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提升总结力

2021-11-23    lanlanwork


前言 

 

总结能力,是人的一种底层能力和通用能力。跟创造力、沟通表达、学习能力等等一样,它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很多设计师只顾着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却忽略了这些通用能力的培养,导致自己很快就陷入了发展瓶颈。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甲乙两个人,甲的专业能力上更强一些,但乙因为很擅长跟人沟通,结果乙发展的反正要更好。

 

打个比方,专业能力就像是游戏里的技能和装备,而通用能力,就像是游戏里人物的基本属性。技能和装备随着游戏的进程可能会不断更新替换,而基本属性则是永远跟随着你的成长,它的提升给你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提升。

 

文末 原文地址可观看此视频讲解

 

 

一、什么是总结力

总结力,也就是归纳总结的能力。

那么,我们再追问一下,什么是总结呢?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主要有两种

图片

 

一种信息资料的总结,也就是将一些体量较大的信息,归纳概况为简单的信息。比如我们日常中的学习总结、会议总结、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等等,都是这一类。

另一种是经验规律的总结,从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中,寻找共性、规律,最终得出具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和结论。比如人类社会的科学、学术成果,我们所学的设计理论,设计讲座、文章里分享的设计经验,毕业设计论文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总结。

 

前者,信息资料的总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主要作用是整理归纳,就像是整理自己房间,整理超市货物,整理图书馆资料一样,让它看起来更加的整洁有序。

而后者,经验规律的总结,它是一种层次更高的总结,就像凝水成冰,百炼成钢一样,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二、为什么要提升总结力

接下来我们来聊为什么要提升总结能力,它的目的、作用是什么?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技术能力渐渐成熟,拉开差距、决定上限的,往往就是审美、创意、设计思维等等这些更高维度的能力。

而总结能力,就是这种更高维度的能力之一。

 

先从宏观上来看

进入设计的大门时,我们首先接触的往往就是各种设计理论。

而这些设计理论,就是前辈设计师们一代一代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

图片

我们站在今日,看昨日之设计,能够很直观的感受到,设计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图片

 

这种进步,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整个行业的不断总结与迭代。

 

有了总结,所以我们知道,大红大绿不好看、要突出主体,排版要尽量对齐,熬夜要喝枸杞。。。。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受益于前人的总结,不必再去走前辈们曾踩过的坑。

 

 

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锻炼总结能力对自己有哪些帮助?这里我列举了几个方面:

 

1、学习能力

首先是学习能力。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很大的。

有的人花几周的时间就可以快速上手一门新的软件,而有的人可能学了几个月还是感觉自己啥也不会。

这里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你是否能找到好的教程资源,每天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学完之后是否有通过练习来巩固,等等。

 

而总结能力,则是影响学习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帮你简化复杂庞大的信息,更有效的消化知识,快速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树。

 

如果你要学一个新的软件和工具,在挑选书或教程的时候,可以先去看看它的目录。

图片

 

虽然它非常简短,但却是对整本书或整个教程内容的概括总结。

一个好的教程,一定是目录结构清晰有条理的,而不是东讲一点,西讲一点,想到哪讲到哪。

看完目录,你就可以对这个软件的功能模块上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并可以筛选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的,哪些是暂时用不上的,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节省了很多时间。

 

2、成长提升

学习入门之后,接下来就是积累经验,成长提升的过程。

在设计这个行业里,能力跟工作年限,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的。

其中,善于不断总结过往经验,复盘项目的人,往往成长的会更快。

 

一个人是否善于总结,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是怎么看待问题的?

是仅仅看到眼前的这一个问题,还是能够看的更远,看的是这一类问题?

图片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解决的就只是当下的这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个问题犯了几十遍了,然而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会继续犯错。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解决掉的就不仅是当下的这一个问题,而是未来所有类似的问题。这样不断的总结,成长下去,最后积累的力量必然是惊人的。

 

比如我们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几个小元素,我们想让其中一个元素看起来更显眼。

图片

应该怎么做?

