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洞察用户真实需求的3个方法

雪涛

流程化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其核心差异在于我们如何与用户共情。我们听过不少组织关于如何通过”用户至上”进行创新的诸多案例,但这些案例中提及的“为用户设计”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过去几年在Turian实验室(印度领先的用户研究、设计和商业咨询公司)担任设计研究员。在与众多消费者交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 “用户想要什么 “和 “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之间存在一线之隔。

作为设计师,在定性研究中,我们通常第一直觉是问用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当然这也是最快捷的方法,然后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作为洞察的结论并与团队分享说“用户需要A/B/C…功能”,紧接着就开始了构思过程。这就是我们犯错的第一个环节。

通常,当我们询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时,他们的答案会受限于当时的想法和点子,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会受研究者与他们之前的对话影响而产生偏差。用户试图提出能让研究者感兴趣的解决方案,他们还会在回答之前根据他们自己当前的认知来评估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因此,直接问他们 “想要什么 “并不能达到我们提问的初衷。用户回答所指向的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对某一功能表示喜欢的用户很可能之后又会表现出厌恶。

有些人说:“请给顾客他们想要的东西”。但这并不是我的做法。我们的工作是先弄清楚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史蒂夫·乔布斯

要想为用户创造愉悦感,关键是要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他们想要什么”的表层上。举个例子,在一次评估性的用户体验研究中,有一位用户看着操作按钮说“我希望这个按钮可以更大,而且最好是红色的”。此时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就建议设计师根据“用户更喜欢按钮大一点的红色按钮“作出修改,而是应该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为什么希望按钮大一些?按钮是否存在可读性的问题?

为了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询问用户?这里有3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在定性访谈中实践,以便发现更多的 “啊哈(aha) “时刻。

 

1. 不断构建心智模型(Construct a mental model on the go)

定性访谈就是根据用户过去经历的微故事,建立用户心理模型。随着交互进程,研究者要不断打磨这个模型。对任何看起来与你建立的模型不一致的回答进行交叉询问或再次验证。重要的是要检验为什么会出现某种反应,以及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种反应。

除了进行交叉核对外,还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整体生活方式,研究主题之外的行为。

除了交叉检验外,了解用户的整体生活方式(那些在研究主题之外的用户行为)也会很有帮助。这有助于强化出用户的真实需求。你可以从开放式的问题开始,了解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日常行为、他们目前正在使用的产品等。在进入研究主题之前,先构建起他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任何不符合偏好关联的回答都需要进行交叉检验。

例如,在绘制某个用户细分群体的购车行为地图时,你可以尝试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日及周末的相关活动,这会很有帮助。如果某个用户经常尝试新的探险和越野,那么研究者已经可以构建出他典型选择( typical choices)的心智模型。不论何种情况,只要用户反馈与这个模型不一致,(比如用户说他更想要一辆轿车),你都需要进一步询问,这有助于最终发现某种独特的行为。当然,真实情况也许是这样:用户对轿车或越野车的偏爱其实是附加的感知溢价译者注:这里是指用户喜欢轿车或越野车是因为觉得这车更豪、更昂贵)。因此,我们这就建立了一个对用户价值的全新理解:”溢价感”,而非汽车本身的探险性能。

 

2. 问正确的问题(Ask the right questions)

你必须明白,用户无法指导研究。研究者不能仅靠反复询问用户 “为什么“,而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他们如何进行日常的工作和任务。这些信息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推导出用户为什么会需要某项功能的理由。不要问诸如 “你喜欢什么样的功能?”或 “这一屏你想要我们提供什么颜色?”这类问题。研究人员的任务是通过用户的选择和动机来提炼出答案。在访谈过程中快进到解决方案的阶段,并不会得到用户需求的洞察,反而得到的是一个来自用户侧的不可行愿望清单。

例如,如果要了解职场人士的视频通话行为,可以围绕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询问:

  • 他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 他们通常会参加什么样的视频通话?
  • 到目前为止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 他们最喜欢的视频通话平台是什么?

要避免的问题是:

  • 如果你有一根魔法棒,你想变出什么样的视频通话功能?
  • 这款应用必须增加哪些功能?

后面这些问题会导致用户仅在短时的思维框架内产生想法,从而偏离最初的研究目标。

 

3. 使用视觉线索(Use visual cues)

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准确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提前准备的视觉物料(collaterals)可以拯救我们。视觉物料可以是任何的视觉线索,诸如带有关键词/句子/图像的卡片。只要你拥有一套这样的物料,展示给用户看,让他们比较和确定优先级,一定有助于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

像卡片分类(card sorting)、隐喻诱引(metaphor elicitation)这样的投射方法可以触发用户谈论他们过去的经历。反过来,这有助于研究人员进行交叉提问并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选择。视觉线索可以用在任何主题的访谈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

  • 向用户展示互斥的图片,以便了解最能与他们产生关联共鸣的内容
  • 把一系列功能写在卡片上,请用户按照 “最重要 “到 “最不重要 “对卡片进行优先级排序
  • 向用户展示正在测试产品的图片,以便了解他们基于图片的相关联想

为了解特定用户群的审美偏好,我们的团队使用了4-5张不同风格的室内家装图片。要求用户选择与其最相关的图片,当他们选好了一张图片,后续的问题就围绕着他们所喜欢的图片中的元素以及选择该图片的原因来展开。这有助于减轻用户表达其偏好的认知负担。

总而言之,定性研究是决定下一步工作的一个强大工具。而定性研究的真正症结在于真实地了解用户,而不仅仅是记录他们表达出来的需求,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并非都是可行的见解。我们通过交叉询问、视觉物料等简易方法的组合使用,有助于探索出潜在的行为,并制定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翻译:加一Joey 审校:西歪  |   UXRen翻译组 #362译文
作者:Kritanya
原文标题:《Do we always know what our users want》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雪涛

大约在 3 年前我就注意到像 Facebook 等国外社交 App 在大幅度使用头像。比如明明文字就能表达的地方,偏偏要塞下几个小头像。这个现象我琢磨好久,直到我最近在自己参与的项目中也尝试着加入头像,发现数据非常好看,因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成果。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理论

在没有进行实践之前,我尝试从理论中寻找原因。

视觉传达

头像视觉面积更大、颜色更丰富,比文字更吸引人的注意力。

面孔识别

之前在网上流行过把微波炉竖着放,就特别像笑脸的事件。为什么有两个圆圈一道弧线的图形会被当作人脸的微笑?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科学界对此早有研究,把这种误把具有脸特征的视觉图形当作人脸的现象称为“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

早在 1952 年,生物学家赫胥黎(JulianHuxley)就已提出空想性错视源于人类演化的过程。他认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危险,残暴的野兽和同族的人类都具有“脸孔”。对“脸孔”的识别越快,就能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识别潜在的危险或盟友。久而久之,随着人类进化就衍生出与生俱来对“脸孔”的辨识能力。

通过现代科技研究发现,在人类大脑中,梭状回面孔区(right fusiform face area,rFFA)主要负责人脸的认知。它能整合经视皮层处理的视觉刺激,让我们快速识别人脸。有研究发现,只需 130ms 面孔可以被检测到。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很显然,在界面设计中,因为大多数人的头像也具有“脸孔”特征,因此能很快地被用户注意到。

光晕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对事物部分属性孤立观察,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格式塔原理即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这个原理不仅作用于视觉,人对其他人的观察也是一样。我们在互相多次交往后才发现和第一印象偏差很大。因为第一印象只是这个人的部分特征,并不完整。大脑会倾向于根据这些部分特征脑补出完整的人,长得漂亮的人会被认为聪明善良,着装正式的人看着技术更专业即是如此,这种被某个亮眼的特征所笼罩,让你脑补完整属性的情况称为光晕效应。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因此抠脚大汉用美女头像能骗到部分男人就见怪不怪了。

基于以上 3 点分析,用户会认为头像背后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类。

实践

在理论分析后不久我刚好得到了一次实践的机会。在我们的在线问诊 App 中促使用户购买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是核心目标之一,最开始我们的医患沟通界面和闲鱼类似,分为对话和服务卡片两种信息。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用户访谈我们发现患者非常在乎医生的回复内容(因为花钱买的就是医生的内容),但是却表示没有注意到治疗方案卡片。我猜测是由于治疗卡片并不像医生提供的内容,更像是我们系统推送的某种广告,因此被用户忽略。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小的改动,将治疗方案卡片用医生对话回复的样式包起来,并增加一句文案。患者能正确理解治疗方案也是医生提供内容,结果治疗方案的购买率有明显提升!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增加一个医生头像和聊天气泡,下一步转化也有明显增长。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这两次实践团队成员开玩笑说这是“加头像数据就会上涨的方法论”,奈何我们几个词藻有限不能再做更高程度的包装。不过以上案例确实是很好的利用了视觉传达、面孔识别和光晕效应的原理。

扩展

以上实践都是增加对方的头像,那界面上展示用户自己的头像又有什么意义呢?团队成员通过探讨得出以下观点:

1. 切换多账号,避免登错号

有些公司职员需要打理公司的社交网络账号同时也有自己的账号,甚至还有另外的小号。如果一不小心登错号发错内容,可能会导致社会性死亡。推特 App 在发布界面显示自己的头像点击可以切换不同的账号,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2. 头像让我发言更注意自身形象

自己的头像是自己现实人格在网络上的映射,看着自己的头像在输入框旁边,发言时难免会有“这是我在说话”的潜意识。因此在发表内容时会注意自己的措辞,维持自己的身份形象。同理,如果做匿名社交,在输入框旁边放上匿名头像,也让用户觉得自己带上了面具,发言更肆无忌惮。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3. 头像更像沟通

如果在别人的帖子下面发表评论,有头像更像是你和帖子的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没头像就显得你在芸芸众生中仰望作者。

案例实战!聊聊头像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龙爪槐守望者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小程序指南

雪涛

最近做的都是小程序的项目,小程序设计进一步的研究的时候,发现现在关于小程序的文章很少,也不全面。目前大部分的问题通过微信开放社区,所以来结合官方指南和文章资料,结合工作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一份比较全面的小程序设计指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 小程序的定义


小程序是一种即用即走,无需下载的手机应用,和APP不同,用户不用担心会占用手机内存的问题。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扫一扫或附近搜索即可使用。小程序刨除一切繁杂的程序,将用户的操作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使用量也大大增加。





2.小程序的发展



2016年1月11日,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在广州举行,“微信之父”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宣布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应用号”,通过公众号完成一些App的部分功能。


2016年11月3日晚间,微信团队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


2017年9月20日,支付宝小程序向用户开放公测。


2018年7月,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宣布百度智能小程序正式上线。


2019年6月1日,QQ小程序在安卓的新版QQ上如期上线,5天后,正式登陆 iOS 版手机QQ。至此,QQ小程序完成全面上线。





3.小程序的现状


从最早的微信到现在,支付宝小程序、百度小程序、抖音小程序,几大巨头都布局了小程序。

主流小程序平台网络关注度差异较大,微信小程序的网络关注度最高,其次是百度小程序和支付宝小程序。对比用户认知来看,微信小程序以分享链接出现,百度小程序是抢红包平台,支付宝小程序是抢特价和抽奖平台等;小程序平台网络关注度差异折射用户对小程序平台生态的认知。




3.1 微信小程序

微信作为国民社交软件,日活用户已达3亿,这无疑是巨大的用户流量聚集地,对商家的吸引程度可想而知。我们接下来也是按照微信小程序为例来逐步讲解。


开源文档

微信官方文档: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sign/



特点:依附微信强社交模式,引流能力强,流失率低,推广迅速

量级:月活10亿





3.2 百度智能小程序

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工具,有天然的数据支撑。百度每日的搜索量可达到几十个亿,又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地。此外,基于产品的搜索特性,百度小程序能精准覆盖目标用户。通过小程序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通过提升整体的服务效率实现用户留存。


开源文档:

百度-智能小程序设计规范:https://smartprogram.baidu.com/docs/design/overview/introduction/

特点: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优势,增加产品词的优化曝光。

量级:月活5亿






3.3 抖音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开发基于字节跳动客户,面向字节跳动所有产品线用户(包括抖音、今日头条等),不同小程序/小游戏满足不同种类用户需求。支持小游戏和小程序产品形态,支持个人与企业开发者,只要有优质内容或优质服务。产品形态与接口形式适配行业标准,减少开发者开发成本。


开源文档:

