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识数据可视化—图表(基础篇)

周周

在B端设计中,数据可视化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需要和数据打交道,但是很多设计师不懂可视化当中不同用途的图表规范,只是单纯设计出好看的数据图表,却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因此掌握数据可视化能力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然而目前国内互联网对于数据的教学不够全面,这让很多B端的设计师很苦恼,所以今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可视化之图表设计”,为大家梳理一套完整的数据可视化的框架,以及关于可视化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样的数据对应什么样的图标,了解颜色的意义,知道数据排版的要点。

一、基础概念

将不可见的数据转化为可见的图形和符号,从中发现规律和特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一页图可能对标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数据表格,按照人类本身对图的记忆远大于对抽象文字的记忆,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数据说话,数据可视化除了“简洁直观”,还可有容易理解和记忆、传递信息更丰富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制作数据可视化图标?首先规范的流程是最好的前提,下面的工作流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参考,我们就可以步步为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保证设计质量和项目进度。

二、选定可视化图标

很多小伙伴在做可视化图表设计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发现自己做完的图标并未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也无法传达自己的意图,图表通常让用户看完困惑不已,主要问题出现在分析的维度没有找准或定义的比较混乱,面对B端庞大复杂的图标,同样的一个指标的数据,我们从不同维度分析就会出现不同结果。用一句古话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


国外专家Andrew Abela曾整理了一份图表类型选择指南图示(如下图),他把数据的关系分成了4种类型,帮助我们去选出合适的图表来呈现。

上图向大家展示了数据分析常用的4个维度,我们在选定数据指标后,我们需要和数据产品经理沟通我们核心需求,是我们想通过可视化向用户传递什么价值信息。上图引导我们从“联系、分布、比较、构成”四个维度更有逻辑的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图表设计时首先进行需求的分析,熟悉数据并且明确数据要展现出来的信息,然后选用合适的图表来进行数据的展现。

联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分布:指标里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表现出怎样的规律

比较:数据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构成:指标里的数据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占比如何

考虑到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图中有些图表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参考了上图的部分内容,对其进行了总结,重新整合成三个维度

图表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懂数据。选择什么图表,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我有什么数据,需要用图表做什么』,而不是 『图表长成什么样』 ,根据数据选用合适的图表展现来把数据的信息传达给用户。因此我们从数据出发、熟悉每种图表的定义、适用场景、优缺点,从功能角度对图表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图表。

2.2.1 比较类图表

(1)柱状图

定义: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长条图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价值(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变量,通常利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

特点:

1、这个分类不限于地区、品牌等,可以是一个时间周期;

2、数量控制在5-12条最佳;

使用建议:

(1)使用合适的宽度去适配柱条的宽度

当柱子太窄时,用户的视觉可能会集中在两个柱中间的负空间,而这里是不承载任何数据的。宽度推荐使用在1/2 柱宽到 1 柱宽之间,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2)不推荐采用全圆角

柱形图可以有适当的圆角,全圆角则有可能歪曲可视化图表的表达,用户可能无法明确是圆心还会顶点作为峰值。

(3)不要使用非水平和竖直的文字标注,也不要使用转行

有时坐标轴上的注释文字会很多,所以很多人为了妥协,在小空间内显示出所有的文字标注内容,而使用倾斜的文本,或者将文本转行处理。

不要用过于复杂的设计形式,数据可视化的第一要义是简单易懂,所以在遇到标签文字过长时,可以采用将柱状图转化为条形图

(2)条形图

定义: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条形图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当条目较多,如大于12条,移动端上的柱状图会显得拥挤不堪,更适合使用条形图。

特点:

1、与柱状图类似,只是交换了X轴与Y轴位置;

2、多用于竖长的显示区域,例如手机端、大屏的一侧;

3、多用于top排行或分类名称较长的情况;

4、数量一般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使用建议:

(1)采用有序排列,轴标签右对齐

对多个数据系列排序时,如果不涉及到日期等特定数据,最好能符合一定的逻辑用直观的方式引导用户更好的查看数据。

可以通过升序或降序排布,例如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来对数据进行排序,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等来排布。总之,按照逻辑排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更好地阅读数据。

(2)标签直接显示在柱体上

条形图还可以通过省略横轴和纵轴,并直接在柱子上表明数值,来降低数据墨水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3)折线图

定义:用于显示数据在一个连续的时间间隔或者时间跨度上的变化,它的特点是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折线图分为直线折线图和曲线折线图。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增减的速率、增减的规律(周期性、螺旋性等)、峰值等特征。

特点:

1、横轴如果不是表示连续数值,折线图的意义不大

2、数量一般不少于3条,否则用柱状图更合适

使用建议:

(1)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

折线图看的是趋势,所有不是有序类别的不适合使用折线图

(2)视觉美化

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不能和面积图累计的概念混淆,由于折线图放在界面上的视觉重量很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微渐变加重视觉。

(4)面积图

定义:面积图又叫区域图。它是在折线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将折线图中折线与自变量坐标轴之间的区域使用颜色或者纹理填充,颜色的填充可以更好的突出趋势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颜色要带有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可以很好地帮助使用者观察不同序列之间的重叠关系,没有透明度的面积会导致不同序列之间相互遮盖,减少可以被观察到的信息。

使用建议:

(1)不要超过7个序列

当数据系列过多时,往往造成用户难以观察的痛苦,所以建议使用堆叠面积图时数据系列最好不要超过7个。

(5)分组条形图

分组条形图属于条形图的一种,又叫簇状条形图,是一种以不同分组高度相同的长方形的宽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每个分组中的柱子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相同颜色不同透明的方式区别各个分类,各个分组之间需要保持间隔。

特点:

(1)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适用于表达相同分类不同组别的数据,或者相同组别不同分类的数据,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一个相同变量的不同分组进行数据表达。

(2)不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不适合用于表达分组过多的,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也不适合用于表达趋势类的数据。

(6)双向条形图

定义:双向柱状图又叫正负条形图,是使用正向和反向的柱子显示类别之间的数值比较,其中分类轴表示需要对比的分类维度,连续轴代表相应的数值。

(7)玫瑰图

定义:一种圆形直方图,使用半径长短表示数值大小。可以在视觉上夸大数据之间的差异。

特点:

1、由于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玫瑰图会将数值之间的差异放大

2、南丁格尔玫瑰图不能用于表示占比构成

3、数量:一般 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8)雷达图

定义:雷达图又称为蜘蛛网图、网络图,蜘蛛图,星图,是以在同一点开始的轴上显示的三个或更多个变量的二维图表的形式来显示多元数据的方法,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类似地量化,常用于排名、评估、评论等数据的展示,比如我们玩王者荣耀中英雄的各项性能指标。

特点:

1、指标得分接近圆心,说明处于较差状态,应分析改进;指标得分接近外变现,说明处于理想状态

2、数量控制在5-8个最佳

(9)子弹图

定义:对比分类数据的数值大小以及是否达标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进行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10)漏斗图

定义:由多个梯形从上而下叠加而成。从上到下的项有逻辑上的顺序关系,梯形面积表示某个业务量与上一个环节之间的差异,通过漏斗各环节业务数据的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和说明问题所在,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特点:

适用于业务流程比较规范、周期长、环节多的单流程单向分析,不适合表示无逻辑顺序的分类对比

使用建议:

(1)漏斗图不是表示各个分类的占比情况,而是展示数据变化的一个逻辑流程,如果数据是无逻辑顺序的占比比较,建议使用饼图更合适。

(2)可以根据数据选择使用对比色或同一种颜色的色调渐变,从最暗到最浅来依照漏斗的尺寸排列。切记,不要添加许多图层和颜色造成漏斗图难以阅读。


比较类图表总结

2.2.2 构成类图表

(1)饼图

定义:用于表示不同分类的占比情况,通过弧度大小来对比各种分类,将一个圆饼按照分类的占比划分成多个区块,整个圆饼代表数据的总量,每个圆弧所在的块表示该分类占总体的比例大小,所有圆弧所在的块组成的圆饼等于 100%,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数据的占比分配。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使用建议:

(1)饼图适合用来展示单一维度数据的占比,要求其数值中没有零或负值,并确保各分块占比总和为100%

(2)饼图不适合被用于数据的比较

(2)环图

定义:本质是将饼图中间区域挖空

特点:

(1)饼图的整体性太强,我们会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扇形的面积上,环图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2)建议分类数量不超过9个

使用建议:

饼图更加集中面积,环图会集中在角度和弧长上,所以我们中间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更好的利用。

(3)旭日图

定义:旭日图(Sunburst)由多层的环形图组成,在数据结构上,内圈是外圈的父节点。因此,它既能像饼图一样表现局部和整体的占比,又能像矩形树图一样表现层级关系。

特点:

1、旭日图=N张饼图

2、离远心越近,代表层级越高

3、下一层级的总和构成上一层级

4、可以无限向外扩展

(4)堆叠面积图

定义:堆积面积图是一种特殊的面积图,可以用来比较在一个区间内的多个变量。如果有多个数据系列,并想分析每个类别的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并展现部分量对于总量的贡献时,使用堆积面积图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特点:

1、适合表达总量和分量的构成情况

2、分类指标的纵轴起点,并不是从0开始,而是在上一个分类基础上叠加

使用建议:

1、图表有重叠的数据时,类别数量越多,重叠越多,因此可见度越低,所以不建议堆叠面积图中包含过多数据系列.

2、堆积面积图要展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于包含负值的数据的展示。

3、建议堆叠面积图中把变化量较大的数据放在上方,变化量较小的数据放在下方会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5)堆叠柱状图

定义:堆叠柱状图是柱状图的扩展,不同的是,柱状图的数据值为并行排列,堆叠柱图则是一个个叠加起来的。它可以展示每一个分类的总量,以及该分类包含的每个小分类的大小及占比,因此非常适合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特点:

1、二级分类并不是按照同一基准对齐的

使用建议:

大多数的堆叠柱状图都是垂直绘制的,但是如果你的数据标签特别长时,考虑更好地展示效果,可以选择使用水平堆叠的方式。

(6)瀑布图

定义:通过显示正值(收入)和负值(支出)对总量的贡献来显示结果累积的过程,因为形似瀑布流水而被称之为瀑布图。布图通过巧妙的设置,使图表中数据的排列形状(称为浮动列)看似瀑布悬空,从而反映数据在不同时期或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及结果,还可以直观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工作表中非常实用。

特点:

1、过程值为正的时候,向上加;

2、过程值为负的时候,向下减;

构成类图标总结

2.2.3 分布和联系类图表

(1)地图

定义: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数据集中的区域和数据所在的地理区域的图示。使用地图作为背景,对数据的地理分布显示直观通过颜色深浅、气泡大小等容易判断度量的大小,将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分布通过颜色或者气泡映射在地图上。

特点:

1、结合散点:位置坐标更清晰

2、结合飞线图:表达起始点和目标点的链接或流向关系

使用建议:

(1)必须要有地理位置

(2)展现的通常是以某个地区为单位的汇总的连续信息

(3)当你用基于地图的热力图的时候,颜色梯度变化一定是有规律的,一定根据数值递增递减来变化的,否则在视觉上产生错误引导

(2)散点图

定义:数据点在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分布图,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大致趋势。

(3)气泡图

定义:气泡图是显示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图表。与散点图类似。在直角坐标系中显示数据的两个变量(X和Y轴)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为点的集合。与散点图不同的是,气泡图是一个多变量图,它增加了第三个数值即气泡大小的变量,在气泡图中,较大的气泡表示较大的值。可以通过气泡的位置分布和大小比例,来分析数据的规律。

特点:

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展现三个变量之前的相关性,数据具有3个序列、特征及相关值。

举个栗子:

我们回归到线下场景,我们通常在逛生鲜超市类如盒马生鲜、沃尔玛等,会发现里面售卖的鸡蛋、生鲜类会比外面便宜很多,因为他们容易过期,属于成本极高的食品,通过限购来让他们引流,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那些成本低、单品收入高的商品。

