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要让我思考: 20 句可用性设计名言

周周

编辑导读:想要做好一个设计师,就要多研究优秀人士的作品,取长补短。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本文以史蒂夫·克鲁格的名著作为引入,分享20句关于界面可用性设计的名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设计,以及许多其他领域,都是建立在优秀专业人士的作品和发现之上的,每个想要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人经常寻求指导来学习如何把事情做好。专业导师的各种书籍和文章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阅读,让努力学习知识的人很方便的找到。

我们经常会分享来自数字设计领域最优秀专家的名言和睿智的想法。你会在迈克·蒙泰罗(Mike Monteiro)所著《设计是一项工作(Design Is a Job)》里找到有关设计的短暂洞察,奥伦·沃特尔(Aarron Walter)的《为情感而设计》(Design for Emotion)以及排版大师埃里克·斯皮克尔曼(Erik Spiekermann)的一系列智慧思想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要分享的是史蒂夫·克鲁格(Steve Krug)的名著《不要让我思考(Don’t Make Me Think)》中的一组引言。

2000 年初版,14 年后再版,《Don’t Make Me Think》在今天仍然切合时代发展,符合实际需要。史蒂夫·克鲁格为界面可用性设定了一些基本原则,并与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这使得本书成为 UX 设计师推荐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可用性第一定律——“不要让我思考”描述了关于网站可用性的要点、案例和见解。创造不需要用户过多思考的界面设计,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易于使用。这里有 20 句名言,反映了“不要让我思考”的一些关键点。

1、如果某件事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或者看起来会这样——它就不太可能被使用。

2、让每一页或每一个屏幕都不言自明,就像商店里都有良好的照明:它会让所有的商品看起来更好。访问一个不需要我们思考的网站会让人感觉毫不费劲,相反,为不相关的事情多花心思会浪费我们的精力、热情、还有时间。

3、无用的客套话(“happy talk”)都是一种沾沾自喜的宣传,你可以在蹩脚的小册子里找到。与好的宣传文案不同的是,它没有传达任何有用的信息,它一个劲的说我们有多棒,而不是描述是什么让我们这样棒的。指示说明必须被消灭。

4、可访问性(Accessibility)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正确的做法,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关于无障碍访问,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你就无法意识到,它能显著的改善一些人的生活。仅仅通过把工作做得更好就能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厉害吗?

5、另一个让人困惑的来源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明显的链接或者按钮。作为一个用户,我永远不应该花哪怕一毫秒的时间来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可以点击。

6、最近几年里,让产品更加易用成为几乎所有人的责任。现在,视觉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常常要做交互设计(决定用户单击、按下或滑动时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和信息体系结构(确定应该如何组织所有内容)之类的事情。

7、可用性(Usability)就是确保让一个能力和经验一般(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能够想出如何使用并完成任务,而不必费事。相信我: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8、可用性是有关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事物,而与技术无关。

9、关于指示说明,你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够了:除非“蒙混过关”多次尝试失败,没有人会去读它们。

10、你越仔细观察用户,并倾听他们明确表达他们的意图、动机和思考过程,你就越会意识到,他们对网页的个人反应是基于许多变量的。试图用一维的“喜欢”或”不喜欢”来描述用户是徒劳的,而且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好的设计会考虑到这种复杂性。

11、那些设计网站的人并不在乎让事情变的明显和容易,这会削弱我们对网站及其背后公司组织的信心。

12、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选择最佳选项,而是选择了遇到的第一个合理的选项,即所谓的“满意”(satisficing)策略。

13、大部分的网页设计问题(至少是对重要的那些问题来说)都没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答案。有效的答案是那些运作良好的、满足需求的综合设计,它们往往经过了仔细思考,良好的执行和测试。

14、删掉每页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再删掉一半。

15、设计师喜欢微妙的线索,因为微妙是复杂设计的特征之一。但网络用户通常都很匆忙,经常会错过这些线索。

16、如果你在设计了很多不同的网站之后只发现一件事,那应该是:几乎所有的设计理念——无论一开始多么糟糕——都可以通过足够的努力,在合适的环境下变得可用。

17、你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分享你所知道的,而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18、你的目标应该是完全删除说明文字,让每项内容不言自明,或者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当说明文字绝对必要时,把它们减少到最少。

19、和遵循惯例去设计相比,设计师们面临很大的诱惑去重新发明轮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雇来是要做一些新的、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做原有的旧事情。更不用说,来自同事的赞扬、奖励和高级职位很少是基于“最好地利用惯例”这样的标准。虽然少数时候,在重新发明轮子上花的时间足以制造出新的革命性滚动设备,但通常情况下,这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0、如果你想要一个很棒的网站,一定要测试。因为你在这个网站上工作了好几周,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你了解的太多了。要想知道它是否真的有效,唯一的方法就是测试它。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Alina Arhipova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谷歌的 10 个“Material Design”设计要点(上)

周周

编辑导读:如今,谷歌可以说是科技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正因为如此,它们的数字产品设计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竞相模仿的榜样。在该公司的UI&UX(用户界面&用户体验)设计指南中,设计师们提到了10条原则,不管是iOS还是安卓系统都同样适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这10条指南出发,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相关案例,在设计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设计产品有帮助。

1. 通过图标和动画传达意思

图片来自Material

在没有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图标可以成为理想的指示工具。——《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在《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有“以人为本的设计之父”之称的唐·诺曼(Don Norman)阐述了他对图标的理解:图标就是代表动作、同时可以指示该动作以何种方式完成的元素。在数字产品中,我们很少会出现“左滑-删除”这样的文字指示,而是通过左滑的动作引出一个红色的小垃圾桶来阐明“左滑就会删除”这样的设定。

在用户和产品交互之前,插入动画效果。——《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如果我们希望一款数字产品有着极简主义外观,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动画来达到这一点。在上图的例子中,最开始画面中甚至不会出现垃圾桶的图标。在我们手指滑动后,也就是人机交互的动作产生之后,才会出现这一垃圾桶,同时也会强化“滑动表示删除”这样的信息。动画效果有效简化洁面、改善用户体验的功能。

2. 有动画效果的图标

图片来自Medium|制图Eddy Gann

动画可以展示图标所代表的执行动作,从而增加流畅感和愉悦感。在两个视觉效果之间插入带有动画效果的图标,可以反映这两个视觉效果之间的关联。——《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在两个动作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的动画,这个效果我们应该很熟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播放/暂停”按钮。在点播放后,该图标变成了暂停按钮;点下暂停按钮,该图标又变成了播放按钮。这个变化的图标展示了播放和暂停两个动作之间的关系。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案例。现在想象一段更加复杂的经验:比如将某个产品添加到购物车中,购物车图标会出现装进货物的动画效果;或者想象某一功能无法使用时图标的弹出效果。

带动画效果的图标本身并不复杂,我们可以在Adobe XD中完成:通过给图标添加预设效果,或者加入淡入、淡出的效果即可。

动画效果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轨迹。图标虽然小,却是影响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复杂的运动轨迹来强调它的重要性。——《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请记住,如果界面上所有的元素和图标都在动,那么用户可能会不知所措。过度使用这一方法反而会削弱你想强调的重点。给图标添加动画应该适可而止。

3. 调色板的生成和使用

调色板生成工具|图片来自Medium

调色板生成工具(Material’s Palette Generator)可以调出任何你需要的颜色,色相,亮度,色度等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算法调节出来,通过算法调出的色彩实用又美观。——《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如果我们无法使用谷歌的调色板生成工具,手动调色就会变成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调色板生成工具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自动给你调出了同一种颜色的不同形态(如蓝色从暗到明、从深到浅的形态),你就不需要再对照标准调色板一点点矫正了。不过即使没有这样的自动生成工具,你也应该仔细检查并矫正自己的调色工具。

4. 颜色

  • 在考虑如何使用颜色或颜色相关的问题时,指南中还提供了给界面选色相关的技巧和工具。——《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 选择令人难以忘记的色彩,以增强产品的品牌风格。——《谷歌色彩设计指南》

颜色对于数字产品的重要性,就像是盐和胡椒粉对吐司的重要性一样——添加太多了,就盖过了吐司自身的风味;太少了,味道就会变得寡淡。在选择配色以求增加品牌视觉效果时,一定要仔细考虑清楚给哪里添加什么颜色。

通过有节制地在APP里添加颜色,你还可以突出相应的内容,如文本、图片、按钮等。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Instagram和Twitter上面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图标,与之相对应,它的用户界面非常简洁,不会喧宾夺主。

色彩也可以是一种交互元素,要考虑它们在什么地方交互,希望达到什么效果。最重要的元素要用最突出的色彩。——《谷歌色彩设计指南》

当一个元素的色彩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时,用户会更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给重要的元素增加“色彩权重”,这个概念是说增加色彩的饱和度,使用更加大胆、更吸引人的色彩,制造视觉冲击。

另外,我们可以将重要的信息加粗显示,让它在第一时间进入用户的眼睛。简单来说,如果一种信息比另一种信息更重要,那么前者就要在色彩和篇幅上胜过后者,好让用户直观地进行区分。

5. 文字类型生成工具

文字类型生成工具|图片来自Medium

Google Fonts是谷歌研发的一款文字类型生成工具,可以使用它来调节字体、大小等。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和优化产品的文字设计。——《谷歌材料设计指南》

字体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关乎选择某一种具体的字体,更设计如何使用、粗细调节、比例调节等,目的是增加界面的可读性,从而增强产品的实用性。谷歌研发的这款文字类型生成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和排版支持。通过这一款文字类型生成工具,可以节省时间,迅速生成段落、标题、正文、按钮等。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Danny Sapio.    译者:Michiko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拼多多抢走了我妈,从淘宝手里

周周

编辑导读: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他们没有赶上互联网兴起的时候,等到想要主动“触网”时,才发现很多操作根本搞不清楚。尽管产品设计师已经极可能考虑到了老人群体的用户体验,但在实际操作中,老人家还是一头雾水。这时,操作越是简单的产品,越能够赢得他们的喜爱。本文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对这类现象进行分析,与你分享。

上周某天吃完晚饭,我妈递过她的华为手机怯怯地问我:你有空吗?我想叫你帮我跟那个商家说换一个快递,我们家这边的百世快递的站撤了,叫他们不要用这个快递。

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嗯?最近我没有帮她付款啊。但随即也是接过她的手机打开了淘宝。我妈立刻阻止我:不是淘宝,是拼多多。随即自己打开了她微信里的拼多多小程序,演示给我她找不到商家客服。我跟她说,这个功能要用APP才行,于是帮她下载了拼多多APP并很快解决了问题。

弄完之后,我们又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我妈:哎呀,这个拼多多真是太好了,物美价廉,超方便!你怎么不早教我用!

我:我自己都不怎么用拼多多啊!

我妈:这个是我的舞友上周教我的!我打开一看,哇,好多有用的东西,又便宜!第一天我就买了几百块的!

我:但是拼多多很多假货啊!

我妈:我又不像你们追求什么名牌!有什么假货可言?一条裙子30块!

我:……

我妈:而且!以前我在淘宝总要你帮我付款,现在我用拼多多自己用微信就可以支付了。

我:我早就叫你开个支付宝账号,你自己又不开!

