商的汽车展览上。


特点:


1、设计特点:


基于手机映射,所以界面除了横向布局外,icon都和手机端统一。以简洁的布局提供有用的、重点突出的信息,便于从驾驶员座椅上进行扫描。不要用不必要的细节和不必要的装饰来弄乱屏幕。


在整个应用程序中保持整体一致的外观。一般来说,具有相似功能的元素应该看起来相似。


2、功能特点:


作为车内辅助、操作、娱乐的中心,Carplay 可以直接连接到汽车中控的触摸屏上,提供基于 iOS 的相关的服务和应用。Carplay 的整体设计围绕着车内驾驶这一使用场景,而它的设计原则也围绕着这一场景来规划:

  • 成熟。基于最熟悉的 iOS 应用,来设计界面元素,并提供熟悉、直观的体验。

  • 简短。采用尽可能简短的交互,不过度引人瞩目

  • 相关。屏幕显示信息高度相关,提供尽可能少选项,不需要复杂决策

  • 语音。基于Siri,以语音交互为核心,司机无需视线离开前方,手也不用离开方向盘即可完成交互。


全新的电子车钥匙,加上 Apple CarPlay 车载流畅的使用体验,让 iPhone 能在旅途上发挥更多作用。地图、电话、信息、音乐、日历、一言、一触、一旋随你驾驭。






6、华为车机应用



简介:


HMS for Car是华为终端云服务打造的智慧车载云服务解决方案,基于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通过AI场景引擎结合华为生态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丰富的出行场景内容和服务,助力汽车从交通工具向具有交互和服务的能力的智能终端进化。


华为快应用是一种基于行业标准开发的新型免安装应用,其标准由主流手机厂商组成的快应用联盟联合制定。开发者开发一次即可将应用分发到所有支持行业标准的手机运行。


HMS Core提供端、云开放能力,帮助开发者实现应用高效开发、快速增长、商业变现,使能开发者创新,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品内容、服务及体验。

1、全球化分发。已上线超过170+国家和地区。

2、全终端接入。全面支持从小屏幕到大屏幕各种智能终端。

3、全场景支持。快应用直达链接和卡片嵌入全终端场景。


特点:


1、设计特点:


在交互界面上,Carplay和Carlife由于使用的投屏方式,主界面依然是一个个的APP图标,需要点击启动进入后才能使用。笔者认为采用这样移动端过于笨重的交互方式并不适用于车载场景;HUAWEI HiCar的设计理念是"安全便捷、自然舒适、智能贴心", 对车载端的人机交互要素重新布局规划设计,采用桌面卡片的设计方式,以满足复杂驾驶状态下的使用需求。



桌面卡片是应用内容和功能特性的重要载体,用户通过对卡片的快捷操作直达应用的核心功能,提升交互的便捷性。应用可通过接入 HUAWEI HiCar 桌面卡片的方式呈现最核心的功能和服务,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特性,自行组合卡片元素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诉求。

  • 背板:背板样式可以为色彩填充或设置背景图。

    背景色支持黑、白、彩色三套。

    应用需提供三套背板以适配卡片主题切换。

  • 品宣区:品宣样式为图标+文字,应用可根据在此区域显示品牌图标和名称。

  • 内容区:展示与应用场景相关的信息,其内容可以是图片、文本或图文样式。

  • 操作区:操作区为文字或图片按键,最多 3 个控件或 1 个控件组。



2、功能特点:


华为智慧助手,可结合用户使用场景,以卡片形式推送提醒、服务和行程,实现智慧化服务找人。例如,送孩子上学时,车机端华为智慧助手将自动推送"有声续播"卡片,用户点击卡片,即可一键续播孩子在华为手机上没听完的有声儿童内容;用户在开车下班回家路上,进入离家500米范围内时,车机系统可自动启动"回家模式",提前打开家中的窗帘、空调等设备,方便用户享受惬意生活。



My Car功能面向车企开放华为手机等智能硬件系统级入口能力,能够实现远程控车、查车、汽车服务/告警关键信息等反向推送能力。远程控车功能,可以满足用户高频控车诉求,例如,远程开关空调、寻车、查看门窗状态等。另外,当车辆胎压不足、门窗未关闭时,用户也能通过手机、车机及时收到提醒。





三、系统的开源地址


1、阿里Alios开放平台

https://miniapp.alios.cn/index#/document


2、百度车载生态开放平台

https://chelianwang.baidu.com/homepage/openPlateform/design/sec-4-1.html


3、腾讯-车载小场景(私我领取PDF)


4、谷歌驾驶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cars/design/design-foundations


5、苹果apple car play

iOS - CarPlay 车载


6、华为车机三方应用交互设计规范

https://developer.huawei.com/consumer/cn/doc/50902#h2-1587181522014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郝小七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弹窗主按钮与菲茨定律的纠葛

分享达人

问题是这样的:有位设计师和我探讨弹窗主按钮在左侧还是右侧的问题,他说,他觉得应该在右侧,原因是因为菲茨定律(Fitts’ Law):“弹窗主按钮在右侧,次按钮在左侧,是由于菲茨定律,这是因为边角的按钮更容易被点击。”


主按钮在右侧,这个我是能理解的,但在右侧的原因是由于菲兹定律决定的,我是持需考证态度的,毕竟虽然这个说法确实听到过,但我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梳理,这里需要细究的要点包括:


第一、弹窗主按钮一定要在右侧吗?


第二、如果弹窗主按钮“更适合”在右侧,是不是只有菲茨定律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第三、菲茨定律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否除了上述问题,还解决了其他问题?


带着这三个问题,本文打算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弹窗主按钮位置 
1、PC端弹窗主按钮位置情况 
2、弹窗主按钮位置在哪里更合适 
第二部分:费茨定律 
1、什么是菲茨定律 
2、菲茨定律的启示 
第三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弹窗主按钮位置
1、PC端弹窗主按钮位置情况
为了聚焦用户的视觉与心理,激起用户的反馈,弹窗诞生了。由于弹窗可以承载的内容丰富,且交互具备扩展性,弹窗被广泛应用于应用、网页等产品中。在弹窗设计中,标题、关闭的位置基本设计者们基本不会产生争议,而主次按钮的位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1.1、按钮组位置
对于弹窗来说,按钮组的位置位于footer区,此点无可争议。但按钮组应该在footer区的左侧、中间,还是右侧呢?从大量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位于左边的比例几乎为0,中间大约5%,而位于右侧的比例达到95%。 

1.2、主次按钮顺序
既然弹窗按钮组在95%的情况下都为右侧,那么我们就来看下,在该种情况下,win和mac系统主次按钮的顺序是怎样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总是能看的更远。 

主按钮是指行动按钮,行动按钮是连接用户与产品的接触点,一个优秀的行动按钮,可以提升用户体验,且帮助用户高效完成任务。主按钮颜色在视觉上通常被醒目突出,而次按钮被弱化表现,这可以降低用户出错的风险,及提高用户完成操作的概率。 

在win系统中:
主按钮在左侧,次按钮在右侧。 

在mac系统中:
主按钮在右侧,次按钮在左侧。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mac的窗口关闭,最小化、最大化按钮在左上角,而win在右上角,它俩总是做啥都反一反。 

那为什么win和mac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背后又有哪些设计理念在支撑?翻阅了网上各种说法后,我总结出如下说辞: 

