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用户访谈需要关注用户目标

鹤鹤

用户目标与用户调研的关系

 

  • 什么是用户目标

设计要以用户目标为导向,那用户目标是什么呢?目标不等于任务或活动。目标是对最终情况的预期,而任务和活动只是达成一个或者一组目标的中间步骤。

 

举例:从家中抵达公司为目标。可以使用任何一种通勤方式:公交车、地铁、打车、徒步、自行车等等,这些通勤方式是活动,使用并完成通勤方式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任务。

 



  • 为什么要关注用户目标

关注用户目标方便建立更具差异化的用户画像,对用户画像划分有显著作用。用户在完成目标时会决定通过哪些任务达成目标,完成任务会影响用户行为,最终设计根据用户行为做出优化,达成用户体验的提升。

 

因为用户目标不同,完成的任务也不同,具体的用户行为也会有更大的差别,设计方案也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满足不同的用户群体。

 

用户目标如同透镜,设计师必须通过目标来考虑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功能和行为必须通过任务来处理目标,通常任务越少越好。必须牢记,任务只是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才是最终的目的。 

 

不关注用户目标,只为实现商业目标的产品或商业服务,都很难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便利商店为了用户成为会员从而达成商业目标,在结账环节进行复杂引导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使结账任务增加,因此用户行为增加而又复杂,增加完成目标的困难度,最终失去了用户体验。

 

  • 如何关注用户目标

通常我们无法直接询问一个人的目标是什么,他要么无法清楚地表述出来,要么表述得不准确,或者没有实话实说。人们完全没有回答这种自省式问题的准备。因此,设计者和研究人员需要认真地从观察到的行为、对他问题的回答、非言语暗示,以及诸如书架上的书名等,环境的暗示中重新构造目标。人物模型建模中的最关键任务之一是要找出目标,简明地表述出来: 每个目标表述成一个简单的句子。     

 

  • 用户目标的分类

在用户调研中了解用户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用户目标也有很多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体验目标是本能的体验产品,即用户想要从产品或商业服务中感受什么,以此为调研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产品的细节功能;

2、最终目标是用户操作产品的行为,即用户想要从产品或商业服务中做什么,以此为调研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产品或商业服务的流程体验;

3、人生目标是个人对期待,用户使用产品想要成为什么,以此为调研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产品或商业服务的价值体现。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三种目标如何使用。


用户目标分类

 

用下厨举例用户的体验目标、终极目标、人生目标是怎样的,在进行用户调研时需要注意哪些内容,最终可以对设计方案提供有用的价值。

 

  • 体验目标的调研

用户操作下厨房的本能反应。搜索内容、浏览信息、点击按钮等操作,这些都属于体验目标的行为。在用户调研中需要对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细节进行调研,了解每一步操作会得到怎样的反馈,通过调研结果优化产品功能体验,完成用户的体验目标。

 

  • 终极目标的调研

用户参考下厨房菜谱完成烹饪。从浏览菜谱内容、购买食材、清洗切菜、上锅烹饪、承盘食用,用户通过下厨房的菜谱完成每一步任务学习做菜。用户通过操作产品的行为,会达成一个结果。在用户调研中,需要完整的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整体流程中完成每一步任务,以及每一步任务下的行为。在设计产品的时需要让用户有完整的流程体验,让用户清楚知道每一步需要做什么,顺利完成每一步任务。

 

  • 人生目标的调研

用户期望使用下厨房学习做菜成为一名厨师。用户每一次使用产品会希望完成预期结果,最终成为想要的样子。在用户调研中需要了解用户长久的预期,方便了解产品是否可以达成用户。在设计产品时,产品价值需要达成用户预期。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下面我将使用另一个案例,如何建立访谈提纲,来完成用户目标的调研。

 

云笔记案例

 

  • 商业背景

某设计资源网站有100万+的注册用户,该网站准备在近期开发一款云笔记软件,用户是面向广大的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希望在6个月内完成V1.0的试测产品上线。

由于云笔记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众多,设计资源网希望能够出一款具有创新性设计或功能的云笔记,快速吸引一批用户关注和使用。

该云笔记的商业目标:用户量快速增长,增强用户黏性,并培养一批忠实的付费用户。

 

  • 产品背景

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常见的学习模式,如何设计一款适合碎片化学习,灵感和idea记录的云笔记,帮助设计和创意人员进行知识的及时保存,记录和整理。

 

  • 拆解背景得到设计目标

云笔记作为创意工作者的工作助手,在碎片化学习大背景下,创造性的完成创意收集,灵感记录和整理。

 

  • 分析用户目标

根据创意工作者通过使用云笔记,达成碎片化学习的目标,分为三类:

体验目标——云笔记可能的操作,记录、浏览、整理等;

终极目标——通过使用云笔记进行碎片化学习,达成阶段性学习成果;

人生目标——通过每一次阶段性学习,达成长久的预期结果。

通过拆解用户目标分类,了解用户达成目标要完成哪些任务,从而具体了解用户做出了哪些行为,用户行为便于为设计方案作出针对性的指引。

 

  • 用户访谈大纲

根据《用户体验要素》书中提到设计的顺序“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所以在用户调研同样需要符合设计顺序进行访谈“人生目标、终极目标、体验目标”。

 

了解个人特征——人生目标

个人身份认同

职业状态变化

 

碎片化学习状态——终极目标

碎片化学习习惯

碎片化学习记录

学习内容回顾

学习内容实践

 

云笔记的使用——体验目标

云笔记记录操作

整理回顾与输出

使用场景

常用功能

 

