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端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雪涛

前言

对于一直做 C 端产品设计的同学来说,面对复杂又陌生的 B 端业务,难免会有些头“秃”,设计师该如何应对?或者说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项目?并挖掘和发挥设计价值?B 端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业务门槛和业务深度,对于设计师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根据自己的这一年的 B 端工作经历,总结了一些设计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希望会对处在这个领域感到迷茫的设计师有所指引和帮助。

B 端产品业务目的明确,业务逻辑和场景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对设计师的要求更高,要更清晰理解 B 端业务,下面是我转 B 端产品设计时的一些思路:

转变自己角色定位

针对之前一直做 C 端的我来说转战到 B 端业务,也面临着两个端的设计反差,B C 端的商业属性、产品定位、用户人群、视觉呈现、业务逻辑/流程都不尽相同,这将是一场知识迁移的过程。

需要转变自己之前的整个设计思路和角色定位,从之前被动接需求做图,只做执行输出设计稿,转被动为主动。也深知设计和产品的配合就是互相成就,互相补位。面对之前不太熟悉的 B 端那些较为复杂的业务场景和逻辑,尽量让自己在和产品需求对接时,提前介入,思维前置,全链路思考主动提出对产品的一些想法,难点或疑惑点都可以,也可以帮助自己梳理需求,了解从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求背后其核心是达到什么用途与目的,也想办法去收集来自用户、业务方的反馈,或主动去进行竞品调研,用户调研,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会更容易挖掘出需求的突破点,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更有价值的驱动点,为业务赋能。不再只做被动接受的工具人,也会要求自己去做“项目推动型设计师”,尽量让自己全链路的参与其中,在每个环节寻找可挖掘和贡献的价值点。

大厂出品!帮你快速掌握B端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大厂出品!帮你快速掌握B端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系统学习业务相关知识

转变了自己的定位后,由于自己负责的 B 端项目,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业务,很多业务场景无法使用设计 C 端产品时的同理心来对待,又有较高的业务门槛和业务深度的,首先我认真系统的学习业务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了解自己手里的设计工作的业务细节,和产研团队多方面沟通产品的需求,弄清每个步骤的业务逻辑,不懂可以多问多学,在产品评审需求的环节,一定要将业务逻辑理解透彻再考虑应该如何进行设计实现。要问问为什么业务流程是这样,每一个页面的跳转每一个功能的用途以及业务含义是什么等等,多出几版样式进行探讨最优方案。

大厂出品!帮你快速掌握B端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分析洞察产品业务场景

设计工作的开展前,首先需要分析产品的背景是什么,要做什么,要提供用户什么服务?调研分析一下它的竞品状况是怎样的?现在是什么发展阶段(一般 b 端的产品竞品是极少的),不管是网上查找还是书籍搜寻了解一些行业内的资料,也可以找一些间接竞品吸取灵感。了解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有哪些(用户画像)?不同角色的用户会有哪些权限?以及分析业务存在哪些重要的流程,背后设计的意图和产生的价值是什么,要解决用户或业务上的哪些痛点。进行了初步的业务分析以后,大致分析下使用场景,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对产品本身和行业本身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大厂出品!帮你快速掌握B端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设计执行&落地策略

B 端产品的逻辑较为复杂,在交互及体验上的要求也要更为谨慎。所以设计上需要更加克制和理性,B 端产品虽然视觉上交互上的整体要求没有 C 端那么高,但是需要做到每一个功能点能够清晰明确的展示,并且让用户知道每个功能按钮或页面的使用意图。避免功能堆砌关系混乱。

在产品设计之初,需要全面考虑,把握产品设计的大方向与业务发展的一致,同步搭建页面通用的设计框架,统一的视觉设计语言,通用的组件的规范,可快速复用提效设计,即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梳理产品逻辑及交互方式和功能的视觉表现上。也要时刻与产研团队保持沟通,从技术和设计层面综合考虑,哪种视觉呈现方式更合理,哪种方式更提效更稳定,支持的场景更全面…确保当前产品方案可行性。全面打造产品体验的一致性,实现有序、统一的操作体验,总之核心重点:界面清晰易懂,用户的操作门槛低,能够快速的使用产品,高效、专注完成任务。

复盘结果定期总结经验

项目上线后,及时复盘总结也尤为重要,这也是我接下来要重点去做的事情,可以通过回顾和思考,来归纳分析自己做的成功与不足的地方,把那些对后续有帮助的、复用性高的经验加以总结,沉淀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复盘是设计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也可以赋能团队为团队提效,提升自己的价值。

大厂出品!帮你快速掌握B端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写在结尾

啰嗦说了这么多,比较细碎,不乏逻辑凌乱的片段,但也算自己对 B 端设计的一些想法吧~B 端产品承载的信息和逻辑比较复杂一些,所以需要对功能层级的划分呈现多考虑一点,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多站在企业用户的角度去考虑,使任务能够精准化触达,毫不拖泥带水是设计 B 端产品最重要的工作。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58UXD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设计师如何分析需求?

雪涛

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与产品经理对接需求、理解需求,站在交互设计师角度,我想分享如何分析需求,如何解决正确的问题。


关于需求


1、什么是需求:

这里的需求指业务需求,即现状无法满足需要,从而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需求主体未必只有用户,也可能是企业、产品、运营、技术。


2、需求的分类:

需求可以大致分类两大类,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


什么是内部需求?

内部需求即由企业内部发起的,基于企业、产品本身商业(产品、运营)、体验(设计、技术)等层面的诉求而提出的。

产品的需求:由产品侧发起,最为常见,通常基于对产品发展目标、商业目标、竞品动向、行业变化等层面考虑的需求。

运营的需求:由运营侧发起,通常基于运营活动、玩法等层面考虑的需求。

设计的需求:由设计侧发起,通常基于对体验、视觉等层面考虑的需求。

技术的需求:由技术侧发起,通常基于对产品技术体验、性能优化等层面考虑的需求。

领导的需求:由公司上层发起,一般与产品经理发起的需求类似,但有时也可能临时想法。

···


什么是外部需求?

外部需求即所有在企业以外发起的,基于对企业产品的诉求、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提出的。

用户需求:主要来自 C 端产品,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或企业对用户的调研而得出的需求。

客户需求:主要来自 B 端产品,客户对于产品功能、性能等层面考虑的需求。

政策需求:主要来自相关政策法规,通常基于对产品合规性、用户隐私权限等层面进行规范要求而整改的需求。

···


以上列举的是常见的需求类型,可以发现需求类型其实是多样的,设计师对于需求类型的鉴别也需要有一定的认知。


3、产品经理与设计师的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公司中,常见的职能角色主要有:产品经理、交互设计(主要分布在中型、大型互联网公司)、UI 设计、研发、测试。但除了产品经理之外,设计师对于需求分析的了解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上面提到,产品是需求的主要发起者,所以理所应当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量就是需求分析。设计师的工作,最常见的就是对接需求,然后将需求转化为设计。而这个流程中的关键点,就是作为交互、UI 设计师,应该如何正确的分析需求。


有人说,分析需求不是产品经理的事情吗?交互设计师只要会画框架框架不就行了?如果这么想,那是还没有对“分析需求”本身有足够清晰的认知。


如果从用户体验五要素的层面对需求分析进行划分,可以发现:

  • 战略层告诉我们“什么是产品目标、用户需求”

  • 范围层告诉我们“什么方式、内容、功能可以满足需求”

  • 结构层告诉我们“如何分布这些满足需求的内容、功能“

  • 框架层告诉我们”如何设计这些满足需求的界面框架、信息呈现”

  • 表现层告诉我们“如何设计符合产品定位、风格、需求特征的最终展示外观”


结论:

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侧重于从商业维度考虑产品目标,考虑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东西去满足用户需求。

设计师的需求分析:更侧重于基于对产品需求的正确理解,从用户、商业的层面考虑,并采用合适的设计形式来实现。


对齐需求:正确沟通


在体量较小的公司,产品经理会肩负需求分析、交互设计等工作。而在体量较大或者更重视用户体验的公司,设计师则可以更加聚焦于如何权衡商业与用户体验。


这时,摆在产品经理与设计师面前的会有 2 道鸿沟:


1、需求理解的鸿沟:


产品经理是设计师最常见的需求对接者,基本上是产品经理发起需求,设计师执行。这个过程是先后关系,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单向传递的。

当产品经理比较强势时,即使设计师对需求有疑问,也只能当成意见补充,而是否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产品经理决定。这里面的沟通很关键,因为这条鸿沟决定着设计师是否能够正确理解需求背后的本质,理解本质需求就是跨越这条鸿沟的桥梁。

正确的沟通姿势是理解需求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基本定义了整个交互、UI 的设计走向,需求目标会影响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当没有将需求目标透彻理解时,会使思考方式严重受限,比如产品需求是让设计一个弹窗,设计师就原原本本的设计一个弹窗,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弹窗。


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需求?


关注本质

产品输出需求文档的时候,大多会输出初步的交互框架想法或者视觉设计建议,但在需求沟通时,最关键的一点是关注本质需求,避免一开始就陷进具体的需求细节。这里并非说产品提供的方案不好,事实上,有时交互方案与产品提供的方案一致,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目标相对清晰的时候,不需要为了特地设计而设计。

但是,如果沟通需求时,过于关注细节,容易导致看不清需求的本质。所以,当与产品经理沟通时,可以多问问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满足什么需求,然后从交互体验、创意性等角度出发,思考更好的交互方案。


甄别需求

无论是内部需求还是外部需求,一般都会汇总到产品经理,再由产品经理与设计侧以及其他职能同事对接。需求来源多样,特别是用户需求,我们都知道用户表达或反馈的需求未必是用户的真实需求,所以在沟通时,应该甄别哪些需求不合理。设计师有用户体验的立场,站在不同立场上,往往可以发现不同的问题,将问题在需求阶段暴露出来,避免执行过程反复调整。


2、意见冲突的鸿沟:


产品经理与设计师职能不同,所以立场、关注点都会有差别。

首先,我们需要接受产品经理与设计师的意见是一定会产生冲突的,所以不要觉得为什么与产品经理怎么总是意见不合。

其次,站在双方的共同目标都是让产品变得更好的角度,我并不认为意见冲突是不好的,相反,这是在前期基于双方不同立场对于需求本身合理性的充分讨论,达到双方都认同的意见,然后共同将产品做好。


如何跨过产品经理与设计师意见冲突的鸿沟?


理解目标

要看清这个问题,需要回归到产品经理与设计师立场的差异上,设计师习惯性的会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往往需要为体验负责,而产品经理需要考虑更多产品策略方面的问题,有业务的 KPI。

在沟通需求时,双方意见不合主要是关注的目标不一致。这时,设计师不该只从体验好与不好、这么做好不好看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是需要基于用户体验并在理解商业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作为设计师,不能盲目接受需求,更不能盲目拒绝需求。


提前介入

不同企业的产品流程会有一些差异,但大部分是产品需求过了几轮评审之后,流转到设计。此时就算设计师对需求有不同意见且产品也同意调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造成项目延期的风险。

如果条件允许,设计师可以提前介入到需求评审阶段,即在需求评审初期可以表达设计侧对需求的看法,而需求评审可以充分进行需求讨论。此外,某些产品需求(比如要求较多的设计创意发散)可能会强依赖于设计、动画等职能角色参与,提前介入可以在需求前期有充分表达设计观点的机会。


拆解需求:5W1H 法


5W1H 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工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只关注某个细节或者具体的需求方案,而是从顶层开始思考的方式。


大部分人都听过这个方法,但是日常工作中不太知道应该如何使用,个人理解,这个方法在很小的需求方面不太适合。但是在处理比较中型/大型的需求、设计师对需求本身疑惑时、甚至与产品经理意见分歧时,有很大的用处。


原因( Why):

需求的背景是什么,产品在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比如数据差、体验反馈差等。

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是商业需求还是用户需求?

产品所在行业的竞品情况如何,市场趋势如何?

对象( What):

需求的内容是什么,基于需求的背景、目标,产品即将做什么事情?注意不能局限于做某个具体形态的事情,可以尝试描述这件事情如何满足需求。

场景( Where):

什么场景出现这个需求?

需求的最终产物会在什么场景/页面/模块出现?

时间(When):

什么时间节点出现这个需求?

需求的最终产物会在什么时间节点出现?

用户(Who):

产品的用户是谁?这个“谁”不是只某个个体,而是产品的某类典型群体。

用户需求是什么?用户遇到了什问题?可以将用户需求枚举出来,但是需要注意用户需求不一定等于产品需求。

方法(How):

需求所要做的这件事情,实现方式是怎么样的?

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件事情?


思考产品提出的需求建议方案,与需求目标是否一致。设计师理解并同意以上拆分的结论,那就证明需求本身层面是没有异议的,接下来就是需求实现层面的问题了,此时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思考是否还存在更好的实现方式能够满足这个需求。如果以上问题不够明确,那么可能需求本身可能有值得商榷的部分。


以需求目标为导向,是判断方案是否可行的最直接方法。这种沟通方式,可以帮助设计师与产品经理构建相同目标、场景等变量信息,帮助产品经理与设计师对齐设计目标,减少后续方案返工的情况。我们通过梳理这些信息,尽管未必能够马上思考出方案,但是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方案可能不太合适。


以上是对于 5W1H 的基本拆解,下面我会尝试举一个虚拟例子进行解释。


某天,产品经理提了一个需求:

需求内容:

优化用户取消订单的挽留弹窗。线上的样式是底部弹窗,但是底部弹窗容易点击“取消订单”按钮,且文字提示不够清晰。初步方案是将弹窗样式改成居中弹窗,对于用户提醒层面会更加明显,如下图:

你觉得很奇怪,把弹窗从底部改为居中样式,尽管提示更明显了,但是真的能够降低用户的取消率吗?实际上,你甚至不清楚这个弹窗对于用户是否有帮助,也不清楚是否能解决需求的问题。你可能会思考,假如你是用户,会因为这个弹窗就不取消订单吗?