1、mac倾向于把当前场景下推荐用户点击的按钮放在右侧,例如,mac推荐取消,就会把取消放右侧;推荐储存,就会把储存放右侧。且右侧按钮为主按钮,视觉上突出强化。 

2、win倾向于把最安全的按钮(比如取消,关闭)放在右侧。因此,可以说它的主按钮在左侧,只是主按钮没有明确的视觉样式,保持和次按钮一致。 
2、弹窗主按钮位置在哪里更合适
关于主次按钮在左侧还是右侧更合适,两大巨头给出来的设计方案是不同的,网上也有很多同学做了该方面的实验,结果大致是说:不论主按钮在左侧还是右侧,只要系统中统一皆可。就像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与其纠结筷子和刀叉哪个更适合吃饭,还不如考虑用户的习惯、使用场景等因素,制定出更合适自身产品的解决方案。 

不过话说回来,目前支持弹窗主按钮在右侧的人数占多数(产品专家、设计专家、用户皆包括),原因不外乎:
1、右手操作原则; 
2、用户在弹窗中的阅读模式为“Z”字模式; 
3、BLABLA(接下来我们看看是不是菲茨定律也要参与进来)。 

第二部分:费茨定律
什么是菲茨定律
1954年保罗.菲茨首先提出菲茨定律,费茨定律是用来预测从任意一点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其后来在人机交互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计算公式为: 
T代表完成移动所需的平均时间; 
a代表光标开始/停止的时间; 
b代表光标移动的速度; 
D代表从起点到目标中心的距离; 
W代表目标的宽度(按移动方向为水平方向计算)。 

首先,完成移动所需的平均时间由两个参数来决定,即起点到目标中心的距离D和目标的大小W。其次,起始点与目标距离远,耗时越长;目标越大,耗时越短。 

这里还涉及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到达到目标的心理诉求:
1、用户对鼠标指针达到目标并没有时间要求,则用户会缓慢移动鼠标指针,在此过程中逐步调整鼠标指针移动的位置,从而最终达到目标。 

2、用户对鼠标指针达到目标有明确时间要求(例如股票下单场景),此时用户会快速将鼠标指针移动到目标附近,然后在做精细化的调整,从而精确操作目标。 

由上我们可以发现,不论用户是否对鼠标指针达到目标有时间要求, 菲茨定律中的两个关键点为:鼠标指针移动到目标大致区域及精细化微调后精确定位目标中心。且在实际产品设计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让用户的鼠标指针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将菲茨定律中,从起点到目标所需的时间细化为以下四种情况:
1、距离远-目标大
除了鼠标指针需要跨越较大的屏幕范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到达目标的,因为目标大。 
2、距离远-目标小
用户需要在鼠标达到目标可触位置前做一些鼠标位移的精细化调整。 
3、距离近-目标大
用户无需做太精细的调整就可以轻易到达目标。 
4、距离近-目标小
在快速到达目标后,鼠标需要做一些精细化的调整。 

以上的距离远近实际上还可以进行细化区分,一个是鼠标指针处于页面任意位置,与目标并无上下文关系;一个是鼠标指针处于下一步操作的上一步位置。 

这里可能会影响到的情况是,当鼠标指针处于页面任意位置时,目标元素的大小需要做通用化考虑(使用业界标准或用户的常规认知)。而当可以非常明确鼠标指针与目标的上下关联时,可以适当调整设计策略,例如鼠标hover一个按钮,出现面板,我们可以发现 ,鼠标指针一定是在按钮上了,才可以去进行下一步操作,这个场景下,鼠标指针的起始位置永远是不变的,变的是目标,即选择了面板中的哪个操作。 

菲茨定律的启示
从上述可知,在产品设计中,我们需要 优先考虑使用“距离近-目标大”的设计方案,再考虑“距离远-目标大”和“距离近-目标小”(但也不能太小,还是要稍微合理化一些),不要去考虑“距离远-目标小”的方法。下面梳理了一些在产品中用到菲茨定律的例子,让大家加深对菲茨定律的感知。 

1、点击区域合理加大,降低操作复杂度。例如表格排序功能,需要扩大点击区域。 
2、可点击属性视觉化。例如tabs的下面会带一条选中的宽度线,由此可推理出鼠标hover到其他tabs上的区域也是如此。 
3、相关内容与操作靠近。例如word中鼠标选中文字,右键可带出相关的操作。 
4、相关按钮互相靠近摆放。例如word文档需要被保存,通常保存和取消靠近,便于用户快速做出选择和操作。 
5、给目标操作安排流程,而不是点状设计功能。例如对单条数据启动编辑后,在原位进行保存。 
6、不希望用户操作的时候,目标设计远一点。例如word文档需要被保存时,mac系统会将“不储存”按钮距离“储存”按钮远一些。 
7、控制风险。在移动端中,如果不想用户误触,会将危险系数较高的按钮放在距离拇指热区远的位置。还有例如睡眠、关机、重启等按钮也不适合放一起(实际上真的放一起了,我无数次误关机)。 

第三部分:总结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菲茨定律已经有了基本认知吧。在菲茨定律中,有一条为:页面四周的按钮更容易被点击(无限可选中),因为鼠标达到屏幕的边角后,就不可能在超过了,所以mac和win都会将按钮放在屏幕边缘。这个就是那位设计师小伙伴说的,“弹窗主按钮在右侧,次按钮在左侧,是由于菲茨定律,这是因为边角的按钮更容易被点击。”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假如弹窗的主按钮在右侧,鼠标也并不是达到屏幕的边角,鼠标只是达到了弹窗的边缘(这里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边缘感知,可能那位设计师就是说的这个吧)。然而,这与菲茨定律中的边角无限可选中概念不是一回事。 

所以说,目前弹窗主按钮大家更赞同在右侧的设计理念是:
1、右手操作原则:右手用鼠标,用户会习惯性把光标放在屏幕右边。 
2、用户在弹窗中的阅读模式为“Z”字模式:先浏览标题,最后视觉落脚点在footer右侧。手眼协调,手会执行视觉落脚点的操作。 
3、mac已经培养了大多数人的用户习惯,这点从很多产品设计中就可以看出,放弃用户习惯就是挑战用户体验,所以,我们为何不去拥抱呢。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小果1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通知消息系统设计指南

分享达人

前言

消息和通知作为系统和用户之间交流的窗口,在用法上、表达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本文解答网页端界面消息系统设计的如下问题:

· 常见的消息通知设计

· 如何进行消息通知设计

· 触发通知的业务场景


常见的消息通知组件和模板

在 Ant design 的设计系统里,消息和反馈组件并为「反馈」栏,涉及消息的组件有如下的内容:

警告提示(Alert )、 全局提示(Message)、对话框(Modal)、通知提醒框(Modal)、气泡确认框(Popcomfirm)、结果(Result)。

结合 TechUI 提供的业务模板,总结了以下常见的消息通知组件和模板:

以上的消息通知设计在设计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以下用一张图来说明。 

消息通知设计指南图

根据消息反馈的强弱分为:高注意力、中注意力、低注意力;每个维度再从操作干预度 & 信息展示量作以下分类。

此图试图解答不同的通知设计组件/模板的使用场景,分为高注意力、中注意力和低注意力的场景,以及每个场景下不同组件信息量的大小和操作的干预度大小。 

通知的使用场景和强弱排序

高注意力的使用场景

【警报】需立即关注

【错误】需立即采取措施

【异常】系统等异常情况

【确认】需要用户确认才能进行


在需要高注意力的场景下用户必须对消息错处反映才能继续当前操作,操作干预度强。

使用页面级独占式布局的结果(Result)通知,告知用户操作结论以及引导后续的操作;使用对话框和气泡确认框让用户了解当前的系统情况,询问和引导后续操作;表单校验提示和全局提示告知用户当前的异常场景,帮助用户改正以继续当前操作。