我妈:那么麻烦,我不会,你又不教我!而且又要绑定银行卡,万一哪天我的钱被人家骗走,那些什么黑客……

我:哪有黑客黑你,你又不是马云……

我妈:还有,拼多多退货很方便!以前我在淘宝的时候,退货要你帮我搞,还要在家等快递上门,很不自由,现在我自己去菜鸟驿站退就得了。

我:好吧。

我妈:以后我就用拼多多,我那些舞友都在用!

我:你开心就好。

我回头想了想,这是一个以用户定位和产品特征为优势抢夺用户的典型场景。

首先看看以我妈为原型的粗略用户画像:

  • 年龄特征:60岁左右
  • 工作与生活特征:退休在家,时间较多
  • 消费能力:退休金4000元左右
  • 家庭情况:已有孙辈
  • 人际关系:以广场舞舞友、同学、工友、插友为主的人际关系圈,集聚在微信上
  • 消费态度:不追求牌子,追求低价
  • 网购习惯:淘宝的老用户,但没有支付宝账号;网购品类主要为衣物及家居用品
  • 触媒习惯:微信(微信群、朋友圈)、今日头条

为什么我说拼多多是从用户定位和产品特征这两个维度抢夺走了我妈这样的淘宝用户的呢?

首先,我用的是“抢夺”这个词。

我并没有用挤占、分流这样的词。因为,在跟我妈的交谈里,我已经感受到她心里估计“从此淘宝一生黑”了。也确实,一个月以来我妈没有再叫我在淘宝付款过。所以,我想我妈大概率未来不会再用淘宝了,也就是说,淘宝直接流失掉了我妈这个用户。

其次,来看看用户定位。

根据上面我列出的以我妈为原型的用户,多吗?我简单查了一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上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0周岁以上的人口约有2.5亿人,60-65周岁的人口约有83250000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18.1%和6%;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官网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9.4亿。

那么,根据这个比例可以推算,这样的用户大约在5千万—1亿的规模。

这么大的一个用户群体,实际上是淘宝自己放弃掉的。自从前几年淘宝打假货的行动和品牌化(力推天猫)的战略执行以来,实际上大量的县城以下、60岁以上的用户都被淘宝放弃掉了。

以我妈为原型的这批用户,他们大多数没有支付宝账号,但在微信上有钱,但除了平时发发红包,菜市场便利店买点东西,基本上还是没有用出去。于是,这批用户沉淀在微信钱包里的海量的钱,很难直接转化到淘宝上。

另外一个关键的地方在于,他们对淘宝是有怨言的,但在拼多多出来之前,没有替代物。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用户而言,忠诚度是很虚无的。真正对品牌有感情而产生“忠诚”的用户极少极少,品牌还是得需要不断优化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品牌也好,产品也好,本质上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而不是要跟用户“谈恋爱”。

这是很多品牌的一个误区。没有在自身的产品上下功夫,去了解用户瞬息万变的需求,而去打“情怀”,讲“文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某些品牌醉心于自己的“情怀和文化”之时,其竞争对手在了解用户需求和优化产品而推出竞品后,瞬间打垮行业老大哥的案例。

最后来讲讲产品特征。

我妈使用淘宝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挑选商品——下订单——点击“找人付款”——发送需支付的订单到我的淘宝账号——退出淘宝——打开微信——告诉我发了一个订单——发红包给我——我看到微信或淘宝信息——点击需支付的订单——支付——退出淘宝——打开微信收红包。

而她使用拼多多呢?

挑选商品——下订单——支付。

当我列出这两个产品使用流程之后,我猜如果你是我妈,你也会用拼多多了。

在我妈跟我的对话里,还突出强调了“退货难”这个点。实际上是淘宝的物流服务不好吗?并不是。我一直觉得淘宝的物流虽然不如京东,但并不差,而且也不断在优化升级。但为什么我妈还是觉得不好呢?这一点不能单纯地从物流本身来看,而得回到淘宝的产品来看。

在淘宝上,推出了一个功能,叫“找人付款”。当时我觉得这个功能很好,解决了我帮我妈买单时,她要跳出淘宝从微信给我发链接的麻烦。但最终却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弊端:当要退换货时,我这边无法执行,她那边又不知道如何操作。

而当我从PC端登上我妈的淘宝账号之后,PC端的退换货服务非常麻烦和繁琐,让我都研究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解决。而最后,我妈那边又无法支付退货费用,我在PC端也支付不了,也不能“找人付款”。总之,整个过程极其麻烦。虽然淘宝也意识到了产品上的缺陷,但目前的情况而言,这样的产品还是对于我妈这样的用户非常不友好。

而拼多多呢?它基于微信这个社交生态圈。加上没有什么太多余的功能,我妈很快就能上手了,自己操作还是比别人代操作方便多了。

谈到这里,我还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产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言,淘宝是负向的,而拼多多是正向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60岁以上的这代人,是被互联网抛弃了,所以当他们想搭上这波潮流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儿女,需要向他们请教,怎么用怎么学。这一点首先就会让不少子女心烦,不少父母自卑。

再进一步,如果每次父母网购都得“捆绑”上子女时,对人际关系是正向的吗?而在拼多多上购物时,他们不仅可以大大优化自己的产品使用流程,还能跟自己的老朋友们一起拼单,互惠互利,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很大的正向作用。

你有什么被别的产品抢走的故事吗?

一点个人小想法,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源记物语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Apple 的设计哲学:网页篇

周周


Apple 致力于让每件产品都赏心悦目,与其说官网是产品展示平台,倒不如说它是苹果产品分支的延续。从 Apple.com 找设计灵感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做过的事,那它到底有何魅力?文章对Apple的网页设计展开了梳理分析,与大家分享。


一、沉浸与交互式体验

每当有新产品发布时,我们都会被它的 Landing page 所吸引。不管是 AirPods Pro 也好,和前段时间发布的 iPad Pro 也一样。

这背后是 Apple 基于 webGL 技术,创造的一种沉浸与交互式产品体验。

1. 连续性

我们在产品介绍页可以看到,苹果使用了大量的滚动 scroll 来体现连续性。

一方面,滚动作为大多数 Web 用户最自然的操作,学习成本极低。

另一方面,在冗长的页面下,滚动能让产品特性保持更自然的转场衔接。

iPad Pro 的连续性

2. 趣味性

另外,采用了大量的动画式转换(animated transition),即操作时展示的动态效果,以此来增加趣味性。

伴随着丰富的、若隐显现的章节文案,就像电影的旁白一样,娓娓道来。

通过滚动的方式增加交互性,这是明智之举。试想一下,如果只放置已渲染的演示视频,那么用户的操作会受到限制,只能在视频中前进或后退,毫无乐趣可言。

AirPods的趣味性

二、言之有序

1. 秩序感

说到言之有序,我们看 iPad 的页面介绍。四款产品,分别是:iPad Pro、iPad Air、iPad、iPad mini。

拍摄角度的秩序感,可谓妙不可言。

iPad的秩序感

  • iPad Pro 的拍摄角度接近于正侧面。
  • iPad Air 是四分之三侧面。
  • iPad 是正面。
  • iPad mini 是俯视。

如此一来,即显得有序,也不会导致视觉疲劳。

2. 设计语言

其次,官网与 iOS 保持协同的设计语言,给用户呈现了一致的感官体验。

从 iOS 11 开始,苹果就采用了 Large Title 大标题的字体风格。字重也从 Regular + Light 的组合,转向的 Medium + Bold ,以此增强信息传播中的识别力。

HomePod

另外,高斯模糊的标题栏背景、产品的投影等设计语言也保持系统一贯的风格。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Web 设计的同步转变。

三、层次

1. 视差

第三是视差带来的层次感。

苹果奉行包豪斯的无装饰和极简的理念。当然,它不是那种附庸的美观及外表的光鲜,而是将复杂难懂的技术以简洁的形式传达给用户。

Mac Pro 视差滚动

在信息层次方面,Apple 的编排设计由浅入深,犹如抽丝剥茧。很好的利用了视差滚动,传达图片与文字之间「层」的概念。这种深度感可以增加用户的理解和乐趣。

2. 视觉张力

不仅如此,样式上富有视觉张力。或扩张、或收缩、或吸引、或排斥之感觉,呈现刺激与震撼。举两个例子:

A13芯片的扩张力

扩张力:整个画面以 A13芯片 为视觉中心点,元素和布局围绕这个视觉中心点向外扩张。采用发散式的视觉引导,视觉张力就出现了,让人感觉巍峨壮观。

Pro级摄像头的排斥力

排斥力:通过元素的大小对比,可以形成一定强度的视觉排斥力。Pro级摄像头 辅以大特写,传达空间意识。视觉上被其构图、美感触动。

四、高级感

再聊聊苹果的高级感是怎么来的?

1. 视觉降噪

我们都知道,高饱和度的色彩,会影响人的情绪波动。相反,低饱和度的配色,对人眼的刺激较弱,会有一种冷静且克制的高级感。

iMac Pro 高级感

回过头来看苹果官网的大部分页面,除了产品界面色彩 和 按钮蓝 之外,其他的文字、背景、控件一律采用黑白灰色系,以此营造高级感。

甚至是 iPhone 11 Pro 新出的暗夜绿,也是高级灰中加了一点点绿而已。

换言之,减少使用颜色的数量,降低色彩的饱和度都能削减色彩对人的情绪,起到提升产品高级感的效果。

iPad 留白

除此之外,恰当的留白可以更加突出产品内容,让重要的信息更准确的传达。并且能营造出广阔的空间感,让画面得到延伸,呈现一种意境美。

所以我们做设计时应当多做减法,避免无意义的视觉元素堆砌,反而能让你的设计更有高级的气质。

这又印证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话:Less Is More

2. 配图

当然,只有留白是不够的。既然是做宣传,那么一份高分辨率、精致的配图就显得尤为重要。

苹果官网大部分的产品都是采用实拍+后期修图,而非渲染图。目的就是为了反映真实产品的质感、以及材质光影效果,这一点能看到苹果对于品质的追求。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不仅如此,苹果产品圣经《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以及壁纸同样是由摄影师拍摄完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面这个幕后制作视频,相当硬核。

3. 苹果式文案

做过英文 Web 的设计师都知道,英文往往比中文更好设计,相同的布局英文出来的效果也更好看。

这不是崇洋媚外,心理学有个词叫做「母语羞涩」。简单来说就是,中文对于我们来说,太常见了会让人产生一种廉价感(实际上是羞涩感)的心理感受。

老外也一样,你可以看到美国企业:苹果、麦当劳、星巴克都是使用图形 Logo,而日本企业不用母语,而是用英文,比如 SONY、TOYOTA、Canon。

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

回到苹果官网,我们看到一部分文案是英文产品名称,这个不会感觉羞涩。

那中文部分怎么办呢?比较有意思的是,Apple 的本土化团队用了完全不对仗但押韵、奇怪的排比、双关、重复等修辞手法。虽然语感很差,但基本上能明白字面意思。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感、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来凸品牌气质。举几个例子:

  • 重复:比如说 iPad Pro「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
  • 双关:比如说 AppleWatch 的「它会时时关心你的心。」
  • 排比:比如说 iMac的「从极速,到神速,任你提速。」
  • 押韵:比如说 配件 的「可重复充电,又可圈可点。」
  • 对比:比如说 iPad mini 的「身量小,能量大。」

4. 仪式感

最后一点。生活要有仪式感,苹果官网也有仪式感。

国际妇女节专题

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例如三八节当天,友商选择打广告促销。而苹果推出了国际妇女节专题,致敬女性的伟大,这一做法颇具人文情怀。

不过话又说回来,感动归感动,还是参与友商的打折活动香。

#相关阅读#

Apple 的设计哲学:交互篇

Apple 的设计哲学:UI 篇

Apple 的设计哲学:声音篇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阿洋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论用户有多懒!

