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 购物号是专门为 QQ 用户定制的购物平台,2020 年随着疫情过后,整体电商行业开始恢复阶段,QQ 购物号计划了今年双 11 大促季活动,活动的业务目标是希望强化特殊样式设计来促进购买转化,驱动整体大盘消耗与效果提升。为此如何通过设计赋能业务,从而突破增长的瓶颈呢?
购物号是属于 QQ 的订阅号服务,整体的曝光位置并没有很好,而且这次大促设计的落脚点只通过外层的样式和推送页面的广告内容进行展示。
以及要如何去满足不同电商广告主的投放诉求,和不同素材规格的投放适配,这都是需要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 通过品牌关键词定义视觉情绪版
QQ 购物号用户群主要还是 00 后为主,这些年轻群体的购物趋势变化非常快,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前期思考了大量的关键分别为:活力/期待/年轻/狂欢/心动/发现/热爱,最后确定以活力/热爱为这次大促季的品牌关键词
2. 不同时期变化
随着大促运营节奏的慢慢展开,视觉侧也需要考虑到相应的视觉变化去引导用户的感官,避免用户审美疲劳。
尝试前期的预热阶段通过特殊视觉吸睛,第一眼先抓住用户的眼球,进入狂欢阶段,则可以利用动效加持来进一步吸引用户。
1. 让容器层面提升专属感
通过多方案从常规到异形多结构卡片探索,这里为了避免品牌标识压在广告素材上会有遮挡问题,同时又要突出品牌标识。
所以前期预热期选用卡片 F 更能强化品牌感,可以让用户更有代入感,当到了狂欢期选用卡片 G,通过扩大视觉着色区域,提升品牌专属内容曝光优先级,增加用户吸引力。
2. 利用情感化氛围与用户沟通
从前期的分析得出 QQ 购物的用户群是非常年轻的 00 后,所以整体视觉上需要运用更具年轻和活力的情感化氛围。
通过品牌字体上使用现代硬朗风格,巧妙的融入气泡元素,提升大促氛围,在传播上结合 QQ 购物的品牌符号。
包括品牌头像以及卡片的氛围图形也采用气球泡泡,彰显活力感。整体保持一致的视觉体验。
对于整体色系上延续 QQ 购物的品牌基调,轻渐变暖红色更能营造年轻、购物、活力的调性,让用户更有情感上的共鸣。
3. 通过动效不断激发用户的行动力
整体的动效节奏通过吸引-激发-共鸣-行动四重奏来进行,让用户更深刻去感知大促狂欢期的感知。
比如在外层入口上通过动态头像来吸引用户注意力,当用户进入 QQ 购物号后,利用带有大促品牌的礼包彩蛋来制造惊喜感,吸引用户抢礼包。
再通过卡片若隐若现的动态图形去烘托氛围感达到用户共鸣,以及行动按钮的微动效触发用户行动。
4. 高效适配于不同规格广告位
QQ 购物支持投放多种广告位,因此定下整体视觉风格后,快速对不同规格广告位进行适配复用。
广告主提供不同素材规格均可适配投放,降低广告主成本,也让用户达到视觉的统一体验
经过这次官方活动大促的主视觉风格塑造,我们沉淀下来整套视觉框架结构。
通过制定设计规范可以让广告主自定义皮肤模版,以及分不同行业模版,比如拼多多五周年的定制模版以及在寒假期间推出的 K12 教育行业模版。
不仅降低广告主制作成本,也通过更吸睛的皮肤模版提升促进购买转化,驱动整体大盘消耗与效果提升!
本次活动的数据指标目标达成,整体的增长环比 19 年的双 11 和今年的 618 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设计策略与运营策略配合优化下,11.01-11.11 的广告主整体预算消耗超出 4 千万,完成预期超出 16%,也提升用户的转化率。
回顾整个双 11 大促活动,我最大的感悟是要有全局观!
前期基于对产品目标的了解,从更高的角度去理清产品思路定下设计策略,结合个人设计手法不断的打磨细节。当然整个过程会碰撞出很多思考和纠结,需要不断的实践、验证。
随着广告主对品效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电商的广告形式也开始随着精细化运营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可能对商业化设计师来说,或许是一种挑战和机遇
文章来源:优设网 作者:土拨鼠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或在撰写交互说明时提到“从底部向上出现弹层”、“出现浮层”、展示“对话框”、弹出“弹框”、“出现对话框”诸如此类的话术。我相信大家对“浮层、弹层、弹框、对话框……”等称呼常常也会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称呼为“对话框,什么时候称呼弹框”,此类相似的组件又是如何分类的,应该如何应用、如何设计。
恰好笔者近期在设计弹出层组件,本篇文章将结合自己的实战经历,自己对弹出层组件的理解和设计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帮助大家对弹出层组件有更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我们看一下弹出层组件的定义:当触发某项操作时,在页面上方展示的弹出层容器,容器内可展示文本、按钮、列表、标签、表单项等内容,英文名称定义为 Popup。
△ 弹出层组件的构成
根据弹出位置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 Popup 组件细分为如下 5 种样式。
△弹出层组件的 5 种样式
看到弹出层组件的样式,想必大家已经联想到日常用的比较多的组件了,比如“Alert 确认框,picker 选择器、基于场景的筛选组件”等。弹出层组件是十分基础的组件,基于该组件我们可以开发通用性组件以及场景组件。从“形式”角度来看,“浮层、弹层、弹框、对话框……”本质上都是弹出层。
“浮层、弹层、弹框”是泛指的称呼,两大官方平台也都根据自身的规范对相关组件进行命名。Material Design 和 iOS 官方规范中的弹出层组件如下图所示,并且笔者从“功能”角度出发整理了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后文会详述每种组件的定义及应用。
△MD 和 iOS 规范中的弹出层组件
在详述组件之前,还需要向大家传达一个概念“模态”,即平时我们常说的“模态弹框”(弹框可理解为是弹出层的一种样式)。并非有一种组件的分类被称作是“模态弹框”,而是当弹框采用了“模态”的设计手法时,我们将其简称为“模态弹窗”。
iOS 官方定义为:
“Modality is a design technique that presents content in a temporary mode that’s separate from the user’s previous current context and requires an explicit action to exit. Presenting content modally can:
Help people focus on a self-contained task or set of closely related options
Ensure that people receive and, if necessary, act on critical information”
翻译过来即:模态是一种设计手法,它使用一种临时性的模式将用户之前看到的内容与当前看到的内容进行区分,并且需要通过明确的操作才能退出该模式。模态呈现的内容可以:
帮助用户专注于一个独立的任务或一组紧密相关的选项,确保用户收到关键信息,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由此可见,弹层是否为模态弹层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进行定义。在 iOS 官方中定义的模态弹层通常包括:Alerts, Activity Views ,Share sheets, and Action Sheets .iOS 13 及后续的系统中将 Fullsreen 也作为模态弹层进行使用。MD 中的 Dialogs 组件均为模态,而 sheets 组件不采用模态设计手法。
警示型弹框均采用从页面中间进行弹层的方式,MD 和 iOS 中组件的样式略有不同,但其使用场景和功能相同。都是在重要信息提示、需要用户确认的操作、以及破坏性操作之前进行提示,警示型弹窗会中断用户的任务流程,影响用户体验,因此需注意其使用频率。
△警示型弹框 Alert Dialog
使用场景:通常在系统级信息的提示,例如权限的获取、系统通知,需要明确告知用户的信息,以及破坏性操作前使用。
△警示型弹框应用
