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垂类品牌年轻化重塑—有驾品牌升级

雪涛

有驾是百度旗下汽车信息与服务平台,累计用户超5.3亿,为用户提供真实可靠的看选买车服务,为车企和经销商提供一站式营销方案。


什么是“有驾”

【有驾】是百度旗下的汽车信息与服务平台,累计用户超5.3亿,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真实、可靠的看选买车服务,以及为车企和经销商提供从品牌到效果的一站式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

有驾品牌在孵化初期,重点是在用户词建立品牌感知。所以我们提取“有驾“的字形做为品牌符号,减少歧义,强化用户的感知。

但是随着品牌持续运营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发现现有的设计无法满足后续的运营诉求了,主要体现在:

品牌logo:不能体现汽车的行业属性,缺乏成体系的品牌符号和VI体系,色彩上也不够符合时下潮流的年轻配色体系。

品牌活动:品牌关联度弱,活动维度单一。



项目概述

因此,我们重新梳理有驾的品牌定位与调性,借助本次品牌升级,打造有驾差异化风格,形成独有的视觉印记。

因为用户对于旧的logo已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此次改版的目标在保持固有用户认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品牌标识的探索及应用,以强化品牌感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整合业务资源做心智触达。





前期分析

前期我们对汽车垂类的竞品进行了一轮调研,并且结合有驾的用户群里,寻找有驾品牌的差异点。

有驾用户群体年轻化为主,普遍具有高学历,集中在新一线二线城市。

通过以上在用户、行业及行业趋势等多唯独的信息搜集后,我们确定了有驾品牌设计的四个核心关键词:年轻、科技、未来、专业。



建立体系

在明确设计方向后,我们梳理了线上线下的所有品牌触点,结合前期的调研结论,汇总出了有驾设计系统的完整框架,以确保品牌设计的完整性和灵活适用性。




设计落地

基于前期分析洞察结论,我们在继承圆形和车形的基础上,对品牌符号与icon进行了大量的方案探索。从图形、质感等方面切入,简化图形形态,尝试不同的形态呈现的视觉感受和气质。最终确定了全新品牌logo方案。




相对于升级前,新版的logo加入汽车元素,解决升级前logo的行业属性不明确的问题,让产品app的行业属性更加直观。同时增加品牌符号做为底纹,辅以有驾的圆形符号成为品牌核心的一部分。强化有驾的品牌基因。





符号提炼

确定品牌logo后,为了确保品牌能够更好的拓展应用,进行了品牌符号的提炼。并为了延续之前的品牌调性。所以辅助图形延续了之前的圆环造型,造型偏向轮胎;在不破坏原有型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折角的质感的变化,使图形变化更加丰富,更有识别度。





设计语言

为了更好的触达到各业务场景,所以我们对视觉风格进行了探索和拓展。分别以浅色与深色作为主要探索方向,以适配不同的落地场景。结合有驾的年轻化,科技感的设计目标,探索出以下三种质感呈现:






符号拓展

在提取的形状基础上进行变形,增加折叠细节。在大事件活动,海报等场景使用,增加品牌关联度。




设计字体

结合全新的品牌定位,我们也优化了有驾的品牌字体,从细节出透出有驾的品牌感知。




品牌手册

新的品牌需要一套更全面的品牌系统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业务拓展需求。

目前我们也对现有的品牌手册进行拓展和完善,同步到业务方,以便更好的保证各业务场景触点下品牌的认知和统一,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品牌落地

除了对品牌对角度的塑造和升级,我们更积极的把品牌渗透到活动、栏目包装、大事件运营、品牌海报等各维度场景中,让有驾品牌形象更加立体多元。









结语

目前有驾品牌升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沉淀出更加完善的品牌资产,不仅提升设计效率保证全链路的品牌曝光,也为业务规模化打下基础。之后我们也将不断完善和扩充品牌资产,将设计成果不断落地到业务中,细化业务目标并与设计目标紧密结合,多维度助力业务的高速发展。





作者:百度MEUX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我以前在阿里巴巴的流量方法论

雪涛

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流量获取过程中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值得运营人细读精读,一起学习。

大家好,我是国平。我做流量已经有16年了,2010年之前主要在阿里巴巴国际站负责免费流量增长,把海外B2B免费流量的日UV做到几百万。后来成立了一家乙方公司叫光年实验室(以前叫杭州光年),是携程、阿里云等40多家主流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流量顾问。另外这些年也没少折腾其他项目,其中做过电商(外贸独立B2C网站)、做过电商系统(类似有赞)、 做过移动端APP (社交方向)。

来“群响”这段时间,只要能参加的聚会都参加了,听过大家分享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流量玩法。先不说不同行业的“隔行如隔山”,就是在流量领域,可能有很多种细分领域,大家之间的资讯都是隔离得很厉害的。流量的渠道和玩法是永远在变的,不过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平台和内容创造者的博弈、大家仰视平台的心态(其实没必要)、以及各种流量玩法的底层模式等。

我首先分享的是过去一个很主流的流量渠道–搜索引擎,看看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还能如何获取流量。

第一个议题就是:现在是否还值得做搜索引擎营销

结论是:值得做,不过如果不了解现在国内百度的现状生态,99%的人ROI一定会很差的。至于海外的Google,它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大流量来源。

首先说为什么值得做。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搜索引擎,也是65%以上的流量来自移动端,所以不要认为搜索引擎是PC流量的代表。百度的DAU是没有下降的,DAU在3亿多,大家在手机上也是会搜索的。

我喜欢把流量分为“搜索流量”和“社交流量”,分别对应“人找信息”和“信息找人”。我的观点是这两种大家获取信息的模式没有主次之分。

只是在国内,百度的相对市场份额是一路下滑的,先是淘宝、去哪儿等分走了很多垂直搜索的流量,接着又有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相继崛起,百度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我们服务的好几家头部互联网公司每天的总UV(包括APP)当中,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流量来自搜索引擎。 客户不能拿来作为案例,不过有公开的渠道可以查到的一个例子:知乎某段时间的每天的总UV有四千多万的情况下,来自搜索引擎的UV有一千三百万。

搜索引擎流量的转化率,一直都是所有流量渠道里面最高的。因为社交媒体的流量的性质是“逛”,而搜索引擎流量是主动“搜”。搜索引擎流量在关键词和内容匹配的情况下,有不少做到过10%左右转化的例子。

然后搜索引擎流量相对稳定可控,而且像SEO自然排名这样的流量还不要花钱,这也是头部互联网公司比较重视这块的原因。不说它们,就是那种中型的以卖流量为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如融360、土巴兔就是其中的代表,每天都从百度获取百万UV以上SEO免费流量。

最后就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的红利,这是今天后面要讲的重点。

那为什么说大部分人做搜素引擎流量的人ROI会很差,要从自然排名(SEO)和 竞价排名 (PPC)两块来看所谓的内情。

搜索引擎营销分为自然排名和竞价排名两块,自然排名就是非广告排名,是由系统按照一定的算法来决定谁应该排在最前面。竞价排名就是买排名(PPC。即Pay Per Click),根据你花钱的多少以及用户更喜欢谁的广告把你的广告排在前面去,当然在百度主要是看谁花的钱多。

对于自然排名来说,它的回报周期应该是一年以后,而很多人期望几个月就有好效果;然后是整个行业的无论是甲方公司还是乙方公司都没有很专业的人,搜索引擎营销服务商行业总体来说是一个逆淘汰的行业。还有百度自己的页面在搜索结果中占了快三分之一,而剩下的流量头部效用明显,也就是只有大网站才能获得不错的流量;在这么一种糟糕的情况下,百度对优秀内容的判断严重失控,很多人通过一些作弊的方法快速获取了很多流量。

而竞价排名这种花钱买排名的方式,对于很多人是鸡肋一样的存在了。我个人觉得百度的价值观不是很正,他们在一开始就用错误的方法在引导大家投放广告。 这个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也就是在指责百度为了自己的利益,这十几年以来一直在误导大家去花更多的钱。

这是由于竞价排名的模式就决定了,只有大家都共同认为某些关键词的流量很大才会去竞争这个词,而大众都是拍脑袋来认为哪些词重要与否的,比如任何一个卖口红的都认为“口红”这个词要是不投的话,好像搜索引擎流量就不要做了,百度也就顺水推舟让大家用这种思维模式去投广告。

具体案例:我给大家两张图,假设客户是在卖“阿胶”:

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我先考一下大家:假设你是这个卖阿胶的商家,你去百度投广告,你们会决定买什么关键词呢?

 

 

这张是曾经百度给客户培训的关键词选词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大家去定义一些和你的业务相关的核心词,如阿胶、滋补品等,再定义一些前缀和后缀等,然后再排列组合。这样出来的词就是:

上海阿胶电话

北京阿胶电话

上海阿胶网站

……

由于大家选词方法一样,就会产生竞争,一定可以把少部分大家能想到的词的价格抬上去。

而这张是我们一直以来用的关键词选词方法:

这里是通过很多数据挖掘工具,先把整个行业用户正在搜索什么都列出来,必须要穷尽整个行业,越多越好,然后按照核心词再分成不同的组,这个时候用户的需求就明明白白列在你面前了。

从这份数据能看到,“阿胶”这个代表整个类目的词语,每天的搜索量也只有8078。搜索引擎上所有的行业都是这样的,用户搜索的80%的词,字数都是很多的。其实大家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即使一个初级网民,也明白用“阿胶”这样的词语是搜索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大部分来搜索引擎搜索都带有明确的需求而来,大部分人的需求都有个性化和独特的地方。

但是在商家投放广告的时候,就陷入了一个思维上的误区,以为“阿胶”这个词语特别特别重要。实际上,一个品类重要,不意味着代表这个行业的某个行业关键词就重要。

比如“iphone11 价格“这个词语的搜索量远远超过”手机“这个词语;”163邮箱“这个词语的搜索量一天是十多万,而”免费邮箱”这个词语的搜索量是三千多。“小说” 这个词搜索量不高,“TXT全本小说下载” 这个词每天有160多万的搜素量。

百度也就没有纠正大家的误区,让大家按照这个思维定势去买关键词。十多年来,很多人也是这样按照这个误区在做着SEO。

第二张图是我从百度于2019年10月28日获取的数据,每天百度上真实地搜索“阿胶”相关的关键词基本都在这里了。无论你怎么想破脑袋,你也想不出用户是这样在搜索的。图二的数据,即使有些从事了10年搜索引擎流量运营的人,从来都没看到过的。

我前面所说的流量红利,就是这么多年以来行业里都在用错误的方法做搜索引擎流量,所以以至于到了今天,搜索引擎上还有一大半的流量没有人要的。我再发几张图,大家自行去搜索就知道了。

(这里的日搜索量是指查询这个数据的那天再往前30天的流量总数除以30天,就得出最近一个月的日均搜索量。数据是有时效性的,所以要用的数据。)

以下是稍旧一些的数据。

投资理财:

汽车行业:

第二个议题:搜索引擎营销是一个什么样的流量世界

搜索引擎营销已经有一帮人做了十多年,现在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流量世界呢?