鹤鹤

满足用户的懒是用户体验的本质,利用用户的懒是探索人性的设计!





用户有多懒?


从我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起,我成功让公司洗手间的纸变得够用了。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每个楼层的洗手间每天只提供一卷纸,每次中午之后大多就是缺纸状态,这让人很不爽! 

洗手间装有两个抽纸盒,一个靠里,一个靠外,每次保洁阿姨,都把卷纸装在离洗手池较近靠外的抽纸盒中,这就满足了人们洗手后很方便的拿到纸来擦手。 

有一次在洗手间门口遇到保洁阿姨,我跟她说“大姐以后把纸装在里面的抽纸盒,这样用的时间长”,她笑了笑(当然我先说的是,两个都装上)。卷纸装在里面之后,结果有时我晚上加班还有。 






人有多懒,洗手后一多半人不再选择多走几步去拿纸擦手。所以在产品中和生活中,有时当你觉得有些设计不合理时,有可能是设计者的故意为之。 


人有七宗罪,其中就有懒惰,懒是人的天性,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现在互联网产品几乎都是在满足人的懒,买菜不用去超市、饿了可以叫外卖、不想看书读给你听、不想打字有语言功能等等,互联网的发展把人惯得越来越懒,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产品。




 产品中如何满足用户的懒  


很多产品的商业属性是满足人的懒,其实产品中好的交互设计,通常也是以满足用户的懒,而让用户感受到好的体验。 


1、简单简洁

电影《教父》中一句台词给我印象深刻, “能用半分钟看清楚事物本质的人,注定和用半辈子看透的人,有不同的命运”,这句话在产品设计中,反过来看就是, 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长篇大论,复杂不会给带用户带来价值,而是消费了他们的认知,因为用户很懒。 

下图是产品中很常见的通知设置,天猫读书的提示文案太啰嗦,用户根本不会逐字的阅读,用户看提示文案就是一扫而过,这是因为用户懒而养成的行为习惯。 



2、为用户多想一步

满足用户的懒,就是给用户制造“爽点”,在产品的交互设计中为用户多想一步,用户就会觉得用的很爽,觉得产品懂他。 

当手机截图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开微信对话框点击加号图标,截图会自动预备发送,因为用户的操作行为大概率就是要发截图。 

iPhone手机长按微信应用图标,会弹出一些即时性强的功能入口,这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率,用户一旦使用一次就会爱上。 

在此之前,如果面对面互加好友,需要好多步才能打开二维码,主要还不好找到,对于陌生的朋友等待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一些尴尬的气氛。 



为用户多想一步,就是思考用户的行为目的是什么,然后在设计上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操作方式,这样就能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


设计产品时不能总以自己惯有的思维方式去设计,要能把自己变成当下产品的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3、的交互方式

用简单的方式,让用户轻松完成任务。一般来说,用户完成一项任务花费的时间越少,在易用性、性的体验上也就越好。 

这点在手机解锁的交互演变上能体现出来,以前手机都是密码解锁,然后有了滑动解锁,又有了指纹解锁,再到现在的面目解锁,每次的演变都是在减少用户的操作,提高了使用效率。 

手机解锁的演变过程 

与手机解锁相同的还有APP的登录演变,从繁琐的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到如今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识别手机号一键登录,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变化,同样是在减少操作提率。 


另外要强调的是,产品设计者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产品思考问题,不能看别人有什么就加什么。 

别人家产品有第三方登录快捷方便,你也加,但其实如果不结合自己产品去思考,为什么要加,要满足什么,目的是什么,加上可能就是多此一举,制作麻烦,比如有些B端对内的产品根本不适合第三方登录。 


4、保持探索创新精神

有位产品大佬曾经说过,“用户习惯的操作路径,不要试图去改变,改变就会影响用户体验”,这观点听着似乎没毛病,但其实有问题,至少我是不认同的。 

试想一下,每次微信大改版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都会抱怨,“改的什么呀,用的好不习惯”,究其原因就是用户的懒惰所致,对于改变熟悉的事物,普通用户本能上就是会有排斥心理,因为他(她)懒的去适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会慢慢发现原来这样的设计好像是比以前好用了。 

用户再次适应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用户又习惯了,二是确实是产品的创新设计提高了体验。 

所以,改变操作路径,只要经过团队验证测试后,对体验和效率是可以提升的、有利的,就可以去尝试转变用户原有的操作习惯,如果是好的改版,用户很快就能适应并感受到变化后的价值。 


5、产品中用户懒的做的事

产品设计者们有必要知道的事,用户使用产品是懒惰的,用户在没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 很少有人更改产品的默认设置,也很少有用户看系统消息和群发的短信,所以用这两种方式推广活动,转化率极低。 

对于推送消息,不要那么频繁,除非你是新闻类产品,推送频率高用户会直接关闭推送。另外,有很大一部分用户,对于绝大多数的产品不会开推送,因为他(她)不希望被推送所打扰。 

有些功能从产品的角度希望用户使用,但如果设计上不能吸引用户,那用户肯定是懒得摸索使用,所以改变用户的懒,就得让无聊的设计变得有趣、有激励,从而吸引用户,这样才能改变用户的懒的状态。 

产品的体验设计,其实就是满足用户的懒,但其实能把懒用户通过设计手段调动起来一定是探索人性后的设计。 


 最后 


其实,因为人性中的懒,才成就了如今的互联网盛世;因为人性中的懒,人们才为省力气发明了轮子、嫌沟通麻烦才发明了电话等等,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因为人性中的懒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们从更高一个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哪些人创造了互联网盛世,又是哪些人推动了社会进步,绝对不是懒的学习、懒的改变自己的人,而是那些善于思考想要改变“懒”的人。


文章来源:站酷-吴星辰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进行表单体验优化-中台系统

周周

本篇文章将分享Web端表单体验优化等相关内容,分析设计师在设计B端类产品时如何让用户愉悦并的填写表单。

表单作为基础通用组件,也是在各个企业级中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之一。在用户界面中表单无处不在,比如:用户注册登陆页、支付页、用户反馈、共享信息数据录入等不同类型的表单。当我们使用/设计表单页面时看似是按钮、输入框等表单组件进行组合搭配使用,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业务使用中却有着无数可推敲的细节冒出来,常常给设计师造成较多的困扰。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哪些内容会给设计造成困扰呢?举几个例子:在实际的业务中很多产品因为业务导向需要入海(非中国区方向),所以就存在表单标签对齐方式问题,如果右对齐可能在中文的情况下表单标签预设宽度正好合适,但是当用户切换到多语言时因为语言差异会导致折行严重等一些列问题,相当影响体验;设计师常常疑惑表单标签是顶部对齐、右对齐还是左对齐,他们的差异点在哪呢?必填与非必填项以什么形式告诉用户会更加合理呢?表单按钮放在页面哪个位置体验会更佳呢?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设计细节,往往一些好的设计细节提升总会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用户体验。针对以上这些举重若轻的问题我们一一明确、抛出并与大家一起来进行由浅至深的探讨「如何提升表单体验」

重点概览

一、表单分析

二、体验与优化
三、排列与布局
四、写在最后 

表单分析

1.1 表单的重要性

在上面的前言中也提到了表单作为基础通用组件,也是在各个企业级中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元素之一。并且在《Web Form Design》一书中 Luke Wroblewsk 也提到了“表单决定了最关键的界面中交互的成败”,当用户使用网站时会有一个特定目标,如果设计得好,网站将实现有效性。效率、用户主观满意度以及特定用户在特定使用环境下所达到的特定目标,也是设计师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表单往往是目标用户和整个产品的一所桥梁。因为,尽管人机交互的发展进步,表单仍然是用户在网络中进行交互的主要方式。所以表单是被认为完成目标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我们以淘宝来举个典型的例子,淘宝属于国民电商平台也是亚洲较大的网上交易平台,提供各类优质商品。从平台的特性来讲,它以用户下单并成交作为最终目标。其中支付表单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用户从购买到支付完成以分步形式进行,第一步填写基本信息并提交订单,第二步选择商品并选择支付货款至第三方,第三步买方确认收货并自动打款给商家,第四步完成订单并评价。在填写表单时中间没任何阻断,用户能很顺利的按步骤完成订单。淘宝支付表单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步表单。

1.2 拆分表单

我们简单提一下表单组成(网上有很多详细的相关文章),一个完整较复杂的表单是由7个基本组成部分,表单类别、表单标签、表单基本组件、占位提示、帮助信息、按钮、校验。表单可以包含以上组成部分,但不是一定都要有,比如:移动端填写验证码时为了减少用户操作,当用户填写完成之后直接提交表单验证。

表单类别:第一时间告诉用户此段落的表单大致内容,减少用户理解并承担着概括内容的作用;

表单组件:包含了输入框、下拉框、日期选择器、时间选择器、开关、上传等十几种类型,是形成表单的核心内容;

表单标签:表单标签承担着对输入项或设置项的解释作用,所以表单标签需要合理设置,核心点是帮助用户快速理解每一项字段的作用;

占位提示:使用通用的认知提示并且以较弱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填完信息即消失。注意:占位提示不能替代标签,因为消失的占位提示会拉长用户的短期记忆,如果没有表单标签用户将无法在提交表单前检查他们填写的所有信息。文章下面会详细分析。

帮助信息:当表单标签不足以对输入项准确说明时,这时候需要使用文本提示用户。它不仅能让用户提前感知输入后的样式,还能够有效的告诉用户该如何输入以及表单提交后达到的目的。

按钮:当用户完成信息录入时,按钮能够对表单内容进行校验或提交。

校验:对用户信息录入内容进行校验并给出对应的错误提示。如:内容是否为空、类型格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业务逻辑等等。校验时有两种规则,分别是使用即时校验(失焦即校验)和点击提交按钮以后的最终校验。状态分别为错误、警示、成功。

1.3 表单类型

基础表单

较为简单的一类表单,把所有表单字段平铺在页面中,字段内容较少。当用户输入少量信息即可完成一个简单快速的任务。例如:此类型表单常常用在简单的登录注册中。

分步表单

较为复杂的一类表单,把一个相对复杂的表单字段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根据业务属性进行步骤分组利用步骤条告诉用户所完成的流程和进度,当用户每次填写都意味着一次节点完成,整个流程结束给予明确的结果反馈,并以提交成功为最终。分布表单有利于减轻用户由于表单大而复杂的造成的填写负担,并且能减少用户表单填写出错率。