根据用户在弹层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内容和任务数量,又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弹层。
简单型弹层
常用于在弹层中展示内容,需要用户进行选择的场景,该场景通常只需要用户完成一种任务,比如通过点击的方式,完成信息的选择或分享。在 iOS 中采用从底部向上弹层的方式,而安卓平台多使用在页面中间弹层的方式。
弹层中是否存在操作按钮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去确定。通常选择项条目较少或内容简单易于识别时,可不需要「确认」按钮。而在选择项条目较多时或需要用户作短暂的思考才能确认选项时,可增加「确认」按钮,允许用户有修改选项的机会。
△简单型任务弹层的组件样式
△简单型任务弹层的组件样式
弹层中信息的呈现方式又可分为“列表”和“网格”两种,大多种场景下,均可使用列表展示内容,更加符合用户从上到下的阅读习惯;而在分享场景下多通过网格的方式将分享渠道展示出来,增加屏显的内容,同时提高用户查看信息的效率,具体样式可参考上图。
使用场景:简单型弹层多用在信息的筛选、排序和信息确认的场景下使用。且在目前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应用中,除原生的安卓应用外,大部分应用都采用从底部向上弹层和从顶部向下弹层的方式。
△简单型任务弹层的应用
复杂型弹层
复杂型弹层中通常承载的信息量更丰富,包含多种组件,需要用户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涉及到信息筛选时,通常采用侧边弹层组件进行展示,且弹层上的信息仅支持垂直滚动查看,不支持水平滚动查看,且通常采用“非模态”的手法,方便用户快速取消当前弹层。在 iOS 中并无“Sheets:side”组件,但是在 iOS 系统中,很多 APP 应用在复杂的筛选场景下也都采用侧边弹层的方式。
全屏弹层会将当前页面中的全部信息遮挡,更方便用户聚焦于当前需要完成的任务,避免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通常采用模态的设计手法,仅当用户触发确认、取消或关闭操作时,弹层才会消失。一般全屏弹层中需要包含标题、操作按钮、内容区域。用户在全屏弹层中需要完成多个任务,因此内容区域中也会包含多个组件。例如“按钮、输入框、标签、开关、列表、日期选择”等。
△复杂型任务弹层的组件样式
使用场景:通常用于完成复杂任务的表单信息填写、内容筛选、搜索和内容展示。
△复杂型任务弹层的应用
需要单独说明气泡框组件
在 iOS 的官方定义中,气泡框组件应用于 iPad 应用程序,在 iPhone 应用程序中,通过以全屏模态视图而非弹出框形式显示信息,来利用所有可用的屏幕空间。但是,组件被定义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实际场景进行应用的。例如,在手机端,气泡框组件更多被用于简单信息的展示与选择。
△Popovers 气泡框的应用
小结:
笔者按照使用场景、信息的复杂度、功能的相似度等,将弹出层组件归纳为两大类“警示型和任务型”,并且枚举了常用的 MD(安卓系统遵循的规范)和 iOS 两大规范中定义的弹出层组件,方便读者对弹出层组件有更清晰的了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业务场景是复杂的、多样的,各位设计师也需要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和设计目标,灵活的使用组件。
△弹出层组件的类型与使用场景
1. 设计目的
首先需要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设计组件,组件最终设计的目标是什么,笔者从“设计侧和技术侧”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设计侧:规范的组件设计,对内有利于全公司的设计师对组件的使用有统一的认知,明确组件的使用场景,避免误用和错用组件,并且方便新人设计师快速学习和上手,提高设计效率。对外也有利于保证设计上线后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方便用户对本公司产品建立统一的心理认知。
技术侧:通用的基础组件,具有可复用性,能够减少重复开发,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组件设计的最终目标可归纳为保持设计的统一性,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提高设计和开发的效率。因此,组件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到底如何从 0-1 开始设计组件呢,下面我们来看组件设计的详细思路。
2. 设计思路
其实组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用的,不仅适用于弹出层组件,还适用于其他基础组件的设计。通常我们会从组件的定义、用法、构成、种类、行为与状态五个方面进行组件的设计。
△组件设计的思路
回归到本文所讲的移动端弹出层组件,组件设计时需要考虑其“通用性和可复用性”。基于此原则,将弹出层组件进行拆解,如下图所示。它包括:
△弹出层组件的拆解
从上图中可看出,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 Popup 组件是最基本的弹出层组件,基于该组件可进行任何弹层组件的开发。因此,在弹层组件设计时将 Popup 组件抽离出来作为最基础的组件进行开发, 还可以进一步开发通用的弹层组件和高频使用的场景组件。由于上文中已讲 Popoup 组件的构成与样式,且由于该组件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因此不过多赘述。下面以通用组件“Picker 选择器”和筛选场景下的高频组件“筛选器 Filter”为例进行说明。
1. Picker 选择器
定义:用于从一组预设数据中进行选择的控件。
用法:
构成:标题、按钮、内容(当前选项和其他选项)
△Picker 选择器组件的构成
种类:根据选项间是否存在级联关系可将其分为 2 类,普通选择和级联选择。
△Picker 选择器组件的分类
行为与状态:状态,给出单列选项和多列选项的常态页面以及选项被禁用的状态页面。行为,需要定义完整的组件交互逻辑,从入口->弹层出现->选项查看->选择目标选项->弹层消失的完整逻辑进行说明。
△Picker 选择器组件的状态
△Picker 选择器组件的交互流程与行为说明
当完成以上全部内容的撰写时,可对本组件开发出的效果进行说明。例如:
2. Filter 筛选器
Filter 组件是基于公司移动端产品均存在的高频“筛选”场景而总结的场景(业务)组件,其设计思路和上方描述的通用组件的设计思路相同,笔者此处只强调 2 个重点注意事项。
场景组件在设计时遵循“加法”逻辑,从而提升组件的复用率。组件内容分区块进行封装,从而增加组件的灵活性。
△筛选器组件
在上图所示的筛选场景中,单类目和多类目筛选若均为高频的使用场景,那么单类目和多类目筛选组件均可以抽离成组件并进行开发,且多类目筛选可基于单类目筛选组件进行开发。但是多类目筛选组件是无法覆盖单类目筛选组件的,组件开发不同于设计稿,设计稿可将多个类目删除掉只剩余单个类目,但是组件的代码逻辑不遵循此删除逻辑。在原有组件的代码上修改的开发成本要高于重新开发组件。因此,如果要修改多类目筛选组件的逻辑,不如重新开发出单类目筛选的组件。这也是需要我们牢记的,组件设计需要从“原子组件到复杂组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加法逻辑。
而在组件开发时通过“goup”的形式进行封装,可使组件更加灵活。例如,当业务场景是需要通过“输入框”组件输入筛选条件,只要将 Group 中的内容改为“输入框组件”,即只需修改该 group 下的代码即可,筛选器组件的其他逻辑仍然可复用,这就提高了组件的通用性和复用率。
当然,Filter 组件还需要考虑很多设计细节,例如类目名称是否显示为当前筛选项名称、重置的逻辑是什么、确认筛选后页面信息会如何变化、筛选项支持单选还是多选等等。复杂的场景组件通常是由多个原子组件组合而成,因此组件的逻辑也更为复杂,组件设计的整体流程和交互细节也应考虑的更加全面。
文章来源:优设网 作者:土拨鼠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21趋势已悄悄来袭,还不赶快来看这些落地实例...