使用示例:


中注意力的使用场景

【警告】无需立即采取措施

【讯息】用户操作的反馈及系统通知


在中注意力的场景下,当消息出现时,用户可以选择性地继续当前操作,也可以处理当前的消息,操作干预度中。

使用通知提示框,可以在页面中的边缘位置弹出消息提示,后台可以设置停留时长(当作为永久停留时并需要用户操作确认,功能等同于对话框);页面的警告提示常用于在页面的全局进行通知的展示,用户可手动关闭。


使用示例:


低注意力的使用场景

【信息性消息】无需立即采取措施

【徽章】自上次互动后的新消息


在低注意力的场景下,消息出现后采用弱提示,对用户的当前操作几乎不产生干扰。

此时,全局提示常用于成功状态下的提示或跳转状态,几秒后自动消失;徽章用于更新消息的状态。


使用示例:


触发通知的业务场景

通知的触发场景存在于用户之间以及系统和用户之间。消息组件的设计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来定,以下是通用的推荐情境。

例如,在以请求审批作为核心功能的应用系统,成功和失败的通知可以采用「中注意力」的通知提示框和警告提示;若请求审批是附属的功能,如,请求某人加入某项目成为访客,则可以采用低注意力的通知方式,降低操作干扰度。又如,钉钉的会议通知,采用了较强操作干预度的对话框请求确认,钉钉的即时消息通知用户可以自定义设置是否在桌面展示消息,当不设置为桌面展示时,采用的是红点徽章的表达方式。 


通知设计原则

提供明确指引

· 在用户解决问题之前,错误消息不应消失

· 避免仅通过将字段变为红色来指示错误,色盲用户难以辨认

· 消息文本内容过多不建议采用悬浮通知中心


简单高效

· 需要明确限制通知的标题和文案的字段数量

· 避免无故打扰用户的通知设计

· 非持久性通知的持续时间不可过短,至少需要让用户阅读完文本内容,适当情况下提供关闭功能

· 通知文案简明易懂,无歧义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Ant_Design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分享达人

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被孤岛化,用户生产的内容被隔离在自家产品,搜索引擎无法通过搜索抓取,例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

在国内除百度搜索外,用户使用量最多的可能就是微信搜索。微信搜索可以同时搜索到来自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腾讯视频、快手、第三方网页、小程序等渠道的内容。

本文主要讲解微信搜索功能规则设计,大纲如下:

  • 全局与局部搜索
  • 搜索前置
  • 本地与联网搜索
  • 即时搜索
  • 搜索排序

全局与局部搜索

搜索范围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局搜索,搜索的内容为整个平台的内容;另一种是局部搜索,即搜索结果仅为规定的范围,其好处可以缩小搜索结果范围。

微信首页、通讯录和搜一搜均采用全局搜索,即搜索内容为整个微信平台和第三方的内容。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小程序和订阅号搜索,则是局部搜索,即只搜索规定范围内的搜索结果,避免搜索结果含有其他非想要的类型。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搜索前置

微信是为数不多的将搜索范围前置(搜一搜,搜索结果页也有搜索范围筛选),而其他的 app 大部分是将搜索范围后置。即搜索出现结果,通过 tab 展示不同的搜索结果,例如 b 站。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为什么微信将搜索范围前置呢?

我在网上找到了比较靠谱的回答,以下是来自纯银社群 Tony 的回答:

微信目前没有能力去做全搜索结果的后置分类。这里的“没有能力”是个中性词,因为和网页这种格式化标准化的内容组织形式不一样,微信内部的内容格式高度不统一,难以统一搜索。

比如现在微信的搜索结果是有分类的,分类是 1. 最常使用;2. 联系人;3. 群聊;4. 公众号;5. 聊天记录;6. 收藏;7. 内容搜索(搜一搜)。其中有可能还插入一个“游戏类别”。同时前置也有分类,分别是“朋友圈”,“文章”,“表情”,“小说”,“音乐”,“表情”。

可以看到这些分类对应的内容可能是通讯录的联系人,可能是群聊名称,也可能是公众号名称等等。这些格式不统一的内容之间,缺乏一种像网页 pagerank,社交媒体 feed 的 edgerank 的排名算法,这在技术上就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微信很可能“没有能力”。因为内容形式不统一,就很难用同一个标准算法衡量每种内容的权重,即使是淘宝的商品,因为统一是商品,所以基于“好评”“购买量”“价格”等特征来做 rank 的技术挑战也比微信要在“联系人”“群聊”“公众号”“朋友圈”“表情”这些纷杂的内容形态之间做 rank 要简单的多。

简单说,如果只搜联系人,微信能做排名;只搜朋友圈,微信也能做排名;但是揉在一起,微信就不知道怎么做排名了:联系人应该排第一栏还是朋友圈内容应该排第一栏,或者说是表情包应该排第一栏?这个结论如何得出?

因为微信没有能力做这些不同格式内容的搜索排名,或者说控制不了把多种不同格式内容糅合在一起进行搜索的用户体验。他只能采取“后置分类倾向于 IM 产品的应用内搜索,如联系人,群聊,公众号”,“前置分类倾向于内容分类搜索,如表情,小说,音乐”。来达到一个虽然不如 google 百度这样流畅自然,但足够可控的,比较稳定的搜索体验。

微信搜索过程中,因为搜索内容都是本地,所以采用即时搜索机制,这一过程中体验很好,用户不需要点击键盘上的搜索按钮,因为当前页即代表结果页。

本地与网络搜索

搜索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地搜索,一种是网络搜索。

本地搜索,即不需要通过网络数据即可检索出本地信息内容,其特点是速度快,不需要加载。

网络搜索,即通过网络数据检索出非本地存储数据的内容,其特点是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联系人、群聊、使用过的小程序、收藏文件标题等均存在本地,不需要联网即可搜索,无需加载。

搜一搜为网络搜索,即搜索的主要为网络全平台信息。

即时搜索

输入搜索词即时出现搜索结果,则为即时搜索。用户不需要点击搜索按钮即可得到搜索结果。

如下图所示:淘宝搜索,搜索关键词,出现搜索词的联想匹配。用户只能点击搜索或点击匹配联想词进入搜索结果页

微信搜索,用户输入关键词,即时出现搜索结果。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两者差异化是因为:微信搜索结果页可以在当前页面呈现,而淘宝,关键词的搜索页是搜索词的全部的商品,搜索过程页,无法承载搜索结果。

两者搜索结果的内容形态差异,导致出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

搜索排序

微信主要为即时通讯工具,所以搜索的主场景围绕着:搜索联系人、群组和聊天记录展开。其中权重最高的是最常使用。其次是联系人、群聊、使用过小程序、公众号以及聊天记录等

其排序顺序如下图所示:

从5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微信的搜索功能设计

其中搜一搜为网络搜索,其他为本地搜索。

搜索结果排序,反映出用户对类型的高低频,越排在前面,搜索的频率越高。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Echo的设计笔记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全面剖析视觉专题设计

