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UI设计主流风格:技术与情感的共生之道

高劲 行业趋势

一、新拟物主义:扁平时代的质感回归 新拟物主义并非对传统拟物设计的简单复刻,而是融合扁平简洁与真实质感的进化形态,通过轻量化光影与材质表达,降低用户认知门槛的同时增强交互反馈感。 核心特征 •克制的质感表达:摒弃过度仿真的皮革、木纹等厚重材质,转而采用玻璃、纸张、液态金属等轻盈质感,搭配 0-15% 透明度的柔和阴影构建空间层次。例如小米澎湃 OS...

5个步骤做好设计升级

高劲 行业趋势

现在很多品牌和产品都热衷于升级设计,初衷大多是想让品牌与时俱进、让产品更好用。但实际情况呢?不管是小米花200万升级logo,还是大厂APP改版升级,用户们总会有各种评论——翻翻社交媒体或应用商店,满屏都是“新设计丑爆了”“还不如老版” 之类的吐槽。其实从品牌LOGO到产品APP设计,只要一改动,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持怀疑态度。哪怕团队前期把设计规划做得再周密...

10 分钟掌握栅格系统:8 个经典案例速通

蓝蓝设计的小编 行业趋势

栅格系统可预设不同屏幕尺寸的断点(如移动端、平板、桌面端),通过列数增减、模块重排实现自适应布局。无需为每个终端单独设计一套布局,就能保证在不同设备上的显示效果协调,降低跨终端设计的复杂度。
在现代设计中,栅格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布局方案,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秩序感。对于 UI 设计领域,栅格系统也广泛用于跨屏幕的响应式设计,帮助设计师打造更好的多端体验。本文将简要介绍栅格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搭建方法,并提供 8 个实际应用案例,让大家快速通关栅格系统。

一、什么是栅格系统?

栅格系统是一种将页面划分为多个列和行的布局结构,
栅格系统的核心优点是规范布局、提升效率、优化体验,具体可分为以下 4 点:

1. 统一视觉秩序,增强设计一致性

栅格通过设定固定列数、间距、边距等规则,让页面中不同模块(文字、图片、卡片)的排列有统一基准。无论是单页面内的元素分布,还是多页面、多终端(PC / 移动端)的设计衔接,都能保持风格统一,避免布局杂乱,提升品牌视觉辨识度。

2. 提升设计与开发效率

设计端无需反复纠结元素位置和间距,可直接基于栅格框架快速排版,减少无效调整;开发端能通过栅格的固定参数(如列宽、响应式断点)编写统一代码,降低适配成本,还能实现设计稿与开发还原的精准对齐,减少沟通返工。

3. 优化用户阅读与浏览体验

栅格划分的规整布局符合用户视觉流动习惯,让信息呈现更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用户能快速捕捉核心内容,避免因布局混乱导致的阅读疲劳,尤其在多信息、多模块的复杂页面(如官网、电商首页)中,体验提升更明显。

4. 适配灵活,支持多终端响应式设计

在数字设计中的“栅格”相比平面设计的“网格”更灵活一些,常常只制定纵向的分割规则。因为数字界面的高度不像纸张等实体媒介,不需要严格确定纵向高度。
下图中就是最常见的一个数字界面栅格结构,包括:
  • 列(Column)
  • 水槽(Gutter)
  • 边距(Margin)
  • 栅格总宽(Container)
  • 容器盒子(Col-n)

在实际使用时,尽量让内容(容器盒子)在横向占满(N)列和(N-1)列水槽。比如上图中的左侧的容器盒子占据了 2 列和 1 列水槽,右侧的容器盒子占据了 3 列和 2 列水槽。注意,尽量不要让列和水槽数量相等,而是要让水槽数量比列少一个,这样可以让内容之间留出更自然的间隙。

二、如何搭建和使用栅格系统?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界面设计工具都支持栅格功能,我用的是摹客DT,搭建栅格系统的步骤如下:

1)创建新项目

打开
摹客DT
(https://www.mockplus.cn/dt?hmsr=2409wenbjzz),使用快捷键 A 添加初始容器,并选择合适的尺寸。
 

2)设置栅格

在右侧属性面板中,
找到并展开“布局网格”模块,激活“显示布局”选项即可打开
栅格
功能
。设置面板中“间距”即水槽值,在类型中可以按需选择拉伸(列宽自动)还是居中(手动设定列宽)。

3)使用栅格

直接在编辑窗口绘制设计内容,元素靠近列时会有自动吸附效果。合理地安排界面中的元素、文字等,让他们恰好覆盖整数倍的列,就能保证设计最大化利用了栅格的优点。

三、栅格系统在产品设计中的8个应用案例

1)Material Design
Material Design的栅格布局是一种响应式设计系统,旨在确保用户界面在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上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它主要基于12列的栅格系统,允许设计师和开发者在布局中有效地组织内容。

Material Design的栅格布局是响应式的,能够根据设备的屏幕大小和方向自动调整。设计师可以利用五个断点(xs, sm, md, lg, xl)来定义在不同屏幕尺寸下的列数和布局方式,从而实现灵活的设计。
2)智能化
响应式设计
利用栅格系统可以构建优秀的智能响应式设计,使得网页在不同设备上保持一致性和组织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元素对齐,设计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和界面美观性。

在上图这个案例中,设计师利用栅格系统完成网页(Web)设计后,可以轻松地借助栅格的特性和“摹客DT”中的自动布局能力,自动得到平板(Tablet)端和手机(Mobile)端的设计效果,极大地提升设计效率。
3)8点网格设计
8 点网格系统是设计界常用的标准,适用于各种屏幕尺寸。设计师通过使用 8 的倍数来定义元素的间距和尺寸,确保在不同设备上实现视觉一致性。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移动端设计,能够提高布局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上图的案例中,设计师尽可能使用 8 的倍数来定义所有的设计参数,包括按钮的长宽尺寸、按钮的内边距(Download距离按钮顶部的内边距)、按钮和按钮的间距等。8 点网格可以进一步降低设计师的决策难度,提升设计效率。
4)
Bootstrap
栅格系统
Bootstrap 框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栅格系统,支持多种屏幕设备的响应式设计。通过预定义的类,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布局,确保在不同设备上的良好表现。

而在 Bootstrap 3 中,整个栅格系统一开始就是对移动设备友好的,整个框架的内核中内置了整套栅格机制的支持。也就是说,使用 Bootstrap 可以获得最佳的移动端栅格效果。
5)文字基线网格系统
基线网格系统通过密集的水平行提供文本对齐和间距准则,确保文本在设计中的一致性。这种方法在排版设计中尤为重要,能够提升阅读体验和视觉美感。

在上方的示例中,每8px行在红色和白色之间交替。将文字的所有行高设置为基本单位(8x或4px)的倍数,可以让文本和基线网格完美对齐。
 
6)B端用户界面
 
在B端界面设计中,栅格系统用于布局和对齐界面元素,确保用户界面的整洁和可用性。设计师可以利用栅格系统来创建直观的导航和交互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由于B端界面中通常有固定的左侧边栏,此时可以利用混合栅格的策略,让界面中仅内容的部分符合栅格要求,固定的左边栏不参与栅格布局。
 
在上方的示例中,登录界面和B端的左侧功能页面都是固定的内容,无需参与栅格布局。此时,可以将布局的重点集中在内容区域,形成混合栅格的结构,保证最佳的页面响应体验。
7)Ant Design
作为国内流行前端设计框架,Ant Design在栅格上的定义也是非常经典的。Ant Design 采用 24 栅格体系。以上下布局的结构为例,对内容区域进行 24 栅格的划分设置,如下图所示。页面中栅格的 Gutter 设定了定值,即浏览器在一定范围扩大或缩小,栅格的 Column 宽度会随之扩大或缩小,但 Gutter 的宽度值固定不变。