前言
在这艰难又魔幻的2020年的尾声,有必要系统汇总下关于UI/UX的设计发展方向,为接下来的2021的开篇带个好头。本文在了解这些趋势的同时,分析特点并举例落地实例,来帮助大家启发创意设计工作的思考切入点。
流行趋势跟人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从最初的方块马赛克——>追求极度写实——>扁平风——>到现在的质感拟物,扁平设计霸屏的这几年,设计风又向更立体、丰富、更有层次感的方向发展,所以说趋势就是一个轮回。设计风格没有绝对的好坏,在审美达到一定疲劳时,就会开始出现新的设计风格。每一个新风格都值得设计师去拆解、思考,本质都是为了提升更好的交互体验。
而在进入下一个十年的过程中,我们对数字产品和体验的依赖将日益增长,预测真正胜出的将会是3D动画和用户界面/用户体验设计的结合设计,5G技术的发展,它将重塑了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交互方式,这将是一段充满创意、鼓舞人心的发展阶段。在这里让我们来看看未来那些不可忽视的设计趋势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均标明出处及作者,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3D与UI结合
随着高效且易用的3d软件工具的出现,3D 元素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而在这之前,UI界面一直被平面设计所主导。与 2D 不同,它提供了更为逼真的立体效果,从插画、动效、电商到平面视觉,在所有的设计类型中都能找到它,3D现实主义已是各个领域的大势。
圈中也出现了很多免费或付费的3D预设元素及场景组件,帮助3D小白更快地搭建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组合。
特点:
• 直观感受;
• 立体真实;
• 形态丰富;
▲Izmahsa
▲Mike
▲Tran Mau Tri Tam ✪
▲Vikiiing
▲https://www.awwwards.com/inspiration/3d-hover-number-reveal
实例应用:
各大厂都开始纷纷尝试在产品中加入3D元素,将自家IP立体化,植入到各个品牌静态页面,加深品牌印象渗入。3D技术虽然已经出现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为了保证速度和性能表现,较少应用到产品中,随着软件技术的提升,立体渲染产品将开始慢慢运用到更多的界面交互、H5活动中。
▲闲鱼、QQ、花椒直播的3D启动页
▲得物(毒)的3D空间动效
▲乐无登录页
网易云音乐每年的音乐总结报告都追随着最新的设计潮流,今年还可以自由选择人物形象,增强了用户的主观代入感,以下是每年的设计风格变化:
▲2018-渐变插画、2019-撞色渐变、2020-3D人物场景
▲2020-总结陈词H5
▲总结报告Banner的动效
其中IP立体化最多的当属K12教育领域,除了制作IP周边外,3D效果能适应丰富的运营场景,高度还原现实世界,给小朋友带来最真实的学习互动体验。
▲洪恩识字(3D学习场景)、腾讯开心鼠英语ABCmouse
▲IP在播放儿歌时的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苹果发布的macOS Big Sur除了玻璃拟态的变化,图标还加入了3D维度的拟物视觉层次。
苹果的 mac OS 的人机交互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图标不仅是装饰性的,而且在与用户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该传达应用程序的主要目的并暗示用户体验。”这次扁平化和拟物化的结合,将又要引领一波设计趋势。
2、软渐变(Soft gradients)
过于强烈的渐变不再是趋势,大多数设计师都开始喜欢使用非常简单和微妙的渐变,如果产品的目标用户人群需要轻松温和的视觉环境,那么此风格再适合不过。
软渐变包括背景、阴影、反光,常与线条平面图形结合,应用于界面、网站、图标、icon等设计中。
特点:
• 低调温和
• 微妙渐变
• 清新愉悦
2.1、柔和背景
在设计网站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非常精致,明亮柔和配色方案,混合两种以上的颜色来创造多彩的模糊背景。它使设计看起来非常现代、不打扰、清新而令人愉悦,其中画面内容是主要视觉焦点。
▲Vladimir Gruev
▲Sajon
▲Anton Mikhaltsov
▲Ghani Pradita
实例应用:
▲咔咔、美柚
2.2、柔和阴影
柔和的彩色阴影使UI有了更微妙的深度变化,在图标设计中经常需要渐变或阴影来塑造物体,柔阴影使设计元素更丰富立体,并且它们有助于区分内容之间的层次结构。
▲Ghani Pradita
▲Sèrgi Mi
▲Taro Huang
实例应用:
▲有道数学(已下架)
▲Uki
3、玻璃拟态(Glassmorphism)
去年新拟态掀起了一阵狂热,但这种模拟受到挤压的塑料效果(凹/凸层次感),在用户的阅读性上可能会出现问题,新拟态更适合用在局部的少量元素点缀,无法完整地使用在整套应用程序中。
▲Alexander Plyut
伴随着今年苹果发布的 MacOS Big Sur 操作系统的发布,新的拟物风格正式回归大众视野,整体风格应用了新拟态(Neumorphism)的设计思路,利用大量的毛玻璃质感和大量投影纵深感,能很好的突出前景信息,中和了扁平化图文带来的生硬不立体感。而Big Sur最新的图标也加入了 3D 质感设计,设计语言更为时尚简洁。苹果设计师 Alan Dye 在发布会上也提到了设计风格转变的原因,主要是希望「降低视觉的复杂度,让用户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
而最新的玻璃拟态则更加注重垂直空间 z 轴的使用,背景多鲜艳色彩,在上空使用隔一层高斯模糊的毛玻璃质感,模糊的边界有细微的浅色边框,整体效果就是让元素之间有虚实结合的特殊空间。毛玻璃运用在界面中对关键信息起到强调作用,用户可以看到物体间的层次关系,哪一层在哪一层之上,就像物理空间中真实的玻璃一样。
特点:
• 透气磨砂
• 层级空间
• 简洁拟物
▲引领新拟态风格的Alexander的最新作品也朝着玻璃拟态变化
▲Kostia Varhatiuk
▲Ghani Pradita
▲Ibrahim emran
▲Queble
实例运用:▲毛玻璃视觉可追溯到2007年发售的Windows Vista,而当时的 OS X Yosemite 也大量使用了这种设计语言
▲最新的MacOS Big Sur操作系统
▲图标的变化
4、暗黑模式
暗黑模式是白色界面的相反版本,适用于午夜时分。之前用了很长时间微信的暗黑模式,突然切换成白色界面后,就像吸血鬼见到太阳光般刺眼,果然暗黑模式用久了还是比较舒服的。
暗黑模式和之前经常提到的夜间模式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暗黑模式可以在任何场景下使用,并没有降低对比亮度;夜间模式则专为夜间场景设计,重在降低对比度,以降低在暗光环境下屏幕对人眼的刺激。
特点:
• 突出内容
• 减轻干扰
• 沉浸体验
▲Tom Koszyk
▲Victa Wille
▲Golo
▲https://www.awwwards.com/inspiration/3d-hover-number-reveal
▲Tran Mau Tri Tam ✪
实例应用:
▲有道词典
▲爱范儿(ifanr)
最常使用暗黑模式的车载系统:
▲小度车载
暗黑模式的灵感最早引起大家注意的应该是抖音,在这之前大部分的应用都是白色为主,抖音整体黑色界面带来的沉浸以及轻打扰体验还是很棒的,在这之后也相继出现了以黑色为主的APP设计:
▲MOO音乐(可手动切换颜色模式)
▲Space FM
5、多彩高对比度界面
受Material Design调色板的影响,2020年用户界面趋势的一定不能少了亮色和荧光色的,可以作为主色也可以作为辅色,简约的界面中明亮大胆且对比鲜明的色彩一直都处于增长趋势。荧光色一直是90后喜欢的风格,我个人就非常喜欢荧光色,现在要是谈到该风格的受众主力军可是90后啊。
颜色是为界面添加信息和情绪以及使其看起来美观和吸引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对比鲜明的颜色在白色和黑色界面上都能很快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这种风格已经成为清新、酷炫、数字时代的代名词,而在2021一趋势还将会继续影响UI、平面、广告、插画等领域。
特点:
• 活泼大胆
• 对比鲜明
• 潮流科技
▲Amy Martino
▲Halo Mobile
▲Anastasia
▲Paolo Spazzini
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https://www.theartcenter.nyc/
▲https://www.squadeasy.com/en/
实例应用:
▲GoFun出行
▲开言英语
6、抽象几何元素
从上世纪初开始,抽象构成中的简单几何形状就已经用于视觉艺术中,多用于主背景主题或色彩细节,使用钢笔工具编辑最简单的形状(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加上不同的颜色或渐变,让设计看起来既规则又有趣。
几何图形可以运用到UI设计中 ,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以创建马赛克的效果,形成具有品牌意向符号的记忆点。
特点:
• 规则组合
• 品牌印象
• 重复记忆
▲Johnny Nova
▲Vladimir Gruev
实例应用:
最近看到的一组原色视觉刚好融合了高对比度+几何这两种风格,那就是SHINee的正规六辑合辑《‘The Story of Light’》,采用红黄蓝三色加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大块面积来打造画面空间及变化,带来极具视觉冲击的音乐色彩与魅力。
▲专辑的主视觉
当然,几何形状不止用于色彩图案细节,在UI界面布局中经常使用大块面图形,这种设计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7、极简风
极简设计的前身是2010年代中期精巧又花哨的设计,这种设计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2020年,人们每天需要消化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所以现在用户想要尽可能避免“视觉垃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更简洁专一的界面。
特点
• 专注信息
• 清晰易用
• 简单操作
▲RonDesignLab
▲Quan
▲BAOLIN
▲Gregory Loshakov
谈到极简主义,就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无键趋势,因为按键越少就意味着设计越简洁,而这种简化过的设计将让手势操作和语音交互更为流行。
▲Taras Migulko
▲Gleb Kuznetsov✈
实例应用:
▲夸克浏览器的夸克宝宝
8、将视频应用到UI中
在 2020 年,信息的触达的速度将会变得更快,而视频是很好的载体,各个年龄段的用户都喜欢观看引人入胜的动画,无论是选择通过短视频还是电影的方式来推广产品,都很好地灌输品牌理念,建立与受众群体的关系,加强用户忠诚信任感。
特点:
• 营造氛围
• 类型多样
• 品牌调性
▲Fireart Studio
▲Ehsan Rahimi
实例应用:
▲moo音乐登录页
▲虾米音乐欢迎页
9、插画与3D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艺术插图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仍然很流行,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设计行业,是设计领域中最热的趋势之一。插画的视觉能很好的帮助用户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好,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品牌人物,赋予他人格,为他制造一些故事和冲突,最终帮助我们解决产品问题。这是在产品设计中讲好故事的基础,至于讲故事的方式,在 UI 和 UX 中都有使用,原理一样只是落地方式不同。
在2018年的蜘蛛侠平行宇宙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3D与插画的结合,艺术家保留了人物在美式漫画中的的线条笔触,把“手绘”的细节和质感都放大到了荧幕上,在剧中还采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扩大了视觉张力,分分钟把漫画书甩到面前,让人忍不住惊呼,索尼的艺术家们是怎么把片子做得这么酷!