完整访谈提纲:https://shimo.im/docs/rhXhkKtyxTWgHYYC/ 

 

  • 用户分类

为了关注并区分用户目标,访谈时需要层层剥茧,对用户的学习习惯、学习场景、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使用云笔记的各种行为、需求、偏好等进行详细的提问,由浅入深的访谈后最终了解用户学习的目标。

 

访谈过后根据设计目标选择用户终极目标进行用户群体划分,划分后的用户群体有着很大差异性的用户行为,这些用户行为将在设计方案中做出重要的指引。

 

满足终极目标即可完成初期的产品目标,经过不断的迭代设计,满足更多的终极目标即可满足人生目标,达成产品的商业目标。当然,这些需要良好的体验目标作为基石。

 

  • 设计建议

 

符合用户碎片化学习的目标。碎片化学习到云笔记的使用路径为:学习目标——浏览资料——记录材料,目前的市场流行云笔记产品,只关注浏览与记录的用户过程。云笔记设计方案需要满足两类用户群的不同的行为、偏好、痛点需求,就可以完成不同目标的用户群体,从而满足适合碎片化学习产品价值,最终完成增强用户粘性的商业目标。

 

了解行业对用户访谈的帮助

 

任何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史、环境、现状,有时我们不需要自身分类用户目标有哪些,只需根据现有行业材料,即可完成用户访谈的部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游戏玩家目标的划分

针对游戏产品与衍生产品的设计,需要对游戏玩家进行访谈了解游戏玩家目标,可以使用现有论文结果,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

 

在《HEARTS, CLUBS, DIAMONDS, SPADES: PLAYERS WHO SUIT MUDS》论文中,论文对游戏玩家的目标展开了深度的探索,最终将游戏玩家分为四类:杀手型、社交型、探索型、成就型。直接使用论文中的结论可以方便我们快速了解玩家游戏目标,完成用户调研。

 

杀手型玩家目标是制造麻烦。

游戏中的行为会具有十足的攻击性,对其他玩家制造麻烦。例如魔兽世界中做出对立阵营的设定,并且在剧情与游戏中给予对立阵营制造冲突,同时给予奖励,用来完成对杀手型玩家的游戏目标。

 

社交性玩家目标不在游戏本身,而是在于游戏带来的社交体验

具体行为和好朋友一起打游戏,游戏打得好不好无所谓,重要的是和朋友在一起;或者在游戏中任何网友,和网友在一起游戏,度过每一次的游戏时光。例如英雄联盟的“双排、三排、五黑”的游戏玩法。

 

成就型玩家目标是挑战,比如世界第一或通关速度挑战等。

具体行为是获取积分与奖励,从而挑战更难的游戏关卡等。所以在针对成就动机的游戏玩家,需要做出具有挑战性的游戏难度带来的荣誉感。例如游戏成绩榜单,竞赛冠军等设置。

 

探索型玩家目标是体验游戏的所有。

具体的行为会是收集道具,体验不同的游戏玩法,发现设计师留下的彩蛋。跟据这样的游戏目标,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做出相应的题样。例如收集道具、成就系统、更多的探索空间等。

 

  • 实际案例

曾经参加游戏社区优化设计比赛,在用户访谈中直接使用论文结果,使用户访谈完成极为高效,用户访谈结果极为丰满。

 

根据游戏玩家目的进行用户群体划分,在设计方案中提供满足用户目标的功能设计——杀手型用户给予游戏快速攻略,社交型玩家给予开黑交友。

 

总结

用户访谈是一种用户探索方法,为了寻求用户需求、动机、痛点等,而不是一组组冰冷的数据,用户访谈可以让设计师真正理解用户,让设计方案有血有肉。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zhiki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篇文章带你深入了解“B端C化”的设计理念

鹤鹤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迅速发展正在推动着整个软件行业的审美革命,在C端产品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互联网大厂正在将资本逐步转移到B端市场的广阔蓝海中。”B端C端化“的设计理念也应运而生,认为可以用C端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B端产品的设计。 


二、背景


除了刚刚有说到的资本慢慢向B端市场的蓝海转移,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互联网环境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工作人群的年轻化,使得人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各种软件的使用,并且在快速迭代的产品中慢慢变得挑剔、谨慎。 


并且不断优化迭代的互联网软件产品也在无形中为用户完成了底层认知的搭建,一些功能、操作、交互逻辑已经深入人心,用户也已经被教育成了"高玩"。 
所以如今一些新型B端产品的设计理所应当的在用户体验五要素中最贴近用户的结构层、框架层 和表现层中与一些C端产品在一定程度保持了一致,这种设计理念其实也很好的解决了传统软件的复杂、门槛高、难用等痛点,很大程度降低了用户的认知成本和学习成本,把高效、简单、易用的工具带到大家的日常工作中。 


三、对B端C化的理解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认为是:"B端产品在使用体验和视觉感受这两个方面和C端产品接近"。这是我们设计师需要特别关注的,传统的思维中,大多数设计师会认为B端是给公司内部人员或者商家使用的,只是一个管理系统,并不需要太过于精细,至于体验也是停留在“能用就行”的程度。但是在我看来不管是C端还是B端,其实它的使用对象都是“人”,应该要遵循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一系列复杂的人体工程学操作习惯。两者都需要关注用户在使用时的体验感受,顺畅的使用流程、清晰的信息展示和高效的行为效率,以及有效的引导都能够快速的帮助用户完成目标任务。无论是C端设计还是B端设计,满足这些条件无疑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C端的设计思维可以完全复用过来。B端产品的场景其实比C端产品还是要复杂的多,应该说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思维和设计模式上不能完全照搬,下面我就先说说它们各自的不同处,再举例带你看看B端产品在哪些方面可以向C端产品借鉴学习。 