字节小程序:https://microapp.bytedance.com/docs/zh-CN/mini-app/design/design-guidelines/Design-guidelines

特点:旨在利用优质内容所关联和产生的使用场景进行小程序导流,解决开发者流量与转化困扰。

量级:月活9亿





3.4 支付宝小程序

支付宝小程序依托支付宝的商业和生活服务基因,小程序细分行业分布也以生活服务、金融保险和电商等小程序为主。同时支付宝成熟的信用体系也为商家提供了类似于免押租赁等玩法,借助芝麻信用、蚂蚁花呗等功能为流量变现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开源文档

支付宝小程序设计规范:https://docs.alipay.com/mini/design

特点:在组件上采用了此前成熟的Ant Design 设计,在开放API上则面向自身特色能力来封装,在框架方面采用开源的React/webpack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了支付宝自身的多年技术沉淀来实现。

量级:月活7亿








4.小程序的类型



裂变型

裂变型小程序是为我们其他小程序,在短期内提供大量流量的。比如跳一跳娱乐游戏类的小程序,还有电商裂变的成功典范可以属拼多多。


针对于裂变型的小程序来说,裂变点就是痛点,除了产品的主功能,小程序的裂变设计为什么要用户裂变?比如拼多多,用户为了零元购商品才分享的,并且帮忙砍的人也想零元得商品。


拼多多

  • 缺点:在裂变后几乎是无法使用,产品的扩展性差

  • 优点:用户流量来取快、用户路径可以达到最短

  • 设计点: 考虑最优的用户裂变路径





留存型

小程序一直是用完即走的使用体验。留存型小程序是我们用来沉淀客户的。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产品,发掘能沉淀目标客户的场景,一般需要结合原有APP来开发,开发一款对用户有价值、简单易上手的小程序。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 强运营:一个小程序能给用户提供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现在竞品太多,如果不能持续给用户刺激,沉寂是早晚的事,所以电商产品会通过优惠券、分享立减、拼团来刺激用户消费。


  • 搭建激励体系:针对用户的损失厌恶,建立用户的激励体系 - 如利用积分商城,引导用户通过签到、消费、分享各种行为奖励用户,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


  • 社区:基于微信的社交基础上,把微信群建立到小程序里,可以长期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且可以利用社交的互动性,低成本的完成裂变转化。





产品型

产品型的小程序一般是有了APP的商家建立小程序,是为了彼此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为小程序开发成本更低,更多曝光的机会。产品型的小程序设计一般是照搬全部,或者精简设计,一般要结合商家业务来判断。


如果对于一些垂直品类的产品,像马蜂窝和携程旅游将酒店预订、景点门票预订、周边游、租车包车游等各项服务都做了一个功能拆分,生成的了各项小程序的入口,更好的将服务垂直,缩短产品和业务触达用户的渠道,自然转化率更高。


对于想为了借助微信这一大流量平台发展的APP可以照搬APP那一套






工具型

在小程序中工具型是最符合“用完即走”这个理念的,就像家里的工具一样想要的时候拿出来。比如识图、查公交线路、寄快递、抽奖等小程序,只要打开对应的小程序就可以了,不用的时候也不占用内存。还有一种本地服务小程序,借助“附近的小程序”功能,为周边提供便利服务,如上门维修、家电回购、本地商圈等等小程序。


工具型的小程序关注点在于功能本身,解决人们的某一个需求,让他们更便捷。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视觉和结构和信息布局的简洁,然后考虑易懂先考虑功能理解度和识别性,将功能产品化快速提高用户的效率。然后引导用户快捷完成任务





5.小程序与APP的区别


01. 开发技术区别:

APP开发根据开发方式可分为原生APP和Web APP,APP主流开发操作系统有安卓和IOS。

安卓版本原生APP的开发语言为JAVA,IOS版原生APP的开发语言为Objective-C。

安卓版本Web APP的开发语言为JAVA+HTML,IOS 版Web APP的开发语言为Objective-C+HTML。

小程序是基于腾讯、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的小程序开发框架进行开发,开发技术类似HTML。




02.用户群体

载体不同则用户群体不同,小程序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用户群仅限微信用户,截至目前也就是微信10亿+的用户量;而APP则是上架在App Store及Android应用市场,面向全球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就是33亿+的用户量。



03.下载及安装

APP

一直存在手机中会占用空间,太多的APP可能会导致内存不足,总是清理缓存。


小程序

因为不需要安装,占用内存空间忽略不计。




04.开发成本

APP

APP在实际开发中,它需要开发安卓系统和iOS系统两种版本,所用到开发语言不同,同时还需要根据手机的不同尺寸进行适配,开发成本较高。

一款完善的双平台APP平均的开发周期约3个月。


小程序

开发成本低,一次开发就可以适配所有手机。平均开发周期约2周。




05.产品定位

APP

原生App的内存就不受控制,那么内容框架可以根据产品定位随意增添,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大,一些电商、社区等等无论多么复杂的应用都能一一实现。


小程序

因为内存受限的控制,导致内容框架不同,在小程序上功能架构设计的比较简单,符合轻量化、“用完即走”。

功能比较受限,因为接口功能有限。


现在小程序现有接口

如上:豆瓣原生app包含了首页-书影音-小组讨论-市集-我的等多个内容板块,但是小程序只保留了豆瓣最核心的部分-电影评分的栏目,将其商城和社区的模块全部砍掉了,只是将小程序作为一个资讯型的浏览窗口。







06.基础框架

其实移动端产品的设计规范和原则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受制于微信小程序的框架,小程序产品与App产品在部分版块的表现形式上会存在一些差异:如顶部导航栏区域等。


其实移动端产品的设计规范和原则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受制于微信小程序的框架,小程序产品与App产品在部分版块的表现形式上会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顶部导航栏区域

小程序的导航栏官方指定了两种样式,一深一浅,背景色可自定义,遵循“导航明确、来去自如”的原则。



顶部导航栏区域  

底部标签栏是移动端产品的主要导航方式,主要表示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所以会有选中与未选中两种切换方式

App:可支持最少2个,最多5个的tab切换,图标大小以及底部标签栏高度可自定义。

小程序:也可支持最少2个,最多5个的tab切换,使用原生控件时,要遵从 icon 尺寸81*81px。



拖动排序

App:流畅、体验佳,例如发朋友圈时拖动照片排序。

小程序:除非必要,否则不建议使用拖动排序。图片和列表拖动在 Android机型上体验不够,会有卡顿的情况。



消息推送

APP:会隔三差五给用户推送广告,太多未读提示会逼死强迫症

小程序:不允许主动给用户发送广告,仅能回复模版消息






07.用户体验


打开方式

APP:直接打开

小程序:从微信首页,下拉,点击打开。



页面流畅度

APP:界面切换的流畅度以及加载数据的响应速度都会比小程序更好一些

小程序:当在比较深的页面上,或者不是原生的页面加载时间会比较长,会卡顿。



氛围营造

APP:动画不受限,活动运营比较好营造氛围感,带给用户非常友好的沉浸感和归属感。

小程序:受内存的影响,而且小程序都是轻量化的功能,动画的展示元素会非常的少,因而在界面会觉得很平淡,像是工具型产品。



引流转化

APP:在原生APP里可以开发客服,或者直接转化。APP到小程序里可以直接跳转。

小程序:小程序的虚拟支付会影响iOS用户的转化,并影响整个业务的转化。客服也是需要关闭小程序单独对话。与APP的响应需要一个繁琐的步骤。






08.运营推广

APP:推广新用户需要下载APP,需要占用手机内存,推广率低。但是APP的开发自由度高,推广方式不受限制,渠道多,转化率高

小程序:依靠微信平台,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搜索、发送好友和朋友圈,推广率高。虽然推广率高,但是因为官方的各种限制,增加营销难度,转化率低。





微信小程序的官方设计规范,在微信的官方文档里都有全面的讲解微信小程序的设计指南,我就不多赘述了。按照官方的来对于设计一个基本的小程序是完全够用的。


1. 遵守微信小程序设计指南

友好礼貌、清晰明确、便捷优雅、统一稳定

大家可以自自行查阅微信官方平台 :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sign/#%E5%8F%8B%E5%A5%BD%E7%A4%BC%E8%B2%8C

我知道大家可能看官方指南觉得枯燥,特意找来一篇很不错的小程序的文章,建议结合服用,效果更好。

设计师必看的小程序设计指南: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A4NjYxMg==.html





2.突破尝试设计边界


在最基础的设计,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在微信的设计规范内如何进行进阶设计,这也是我实际工作中探索的结果,希望能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01.Navigation Bar

官方指南:开发者可根据自身功能设计需要在页面内添加自有导航。并保持不同页面间导航一致,指向清晰,有路可退。受限于手机屏幕尺寸的限制,小程序页面的导航应尽量简单。建议开发者设计的自有导航样式与微信官方小程序菜单样式保持一定差异,以便区分。


在根据官方的指导下我们如何进行设计呢

普通换色:



导航栏设计边缘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自定义导航栏之后要加微信默认的下拉刷新会出现一个问题:下拉刷新组件会出现在导航栏上面!所以如果你需要做自定义导航栏,就需要自定义下拉刷新。下面提供luyimei微信小程序下拉刷新组件





02. Tabbar

官方指南:开发者可为小程序页面添加标签分页(Tab)导航。标签分页栏可固定在页面顶部或者底部,便于用户在不同的分页间做切换。标签数量不得少于2个,最多不得超过5个,为确保点击区域,建议标签数量不超过4项。一个页面也不应出现一组以上的标签分页栏。


底部标签栏

按照产品需求也可以直接去掉底部导航栏。



其他导航栏设计的例子





部标签栏

顶部标签分页栏颜色可自定义。在自定义颜色选择中,务必注意保持分页栏标签的可用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03.加载动画


启动页加载样式

微信官方小程序里启动页加载样式是由微信官方提供,只需要提供logo就可以。


页面下拉刷新加载

页面下拉刷新加载虽然微信官方文档说,开发者无需自行开发,但是想要更改loading也是可以的。现在小程序开发的比较完善,尽量用小程序标准走,自定义开发有可能会破坏小程序的用户体验。

页面内加载反馈、模态加载和其余的加载样式都可以根据需求设计,新手可以参考着官方指南来。


加载反馈注意事项

  • 若载入时间较长,应提供取消操作,并使用进度条显示载入的进度。

  • 载入过程中,应保持动画效果 ; 无动画效果的加载很容易让人产生该界面已经卡死的错觉。

  • 不要在同一个页面同时使用超过1个加载动画。






04.减少输入

在页面设计的时候尽量考虑到手机键盘输入困难或者容易引起误操作,小程序的设计可以利用一些接口来优化用户体验。


模糊搜索

遇到必须输入的场景可以尽量让用户选择。让比如搜索时的历史记录和模糊搜索,而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键盘输入,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输入成本。




表单输入

复杂表单的输入会给用户带来心理负担,在遇到大量输入的场景下,可以把输入换成选择,尽可能的减少操作,例如扫描银行卡可以只需点击按钮,采用摄像头识别接口来识别信息。除此之外微信团队还对外开放例如地理位置接口等多种微信小程序接口 ,充分利用这些接口将大大提高用户输入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优化体验。







3.多端适配


关于小程序的适配设计师不用过多的关心,但是可以了解一下。小程序里的尺寸单位叫 rpx,可以根据屏幕宽度进行自适应。在750*1334的设计稿里,1px = 1rpx。在小程序里宽度都是750rpx,高度就通过那个宽高比获得,只要涉及具体数值的高度的都通过这个比例计算就行。

官方文档: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framework/view/wxss.html#%E5%B0%BA%E5%AF%B8%E5%8D%95%E4%BD%8D






4.数据反馈

小程序的普通数据可以通过“小程序数据助手”查看,有特殊观察的数据可以单独埋点。当前功能模块包括数据概况、访问基础分析(用户趋势、来源分析、留存分析、时长分析、页面详情)、实时统计和用户画像(年龄性别、省份城市、终端机型),数据与小程序后台常规分析一致。







5.推荐优质小程序


01.【疫小搜】

疫情期间产品设计师的价值,可以查看周边疫情情况,和确诊人员到自己的距离。



02.【网易严选】

网易严选的品牌理念是“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清晰的品牌设计,设计语言透着追求品质生活的态度。



