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级软件(B端系统)设计中,用户关注的不是“漂亮”,而是能高效完成任务、操作顺畅且易理解。 然而,效率和体验有时会产生冲突:
兰亭妙微在企业级软件设计中总结了一套思路:通过UI(界面)与UE(体验)结合,找到效率与体验的平衡点。
一、效率为核心:让用户少思考、少操作
企业用户的目标是完成工作,而不是“欣赏界面”。 提升效率的关键点:
功能优先级分层
-
核心操作在显眼位置,辅助功能隐藏或二级入口。
-
高频操作支持快捷键、右键菜单、批量处理。
信息架构清晰
-
模块布局合理,避免用户在不同页面之间频繁切换。
-
报表和数据可视化集中呈现,减少重复查找。
操作路径最短化
-
使用表单默认值、历史记录和智能推荐,减少重复输入。
目标是让用户在最少思考和操作下完成任务。
二、体验为导向:让操作舒适、界面易读
效率之外,用户也需要界面舒适、操作顺畅的体验感。
视觉层次与对比
-
用色彩、大小、空间感突出关键数据与操作入口。
-
通过留白、网格布局提高界面可读性。
微交互与反馈
-
按钮点击、表单提交、加载等操作提供即时反馈。
-
动效简洁自然,让用户感知操作结果,而不会分心。
高体验感,让用户觉得“顺手、自然、放心”,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三、数据与功能可视化:直观洞察提升效率
企业级软件往往信息量巨大,数据呈现和功能展示直接影响效率与体验:
可视化仪表盘
-
关键指标一目了然,趋势变化直观显示。
-
用户可以从概览快速下钻到细节。
动态反馈
-
实时更新的数据和状态提醒,让用户无需重复刷新或查询。
定制化视图
-
不同角色显示不同信息,避免界面拥挤和认知负荷过高。
数据清晰、直观,让用户快速做出决策,提升操作效率。
四、前期介入设计:效率与体验的保障
兰亭妙微强调 UI/UE 前期介入开发:
-
在需求阶段设计信息架构和交互逻辑;
-
与开发团队协作评估可实现性和性能影响;
-
通过原型和迭代优化操作路径和视觉表现。
前期介入,能避免后期返工,提高效率,同时保证体验。
企业级软件的 UI/UE 设计核心目标:
效率:少思考、少操作,高频任务快速完成;
体验:操作顺畅、界面易读、反馈及时;
前期介入:设计与开发协作,避免后期调整,保障可落地性。
通过 效率 + 体验 + 前期介入 的结合,企业级软件既能满足业务高效需求,也能提升用户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软件不只是工具,更是用户工作的助推器。UI/UE设计的价值就在于让工具既高效又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