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设计的传承——靳埭强(视频)

2012-9-26    蓝蓝

转载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设计机构 ,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有效的   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来源:   http://idea.chndesign.com/00012/12913.htm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神州大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伴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以致设计概念等的传播再无国界和地域的阻碍,香港再无法垄断三十年前中国开放之窗、中西方沟通唯一桥梁的优越角色...
设计界的殿堂级人物靳埭强,是香港设计行业的“开荒牛”。他经历了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香港设计师手执内地设计行业牛耳的风光日子,他亦见证了内地设计业在政府和民间的大力支援和推动下,伴随经济急速发展而欣欣向荣、人才辈出。反之,本港业界环境则每况愈下,艰难重重。
 
靳埭强坦言:“我初读设计时,不知设计是什么,我读设计其实是想读美术而已。误打误撞,机缘巧合的认识了几位老师教设计,我跟他学习,教我设计。”1967年前后,正值香港平面设计的萌芽期,第一个在香港开业的外国平面设计师石汉瑞(Henry Steiner)将包豪斯思想与中国元素融合,轻易雄霸香港设计界。



靳埭强又称:“我没想过前途是怎样,因为没有例子让我看何为设计师,设计师在香港做得怎么样,那时是没有的。所以我是开荒牛,我觉得喜欢就做。”

 

初入行的靳埭强十分勤奋,在1976年与朋友创办了设计公司。作为第一代设计师,靳埭强充分体会到创业的自由和乐趣。随着行业逐渐发展,他不断摸索业务运作模式,并开始积极探索设计的风格。
 
70年代末,内地十年文革结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伴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香港是举国唯一沟通西方的一扇小小的窗口,在许多方面,包括设计行业,也顺气自然成了带动内地设计改革的动力所在。
 
本港著名社会学家吕大乐将香港人分成了四代人,靳埭强属于第一代香港人,而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生于50年代末的刘小康则可谓第二代婴儿潮的代表人物。靳埭强是首批进入中国大陆的本港设计师,由于得风气之先,生意不绝之余,亦目睹了内地设计行业从无到有然后告诉发展的整个过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神州大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伴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以致设计概念等的传播再无国界和地域的阻碍,香港再无法垄断三十年前中国开放之窗、中西方沟通唯一桥梁的优越角色。
 
相反,时至今日,许多外国大公司更绕过香港,直接在京沪穗深等地设置区域总部,他们所聘用的部分雇员是“海归派”,既熟悉国情,亦有背景或关系,同时对西方文化语言等有多年亲身体验。那么香港的优势何在呢?
 
春江水暖鸭先知。生于1978年的高少康,2000年大学毕业时受到刘小康赏识,加入靳与刘时,香港设计业已相当成熟,可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已大大减少。像高少康这类第四代香港人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往往是国内七、八十年代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浸淫在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积淀又有国际视野的同侪。
 
高少康说:“当我最初接触到大陆一些设计师时,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香港这一群人中,只有很小部分的人做老板,既有人做Freelance,也有人打工。相反,内地同侪中,大部分都已拥有自己的公司,还做得很不错,他们不过二十五、六岁,手下却管理着二十五、六人之众。从这当中的差异可以看出原来市场是这样的。那个不是定位的问题,也不是设计师的问题,更不是背景出生的问题,而是市场本身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如果要发展的话,应该选择哪里作为战场。”
 
高少康坦言现在香港的标签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如果不贴近国内市场的想法做出调整,一味依照香港的惯例办事的话,将很难得到国内客人的认同。新生代设计师虽然错过了香港设计的黄金时代,但仍需积极开拓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与前辈相比,高少康更注重市场,学会从商业、从市场、从客户角度去看问题,去调整自己,积极应对。
 
他续称:“我最近发觉,香港有公司会找大陆设计公司做设计,因为便宜嘛!香港只会越来越少设计项目做,当老板没事做时,大家也就都没有工作了……”
 
另一方面,在时代洪流的推进下,中央政府亦洞悉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希望将中国由血汗堆砌的世界工厂,逐步转变为高增值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基地,将“中国制造”变成边际利润高得多的“中国创造”。为此,中央政府在五年前的“十一·五规划(2006至2010年)” 中,已大力推动各地的文创业发展,利用沿海城市区域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为创意者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条件。
 
客观而言,近年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M50艺术仓库、8号桥等,都搞得有声有色,外界赞誉有加;而毗邻香港的深圳则孕育了福田文化创意园区,吸引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创意企业落户,该市更在2008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的荣誉。
 
眼见内地各文化产业伴随着经济飞升,一线城市中产阶层迅速崛起,扎根香港数十载的靳埭强近年已逐步将公司重心从香港转移到内地。目前,靳与刘在深圳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越了香港公司。
 
时代的变迁,同样有自己所要面对的调整。首先是两地员工的管理问题,他说:“由于我觉得将来生意的重点都在国内,所以我希望部分香港员工可以的话到深圳公司去工作,可惜他们的意欲比较低。”
 
令靳埭强感到安慰的是,许多香港员工对其公司有归属感。他说:“好少做一两年就走,好多都五年,好多都都十几二十年……有些更是出了去,又返回来。”
 
相反,深圳的职场文化有所不同,有时令他难以留住有经验的员工。以他属下的深圳员工为例,他说:“国内的年轻人比较急进,他以为好快就学习到一身好本领,别的公司多支付一点他就会走,他们可能以为,在你这里呆半年、一年就将全部知识和工艺都学懂了,可以走了,但其实两年都学艺未精。”
 
另一个因中港两地文化差异而衍生出来的问题,是做生意的手法不同,例如给回扣。靳埭强指出,这做法在内地的设计界几乎成了通利,当人人都这样做,习以为常之后,你不给的话工作就没有你的份儿。
 
不过,靳埭强明确指出给回扣对设计行业没利益,甚至牺牲了行业的尊严。他强调,自己出道以来,一直致力推广设计伦理,维护这个行业的“品格”,并希望年轻一代可以传承、保护行业的尊严。
 
无疑,谨守原则和信念,往往会吃眼前亏,但路遥知马力,靳埭强反而深信抱持着自己的原则在内地做生意,是自己的优势所在:“我将诚信和廉洁的经营手法带去这个地方,我早晚可以成为一个标杆。”
 
尤其当来自台湾及海外的设计师,近年纷纷进驻大陆谋求发展之际,靳埭强指出,香港政府、业界,甚至每位市民都要反思,面对竞争,自己有什么优势?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核心价值在哪里?人家为何找我不找别人?
 
凡此种种,既是靳埭强面临时代转变的挑战,也是香港设计业界的扩张疑难,推而广之,更是香港要进一步发展所不得不回应及思考的问题。




分享本文至: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