对开发者而言栅格是实现动态布局的手段,而设计师对于栅格的理解源自平面设计中的栅格。在具体落地中视角的不同就容易造成偏差,最终影响还原度,继而增加沟通成本。
8)Arco Design
Arco Design的栅格布局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设计系统,主要用于字节跳动的中后台产品。其设计理念基于24栅格系统,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展示信息,确保页面布局的一致性和逻辑性。

Arco Design的这套栅格布局不仅提升了设计的效率和美观度,还通过模块化和响应式设计增强了产品的适应性。设计师和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一系统更好地协作,实现高质量的产品设计。

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栅格系统的基本概念、搭建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通过这8个应用案例,我们不仅展示了栅格系统在设计和布局中的重要性,还揭示了如何在真实设计和开发中去使用栅格系统,并提升工作效率和视觉美感。
实践出真知,栅格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成为设计师和开发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在网页设计、平面设计,还是在产品开发中,掌握栅格系统都将为你的工作提供坚实基础。通过本篇文章,相信你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栅格系统的价值,愿你在项目中大胆应用这些知识,将知识转化为项目成果,在实战中去体会栅格系统的独特优势吧!
 

UI 设计五大核心趋势:技术驱动与体验升级的双重革新

高劲 行业趋势

作为拥有 10 年前端开发与 UI 设计经验、交付过 1500 + 项目的 “双料” 从业者,我见证了 UI 设计从单纯的界面美化,逐步演进为技术、体验与理念深度融合的综合领域。步入 2025 年,行业迎来了多个关键趋势的集中爆发,这些趋势不仅重塑了设计流程,更重新定义了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关系。以下将从五大核心趋势切入,拆解其背后的技术...

审美积累 | 浅色清新的APP设计(2)

杰睿 行业趋势

编组 2.png

编组 3.png

编组 4.png

编组.png

这组设计呈现出清新柔和的 “轻拟态 + 治愈系”UI 风格,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 色彩与质感:以浅蓝、薄荷绿、暖白等低饱和度色系为主,搭配柔和渐变与透明玻璃质感,营造出纯净、舒适的视觉体验。例如界面元素常采用毛玻璃效果,让色彩过渡自然且富有层次感,像淡蓝与浅橙的渐变波形、薄荷绿的数据图表,既传递出科技感,又充满治愈感。
  • 形态与细节:大量运用圆润的边角、柔和的曲线造型,弱化尖锐感,增强亲和力。界面元素如按钮、卡片多为圆角设计,搭配细腻的光影效果,让整体风格既精致又亲切,尤其适合健康、生活、数据类应用,传递出 “温和、可靠” 的产品气质。
  • 排版与信息层级:采用极简排版逻辑,通过字体大小、字重和留白区分信息优先级,确保内容清晰易读。同时借助轻量化的图标、柔和的分隔线,让界面简洁不杂乱,用户能快速捕捉核心信息,如数据图表的趋势、功能模块的入口。
  • 场景适配性:从生活服务类界面到数据可视化场景,都保持了风格的统一性。例如健康类界面用柔和色彩传递关怀感,数据类界面用轻拟态设计平衡专业与友好,适配多领域需求的同时,强化了品牌视觉的一致性。
这种风格是 “轻拟态设计” 与 “治愈系美学” 的融合,以柔和色彩、圆润形态、透明质感构建出既现代又暖心的 UI 语言,能有效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尤其适合注重体验感与亲和力的应用场景。
 

审美积累 | 深色APP界面设计(2)

杰睿 行业趋势

编组 2.png

编组 3.png

编组 4.png

编组 5.png

编组.png

这些设计简直是 “在暗黑宇宙里开了科技感的挂,连颜值和实力都卷到了天花板”~
整体以深灰、黑色为基底,通过霓虹紫、蓝、橙红或金属金色等亮色点缀,营造出强烈的科技感与高级感。同时融合玻璃态、金属质感、光影叠加等效果,让界面兼具立体感与精致度,如悬浮卡片的光影、透明边缘设计,增强了视觉张力。
排版上采用极简无衬线字体,通过字号、字重差异清晰区分信息层级,搭配大量留白(暗色调下的 “负空间”)和区块化布局,既梳理了功能逻辑,又提升了可读性与操作效率。
在多端适配中保持设计语言统一,从手机到平板、桌面端,色彩系统、组件样式、交互逻辑连贯一致。且针对社交、数据分析、AI 工具等不同场景,在视觉风格上做细微调整,如 AI 工具界面用卡通机器人传递趣味,大数据界面用极简图标呈现复杂数据,兼顾美观与实用。
这种 “暗黑科技风” 与 “现代极简风” 的融合,适合科技、社交、数据类产品,既传递 “高端、专业、创新” 的品牌形象,又通过人性化交互保障体验流畅性。
 