分享达人

本文做设计探讨交流分享,不涉及商业,如有不足多多指教。 其中的优秀案例、插图部分来自站酷、花瓣和百度(详情请查看原链接)仅供参考学习。 

 本文从“视觉专题设计简述”也就是视觉专题设计的基础理论、“专题设计思维养成”就是总结一些常用的设计前期思维方向如何找到和“案例参考”三个部分构成。

首先是视觉专题设计简述:  

大家有知道”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吧,这个作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种(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为传播特定事物通过可视形式的主动行为。大部分或者部分依赖视觉,并且以标识、排版、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度空间的影像表现。总之就是针对眼睛可以看到的具备美学影响的设计符号,称之为“视觉传达”。 

视觉设计的领域很广,总的大致分为7种,所以印象中视觉传达专业的同学会的都挺多!!!哈哈哈 

字体设计、标志设计、 插图设计 ,这三种就是字面意思,大家也常接触就不做文字说明。 

而下面这几种,我用括号内的文字做区分说明。

编排设计(文字、图像、图形、广告招贴、书籍等编排设计) 

广告设计(主题、创意、语言文字、形象、衬托等要素组合进行平面艺术创意的一种设计) 

包装设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美学知识,为在商品流通进行的包装造型、结构、装潢设计) 

展示设计(主体为商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

当视觉设计前面加两个字,“视觉专题设计”,这个就是将视觉设计加了限制条件,是针对产品某个主题活动,以特定风格传递产品想要表达的信息,为提高产品转化率,达到流量、曝光、口碑收益的运营设计。 

如果说需求方让你只是做一个视觉设计,那么他们的需求就是为了能够准确传达信息,有些童鞋做设计过于自嗨,沉浸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没有get到需求方一个简简单单的想法,他们只是想要传达信息,所以给出合适的信息展示就能完成,而设计图片的美感只是锦上添花,你说他们的审美不过关,也能否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设计图是否能让别人不思考就看懂。如果他们要求是一个专题设计,这是为品牌服务,最后落脚点是品牌,那他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个美感、信息传递、突出符合产品自身的调性,以及带来流量的设计才是他们想要的目标。

 因此想要做好一个视觉专题,不妨倒推一下整个专题设计的目标: 

  1. 流量增长(当今最具价值证明,数据说话) 

  2. 曝光增加(好的坏的,只要有,就有热度,就有话题,区别同类的“脸盲”) 

  3. 口碑更好(毫无疑问对品牌属于积极正面的影响) 

  4. 带来收益(前三条都是为这条准备,收益才是王)

 所以当我们产出一个设计任务时,可以从以下4个不同层次的设计把控点来,反思调整自己的作品:  

首先,基础层级是传递出准确的信息,也就是这个信息是能被人识别读懂(如果一个视觉专题设计产出除了设计师本人能看懂,其余人不明所以,那么只能说明这个设计够“艺术”不够“过关”); 

其次,高一点的层级就是除了能准确传递正确的信息以外还能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说明这个设计传达出不止是一点有效信息; 

再来就是“视觉效果来源于匹配程度”,意思是看完这个设计我能够联想或者关联到一些和他相关的信息事物,证明此设计传达出了准确有效的信息还能让所有信息,规律的结合,成为观看者联想起过往浏览过事物与之匹配的事物; 

最高一层就是视觉与信息的唯一匹配,这也就是我以后看到这个设计就只会想起某个特定品牌, (例:看到少了一块的苹果图片,一定会想到“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他的手机等”;看到一定会想到“腾讯公司的QQ企鹅”)


市场固定资源有限,想要瓜分到一口蛋糕, 现在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定的专题设计来提升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机造势,作为企业形象与美誉度的提升突破口,结合各种销售玩法达到目标。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专题设计的要求也是不同,起初需要一个视觉符号来代表,让大众记住公司,这也是初期阶段受美学影响,各个公司和企业都想要注册商标;随着时间变迁企业的发展和转型需要,诞生了一批品牌符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P形象、文创、动漫、虚拟智能人工等等,这些是受营销思维主导催生的视觉设计产业链;最后能扛住时间检验,并且让自己的企业视觉设计做到极致,成为为社会文化审美的标杆,推动风格潮流的风向,就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这是所有企业向往的方向,也是最难成就的顶端。当我们能在制作自己的专题设计时,包含企业所想,那么你一定是个格局大家!

接下来是讲述思维养成的一些方法:拆解需求——了解清楚现在的事实、目前商业需求的背景,收集通常这样的需求在市场上的视觉风格,分析定量现状和定型现状,从而推导出商业假设,得出用户体验目标,反复推敲找出设计发力点。    


定量属性是指以数量形式存在着的属性,并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用一个具体的量(称为单位)和一个数的乘积来表示。以物理量为例,距离、质量、时间等都是定量属性。

定性是指通过非量化的手段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其概念与定量相对应。

定性的手段可以包括观测、实验和分析等,以此来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这种或那种属性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

定性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如果说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定性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专题设计一般分为三类:活动、信息、组合;确定好自己的设计类型,

活动类专题设计——时效性强整体活动时间短、活动类主体利益针对人群、设计调性喜庆,通常大红色,

为了达到想要的商业回馈,争取利益点,主要信息简单明了; 

信息类专题设计——活动周期可循环、活动类主体利益是产品、设计调性多数贴合品牌性质,为了

稳固原有商业形象、让品质再次提升,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多数采用品牌的ip或者文艺的插画来凸显温馨; 

举例为“京东618”和“face u”、“支付宝 花呗”、“飞猪旅行”各有特色 

 

信息组合类的专题设计——活动周期可长可短,也没有特定的时效性,既包含活动类的特点,也包含信息类的特点。它的定量现状和定性现状都可用不同场景区分。从举例就可看出, 

“阿里巴巴云栖大会”、“成都国际设计论坛”、“台北灯光节”、“海信发布会” 主视觉海报——

 思维方式2是分析构思: 

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的多写,然后再根据意向分类,提取出自己关键词汇,结合词汇在脑海产生的视觉元素,整合筛选定好方向

 方向定好后,我们就要选取如何通过创意与表现,来实现专题设计让人记住。 

常见的创意方法,通过流行的表现风格做视觉呈现,如三维立体、手绘插画、赛博朋克等;

通过独特风格、操作难度高、技术含量大的表现手法做视觉呈现,如手工塑造、超写实还原、概念模拟等; 

通过具有情感化设计的图文做视觉呈现,图文具有强有力共性(例如“杜蕾斯文案”、“江小白酒情怀”堪称文案绝绝子······)通过动画实现等等···· 

而表现从浅至深就是,引导——刺激——价值 

Å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YiVi_eleven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史上最全|数据体验好就好吗?—体验度量篇

分享达人

上一篇文章讲解了产品的数据都有那些,设计师可以通过数据进行设计决策,并且分享了“数据好体验不一定会好的这个观点”。今天这一篇文章咱们聊一聊“怎么用度量产品体验”这个知识点。


流量红利退去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所有产品都在比拼产品体验,这些年体验的设计价值越来越多受到公司重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会说:“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但是大部分产品设计从业者,都弄不明白“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到底是什么?产品上线了我们怎么去衡量设计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怎么评估现阶段产品的产品(用户)体验”的状况。这篇文章,我们就把目光锁定到“用户体验”和“衡量标注”两个问题上。


