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用户界面——你注意到最大的变化了吗?

2025-7-24    杰睿 设计管理与成长

告别命令,迎接意图

我们与软件交互的方式绝非一成不变。有时,它是缓慢的演变,有时则是突飞猛进。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先锋,包括维塔利·弗里德曼艾米丽·坎贝尔格雷格·努德尔曼正在剖析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新兴模式,描绘出永不停歇的格局。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又一次炒作周期,就像围绕着每一个新技术趋势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热情。但退一步来看,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变显而易见:我们与数字系统的互动不仅在发生变化;它们的本质也在发生转变。

想象一下从胶片相机到数码摄影的转变——突然之间,用户不再需要了解曝光时间或仔细定量胶卷。他们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剩下的就交给设备处理了。

人工智能正在为UI设计带来类似的转变,让我们摆脱僵硬、循序渐进的流程,走向流畅、直观的工作流程。交互的本质正在发生转变,正如Jakob Nielsen最近在其文章中强调的那样,这种演变需要我们全神贯注。他阐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见解:

“有了新的人工智能系统,用户不再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而是用户告诉计算机他们想要什么结果。”

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哲学变革。它挑战了长期以来关于控制、自主性和人机协作的假设。我们曾经一丝不苟地掌控着每一步,而现在,我们能够定义意图,并让人工智能决定最佳的前进路径。这种转变的意义深远,堪比从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的转变,对于 UI 设计师来说,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点击、滑动、询问:交互方式正在演变

但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交互之前,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迄今为止最直观的界面是如何定义的。1985 年,埃德温·哈金斯詹姆斯·霍兰唐纳德·诺曼发表了一篇关于直接操作界面的开创性论文。诺曼后来在《设计心理学》中定义了一些最广为接受的设计原则,而哈金斯则率先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但在 1985 年,他们与霍兰一起抓住了设计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即直接操作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策略。

直接操作是一种交互方式,用户使用物理、增量和可逆的操作对显示的感兴趣对象进行操作,其效果立即在屏幕上可见。NN /g

但这简单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比如,你需要将一个文件从一个文件夹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这是一个典型的直接操作的例子——你看到这个文件,抓住它,然后把它移动到你想要的位置。

首先,你需要明确目标 (1)。然后,在当前文件夹中找到文件,并决定将其拖动到新位置 (2)。点击并按住文件,将其移动到屏幕上,最后将其拖放到目标文件夹中 (3)。

如果你不小心把它放在了错误的地方,你会立即看到结果,调整方法,然后再次拖动它,直到它落到你想要的位置。这种交互方式感觉很直观,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认知投入——系统会实时响应你的操作,强化了直接参与和掌控的感觉。

这个过程越顺畅,交互感觉就越自然、越令人满意。

将显示缩放图像
macOS 系统上两个 Finder 窗口的屏幕截图。左侧窗口打开的是“Documents”文件夹,其中显示了各种文件和文件夹,包括“Kate-comments”,它被突出显示并被拖动。右侧窗口打开的是“Measuring Usability”文件夹,其中显示了“2014–2–3-MeasuringUX.pptx”和“ROI for Usability…dition.pdf”等文件。蓝色虚线箭头表示“Kate-comments”正在从“Documents”文件夹移动到“Measuring Usability”。
在 MacOS 上使用直接操作移动文件涉及将该文件从源文件夹拖放到目标文件夹。来源

虽然缩短距离可以提高可用性,但真正定义直接操控的是参与度。作者写道:

“最能体现直接操纵的系统都给人一种定性的感觉,即人们直接参与对对象的控制——不是通过程序,不是通过计算机,而是通过我们的目标和意图的语义对象。”

几十年来,直接操控一直是设计的基本原则。然而,随着我们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过渡,我们必须思考这些原则如何演变——以及它们何时会被目标导向的交互所取代。

现在,想想Windows Photos 的 AI 驱动“擦除”功能。假设你给你的狗狗拍了一张照片,但照片里有一条不想要的牵引绳。你不用像十年前那样手动选择像素并精心编辑,而是只需选中牵引绳,剩下的交给 AI 处理即可。系统理解你的目标——移除牵引绳——并执行最佳解决方案。