四、B端C端的不同


1.使用者不同


B端使用者多是同一个组织集体,以群体为单位进行协同。比如:老板、部门主管、员工或商户。而C端使用者相对比较单一,目标用户群体即是主要使用人群,使用目标、偏好、个性比较明确。 


2.业务不同:


B端业务大多数会存在多重维度、场景,使用场景跟业务紧密相关,同一个系统不同角色使用时的业务处理和所关注的数据信息,侧重点会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全局考虑。不同角色使用产品的流程差异大,需要不同业务上更专业的解决方案。而C端业务一般维度比较单一,业务逻辑相对固定,任务路径和展示内容比较单一。 


 3.价值主张不同:


B端注重效率、成本、管控、数据分析等。追求产品的稳定性、业务的增长性,保证产品性能和技术上的安全性。而C端注重用户的体验、使用简单、有乐趣。 


4.产品思维不同:


B端产品多数基于服务思维,工具化思维,更加理性;更多的是帮助B端用户提高效率,完成业务目标。而C端多数为产品化思维,游戏化思维,更感性,更多的是娱乐和情感的满足。 


5.产品形态不同:


B端产品注重业务的梳理,多数会用到图表、表格、模型,多数产品形态偏向更垂直行业或更专业的面板形态。而C端更注重用户的感受,会用到很多夸张的动效,炫彩的颜色。 


五、B端C化在产品中具体的表现


1.结构层 


结构层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选项的模式和顺序。结构层是用来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要考虑他们完成事情之后能够去哪里。 
具体在B端产品的表单交付场景下可以体现出,以前的B端表单往往过于冗长,借鉴C端一些注册场景的设计,把表单拆分成3步内的行为步骤,减少用户的疲惫感提升体验。 

2.框架层


产品的框架层包括:按钮、控件、照片、文本区域的位置。框架层是用于优化页面设计布局的。 
具体在B端产品的列表页可以体现出,列表页中整体的按钮、文本区域的位置、搜索和筛选的布局设计其实与C端产品中的商品详情页是类似的,遵循用户的阅读顺序和视觉焦点来进行设计。 


3.表现层


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设计。多体现在一些情感化的设计也被运用在了B端产品中。 



六、B端C化未来的设计方向



反观现在C端产品的一些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有哪些可以运用在B端产品的设计中呢? 

1.3D化


B端因为对数据的展示有较强的需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高效率的判断纬度也包括信息数据的获取效率,而3D的视觉在数据可视化层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帮助用户更快速的理解数据维度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近年来网速等硬件设施的升级也为3D化视觉带来可落地的基础,设计师也尝试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3D化元素。 


2.情感化


人们对传统B端产品的印象往往是觉得它们比较枯燥、呆板的,如今一些新型的B端产品的设计理念也试图在抛开用户对于产品的这种既定印象,所以很多产品在往一些娱乐化、IP化的方向尝试,并且都达到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未来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只会越来越多。 


3.个性化


B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所以B端产品也需要从一些产品定位去定制更加富有个性的品牌基因,可以让用户产生对产品的感情,达到从同类产品中能够脱颖而出的目标。 



七、总结:



不管是B端还是C端,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业务场景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对象都是人,都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人说B端产品一般都不注重设计,C端产品的设计更能满足设计师对美的追求,我只能说它们的侧重点不同,C端更注重视觉感受,要做到在视觉表现的感性层面吸引用户,而B端其实更为复杂,需要做到底层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产品的专业性包括交互、视觉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从众多产品中得到用户的认可并脱颖而出。设计师还需要不断打磨细节和优化体验来吸引和留住用户。 
所以说“B端C端化”也只是在某些方面通用,但核心侧重点不同,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但可以借鉴与参考,B端产品也可以做的很精彩。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腾讯ISUX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详解|针对某个功能,如何做竞品分析和设计优化?

seo达人


  • 案例    设计需求是:优化一款 B 端产品的「套餐售卖卡片」的原有设计:

图片

△ 某 B 端产品服务购买卡片设计(优化前)

 

你会觉得这个设计无伤大雅,但也说不上专业。于是设计师参考阿里云和华为云的服务购买卡片:

图片

△ 阿里云服务购买卡片设计

 

图片

△ 华为云服务购买卡片设计

 

经过了对信息层级视觉效果的比较与思考,设计师最终将设计稿优化为下图效果:

图片

△ 某 B 端产品服务购买卡片设计(优化后)

 

这里的 “参考” 并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和精进自己的能力与认知。
今天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针对某个功能或元素,如何借鉴和分析竞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分析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
  2. 分析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3. 分析完全不相同的产品

 

1. 分析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

这个方法很好理解,这类产品与你正在设计的产品在功能需求、产品形态、用户类型等方面都很较大的相似性,也是最容易直接提供解决方案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服务卡片设计优化案例。再比如,你在做一款「云盘的登录注册页面」,你可以参考「腾讯云盘」和「华为云盘」等大厂产品的登录注册页面,看看他们的页面是怎么布局的,提供了哪几种方式,增加了哪些入口和元素,如何使用颜色和字号等等。图片

△ 华为云盘登录页面

 

图片

△ 腾讯云盘登录页面

 

2. 分析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如果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竞品,对于不完全相同的产品,也可以分析和借鉴,这就要分几种情况,需要你对手中的设计任务进行拆解:

(1)需求相同,但产品类型不同:比如同样是「云盘的登录注册页面」,如果找不到完全类似的竞品,你可以查找包含 B、C 端用户的其他产品的登录注册页面,取长补短。

图片

△ 雨雀文档登录页面  

 