很多产品都会设计页面退出时的挽留弹窗,常见的如“确定退出页面吗? 退出/取消”,但这经常是一种为了做而做的挽留弹窗。对于这种弹窗,是否可能不仅不能带来目标效果,反而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我们在分析需求时,可以尝试简单拆解一下这个需求:


原因(Why):

需求的背景:行业内,用户下单之后都有取消订单的操作,本平台的订单取消率处于行业中的平均水平,基于对产品的优化,希望可以降低订单的取消率。

对象(What):

通过某种方式,降低订单取消率。目前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优化取消订单的挽留弹窗。

场景(Where):

我的订单页,目前其他场景无法取消订单,所以场景比较明确。

时间(When):

用户已经下单(已支付/未支付)之后,点击【取消订单】按钮后触发挽留弹窗。

用户(Who):

目标用户:已经下单的用户。

用户需求:枚举用户遇到的问题,如:点错了、忘记支付密码、不想买了、收货地址填错了、其他原因…

方法(How):

初步想法:把底部挽留弹窗改成居中挽留弹窗。

其他想法:是否还有其他方式降低取消率?


你会发现,这个需求其实是可以被拆解的。在这个需求里,你会发现,尽管原因(Why)很清晰,但是用户(Who)是推导出来的结论方法(How)是有些问题的。当从用户角度出发 ,仅仅一个居中挽留弹窗是无法解决用户需求的。


这里需要警惕一个点,即设计“挽留弹窗”这件事情,先不管最终产物是不是一个弹窗的形式,但是不能一开始就陷入“我要设计一个弹窗”的思维,可以先思考下,我需要通过什么方式降低用户的取消率?


但是我们如何发现潜在的更优方案呢?

可以尝试多几个问号:用户为什么会取消订单?设计挽留弹窗,是否就真的对降低取消率?设计挽留弹窗,能否解决用户在这个场景遇到的问题?是否可能不用挽留弹窗降低取消率?

通过上面用户需求列举,你可能会发现部分取消订单原因,是不需要用户取消了订单才能解决的,比如“地址填错了”,并且这部分用户在本平台订单取消率中占了一大部分。


这时需求的解决方式,可能变成:

· 通过向用户提供修改收货地址的入口降低订单取消率。此时弹窗的动机不再是为了“阻挡”用户,而是推测用户操作意图,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相比于单纯的阻挡弹窗,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通过找到并解决部分操作的根本原因,以减少负向操作,帮助平台更好分析用户取消订单的原因以改善产品体验;


· 如果填错地址的用户占了订单取消率的很高比重,是否可能尝试优化下单流程?比如将让用户更明确感知订单地址,避免用户选错地址。从而通过优化本质的问题,减少用户取消订单的比例,也减少弹窗出现的频次。


最后你会发现,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能会以弹窗作为表现形式,也可能通过优化下单流程降低取消率。这个方法主要是将需求梳理清楚,让我们明确这个需求的来龙去脉,减少遗漏的问题。



发现真正需求:双钻设计模式


2005年,英国设计协会(the British Design Council)首次提出这种双发散—聚焦设计模式,被称作双钻设计模式(double-diamond design process model)。英国设计协会将设计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发现”和“定义”,确认正确问题的发散和聚焦阶段;然后是“构思”和“交付”,制定正确方案的发散和聚焦阶段。”


迄今为止,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许多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避免从初始问题直接思考解决方案,避免因为忽视真正的、根本的问题而设计价值不大的设计方案。双钻设计模式,与上面的 5W1H 分析法都是属于设计分析方法,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分析需求、拆解需求、解决正确的问题。

设计师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明确需求是某种方案,但未必是最终结果。尽管从效率层面看起来像是在倒退,因为明明产品经理已经提供了方案,而设计师还要重新思考。但实际上,这种思考方式,恰恰可以避免局限于某种职能视角思考问题。


为什么称为双钻模型?

1、设计师会先质疑问题,接着扩大问题的范围,思考问题之下隐藏的根本原因,接着聚焦于其中某一个问题的描述。

2、在思考解决方案阶段,会先扩展可能的方案,再进行一次发散思考。最后,将这一切重归于某个合适的方案。

拿到问题——发散——聚焦——发散——聚焦,看起来像是两颗并列的钻石,所以称作双钻模型。


发现问题

对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了解用户特征、产品当前状况、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态度、竞品现状等,此时我们不会将聚焦于某一个问题,而是穷举尽可能多的潜在问题。

定义问题

确定关键问题。这一阶段,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用户当前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需要根据团队的资源状况作出取舍,聚焦到核心问题上。

构思方案

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发散阶段,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技术的可实现性。

交付方案

把上阶段所有潜在的解决方案,逐个进行分析验证,选择出最适合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设计师可以尽可能地发散想法,但是就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产品现状而言,很难将多种想法一一尝试,因为开发成本、项目时间等问题,可能导致投入产出比不高的情况,所以设计师应该提升对好方案的判断能力。


我们该如何使用双钻设计模式,同样在此我会举一个虚拟例子进行解释。


你们是内容资讯类产品,某天,你接到一个需求:

需求内容:

优化某应用 App 首页搜索栏,包括将搜索栏高度加高、设计颜色更加明显,以提升搜索栏的点击率。

需求背景:

对比了同行业竞品,发现竞品的搜索栏点击率比我们高了20%。我们的搜索栏点击率为 5%,而竞品为 20%。同时,通过对比发现,竞品搜索栏高度更高,搜索栏颜色更加明显,除此之外,页面其他信息区别不大。


初步分析:

这个需求问题很明确,就是我们搜索栏点击率比竞品低。但这个问题归因真的全因搜索栏高度、设计样式的影响吗?

其实未必是这个原因,搜索栏的点击行为本身更倾向于目的性点击,也就是说有相对明确的目的去点击,而目前高度虽然不高,但是足够明确。


采用双钻设计模型分析:



通过双钻模型“发散——聚焦”的分析和验证,我们发现最终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最初的方案,这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当然这种举例是为了更加便于理解,实际项目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是很复杂且很难顺利解决的。但是这种设计模式帮助我们减少用局限性的眼光进行设计,发现正确的问题,发现正确的解决方案。



分析思维:结构化思维


首先,什么是结构性思维?


有人这么解释: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逻辑框架像金字塔结构,以上统下,归纳总结。


我理解中的结构化思维,是灵活可变的。比如上述提到的的 5W1H ,就是结构化思维的一种,因为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结构,并非必须 5W+1H ,在合适场景也可以演变成 5W+2H 等。


当我们面对一个需求时,我们是如何进行分析的?出了方案应该如何和其他人描述?如何判断方案的合理性?


一种人看了需求,了解需求概况,然后开始找参考找灵感,找到相同页面类型的,然后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抄)的,开始发散思考表现和形式,提出的方案不清楚优劣性。这是不是像许多人平时思考需求、思考问题的方式?


而使用结构化思维的分析方式是:

一、仔细推敲需求产生的原因、背景,而不是单纯只看需求,然后结合需求得出初步的改进目标。

二、分析需求的相关用户群体。不同产品的相关用户群体不一致,比如电商产品相关用户群体是普通用户、商家;网约车相相关用户群体是用户和司机;B 端产品相关用户群体有客户(负责购买)和用户(负责使用)

三、结构化的分析竞品,而不是单纯找灵感。如看竞品是如何做的,而看竞品如何做并不是为了单纯只看表象,也会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竞品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是什么?如果竞品做得不如我们,他们的不足之处在哪里?竞品这么做对我们有没有参考意义?分析竞品有助于我们通过别人的方案,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目标的意义。围绕目标,再发散思维,此时的方案会比第一种人更加紧密围绕需求和目标,而不是单凭感觉去发散。我们提出的方案,相对而言也会更加具备理论、数据、分析的支撑。

四、分析方案的意义,方案对产品本身、对团队等方面是否有更多的意义。举个例子,你做的方案是否考虑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复用性?是否考虑到对当前业务的数据变化以及后续维护?更甚于,对自己的意义,是否能从中学习更多内在方法?

五、···


一个需求可以拆解成多个点进行解析。比如:产品问题+产品目标+产品定位+竞品分析+相关用户群体+体验地图+ ... + 需求类别特性(不唯一)。但是,并非每个需求都需要把产品定位、体验地图拿出来遛一遍,这样子就变成了生搬硬套,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思考不同的分析点。


我们在需求分析中,最常用到的是以下几种,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拆分点,根据不同产品类型,分析的结构也不一致。

问题:我们产品当前遇到什么问题?

目标:针对当前的问题,我们期望达到什么目标?

竞品分析:竞品分析几乎做需求前必做的,关键在于参考其他产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别人能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基于目标,侧重于从交互、UI 的设计层面进行分析、类比。

相关用户群体:最基础的当然是普通用户,此外根据不同产品或者不同功能类型有:商家(电商类)、UP 主(B 站等)、CP(内容提供商)、司机(网约车类)等,甚至同一产品不同功能模块需要考虑的相关用户群体也不同。

需求类别特性:基于不同需求的相关内容而言的,这种变量会更聚焦于某需求的具体内容,但是一个具体需求是可以被拆分成多种维度,比如信息维度、框架维度、设计风格维度。假如你在做一个搜索的需求,分析的变量就是搜索操作类型、搜索推荐方式、搜索结果呈现规则等。假如你在做一个信息流的需求,分析的变量就是信息推荐规则、信息卡片呈现方式等。


结构性思维,无论是在沟通、处理分析问题上,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考方式,避免让方案过于发散而不聚焦,更好地判断方案对于业务、团队、自身的意义,以达到清楚方案的优劣性的目的。



结语


1、本文介绍了设计师在项目中如何更好的沟通需求的方法,当然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更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我认为本质上是学会如何用全局的眼光看待需求,避免局限于具体解决方案。

2、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会遇到多种类型的需求,特别是遇到较大的需求时,运用合适的分析方法特别重要,这能够很有指导性的帮助我们有意识、有节奏的看待需求。

3、避免为了使用某种方法论而强行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使用不同的方法。

4、作为设计师,很关键的一点是判断什么需求是真实需求、什么需求是伪需求,这在需求沟通、需求分析中会形成较大差异。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提升的,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对用户行为及体验的理解、对商业的理解才能提升。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热风_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当等待无可避免时,如何优化等待体验?

雪涛

等待体验几乎不可避免、随处发生,无预期的等待还可能让用户心烦意乱。针对等待体验,我们该如何设计?


一、尽量减少用户等待的情况,尽可能缩短等待的时间

如当用户浏览网页的时候,若在用户浏览到已加载内容的倒数第5条再预加载10条内容,可缩短用户浏览接下来内容时的加载等待时间。再如生活中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用户可以提前一两天挂号,当预约时间到了直接到指定科室看病,避免了长时间的排队挂号。


二、如果是不可避免的等待,该用什么办法去优化等待体验呢?

总的原则是:在用户等待时给予用户反馈,告知状态,且尽量让用户在感知上缩短等待的时间。反馈可根据等待的预估时间不同、场景不同,选取不同形式。

  • 一般情况下理想的响应时间应该控制在 100 毫秒内,一些响应的时长可允许达到1秒,绝不可超过2秒无反馈。

  • 若是等待响应时长为2-9秒时,可设计循环的加载动效(loading),告知用户正在加载中。

  • 若是等待响应时长超过10秒时,可设计带有进度指示的加载动效。此时除了告知用户正在加载中(即告知等待原因和当前状态),还要告知用户预期响应的时间。



可采取分步响应用户的方式,多次反馈,可让用户在感知上缩短等待的时间。

如一些页面内容较多,加载时能分步显示,可按照框架、文本、占位图、图片的顺序加载显示,会在感知上缩短加载时间。又如加载一个新视频,视频前几帧优先显示最小体积的视频资源,等较高清视频内容加载出来时再切换为高清视频资源,可缩短用户等待视频开始播放的时间。



唐纳德诺曼提出过排队等待的6个设计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设计等待体验,6个原则分别是:

(1)提供一个概念模型。

(2)使等待看起来合理。

(3)满足或超越期待。

(4)使人们保持忙碌。

(5)公平。

(6)积极的开始,积极的结尾。


下面我们就说说这6个原则在优化等待体验上的运用:


1. 提供一个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帮助人们把复杂自然现象转变成可用的,可理解的心理模型。概念模型可以帮助用户理解事物,了解事物如何运作以及当前处在哪个阶段、理解当前为什么处在等待状态,以及产生对未来即将发生事情的预估和期待。

如用户通过饿了么下单后,app上会用插画显示商家备货、骑士送货的过程。让用户了解外卖送到手中的整个流程,以及当前处在流程的哪一阶段,距下一阶段预估还有多久。如果是雷雨天,订单页面的插画还会模拟实时天气情况,用户看到插画想到骑士正在雷雨环境下送货取货,也会理解骑士配送辛苦、理解当前配送缓慢,缓解等待时的负面情绪。



2. 使等待看起来合理

使等待看起来合理,即通过概念模型使用户理解为什么要等待,明白等待是有缘由的。

如用滴滴打车时,当我们按下呼叫快车按钮,页面会显示动效光波信号向外扩散,同时会显示当前排队人数。设计师通过设计建立一个简易的概念模型,让用户理解当前的等待的原因,并认为等待是合理的。实际上滴滴派单的算法流程可能与页面显示的流程不同。但用户等待时会理解此时手机正在发出信号请求驾车信息、或此时正有多人在排队、或此时正在等待司机接单。



3. 满足或超越期待

满足或超越期待指用户给等待时间估算时长时,如果用户实际的等待时间比心理预期的等待时间要短,用户会有相对比较好的心理体验。

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同等时间下,同样长度的进度加载条有三种进度显示方式:进度条速度匀速、速度先快后慢、速度先慢后快。三种相比较发现,当进度条增加速度先慢后快,用户的体验最好。而用户体验最差的是加载速度先快后慢,因为如果开始的时候加载速度比较快,用户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心理预期,当速度变慢时便低于用户的心理预期,感知体验就会变差。