将显示缩放图像
Windows 照片界面的 GIF 动图演示了“擦除”功能。用户从图片中选择并移除了一条狗的皮带。
Windows 照片,来源

这种交互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操作,因为你必须指定要擦除的对象,但不同之处在于,你是在优化请求,而不是直接修改像素。你不再需要一丝不苟地编辑每个细节,而是与系统协作,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转变标志着 UI 设计的根本性变革。

Desolda 与其他研究人员基于诺曼的“执行鸿沟”和“评估鸿沟”理论,构建了一个模型,捕捉到了这种动态。与简单的直接操作(例如在文件夹之间拖动文件,操作需要逐步展开)不同,AI 交互需要更流畅、更迭代的过程。用户清晰地表达他们的目标,但并非手动执行每一步,而是与系统协作,优化输入,并在 AI 进行动态解释、调整和响应时对其进行引导。

将显示缩放图像
概念图展示了用户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的交互,突出了“执行鸿沟”和“评估鸿沟”。该图展示了用户如何形成意图,指定操作(重新配置、干预或询问),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执行这些操作。人工智能系统感知输入、处理并进行调整。然后,用户通过解释步骤(澄清和输出)对输出进行评估。
来源

直接操纵的持续相关性

人工智能或许正在重塑我们与科技互动的方式,但直接操控却不会消失。即使在基于意图的界面时代,用户仍然需要与人工智能系统互动,用正确的输入引导它们,将人类的目标转化为机器可读的指令。设计人工智能体验并非要取代直接操控,而是要增强它,在既有模式的基础上叠加新的交互模型,使交互更流畅、更直观,并最终增强其功能。

为了设计无缝的人工智能体验,我们需要识别并构建熟悉的模式

例如,在许多 AI 应用中,开放式提示框可以充当破冰船,帮助用户开启对话。这种方法建立在人们熟悉的输入框模式之上,几十年来,该模式一直是 UI 的标准组件,如今,它又扮演着新的角色。无论是在 ChatGPT 中输入问题,还是指示设计工具生成布局,这种方法都能提供灵活性,同时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引导用户意图。

将显示缩放图像
各种 AI 聊天机器人和助手界面的拼贴画,展示了不同的开放式输入模式。图片包含来自 ChatGPT、Claude 和 Fin 等 AI 驱动工具的多个文本输入字段。一些界面带有占位符,例如“提问”或“指定写作任务”,而其他界面则显示示例问题或答案。
打开输入模式示例,来源

这种方法不仅限于交互模式——它也扩展到用户体验框架。

例如,Evan Sunwall 提出了“Promptframes”的概念,通过将即时写作和生成式 AI 融入设计流程,作为传统线框图的补充。其目标是通过在工作流程的早期阶段融入 AI 驱动的内容生成,提高内容保真度并加速用户测试。然而,这一概念建立在线框图的基础上,这进一步强调了理解传统用户体验结构对于有效设计 AI 驱动体验的重要性。

最后的想法

不需要霓虹灯“人工智能驱动”标签;它应该无缝地融入用户旅程,感觉就像意图的自然延伸。

Netflix 的推荐系统为例。它不会打断你的体验,提醒你它正在使用高级算法。它也不会要求你配置一堆设置。相反,它会默默地学习、适应,并为你提供建议,让你感觉毫不费力——以至于你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它背后的系统。这才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交互应该有的样子:它不是一个需要你费力操作的功能,而是一个根据你的需求不断改进的隐形助手。

随着我们迈向意图驱动的系统,这正是设计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人工智能应该减少摩擦,而不是增加复杂性。它应该赋予用户权力,而不是用不必要的选择让他们不知所措。最好的人工智能不是那种需要注意力的人工智能——而是那种能够融入你最初想要完成的任务流程中的人工智能。

 
兰亭妙微(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分享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有兴趣请加入一起学习成长,咨询及进群请加蓝小助微信ben_lanlan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