首先搜索引擎是“长尾理论”的最佳实证, 在搜索引擎做流量要深刻的理解长尾效用。Google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google每天的十几亿次搜索中,如果匹配用户搜索的那个几个词语,有15%的搜索词是过去1年从来没有人这么搜索过的。比如类似搜索 “ how to make an automatic door in minecraft ”,这样的词的组合, 每天有15%的词过去1年都没人这么组合在一起搜索。这样的情况,不光Google和百度是如此,淘宝、小红书、微信搜索里都是这样。

如果真是情况是这样的,你根本就没法做到说我要“做某几百个词的排名”这样的事情,因为每天词语都在变。我看过太多团队其实就拿着几十个自己想出来的词在那里做投放和做SEO。这种情况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也还是这样。

很多人问过我怎么找搜索引擎营销方面的人。我的建议是只要他们问面试者一个问题就可以结束面试了。那就是问对方在做搜索引擎营销的时候目标关键词是多少个。

分这么几个水平段:

  • 少于1千个词—-还没有入门;
  • 1千到3万个词—-大部分是标准教程培训出来;
  • 3万到10万个词—-只有这个阶段才能考虑录用 ;
  • 10万到50万个词—-对于一个非常小业务范围的品类是合格的;
  • 50万到500万个词—-这样的人大概一年都面试不到一个。

在搜索引擎上,找到50万个属于某个行业词绝对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实际光找足50万这个数量还不够,如果要做好投放,还要找到最佳性价比、鲜的词。现场如果有在投放搜索引擎广告的人,对比看一下自己公司后台有多少关键词在投就知道你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了。

搜索引擎其实有广泛匹配的机制,但是如果你投的词太少,广泛匹配机制也并不能挽救你,而且这样会有很多没有转化的词在浪费钱。

现场目前做的是新媒体行业居多,假设你是一个做美妆的,你的目标就是要小红书上的美妆KOL推广你的产品。假设小红书官方在后台把所有的美妆达人都拉一份数据统计有2万个,而你们现在只有20多个KOL在投,你的对手却有1000多个。(这里先忽略1000多个KOL的操作成本,和红人KOL营销不同,买某个词的流量在搜索引擎上操作成本很低。)这个和在搜索引擎上做投放是一模一样的。

类似的,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现在还在找大V合作的,如果是做效果广告的话,就是那种以前在搜索引擎上买“阿胶” 这种关键词的人,ROI很低。

阿里巴巴的流量增长团队是2002年成立,现在在搜索引擎这块的投放水平可以看一个网页:https://www.alibaba.com/showroom/showroom.html

大家点一下A字母,这里都是以A开头的关键词,一页是120个词,A字母下有22429页。A到Z一共是2千多万个词。

以前这是我负责的,我能确定每个词每天的流量都达到了一定的搜索量,也就是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词语。那时候我们的口头禅就是“加词等于加流量”。记得当时从国外一家专门卖词的公司买了3万多个优质的词,然后我们一个季度的KPI就完成了。

顺便提一下, 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做产品。

比如旅游行业,当时有个知名网站,我们把整个旅游行业的词挖掘到了大概有500万左右,然后像前面那样分组分类,就知道了这个行业大部分用户的诉求。

当你在搜索引擎上能分析的词达到500万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是全量数据了,这些数据至少可以代表这个行业一半以上的人的诉求。这可以成为大数据的一次很好的应用。后来通过这批数据,发现旅游行业只要你去做攻略类产品是一定会活得不好的,因为攻略类需求占比排在很后面。结果现在大家也看到有些做攻略类的APP至今挣扎在盈利边缘。

然后大家看前面的汽车行业的词库数据,从2015年起, “SUV”和“七座”一直是这个行业真正的热点,但还是很多汽车互联网公司不知道这个。

然后看在阿里巴巴的一个页面:https://www.alibaba.com/showroom/mp3.html

这里列出了MP3的一些属性,有按“功能”、“屏幕” “充电时间” “风格” 和 ”颜色”, 这里的属性分类以及每个分类里的那些项目,完全是按搜索引擎里用户的搜索量从高到低排序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转化率和粘度非常高,比当时产品经理做的页面提高了4倍。

具体很多细节可以在线下聚会可以分享。

第三个议题:怎么做好SEO和PPC

做好SEO和PPC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关键词挖掘,不做这个事情基本是没法搞好搜索引擎流量的。大家要明白这么一个场景:在搜索引擎上,你的流量是通过一个个的关键词作为载体传播出去的,没有太多词传播你的流量,总的流量怎么可能多呢。

具体的关键词工具,我先介绍我们开发的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M1VCCFqNb9xSBnmD2hktFg

一个行业里,光靠人脑是想不出这么多词的,这个工具可以帮你自动挑出很多词。光年实验室正在做一个SAAS平台,还有更多的关键词工具会出来。

注意一点,词语的数据一定要有时效性,最好就是最近几天的。前面说过Google的15%的搜索词是过去1年从来没有人这么搜索过的,如果数据没有时效性是没什么意义的,很多一个星期前流量大的词现在可能就不是的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能去执行的就是去百度做PPC投放。如果你们可以搞好关键词挖掘,百度对你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有红利的流量渠道。

不过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则:

1. 为了防止收不回成本,第一批投放的词必须是没有任何人和你竞争的

在百度,如果这个词没有人和你竞争,点击价格只要3毛钱就可以。

所以一开始的策略就是买别人没有投的词,我们所有投出去的词都要查一下有没有人在投,但凡有一个竞争对手就不投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即使这样你竟然还是可以投很多词的。

2. 做好广告组和落地页面的优化

我个人觉得搜索引擎是最早教会国内互联网人什么是转化率、落地页、复购这些基本概念的,在它之后成熟的淘宝只是进一步把它普及给了更多的人。 而北美在90年代中期就有了第一波商业化的互联网公司,它们更早更系统的研究很多东西,可以去补课,比如《Landing Page优化权威指南》这种最基本的书。

很多淘系的培训,由于它是一个封闭系统,速成技巧居多,系统的东西不多。广告组和落地页面的优化,稍微科学地做一下改进,可能可以提升好几倍的ROI。

至于那种最基本的事情都无法做到的公司,比如:你们的投放人员投放的关键词少于100个;以及无论什么关键词的流量都跳转到首页等这种业余行为,应该立即关掉搜索引擎投放,去拓展现在的微信、快手和抖音等渠道。没有专业投放就只能放弃这个渠道了,但要我说这里真的很多流量没人要。

我曾经见过两家在海外竞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同样的APP,一家的获客成本是1美元多,另一家是10多美元,而第二家一直以为本来就要这么多,直接决定了后面一家公司一年后在这个赛道出局。

不专业的投放就是在给公司放血,我见过很多不专业的投手害死公司。

3. 不要找外包公司,靠自己的团队打造自己的流量竞争力

特别是那种代为操作帐号的公司。这个句话得罪很多人,但是事实。流量获取、用户增长应该要成为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可能靠一家第三方公司拿到这个竞争力呢? 搜索引擎流量外包这是一个逆淘汰行业,好的公司已经出局。(像我们这样的顾问型公司也只适合成熟的流量团队)

例如现在上市的某家流量外包的公司,曾经我们在办公室把他们的方案当作笑话在传阅的。 当他们的收益来自于你投放广告金额的百分比的时候,你投放的金额越多,他们收入越高,利益相悖,怎么可能会有精细化优化的动机。由于甲方帐号太多、而这些帐号基本都是实习生在操作的外包公司不要太多。

以我有限的创业经验, 产品和流量,应该是要公司高管要花最多时间的部分。我这么多年看过很多好的用户增长团队,很大程度上他们成就了那些公司。例如,我比大家更早知道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2006年他们做酷讯的时候流量是做得特别好,甚至有一种方法成了后来行业惯用的方法。

当时酷讯做火车票查询,他们从一个固定的火车查询数据里把很多站站查询、车次查询生成了几十万个不同的网页,而这些网页都命中了很多查询“上海到南京火车票”这样的流量,从前面的案例大家可以推算,这种流量偏偏是大头,而“火车票“这种太泛的词流量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所以酷讯的搜索引擎流量是很好的。

这种做法即使是十年后被“欣欣旅游网“抄了一遍依然获得了大量流量。

操作方法具体看:http://huoche.cncn.com/

这种方法后来被总结为:当你的行业有一些从固有数据库能查询到的数据,请把它网页化,去命中搜索引擎的关键词,然后这些流量就是你的。

后来有人把QQ号码、邮政编码、手机号码、天气预报等等都网页化一遍,都是大量的流量。

最开始今日头条APP在推出后,一个多月就做了900万的装机量,这是擅长流量的团队才能完成的业绩。而“今日头条”这个APP早期对5千多个网站抓取内容再去做流量的做法,和早期站长的那些站群方式是何其相似。大家想想抖音这个APP本身是怎么火的,怎么可能没有流量增长团队在后面做了大量工作。

SEO这块,要充分利用百度把近三分之一的流量给了自己的产品这个状态。百度问答、百度贴吧、百度文库、百家号甚至百度网盘等等全家桶里,全部要有你的内容。当你有了上面那样的词库,词库里都是用户的搜索需求,搜索量哪些高哪些低已经全部告诉你了。然后再在百度这些渠道里铺内容就只需要一些常识,只要去琢磨如何把你的内容合理放上去就可以了。