4. 使人们保持忙碌

使人们保持忙碌即让用户在等待的时候有事可做。因为当人们非空闲时,对时间的心理感知会比空闲时对时间的心理感知要短。

利用这个原则的设计如:CorelDRAW软件下载安装时,软件安装等待页面除了显示进度条还放映国际优秀设计图片,CorelDRAW用户一般都是设计爱好者或设计从业者,通过让他们浏览优秀设计图片来度过软件安装时间,避免用户纯空闲等待。



5. 公平

当用户正在等待时,如果等待看起来是合理且公平时,不易引起用户的负面情绪。如果等待看起来是不公平的时候,更容易引起用户的负面情绪。如:当你正在排队买票时,同等条件下,你看到后来半小时的人比自己先买到了票。你可能会抱怨,“为什么比我晚来半小时的人都排到了我却还在等”。

针对公平方面的设计如银行的叫号办理业务系统。用户统一到取号机前取号,每当一个窗口的空出来,叫号系统便叫一个最早的号去该窗口办理业务。这比人们直接分散在多个窗口排队会更公平,不会出现早来却因为这个窗口排队慢而导致等待时长比晚来的用户更长的情况。同时把多个小队伍变成一个大队伍,用户感知上也会觉得队伍移动的更快,也有助于降低等待的负面情绪。


6. 积极的开始,积极的结尾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系列位置效应,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来源:百度百科)即人们回忆体验时,在最开始和最后的体验比中间的体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当我们在设计等待流程时,要保证等待开始和等待结束时有较好的体验。


如当我们在餐馆排队结账时,一些餐馆结账台旁边会放着一盘薄荷糖,收银员帮用户办理结账时会对用户说可以拿几颗薄荷糖。这个小奖励会让用户走出餐馆后对刚刚结账时排队等待的不好体验的记忆变弱,而对最后的薄荷糖有更深的印象,从而对餐馆也留一个相对好的印象。

关于等待体验的优化设计案例还有好多,但基本的设计原则是相通的。

我们在实际设计时可先整理用户整个体验流程中可能等待的点,看看哪些是可以通过设计或技术缩短实际等待时间的。针对不能缩短实际等待时间的点,我们先预估每个等待的时长,并设计概念模型让用户理解等待的缘由且能预估等待的时间,且采取合适的方式让用户在感知上尽量缩短等待时间。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酱紫丫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复盘

雪涛

凤凰新闻 APP 在 2020 年上半年完成了 Dark Mode 适配,本文主要从规范、设计和实现的角度对整个项目的落地过程进行复盘。

项目背景

  • 主流趋势:随着 iOS 13 与 Android 10(Q)系统版本上线深色模式功能。
  • 用户诉求:阅读类产品,满足受众用户“缓解疲劳、沉浸式阅读的使用场景”。
  • 现存问题:对标主流 APP 产品,凤凰新闻 APP 早期的“夜间模式”阅读体验较差,且色值规范缺少统一性,需要一次全面梳理。

改版目标

  • 满足深色模式日间使用需求,并提升用户在深色模式下的阅读体验。
  • 构筑一套新的深色/浅色模式色彩规范,方便管理与记忆。
  • 双端开发建立新的色值代码库,提升沟通协同效率,同时节约设计开发后续的维护成本。

调研平台规范

1. 背景色

iOS 平台在深色模式下的背景色展示是动态的,分为基础、升起(例如,弹出框或半浮层)。如下图中 iOS 系统的两个界面,相同样式的组件在基础层与升起层显示的是不同的两组颜色。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从 iOS14 的色彩规范中可以发现随着界面高度的升起,系统定义的三级背景色也同步进行了一级上升。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iOS 通过这种背景色统一升级的处理方式来达到多任务窗口叠加的视觉隔离效果,但相对的开发成本也较高。

再来看看 Android 平台深色模式下不同层级间背景色的显示规律。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Android 把页面分为从“0dp”到“24dp”的 10 个不同高度的显示层级,通过在同一背景色上叠加不同透明度的白色来区分显示层级。相对于 iOS 的整体背景色升级,Android 的背景色分级逻辑则更加的简单易用。

2. 文字色

iOS 的规范中定义了 4 个等级的文字色,一级文字色为黑白纯色,二到四级文字色为色相偏蓝的半透明色,通过降低同一颜色的不透明度数值来进行分级。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Android 的文字色分为 3 个等级,与 iOS 的共同点是都用了半透明颜色,也都采用了降低不透明度的方式来进行分级。不同点是 Android 文字色使用的黑色与白色,没有添加色相。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使用带有透明度的字色能够避免相同字色与背景色相融的问题。以 Android 为例,三级文字色与 10 种背景色叠加后都具有较高的识别度。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iOS 则通过一套半透明字色可以适应基础与升起两种不同背景色的使用场景。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3. WCAG

iOS 人机界面准则和 Material design 在深色模式的建议中,都提到了文字信息需满足 WCAG 无障碍阅读的 AA 标准。

WCAG 全称为 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其中包含分为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可兼容性四项原则的相关建议,这些建议可使网站内容更容易访问。WCAG 从高到低分别是 AAA、AA、A 三个等级。其中 AA 要求文字与背景对比度不小于 4.5:1。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下面链接进行深入了解: https://www.w3.org/TR/UNDERSTANDING-WCAG20/visual-audio-contrast-contrast.html

也可以通过下面的色彩对比计算器进行对比度检验(下图为翻译后展示)https://www.msfw.com/Services/ContrastRatioCalculator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这里我拿 iOS 在深色模式下的主次两级字色与基础、升起背景色做了一下对比度检验,得到的结果均满足 WCAG 无障碍阅读的 AA 标准。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可以同时对多个颜色进行对比度检验的网站 https://hexnaw.com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4. 彩色

iOS 人机界面准则的彩色方案中给出了 9 种颜色。如下图所示的深浅配色方案以 RGB 与 HSB 两种属性进行对比。

  • RGB:是大家所熟知的光的三原色,R 代表红色,G 代表绿色,B 代表蓝色
  • HSB:是颜色的另一种展现形式,H 代表色相,S 代表饱和度,B 代表亮度

https://baike.baidu.com/item/HSB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图中左侧以 RGB 属性展示的各项参数差值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右侧以 HSB 属性展示的各项参数差值较小,其中靛青与紫色 HS 数值相同,仅有 B 的数值有所差异,但整体来看依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律。

相较 iOS 系统彩色方案的单独订制,Android 系统的配色方案则是一整套渐变梯度由“50-900”的色彩库。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在 Android 的色彩工具中还可以自定义配色方案,在色板中选取一个主题色,对应梯度值为 500,通过一套算法来自动获取其他梯度的辅助色。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为了在深色主题中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可用性,Android 官方建议在深色主题中使用较浅的色调(200-50),而不使用默认的主题颜色(饱和色调范围为 900-500)。

  • 选用 500 左右的颜色作为浅色模式的主题色。
  • 选用 200 左右的颜色作为深色模式下的主色。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总结来看两大平台在深色模式的适配上都各有所长,在整体的视觉体验上 iOS 更加鲜亮突出,Android 则更加柔和舒适。

iOS 更加注重细节体验,在整体的色彩规范中的很多颜色都是单独定义的,这也印证了 iOS 13 发布后苹果官方向用户所表达的“屏幕上的每个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这一理念。而 Android 的色彩规范中无论从背景色、文字色还是彩色都遵循着一个梯度规律。

竞品调研

深色模式改版设计的前期工作除了调研两大平台的指导规范外,我们还对已上线深色模式的竞品 app 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目标是背景色、文字色的色相与亮度展示效果。(以下截图时间为 2020 年 2 月份)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腾讯新闻,主背景无色相,次级背景无色相,一级文字无色相亮度较高,次级文字无色相亮度极低。文字与背景对比度高,主要信息比较突出。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网易新闻,主背景色相偏蓝,次级背景色相偏蓝,一级文字无色相亮度较高,次级文字无色相亮度极低。文字与背景对比度高,主要信息比较突出。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凤凰新闻,主背景无色相,次级背景无色相,一级文字无色相亮度偏低,次级文字无色相亮度极低。文字与背景对比度低,主要信息不够突出。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以 3 个 APP 首页来对比,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凤凰新闻首页的信息展示不够突出,在日间场景下体验极差。

配色方案尝试

深色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把整个界面反色了那么简单,还是要考虑到所有用户的需求。凤凰新闻作为资讯类 app 用户在夜间使用的场景也有一定的占比。深色模式的改版不仅要在日间满足使用需求,还要保证夜间的视觉刺激相对柔和。所以,在设计配色方案时就不能使用对比度极高的纯黑色背景与纯白色文字,只能在各种灰色中搭配出最优方案。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经过多稿背景色与文字色的搭配尝试后,最终确定了下图中所框选的配色方案。这个方案整体背景色与二三四级文字色在色相上略微偏蓝,相较于无色相背景更具有活力,在视觉体验上信息层级的区分也更加明确。

在各种方案尝试设计的过程中对颜色的色相、饱和度、亮度的选取都是随机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试错来确定配色方向。

色彩规范重构

本次改版的目标中还需要重新构建色彩规范,所以还需要对这稿配色的选用进行细致的打磨,在色彩对应的 HSB 参数中进行细微的调整使整套配色方案有律可循。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最终方案在四级背景的色相与饱和度方面进行了统一,对亮度的递增梯度统一为 5。对比初选方案在视觉上变动也很微弱,却使色彩分级规律一目了然。那么依照此方式也可以对文字色与彩色也进行了一轮打磨。

对于文字色在深色模式优化调整的基础上也对浅色模式下的文字色进行了调整,使深浅模式下两套字色更具有规律性。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在文字色的使用上凤凰新闻没有参照两大平台规则使用带透明度的颜色,主要原因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到端内的文字色使用场景部分是用于半透明背景色上的,如果文字色与背景色均带有透明度,叠加后的体验会很差。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凤凰新闻的功能图标以线性为主,通常搭配文字一起使用,所以对图标颜色的定义与文字色是保持一致的。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在彩色的规范梳理中浅色模式下保持不变,仅对深色模式下颜色的亮度进行了调整,使深浅色模式下颜色的亮度对比有了统一的规则。

当然我们还需要对新的背景色与一二级文字色进行检验,看看是否满足 WCAG 无障碍阅读的 AA 标准,也就是常规尺寸文本对比度高于 4.5 : 1。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下图就是凤凰新闻客户端的新版色彩规范,在规范中除了上述的主要的通用颜色外也有部分是单独定义的颜色,这些颜色多用于独立或特定的场景下。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新旧版本对比

在完成色彩规范的重构后,重新输出界面样稿与旧版进行对比。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通过设计稿对比老版夜间模式与新版深色模式,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新版在信息浏览上体验更好。

实现与验收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1. 色值替换

在着手进行色值替换时,iOS 开发小哥反馈给我凤凰新闻全端跟色值有关的代码有 2000+条,如下图中是日夜间对应的这条代码样式。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如此多的色值代码多数是相同色值在不同场景中重复使用,但彼此却又完全无关联,还有很多是日积月累的旧色值未被删除。如逐条替换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后期的维护也极其麻烦。

为了提高适配效率以及便于后期维护,使得之后的色值替换可以达到全局响应的目的。由设计师与开发人员共同建立一个色值对照表。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此表中设计命名主要基于色彩规范,用于设计师团队间的沟通协作。工程命名由开发人员提供,主要用于设计师与开发人员的在设计走查中进行高效的沟通协作。

以凤凰新闻 iOS 端为例,优化后的色值代码库如下图,由原来的 2000 多条色值代码变成了 30 多条色值代码「宏」。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在 iOS 开发工具 Xcode 的可视化文件夹中看起来就更加直观了。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之后的色值使用开发人员只需要调用代码库中相应的「宏」即可,后续版本迭代中如有对通用色值的调整只需修改相应的「宏」代码即可完成全端替换。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以这种方式快速完成首轮色值替换后很多页面的色值会出现错误,需要 UI 设计师持续的进行走查反馈,再由开发人员根据反馈进行修改校正。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以 iOS 端为例在深色模式色值走查过程中设计师分批次以 PDF 格式反馈给开发人员的,开发人员在修改反馈问题的同时设计师也在进行下一批问题的整理,这样同步进行的效率会更高。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2. 切图替换

切图替换场景相对比较多,同样延用色值走查的协作方式,设计师分批修改开发同步进行替换。开发小哥提供切图的方式就是直接扔过来一个全端切图包,需要设计师修改切图颜色后以原命名重新发回去。当打开切图包后顿感一阵头大,切图总数有近千张之多。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虽然切图很多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已经无用的老切图,在替换的过程中也对端内切图重新进行了一轮梳理,删除了很多无用和重复的切图,同时也对凤凰新闻 app 的体积进行了瘦身。

在切图的替换过程中比较费时的是对同一切图存在多张的情况进行整理,梳理出该切图的所有使用场景然后反馈给开发人员进行统一调用,之后如再次修改即可完成全局替换。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除 icon 外还需要对默认图与缺省图进行替换。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3. 特殊适配

凤凰新闻客户端需要进行特殊适配的场景主要是图集与小视频界面,这两个界面仅有一套色值与 icon,界面中的元素需要单独处理,在切换深色模式后避免出现错误。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4. 界面展示

超详细!凤凰新闻「暗黑模式适配落地」全方位复盘

结语

Dark Mode 适配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也是探索和优化用户体验的全新挑战。本文主要描述了凤凰新闻 APP 在 Dark Mode 适配中的一整套心路历程,从规范、设计以及实现的角度对整个项目进行复盘总结。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凤凰网设计中心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雪涛

每年年初的 CES 消费电子展,是一个非常适合了解前沿技术,了解消费和产品趋势,甚至在这些量产、准量产以及概念设计产品当中,窥见属于未来的设计趋势。

每年的 CES 都是一个特别适合展示新趋势的地方。虽然很多厂商会倾向于在 CES 上发布新品,但是相比于这些为数不多的新品和发布会,CES 上更加值得一看的是那些正在研发、小范围内投产并且你即将会看到的新技术和有趣的东西,它们所指向的都是消费级的产品,也贴合我们一直在说的「趋势」。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今年 CES 大会选择了线上举办,不同厂商选择使用直播、视频或者图文的形式发布了自己的产品,有的是概念设计,更多的是后续会量产的产品,类型丰富。这篇文章会按照几个大的类别和趋势,将今年的CES 展上产品进行了梳理,方便和我们之前的设计/技术趋势相互印证。