(2)结构相同,但应用场景不同:接上面的例子,登录和注册页面本质上用户填写表单,产品收集用户信息。因此你也可以找填写手机号、用户名、密码相关的表单的设计,并不一定是登录注册页面的表单,比如你在寄送快递时填写手机号的表单也可以用作参考,也许会提供不一样的设计思路。

图片

△ 淘宝 App 可以调动系统定位,并提供几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用选择代替用户输入

 

3. 分析完全不相同的产品

如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产品,那学习和分析的是这类产品的设计原则和手法。接上面的例子,这次你可能借鉴的设计就是下图中「微信通过好友申请」的页面。

你会发现在这个页面中微信将能设置的好友信息都呈现了出来,让用户先设置之后,再通过申请,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用户顺手添加了好友而忘记设置信息。相比之下在设计登录注册页面,可能也可以根据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适当将设置项前置图片好的设计,在设计思路和原则上,通常也会具备通用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很多工作上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抄(指学习) -> 操(指操练) -> 超(指超越) 掌握这几个过程中的精髓,很重要。

 

原文链接:长弓小子公众号)

作者:元尧

转载请注明:学UI网》详解|针对某个功能,如何做竞品分析和设计优化?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这6种高级黑配色套路,太绝了!

seo达人



图片

黑色+白色

图片黑色是一个很强大的中性色彩,它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色彩语言,它很容易让人着迷,而且受到各领域众多设计师的关注。黑色给人传递的是一种庄重、神秘、稳重、高端、大气等等的一系列视觉感受。因此我们在用黑色作为主色调的时候,需要注意产品性格特征,想传递什么样的感受给用户。图片
图片
在杂志化版式设计中,黑色和白色搭配出现频率也是较高,毕竟黑色本身就有一种高级神秘感。当它与白色搭配,更体现极致简约性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色+蓝色

图片

蓝黑搭配也是最好看和运用较多的颜色,它们之间组合彰显沉稳大气。黑色本身更沉稳,配上蓝色整体画面感彰显高级时尚。

图片

图片

蓝黑搭配一般在科技类产品较多出现,因为蓝色本身略带一些科技属性,黑色本身会有一些沉闷,且蓝色也不像黄色那样高亮耀眼,因此在选择蓝色上适当提升一些明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色+橙色

图片

橙色是一种有性格的颜色,当它遇上黑色,在画面彰显活力与生机,与蓝色不同的是,橙色更醒目与热情,更有一丝腔调,内敛和张扬得到有效平衡。

图片

图片

活力橙色作为暖色调,它不像红色那样更霸气刺激,更纯粹的多了些许阳光的温暖,在不同层次明暗橙的对比演绎出柔和的色彩变幻以及熠熠闪光的细微差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色+绿色

图片

绿色在设计圈可谓说是一直都挺火,绿色与黑色搭配可以中和黑色的沉闷,还有一种清新透亮的感觉,如果是和亮绿搭配,更有一种酷酷的潮流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色+黄色

图片

黑黄搭配,极视觉冲击力,既能给人活泼奔放的味道,同时又有着一丝内敛与沉稳。很多设计中经常看到黄黑组合,黄色在黑色的存托下,显得格外时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色+红色

图片

红色与黑色的配搭,在设计界也是运用较多的经典颜色组合。黑色的神秘而高级,略带一丝沉重,配上热情奔放的红色,缔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时尚,成就了一种永恒的经典。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使用红黑搭配时,注意红色使用占比,以及饱和度,避免过于高亮的红色。一般在黑红搭配过程中,其实都少不了白色在其中。

图片

图片

原文地址:功夫UX(公众号)
作者:功夫UX
转载请注明:学UI网》这6种高级黑配色套路,太绝了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echarts-x轴 y轴配置(字体颜色,线的颜色,分割线,y周单位颜色)

