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UI 界面当中使用动效已经成为这几年一直被讨论的热门话题了。动效要怎么用,什么样的动效更优秀等等,这样的探讨层出不穷。在 UI 所涉及到的各种动画和动效当中,概念动效是被讨论的最多的话题。充满实验性的概念动效是动效设计最前沿的领域,是开发和实现上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也是新产品上线之后,用户最容易注意到,也讨论得最多的东西。
在 Tubik Studio 的博客上,我们已经分享过很多关于 UI 动效的文章和内容了。关于概念动效/动画对于 UI 设计与开发的影响,我想 Tubik 的动画设计师 Kirill Yerokhin 是最有发言权的。
概念动效应该算是概念设计领域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概念动效还是在做动效和动画的设计,不过它是为了在真实的产品上线之前,基于特定的想法、构思而进行创建的东西。在进行用户界面设计的时候,动效可以存在于交互、转场和具体的控件操作上,动效作为一种状态转变、交互反馈和视觉引导的工具而存在。动效设计师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进行动效的设计,我们常常提到的工具包括 Adobe After Effects,Principle,Figma 和 InVision。
这其实是目前最富有争议的话题。很多概念动效和现有的、成型的动效/动画解决方案,在步骤、效果、执行和开发上都不尽相同,超出了通常的限制和常见的规则。这种动效技术在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觉得不够真实,没有必要,甚至有人会认为无法实现。
重点在于,UI 动效其实和我们常见的静态元素(字体、图标、控件、色彩和形状)同样能够让产品从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所有开发者讨厌概念动效且不想去实现的说法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实际上,这样的事情要依情况来看。在很多创意设计领域当中,经常有人说某种创新或者创意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实际上,总会有人竭尽所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案,找到新的方法。
需求决定供应。如果「市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动画和动效领域,就会有人想办法在实际的产品当中将它实现出来。而这个时候,设计师的构思就不再停留在概念上。在 Tubik Studio,我们在很多时候会提出新的概念动效,这些概念动效甚至可能会极其复杂,但是需求一旦确定,总会有第三方的开发接手并且将他们实现出来。
实践表明,在技术上,概念动效的实现几乎仅仅就是时间和花销上的问题,解决和实现的可能性其实非常之高。
第一个案例展示了和列表交互的动画,左边的列表只是单纯的滚动,而右边的则明显的加入了渐进的动效,模拟现实中拉动卡片的微妙动作。右边的变体看起来更加生动活泼,为滚动交互体验增加了乐趣。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右边的变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卡片之间有更多空间的视觉幻象,这让整个界面充满了呼吸感和动感。
上面的案例当中,左边只是简单的左右切换过渡,而右边则带有放大和转变的过渡,不仅让动效的指向性更为明显,而且更加富有动态。
概念动效往往会力图让最常规的交互效果更加生动,比如侧边栏展开这样常见的操作。
概念动效是 UI 设计阶段最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之一,动效设计师会提供不同的方案和选项来同开发者和客户进行讨论。下面的案例都是 Kinill 和 UI 设计师一同实现的一些实例。
这是一个财务管理类应用动效,采用不同色彩来实现饼状图来进行数据展示,整个效果时髦值很高。
这是音乐新闻应用中的过渡动效。
这是为家庭预算 APP 设计的菜单打开概念动效。
这是商务名片 APP 的 UI 概念动效。
这个日历 APP 的概念动效想必大家都见过很多次了,多彩的设计和流畅的动效至今令人难忘。
这个充满流动性侧边栏动效非常有意思。
事实上,从最基本的构思和概念开始创新和创造几乎是每个行业都遵循的流程。包括汽车行业和建筑设计,大多都是从基本的概念设计着手,才有之后的实现和发展。概念设计最初常常以「这只是和现实无关的幻想」的样子出现,但是最终实现出来并且走入日常生活的案例,比比皆是。不管怎样,无论好坏,它们都在推动我们的生活逐步前进。
在 UI 设计领域,概念动效的优势和意义也是一样的。前不久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所设计的动效是不真实的、过于花俏的,但是实现出来,上手之后,往往和预期不尽相同。在平面设计的年代,静态的设计追求的是持久的价值,简约和清爽让这种价值得以维系。但是在这个用户注意力资源极其有限的今天,多样的需求和紧张的竞争使得动效设计师需要竭尽全力抓住用户的每一点注意力,至少,越来越脑洞大开的动效正在证明它们在这件事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原文作者 : Tubik Studio