剑指移动:快速迭代的芯片

锐龙系列的 AMD CPU 以极高的性价比让广大电脑用户喊出了「AMD Yes !」的最强音,而脱离 Intel 阵营的苹果干脆以 M1 芯片,把牙膏厂 Intel 原本的不安全感直接拉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 CES 大会开始之前干脆把 CEO 换成了工程师出身的行业老兵 Pat Gelsinger,试图重拾工程师文化。

在今年的 CES 大会上,试图改变的 Intel 发布了针对高性能轻薄笔记本电脑的芯片,H 系列: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H 系列采用 Tiger Lake 架构,全系列搭载高性能的 Iris Xe 核显,它的性能足以在 1080p 分辨率下流畅运行《古墓丽影》这个级别的游戏(实际上 M1 的发布会上也同样使用了这款游戏作为性能测试)。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英特尔的11代桌面端芯片也在性能上又不小提升,采用了全新的 Rocket Lake-S 架构,不过最值得期待的是下半年才会公布细节的12代混合架构 CPU,Alder Lake。

老对手 AMD 在 CES 2021 上则发布了全新的 5000 系列移动端处理器,其中标压的 5000H 系列和低压的 5000U 系列,都用自身的配置和性能解释了“便宜大碗”的概念。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最高可选 8核16线程的配置,主频可飙升至 4.4GHz,充满电之后日常使用可以达到 17.5小时,电影播放可以长达 21 小时的电影。

而同为御三家之一的 Nvidia 则带来了桌面级的RTX 3060显卡以及移动端的RTX 3080/RTX 3070/RTX 3060。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当然,无论是桌面端的显卡还是移动端显卡的性能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具体大家可以去官网看看这里就不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比特币的疯狂涨幅,导致挖矿需求暴涨以至于这波显卡价格出现了极其疯狂的增长,一卡难求,鬼知道啥时候能恢复正常)

总而言之,移动端芯片(主要是 针对笔记本电脑)在性能提升的同时还控制好续航,无论是CPU本身的算力还是显卡的性能,都有着相当明显的提升。这对于设计和创意从业者而言,意味着有着更加轻薄地电脑和平板可供选择,并且性能足以支撑从平面到3D渲染、 视频剪辑乃至于大型游戏,而且很大程度上,性价比有 「AMD Yes」,高性能可以上 Intel H 系列 + Nvidia ,而习惯使用 macOS 地用户应该也会在未来几个月内等到新的 M 系列芯片和 Macbook Pro 16 和 Macbook Pro 14 ,当然这和 CES 2021 就没啥关系了。

目前这些新芯片本身的强大性能和优良的续航,可能需要到后续的电脑和笔记本上才有所体现,好在 CES 2021 本身还发布了不少性能优秀、设计过硬的电脑类产品。

创意笔电:为创意工作者提供更多可能性

笔记本电脑在历年 CES 大会上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笔电类产品当中,除了一部分迭代更新的量产新款之外,还会有不少基于特定的需求,在设计和功能上高度特化的产品出现。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比如 HP 的 Envy 14 笔记本就很典型地属于前者,11代英特尔 CPU 和 Nvidia GeForce GTX 系列的显卡,传统的造型和更加精致的工业设计,这种不过不失的产品其实是各大厂商在 2021 年铺货时的中坚力量。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微软的 Surface Pro 7+ 也只能算得上是小幅更新,多个配置可选,没有太多好说的。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出自联想的 ThinkBook Plus Gen 2 i 笔记本在继续探索了双屏笔记本的另外一种可能性,A面的超大尺寸电子墨水屏搭配手写笔,简直就是给手绘和笔记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创作空间。掀开之后又是一台传统的超极本,13.9 mm 的厚度 和 1.3 KG 的重量也非常符合携带通勤的标准。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相比之下, 同一谱系的 ThinkPad X1 Titanium Yoga 的翻转设计则显得更加传统,不过在性能和影音上,Dolby Vision HDR和Dolby Atmos扬声器的支持让它在影音娱乐上更加突出,少了电子墨水屏,整体厚度也缩减到了11 mm。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华硕ZenBook Pro Duo 15 OLED 笔记本电脑,原本 Duo 系列的双屏设计已经相当独特了,这次的新款不仅将配置进一步推升到了 i9 cpu + NVIDIA GeForce RTX 307 的级别,还给副屏增加了一个自然的 9.5 度倾斜,防炫光的同时还更加贴合人体工程学。这可能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审美,但是可能正好是某些天天肝视频跑渲染的设计师同学正好需要的东西。

另外一边,游戏本也基本上是在堆配置,Alienware M15 R4和M17 R4 老老实实地把显卡推到了 NVIDIA GeForce RTX 3080,加上 360hz 超高频率的显示屏,内存堆到32GB,存储支持 4TB PCIe,性能够怪兽,但是别的就没啥好说的。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另外一边的 Razer 推出的 Razer Blade Pro 17 2021 和 Razer Blade 15 2021 这两款笔记本,本质上和外星人家的差不太多,配置有多高堆多高,机身工艺搞好点,RGB 信仰灯炫起来……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当然这并不重要,这次 CES 2021 上,Razer 真正的杀手锏是这俩笔记本的配件,Razer Project Brooklyn概念游戏椅: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只需按一下按钮,这款游戏椅就可以从背面展开60英寸的OLED显示屏,真正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带有4D模块化功能的扶手以及折叠可调的桌子,连整个框架都是带有高保真触觉模块的,体验有多好,就要看你和游戏厂商的想象力了。

对于游戏本本体而言,在配置和外观上的设计很大概率只能靠添油战术,互相之间见招拆招,真正能够打出新意,玩儿出花样的,基本都是在外设和配件上。

屏幕延展:智能手机的下一个阶段

智能手机毫无疑问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支持5G频段,AI驱动的后置多镜头模组,前置挖孔/刘海镜头,6英寸屏幕,这几乎是当下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也是贴合大众需求的最佳实践。CES 2021 发布的 三星 Galaxy S21 Ultra 5G 就是这种典型,配置到位无懈可击,更重要的是,后置镜头模组的工业设计相当具有识别度,边角凌厉又富有美感。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不过大家都很清楚未来趋势肯定不会止步于此,柔性屏幕给人带来的想象力太过丰富,包括苹果在内的一线厂商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探索。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三星的 Galaxy Fold 系列已经发不到第二代,Moto 的新生 Razr 也发布了迭代之后的版本,苹果早早申请了环绕式柔性屏幕的设计专利: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卷轴屏幕。在 CES 2021 之前,OPPO 就公布过卷轴屏手机的概念设计: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在今年CES 上, LG 发布的 LG Rollable 则可能是最早量产的卷轴屏的智能手机(预计在今年年内发布):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虽然没有 LG 这么快,TCL 也同样带来了自己的卷轴屏智能手机,不过和 LG 的横向拉伸不同,TCL 的屏幕选择了纵向拉伸: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相比于折叠机构,卷轴式的柔性屏幕将不会因为过大的折叠角度而出现屏幕折痕。不过这种收纳方式在保持优雅的同时,还会面对和升降式摄像头一样的问题:展开和收纳结构的可靠性和开阖时间的控制。

可以确定的是,柔性屏幕设备会逐渐增加,而目前技术的快速迭代意味着在未来2年内会有一大批类似的设备出现。无论是折叠、翻转、卷轴还是翻盖式双屏,都意味着 UI 界面的动态延展,而不同的结构设计带来的是交互方式的百花齐放,这对于UI 和交互设计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以及新的机遇。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不要忽视了这种硬件设计之下的复杂度,即使是最简单的双屏折叠,对于 UI 交互和开发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不信可以先看看微软的双屏设计规范: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场景细化:智能家居的差异进化

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从提出来到最终落地为消费级产品,经历了十几年漫长的过程。在今年的 CES 展上所展示的很多智能家居类的产品,确确实实比以往更加「智能」也更加富有想象力。除了各大厂商原本在工业设计和基础技术上的积淀,这些产品大多借助了机器学习技术来提升「智能」程度,并且借助语音交互来保持操控的便捷性。

智能家居的花样就多了。

三星推出的 Bot Care 智能机器人看起来像是一个更具未来感的的 R2D2,不仅能够识别你的语音命令,而且能够借助成熟的 AI 技术识别你的行为,它会学习和了解你的日程安排,能够逐渐了解你的习惯,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提供帮助。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更加进阶的是 Bot Handy 智能家居机器人功能就更多一些了,它不仅可以在室内到处溜达,而且能够能够识别材质和物品,它自带的机械臂能够帮你收拾房间,收拾厨房物品等等等等。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CareOS Themis 的智能镜子也借助传感器和 AI 实现了诸多传统镜子做不到的事情。通过内置的 IR 温度传感器、UV皮肤分析灯以及相机,CareOS Themis 智能镜子 能够对你的卫生状况、皮肤状况乃至于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传统家居和传感器、数字硬件的结合,将家居设备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备性全方位地进行了提升。比如 LOCKLY Duo 智能锁就加入了双重锁定技术,可以更快打开又保证了安全性: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 Ampere Shower 这个蓝牙淋浴扬声器,不仅可以让你在淋浴时享受 360 度环绕立体声,想要播放什么内容完全可以用语音控制,而且考虑到它特殊的使用场合,它干脆借助淋浴喷头的水流来进行充电: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便携式投影仪也是诸多大厂的下一个发力点,在保持高流明、智能可控的特性的同时,进一步缩小提及,提升音响效果,就像华硕的 ZenBeam Latte 的便携投影仪一样: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传统家电设备则在智能化和场景化的探索之下,呈现更加灵活的新玩法。三星定制的4门 Flex 冰箱可以针对不同的食品进行定制化的管理,而传统固定的冷冻/冷藏式的分区也借用智能化的管理打破,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冷藏空间,只需要通过设置就能够进行转换和调整。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当然,智能电视当然是 CES 大会上绕不过去的门类,只是多数厂商的产品都是在自然硬件和性能迭代上「更高、更快、更强」。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而其中真正称得上有趣的,还是 LG 的升降式透明电视: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透明屏幕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泛用性,应该还是存疑的。毕竟去年8月小米发布透明电视之后,已经有过不少质疑的声音了。不过这些小众产品的不断迭代和推出才有可能让透明屏幕技术上的不断前进,更贴近科幻电影中使用场景的小型透明智能设备的普及才有希望。届时,UI 设计应该又有新的设计需求了吧?

CES 2021 的这些新型的智能家居类设备上,可以更进一步印证之前大家对于趋势的预测:

  • 传统家居设备智能化之后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 相比手机电脑和平板,家居类设备更加仰赖语音交互来进行控制
  • 新型的家居设备需要探索贴合各自特征的新交互模式
  • 不同使用场景下智能家居设备需要不同的控制方式
  • 机器学习是让智能家居设备更加贴合不同用户需求的必要组成部分
  •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加入,是家居类设备差异化发展的契机

疫情催化:健康与可穿戴设备的进化

可穿戴设备的热度也一直在逐渐提升。

国外疫情的持续也促使很多厂商开始考虑如何制作更加贴合健康需求的可穿戴设备。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游戏硬件雷蛇的 Project Hazel N95智能口罩应该是 CES 展上最受关注的硬件之一,它并不仅仅搭配了 N95 级别的防护和可更换滤芯,透明的遮罩充满了未来感,同时雷蛇还将扬声器和信仰灯集成在过滤器的外侧,确保语言交流清晰,视觉风格独特: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另外,为了确保整体的安全性还附带了专用的紫外线消毒盒: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相比于雷蛇的科幻感,AirPop Active +智能口罩就显得更加运动。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AirPop Active + 则是一个专业的运动口罩,借助内置传感器,这款口罩能够跟踪空气质量以及佩戴者的呼吸状况,并且通过蓝牙和手机同步,方便查看。同时,在滤芯即将耗尽时,也会提醒用户。这款口罩从外观到功能都是明显面向运动爱好者的。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BioButton 这款设备则是一款新冠病毒感应器,将它贴在颈部,它会跟踪你的呼吸、心率、睡眠和血氧状况等生命体征,并且识别你是否出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可以说是针对性极强了。不过,对于绝大多数隔离在家的用户,锻炼是更重要的事情。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NordicTrack Vault 顶级家庭健身房就是一个这样的产品,超大屏幕结合 iFit 的互动健身体系,你可以清晰直观地对自身的动作进行审视和视觉反馈,进一步进行矫正,同时确保在家也可以获得健身教练 1对1 的指导。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智能手表是可穿戴设备这一领域是一个大类。目前绝大多数的智能手表在各种传感器功能上都做得不错,差异主要是在体验的细节优化、工业设计、品质以及品牌溢价上了。

Fossil 在 CES 2021 上带来了支持 5G LTE 网络的 Fossil Gen 5 LTE,芯片用的高通骁龙 3100,心率、GPS、海拔、环境光等传感器一个不缺。Fossil Gen 5 LTE 提供金色和玫瑰金两种配色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相比之下 Amazfit GTR 2e 智能手表则更加关注运动爱好者的细分需求——直接提供了90多种不同的运动模式,它可以识别你是在跑步还是骑车,45 天超长续航,5 ATM 的防水级别,可以说是在专业性上相当到位了。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此外,飞利浦发布的 Sonicare 9900 Prestige 智能牙刷也相当亮眼。通过传感器,它能够识别不同位置的压力,监控清洁位置和刷牙的运动轨迹,并且提供 AI 实时指导和个性化刷牙动作推荐,同样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来实现信息的传达。

其实这些健康相关的可穿戴设备也呈现出几个典型的趋势性的特征:

  • 可穿戴设备已经基于不同人群和需求细分化了
  • 根据不同需求植入有针对性的传感器,让健康数据更加清晰明确
  • 结合机器学习和 AI 来帮助用户了解信息,并且提供优化方案
  • 随着性能逐渐跟上需求,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已经凸显出来了
  • 在新冠疫情彻底过去之前,还会有不少疫情相关的穿戴设备出现

在可穿戴设备当中,涉及到VR/AR的产品需要单独说一下。

虚拟照进现实:VR/AR/MR/XR

VR 和 AR 你应该比较了解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那么MR 和 XR 呢?