前端达人


  1. //var myChart = this.$echarts.init(document.getElementById("echart-twoline")); //vue
  2. var myChart = echarts.init(document.getElementById("echart-twoline"));//jquery
  3. var option = {
  4. tooltip: {
  5. trigger: 'axis',
  6. axisPointer: {
  7. type: 'shadow'
  8. }
  9. },
  10. legend: {
  11. data: ['计划劳务资源', "实际劳务资源"],
  12. //align: 'left',
  13. right: 10,
  14. textStyle: {
  15. color: "#fff"
  16. },
  17. itemWidth: 14,
  18. itemHeight: 10,
  19. itemGap: 13,
  20. },
  21. grid: {
  22. left: '3%',
  23. right: '4%',
  24. bottom: '3%',
  25. containLabel: true
  26. },
  27. xAxis: [{
  28. type: 'category',
  29. data: ['1月','2月','3月', '4月'],
  30. axisLine: {/x轴线的颜色以及宽度
  31. show: true,
  32. lineStyle: {
  33. color: "rgba(219,225,255,1)",
  34. width: 0,
  35. type: "solid"
  36. }
  37. },
  38. axisTick: {
  39. show: false,
  40. },
  41. axisLabel: {//x轴文字的配置
  42. show: true,
  43. textStyle: {
  44. color: "rgba(219,225,255,1)",
  45. }
  46. },
  47. splitLine: {//分割线配置
  48. show:false,
  49. lineStyle: {
  50. color: "rgba(219,225,255,1)",
  51. }
  52. }
  53. }],
  54. yAxis: [{
  55. type: 'value',
  56. name:"单位:人",//y轴上方的单位
  57. nameTextStyle:{//y轴上方单位的颜色
  58. color:'#151515'
  59. },
  60. axisLabel: {//y轴文字的配置
  61. textStyle: {
  62. color: "rgba(219,225,255,1)",
  63. margin: 15
  64. },
  65. // formatter: '{value} %'//y轴的每一个刻度值后面加上‘%’号
  66. },
  67. axisTick: {
  68. show: false,
  69. },
  70. axisLine: {//y轴线的颜色以及宽度
  71. show: false,
  72. lineStyle: {
  73. color: "rgba(219,225,255,1)",
  74. width: 1,
  75. type: "solid"
  76. },
  77. },
  78. splitLine: {//分割线配置
  79. show:false,
  80. lineStyle: {
  81. color: "rgba(219,225,255,1)",
  82. }
  83. }
  84. }],
  85. series: [{
  86. name: '计划劳务资源',
  87. type: 'bar',
  88. data: [38,38,42,48],
  89. barWidth: 10, //柱子宽度
  90. barGap: .5, //柱子之间间距
  91. itemStyle: {
  92. normal: {
  93. color: new this.$echarts.graphic.LinearGradient(0, 0, 0, 1, [{
  94. offset: 0,
  95. color: 'rgba(0, 153, 239, 0.8)'
  96. }, {
  97. offset: 1,
  98. color: 'rgba(66, 187, 255, 1)'
  99. }]),
  100. opacity: 1,
  101. }
  102. }
  103. }, {
  104. name: '实际劳务资源',
  105. type: 'bar',
  106. data: [40, 30, 42, 50],
  107. barWidth: 10,
  108. barGap: .5,
  109. itemStyle: {
  110. normal: {
  111. color: new this.$echarts.graphic.LinearGradient(0, 0, 0, 1, [{
  112. offset: 0,
  113. color: 'rgba(0, 242, 159, 1)'
  114. }, {
  115. offset: 1,
  116. color: 'rgba(76, 240, 254, 1)'
  117. }]),
  118. opacity: 1,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myChart.setOption(option);
  124.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 => {
  125. myChart.resize();
  126. });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csdn + 博客园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echarts分割线变虚线

前端达人

 
  1. yAxis.splitLine Object
  2. 坐标轴在 grid 区域中的分隔线。
  3. yAxis.splitLine.show boolean
  4. [ default: true ]
  5. 是否显示分隔线。默认数值轴显示,类目轴不显示。
  6. yAxis.splitLine.interval number, Function
  7. [ default: 'auto' ]
  8. 坐标轴分隔线的显示间隔,在类目轴中有效。默认同 axisLabel.interval 一样。
  9. 默认会采用标签不重叠的策略间隔显示标签。
  10. 可以设置成 0 强制显示所有标签。
  11. 如果设置为 1,表示『隔一个标签显示一个标签』,如果值为 2,表示隔两个标签显示一个标签,以此类推。
  12. 可以用数值表示间隔的数据,也可以通过回调函数控制。回调函数格式如下:
  13. (index:number, value: string) => boolean
  14. 第一个参数是类目的 index,第二个值是类目名称,如果跳过则返回 false
  15. yAxis.splitLine.lineStyle Object
  16. yAxis.splitLine.lineStyle.color Array, string
  17. [ default: ['#ccc'] ]
  18. 分隔线颜色,可以设置成单个颜色。
  19. 也可以设置成颜色数组,分隔线会按数组中颜色的顺序依次循环设置颜色。
  20. 示例
  21. splitLine: {
  22. lineStyle: {
  23. // 使用深浅的间隔色
  24. color: ['#aaa', '#ddd']
  25. }
  26. }
  27. yAxis.splitLine.lineStyle.width number
  28. [ default: 1 ]
  29. 分隔线线宽。
  30. yAxis.splitLine.lineStyle.type string
  31. [ default: 'solid' ]
  32. 分隔线线的类型。
  33. 可选:
  34. 'solid'
  35. 'dashed'
  36. 'dotted'
 
  1. yAxis: {
  2. splitLine: {
  3. show: true,
  4. lineStyle:{
  5. type:'dashed'
  6. }
  7. }
  8. },

1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csdn + 博客园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vue项目引入字体.ttf

前端达人

1、下载所需要的字体,.ttf格式本文以(FZCYJ.ttf 为例)

2、在src下新建common文件,文件夹中包含以下文件


3、打开font.css


  1. @font-face {
  2. font-family: 'FZCYJ'; //重命名字体名
  3. src: url('FZCYJ.ttf'); //引入字体
  4. font-weight: normal;
  5. font-style: normal;
  6. }

4、配置webpack.base.conf.js 文件


5、App.vue引入字体


6、可在body中设置字体


  1. body{
  2. font-family: FZCYJ;
  3. }

 
或者

1、UI设计图有"华文黑体",担心客户端没有该字体,将"huawen.ttf"字体文件,放入项目中:

2、创建一个font.scss(或font.css)文件:

1 @font-face { 2  font-family: 'huawen'; //重命名字体名 3  src: url('huawen.ttf'); //引入字体 4  font-weight: normal; 5  font-style: normal; 6 }

3、在main.js中引入

import '@/common/css/font.scss';

4、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div { font-family: 'huawen';
}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csdn + 博客园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input中提示语得颜色 + input 标签实现输入框带提示文字效果(两种方法)