三、总结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我们拿到数据后先明确我们的使用目标,是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数据带来的信息,结合每个图表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图表,从需求和目标出发,切忌盲目的增加和删减元素,图表的易用性大于它的美观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数据可视化是一门庞大系统的科学,关于可视化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没有涉及到,例如可视化图表的构成、图表运用场景、数据可视化大屏等等,后续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tob.design     作者:佩奇一只居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互联网金融数据可视化-图表设计经验总结

前端达人

级。对于数据可视化从开始的小白,基本产品文档什么样画什么样(在此感谢产品同事PRD的规范帮助),到现在积极参与需求确立、从视觉交互层面的讨论到确立方案,与客户端同事沟通实现,最后测试走查,全面介入。学到不少 写一篇总结,愿与各位伙伴共同进步,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初识数据可视化——图表(基础篇)

涛涛

深度挖掘数据可视化图表设计的框架和规范

在B端设计中,数据可视化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需要和数据打交道,但是很多设计师不懂可视化当中不同用途的图表规范,只是单纯设计出好看的数据图表,却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因此掌握数据可视化能力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然而目前国内互联网对于数据的教学不够全面,这让很多B端的设计师很苦恼,所以今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可视化之图表设计”,为大家梳理一套完整的数据可视化的框架,以及关于视化设计基本准则规范。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样的数据对应什么样的图标,了解颜色的意义,知道数据排版的要点。


一、基础概念

将不可见的数据转化为可见的图形和符号,从中发现规律和特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一页图可能对标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数据表格,按照人类本身对图的记忆远大于对抽象文字的记忆,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数据说话,数据可视化除了“简洁直观”,还可有容易理解和记忆、传递信息更丰富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制作数据可视化图标?首先规范的流程是最好的前提,下面的工作流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参考,我们就可以步步为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保证设计质量和项目进度。


二、选定可视化图表

很多小伙伴在做可视化图表设计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发现自己做完的图标并未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也无法传达自己的意图,图表通常让用户看完困惑不已,主要问题出现在分析的维度没有找准或定义的比较混乱,面对B端庞大复杂的图标,同样的一个指标的数据,我们从不同维度分析就会出现不同结果。用一句古话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


国外专家Andrew Abela曾整理了一份图表类型选择指南图示,他把数据的关系分成了4种类型,帮助我们去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呈现,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并美化(如下图)。

上图向大家展示了数据分析常用的4个维度,我们在选定数据指标后,我们需要和数据产品经理沟通我们核心需求,是我们想通过可视化向用户传递什么价值信息。上图引导我们从“联系、分布、比较、构成”四个维度更有逻辑的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图表设计时首先进行需求的分析,熟悉数据并且明确数据要展现出来的信息,然后选用合适的图表来进行数据的展现。

联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分布:指标里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表现出怎样的规律

比较:数据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构成:指标里的数据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占比如何

考虑到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图中有些图表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参考了上图的部分内容,对其进行了总结,重新整合成三个维度

图表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懂数据。选择什么图表,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我有什么数据,需要用图表做什么』,而不是 『图表长成什么样』 ,根据数据选用合适的图表展现来把数据的信息传达给用户。因此我们从数据出发、熟悉每种图表的定义、适用场景、优缺点,从功能角度对图表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图表。

2.2.1 比较类图表

(1)柱状图

定义: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长条图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价值(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变量,通常利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

特点:

1、这个分类不限于地区、品牌等,可以是一个时间周期;

2、数量控制在5-12条最佳;

使用建议:

1、使用合适的宽度去适配柱条的宽度

当柱子太窄时,用户的视觉可能会集中在两个柱中间的负空间,而这里是不承载任何数据的。宽度推荐使用在1/2 柱宽到 1 柱宽之间,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2、不推荐采用全圆角

柱形图可以有适当的圆角,全圆角则有可能歪曲可视化图表的表达,用户可能无法明确是圆心还会顶点作为峰值。

3、不要使用非水平和竖直的文字标注,也不要使用转行

有时坐标轴上的注释文字会很多,所以很多人为了妥协,在小空间内显示出所有的文字标注内容,而使用倾斜的文本,或者将文本转行处理。

不要用过于复杂的设计形式,数据可视化的第一要义是简单易懂,所以在遇到标签文字过长时,可以采用将柱状图转化为条形图


(2)条形图

定义: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条形图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当条目较多,如大于12条,移动端上的柱状图会显得拥挤不堪,更适合使用条形图。

特点:

1、与柱状图类似,只是交换了X轴与Y轴位置;

2、多用于竖长的显示区域,例如手机端、大屏的一侧;

3、多用于top排行或分类名称较长的情况;

4、数量一般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使用建议:

1、采用有序排列,轴标签右对齐

对多个数据系列排序时,如果不涉及到日期等特定数据,最好能符合一定的逻辑用直观的方式引导用户更好的查看数据。

可以通过升序或降序排布,例如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来对数据进行排序,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等来排布。总之,按照逻辑排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更好地阅读数据。

2、标签直接显示在柱体上

条形图还可以通过省略横轴和纵轴,并直接在柱子上表明数值,来降低数据墨水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3)折线图

定义:用于显示数据在一个连续的时间间隔或者时间跨度上的变化,它的特点是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折线图分为直线折线图和曲线折线图。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增减的速率、增减的规律(周期性、螺旋性等)、峰值等特征。

特点:

1、横轴如果不是表示连续数值,折线图的意义不大

2、数量一般不少于3条,否则用柱状图更合适

使用建议:

1、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

折线图看的是趋势,所有不是有序类别的不适合使用折线图

2、视觉美化

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不能和面积图累计的概念混淆,由于折线图放在界面上的视觉重量很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微渐变加重视觉。




(4)面积图

定义:面积图又叫区域图。 它是在折线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将折线图中折线与自变量坐标轴之间的区域使用颜色或者纹理填充,颜色的填充可以更好的突出趋势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颜色要带有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可以很好地帮助使用者观察不同序列之间的重叠关系,没有透明度的面积会导致不同序列之间相互遮盖,减少可以被观察到的信息。

使用建议:

1、不要超过7个序列

当数据系列过多时,往往造成用户难以观察的痛苦,所以建议使用堆叠面积图时数据系列最好不要超过7个。


(5)分组条形图

分组条形图属于条形图的一种,又叫簇状条形图,是一种以不同分组高度相同的长方形的宽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每个分组中的柱子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相同颜色不同透明的方式区别各个分类,各个分组之间需要保持间隔。

特点:

1、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适用于表达相同分类不同组别的数据,或者相同组别不同分类的数据,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一个相同变量的不同分组进行数据表达。

2、不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不适合用于表达分组过多的,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也不适合用于表达趋势类的数据。



(6)双向条形图

定义:双向柱状图又叫正负条形图,是使用正向和反向的柱子显示类别之间的数值比较,其中分类轴表示需要对比的分类维度,连续轴代表相应的数值。


(7)玫瑰图

定义:一种圆形直方图,使用半径长短表示数值大小。可以在视觉上夸大数据之间的差异。

特点:

1、由于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玫瑰图会将数值之间的差异放大

2、南丁格尔玫瑰图不能用于表示占比构成

3、数量:一般 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8)雷达图

定义:雷达图又称为蜘蛛网图、网络图,蜘蛛图,星图,是以在同一点开始的轴上显示的三个或更多个变量的二维图表的形式来显示多元数据的方法,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类似地量化,常用于排名、评估、评论等数据的展示,比如我们玩王者荣耀中英雄的各项性能指标。

特点:

1、指标得分接近圆心,说明处于较差状态,应分析改进;指标得分接近外变现,说明处于理想状态

2、数量控制在5-8个最佳


(9)子弹图

定义:对比分类数据的数值大小以及是否达标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进行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10)漏斗图

定义:由多个梯形从上而下叠加而成。从上到下的项有逻辑上的顺序关系,梯形面积表示某个业务量与上一个环节之间的差异,通过漏斗各环节业务数据的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和说明问题所在,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特点:

适用于业务流程比较规范、周期长、环节多的单流程单向分析,不适合表示无逻辑顺序的分类对比

使用建议:

1、漏斗图不是表示各个分类的占比情况,而是展示数据变化的一个逻辑流程,如果数据是无逻辑顺序的占比比较,建议使用饼图更合适。

2、可以根据数据选择使用对比色或同一种颜色的色调渐变,从最暗到最浅来依照漏斗的尺寸排列。切记,不要添加许多图层和颜色造成漏斗图难以阅读。


比较类图表总结

2.2.2 构成类图表

(1)饼图

定义:用于表示不同分类的占比情况,通过弧度大小来对比各种分类,将一个圆饼按照分类的占比划分成多个区块,整个圆饼代表数据的总量,每个圆弧所在的块表示该分类占总体的比例大小,所有圆弧所在的块组成的圆饼等于 100%,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数据的占比分配。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使用建议:

1、饼图适合用来展示单一维度数据的占比,要求其数值中没有零或负值,并确保各分块占比总和为100%

2、饼图不适合被用于数据的比较


(2)环图

定义:本质是将饼图中间区域挖空

特点:

1、饼图的整体性太强,我们会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扇形的面积上,环图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2、建议分类数量不超过9个

使用建议:

饼图更加集中面积,环图会集中在角度和弧长上,所以我们中间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更好的利用。


(3)旭日图

定义:旭日图(Sunburst)由多层的环形图组成,在数据结构上,内圈是外圈的父节点。因此,它既能像饼图一样表现局部和整体的占比,又能像矩形树图一样表现层级关系。

特点:

1、旭日图=N张饼图

2、离远心越近,代表层级越高

3、下一层级的总和构成上一层级

4、可以无限向外扩展

(4)堆叠面积图

定义:堆积面积图是一种特殊的面积图,可以用来比较在一个区间内的多个变量。如果有多个数据系列,并想分析每个类别的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并展现部分量对于总量的贡献时,使用堆积面积图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特点:

1、适合表达总量和分量的构成情况

2、分类指标的纵轴起点,并不是从0开始,而是在上一个分类基础上叠加

使用建议:

1、图表有重叠的数据时,类别数量越多,重叠越多,因此可见度越低,所以不建议堆叠面积图中包含过多数据系列.