分组表单
 将一个复杂表单拆解归类分组。分组表单与分布表单特点较为相似,都可以减轻用户因为表单大而复杂的造成填写的负担,并且能减少用户表单填写出错率

体验与优化

1.1 必填项or可选项

在设计表单时大多数设计师都习惯性的使用星号表示必填字段。但那么问题来了,针对必填项和可选项用那种形式才是最科学的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当表单中的必填信息多于非必填信息时,如果使用红色星号表示必填项,那么大量红色星号导致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使得用户无法快速识别哪些是必须填写的,哪些是不必须填写。并且使用红色星号会带给用户一些恐惧感,它增加了出错的风险并降低了表单填写率。因此在表单设计中,当必填项多于非必填项时,隐藏红色星号标记,通过暗提示标记可选项的形式来帮助用户识别。

红色星号对于不同用户也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差异。对比较有经验的用户可能表意较为明显,但不代表所有用户都能理解,比如一些非中国区用户使用国际化产品时存在不同认知,因为每个国家本地化差异较大导致认知差异。

还有一点是表单中视觉噪声越少可读性越强,因此当必填项多于非必填用非必填字段提示用户会更好。

1.2 单列布局or多列布局

多列表单字段会导致用户视觉路径变长,因为如果表单中有水平相邻的字段,则用户必须以Z样式进行视线扫描,整体的效率和工作量都更大,使清晰的路径变得模糊并加长用户阅读时间。多列表单可能会存在用户跳过他们实际要输入的必填字段,将数据输入到错误字段中。而最终校验信息时用户得反复检查错误项导致用户放弃填写。

如果表单使用单列,则完成的路径是页面垂直向下的一条直线,单列布局能够给用户呈现一条清晰的视觉路。因此,表单较为简单时尽量避免将表单分成多列,在业务场景允许的情况尽量使用单列(部分业务诉求和一些特定场景要求,多列布局会更节省垂直空间,但是多列布局需要考虑字段之间的关联性,这里不强求一定只能使用单列布局)。

1.3 将复杂的表单分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在设计师设计表单时可能业务场景复杂、字段较多,即使设计师把很多不必要的字段都删除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这时候设计师需要将大型任务分解为一系列较小的任务,使得表单更加的简洁。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将步骤以视觉的方式传达给用户数量、名称、说明等信息,更加提高用户满意度并且能激励继续填写。

但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过于细化步骤以及在小型弹出窗出现过多的步骤,过多的步骤不利与用户填写和记忆,反而增加用户负担。

1.4 按钮的位置

按钮放在页面左下角比较好还是放右下角比较好?这是设计师在设计表单时常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其实在14世纪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约翰·古腾堡提出一个概念古腾堡法则(Gutenberg Diagram),又称对角线平衡法则。它指出用户在浏览页面或一些布局时,视线往往趋向于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进行扫描。左上角是第一视觉落点区(主视区),而右下角是最终视觉落点区(终点区)。与之相对,右上角和左下角则是视觉盲点。用户的视觉移动端规则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所以,界面中的左上和右下是用户视觉最为重点关注的位置。遵循古腾堡法则,设计师应该把界面的关键元素放在主视区,终点区可以放按钮、强提示,盲点区可以用来放一些相对次要的内容,如辅助图形、文字信息。

同理,表单中会出现组合按钮,比如:取消与确认、提现与充值。根据古腾堡法则,用户使用界面时从第一视觉落点区是主视觉区(Primary Optical Area),最终停留在结尾的终点区(Terminal Area)。

如下图是一个弹窗类型的表单,如果根据业务诉求确认操作重要程度强于取消操作,那么确认按钮应该放在取消按钮的右边。因为确认按钮放在右侧(终点区) 用户关注度会更强。

1.5 占位提示避免代替表单标签

常规的占位提示作用是使用通用的认知提示并且以较弱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当在字段中填入内容这些提示通常会消失。


设计师常常遇到表单字段较多并且页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为了减少横向节省空间设计师常常的做法是将表单标签删除,使用占位提示文本作为信息提示。但是设计师必须有意识知道到这种方式适合使用在较为简单的表单中,比如:表格中点击修改名称操作,弹出气泡并且气泡中只存在一个字段。或者是在用户非常熟知的登录注册等较为简单的表单填写时使用。但是当用户需要填写大量字段信息时不建议使用占位提示代替表单标签的方式。原因有两点:1. 当用户选中文本框填写时,占位内容即消失,这时候用户无法检查并确认其所写的内容是否符合预期。2. 当用户看到文本框中已经回填内容了,误认为占位提示是默认回显内容,造成内容已经填完不需要再操作的错觉。

针对上面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在Material Design中有提供针对上面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这边暂时称其为“浮动标签”,默认情况下输入框内显示占位文本,当用户输入内容以后占位文本浮动到内容上方与内容左对齐。 

1.6 校验反馈及时并准确

设计师通常认为用户在填写表单时能够很顺利的完成表单录入,但事实相反。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特别是在一些业务较为复杂的表单中用户极易发生错误,这时候需要需要明确的校验信息、准确的校验时机、输入的限制提示。

错误提示校验

错误校验提示一般存在于错误率较高情况下出现,如:在登录注册时,要求用户填写手机号,如果用户输入的手机号码不符合特定的输入格式,那么这时候需要明确标记错误原因,准确的帮助用户找到问题并解决,避免错误提示描述模糊不清误导用户。错误提示一般会采用“双重视觉强调”来显示错误,除了输入框突出显示外,同时需要在输入框下方加入红色指导文字。如下图所示为西瓜视频登录注册场景下的截图:

限制与格式提示

在表单中如果出现特定格式时务必要提前告知用户。可以在输入框中显示概括回答的方式引导用户,如:请输入日期,eg:mm/dd/yy。这样便于帮助用户提前感知,减少表单填写错误率。

校验时机

为了避免用户在提交时表单时出现大面积的报错问题,设计师可以使用实时校验的交互形式。如:在用户输入完成之后鼠标失焦后进行信息校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时校验时避免用户还没有输入完成即出现校验误导用户,所以需要准确判断鼠标是否失焦。如下图所示为西瓜视频登录注册场景下的截图:

1.7 字段长度与输入预期成正比

在实际业务中,设计师常常习惯把每个表单字段都设置成相同的宽度,在视觉效果上看感觉会比较统一,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体验欠佳。字段的宽度应该向用户暗示所需输入内容的长度从而减轻判断负担。在Ant Design 4.0 系列分享的文章《整齐划一?不如错落有致》中分析到错落有致的排版表现似乎比整齐划一的左图更舒适,因为在视觉上我们更容易将右图的空间和内容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但左图过度的对齐导致暗示隐性的截断,我们惯性视觉会产生表单字段右侧空间缺了一大块的错觉。

文章总结到“表单宽度的处理方式核心旨在解决两个问题:1. 暗示填写内容长度;2. 表单项布局排列效果,我们通过设置合理的默认宽度尺寸和描述关系,就可以让设计师们跳过部分繁琐磨人的细节思考,快速搭建表单宽度合理且舒适的页面。”如下图所示:

排列与布局

1.1 定宽or自适应?

表单做定宽还是做自适应?哪个“更好”的这个问题时常困恼着我们。其中Button、Radio、CheckBox等本身是定宽组件还好,它根据内容自适应即可,但是当遇到Select、DataPicker、Cascader等类型时就会开始纠结这个问题。在实际的业务中不论是做理想中的定宽还是自适应,很多情况下浏览器窗口大小不一可能导致在一些极限情况下都会产生不尽人意的情况。脑补一下,比如:在笔记本的小屏幕下左对齐并定宽效果还不错,但是当你把页面呈现在较大显示器下,这时候页面右侧又会呈现出大面积的空白。参考AntDesign提供的典型页面以下三种样式是都会造成不同的反面效果。


所以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如果没有明确自适应和特定自定义宽度的需求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处理。

将关联性强的字段分组
如果页面横向宽度足够大时,可以将一个区域中字段较多、并具有关联性字段进行分组,这样不仅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利用,还可以通过字段之间关联性暗提示帮助用户更好理解。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多种分组原则,可以使字段之间具有相关性:接近度,相似度,连续性,闭合性和连通性。将非结构化字段分组为几个机构化的集合提高表单的可用性。

设置字段宽度梯度

可以给字段设置几档宽度梯度的尺寸,我们可以站在AntDesign这个巨人的肩膀汲取一些相关经验,其中4.0系列分享的文章中总结到其经过对十几个业务线梳理,将组件宽度定义了5中高频的空间尺寸,分别是: XS(80~160px)、S (160~280)、M(280~360px)、L (360px~480px)、XL (480~560px)。根据原理,我们可以假设原子宽度XS为100,那么通过尺寸的倍数+间距的方式来计算其他的四种尺寸(间距暂定8px情况下得到:S=208px、M=316px、L=424px、XL=532px),通过此计算方式也是用来解决视觉对齐规则,如下图所示:

1.2 表单标签顶部对齐or右对齐or左对齐

在设计表单时到底是左对齐、右对齐还是顶部对齐呢?这个问题也是在实际业务中设计师发问频率较高的一个棘手问题。其实,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有相对的利弊,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在Matteo Penzo《Label Placement in Forms》文章中有分享过关于表单标签放置的研究,下图是Matteo Penzo研究总结得到的浏览时间表:

表单字段顶部对齐

将表单标签放置在其对应输入字段的正上方,并垂直左对齐排列,用户只需依次向下浏览即可看到标签与输入字段两个元素。其优势是横向屏幕空间足够,能够比较友好的适配多语言适合非中国区业务表单使用。并且根据上面Matteo Penzo的时间表上看,顶部对齐的浏览和填写的效率也是3种常规的对齐方式中较高的一种。不足点是会占用较多的纵向垂直屏幕空间,此外应当注意每组表单标签和输入字段与其他字段组的间距,以免层级区分度不够的问题。

表单字段右对齐

将表单标签放置在其对应的输入字段的左边,标签右对齐。其优点减少了占用屏幕的高度,并且表单标签与输入字段关系较近,所以用户在填写表单时效率较高。不足点是由于表单标签的字数不可控(特别是针对非中国区业务时,多语言切换可能会出现超长的文案,甚至出现折行的情况),可能会造成左侧参差不齐的问题,导致可读性不高用户在查看表单时比较费劲,并且不太适合非中国区业务。 

表单字段左对齐
将表单标签放置在其对应的输入字段的左边,标签左对齐。表单标签和输入字段距离较远,用户从左至右浏览时间变长,并且根据上面Matteo Penzo的时间表上看,左对齐的浏览和填写的效率是3种常规的对齐方式中最慢的一种。但是,如果业务需要用户对表单放慢速度并谨慎填写(复杂表单或者表单中含有大量高级设置的陌生数据时),左对齐的方式会减少部分用户的出错率。但不太适合非中国区业务。

1.3 表单布局类型 

常规布局(简单)

 在实际业务中当表单字段较为简单时可使用,表单字段至上而下单列排列布局,用户只需纵向阅读填写,填写完成率较高。

多列布局(较复杂)
垂直空间有限并且表单含有较多填写字段的复杂表单时,可将具有相关联字段放在一个卡片区域中进行归类,将多个字段组合在一行,形成多列排布的暗提示帮助用户更好理解。