前端达人



<style>
/修改提示文字的颜色/ input::-webkit-input-placeholder { / WebKit browsers / color: red; } input:-moz-placeholder { / Mozilla Firefox 4 to 18 / color: red; } input::-moz-placeholder { / Mozilla Firefox 19+ / color: red; } input:-ms-input-placeholder { / Internet Explorer 10+ / color: red; } </style>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input 标签实现输入框带提示文字效果(两种方法),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方法一:html5配合css3实现带提示文字的输入框(摆脱js);

webkit特有的一个css,可以控制里面的文字样式,配合css3的动画效果和伪类,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做出一个带动画的输入框,在系统登录、搜索等位置很适合,感兴趣的你可以参考下本文或许可以帮助到你,Webkit作为载体开发系统,当然需要大量使用Html5与CSS3,不仅减少大量的JS还可以保证更流畅。

当选中对话框后,提示文字变浅色,输入后消失.这个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在Input标签后面增加一个Label。使用JS控制。

HTML5出现后,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1
<input type="text" placeholder="用户名或邮件地址" name="username"/>

看到有placeholder标签,可以作为用户文字提示。这样子就非常方便了。但是为了最求完美,我们需要在选中后,将文字变浅,或者修改提示文件的样式,我们该怎么办?

1
2
3
4
5
6
7
8
input::-webkit-input-placeholder {
color: #999;
-webkit-transition: color.5s;
}
input:focus::-webkit-input-placeholder, input:hover::-webkit-input-placeholder {
color: #c2c2c2;
-webkit-transition: color.5s;
}

-webkit-input-placeholder,webkit特有的一个css,可以控制里面的文字样式,配合css3的动画效果和伪类,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做出一个带动画的输入框,在系统登录、搜索等位置很适合。当然你要为了兼容IE6,这个方法是行不通。不过Ie9也支持placeholder标签,就是无法修改它的颜色而已。
那么,如果不支持该怎么办?可以简单直接使用Jquery帮忙,那么在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了。

给一个Demo,Demo地址 必须在Webkit浏览器下才看到完整效果。是不是很方便?

方法二:就是 js 控制;

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focus .input_txt").each(function(){
  var thisVal=$(this).val();
  //判断文本框的值是否为空,有值的情况就隐藏提示语,没有值就显示
  if(thisVal!=""){
  $(this).siblings("span").hide();
  }else{
  $(this).siblings("span").show();
  }
  //聚焦型输入框验证
  $(this).focus(function(){
  $(this).siblings("span").hide();
  }).blur(function(){
  var val=$(this).val();
  if(val!=""){
   $(this).siblings("span").hide();
  }else{
   $(this).siblings("span").show();
  }
  });
 })
 $("#keydown .input_txt").each(function(){
  var thisVal=$(this).val();
  //判断文本框的值是否为空,有值的情况就隐藏提示语,没有值就显示
  if(thisVal!=""){
  $(this).siblings("span").hide();
  }else{
  $(this).siblings("span").show();
  }
  $(this).keyup(function(){
  var val=$(this).val();
  $(this).siblings("span").hide();
  }).blur(function(){
  var val=$(this).val();
  if(val!=""){
   $(this).siblings("span").hide();
  }else{
   $(this).siblings("span").show();
  }
  })
  })
 })
</script>

效果如图;

点击的时候,提示文字消失;失去焦点的时候提示文字出现,但是有内容输入后失去焦点也不显示提示文字;还有,密码框和文本框不一样啊,密码框的值不显现的。

 方法三:直接写标签上;(这个比较实用)

代码如下:

1
2
<input type="text" value="提示内容。。。" onFocus="if(value==defaultValue){value='';this.style.color='#000'}" onBlur="if(!value){value=defaultValue;this.style.color='#999'}" style ="#999;"/>
    </div>

总结

以上所述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input 标签实现输入框带提示文字效果(两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csdn + 博客园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UE实用方法论 | 做交互体验,你必须得知道的「多尔蒂阈值」

seo达人



美剧《奔腾年代》(Halt and Catch Fire)里有一段台词:

“当你使用计算机执行一系列操作,每当你按下回车键,它都能在400毫秒内给予你反馈,反馈时间还不到半秒,那么就可以让你一直保持专注,效率也会飙升,你会完全沉迷进去。但反馈时间哪怕只是偏差到半秒钟,你的注意力都容易被分散,你甚至会想起身洗个碗、拿个遥控板、看场比赛…所以说400毫秒以下的反馈速度,是最佳节点。”

当然翻译中带了点我个人的语言色彩,但意思还是这么个意思,也就是说当交互反馈时间小于400毫秒,那么将大大提升用户的专注程度与效率,用户也不易急躁。而大于400毫秒,即使仅仅是偏差到半秒钟(500毫秒),也容易被用户感知到,从而影响用户心流。

而剧中引用到的这个临界值“400毫秒”,就是我们今天要聊到的——多尔蒂阈值(Doherty Threshold)。

 

一、为什么是400毫秒

1982年,IBM公司的WJ·多尔蒂(WJ·Doherty)及其团队就“系统响应时间对经济价值影响”的课题展开了研究。研究过程主要以用户操作系统后,系统的响应时间作为变量,观察其对多个维度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最终从其中的一组研究实验结果中观测到了一个现象:一旦当系统响应时间超过400毫秒左右时,各项指标数据就会开始产生较大数值的波动。

于是IBM公司就此提出了研究结果:系统响应时间应该低于400毫秒,这将显著提升用户的关注度,从而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工作效率。并将“400毫秒响应时间”这个节点值以WJ·多尔蒂的名字命名为「多尔蒂阈值」。

虽然如今我们早已认为系统拥有快速响应时间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多尔蒂阈值」的提出,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是开辟先河性的。因为70年代左右,计算机研究界还普遍以“系统的响应时间可以为2000毫秒(2秒)”作为业界标准。