2、堆积面积图要展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于包含负值的数据的展示。

3、建议堆叠面积图中把变化量较大的数据放在上方,变化量较小的数据放在下方会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5)堆叠柱状图

定义:堆叠柱状图是柱状图的扩展,不同的是,柱状图的数据值为并行排列,堆叠柱图则是一个个叠加起来的。它可以展示每一个分类的总量,以及该分类包含的每个小分类的大小及占比,因此非常适合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特点:

1、二级分类并不是按照同一基准对齐的

使用建议:

大多数的堆叠柱状图都是垂直绘制的,但是如果你的数据标签特别长时,考虑更好地展示效果,可以选择使用水平堆叠的方式。


(6)瀑布图

定义:通过显示正值(收入)和负值(支出)对总量的贡献来显示结果累积的过程,因为形似瀑布流水而被称之为瀑布图。瀑布图通过巧妙的设置,使图表中数据的排列形状(称为浮动列)看似瀑布悬空,从而反映数据在不同时期或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及结果,还可以直观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工作表中非常实用。

特点:

1、过程值为正的时候,向上加;

2、过程值为负的时候,向下减;

构成类图标总结

2.2.3 分布和联系类图表

(1)地图

定义: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数据集中的区域和数据所在的地理区域的图示。使用地图作为背景,对数据的地理分布显示直观通过颜色深浅、气泡大小等容易判断度量的大小,将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分布通过颜色或者气泡映射在地图上。

特点:

1、结合散点:位置坐标更清晰

2、结合飞线图:表达起始点和目标点的链接或流向关系

使用建议:

1、必须要有地理位置

2、展现的通常是以某个地区为单位的汇总的连续信息

3、当你用基于地图的热力图的时候,颜色梯度变化一定是有规律的,一定根据数值递增递减来变化的,否则在视觉上产生错误引导


(2)散点图

定义:数据点在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分布图,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大致趋势。

(3)气泡图

定义:气泡图是显示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图表。与散点图类似。在直角坐标系中显示数据的两个变量(X和Y轴)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为点的集合。与散点图不同的是,气泡图是一个多变量图,它增加了第三个数值即气泡大小的变量,在气泡图中,较大的气泡表示较大的值。可以通过气泡的位置分布和大小比例,来分析数据的规律。

特点:

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展现三个变量之前的相关性,数据具有3个序列、特征及相关值。

举个栗子:

我们回归到线下场景,我们通常在逛生鲜超市类如盒马生鲜、沃尔玛等,会发现里面售卖的鸡蛋、生鲜类会比外面便宜很多,因为他们容易过期,属于成本极高的食品,通过限购来让他们引流,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那些成本低、单品收入高的商品。

三、总结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我们拿到数据后先明确我们的使用目标,是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数据带来的信息,结合每个图表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图表,从需求和目标出发,切忌盲目的增加和删减元素,图表的易用性大于它的美观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数据可视化是一门庞大系统的科学,关于可视化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没有涉及到,例如可视化图表的构成、图表运用场景、数据可视化大屏等等,后续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CCtalk B端产品设计》by 美芳

蚂蚁数据可视化

设计师要了解的数据可视化 —— 基础篇

ECharts数据可视化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佩奇一只居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初识数据可视化——图表(基础篇)

鹤鹤

深度挖掘数据可视化图表设计的框架和规范

在B端设计中,数据可视化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需要和数据打交道,但是很多设计师不懂可视化当中不同用途的图表规范,只是单纯设计出好看的数据图表,却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因此掌握数据可视化能力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然而目前国内互联网对于数据的教学不够全面,这让很多B端的设计师很苦恼,所以今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可视化之图表设计”,为大家梳理一套完整的数据可视化的框架,以及关于视化设计基本准则规范。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样的数据对应什么样的图标,了解颜色的意义,知道数据排版的要点。


一、基础概念

将不可见的数据转化为可见的图形和符号,从中发现规律和特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一页图可能对标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数据表格,按照人类本身对图的记忆远大于对抽象文字的记忆,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数据说话,数据可视化除了“简洁直观”,还可有容易理解和记忆、传递信息更丰富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制作数据可视化图标?首先规范的流程是最好的前提,下面的工作流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参考,我们就可以步步为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保证设计质量和项目进度。


二、选定可视化图表

很多小伙伴在做可视化图表设计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发现自己做完的图标并未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也无法传达自己的意图,图表通常让用户看完困惑不已,主要问题出现在分析的维度没有找准或定义的比较混乱,面对B端庞大复杂的图标,同样的一个指标的数据,我们从不同维度分析就会出现不同结果。用一句古话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


国外专家Andrew Abela曾整理了一份图表类型选择指南图示,他把数据的关系分成了4种类型,帮助我们去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呈现,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并美化(如下图)。

上图向大家展示了数据分析常用的4个维度,我们在选定数据指标后,我们需要和数据产品经理沟通我们核心需求,是我们想通过可视化向用户传递什么价值信息。上图引导我们从“联系、分布、比较、构成”四个维度更有逻辑的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图表设计时首先进行需求的分析,熟悉数据并且明确数据要展现出来的信息,然后选用合适的图表来进行数据的展现。

联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分布:指标里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表现出怎样的规律

比较:数据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构成:指标里的数据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占比如何

考虑到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图中有些图表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参考了上图的部分内容,对其进行了总结,重新整合成三个维度

图表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懂数据。选择什么图表,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我有什么数据,需要用图表做什么』,而不是 『图表长成什么样』 ,根据数据选用合适的图表展现来把数据的信息传达给用户。因此我们从数据出发、熟悉每种图表的定义、适用场景、优缺点,从功能角度对图表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图表。

2.2.1 比较类图表

(1)柱状图

定义: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长条图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价值(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变量,通常利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

特点:

1、这个分类不限于地区、品牌等,可以是一个时间周期;

2、数量控制在5-12条最佳;

使用建议:

1、使用合适的宽度去适配柱条的宽度

当柱子太窄时,用户的视觉可能会集中在两个柱中间的负空间,而这里是不承载任何数据的。宽度推荐使用在1/2 柱宽到 1 柱宽之间,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2、不推荐采用全圆角

柱形图可以有适当的圆角,全圆角则有可能歪曲可视化图表的表达,用户可能无法明确是圆心还会顶点作为峰值。

3、不要使用非水平和竖直的文字标注,也不要使用转行

有时坐标轴上的注释文字会很多,所以很多人为了妥协,在小空间内显示出所有的文字标注内容,而使用倾斜的文本,或者将文本转行处理。

不要用过于复杂的设计形式,数据可视化的第一要义是简单易懂,所以在遇到标签文字过长时,可以采用将柱状图转化为条形图


(2)条形图

定义: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条形图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当条目较多,如大于12条,移动端上的柱状图会显得拥挤不堪,更适合使用条形图。

特点:

1、与柱状图类似,只是交换了X轴与Y轴位置;

2、多用于竖长的显示区域,例如手机端、大屏的一侧;

3、多用于top排行或分类名称较长的情况;

4、数量一般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使用建议:

1、采用有序排列,轴标签右对齐

对多个数据系列排序时,如果不涉及到日期等特定数据,最好能符合一定的逻辑用直观的方式引导用户更好的查看数据。

可以通过升序或降序排布,例如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来对数据进行排序,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等来排布。总之,按照逻辑排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更好地阅读数据。

2、标签直接显示在柱体上

条形图还可以通过省略横轴和纵轴,并直接在柱子上表明数值,来降低数据墨水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3)折线图

定义:用于显示数据在一个连续的时间间隔或者时间跨度上的变化,它的特点是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折线图分为直线折线图和曲线折线图。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增减的速率、增减的规律(周期性、螺旋性等)、峰值等特征。

特点:

1、横轴如果不是表示连续数值,折线图的意义不大

2、数量一般不少于3条,否则用柱状图更合适

使用建议:

1、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

折线图看的是趋势,所有不是有序类别的不适合使用折线图

2、视觉美化

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不能和面积图累计的概念混淆,由于折线图放在界面上的视觉重量很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微渐变加重视觉。




(4)面积图

定义:面积图又叫区域图。 它是在折线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将折线图中折线与自变量坐标轴之间的区域使用颜色或者纹理填充,颜色的填充可以更好的突出趋势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颜色要带有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可以很好地帮助使用者观察不同序列之间的重叠关系,没有透明度的面积会导致不同序列之间相互遮盖,减少可以被观察到的信息。

使用建议:

1、不要超过7个序列

当数据系列过多时,往往造成用户难以观察的痛苦,所以建议使用堆叠面积图时数据系列最好不要超过7个。


(5)分组条形图

分组条形图属于条形图的一种,又叫簇状条形图,是一种以不同分组高度相同的长方形的宽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每个分组中的柱子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相同颜色不同透明的方式区别各个分类,各个分组之间需要保持间隔。

特点:

1、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适用于表达相同分类不同组别的数据,或者相同组别不同分类的数据,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一个相同变量的不同分组进行数据表达。

2、不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不适合用于表达分组过多的,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也不适合用于表达趋势类的数据。



(6)双向条形图

定义:双向柱状图又叫正负条形图,是使用正向和反向的柱子显示类别之间的数值比较,其中分类轴表示需要对比的分类维度,连续轴代表相应的数值。


(7)玫瑰图

定义:一种圆形直方图,使用半径长短表示数值大小。可以在视觉上夸大数据之间的差异。

特点:

1、由于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玫瑰图会将数值之间的差异放大

2、南丁格尔玫瑰图不能用于表示占比构成

3、数量:一般 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8)雷达图

定义:雷达图又称为蜘蛛网图、网络图,蜘蛛图,星图,是以在同一点开始的轴上显示的三个或更多个变量的二维图表的形式来显示多元数据的方法,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类似地量化,常用于排名、评估、评论等数据的展示,比如我们玩王者荣耀中英雄的各项性能指标。

特点:

1、指标得分接近圆心,说明处于较差状态,应分析改进;指标得分接近外变现,说明处于理想状态

2、数量控制在5-8个最佳


(9)子弹图

定义:对比分类数据的数值大小以及是否达标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进行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10)漏斗图

定义:由多个梯形从上而下叠加而成。从上到下的项有逻辑上的顺序关系,梯形面积表示某个业务量与上一个环节之间的差异,通过漏斗各环节业务数据的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和说明问题所在,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特点:

适用于业务流程比较规范、周期长、环节多的单流程单向分析,不适合表示无逻辑顺序的分类对比

使用建议:

1、漏斗图不是表示各个分类的占比情况,而是展示数据变化的一个逻辑流程,如果数据是无逻辑顺序的占比比较,建议使用饼图更合适。

2、可以根据数据选择使用对比色或同一种颜色的色调渐变,从最暗到最浅来依照漏斗的尺寸排列。切记,不要添加许多图层和颜色造成漏斗图难以阅读。


比较类图表总结

2.2.2 构成类图表

(1)饼图

定义:用于表示不同分类的占比情况,通过弧度大小来对比各种分类,将一个圆饼按照分类的占比划分成多个区块,整个圆饼代表数据的总量,每个圆弧所在的块表示该分类占总体的比例大小,所有圆弧所在的块组成的圆饼等于 100%,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数据的占比分配。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使用建议:

1、饼图适合用来展示单一维度数据的占比,要求其数值中没有零或负值,并确保各分块占比总和为100%

2、饼图不适合被用于数据的比较


(2)环图

定义:本质是将饼图中间区域挖空

特点:

1、饼图的整体性太强,我们会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扇形的面积上,环图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2、建议分类数量不超过9个

使用建议:

饼图更加集中面积,环图会集中在角度和弧长上,所以我们中间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更好的利用。


(3)旭日图

定义:旭日图(Sunburst)由多层的环形图组成,在数据结构上,内圈是外圈的父节点。因此,它既能像饼图一样表现局部和整体的占比,又能像矩形树图一样表现层级关系。

特点:

1、旭日图=N张饼图

2、离远心越近,代表层级越高

3、下一层级的总和构成上一层级

4、可以无限向外扩展

(4)堆叠面积图

定义:堆积面积图是一种特殊的面积图,可以用来比较在一个区间内的多个变量。如果有多个数据系列,并想分析每个类别的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并展现部分量对于总量的贡献时,使用堆积面积图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特点:

1、适合表达总量和分量的构成情况

2、分类指标的纵轴起点,并不是从0开始,而是在上一个分类基础上叠加

使用建议:

1、图表有重叠的数据时,类别数量越多,重叠越多,因此可见度越低,所以不建议堆叠面积图中包含过多数据系列.