▲3D人物的画笔触感
▲画面光源处由波普圆点组成的背景
▲纸本漫画书中的“声音词”
▲漫画经典线条
▲Entei Ryu在3D建模使用插画质感
▲Minh Pham ✪在ui界面中的尝试
实例应用:
腾讯旗下音乐平台JOOX最近的概念宣传片,从MG、三维、定格、插画多个风格之间来回切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元的音乐世界。各大视频网站还搜不到,不能直接链接视频地址,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视频号“UoU_Studio”观看完整视频。
在3D开始迅速发展的阶段,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插画作品也可以具备强互动性,而3D插画与动效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奇妙的新方法,希望能够看到未来插画更多的可能性。
10、更多的微交互动效
最后一点,还是要强调动效在UI中的的作用,微交互最早出现在 2018 年,让用户更好地理解系统如何工作,并在引导其获得更好的体验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在 UI 设计中决定了一个 App 或网站是普通还是优秀,从点击反馈、加载等待、导航交互等等,为用户界面设计增加了动态性,交互性和直观性。
动效起到的作用:
• 引起人们对应该做什么或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关注;
• 创造流畅和视觉愉悦的过渡;
• 带给使用者美观的享受;
• 指导我们进行复杂的操作;
• 确认用户使用旅程中的操作。
▲Jakub Antalik
▲Forever D.
▲Kingyo
▲Eugene Paryhin
▲Leo Natsume
▲Taras Migulko
实例应用:
▲GoFun选择车辆后的页面转场动效
结尾:
2020的趋势在满足用户的美学要求上,侧重内容和感情表达,还会根据不同设备载体、新的技术而变化,为用户提供最大程度的丰富体验。
借用Adobe设计副总裁 Jamie Myrold 的一句话:如今设计师要思考的,绝不仅仅是设计一款App、网站或设计工具。我们要思考的是人类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打造真正人性化、多元化与包容性的设计。
设计趋势还在快速增长变化,有些趋势总能长期霸屏,未来还将迎来更多新技术,每个设计人员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不管哪种趋势最受欢迎,最重要的是如何学习并合理地运用到产品中,以产生最大的设计商业价值。
文章来源:UI中国 作者:_阿丹a_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迪士尼的12条动画基本原则是传统动画中最有价值的原理之一。它出自Johnston和Frank的书《生命的幻觉》。虽然这些原理最初是为传统动画(例如角色动画)设计的,但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其中的一些原理应用于UI动效上。
在动画中,挤压和拉伸表示对象的重力,质量,弹性。当场景中的弹球撞击地面时会被挤压。在UI界面中,挤压和拉伸非常适合与按钮相结合。
例如,按钮的按下状态为挤压。通过控制挤压和拉伸,我们可以轻松地定义按钮的状态。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应用于界面上的所有的交互式元素。
应用于按钮上的挤压和拉伸
应用于侧边栏的挤压和拉伸
预备动作为用户展示了即将发生的事情。就像奔跑开始时,我们的身体会先向后倾,然后才是加速跑,这就是预备动作。在UI动效中,悬停状态就是很好的例子。每当我们将鼠标悬停在元素上时,某些元素都会做出反应,表明它是可单击的,并且当您单击它时会发生某些事情。
悬停互动通常会告诉我们接下来有一个动作发生
涉及水平滚动的界面通常会显示下一个元素的一部分,该元素会出现在滚动/滑动中
在传统动画中,时间由绘制的帧动画来控制。帧数越多,动画将越流畅和越慢。时间还可以表现对象的情绪和性格。
时间也是所有UI动效最基本的属性。定时和缓动功能在动效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漫长的过渡会使您的用户等待太久。另一方面,如果动画太快,用户可能会错过一些东西。通常,大多数界面动画在200到600毫秒之间。诸如悬停和反馈之类的交互约为300毫秒,而诸如过渡之类的复杂动作约为500毫秒。您可以参考Material Design,其中对每种类型的动画的持续时间都有很好的解释。
右侧的过渡会使用户等待太久
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对象都遵循缓动效果。换句话说,物体的运动并不突然。就像自由下落的物体会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加速。
向UI元素添加缓动效果可以使它们看起来更生动自然。制定时间节奏和缓动标准可以让你建立一个高效的动效库。
右侧添加了缓动效果,所以看起来更自然
转场,它包括如何将对象放置在场景中,如何以及何时进行每个动画等等。它将用户的注意力引向场景中最重要的对象。
对于UI界面,转场决定了元素的放置位置以及在发生交互时如何对元素进行排版。它将用户的注意力引向最关键的元素。
这是一个音乐类的APP,转场动画将歌曲封面和名称放大置顶,并让“喜欢”按钮单独出现,让用户一目了然
从高处抛出的球遵循了抛物线的路径——弧线会让事物更自然。在UI界面中,使用弧线运动会比使用直线运动更加的自然,要突出元素运动的路径时可以使用弧线。
弧线运动更加生动自然
在动画中,辅助动画用于强调场景中发生主要动作。例如,角色的头发在行走时的微妙移动,或者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
在UI界面中,辅助动画可以使主要动作更加突出,这在向用户反馈信息时非常有帮助,所有微交互的作用均基于此原理。
辅助的例子动画让点赞效果更饱满
场景中的重要角色必须具有吸引力,通常会将某些动作进行夸大以引起更多关注。
在UI界面中,重要的交互作用也需要更夸张一些,以引起用户的注意。下图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悬浮的按钮在静态状态很显眼,因为它的颜色更重,并且悬浮在所有元素之上。当发生任何交互时,夸张的动画让它可以占据整个屏幕,使其吸引力更上一层楼。
占满全屏的夸张动画
夸张的支付按钮更吸引人的眼球
试想,如果你坐在三轮车上,当车前进的时,身体会短暂后仰,然后也会随之前进,我们称之为延时。突然刹车时,又会由于惯性运动身体向前倾然后回来 。
在UI界面中,同样可以在元素静止之前添加惯性运动,以使它们感觉更自然。不同元素直接也可以添加延时效果,让动效更细腻~
窗口放大时添加了惯性效果
图像和文本添加了短暂的延时效果
文章来源:UI中国 作者:设计师深海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编辑导语:在一个团队里,成员之间“协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一些岗位没办法完全理解设计师的想法,多沟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在出现问题时,现在自己的环节找找问题,再进行沟通;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精准还原设计稿的环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UI设计师作为展示产品形态的执行层,产品上线前走查视觉与交互还原是必经环节。
设计师可能都遇到过一个问题,作图时连一像素的分割线都纠结好几次,但是开发完的效果却不尽人意,UI验收不通过;然后前端这边委屈的想拿出藏在键盘下的四十米大刀找你来血拼。
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设计师与开发哥的一些对话,关于对齐、大小、间距等设计还原问题经常会讨论很久;甚至有时会觉得,几个像素的间距是不是有必要这么纠结?