文章结尾我将分享腾讯中国用户体验行业发展报告,最近总有粉丝反应链接过期问题,如果获取不到可以私信我。





我们在项目中经常听到产品经理定的产品目标是“提升用户体验来提升产品数据”,貌似很多项目都能和用户体验沾点关系,首先让我们从了解“体验”概念这个角度,来解析为什么提升用户体验就可以提升产品数据。


一、为什么是产品(用户)体验


1.1 体验设计的概念

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我们可以把这个词拆开来看看产品、用户、体验这三个词都各自代表的含义:

产品:可以理解为用户在享受服务过程中承载服务的载体,比如手机、电脑、应用程序等。

用户:广泛的含义是使用者,即产品的使用者或享受服务的人群。

体验:这是一个过于宽泛和宏大的词,也是一个比较抽象概念,简单理解为用户对产品的主观感受,这个感受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总结一句话体验设计就是用户与产品的发生互动行为后,用户产生的心理感受。如果用户在产品使用场景中完成期望目标,所产生的愉悦的感受体验,称为好的用户体验。



1.2 体验设计的原则

产品(用户)体验设计 User Experience Design(以下简称体验设计)中“用户体验”的概念最早由Don Norman教授(曾任苹果用户体验架构师)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他表明,用户体验设计,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直观感受,并归纳出好的用户体验应以用户为中心,是尊重用户的、是有效的、顺畅的、一致的、符合直觉的。后有人把Don Norman教授这段话归纳为体验设计应遵循“可用性、易用性、满意度”这三个原则,如图:


1.3 体验设计是迭代的原因之一

体验设计在产品迭代中有多重要,看下面这种张图你就会懂了。现在互联网产品的迭代方式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产品迭代无外乎两个原因;

1) 产品利益:为了推出迎合市场的新功能,促使用户进行付费行为获取商业利益

2) 用户体验:不断优化产品体验、提升产品质量、不断的实现用户健康增长。

由此可见,体验设计在产品迭代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1.4 体验设计的3种价值

体验设计的价值体现在用户心理感受与产品业务价值发生关联的场景中,比如愉快的购物体验、高效的退货业务等这些场景都会促使用户信任产品从而提高用户下单率。在这些场景中就会体现体验设计的产品价值和商业价值,产品的页面清晰操作简单很容易触发用户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进行下单的互动行为。

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其设计价值,因为设计师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而ui设计师的核心价值就是提升产品体验,所以综上所述,体验设计的价值在于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和产品价值这三点。


二、衡量体验的三个维度


2.1 衡量体验的所有指标

体验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很多场景中所表达的都是用户对产品的主观感受,最开始判断体验的指标也很抽象,后来人们把抽象的指标和埋点的数据相结合,通过数据去衡量比如页面访问次数、用户停留时间、产品加载速度等。

*在工作中常会用到易用性、满意度、nps等维度再结合后台数据埋点这种方式进行用户行为分析来评估用户的体验指标是否达标。


2.2 衡量体验的三个维度

现在为了方便大家进行分类,大家把衡量体验的所有指标都是按照用户感受、用户行为、系统表现这三个纬度进行度量:


2.3 不同形态的产品体验目标各不相同

用户感受、用户行为、系统表现只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大家要有这样一个认知,不同细分类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对于各个指标的偏重也有所不同。如协同办公类的产品更注重协同性,而数据产品更注重易理解性和一致性。初创期的新产品需要容易上手,对易学性要求较高,而成熟期的产品可能更需要考虑各个角色的需求满足度。


2.4 C端和B端产品的体验目标有啥不同

市场上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c端和b端,因为两类产品的用户属性、盈利模式、产品定位不同,所以两类产品的体验目标各不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体验、数据上的不同,接下来让我们聊一聊两款产品的体验目标侧重点各自都是什么。


a c端产品体验的侧重点

c端(Consumer)产品通常指消费者或者个人终端用户使用的客户端,类似产品有微信、知乎、qQ音乐等产品。

因为c端产品的用户忠诚度较低,一言不和就换产品使用,所以为了留住用户各大产品不惜成本追求极致的体验。帮助用户解决需求的同时,与其他竞品相比产品的整体体验相对有趣是现在c端产品的体验目标。


b b端产品体验的侧重点

B端(Business),通常为企业员工或商家使用的系统或平台,类似产品有SaaS软件服务系统——微盟、oA办公自动化系统——飞书、cRM客户管理系统——销帮帮等产品。

而B端产品具有链路冗长、操作复杂等特点。b端的产品体验核心是降低用户上手门槛,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帮助用户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是现在B端产品的体验目标。


*在B端产品中经常会提及“易用性”这个专业名词,为什么呢?那是因为B端产品针对的是商家,用户,所以对于这类用户高效是他们的核心需求,那怎么样才是高效呢,那就是后台系统要做得极其简单也就是产品的易用性要高。


三、用户体验的三大评估指标

通过上面讲解大家可以了解到判断用户体验的具体产品数据和抽象概念的指标有很多,这里我着重讲解三个在行业内使用最为常用的三个比较主观的体验指标,即满意度、净推荐值、费力度

为什么只讲解这三个呢,那是因为这三大评估指标分别代表体验设计的设计价值、商业价值以及产品价值。


a 设计价值——满意度(CSAT)

这应该是最经典的衡量指标了,也是更大互联网对于产品来说最为看中的指标。早在于1965年“满意度”这个概念就被提出,在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客户满意度方面的调研功能,比如app storr对产品的体验,送完外卖对店家和送餐人员的服务点评等。

优势:

满意度的扩展性强非常高,可以用于询问用户各种问题,可以看整体的产品体验满意度,也可以看具体的某个功能的满意度。

劣势:

满意度对未来行为的预测是最差的,满意度能够体现出用户对产品短期内的幸福感,但无法体现用户对产品的长期态度。


B 商业价值——净推荐值(NPS)

净推荐值是由贝恩咨询企业客户忠诚度业务的创始人佛瑞德·赖克霍徳(Fred Reichheld)在2003年提出,它把用户分为推荐者、被动者和批评者这三类,通过计量用户的推荐意愿的强烈度而判断用户的忠诚度。

优势:

他常作为未来的客户满意度指标,精准的测量某一项的客户满意度,与满意度相比这个指标更为直观,用于衡量用户长期的幸福感,也用于全链路全流程的满意,判断用户忠诚度,也可以看到项目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劣势:

虽然获得的指标是最为直观的,但度量的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所以反应的用户视角会比较狭隘。并且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证明推荐者会真的推荐,所以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推荐行为相关。


C 产品价值——费力度(CES)

客户费力度这个概念在201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被提出,可以理解为是升级版,用于询问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高频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满意度但是无法体验用户的忠诚度的用户所设计的。


优势:

帮助产品设计发现和解决复杂流程中的问题,比如B端产品中,可以通过数值的表现,对下一次改版进行想法升级。

劣势:

对于衡量产品质量比较适合,但不是很适合衡量品牌在用户中的价值地位。并且并能用来来挖掘用户真实的评价和需求痛点。


*在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向大家普及,就是可用性测试——SUM。






每个设计师都在遇到这样的问题;

设计领导:你怎么证明你做比其他设计同事好

开发同事:你们设计只关心美不美,浪费研发资源 产品经理:我觉得这个功能优化并没有比竞品的好?

公司老板:你们对产品盈利都做那些什么贡献?