2、堆积面积图要展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于包含负值的数据的展示。

3、建议堆叠面积图中把变化量较大的数据放在上方,变化量较小的数据放在下方会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5)堆叠柱状图

定义:堆叠柱状图是柱状图的扩展,不同的是,柱状图的数据值为并行排列,堆叠柱图则是一个个叠加起来的。它可以展示每一个分类的总量,以及该分类包含的每个小分类的大小及占比,因此非常适合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特点:

1、二级分类并不是按照同一基准对齐的

使用建议:

大多数的堆叠柱状图都是垂直绘制的,但是如果你的数据标签特别长时,考虑更好地展示效果,可以选择使用水平堆叠的方式。


(6)瀑布图

定义:通过显示正值(收入)和负值(支出)对总量的贡献来显示结果累积的过程,因为形似瀑布流水而被称之为瀑布图。瀑布图通过巧妙的设置,使图表中数据的排列形状(称为浮动列)看似瀑布悬空,从而反映数据在不同时期或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及结果,还可以直观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工作表中非常实用。

特点:

1、过程值为正的时候,向上加;

2、过程值为负的时候,向下减;

构成类图标总结

2.2.3 分布和联系类图表

(1)地图

定义: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数据集中的区域和数据所在的地理区域的图示。使用地图作为背景,对数据的地理分布显示直观通过颜色深浅、气泡大小等容易判断度量的大小,将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分布通过颜色或者气泡映射在地图上。

特点:

1、结合散点:位置坐标更清晰

2、结合飞线图:表达起始点和目标点的链接或流向关系

使用建议:

1、必须要有地理位置

2、展现的通常是以某个地区为单位的汇总的连续信息

3、当你用基于地图的热力图的时候,颜色梯度变化一定是有规律的,一定根据数值递增递减来变化的,否则在视觉上产生错误引导


(2)散点图

定义:数据点在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分布图,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大致趋势。

(3)气泡图

定义:气泡图是显示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图表。与散点图类似。在直角坐标系中显示数据的两个变量(X和Y轴)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为点的集合。与散点图不同的是,气泡图是一个多变量图,它增加了第三个数值即气泡大小的变量,在气泡图中,较大的气泡表示较大的值。可以通过气泡的位置分布和大小比例,来分析数据的规律。

特点:

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展现三个变量之前的相关性,数据具有3个序列、特征及相关值。

举个栗子:

我们回归到线下场景,我们通常在逛生鲜超市类如盒马生鲜、沃尔玛等,会发现里面售卖的鸡蛋、生鲜类会比外面便宜很多,因为他们容易过期,属于成本极高的食品,通过限购来让他们引流,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那些成本低、单品收入高的商品。

三、总结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我们拿到数据后先明确我们的使用目标,是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数据带来的信息,结合每个图表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图表,从需求和目标出发,切忌盲目的增加和删减元素,图表的易用性大于它的美观度。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佩琦一只局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使用色彩可视化出行耗时

涛涛

比对出行时长

每天,世界上有40亿人在城市中穿行,这个不断增长变化的群体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还多。了解人们如何出行以及出行的演变对于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和数十亿人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创建了 Uber Movement,来帮助大家增进理解。

视频地址:https://youtu.be/bszvEIMVsIc (需翻墙)

目前,Uber已在全球700多个城市提供服务,所有出行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可能帮助到城市规划师,以及那些渴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人。Uber Movement允许用户以多种方式查看数据:用户可以查看某个日期某次出行的平均耗时,也可以查看某个区域不同日期范围内的平均耗时,或者可以对比同一个区域不同的两个行程的耗时。

图1:从华盛顿市中心出发到各地所需的出行时长

图1中的截图展现了从华盛顿市中心到达城市其他区域的平均耗时(在2016年3月16日铁路运输因维修而暂停服务)。截图a中显示了晚高峰的耗时情况,截图b显示了两周前铁路运输未中止的耗时情况,截图c则比对了两个时段下的数据,指示出铁路服务暂停对路面交通带来的严重影响。如图示,在上述情况下,晚高峰时段从1400 K St NE区到1500 Kearny St NE区的平均出行时间增加了67.8%。

对于需考虑在哪里新增公交线路的公共交通机构,以及那些判别什么时候主干道需要进行道路养护的城市机构,都能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到什么时候减少车道会对交通的影响最小,应向驾驶者提供哪些替代路线。

 

眼见为实

为了让这些数据有价值,必须让它们有使用价值。这就需要数据可视化的加持了。作为负责 Uber Movement 的产品设计师,我需要确保我们分享的数据是尽可能清晰易懂的。

我们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展示两个不同却又有关联的可视化元素。「时长热力图」展现了在一个特定的日期(例如,2016年1月11日星期一下午)下,从任一起始点到某个位置的耗时(以分钟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跨度长达几个月(例如,2016年3月至5月的工作日早晨)的平均耗时。这个热力图使用了相邻色,基于相同的颜色来调整色调由亮至暗(如下图1所示,浅蓝色至深蓝色)。

「比对热力图」能够让用户对比相同路线不同时段下的平均耗时。这里需要凸显信息的对比度,哪一个时段下的耗时更少,少多少?对于该热力图,我们使用了对比色(如图2)来表现数据由0至两极(快与慢)。如果差值为零,则表示两种情况下的耗时相同。我们企图通过两个对比的颜色尽可能的凸显差异。

我们的用户会在这两种热力图中连续反复切换,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两种模式从视觉上明确区分出来。

图2:早期设计的5阶色(左侧单位为绝对耗时,右侧单位为相对耗时比)

在早期的设计中(如图2),5阶相邻色(由淡绿色至蓝色)被用来表现路程的绝对耗时,而5阶对比色(由绿至淡黄再到红色)则用来表现两种条件的对比。

初期尝试使用五个颜色梯度,但在可用性测试中发现地图的色彩辨识度低(见下图3)。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 我们通过颜色表现由A点至B点的路程耗时,每一个目的地区域根据时间被赋予5阶范围中的一个颜色,并有20%的透明度,叠加在地图上。这样的设计呈现出由中心至外围的渐变效果,区块之间对比度较低,使它们看起来糊在一块,让色彩背后的数据以及地图上的标签都不那么易读。
  • 结果就是,5阶色彩没有足够的对比度将中心至边缘的区块区分开来。
  • 另外,5阶色彩不足以满足不同城市,不同时间段耗时的有效展示。

显而易见,可用性测试的参与者难以从地图判断出耗时,特别是当地图缩放聚焦在市中心时,也难以区分两种模式(耗时热力图/对比热力图),见图3。

图3:西雅图的出现时长

图3,以早期的设计效果(5阶相邻色)查看从西雅图市中心至其他区域的平均耗时,截图a 展现了西雅图所有区域的耗费时长,颜色让区块看起来“糊在一块儿”。截图b则展现了缩放聚焦至市中心区域时的效果,难以区分不同区域。

 

设计探索

通过多步的探索实验,我将这个复杂的设计难题拆解为几个不同的小挑战,并验证不同的方案,最终获得一个色彩系统达到易读性最理想的热图效果。

1.通过相邻色和对比色两个样本有效区分耗时热力图和对比热力图

由于同时应用相邻色与对比色,所用的配色就必须是“四色系”配色方案以明确区分。(译注:tetradic color 的翻译可能不合适,根据定义,其为一种大胆的配色方案,四种颜色对立均等地分布在色轮的四个方向上。)我使用了 Uber Movement 的品牌色(#2473BD)作为相邻色的基准色,然后使用 Paletton.com 列举了几组“四色系”配色方案,将四种颜色分配为两对互补组合。

图4:为实验准备的色阶方案

 

2.根据时长间隔等比或是梯度增加色组的色彩阶层数

早期设计从5阶色彩范围开始(如图2、3),两种模式的热图都产生了一种“糊在一块儿”的渐变效果。我们希望这个系统可以满足不同体量的城市,从市中心到外围区域的平均耗时跨度从30分钟到1.5小时不等。仅使用5种颜色来表现0至1.5小时,显然不足以让用户有效辩识地图上的时间跨度。

我实验性地将色彩范围的阶层从5增加到9,11,13。时间间隔分别以等比增加与梯度增加罗列(梯度增加以30分钟为总时长)。

表1:5、9、11、13色阶方案(左侧为等距增加,右侧为非等距增加)

之所以选择了梯度增加,是因为根据我们与城市规划者的沟通,了解到他们是基于「交通分析区(TAZ)」这种交通规划模型来进行分析的,它将每个区域以人口密度划分。城市区域的人口密度相比郊区会高很多。基于市区人口密度高,在市区对交通状况进行定义时,以每5分钟为间隔相比在郊区更有效。

颜色组通过 Chroma.js颜色助手计算生成。通过单颜色的变体给予一种连续性(见图5)。图中左侧(方案1)使用了单色系,右侧(方案2)则通过不同色调的颜色组合增加色组内的对比度。

图5:用于实验的2个色阶(左侧为淡色系,右侧为多色系)

 

3.尝试通过提升对比度去除掉区间的渐变效果

我将不同的颜色方案放到测试环境中去看看实际效果。为了去除渐变效果,在不受时间值和透明度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彩色比例尺上的离散色值(见图6右侧的效果)。这样处在相同色彩尺度区间的区域看起来合并了,能够很好地辨别出区域之间耗时的异同。

图6:采用离散色值消除渐变色。(从左侧变为右侧)

早期的配色方案是基于「耗时」调整的色值,并且使用了20%的透明度,由此显示出一种「渐变效果」,导致邻近区域过于相近,用户难以根据颜色判断数值差异。新的配色方案则取消了以上两点,这使得相同时间的区域合并,清晰的色带使其更易读。

我还开发了个程序用来计算邻近色组的对比度(见下方表2),方案2配色中的9阶色彩范围表现出最佳的平均对比度,其次是11阶。考虑到平均路程耗费时长在不同城市会有较大的差异,方案2中的11阶色彩能提供最好的扩展性与可读性。与早期方案相比,新方案的对比度提高了30%。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方案2配色有更高的对比度。其中,颜色阶次越少,对比度也越高。

 

4.在测试环境中对比颜色方案

基于以上的结果,我将方案1(单色系)排除了。我们将方案2放到测试环境中查看了两种间隔取色策略的效果。(译注:这里的两种策略指的是上面图表1呈现的两种取色方案。一种是例如每10分钟递进一个色阶,等分;另一种则是会变化,例如前30分钟每5分钟递进一个色阶,超过30分钟则每10分钟递进一个色阶。

表2:邻近色组的对比度计算

下图7展示了波士顿城整体区域的热图效果,让我们再看看聚焦到市中心的效果如何。

图7:波士顿城整体区域的热图效果

图8更进一步地确认了「变化时间间隔取色」提供了更高的对比度。

图8:「变化时间间隔取色」后的效果

 

5.对配色色阶进行微调

在这一系列的实验之后,才明确了这个方案(方案2中的11阶色彩)属最佳效果。能够很好地满足视图中大跨度时间差的呈现。不论是城市的整体纵览或是聚焦在市中心区域,都能提供最佳的对比度。

我们的内部团队对实验进行了评审和测试,并最终敲定了色彩范围(见图表1),结果将在近期发布。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 Uber Movement 中探索他们的城市,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与迭代,让数据更有效地为大家所用。

 

因效用而美

数据可视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信息沟通。当我们试图清晰地传达事实时,创作物的美学不是附属品,而是一种内在价值。美感不只是粉饰。当数据可视化被合理地创造时,它因效用而美。

我们以一种微小的方式,通过不断试错与探索,试图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看这个世界。它是有效的,也即是美的。



文章来源:UXRen    作者:Dawei Huang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想做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项目,数据可视化是个选择!

涛涛

为什么要做数据可视化?


在一个设计项目里,

到底要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才能经得推敲?


如何让观众快速了解你的作品有意义,并产生兴趣?
一份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数据可视化作品,
将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找到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选题,开启发现,挖掘数据到数据的分析,这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而信息设计基本上无处不在,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图形设计学科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对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方式。

 
以往纸媒时代,数据可视化的形式是这样的:

 
  
《航空货运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莱斯特·比尔,《财富》杂志,1947年8月

1941年3月,《财富》杂志,“美国航空业”理查德·埃德斯·哈里森


那从制造业经济到体验经济,关注经济,共享经济,到现在的数据经济,数据又该如何结合不同的技术与介质,去进行视觉化表达呢?