区域分组布局(复杂)
表单含有较多填写字段的复杂表单,可将具有相关联字段进行分类并以标题区分的形式进行字段分组,并且表单字段都在一个卡片区域内。

卡片分组布局(高复杂)
卡片分组布局一般用来处理高复杂类型表单。当业务中希望页面承载众多表单字段时,可将信息相关性弱的字段拆分为多个部分,并通过多个卡片分组承载不同类型字段,每个卡片都需有个卡片类别标题。 

 

写在最后

本篇文章从分析表单在产品中为何如此的重要,总结了在日常工作中设计师常常遇到的表单类型和布局,设计师可通过文章中的建议和案例进而合理的选择并灵活应用。以及在实际的业务应用场景中设计师如何规避和注意一些设计细节进而提升表单的体验。文章通过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此篇文章更多的是受到启发(而不是限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灵活应用并举一反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产品设计师不论是表单设计还是全局的页面设计,都需要有理解业务本质的能力和全局的业务思考能力,不然常常会被称之为“喂,那个画图的设计”。

文章来源:tob.desig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认知偏差与UX设计(设计过程中如何消除偏差)

周周

偏差经常不知不觉渗入我们的设计。通过了解、消除这些认知偏见,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确保决策的一致和中立性。

文章来源: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20-2021 设计趋势ISUX报告 · 用户体验篇

鹤鹤

It is ultra experience



ISUX Design Trend Report

前言

——————————

身为用户体验设计师,无时无刻不被世界上的新事物冲刷着认知——互联网红利下降带来变化莫测的商业动向、循着摩尔定律野蛮生长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各类亚文化群体催生出多元复杂的圈层文化、脑洞口味越来越独特的年轻人,甚至眼下席卷全球的黑天鹅事件......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悄悄冒头,都有可能在未知的将来影响着用户体验设计师。我们能做的是,在起初感受到微微震幅时,便沿着震感逐步寻找源头,并思考未来的发展走向。赶在变化降临前先拥抱变化。


本文通过研究近一两年科技、社会文化以及自身用户体验领域的变化,从用户体验领域关键的用户、媒介(设备与应用)、交互行为、信息与场景的五个角度出发,探索用户体验设计未来的趋势,希望能带来启发。


随着人工时代到来,过去机械的单向交互方式逐渐被打破,机器渐渐演化成了会主动“观察”真实场景,“感受”用户情感,预判用户意图并自动完成任务的贴心小棉袄。机器如何为人们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服务,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人工时代到来,过去机械的单向交互方式逐渐被打破,机器渐渐演化成了会主动“观察”真实场景,“感受”用户情感,预判用户意图并自动完成任务的贴心小棉袄。机器如何为人们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服务,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1-1

——————————

基于真实场景推理用户意图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可以越来越无缝地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嫁接起来,主动感知用户所处情境并智能提供相应服务。


在2019的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Lens 展示的AR点菜功能可以智能识别用户扫描的菜单并将美食网站上的相关推荐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当用 Google Lens 识别到小票信息时,可快速提取小票上的金额,且可自动弹起计算器快速帮助用户计算人均消费,节省人工计算的时间成本。


随着信息入口从数字空间延伸到周围的物理空间中,未来万物皆可为用户体验的媒介,设计师未来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


寻找适合的打通真实世界的切入点:在陌生语言、信息复杂或者难以处理等苛刻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智能设备对信息智能读取、批量识别与翻译等强大能力,帮助用户完成任务;


将用户旅程的上下游串联: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预判用户行为目的,前置推荐服务;


更加系统细心地考量干扰因素:真实场景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更全方位考虑光线的强弱、多源的噪音、实体的可视性、人员和事件的打断等因素。



1-2

——————————

任务自动化,简化用户旅程


为了完成一项任务,用户往往需要借助多个应用来回切换配合,使用起来琐碎麻烦。如今应用越做越强大也越复杂,过去仅仅解决单一场景的解决方案不再适应于用户对于完成任务的诉求。


Google Assistant 的新能力 Duplex on the web 可以通过自动跨应用任务处理来简化用户旅程。只需要用户发出语音指令“预定一辆去某地的车”,助手便可自动跨邮件、日历、付款等应用调取信息、自动根据使用习惯做选择,并自动填写信息,而用户全程需要的只是在关键节点轻敲“确认”即可。


2019年随着 iOS 13 的更新,“快捷指令”推出了“自动化”能力,用户通过“if...then...”语法便可为自己的App设计一套程序,实现如:“当我回到公司时提醒我打卡”、“每天早上10点给我的女朋友发送一条表白短信”等能力,将不相关的场景动作串联字一起自动化执行,大大节省人工操作成本。


提升使用效率是用户体验设计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之一。在利用新技术进一步简化用户旅程时,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以下因素:


借助语音输入:比起界面触控操作,语音交互的直达性可以“穿透”复杂界面,让设备第一时间明确用户目标;


基于用户行为形成习惯记忆:对用户长期重复的行为做分析处理,构建用户习惯模型并主动提供服务;


适当考虑专家级用户:随着部分用户的智能设备使用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考虑为专家用户提供自定义操作脚本,满足其自身的独特需求。



1-3

——————————

基于情感感知,主动理解用户需求


随着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肢体跟踪等技术的提升,机器逐渐学会感性语言,主动感知用户内在情感和心理需求。


2019年1月的CES展上起亚亮相的互动式“情感驾驶空间”技术,可通过传感器读取用户的面部表情、心率等反应,调整驾驶空间内的灯光、影片类型、音乐风格等,舒缓舱内乘客心情,由此提供更人性化的出行体验。

用户总是会期待更贴心的服务,设计师未来对同理心的情感嗅觉更加敏锐:


利用感性线索定位用户情绪:需要通过面部表情、特殊时间节点或者识别到的关键词,对用户情绪进行理解和定位,判断用户情感理解用户内心诉求是自由探索、趣味娱乐、或者静谧修行并提供符合用户当下心境的服务。


综合使用感性元素进行设计:通过使用线条、色彩、声音和动作等传达并唤起相对应的情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体验。


小结

更智能的服务提供方式会让人们生活拥有更多可能性,但一旦火候把握不得当,可能就会造成对人们生活的野蛮入侵。关于如何让科技更好造福于人们,早在上个世纪,施乐帕克研究中心提出了宁静技术(Calm Technology)的愿景,认为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应该是隐匿不见的,它们如纤维般融入日常生活,丝丝入扣,直至不可分辨。


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师对新技术不应是不加克制地应用,而应该润物细无声般地提供服务,帮助人们从繁杂喧嚣的数字世界中解脱出来,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投放在让生活更美好的事物上。



回顾人类和机器的交流语言,从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到自然用户界面,人机交互方式越来越贴合人与人之间更自然的交流方式,其背后是心智模型与实现模型的高度拟合的趋势。


在自然用户界面中,为满足新形态智能硬件对新接口的需求,以及人们对更丰富强大的交互方式的自然诉求,越来越多的自然用户界面被开发出来。语音交互和隔空手势交互便是近几年迅速发展并落地的两种交互方式。



2-1

——————————

隔空手势交互:更自由、更灵动


为了让机器更好地读懂用户的身体语言,能够感知深度信息的摄像头走进了日常手机。2019年国内外手机厂商的发布大会上,LG 手机 G8 ThinQ 以及华为发布 Mate 30 系列推出的隔空手势,可实现一些简单的诸如滑动、切歌、截屏等效果。



除此以外,隔空手势支持更加细微的手势,如旋转、揉搓等,可以更直观、更灵活的方式操控界面,让用户获得一种像魔术师用意念控制事物运作的快感。



对于隔空手势操作网上的言论褒贬不一,其中争议性最大的就是隔空手势宛如“杀鸡用牛刀”,明明可以用更加精准的手势触控,为什么还要用看似很酷炫其实精准度更低的隔空手势操作?


隔空手势并不是要替代触控手势成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更多是对情境式障碍场景的补充。在某些场景下,用户使用设备的条件可能是充满干扰的。想想看当你边看手机食谱边炒菜的时候、边煲剧边剥小龙虾的时候、疫情期间出门佩戴橡胶手套无法正常触控手机屏幕时.....隔空手势是不是特别好用?


每个人在特殊的场景下都有可能面临感官障碍,未来的设计也应该更多地考虑情境式障碍的场景,让用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依旧能一如既往无障碍地使用设备。




2-2

——————————

语音交互:更精准、更好玩

语音交互作为更趋近于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交流方式,近些年有许多发展的突破点。


在发展主线上,语音交互趋向更自然、更人性化、更个性化。过去反人类的一些沟通方式慢慢被“调教”。此外,多人会话场景下的技术方案日渐增多。


2019的 Google I/O 大会展示了一个视频片段,视频中的两位嘉宾相继吐槽,经常出现针锋相对难以听清的时候,这时用户可以调节音源音量选择性增强自己关注的人物声音,让另一个人“静音”。


  滑动选择音源


此外,语音交互除了在智能音箱领域广泛应用以外,也逐渐应用在广告等更多的传播媒介中,刷新人们日常使用体验。2020年2月索尼提交了一项广告播放新专利。当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如果出现广告,只要站起来大喊广告中对应品牌的名字,便可直接跳过这个广告。


设计师在语音交互场景下,需要留意以下几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用户语音交互习惯培养:如今还处于培养用户语音交互使用习惯阶段,设计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应用的语音交互规则如何才能更趋近于人们日常的沟通习惯,并进一步为人们的社会习俗所接纳。


真实场景下的多人音源:在现实情境中, 在多人对话场景下将面临音源不清、穿插停顿、噪音过多等影响体验的情况,由于计算机听觉分析能力开始从单人音源拓宽到了多人音源,多人对话解决方案上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改变传统的视听体验:在使用场景上,语音交互接口也将逐渐运用到更多的媒介上,更全面地刷新用户体验。



小结

人类拥有双手、眼睛、耳朵和发声的嘴巴,但是并不总是在每个使用场景下都能自如地使用:在安静的自习室下声音收到限制,在驾驶场景下注意力受到限制,在双手拎着东西场景下双手受到限制......但目前许多产品设计都建立在用户能完整使用感官功能这一理想化的基础上。


未来的发展趋势倾向于将视、听、触、嗅等多通道信息完美整合起来,综合使用多种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根据用户使用场景用最恰当的方式传递服务,满足用户多方位的需求。




尽管乔布斯曾断言3.5英寸是手机的黄金尺寸,但作为人们日常内容消费与娱乐的窗口,手机屏幕毫无疑问地变得越来越大,甚至超出传统物理限制。人们对大屏享受的追求与设备携带便捷性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硬件形态的变化对旧有的用户体验设计思路带来的新的挑战。


3-1

——————————

大屏幕:单手持握新挑战

屏幕横纵比越来越大,而人类的手部具有先天限制,曾经惯用的界面布局方式在高横纵比的屏幕上可能无法被大拇指无障碍全覆盖,使得越来越多的设计更加重视利用移动屏幕下半部分。


操作与信息进一步下移


高德地图、苹果地图的搜索框下移,方便单手操作用户快速激活输入框;