03.【多抓鱼】

多抓鱼二手书是一款人性化的二手书交易市场小程序。



04.【京东良研】

京东良研小程序是专业调研及数据分析的率工具,整体的简洁、轻量化的设计很符合调研场景的商务感。



05.【豆瓣】

豆瓣评分提供的电影介绍及评论。豆瓣是典型的有情怀,小而美的产品了。







1.弹窗不能覆盖导航栏

因为在小程序里导航栏的层级是最高的,即使隐藏导航栏Title Bar也是依然存在的。


半屏弹窗

除了官方指南里的模态对话框,也可以尝试半屏弹窗,一是承载更多信息,二是更好的继续流程不被打断。



活动弹窗

在运营活动中,活动弹窗起着活动引导,突出重点的作用。这类弹窗往往要设计的“热闹”一些,可以更好的引导用户留存裂变。





2.虚拟支付


微信小程序官方曾发布过整改通知,小程序对于iOS系统上提供的虚拟物品不能展现不能出现支付、购买、获取VIP、开通会员、价格、iOS限制、苹果系统限制等购买相关字眼;也不能出现引导字眼,比如扫描二维码获取。即使实际上它们都不可使用;也不得引导至为外部网页或App来实现支付功能。


也就是说在苹果设备(IOS)系统中,小程序中不能进行虚拟物品的支付,比如积分、购买课程、打赏等等,对于在线教育而言,由于课为售卖的主体,与课程售卖相关的购买、营销推广(秒杀、砍价等)等都产生了一系列因虚拟支付衍生的问题。


目前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方案,要不牺牲用户体验曲线救国,要不冒着小程序被封的风险顶风作案。



01.按照规定

直接关闭小程序iOS支付,这种是最合规但是也是最无奈的方式,“亲宝故事”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用ios打开界面入口都跟安卓不一样。然而实际上他只是把入口给隐藏了,通过安卓手机分享依然可以打开被隐藏的收费信息,当然这个方案对于没有APP的产品损失还是很大的。






02.曲线救国

先买后看

线上课程的话,可以让用户提前在公众号或者社群里跟iOS用户解释为什么不能购课,或者是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获课。其他途径提前支付,在后端生成验证码,直接输入解锁课程。



虚拟物品转成实物

而在ios上,把原本虚拟物品转化成实物品,比如卖光盘,而本质上的价值是音频本身。如果按节卖可能实物成本及配送费过高,那么在ios上可以按系列专辑打包卖,使用ios设备的用户只能卖专辑,买完后可以解锁该专辑下的所有音频。当然,这种方式不知道在运营商是否存在问题。



引导其他方式支付

从官方给出的规则细则解读来看,这种引导也算是不合规的,将支付引导去公众号、到APP上进行。联系客服完成支付或购买流程。这个是非常不建议的,一旦被发现会有举报被封的危险。




2.页面层级和逻辑跳转

小程序的页面之前的逻辑跳转,最多可以支持10个层级。在小程序的开发过程中会反复确认页面之间的跳转逻辑有有没有遗漏,但是会忽略掉用户循环操作,可能会造成打开页面层级过多而导致无法继续操作。


即使用户打开10个页面以内5个以上页面,也会需要连续按多次“返回”按钮才可以退出小程序,导致用户的体验也相当地不好。


除正常页面跳转的逻辑没有问题之外,在小程序的交互中还需要考虑两件事,一个是整个用户点击的最长路径是不是过长,二是考虑页面流失率的情况下,对路径中终端的页面导航栏设计到首页的跳转,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3.小程序的分享路径


小程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分享社交好友,比如看到产品拼单才可以购买的话,用户会积极的邀请自己的好友一起购买,达到快速的裂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流量。而且按照这个样分享路径推广的成本是极低的。分享的方式可以是分享朋友圈、二维码分享、微信分享好友。




4.Webview


什么是Webview

它是用来显示h5页面的组件。只需传一个h5页面的地址,就可以显示该页面。

小程序中可以使用 webview 组件,直接把 mobile web 套到小程序里,比如「多抓鱼」就是以 webview 为主的。


好处:

节省工作量,已有的 mobile web 不用重复开发。

不需要等审核,随时部署更新。

直接兼容一些小程序不支持的原生标签,比如 <pre/>。


坏处:

一个页面里只能有一个 <webview/> 组件,不能有其它。比如想用原生的 <button/> 来调起支付、分享,就不可以。

只有绑定为业务域名的 url 才能跳转,不可以随便打开什么网页,上限 20 个。







5.一些必须用原生的页面


01.扫一扫

目前扫一扫页面时不支持二次设计的,必须调用微信小程序的官方接口。

具体文档可参考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framework/product/





02.消息通知

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信息和弹窗会给用户造成打扰,忽略了消息的本质是为了服务,因此微信对订阅消息加了很多限制和优化。最主要的便是把选择权留给用户。


在订阅消息授权需要用户主动点button 触发,如果没有勾选「总是保持以上选择,不再询问」,选择允许,也只可以收到一条订阅消息,则每次都会发起弹窗询问;如果用户勾选「总是保持以上选择,不再询问」,只是不唤起弹窗,但也不是可以无限次打扰用户发送消息。


长期订阅消息目前只对特定行业开放,如政府民生、金融、医疗等,一般我们也接触不到,所以不做赘述。





03.登录注册流程

在微信小程序里想获取用户的信息,不可以登录小程序后自动弹出登录弹窗。需要用户主动触发登录按钮进行登录流程,并且必须为用户提供「暂不登录」的选项。

具体文档可参考: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community/operate/doc/000640bb8441b82900e89f48351401?scene=0&clicktime=156389595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从小程序链接了10多亿用户,在生活中不停的挖线下场景,解决工作、娱乐、购物多种生活需求。小程序已经融入了我们线下生活,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使用频次和平均时长逐渐增加。小程序的快速获客速度,和极低的开发成本,成为各个公司的新宠,希望开发新的小程序入口可以快速且单一的让用户有一个更纯粹的产品功能体验,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APP起到引流的目的。



1.用户的留存

针对小程序的留存一直是开发者非常在乎的问题,因为不像APP开发者的话语权很大,因为小程序的平台性质,对小程序开发进行了很多的限制,让推广和营销还有转化都增加的了难度。没办法让一个产品孤注一掷的做小程序,目前只能是和APP搭配着来开发,作为一个产品功能单一路径的功能产品。




2.小程序的设计思维

在设计小程序时不能依靠传统APP的思维去设计,按照轻量、社交、价值、引流、用户数据和打造小程序生态环境。

在设计思路上把握设计轻量化和用完即走的原则。同时深挖小程序的用户场景,梳理APP中的核心主流功能,弱化次要功能。依照原有APP去设计更符合小程序使用体验。利用好微信的社交特点,融入微信生态为后期的服务升级、转化或者对接其他矩阵小程序留好余地。



3.市场背景的机会

因为疫情爆发,生鲜电商在寒冬中迎来了机会,给大家养成了消费习惯。社区电商更是一个2-3亿的一个巨大市场,本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基于体验和分享去中心化的体验模式,在疫情的情况下培养用户成本大幅度减少,借助小程序加快向下沉市场渗透的速度。





现在资本也很看好小程序,以后的小程序还会发展的越来越快,设计师越早掌握小程序的设计语言方法越好。市面上关于小程序的文章不是很多,大家可以着重去这两个网站了解相关问。

微信开放社区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community/develop/mixflow

微信官方文档: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wxcloud/guide/wechatpay.html

把这半年来接触到的问题跟大家在这里分享,还有很多角落问题还有待深入了解,随着微信小程序官方文档和通知的不断更新,深入挖掘更深入的场景和进行更多全面的探索后,后期还会继续会跟大家分享。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郝小七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初识数据可视化——图表(基础篇)

雪涛

深度挖掘数据可视化图表设计的框架和规范

在B端设计中,数据可视化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需要和数据打交道,但是很多设计师不懂可视化当中不同用途的图表规范,只是单纯设计出好看的数据图表,却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因此掌握数据可视化能力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然而目前国内互联网对于数据的教学不够全面,这让很多B端的设计师很苦恼,所以今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可视化之图表设计”,为大家梳理一套完整的数据可视化的框架,以及关于视化设计基本准则规范。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样的数据对应什么样的图标,了解颜色的意义,知道数据排版的要点。


一、基础概念

将不可见的数据转化为可见的图形和符号,从中发现规律和特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价值。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一页图可能对标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数据表格,按照人类本身对图的记忆远大于对抽象文字的记忆,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数据说话,数据可视化除了“简洁直观”,还可有容易理解和记忆、传递信息更丰富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制作数据可视化图标?首先规范的流程是最好的前提,下面的工作流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和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参考,我们就可以步步为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返工,保证设计质量和项目进度。


二、选定可视化图表

很多小伙伴在做可视化图表设计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发现自己做完的图标并未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也无法传达自己的意图,图表通常让用户看完困惑不已,主要问题出现在分析的维度没有找准或定义的比较混乱,面对B端庞大复杂的图标,同样的一个指标的数据,我们从不同维度分析就会出现不同结果。用一句古话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


国外专家Andrew Abela曾整理了一份图表类型选择指南图示,他把数据的关系分成了4种类型,帮助我们去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呈现,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并美化(如下图)。

上图向大家展示了数据分析常用的4个维度,我们在选定数据指标后,我们需要和数据产品经理沟通我们核心需求,是我们想通过可视化向用户传递什么价值信息。上图引导我们从“联系、分布、比较、构成”四个维度更有逻辑的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图表设计时首先进行需求的分析,熟悉数据并且明确数据要展现出来的信息,然后选用合适的图表来进行数据的展现。

联系: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分布:指标里的数据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表现出怎样的规律

比较:数据之间存在何种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构成:指标里的数据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占比如何

考虑到日常企业的数据分析场景,图中有些图表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参考了上图的部分内容,对其进行了总结,重新整合成三个维度

图表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懂数据。选择什么图表,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我有什么数据,需要用图表做什么』,而不是 『图表长成什么样』 ,根据数据选用合适的图表展现来把数据的信息传达给用户。因此我们从数据出发、熟悉每种图表的定义、适用场景、优缺点,从功能角度对图表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图表。

2.2.1 比较类图表

(1)柱状图

定义: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长条图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价值(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变量,通常利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

特点:

1、这个分类不限于地区、品牌等,可以是一个时间周期;

2、数量控制在5-12条最佳;

使用建议:

1、使用合适的宽度去适配柱条的宽度

当柱子太窄时,用户的视觉可能会集中在两个柱中间的负空间,而这里是不承载任何数据的。宽度推荐使用在1/2 柱宽到 1 柱宽之间,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2、不推荐采用全圆角

柱形图可以有适当的圆角,全圆角则有可能歪曲可视化图表的表达,用户可能无法明确是圆心还会顶点作为峰值。

3、不要使用非水平和竖直的文字标注,也不要使用转行

有时坐标轴上的注释文字会很多,所以很多人为了妥协,在小空间内显示出所有的文字标注内容,而使用倾斜的文本,或者将文本转行处理。

不要用过于复杂的设计形式,数据可视化的第一要义是简单易懂,所以在遇到标签文字过长时,可以采用将柱状图转化为条形图


(2)条形图

定义: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条形图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当条目较多,如大于12条,移动端上的柱状图会显得拥挤不堪,更适合使用条形图。

特点:

1、与柱状图类似,只是交换了X轴与Y轴位置;

2、多用于竖长的显示区域,例如手机端、大屏的一侧;

3、多用于top排行或分类名称较长的情况;

4、数量一般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使用建议:

1、采用有序排列,轴标签右对齐

对多个数据系列排序时,如果不涉及到日期等特定数据,最好能符合一定的逻辑用直观的方式引导用户更好的查看数据。

可以通过升序或降序排布,例如按照数量从多到少来对数据进行排序,也可以按照字母顺序等来排布。总之,按照逻辑排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更好地阅读数据。

2、标签直接显示在柱体上

条形图还可以通过省略横轴和纵轴,并直接在柱子上表明数值,来降低数据墨水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3)折线图

定义:用于显示数据在一个连续的时间间隔或者时间跨度上的变化,它的特点是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折线图分为直线折线图和曲线折线图。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增减的速率、增减的规律(周期性、螺旋性等)、峰值等特征。

特点:

1、横轴如果不是表示连续数值,折线图的意义不大

2、数量一般不少于3条,否则用柱状图更合适

使用建议:

1、反映事物随时间或有序类别而变化的趋势

折线图看的是趋势,所有不是有序类别的不适合使用折线图

2、视觉美化

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反映数据是递增还是递减,不能和面积图累计的概念混淆,由于折线图放在界面上的视觉重量很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微渐变加重视觉。