每个数据可视化,    

无论多么简单,    
都需要一个入口。    




模拟美国1790-2016 移民的时代树轮

    




作者从自然中的树轮提取灵感,把树的生长迁移到移民变化上,发现了美国通过类似的移民过程。



读者也可以探索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国的高潮和低谷。这个可视化的突出性,外观性和呈现呈现的非常完美。网站上有视频可以看到每一年移民的变化。


https://web.northeastern.edu/naturalizing-immigration-dataviz/



在这里你能看到117年气温的变化

 



这个可视化形式非常经典,条纹代表了自19世纪中期以来每年的全球平均气温,通过网页的相互作用,你还能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这段时间的温度变化。,


深蓝色的年份比1971-2000年的平均年份更冷,红色年份更热,一目了然。


兴趣的话,可以查看:https://showyourstripes.info/



为什么要数据可视化?

1.我们利用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其实远远超过别别的感官要多层次。

2.可视化将会让观众更加直观全面看待事实故事

3.人类大脑对记忆能力的限制


     
   
2019年5月,知名设计工作室Pentagram(五角设计),宣布数据可视化设计师Giorgia Lupi成为其新合伙人,上次增加合伙人还是在7年前。 ,在某处已经完全反映了当前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战略,此举,或许标志着:             数据可视化已经成为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本期特邀澎湃新闻的数据可视化设计师:亚赛大人,与大家聊聊数据可视化。

   

   
    
亚赛大人    
设计神器制造玩家    
数据可视化设计师    
https://wangyasai.github.io/

   

   

现居上海,在澎湃新闻担任数据可视化设计师。

自学编程两年多,最初是为了做更酷的数据可视化作品,误打误撞放置了十款设计小工具,变成了模仿的设计玩具制造玩家,希望用编程去解锁设计/数据可视化的更多可能性。



垃圾分类可视化手册      

  

       

为理清垃圾分类规则,亚赛及团队从上海市垃圾分类查询平台上筛选了2055件物品的垃圾分类信息,看可视化教你如何分类垃圾。


数据来自: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垃圾分类查询平台。


   


项目封面,垃圾从屏幕上方掉落,通过鼠标可以进行交互。


点击每个揉杂的垃圾可以看到是什么组成了它以及每个垃圾属性的比例。




169球回顾俄罗斯世界杯

 

世界杯落幕,一个月来32支球队打入了169粒进球。如果俯瞰足球场,将所有进球在一张图上绘出,有某种绝妙的,惊险的,乌龙的瞬间?


  



01    
数据可视化    
双重图表,    
而是讲故事的方式,
   
发现世界的渠道。    


亚赛大学专业是广告学,毕业后却成为数据可视化设计师,在她看来,数据可视化并同时是“图表”,而是用设计和编程描述数据背后的故事,发现世界的渠道。如何展示数据,如何跟观众讲这个既定事实故事,都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


   
如果说设计为了改善社会问题,那数据可视化则是让观众觉醒的一种表达方式。

   
Pentagram合伙人Giorgia Lupi接受采访时说到:“如今人们接触到的内容越来越多,来源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明亮和引人注目的图像,单一作品内多层次的阅读,像寻宝一样越读越有滋味。       很重要的一点,作品非常容易传播和分享。           

   




数据分析53027条留言背后

抑郁症患者的自救与互助

            

   
这是亚赛在今年9月,参与制作的一个项目,关于自杀干预,关注抑郁症人群。
制作团队对一个因抑郁症而自杀的女孩的微博内容进行了文本情感分析,生成了她的“情感乐章”可视化视频。



红色向上为相对积极,蓝色行下为相对消极,每根柱子的长度代表情绪的大小,通过3000多条微博看到她在微博内容背后自己的情绪斗争。


结合她发微博的时间制作了微博发布时间情况,用花瓣作为视觉呈现,真切意识到患者脆弱的无力感。




02

数据可视化

创作的7个步骤


亚赛认为环境天气类/体育项目类,数据多可视化发挥空间相对比较大,但实际上只要能找到数据,什么选题都可以用数据可视化呈现。这里为大家提供几找数据的途径:统计年鉴,社交网站,各国政府统计部门,学术论文,专题报告,大概涵盖80%的数据来源。

国内先锋新闻平台,澎湃新闻创立了一个“美数课”板块,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解读新闻话题。结合澎湃新闻的工作经历, 她认为大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选题:


  • 景点事件:某种前几天的女排十一连胜,就可以提前找数据做一个梳理类的题。

  • 热门话题:有的话题是社会持续关注的起点,可以从深度报道,学术研究等不同管道持续关注。

  • 关注来源:习惯性地关注一些信息来源,某些智库,政府网站,外国网站等等。


 


“可视化数据”的七个步骤:


1.获取数据,无所谓是来自文件,磁盘亦或者网络等;

2.分析数据结构,分类排序;

3.过滤,去掉所有不感兴趣的数据;

4.综合使用数学,统计,模式识别等方法来挖掘出一些特征数据;

5.选择某种树状图,列表,树等的可视化模型来替换数据;

6.精炼基本表示法,使数据插入的更清楚,预期视觉效果;

7.添加一些用于控制或操作数据的交互方法。



春节禁放烟花后,

城市空气质量如何?

 


这是亚赛做过一个关于春节禁放烟花的选题,把某些城市的除夕中午12点到春节中午12点变成一朵24片花瓣(代表24小时)的烟花,对比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数据。


通过环境质量数据来看烟花禁放政策下的效果,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政策带来的影响。


详细案例:https : //wangyasai.github.io/Work/firework.html



03

如果你想要接触这个领域
创意编程这是你的第一个挑战

“如果你想要接触这个领域,就开始学编程吧!”这是亚赛给大家的建议。


她说到,刚开始学习可视化的时候,都用Adobe Illustration(Ai),实际上也能做出还不错的可视化效果。时相对长,很多设置也不太方便。     



为了更地做出酷炫的可视化效果,她开始接触编程,学习了处理,它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小白来说上手比较容易,也比较容易出效果,有学下去的动力。


因此亚赛建议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 多看案例+找数据+用编程还原案例,这个对学习编程的思路和技巧很有帮助。


同时她也回答了很多同学的疑问:
有时候看到的很多案例都不是自己所学的编程语言工作的, 那是否要学习对应案例的编程语言呢?


她认为并不需要,编程的创造很强,很多时候不同的编程语言都可以完成一个同样的效果,所以在学的过程中,不要担心,先尝试用所学的编程去挑战一下。


编程的创新有多高,看看亚赛设计的这几款设计神器。



模拟场迹生成器

 


在这个神器中,你可以通过调整参数:颜色,线长,噪声波比例,线的弯曲比例,从而改变线的运动轨迹和艺术效果。
试玩链接:https ://wangyasai.github.io/Perlin-Noise/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最毕设设计媒体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数据可视化指南:那些高手才懂的坐标轴设计细节

涛涛

坐标系是能够使每个数组在维度空间内找到映射关系的定位系统,更偏向数学/物理概念。在数据可视化中,最常用的坐标系分为笛卡尔坐标系和极坐标系,本文介绍的坐标轴设计主要也是围绕直角坐标系展开。

什么是坐标轴

在说坐标轴之前先来介绍下什么是坐标系。坐标系是能够使每个数组在维度空间内找到映射关系的定位系统,更偏向数学/物理概念。

维基百科对坐标系的定义是:对于一个 n 维系统,能够使每一个点和一组 n 个标量构成一一对应的系统,它可以用一个有序多元组表示一个点的位置。

数据可视化中,最常用的坐标系有两种:笛卡尔坐标系和极坐标系,均为二维坐标系。

  • 笛卡尔坐标系即直角坐标系,是由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构成。
  • 极坐标系由极点、极轴组成,坐标系内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极径和夹角(逆时针)表示。用到直角坐标系的常见图表有柱状图、折线图、面积图、条形图等。

下文介绍的坐标轴设计主要也是围绕直角坐标系展开,用到极坐标系的图表有饼图、圆环图、雷达图等。

坐标轴是坐标系的构成部分,是定义域轴和值域轴的统称。系的范围更大,而轴包含在系的概念里。由于可视化图表绘制的数据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坐标轴对应的变量是连续数据还是离散数据,将坐标轴分成连续轴、时间轴、分类轴三大类。轴的类型不同在设计处理上也有差异。

坐标轴的构成要素

介绍坐标轴设计前,我们先将坐标轴拆分成「原子」要素,具体分为轴线、轴刻度、轴标签、轴标题/单位、网格线。

坐标轴易被忽视的设计细节

根据坐标轴的构成,分类讨论下每个构成要素容易被忽视的设计细节。

轴线一般只考虑是否显示,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在有背景网格线的情况下,会隐藏 y 轴线,条形图则是隐藏 x 轴线,以达到信息降噪,突出视觉重点的目的。

轴刻度通常不显示,只有在肉眼无法定位到某个标签对应的数据点时,会显示刻度线,辅助用户定位,比如折线图,或抽样显示的柱状图。

网格线用于定位数据点的值域范围,跟随值域轴的位置单向显示,柱状图采用水平网格,条形图采用垂直网格。样式为虚实线的最多,斑马线由于感知过强,一般不用。

轴标题/单位主要用于说明定义域轴、值域轴的数据含义。当可视化图表标题、图例、轴标签已经能充分表达数据含义,无需单独显示标题/单位,「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轴标签的设计就比较复杂,涉及到的细节点很多,而且对于定义域轴和值域轴上的标签和单位设计要考虑的细节点还有差异。下文将定义域轴和值域轴看成 x 轴和 y 轴,便于说明。

1. x轴标签设计

x 轴标签的设计重点在显示规则上,不同的坐标轴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连续轴/时间轴的标签显示

连续轴/时间轴,是由一组前后包含同等差值的等差数列组成,缺少几个数值也能明显看出中间的对应关系。当多个标签在容器内全显示发生重叠,我们可以利用抽样显示的手段来避免这种情况。这里不推荐使用旋转,一方面从美观度上,旋转可能会破坏界面整体协调,另一方面,连续/时间轴非必须显示所有轴标签,抽样标签已经能满足用户对当前数组定义域的理解。

介绍一种常见的抽样方式:等分抽样

当多个标签在 x 轴无法完全显示,优先保留首尾标签,其余标签按同等步长间隔显示。间隔等分的前提是间隔数是合数,能被 1 和其本身以外的数整除。如果间隔数为质数,就需要「-1」转成合数。

举个例子:11 个标签,间隔数是 10,能被 2 和 5 整除,即分成 2 等分和 5 等分。12 个标签,间隔数是 11,无法等分,需要在间隔数基础上再「-1」,转成合数 10 后再等分,此时最后一个标签显示在倒数第二个数据点上。

有人会问了,能被那么多数等分,到底该选哪个呢?这就要根据标签长度来定,选择能放下最多标签的等分值。由于连续轴/时间轴,一般是数值、日期、时间等,字符长度有限,即使抽样后也能保证显示出一定数量的标签。

等分抽样不太适用于表达某个时间周期内的走势折线图,因为最后一个标签不一定对应最后一个数据点。对于这类折线图,能清楚表明起始时间和末尾时间,相比显示更多时间标签重要性来的更高。设计上可以只显示首尾标签,或首尾 + 中间值。

分类轴的标签显示

分类轴是由几组离散数据组成,相互之间独立存在,无紧密逻辑关联。若采用抽样规则,隐藏一些标签,用户对图表认知就会有困难,违背了数据可视化清晰、有效的设计原则。分类轴最佳处理方式是标签旋转 45 度,若 45 度仍显示不下,继续旋转 90 度。如果 90 度还是放不下就要考虑结合图表交互或反转图表。

标签旋转方向也有讲究,因为人的视觉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标签顺时针旋转 45 度更符合用户的浏览动线。

分类轴标签字段有长有短,长文本标签直接旋转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也不利于用户阅读。如果数据量比较少只有 2~4 个,长文本标签更适合水平展示,显示不下省略即可;如果数据量比较多,就限定字符数后旋转。