MR 是混合现实,通俗的说它是介乎 VR 和 AR 之间,虚拟合成的「图像」和真实的世界相互融合,还可以和现实物品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而 XR 是扩展现实(Extened Reality)的缩写,它其实是以上 VR、AR、MR 的一个总称,或者说 VR/AR/MR 是 XR 的子集,XR 所涵盖的领域和范畴比以上几个都要宽泛。

比如虚拟触感就是属于 XR 的。在今年的 CES 大会上,Senseglove Nova 和 bHaptics 推出的紧身衣套装,所带来的体验就是虚拟世界在触感上的投射介质。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以 bHaptics TactSuit X40全身触觉套装 为例,全身内置 40 个触觉反馈点,15 个小时的续航,在 VR 和 AR 眼镜的支持之下,无论是游戏还是看电影,只要有相关的数据支撑,就能带来真正意义上完全沉浸式的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全覆盖,这大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体验」吧?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Xenoma EMStyle 套装也是一个针对皮肤和肌肉的新玩意,这款可穿戴设备当中包含 24 个电极,胸部4个,腹部4个,每个手臂2个,臀部2个,每条腿4个,它们可以为全身主要的肌肉群提供刺激,并且可以让健身教练在安全距离之外,通过电极刺激的方式提供指导,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虚拟触觉」。

接下来说说我们更熟悉的智能眼镜。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联想 ThinkReality A3 智能眼镜也算是今年 CES 上关注度较高的产品。其中,ThinkReality A3 又分 PC版和工业版两种,两者硬件配置上相同,但PC版只能和Windows 同步,工业版可以连接到Android智能手机(基于骁龙800系列芯片),并运行使用联想ThinkReality软件平台构建的定制行业应用。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Vuzix 也在 CES 上发布了下一代智能眼镜,其中集成了MicroLED显示引擎,具有完全透明的高级波导光学器件。Vuzix 使用一对微小的高效 MicroLED投影仪提供动力,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密度像素阵列,在双眼中投射超级清晰的视觉内容。

一年一度的CES 2021消费电子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趋势?

上面的智能眼镜还算得上是科技产品,而 Mojo Vision Len AR 隐形眼镜就算得上科幻级别的产品了。从尺寸上来说,普通眼镜和隐性眼镜就是数量级上的差别,Mojo 的这款智能隐形眼镜使用微电子技术,内置了微型显示屏,可以共享重要信息,用 Mojo Vision 来使用增强现实,不仅无缝,而且无形。

可以说,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走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了:

  • 基于视觉的 AR/MR 技术已经小型化到一个全新的量级了
  • 从传统的虚拟视觉、沉浸式的听觉,已经可以虚拟触觉了
  • 极其学习和人工智能 技术同样支撑着这一领域快速迭代
  • 这一领域需要更多更富想象力的交互设计来予以支持

给设计师的新机遇

新事物正在以无与伦比的速度进化。芯片性能和基础的技术为消费级的硬件提供了最扎实的工业基础,繁盛而多样的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深耕细分领域的产品,其中留给设计师的空间其实非常大。

各式各样的笔记本类产品,已经针对不同需求的设计师进行了细分优化,不同类型的设计师应该都会找到针对自身领域需求的硬件设备,多屏幕、多输入方式的笔电和周边外设正在快速地丰富起来。

而快速发展的柔性屏幕,则可能正在给 UI、交互设计师提出一个复杂的难题,那就是屏幕延展之后的UI和交互上的提升的问题。而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相关领域的快速进化,最终的问题同样会压到设计师头上——你要如何为这一新的交互和UI进行设计?

那个时候,交互设计师这个门类应该会真正意义上彻底独立出来,而不是把交互的活儿让产品或者UI设计师来完成……因为交互设计本身的工作量会暴增,而且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复杂的情况要处理。

文章来源:优设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管理学 - 抽屉式管理法

雪涛

95%的公司都会采用的方法

1981年,美国50%的企业都采用了抽屉式管理的方法来管理他们的公司,1985年则上升至25%,而在1999年上升至95%!泰国企业在1998年采用抽屉式管理的企业也占90%以上 - 《华盛顿邮报》




实用的管理方法


抽屉式管理法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在现代管理中也叫做职务分析。抽屉式管理的主要含义是在每个管理人员的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每个人所从事的等四个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做到四者统一;


 - 明确每个人所从事的管理和主要专业业务,分工协作关系,横向纵向联合事宜,以及上下左右的对口单位等,达到理顺企业管理关联的目的。


抽屉式管理是近几年世界上最为流行的管理方法。

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业务部门的职务分析,即职能权限范围。业务部门的职责权限范围分析,应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生产经营指标,以及专业对口的要求和协作关系进行层层的分析、逐级落实、明确规定;


 - 管理人员的职务分析,即职务说明或职务规范;


管理人员的能力分析要根据管理层次的不同划分来进行,它的关键是处理好集权分权的关系。例如一家设计公司,美术指导要对设计总监负责,资深设计师要对美术指导负责,设计师要对资深设计师负责,设计助理要对设计师负责,实习生要对设计助理负责。

 

企业在施行抽屉式管理方法时,首先要组织一个由各个部门结成的职务分析小组。并对职务分析小组进行短期培训,以掌握抽屉式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其次,企业应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业务对口,编制业务职责权限范围。

 

企业应分层进行管理人员分析,按职、责、权、利四者统一,制定管理人员职务说明或职务规范。最后,企业需要制定必要的考核、奖惩机制,与职务分析法配套执行。

 

 


流行的管理方法


在一些商业企业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职责分不清,分工不明确,权利与责任相分离等问题,造成办事效率低,拖拉等状况,它们一般都表现在

 

 - 各部门分工不明确,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谁都不管,有些事情又都想插手,造成互相扯皮,严重影响了实际工作效率;


 - 企业内部横向联系比较差,协调能力弱,使执行人员只能听四方指示,八方汇报,大大的延长了工作流程,极大的影响了实际工作效率与人员浪费;


 - 企业用人多少缺乏一个客观标准,容易受魅力偏见的影响,强壮的和漂亮的应聘者更受欢迎;对于设计行业而言作品造假,作品集过度包装引起的能力与职位不匹配的问题,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审查机制,都属于个人的主观因素。


 

企业要进行策略管理,就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主要职责以及各职务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它能大大的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抽屉式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般用于职务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抽屉式管理的公司也越来越普遍,人们认为抽屉式管理是21世纪初现代化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的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绝大部分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实施抽屉式管理,这一工具在福特经理们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个经理人都在管理下级之中应用了这一工具。

 

 

 

抽屉式管理的步骤


第一步 - 建立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


考评小组的组成人员包括:


 - 企业领导者:可以保障部门权责设定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保障权威性与决策的有效性。

 - 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者:抽屉式管理模式的主管者,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精准性的提升。

 - 各部门角领导者和员工代表:促进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第二步 -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集权和分权关系

 

要考虑与正确划分,在哪些领域或事项上集权,在哪些工作上分权,部门权责考评小组要以整体绩效为基准。


第三步 - 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职责权限范围

 

层层分解与逐级落实是“抽屉式”管理模式的核心环节,或者说是管理落实与职权细化的关键性步骤。整体目标指的是企业战略总目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管理绩效与职权分解、落实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第四步 - 编写职务说明书,制定出每个职务工作的要求准则

 

职务说明书包括两部分,即对部门领导者和员工的职务都进行规范化说明。其次制定员工职务说明书,通过书面化的形式将员工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哪个员工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只要拿出放在抽屉内的职务说明书即可进行查询。


第五步 - 制定考核与奖惩制度,与职务分析法配套执行

 

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是抽屉式管理模式的保障性措施,也是提升管理有效性的配套手段。制定与权、责相配套的奖惩、晋升制度。以职务说明书为依据,通过绩效考核反馈给予认真履职者奖励,给予玩忽职守者相应的惩罚。



总结:其实抽屉式管理法就是管理层的一种管理手段,在抽屉里放一些对于员工的职务职责的约束规则,在心理上给员工施压,进而使之完善所做的工作;在规则上也同样施压,一旦员工的工作不饱和,又或没有完善部分工作,就可以直接拿规则说事儿,企业也挺鸡贼的。


对于员工而言还是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自己没有问题别人也挑不出问题,其次要注意沟通协作的问题,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时,如果有精力和能力也帮助同事提升能力和帮助完善部分工作,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同事和公司才会对你负责,更看重你。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罗耀_管理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零售门店信息化数字化的分享

雪涛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零售业也逐渐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也会改变国内的零售运营,从仓库的管理到门店信息的核实计算,都可以更加的智能方便;本文作者方向了关于零售门店信息化数字化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以7-eleven为代表,众多连锁零售企业多年来开始了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道路,且在新零售提出后,C端用户已能切实感受到服务的优化和改变。

本文为大家分享个人关于生鲜零售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开始!

一、零售行业为什么要信息化建设?

零售行业与很多电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企业需要关注的链路非常的长;就生鲜来说,商品从采购,配送到仓,仓库管理,配送到门店,门店上架,顾客购买,中间涉及到 商品信息、采购信息、订货单信息、配送单信息、门店订单信息、顾客订单信息,正向逆向流程,存在大量需要处理分析的数据。

在曾经甚至当下,这些数据都是靠中间各环节人工用笔和纸记录的,其传递效率之差,误差之大,无法想象,更无法想象在未来像电商一样基于数据做人货场的分析。

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建设过程能带来以下价值:

1. 操作和各环节信息流转的效率提升

信息化和数据化的过程中,在数据的采集上会有更多新的硬件设备介入,在数据的传递上则可以实现采集与传递同步发生,替代人工纸质化记录-excel数据编辑-传递流程。

2. 了解全局数据

数据进入系统后,各环节以及总部能够感知各环节的信息数据,从而判断运转情况;例如,通过获取基本的销售数据表(商品/价格/品类/门店/数量/下单时间/下单用户/性别/年龄),即可实现分析门店每小时的销售趋势;商品的脱销率。

其形式类似电商中的“航空仓”“数据雷达”“司南”等数据看板,然而在当前中小零售商和众多的传统产业中却还遥不可及;不仅仅是系统开发的难度,单就源头各环节的数据采集、打通、处理难度就已非常高;

3. 在数据的基础上做分析,服务于公司的决策,感知市场变化,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三处应用为 商品分组布局分析、降低库存成本、市场和趋势分析。

1)商品分组布局分析

在门店中,从数据中分析不同商品一起购买的概率,即关联性;商品的最佳结构和布局、门店和商品的特殊关系,帮助确定上架哪些商品、商品的补充计划、门店商品的种类管理。

类似电商的个性化推荐,电商“场”的概念来自线下,同样,线上的迭代尝试可以反哺线下,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的新零售场景。

2)降低库存成本和有效商品的开发

门店运营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是进销货,但是这个环节中“品”、“量”的问题全取决于老板个人根据经验对未来销量的预测,零售领域这些经验技能积累在不同的店主身上。

互联网以及连锁化的快速扩张发展要求这些经验判断需要由系统承担,门店的快速扩张才能够不受”人”这个非常不可控的因素影响。

3)市场和趋势分析

数据化的过程中,通过对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计中做数据分析,帮助确定各个商品的增减,确保每个商品在不同时期和销售阶段的正确库存;同时能够基于不同顾客的购买偏好,确定商品的目标客户,不断将人在各环节、各场景下的分析过程数据和系统化,从而给到无经验门店管理人员笑合理的经营建议。

4. 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分析模型,系统化决策

个人认为在这个环节国内有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便利蜂。

将各环节的分析抽象为一个一个场景和对应的分析模型,从而实现智能化库存管理、智能化动态营促销管理,综合天气、节日、客流、季节、活动等因素;交叉分析并直接决定订货、促销、上架、下架的商品,形成系统化的分析—判断—决策过程。

二、数据应用与信息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系统化建设是需要分阶段的,这不单单是不同阶段的技术或者经费限制。

经过在一线的短期实践,针对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或者说赋能,还与公司内与系统密切合作的员工,你的客户习惯,阶段性的有限资源下的最大化产出目标相关。

零售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7-11也通过五次门店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逐步完成这个过程。

1. 第一阶段:报表数字化

将门店和总部部门的线下报表线上数字化。

门店信息报表和部门信息常用信息报表为:

  • 单品信息(某一商品的销售动向、脱销时间、顾客反馈);
  • 分类信息(各类商品的销售动向);
  • 销售信息(各营业时间段的营业额、顾客层次分析);
  • 营业信息(门店的损益计算表);进货信息;

2. 第二阶段:分析预测

从“发生了什么”转向“为什么会发生”,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

当企业获得大量数据的时候,就会感知到很多问题:损耗高于预期、门店下午的生意比预期要好、上次的活动效果较差等等,那么为什么呢?