多语言适配设计:让全球化产品突破 “语言壁垒”

涛涛 行业趋势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越来越多产品试图走出本土市场,却常常在 “语言适配” 这一关键环节遭遇滑铁卢:中文界面里清晰紧凑的按钮,到了俄文版本中变成满是省略号的 “残缺文案”;阿拉伯语 APP 的布局完全错乱,用户找不到核心的 “提交” 功能;英文版本的日期格式 “MM/DD/YYYY”,让欧洲用户误以为是 “日 / 月 / 年”…… 这些 “翻车” 案例背后,本质是对 “国际化(i18n)” 与 “本地化(l10n)” 的认知偏差,以及对语种差异的设计忽视。

兰亭妙微审美积累|总结三个情感化设计细节

杰睿 行业趋势

 

imgi_70_technology-00-c0d4b6a9-8323-41de-b429-c41f578eddc7.png

imgi_134_c6b715be-3c27-461b-b92d-aefa342d0732.png

imgi_193_6a0e9654-48e9-4f73-b2eb-1e7fc6977f04.png

imgi_211_8f198f8c-3db9-4c64-b303-39f163e048b4.png

imgi_315_223a39b5-41de-4ac8-b3f9-7b05ef8638bf.png

imgi_490_b97cedd4-5e80-45cc-a5c7-f5aeac74ec23.png

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情感化设计能让产品从功能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产品可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用户选择并推荐给他人。

1. 人格化视觉符号贯穿

几乎每个界面都运用了拟人化的角色、IP 或视觉符号,如 Headspace 的橙色笑脸、加密钱包界面的卡通角色、Lovable 的爱心符号等。这些符号赋予产品 “人格感”,打破技术或功能的冰冷感,让用户产生 “产品有温度、可交流” 的情感连接,例如 Headspace 的 IP 反复出现,强化了 “冥想是愉悦且有人陪伴的过程” 的认知。

2. 共情式文案与场景化表达

文案摒弃生硬的功能说明,转而用口语化、情感化的表达贴近用户需求。比如加密钱包界面的 “Interacting with crypto has never been so simple”(与加密货币交互从未如此简单),Headspace 的 “Don’t leave your best self behind”(别让最好的自己掉队),都从用户视角出发,唤起情感共鸣,让用户感知到 “产品理解我的需求,为我解决问题”。

3. 交互的即时反馈与选择包容性

界面在交互设计中注重给用户 “被回应” 的情感满足,同时尊重用户决策。例如勾选框的动效、按钮的微交互(如 Gemini 界面的卡片 hover 反馈),让每一步操作都有即时反馈,减少用户的操作焦虑;而 Headspace 优惠弹窗提供 “Get 40% off” 和 “Skip” 两个选项,避免强制营销带来的反感,体现了对用户自主决策的尊重,提升了用户的情感舒适度。
 
 

合成用户:用户体验研究中“人工智能生成的用户”有一席之地吗?