(4)面积图

定义:面积图又叫区域图。 它是在折线图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将折线图中折线与自变量坐标轴之间的区域使用颜色或者纹理填充,颜色的填充可以更好的突出趋势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颜色要带有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可以很好地帮助使用者观察不同序列之间的重叠关系,没有透明度的面积会导致不同序列之间相互遮盖,减少可以被观察到的信息。

使用建议:

1、不要超过7个序列

当数据系列过多时,往往造成用户难以观察的痛苦,所以建议使用堆叠面积图时数据系列最好不要超过7个。


(5)分组条形图

分组条形图属于条形图的一种,又叫簇状条形图,是一种以不同分组高度相同的长方形的宽度为变量的统计图表,每个分组中的柱子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相同颜色不同透明的方式区别各个分类,各个分组之间需要保持间隔。

特点:

1、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适用于表达相同分类不同组别的数据,或者相同组别不同分类的数据,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一个相同变量的不同分组进行数据表达。

2、不适用场景

分组条形图不适合用于表达分组过多的,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也不适合用于表达趋势类的数据。



(6)双向条形图

定义:双向柱状图又叫正负条形图,是使用正向和反向的柱子显示类别之间的数值比较,其中分类轴表示需要对比的分类维度,连续轴代表相应的数值。


(7)玫瑰图

定义:一种圆形直方图,使用半径长短表示数值大小。可以在视觉上夸大数据之间的差异。

特点:

1、由于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玫瑰图会将数值之间的差异放大

2、南丁格尔玫瑰图不能用于表示占比构成

3、数量:一般 不超过30条,否则易带来视觉和记忆负担


(8)雷达图

定义:雷达图又称为蜘蛛网图、网络图,蜘蛛图,星图,是以在同一点开始的轴上显示的三个或更多个变量的二维图表的形式来显示多元数据的方法,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类似地量化,常用于排名、评估、评论等数据的展示,比如我们玩王者荣耀中英雄的各项性能指标。

特点:

1、指标得分接近圆心,说明处于较差状态,应分析改进;指标得分接近外变现,说明处于理想状态

2、数量控制在5-8个最佳


(9)子弹图

定义:对比分类数据的数值大小以及是否达标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进行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10)漏斗图

定义:由多个梯形从上而下叠加而成。从上到下的项有逻辑上的顺序关系,梯形面积表示某个业务量与上一个环节之间的差异,通过漏斗各环节业务数据的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和说明问题所在,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特点:

适用于业务流程比较规范、周期长、环节多的单流程单向分析,不适合表示无逻辑顺序的分类对比

使用建议:

1、漏斗图不是表示各个分类的占比情况,而是展示数据变化的一个逻辑流程,如果数据是无逻辑顺序的占比比较,建议使用饼图更合适。

2、可以根据数据选择使用对比色或同一种颜色的色调渐变,从最暗到最浅来依照漏斗的尺寸排列。切记,不要添加许多图层和颜色造成漏斗图难以阅读。


比较类图表总结

2.2.2 构成类图表

(1)饼图

定义:用于表示不同分类的占比情况,通过弧度大小来对比各种分类,将一个圆饼按照分类的占比划分成多个区块,整个圆饼代表数据的总量,每个圆弧所在的块表示该分类占总体的比例大小,所有圆弧所在的块组成的圆饼等于 100%,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用户快速了解数据的占比分配。

特点:

1、可以通过标记刻度区间,来更好的评估

2、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

使用建议:

1、饼图适合用来展示单一维度数据的占比,要求其数值中没有零或负值,并确保各分块占比总和为100%

2、饼图不适合被用于数据的比较


(2)环图

定义:本质是将饼图中间区域挖空

特点:

1、饼图的整体性太强,我们会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扇形的面积上,环图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2、建议分类数量不超过9个

使用建议:

饼图更加集中面积,环图会集中在角度和弧长上,所以我们中间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更好的利用。


(3)旭日图

定义:旭日图(Sunburst)由多层的环形图组成,在数据结构上,内圈是外圈的父节点。因此,它既能像饼图一样表现局部和整体的占比,又能像矩形树图一样表现层级关系。

特点:

1、旭日图=N张饼图

2、离远心越近,代表层级越高

3、下一层级的总和构成上一层级

4、可以无限向外扩展

(4)堆叠面积图

定义:堆积面积图是一种特殊的面积图,可以用来比较在一个区间内的多个变量。如果有多个数据系列,并想分析每个类别的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并展现部分量对于总量的贡献时,使用堆积面积图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特点:

1、适合表达总量和分量的构成情况

2、分类指标的纵轴起点,并不是从0开始,而是在上一个分类基础上叠加

使用建议:

1、图表有重叠的数据时,类别数量越多,重叠越多,因此可见度越低,所以不建议堆叠面积图中包含过多数据系列.

2、堆积面积图要展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用于包含负值的数据的展示。

3、建议堆叠面积图中把变化量较大的数据放在上方,变化量较小的数据放在下方会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


(5)堆叠柱状图

定义:堆叠柱状图是柱状图的扩展,不同的是,柱状图的数据值为并行排列,堆叠柱图则是一个个叠加起来的。它可以展示每一个分类的总量,以及该分类包含的每个小分类的大小及占比,因此非常适合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特点:

1、二级分类并不是按照同一基准对齐的

使用建议:

大多数的堆叠柱状图都是垂直绘制的,但是如果你的数据标签特别长时,考虑更好地展示效果,可以选择使用水平堆叠的方式。


(6)瀑布图

定义:通过显示正值(收入)和负值(支出)对总量的贡献来显示结果累积的过程,因为形似瀑布流水而被称之为瀑布图。瀑布图通过巧妙的设置,使图表中数据的排列形状(称为浮动列)看似瀑布悬空,从而反映数据在不同时期或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及结果,还可以直观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工作表中非常实用。

特点:

1、过程值为正的时候,向上加;

2、过程值为负的时候,向下减;

构成类图标总结

2.2.3 分布和联系类图表

(1)地图

定义:特殊高亮的形式显示数据集中的区域和数据所在的地理区域的图示。使用地图作为背景,对数据的地理分布显示直观通过颜色深浅、气泡大小等容易判断度量的大小,将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分布通过颜色或者气泡映射在地图上。

特点:

1、结合散点:位置坐标更清晰

2、结合飞线图:表达起始点和目标点的链接或流向关系

使用建议:

1、必须要有地理位置

2、展现的通常是以某个地区为单位的汇总的连续信息

3、当你用基于地图的热力图的时候,颜色梯度变化一定是有规律的,一定根据数值递增递减来变化的,否则在视觉上产生错误引导


(2)散点图

定义:数据点在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分布图,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大致趋势。

(3)气泡图

定义:气泡图是显示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图表。与散点图类似。在直角坐标系中显示数据的两个变量(X和Y轴)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为点的集合。与散点图不同的是,气泡图是一个多变量图,它增加了第三个数值即气泡大小的变量,在气泡图中,较大的气泡表示较大的值。可以通过气泡的位置分布和大小比例,来分析数据的规律。

特点:

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展现三个变量之前的相关性,数据具有3个序列、特征及相关值。

举个栗子:

我们回归到线下场景,我们通常在逛生鲜超市类如盒马生鲜、沃尔玛等,会发现里面售卖的鸡蛋、生鲜类会比外面便宜很多,因为他们容易过期,属于成本极高的食品,通过限购来让他们引流,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那些成本低、单品收入高的商品。

三、总结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我们拿到数据后先明确我们的使用目标,是让用户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数据带来的信息,结合每个图表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图表,从需求和目标出发,切忌盲目的增加和删减元素,图表的易用性大于它的美观度。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数据可视化是一门庞大系统的科学,关于可视化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没有涉及到,例如可视化图表的构成、图表运用场景、数据可视化大屏等等,后续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CCtalk B端产品设计》by 美芳

蚂蚁数据可视化

设计师要了解的数据可视化 —— 基础篇

ECharts数据可视化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佩奇一只居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我们怎样理解暗黑模式

雪涛

/引言

“由理有剧”系列以”我们怎样理解暗黑模式“为开篇,缘由作者正在任职的工作是 TO B 产品交互及界面设计,入职时正值公司整体产品线升级迭代,用户界面从浅色模式向暗黑模式探索的阶段。这个探索阶段面临的本质问题便是“到底什么是暗黑模式”,同时“我们为什么要用暗黑模式”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给公司同事阐述这两个问题,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翻阅了相关产品系统所给出的设计文档,重点围绕“什么是暗黑模式”展开,逐步推敲其中的理论原理,总结出便于理解的文字内容。这样做的目的简单有二,一是与产品、开发、测试方面的同事能够达成向暗黑模式优化升级的共识;二是能够让我们的各个产品线更从容地去拥抱暗黑模式的到来。



/“由理有剧”系列篇01:我们怎样理解暗黑模式


文章大纲

1、是什么?

2、为什么?


一、是什么?



随着 iOS 13 和 Android 10 的正式发布,“暗黑模式 (Dark Mode)”一词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暗黑模式是什么?”这个问题也一度霸占了Google搜索榜首。想要深入了解暗黑模式,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用户界面的演进历史中寻找线索,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暗黑模式。


作者自从拜读了《苹果三剑客》,对于用户界面的前世今生才有了更深的了解,苹果的产品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用户界面的演进史。废话不说,下面让我们一起简单聊聊。



1、原来,“Dark Mode”是用户界面的起源


计算机诞生的早期,其显示器一直以“暗黑模式”面向操作者,其缘由是早期的显示技术一直被CRT主导,CRT释义为“阴极射线显像管”,在19世纪末被研制出来,因为制造原理相对简单,所以CRT一直是早期电脑显示的主力,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仅支持单色显示。


下面两图分别为苹果公司于1977至1980年间生产发售的 Apple II 及 Apple III 型计算机

图中显而易见,两款计算机的显示方式均为单调的黑底白字或绿字,呈现出一种“暗黑模式”的视觉效果。苹果公司的 Apple II 和 Apple III 两支产品线一直以这种“暗黑模式”面向用户。这也反映了早期的计算机以输入代码执行数字运算作为主要功能,但是这从另一方面反应出:未来计算机会借助不断成长、成熟的电子技术,必将掀起一场接一场的变革,用户界面也随之不断地革新。



2、Apple Lisa(丽萨)奠定了计算机向“图形用户界面”演进的基础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CRT彩色显示技术成熟,逐渐流行普及到各个电子行业,但当时主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并没有“图形界面”这个概念,所以大部分计算机产品依旧延续了先前黑色背景的显示方式。


直到1983年1月9日,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苹果宣布了两款将在未来的计算机行业中占据关键地位的产品:一款叫 Apple Lisa (丽萨,老乔的第一个女儿),苹果第一台(也是全球第一款)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计算机,也就是 Macintosh 的前身;另一台叫 Apple IIe ,是已获高度成功的 Apple II 系列的新一代进阶产品。

Apple Lisa 向主流个人电脑行业介绍了一种全新的鼠标控制的图形用户界面,宣布向单调的黑白用户界面告别。


运用形象的图标、方便的下拉菜单和重叠的窗口,替代了此前一贯使用的输入文字命令,Lisa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启了消费者与个人电脑交互方式的革新之路。尽管Lisa存在诸多缺点,如定价过高,功能缺失、运行缓慢等,但它的图形用户界面依然给它赢得一阵喝彩。


Lisa的GUI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诸多电脑制造商纷纷加入鼠标控制的GUI领域,争相模仿。就在Lisa首次亮相十个月后,微软于1983年11月推出了Windows操作环境。(对于此事,老乔总是公开谴责微软的盖茨抄袭他的产品创意,甚至想让盖茨吃官司,两位大佬一直不合也是业界皆知,跑题了...)