最近的流量红利是百度小程序,这和以前的百家号一样,是优先排名的。我个人觉得这是百度最后一波红利了。

百度也给了很多大站很高的权重,如知乎、搜狐自媒体、CSDN(你没看错)等,这一点在海外的Google也是这样的趋势,这不是搜索引擎偏心,而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上面会聚集更多好的内容创造者。我们可以去上面铺内容并转化用户。

大家要放弃一定要用自己的网站去做流量的观念,流量肯定是越来越集中到头部去的,那种把自己的网站也要打造成流量中心的想法越来越不现实了,特别是啥优势也没有的小站。所以可以安心地做一个别人平台上的内容贡献者,在这些平台上贡献内容,转手再把这些页面拿去任何其他平台上去引流。我以前一直说的方法就是要“让内容在渠道中间流动”。

还是以“阿胶“为例,可以这样操作:

从上面的词库可以看出:“阿胶糕适合什么人吃“有2万多一天的搜索量,去百度一下这个词,我现在在杭州搜索,发现是一个广告都没有人投的。(不排除其他地方有或者当你看的时候可能会有)

这个时候,应该去知乎、百家号、搜狐自媒体、百度知道、百度小程序等等渠道里出现你的一篇软文,里面在推荐你的产品。这样做完后,你要和现在这些排在前面的网页去竞争排名,只要一些简单的SEO技巧比如“锚文本轰炸”或“外部链接”,甚至最原始的“关键词密度”,你排上去的几率非常大,然后这些流量就是你的了。当然最后,这个词如果被别人挖掘到,那也也会变成红海,所以你的应对方法就是去发现更多其他蓝海词语,或者直接硬抢也是没几个人在竞争的。还有,图片中那几个排名前三的百度问答,你即使现在再去回答一下也会有很多流量的。

这么多年了,百度依然还有很多流量没人要。这点百度其实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你看,虽然百度让很多人出高价买了词,收入也很多,但是百度的很多流量没有卖出去。相当于流量还有很多库存,流量没有充分被商业化,而广告主却在高价流量中没有获得好的ROI,这是双输的。今日头条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好很多,本来信息流的流量比百度还集中,头条的巨量引擎现在开始开发很多的功能让大家的投放尽量错开不要撞车。

如果你们是APP且内容很多,一定要找个前端工程师把内容网页化并做基本的SEO,可以白捡很多流量。比如今日头条的SEO在我看来还是做得不够好,内容也是重复的,但是应该在百度获得上百万日UV不是问题。

还有很多的技巧实在无法短时间说明白,影响SEO排名的因素有几十个现在一个都没怎么讲,但这些也并不重要,刚才提到的3个都是随便一查就能找到的技术。 这么多年,在流量领域有技术算法派也有策略派,最后都是策略派胜出。这点也可以给正在做抖音、微信、快手的人一些启示。

这里再顺便说一下,“阿胶糕适合什么人吃“这个词如果你有把握用3毛钱的PPC成本可以收回投资的话,直接买一轮流量先。

第四: 基于关键词和基于关系链的流量方法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种我多年来积累的流量体系,这是我最想分享的,它是很多方法的来源。

我个人的观点,流量一直只有两种载体:关键词 和关系链。很多渠道里的流量传播都是这两个基本载体中的一种,或者是变种、混合。

这是我们以前在阿里流量团队的方法论,它的推导是这样的:

流量的背后,是我们大家对信息的需求,不管你是找一个笑话段子、还是看一篇教你做饭的文章、或者是纯粹无聊打发时间随便刷刷。

人类目前为止传播信息的模式,要么通过文字、要么通过人和人的关系。

这个在原始社会甚至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比如一个部落发现了猎物要去捕猎,这个信息也是通过大家早就形成的语言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网传递出去。

而假设我们回到20多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呢?也是这样的。

我是80后,经历过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举一个例子,那时候我有一个亲戚在船厂工作,他听人说有一种水下焊接的技术,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在今天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

但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也有两种方法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去一家尽可能大的图书馆去查资料,以前的图书馆有个重要职能就是大家去查资料的地方;二是去问他的师傅或其他朋友,通过他们的关系网去找信息。很有意思的是,Google这个搜索引擎就诞生在1996年两位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给校方做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的。

图文、视频他们传播的时候一定要用关键词给他们做索引的,比如抖音的算法就是给每段视频和每个人打标签,标签就是关键词,然后把人的关键词和视频的关键词做匹配,这是属于变种。

我们先看关键词为载体的流量渠道。

搜索引擎、淘宝和APP应用商店是关键词主导的流量渠道,这个自不必说。即使微信这个以关系链为载体的流量渠道,它首屏的搜索流量也非常大,所谓的WSO(微信搜索优化)也有了一些成功案例。而在微信小程序搜索里,如果你搜索“股票”,有几千个小程序都写着股票的标题,但是你搜索“股价”,却只有3个小程序写着股价的标题,你只要是第4个,也能每天来很多用户。仅仅整个股票证券行业,至少还有上万个这样的词没有人去关注。

在美国,有组织统计过所有搜索流量和所有社交流量,是非常巧合的1:1的比例,前面说过:“信息找人” 和 “人找信息” 这两种大家获取信息的模式没有主次之分,这里就有第一个数据上的证明了。

对于我们获取流量的人来说:人多的渠道要多圈人,词多的渠道要多占词。

我用一个例子开启大家的用关键词做流量的视角。 有一家做家装互联网的公司是这样获客的:在搜索引擎上把这个行业最热门的几千个关键词都搜集起来,买了十多个QQ号码,然后每个QQ号最多可以建500个群,他们建立的大量QQ群的群名称都是那几千个关键词中的一个,有软件可以批量维护群的活跃度,所以当QQ用户在用这些关键词去搜索QQ群的时候,他们的QQ群排在比较前面。这样十多个QQ号码每天能让八千到一万左右的QQ号码加入他们的群,然后再用微信私域的方法转化用户。

关键词为载体的流量都可以总结为一个这样的方法论: 在任何渠道里做流量,都可以观察这个渠道里是不是有些流量是通过关键词分发的。如果有,就去抢以关键词作为载体的流量。

至于关键词的来源,百度是一个普及程度很高的搜索引擎,只要那里热搜的关键词,在你要做流量的渠道里大概率也是热搜的。你都要做到大批量占领你所在行业的关键词,我们以前阿里的流量团队把这个方法叫“关键词占领”。

比如:微信好物圈,这是一个流量通过关键词分发的渠道;你占据了一批好的关键词命名的圈子,你就天然获得大量流量。

比如飞聊,也是一样的通过关键词分发的渠道,如果你认为这个平台会崛起,是一定要去里面建很多你包含这个行业的热门关键词为标题的小组,以后小组火了流量就是你的。目前飞聊的DAU也有几百万。

比如抖音这样的算法分发的平台,如果你的视频都打上很多行业热门词的标签,额外获得很多流量不是问题,更别说抖音是可以搜索的。去搜索一些热门关键词,很多排在前面的视频流量很大,但是他们可能不是靠内容精彩获得的流量,只是靠标签命中热门词流量就可以。

你只需要笃定一点:只要人类还在用文字传播信息,“关键词占领”的方法就会一直有效。

还有就算花钱购买流量的渠道都是能让关键词发挥作用的,比如今日头条的巨量引擎后台是开放了用关键词定位人群的投放的。

关于这个信息流投放,很多时候我们投放信息流,时间点很接近、人群属性可能都是25-45女性、高收入年龄什么的,大家的定向条件其实高度集中,所以广告展现是要靠提价的。但假如大家是用关键词定向,就不会撞车这么严重,也能触达到很多平常大家触达不了的用户, 平台流量得到充分利用,广告主ROI更好看,是多方共赢的。

关于关系链的流量,我在线下听过大家分享过很多好方法,特别是内容驱动、私域社群的很多玩法等。有时候很有感慨的,今天大家做的很多内容十多年前也有一批人和你们是同样的心态和状态,只是平台变了,但很多讨论的内容都是如出一辙。淘宝当年用一种仰视平台(163/网易/搜狐)的心态去拉流量,今天又有那么多商家用仰视淘宝的心态去获取流量,想想很有意思。

和关键词的玩法不一样,关系链的玩法我觉得国内是远远领先国外的。

不过国外有一批同行也是做社交关系链流量的,他们比我们更早把社交关系链的方法系统化一些,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这里插述一下,像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我觉得其实是抄袭自Facebook。这个一个很另类的观点,我借这个机会说一下。

大家看一张截图,Facebook在2009年就推出了一个产品叫 Facebook Pages,如:https://www.facebook.com/pages/ (需要翻**墙)

商家、公司、公众人物、社群可以给自己生成一个页面,这个页面大家可以关注,然后如果商家发布什么消息可以更新到你的信息流上。这和微信公众平台是完全一定的定位和功能,只是早了4年多。他们很多商家在Facebook做营销也是要拼命涨粉的,如Amazon的Facebook Pages有了快3千万粉丝。

而2013年,现在这样定位的微信公众平台才正式进入大家视野。所以如果我们借鉴吸收国外同行的方法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角度。

基本上那时候的方法论是这样的:如果传播流量的载体是关系链,那就去优化这4个点: 即,传播信息的人的数量、传播信息的人的影响力、传播信息的速度、传播信息的美誉度。

国内是把传播信息的速度做到了的,相信不用我复述那些方法。然后做各种帐号矩阵的人也是把传播信息的人的数量做得非常好了,比如至今微博上的很多明星的流量运营团队。

国内严酷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大家各种奇招百出。我分享几个我们做社交关系链流量的玩法,看看我们是如何按国外的社交流量方法论做国内的平台的。

在“传播信息的人的数量“上,我举快手APP的例子。

快手APP上官方是分均分发流量的逻辑,也就是你打开快手,会把你附近的一些人推荐在你的快手主页。为了迎合这种分发逻辑,我们肯定是要做多帐号分发的。比如直播是这样操作的:我们开发了一个自己的群播系统,长下面这个样子,

