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计即表达:2025 年初四大设计事件背后的符号、场景与文化思考

涛涛 平面设计

2025 年开年,设计界便迎来多场 “重磅发声”—— 从象征国家权力的白宫 LOGO 迭代,到定义时尚语境的秀场布景,从承载企业历程的周年标识,到传递东方书艺的海外展览,不同领域的设计作品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 “设计如何成为身份、场景与文化的载体”。这些事件看似分散,却共同勾勒出当下设计的核心逻辑:好的设计从不只是 “视觉好看”,更是 “意义的精准传递”。

几何字体设计:从 “工整骨架” 到 “细节灵魂” 的创作指南

涛涛 设计管理与成长

几何字体,总给人 “理性、规整” 的第一印象 —— 方的框架、圆的弧度、直的线条,似乎只需拼接基础图形就能完成。但真正优秀的几何字体,从来不是 “冰冷的图形组合”,而是藏着比例、惯性、情感的 “细节艺术品”。印尼设计师 Martin_K 在几何字体设计中,用 “蛇” 字的负空间勾勒、“感恩节” 的属性叠加,为我们揭开了关键:几何字体的丰富度,藏在对结构的拆解、对细节的精准把控,以及对 “理性图形” 与 “感性表达” 的平衡里。

针丝织梦:印尼艺术家 Irene Saputra 用刺绣让 “小女孩” 走进时尚宇宙

涛涛 设计管理与成长

当一根缎面绣线在棉布上蜿蜒,勾勒出娃娃领的弧度;当几何色块与鲜艳针脚碰撞,撑起一件迷你裙摆 —— 印尼艺术家 Irene Saputra(艺名 Nengiren)正用最传统的刺绣工艺,做着最时髦的 “角色穿搭实验”。她笔下的 “nona kecil”(印尼语 “小女孩”)系列,不是静态的玩偶,而是每天都有新造型的 “时尚 Icon”,在针与线的交错间,完成了手工艺与现代时尚的温柔对话。

解构用户体验设计:从本质到落地的全维度指南

涛涛 用户研究

在数字化产品无处不在的今天,用户与产品的每一次点击、滑动、停留,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 “感受”—— 这便是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的核心战场。它不是单纯的 “画界面”,也不是孤立的 “做交互”,而是一座连接产品战略与用户需求的桥梁,更是让冰冷代码拥有 “温度” 的魔法。无论是 B 端企业级工具,还是 C 端消费级 APP,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都像一位隐形的 “服务者”,悄悄解决用户的痛点,放大产品的价值。

创伤知情设计:数字产品如何守护心理安全?

杰睿 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

创伤,是每个人都不想回忆的记忆。心理学上,创伤(Trauma)不仅指身体伤害,更意味着某些可怕事件带来的情绪或心理困扰。根据韩国保健社会事务研究院 (KIHASA) 数据,韩国人平均经历 4.8 次创伤,89.9% 的人口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创伤。
经历极端暴力或灾难事件,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可能引发长期心理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便是典型例子,其症状包括闪回、易怒、失眠等,严重扰乱日常生活。

创伤知情设计的核心理念

设计能缓解创伤吗?答案是可以。创伤知情设计(Trauma-Informed Design)关注构建物理或数字环境时减少触发因素,从而提升身心健康。常见策略包括:
  • 自然光与开放空间:增加安全感
  • 舒缓色调:营造舒适氛围
  • 轻柔背景音乐:降低感官刺激
这不仅适用于线下空间,也可以应用于 移动应用与网站设计

案例分享:Airbnb“前线住宿”计划

Annie Wu,Airbnb.org 用户体验设计主管,在文章《危机设计:从开发创伤知情产品中获得的 5 个经验教训》中分享了她的实践经验。
在 COVID-19 期间,许多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生死决策,心理负荷极大。Airbnb 推出“前线住宿”计划,为抗疫人员提供免费隔离住宿。设计上需考虑两点:
医护人员的使用便利性
房东的心理与经济感受
例如,在应用中首次尝试提供 “跳过此步骤”“保存并退出” 按钮,让用户掌控操作节奏,避免不必要压力。

界面设计如何保护心理安全

1. 精准用词

措辞对心理安全至关重要。例如,“轮椅使用者”比“被困在轮椅上”更中性、更尊重用户身份。在 Airbnb 案例中,将“Review”(点评)改为“Feedback”(反馈),降低医护人员心理负担,引导建设性互动。