///一个有意思的事儿:今年7月份,一位外国的苹果粉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关于 Apple IIe 型计算机的动态,内容展示了自己使用 Apple IIe 型计算机进行智能化任务的过程,如发送推文、在Evernote中写作、发送电子邮件,甚至控制智能家居(如下图)。要知道,这台计算机生产发售至今已有37年的时间。由此感叹,不得不说苹果对于产品的品控做到了那个时代的。



3、Macintosh(麦金塔)推动了“暗黑模式”向“浅色模式”的迈进


1984年,苹果发布了个人计算机 Macintosh(麦金塔),Macintosh 延续了 Lisa 的图形界面语言,并向世界普及了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的概念,从而开启了以白色为底色的图形交互时代。

Lisa获得的一些成就在 Macintosh 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包括灵活的鼠标、点阵影像图、桌面的布局、形象的图标、相称的字体、屏幕上方的下拉菜单和重叠的窗口,这些也得益于日益成熟的显示技术和不断进步的计算处理技术。形象生动的图形设计和界面交互一直是老乔最引以为傲的杰作,不得不说,老乔对于计算机行业甚至是设计行业都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先于旁人的前瞻性。(当然,这里的主语应该是苹果)


Macintosh 产品的成功,不是苹果一味地迎合计算机消费市场,而是利用创新的方式引导市场,引领计算机行业向人性化的用户界面发展、迈进。


至此,我们也彻底地向“暗黑模式”说了再见,全面拥抱“浅色模式”的到来。



4、“浅色模式”成为用户界面的主流


麦金塔搭载的 System 1 打破了字符终端的模式,浅色的界面风格一直持续到 System 6 都没有显著的改变。直到1991 年的 System 7 开始引入彩色,图标也增加了隐约的灰色,蓝色和黄色阴影。System 7 系列中的 7.6 版本正式被苹果公司改名为 Mac OS ,而这一年是1997年。

与此同时,微软的 Windows 从黑屏的 DOS 发展到全屏幕的 Windows 1,再到较为成熟的 Windows 3,最后演变到奠定当今 Windows 界面基础的炫丽多彩的 Windows 95。用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微软的变化是相当惊人的,微软俨然成为了一匹计算机行业的黑马,一路赶超苹果成为行业霸主,而苹果因为因循守旧,在界面设计上从领先掉到了最后。

此后,从 Mac OS 8 到 Mac OS X Server 1.0 ,苹果一直专注于改善操作系统和优化界面表现,直到2001 年 3 月,经历了四个开发者预览版和一个公共测试版之后的 Aqua 界面终于跟随 10.0 正式发布,发布后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界面的印象,在随后的10年里苹果一直沿用这套界面风格。

OS X 系列用户界面较大的更新来自于2007年10月发布的 10.5 Leopard 豹,虽然基本的界面仍为 Aqua 和其糖果滚动条,但新加入了一些铂灰色和蓝色,另外重新设计的 3D Dock和更多的动画交互使得新界面看上去 3D效果更强,此外还改进了 Finder、半透明菜单条并新增了最初只用于 iTunes 的 Cover Flow界面。


整体来说,Mac OS X 10.5 Leopard 豹 这一版本的用户界面相比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灵活生动的图形语言和交互体验重新得到了用户青睐,苹果也以此,再一次走上了引领潮流之路,使得多彩的“浅色模式”成为用户交互界面的主流。

苹果开创性的界面图形语言也延续到了移动设备领域。

2007年的初代iPhone作为苹果公司第一个移动设备产品(iPhone1代)首次亮相市场,惊艳了整个行业,iPhone搭载的 iPhone OS 和后来更名为 iOS 的系统,延续了 Mac OS 用户界面的设计语言。在历代iPhone上可以看到没有物理键盘侵占空间的屏幕,精美的的方块图案整齐的排列开来,颜色丰富且耐看。

依稀记得当时的我们,还玩着黑白屏幕上的俄罗斯方块,还敲打着物理键盘上的九宫格,挪鸡鸭也表示永不为奴。

2010年堪称iPhone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苹果推出了“改变一切”的iPhone 4,并对其用户界面进行了革新。

生动的拟物化设计风格正式成为业界潮流,这也使得UI行业逐渐热了起来,苹果的界面设计规范也顺势成为了主流的移动端设计规范。

苹果以此作为移动端界面设计的基础,沿用到之后的iPhone系列中,期间iOS系统的风格保持依旧,只有 iPhone 5S 搭载的 iOS 7 做出了图标由拟物化向扁平化的改变,但整体都以“浅色模式”作为主流的用户界面视觉模式。



5、“暗黑模式”的正式登场


在 Mac OS 的系统上,用户可以通过“通用设置-外观”来对整体界面进行浅色、深色的切换,可以看出,苹果早已把“暗黑模式”纳入到他们的开发队列中,也就是说,“暗黑模式”的概念主要来源于苹果的 Mac OS,这也为“暗黑模式”的正式登场埋下了伏笔。

自从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很多网站都为用户提供了“浅色”和“深色”两套界面,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爱好进行切换。在 Mac OS 之后,很多 App 和 Android 定制 ROM 也加入了所谓“深色模式”的支持,其中也不乏 Web 端的网站、系统等。

北京时间2019年6月4日,果粉期待已久的苹果WWDC19如期而至。

发布会上,库克一如既往地优先调侃了Andriod系统一番….(苹果一直喜欢用数据说话,想了解的同学可以回顾一下发布会的视频)

言归正传,在发布了一系列硬件之后,库克终于介绍了大家期待已久的 iOS 13。新发布的 iOS 13,除了提升系统流畅度和增加系统稳定性外,还介绍了其他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暗黑模式”即将亮相于新系统。

发布会表示,暗黑模式可以“改善电池寿命,改善视力不佳和强光下的人的可视性,以及在弱光环境中更好地使用设备”。

“Wow,beautiful!”、“That’s beautiful!”、“That’s so beautiful!”发布会的主持人一边演示使用在暗黑模式下的App应用,一边不由自主地发出赞美。这也许也受到了老乔的影响,犹如在剧场舞台中心的话剧演员,有着一种无可比拟的自信和气场。

但有意思的一点是,主持人展示了 iOS 13 暗黑模式的开发团队合照,从极客穿着到赛博朋克式的暗黑摇滚装扮,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似乎在告诉大家:“玩,我们也是认真的。”

发布会上简单演示了暗黑模式下的漂亮界面,虽然没有过多地阐述暗黑模式的开发细节,但是这标志着暗黑模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6、小结


我们从苹果产品发展史中,不难发现苹果对于用户体验的理解是具有创造性的,总是能先于用户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苹果产品的发展史也可以称之为用户界面的演进史,从早期黑色背景的计算机桌面发展到以浅色为主的用户界面,再到 iOS 13 正式发布的“暗黑模式”,这一过程貌似是在“返祖”,但这些始终是围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改变和突破。


“暗黑模式”是什么?抛开技术理论,简单理解就是降低用户界面在设备上的亮度,以深色的背景、较低的对比度、灰阶的色彩来呈现用户界面,提升用户使用产品的体验。



二、为什么?


上面我们提到了,根据 Apple 官方的说法,暗黑模式可以“改善电池寿命,改善视力不佳和强光下的人的可视性,以及在弱光环境中更好地使用设备”。

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说法,结合我们与设备、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1、更好地适应弱光环境


随着人们对智能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设备使用的时间也高频覆盖了白天到黑夜,夜晚使用的频率更是与日俱增,所以暗光环境的使用需求被实实在在地摆到了台面上。以设计职业为例,在阿里巴巴 UCAN 2019 设计大会上分享的数据结果显示:设计师群体夜晚的工作时间通常在5-6个小时…

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路上的我们更习惯于在夜间工作,夜间安静的环境更能让我们专注设计、灵感爆棚。但这也在另一方面表达了我们需要设备更加符合我们在弱光环境下的视听需求。

Dark Mode 由此应运而生,使用暗色模式可以缩小屏幕显示内容与环境光强度的差距,可以保证使用者在暗光环境下使用设备的舒适度。也就是说 Dark Mode 可以降低屏幕的整体视觉亮度,降低对眼睛的视觉压力,再也不用怕夜晚的设备屏幕刺瞎我们的双眼了。


但这里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降低对眼睛的视觉压力”并不等同于所谓的“护眼”,夜晚使用暗黑模式的设备,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屏幕的“频闪”问题,所以说用户看屏幕的时候依旧会有视觉疲劳的症状,所以各位大佬还是晚上少看屏幕,多爱护眼睛吧。



2、更好地专注显示内容



想象一下,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为什么要全场关灯?

甚至有些APP, 在影片的下方也会有一个模拟关灯效果的按钮,来让整个手机屏幕变黑, 只剩下视频画面的部分,这都帮助我们可以更专注、更沉浸在当前的内容下,也就是所谓的“沉浸感”。


这其中的原理就是色彩本身是具有层级关系的,深色会在视觉感官上自动后退,浅色部分则会向前延展,这样对比强烈的层次关系可以让用户更注重被凸显出来的内容和交互操作;尤其在信息负责界面内层级关系的合理拉开对操作效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在股票交易软件上就是最好的验证,目前来看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股票软件采用的都是负极性,也就是暗色底的设计方式。红色和绿色代表的涨或跌(不同国家颜色表示可能不一样)在这样的深色背景下就会特别显眼,还有一些颜色比如蓝色用于某些数据的走势图。这样的显示帮助用户更好地集中精力在数据获取上,更快地做出决策。


3、更好地迎合消费品味


这里所提到的消费品味是来自用户层面的潜在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颜色可以影响观者的感受和情绪,这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和选择,这就像我们消费购物一般,有时候我们的消费不完全是为功能、实用性买单,而更加看重的是一个产品的外观属性,当产品的外观符合我们的消费审美甚至超越预期时,我们往往会更快地做出消费选择。


而黑色在积极层面的外在直观表现为高贵、庄严、镇定、神秘,这代表着黑色相比其他颜色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这也造就了黑色成为百搭色,可以作为其他颜色的底色、陪衬色进行使用。暗黑模式也存在同样的心理暗示,沉稳、神秘的黑色会让用户联想到产品的稳定和高级,提升用户的心理信任度,迎合用户的消费品味。

4、更好地改善电池寿命


最后才探讨耗电功效方面的问题,算是一个压轴问题了,在某种程度上说,智能移动设备目前最大的矛盾是性能与电池功效的博弈。如果去微博等社交网站进行搜索可以发现,为了省电而使用深色主题或者说黑暗模式的用户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中高端采用 OLED 屏幕的手机。这是为什么?


暗黑模式省电的作用来源于 OLED 这种材质的特性,这种屏幕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取代了 LCD 在中高端手机上的地位。和 LCD 依赖于背光不同,OLED 自发光的特性使得屏幕能够独立控制单个像素是否发光,也就是说画面越黑,采用 OLED 屏幕的手机就越省电。下图做了一个简单的理解示例,每一列的格子代表亮度,在不同亮度下有相对应的耗电量显示,闪电的亮度代表耗电量的多少。

理解了简单含义,我们再来看一下Notebookcheck上对于OLED功耗的专业研究数据。在使用 OLED 屏幕时,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决定了功耗。当屏幕基本全黑时(OLED <1% White),OLED 屏在任何亮度下的功耗都保持恒定。显示了白色内容的屏幕,功耗曲线会随着亮度提高而逐渐变陡。

上面的可视化图表相对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理解时间,让我们翻译简化一下。

上图显而易见,OLED屏幕的耗电量不仅受到亮度高低的影响,关键在于在OLED屏幕显示了什么,有多少区域是浅色甚至是白色的,有多少区域是深色甚至黑色的,深色区域占比越高,相比较之下OLED屏幕也就越省电。这也就证明:OLED屏幕在使用以深色为主的显示模式时,能够降低耗电量,提升供电效率,也就是改善电池寿命。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强强0075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户认知——真的了解用户吗?

雪涛

产品最终服务于用户,所以产品在设计阶段,对于用户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产品面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要深入用户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用户认知的一些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产品设计脱离不了用户认知,我们是否真的了解用户呢?用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属性特征?我们能满足他们什么需求?

这些其实是个大课题,但总体来讲,产品为用户而生,用户怎么用产品,什么场景下使用,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产品要怎么去设计,因此认知用户是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步。

一、走进用户和使用场景

无论目前你负责的产品是从0-1还是1-N,在领导给了一个问题让你去解决时,你把这个问题先放到一边,先思考是什么样的用户会来使用我们的产品。

举个例子,当你听到老板说最近热线渠道上老是有客户抱怨没有人工入口,我们不是做了那么多引导了吗?你去定位并解决下这个问题。

这时候有两种做法:

  • 你先找到反馈这个声音的用户的轨迹;
  • 判断用户轨迹发现他来电是中午12点左右,中午属于话务时间较繁忙的时段,这时会播放人工话务繁忙的话术;
  • 根据语义解析的意图得出用户的问题属于比较紧急的业务,
  • 用户投诉意愿上升;
  • 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午时段人工话务繁忙;
  • 得出结论:需在中午增加坐席人力投入;

从以上的做法来看,问题是得到了解决,但是老板会给这个方案打50分甚至是30分,为什么?

