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韭菜防割指南】设计师怎么玩概念

纯纯

大家可以观察到做交互设计或者用户研究经常会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应用成熟的理论模型甚至建立模型、去“玩概念”,但可惜的是咱这一行大多数设计师都没有这样的教育背景,就算是所谓的“大厂公众号出品”,也难免会有思虑不周的时候(对,我说的就是ISUX那篇熵减思维)。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的这个越来越卷的行业形势,也的确在不断地要求交互设计师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往更系统化、更结构化的方向去走。虽然我经常说我不是一个喜欢玩概念的人,我也非常不鼓励不推荐大家一点小破事就上纲上线去整模型做PPT,但客观来讲,学会玩概念是交互设计师的一个高阶能力,是思维逻辑的技能化体现。

那么,如何能够合理地、有理有据地玩概念?什么情况下需要我们去玩概念?本篇文章将解决你的这方面疑惑。

啥是理论,啥是模型

社会学教科书会告诉你:“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但咱们不用这么文绉绉,简单来讲理论就是抽象地、高度概括地解释一些在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说你是一个猫奴,在和你的猫朝夕相处之后,你觉得养猫好像有助于你的身心健康,于是你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小猫可爱度”,这个“小猫可爱度”受三个因素影响:猫的毛色、猫的眼睛大小、猫的性格,并且假设小猫可爱度越高,对人的心理健康正面影响越大。那也可以说你就创建了一个理论叫“小猫可爱论”。

而什么是“模型”呢?这个问题比较难说明,咱不搞学术研究也没有必要展开来讲。这个词汇和“理论”有一定的重叠,但一般我们在工作中讲“模型”时,往往指的是构成某个概念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测量方式。比如我们设计师酷爱搞的体验度量,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模型的建设。

图片来源: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285d9360000000021034b22?share_from_user_hidden=true&xhsshare=WeixinSession&appuid=5bcbe6f0f8462700015da647&apptime=1654249488

应用理论,提出模型

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两种最基本的思路:归纳和演绎。前者是自下而上的、由具体现象抽象形成理论假设,后者是自上而下的、由抽象理论具像化到个例。

比如我们刚才的“小猫可爱论”,就是基于日常的观察抽象得出的结论,使用的是归纳的方法。而假如现在已经有一个成熟理论,叫做”地球猫猫论“,它发现猫对于人类社会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基于“地球猫猫论”的已知研究结论,我们着重去关注猫咪外观造型对人身心的影响,猜测外观越可爱的猫猫可能对人心理的正面影响越大。那么这就是使用了演绎的方法来推导假设。


当我们应用一个模型或理论时,就是在基于这个抽象的理论做演绎推导。我们期待这个理论能够对我们的设计问题作出解释、对设计方案给出指导方向,这是最最重要的。有很多刚入行的设计师容易被一些花里胡哨的文章晃了眼睛,误以为做设计和写八股文似的,非要在具体设计之前拽一些大词、拉出来一些貌似很厉害很科学的高深理论才能体现自己的逻辑性,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使用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当前面对的问题、它对于问题解决是不是不可或缺,这才是衡量设计师思维能力的标准。


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的问题非常聚焦、非常情景化的时候,单纯靠演绎推导就没有办法支持了。比如B端设计的领域差异都特大,有人设计仓库货架动线,有人设计钻井钻头。这些千奇百怪的场景都有各自特性的问题,不是拿出来一个尼尔森的可用性十原则就能尽数解释的。因此为了提炼出整个业务的运行方式、为了表现出当下设计发力点,或者为了拆解影响体验的构成要素,就需要进行观察和归纳,从而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本篇不打算展开,下次一定吧。

什么理论是好理论

咱们做设计对理论的要求其实很低。以下两点是我觉得重要、最基础的:


1.贴合设计问题

在我的其他文章里里提过,理论它有理论层次和对应的解释范围,只有理论贴合设计问题,才能完美地解答设计问题。不是说名气越大的理论就越好用,也几乎不存在从鸡毛蒜皮到家国大事都能完美解释的理论。

比如有些互联网从业者很喜欢拿“人是贪婪的”说事,只要讲个啥和促销/转化沾点边的事情,就必要讲“因为人性是贪婪的,所以我们这里要这样……”,先不提这个“人性贪婪论”它能不能证伪、是不是科学,它首先是在讲人类、人的本性这个层面的事情。你怎么就知道这个用户在用你这个软件的时候,他贪婪的人性就会占领理智的上风呢?可能他本性是贪婪,但他在使用你这款软件的时候,更多地受软件好不好用、折扣看起来真实不真实、像不像诈骗这些因素影响。就算他贪婪,他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看见个金币/红包就去点。这就是“理论”和研究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如何叫理论贴合问题?我今天准备拿一篇google发在USENIX Security 21年的会议文章来介绍,这篇文章叫“嘘,安静!减少在chrome浏览器中的非必要信息提示”(“Shhh...be quiet!” Reducing the Unwanted Interruptions of Notification Permission Prompts on Chrome),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Google research上下载到PDF,链接:https://research.google/pubs/pub49767/