通过运用各种数据分析手段,能够在数据中挖掘背后的原因,这个阶段,数据分析师的价值会得到极大的认可。

3. 第三阶段:创建预测模型

个人理解,建模是把人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发掘、整理思考、决策判断过程系统化,让系统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给出决策建议的过程。

将这一思路应用到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即根据特定的商业目标制定数据分析模型,通过信息部门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汇总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由公司总部研究后迅速作出调整经营策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决策,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市场中发展。

4. 第四阶段:押运营导向

第一到第三阶段的数据仓库都以支持企业内部战略性决策为重点,第四阶段则重在战术性决策支持。

战术性决策支持的重点则在企业外部,为执行公司战略的员工提供支持;更多体现在现场决策的过程中,如司机路线的即时调整、库存的及时补给、商品的临时促销出清、新品的采销等;

5. 第五阶段:动态性

由人工操作转向自动决策,寻求决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本质上是对第三阶段的延申,系统从辅助运营的角色转变为自动执行者。

其场景多发生在人工的分析判断操作过程可以系统化分析,同时又需要高度的稳定分析执行时,系统的决策的优越性会高于人工的操作。

三、7-11 门店信息系统的五次迭代分享

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实际的信息化迭代过程会根据当时的资源和情况来设定,7-11的五次迭代过程与上述的五个阶段并非完全吻合;但是总整体上看,其大的路径和框架走向还是一致的。

五个阶段能够帮助大家有一个全局的信息系统视角和较为清晰的迭代路径,而7-11的五次迭代又给到具体的实战参考案例。

1. 第一次门店综合信息系统

第一次系统迭代主要专注于订货流程的改造和相应数据的管理。系统建设之前,7-11是通过电话与各供应商对接订货,与当前的个体超市非常基本一致,形成了大量的订货差错和失误。

在这样的背景下,7-11首次与供应商之间搭建门店-总部-供应商的订货信息传输网络。

2. 第二次门店综合信息系统

第二次门店信息系统改造可以说是用户驱动的,门店开始关注到不同用户的诉求是有差异的,企业只有了解自己的用户才能更好地决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这个变化类似于笔者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用的开水瓶、热水袋、门窗等,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量产”是企业最关注的;但是随着用户诉求的变化,公司需要掌握各门店商品销售的情况、不同时间段销售的情况和不同顾客层的需求情况。

其中,最关键的变化就是C端交易时智能POS机的使用,门店能够收集到每笔交易背后的客户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基础商品交易数据的分析价值,并以此提出了单品管理的思想和目标。

3. 第三次门店综合信息系统

第三次改造主要围绕“共同商品开发”和“数据图形化”展开。

首先,共同商品开发即7-11借助第二阶段的客户数据,分析预测用户的购买喜好,并邀请供应商一起研发新的更符合用户诉求的产品,是前端销售赋能供给侧的一个过程。

想想现在流行的C2M,7-11能够在20世纪便有这样的思考和落地,实在令人佩服。

另外一个是数据图形化——这个过程在很多行业其实并不是很关键,或者说不会作为一个可以拿出来说的价值改造;但是在传统零售行业,考虑到从业人员的特征,流程和数据的简化和清晰影响的是千万人的效率和准确性。

常用图形表示的信息有11类:日用品销售时间一览表;不同时间段不同顾客层销售状况;商品废弃分析信息;不同商品10日内销售趋势;不同日期不同时间段单品销售信息、不同信息分类不同时间段销售分析表、不同信息分类单品分析、不同信息分类。

4. 第四次门店综合信息系统

总的来说,第四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次各环节的传输速度、准确性上的升级迭代。

主要迭代设备:

1)门店计算机的迭代

以彩色图形显示各门店前一天的销售情况,即时更新总部对于市场的分析结果,提升门店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主要销售信息有:不同时间不同顾客类型的销售情况、10日内单品销售趋势、不同时段单品销售情况、新产品销售情况、商品废弃分析、备货评价、不同信息类型不同时间段销售分析、不同信息类型单品分析、不同信息类型销售分析、不同信息类型10日内销售趋势分析、不同信息类型销售增长率信息、销售顾客分析和贡献度分析等。

2)电子终端订货设备迭代

订货时除了商品的历史销售信息,包括商品的价格、配送数量、过去的销售情况,还会呈现总部有关产品开发、其他门店销售动向、天气情况等信息,赋能店长订货流程,提升订货的准确性。

3)新型PC机迭代

主要改造是通过硬件设备和线路的改造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连接。主要包括:

  • 与总部实时连接:总部可以向收银端或订货机发送动态消息,如另一个门店正在热销的商品;
  • 与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同步销售数据,进行需求规划;

在以上数据连接的基础上,总部可以:

  • 展开更准确的顾客分析,例如顾客分析:每天有19%的冷面需要扔掉,原因主要是由于天气炎热容易引起食物变质,因此门店在天气热时应减少订货;
  • 完全实现了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即时生产、即时物流和即时经营。

5. 第五次门店综合信息系统

第五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企业方面和各环节与系统全面拥抱的过程,其在总部和门店的管理活动、门店内部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业务流程可操作性上都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后,刚从电商行业转到零售,才发现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领域,期望能够在探索中与大家一起成长。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怀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产品弹窗以及设计方法

雪涛

弹窗作为应用的辅助窗口之一,在B端产品中占据重要作用,很多产品甚至大部分功能都需要在弹窗中完成。有些弹窗会被用来承担复杂的设置、有些弹窗会被频繁调用、有些弹窗需要提供更详细和更结构化的信息,如何处理好弹窗在整个任务流中的交互对UI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B端产品中的弹窗设计和规范。文末会提供可供调研学习的B端网站。


如果你想了解B端系统图标的设计方法,可以浏览上一篇《小白适用:如何快速掌握系统图标的设计方法》,欢迎讨论指正。


一、弹窗、对话框、窗口,你分清了吗?


1、弹窗(popup)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对话框”和“弹窗”的区别,我们平常所称呼的“弹窗”主要着眼于动作,意思就是弹出来的窗口,是泛指,在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屏幕中几乎所有弹出来的对象都可以称之为“弹窗”。


在常用的两个前端网页开发组件Ant Design和ElementUI中,没有单独命名为“弹窗”的组件,都是细分在各个功能分类中。比如Ant Design中相关的细分就有警告提示、全局提示、对话框、通知提醒框、气泡确认框等,而ElementUI中则又是不一样的细分法,除了分类方法和命名不一样,归根结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以上我们都可称之为“弹窗”,当然在工作中用细分的称呼会更专业更明确。


2、窗口(window)


这里的“窗口”对标“对话框”和“弹窗”的概念,窗口是承载应用程序的区域,应用程序的窗口被打开,则表示该应用程序正在运行中。窗口可以移动、可以放大缩小,主要有二种姿态,一种是“独占式”,一种是“暂时式”。顾名思义,“独占式”就是需要占据大部分屏幕的应用,ps、ai的窗口就是“独占式”窗口,而“暂时式”则大部分时间在后台运行,比如音乐播放器、杀毒软件等,只需在必要时打开即可。



一个应用通常由一个主窗口和若干辅助窗口构成,弹窗就是典型的辅助窗口之一。


3、对话框(dialog)


对话框强调了用户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叠加在应用主窗口上的弹出框,一般在对话中它会给出消息或要求输入。当对话完成后,即可关闭对话框。说人话就是,对话框一般需要用户进行操作,当用户输入或者点击“确认”、“取消”等按钮时,计算机会根据指令进行工作,这是一个人机“对话”的过程,因此称之为“对话框”。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界面交互中,我们都不希望对话被打断,所以对话框通常是模态的(下文会解释模态和非模态的定义)。


梳理完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之后,接下来主要从弹窗的二个角度展开讨论:弹窗的分类和应用场景;弹窗的设计细节和技巧。


二、弹窗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1、弹窗的分类


弹窗可分为两大类型:“模态弹窗”和“非模态弹窗”。


模态弹窗:用户必须给予弹窗反馈,除非点击关闭或者操作完成,否则弹窗会一直在。形式上来说就是给当前页面添加蒙层,使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在弹窗上。上文提到,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界面交互中,我们都不希望对话被打断,模态弹窗不会轻易被打断,所以对话框通常也都是模态弹窗。



模态弹窗的常见场景:你打开了一个应用的模态弹窗后没有管它,然后切换到其他应用程序中去,等你忙完回到原来的应用时,那个当初的模态弹窗仍旧在那儿等你。这就是模态弹窗,虽然看起来僵硬死板,但是它的目的和使用范围通常是非常清晰的。


非模态弹窗:不需要给出反馈,不影响用户的其他操作,主要有属性配置弹窗、Tooltips、消息通知、气泡框等类型。


下图红框中就是典型的非模态弹窗,它们可以同时开启且互不影响,不会影响主程序的进程。



非模态弹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实时生效。点开非模态弹窗的同时仍然可以看见主界面,主界面会根据你的操作实时变化,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不断选择、改变、选择、改变,而模态弹窗则无法在你点击其中一个表单的当下立即做出改变。


下图例子就是非模态的属性配置弹窗。



2、模态弹窗的应用场景


1)通知公告类弹窗(通常是重要的信息,需要加强用户关注度)


营销弹窗

出于营销目的,这类弹窗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直到手动关闭,它的特点就是不用登录也会出现,提高曝光率,便于拉新和转化。


公告通知弹窗

主要是为了将一些重要信息通知给用户,这些信息要么来自一些被触发的事件,要么来自应用开发者的信息,一般在用户登录后第一时间弹出,确保用户不会错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的通知中心一般也需要保留这类重要或者高级别的通知,以便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回顾。



提示类消息弹窗

提示类弹窗是由应用程序主动弹出的消息,主要有三种状态:错误、警告、确认。通常是用户进行某项操作后给出的反馈信息,会中断当前工作流,属于阻塞型提示。



以上都属于通知公告类的“模态弹窗”,特点就是一般不需要用户具体操作,用户将其关闭或者点击“确认”等按钮即代表用户已经接收到该消息,弹窗就完成了它的任务。


2)操作配置(B端应用中大部分的模态弹窗都为这种类型)


简单配置(表单少,操作清晰)


“简单”意义上的弹窗可以理解为只有平铺的表单让你选择或输入,交互清晰明了。比如创建项目、分享链接、更改名称等操作。



标签页弹窗


有些应用的功能配置中有很多复杂的属性,简单平铺的弹窗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分层分类归纳,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选项卡/标签页弹窗。它的优点是合理利用了空间,也能让用户更好的理解信息层级。


mac os 8.5系统的弹窗(发布于1998年10月)


monday.com的配置弹窗(简洁的标签页)


标签页弹窗的设计必须合理且适度,找到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仔细斟酌并加以连接整理。同时,单个弹窗中的标签页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个(动态可增减的标签页除外)。



如果你的标签页过度堆叠,你需要尝试改变交互方式,重新整理信息。一种办法是增加标签页的深度,将能够归纳在一起的内容尽量整合,放置在单个标签页中;另一种办法是拆分信息,分成多个简单的弹窗。


下图中的例子就是第一种办法,整个弹窗有三个标签页,但是单个标签页中又划分了更详细的结构化信息,是一个典型的标签页少但信息量大的弹窗。



流程步骤弹窗


流程步骤弹窗与标签页弹窗接近,区别就是步骤弹窗需按顺序进行,一般上一步未完成之前无法进入下一步,用户注册常用这种方式。


3、非模态弹窗的应用场景


1)属性配置弹窗


属性配置弹窗主要为了让用户改变某一对象的属性,可以是局部属性也可以是全局属性。


属性配置也可以用模态弹窗,如何选择用“模态”还是“非模态”?当你需要让用户实时看到界面的变化或者表单项简单的时候可以选择“非模态”,如果操作复杂或者信息加载比较耗时,则采用“模态”更合理。


下图为实时生效的日期选择弹窗

2)下拉菜单


下拉菜单几乎都是非模态,它的优势明显,没有复杂操作和各种表单,只需要鼠标划过点击即可,快速。


3)消息提示


上文中应用级的消息提示通常是模态弹窗,而非模态的消息提示弹窗则通常从页面的顶部或者右侧弹出,这类弹窗可以长时间驻留在屏幕边缘,也可以一段时间后自动消失。


4)气泡框


点击按钮时,弹出气泡式的弹窗就是气泡框,气泡框可以针对元素进行简单的操作,尺寸也会根据内容大小不一。


5)Tooltips


Tooltips跟上图的气泡框很类似,区别在于Tooltips更轻量,属于页面中最小的弹窗类型,用于功能的提示说明,通常都是文字,背景用深色来与主界面拉开层次。


三、弹窗的设计细节和技巧


1、标题


一般来说,如果是明确的属性配置弹窗都应该有一个标题来说明用途或功能,以及关联的动词来方便理解。比如“创建列表”、“删除列表”、“修改配置”、“配置参数”等,不同标题对应不同的功能场景,前提是方便理解。另外,动词在名词前面或者后面都可以,注意统一规范即可,不要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标题字号一般比默认文本字号大2px或4px,也有应用为了突出标题,选择使用更大的字号,但大的字号也应该符合文字规范,而不是随意使用。



2、关闭


模态弹窗应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关闭方式,常见的弹窗关闭方式有4种:(1)、右上角的关闭按钮;(2)、弹窗底部的“取消”按钮;(3)、弹窗外的任意区域;(4)、一段时间后自动消失。


1)关闭按钮(弹窗外、弹窗内、弹窗上)



“关闭”按钮在弹窗外:常见于营销弹窗,一方面按钮远离弹窗,比较隐蔽,拖延用户关闭弹窗的时间,提高信息的曝光率。


“关闭”按钮在弹窗上:版式设计中有一个“破型”的概念,是一种打破规矩的设计技巧,能让画面快速吸引眼球,所以营销类弹窗经常采用这种设计方法。这种概念可以理解为,我们希望用户关注于被强调的部分,常见的场景就是ios系统批量删除App的时候,应用图标左上角会出现“移除”按钮。这种方式强调了“关闭”按钮,视觉上增加层次外,用户的关闭体验也更佳,减轻干扰性弹窗对用户的负面情绪。


“关闭”按钮在弹窗内:这是应用最广泛最不容易出错的方式,对用户来说,固定在弹窗右上角的“关闭”按钮代表了安全感,在误操作或者想中断操作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右上角点击“关闭”。


2)弹窗底部的“取消”等指令性按钮


弹窗底部的按钮一般有2种功能:(1)、取消或者确认;(2)、进入下一步流程。基于大多数用户右手掌握鼠标的习惯,一般按钮居右下角的设计方式更广泛。这些按钮上的文字大不相同,代表了对计算机的不同指令,但相同的结果都是关闭了当前弹窗。