 

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些办法,比如:让其中一个圆更大一点

图片

 

让其中一个圆描边更粗:

图片

 

或者降低其它圆的透明度,让其中一个更亮:

图片

 

这些方法都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不善总结的人到这里可能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当前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是善于总结的人到这里问题才刚开始。

他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操作会让元素看起来更显眼?它们中的共性和规律是什么?

 

经过这种更深一层的总结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改变大小,改变粗细,还是改变亮度等等,它们的共性与本质,都是形成了“对比”。

这种对比形成的反差,让画面中与众不同的的元素会更加的突出。

图片

当我们经过总结思考,提炼出了“对比”这个本质之后,就能够基于“对比”这个概念,延伸出更多的方案。

图片

比如让它改变颜色、进行填充、改变清晰度等等,总之只要是符合“对比”这个核心的方案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可以将它运用到各种其它领域的设计中,解决掉所有“让元素更突出”的问题。比如文字排版中,主标题对比其它的文字一定是最显眼的;海报设计中,主角要放在c位,

 

甚至我们还能反向运用,把元素弱化,比如弹窗广告的关闭按钮永远藏的让你找不到。。。。

 

你会发现,通过这种总结,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与关键。从中得到的经验将不再只是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这个问题的“通解”。从“有限”变为“无限”,从“具象”变为“抽象”。下次再看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

 

 

3、沟通与表达

当然,对于设计师来说,专业设计能力的成长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一个设计师能力的全部。

设计离不开与人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沟通和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而总结能力,可以让你在沟通上非常的有逻辑性,能够有效的把想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反之,则会让别人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听了半天也没弄清楚你到底想说什么。

 

比如你要告诉别人一个设计要怎么优化,如果是这么去说:

图片

这种想到哪说到哪的方式,一旦信息量比较多的话,听的人会很头疼,而且get不到重点。

 

而清晰易懂的表达,一定要经过一个总结整理的过程,减轻听的人的接收负担。

 

这里介绍一个比较好的表达结构:就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常用的“总分总”结构。

图片

先说总结、结论,再进行分类、分段阐述,最后结尾再进行一次总结,加深印象。

 

下面我们看看用“总分总”的结构应该是怎么表述的:

图片

 

先做总结:这个设计整体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细节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然后做分类阐述。这个分类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跟之前一样按ABCD不同的区域去划分。但是不要跟之前一样来来回回绕,从A讲到D,又从D跳到B,而是应该按顺序讲完一个再讲下一个。

也可以按设计的不同层面去分类,比如根据构图、配色、排版、质感、动效等不同方面分别去展开讲。

最后结尾把整体最大的问题、一些关键的问题再总结一下,加深印象。

 

按照这样的结构沟通起来就会很有条理性。

 

前面我们是站在“说”的一方的角度,而如果是“听”的一方,其实也是一样的。

如果接收到的设计需求很多很杂,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归纳,做主次优先级的排序等等,整理清楚再动手。

 

 

好了,说完了总结能力的一些应用场景,再回头看看我们前面所说的总结的两种类型:

信息资料的总结经验规律的总结。

 

学习能力,成长提升,沟通表达,这三个方面中:

图片

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所用到的总结主要属于信息资料的总结,所以它通过归纳整理,带来了效率上的提升。

而成长提升,所用到的总结主要是经验规律的总结,我们前面说过,它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升华,正是这种升华产生的力量,推动了我们的成长

 

三、如何提升总结力

我们再来看怎么做的问题,如何去提升总结能力。

首先要说的是,总结能力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的大脑会自动对信息做归纳和分类,方便自己理解。

比如有西瓜、苹果、香蕉、草莓,鸡肉五个东西,我们会自动把西瓜、苹果、香蕉、草莓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再比如这张图:

图片

 

我们会认为左边的图形是一组,而右边的是另一组。

 

所以游戏机按钮就是这么设计的:

图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就拥有总结归纳的能力,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大脑想偷懒,没有刻意的去进行总结。

只要你开始真正做起来,它并不是一件难事。

 

总结步骤

总结的步骤其实很简单:

步骤一大量的资料收集,汇总

步骤二提炼规律、共性,归类分组得到总结

 

我们开头所说的两类总结中,信息资料的总结,一般用到这两步就够了,而经验规律的总结还需要用到第三步:

 

步骤三将得到的总结代入大量的资料,印证完善

 

加入了第三步之后,它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会让你的总结不断完善下去。也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图片

 

比如,我们前面讲总结能力对成长提升的帮助中,提到的例子“怎么让设计中的元素更明显”,这里面我们找到的各种方法:放大,改颜色,加描边等等,就是第一步:资料的收集汇总。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第二步:从这些方法中寻找共性,寻找规律,得到了“对比能够让元素更突出”这个总结。

最后是进入第三步,我们把得到的这个总结带回“让设计中的元素更明显”这一类问题中,得到了更多的方案,从而继续完善“对比”这个经验总结。

 

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要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让自身不断完善。

这也是设计中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从这三步形成的闭环来看,在设计师成长的前期阶段,实践重于理论,因为这时候没有足够的实践和资料去支撑,也就无法完成第三步:用实践去印证理论。

而越往后面,随着自己掌握的经验、资料越来越多,这个闭环被打通,理论就会越来越重要。不断循环,不断完善下,让自己获得不断地提升。

 

而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一步和第三步,并没有什么操作的难度,主要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

那么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第二步,我们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总结?怎么去归类分组?这里是需要不断尝试的。

 

几个经典的总结框架

所以接下来我们介绍几个比较经典的总结框架,如果你自己没有好的方案,就可以直接套用这些成熟的总结框架。

 

 1、MECE原则

MECE原则是衡量归纳总结是否完善的一个经典原则。

它是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思考工具,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指的是分类归纳要做到:不重叠,不遗漏。

图片

不重叠是指每一个分类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重复、交叉的部分。

不遗漏是指要完全穷尽,不能有遗漏的部分。

 

如果我们对人进行分类,分为“男人、女人、小孩”,这就不符合MECE原则,因为男人和女人里面也包含了小孩,有重复的部分。

 

再比如站酷对各大设计领域的分类。因为设计的分类非常广泛,为了避免一些相对小众的设计分支,找不到对应的分类。会增加一个“其它”分类。这就满足了“不遗漏”原则。

图片

 

 

 

我们每天调色时都要使用的RGB色彩模式,它就是完全符合MECE原则的。

图片

红绿蓝作为三基色,是相互独立,互不重叠的;而它们相互组合,就可以得到所有的色彩,满足了不遗漏的原则。

 

 

而在设计的分工合作上,使用mece原则也非常有效。

如果一个工作需要多个人分工合作来完成,根据mece原则,分工就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图片

第一是不重叠,就是说每个人负责的任务要相互独立,不要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不满足这一点,就会导致可能有两个人做了同一件事,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第二是不遗漏,也就是说分解工作的过程中不要漏掉某项,保证最后所有人的工作合起来是完整的。

不满足这一点,就会导致有一部分工作最后没有人做。

 

2、五帽架原则

接下来我们介绍下“五帽架原则”。

「帽架]这个词是根据类比而来,「帽」表示资料,「架」表示组织资料的方法,所以可以理解为「组织资料的五种方法]。

 

“五帽架”的概念最初是由理查德·沃尔曼在他的“ 信息焦虑”一书中提到的。

图片

 

 

它是做资料整理时可用的五种高效的逻辑顺序。

我在之前写的“设计师如何有效提升执行力”一文中也提到过这种方法。

它们分别是种类、时间、空间、字母、连续性

 

种类,就是按相似性,关联性划分,这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分类方法,比如b站的各类分区。

图片

 

 

然后是时间顺序,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比如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或者从后往前讲;再比如做年度设计总结,也可以按时间顺序,罗列每个月份或者每个季度的工作。

图片

 

 

有时间顺序,自然就有空间顺序,空间的不同位置,前后、远近。

比如摄影摄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景别”。它就是使用空间顺序来分类的。

图片

 

根据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远近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

有了这样的统一划分,导演,摄影师,剪辑师等等不同职能的人员之间,才能拥有一套通用的语言,无障碍的沟通。

 

 

接下来是字母顺序,就是按字母、数字等符号的顺序进行分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字典。