影视资讯平台IMDB强化底部标签栏功能,双击“搜索”tab即可激活输入框,无须艰难地触摸顶部。


即时战斗类手游皇室战争的说明卡片主要展示在下半部分,方便用户进行卡片上的相关操作。



底部导航被赋予更多能力

Pocket的底部标签栏现在兼任汉堡菜单功能,在激活状态下再次点击主页icon可选择主页上须展示的内容。


利用下滑手势代替点击

Snapchat的许多表示前后进退关系的页面都不是”返回“按钮,而是向下箭头,用户可下滑退出当前页面。







3-2

——————————

折叠屏:新形态的交互方式

为了解决设备形态和人类手部先天限制之间的矛盾,折叠屏诞生浏览并颠覆旧有的界面设计方式。


更灵活的信息布局


过去在单屏设计下,考虑到用户注意力由上到下纵向衰减,因此信息布局更多是按照优先级从上往下排序。而折叠屏中,屏幕展开后便可以开辟出更大的可利用空间,将次级页面或者较为重要的内容曝光在第二屏,对信息的布局将带来全新的变化。设计师为保证大小屏下顺畅的阅读体验,需要对信息模块在不同空间布局下的流动性有更强的把控能力。


更便捷的多任务操作


在过去的单屏体验中,用户只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前的界面中,一次只做一件事。但在实际生活中,用户面临的情景往往是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的频繁交错,并且根据会任务不同的性质自由调动自己的注意力重心,如边看视频边聊天、边看直播边逛街等等。在折叠屏中,设计师可以探索更多主线和支线交错进行的场景,利用折叠屏带来的更大的屏幕空间,可以让用户在不离开主线场景的基础上进行支线任务的处理,大大节约了在不同App上来回切换的操作成本。



更直观的拖拽交互


此外,随着多任务处理越来越广泛使用,拖拽交互将成为重要的交互模式之一。文本、表情包、图片、视频等交互对象,不再需要经过复杂的分享转发流程才能在不同App中流转,通过拖拽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进行交互。




双面屏互动玩法


外折叠屏在折叠状态下可转为双面屏,等于是给用户增加多一个观看视角。例如华为 Mate X 的镜像拍摄可以让被拍摄者即时获知自己的镜头影像是否满意,这一拍女友神器有望成为直男拍摄终结者。在未来更多的多人观看和互动玩法将被开拓出来。


 华为Mate X 的镜像拍摄


未来随着5G通讯技术的成长,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同时加入物联网,人们的生活将被各种智能设备围绕,设计师需要参与更多屏幕外的设计,让不同设备串联在一起协同合作,让用户能更加自在地享受科技的便利。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数十亿用户乖乖待在家里。过去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教育的用户使用习惯因为疫情纷纷转变。云购物、云蹦迪、云赏樱、云监工......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还原许多线下场景。随着用户线上和线下生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用户对于应用的效率和情感诉求也发生了变化。



4-1

——————————

更关注效率导向

疫情让远程办公学习需求剧增,多人协作场景越来越频繁,许多企业随之升级了电话、视频会议、文档制作等多人协作效率软件。过去仅仅考虑少人场景协作的方式不适用,设计师需要比以往更多地考虑多人协作场景下,如何对海量密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展示。


在学习方式上,由于线下学习转移至线上,学生群体对于娱乐向软件也有了效率诉求。为了顺应用户诉求变化,2020年5月QQ推出学习模式,屏蔽娱乐性的内容推送,让学生更专注在学习上。



4-2

————————————

更注重缓解社交疏离感


除了效率诉求急剧提升以外,随着长时间的线上学习与办公所产生社交疏离感和缺失感,人们对于线上学习工作的情感化诉求也进一步增强。


2020年推出的plagi远程办公软件支持设置每个人的avartar形象,让大家在远程办公时依旧能时刻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在完成任务时还可以放鞭炮庆祝,让员工能感受到亲密无间的线上办公体验。


设计师需要更加关注如何让线上生活进一步与现实生活圈和时间线接轨,通过拓展真实社交下的更多伴生行为让线上也能还原线下的真实场景细节和互动体验,以弥补用户对真实社交的缺失感。



4-3

——————————

加速人和信息的强连接


疫情的发生加速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人们越来越习惯将自身的身体资料、心情状态等信息沉淀在智能设备上。


为了做好广大市民群众的健康监测服务,辅助疫情防控工作,微信和支付宝在2020年年初都上线了健康码服务,不同颜色的健康码代表人们不同的健康情况,市民出入特定场所都需初始健康码。



随着人的数据化越来越深入,个人身份信息的线上化在各平台上将成为更加通用的能力。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更自然更低成本地将线下动态变化的资料信息线上化,更有效地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记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行为,以便帮助用户更地完成任务。


疫情的出现加速了线下生活线上化,短短时间内我们看到日常习以为常的应用为响应疫情下的特殊需求纷纷出现改造,钉钉、QQ群被改造成上网课、批改作业的地方,医疗卫生公众号开辟了实时疫情播报与辟谣通道,无接触设计和服务需求异常突出......这也启发了设计师需要保持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力以及应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思考,为日后突发事件提供充足的场景支撑。




在汹涌的资本语境下,互联网设计师裹挟在商业驱动的结果导向中狂奔,对设计的伦理和责任鲜有发声,但伴随着互联网红利退潮,发展放缓,狂奔之下的人本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大趋势下,UX设计师需要培养自身设计对伦理和责任的敏感度,在满足商业目的外,重拾节操,为多群体,为大社会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5-1

——————————

更包容性的设计

包容性设计师指在做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到各类用户的诉求,输出具有包容性的设计方案。包容性设计依旧是2020年设计主题之一,伴随着互联网产品全球化,在通用性和包容性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身障人士设计


三星在2019年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了一款让聋盲人士和健全人实时交流的app:Good Vibes,盲聋人轻击屏幕输入摩斯电码,预先连线好的另一台手机就会显示从盲聋人发来的短信。健全人用普通的文字输入回复,在盲聋人这一端就会翻译成摩斯电码、以手机振动的方式读出短信内容。

   GOOD VIBES宣传视频


饿了么:在饿了么送货骑手中,约8%受色盲色弱的困扰(全国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色弱占比达8%-9%,饿了么骑手男性占比90%),为此饿了么设计团队在2019年对app的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使用WCAG无障碍色彩对比度,以及无障碍色盘,以及调整字阶,使用辅助图形等设计手段来解决部分骑手在送货途中使用APP的痛点问题。


饿了么UED:《为骑士创造平等 — 配送 App 的包容性设计》



跨年龄段设计


谷歌助手礼貌功能 ( Google Pretty Please ) :开启谷歌助手礼貌功能后,如果使用者在下达指令的语句中包括“Please”,谷歌助手会对礼貌的请求表示感谢,以此培养孩子的礼貌言行。

Google Pretty Please功能宣传



Swift Playground:当10后小学生VITA君的编程课被“可敬的发量”刷满弹幕时,Swift playgrounds功不可没,这款为儿童新手学习编程的软件,用趣味的游戏方式为4岁以上低龄用户提供了一个学习编程的低门槛平台。



为性别平等而设计


苹果emoji回看历年苹果emoji的更新,从肤色平等,到性别、性向平等,再到为残疾人设计,2020年再为跨性别者增加新表情,性别平等依旧是包容性设计中重要一环。



Airbnb插画:爱彼迎在插画系统中,也为不同肤色,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以及身障人士进行了人物的绘制。






5-2

——————————

关注用户隐私

2019是互联网科技隐私问题沉浮的一年,国外有Facebook因泄露隐私收到史上最大罚单,国内则打响了“人脸识别第一案”。笼罩在隐私信任危机下,个人信息和数据立法突飞猛进,美国推动《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国内也将在2020年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


MIUI12推出隐匿面具功能


Android开放生态导致的权限隐私问题一直被用户所诟病,某些APP存在用户不授权就无法使用情况,针对这一情况,MIUI12推出了隐匿面具功能。当用户在开启某些APP要求授权权限时,可以选择空白通行证进行授权,从而保护用户真实信息。


   在MIUI12的更新中,还推出了照明弹、拦截网两项隐私保护功能


iOS 14剪贴板提醒


在iOS 14的更新中,保护用户隐私方面进一步升级。

其中剪贴板提醒设计很贴心,当用户打开应用,如果该应用读取了你剪贴板的内容,会在系统顶部弹出提示,用户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剪贴板内容被读取,帮助用户更好的保护自己的隐私内容。




5-3

——————————

健康的数码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产品的发展给用户带来便捷和沉浸体验的同时,也使得用户沉溺于科技所带来的惰性和投食之下,逐渐丧失了对真实生活的把控权,被科技绑架。


数字福祉(digital wellbeing)近年被频频提起,指科技产品需要权衡好数码产品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平衡,防止数码产品过渡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而影响生活质量。


Android Q 专注模式  Google Android Q Focus Mode


Android Q的更新加入了专注模式,用户在专注模式下,可以在系统层面快捷地关闭使你分心的应用,让你聚焦于更重要的事情。



防沉迷系统升级


推荐技术的进步,产品体验的升级,给用户带来了更合胃口的菜式和沉浸体验,但同时也被冠上了“电子海洛因”的称号。游戏或者内容产品的防沉迷系统依旧会是数字福祉下不可避免的趋势。


王者荣耀在2020年升级防沉迷系统,对青少年的娱乐时间和点券充值的限制进行了进一步升级。承接话。B站在2019年推出青少年模式,在该模式下,使用时长和内容推荐等做了定制化处理。






2020年的UI设计趋势,一方面是对往年风格的衍变和细化,另一方面,在扁平克制的界面风格盛行后,设计师们向往更自由、更突破的视觉表达。



6-1

——————————

深色模式


2019年iOS 13深色模式姗姗来迟,紧接着大厂APP相继推出此功能。在2020年,深色模式会继续普及外,也会在可视性和实现成本方面有更多细节打磨和研究。





6-2

——————————

新拟态

设计趋势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扁平化设计流行之后,对物体的拟真再一次回归设计圈,新拟态以一种对旧拟物风格的再创新,重新流行起来。


新拟物风格(Neumorphism)缘起于设计师Alexander Plyuto发布在dribbble的一组作品,以投影重新对扁平界面进行了塑造,模仿出类似浮雕的视觉效果,感受耳目一新,引起大量设计师相尽模仿。


新拟态的实用性和可落地性有待商榷,但是作为一种新的风格受到设计师拥趸,也不失为下一波风潮到来前的灵感缪斯。



WWDC2020对mac OS的更新也重新定义了新拟态设计语言,在mac OS新系统Big Sur中,图标的设计增添了轻微的渐变、投影、高光,以此来营造图标内元素之间的纵深关系。




6-3

——————————

多彩配色


在扁平简洁UI风格盛行之后,丰富的色彩依旧是设计趋势之一,大面积色块,碰撞配色,带来更具冲击感的视觉体验。





6-4

——————————

字体装饰化


UI界面逐渐扁平,色块图标弱化,为突出页面重心和内容,iOS 11在界面标题上使用更大的字号,更粗的字重。近年在大标题的风格衍变下,文字在传达信息外,也开始有了装饰性作用,采用超大字体,成为页面排版美化的一部分。