虽然我现在已经查询不到这个“2秒”旧知识的科研文献了,但是在 IBM 2018年的一场欧洲线上演讲会的PPT中我们还可以看到:

所以「多尔蒂阈值」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现代人机交互领域响应体验的指标,影响着一个标准规范产品的视觉侧、交互侧、体验侧、开发侧等多个方面。

 

二、多尔蒂阈值的运用

我们要清楚的是,「多尔蒂阈值」是IBM公司给到的一个系统响应时间的最大参考值,并不是说所有的机器响应时间都必须卡在400毫秒这个节点上,而是说响应时间应保持在400毫秒以内,尽量不要大于400毫秒。

那么知道了“400毫秒以内”这个范围值,我们作为设计师,要怎么将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或者说「多尔蒂阈值」会影响到我们哪些设计标准呢?——来看看 Google 旗下 Material Design 的系统动作规范,应该能让你找到一些方向。

 

要点一:并不是越快越好  

作为设计者、开发者,我们都希望系统能够尽量快地响应用户的操作。但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极速就一定是好的。

Material Design 在系统响应动作规范中强调了“过渡时间”的概念,虽然大家都希望系统的响应速度越快越好,但同时用户也需要一些时间去理解系统响应的结果。

如果响应即结果,而不给用户一个视觉过渡的反应时间,则会让用户无法跟随UI变化,同样也是会给用户造成困扰的。

Material Design 规范建议到:不要给用户过慢的响应速度,干扰用户操作进程,让用户急躁;但也不要给用户过快的响应速度,用户无法跟随UI变化,对用户理解会造成困扰。

我们将响应速度结合「多尔蒂阈值」范围内的视觉过渡效果,可以帮助用户理解操作反馈的结果,有时间思考类似于“我刚才点击了什么”、“结果和我的操作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果是否满足我的预期”等问题,并做出下一步的反应。

 

要点二:响应时间不是一成不变  

为了让响应视觉过渡更加符合现实规律,Material Design 根据响应结果区域的大小设置了3种响应过渡时间规范,其中又以用户的操作场景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规范细分。

先来说说根据响应结果区域的大小设置的响应过渡规范:Material Design 将操作响应结果区域分为小、中、大3种场景,当操作影响的结果区域越小,那么响应过渡时间就应该越短。反之,操作影响的结果区域越大,响应过渡时间就会越长。这一点是符合人类意识对运动的理解的。

其次 Material Design 还认为,用户做“关闭”、“退出”类操作时,预示着他们那要进入下一个任务流,而此时上一个任务流的内容,用户就不再关注了。操作与结果的关系、层级的关系、内容的位置关系,在“打开”、“进入”类的过渡中就已经阐明给用户了,所以他们离开的时候,可以更快。这就是在响应结果区域大小的基础上,又以户的操作场景进行的更进一步的规范。

 

  • 小型区域:响应过渡统一为100毫秒;

 

  • 中型区域:打开的响应过渡为250毫秒,关闭的响应过渡为200毫秒;

 

  • 大型区域:打开响应过渡为300毫秒;关闭响应过渡为250毫秒。

结合两个要点总结一下:系统响应应该结合视觉过渡给用户操作与结果的关系进行指引,所以也并不是越极速越好。响应过渡应该在「多尔蒂阈值」以内,并且可以结合响应区域大小、用户操作场景,使响应更符合现实规律,更加人性化。

 

三、面对不可避免的延时响应

虽然把系统响应控制在「多尔蒂阈值」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响应速度往往和请求的数据量、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对于结果返回数据量小的场景,我们利用视觉或代码层面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响应时间是可控的。

但当用户遇到结果请求数据量大、网络环境较差等场景,响应时间以“秒”起步那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此时面对无法保证响应时间在“400毫秒”以内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已经超过「多尔蒂阈值」的讨论范围,对于不可避免的延时响应场景,已经是属于“如何解决用户等待焦虑”的话题了。

但恰好我之前在《聊聊加载等待的那些事 之 进度指示器》中聊到过这个话题。想系统了解的朋友,可以移步查看。(知识就这么串联起来了!神不神奇~)

对于想走捷径的同学,我在这里把当时的调研结果贴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我结合了 “用户等待4秒原则”和UX研究咨询公司 Nielsen Norman Group(NN/g 尼尔森诺曼集团)的一篇文献中提出的 用户等待心理模型,得出了以下参考结论:

用户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其实并不关心所谓的量化时间,他们只希望:加载尽量快,快到不要中断我的操作流,如果实在快不起来,那就告诉我还要等多久。所以由上表得出的结论是:

  • 加载时长在0到1秒之间时用户不易感知,不需要给予用户 loading 提示,在任何加载情境下频繁给出 loading 提示其实反而会干扰用户心流;
  • 加载时长在1秒到4秒之间时:此时不需要明确给予用户量化时间提示,用户也不易产生焦虑情绪;
  • 加载时长大于4秒时:超过这个时间你就需要明确地告诉用户当前的进度状况了,加载百分比或剩余时间都可以让用户心里有个底;
  • 加载时长大于x秒时:设计者应该根据具体加载场景设置加载时间临界点机制,在加载超过这个时间之后默认为加载失败,让用户进行再次操作,而不是无意义地苦苦等待。

 

四、总结

「多尔蒂阈值」不仅仅是设计师完成交互动效、反馈体验时的一个知识点,它是IBM对整个计算机反馈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得到的结论,影响体验、效率、经济等多个方面。所以我认为这是互联网人都应该熟知的一条交互理论。