它的视频信号是用一个摄像头来拍的,视频内容输入这个系统后,可以把这个视频分发到无数个其他快手帐号上,每个帐号模拟不同的地理位置,这样只要一个直播内容就可以出现在全国各个不同的地方。

当然它也可以把同一个视频信号同时在快手、抖音、腾讯、斗鱼等APP上跨平台同时直播。快手是不太喜欢相同的内容的,所以这个摄像头拍摄的画面的背景是绿幕,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渲染出不同的背景,这样看起来就是不同的内容了。(没有破解app等非法操作。)

在社交关系链的传播方法里,环境很恶劣,你是被逼着要这么做的,在场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因为其他人会去布局更犀利的事情。有些我们都知道的大公司,私底下也很多类似的操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传播人数别人比你多个几十上百倍,你也就没法安心地靠内容驱动了。

在增长黑客的很多成功案例里,以及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成功产品,有大量依靠人数取胜的例子。

那怎么做到“传播信息的人的影响力“ 呢?我们打造了这么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原理和“企查查”的原理差不多,就是打造一个聚合爬虫(合法的爬虫,从不同的数据源爬取数据聚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指定任何一个行业,每天都能找到几千个这个行业下的优质KOL,并有他们的个人微信二维码等联系方式。

如下图就是金融领域每天抓取到的数据:

会按各种指标给每个KOL打分,分数低于一定的值就先不考虑联系。但还是每天都有这么多的KOL,这又怎么来大量联系呢?我们也偷了个懒,是用企业微信批量联系的。

由于企业微信一天加上万个人都不是问题,所以我们就做了一套企业微信的群控系统,可以批量把这些人加为好友,然后群发话术来沟通,粗筛一遍后再人工沟通。在别人都在批量“洗”终端用户时,我们在批量“洗”行业内的KOL。

以下是我们的微信群控软件的演示版,企业微信类似:

大部分人都没注意企业微信的功能,这个企业微信大家一定要重视的,非常好用。过一段时间我们会推出一个企业微信的工具出来。

很多人不知道企业微信官方就有群发接口,不要再用那些山寨的群发功能了,然后每天加人不会轻易被封,加人还没有总数限制,而且你能相信腾讯官方在企业微信里竟然还开发有“活码”这种东西吗?

从策略上来说,如果腾讯官方专门希望你用企业微信来做私域,你哪有还不赶快用的道理,只会越来越顺应大家的需求的。只是注意一点,企业微信目前还没有朋友圈,微信群功能也受限(有消息说11月底都会放开),所以一定是要探索一套新的不同于个人微信私域运营的流量玩法。

这种玩法还特别适合产品冷启动,大家在冷启动的时候最缺的就是种子用户,这类聚合爬虫的方法可以让你迅速获得你想要的用户从而冷启动成功,我们自己就有过很多冷启动成功案例。

说起这个群控系统,我们做了两套不同技术原理的系统。大家知道基于xposed的群控系统在今年618的时候已经被微信严打,以前我们也认为xposed这种群控方案侵入性太强,我如果是微信官方也会非常不喜欢别人把我的APP改得乱七八糟。两套系统用的是别的解决方案,只是用它替代人工,不要非法破解使用就行,目前这两套方案都是比较安全的。

有些时候我们用这些系统能形成比较大的优势,但是越是这样我们反而越会想办法做好内容。毕竟我们是从大平台出来的,我们并不想在任何平台出于搞流量的需求而制造内容垃圾的。

为了防止带偏大家,我再多说一句。对于很多这样做流量的方法看起来很激进,但做起来是有底线的。应该要像阿里巴巴内部的那种做事风格,那就是:初心要正,但是做事要狼性。

我们从事的互联网行业是个信息产业,所以要尽可能地“传递高质量的信息”,把内容做到尽可能地好。而在分发这些内容的时候却要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尽一切办法去传播这些内容。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传播信息的美誉度”。我们国内真的非常不重视这个,而欧美的同行是很重视这个的,在这块做得非常好。

举个例子,我2011年曾经去瑞士日内瓦培训过一家公司,他们有个业务是专门帮瑞士本国的那些品表在新浪微博上做传播。他们的工作之一竟然是把一个微博帐号历来所有人的评论全部人肉分析一遍,用Excel全部统计好。分成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而正面负面的评价又会分为好几个维度,具体到了是哪些角度是正面的,也有哪些维度是负面的。

而且让我吃惊的是这一切那时候竟然是人肉操作的,而操作这个的人也只学过3年中文,为了理解文字内容还要去翻词典。

社交媒体是最应该重视美誉度的。我们国内现在有了传播深度这个概念,美誉度就决定了每一层传播的时候的你的势能是加百分之几十的还是减百分之几十,按照数学公式计算,后面的结果天差地别。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启发。最后我建议大家去看一部电影叫《社交网络》,讲的是Facebook的创立历史。电影里前面十分钟在宿舍那段其实讲了马克·扎克伯格做增长黑客的方法,如果你能看懂的话非常有意思。

其实我所知道的增长黑客文化正是来源于Facebook,Facebook的历史上也有很多不能说的隐秘的获取流量的方法的。

文章来源:

不知道叫什么?送你一份超全面的产品基础术语科普指南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设计师在日常沟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说了半天结果大家说的不是一件事的情况?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统一名词,保证沟通的准确度。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关于 APP(小程序)名词的规范样例,希望能帮助到刚刚入行的同学们。

不同的APP页面类型的标准术语

我们从下载并使用一个 APP 的流程来展开说明。

1. 启动图标

点击后可以启动 APP 的图标,如图分别是淘宝在不同场景下的启动图标。

2. 应用市场展示页

在应用市场中为了帮助用户在下载之前了解 APP 功能的页面叫应用市场展示页,也能够通过优秀的 UI 设计吸引用户下载。

如图中红框内分别是苏宁易购、设计本、当当网的应用市场展示页。

3. 启动页(闪屏)

APP 启动后加载过程中显示的页面叫启动页,如图是微信、有道云笔记、得到的启动页。一般启动页的设计都会比较简洁,只有启动图标+solgen,或是吉祥物、一张精美图片的形式。

4. 广告页

国内一些公司由于变现困难在启动页之前或之后,进入主页之前加了一张广告页,主要用来显示接的广告或自己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跳转链接或打开其他 APP。

如图是 UC浏览器、网易云音乐、宝宝树的广告页。

5. 引导页

用户第一次打开 APP 后为用户介绍 APP 主要功能的页面,只显示一次,或是 APP 版本更新后用来介绍新版本新功能。

如图是前程无忧 APP 的引导页。

6. 首页

进入 APP 后默认显示的页面,如图是微信、澎湃新闻、淘宝的首页。

7. 一级页面

一般指通过底部标签切换的方式能够到达的页面。如:

  • 微信的一级页面有微信、通讯录、发现、我的;
  • 淘宝的一级页面有首页、微淘、消息、购物车、我的淘宝;
  • 澎湃新闻的一级页面有首页、视频、问政、问吧、我的。

8. 二级页面

指通过一次反馈操作能够回到一级页面的页面,叫二级页面。

如图分别是微信聊天页面、朋友圈页面、支付宝我的余额页面,它们都是二级页面。

9. 注册登录页面

用户注册账号、登录账号的页面。如图是洪恩故事的注册登录页。

10. 个人主页/我的页面

显示用户个人信息、和用户有关的订单、收藏、优惠券、课程、商品等等信息的页面。

如图是 luckin 咖啡、家长帮、丁香医生的个人主页。

11. 菜单导航页

包含很多分类、不同栏目,可以跳转到很多个不同内容页面的页面叫做菜单导航页。一般首页大部分属于菜单导航页,如我们的 pro 小程序的首页就是一个菜单导航页。

如图是一条、新世相阅读、美图秀秀的菜单导航页。

12. 搜索页面

用于搜索的页面。有的 APP 没有单独的搜索页面只有一个输入框,有的有单独的,因为可以放一些推荐内容或广告位。

如图是喜马拉雅 FM、贝贝、搜狗阅读的搜索页。

13. 设置页面

更改 APP 设置的页面,如图是百度阅读、淘票票、夸克浏览器的设置页面。

14. 详情页面

展示内容详细信息的页面,如图分别是淘宝的商品详情页、起点学院的课程详情页、今日头像的咨询详情页。

15. 关于我们页面

介绍 APP 版本信息、功能介绍、公司信息、联系方式、版权声明的页面。

如图分别是夸克浏览器、极客时间、火辣健身的关于我们页面。

16. 意见反馈页面

一般的 APP 都会设计一个意见反馈功能来收集用户需求,对应的页面就是意见反馈页面。

如图分别是贝贝、阿里钉钉、花生地铁的意见反馈页。

APP 中的页面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上这些,上边所写的页面名称是被使用得最多的、最规范的名称。沟通时使用上面的页面名称应该 90% 的成员都能理解。

APP页面内部的标准术语

对于不同类型的页面名称一般设计师用的比较多,叫法也最准确,以上名称是在一些专业的 UI 设计网站查阅资料,又和几个设计师朋友确认后拟定的,准确度可以保证。

开发常用术语释义

1. 编程语言

人的语言可以分为汉语、英语、法语等等,计算机的语言同样可以分为 java、php、html 等等,这些语言就是编程语言。不同的程序员会的语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需要单独学习。

2. 程序

通过编程语言给计算机下达任务,让它理解我们要做什么。用编程语言给计算机/手机下达的任务书就是程序。

3. 数据类型

编程语言中用来区分数据格式的标记,如记录数字和记录汉字就要使用不同的数据类型。

如:

  • 整数类型:int
  • 浮点型(小数类型):float、double
  • 字符串型(单词、句子型):string
  • 布尔型:只包含是和否两个值

4. 变量

没有固定值的量,例如:定义一个变量 X 表示绘本名称,那 X 可能叫《我不喜欢哭》,也可能叫《鳄鱼妈妈》。即用一个单词表示物体的一个属性,如上面说的绘本标题。

5. 接口

电脑需要调用手机里面的信息,这时候你会拿一根数据线将电脑手机连接起来,电脑和手机上连接数据线的接口就是传说中的 API 接口──即获取数据、获取某种功能的通道。

如在 pro 小程序中要想在前端展示文章,那么在定义完文章标题的字号、颜色等等后就需要设计师提供给接口获取具体的文章内的文字,常说的 API 就是接口的意思。

6. 客户端(前端)和后台

客户端是用户使用软件时能够看到的软件界面,后台是控制前端内容、功能的控制器,一般给软件开发者使用。

7. 写死和后台传过来

写死就是程序员直接在 html 代码中直接把具体文字写出来,想修改的话只能在代码中进行修改,后台传过来就行。程序员在 html 代码中不写具体文字,而是写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可以在后台修改成不同的内容。