2. 减少视觉干扰

对于疲惫用户,复杂插图或表情符号可能增加认知负荷。设计应尽量简洁、信息分层清晰,例如使用列表和清晰标签,让用户快速获取核心信息。

3. 提供控制感与选择权

默认设置可能造成无声压力。Airbnb 移除预选项,让房东自主选择可接待的人群,从而提升心理安全感。这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尊重用户自主权,让用户掌控环境。

心理安全是设计新边界

创伤知情设计不仅面向危机用户,也适用于所有数字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
  • 赋予用户 控制权
  • 提供 选择权
  • 尊重用户的 尊严与自主性
在日常产品设计中,把心理安全作为出发点,才能真正提升用户体验,让产品在功能之外,更具温度与人性化。

兰亭妙微(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

 

image.png

从外包到共创:兰亭妙微分享UI合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3个误区

杰睿 设计管理与成长

随着数字产品复杂度不断提升,UI设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外包”,而是涉及用户体验、业务逻辑与品牌表达的系统工程。越来越多企业在寻找UI设计合作方时,开始关注“协作模式”的深度:是外包式执行,还是共创式合作?兰亭妙微在长期项目实践中发现,很多企业在UI合作中往往掉入三大“隐形误区”,导致项目周期拉长、体验不统一、成果难落地。本文将从项目沟通、角色分工与流程衔接三个层面,拆解这些问题,并分享更高效的共创思维。

沟通层面:以需求为中心,而非“美术指令”

很多企业在启动UI项目时,往往只提供一份“功能清单”或“视觉参考”,希望设计团队凭经验完成落地。这种方式看似节省沟通时间,但往往导致“设计不符预期”的循环。
兰亭妙微强调,UI项目沟通的核心,不是让设计师“照做”,而是让双方在需求、受众与目标上达成共识。设计团队需要了解:用户是谁?使用场景是什么?最终想提升的,是转化率、品牌形象还是操作效率?
在兰亭妙微的项目流程中,早期沟通阶段通常包含:
  • 用户旅程梳理(明确用户路径与痛点)
  • 目标定义(以数据或业务指标为导向)
  • 信息架构草图共创(让甲乙双方提前预览信息逻辑)
通过这样的结构化对齐,UI设计师不再只是执行任务,而成为与企业共同构建体验的伙伴。

角色层面:避免“视觉至上”,重视交互与体验逻辑

在UI外包项目中,企业常将重点放在“界面好不好看”。然而,美观只是体验的一部分。兰亭妙微发现,许多项目失败的根源在于——视觉被孤立于逻辑之外
一个真正优秀的UI方案,必须建立在交互设计与用户心理路径的科学基础上。例如,在金融与工业软件项目中,兰亭妙微会优先构建交互原型,验证操作流是否顺畅、功能层次是否清晰,再进入视觉强化阶段。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后期反复修改的高成本问题。
建议企业在选择合作方时,应关注:
  • 是否有完整的UI/UX设计流程(从信息结构到动效验证)
  • 是否理解目标行业的使用场景与终端特性
  • 是否具备多角色协同能力(产品经理 + 交互 + 视觉)
共创模式下,UI设计不再是“最后一步修饰”,而是贯穿产品全周期的设计决策力。

流程层面:输出“成品”,更要输出“体系”

在传统外包模式中,UI交付通常以视觉稿或前端文件为终点。但兰亭妙微认为,高质量的UI合作应以可复用的体系为核心成果
这意味着设计交付不仅包括界面文件,还应包含:
  • 组件库与设计规范(字体、配色、控件交互标准)
  • 动效与状态说明(不同状态下的反馈机制)
  • 版本管理建议(迭代规则与未来扩展路径)
例如,在与能源行业客户合作的大数据可视化项目中,兰亭妙微为企业定制了统一的图表组件系统,使团队后续在内部新项目中也能直接复用。这种体系化交付,让设计成为可持续资产,而非一次性投入。

共创思维:让设计成为战略协作的一部分

UI设计不再只是“视觉支持”,而是品牌战略与用户体验的交汇点。企业若仍将其视作单向外包,就难以积累长期竞争力。
兰亭妙微倡导的“共创式合作”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升级:
  • 设计师不只是执行,而是用户价值的发现者;
  • 企业不只是甲方,而是体验体系的共建者。
在这种模式下,双方共同参与需求定义、逻辑建模与用户验证,使设计结果更符合真实场景,也更具延展性。
 