只是我在这里仅结合了 Material Design 的系统动作规范,分析了设计层面对「多尔蒂阈值」的应用,还是稍显片面。但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搜索了解更多关于「多尔蒂阈值」的实验、故事与实践方案。

 

原文地址:UCD耍家(公众号)

作者:Howiet


转载请注明:学UI网》UI&UE实用方法论 | 做交互体验,你必须得知道的「多尔蒂阈值」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配色看起来总是不舒服?用这个科学的配色方法!

seo达人



1. 色轮分析

颜色是我们眼睛感知不同波长的方式。色轮是将一系列颜色,有次序地利用圆盘的形式展现出来,色轮颜色的构成包括三组颜色:

图片

原色:红色、黄色、蓝色

二次色(间色):绿色、橙色、紫色(三原色混合而成)

三次色(复色):黄橙、红橙、红紫、蓝紫、黄绿、蓝紫(原色二次色混合而成)

通过不断混合相邻的颜色,产生新的颜色,最终形成一个全域的色轮。

图片

▲ 色轮显示了3组颜色,原色范围最小,在圆的的中心处,二次色在中间环。最大的外圆由三次色组成。

 

2. 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最基本且重要的原则就是颜色间要相互协调,一些常见的颜色搭配包括:

图片

同类色:色轮上90°以内彼此相邻的颜色,这种颜色搭配的对比度较低。

互补色:色轮上相对的颜色,产生较高的色彩对比度,在搭配上可以一种作为主色,另一种用于强调。

分裂补色:互补色两侧相邻的颜色。这种颜色搭配既有同类色的低对比度的美感,又具有互补色的冲击力,形成一种既和谐又突出重点的颜色关系。

三色组:色轮上的三种等距颜色,相隔120度,其中二种颜色互相类似,另一种与它们形成对比关系。

单色搭配:只使用一个色相,通过改变饱和度、明度来得到其他色彩。这种搭配看上去干净、优雅,但是不容易突出重点。

引入的颜色越多,就越难平衡视觉层次。如果你有丰富的配色经验,可以从两种或三种颜色开始,不断尝试更复杂的搭配。

 

3. 色彩含义

虽然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某些颜色可能已经达到了标准含义,例如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开始,但色彩含义会因文化而有所差异,例如想一下钱是什么颜色,红色(中国)还是绿色(美国)?

如果想在设计中明确解释色彩的含义,需要做到两点:

  • 颜色可能不会在全球范围内起作用;
  • 设计时考虑少数群体(色盲),进行用户测试来确保用户明确了解颜色示意。 

 

4. 将色彩理论应用到设计中

调色板是为特定项目、品牌选择的一系列或一组颜色,每个颜色都是特意添加的,整个调色板的色彩组合展现了产品或界面的视觉美感。

 

创建调色板

选择一种颜色搭配并进行颜色迭代

单色方案通常最容易创建和应用,因此如果你没有太多的配色经验,可以从这种配色开始。

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颜色、这些颜色有什么作用、表现出来怎样的效果等问题,这样创建调色板才更有效率。

图片

▲ 如果在配色过程中觉得卡住了或者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可以从ColorHunt的调色板中汲取灵感。

 

将调色板限制为三种颜色

少量的颜色加强了视觉层次和对比度,因为影响用户考虑和分心的元素更少。所有的颜色都在争夺注意力,在设计中也是如此。

图片

▲ 少即是多。过多的颜色反而会让用户眼花缭乱,找不清重点信息。

 

遵循品牌的颜色标准

创建调色板时要始终遵循既定的颜色标准,这样不仅会让工作更轻松,因为不考虑太多新的的颜色,还会给用户带来一致的品牌体验。

如果没有品牌色标准,可以看看现有设计和产品中使用的颜色,并尝试融入到调色板中。

图片

▲ 耐克的网站使用了最基本的单色调色板:黑色、白色和灰色,这种颜色选择使用户可以专注于产品。

 

使用调色板

使用60-30-10规则

这条规则仅表示主色使用60%,辅助色使用30%,强调色使用10%,通常主色和辅助色是相对中性的颜色。

这些比例有助于创造平衡,防止搭配的颜色出现混乱。

图片

▲ 苹果新闻App很好地使用了60-30-10规则,白色和浅灰色是主色调,蓝色是辅助,粉色作为强调色来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

 

应用然后迭代

使用了60-30-10规则后,接下来就要调整颜色来提高美感,并且突出设计中重要的内容。

看看颜色选择是否有助于创建正确的视觉层次结构、颜色选择在设计中是否创造了平衡和对比。

 

保持颜色的一致性

一致性是帮助用户理解颜色使用的关键。如果在一个页面上使用亮蓝色作为提示按钮,那么在产品的任何地方都应该使用相同的颜色作为提示。

图片

 

测试调色板

测试设计效果

将调色板应用到设计中后,需要做一些可用性测试,例如颜色在按钮、链接或其他类型组件上的可用性,页面的易读性和可访问性问题等

图片

▲ 这个页面虽然遵循了60-30-10规则,但顶部绿色的字母在橙色背景下却很难以阅读,需要调整调色板以确保页面的易读性。

 

最后

合适的颜色搭配可以增强品牌认知度,吸引用户注意力并提高可用性,静下心来多多实践,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奇妙的颜色。

最后为大家分享一波非常不错的配色方案,特别适合用在日常设计中~

下载方式:

1)关注公众号“Clip设计夹”

2)公众号后台回复“配色”自动获取下载链接

 

原文地址Clip设计夹(公众号)

作者:Clippp

转载请注明:学UI网》配色看起来总是不舒服?用这个科学的配色方法!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蓝小助,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截屏2021-05-13 上午11.41.03.p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