有些应用也会采取按钮居左的设计,这种方式有一个优点就是减少误操作,让按钮远离鼠标点击热区。



3)、弹窗外的任意区域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模态弹窗,除了弹窗中的关闭按钮外,点击弹窗外的任意区域关闭体验更佳。操作配置类弹窗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容易误操作导致正在配置中的弹窗被关闭。


3、字号


B端弹窗的标题字号通常比内容文本大2px或4px,常用字号为12px、14px、16px,14px为默认文本字号,12px为辅助说明字号,也有紧凑型页面将12px作为常规字号。无论选用何种字号,都应跟主界面的字体规范保持一致。


4、排版


左对齐:弹窗中应用最多的对齐方式,适合表单较多的配置类弹窗。


居中对齐:常见于消息提示类弹窗,适合图文结合或者信息较少时的排版方式。


两边对齐:两边对齐的方式让弹窗看起来更规整,适用于平铺的配置类弹窗。一般表单较多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两边对齐的方式,一方面左对齐比两边对齐看起来更有层次,另一方面多表单时两边对齐会使弹窗看起来冗长。


除了对齐方式,表单的排列是B端弹窗中最令人头疼的一块内容了,在一些复杂的操作弹窗中,常常包含各种类型的表单,例如下拉框、输入框、日期框、穿梭框以及各种组合模式的表单项,很容易让表单看起来凌乱,也影响了交互操作。


单行一个表单项:常见的表单排列,适用于表单较少的排版方式。


单行多表单并排:在复杂场景中,单行只排列一个表单项会让弹窗超长,因此会采用多个表单并列分布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2个问题:(1)、如果表单的标题长短不一,看起来参差不齐,下图中的表单标题一样长是最理想的场景;(2)、横向距离长,导致弹窗过大。


标题与表单分行排列: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这种表单排版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兼顾更多场景,可拓展性也更高。这种方法会增加纵向空间的占用,不过眼睛焦点的纵向浏览比横向浏览获取信息效率更高,所以在表单复杂的情况下,相比于上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更优解。


表单的排版不只局限于一种,我们需要根据表单内容来设计。但是需要注意3点:

(1)、当表单标题长短不一,上下无法等距排列时,我们要尽量将标题和表单分行排列;

(2)、一行不要出现太多的表单项,一般来说弹窗中最多一行排列三个;

(3)、表单的灵活性很强,哪些需要宽度固定,哪些需要根据内容可扩展可换行,我们都要在设计中加以规范说明,多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样式问题,提前规避。


5、弹窗尺寸


弹窗是一个容器,容器的大小取决于放置其中的内容物。这里主要讨论场景复杂的对话框的尺寸规范,其他例如Tooltips之类可作为单独的组件在需要的场景直接调用即可。


对话框的大小主要根据内容而定,B端应用中,一个尺寸无法满足所有类型的弹窗需求,所以我们要设定几种常规尺寸,一般可设定为4种:S(通知提示类)、M(配置简单)、L(配置复杂或者扩展详情)、特殊(根据实际情况而定)。pc的小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所以高度尽量控制在600px以内(除去导航栏、工具栏高度),宽度控制在1000px以内,如果你所设计的B端产品在某个固定的场景中使用,也可以根据使用场景而定,原则就是要让弹窗能够一屏展示完全。


6、设计技巧:巧用sketch组件


这里主要分享一个小技巧,对于弹窗来说很实用。sketch右侧属性面板有一个“调整尺寸“功能,非常适合各种组件化的应用。不同场景下我们会需要不同尺寸的弹窗,有了这个功能,我们不需要每个弹窗都画一遍,只需要创建一组基本的弹窗规范,其他尺寸可以根据所需场景调整。



未调整过的组件不能随意更改尺寸,否则将变形不可用。


创建弹窗组件时,把弹窗里需要固定不便的尺寸参数设置好。(设置方法:靠左的左边固定,靠右的右边固定,对角的靠两个边固定,分割线高度固定,文字图标宽高都固定)。


设置好后的弹窗组件即可在设计稿中随意调整大小,固定参数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设计规范中只需要做一种或二三种常见的弹窗样式即可,不需要把设计稿中的每种尺寸都放到设计规范中。


表单同理,在组件中设置好参数后,调用时可以根据情况替换图标、文字和宽高,非常方便。

结语


在B端设计中,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业务线的扩大,设计师在设计时,常常需要考虑到交互的可扩展性,我们设计的交互至少要满足未来半年到一年的产品应用。因此作为使用频率很高的弹窗,我们在设计时尤其需要考虑全面,不只为了满足当前的场景,也要考虑未来可能应用的场景。


最后碎碎念一下,这是一篇从2020年跨越到2021年的文章,加上拖延症,写了很久...原本只打算简单的分享和总结,结果越写越多,越写越扩展。其中很多内容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坑中摸索出来的,做个总结也便于自己的成长,欢迎各位大佬们批评指正。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time不休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私域构建的内容场景,是零售业的“人场货”

雪涛

疫情之下,很多零售商都开始经营私域流量,私域流量+传统零售的新模式似乎成为了保持市场增长的新药方,私域流量也对零售业进行了重新改造。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研究零售行业中的私域流量,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是什么刺激了零售私域流量的发展?

今天,市场上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消失,线下端人口红利的消失。包括零售业在内,大部分行业的市场性质,已经从增量市场过渡到了存量市场。

整个存量市场中,依赖过去传统的获客方式,获客成本在不断升级,导致商户之间的竞争激烈。即便各个平台之间没有形成自己的流量壁垒,各个商圈中的区位没有形成垄断。成本的不断升级,最终还是会刺激私域流量取代传统的获客,成为一种市场成交的新方式。

私域流量作为存量市场的产物,进一步得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零售商品的属性影响,大部分的零售商品都是针对特定的用户人群需求设计,服务定向人群为主。所以大部分的产品有针对性,买一次A商品和买十次A商品的人,大概率是同一批人。

因为这种情况,让一个新客户买一次产品的成本,是要比让老客户再多买一次产品的成本,高得多。

增量时期,大部分商家都没注意老客户的运营,当产品慢慢触达到了市场边际,积累了一定的市场体量后,下个阶段更具有性价比的方向,就是前期一直被忽略了的定向人群的精细化运维,可提升复购性。

零售行业中,传统模式的消费者和商户的接触,往往是离不开:人、场、货的。同时一片区域内的线下超市和商店,只能服务这块区域的客流量,存在地域流量壁垒。

传统零售,消费者如果不去店铺、超市里面,看不到商品的陈列,就可能不会买牛奶、买饮料,就没办法形成交易发生。所以传统零售通过总代、分代、批发商,到零售商,开更多的线下店铺,打通更多的线下代理渠道,实现获客和成交。

但是私域流量+传统零售的新模式,会让市场重新审查传统零售人货场的模型。让重点经营的方向也会瞄准老客户线索的激活和运营,让老客户复购和带新。

私域流量对零售行业的一些影响

购物场景从线下(低频率)转到线上的可重复性。

私域流量模式内,用户和商户之间的触点发生了改变,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实体场景代入了内容场景,没有实体店,照样可以卖东西。

1. 零售行业的私域流量,朋友圈的内容文案即终端,内容营造的场景即门店

从一开始的人、场、货模式,变成了一种可重复性的“叫卖”模式:一个消费者在社群中、朋友圈、小程序看到了信息推送,正好刺激了购买欲望,就会产生交易。生意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供需链接。传统零售和消费者的“触点”是线下店,私域流量+零售的模式的触点是线上的方式。

类似企业微信这种线上的方式,就帮助商户绑定了客户线索。不仅是缩短了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中间还带有社交属性,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做好用户需求的细分。

这种逻辑我们叫做“触点营销”,和用户做朋友,让熟人关系变成卖货的渠道。

触点,是商户和消费者之间接触点,通过接触点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现在线上端习惯,用社群链接和服务消费者)

比如现在热门的社区团购,是私域+传统零售的典型模式。

原来小区小卖部的老板,观察到小区的住户每次都嫌弃买菜的时候,耗时长、不新鲜的问题,于是自己做团长经营私域流量,建立企业微信拉了一个买菜群,帮助小区住户们“便捷买菜”

因为更加近距离的服务住户,老板还可以记录自己老顾客的喜好,做好SCRM的标签处理:

  1. 买菜的频率
  2. 买米的频率
  3. 买油盐酱醋茶的频率
  4. 家里几口人
  5. 平时买什么类型的菜会多一点

一段时间之后,老板可以提前几天进行这些日用品货物的销售,给住户发一条信息:“你好邻居,今天的猪肉6折,刚从XX现宰的,你看要给你留一点吗?”这就是利用企业微信这线上端的触点联系,建立可重复性的模式。

这是传统零售很难做到的,因为传统零售没办法更近一步的接近消费者,所以自己手里是拿不到相关的数据,于是只能把钱都用在优质广告位、优质区域位上,抢占消费者的视野。

那些年为了公域流量疯狂烧钱的平台:

2. 决策形式从重度决策转为轻度决策

传统零售场景中,消费者买东西要么认功能,要么认牌子。但是私域模式的零售场景就不一样,今天的消费者情感消费颗粒度比以前更细,决策情况在发生变化。

  • 传统零售的决策考虑是:功能消费+品牌消费。
  • 新零售的决策考虑是:功能消费+情感消费+内容消费+服务消费。

情感和服务因素,会使决策发生的更加快。你身边的朋友和普通一个销售,向你推荐同样的一个物品,正常情况下,你选择相信你朋友的概率是要大过于选择销售的。

还是用小区小卖部老板的例子,当老板服务多几次住户的时候,老板和住户之间的信任程度会慢慢上升。(情感消费)

老板了解到消费者的采购米的喜好,可以尝试给他推荐同品类,但是高单价、味道好吃的大米。在有原来信任基础的前提下,肯定是有部分消费者愿意尝试下,因为消费者追求“美味”的需求比较大众化。

这种时候消费者的决策程度会由重度决策转向轻度决策,一句话概括就是:你办事我放心。

私域流量中,客户和商户的联系变得非常密切,人即流量,关系即渠道,熟人变熟客。虽然要成为好朋友这个门槛比较难,但是在消费者的决策中,中间的情感因素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决策。让决策变的更加的轻度。
重要的是,信息触达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据「加一私域」官方统计:以大众客户运营每年发12次短信类比,同样100万私域客户的群发触达每年至少节省20多万元营销成本。再加上朋友圈运营,每发送一条朋友圈价值3-5万元(按腾讯朋友圈广告1000人曝光 / 30 – 50元为例计算)

3. 消费场景从消费者找货的模式,变成货找消费者

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购买决策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通病:选择困难症。所以在传统的零售中,商品的陈列摆放也成了一门学问。贵的、销售额好的基本上都放在了展架的上面的位置。

同时很多的零售厂商为了博消费者的眼球,各种商品的包装也是非常讲究的。

这样做是为了让商品,第一时间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提高成交转化的概率。大部分的消费因为有选择困难症,往往第一眼被看到的商品,这些商品的成交率比较高,这就是商品的“C位”效应。

在私域+零售的模式中,没有了线下店铺,内容是私域中商品的唯一的展柜。通过内容构建一个消费场景,实现“货找人”模式。

像很多的微商的朋友圈内容,就是构建这样的“货找人”场景。朋友圈和社群中的场景,营造的是一种“即时成交”,通过内容构建一种“冲动型的消费场景”,让交易的发生短、平、快(时间短、速度快、产品平民化)

私域模式中“货找人”,就要站在客户视角,与人近,就会离增长更加近。私域流量模式不是要一下干件大事,而是做对一系列小事;要做对一系列的小事,就要不停的细分,挖细节,挖每一个和消费者接触的点。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阳俊Orlo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模态和非模态对话框的应用场景和规则

雪涛

模态和非模态对话框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用户界面元素,将用户的注意力转移到子任务上。那么何时使用,二者又有哪些区别呢?

模态对话框会打断用户并要求采取措施。当需要将用户的注意力转移到重要信息上时,它们很合适。


为了更好地理解模态对话框和非模态对话框之间的区别,让我们看看术语“对话”和“模态”的含义。

一个对话框(或对话)是指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在用户界面中,对话框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对话”,通常会向用户请求信息或采取措施。


用户界面模式是特殊状态,其中同一系统具有一些不同的用户界面。每种模式可能带有不同的命令,或者相同的命令(或操作)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具体取决于系统的模式。换句话说,在不同的模式下,相同的输入将具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打开Caps Lock的计算机处于特殊模式:所有键入的字母都将显示为大写字母。打开或关闭大写锁定时,键入字母会有不同的效果。或者,在Microsoft Word的“跟踪更改”模式下,所有以前进行的编辑和注释都是可见的(而在正常的默认模式下,不会对其进行跟踪或显示)。


通过对“模式”和“对话框”的了解,我们可以轻松定义模式对话框。

定义一个模式对话框是一个对话框,在主要内容和移动系统到需要用户互动的一种特殊模式的顶部显示。在用户与模态对话框明确交互之前,此对话框将禁用主要内容。

相反,模式(或无模式)对话框和窗口不会禁用主要内容:显示对话框不会更改用户界面的功能。对话框打开时,用户可以继续与主要内容进行交互(甚至移动窗口,最小化窗口等)。

模态对话框最初旨在警告用户错误或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其他系统状态。在这些情况下,必须先中断用户才能解决错误。因此,将对话框放置在屏幕中间作为界面的焦点,使其非常有效。这种模式对话框的最大优点是它们引起了用户的注意,并允许他们认识到问题并迅速进行了纠正。

但是,这种原始用法已经发展起来,现在出于合法或不太合法的原因,有说服力地使用了模态对话框和窗口来吸引用户的注意。

模态对话框的缺点

这是模式对话框引起的一些常见问题:

他们需要立即关注。本质上,模态窗口是强制性的,需要用户立即采取行动。由于对话框将系统置于不同的模式,因此用户只有在确认对话框后才能继续进行操作。

  • 它们中断了用户的工作流程。模态对话框迫使用户摆脱他们最初正在处理的任务。每次中断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不仅是因为用户必须对对话框进行寻址,而且还因为一旦他们恢复了原始任务,人们将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来恢复上下文。