例如,要设计一个管理不同城市分公司的软件,需要一个下拉选择框切换不同城市的分公司,这个需求在技术上有两个实现办法:

  • 将城市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前端通过接口获取服务器的数据显示出来。
  • 直接将所有城市的名称写在前端,也就是写死。

第一种方案比较灵活,当城市数据有变化(在新的城市成立了新的分公司)可以在后台直接添加,前端不需要做修改。缺点是需要开发相应接口,有一定工作量。第二种是比较快速的办法,省去了开发接口的工作量。

具体使用哪种方案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如广告位的图片就不适合写死,而是要开发对应的接口能够在后台灵活更换修改。像导航栏中部的页面名称的文字一般不会有变化就可以直接写死。

8. 服务器

提供服务的机器,如微信的服务器就提供了聊天、传文件、视频、朋友圈等服务,用户连接服务器(登录)后由服务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再返回给用户结果,而不是在用户自己的电脑/手机上处理。

9. 数据库

储存用户信息、软件内容的地方,保存一切数据的仓库。

如我们 pro 小程序的专家文章就保存在自己的数据库中,上次出问题打不开文章就是数据库出了问题,其余链接式的文章是保存在微信的服务器上,我们链接到微信的服务器上他为我们提供浏览文章的服务,数据库是服务器的一部分。

10. 类、对象、抽象和实例

抽象在技术术语里的意思是提炼出一个通用模板,然后基于模板做具象化的实现。

例如:在现实世界中关于人的分类,会有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如果将这个具体的分类抽象出一个类别,得到的抽象结果就是人。所以,人就是一个抽象出来的分类,也就是技术术语里面的「类」。

在编程语言的世界中,通过程序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时,使用的就是抽象的方法,将一类事物抽象成一个类。有了类以后就可以根据类具体出实例,如根据「人」这个类可以具体出老人、小孩,这样的人就叫实例。

11. 程序员说的「打印」

在调试程序或开发测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打印这个词,程序员口中的打印不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文字或图片,而是表示结果输出。这个输出不是输出到现实世界的纸张上,而是把程序运行的结果输出到他的电脑屏幕上,进而查看程序运行是否正确。这个把程序运行的结果输出到屏幕上的过程就叫打印。

12. 架构和框架

架构和框架是程序员经常提到的两个技术概念,在工作岗位上也有架构师这一岗位。

我们通过举例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例如:修建房屋时会有一个总设计师负责设计整体蓝图和规划,这个工作就可以理解为架构师的工作。

架构设计好后,继续进入具体施工的环节,施工时可以完全自己设计装修方案,也可以使用一些现有的比较成熟的装修模板来套用,这里的装修模板就是框架。框架就是使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框架简化开发过程,降低复杂度、减少工作量。现在很多软件的开发都会使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开发框架代替纯自主开发来提率。

13. 控件和组件

任何一个网页或 APP 都是由大量的输入框、按钮、图文展示框组成的,这些组成页面的最小元素就叫控件。一个按钮是一个控件,一个输入框也是一个控件。

而组件是一种功能更全面的升级版控件,可以把组件理解成多个控件的组合。如 tab 栏就是一个组件,它是由图标、文字、按钮等组成的。

14. 进程和线程

经常听程序员讨论进程和线程,如涉及到一些复杂功能的时候程序员会说已经同时开了几个线程在处理了。

还是通过实例来说明,例如:我们点击一个 APP 的启动图标,手机的操作系统就会给这个 APP 分配运行资源(CPU和内存),分配好后这个 APP 就会开始运行。这里说的 APP 运行就是一个进程,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正在运行的 APP 都是一个进程,如我们同时打开的微信和淘宝,那么就同时存在两个进程。当手机的 cpu 资源或内存不足时就会关闭当前没有正在使用的进程(APP),进程就会被终止,对应的 APP 也就关闭了。

相对于进程,线程是一个更小的程序运行单位。一个 APP 中可以包含多个线程,如负责发送聊天信息的线程、负责连接网络的线程。APP 之所以能够同时完成很多功能就是因为存在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可以保证系统资源被合理地分配和利用。

15. 脚本

脚本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程序员有时候就会说「弄一个脚本统一处理一下」。脚本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一般用来代替人工重复的操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固定格式的表格,来把绘本信息导入到数据库中,就是使用了脚本。

脚本一般没有图形界面,通过代码命令的形式使用,脚本一般是程序员使用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交互设计中的“所见即所得”原则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交互设计中的“所见即所得”原则


“所见即所得”原则我记得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过,但是没有详细说明。最近在体验一些产品时,发现很多交互设计上的坑都可以归纳到“所见非所得”上。




所见非所得




我们可以首先来看一下“所见非所得”的案例:上周寄件去北京,在填写收件人信息时候,发现了一个“智能填写”的功能很有意思。所谓“智能填写”就是OCR识别技术,系统可以识别图片上的地址。例如,你的收件人地址正好是身份证上的住址,那么你就可以上传身份证照片,系统直接识别照片上的地址而不需要手动去输入。


Image title


用户具体的操作流程是:




1 拍摄/上传照片;




点击“上传图片”按钮,用户可以选择拍摄或者上传相册里的照片,框选合适的识别区域;




2 系统识别并展示结果;




系统会自动识别图片中的地址信息,并且在输入框中展示,如果有识别错误的地方,用户可以手动编辑修改;




3 用户确认;




用户对地址信息确认无误了,点击“智能填写”按钮,输入框里的地址信息会自动回填到地址栏;


Image title


了解了大致流程,我们来看一下两款竞品。产品A和B都提供了“智能填写”的功能,但是在交互设计上存在差异。产品A,当用户上传完图片才会出现“智能填写”按钮;产品B是全程展示“智能填写”按钮的。我个人更加偏爱产品A的处理模式,因为当用户都没有上传图片时,给用户展示“智能填写”按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里的“智能填写”虽然可见但是不可得,用户也不能点击。当然有人会说,虽然不可点击,但是展示了也没什么问题吧?当然有问题,它会给用户带来两个痛点:




1) 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对于新用户来说,产品A肯定更加容易上手。因为新用户一进入这个页面,只能看到上传图片的按钮,用户明白了我首先要上传图片。产品B是直接一股脑的把所有选项展示出来,用户不知道这些选项之间的联系和操作顺序。




2) 阻断正常操作流程;




给用户展示了他们本不应该看到的元素,可能会阻断正常的操作流程。用户如果还没上传图片,就点击“智能填写”按钮会直接报错,“所传参数不能为空”,用户哪里看懂这是什么意思。


Image title


之前在火车站取票,前面排队的大婶跟我说她的票取不了。我凑过去一看,发现她没有关闭购买保险的弹框。因为这个弹框没有盖住底部“确认打印”按钮,用户误以为还是可以点击的,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取票流程。


Image title


了解到这些痛点,那么如何才能在交互设计上实现“所见即所得”原则呢?我总结了两个方法:限制和就近。




限制原则




了解限制原则,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限制?




因为多才要限制,多会带来哪些坏处?内容多,用户处理不过来;选项多,用户挑花了眼;时间多,优惠券没有有限期限制用户懒得用。




2)限制什么?




限制用户与界面交互的触点。还是以智能填写为例,当前界面有三个触点:上传图片按钮、输入框、智能填写按钮。这三个触点分别对应着步骤一、步骤二和步骤三。如果我们在步骤一的阶段给用户提供了步骤三的触点,保不齐会有用户尝试去交互,这样的无效操作会触发报错场景。所以当用户处于一个线性的操作流程中,根据用户所处的阶段,分析用户可能进行交互操作,提供交互触点,保证用户看到的触点都是可交互的。




罔顾用户的操作阶段,一股脑的把所有触点都提供给用户。设计师倒是很省心,但是用户却会很糟心,他们需要花时间去判断和分析每一个触点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这个工作应该由我们代劳,我们来分析用户处于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功能触点。




举个知乎的例子,知乎有一个“向知友提问”的功能。但是这个按钮只会在用户滑动搜索结果页3屏后才会出现,因为滑动了3屏,我们可以猜测用户对当前的搜索结果不满意,引导用户去提问。


Image title


当然限制原则不仅仅是限制交互触点,还可以应用到产品逻辑中,帮助用户解决很多问题。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场景,公司上线了一款优惠券,用户点击“立即领取”按钮即可领取。但是有些用户会被风控判定为了风险等级过高,导致领取失败。对于这个报错文案,我们改了好几版,但是每次都会收到用户的投诉。我们无法直接告诉用户,你是因为风险等级过高导致无法领取,因为用户风险等级过高是因为开通了某项业务。当时开通的时候,我们并未告知开通后会被判定为高风险用户。所以为了不必要的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判断前置,如果判断用户为高风险用户那么就直接不展示该优惠券。




就近原则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见即所得”原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节省用户的操作时间,提升产品易用性。广义的操作时间还应该包括了用户对于反馈的感知时间,因为只有充分理解系统反馈的信息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如何帮助用户快速的消化反馈的信息呢?因为反馈是系统对于用户操作的回应,那么我们可以让操作和反馈尽量的贴近一点,这就是就近原则。就近原则可以分为两类:位置就近和形式就近。




1) 位置就近




所见即所得,这里的“所见”即代表着用户的视线,而用户的视线总是停留在上一个交互触点附近。


Image title


例如,还是寄件的场景,要填写发件人信息,我懒得重新填写一遍地址,正好看到输入框右边有一个附近地址的功能。我点了一下,没有反应,又点了几下才发现底部出现了一个“附近地址”的列表。这里的交互触点是“附近地址”的文字链接,我的视线也是停留在附近,没有注意到下拉列表已经出现在底部。操作和反馈完全不在同一视觉区域。