译者/编辑 : 陈子木
译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conceptual-animation-making-ui
本文由 @陈子木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编辑导语:产品的设计应当让用户始终清楚事项的发生,重要的元素也应当置于用户一目了然的位置,直观且清晰的设计往往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本篇文章里,作者继续总结了提升产品设计效果的几个小技巧,一起来看一下。
重要的位置,要留给重要的元素。
编者按: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来自直观感受。所以UI/UX往往对产品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糟糕的UI/UX体验会让强大的功能失去效力。
但怎么才能提高UI/UX设计的效果呢?不一定需要你掌握丰富全面的设计知识,有时候一点点的小改变就能令设计大为改观。
Marc Andrew总结了36个改进UI/UX设计的小技巧,分成6篇系列文章刊出,此为第五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原文发表在Medium上,标题是:UI & UX micro-tips: Volume five。
2个卡片设计样例。左边的标题行高很高,右边的标题行高就要小很多。
在创作实用、易于理解且华丽的 UI 时,只需要做一点点的调整马上就可以改进设计。
在这篇系列文章的第5篇中,我会给大家再带来6个容易实践的 UI 和 UX 小技巧。
相关阅读:
我们开始吧……
2个卡片设计样例。左边的标题行高很高,右边的标题行高就要小很多。
设计要讲规矩,我是遵守规则的忠实粉丝,比方说Type Scale或者一直都很出色的8pt Grid系统我是遵守的。
但有时候最好不要太过教条主义,不要Scale 或 Grid告诉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重要的是看怎么做更好看。
请记住,规则是可以变通的,有时候偶尔也是可以打破的。
做一个打破规则的叛逆者。
2 个表单字段样例。一个显示的是带有基本错误消息的字段,另一个显示了更详细的错误消息。
使用表单的时候,要尽量确保错误消息说清楚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补救。
始终要让用户了解到具体情况。
要让这些错误消息对用户有帮助,不要让用户蒙在鼓里。
APP的 2 个加载屏幕样例。一个空空如也,没有加载提示,另一个展示了更详细的加载指示器。
展示APP元素的框架可以帮助你快速地向用户沟通应用的布局,并让用户放宽心,知道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而不是死机。
系统状态可见性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这让用户能够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不要让用户玩猜谜游戏。要从一开始就让他们了解情况。
APP的 2 个通知样例。一个提供的信息非常基本,另一个在模态内部提供了更详细的描述。
在进行应用可能会产生后果的特定操作之前,始终都要先详细告知用户。
这尤其适用于某些会产生不可逆转后果的操作,比方说永久性删除某些内容。
让用户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并要求他们在按下那个写着“删除互联网”的红色大按钮之前再三确认自己要这么做。
2 个标签栏样例。上面这个展示的是不太重要的图标,下面这个展示的是更重要的图标。
APP的标签栏可是屏幕这块房地产的黄金地段,所以请明智使用。
要把你的标签栏保留给最常用的屏幕,并把次要的屏幕隐藏在“更多”图标里面。
小小的标签栏只能留给重要的东西。
2个桌面导航的样例。一个是注册和登录按钮隐藏在下拉菜单里面,另一个在菜单以外放置了 2 个按钮,而且就放在顶部导航栏旁边。
是的,我时不时还会在桌面视图里面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用户需要采取的基本操作(也就是注册或登录)完全隐藏在他们甚至可能都浏览不到的下拉菜单里面。
把这些重要操作放在访问便利的位置,并应该放在用户预期最应该出现的地方。
作者:Marc Andrew,译者:boxi
来源:https://www.36kr.com/p/1302313074821767
本文由 @神译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关键字:电商 详情页设计 视觉营销
