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交互设计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一个规律:
很多有价值的点子,并不是我自己苦思冥想想出来的,而是用户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话、一些动作,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抱怨,让我突然有了灵感。
所以这篇文章想聊聊:**用户参与到底是怎么帮设计师激发创意的?**我结合自己做过的一些项目,把这个过程拆成三种常见的“机制”。
外部化:用户帮你把“说不清”的需求表达出来
很多时候,用户其实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功能,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表现,能把潜在的需求暴露出来。
举个例子: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电商结算流程优化的项目。访谈里大家都说“没问题”,但在观察使用时,我发现用户在切换收货地址时经常卡壳,还会反复确认订单信息。
他们没说“我需要一个更清晰的地址选择界面”,但这个行为已经告诉我问题在哪里。后来我们加了“常用地址优先”和“默认高亮确认”,转化率立刻上去了。
启发:不要只听用户嘴上怎么说,多看他们的动作和反应,那些“说不清”的地方,往往就是设计机会。
对比:不同意见制造出的“张力”
另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不同用户的需求相互冲突。
刚开始你可能觉得很烦,但其实这正是激发创意的好机会。
比如做一个阅读类产品时,新手用户希望界面干净,最好什么都不要;而老用户希望功能越多越好,能做笔记、划重点、同步联想词。
一开始我们很纠结要听谁的,后来想明白:干脆做“双模式”。平时默认极简模式,需要的时候切到学习模式。反而因为满足了两个群体的需求,用户满意度提升了。
启发:遇到冲突需求,不要急着折中,可以看看有没有新的维度把它们同时解决。
共创:用户的“半成品想法”触发新的思路
有些用户在参与过程中,会给出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往往不够完整,但设计师可以把它当成火花,延伸出更成熟的方案。
比如在打车类产品的调研里,有人提出“我能不能每天早上 8 点自动打车?”。这个需求听上去很粗糙,但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可以做“行程预约”,甚至结合日历来自动推荐打车时段。
启发:用户的点子不用照单全收,但可以作为触发器,帮你打开思路。
怎么在实际工作里用好这些机制?
我自己的体会有三个:
别问空泛的问题 不要直接问“你想要什么功能”,用户很难回答。 给他们一个具体场景,比如:“如果你必须在 30 秒内下单,你希望怎么操作?”这种限制条件更容易让他们暴露需求。
刻意去看差异 收集反馈时,不要只找“共识”,差异往往更有价值。可以把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放在一张表里对比,往往会发现新的设计突破点。
学会翻译用户语言 用户说的很多话都很情绪化,比如“太麻烦了”“好乱”。设计师要做的是把它们转译成设计问题:“步骤太多”“入口不明显”。这个翻译过程,本身就是灵感的来源。
在我的经验里,外部化、对比、共创这三种机制是最常见的灵感触发点。
所以,下次你在做用户研究或者可用性测试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不要只期待用户给你一个明确答案,而是把他们当作“灵感触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