6-5

————————

更大圆角

大圆角的风格会继续延续,相较以往,卡片的处理圆角会更大,随之带来的是多的留白处理,结合大字号,带来更透气通透的视觉感受。



Mac OS Big Sur的界面相对旧版本采用了更大的圆角;系统图标的设计统一成圆角矩形。





6-6

——————————

更丰富的插图


UI插图的丰富体现在样式和内容上,样式上开始3D化,内容上更注重插图叙事的表达。


3D插图


3D图形往年更多运用在动态影像或运营类设计中,随着3D的普及运用,UI插图也会迎来3D化,给用户带来更立体,更新鲜的视觉感受。




讲求叙事表意


相较于往年追求形式的UI插图,新趋势下的插图更讲求功能性,每一副插图都承载一定的作用——传达功能信息或透传品牌情感;同时插图更讲求画面表意和情节,给用户叙事性的视觉体验,增进用户和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插图组件化


插画的流行,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水涨船高——一套系列插图为保持风格统一,往往由唯一设计师绘制,同时为兼容各类场景,设计师往往要绘制多张。


为解决插图的成本和效率,插图开始以组件化的方式进行绘制——插图设计师将插画进行拆分绘制——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不同物件等,再通过组件化的拼接合成,使用组件的设计师可以根据需求场景自由组合,也避免了风格不统一问题。


设计师Pablo Stanley将日常绘制的插画制成一套矢量插图组件库,将人物分为:半身、全身和坐姿3大类。通过不同表情、发型和服装可自由搭配出近60万种组合。


Pablo Stanley人物插画系统




6-7

————————

多维度动画表现


新趋势下,动画一方面回溯复古线描手绘风格,另一方面追求更三维的体验,同时帧率进一步提升,追求更流畅的视觉感受。


手绘动画


手绘插图是往年的热门,其随性自然的笔触,能给用户带来亲切的感受,在新的趋势下,动画的加入赋予手绘插图一份灵性和趣味。


3D运动


Google Material Design通过卡片投影层级和二维动画规律,赋予扁平界面Z轴的纵深感。随着3D的普及流行,新趋势下的界面,界面的运动从二维走向三维,表现出3D场景下透视感。



高帧率动画


高帧率影视从线下电影院移步到线上流媒体,手机高帧率屏幕从90Hz到120Hz逐步升级,用户对画面流畅的定义一再刷新,UI动画的帧率升级也会是新的一轮趋势。


Telegram的表情采用了高帧率动画,给用户更流畅的视觉感受。








体验的持续升级,产品的高速迭代,对UX设计师的设计师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设计方式是一个永恒的趋势。




7-1

——————————

从本地文件到云端协作


传统的文件交接方式效率低下,导致设计师之间信息不对称,最终影响产品的一致性体验。近些年在线设计协同工具发展迅速,从UI设计、 设计交付以及组件协同等环节上给设计师提供更加实时的协作体验,获得大量UX设计师的簇拥。在2019 uxtool的设计工具调研中,在线设计协同工具佼佼者figma以其协作和性能优势,大有追赶sketch之势。


随着团队对设计效率要求的提高,设计文档从本地走向云端协作是不可逆趋势。不过设计工具的迭代是需要成本的,尤其在大型设计团队,设计工具需要渡过阵痛期来完成迭代,进而提升设计效率和体验一致性。



7-2

——————————

科学有效的设计系统


UX的发展,从早期的静态规范到当下的动态设计系统,是为解决产品迭代增速后带来的设计效率和产品体验问题。商业驱动下的产品迭代速度有增无减,设计系统依旧会是未来几年的设计趋势之一。


这里说的设计系统不是广义上的设计系统,而是在互联网设计的发展中,对组件化设计逐步迭代升华的一套设计协作方法:


“设计系统(Design systems)是一组为了共同目标而服务的内在相互联系的设计模式和多人协同执行的方法。”(引自《Design systems》,Alla Kholmatova,C7210翻译)。


设计系统历程衍变


组件化的发展历经规范文档到UI组件,再到设计系统,形态从最初对设计一致性的指导规范,到对产品研发流程的规范,以及产品设计价值观的输出,当下的设计系统以集大成者形式影响整个产品的设计形态。


设计系统的结构见下图:



设计系统的求同存异


设计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动态进化的系统,会根据团队性质、产品特性在内容上有所区分——比如大团队更应该大而全,小团队更倾向小而精;成熟产品的设计系统更倾向于打造完整闭环的合作流程机制,新产品的设计系统应该以小为始,快速迭代……


随着产品的垂直化,细分化,设计系统的趋势会是在趋势大同之下找到适合产品和团队自身的形态和节奏。


Material Design是一个包含了指导规范、组件,以及设计开发工具的自适应性设计系统。


它作为平台型性设计系统,更为大而全的规范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设计风格,以及提供工具让研发者能快速产出符合规范的产品。


  Google生态庞大繁杂,Material Design更为全面


Ant Design作为一个为to B产品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更多从设计可用性和完整性考虑设计系统的搭建。


Ant Design通过模块化解决方案,降低冗余的生产成本,让设计者专注于更好的用户体验


QQ作为一款面向95后的2C社交产品,其设计系统Q语言从风格调性上对设计进行规范,同时给予设计师一定的自由度;也考虑到QQ内兼顾多个产品,以及界面主题样式,对基础组件的使用场景和代码进行了规范,方便设计和开发敏捷开发。


Q语言,给予产品的自由调性之外,也针对主题和基础组件进行了规范


每个产品和团队都有自身的特征,设计系统的建设也应该有的放矢,没有可照搬的标准答案,在大方向下找到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案才是的可行之道,将效率最大化。


科学有效的优化迭代


组件是设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静态的、孤立的协作方式使得组件的更新迭代滞后和阻塞。随着设计系统的发展,设计师组件化思维的普及,组件的更新需要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


Figma在2019年推出的Design System Analytics功能,组件设计师可以借此查看组件的使用情况,包括引用次数,解组次数等,并可以生成组件使用情况的曲线趋势图,以数据的形式,科学地推动组件的优化迭代。


 1.选择分析的时间段;2.组件使用的次数曲线图;3.团队使用情况;4.所有组件使用情况



后记

未来的用户体验会出现什么新趋势?人工智能等算法的发展、5G技术普及、新的智能设备形态、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用户的喜好和口味......这些往后或将影响用户体验发展的走向。未来用户对体验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用户体验设计师需要了解更多的技术动向,但安身立命之本还是让用户真正受益:立足于用户真实使用场景,在理性价值层面上,打造可用、易用、的设计;在感性需求层上赋予情感上的愉悦性,在反思层面赋予意义价值。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百度MEUX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上亿人使用的百度网盘会员中心,是如何做体验设计的?

涛涛

以下是百度网盘UE团队近期对会员中心体验进行优化,希望对大家做商业化产品有所帮助。

项目背景

会员中心是承载着产品增值权益展示、购买、管理的「集合地」。自2016年起推出会员和超级会员两项增值服务至今已有4年时间,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对网盘会员的诉求越来越多样,会员中心也不仅仅承载着支付能力,更多地是获取福利信息和情感上的尊享感知,同时在产品框架上的拓展性和效率也有待提升,因此有了本次会员中心改版项目。

对于设计师而言,我们发起这个项目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停留在用户体验的优化还需要兼顾商业转化。接下来将从确定目标、会员中心框架重构、视觉语言升级、沉淀通用组件等方面,跟大家分享下改版背后的设计思考。

确认目标

在着手推进项目设计前,我们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组织多角色对本次升级的目标进行确认,本次升级的目标是:提升用户决策效率;提升用户尊享感;沉淀设计组件库。

1. 为什么要提升用户决策效率?

会员中心是价值与信息的洼地,用户需要在众多特权、优惠信息中做出决策。整个框架清晰、直观、易懂,是提升用户决策效率及满意度的关键所在。

我们通过支付转化漏斗分析并结合用户反馈发现,改版前,会员中心信息架构比较扁平和单一,缺乏关键性信息的直观展示,比如:优惠信息、会员服务信息,导致部分用户无法在付费过程中更好地做决策。

此外,在支付流程上,操作链条较长,容易引起用户厌倦,导致用户流失。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将对现有框架进行升级,以提升用户的决策效率。

2. 为什么要提升用户尊享感?

会员中心也是用户感知身份变化、感知会员尊享的第一步。改版前,不同身份用户(未开通/会员/超级会员)看到的会员页面却是相同的,无法直观感受到不同身份的差异。

通过UER的用户访谈我们也发现,很多用户出现以下场景:

购买会员后用户,产生疑惑「是否购买成功了吗?」;身为超级会员用户,「感受不到任何尊享感受」;快过期的会员用户,「对会员/超级会员快过期的也感知不到,导致特权中断,影响使用体验」…

因此,我们需要对整体身份的感知进行升级,让用户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身份的层级。

3. 为什么要沉淀设计组件库?

对于产品而言,会员中心也是会员类活动的主要运营渠道。

在日常「小步快跑」迭代需求中,为了提升项目组的开发效率以及更好地实现产品侧多场景模块灵活调用的诉求,需要对复用率较高且灵活多变的模块(尤其是支付模块、特权模块)进行组件化。因此我们也对多个模块进行组件沉淀,提升产品迭代效率。不仅于此,组件化也能给用户提供更加统一的认知,做到产品体验上的统一和规范化。

设计落地

明确了目标后,我们从以下维度进行设计升级,解决现存问题:懂你所想,会员中心框架重构;凸显尊享感知,视觉语言升级;提升迭代效率,通用组件沉淀。

1. 懂你所想,会员中心框架重构

我们本次框架重构的关键词就是「懂你所想」,只有更了解用户,才能提供更符合用户的选择,从而提升用户决策效率。因此,我们在交互框架层面上,做了以下几件事:打造分层布局;强化关键信息;缩短支付步长;智能化推荐。

打造分层布局

进入会员中心的用户,根据会员成长周期可被划分为:历史未付费用户、会员开通中用户、会员即将过期用户、会员已过期用户。

因此,在这次框架设计中,我们根据身份、动机、行为的差异进行分层布局。改变以往的「多人一面」的布局架构,打造出新的「多人多面」的灵活分层页面布局。

当用户是历史未付费用户时,我们更加突出用户的特权介绍和商品支付,便于用户了解会员服务和商品信息;当用户是开通中的用户,我们更加突出用户可尊享的福利信息,突出尊享感;当用户为即将过期用户或已过期用户时,我们展示用户常用特权信息,唤醒用户付费意愿,并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续费能力。

下面是改版前后效果对比,从单一身份感知到多元分层处理。

强化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也是用户更为「关心」的信息,通过调研发现,网盘用户更加关注会员优惠活动信息、服务到期提醒以及会员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在本次升级中,我们对用户所关心的决策信息进行强化,恰如其分地展示便于用户决策,同时提升用户的付费意愿。

新增运营渠道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到很多用户总是错过网盘的福利活动,不知道在哪里能接受到一手信息。

因此,本次升级我们在会员中心中新增了运营位,增加用户关注的优惠活动的曝光。

服务到期提醒

针对即将过期或已过期的用户,我们会展示用户常用特权功能的即将到期的信息,避免用户特权功能到期后,给用户日常使用带来困扰,比如使用视频原画备份等功能,我们也会提前告知给用户:「3天后即将到期,将不再享有视频原画备份和在线解压等11项特权」,让用户提前做决策。