网络时代,电商平台作为主流消费渠道,在消费者心中已占有大部分比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在线上购物消费,如何让消费者能够更快速了解商品,产生购买欲?电商详情页起到关键性作用,电商详情页作为产品说明书,不仅是成交转化入口,更是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一款适合产品的详情页?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兰亭妙微(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分享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有兴趣请加入一起学习成长,咨询及进群请加蓝小助微信ben_lanlan
本章会从实操出发,结合真实项目为大家带来配色实践。期间会介绍项目选色逻辑、配色过程、使用到的工具及如何建立色彩系统。
本章会从实操出发,结合真实项目为大家带来配色实践。期间会介绍项目选色逻辑、配色过程、使用到的工具及如何建立色彩系统。
21年我司进行业务调整,原保险业务从当前产品中独立出去,作为一家全新平台为印尼用户提供保险选购及理赔服务,为此我们提供了新的产品设计和配色。
根据上一章提到的选色逻辑,我们依次从产品情绪、行业属性和目标用户几个纬度去思考。作为一家全新的保险平台,我们希望产品给到用户专业、安全、信任之感,那么蓝色、绿色可以作为备选,蓝色代表专业、权威,绿色代表安全、健康。后续我们做了相关行业调研,发现大部分本地产品也使用了这两个颜色,可以确保备选颜色是符合行业喜好的,属于安全的用色范围。最后考虑到用户的地域属性,印尼大部分用户都信奉伊斯兰教,对绿色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结合本次项目诉求,便选择了绿色成为我们产品主色。
明确了主色色相,但同一色相会有冷暖、深浅之别,给到用户的心里感受也略有差异。具体到本次项目中,暖绿有温暖、活泼、欢快的感觉,冷绿则带给用户冷静、平和的情绪。对于本次项目,冷绿更加符合产品定位。
饱和度控制色彩的艳丽程度,明度控制色彩的明暗变化,这两项参数直接影响色彩的最终效果,所以需要同步交替调整,直到选出最合适的。考虑到主色常用于按钮或重要文本,所以需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度,确保文本在界面中的可读性。在本次项目中,“绿色”本身属于对比度较小的颜色,为了获得合适的对比度,需要调整更大的饱和度和更低的明度。经调整之后,我们测试了色彩的对比度为3:1,满足W3C中给到的色彩对比度建议。
根据辅助色定义,我们匹配到了不同色相的辅助色,但并不是所有颜色都是我们需要的,需要根据经验做出一定删减。如同类色中的两个绿色,色相上与主色过于接近,使用过程中会造成视觉混淆,所以我们剔除这组颜色。再如中差色与对比色中都有黄色,为了与橙色区分更加明显,我们删除对比色中的黄色。经过一系列删减后,留下来的便是我们需要的色彩。此时也可以对色相进一步调整,如类似色中的蓝色偏向湖蓝,为了尽量和主色拉开差别,我们选择色相向右偏移。
以上色彩只确定了色相,没有进行饱和度、明度调整,视觉上并不属于同一层级。为了获取更加统一的配色,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这一过程被称为视觉感官校准。如何校准?有人通过给色彩叠加黑色,对比色彩亮度进行校准。但不同颜色本身亮度不同,强行调整一致会导致部分颜色失衡。所以此种方法可作为参考,但不具备太大可靠性,实际工作中还需依靠自身经验进行调整,确保视觉上和谐统一。以下为完成校准后的配色。
第二章提到中性色可通过调整明度或透明度得到,本项目使用场景比较固定,所以决定调整明度来得到中性色。考虑到主色为“冷绿”,与偏蓝的中性色搭配可保证色彩调性一致,于是我们取蓝色色相值,调整饱合度获得最终色彩。需要注意的是随中性色明度依次降低,饱和度需要逐级增加。最后确保主要用色符合无障碍设计指南,我们对一级、二级、三级文字用色进行了对比度测试,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梯度色板可以提供更多配色,覆盖更多使用场景,避免后续新增颜色的烦恼。早期为了获得梯度色板需要设计师利用公式计算,现在可以直接使用在线工具生成。如Ant design的色板生成工具(https://ant.design/docs/spec/colors),Material design的色板生成工具(https://materialpalettes.com/),Eva Design System的色版生成工具(https://colors.eva.design/)。由于不同平台算法不同,生成的色版效果也存在差异,这里首推Ant design,对比其他平台色相变化更丰富、颜色更均匀、色阶也更明确。
色彩系统隶属设计系统的一部分,是对色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不同于色彩规范主要针对设计侧,而是需要打通开发聚焦产品代码中。
简单来说色彩系统由design token、色彩库和说明文档构成。design token是设计与开发约定一致的色彩名称,作为色彩调用的唯一凭证。色彩库是包含design token和颜色参数的样式集合,供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中调用。说明文档类似于设计规范,定义了色彩的使用方式,为我们的使用提供指导。