各位在用Chrome浏览器(桌面端或安卓端)的时候,应该都见过这个通知提示。当网站准备给你弹窗的时候,chrome会弹出来一个这样的非模态小提示窗口(学名叫prompt)询问你是否愿意被弹窗,假如你无视这个弹窗、没做出任何表示,那么下次你进入这个页面时还会再弹。


但这个提示窗口对体验有没有影响呢?是不是会很烦人?怎么样能迭代这个窗口的样式和生效逻辑,从而减少对用户的打断,提升用户体验呢?——这篇文章就研究这个。

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芝麻大点的问题,恐怕在座各位做需求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都懒得写设计分析。也因此,如此微观的研究问题,就应该搭配微观的、着眼于用户具体行为的理论。


这个项目要研究的是三个主题:权限控制、弹窗提醒和打断、移动端和PC端差异,所以它首先引用了心理学和人机交互交叉领域的期刊上最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之前的研究发现,在PC或移动端场景下当用户在完成主任务时被打断会非常焦虑、难受,此时对用户进行触达也没什么效果,而当用户在任务之间的间隙被打断时则没那么难受,触达有效程度也会提升。

这些研究通过实验的形式去探讨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打断、工作流、心理感受或工作表现。非常微观、简单,甚至可能无法形成一个我们普遍理解的、带名字的“理论”。但它们非常贴合这个研究的主题,基于这些研究结论可以合理地推导出这篇文章的后续设计策略:针对不同场景、任务,做差异化的权限触达体系——这不比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往自己的设计上生搬硬套强多了。



2.对设计有指导

咱们做设计不是做纯粹研究,最终所有的研究和推理,都要落到对设计行为的指导性上。不要一通分析猛如虎,最后得不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只能得到解释性的结论,而无法对未来行为做出建议。

在这里我们又要请出ISUX的新文章做例子:

「互动仪式」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曼,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大到特殊节日举行的大型庆典,小到定期的家庭聚会、公司团建等活动)。这类活动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参与感及群体生活的团结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互动仪式」理论给出了一个分析社会活动的理论模型,帮助我们具体观察群体活动的现象,观察群体从聚集到产生情感符号的整体过程。那么如何将「互动仪式链」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设计方法?
——
ISUX设计,公众号:腾讯ISUX 互动仪式链 | 直播情感化互动体验设计 

这篇文章用一个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互动仪式链”来解释腾讯的直播场景的产品服务链条。文章本身是很规范的,使用“互动仪式链”来解释直播也很符合这个理论的解释范围。


但是,“互动仪式链”更偏向于解释一个现象的成因。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是一个传播学的学者,你老板让你去解释为什么直播间那么火爆、里面的观众那么多那么活跃、他们为啥要组成家族要打榜,你用“互动仪式链”来解释,这很合理。但现在我们是设计师,我们要解答的问题不仅是直播间作为社会现象为什么会火,而是腾讯直播之后直播要往哪里发展?我们要做哪些具体的设计动作来增强这个群体之间的共鸣?从这个图里面是看不出来的,太抽象了。

当然本文是很希望读者相信腾讯直播的产品搭建是基于理论有理有据地去构建的,比如下面这个图就是“「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引申出的设计方法”,但是话说,我觉得非常有以果推因的嫌疑,难道没有“互动仪式链”,腾讯直播会不搞粉丝团/家族,会不办主题赛事?假如这些产品动作都是我们已知的或者行业常规的,那贴上一个「互动仪式链」的皮,对设计的帮助和指导就很小了。

当然,ISUX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写这种文章,但咱自己做作品集的时候还是要心里有数,注意你采纳的、特意提到的所有理论都要和最终的设计手段有紧密的因果推导关系。

从哪里弄到好理论


那话说回来,我们能从哪里获得这些和人机交互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我建议大家多关注人机交互本领域的期刊,或者和心理学相关的期刊/会议。比如google这篇文章援引的CHI,就是人机交互领域下最知名的、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HCI(人机交互)领域下的前10期刊排名如下:

地址: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top_venues&hl=en&vq=eng_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除了CHI和上述排名的期刊之外,我们还可以关注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旗下的其他相关会议和期刊。比如google的这篇论文就援引了另一个会议MOBILEHCI的文章。最后,除了人机交互领域,我们也可以多去关注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的交叉期刊,比如本篇引用的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其他和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可以从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数据库中检索。


ACM协会:https://dl.acm.org/journals

APA协会:https://psycnet.apa.org/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白话说交互    来源:站酷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设计的概念

分享达人

什么是设计?如何定义设计?