「还原」是指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或形状,互联网中的「设计还原」是说开发后实际界面和设计稿效果有偏差,进行设计校对。
一直以来,设计验收都不太受重视:
不同的项目类型还原度也不同:用户产品>B端产品>后台;对于用户产品最好是能做到像素级还原。
在这个快速发展、迭代、更新的时代,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重视度越来越高,而其中的产品设计还原也成为了工作流中重要的一环。
我相信每一名UI设计师,心里应该都有一个前端能100%还原设计稿的梦想,毕竟那是我们艰苦奋斗的劳动成果。
而视觉还原的高低与否,则直接取决于设计——开发——测试这些环节的协作质量;不仅仅影响上线产品的用户体验,还影响着作为产品设计最后一环的工作质量。
经过走访UI/UX设计师、前端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的还原设计图的工作场景。
深究原因后,线上效果的失真率其实涉及到设计、前端开发、测试这三个环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了解开发依据哪些规则还原设计稿,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重中之重,设定好每一个细节规则,后期落地还原时才会将页面的失真率降到最低。
UI 设计中,设计规范是设计还原一个关键步骤;一个好的规范应该是高效的、简单易懂的。
设计规范通常可以把颜色、字体、组件等内容制定成规范,不仅仅保证视觉的一致性,也极大方便样式和组件的复用,后期的维护和开发;在规范的辅助下,开发在搭建全局共用控件时规则更加清晰明了,如按钮、行间距、字体大小、色值等等。
3.1.1 色彩规范
颜色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颜色的运用与搭配决定设计的品质感;在 UI 设计中,颜色的使用规范主要在于:品牌主色、文本颜色、界面颜色(背景色、线框色)等。
3.1.2 字体规范
文字是APP主要信息的表现,尤其是新闻阅读、社区APP等制定标准的设计规范和良好的排版方式,用户使用APP也觉得毫无疲劳感,这一点很重要。
不同的字体气质不一样,并且不同场景下带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字体的设计效果,然后在设计规范中注明;主要规范标准字的大小,标准字要注意跟上文的标准色进行组合,突出APP重要的信息和弱化次要的信息。
3.1.3 图标规范
在 UI 界面中,具有标识性质的图形就是图标。作为 UI 设计中重要的设计模块,产品的每个页面中都有可能存在图标。
设计规范中,图标一般按照用途分为两类:应用图标、功能图标。
图标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不同的状态:如常态、选中态、点击态等。
应用图标:各种应用程序的识别标志,在应用商店里下载的一些应用程序的标志。
功能图标:规范中最好标明图标格式与使用方式。比如 Web 设计,图片可以使用 iconfont 管理,可生成代码交付给前端开发;如果是原生 APP,那么需要标注图标导出格式与尺寸。
3.1.4 图片规范
图片作为界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标明尺寸规范,分为不同用途的种类。
3.1.5 控件规范
控件是指产品界面中可操作的部件,与组件是有一些区别的:控件翻译为 Control,组件翻译为 Component。
通俗的解释说法就是组件为多个元素组合而成,控件为单一元素组合而成。
常用的 UI 控件(Control):按钮、输入框、下拉列表、下拉菜单、单选框、复选框、选项卡、搜索框、分页、切换按钮、步进器、进度条、角标等。
3.1.5.1 按钮
按钮有 5 个状态:正常、点击、悬停、加载、禁用。
需要在规范中分别罗列出这五个状态,标注上对应的按钮填充色、边框色、圆角值、按钮宽度和高度,按钮文本大小、颜色值;如果是图标按钮的话,除了上述参数值以外,还需要标注 icon 和按钮文本之间的间距,icon 图标的大小。
3.1.5.2 输入框
用于单行信息录入文字上下居中显示,支持键盘录入和剪切板输入文本,对特定格式的文本进行处理:密码隐藏显示、身份证、卡号分段显示,标注宽高。
3.1.5.3 选择
选择可分为单选与多选,并且也有五种不同状态:未选择、已选中、未选悬停、已选失效、未选失效项,规范中需展示出所有效果状态。
3.1.5.4 进度条
用于向用户展示步骤的步数以及当前所处的进程。
3.1.6 缺省页
常用的 UI 组件(Component):表格、对话框、提示条、气泡提示、日期选择器、多级选择器、标签输入框、组合框、上传等。
如果UI忽略规范,前端在不知道有可复用组件的情况下,很可能每一次都要手动书写代码;写的代码越多,遗漏掉细节和犯错的可能性越大,导致效率降低。
最关键的是——对于今后的迭代,前端又得一个页面一个页面修改。
3.2.1 组件的好处
统一性:
高效性:
延续性:
3.2.2 组件化的特点
3.2.3 组件化分类
我们根据当下现有的业务场景和对往后一段时期的业务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将组件库的组件类型分为通用组件和业务组件;一般业务组件库是不对外的,所以在Ant Design官网只能看到通用组件部分。
3.2.3.1 通用组件
指适用范围广,扩大频次高,可重复使用多个业务且不包含业务逻辑。某些导航栏,按钮,吐司,弹窗等。我们将通用组件细分为五个子类别:基础组件,导航,数据录入,数据展示,操作反馈。
2.3.2 业务组件
这类组件对比通用组件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含了一系列业务属性,跟产品功能有重叠的关联性,因此影响到适用范围可能仅限于于1〜2个业务系统或特殊场景,且复使用频次不高。毕竟使用场景特殊也有限,放出参考意义不大。
2.3.3 组件化搭建流程场景
组件化的搭建在两种场景下进行:
1)产品立项前就开始组件化,在产品0到1之前,拥有一套组件和设计规范。设计师可以从以前项目的组件库和设计规范直接套用并修改,这样项目前期设计做起来更加方便且省时省力少挖坑。
2)产品经历过0到1后,产品趋于成熟,这个时候开始做组件化。组件化搭建最多会有六个步骤,分别为:梳理类目、场景走查、问题分析、方案设计、生成插件库、验证开发。
具体的组件化设计升级流程我总结成了下图:
当团队搭建完成组件化之后,接下来就是成员间的使用,这一过程有业务需求产生组件模板、组件模版形成页面、页面形成页面流程和页面流程形成用户体验。
组件库重建之初无法一应俱全,是需要后续设计师不断的维护与迭代的。
关于设计输出,现在很多像蓝湖、zeplin、Pxcooker这种标注软件把设计师从手动标注解救出来,往往把视觉稿在蓝湖一扔就完事,前端开发完界面视觉还原度还是不高。
因为标注软件只能负责生成元素的尺寸、样式,遇到复杂样式即使你反复衡量的一些像素,开发还是会漏掉——这样很有可能出现视觉灾难。
所以,一些复杂而又关键的页面我建议可以贴心的做些手动标注,主动告诉开发重要性和注意点。
我们现在工作中会有两种标注情景:
3.3.1 运营标注
因为很多数据是后台传输到前端,有图片、有文字,每个内容都需要给运营设置一个上传标准。
3.3.2 开发标注
开发标注是从设计稿落地成代码的主要参考,除了蓝湖提供的标注,我们还需要写一些重要部分设计说明,例如:模块区分、局部特殊设计(该内容根据自身产品而确定)。
3.3.2.1 常规手动标注
3.3.2.2 特殊模块/页面划分说明
复杂的表单设计,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复杂页面,根据页面的布局进行原型化示例,帮助前端更好的搭建代码框架。
关于切图,切图之前应跟开发确定好输出的格式和尺寸,确定应该用 SVG,一倍图或是两倍图,SVG体量小渲染质量好,单色使时还能替换颜色;PNG则通常用在实景图,一倍图和二倍图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输出。
如果要做分层动画,那我们就涉及到分层切图,如果桌面端和手机端样式差别较大,那我们需要和开发沟通好如何实现,是否需要特殊切图;所有的特殊切图合特殊样式,我们都应该提前跟开发沟通好。
设计-开发这个环节的协作质量对视觉还原起着决定性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本身的工作性质,我们和开发之间沟通是个棘手又麻烦的历史遗留难题;设计师与开发鸡同鸭讲从而导致视觉还原度低下的局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设计师能够了解一些基本的开发术语以及开发流程,就可以更好的打破沟通隔阂。
那网页设计稿的实现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
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3.5.1 设计师的要了解的「盒子模型」
3.5.1.1 什么是盒子模型
在开发的工作流当中反复提到的盒子模型。虽然不需要完全了解前端是怎么通过代码来落地你的设计稿的,但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盒子模型」。
「盒子模型」是前端的基础知识,在「盒子模型」理论中,页面中的所有元素都可以看成一个盒子,并且占据着一定的页面空间。
一个页面由很多这样的盒子组成,这些盒子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掌握盒子模型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理解单独一个盒子的内部结构,二是理解多个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3.5.1.2 盒子模型的组成