杰睿 行业趋势

如今,合成用户在用户体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已是司空见惯。毕竟,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合成数据生成正在成为获取洞察的新常态。

具体来说,合成数据生成市场规模预计将以31.1%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1]。这意味着它不仅在增长,而且每年都在加速增长。到 2030 年,这个市场的价值可能达到惊人的 23.4 亿美元。简而言之,合成数据正变得如此庞大,企业无法忽视。

当然,合成用户,或 AI 生成的人物角色,只是合成数据生成的一种应用。合成数据的范畴要广泛得多。它涵盖了从虚假用户到虚假行为、交互,甚至是 AI 模型训练所用的虚假数据集等各种内容。具体来说,在用户体验研究中,合成用户是为了模仿真实用户的行为而创建的,这是利用合成数据进行设计和测试的一种方式。

这是企业无法忽视的。例如,一家大型电商公司如果过度依赖与人工智能生成的人物角色的互动,很容易就会将其用户体验研究预算削减 30%。

是的,他们或许会因在经济意义上彻底革新行业而获得赞誉[2]。但代价是什么呢?有些人甚至走得更远——马克·里森称赞合成数据改变了研究领域的格局。他强调,一些新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生成的消费者数据与真实调查的结果“相似度高达90%左右” 。[3]

即使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公司最终仍会遭遇客户投诉,投诉内容包括设计不佳和需求未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合成数据有其局限性和风险。

是的——AI驱动的用户是基于真实用户数据的合成角色,它们模拟用户与功能的交互,提供初步洞察。然而,在AI角色中表现良好的功能在真实用户中仍可能失败,因为AI驱动的反馈缺乏情感深度和不可预测性,因此现实世界的验证至关重要。因此,如果仅仅依赖AI生成的洞察,用户参与度下降,并需要进行成本高昂的重新设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的角色真的能在用户体验研究中取代人类的直觉吗?或者我们是否会因为过度依赖合成数据而危及创新?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探讨在用户体验设计和研究中使用合成用户的机会和局限性。

此外,设计师将更清楚地了解何时以及如何在用户体验研究中有效地整合合成用户。

什么是合成用户?

根据Neilsen/Norman Group 的说法,他们将合成用户定义为“试图模仿用户群的人工智能生成的资料,提供未研究真实用户而产生的人工研究结果”。

UX 研究使用模拟用户来获取用户洞察,测试界面、工作流程和设计元素,而无需依赖人类参与者。正如我们所见,人工智能正在持续革新各行各业,UX 研究也不例外。

目前,67% 的科技企业在其开发工作流程中使用合成数据,而 2019 年这一比例仅为 23% [4]。许多此类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合成用户来加速测试并研究全球市场的用户行为,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然而,这种对人工智能生成人物角色的日益依赖,引发了关于合成用户研究的准确性、伦理道德和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本文稍后将对此进行探讨)。

但首先,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合成用户。

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些虚拟用户通常是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构建的,这些模型基于大量真实用户交互、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基本上,这些数据来自整个互联网!

传统的 UX 角色基于对真实用户群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合成用户则完全由数据驱动,并通过 AI 或训练有素的 LLM 生成。

我们深知,传统用户画像需要基于市场调研手动创建和验证。而合成用户则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的洞察动态调整其设置。因此,企业对使用合成用户的前景充满兴趣,因为它被视为一种可扩展且经济高效的替代方案。

无论如何,合成用户确实缺乏人类参与者在用户体验研究中所能展现的真实人类情感的深度和不可预测的行为。但了解合成用户的优势,挖掘其潜力,终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合成用户确实为用户体验研究带来了好处

模拟用户可能会在设计领域引发负面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时在用户体验研究中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将模拟用户纳入用户体验研究可以带来以下一些好处:

优点1-成本和时间效率

这是我们最需要的优势。根据项目的性质,与真实人类用户进行用户体验研究通常既耗时又费钱,有时甚至会遇到尴尬的对话。然而,模拟用户消除了这些障碍,让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快速测试。

站在一家金融科技初创公司的角度,他们正在开发一款新的移动银行应用。与其花费数周时间进行用户访谈,不如在数小时内生成数千名模拟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合成用户可以帮助他们在时间和预算限制至关重要的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迭代。

优点2:可扩展性和多样性

如果您想立即获取广泛的用户群体信息,那么合成用户数据将助您一臂之力。对于那些渴望探索各种文化和可访问性考量因素的用户体验团队来说,将合成用户纳入研究范围将大有裨益。