2. y轴标签设计

y 轴标签的设计重点在标签数量、取值范围和数据格式上。标签显示区域一般根据最长标签宽度自适应缩放。如果数组是固定的,就写成固定宽度,节省图表计算量,提高渲染速度。

y轴标签数量

标签数量不建议过多,太多的标签必定导致横向网格线变多,造成元素冗余,干扰图形信息表达。根据 7±2 设计原则,y 轴标签数量最多不超过这个范围。

y轴标签取值范围

y 轴标签的取值范围决定了图形在整个绘图区域的显示高度。

折线图 y 轴标签取值一般保证图形约占绘图区域的 2/3,以更有效的传达数据波动幅度,避免掩盖和夸大变化趋势。2/3 即斐波那契数列第二位起,相邻两数之比,也是黄金分割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柱状图的 y 轴标签取值应从 0 基线开始,以恰当反映数值。如果展示被截断的柱状图,可能会误导观众做出错误的判断。

y轴标签数据格式

y 轴标签的数据格式在 ant.vision 写的比较详细,重复内容不在此说明,重点讲下一些特殊的设计细节。标签保留的小数位数保持统一,不要因为某些轴标签是整数值,就略去小数点。

正负向的 y 轴标签,由于负值带「-」符号,整个 y 轴看起来会有视觉偏差,特别是双轴图的右 y 轴更明显。这里建议正负向 y 轴给正值标签带上「+」,以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

总结

写了那么多关于坐标轴的设计,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坐标轴还有如此之多的细节。往常我们做图表设计,可能只是用网上自动生成的图表简单调整下,或者按照通用样式来设计。然而,通用样式虽然能表达数据意义,但也缺少了对图表细节的把控,失了精致优雅的感觉。

作为数据可视化设计的一小部分,就是这些设计细节,决定了图表最终的传达效果。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米粒的DesignNote

图表设计总结┃数据可视化的精益之道

前端达人

1.png



数据可视化是传达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地呈现数据,快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但是如果设计师对图表设计的理解有偏差,在界面呈现上可能会对用户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图表设计进行总结,希望每位设计师都能成为优秀的数据搬运工。

下面我将从功能、交互和UI深挖图表设计的各个知识点,敲黑板划重点咯~

2.png




前言

1.概念
图表泛指在屏幕中显示的,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属性(时间性、数量性等),对知识挖掘和信息直观生动感受起关键作用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很好的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的手段。

如果说表格可以承载数据的全面性,那么图表可以完美展现数据的特点和变化,它对数据的解读能力是表格无法做到的。



3.png


2.使用场景


4.png


(1)比较数据差异情况。基于分类的数据,可以通过比较数据来了解不同分类的差异,比如柱状图。基于流程的数据,可以通过比较数据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比如折线图。
(2)分析数据关联情况。展现数据间相互关系和数据的流向。比如桑葚图。
(3)查看数据分布情况。对于错综复杂的变量之间关系,可以通过图表来找出规律。比如利用气泡图进行回归分析。
(4)了解数据构成情况。发现各变量的占比情况,比如饼图。

3.原则

5.png



(1)轻量。众所周知表格是可以承载数据的全面性,但将相同的数据用可视化展示时,设计师总想将所有的信息堆砌在图表上,显得图表非常笨重,因此增加了用户的思考时间。在此建议明确你图表类型的特点,将主要信息呈现在图表上或者分层展示图表,比如数据钻取功能。
(2)直观。设计师应该将数据信息清晰而直观地表达出来,使用户一眼就能洞察事实,更快地发掘商业价值并作出决策。
(3)美感。缺乏美感的数据可视化仅仅是数据展示。美感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整体协调美,比如对图表中的各个元素(标题、网格、坐标轴、缩略轴、图例、提示信息、预警线和辅助线等)进行合理的排版和使用协调的配色。第二部分是局部细节美,比如设计师根据流行趋势给图表加上渐变色。

功能

6.png



我将用一种最复杂的图表类型-双轴图当作示范。

1.标题。包括左对齐、居中对齐和右对齐。在选择某种对齐方式前,请兼顾图例的摆放位置。


7.png

2.栅格。包含点状、线状和斑马线。
(1)根据数据特点选择横纵向辅助线,横向引导线增强水平方向的导视。纵向引导线增强垂直方向的导视。
(2)线状建议用虚线,因为不是用户确定指向值。

8.png



3.坐标轴。坐标轴包括X坐标轴、Y坐标轴和次坐标轴。
(1)X轴刻度方向的改变,如果维度过多,则横向刻度的展示范围有限。在没有缩略轴的情况下,需要适当改变刻度的角度(0~90度为宜)节省空间,但是要遵从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的规则。
(2)Y轴初始值定为0,如果不是,则无法体现数据的全面性。如果数据的波动比较小有意义的(例如,在股票市场数据中),你可以截断刻度以显示这些差异。
(3)Y轴刻度值尽量转化为千位分隔符,如K,M,B。
(4)Y轴最大值取值要恰当,保证图表占据2/3以上。


9.png



4.缩略轴。包括滑面和滑柱。

(1)拖动滑柱滑动,增加或较少滑面,从而改变查看密度。

(2)拖动滑面滑动,保持滑面长度,进行前后移动。不改变查看密度,只改变查看范围。


10.png



5.图例。离散型数据包括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连续型数据包括连续图例。
(1)所有图表类型的排列方式要统一,所以要考虑整体的图表空间是适合横向排列,还是纵向排列。
(2)所有形式总长度超过内容区换行或换列。
(3)双轴图包含了2种图表类型,不同类型的图例样式要有所区分。
(4)连续型数据通过渐变色来展示数据大小的变化。


11.png




6.提示信息。包括查看单个数据点和多个数据点。
(1)单变量的浮层提示内容为相同维度下选择的变量。多变量的浮层提示内容为相同维度下所有的变量。
(2)提示内容遵从表单规范,按照冒号对齐。
(3)拓展:直联表的图例是展示所有变量,但是交叉表不是,是“变量+列维度”的排列组合


12.png



7.预警线。数据超过阈值就会报警,帮助用户监控数据。
(1)预警线建议用实线,并用警示的颜色引起用户的注意,最好用邮件或短信通知用户。

8.辅助线。用户设置某值作为数据参考进行比较,比如设置平均分为参考数值。
(1)辅助线建议用虚线,仅起参考作用。

交互

1.加载方式。加载动画建议使用和图表相关的样式。


13.png

2.排除异常值。允许用户剔除高度异常点,因为异常值会影响用户对整个图表的分析。

14.png

3.数据钻取。单击某个数据可以看到该数据的详细信息,变换分析的粒度。

15.png

4.适配
(1)增减留白。图表大小固定不变,只是增减留白空间。
(2)等比缩放。图表的长宽都以相同比例缩放。

16.png



UI

1.颜色
(1)颜色主题
1)深色背景。适合较少信息内容。
优点:可以通过布局建立良好的视觉层次,深层次地反映内容,而且视觉吸引力强,给人以高端的视觉感受。
缺点:可读性低。页面太过聚焦所以对留白的平衡要求较高。

17.png



2)浅色背景。适合较多信息内容。
优点:可读性高,增加了页面空间。
缺点:内容不聚焦,信息过少则页面显得太空。

18.png


(2)配色方案。首先要确保颜色数量足够满足数据系列在图表中的展示。
1)使用成熟的色板,比如Flat UI Colors和Material Design Colors。
2)使用流行的元素,比如渐变色。
3)使用情绪板,情绪板是一种借助于图像,启发和探索用户的体验,然后再作用于视觉设计的研究方法。 可以调查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风格感受”和“设计元素”。


19.png



(3)颜色生成规则。一个变量统一用一种颜色,再按配色方案依次出每个变量的颜色。 使得同一图表的色彩搭配和谐且具有美感。


20.png

(4)视觉缺陷。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群有视觉缺陷,他们无法通过颜色来得到来精准地区分图表的维度和变量。作为设计师不能忽略这部分较为庞大的特殊群体。

21.png

设计师常用的PS和AI提供了模拟红色盲和绿色盲的校样设置,选择“视图—校样设置—红色盲型/绿色盲型”。

22.png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推荐一篇腾讯设计师的文章信息图形中的颜色探讨—面向色盲人士友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2.布局
视觉层级要符合逻辑层级,利用信息深度引导用户阅读。每个元素要保持一致,保证布局的整体协调。

23.png

3.插画
符合主题和整体基调,简单易懂,数据可视化具有一定的认知门槛,有时候需要插画来提高用户的理解力。

24.png



4.留白
信息过多容易造成视觉压力,合理的留白可以增强用户对信息的吸收能力。

5.字体
避免有个性的衬线字体,字体要保证清晰可见。字体大小适中,太小影响阅读,太大容易占用图表控件。普通字体大概12px,标题用14px。

工具

1.使用大厂开放的图表库
图表库的图表类型丰富且统一,而且大大节省了开发时间,比如百度的Echart阿里的G2

2.在专业数据分析网站获取灵感
笔者刚开始学习数据可视化就是拿着数据表格不停地在竞品上摸索,作为一名用户去感受这些图表的交互体验。这里推荐一份数据可视化网站名单

总结

1.先懂数据,再谈可视化
为此我们要了解图表类型的适用场景和局限,可以看33种经典图表类型总结,轻松玩转数据可视化。了解这些可以帮助大家通过UI设计更好地展现图表的特点。比如展示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用柱状图来展示,但是我们发现用地图会更加接近用户的期望。

2.为了数据,过度可视化
很多时候设计师在图表上很难展现自己的设计功力,从而会给图表增加过多的视觉效果,比如3D效果。

3.真实数据,友好可视化
数据产品不要试图去掩盖问题,而要反映真实数据,暴露问题,并且和用户一同解决。比如对数据阈值进行监测,预警线就是很友好的可视化方式。


转自:简书

作者:idatadesign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16f10b7d594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两万五千字!写给设计师的数据可视化指南

前端达人

现如今无论是工作汇报,产品设计,后台设计甚至是数据大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需要和数据打交道。尤其是想要做B端的设计师,数据可视化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数据可视化,可谓是越来越体现一个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因此掌握数据可视化能力,是面向未来的设计师所必备的能力。然而尴尬的是,国内没有一款针对于教学数据可视化的全套解决方案,这让很多渴望学习的设计师摸不着头脑。所以这也促使我开启了这个系列――「设计师需要了解的数据可视化」,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内容,为大家梳理一个完整的数据可视化框架。

今天带来的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数据可视化的概念以及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基本准则。最近一直在做国际外包,时间非常的零散,而写逻辑性强的文章又非常耗费精力。所以从开题到现在,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才将这篇文章彻底收尾。全文总计25000字左右,阅读需要20分钟左右,干货满满,请大家做好准备。(如果没有时间,我之后我也会将该内容录成音频,如果有兴趣,可以持续关注我)

什么是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就是借助视觉的表达方式(不局限于文字),将枯燥的,专业的,不直观的数据内容,有趣的、浅显的、直观的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手段。

非设计师在制作数据可视化时,往往会因为重点突出数据的重要性,而让可视化图表变得枯燥乏味。而设计师在制作数据可视化时,又会因为过度注重绚丽多彩而让数据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催生出了数据可视化行业。作为设计师,如何拥抱这个新兴的行业,如何把握设计与功能之间的平衡,从而更好的沟通与传达信息,即是本文的重点。

1.png


信息图表,就是数据可视化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工作汇报中,项目介绍中,以及后台系统中经常见到的数据图表。信息图形由信息和图形两个词语组成,它被称之为「信息图形」(Infographics或Information Graphics)。

信息图形最初是在旧的纸质媒体上刊登的,更加有助于人们理解新闻信息的可视化内容。

2.png

3.png



信息图表的分类

根据木村博之的定义,从视觉表现形式的角度,将「信息图表」的呈现方式分为六大类: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图形符号(Pictogram)。


4.png




1. 图解—主要运用插图对事物进行说明

文字有时候是一种匮乏的信息传递方式,而可视化的方式,则是人类最本源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图解就是将很多无法准确或用语言传达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图形解释出来。下图是一张经典的对于咖啡种类图解,38种咖啡配方,不必要用多余的文字解释,直接用图解表示,简单明了,清晰易懂。

5.png




2. 图表—运用图形、线条及插图等,阐述事物的相关关系

图表通常用于简化人们对于大量数据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人们通常理解图表会比理解数据要快很多。图表和图解唯一的不同点在于,图解是用可视化的方式去传递信息,而图表则是用来去阐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流程图就是典型的图表。

下图是一张宠物狗的进化图,用巧妙的方式清晰地向我们传递了,狼是如何被人类驯化成不同种类的宠物狗的。


6.png



3. 表格—根据特定信息标准进行区分,设置纵轴和横轴

表格是按照行和列或者采用更复杂的结构排列的数据,表格广泛应用于通信、研究和数据分析。其实表格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它会因为不同的行业和谈论环境而存在差异.