UI合作的价值,取决于合作方式的深度。从外包到共创,不仅是交付方式的改变,更是工作关系的转型。兰亭妙微的经验表明,当企业与设计方在目标、流程和思维上达成共识,UI将不再是“被动的界面美化”,而是推动产品升级、品牌成长与体验创新的核心力量。
 

 

兰亭妙微(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

 

image.png

从架构到体验:兰亭妙微总结QT软件开发中的UI系统化思维

杰睿 设计管理与成长

在复杂的桌面级应用和工业级软件中,QT以其跨平台、高性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然而,许多团队在使用QT时往往过度关注功能逻辑,而忽视了UI的系统化设计。兰亭妙微认为,真正优秀的QT界面,不只是“能用”,而是“好用、耐用、可扩展”。要实现这一点,核心在于建立一套从架构到体验的系统化UI思维,让设计与开发协同成为品牌体验的底层力量。

架构为先:模块化让UI更可维护

QT开发中的界面通常包含多窗口、多模块、多数据源。若缺乏系统性架构,后期迭代极易出现风格分裂与逻辑混乱。兰亭妙微在多年的QT项目实践中总结出关键原则——UI架构应先于视觉实现
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界面划分为基础层(导航栏、状态栏)、功能层(数据展示与交互逻辑)与反馈层(提示与状态响应)。这种分层方式不仅降低维护成本,还能让设计与开发在早期就建立清晰的协作边界,实现快速替换与灵活升级。
设计建议:
  • 使用信号槽机制实现模块解耦
  • 统一制定UI组件规范(字体、间距、配色、控件样式)
  • 在初期建立UI组件库,确保一致性与高效协作

视觉统一:一致性是专业感的起点

QT的定制能力极强,但若缺乏视觉约束,容易造成风格分裂。兰亭妙微强调,应以系统视觉语言为主线,构建一套可被团队共享和延展的风格体系
对于工业、金融、能源等高复杂度系统,统一的配色逻辑、视觉层级和节奏能显著提升可读性与使用体验。用户在不同模块间的切换中,感受到的将不只是美观,而是一种稳定与信任。
优化要点:
  • 配色:主色不超过两种,辅色仅用于信息分层
  • 字体: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标题与正文区分清晰
  • 间距:采用“8px网格系统”保持界面节奏统一

交互体验:反馈系统让操作更有温度

QT广泛应用于专业领域,如设备控制、工业监测、数据分析等,用户操作频繁且目标导向强。兰亭妙微认为,优秀的交互并非追求华丽动画,而是让操作“有预期、可确认”。
一个良好的反馈系统能显著降低误操作与焦虑。例如:任务执行时提供实时状态提示;关键操作加入二次确认机制;错误状态即时弹出且可追溯。这些细节构成了系统的“情感温度”,让机器更像助手而非工具。
设计原则:
  • 所有操作均需具备可感知反馈
  • 高风险行为应有明确确认与撤销通道
  • 关键操作区与结果显示区保持视觉连贯

数据呈现:让复杂信息变得直观

QT常被用于大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密集界面中。此类场景的关键在于降低认知负担,让信息可读、可感知
兰亭妙微在项目中采用“分层展示 + 聚焦引导”的结构:主界面展示关键指标,二级弹层呈现细节信息;通过色彩亮度、视觉对比与层级深度,帮助用户自然聚焦于核心数据。这种信息组织方式能显著提高决策效率,尤其在监控与分析场景中。
信息设计要点:
  • 主界面信息不超过三层层级
  • 使用图形化与数据对比增强理解
  • 保持交互路径短而清晰

系统化思维:让UI成为企业的长期资产

兰亭妙微将UI系统化视为一种设计管理能力,而非单纯的界面呈现。团队在QT项目中形成了“设计—开发—验证”三环闭环模式:
设计层制定规范与交互逻辑;
开发层以组件化方式实现;
验证层根据用户反馈与数据指标进行持续优化。
这种方式让UI成为企业可复用、可升级的长期资产,而非一次性项目投入。同时也让不同项目间的经验积累得以沉淀,形成企业级设计体系。
 