想象一下一家全球电子商务公司,当他们可以生成合成用户来在不同国家测试他们的网站,从而深入了解语言偏好和浏览习惯时,他们会拥有多大的优势。

合成用户无需访问现实世界的用户池即可模拟不同的背景。

优点3:探索边缘情况和极端场景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有些用户体验挑战会涉及​​罕见、极端甚至危险的情况,这些情况很难在真实用户身上复制。正因如此,AI 生成的用户数据可以帮助用户体验研究人员识别标准用户测试中可能无法发现的痛点。

假设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想测试用户如何应对网络钓鱼攻击。这种情况通常比较敏感,也比较极端。不过,公司可以创建不同技术水平的用户,了解他们如何应对此类情况。

优点#4-隐私考虑

在收集真实用户数据时,用户体验团队可能会担心隐私问题。然而,一旦消除了对真实用户数据的需求,合成用户数据可以帮助遵守隐私法规,同时仍然能够获得宝贵的用户洞察。

站在医疗保健公司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点,他们希望优化患者门户网站,但又不想处理敏感的医疗记录。通过使用合成用户,他们可以测试门户网站中的不同功能,同时避免隐私问题。

简而言之,合成用户可以帮助绕过与真实用户数据收集相关的监管问题。

尽管我想分享合成用户所提供的积极因素并让它们听起来像是唯一的答案,但我也想提出有关其局限性的关键问题。

使用合成用户的局限性和风险

合成用户可能有其优点,但他们也常常伴随着某些缺点,这会影响用户体验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人工智能无法表现出真正的人类情感。

假设一家公司想要通过模拟治疗对话与合成用户测试他们的心理健康应用程序,那么他们这样做真的能获得可靠的见解吗?

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生成的个人资料只能提供概括性的意见。但它们往往缺乏更深层次的含义,无法真正帮助设计师对真实用户产生影响。

合成对话无法捕捉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深度和不可预测性。由于无法展现人类的全部情感,合成用户的发现往往具有误导性。

AI 生成的角色可能缺乏洞察力的一个关键领域并非态度研究,而是行为研究。AI 根本无法体验真实的情绪,例如喜悦、沮丧、疲惫等等。然而,我们知道,通过观察真实用户的行为,我们可以找出这些线索,并针对他们的痛点制定解决方案。

更有趣的是,合成用户甚至难以复制研究人员在人类行为中自然观察到的某些非理性决策或自发行为。因此,合成用户只能提供表面层面的洞察。

人工智能有点偏见!

还记得我之前在文章中说过,人工智能模型依赖于现有数据集(也就是互联网)吗?这意味着它们会引入某些偏见,强化刻板印象,而不是挑战它们。

例如,人工智能模型从其训练数据中继承了性别偏见和普遍刻板印象等偏见,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假设和发现。

这基本上意味着,一个主要根据西方互联网习惯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肯定难以模拟不同新兴市场的精准用户体验行为。因此,真实用户在处理文化和其他具有深层含义的问题时,往往更有洞察力。

人工智能无需上下文即可轻松做出反应

假设一家专注于智能家居自动化的公司想要了解灯光调节和用户偏好。如果他们使用模拟用户而非真实用户,就很容易忽略与家居舒适度相关的文化和心理差异。

这从应用的角度描述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生成的反馈无法刻画情感和不可预测性因素,这也意味着它缺乏现实世界的经验。

AI 模型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直觉,这常常导致用户体验洞察不完整。如果实体过度依赖 AI 生成的反馈,这可能会很危险。

另外,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合成用户或人工智能通常只想“取悦”研究人员——这种现象被称为谄媚——这并不能很好地代表人类的行为。好好想想吧!

依靠人工智能进行用户体验实践真的合乎道德吗?

使用合成人物角色并将结果标记为用户测试,或将基于这些数据集的用户体验发现作为研究呈现,可能会引发伦理担忧。这些做法可能会误导利益相关者,使其对洞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误解。最重要的是,应该披露这些洞察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在做出广泛的用户体验决策时,以确保透明度并避免误导性陈述。

Delve AI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公开讨论了合成人物角色在其研究中的创建和应用,阐明了他们的方法论以及 AI 生成的数据在其过程中的作用。[5]

这表明,通过采用这种透明的做法,组织可以在坚持道德标准的同时,解决将合成数据集成到用户体验研究中的复杂性。

合成用户与真实用户:如果这两者正面交锋,谁会胜出?