每个元素都看成一个盒子,盒子模型是由 content(内容)、padding(内边距)、margin(外边距)和 border(边框)这 4 个属性组成的;此外,在盒子模型中,还有宽度 width 和高度 height 两大辅助性属性。
举一个真实界面示例,我们在浏览器中打开「开发者模式」可以看到网页的样式代码以及当前界面是如何通过「盒子模型」来布局的。
前端并不能简单的像UI画图时一样,随意地拖放一个可见元素到某一个位置;他们要通过把每一个元素装进一个「盒子」中,再去界面中定位它所处的位置。
3.5.1.3 了解盒子模型对于UI的好处
当你摸清了前端是如何布局实现你的设计稿后,你在作图的过程中就会开始懂得站在落地的角度思考问题,善用「盒子」,将界面中每一块布局「盒子化」。
我举一个示例,如果我们不使用「盒子」,当我们在做一个卡片时,前端并不知道UI是如何定义每一个元素的间距;比如,然后将这一个间距套用在他也不知道应该设置为多高的「盒子」当中。
所以UI在出稿时就带入「盒子模型」思维,合理地构思好每一块元素的布局,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在输出页面时,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在前端落地时辅助前端准确还原。
优秀的设计离不开开发人员的落地支持,作为设计师,协同开发人员完成设计落地也是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做好以下几点,站在开发人员的角度为他们“多想一步”,高质量的设计还原指日可待。
在进行设计还原的时候我更希望大家把设计评审的环节重视起来,之前也有详细的讲到过《如何进行设计评审》的,因为我认为评审对于设计还原的意义是把问题前置化。
通过设计评审可以把改版视觉变化最大的地方和开发说明清楚,这些改版布局框架改变都会增加开发工作量;这个环节把握好了,那基本都能实现出来,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前期忽略了一些后台数据的问题。
有些细微的地方需要我们特别像开发说明,也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实现时候就减少出错;像开发走读的时候,只把关键核心点,规则讲清楚;我们前面每走一步,都是为了后面我们检视还原度的时候要轻松一些,开发也轻松一些,就比如前期基础没打好,后面深入很难。
设计师做好会议记录(记录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达成的共识),并且在会议结束后以邮件形式发送前端们,抄送产品和运营,确保会议内容的传达到位;让设计师与前端工程师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提升工作效率。
在开发紧张环节中,即使我们前面所有工作都准备好了,也很难避免开发不找我沟通;这时候我们要积极回应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处理问题。
比如某些难度大一点的页面,开发实现效果和设计稿差异不小;那么这时候,开发会截一张他们实现的效果图给你看,这时你就要仔细去找问题,不要一口咬定就是开发的原因;先沟通具体原因,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如果是标注出现问题,比如标注标死了,页面不灵活,适配局限性很大。
在视觉走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test环境下的页面和设计稿拿出来对比,走查头部、尾部等位置是否完整统一,按钮样式、反馈状态、报错等样式是否统一;是否有缺少的场景和状态,根据任务流程对场景和状态进行排查,保证设计的完整性。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视觉走查方法:
1)大家来找茬法
验收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开发实现后的效果截图,然后再去和设计稿做对比。
我们可以直接把截图放在设计图上方,降低透明度,大致比对下,就知道哪里不太对,然后再具体标注需要修改地方的参数。
2)页面重构走查
走查还原的时候,在Chrome浏览器的空白处右键点击检查,找到里面的Computed窗口,我们可以找到具体的文字、间距、投影等属性。
有时候一些比较细微的调整,我们可以双击具体的数值进行调整,调整到自己满意之后再给到具体的数值给开发;这样就不用在我们摇摆不定的情况下,造成双方的困扰
4.3.1 确保可用性
设计任务流程,进行设计走查,在移动App端,我们所设计的应用是建立在手指点击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使用的。
我们的手指不像鼠标一样能够精确定位和响应,所以我们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确保可点击的区域能够较为明显的识别。
4.3.2 确保易读性
文本内容是大部分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本的排版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说中文排版不好看,那是因为你不会用中文排版的方式去做排版);确保文字清晰、易阅读是在文字处理上的必须保证的。
在众多设计原理中,格式塔原理一直被广泛应用,它可以很好的梳理界面信息结构、层级关系,从而提升设计的可读性;在自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原理检验页面中的元素是否符合标准。
4.3.3 反馈机制
当用户和产品需要交互时,会使用不同的模式反馈信息或结果,为用户在各个阶段提供必要、积极、及时的反馈,避免过度反馈,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打扰。
常见的三种反馈信息如下,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自查是否有反馈、反馈是否传达清晰,是否对用户有即时的响应等细节
4.3.4 动效还原
动效这块是产品中比较高规格的一个存在,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不能随意加入多余的动效,导致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在我走查的经验多了以后,发现 最容易造成落地页面与设计稿视觉差异的,其实就是颜色与间距还有图标的视觉错觉。不要小看这两个细节元素,把控不好它们会让落地页面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进行页面还原的可以着重对比一下几点:
4.4.1 分割线
在验收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割线的问题,分割线是在所有屏幕上都是1px,但是很多程序员没有注意这个,或者说设计师在开发前没有特别说明;程序员就写成了1pt,因为pt是1x下的单位,px是实际单位。
所以在做分割线的是,单位需要是「px」,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屏幕的分割线都是1像素。
下面主要以3个主要场景来分点解释分割线的标注:
4.4.2 投影
阴影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让主元素和其他元素从背景中“弹出”并拥有深度,更好地将信息层级呈现给用户。
常规投影与弥散阴影推荐使用css代码完美实现;特殊情况下还需提前与开发人员沟通权衡各种方式的利弊,选择适合项目产品的实现方式。
结合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和与开发人员沟通的心得,实现弥散投影的方法,可以通过两个方法实现:
1)切图对接开发人员
虽然切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切图也有一些弊端,因为每个卡片都使用切图的话,会使开发的包变大,可能会出现加载慢、闪退等情况,这些体验也是很糟糕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务必要提前与开发人员及项目人员沟通好。
2)CSS代码实现
常规情况下,效果都比较好,但是也会遇到一些遇到异常情况,比如不规则形状,通常用代码也比较复杂,这个时候需要提前与开发人员沟通切图情况,避免后期一些问题。
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下游的工作,达到一个高效的沟通。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要懂得“权衡利弊”,提前与开发人员沟通到位;只要是适合自己公司项目且能够高效还原设计稿的方法,都是值得一用的。
4.4.3 文字行高
文本间距也是影响落地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文本间距指的是——纯文本与其他元素之间的间距。
UI出稿时应该注意 文本行高可能导致前端的测量误差,文本间距主要的原因是 sketch 与 ios 系统中字体的行高不同;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手动调整 sketch 中字体的行高,业界常用的行高是字体 size 的1.2或者1.4倍,实际这两个值都是够不准确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行高(line-height)。