如何命名需要考虑token层级和token构成。
关于token层级,设计师Lukas Oppermann在文章《Naming design tokens》(https://medium.com/user-experience-design-1/naming-design-tokens-9454818ed7cb)中有提到一般设计系统会将token分为三个层级,核心token(core token)、语义token(semantic tokens)和组件 token(component tokens)。核心token存储的是原始值作为构建设计系统的基础,语义token引用核心token,它的名称描述了token的预期用途。组件token引用语义token,并将token绑定到对应的组件。较多的层级可以使token命名更加清晰,但层层嵌套的逻辑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Lukas Oppermann在文中提到也可以使用一层或两层。
关于token构成,体验设计师Nathan Curtis在《Naming Tokens in Design Systems》(https://medium.com/eightshapes-llc/naming-tokens-in-design-systems-9e86c7444676)一文中指出为了更加充分的描述token,token可以由名称空间(namespace)、目标对象(object)、基础样式( base)、修饰符(Modifier)构成。名称空间对应系统、主题名称,目标对象对应组件、组件元素和复合组件,基础样式是token的主干部份,包含样式、属性、语义,修饰符表明状态、尺度、模式等。由于篇幅原因,此处只是简单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原文查看。
按照两位作者的观点,笔者对本次色彩系统进行了design token命名,如下所示:
样式库是设计与开发调用的基础,需要在设计工具中实现token的层级逻辑,同时方便开发同学查看。笔者主要使用的工具是figma,Figma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插件建立样式库,以下会介绍些主流方式及优缺点,大家按照项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即可。
local style:figma支持将色彩定义为全局样式,并对样式进行命名。设计在调用样式后,开发便可以在查看面板看到对应token,基本实现了样式库的作用。但local style不支持token的层级嵌套,只能实现单层级token。如果你的项目刚好使用了单层级token,那么建议你使用此功能。
local variables:在今年6月份的config大会中,figma发布了变量功能,虽然CEO Dylan Field先生说不会推出design tokens,但变量功能却完美实现了token的作用。它支持将色彩定义为变量,且可以实现层级嵌套,开发在查看面板也可以方便的看到变量名称,算是解决了figma在design token方面的缺陷。
Figma token:一款定义design token的插件,且支持token的层级嵌套。开发查看token名称目前有两种方式:1.可在 Figma token的inspect面板进行查看,但插件需要在编辑模式下使用,意味着你需要给到开发编辑权限,这无疑会增加团队成本。2.插件支持将token转化为figma样式和变量,并保持当前的token名称,此时开发可以在figma的inspect面板查看token,建议使用此种方式,经济实惠。
一般文档内容包含使用规则、注意事项、场景描述、token名称、色值参数等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以增减。输出说明文档后,整个色彩系统搭建完成,接下来需要推进团队使用。为确保整个系统在项目中顺利落地,最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宣讲,介绍清楚使用规范及注意事项,明确要求严格按照系统执行。
作者:大漠飞鹰CYSJ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Y1MTk0NA==.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彩云Sky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U5NDg1Mg==.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亭妙微(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分享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有兴趣请加入一起学习成长,咨询及进群请加蓝小助微信ben_lanlan。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