2)形式就近




形式就近,这里的形式特指反馈形式。目前最通用的反馈方式是弹框,弹框的弊端也就恰恰在于它的“通用”上。所有类型的反馈都可以用弹框来承载,用户无法立刻感知到弹框所传递内容是什么。既然反馈是系统对于用户操作的回应,而用户操作又是一个个交互触点所触发的。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触点自身形态的变化来完成信息的传递,用户感知起来会更加容易。


Image title


举个例子,用户在输入登录密码的时候,其触点是输入框。当用户密码输入错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抖动输入框的方式告知用户输入错误,这里抖动是现实生活中“摇头”的映射,我们都知道摇头代表着否定的意思,用户不用看到弹框上的“密码错误”几个字也能明白密码输错了。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交互设计中“所见即所得”原则的总结和分析,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欢迎留言或者加群讨论

 

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10个设计师常犯的小错误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之前有句古话:“好的设计都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看来可能已经过时了,而且我很确定的说在之前的几个世纪它都有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好的美食、音乐、建筑、服饰、哲学以及其他的一切。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思维的变化非常缓慢,对人类行为的知识在至少50年左右的时间内都不会过时。为了使读者们便于理解,我们将会帮助我们设计伟大的产品的设计原则保持一致性。我们每个月都会至少被提醒一次这些小的设计原则,以至于我们可以更好的进行设计。

人类大脑的容量每年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研究人类行为的见解将有很长的保质期。二十年前对用户来说很困难的东西今天可能依旧困难。——j·尼尔森

回顾:不要让我思考

早在2000年,Steve Krug就曾列出一些有用的设计原则,在现在看来依然很有价值和影响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即使后来有一些修订版本,但是内容依然没有什么改变。是的,你可能会说现在的互联网看起来更现代,网站更有组织(而且还有更多的flash)。但我的意思是,人类的行为几乎没有改变。我们总是希望“不要让我思考”原则适用于任何跟我们产生互动的产品(无论是微波炉、电视、智能手机或是汽车)。

1、我们从不阅读,我们都是一扫而过

这个原因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都带有一个使命,因此我们只寻找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我很少记得自己浏览过的产品网站主页上的大部分文字。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上网的用户都在努力完成一些事情,而且是快速完成的。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阅读。但是我们仍然放了很多文字在网站上因为我们认为人们需要知道这些。或者正如一些设计师们所说的:“它增加了体验”。

使用大量的标题——它们会告诉你每个部分是关于什么的,或者它们是否与这个人相关。无论哪种方式,它们都能帮助你决定继续浏览或离开网站

段落要短——段落长的话会让读者很难确定自己的位置,而且它们比一系列短段落更难浏览。在段落中总有一个合理的地方把它分成两段。

使用项目符号列表——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是项目符号列表。你有一个用逗号分隔很多东西的句子吗?然后它可以是一个项目列表。另外,不要忘记在项目列表行之间留出空间,以便进行最佳读取。以Medium为例。

突出关键字——许多页面扫描过程包括寻找关键字和短语。用粗体显示最重要的一个,这样更容易找到。此外,不要突出太多的东西,因为它会失去效率。

2、创建有效的视觉层级

另一个有助于扫描页面的重要方面是提供适当的视觉层次结构。我们必须弄清楚,页面的外观描述了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几个原则:

一件事越重要,它就越突出。最重要的东西要么是更大的,要么是更大胆的颜色设置。

逻辑上相关的东西,在视觉上也一样相关。例如,在相同的视觉样式下或在相同的标题下进行分组的事情一般都是相似的。

3、不要重复造轮子

我们相信人们想要更多的新东西。但我们忘记了,市场上有很多app,每个都需要我们的时间。每一个都有不同的互动,每一个都需要我们学习。当我们想到:“哦,伙计,又一个要学习的应用程序?!”

在我说这句话之前,有一点很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

作为设计师,当被要求设计新东西时,我们会忍不住去尝试重新发明轮子。因为像其他人一样做事似乎是错的。我们被雇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更不用说,业界很少会因为设计出“最佳使用惯例”的产品而获得奖励和赞扬。

在重新发明轮子之前,你必须了解你想要颠覆和创新的东西的价值(时间、精力、知识)。

4、产品使用说明必须消失

我们的工作是让事情变得清晰明了。如果显而易见不是一种选择,那么至少不言自明。关于指令你需要知道的主要事情是没有人会去读它们。我们的目标是去掉这些说明,使一切都一目了然。但在必要的时候,尽可能地削减(但实际上,没人会去读它们)。我们蒙混过关。

如果它不明显,那么我们应该力求不言自明。

以宜家为例。如果你让一个普通人从宜家(IKEA)组装一个衣柜,我敢肯定,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把它组装好。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面前有一幅清晰的图画,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它应该如何装配。但即使在他们看说明书的情况下,没有文字,只有图像。

5、我们并不在乎你的产品是如何运作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或理解你的产品是如何工作的并不重要。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在乎。因此,一旦他们确定了你的产品的用途,他们就很少会转而使用其他产品

让我们以苹果AirPods为例。我们都可以承认,就你所付出的代价而言,它们是最糟糕的耳机。但当我观察人们如何与它互动时,我明白了他们购买它的真正原因。他们不会让你思考为什么它不工作。你甚至没有注意到他们有新技术。

我看着我妈妈是如何与它们互动的,她从来没有问过我背后的技术是什么,或者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她知道,只要你在你的设备附近打开盒子,它就会连接起来。它是那么容易。

6、人们不会去寻找“微妙的线索”——我们很匆忙

我最喜欢的一点。我们设计师喜欢给用户微妙的效果和添加美丽的快乐。对吧?那么,如果我告诉你你的用户不关心它呢?不管他们告诉你他们有多关系,可是他们没有。第一次?是的。第二次?好的。第三次呢?说实话,我要看多少才能看够?

为什么会这样?与app的愉悦感和微妙的效果相比,生活是一个压力更大、要求更高的环境。例如,你是一个父亲,你的孩子因为想要冰淇淋而尖叫,狗在叫,因为有人在前门叫唤,而你正试图订一张40分钟后就会开走的火车票。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人们不会对你微妙的暗示表示不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它们,但不是当它杀死用户流的时候。

7、焦点小组不是可用性测试

Focus group(焦点小组)指的是一群坐在桌边讨论事情的人。他们谈论他们对产品的看法,过去的经验,他们对新概念的感受和反应。焦点小组对于确定你的受众想要什么是非常好的。

可用性测试是一次观察一个人试图使用某样东西(在本例中是你的产品)。在本例中,你要求他们执行特定的操作,以查看是否需要在概念中修复某些内容。所以焦点小组是关于倾听的,可用性测试是关于观察的。

8、我们允许个人的感觉占据整个过程

我们所有设计数字产品的人都有这样的时刻:“我也是一个用户,所以我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对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强烈的感觉。

我们喜欢用带______的产品,或者我们认为______是一个很大的痛苦。而当我们在一个团队工作时,往往很难在一开始察觉这些感觉。其结果是满屋子的人都对如何设计一个伟大的产品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我们倾向于认为大多数用户都和我们一样。

9、你问了错误的问题

如果你问:“人们喜欢下拉菜单吗?”正确的问题是:“在这个上下文中,这个下拉菜单,加上这些词,是否为可能使用这个网站的人创造了良好的体验?”

我们应该撇开“人们喜欢它吗?”并深入研究设计的战略背景。

原因是如果我们关注人们喜欢什么,我们就会失去注意力和精力。可用性测试将消除任何“喜欢”,并向您展示需要做什么。

10、当一个人使用了你的产品,你忘了她可能并不会花时间思考

我在哪儿?

我应该在哪里开始?

他们把_____放在哪里了?

这一页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这么称呼它?

那是广告还是网站的一部分?

关键是,在使用你的产品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只会增加认知负荷。它分散了我们对“我为什么在这里”和“我需要做什么”的注意力。通常,当人们只是想知道这个按钮是否可以点击时,他们并不喜欢解谜。

每次你让用户点击不工作的东西,或者它看起来像一个按钮/链接,但它不是,这也会增加用户的一堆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生产产品的人并不太关心产品。

 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网页设计 & 灵感 »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在设计领域,设计风格总是多变的,也有很多随着流行趋势而不断变化,但是存在着N多的争议。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对于扁平化和拟物化,说白了,只是风格的不同,最终的设计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却还是会有很多的朋友会纠结于是扁平还是拟物化设计,争论是扁平好还是拟物好,怎么说呢,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不足,这是今天,我们要带大家看的!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Michael Fugoso,一位来自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的插画家和设计师,帅小伙!

他说,关于他自己,就各像其他人一样,他喜欢旅行,他喜欢吃比萨和海鲜,他非常的重视家庭,家庭总是以他的第一位!他也喜欢分享,因为分享会让别人的生活更容易,帮助别人成功,他觉得,这有助于他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同时,他也喜欢自私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他觉得,这有助于他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

今天,带大家看一组他的作品,在他的这些作品中,很好的反映了扁平与拟物的关系,扁平的背景,搭配上拟物的元素,其视觉效果非常棒,冲击力十足,震撼性十足!

扁平与拟物,数不清的恩怨情仇!道不尽的爱恨纠缠!

这是一张扁平化的插画!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它变成拟物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你觉得哪个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一些?

我们接着看!

这是一张扁平化作品!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他开始在矢量程序上呈现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开始色彩的调整与细节的完善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最终的效果呈现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这是一台扁平化的车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添加装饰元素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调整颜色后,得到一个扁平化的结果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把车元素单独提取出来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在矢量程序上呈现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上色,添加细节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对细节的刻画简直不能再棒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调整色调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最终的对比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再往下看,你可能会被美哭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扁平与拟物的碰撞

不一样的花火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这些火箭,看得人热血澎湃阿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当扁平化UI转拟物化设计后

看了感觉效果如何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避开"灰"画面至少提高几个层次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大家平时在画素描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颜色深不下去、颜色对比不强烈等问题。画面的颜色总是显得很灰,体现不出立体的效果。不管多使劲颜色就是重不下去,有时把纸都涂破了,依然没有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了?究竟如何才能把颜色重下去了?接下来我们就一探究竟吧~

 

什么样的画面是偏灰、偏脏的画面呢?