这种方式没有什么逻辑性,优点就是非常直白,便于查找。很适合用于资料之间本身没有太大相关性的。比如各种档案、资料的管理,通常就会用不同的编号来归类。

还有游戏里面用会SSR,SR,R这样的编号来区分角色的强度和稀有度。

 

最后是连续性,指的是按照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高到低,从浅到深等等,这种数学规律去总结整理。

图片

 

这种方式,通常都是为了能够从总结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比如我们做完了一个项目,想进行一下复盘,就可以罗列一下项目中哪些地方花的时间最多?根据时间的占比做一个排序;然后就可以针对这些消耗时间最多的地方,看看哪里可以再优化一下,哪里效率还可以再提升提升。

 

 

3、5W2H分析法

5w2h分析法是一种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中的策略方法。

它由五个W和两个H组成。分别是:

图片

(1)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WHY——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

(3)WHO——谁?由谁来做?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

(5)WHERE——何处?在哪里做?

(6)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

(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通过这七个方面的思考,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事情的主要框架,让工作计划具有完整性,思考的更加全面、清晰、有条理,避免出现遗漏,这也是符合前面所说的mece法则的。

 

比如工作中做总结汇报,制定一个项目的开展计划,我们都可以使用5w2h这个总结框架,让自己能够对全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要有“全局观”。

 

如何高效训练

我们知道了总结的一些常用框架,常用方法,接下来就是去实际的运用。

怎么去高效的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呢?

这里介绍两个我自己常用的训练方法。

 

1、培养找关键的习惯

总结,说白了就是一个浓缩凝练的过程,从一堆信息中寻找它们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点。

就像写文章一样,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就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关键。

图片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刻意培养找关键的习惯。

 

比如工作中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刻意锻炼自己做到“长话短说”,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你要表达的重点,而不是给别人发一大段未经整理的文字。能一句话讲完的不要分两句讲。

 

再比如对设计做优化,可以先去找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再去抓画面局部的小细节。

图片

我刚开始学平面设计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曾教过我,如果要看一个设计做的好不好,就先把图缩小,离远了看,看看整体的感觉怎么样,如果整体效果不行,是哪里不行,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整体效果ok了,再去把图放大看里面的细节。

 

2、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四个字:以教为学。

这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一个著名的研究成果,叫“学习金字塔”。它通过实验,研究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能记住内容的多少。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你看完之后,因为属于被动学习,过段时间你还记得的内容最多只有30%,但是如果你看完之后还能再把它教给别人,你就能记住90%

 

图片

 

但是这里的教,并不是说随便怎么教,而是有目标的。

目标是要让别人很容易听懂,并且能够记住。如果有些地方别人没听懂,或者说记不住,那就说明这些地方你的归纳总结做的还不够好。那就要继续去简化表达,直到对方很容易听懂为止。

这个过程会倒逼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做概括总结,否则你是无法做到让别人很容易听懂并记住的,

如果没有尝试过的可以试一下,它其实是很有难度的,如果你成功了,你会发现自己对所教的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清晰

 

 

这个方法也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因为我自己做过好几年的讲师,对此深有体会。有些技术点自己操作起来已经很熟了,但是想要轻松的教会一些零基础的人,还有很有难度。需要不断的去深挖,真正理解透彻。

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对自己经验的再次提炼和总结,从总结中得到升华。

 

总结

本次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所以最后再总结回顾一下。

图片

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展开,去聊总结能力。

先讲了什么是总结,大致分为信息资料的总结和经验规律的总结两种。

然后讲了为什么要做总结,从学习能力,成长提升和沟通表达三个应用场景出发,举例说明了总结的作用

最后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们介绍了三个经典的总结框架:mece法则,五帽架法以及5w2h分析法。然后讲了两种高效的训练方法“培养找关键习惯”以及费曼学习法。

 

归纳总结,其实是一件偏理性,比较考验逻辑的事情,虽然我们平时做设计更多的是动用感性思维。但是如果能够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往往能产生出更强大的力量。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地址:动态设计书屋(公众号)

作者: 崔小骏

转载请注明:学UI网》设计师如何提升总结力

分享本文至: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