我以 Sketch 为例,当我们设置了一个70px的文本,Sketch 会默认给我们设置文本为98px行高,文本的上下会包含一定的空白像素。
如果UI不设定行高规范,落地过程中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行高的解决办法:
面对行高的问题,我一般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输出规范行高(可以是x倍行高,也可以是具体的行高值,如28px的多行文本行高为40px),和前端进行对接落地。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手动调整 sketch 中字体的行高,业界常用的行高是字体 size 的1.2或者1.4倍,实际这两个值都是够不准确的。
最近看到了一个新的公式可以同步开发根据字号设置行高。
设字号为x,行高=x+2ceil(x/10),ceil()的意思是向上取整数 L(行高) 比如:12 + 2 * ceil(12/10) = 16。
注意这里适用于单行行高,由于多行涉及到的排版问题不仅仅是行高带来的,有机会的话可以单独聊一下。
推荐DoraemonKit 是一个功能平台,能够让每一个 App 快速接入一些常用的或者你没有实现的一些辅助开发工具、测试效率工具、视觉辅助工具;而且能够完美在 Doraemon 面板中接入你已经实现的与业务紧密耦合的一些非通有的辅助工具;并搭配滴滴的dokit平台,让功能得到延伸,接入方便,便于扩展。
4.4.4 视觉重心修正
在设计上为了保证界面的视觉平衡,往往不是设计软件直接精准对齐,我们总是会通过调整间距、大小或者角度补齐一些负空间,让画面保持视觉平衡。
还有设计中通常向右箭头来表示模块入口,当我们把箭头和文字右对齐,箭头视觉上会更外突;这时候我们会往里面缩进1至2像素,但是切图完给完全不知情的前端后,设计师要主动讲解一下,或者写进规范里。
项目会有些需要展示logo的地方, 有的圆形、有的长方形、有的纯文字,尺寸差距比较悬殊。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给他限制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以内,再根据logo本身的体量来调整图形的大小,处理好logo的视觉平衡。
特殊场景在设计过程中常常会被忽略,等到在现实中碰到才会意识到缺失异常状态会非常尴尬,所以大家在完成主流程设计后,一定也要考虑到特殊场景。
大家可以参照以下几种场景对设计进行自查优化调整:
1)网络异常
考虑到网络异常情况时,通常产品会通过异常状态页面或者交互反馈来告知用户当前的异常状态和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方案引导、刷新、toast)。
2)服务器异常
服务器异常状况较少出现,时间也较短,通常不提示具体原因,设计处理方式为在新页面展示缺省页,文案+插画的形式给予用户提示及重试引导。
3)空状态
空状态指的是页面中无内容,主要的几个情况,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给出文案+插画的表现形式引导用户:
4)内容缺失
内容缺失展示效果的考虑,设定页面图片缺失的占位图。
5)加载页面的表达方
考虑网络加载或者数据加载的时候会等待几秒钟,通常产品会有一个简单页面的占位图形式来减轻用户在等待时的焦虑感;可以是loading,也可以是整体页面的刷新动效。
设计还原的时候最后还还看一下不同机型适配的问题。保证不同机型的界面呈现效果一致。
4.6.1 动态眼光
手机适配的时候很多设计师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750*1335的屏幕上做的设计图;但是适配到640*1136的屏幕上就有元素放不下,所以设计师在出图时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考虑问题。
知识点:在简单的界面中,由于本身界面的内容比较少,确定位置就会比较难,因为要考虑到不同的界面内容要怎么放才能保持视觉统一;这个时候可以先将界面中的信息分成不同的几个部分,先保证每个部分内的固定内容,再确定自适应的内容。
4.6.2 固定适配内容
在简单的界面中,由于本身界面的内容比较少,确定位置就会比较难,因为要考虑到不同的界面内容要怎么放才能保持视觉统一;这个时候可以先将界面中的信息分成不同的几个部分,先保证每个部分内的固定内容,再确定自适应的内容。
4.6.2.1 图标或按钮
4.6.2.2 搜索框
4.6.2.3 Y轴间距
一般来说,Y轴的间如果在相近的组件里,都会是固定的,不会有变化。
4.6.2.4 图片
像这种图片的列表或者,十字纵横的头像或文字,大小都是固定的,变得会是间距或者数量,如下图所示:
对于比较复杂的模块,快速找到将以上所说的固定因素和自适应因素,除了能够让标注效率大大提高之外,还能够找到合适的适配方法,避免出现开发完成后才发现某机型适配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4.6.3 自适配内容
自适配内容也给大家梳理出来。
4.6.3.1 文字弹性适配
文字流指在多行文字的情况下,文字数量变化会影像页面布局和元素大小,如下图所示:
文字弹性适配一般涉及的是宽度适配,宽度适配普遍使用的是间距适配,即定好左右页边距,中间弹性拉伸。
当文字左右两边有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标明文字可显示的范围,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显示几个字——这种方式可以做到较好的适配,也是做快速常用的适配方法。
4.6.3.2 banner
这里说的图片是指banner或者feed流里的图片,适配的方法大多都是自适应,界面中的元素间距和数量不变,元素尺寸进行等比缩放,比较适用于固定比例;但尺寸随屏幕宽度变化的元素,如下图所示:
对于比较复杂的模块,快速找到将以上所说的固定因素和自适应因素,除了能够让标注效率大大提高之外,还能够找到合适的适配方法,避免出现开发完成后才发现某机型适配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假设视觉还原上真的出了问题,首先要寻找原因,是自己没做到位?还是对方没理解你的想法?
我感觉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法去做:
设计团队内部先弄明白改版的意义,画好标注色值、像素的示意图和文档,做好产品原型等任何能让对方不需纠结,直接可以上手的工作。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尽可能的多做思考,完善设计稿;尤其是边界情况,把自己的问题留给自己,这样可能产生的设计还原问题就会大幅减少。
多向开发同学请教,即便遇到技术确实难以实现的情况,不要逃避或者过于固执,了解具体原因,不断累积自己的技术知识;自己的专业、努力是赢得程序员尊重的前提,赢得他们的尊重你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话题,每个公司都会有其实际情况存在,团队越大,情况越复杂。
设计师团队或者个人的话语权如果很弱,确实会面对十分被动的处境;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话语权是赢得的,而不是赋予的;想要改善被动的局面,要认清所处的环境,问题的症结,调整定位,并付出努力;只有证明了设计确实能够解决问题,甚至驱动商业价值,才会逐步提升话语权。
完成一项任务时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思维模式是否统一,设计师在乎用户体验,工程师只在乎开发成本,那问题没办法达成一致是很正常的。
想要让大家认同你的看法,就要在平常不断的潜移默化影响别人;比如没事多跟公司其他人聊产品、聊体验、聊感受,慢慢给他们灌输体验的重要性。
只要你的话题有趣,人有趣,没有人会拒绝跟你聊;时间长了,整个团队的思路就会有所转变。
设计师自己可以先按优先级去排布还原顺序,看这1像素是否对当前产品重要性。
在搞清楚产品进度、优先级的情况下,记录所有还原问题,自己标记优先级,整理完毕后一次性给他,再跟程序员解决方案和时间;也可以与开发同学共同摸索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清单模式,标明问题,修改建议,重要层级,根据实际情况详细说明或者简要说明,能够当面沟通更佳。
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是有效的润滑剂;好的合作关系如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哪怕多年后回想起来,也应该是一起冲锋陷阵的光辉岁月。
设计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整个项目流程中的位置,不卑不亢,把麻烦留给自己,不要推卸责任或者互相推诿,逐步打造自己的声誉和气场。
一个优质的项目落地是各部门协同合作的成果,就像我们玩游戏,后期高质量的输出也需要前期优秀的辅助来打铺垫。
在“协同作战”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规范、标注和走查的方法来主动推动项目的进行;不仅可以让设计稿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也可以提升我们协作能力和对环节的把控能力。