强化特权的差异对比

此外,我们还强化了特权对比的差异,分别展示了普通用户、会员用户、超级会员用户拥有特权功能的差异性,便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更为合适的会员服务,避免买错等一系列不便或者多花冤枉钱的行为。

缩短支付步长

为了更方便用户进行支付,让用户付费行为更加顺畅丝滑,我们摒弃以往全页面跳转形式,采用了浮层收银台的方式,减少用户在页面间的跳转而带来的迷失感,达到简化支付路径的目的。

也在用户即将过期等状态,保留了原有前置展示商品和支付操作的方式,让用户一键完成续费,方便又快捷。同时,也会在用户选择商品支付时,展示用户帐号信息,避免用户买错的问题。

智能化推荐

与以往不同,我们不局限于通过理性的信息展示,让用户自己搜寻信息、被动匹配,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尝试采用更加拟人化、对话感的方式触达用户,推送给用户更为关注的信息,更加精细化地探索多样的运营场景。

比如:针对已付费用户,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更多展示特权信息,如:「周末看视频,2倍速、2K、极速加载缺一不可」;

当我们上了会员新特权的时候,也会及时告知用户,让他们享受更加丰富的权益。

2. 凸显尊享感知,视觉语言升级

本次对会员中心的视觉呈现也做了全新升级,不仅凸显会员的尊享感、情感化,同时兼顾用户的识别效率及后续拓展性,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做了以下优化:卡面升级,提升身份感;品牌色优化,确保拓展性;icon重塑,强化识别性;惊喜彩蛋,提升情感化。

卡片升级,提升身份感

会员身份卡片是用户直观感受身份变化的第一步。本次卡片设计中,在卡片比例上,尽可能接近于实物卡片,并在卡面肌理表达上,采用磨砂质地,更贴合用户自然认知,卡片颜色结合会员品牌色进行设计。同时结合网盘品牌基因中的logo的「云」,提升品牌差异化。

当用户进入会员中心时,采用光影动效,同时描绘「云」型,提升视觉层次感,同时加深用户认知。

品牌色优化,确保拓展性

我们还重新定义了会员体系的品牌色,超级会员选用黑金配色来突显最高级别身份。

主题色延续了网盘会员色系,超级会员为金色,会员为红色,在此基础上调整色彩明度。新配色在产品界面和运营活动上,能给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的身份感知。

辅助色为黑白,因为它是色彩世界中的 「 经典 」 ,给人以简洁、纯粹的审美感受和视觉享受。以黑白色作为会员体系的辅助色,可以衬托出黑金配色的尊享感。

icon重塑,强化识别性

在特权icon设计中,强化识别性是本次优化的重点,因为图标的目的是用来辅助用户识别,帮助用户做决策的。

我们在icon表现手法上,从「线性」改成「面性」,增强视觉比重;去除底部圆形衬底,采用异型图标,强化icon之前的差异化,同时异型的icon在占比较小的区域里使用更加节省空间,提升拓展性。

比如,当用户是未付费时,特权icon仅作为辅助图形,因为在这种场景下,icon远没有文案更能帮助用户清晰理解,避免用户买错。

因此异型、面性、无衬底的icon处理手法,也是在拓展方面较优选择。

以下是icon优化后的整体效果。

惊喜彩蛋,提升情感化

尊享感,不仅体现在功能、视觉层面,还体现在情感化关怀,因此我们通过彩蛋式翻卡的触发形式,采用对话的方式,展示互动文案。

当用户首次进行翻卡时,它会贴心问候:「很高兴你与你相遇,愿美好时光与你相伴。」;当用户日常互动时,它风趣幽默:「据说超级会员,法力无边!」「你喜欢的样子超级会员都有~」;当有用户关注的重要消息时,它会及时预告式通知:「4.11日即将有一大波优惠福利袭来,超级会员最高5折哦」,从而营造一个风趣又贴心的小管家,也让我们的网盘会员服务变得更加贴心。

3. 提升迭代效率,通用组件沉淀

会员中心包括个人信息展示、身份卡片、商品和支付、尊享特权、尊享福利、成长体系、专属内容、积分兑换等模块。

其中有多种模块会在多场景中进行复用,为了节省开发及设计成本,同时保证体验一致性,我们本次也沉淀出能够灵活调整各个模块的位置的组件,来提升产品及运营效率。

比如:支付模块;特权展示模块。

支付模块

支付模块承载了会员类商品信息的展示,会在多个场景出现,比如:浮层收银台、会员中心页面、全端收银台,以及会员类运营活动。为了保证支付体验的一致性,我们优先对支付模块进行统一和规范,包括其中的商品展示、优惠展示、以及支付按钮的规范化。

为了便于用户感知到会员与超级会员之间的差异,避免错误购买带来的困扰,我们通过品牌色(超级会员的金色,会员的红色)进行区分。

支付模块的统一和差异,既能保持支付体验的一致性,也能避免用户对会员权益产生误解,为用户带来了更规范的支付体验。

特权展示模块

对于特权展示模块进行特权展示的优化,针对以往特权数量多占用空间大,以及特权展示信息过少用户看不懂的问题,不再采用平铺的方式,而是采用利用横向空间的侧滑方式展示,节省更多空间;不再采用原有的特权图标+特权名称的方式,而是同时展示辅助特权信息,便于用户更加了解特权内容。

并将特权展示方式进行组件化,当有新特权上线时,可直接通过后台配置进行上线,无需进行开发,提升效率。

同时,我们还完成了运营位、专享内容、专属推荐等多个模块的组件化,也根据会员商业化的设计规范,形成会员中心的组件库,提升合作效率及用户统一的认知体验。

总结

以上就是本次会员中心改版项目的全过程,从前期用户调研、目标确定(1.提升用户决策效率;2.提升用户尊享感;3.提升迭代效率),到通过多维度地将目标落地(1.懂你所想,会员中心框架重构;2.凸显尊享感知,视觉语言升级;3.提升迭代效率,通用组件沉淀),不仅优化了体验、提高了效率,也对付费转化率有所提升。

本次会员中心改版,是网盘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会员中心提供给用户更多选择、更率、更多服务的第一步,它不再是机械的信息展示和冰冷的支付平台,而是更懂用户、提供给用户更多元服务的聚集地。

目前还有很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在尽最大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服务,感谢大家一致以来的支持与陪伴 。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百度UE团队

高手是如何利用认知偏差,打造独特用户体验的?

涛涛

为什么大爷大妈们总对排队情有独钟,为什么平常不想要的东西一打折就买一堆……震惊!原来套路你的竟然都是自己的大脑!

如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首要就是对目标用户的理解和把控。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能在设计中合理利用心理学的时候,就离创造出让用户感慨「深得朕心」的体验不远了。

这次要介绍的是设计心理学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认知偏差 (Cognitive bias) ,了解它的基本定义之后再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利用认知偏差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什么是认知偏差

网络上的定义是这样的: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创造了一些快捷方式,在处理信息时自然地去调用这些快捷方式,只是这种操作在快速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决策过程产生危害,比如我们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信息,或是自发地对信息进行脑补。这样的认知模式导致我们产生了非理性的偏差。

△ 图:大脑的操作

认知偏差种类丰富,已经被提出的就有几百种,有很多尚未被完全验证。下图总结了现有的认知偏差,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来不及认真作出反应以及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认知偏差背后的成因。

△ 图:认知偏差宝典

认知偏差在体验场景中的应用

那我们该怎么在设计中利用认知偏差呢?我根据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消费场景和学习场景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 图:章节概览,也叫懒人速读版

1. 引导用户决策

作为体验设计师,我们需要为用户的决策创造合适的环境,来引导其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达成他们的目标。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被利用在消费场景中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接触到的信息。

比如商场里原价 2000 现价 500 的商品,原价的存在会让人觉得这件商品的价值就是 2000,现在 500 简直是捡了大便宜。

在体验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通过前后对比放大来优惠感知,进而促进用户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策。

△ 图:利用锚定效应推荐会员套餐,对比差价确实诱人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另外一个常见的用于消费场景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做决定时通常会和他人保持一致。

下图是售前页一般的设计技巧,通过展示购买人数和滚动播放购买信息来体现出该商品的热门,让正在犹豫的用户「随大流」下单购买。

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中可以营造出一种群体选择的效果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 图:这么多人选择,跟随大家不会错,买它

内群体偏差

前面提到的认知偏差之外,内群体偏差 (ingroup bias) 也一般被用来引导用户决策,它是指人们会在认知上倾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

比如 Booking 在查看评论的区域加入了筛选评论语言这一按钮,虽然设计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地理解评论内容,但是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用户更加信任自己所选标签内的评论内容,因为同语言往往意味着来自相同的国家或者相近的文化背景,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小群体,然后被影响进而做出与群体内人们更为相似的决策。

△ 图:同胞的评价更可靠

因此在体验设计中利用内群体偏差的关键点在于打造群体归属感,借由小群体的力量影响用户的决策。

2. 提高用户粘性

引导用户做出于我们有利的决策之外,同样,我们可以利用认知偏差提高用户粘性,增强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对产品「爱不释手」。

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 (The Ikea Effect) 是指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的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的现象,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的核心是创造低投入、高回报、高贡献价值的任务,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场景中我们可以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将用户留下来坚持学习。

首先需要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懂你英语 ®A⁺ 产品中,我们会在用户设置目标时描述该目标的表现,用户以此选择自己的目标。这种方式下的用户对于任务结果的预见性提高,能清楚的知道如果完成任务会达到什么效果,更能被促使顺利地完成任务。

△ 图:目标展示与贡献积累

其次,用户对产品粘性增强需要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做出的投入,学习场景下这种投入感知更多体现在知识的累积上。在懂你英语 ®A⁺ 课程中,我们将用户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设计为学习路径,用户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便会在路径上明显前进,日积月累下来用户能看到自己前进的印记,清晰感知到自身知识的累积,也就因此对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感受。

3. 情感化激励

负向偏见

由于学习的「反人性」,学习场景下的用户在体验流程中产生消极情绪的概率要大于其余场景,比如学习效果不好,难以坚持等。此类消极情绪对于学习产品影响很大,是因为负向偏见 (negativity bias) 的存在,人们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快乐的记忆更加清晰,更经常回忆。

因此在学习场景下我们需要给用户更多的正面积极的反馈来抵消掉负面体验的影响。在懂你英语 ®A⁺ 课程设计中,我们在学习结果页根据用户不同的学习表现给出不同的反馈,即使是偏低的成绩,也依然会给出一个较为积极的反馈,以期鼓励用户坚持学习。

△ 图:做得不好也不要灰心

除了简单抵消掉用户的负面偏见,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去完全扭转局面,变困境为有趣的体验。最经典例子便是谷歌断网时的小恐龙游戏,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故意关掉网络来玩这个游戏。

△ 图:谷歌的断网小恐龙

最后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利用认知偏差来创造既让用户满意又平衡商业的双赢体验。但由于设计师本身也是人类,与用户拥有同样的思考机制,因此在日常的调研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警惕认知偏差的影响,不断深入了解用户以及使用科学的测试方法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持续迭代反思,不因为某个方案自己倾注了很多心血,就觉得它是最好的。用户可能并不买账呢。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