我们在做真实项目的时候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设计策略都能和用户体验扯上关系,比如我们通过xxx提升了用户体验从而提升用户在xxx场景的用户满意度。这样折腾了一圈,但是发现好像有产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设计很难度量也难度凸显设计的价值。


一、为什么要会设计度量


1.1 设计度量的意义

a 体验面前的拦路虎

其实上面这个问题曾经其实也困扰了我很久,但随着做的项目越来越多,我现在从体验设计师的角度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1)“体验”是用户纯主观的感受,概念比较抽象,从这个情况来看是很难被度量的。

2)促成体验好与不好的因素有很多,很难定直接定位体验问题的根本原因。

3)现在产品迭代频繁,提升了一个场景的体验,往往另一个场景体验问题就会暴露,很难确定产品终极目标。


但是作为体验设计师,我们需要在项目中对体验有以下三点比较清楚的认知:

·体验是直观的用户体验感受和清晰的设计价值体现。

·体验要以体验为中心做有价值性的探索设计破局点。

·体验需要对设计产品迭代有明确的改版目标。


b 度量的意义

我们要完成设计师的使命,在项目中凸显设计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成体系的、可量化用户的体验完整的度量框架,能够聚焦用户体验问题作为驱动、提炼提升产品体验的目标,从体验角度解决体验需求。项目中的度量有其三点意义:

1)可以具像化有刻度的的体现用户主观感受的测量工具。

2)可以通过度量提炼出以用户行为作为产品迭代目标。

3)可以更好的根据自己公司业务场景搭建体验设计体系。现在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度量体系,比如阿里,滴滴为体现设计在业务中创造的价值,都有自己的设计质量评估体系。他们通过划分场景、量化设计可以更准确的刨析出那个体验的根本问题。并且评估潜在用户的体验感受,为之后的产品改版找到体验优化方向。


1.2 设计度量的概念

度量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以下是对度量比较严谨的概念解释:

【度量Measure】是一种测量评定对象的方式,它帮助我们结构化的获取对象的状态与变化,我们运用这些数据进行洞察,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帮助决策和优化,这个过程也是分析诊断的过程


二、设计度量的原则

用户体验度量体系是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测量采集得到的,例如对用户无感知的埋点法、由用户直接反馈的问卷法等等,设计度量作为项目中重要一环,不仅能够验证产品及设计策略的有效性,还可以有效验证了我们服务化升级目标及设计目标拆解的精准性,也为后续优化带来了更多的线索。

所以设计度量的建立应具有有效性、稳定性、针对性、扩展性、可持续性这五个原则。

a 有效性

我们通过某种形式测量产品体验时候,把保证“体验好”转化为可以测量的概念,如用户留存率、流失率、关键操作的完成率等,通过这些直观数据的改变去衡量抽象体验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结果是真是有效的。

b 稳定性

人与人之间的体验差异本身是具有差异性的,用设计度量时候人的感受往往会受到环境、情绪等影响,产生随机误差。我们需要度量的结果尽量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出于这个目的度量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进行真实结果反馈。

c 针对性

可以反应用户体验问题的指标有很多,数据埋点也有很多。本身数据是有欺骗性的,所以我们在做设计度量时应该划分场景,即不同场景对应不同的数据埋点,有明确的度量目标,才能做到只聚焦某个产品的端上体验问题,那这个度量结果才有针对性。

d 扩展性

我们要保证输出的指标和测量模型,不仅适用于整体,也可以针对某个场景某一个交互环节,某个界面进行度量的测量,度量应该具备扩展性。

e 可持续性

度量的目的不仅是反应当时产品存在的问题,也要预测出未来产品规划方向,度量指标的可持续性指应持续观察、跟踪、和优化指标,使得度量体系可以贯穿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也利于对产品迭代优化后指标数据的前后对比。



三、体验度量和可用性测试的区别

可用性测试大家一定经常听,在很多测试场景,我们很容易把体验度量和可用性测试的概念相混淆。

可用性测试:通常是在开发完成之前,让用户完成特定的任务,通过观察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反馈,从中发现设计中存在的可用性问题的一种测试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付出最小可行产品来做正确的设计,避免消耗太多开发资源做产品。

体验度量:是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强调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整体交互,以及在交互过程中形成的想法、感受和感知。用户判断产品现在阶段暴露出来的体验类型问题,对未来设计的一种预判。






“满意度—有用”,“净推荐值—有效”,“费力度—易用”这几个观测维度贯穿了互联网1.0到4.0时代,在不同时期,各类模型普遍都会涉及到的维度,根据以上三点也严格的度量的标注和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通用性的度量模型,接下我将带领大家一一了解这些度量模型都有那些。


一、度量标准都有那些

方便大家区分可以把度量标准梳理成国际标准和国内标注两个部分,大家了解即可。


1.1 国际的标准

A ISO-9126 软件质量模型

ISO/IEC 9126 (1991) 软件质量模型是是一种评价软件质量的国际标准,包括3个层次,由6个特性和27个子特性组成:

1)质量特性

2)质量子特性

3)度量指标

* 在这里设计师应该注意「适应性」、「易安装性」、「易理解」、「易学」、「易操作」和「一致性」,产品应注意「共存性」「易替换性」和「可移植性的依从性」,其中「易用性」的概念涵盖了用户体验中常规易用性的维度。


b BS ISO/IEC 25010-2011软件产品质量需求和评估(SQuaRE)

该模型是ISO/IEC 9126的升级版,包含8个特性和36个子特性,相对比较全面的了,大家可以从各特性的定义、范围与度量标准评估自己产品。


1.2 国内的标准

A SO-9126 软件质量模型,评价软件质量的国际标准

该模型重新定义了「效益」、「效率」、「满意度」即定义为一个产品可以被特定用户,在特定场景下,达成特定目标的效益,效率和满意度。

- 效益(effectiveness):用户完成任务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 效率(efficiency):用户完成任务所消耗的资源。

- 满意度(satisfaction):用户对任务流程的可接受程度。


b ISO-9241 关于办公室环境下交互式计算机系统的人类工效学国际

SO9241对Usablity的定义,在今日的设计质量评估仍旧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应用性,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比较重视「效率」和「效益」这两个维度,在任务完成程度和所消耗的时间/人力资源的场景下,评估出特定任务的可用性,在流程较长的B端产品体验度量中尤为常用标准。


1.3 其他

这里我还查阅到和体验有关的国外资料,称之为标准也可以、称之为模型也没错,他们分别是“蜂巢模型、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USE量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找了解。


二、度量模型都有那些


度量模型也分为国内和国外这两部分讲解,这里介绍常用的8种类型,其中HEART模型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体验度量模型,也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应用最广泛,普及率是最好的模型之一了。


2.1国外模型

a 谷歌HEART模型

HEART是GOOGLE公司基于商业和技术的产品评估体系提出的模型概念,它包含5个维度,适用于市面上大多数C端类产品。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1)愉悦度:用户主观的体验即使用产品或者功能时是否会感觉到愉悦感。

2)参与度:用户对产品内容是否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分享给其他人。

3)接受度:用户看到新产品或新功能可以接受并且愿意尝试新的功能。

4)留存度:在一段时间后,新、旧用户是否愿意回来继续使用产品。

5)任务完成度: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能够高效,准确、流畅地完成当前任务。

如果结合上一篇数据认知的文章,就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去衡量产品的体验度量,如下图:

这个模型虽然是全维度、多参数、多角度、系统性的评估方式也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但是也有其自身缺点。



b 门户电商PULSE模型

PULSE模型以网站为维度来衡量体验的模型,通过商业指标和技术指标,衡量网站的整体表现。同样包含5个维度:

1)页面浏览量:属于产品指标,指页面被用户访问的次数,以及页面的点击转化情况。

2)运行时间:属于技术指标,指衡量网站可以持续稳定地运行时长。

3)系统延迟:属于技术指标,指衡量用户打开页面的速度是否流畅。

4)周用户活跃:属于产品指标,反映网站的实际运营情况,估计产品的用户规模。

5)商业收益:属于商业指标,指产品的营收情况,不同类型的产品类别是不同的,比如电商类更关注GMV等指标,视频业务关注广告,电子书业务关注VIP售卖等。


c 谷歌GSM模型

GSM模型是Google的用户体验团队提出的一种指标体系,即目标(Goal)、信号(Signal)、指标(Metric)这三个纬度做为另外横向的参考纬度,他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把GSM模型和HEART模型想结合,设计一个更为全面的体验度量模型,具体内容如下图。


2.2 国内模型

a 阿里云UES模型

UES应用场景更加适合B端产品。是阿里云设计中心基于易用性量表去扩展而成的度量模型,它的核心纬度包括易用性、一致性、满意度、任务页效率、性能。其中易用性是B端产品的重要属性,他的背后就是易用性量表的标准,与常规的易用性量表相对来说更为成熟和精细化。


b 阿里妈妈四项五度模型

四项五度模型应用场景更加适合C端产品。它是阿里巴巴1688UED团队在Google的HEART模型的基础上升级的度量模型,从用户的行为角度出发,四项分别是「当下、未来、态度、行为」;五度分别为「吸引度、完成度、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度」。


c 酷家乐四象模型

四象模型是面向工具类产品的体验度量方案,它以「角色」与「心智」「功能」和「性能」这四个维度,分析人与工具之间的微妙关系。


D 58同城B-Metric

B-Metric是一个关注业务特点与用户角色的度量模型,也是一个个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基础体验、角色体验、企业价值三大部分,基础体验是提供产品最基础体验的保证;角色体验则是我们在设计产品最为关心的体验纬度;企业价值是产品所带来的盈利情况,也是体验相关的实际价值。


E 支付宝PTECH模型

PTECH模型是阿里巴巴支付宝团队设计的度量模型,它是基于HEART模型升级后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和应用性能检测的模型,比如:将愉悦度改为满意度,将任务完成度改为任务体验,在参与度下并入接受度、弱化留存率,引入清晰度与性能体验的全新维度。


2.3 三种测量方法

模型种类有很多,这里说明一下测量三种方法,大家简单了解即可。






一、度量体系需要具备两种模式

前面讲到了体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要有数据这种比较具象的概念做支撑,在《u一点料》这本书中,作者把数据比喻成设计的理性之光,我这种观点认为用在度量上也不为过,因为度量的体系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

而这种度量体系的搭建本身就是为了用户着想,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出发点的体系。所以我认为度量体系的搭建应该具备两种模式,即“数据驱动+体验驱动”这两种模式


二、三环四步打造自己的度量体系

体验度量体系虽然是一种很复杂的体系,但是如果以化繁为简的思路去刨析它的话,我们可以讲这种复杂的体系概括为三个层级来解决问题:聚焦体验的问题——体验目标的指标——后续指标的追踪。

聚焦体验的问题:就是在业务链路中找出最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进行可度量的转化,换一个角度说找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搭建度量体系的目标。

体验目标的指标:当体验目标被我们明确之后,就可以利用市面上现存的度量体系来进行度量纬度的测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定义体验标准的过程,既然有标准一定会有定义标准的指标,而筛选体验目标的指标就是在这个环节被筛选出来的。

后续指标的追踪:这一个环节就是首位的环节了,其中包括验收和追踪两个步骤,在度量体系的标注线客观的捕捉其变量的特征,为后续的项目改版方向提供线索支撑。


2.1 第一步

凡事都需要有一个目标,确立体验目标就是体验度量的开始,清晰准确的目标决定度量体系的最终质量。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用户的产品的体验目标。以下内容我以金融产品为例子讲解每个步骤我们应该做什么。

a 利用kcon模型划分需求范围

体验和需求分不开的,在卡诺模型(KANO)中,将产品功能的需求 分为五种属性: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以金融类产品为例子,我们需要找到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来确定用户的需求都有那些。


b 通过定性、定量确定体验目标

也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的方式把划分后的需求,在梳理成以满意度、易用度、有效性为三个纬度的体验目标,比如

满意度:产品内务对用户的吸引力、产品界面是否美观友好给人舒适感觉、客服是否专业性高可以即使有效地回复用户问题、用户对品牌是否表示认可是否用户对品牌有赞美,用户会产品的是否有信任感觉、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使用产品等。

易用性:是指产品功能对用户的难易程度,比如功能入口是否容易识别,用户是否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产品操作步骤是否简单符合用户习惯、用户在浏览内容适合时是否可以快速阅读和理解、产品对用户不恰当的操作是否有提示和限制,产品对用户的错误操作是否有提示,用户能否快速地知晓产品的使用等。

有效性:用户账户资金是否安全、产品提供的内容服务是否有价值、用户可以顺利完成核心任务、产品基础功能是否健全完备、产品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否准确完整、用户查询信息和提交信息是否能即使响应、产品运行速度是否稳定。


2.2 第二步

a 筛选最佳度量模型或者工具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度量模型的知识点,如果你在之前的工作中没有接触到度量提醒,那么这里我将讲解一些关于“怎么选择度量模型”的办法。

行业界内的体验度量上的方案,大致可以用“客观度量、主观度量、主观&客观结合度量”这三个纬度进行区分。

客观衡量法:通过数据埋点监测用户行为数据。比如经典的 PULSE 模型,还有大家熟悉的运营指标,活跃用户数、留存率、点击率等等。

主观衡量法:就是收集用户主观的评分。比如满意度、费力度,可用性测试量表(如SUS)等等。

主观+客观衡量法:把用户行为数据和主观的评分结合起来,多数用归一化方式得出一个总分,把分数划分成不同档次作参考。比如Google 经典的 HEART 模型,PTECH 模型,阿里云UES模型、58同城B-Metric等等。


*在这里我还是比较推荐使用 HEART 模型(Google),因为他的五个纬度包含了定性和定量两个数据纬度,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析产品。



b 结合数据验证模型

上一篇文章《数据认知篇》简单的介绍几种数据测试的方法,比如A&b TASR测试、灰度测试、可用性测试的方法,这里就可以派上用场。通过测试中的订单量、点击率,活跃度的数据波动我们可以直观的对应出我们产品质量、系统性能等的体验类型的问题。这样我们的体验度量体系的雏形就搭建完成。


2.3 持续监测,不断优化

最终我们集合成这样的表格就可以了。度量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具体的体验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方向。

明确体验目标:我们产品目前存在什么体验问题,他的严重程度有多少,是否对产品的盈利造成影响。

改进方向:我们要改进什么场景,要用什么设计策略怎么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等。


总结

体验设计是产品的重要一环,除了研发,持续的用户体验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努力更有效和更有价值。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不同的用户体验方法可以使产品开发工作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符合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想象中的需求。

产品的体验研究,研究的越早,研究结果对您的产品的影响就越大,而且根据最后的体验定义,有助于做出现阶段或者未来产品的迭代规划,

在所有阶段进行用户研究,正如我们在下面展示的,在任何合理的项目计划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有用的东西可以学习,每个研究步骤都会增加你的产品价值。

一下是我在国外网站搜集到的一篇关于“用户研究的方法论”,文章地址我输入到文章末尾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斜杠7湿兄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UE实用方法论 | 「美即好用效应」就是UI存在的价值吗?