画面中这种暗部不暗,亮部不亮,颜色处于一个区别不大的状态,画面就会显得灰;而亮面上色的时候笔触太粗,灰面颜色磨得太多,整个亮部区域颜色就会显得很脏。


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家没有将画面的“黑、白、灰”表达清楚。

要在白纸上画出立体的图形,需要我们加强明暗之间的颜色对比;通过强烈的光影营造立体的视觉效果。而快速表现出大的黑白灰关系是我们塑造的关键:


首先,我们找到所画物体自身颜色最深的地方。用软一点的铅笔(8B、12B)排上调子,依次过渡灰面,留出并轻轻刻画亮部,加上投影和背景。让画面先有一个基本的黑白灰,确定出最黑的地方,灰面的位置以及高光的分布。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找到物体的明暗交接线。


先从明暗交界线开始加深颜色并往暗部边缘逐渐的过渡,运笔排线的力度越来越轻,让暗部形成一个有深浅颜色变化的面。靠近明暗交界线的地方颜色就重一点,靠近投影的地方颜色就浅一点,然后通过压深投影的颜色,衬托暗部的反光,让这个暗部颜色更加透气。


再回到明暗交界线,往亮部方向用4B、2B将颜色逐渐过渡,画出灰面来,但物体的灰面不宜画得过多,一多画面就腻了;灰面塑造的标准就是颜色一定要比暗部浅,灰面颜色如果加深那暗部的颜色也要同时加深,始终要保持这两个面的颜色区别。

接下来,就是对比一下整个暗部区域和背景颜色的深浅程度。如果暗部的颜色比背景深就将暗部边缘的颜色压重一点点,如果背景的颜色更深,那么就像画投影一样,沿着物体的暗部边缘叠色,加深背景的颜色;不管哪一种情况都要将暗部和背景的颜色区分开。


最后,我们有稍微硬一点的铅笔(如2H、HB)排线将亮部表现一下,主要是将高光收拢,除了不锈钢和玻璃其他物体都是越靠近高光用的铅笔越硬(HB、2H、4H),亮部刻画时排线一定要细腻,可以刻意排几组特别精准的线条加强物体的质感,这样高光和亮部会显得更白,从而就会衬得暗部的颜色更黑更深。

完成的物体黑白灰的塑造之后,最后看一看整个物体各边线与背景颜色的深浅对比,还是通过加强区部的颜色对比,完善画面整体的明暗对比。

总而言之,暗部的黑并不是独立存在,是因为周边的颜色都比它浅,于是乎,它就深了下去,如果与周围的颜色区分不开,那即使将纸张揉破颜色依旧难深下去。所以,暗部叠色就是一边画一边比较,不停的调整,才能始终确保暗部能重下去。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总结页面打开的交互方式,很全面!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本篇文章分别从页面打开方式的类型、当前页打开&新开页面、弹出框三方面对页面链接打开方式进行了探讨,给大家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页面打开方式作为链接产品路径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选择的困扰,尤其是产品功能复杂,层级较多时,如何让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清晰的浏览信息,保持操作连贯性,是值得体验设计仔细思考与分析的。

近期在所负责的设计项目中,团队对链接操作的打开方式产生了分歧,借此机会整理了一些案例与资料,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也给遇到同样问题的同行一些参考意见。

一、页面打开方式的类型

网页中可操作的链接,主要有按钮、icon 以及文字链接,设计中常用的打开方式则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当前页打开

点击操作链接后,在当前的浏览器页面中进行内容显示与操作。

2. 新开页面

点击操作链接后,在浏览器中新开一个独立的标签页面,进行内容显示与操作。

3. 弹出框

点击操作链接后,在当前的浏览器页面中,弹出一个小尺寸的对话框,进行内容显示与操作。

二、当前页打开 & 新开页面

首先来说说最具争议的新开页面&当前页打开。在 HTML语言中,target目标有「target=_blank」和「target=_self」两种属性,分别代表「新窗口打开」和「当前窗口打开」,下图是这两个参数的属性描述。

从这两个参数的属性上来看,「当前窗口打开」是系统默认的处理方式。这个打开方式在国外的网站中实现方式比较统一,用户也形成了一致的习惯,但国内的形式则不尽相同,以至于一直颇具争议,不同类型网站之间、同一网站不同场景之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标准可供大家学习和参照。

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用户声音,并且都站在各自的角度阐述其道理。

举个例子,我们以同类型网站(淘宝和亚马逊)的打开处理方式进行对比,来看一下用户习惯、功能场景对链接打开方式选择的影响。

首先,我们确定一致的功能场景:用户从首页中根据各种筛选条件,查找到心仪的商品。来看一下两个网站的处理方式:

可以看出基本是两个极端,差异非常明显,再来看个有意思的现象,亚马逊中国的商品搜索方式竟然又和淘宝一致了,难道链接打开方式的差异竟是中外用户习惯的差异?

这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早期的 W3C标准不支持 target=”_blank”(HTML语言中,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的属性,国外互联网普及也比国内早,于是用户慢慢养成了习惯。
  • 默认当前页面打开让国外用户觉得更有「礼貌」。如果用户想新开页面,可以鼠标中键、按住ctrl点击链接或者右键新窗口打开,此时用户更有选择权,可以自己决定打开方式;如果默认新开页面,则让用户失去了选择权。
  • 早期国内互联网发展较为浮躁,网站想通过新标签页打开方式,提高PV。
  • 国内网络普及晚,部分用户尤其很多老年人不习惯甚至或许不知道,页中有个后退前进按钮、面包屑可用,新开页面便于他们的操作。

那么,淘宝中所有的页面打开方式都是新开吗?不是。像「我的收藏」、「已买到的商品」、「购物车」等功能页面就是当前页打开。

同一个产品内部,如此区别设计的原因我认为有:

  • 用户的目的较为明确,查找对象确定。(用户想要查看的对象是确定的,如购物车中的产品,用户有明确的目标,找到链接打开页面即可,不像搜索查找商品,需要一步步缩小范围甚至比对查看)
  • 链接入口常驻在网站的信息栏,用户可以随时切换,操作方便,且不存在重新输入的成本。

关于这两种打开方式,到底哪种操作更顺畅,确实难分高下,就跟「确定和取消哪个在左,哪个在右」是一种性质的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在哪种场景下使用更合适。

新页面打开适用的场景:

  • 页面内容没有关联性,且从逻辑上没有从属关系,相对独立。如:产品中的外链。
  • 存在多页面「比较」的操作,需要经常切换。如:淘宝商品详情。
  • 需要保留住前一页的操作不丢失。如:知乎上过滤出来的结果列表。
  • 功能分支存在穿插,当路径发生交叉时,最好新开页面。如:产品内部的跳转链接,导致信息关联的层级发生改变。
  • 具有辅助功能的操作。如:使用文档(PDF、图片等)需要来回参照。

当前页打开适用的场景:

  • 流程性的功能页面,前后操作存在关联和影响。如:下单支付、按步骤新增。
  • 同一层级内容间的操作。如:tab栏的切换。
  • 同一路径中的操作,用户当前的操作会对主页的内容产生影响。如:编辑一个配置,用户操作完,会回到当前页查看结果。
  • 用户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操作,当前页有利于锁定用户注意力。如:淘宝中「我的收藏」。

以上是结合功能场景进行的选择侧重,如果就「用户体验」一定要分出个高下,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默认「当前页打开」,从体验角度分析,「当前页打开」略胜一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 尊重用户的决定。当前页打开,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用户(鼠标中键、按住ctrl点击链接或者可以右键新窗口打开),一个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在用户做操作的时候,总是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做出决定。网站对每个链接强制打开新页面则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浏览习惯和使用需求。
  • 体验一致。保持一致体验的设计才能让用户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当用户在操作界面元素的时候,可以顺畅的知道、理解,并且能预料到将会发生什么,不会被分神,也不会被打断。任何违反这个原则的设计都将会演变成一种「以设计方意志为导向」的设计,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小结

当我们不知道两种方式如何选择时,或许「不强制用户」才是最好的体验。因为我们面临的用户多样,电脑操作熟悉程度多样,因此不同用户对于打开方式的习惯也具有多样性,这个是设计者无法揣测和调查清楚的。

在「两害取其轻」的情况下,在当前窗口打开链接,不失为一个选择,尊重用户自己的决定,让用户对交互界面自主可控。

三、弹出框

弹出框(弹层)又叫模态对话框,是指在用户想要对当前对话框以外的应用程序或内容进行操作时的提示方式。它一般覆盖在整体页面之上,避免了页面跳转。

弹出框通常是为了显示一个单独的内容,在不离开整体页面的情况下有一些互动,提供信息和交互。

如下图知乎中的「写想法」,用户可以快速的在弹出框中记录个人想法,记录发布后,很顺畅的回到之前的路径上继续操作,便捷,操作思路清晰。

△ https://www.zhihu.com/

现在很多产品中的新增、创建,也都会采用弹出框的交互方式,当然前提是在弹出框中编辑的内容不是很多,此时弹出框不仅承载了信息编辑的功能,还可以作为上下文的跳转,帮助用户衔接路径。

如 iconfont 中的新建项目,用户新增后,页面会直接跳转到新的项目空间。

△ http://www.iconfont.cn

弹出框适用的场景:

  • 内容简单,没有复杂的操作,且具有临时性。如:新增一个收货地址,进行简要的输入编辑。
  • 更为详细的辅助说明,是对当前内容的快速扩展。如:缩略图,点击放大查看。

因此,弹出框可以较好的实现上下内容层叠的感知,不打扰用户的主路径,同时作为页面承载元素和用户操作的补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结

本文结合这三种链接打开方式的页面交互关系,进行适用场景举例,并总结每种方式的优缺点,方便在设计中更好的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页面打开方式。

当然,以上总结也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与经验,没有统一的用法和标准,在具体设计实践中,仍要靠设计者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综合考量与判断。

