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设计 | 医疗界面的可访问性与多用户群体设计研究

2025-9-2    杰睿 用户研究

在数字化医疗飞速发展的当下,医疗界面已成为医患交互、健康数据管理的核心载体。然而,当前许多医疗界面设计存在 “通用性缺失” 问题,忽略了老年群体、残障患者、基层医护人员等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导致可访问性不足,不仅影响用户体验,更可能延误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本文将从医疗界面可访问性的核心价值出发,结合多用户群体特征分析,探讨设计原则、实践案例与技术支撑,为医疗数字化产品开发者提供参考。

一、医疗界面可访问性:不止于 “可用”,更要 “易用”

医疗界面的可访问性,并非简单满足 “能打开、能操作” 的基础需求,而是要确保所有用户(无论身体机能、技术水平如何)都能平等、高效地获取医疗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 10 亿残障人士,且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这类群体在视力、听力、运动能力、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医疗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可访问性的核心痛点
  • 视力障碍用户:传统医疗 APP 的小字体、低对比度界面,导致视障患者无法读取检查报告、用药提醒;
  • 听力障碍用户:在线问诊时缺乏实时字幕功能,难以准确理解医生指导;
  • 老年用户:复杂的操作流程(如多步注册、隐藏式功能按钮)、专业术语堆砌的界面,增加了使用门槛;
  • 基层医护人员:在紧急场景下(如急救时调取患者病史),界面响应延迟、信息层级混乱,可能影响救治效率。
  1. 可访问性的设计底线
依据《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WCAG)2.1》及医疗行业相关标准,医疗界面需满足以下基础要求:
  • 感知性:支持字体放大(最大至默认尺寸 200% 无错位)、高对比度模式(如黑底白字、黄底黑字),音频内容需配备字幕;
  • 可操作性:所有功能支持键盘导航(无鼠标也能完成操作),按钮尺寸不小于 44×44px(适配老年用户或运动障碍用户的精准点击);
  • 可理解性:界面术语需搭配通俗解释(如 “舒张压” 后标注 “低压”),操作错误时提供明确的纠错提示(如 “请输入 11 位手机号” 而非 “格式错误”);
  • 鲁棒性:兼容主流辅助技术(如屏幕阅读器 NVDA、语音输入工具讯飞语记),避免因浏览器或设备差异导致功能失效。

二、多用户群体需求分析:从 “千人一面” 到 “千人千面”

医疗界面的用户涵盖患者(含特殊群体)、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使用场景与需求差异显著,需通过 “分层设计” 实现精准适配。
  1. 患者群体:以 “便捷性” 和 “安全感” 为核心

(1)老年患者与残障患者

  • 需求重点:简化操作、降低认知负荷、信息可视化;
  • 设计方案
    • 首页仅保留核心功能(如 “我的问诊”“用药提醒”“在线挂号”),隐藏非高频功能(如 “健康资讯”“积分商城”);
    • 用药提醒采用 “文字 + 语音 + 图标” 三重提示(如 “每日 9 点服用降压药” 搭配闹钟图标与语音播报);
    • 检查报告用图表替代纯文字(如用折线图展示血糖变化趋势,标注 “正常范围” 区间)。

(2)慢性病患者

  • 需求重点:数据记录便捷、长期跟踪、医患互动高效;
  • 设计方案
    • 支持语音输入或拍照上传数据(如拍摄血糖仪数值自动识别并记录);
    • 提供 “家庭共享” 功能(如子女可远程查看父母的用药记录,接收异常数据提醒);
    • 问诊时自动同步历史数据(如医生可直接查看患者近 3 个月的血压变化,无需手动上传)。
  1. 医护人员群体:以 “高效性” 和 “准确性” 为核心

(1)门诊医生

  • 需求重点:快速调取患者信息、简化病历录入、减少重复操作;
  • 设计方案
    • 患者就诊时,界面自动弹出历史病历、过敏史、用药禁忌(无需多页面切换);
    • 支持模板化病历输入(如选择 “感冒” 模板,自动填充常见症状与用药建议,医生仅需修改个性化内容);
    • 处方开具时,系统自动校验药物相互作用(如提示 “阿司匹林与布洛芬不宜同服”)。

(2)急救医护人员

  • 需求重点:极速响应、关键信息优先展示;
  • 设计方案
    • 紧急模式下,界面自动屏蔽非必要通知,仅保留 “患者定位”“病史调取”“急救指导” 功能;
    • 首页突出显示患者关键信息(如 “血型:A 型”“过敏史:青霉素”),字体放大至默认尺寸 150%;
    • 支持离线缓存数据(避免网络信号差时无法访问患者信息)。

三、实践案例:可访问性设计如何落地?