7.png



4. 统计图—通过数值来表现变化趋势或者进行比较

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字,用 几何图形 、事物形象和地图等绘制的各种图形。它具有 直观 、 形象 、 生动 、 具体 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因此,统计图在统计 资料整理 与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广泛应用。

下图是大城市通勤的时长统计,通过这些柱状图,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各个级别的城市通勤时长的比例关系,并了解他们的拥堵时长和非拥堵时长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8.png




5. 地图—描述在特定区域和空间里的位置关系

将真实的世界转换为平面,在此过程中必然要讲一些东西略去。实际上,要说「省略」是地图上最关键的词也不为过,无论是哪种信息地图,最重要的是让用户找到想要看到的信息。

信息地图也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将整个区域的布局或结构完整呈现的地图。

第二类,将特定对象突出显示的地图。

以下是美国各州拥有枪支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统计图。

9.png






6. 图形符号—不使用文字,直接用图画传达信息

所谓图形符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con),基本就是通过易于理解、与人直觉相符的图形传达信息的一种形式。生活中处处存在图形符号,包括地铁站出入口上的地铁标识,路边的指示牌与限速标识。人们会约定俗成的运用一些符号来代表一些固定的意思,比如厕所门口的男女标识,很多商店为了个性化设计,使用了不常用的符号来表示男女,这会给消费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这脱离了他们常见的理解范围。

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是尽可能不使用文字,其作用有两条:

避免语言不通造成的困扰。

更便捷的、更清晰的传递信息。

多年来,最经典的图形符号应用案例可以说是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运动图标了。图形符号可以说已经成为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火炬传递和运动会LOGO一样,从赛事门票到奥运村的品牌,图形符号都在被广泛使用。

下图即为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图形符号(局部)


10.png




达到数据可视化目标的基本方法

目前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数据可视化,大多数是制作数据图表(即统计图 Graph),所以我们本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着如何制作统计图来说。

制作统计图的过程可以被四个步骤,分别是:明确目的、选择图表、视觉设计、突出信息。


11.png




明确目的:明确数据可视化的目标,通过数据可视化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探索什么内容或陈述什么事实,并选择合适的图表。

选择图表:围绕目标找到能提供信息的指标或者数据,选择合适的图形去展示需要可视化的数据。

视觉设计:以可视化的手段将数据转化成有趣的设计语言。

突出信息:根据可视化展示目标,将重要信息添加辅助线或更改颜色等手段,进行信息的凸显,将用户的注意力引向关键信息,帮助用户理解数据意义。

1. 明确目的

大多数情况,明确图表本身要达到的目的,比制作好图表本身更加重要。如果对数据认识不清,就会造成2种结果:

无法拟定合适的图表标题,从而使读者失去阅读图表的兴趣。

无法选择出正确的可视化方式,从而使图表难以理解。

知识点 01:好的图表标题 ―― 等于成功的一半

大多数图表都需要一个好的标题,这样才能让面试官知道他们在看什么。

标题应该是一个结论,是你希望面试官从中获得的信息(有意义并且有趣的部分),而不仅仅是对图表展示内容的概括(即无意义且无趣的部分)。


12.png13.png


2. 选择图表

Andrew Abela 根据统计图的主要功能,将所有的统计图分为了四大类:比较、联系、分布、构成。在其资料的基础上,我制作了一套更适合设计师的「图表选择器」(The Way of Data Visualization)。

14.png




通过上述图表选择器,我们可以轻易的根据我们想要展现的数据的种类,以及我们制作图表的目的,来选择到合适的图表。但是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用不到这么多的图表种类,这个「图表选择器」更适合我们作为学习图表概念的工具。日常工作中,有六种基本图表已经可以覆盖我们大部分的使用场景,也是做数据可视化最常用的六种图表类型。


15.png




所以作为新手的我们,只要能熟练掌握这六种图表,即可应付大部分的使用场景,而对于我们这种更专业的人士来说,上述的「图表选择器」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3. 视觉设计

接下来也是数据可视化中最重要的一步,视觉设计。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图表时没有既定的规则,全凭借在平面设计和UI设计中获得的知识来进行设计。但之所以数据可视化被单独细化成一个类别,并在国外蓬勃发展,甚至衍生出了专业的数据可视化设计师,就证明在数据可视化领域,很多规则是与其他设计不同的。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市面上大多数的配色方案都在数据可视化领域不适用。

毫无包容性的配色方案

首先,适用于数据可视化的配色方案,一定在明度上是有变化的。很多配色方案不仅不具备这种特性,甚至不会考虑包容性。UI设计的配色方案看起来都很绚丽多彩,但是很明显,他们是为了用户界面而设计的。色盲人士往往很难去阅读那些运用了低包容性配色方案的可视化图表。


16.png



没有足够多的颜色种类

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配色方案并没有足够多的颜色种类。

在构建一套完整的可视化图表时,我们往往至少需要6种颜色的调色板来进行设计,我们见过的大多数配色方案并不具有这么多种颜色。

17.png




虽然这些配色方案同样绚丽多彩,但是他们不能灵活应对图表中复杂的信息层级。

难以区分层级的配色方案

渐变配色方案可以轻松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颜色之间有明显的对比,且可以无限细分颜色种类)。但很抱歉,这样的配色方案同样不适用数据可视化,我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


18.png



这些渐变色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将其颜色分类扩充到10时,问题就出现了。


19.png



你能区分出最左边的4个颜色之间有什么差别吗?恐怕很难。

前面的阐述,大多数是为了让大家对数据可视化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视觉设计」这一章我将重点讲解,数据可视化(即图表制作时)需要注意的设计准则。下面的内容主要解决大家在数据可视化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

如何制作数据可视化图表?

如何快速的制作数据可视化图表?

如何制作一份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数据可视化图表?

适用于所有图表的制作规则

1. 图表中的线条

有无刻度线

当数据的数值非常重要时,一定要使用刻度线来让观众更清晰的了解数据。

如果你的听众只需要了解A数据大于B数据,那么刻度线是没有必要的,只需在坐标轴上使用小刻度即可。如果你的读者要花一些时间在柱状图上并感兴趣A数据是45.65而B数据是37.66,那么使用刻度线将有助于他们理解。

20.png




刻度线的颜色

如果确定要使用刻度线,则需要使它们比作为实际数据的点或者线条要层级低。因为这些刻度线也属于背景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不要使用全黑或者全白的线条。如果你的背景颜色是白色或者浅色系,那么你应该让你的线条灰一些。你也同样可以让这些线条变成亮灰色,点状或者虚线.

21.png


负空间的刻度线网格

你也可以使用灰色的背景,然后将刻度线反白。这是一种很好的利用负空间做设计的方法。或者刻度线可以用稍微偏黑色一点的灰色,因为很明显这样会让刻度线更融入背景一些。

22.png


数据可视化指南

坐标线

坐标线应该比刻度线,线条更粗,颜色更深,才能让整个图表显得更有主次的区分。

23.png



2. 选择合适的坐标上下限

选择合适的坐标下限

一般来讲,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坐标下限设置为0。

有人会问,这样的话我们的数据就会变得没有那么起伏变化了。那可能是因为你的数据本身就没有那么长势喜人。

但同样,其实很多事情可以反过来思考,之所以有人愿意不把坐标轴设定为0为起点,其实就是为了在视觉上让人形成对比强烈的感觉,从而突出业绩。这种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


24.png




比如在小米的发布会中,为了对比,小米把数据的下限起点设置为了10000,从而使小米的跑分数据看似跑赢了友商一倍还多,但其实小米的数据增长,只比友商高出了25%。

再举个例子:这张条形图也是经福克斯新闻准许使用的。


25.png



3月31日目标的值为7,066,000,比6,000,000高17.8%,然而第二个柱形几乎是第一个柱形长度的三倍。


26.png



这也同时提醒我们要注意,在观看别人的图表时,仅仅观看柱状图的高低趋势往往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需要注意坐标轴起始位置有没有被人做过虚假处理。

同样的,有些人为了汇报业绩,也会使每个刻度的跨度不一致,从而提高柱状图整体的对比度。这种情况也应该多留心观察,不要被表面的内容所迷惑。

27.png




选择合适的坐标上限

坐标轴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即为坐标上限。上限界定的方式有两种,可根据需求自行判断。

如果只是为了比较各个数据的数值,可以用数据的最大值作为坐标轴上限。

如果是需要将数据与某个最大值比较,则用此最大值作为上限.

28.png



3. 刻度值

虽然Y轴的刻度值标签通常放置在刻度线的最左边,但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放置在其他的地方,比如刻度线的顶部。(但此时一定要把握好亲密性原则,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观众的困惑,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在看其他图表时遇到的问题,到底刻度值标记的是哪一条刻度线?)


29.png



刻度线和刻度值相辅相成,这会让图表看起来更加规范。刻度值放置在哪里无所谓好坏,只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加以使用。

间隔均匀

30.png



在坐标轴上应该使用均匀的跨度0,5,10,15,20,而非不均匀的跨度0,3,5,16,50。这里即呼应上方「坐标轴下限」中的最后一点,有时图表制作人也会用不均匀的刻度来蒙骗我们对数据产生误解。

当然,此处的举例只是夸大了错误的效果,现实生活中的不均匀刻度往往更加隐蔽,需要我们仔细去甄别。

不要使用非水平和竖直的文字标注,也不要使用转行

有时坐标轴上的注释文字会很多,所以很多人为了妥协,在小空间内显示出所有的文字标注内容,而使用倾斜的文本,或者将文本转行处理。

不要用过于复杂的设计形式,数据可视化的第一要义是简单易懂,所以在遇到标签文字过长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31.png


4. 数据的处理与排序

我们在每次制作前都对数据进行排序,而不是随机排布。这样我们可以在图表中为观众展示更多信息,即某个数据在总的数据库里面的序列。

大小排序

我们还是从一系列国家的数据开始。

32.png

目前的排布很随机,或者是按照字母表排序的。接下来我们要按照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33.png


我们随机挑选一组数据,比如玻利维亚(Bolivia),再上图中,我们只能得到玻利维亚的数据值,以及他大概在数据库中排在中游的位置,仅此而已。但是下图中,根据大小排列好的数据,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刚才的两个信息,同时还能马上知道玻利维亚在整个图表中的排名(第四名)。同时你还可以看到吉尔吉斯斯坦(Krygyzstan)和越南(Vietnam)居于榜首而美国(America)是倒数第一,这就是好的图表能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信息」。

我们再看一遍按照字母表排序的图表,你能轻易的输说出「冈比亚(Gambia)」排名第几吗?