因为这个方案你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却让公司的人力成本上升了一个层级。

现在让我们来换个思路,先来思考什么样的客户会来反馈人工难。

我们很容易可以划分出一部分特殊人群:老年人,还有其他自助解决不了问题的人。

此时我们再去看用户轨迹,按照刚刚的步骤再走一遍直至第5步:

  • 先找到反馈…
  • 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午时段人工话务繁忙
  • 分析定位该用户使用过其他自助渠道;
  • 确定目标客户是老年人客群;
  • 得出结论:需在中午时段增加人工坐席的投入;针对多次使用过自助的用户/老年人客户需要有对应的绿色通道-直入人工/预判业务;

当我们拿着第二种方案给领导汇报时,领导可能会打80分,剩下20分可能扣在你增加了公司人力成本。

为什么第二种会比第一种好呢?因为第一种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而第二个是解决了三个转人工难的问题,如老年人对热线渠道的机器人使用存在一定障碍、多次使用自助后来电的用户,繁忙时段来电的用户。

其实方案二也许还可以再改进,如针对重复来电的用户也可以直入绿色通道等,但在这里就不展开。

举上面的例子是想说明,在我们分析问题前,我们可以多思考用户画像和用户群体,以及使用我们产品的场景,这对我们问题的分析和制定方案是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能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类型的用户问题。

二、从用户场景和用户分群去认知用户

认知用户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入手,理性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出用户偏好什么,习惯什么样的产品,这能让我们抽象出直接的结论,如我们能从数据分布看出年龄对美妆产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而感性的认知,我们就得构建用户画像,可以从用户属性特征,用户场景和心智出发;用户画像除了能帮助我们设计个性化或者千人千面的策略外,还有利于我们预测未来用户的行为轨迹,如内心对科技感兴趣的用户,大多会接受新技术尝鲜等。

为什么我们要从两方面认识用户呢?

因为只有理性的认知,产品就是一个冰冷冷的需求载体,如果不能附加一些感性元素,用户就不会对产品产生依赖感知;如大部分用户的认知中,红色感知为警惕而蓝色感知为轻松,产品设计需要遵循这样的认知,网易云正是抓住了年轻人晚上容易产生忧郁的特征,才收获了大多数年轻人使用,也就有了“网抑云”的调侃。

但用户认知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产品人其实很容易就会走进“自以为是”的陷阱中,以为自己就是代表了用户的声音。

举个例子,像现在的外卖配送员每当收到一个订单时,应用app都会播报:“您有新的订单信息,请注意查收”,这个播报声音很大且不支持打断,有时还会重复播报几遍,在类似办公室这样的安静场景下,体验上绝对是很差的;但当你真的深入到用户的场景中去,你会发现这才是真的为用户负责的功能设计;因为外卖配送员一般都是在外边跑动,场景相对吵杂,一旦配送员没听到播报,很容易就漏单,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很严重,如罚款或者差评等。

用户认知,是要到用户的生活场景,了解用户在这环境下的真实声音,不要一味的在办公室头脑风暴,对产品进行主观色彩性的功能设计,这即是对产品的不负责,也是对用户的不负责。

三、用户认知如何开展

那么我们要怎么开展用户认知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制作用户画像,不断补充用户特征和进行客群划分。

但如果是做一个全新的app产品,我们没有用户行为数据,这时候其实是不太好制定用户画像。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先以经验给用户拟定一些特征,如:

  • 美甲用户:一般为女性,都市白领,网络达人;
  • 金融用户:教育程度高,收入中等以上,固定职业;
  • 二次元用户:线上消费,宅,爱好动漫;

但这部分的用户画像其实是不够全面,我们能从中获得的启发很少,怎样才是一个好的用户画像呢?我这里认为的一个完整的画像是即能帮助你找到真实的用户又能代表一类人;

上面三个维度的标准虽然能帮你找到一类人,但颗粒度太泛,对落地产品设计帮助不大;如上面的金融用户偏好什么类型的基金产品,高风险还是低风险,收益偏好是30%还是50%,这些根据上面的用户特性我们是得不出结论的,因为这些是需要根据用户的收入,家庭状况和消费观念相关,这就是为什么基金类等产品都会要求你填写投资风险偏好的原因之一。

补充用户画像的最快速的方法是走进用户的生活,在用户的生活环境下直接与用户聊天,没有比面对面更直接快捷的方式去了解一个人,你可以通过用户的表情、言行举止,去全面挖掘用户特征,用户的言论会体现他的认知,用户的行为会体现他体验产品的习惯,用户的表情代表他对交互的偏好。

这部分工作其实很难由产品经理亲自开展,因为这很考验人的观察力和主持技巧,所以可以委托市场访谈类的公司去帮助你认知用户;他们会有专门的团队协助你,包含但不限于定位目标客户、用户招募、用户访谈到报告制定等工作。

但若没有这部分的预算和渠道,产品经理也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了解,确定了身边某个好友是自己的目标客户后,邀请他出来一起聊天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他对相关产品的声音,这是一个方案;另外也可以自己亲自去线下采访你的真实用户,但不要透露个人的信息,譬如以学生的身份做市场调研的工作邀请用户面谈,这也是个可行方案。

产品经理开展用户访谈一个前提是确定你的重点用户和具体问题,你随机抽取的用户虽然能提供信息给你;但如果你问题够具体,你的目标客户选取得够好,这样访谈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一般访谈前,我们可以先考虑下目前我们的产品处于什么状态,目前属于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然后按照你的问题聚焦到某个用户群体中。

问题的提前设置可以聚焦整个访谈过程,如果漫无目的或者太泛的问题容易被用户的情感带着走,以至于我们会无法了解到关键信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里可以给读者一个建议,按照用户使用场景的生命周期去考虑你的访谈问题侧重点,然后以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这样顺序去设置你的对应问题;

基于上面两点,举一个例子来说,如目前团队为了给基金应用增加一个VIP套餐服务,面向高端客群,定期提供理财服务,那我们要怎么去设计这个产品服务呢?

这是一个产品服务设计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开展用户访谈,在这个问题上,你的客群其实比较明确,就是面向高价值用户,那么如何筛选出这部分用户?

可以抽取过往的用户数据,找出投资过5万以上且锁定期为6个月的产品用户出来,这部分用户收入水平相对较好且较为稳定,属于你的高价值用户;然后看看是否有共同的属性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去设置你的问题,一般这类客户对基金的转化率会比较关注,不太在意锁定期的长短,所以你的问题侧重点就可以放到转化率的数据去开展;

然后在与用户面谈时,关注和记录用户的反馈信息,特别是感性的信息;人都是复杂的动物,言语背后是想法,想法背后是复杂的意识,意识随用户的认知变化而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当面与用户沟通是必须的,我们听到的用户声音有时并不代表他的真实诉求,要结合行为表现,表情特征等综合判断。

另外还要有一个前提是“生活”而非“任务”,为了科学准确性,与用户访谈时尽量不要让用户有负重感;以聊天的形式开展,并以用户有真实诉求为前提去体验产品,这样面谈的效果是最好的;像你现在负责打车app的用户访谈,那就先和用户打车去咖啡馆,期间注意观察用户的操作行为和表情变化。

四、总结

总结一下以上的内容,一般产品设计离不开用户认知,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我们的产品,这些需要产品经理通过用户画像、用户分群和场景分析三方面去定义。

而完善用户画像中常见的方法是用户访谈和数据分析,从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两方面去补充对用户的认知,不断地丰富用户画像;并且在产品设计中牢记用户画像,为特定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关于用户认知的一些浅薄之谈,希望能给大家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帮助,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补充。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SiegZhong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

雪涛

背景

经常使用或者关注资讯类产品的同学可能会留意到,在信息流中,有的标题在左图片在右,而有的是图片在左标题在右,这两种形式看似区别不大,但又似乎存在很大差异。设计师在设计时是如何考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在资讯流中,左文右图和左图右文的差异。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左文右图

左文右图的样式普遍出现在新闻资讯产品中,其中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UC浏览器信息流以及我们的vivo浏览器信息流等等,现在就让我们从资讯平台作为切入点,对左文右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1. 左文右图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

按照已知经过验证的理论,即F阅读顺序(尼尔森的用户阅读视线模型),用户浏览页面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自上而下,因此左上角的信息最早触达用户。然而至文字诞生以来,多数情况下,人类普遍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我们不否定,通常情况下图片的易识别性远优于文字,但是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以及丰富性上来说,文字的优势是远大于图片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所以在资讯类产品中我们更倾向于优先通过文字来识别内容,而将图片作为辅助信息,因此根据我们从左往右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将文字放在左边更有利于用户获取信息。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别了解一下左图右文与左文右图的用户阅读路径是什么样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在上面的案例中,左图右文用户的阅读路径偏长,并且常常出现视线的折返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左文右图用户的阅读路径较短,不会有视线的折反。因此,基于效率和阅读习惯的角度来说,左文右图优势更明显。

但或许这里就会有人提出疑问 “在资讯类信息流中很大一部分用户都是因为受图片的吸引才会对该则新闻感兴趣的呀” 。的确,这是一个普遍场景,但是在前面我们也提到,图片的易识别性是远高于文字的,因此哪怕是将图片放在文字后面,对于图片的“魅力”的影响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2. 左文右图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阅读基准位置

在资讯信息流中,为了信息展示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信息流结构使用户感到单调,在样式上除了左文右图的样式,往往还会搭配三图、大图及视频的样式出现,而在这样多种穿插样式的情况下,左文右图能够为用户的双眼提供了一个扫读时候的基准位置,在大量、长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小了阅读压力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3. 尽可能保持整体信息流图文阅读先后顺序的一致性

资讯流中除了左文右图的样式,还会搭配三图、大图及视频的样式出现,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单个信息流样式的阅读体验,更要保持整体信息流阅读先后顺序的一致性,这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好的沉浸式体验。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4. 在视觉上更符合格式塔闭合原理

左图右文的的形式在标题文字较短的情况下,右上角就会出现视觉上的缺角,这会破坏页面整体的工整性,而左文右图的形式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格式塔原理对闭合的研究中提到,人的大脑无论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去将它们想象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元素太过杂乱大脑无法将其归类成为一个整体,那么视觉感受就是非常不佳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小结:左图右文基于它在信息获取效率和人们阅读习惯上的优势得到各大新闻资讯类产品的青睐,是较为通用的形式。那是不是就没有“左图右文”什么事了?其实不然,左图右文仍是有其优势的,并且在特定场景下,左图右文的形式的优势会更明显。

左图右文

1. 图片在左侧,第一时间吸引用户视线

在内容形式的吸引力上,视频>图片>文字,并且前面我们提到,图片的易识别性是高于文字的,因此一张高质量的图片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触达用户并形成转化。但前提要求是我们能够把控图片的质量,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说左图右文的样式一般更适合用来承载PGC的内容。例如主打品质时政新闻的资讯产品澎湃新闻以及垂类游戏资讯社区平台篝火营地,其推荐的内容都来自专业团队的输出,对内容图片的质量有较好的掌控力,因此采用了左图右文的形式优先给用户展示图片信息,以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兴趣。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2. 在带有明确目的阅读场景下,例如查找历史内容、搜索等,左图右文的形式效率更高

在用户带有明确目的场景进行信息阅读时,用户往往对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预期,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让用户第一时间识别图片,能够大大的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例如用户在查找一篇曾经看过的文章时,当曾经阅读过那篇文章的封面出现在屏幕中时,用户便能立刻作出判断,这会比在众多文字标题中查找更为便捷。

总结

左文右图

  • 通常情况下,我们优先通过文字来获取讯息,因此在一般的信息流中,更青睐采用左文右图的方式,以提升效率
  • 左文右图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阅读基准位置,在用户长时间浏览时减少阅读压力
  • 更好的满足格式塔闭合原理,使信息流整体的页面更加工整

左图右文

  • 左图右文常被用来承载PGC的内容。在能够确保图片质量的情况下,图片在左侧,更容易引起用户对帖子的兴趣
  • 在带有明确目的阅读场景下,例如查找历史内容、搜索等,左图右文的形式效率更高

#Tips

无论是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都各有其优势及适用的场景,但当我们在设计信息流时,我们要注意为用户提供图文阅读顺序一致的体验。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以上是个人对资讯流左文右图&左图右文的一些思考和心得,感谢大家的阅读,假设通过本次阅读能够给大家今后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那就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VMIC UED.宝红HOM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被惯性思维牢笼禁锢的产品色彩“方法”

雪涛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给颜色定了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家餐厅销量一直不太好,老板究其原因也没有查明白到底是为啥,明明选址在闹市区,价格也很实惠,就是卖不出去;后来老板请了个“大师”帮忙一探究竟,大师说你家盘子颜色不行,换成橙色保准牛X;老板立马认购了一批橙色盘子,从那以后以后这家餐厅火爆了,王境泽都觉着香的不行…


听完这个故事,自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把橙色和食欲划了等号。这个烙印直到我从业前几年还一直这么觉着。同时间段,在9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本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色彩这门学问的细致输入,了解到了各种颜色对应的含义与情绪:

这种色彩与情绪的映射关系在我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 无法磨灭,直到有那么一场面试或者汇报,面试官/老板问我,“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颜色作为品牌色呢?”