分享达人

有研究表明,人们会自然地认为外表更漂亮的人拥有更加优秀的品质特质。即我们对一个人的外表印象会影响对他品质的感受和思考,心理学上将这种行为称为「光环效应」


同样有人认为,这样的光环效应作用于人机交互设计领域也一样是奏效的。好看的设计,会让用户认为产品更好用,外观会影响用户对产品可用性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美即好用效应」



一、关于该定律的实验


前面我在谈「费茨定律」或是「恐惧留白」的时候,大多数方法论都可以溯源到真实的科学实验或心理学文献记录。


但在查找「美即好用效应」资料的时候,所有内容对初始实验都是一笔带过:


1995年,日立设计中心的研究员 Massaki Kurosu 和 Kaori Kashimura 通过26种不同的 ATM 交互界面对 252 位参与者进行详细的用户体验测试。结果发现,这些因素中很大一部分对真实可用性的影响微乎其微,反而界面美观度对真实可用性的影响出乎预料的大。


表现可用性的决定因素对真实可用性的影响系数大多在 0.000-0.310 之间,而界面美观度这个数据达到了 0.589。



我试着到很多地方去搜索更多关于该实验的记录,却都没有找到相关论文。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结果,我只能保持观望态度。(也可能是我检索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首先是我无法确定所有参与者在这个实验中的需求目标是否发生变化,概述中既没有阐明对照组,也没有告知实验对比过程的细节。


其次在「美观度对可用性的影响较大」的实验结论中,科研人员是如何定义「美观度」的标准的?审美是一种主观意识,那么「美观度」应该如何被定义,科研人员究竟是从配色、排版、统一性,还是动态和谐的交互流程定义了实验界面的「美观度」?我们也不得而知。


所以「美即好用效应」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可用性,究竟是一条科学实验结论,还是属于用户心理研究,抑或只是人传人传出来的自然规律,作为笔者,我本着对我读者负责的前提下,也只能画个问号。


二、「美」在商业产品中的价值层级


在人们追求基本生理需求的时代,「美即好用效应」的作用力必然不会比温饱时代的大。


为什么这么说?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中就可以看到,对于用户而言,“审美需求”是在保证了一系列缺失性基础需求之后,才会追求的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映射到用户体验五层理论也是异曲同工,从战略层到表现层,越是重要的层级挂靠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就越基础。拥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产品,往往影响其在商业市场中走向的,都是基础需求,而非高层级需求。


这就为什么我前文说道,很多人抽离前提来谈「美」的重要性。用户对「美」的追求是在满足了基础需求的前提之下,如果一个产品的战略、范围层难以落地,空谈「美即好用效应」便是空中楼阁罢了。


表现层在没有可靠的战略前提之下,是毫无商业价值的个人狂欢。


三、UI到底该关注什么


UI是一项纯艺术性创作的职业吗?在我刚接触UI行业的时候,我是这么单纯地认为的,但现在已经不再是了。


我前一阵子看了像素范泡泡老师的直播,其观点我非常赞同,也在社群里和大家进行过了交流。在此我引用两个泡泡老师举到的 iOS UI 的案例,来阐述 UI 探索的「美」,究竟是在探索什么。


  1.iOS为什么激励大部分APP适配暗黑模式?  


大概在去年,网传苹果将强制要求 APP Store 中的应用程序要适配暗黑模式。暗黑模式也掀起了一轮新的视觉设计潮流,暗调的设计语言让产品在视觉上看上去更酷更年轻。


但苹果激励大部分应用程序适配暗黑模式,只是单纯的为了视觉上的好看吗?其实并不是。


是因为后期的苹果硬件设备多采用OLED屏幕技术,比起其他厂商的LCD屏幕技术,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OLED采用低频PWM调光模式,也就是通过低频频闪的方式控制屏幕亮度(一亮一暗、一亮一暗如此反复)。在调低屏幕白光亮度的情况下,频闪很容易造成用户视觉疲劳。这一点极可能成为苹果设备的销售弱点。


于是苹果希望在用户需要调低屏幕亮度的场景中,通过暗黑模式的视觉手法,大量运用黑色,这样OLED屏幕的光源就可以直接关闭,而不需要采用频闪的方式来控制屏幕亮度,从而减轻用户视觉疲劳的现象。



(ps.看不懂的朋友莫急,文末我放了B站up主硬件茶谈的《全网最简洁易懂的OLED与LCD屏幕工作原理与优劣科普》视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看)


苹果主动落地暗黑模式的开发,并且激励在应用市场上架的其他应用也适配暗黑模式,实际上是与其商业目的挂钩的一种行为,只是将解决方案落实到了表现层。


  2.iOS从拟物风格向扁平风格的转换  


iOS7掀起的扁平设计风潮,至今还在影响着UI设计趋势以及用户的审美。但你硬要从个人审美角度去评判曾经的拟物风格与现在的扁平风格究竟哪个更好,只能说仁者见仁。


泡泡老师认为,iOS 拟物风格向扁平风格的转换,也不仅仅是基于视觉「美」的考虑。因为曾经的苹果在全球移动品牌厂商中,拥有更加优质的屏幕硬件,他们的屏幕可以高清显示更多的设计细节,于是仿真的拟物风格在苹果设备上通过其光影、阴影的展示,可以突出苹果的屏幕优势,从而成为其商业卖点。


但后来随着移动设备品牌商的硬件差距不断缩小,高清显示已不再成为苹果独家的亮点,苹果也就不需要再花费更多的设计成本在拟物设计上了。此时的拟物设计成本并不能再持续带来高效的商业回报,从而转向扁平风格,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同时对其周边设计的延展性更高。



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UI虽然做的是表现层的工作,但实际上也是在为用户、为商业、为战略而服务。除了视觉的「美」,我们也应该关注产品背后的数据、商业价值,我想这就是UI与纯艺术性创作型设计岗位的区别吧。


四、总结


说了一堆,感觉我好像一个「美即好用效应」的ANTI份子...其实也不全是。我清楚「美即好用」在一些商业案例中的运用,我不否定该定律存在的价值,只是想表达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不应该在产品还没有扎根市场,拥有产品自身的商业价值之前,过分拘泥于视觉表现层的内容。在腥风血雨的互联网商业市场,迅速小跑迭代,做好用户数据分析,增强产品自身留存实力、激活市场潜在用户,比把目光放在视觉表现上可能更有价值。当产品在一个领域或市场积累了一定忠实度较高的用户之后,「美即好用效应」可能才会发挥其功效。


其次我想对话同行的UI设计师,我一年前在《UI如何提升个人价值?UGD思维了解一下》中已经说到过,UI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视觉表现层,想提升自我价值,一定要培养超脱表现层的思维能力。


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信奉「美即好用」。作为UI设计师,我们要通过避免「美但不好用」或「不美但好用」的极端来平衡视觉表现与功能的体验。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UCD耍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