34.png36.png



刻意的序列

在发布会中我们常常见到,为了突出自己产品的强悍,往往要与友商的数据做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数据也不是随机排布的,我给这种数据排布方法起了个名字,叫「刻意的序列」。

在 魅族 16th 的发布会中,这张旗舰机重量对比的图表很有讲究,可以发现,除了索尼(最重的手机)以及 魅族 16th(最轻的手机)外,其余所有的手机都是按照降序排列。不看颜色对比,把 236g 的索尼和 152g 的魅族放置在一起进行讲解,以更加突出魅族的轻薄。

那么这个图表的数据排序其实经过了三次处理。

把重量从高到低排序。

把重量最高的和的手机单独放置,并给予特殊颜色单独显示。

把这两个数据放置在最后,再次突出对比,吸引观众注意。

这就是我们学习数据可视化时非常需要注意的细节点,在数据可视化中,细节决定成败。

37.png




5. 关于图例的设计

数字需要四舍五入

我们有时为了保证图表的清晰整洁,并不能完全选择符合数据上限和下限的数字作为刻度,而是选择一些取整的数字。

同样的,这不仅仅适用于图例中的数字,同样适用于坐标轴上下限的数字。


38.png



标记图例的边界比标记图例的范围更好

在需要用多种颜色做区分的图表中,有时可以通过标记图例边界而不是标记图例范围的方式,来提高观众的阅读效率。

39.png


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的图例

对于数字的刻度,水平图例往往比垂直图例更加容易阅读,因为这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

40.png

但是,对于有类别区分的图例来说,垂直图例往往效果更好,因为我们可以在图例的右边放置更长的文本(跟坐标轴的注释同样的道理)

41.png



删除内部边界

有时我们甚至可以更简约的表示图例,当你只想表达一个渐进的过程,24和55之间的差异并不重要,观众只需要知道后者比前者大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只标记出图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而不必要标记出每个边界或者颜色,这样可以给观众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负担。


42.png




6. 图表上的文字信息

文字标注的作用,不是来填充空白的,而是用来强调相关信息或拓展额外的背景知识的。

引用消息来源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制作的图表都不会将原数据附在旁边,因此最好在图表中引用你的数据来源。一般来说,引用规则是在左下角防止数据来源信息,往往采用特殊字体



43.png



引用消息来源,既可以方便你随时索引数据来源(就像我文章开头的每一个图表都标注出了他的原标题+索引网址),也可以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有趣的事,人人往往不会关注数据来源于哪里,只要有来源,就会大大增加人们的信服感)

44.png



用数字辅助表达

有时你需要在你的图表中标注出数据值,而不仅仅应该依赖视觉元素向观众传达信息。

45.png



通常来说,不需要太严谨的图表,我们会对数据值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

有小数的值四舍五入。(234.19 ―― 234)

在数据的量级非常大时,将一定位数数字取整。(52,133 ―― 52,000)

当所有数据的量级都非常大时,将一定位数的数字缩进单位中。(521,000,000 元 ―― 5.21 亿元)

Y轴刻度值尽量转化为千位分隔符,如K,M,B。

Y轴最大值取值要恰当,保证图表占据2/3以上。

如果我们不这样处理,你就会发现你的图表总是不那么整洁。

7. 控制字体的数量

图表中的字体数量以及字体大小的种类加起来不要超过3种(标题和副标题除外)。通常来说,我们在制作时会把注释和坐标轴标签设置为两种字体样式,所以只需要确保将这两者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保证我们的图表不超过3种字体样式。

46.png



47.png

柱状图的制作规范

1. 柱状过宽或过窄

48.png



过宽的柱会让图表看起来笨重,尽量保持柱的轻薄,这样可以保持优雅的外观,但是太薄了会让用户很难对数据进行比较。

标准的数值为,柱的宽度为「柱与柱间距」的2倍,当然这只是个参考值,实际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宽度作出调整。

49.png




2. 尽量不要超过7个值

一般进行数据比较时,柱状图建议不要超过5个数据值,对于条形图来说,建议不要超过7个数据值。

折线图的制作规范

1. 有层次区分的折线/曲线

当我们在制作一个复杂的折线图时,我们想要显示其中的一条数据,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它与其他元素的对比,从而提高它的重要性层级。

利用我们之前的方法,把其他的数据变为灰色。

将我们需要强调的曲线置于顶层。

50.png



2. 什么时候是用折线图

2017年1月和2月的大米出口量是相关的,他们代表一种数据在不同时间下的数据值,因此我们可以用折线图将它们连接起来。但是2017年1月的大米出口量和玉米出口量(16万吨)是不相关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用折线图来代替柱状图。

51.png



用折线图可以很好的表示每天去医院的人数,因为统计每天去医院的人数可以用来观察趋势。

3. 按照时间推进的数据并不能总是用折线图来表示

有时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区分。如果我们想要绘制美国大规模枪击事件的伤亡人数随时间推移的图表。这些枪击事件确实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但是它们本质上却没有关系,所以你不能用折线图(应该用条形图)。

但是,如果按年份对它们进行归类,并计算每年的伤亡人数。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折线图进行统计,因为统计结果的趋势变化是有意义的,是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的。

4. 使锯齿状的线条平滑

如果你的折线上下浮动过于剧烈,那么你应该尝试拉长时间间隔,比如不每天采样而以周为单位来采样。观众们不会去阅读锯齿状的线条,或者说他们不会喜欢这样的图表。

52.png



5. 在你的折线图中绘制数据点

当有些特定的数值特别重要时,我们可以在线条上标注出他们,如果你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展示,或者你只想展示数据的走势,那么其实你只需要使用折线就足够了,不需要增加数据点。不信你可以试试,大量的数据点 = 混乱不堪的界面。

53.png






饼图的制作规范

饼图和圆环图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生病狼藉,但却是使用的最频繁的图表之一。饼图是一种应该避免使用的图表,因为肉眼对面积大小不敏感,并且几乎没有对与角度大小的概念。更何况是肉眼完全无法重合比较的图形。


54.png



例如上面左图,我们很难去比较每日从肉类(Meat)中摄入的卡路里与从糖类(Sugar&Fat)中摄入的卡路里数量的比例。人眼的直觉中,糖类与肉类的比例应该在2:1左右,但实际的比例却是1.5:1。

上述右图将这一现象放大的更加明显。人眼的直觉中,办公与接待的数值差距非常大(这是由于我们直觉更习惯从面积上做判断),但实际上接待与办公的比例为1.5:1。

很多设计师认为饼图应该是被禁止使用的图表,我觉得不能说的太绝对,不管怎样,迄今为止事实情况是,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饼图,所以我们至少可以争取正确的使用他们。

虽然如此,但是在强调个体与总体的比例关系方面,饼图还是有其独特的优势。

1. 避免过度分割饼图,否则最终会导致根本无法阅读

55.png




那么有同学会问:分割多少块是过度分割?这是一个需要在实际制作时进行判断的问题。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我们已经很难从图中看出其中一块扇形是另一块的两倍大了,或者好几块较小的扇形看起来差不多大时,那么就不能再分割了。此时可以考虑把较小的类目归入一个更大的:「其他」模块。

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确切的分类数目,我认为一般不要超过9个,超过的话,建议用条形图来展示,不要太依赖于饼图。


56.png




例:这张饼图来自维基百科,它展示了国家的不同区域。

左边这张饼图已经分割出了无数个扇形了,但旁边另分离出一张饼图,显示出了左图中更多的,看不到的更小国家的情况,以此来提供更多的信息。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展示这组数据,例如树状图或者普通的地图。局限较大的饼图只适用于展示只有几组值的数据。

除饼图外,环形图(甜甜圈图)亦可表示占比,其差异是将饼图的中间区域挖空,在空心区域显示文本信息,比如标题,优势是其「空间利用率更高」。

57.png


数据可视化指南

2. 饼图的起始位置要得当

人们的阅读习惯往往是从12点钟开始的(跟表盘类似)。所以我们在制作饼图时也要遵循观众的阅读习惯,从12点钟方向开始制作,这样才能呈现出更加清晰的数据。

58.png



3. 饼图的顺序要得当

这个规则与其他的数据图表一致,我们在拿到数据后,不要急于去进行数据可视化,而是应该对数据进行排序处理,一般来讲,我们对于图表都要进行从大到小的数据排序,才更有利于我们展示数据,但是有一个例外的情况。

当数据中包含一个类别叫「其他」时,无论其他的内容占比为多少,我们最好都把他放置在饼图的最后来展示。


59.png


4. 切割的展示方式

有时,我们可以想一些创意形式来解决饼图对比不够明显的问题。

60.png


当我们将饼图分拆开来设计时,将他们设置为同一起点,我们可以清晰的对比出数据的大小,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已经不算是饼图了。

散点图的制作范围

1. 散点图可以承载最多四个维度的变量

当包含多重变量时,散点图本身包含2个维度的数据,当出现更多维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散点的颜色和大小甚至是形状来对数据进行更多维度的划分,这个时候,散点图即变成了气泡图。

61.png



2. 尽量为散点图添加趋势线

通过添加趋势线,可以更好的让观众感受数据的变化,人们不会愿意接受未处理的数据,往往倾向于接受已经被处理好的数据结果。

62.png



面积图的制作规范

面积图又叫区域图,与折线图很相近,都可以用来展示随着连续时间的推移数据的变化趋势。区别在于,面积图在折线与类别数据的水平轴(X轴)之间填充颜色或者纹理,形成一个面表示数据体积。相对于折线而言,被填充的区域可以更好的引起人们对总值趋势的注意,所以面积图主要用于传达趋势的大小,而不是确切的单个数据值。面积图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根据数据以及背景的不同,均有其最佳的展示环境。

1. 尽量不重叠,使用透明色

当图表中要展示多组数据时,最好保证所有的数据都不重叠,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展示数据。如果无法避免重叠,则应该适当的设置颜色和透明度,使得重叠的区域变得更加易读。

63.png



2. 不要超过四个类别

面积图只适合展现少量的数据,最多建议不要超过四个类别,否则就会导致非常难以识别。因此在多个类别下,要尽量避免使用面积图。

64.png



突出信息

1. 重要的内容用颜色区分

有时我们为了突出展现某部分数据,需要对它们进行特殊的处理(包括添加辅助线,更改颜色,线条粗细等方法)来加大它们与其他数据的对比,以吸引用户注意,并表明你想陈述的观点。


65.png




如上左图,通过添加辅助线和标红的方式,来显示快递公司未达到60万件派件标准的月份,从而突出显示公司业绩不合格部分。如上右图,通过对9月份的颜色区分,来突出显示二手房价格在9月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 把不重要的内容变为灰色

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我们通常会把它们的层级降低,将其变为灰色往往是一个好方法。(如上左图中1-6月与9月数据的配色,以及上右图中1-8月数据的配色)

通常来说,我们会用灰色来标记:

未被选中的元素或者背景。

为重要的数据点做对比的数据。

(在交互图表中)不是当前选中的元素。

66.png


3. 没有那么多重点信息

如果你觉得每个信息点都很重要,然后为他们都做了特殊的备注,那么请把他们都去掉,因为那恰恰证明他们都不重要。

数据可视化的精髓就在于你去用视觉元素去帮助用户做筛选,如果观众们真的很想知道每个数据代表什么,那或许你应该给他们展现一份表格而不是图表。

67.png

4. 添加必要的辅助说明


68.png



关于这个图表,如果我们不进行标注的话,它只能讲述故事的一部分。如果要把故事讲述的全面,那么就必须添加一些标注。

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图表想告诉我们,在第6天的时候该团队使用了敏捷开发,在使用新技术初期,Bug数量明显上升,而后瞬间下降。加上了标注,图表讲述了一个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的目的,有时需要对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包括做一些突出某些信息的标注。

5. 添加必要的辅助线

这一点主要针对于柱状图和折线图,比如当我们想要呈现两个不同时期的数据变化时,添加辅助线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其中的变化。

比如像这个图表,为了体现出响应速度有很大的提升,,添加了相关辅助线并标注了相应的数字,使 PRO5 和 SONY Z3+ 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

69.png


转自:简书


作者:极创设计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8996c452c2d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