面对着一手塑造出来的社交应用,我解释到:“因为红色代表着热闹,这个颜色会赋予这款产品热闹的氛围”。坦诚的讲,这个解释自信但空洞,颜色本身并无好坏和指向,只看你用在了什么地方,不讲究场景就别轻易定性。

这也侧面反映出来惯性思维的不断吞噬着你我的思路,过往的“经验”可以让人习以为常,也可以让人尴尬不已,取决于是否洞察的到。如果抛弃惯性思维,到底如何去定义一款产品的主色呢?


STEP 1


说实话选取一个颜色作为品牌色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来说行业里一定存在一种主流颜色,像旅游行业的携程/去哪儿和途牛,还有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行业通常是喜庆的大红大橙。

显而易见基于这个逻辑下,有3个做法,一条路是顺势而为,一条是逆向而去,还有一条是另辟蹊径。这块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设计师可以决定的,需要结合整个业务的方向去判断;在旅游行业里马蜂窝选择了逆向而去,在直播行业里抖音就选择了另辟蹊径。

我们试着揣测下抖音和马蜂窝的想法,在产品的定位和策略的打法上,他们更注重的是差异化,走反方向的路突出品牌,试图在用户的心里站得住。通过这个例子你或许会发现,黑色未必死气沉沉,ta也可以色彩斑斓;黄色未必只象征尊贵,ta也可以代表青春和希望;颜色没有偏向,只看使用在什么场景上。


主色的选择更需要贴合业务战略的发展,也更多的偏向于主观。给业务提供思路和方向,判断不好业务方向的时候,多提供思路帮助其更好的匹配颜色。


STEP 2

以往的面试里,我这种好事的面试官就特别喜欢问侯选人一个问题:“一个色相里有那么多色号,为什么你定了这个色号作为品牌色?”大部分候选人乍一听都是面露难色,心里大概想着这人是个傻X吧,能问这种问题,哈哈哈哈哈哈;废话不多说,我来简单分享下我的方法:


首先以黑白两色(#000000-#FFFFFF)作为起始点设置10个梯度,然后把第一个模块定义的色相扔进去,只需要调整HSB中的H就可以,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你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色彩序列:

第二步,基于序列主观调整下颜色,确定主色的同时确保其在黑白2种背景上对比度大于4.5:1(wcag色彩可用性标准),理论上来讲梯度中间是最合适的,饱和和亮度足够就可以。

上图是我用到的色彩可用性测试工具-color review(https://color.review/)


STEP 3

当你准备好了以上所有工作,最后一步就是拓展色系了;这里采用负能量补给站小商店的品牌色“叛逆橙” #FF774A(H15 S71 B100) 作为主色并结合下google的方法开始拓展色系。

首先 - 确认同色系辅助色:我们将主色的色相加减 30° (谷歌是以10为梯度,但色相变化不大,为了效果我们以3倍作为最小单位)获得2个新颜色,即同色系辅助色。

其次 - 确认对比色辅助色,将主色的色相加上 180° 获得其互补色,即对比色系辅助色。为了和主色的类似色对应,取互补色的同类色(色相加减 15°)和类似色(色相加减 30°)。从中选取需要的颜色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

根据色彩需求取同类色2和类似色1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这样,我们得到了主色和四个辅助色;同理你可以推理出无色彩倾向的中性色系(这里就不展开赘述)。


最后你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赋予每个颜色一个token(密钥),方便团队的配合和使用。

以上就是我在选取色彩的大概思路,市面上也有很多讲颜色的好文,分享大家一波:

Ant Design 色板生成算法演进之路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422584

设计系统色彩 -https://uxplanet.org/designing-systematic-colors-b5d2605b15c


总结一下

随着工作经验/时长的不多增加,我们往往会对事物的存在习以为常,思维的惯性会困住我们追根溯源的想法,但需求和场景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方法也都针对的是通用场景,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你当下的处境;试着在熟悉的环境用敏锐的洞察和科学的方法突围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但需求和场景千变万化,实际操作不能那么程式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使用场景去定义,文章里面的规则和公式只是指导,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负能量补给站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微交互:设计师的超能力

雪涛

微交互在用户体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来看看微交互该如何应用吧~


大概几周前,在他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大力劝说下,我并不那么精通互联网的爷爷加入了Facebook。最后。在我教他设置个人资料,创建帖子和后续页面时,他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事,在尝试摸索页面中不知何故偶然发现了著名的LIKE按钮。他将鼠标悬停在“赞”按钮上,弹出了6个表情符号,然后单击“ HAHA”笑脸,这使他对这个小动画感到敬畏。这就是微交互对产品或应用程序的强大功能。


资料来源:Giphy


我们作为用户,每天都能看到和应用这些微交互,有些甚至没有意识到。“喜欢”按钮是最简单的示例之一。其他几个是:

  • 滚动鼠标时出现的简单滚动条

  • 向左滑动即可清除iPhone主屏幕上的通知

  • 能够看到其他人在消息传递应用程序上“打字”

  • 一个进度条显示下载百分比

  • 拉动以刷新,以在应用程序屏幕上重新加载内容

  • 交互式错误页面,例如Google Chrome和为文章点赞是一些最常见的微交互。那么,为什么这些非常有效?为什么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它们?


资料来源:Dribbble

一.什么是微互动?

微交互就像与设备的任何其他交互一样,用于将有意义的反馈传达给用户,因为用户必须不断知道执行某项操作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人们期望发生某些事情的趋势。例如:单击按钮,滚动页面,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向左滑动卡片。

资料来源:Dribbble

这通常是通过提供系统状态(尼尔森的启发式方法)或帮助用户避免常见错误来实现的。当您未填写必填字段时,带有错误消息的红色边框就是微交互。


例如看下面的互动

竖起大拇指— Facebook Messenger


该动画是微交互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实现了三个重要功能:

  • 沟通状态并提供反馈

  • 增强直接操纵感

  • 帮助人们看到自己行动的结果


二.微交互的构成

分解

微观互动包括四个部分:

  • 触发器启动微交互。触发器可以由用户启动或由系统启动。

  • 在用户启动的触发器中,用户必须启动一个动作。

  • 在系统启动的触发器中,软件检测到满足某些资格并启动操作。

  • 规则确定了触发微交互后会发生什么。

  • 反馈使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发生微交互时,用户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反馈。

  • 循环和模式决定了微交互的元规则。当条件改变时,微相互作用会发生什么?


三.微交互的作用


如果微交互仅仅是微小的设计元素,为什么还要关心它们呢?

很多Web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还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注重细节是一个优秀网站与普通网站的根本区别。 这些就是使用微交互的原因:

  • 他们改善了网站导航

  • 它们使用户更轻松地与您的网站进行交互

  • 他们向用户提供有关已完成操作的即时和相关反馈

  • 他们给您的用户提示

  • 他们交流有关某些元素的信息,例如是否互动

  • 它们使用户体验更有意义

  • 他们鼓励分享,喜欢和评论您的内容

  • 他们引起用户的注意

  • 最后,它们只是使您的网站更具情感性


精心设计的微交互是用户关心的明显标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用户可以做什么,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得到系统的批准-应用程序或网站可提供即时的视觉反馈,并教会用户使用系统。

正确进行微互动后,它们往往会给您的品牌带来积极的感觉并影响用户的行为,而人们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您喜欢或不喜欢产品的某个方面,则通常对产品有正面或负面的倾向。这种所谓的“哈洛效果”既可以支持您也可以对您不利。在明智的情况下,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改善用户对您网站的反馈-通过适当注意细节,可以使用户满意。


四.什么时候使用微交互

在UX / UI世界中,尽管微交互非常微小,但与用户进行交流时却是强大的动力。以下是最常见的微交互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轻滑

“轻滑”动作消除了轻击,并且更具交互性和流畅性。它可以帮助用户在选项卡之间快速切换并获取有关产品的更多信息。此外,轻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势,可以在不引起用户思考的情况下潜意识地引导用户。就像我们一直在读“不要让您的用户思考”一样,既有趣又令人上瘾。


数据输入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设置密码或创建帐户的麻烦。这个动作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关于密码强度和用法的前瞻性建议可以使用户轻松前进,而在输入数据时进行一些交互也可以使用户参与该过程并有助于实现目标。


动画

动画可以简单地启用并改善微交互。他们的存在可能不会被注意到,但是缺席给每个人造成了损失。它们就像胶水一样,可以帮助设计师使最简单的过程变得有趣和令人上瘾。但是要非常小心,因为它们意在吸引用户,而不会使他们分心或沮丧。延迟处理或在网站中引入新样式可能会引起混乱。


当前系统状态

必须使用户了解网站或应用程序上当前发生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通知用户,他们将很生气并关闭网站或应用程序。微交互使用户可以准确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完成该过程需要多长时间等。即使失败消息也很幽默,但有效地保持了用户的信任。


使教程变得有趣

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求信息。借助微交互功能的教程通过简化和突出显示基本功能和重要控件以方便用户理解,从而指导用户进行应用程序的工作。


号召性用语

微交互实质上是在推动用户与应用程序或网站进行交互。号召性用语给用户带来了成就感,也给用户行为灌输了同理心,使用户与CTA互动的最佳方法是使CTA吸引用户的兴趣。


动画按钮

通过让用户知道他们通过您的应用程序或网站的方式,它们起到了信息管理器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颜色、形状、特殊效果、动画、位置和纹理,以使用户体验自然而顺畅。


滑动手势

通过使用手势隐藏一些动作项,这些类型的交互可用于节省移动设备上的空间。例如,您可以看到向左滑动将删除电子邮件,向右滑动将存档电子邮件。同样,在锁定屏幕上取消/清除通知。

快速操作

一个简单的快速动作示例就是,当您点击并按住应用程序图标时,在Apple设备上进行3D触摸,它将为您提供用户最常使用的上下文动作项。这样可以节省点击次数和时间。例如,Instagram会呈现诸如相机、新帖、活动等动作。


交流信息

这些类型的交互会分解复杂的信息,并使用视觉,动画将信息轻松传达给消费者。一个完美的例子是解释信用卡上的利息费用。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Apple Card通过使用圆形互动动画来告知用户和最高费用,再次赢得了客户。


互动参与

有时,您希望用户通过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方式来与界面进行交互。这种令人惊讶的结合动作会更加产生更强大的影响。Robinhood App最近发布了一张借记卡,其候补名单超过一百万。要在候补名单中上移您的位置,用户可以转到其应用并点击该卡(最多60次)。这是使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的一种有趣方式。

提供反馈

在用户触发某些内容或输入某些内容之后,Motion可以有效地用于向用户发送反馈。错误状态和成功状态就是这些示例,下面是移动应用程序正确和不正确密码输入的示例。

向用户介绍界面

每当启动具有精美功能的新产品或应用程序时,如果用户发现它太难理解,它终将失败。因此,在此类情况下,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微交互来向用户介绍功能。例如,N26 Fintech App使用动画来演示用户如何将钱从一个储蓄桶转移到另一个。


引起用户的注意

当移动屏幕上的大部分空间都充满信息时,很难突出显示我们希望用户注意到的特定功能。通过使用动画和过渡效果,微交互可以在为用户带来愉悦感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Slack上,在您开始键入之前,发送按钮变灰,一旦开始键入,它将变为蓝色,向用户指示这是号召性用语按钮。


使加载屏幕有趣

大多数加载屏幕都很无聊,但是微交互和动画可以将它们变成非常有趣的东西。每当加载或设置过程中有等待时间时,Google都会利用此空间为其用户创造出色的直观体验。这是一个例子:


我们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即时满足。在更大的事物方案中,忽略微交互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但不可否认微交互对于保持用户对产品的兴趣和好奇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说细节就是魔鬼。小小的体验和设计功能(例如在屏幕之间切换或突出显示功能或弹出新通知)可以在增强用户体验方面产生巨大差异。


五.如何设计微互动?