任何问题只要多交流,会避免很多阻塞情况;出于设计师的角度当然都希望每一张视觉稿得到100%的还原;因为用户只看你上线效果,但是往往排期紧张需要一些取舍,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最好。
在后期视觉验收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程序员,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怎么样的验收方式会更方便开发修改,减少重复返工的次数,情愿验收标注的时候多花10分钟,也要把修改意见写详细,帮开发节省时间,反过来也帮我们自己减少了二次验收的成本。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郝小七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文章来源:tob.design 作者:三鱼先生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在AE的窗口中打开“效果和预设”面板,所有和文字有关的效果都在动画预设中的Text文件夹内,共十七种动效类型
将动效预设拖动到对象上,即可应用动效。
十七种类型分别为:3D文字动效、入场动效、离场动效、模糊动效、曲线动效、表达式动效、填充与描边动效、图形动效、亮度与透明度动效、机械化动效、多样化动效、多行文案动效、拟态化动效、路径动效、旋转动效、缩放动效以及字间距动效。
有些效果可以相互叠加组合,理论上我们能做出成百上千种不同的效果。
文章来源:UI设计 作者:设计师深海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最近公司在梳理整个产品在用户体验层面上可优化的问题,然后汇总整合。公司的交互专家就提出可以利用尼尔森可用性原则来将所以问题归类,进行整合。
What?尼尔森可用性原则是什么这么厉害?虽然之前也有听到过这个原则,但是具体的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于是打开百度开始搜索……
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一位人机交互学博士,于1995年1月1日发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则」。十大可用性原则分别为:状态可见、匹配现实、用户可控、一致性、认知易取、防错、高效灵活、优美且简约、容错、人性化帮助。
十大可用性原则既可以用来指导Web端,也可以指导移动端,当然其他涉及交互的场景也同样适用。
知道了这些基本信息之后,也看了一些其他大佬对可用性原则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接下来我自己罗列一些具体案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些原则。
系统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与合适的反馈,以此让用户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个人理解:产品应该清楚地告诉用户任务当前的状态、流程进度。
案例:
「状态加载」是最简单的状态可见的展示,告诉用户当前是加载状态,让用户在等待过程中不会焦虑
「未读提示」让用户知道有需要了解的信息还是未读状态,让用户可以及时了解
「更新提示」在视频、阅读、电台等产品中会用的比较多,让用户实时了解更新状态
外卖配送信息、快递物流信息的显示也是状态可见的一种
「操作提示」可以帮助用户知道自己已经操作成功,并且在有效进行中
系统应该说用户习惯的语言,比如:用户熟悉的单词、短语和概念,而不是系统导向的术语。遵循现实世界的约定,使信息以自然且合乎逻辑的顺序出现。
个人理解:产品的文案提示应该是用户熟悉的语言,设计风格应该符合目标用户的喜好,信息的呈现尽量贴近真实世界。
案例:
「特有风格」在二次元、金融产品、某类人群专用产品等会表现的更突出,特有的设计风格和专业的术语会让用户对产品更有信赖感
「模拟现实」在运动软件、AR游戏中比较常见,让用户更有真实感
当用户错误地选择了的某个功能后,系统需要提供一个明确的「紧急出口」,来让用户离开其不想要的状态,而且无需额外的对话框,支持撤销和重做。
个人理解:当用户误操作之后,可以有撤销重做的选择,可以后悔。
案例:
「返回、关闭」就是最常见的让用户可控制的按钮
「撤回」某些聊天软件的几分钟内信息可撤回并且支持重新编辑
我们不应当让用户去怀疑不同的语句、状态或操作是否在表达同一件事。设计需遵循平台的惯例。
个人理解:同一个产品需要统一的设计规范,同类型的产品也应该遵循基本的用户习惯。
案例:
「规范统一」是指风格统一、交互统一、视觉统一
「同类型统一」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没有压力
PS: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操作有些不一致,切换使用会稍微不习惯
通过将对象、操作和选项进行可视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用户不需要记住对话框中某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信息。系统操作的指示信息需要易于被用户发现和获取。
个人理解:就是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呈现出来,让用户直接确认就行。
案例:
「历史记录」保留用户的查看和搜索信息,方便用户后续查看
「关键信息」在购物车中的显示非常重要,可以方便用户直接确认下单
「观看记录」在读书、视频类的产品中非常重要,不需要用户去记忆上次看到的节点
文章来源:UI设计 作者:IAM苍苍君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本屋文具大赏,又被誉为“文具界的奥斯卡”。从2013年开始,文具大赏今年已经有9届了,每年都在二、三月公布,想在开学季购置文具的小伙伴,千万别错过!
据说,今年的大赏由11位评委参与,他们对参选文具的设计、功能和想法等方面进行打分,共选出40个文具,分别有特等奖、设计奖、功能奖、创意奖。
下面,数艺君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注意捂好钱包)
特等奖
吴竹吸墨空笔
今年获得全场大奖的是吴竹吸墨空笔。这是一支不带墨水的空笔,被称作“彩墨神器”!
整套由四个部分组成:空的笔杆,吸墨水的内芯、笔栓、小贴纸(可以把你制作的墨水涂上去,贴在笔杆上用于区分)。
上墨水的操作非常简单,海绵内芯拆出来,插进墨水里,吸到80%左右再装回笔壳,搞定!
对,除了墨以外,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有,你可以用内芯吸附上任何喜欢的颜料、墨水,然后你就有了一支自定义的笔。
功能奖
回转印章机
回转印章机也是一个很神奇的产品,可以帮助那些不擅长绘画的朋友印出可爱的图案。
有很多个图案可以选,选完就直接印在纸上,跟手写的简直一模一样,是喜欢做手账的手残党的福音!
印章使用的颜料是油性的,可以拿一支水性笔给图案上色,不用担心颜色混在一起。来看看上色的效果吧,反正不会做手账的数艺君也心动得不行了!
最关键是,可爱俏皮的图案特别多,据说有上百种文字、图案,应用场景广,可以左滑下方图片看看哦~
创意奖
便携便利贴
这款便携便利贴从外观上就担得起创意奖这个头衔了!数艺君第一反应还以为是一支笔,没想到竟然是便利贴!
这款便利贴的创意在于,把一本一本的便利贴变成了卷轴。而且,在硬壳卷轴的保护下,便利贴还不容易破损。
一管里面有两个卷轴哈,就是说可以装两种便利贴,如图,一种红的一种白的。
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把便利贴卷轴从保护壳里抽出来,拉出一截,撕下来,就可以贴上做笔记了。
还有一个贴心的设计点就是,这个便利贴中间70%的部分是有粘性的,两边边缘没有粘性。这样就可以拿着两边没有粘性的地方,对准了位置再贴。
种类也很多,共有12种便利贴,有6种搭配供选择,看这个效果,还挺实用的~
设计奖
双层透明笔盒
虽然说透明笔盒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款笔盒的特色在于外层是透明,里边放置了一个布袋,更便于收纳了。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曾被透明笔袋“一目了然”的功能吸引到,但大部分透明笔袋很难做到分层归类。而这款透明笔盒就将以上两点都兼顾到位了。
便签奖
可剥离荧光贴
这款便利贴从外观上特别是涂改带,但功能上完美解决了荧光笔标记笔记时,画错的尴尬问题。
半透明的荧光贴纸,可以撕下来贴在书上的重点知识处,觉得不合适,或者复习完毕后,还可以不留痕迹地撕下来,图书又恢复了崭新的状态。
不想在图书上写字,也可以写在这个半透明的便利贴上~再也不用担心在书上写错别字啦!
办公文具奖
TEAM-DEMI 文具套装
这套文具包装沿袭了极简风,纯色的小盒子中,包括剪刀、胶带、订书机、美工刀、胶水、直尺、卷尺以及SIM卡取卡针。
配合磁吸设计,包装盒可以作为收纳盒,收纳文具时做到完美嵌入,这种设计真让人难以拒绝,自用和送人都很有档次。
橡皮奖
多边形橡皮
本次大赏中,造型最“古怪”的产品莫过于这款多边形橡皮了。它以折纸艺术为灵感,配合3D技术,造就了多边形橡皮。
橡皮共有45个尖角,使用完一个角之后,会产生新的一角。一块橡皮都花了这么新奇的技术,不愧能获得这一单项奖。
在官方发布的视频中,这块橡皮可以擦除单词中的字母。因此,从功能上来说,这款橡皮更适合那些铅笔绘画等精细作业的人使用。
文章来源:UI设计 作者:数艺设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