所以事情是这样的:我不会争论合成用户是否比使用真实用户更好或更差,而是扮演魔鬼代言人并为两者辩护。

根据我的研究和测试,我发现有趣的是,两者都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一些您会感兴趣的用例和场景:

场景:

  1. 早期构思和假设检验
    合成用户:
     ✅高成本效益和可扩展性
    真实用户: ❌耗时且成本高昂
  2. 针对常见 UX 模式的可用性测试
    合成用户:
     ✅提供更快的反馈循环
    真实用户: ❌需要真实用户进行验证
  3. 测试极端或罕见的用例
    合成用户:
     ✅AI 可以模拟异常值
    真实用户: ❌很难找到不同的参与者
  4. 情绪反应和满意度研究
    合成用户:
     ❌AI 缺乏人类情感
    真实用户: ✅真实用户提供真实的反应
  5. 可访问性测试
    合成用户:
     ✅可以模拟残疾
    真实用户: ✅真实用户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6. 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
    合成用户:
     ❌AI 难以理解细微差别
    真实用户: ✅真实用户提供真实的观点
  7. 为现有产品制作新功能
    原型 合成用户:
     ✅快速迭代周期
    真实用户: ✅提供对功能采用障碍的洞察
  8. 测试设计决策的伦理含义
    合成用户:
     ❌AI 可能缺乏道德推理
    真实用户: ✅真实用户提供现实世界的伦理问题视角

结合综合用户研究和真实用户研究值得吗?

从上表可以看出,没有明显的赢家。事实上,两者各有利弊,这使得讨论变得有趣。

在用户体验设计和研究中,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合成用户和真实用户共同努力,实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我建议使用合成用户主要是为了早期构思和假设检验,因为这既经济又不费时。

为了验证,在任何重大产品发布之前,都要使用真实用户进行验证。最后,为了获得真实世界的洞察真实用户是关键,但这并不妨碍您使用改进的 AI 生成模型来提供更好的真实世界洞察。事实上,关键在于始终掌握最新的 AI 模型。

在用户体验中集成合成用户的最佳实践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将介绍一些将合成用户融入用户体验工作流程的实践。我将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步骤,供您日后用作未来项目的核对清单。

1. 使用合成用户作为补充,而不是替代

需要明确的是——在研究和测试中,合成用户绝不会取代真实用户。相反,这些角色应该增强你的真实用户研究。务必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洞察与真实世界的测试相结合,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绝不能将 AI 生成的洞察仅应用于整个 UX 流程。但你不应忽视,它对 UX 工作流程中的特定任务也有其优势。例如,使用合成人物角色进行早期原型的 A/B 测试,可以帮助提供宝贵的洞察,并帮助做出高效的决策。

2. 通过真实用户测试验证人工智能的发现。

我之前提到过这一点,但请记住,您做出的任何“重大”用户体验决策都应在实施前通过人工测试进行验证。

永远不要完全相信人工智能生成的洞察,因为这可能会在未来给你带来麻烦。务必使用真实的用户反馈进行交叉验证。

3. 利用真实数据改进人工智能模型

请记住,人工智能可能存在某些偏见,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研究和测试的质量。因此,请持续关注基于实际用户行为数据的改进型人工智能模型,这有助于提高准确性。

不要依赖 ChatGPT 等通用工具,而是探索专门用于生成用于 UX 研究和测试的合成角色的工具,例如Synthetic UsersUXtweakTonic.aiMOSTLY AI

4. 始终保持道德透明度

这通常很容易被忽略,但务必保持透明,说明在研究中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合成用户。我建议在必要时披露此类信息。这有助于你在实施重大用户体验决策之前,坚守道德立场并解决问题。

 

兰亭妙微(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

 

image.png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