  • 它们使用户忘记他们在做什么。一旦上下文切换到其他任务,由于模态对话框带来的额外认知负担,人们可能会忘记与原始任务相关的一些细节。在这种情况下,恢复原始任务的上下文可能会更加困难。

  • 它们使用户创建并解决了一个额外的目标-关闭对话框。出现对话框时,将向用户的工作流程添加额外的步骤:读取和理解对话框,然后对该对话框做出决定。除非对话理由充分并且确实包含重要信息,否则交互成本的这种增加可能会使用户推迟。稍后我们将详细说明这一点。

  • 它们在后台阻止内容。当对话框出现在当前窗口的顶部时,它可以覆盖重要内容并删除上下文。结果,当对话框询问与刚刚被遮盖的信息有关的问题时,对对话框的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这些缺点,模态对话框在用于非关键性活动时会出现问题。

使用模态对话框的准则

什么时候使用模式对话框合适?以下是一些指南,可帮助您确定是否确实需要模式对话框。

1.使用模式对话框显示重要警告,以防止或纠正严重错误。

只要有可能丢失用户的工作或某个动作可能造成破坏性且不可逆转的后果,请中断用户以避免灾难。

要确定什么错误严重到足以引起模式对话框,请考虑以下事项:

  • 如果将用户的注意力从任务上移开,这个问题会更容易或更难解决吗?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避免人为错误。但是,一旦发生错误,如果错误消息显示在主要内容中而不是模式对话框中,则可能更容易修复错误。例如,表单中的错误应在发生错误的页面上报告,以便用户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参考错误消息。但是可以在模式对话框中显示通知用户她的计算机将在10秒后重新启动,以确保用户注意到该消息。

  • 错误是不可逆的吗?不可逆的错误通常会导致信息丢失,这对于复杂且耗时的任务尤其有害。例如,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未能将项目添加到购物车可能是一个不幸的错误,但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微妙的通知,则它不是不可逆的(如果他们确实想要该项目,他们可以重做其操作)。另一方面,覆盖文件或无法保存对数百张幻灯片的更改都是不可逆的操作,因此非常需要中断,并且经常受到干扰。


Microsoft Powerpoint使用模式对话框来防止不可逆的错误或意外的用户操作,例如在不保存工作的情况下退出应用程序。


Google Mail桌面应用程序:当用户在邮件中包含“我已附加”或“请参阅附件”等关键短语后忘记附加文件时,将出现此模式对话框。此对话框可防止用户错误(以及笨拙的后续电子邮件)。


2.使用模式对话框要求用户输入对继续当前过程至关重要的信息。

当缺少信息会阻止系统继续用户启动的过程时,模式对话框可以提示用户输入该信息。

如下所示,Etsy使用模态窗口中断用户的登录信息(当该用户试图将某项保存到收藏夹列表中时)。

每当用户尝试执行需要进一步步骤才能执行的任务时,Etsy都会使用模式对话框。例如,当用户尝试将某个项目标记为“收藏夹”而用户未登录时,将出现一个对话框,以获取执行所需操作所需的信息。


3.模态对话框可用于将复杂的工作流程分成更简单的步骤。

对于工作流,更快并不总是更好。对于耗时且涉及精神(和情感)的任务,一次要索要大量信息可能是不堪重负的。在这些情况下,模态对话框可用于将复杂的信息分解为更简单,更易消化的块。向导是使用模态对话框的常见实例。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具有多个步骤的模式只会延长花费在主要任务上的时间,从而使用户更有可能一开始就忘记自己在做什么。因此,如果您必须执行多步骤模态,请让用户了解他们的进度,这样他们就不会立即放弃。就是说,如果开始需要多个步骤,则可能有理由为其分配整页。


4.使用模式对话框询问信息,如果提供这些信息,可能会大大减轻用户的阅读量或工作量。

当所请求或提供的信息相关时,模态可以有效地工作,或者可以简化当前任务的完成。

就房地产网站Zillow.com而言,用户无需帐户或房地产经纪人即可浏览物业列表。但是,当他们尝试与代理商联系以获取列表时,站点将显示一个模式对话框,询问他们是否已经有代理商。该信息对于立即进行下一步(联系上市代理)并不重要,但在简化未来的交互过程中仍然很有价值。该对话框使用渐进分析,并一次提出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承诺度很低,只关注相关细节。

Zillow.com在用户提交有关特定列表的查询后,要求用户提供更多信息。询问用户此时是否有房地产经纪人是有意义的点, 因为它减少了将来与其他代理进行冗余对话的机会。


渐进分析的关键在于它们遵循用户对工作流程的期望-中断仅在它们与当前任务相关或有帮助时才有帮助。


5.不要将模式对话框用于与当前用户流程无关的非必要信息。

如上所述,模态对话框对用户具有许多缺点和成本。为了使这些费用合理,与任务和重要性的相关性应该很高。与用户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模态对话框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并且会减少对公司的信任。


此外,当非优先信息以高优先级格式(如模式对话框)显示时,用户将拒绝关注此格式的其他实例。这就像伊索寓言中的“哭狼的男孩”一样-反复误导他人将使他们在真正需要时不会给予您信任。


与普遍看法相反,邮件列表注册虽然对于产生业务线索至关重要,但对用户而言并不重要。在最近的一项网络可用性研究中,我们听到了与电子邮件通讯注册有关的模态对话框的内在鄙视。


GoodHousekeeping.com通过模式化的邮件列表对话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仅停用了背景,而且还用全屏照片完全替换了背景,从而删除了用户在网站上的所有上下文。它也出现在用户首次登陆网站首页后的前3秒钟内,使用户没有时间从该页面上收集任何值。该对话框要求的信息对于用户或其工作流程而言并非必不可少,并且几乎不提供上下文或感知的价值。


Wayfair使用模式对话框来请求用户指定应将该项目固定在哪个板上。另一个UI元素(例如主要内容中的一个选项)将更适合于输入此信息。底部:选定木板后,Wayfair使用模式对话框来要求用户邀请朋友加入他们的木板-这对用户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并且会增加固定项目的交互成本。


6.避免使用模态对话框中断高风险的流程,例如结账流程。

结帐对用户和企业都是高风险的过程:用户希望确保该过程是安全和无错误的,而企业希望确保用户遵循其购买决定。模态对话框(如果不需要的话)充其量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最坏的情况是削弱用户的信心。

较早的Walmart.com版本使用模式对话框提示用户在结帐期间登录。最好的情况是,这种模式可能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行全面的搜索以查找Walmart.com密码,而不仅仅是以访客身份完成结帐。在最坏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会感到他们被迫开设一个帐户,而这又会影响购买决定。此后,沃尔玛重新设计了其网站以删除该模式对话框(但重新设计也完全删除了访客结帐,现在要求用户拥有一个结帐帐户-坦白地说,这令人反感)。


7.避免使用模态对话框进行复杂的决策,这需要模态中没有可用的其他信息源。

模态对话框应用于与用户的简短直接对话。如果模态要求用户进行复杂的研究或咨询其他信息源(可能被模态阻止),则该交互不是正确的UI元素。

边境航空公司使用模式对话框促进基本航班的加价销售。该对话框要求用户决定花更多的钱,但是不允许他们访问做出该决定所需的其他信息(例如,是否还有剩余的体面座位)。


请考虑使用非模式对话框

在任务不是很关键的情况下,非模式对话框可能是合适的。非模式对话框的攻击性不如模式对话框,因为它们允许用户继续其活动并在不相关时忽略它们。但是,它们仍然可能是破坏性的,特别是如果它们使屏幕上的重要信息模糊不清或需要太复杂的交互。

此外,某些非模式对话框不能在设备和浏览器之间很好地转换-例如,台式机上的Chrome中的非模式窗口可能会在iPhone上的Safari中变为模式窗口,例如下面的Meowbox.com。

在Meowbox.com桌面网站(左)上,主页右下角显示了用于时事通讯注册的定时非模式对话框。但是,在网站的移动渲染(右)上,非模式窗口变为全屏模式窗口,迫使用户在向前移动之前提供输入。桌面版本允许轻松消除提示,而移动版本则不允许。


当用户需要在模式之间快速切换以访问某些信息时,非模式窗口非常有用。例如,Google Mail使用非模式窗口作为编写新电子邮件的默认方法。用户可以继续打开此窗口,在不丢失电子邮件的情况下最小化编写的电子邮件(或选择将其最大化到模式窗口)。该单独的视图使用户可以查找较旧的电子邮件或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撰写当前电子邮件。


Google Mail的非模式窗口使您可以轻松地在写入和读取信息之间进行切换。


涉及模式对话框时,请考虑以下问题:没有人喜欢被打扰,但如果必须的话,请确保值得这样做。


在使用对话框时,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呢?


1.减少干扰

谨慎使用对话框,因为它们会打断他们。它们的突然出现迫使用户停止其当前任务,并专注于对话框内容。对于模式对话框,用户必须先进行对话操作,然后才能继续访问下面的页面。有时这是一件好事,例如,当用户必须确认一项重要操作时(例如“您要删除您的帐户吗?”),但是对于许多任务而言,这是不必要的,而且通常很烦人

要求确认

在需要用户在继续操作之前进行交互的情况下,或者当错误的代价可能很高时,使用对话框是最有意义的。


不要突然打开对话框

在用户未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突然打开对话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不幸的是,许多网站都用下面的示例用订阅框轰炸了访客。

用户在页面上执行某项操作时,应该始终打开一个对话框。那可能是单击按钮,跟随链接或选择一个选项。

tips

  • 并非一切都值得中断

  • 对话框的替代方法是内联扩展,可以帮助维护当前上下文

  • 不要只是弹出对话框


2.对话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匹配

对话框应该说出用户的语言(使用用户熟悉的单词,短语和概念),而不是特殊的系统术语。

明确的问题和选项

您应该使用清晰的语言写问题。例如,当您要求用户删除她的文件时,而不是说“释放存储空间?” 问“您要删除文件吗?” 通常,您应该避免道歉,模棱两可或诸如“警告!”之类的问题。或“您确定吗?” 因为它们会带来额外的视觉混乱。


避免为用户提供含糊不清或不清楚的选项。您应该只使用清除选项。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应该能够根据标题按钮文本来理解选择。

错误的示例:在此示例中,轻蔑的操作文本“否”回答了问题,但没有建议之后会发生什么。


很好的例子:平等权利行动文本“放弃”清楚地表明了决定的结果。

提供重要信息

对话框不要遮盖可能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例如,一个对话框,要求用户确认某些项目的删除,应列出要删除的项目。


提供信息反馈

处理完成后,请记住显示通知消息(或视觉反馈)。让用户知道她已经完成了所有需要的工作。

tips

  • 在对话框中使用明确的问题和选项。

  • 设计对话框以产生闭合。

  • 操作后通知用户。


3.追求极简主义

不应该试图过多地塞入对话框。保持其干净简洁(遵循KISS原则)。但是极简主义并不意味着有限。所有信息都应该是有价值的相关的

元素数量和选项

对话框永远不应部分出现在屏幕上。您不应该使用包含滚动内容的对话框。

错误的例子: 巴克莱银行的付款处理对话框中有很多选项和元素,其中的一部分选项仅可通过滚动来使用(尤其是对于通常具有相对较小的屏幕区域的移动设备)。



很好的例子: Stripe使用简单而智能的对话框,仅包含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在台式机和移动屏幕上都看起来不错。

操作数

对话框不应包含两个以上的动作。第三项操作(例如“了解更多信息”)通常用于使用户离开对话框,这增加了未完成任务的风险。

对话框中不要包含多个步骤

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多个步骤是一个好主意,但这通常也表明某些事情太复杂而无法要求用户在对话框中完成。


如果交互足够复杂,需要多个步骤(如下面的示例所示),那么它就足够复杂,可以保证拥有自己的页面

tips

  • 通过删除不需要的元素或不支持用户任务的内容来简化对话框

  • 尝试避免对话框包含多个步骤。

4.选择正确的对话框类型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对话框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寻求注意力的模态对话框,它迫使用户在继续之前与他们进行交互。模态对话框通常用于离散的阻塞过程,需要显式的“接受”或“取消”操作才能将其关闭。单击其外部区域时,它不会关闭。第二种类型非模式对话框,允许用户在其外部单击或点击以将其关闭。

您仅应将模式对话框(第一种类型)用于非常重要的交互(例如,删除帐户,同意条款和条件)。

系统对话框也是模态对话框,通常具有以下基本元素-内容,操作和标题。

5.视觉一致性

对话框的背景

打开对话框时,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后面的页面稍微变暗。这有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对话框吸引人们关注叠加层;其次,它使用户知道该页面当前未处于活动状态。

但是要注意着色。如果您将其设置得太暗,则用户将无法再在后台看到页面。如果将其设置得太浅,则用户可能会认为该页面仍处于活动状态,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对话框。

清除关闭选项

右上角的对话框应该有关闭选项。许多对话框在窗口的一角都有一个“ x”按钮,用户可用来退出该窗口。但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此“ x”按钮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逃生路线。单击“ x”通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的尺寸较小,用户必须发现并单击(点击)它。

允许用户单击非模式窗口时,可以退出非模式窗口,这是一个好主意。

避免对话框启动对话框

对话框应避免启动其他对话框,因为它们增加了视觉上的复杂性。

tips

  • 大多数情况下,允许用户单击(或点击)以关闭对话框(模态对话框除外)。

  • 对话框应避免启动其他简单对话框。

结论

模态和非模态对话框都非常有用,可以请求或鼓励用户参与。在决定这两种类型的对话框时,请考虑用户上下文和工作流程。避免不必要地打扰用户并中断他们的工作流程。使用户更容易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如果公司希望朝着业务目标持续发展,则在这些设计决策中必须优先考虑用户目标。

涉及模式对话框时,请考虑以下问题:没有人喜欢被打扰,但如果必须的话,请值得确保这样做。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ZZIUP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