设计概论的系列文章是从新设计概论与应用的课程中分裂出来的,整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了100多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史等书籍的知识,属于非常专业知识。设计概论作为设计的最深层的知识,不应该只应用于考研与学术研究,我个人很希望把这些研究型知识作为应用型知识的参考。


如果问设计师设计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设计只注重表面形式与风格,就无法产出有深度的作品。每天都在看流行风格与设计趋势,而不探究和挖掘设计的本质相关的知识,设计思维就会被形式所困,风格所限。



目录


1. 第一个故事(电话机)

2. 第二个故事(瓦西里椅)

3. 设计的萌芽

4. 思维延伸(快速过稿)

5. 再延伸(自我思维)

6. 语言与语源




第一个故事


在理解设计的概念之前,我们先讲两个关于设计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在1876年3月,亚历山大·贝尔申请了电话的专利,早期的电话是壁装式的,是装在墙壁的,上面的两个铃铛起到来电提醒的作用,下面是听筒和话筒;贝尔申请完专利后,同年他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1年以后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从此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3/3-1922年8月2日 


过了61(1937年),美国艺术设计师亨利 · 德雷夫斯,为贝尔公司设计的以塑料为材料的电话机,如下图所示,别看它表面很光滑像金属,其实它的外壳是塑料材质;

undefined

塑料材质电话机  型号Model 302


金属材质的电话机长这样,观察细节它有拨号盘是用黄铜做的,外壳就是金属的;以塑料材质的电话机迅速代替了以金属为材料的电话机,塑料的成本低,做工工艺要求更低,就这样,塑料材质的电话机迅速风靡全球,影响至世界;

金属材质电话机  贝尔电话MFG公司


那我们纵观电话的发展来看,电话一直不断的进行创新,如金属材质变为塑料材质,座机变为手持电话,还有诺基亚经典手机3210和苹果Iphone12智能手机的出现,都是在满足人们的诸多需求;直到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手机后,现代智能电话不仅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信设施,也成为了人们娱乐和工作的智能工具。

 史蒂夫·乔布斯



这里我们就要思考一下!

为什么要不断进行电话改进?

进行的创新与创造?

 

  


第二个故事


我们坐过的或者见过的钢管椅,如图所示比较现代化的椅子,这种椅子就是用钢管作为骨架的椅子,它的原型,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是由包豪斯设计师马塞尔 · 布鲁耶设计的,也就是他做的这个椅子。

马塞尔·布鲁耶与瓦西里椅


椅子尺寸是79×79×79厘米,最大高度42厘米;背靠与座面采用皮革、帆布材料,1925年生产,他的设计灵感来自阿德勒自行车的把手,这里有点抽象,我们找一个实际例子进行对比,大图就是阿德勒自行车,自行车把手和椅子外形很像吧。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抽象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就把这椅子命名为“瓦西里”椅。

现代钢管椅的设计是瓦西里椅的延伸

 

讲完故事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电话机由金属材料改为塑料材料,改良的意义在于要满足当下的需求进行的创新与制造;而瓦西里椅不管是以阿德勒为原型进行设计,还是现代椅子以它为原型进行设计,设计的特性都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创造。电话机和椅子的创新都意味着“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也是设计本身的概念。

 



设计的萌芽


上面讲的两个故事因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其实这里用“设计的萌芽”来解释这个概念似乎更合理。


设计的萌芽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当时人类对一些天然的石块(玛瑙和石英岩等)进行石器的打制(通过敲打的方法进行工具的制造),打制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间接打法,石器的制作是通过对各种石头的敲打制成的。

旧石器时代特点 - 打制石器


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利用骨头、石头和木头等材料,通过磨制的方法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石器。后来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为尝试,做出了手工艺美术代表——陶器。

新石器时代特点 -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满足物质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需要。作品有陶鹰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漩涡纹罐、弧边三角纹彩陶盆等,石器时代也意味着设计活动的产生。

陶鹰鼎 -代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以及人类开始使用工具¹利用工具²进行艺术创造活动³ ,新的思维不断发展和形成,就意味着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


注解¹²:磨制的石器、陶器、畜牧业、手工业和原始农业这些新时期石器的根本标志的出现,就足以说明人类开始更有效地使用工具和利用工具。


注解³ :设计活动是依存于最早的艺术活动中的,也可以直接说设计源于艺术;但艺术的起源一直都是斯芬克斯之谜;而我只能通过格罗塞的著作《艺术的起源》中寻找一些信息。


第三章 - 原始民族 开头写到“艺术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

第四章 - 艺术 章节中写道“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假使我们拿它当作个人的现象,就立刻会不能了解它原来的性质个意义;是不可以理解,孤芳自赏的各类艺术形态均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呢,这个还挺值得探究的。