进行微交互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可以尝试新的设计解决方案并寻找使用户感到惊讶的新方法。但是为此,您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 把自己放在用户的角度考度,并使用所有您要弄清楚他们如何使用您的应用程序。

  • 创建功能动画。不仅具有美学效果而且能够增强用户体验的动画。

  • 让用户保持愉悦。用户使用该应用程序时的感受是其不断使用该应用程序的原因。如果用户喜欢并感到愉快,他将再次使用产品。

  • 不要打扰到用户。过多的动画会对用户产生相反的影响。令人讨厌的用户使他们远离您的应用程序。

  • 使用人类语言和非技术性语言。有趣的文案可能会让用户暂时忘却应用程序中空白页面的沮丧。


六.设计微互动的工具

那么,设计人员应该熟悉哪些原型制作工具?那里有很多工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哪种工具最适合特定的微交互任务。根据我个人设计这些元素的经验,以下是我的建议。

如果你熟悉编码:

  • 手机:Xcode,Android Studio

  • 手机或网页:Framer

  • 网页:CSS动画

如果要创建更详细的交互:

  • Principle,Adobe CC,origami Studio和Protopie

如果要创建详细的交互+动画:

  • After Effects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ZZiUP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十年知乎,一体两面

雪涛

作为一个知名的问答社区,知乎已经走过了十年。面对十年间不断变化的用户习惯和互联网环境,知乎都做出了哪些改变?未来,知乎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本文作者从用户构成、内容形态和商业模式各个方面,对知乎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转眼,知乎已经十年了。

2010 年,新浪、腾讯、网易、搜狐都在搞微博,展开抢人大战。当时微博客的形式已经被国外老师 Twitter 证明了成功,而问答类网站的原型 Quora 和 Formspring 才刚蹒跚起步,前途未卜。

很快,新浪微博就带着“围观改变中国”的光环出了圈,但人们真正认识到知乎的威力,还要等上几年。现在,知乎积累了近 4400 万个问题和 2.4 亿个回答,成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原创内容策源地之一。

十年间,中国从 PC 互联网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产业蓬勃兴起,网络前所未见地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知乎积累的海量内容,加上每天源源不断生成的新内容,深度参与塑造了中国网民的眼界和思想。

2011 年 4 月 7 日,开站不到 5 个月,社长成为知乎第 6332 位用户。作为一个知乎深度老用户,社长愿意用“两个知乎”来形容自己观察到的知乎十年。

从用户构成、内容形态和商业模式各个方面,我们都能看到相对着存在的“两个知乎”。它们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知乎精彩纷呈的景象。

01 知乎的用户

1.“精英用户”vs 普通读者

2013 年,社长写过一篇《知乎:为“精英用户”服务》,这是航通社最早对知乎的观察文章。知乎符合所谓“二八定律”,创作者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看客。

根据知乎官方数据,在冷启动的 40 天里,知乎 200 位原始用户创造了 8000 个问题和 2 万个回答,早期邀请注册的用户都有很高的分享欲望和出品质量。所以,为当时还不多的创作者做“私人定制”的服务,成为知乎催化优质内容的选择。

当知乎开放注册之后,原来的“精英用户”可能感觉到知乎的变化,并且不一定适应。有一些人退出,但更多的人进入。

如今的知乎给每个用户都提供了开放易用的创作辅助和数据统计工具,通过想法、专栏、视频等多样形态降低分享门槛,让任何有志耕耘内容,或只想简单分享的人,都能够找到其中的乐趣。算法的进化,也让人们收到的信息流总体上日趋精准。

2. 规则破坏者 vs 秩序维护者

在知乎,有些人出言不逊,大肆骚扰,降低了他人的浏览体验;另一些人从事虚假营销、诈骗等活动,有的已经构成违法犯罪。在其它平台,总有人盗用知乎站内原创内容,转换为视频等其它形式,造成盗版比原版还火,也让创作者们深受困扰。

近年来,知乎不断加大用算法和人工混合处理违规的力度。在中文互联网当中,知乎是最早实现对所谓“阴阳怪气”的不友善言论识别的平台之一,其他平台的互动信息审核很难到如此细的颗粒度。热烈且长尾的评论互动是知乎的重要特色,激励了很多创作者将知乎作为原发平台。

同时,知乎也加大了版权保护的力度,如起诉微博营销号“知乎大神”胜诉等;并主动切入视频领域,让图文作者可以更主动地分享短视频红利。

3. 付费会员 vs 免费用户

知乎对直接付费购买内容的商业模式一直寄予厚望,前后走过付费咨询,音频内容,卖课程等几条路线。经过一阵探索,小说、图书、文字专辑售卖等最终脱颖而出。综合了纸书电子版、纯网络出版、私家课等资源的全包式“盐选会员”,已经成为创作者获取回报的一个重要来源。

2019 年起,知乎将站内优秀网文作品放上会员平台。知乎网文作者出现了月收入超 10 万、单本收入超 60 万的销售记录,那些“刚编的故事”再也不能被等闲视之。

为了推广优质的付费内容,知乎在众多问题下将可能切题的付费内容,以“故事档案局”等官方账号推送,嵌入到回答流当中。在评论区下面,不乏“我就是为看这个而开了会员”的声音。除此之外,原先免费的内容都没有被付费墙挡住,包括原有的海量长尾答案,免费用户的体验也得到了尊重。

02 知乎的内容

1. 非虚构严肃内容 vs “如何评价”和故事

知乎早期的邀请注册制,令它以专业人士的独到分析、独家资源和亲身经历而著称。“认真你就赢了”是当时知乎的流行语。

但在开放注册之后,新用户可能会“水”回答,“抖机灵”也同样获得读者欢迎。一些曾经坚持的编辑规范如“直角引号”,也逐渐变得不那么严格要求,纯粹写作虚构内容的人也在知乎上活跃起来。

知乎决定让喜欢每种不同内容的人,都通过算法推荐而各得其所。针对虚构内容,知乎推出了作者声明功能,同时通过会员付费实现优秀故事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仍然愿意坚持“认真”的人,知乎提供“亲自答”标签、学历及工作经验认证,由资深用户发放“专业”标签等方式,且同样辅以内容商业化的激励。

2. 长尾、长保质期内容 vs 即时热搜内容

人们惊叹于知乎居然已经十周年了,也同样对知乎上的“神预言”问答惊叹不已。

2011 年十大热议问题中,足球、晚睡习惯、金庸小说等问题,直到现在依然吸引着大量读者前来“瞻仰”。在 2011 年底一个推荐购买比特币的回答,累积至今获得 4.2 万个赞同。像这样的“预言家”在知乎上还有很多。他们就当时当地的情况写下的内容,可能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始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知乎,每次有热点事件发生时,很容易在知乎找到事件亲历者、行业内人士、专家学者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和解读,这些信息“养活”了包括航通社在内的不少“自媒体”。知乎热榜成为百度搜索指数、微博热搜、微信指数等等之外,又一个衡量中国舆论场的风向标。

跟保质期长的沉淀内容相比,即时热搜并非“速朽”,而是对“新闻是历史的底稿”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3. 专业 UPGC 视频 vs 自动生成视频

知乎切入视频的决心不可谓不大,方式也多种多样,从单独的视频制作工具,到首页为视频开辟独立版块,再到问题页将视频回答单独列出。可以说,有视频创造力的人士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

知乎也推出了一系列以视频为载体的 PGC 节目,如《职人介绍所》,也有郎朗钢琴课等付费视频课程。不过近期最值得一提的,还是知乎推出的将文字答案一键转视频的功能。这方便了非常多的文字创作者。

任何一种内容形态,恐怕都是最适合该形态的创作者才能玩转。在社长的印象中,很多文字创作者(含本人)是比较内向的,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将思路组织出来。而视频更需要外向开朗和具备亲和力的面孔,甚至可以说是对年轻人更友好的。

此外,对长期习惯于文字创作的人来说,视频制作也有一定难度。随着知乎的自动化工具上线,视频的产能将会提升,也可以打击一些将优秀文字内容掐头去尾,再搬运到其他视频平台上的人。

03 知乎的商业模式

1. 谨慎看待商业化 vs 商业化顺势而为

早期的知乎以专业回答著称,读者对于回答与商业内容相结合很难接受,会说这样的答主是“恰饭”。当时,答主只能通过“赞赏”等有限的渠道获得微不足道的收入。这使得知乎虽然拥有日益显著的流量,商业变现能力却长期被外界质疑。

不能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的话,一家商业公司是无法持续经营下去的。好在,随着知乎的用户基数扩大,更多人有机会摆脱单纯读者的身份,自己也成为创作者,体会到答案被人认同的快乐。此时,更多的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近一两年来,特别是 2019 年知乎完成 4.5 亿美元 F 轮融资之后,人们对知乎阔步走向商业化已经习惯,而知乎的探索也终于有了收获,开始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路线。

2. 软性植入 vs 好物推荐

很多人信赖知乎一些领域的专业答主,当他们在回答推荐自己信得过的商品时,也会带来跟随购买的效应。不过,由于早期知乎风气使然,如果答主获得品牌赞助进行推荐时,哪怕真的有推荐的充分理由,也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免被人发现。

2020 年 1 月,知乎“好物推荐”功能全量开放,这同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知乎回答看到商品后,不能及时跳转到购买链接,导致决策链条断开;二是答主推荐商品后往往需要读者自行搜索,其中可能弄错关键字或被相近的冒牌误导。更重要的是,它给部分专业答主带来的收益是清晰可见的。

2020 年双 11 期间,知乎“好物推荐”带货内容阅读量突破 8 亿;GMV 相比 618 翻倍,订单量提升 113%。“蓝大仙人”是最经常被提到的“好物推荐”受益者,他专攻的智能电视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专业门槛,客单价高,销量及咨询需求长期稳定。他的一篇测评文章 GMV 超过 5000 万。

3. 大 V 自发接单 vs 品牌、平台、创作者联动

知乎商业化逐步走向正轨还带来另一个原本未曾设想的改变,就是品牌在知乎有了更多的露出、更真诚的声音和总体上更正面的形象。

知乎首先为品牌方提供了机构认证、品牌提问等能力,让品牌在知乎保持“人格化”运营,提升亲和力,与用户建立互信。而品牌也可以通过平台邀约相关领域优秀回答者,推荐产品,讲述原理或历史故事,以及做出客观评价。

此前,品牌如有此需求,只能绕过平台联系头部资源或 MCN,效率低下也很容易“翻车”。2020 年,知乎将对企业的内容服务打包成“知+”方案,由平台牵头,精准对接热度话题与优秀创作者,盘活存量 UGC 内容,全面激活创作能力。

目前,社长就可以在知乎的创作中心开启“知+自选”内容创作,挑选品牌任务当中自己觉得能写好的,比较切题的来写作。这种“人找品牌”加上以前就有的“品牌找人”,实现了比以往“盲人摸象”式配对更为精准的供需匹配。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形式的品牌赞助内容,在写作时依然要严格遵守知乎社区规范,也要经历读者的考验与事实核查,关乎作者苦心经营的公信力。

04 结论

十年来,知乎的形象和角色不断变化,从一个小众又带点“曲高和寡”的讨论社区,过渡为繁荣而包罗万象的虚拟城邦,以及为人们提供实际帮助的解忧杂货铺。现在,知乎保持着中文互联网最大的原创内容策源地之一的地位,是中国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十年,有很多的殊途同归。移动互联网和 PC 互联网逐渐融合,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鸿沟被填平,科技企业从创新颠覆的光环中走出,向商业的本质逻辑回归。在知乎,作者与读者、知识与故事、内容与商业本是一体两面。十年之后蓦然回首,“两个知乎”合二为一。

正所谓“内容即商业,商业即内容”。知乎十年积累的长尾内容是它最宝贵的资源,最终知乎的商业化道路,也从外围探索收敛回归到内容本身。海量的内容、良性的互动和进入正循环的商业模式,正在为知乎开启下一个十年。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航通社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