从快速上线到高端体验:兰亭妙微总结小程序设计的5个关键指标

杰睿 设计管理与成长

小程序的世界里,速度往往意味着机会。很多企业在竞速上线时,忽略了“体验”这道关卡,结果用户打开一次就再也没回来。兰亭妙微认为:**小程序的设计,既要快,更要好。**下面,我们从5个关键指标出发,看如何让小程序既高效上线,又兼具高端体验。

信息结构清晰:用层次感建立“心理地图”

用户进入小程序的前5秒,决定了他们是否留下。 优秀的小程序信息架构应当做到——主功能清晰、层级不混乱、操作路径最短化。 兰亭妙微建议在设计初期,使用“三层逻辑法”:
  • 第一层:核心功能(主导航)
  • 第二层:操作入口(模块分类)
  • 第三层:细节交互(内容或操作页) 这不仅减少用户决策成本,也能让信息密集的业务更易理解。

视觉统一性:风格一致就是信任的起点

小程序界面虽小,但视觉体系必须完整。统一的主色调、留白比例、按钮样式等能显著提升品牌专业感。 兰亭妙微在多个企业项目中发现——当视觉风格统一时,用户的停留时长平均提升了27%。 这说明视觉一致性不仅仅是“好看”,更是潜在的转化助推器。

响应速度优化:每1秒的延迟都在流失用户
“加载中”的等待画面,是小程序用户体验的最大杀手。 提升速度的关键在于:首屏加载优化 + 异步数据加载 + 缓存策略。 兰亭妙微建议:
  • 尽量减少图片与动画首屏加载
  • 优先展示核心内容
  • 使用骨架屏保持用户的“心理流畅感” 当速度与体验并重,留存自然水涨船高。

交互细节体验:用“反馈感”增强操作满足

点击、滑动、切换——这些细微交互决定了体验的“丝滑感”。 高端小程序的交互往往具备及时反馈(点击有响应)+ 预期一致(结果不跳脱)+ 视觉引导(操作路径明确)。 兰亭妙微强调:“好的交互不是炫技,而是让用户感到被理解。” 这正是情感化设计的真正起点。

数据驱动优化:用用户行为反哺设计决策

小程序的更新迭代不该靠“感觉”,而要基于数据验证。 通过分析用户点击热区、跳出率、停留时长,可以判断哪些模块受欢迎,哪些设计存在阻碍。 兰亭妙微团队常用数据回溯法优化交互路径,实现了在不改代码架构的前提下,提升20%以上的转化率。

一个真正优秀的小程序,不只是“上线快”,更要“体验深”。 兰亭妙微认为:高端体验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性设计思维。 当功能、视觉、交互和数据形成正向循环,企业的小程序将从“工具”进化为“品牌体验的一部分”。
 

兰亭妙微审美积累 | 插画与ui结合的APP设计

杰睿 设计资源

jhk-1760694999284.jpg

jhk-1760695005621.jpg

jhk-1760695009572.jpg

jhk-1760695049387.jpg

jhk-1760695088683.jpg

APP插画情感化设计的核心思路,其实是审美和功能不脱节!
 
1. 先拆场景需求:美妆APP要突出专业感,儿童类要够童趣,跟着功能和用户情绪来定方向,设计才不脱离实际使用场景。
2. 插画风格统一适配:从扁平化手绘、绘本童话这些细分风格里选匹配的,整套设计保持线条、色彩、形象比例一致,避免视觉割裂,加深用户记忆。
3. 色彩兼顾情绪和层次:用色彩心理学传递品牌情绪(比如低饱和色显沉静),再通过“主色-辅色-中性色”划分界面层级,既传情绪又突出功能、承载信息。
4. 插画不只是装饰:和功能深度绑定,比如用人物互动插画暗示社交属性,儿童APP用童话角色做交互按钮,降低用户认知成本,还能承载功能逻辑。
 
 

色彩设计:让界面从 “能用” 到 “吸睛” 的核心密码

涛涛 设计管理与成长

打开一款 B 端数据监控平台,若满眼都是高饱和的红橙黄绿,你会因信息杂乱无法专注;使用一款儿童 APP,若通篇是沉闷的灰黑色,孩子会因缺乏吸引力迅速离开。这些设计 “翻车” 的背后,本质是对色彩的认知偏差 —— 色彩从来不是 “装饰元素”,而是传递信息、引导情绪、塑造体验的 “核心语言”。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