 

 

思维延伸


我们确定了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后,根据“两个故事”和“设计的萌芽”进行理性的推断,就可以得出设计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和造物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


狭义角度去理解,设计就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以人为本,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去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进而产生功能价值审美价值

 

我们只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和设计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是拿来思考拿来使用的,所以这里就要利用“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个核心概念,看它能引发什么新的思考,能得哪些相应的体现。


首先要考虑的是 “为什么不能快速过稿” 的问题,设计师是设计思维,客户是战略思维,设计思维考虑的是设计的审美与功能的问题,战略思维考虑的是成本控制,转化率,市场渗透,品牌统一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设计师与客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不同就会产生摩擦与碰撞,造成意见和观念不一致的结果。所以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影响了设计,影响了设计的形成。


当设计思维与战略思维不同频,不同步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矛盾与分歧,互相不理解,互相不配合,甚至各自强行给对方灌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认知,最后完全由客户来指导设计师做设计,进而破坏了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相反,让两种思维同频,设计师理解客户,客户理解设计师,出来的稿子就能更准确,更能符合实际的客户需求与市场需求,最终就可以实现快速过稿。怎么让思维同频,快速的建立起互相理解的过程呢,这里是有方法的。


客户理解设计师的方法是,设计师通过阐述自身的设计理念来让客户更有代入性的去理解你的设计目的。设计师理解客户的方法,是通过较为客观的研究与分析,来更深入的理解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掌握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从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适合客户并满足需求的设计。


一手资料有两个维度的考量,分别是调研方法研究和图文影像资料的研究,调研方法研究里面包含几种研究方法,分别是对人,事,物,环境的观察、直接沟通、客观分析、角色互换、采访(电话/微信/邮件)、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民族调查研究(社会性),内容比较多就不讲了..



调研方法研究(研究方法)

客观分析采访(电话/微信/邮件)

问卷调查
小组讨论

民族调查研究(社会性)


图文影像资料研究(资料收集)

自媒体 / 小视频

宣传片

图片资料

现场拍摄

文档资料

录音

音频资料

草图和绘画

H5小程序

 


再延伸


如果说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那我们设计师的自我思维就直接影响了设计的形成。如我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设计师,自我思维是封闭的,那又怎么能做出包罗万象的设计形式呢!


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又怎么能设计出有层次,有高度的作品呢!正如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C.S路易斯)说过:你的所见所闻决定于你所站的位置以及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自我思维越完善,知识储备越丰富,看待设计的角度就会变得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会更多。

 

思维知识可以扩展延伸出“自我思维”“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思维态度”“兴趣点与好奇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认识”等!


思维知识延伸(基于设计的概念)

自我思维 - 心理学家日莫曼(B.JZimmerman)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自我思维和自我监控结构;

自我控制 - 自我检查和分析 / 主动纠正偏差 / 及时反馈信息

自我认识 - 自我观察 / 自我图式 / 自我概念 / 自我评价

思维态度 - 心理结构三大因素(认知因素 / 情感因素 / 意向因素),态度的特性(社会性 / 针对性 / 协调性 / 稳定性 / 潜在性),态度的功能(对社会性的判断 / 忍耐力 / 工作效率),态度的形成(欲望 / 知识 / 个体经验),态度的改变(顺从阶段 / 同化阶段 / 内化阶段)..

兴趣点与好奇心- 通过寻找兴趣点与激发好奇心的方式来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 内驱力与外驱力

内驱力 - 缺少兴趣的诱因,就会造成工作不饱的自身问题。对所做的工作没兴趣就不会觉得满足,对设计知识缺少探索心理,不会唤醒你自身的紧张状态,是缺乏内部驱动力的表现。

外驱力 - 缺少好奇心的诱因,就会造成工作不饱和的环境问题。每天你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做着类似的视觉效果,处理类似的业务需求,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把你对设计和其他知识的好奇心给磨灭掉,是缺乏外部驱动力的表现。

 


语源与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中找到最早描述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就能更好的去理解设计,并能通过更客观的角度去理解设计的概念与定义。

undefined

在希腊语言体系中,希腊语Tekhné(τέχνη)是“艺术”的意思,这个词也有“技术”和“技艺”的意思。

undefined

古希腊人理解的“艺术”涵盖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音乐,绘画,雕塑,手工业,农业,医药,烹饪等。在古希腊人眼里,艺术(审美性)与技术(功能性)是不同的且又不能独立和分离的活动。



其余内容就是课程的知识了!

语源的源头

英语体系中对Design的定义

Design的名词释义

Deisgn的动词释义

Design的语义

考研知识梳理

..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罗耀_系列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