作为体验设计师,如何规划用户浏览路径,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命题。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一定要结合产品类型、场景、目标用户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论打造用户体验和数值系统,你得看看游戏类产品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互联网产品有很多种,比如电商类、工具类、资讯类、财经类。但在看过很多产品之后,作者发现论产品体验,最强的是游戏类。当然游戏做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有时候不会被列入以上类型,且游戏的产品经理一般被叫做游戏策划以及数值策划,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

一、为什么说游戏的产品体验很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游戏类产品有一个特点即它是没有用的,或者说它的唯一用途就是好玩。这样有一个问题便显而易见了,即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用户体验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游戏类产品而言,这可能是唯一的卖点以及生死线。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 单位或者学校的官网,相信用过这些的人都会发现它们是多么的难用,而且很多年从不更新,但是你没有得选,只好使用它;
  • 微信以及 QQ 也是同理,虽然不是必选,但是以其覆盖率来讲,大多数人依然无法选择不使用它们。因此微信有足够的理由不全力以赴,腾讯完全可以将精力和人力投入到更加赚钱的网游领域。当然,最近新型社交软件(抖音、快手)的崛起似乎是给了腾讯一定的威胁,让它不得不再次严阵以待;
  • 而抖音和快手就得好好做了,必须足够好玩以及新奇,毕竟这并不是刚需,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用户体验完全可能被删除。毕竟删除了他们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没有任何不便,还能节省不少时间;
  • 那么再进一步呢,再进一步就到了游戏类产品。游戏类产品的刚需性更加弱,而且还被全社会妖魔化,最近 steam 入华不利,以及孩子跳楼怪绝地求生又将它推向了风口浪尖。让不少人不得不呼吁「管管孩子,救救游戏」。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不难看出,随着刚需的减弱以及依赖性的降低,产品对于用户而言不可替代性就越低。比如单位或者学校的官网哪怕做成非图形界面,恐怕员工和学生都得自学了接着用。而游戏则不然,不仅面临着用户随时可以放弃的情形还得时刻注意政策动向。

因此即使不去使用产品,我们也不难猜出游戏类产品的用户体验必须非常好才行。毕竟只有有依靠的产品才能够做到有恃无恐,而游戏类产品则是时刻在刀尖上舞蹈,用户和政策都不敢得罪,必然得绞尽脑汁才能生存下去。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有恃无恐将没有多少人和公司愿意继续创新,毕竟你没得选。

二、以崩坏3为例谈谈用户体验

1. 从侧面展示其用户满意度

为何选崩坏3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推广模式以及用户体验都是一流的,不仅做游戏,而且 CG,漫画,周边同步推进。选择了3D萌风格后又通过哔哩哔哩这一平台进行了推广,对用户的了解之深入让人佩服。

b站的推广对于崩坏3而言,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可能都没有之一。原因很简单,两者用户重叠度太高了,且 b站专门有崩坏3类似的模块MMD 3D。当崩坏3到达b站后,up主们则自发的开始了宣传,例如热门中的第四位就是崩坏3的内容。

如果搜索崩坏3的经典角色 CG女王降临,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仅前面几个视频的播放量可能就有近300w,而且是精准用户的300w次播放,其宣传的成功不难理解。当然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不是谈用户体验嘛,说这些和用户体验有什么关系。

其实是有关的,通过下面这张图很容易从侧面反映出用户对其热爱的程度。

这些视频全都是用户自制的,这种热爱是很切实的。试想当初最火的魔兽世界上映,很多人穿着联盟或者部落的衣服去电影院不就是对游戏最大的认同吗。

这里也是一样,你会为一个你不喜欢,用户体验差到崩溃的产品花费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它的周边视频吗,所以其优秀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2. 分析其用户体验

这张图片即该游戏的欢迎界面,接下来让我们细细来分析其用户体验点好在哪里。

上图即为游戏界面展示,仅一个界面就有很多点设计来增强用户体验。

  • 感叹号:代表了可以领取的奖励,大家领取奖励的时候是开心的,所以就给了最醒目的标志;
  • 波纹效果:次一级的提示,表示该功能下有可以做的事情,算是任务发布;
  • 收起功能:点击可以收起,然后截一张图,截图如上上图所示,很完美的效果,用户有炫耀的心理,所以可能会将其发朋友圈或者作为桌面,增强传播。当然这里不玩游戏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其实有的角色是非常难获得的,加上皮肤价格会很高,用户有足够的动力去炫耀;
  • 拍照功能:如上上图所示,可以对图像进行拍照,虽然也可以截屏,但确实是很贴心的功能;
  • 和看板娘对话: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即给产品一个人设,增加用户的认同感,比如小冰等,这里的看板娘对话根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甚至有的用户会为了看不同人物的对话而去收集人物,在增强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购买欲,一举两得;
  • 全屏VR:画面并不是静止的,如果手机旋转,图像会移动,给人手机屏幕后的场景是真实场景的感觉,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还是有一定的 VR感的。

当然其优秀的用户体验点完全不止这些,作为一个体积3G多的程序有许许多多的界面,但介于游戏和产品的逻辑还是有区别的,就不展开继续讲了。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整个游戏的任何界面几乎都是在用心去做,将用户体验做到了。

三、以崩坏3为例谈谈数值系统

数值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产品的数值设计,比如:得多少积分用户可以升级,在搞活动的时候是否应该赠送 VIP,如果赠送了 VIP 多久比较好,VIP 应该有哪些权限,如果各种等级的 VIP 功能是不同的,那么一个级别应该差多少。

以上仅仅是产品的数值体系,而游戏的数值体系就更复杂了,比如:游戏货币的产出量以及回收机制,维持整个游戏世界的装备价值以及金币价值,防止产生通货膨胀。

产品和游戏有这样的区别很正常,毕竟产品只是提供一种服务,而游戏更像是打造一个世界,要考虑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世界有相似之处,比如:交易方式、税收、货币体系、资源体系、玩家社群、不同势力的实力均衡。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分析,当然我们只分析在产品中也存在的数值体系,毕竟相信本文的读者都是产品人而不是游戏迷。

1. 崩坏的VIP体系

VIP体系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企业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所以诱导充值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那么大多数产品有哪些套路呢,一般有以下三个常见方式:

  • 首冲优惠:第一次充值会比较便宜,降低用户付费门槛,而当用户真的使用过 VIP 之后,再回到非VIP 就比较难了,可能将一个本来不想充值的用户转化为 VIP用户,即由奢入俭难;
  • 连续包月:不少用户懒于去取消掉这个功能,对于那些对价格不敏感且摇摆不定的用户而言,让他们通过连续包月进行消费是不错的策略;
  • 活动赠送:完成一定的任务,赠送VIP,理由和首冲优惠很相似,都是降低用户进入门槛。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崩坏3是如何设计其 VIP体系的。

初始奖励非常丰厚:让用户忍不住想要充值,如上图所示,只需要充值非常少的钱,就可以获取以上奖励,而这些奖励非常不错。这点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用户愿意去尝试充值,只要充值一次,以后就有可能继续消费。

限时购买:促销虽然老套,但却十分有用,这种倒计时总能够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

月卡系统:很有意思的系统,充值一次之后可以每天都领取奖励,而效果是直接购买奖励的十倍。但只有每天不断的进行领取才能够达到获得奖励的目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用日活换金币,虽然用户节省了钱但却必须每日登录才能够获取这些金币。

类似的策略拼团也有使用,不过不是用日活换金币而是用用户换金币。

2. 数值系统

数值系统对于游戏而言是生命所在,史玉柱曾说过:我不担心别人抄走我的系统,因为数值体系他们抄不走。

崩坏3的数值系统就不提了,因为太过复杂,而且与产品相关性也不是很大。

对于产品而言,数值系统没有那么意义重大,但也需要很好平衡各方的利益,否则可能让产品迅速衰落。

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会员该有多少权利,不同等级的会员权利应该如何区分。比如以视频网站为例,假设有两种级别的会员,大会员和小会员。那么用户就有三种,免费用户,小会员以及大会员。假设会员的作用是看高清视频,而视频的级别有五个,等级越高质量越好。

那么该如何设置他们的权限呢,可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方式一:普通用户等级一,小会员等级二,大会员等级三;
  • 方式二:普通用户等级一,小会员等级三,大会员等级四;
  • 方式三:普通用户等级一,小会员等级四,大会员等级五;
  • 方式四:普通用户等级二,小会员等级三,大会员等级四;
  • 方式五:普通用户等级二,小会员等级四,大会员等级五;
  • 方式六:普通用户等级三,小会员等级四,大会员等级五。

当然一般的 VIP 肯定不止有视频权限,还会附带一些其他权限,比如可以有打赏用的币,可以有更好看的头像框,文字的颜色是可以选的等等。

不难发现,这将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哪种体系都对一些用户有利,对另外一些用户不利,如何合适的定制产品的数值系统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体系偏向免费用户,可能让付费用户付费意愿降低,如果偏向付费用户,可能让免费用户觉得没有存在感,直接离开。

四、游戏给产品的启示

用心做产品是有用的:如今流量获取非常困难,产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流量扶持。这对于产品人而言是比较沮丧的现状,毕竟辛辛苦苦做一个产品结果比不上某些巨头产品的一个入口有效。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我们也要相信产品的优秀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

可以用日活换收益:现在的产品VIP系统大多都是充值后获得权限,但完全可以做以下这样一个策略。比如:视频网站的 VIP 是一个月15元,那么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套餐,一个月只要5元,但是这个套餐有个条件是每天登录后第二天可以享受 VIP服务,如果用户有一天未登录,那么第二天就没有 VIP服务可以享受,这种策略其实就是用10元钱换取了一个用户的每日登录;

精准营销事半功倍:崩坏3在 b站的广告效果非常好,而且直接引起了 up主的关注,他们会再次创作内容对崩坏3进行推广。但如果将这个广告投到58同城呢,可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数值系统平衡各方: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的关系非常复杂,两者既有利益冲突又可能相互转化,因此做好平衡非常重要,不要得罪任何一方。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案例研究:一款助眠APP的UI设计分析

蓝蓝

现在,我们发现健康类APP越来越多了:健身应用程序、跟踪器、卡路里计算器、水和食物日记、活动提醒等等,这些APP的确对我们保持日常健康提供了帮助。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