以国内某三甲医院的 “智慧医疗 APP” 为例,其通过多轮用户测试与迭代,实现了可访问性与多群体适配的平衡,上线后老年用户使用率提升 40%,医护人员病历录入效率提升 30%。
  1. 关键设计亮点
  • “长辈模式” 专项优化
    • 字体放大至默认尺寸 180%,按钮间距增加 50%;
    • 去除所有广告弹窗与复杂动画,界面响应速度提升至 0.5 秒内;
    • 内置 “语音助手”,支持 “打开挂号页面”“拨打医生电话” 等语音指令。
  • 辅助功能适配
    • 兼容屏幕阅读器,所有图片均添加描述文本(如 “心电图报告:心率 75 次 / 分,正常”);
    • 支持色盲模式(如红绿色盲用户可切换为 “蓝黄色调”,避免因颜色标识错误导致用药失误)。
  • 医护端 “场景化设计”
    • 门诊医生端:患者列表按 “就诊顺序” 排序,点击患者姓名即可展开 “病历 - 检查 - 处方” 一体化视图;
    • 急救端:通过 NFC 技术,手机贴近患者手环即可快速读取病史(无需手动输入 ID)。
  1. 落地挑战与解决方案
  • 挑战 1:可访问性设计与界面美观的平衡(如高对比度模式可能导致界面 “单调”);
    • 解决方案:提供 “多套主题”(如默认主题、长辈主题、高对比度主题),用户可自主切换,同时确保所有主题的视觉风格统一。
  • 挑战 2:多群体需求冲突(如患者需要简化界面,而管理人员需要复杂的数据统计功能);
    • 解决方案:采用 “角色权限控制”,不同用户登录后展示对应功能界面(如患者登录看不到 “科室营收统计”,管理人员登录可查看全维度数据)。

四、技术支撑:让可访问性设计 “有据可依”

医疗界面的可访问性与多群体适配,需依托技术工具实现 “设计 - 测试 - 优化” 的闭环。
  1. 设计阶段:工具提升效率
  • Figma 插件:使用 “Accessibility Insights” 自动检测界面对比度是否达标、按钮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 组件库建设:搭建 “医疗无障碍组件库”,包含大尺寸按钮、高对比度输入框、语音提示组件等,确保各页面设计一致性。
  1. 测试阶段:覆盖全用户场景
  • 自动化测试:使用 Selenium+Axe-core 框架,批量检测界面是否支持键盘导航、辅助技术适配;
  • 用户实测:邀请老年用户、残障用户、医护人员参与测试,采用 “任务完成率”“操作时长”“错误次数” 等指标评估设计效果(如要求老年用户完成 “挂号” 任务,记录平均操作时长与失败原因)。
  1. 优化阶段:数据驱动迭代
  • 埋点分析:在界面中埋点统计 “功能点击量”“页面停留时间”“操作错误率”,识别高频使用功能与痛点功能(如某按钮错误点击率高,可能是尺寸过小或位置不合理);
  • 版本迭代:根据测试数据与用户反馈,每 2 周发布一次小版本更新,优先优化高优先级问题(如急救端数据加载延迟、视障用户无法读取报告)。

五、未来趋势:从 “无障碍” 到 “全包容”

随着医疗数字化的深入,医疗界面设计将从 “满足基础可访问性” 向 “全包容设计” 演进:
  • AI 个性化适配:通过 AI 分析用户行为(如老年用户常用语音输入),自动调整界面设置(如登录后默认切换至长辈模式);
  • 跨设备协同:实现 “手机 - 平板 - 医疗设备” 的无缝衔接(如血糖仪数据自动同步至手机 APP,医生在平板上可实时查看);
  • 伦理与隐私保障:在设计可访问性功能时,需兼顾数据安全(如语音输入的健康数据需加密存储,避免泄露)。
 
医疗界面的可访问性与多用户群体设计,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 “以人为本” 的医疗服务理念的体现。对于开发者而言,需跳出 “以健康人群为中心” 的固有思维,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生理、心理与场景差异,通过 “需求分层、设计适配、技术支撑”,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平等享受数字化医疗的便利。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标准的完善,“全包容” 的医疗界面将成为行业常态,为构建更公平、高效的医疗体系奠定基础。
 

兰亭妙微(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分享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有兴趣请加入一起学习成长,咨询及进群请加蓝小助微信ben_lanlan。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