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即表达:2025 年初四大设计事件背后的符号、场景与文化思考

2025-10-27    涛涛 平面设计

2025 年开年,设计界便迎来多场 “重磅发声”—— 从象征国家权力的白宫 LOGO 迭代,到定义时尚语境的秀场布景,从承载企业历程的周年标识,到传递东方书艺的海外展览,不同领域的设计作品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 “设计如何成为身份、场景与文化的载体”。这些事件看似分散,却共同勾勒出当下设计的核心逻辑:好的设计从不只是 “视觉好看”,更是 “意义的精准传递”。

image.png

一、白宫 LOGO 迭代:色彩变革背后的政治符号表达

当地时间 2025 年 1 月 20 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第 47 任总统,而在就职典礼前几小时,白宫官方 LOGO 的更新更先一步引发关注 —— 这一次,设计摒弃了拜登执政时期的 “单色调星条旗”,换上了充满视觉张力的 “彩色星条旗”,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完成了一次 “政治形象的视觉重置”。
 
在设计语言中,色彩从来都是 “无声的宣言”。拜登时期的白宫 LOGO 选择单色调,更多是通过 “低饱和、统一感” 传递 “沉稳、延续” 的执政基调;而特朗普新版 LOGO 的彩色星条旗,则用红、白、蓝三色的高饱和呈现,强化了美国国旗的符号辨识度,暗含 “活力、变革” 的信号。这种色彩上的 “从简到繁”,本质是对 “权力形象” 的重新定义 ——LOGO 不再是单纯的 “国家标识”,更成为执政者传递执政理念的视觉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白宫 LOGO 的迭代并非 “彻底颠覆”:星条旗的核心元素得以保留,确保了国家符号的连续性;变化的只是色彩表现形式,既避免了 “符号断裂” 带来的认知混乱,又通过细节调整实现了 “政治语境的切换”。这种 “守核求变” 的设计思路,为 “具有象征意义的官方标识更新” 提供了重要参考 —— 当设计承载的是 “公共权力” 时,平衡 “传统符号” 与 “新表达”,才是关键。

image.png

二、Prada FW25 秀场:脚手架布景重构时尚的 “场景逻辑”

当人们对奢侈品秀场的印象还停留在 “水晶灯、丝绒幕布” 的奢华语境中时,Prada FW25 的秀场设计却用 “脚手架” 打破了这一惯性 —— 设计工作室 AMO 在 Prada Fondazione 内搭建起工业感十足的脚手架结构,铺上 Catherine Martin 设计的触感蓝色地毯,观众坐在朴素的混凝土长凳上,模特则在脚手架之间穿梭走秀,一场 “反传统” 的时尚场景就此诞生。
 
这场设计的核心创新,在于 “对时尚秀场‘场景功能’的重构”。传统秀场强调 “距离感”—— 奢华布景是为了凸显服装的 “高端属性”,却也拉开了观众与时尚的距离;而 Prada 选择的脚手架,原本是 “施工工具”,代表着 “过程、建构、未完成”,将其引入秀场,实则是在传递 “时尚不是成品的堆砌,而是‘创作过程的动态呈现’”。模特在脚手架间行走,每一步都与 “工业感的结构” 形成碰撞,让服装的材质、剪裁在 “粗粝与精致” 的对比中更具张力。
 
更巧妙的是 “材质的平衡术”:冰冷的脚手架、坚硬的混凝土长凳,与柔软的蓝色地毯形成 “触感反差”—— 前者打破奢华的 “刻板印象”,后者则保留了奢侈品应有的 “质感体验”,既避免了工业风的 “生硬”,又不让奢华陷入 “油腻”。这种场景设计,让 Prada FW25 的秀场不再是 “服装的展示台”,更成为 “时尚理念的对话场”。

image.png

三、北京市政总院 70 周年 LOGO:时间与使命的视觉凝练

image.png

2025 年,成立于 1955 年的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简称 “北京市政总院”)迎来 70 周年,其发布的周年 LOGO 以 “1955-2025” 的时间跨度为轴,搭配 “七秩向新 智越未来” 的口号与 “BMEDi” 的企业缩写,将 70 年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愿景,浓缩进简洁的视觉符号中。
 
在这款 LOGO 的设计里,“时间感” 与 “行业属性” 被精准融合。“1955-2025” 的数字设计采用 “厚重字体”,通过笔画的扎实感传递企业 “70 年深耕市政领域” 的沉稳积淀;而 “七秩向新 智越未来” 的文字则选用 “略带科技感的线条字体”,与 “市政工程” 的 “技术属性” 和 “未来向” 的发展方向相契合。两者的搭配,既回顾了 “从 1955 年起步的咨询设计之路”,又点明了 “覆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 的现代服务能力。
 
更重要的是,LOGO 没有陷入 “周年庆设计” 常见的 “复古堆砌”—— 没有用传统市政元素(如桥梁、道路)做直白装饰,而是通过 “文字排版的节奏” 和 “色彩的克制”(推测以企业 VI 色为基础,避免过度花哨),让 LOGO 既符合 “市政行业的专业调性”,又具备 “现代企业的品牌质感”,成为 “企业历史与未来的视觉桥梁”。

四、吕敬人东京书艺展:书籍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

2025 年 2 月 12 日至 3 月 27 日,东京银座 ggg 画廊迎来 “书艺问道 —— 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之路” 展览,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吕敬人书籍设计生涯的梳理,更是一次 “中国书艺文化的海外对话”。展览中,全尺寸复制的宋代朱熹书法千字文拓本、十米长卷《图说五百阿罗汉详解》,以及 27 本带详细图注的中国艺术文化书籍,共同构建起 “传统书艺与现代书籍设计” 的交融场景。
 
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从来都是 “文化的再创作”。以宋代朱熹书法千字文拓本的复制为例,他没有简单 “复刻古籍”,而是通过现代印刷技术还原书法的笔墨肌理,同时用 “轻量化的装帧” 让千年书法走出 “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变得可触、可阅;十米长卷《图说五百阿罗汉详解》则打破了传统书籍的 “单页局限”,用 “长卷形式” 模拟中国传统书画的 “展开式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翻阅中感受 “东方美学的叙事节奏”。
 
而 27 本带图注的中国艺术文化书籍,更体现了 “书籍设计作为文化翻译者” 的角色 —— 吕敬人通过精准的图注排版、章节划分,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 “留白、意境”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 “读者可理解的视觉语言”。这场在东京举办的展览,也因此超越了 “个人作品展” 的范畴,成为 “中国文化通过书籍设计走向世界” 的一次实践:当书籍设计兼顾 “传统内核” 与 “现代阅读习惯”,它便能成为跨越文化边界的 “沟通媒介”。

结语:设计的本质是 “为意义找形式”

回顾 2025 年初的这四件设计事件,我们不难发现:白宫 LOGO 的色彩变革,是为 “政治理念” 找视觉形式;Prada 秀场的脚手架布景,是为 “时尚语境” 找场景形式;北京市政总院的周年 LOGO,是为 “企业使命” 找时间形式;吕敬人的书艺展,是为 “文化传承” 找传播形式。
 
这些设计之所以值得关注,并非因为它们的 “名气”,而是因为它们都抓住了设计的核心 —— 不沉迷于技巧的炫技,而是回归 “表达的本质”。无论是国家符号、时尚场景、企业标识还是文化传播,好的设计都能精准地将 “无形的意义” 转化为 “有形的视觉或场景”,让观众在看到、感受到的瞬间,读懂其背后的故事与价值。这,正是设计在当下最珍贵的力量。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