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与成长

聊聊那些拥有“边际效应”的产品

雪涛

讲述边际效应对应不同线上线下产品的不同状态以及优势

现如今对于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来说,其实都大致会用到“边际效应”这个概念,在看似华丽渲染的互联网背后,真正支撑着的是对人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当然,现如今的产品很多都有规律可循,包括商业模式、变现方式等等,那么这次我们就来说说那些在互联网中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的设计。



边际成本

首先呢,在这里我要先为大家解释一下何为边际成本。

从概念性角度解释: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个单位新增的产品(或购买的产品)所带来的总成本增量。

( 举例 )

比如说现如今的共享单车,在仅生产第一辆的时候,其公司花费的成本是极大的,它包含:设计费、电话费、路程费、人工费等等等等……但是,在生产第100辆的时候,小车儿的成本就低很多了,再不创新的前提下,只要复制就可以了,而如果在生产第1000辆的时候,那成本就更低了,这就是经济规模带来的效应。那么,同样的复制,为什么越复制越便宜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对等的增产量对比,由于小车数量的增多,遍布区域的扩大,所以,也就导致公司的机会成本增高,也就是成本更低,所以,考虑边际成本递减的同时,也要考虑机会的增多。



边际成本递减

刚才说到的其实就是边际效应里成本递减的模式,也是我们这次讨论产品的核心,所谓的边际效应递减,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的等量增加,当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同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会递减。


我在举个例子:日常的滴滴打车,就是递减的模式,因为滴滴大多数的供给侧平台用户就是私家车出来接单,所以,当平台每多接入一辆车,那么对于滴滴平台来讲边际成本就越趋于零。

其实,类似于滴滴打车这样的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性平台,更加符合互联网的经营模式,这是因为互联网在21世纪,就是以免费为前提的,随着用户的增多,边际成本的下降,无非就是在完善经营的条件下,多开一些服务器和宽带罢了,其他的成本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而这也正是互联网产品成为霸主的必要因素之一。


    注(供给侧:经济学术语的一种,意思是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供给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卖出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供给量会不同。供给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供给曲线。)



边际成本的线下产品案例


奶茶案例

在我们逛街购物时,几乎都会买一杯奶茶饮品,而这里面就运用到了边际效应的负效应模式,他们运用第二杯半价的手段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第一次的贪婪程度,也就是“欲望值”,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销售,但边际成本不变,当消费者购买后,负效应可能就会产生,因为消费者不一定能喝完。这里就体现的是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和欲望被满足的程度比例。



服装案例

再比如商场内大牌服装都写着全场8折,其实仔细想想,8折的价格真的很划算么?他们这么做也同样是在运用了边际效应的同时调取了消费者心理的欲望值,在消费者第一次购买时,单纯考虑的爽点而非负效应,但随着商品购买完的数量,才真正会产生负效应。



电影票案例

还有一个是关于电影票的,我的一个朋友会经常去看电影,之前去看电影的时候是在现场买的票,那次售票员给他推送了一个非常超值的套餐,就是单买一张票是原价48元,但是近期有一个限量套餐,这个套餐里包含:5场电影+1桶爆米花,价格是149元,但是需要一次性消费,听起来是不是非常超值?我的朋友考虑反正也没事,那就多看几场,还便宜。但是如果按照边际成本递减与负效应来讲,这绝对是一件亏本的买卖,谁能一直做着看十几个小时的电影不走?我想电影院也一定有这样的数据才会推出这样的套餐吧。但随着消费者购买人数越多,边际成本递减,其他人也会纷纷模仿,这里面包含一个人类固有的“羊群效应”,也就形成了商业价值,但随着消费者看电影时间的延长,负效应也随之而来。


    注(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理论,也称羊群行为、从众心理。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边际成本的线上产品案例


微信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微信了,这个传奇产品堪称边际成本做的最好的一个,在我们之前都是运用短信电话的时候,每发一条短信,每打一个电话都要考虑不同的费用,但由于微信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用户的这个痛点,微信已最核心的打字聊天、语音/视频通话为主要支点,并赋予各种特色产品辅助。在微信最大化的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同时,迅速扩大了用户使用产品的范围区,所以,作为互联网的边际成本,我想微信的在这方面确实做的很好。



GoFun出行

这款产品为共享汽车类型,属于线上+线下产品,Gofun出行的边际成本做的比较合理是,首先是他的供给侧能力较足,因为依托了首汽集团的优势资源,极大的降低了边际成本,并通过对用户的日常作息将碎片打车时间、坐公交时间、出游时间等需求作为整体分析,提供了这一种出行服务,并且现在的产品里还融合了长时间租车服务,这就极大的又一次挖掘了一批潜在用户,在边际成本递减并趋于零的同时,反响的用户群体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同时这个产品还在登陆时跳出有广告提示,“分享可得免费时长开车券等优惠”,这种手法也是除了在边际成本递减的同时,运用的用户酬赏机制,目的是通过用户引流用户。



摩拜单车

在文章开篇的时候我拿共享单车举过例子,其实摩拜单车的性质与共享汽车的性质大体一致,主线路相似程度可达到80%,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个定律,关于用户的定律。当产品开发者抓区并成功解决掉某几种目标用户的痛点后,其相等模式可无限制复制,并形成范围值生产从而解决掉这几种用户对等的群体用户痛点。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应该就彻底明白了,就像医药行业诊断,当医生遇到一种从未遇见过的病毒时,其第一次需要花费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但只要一旦得到解决,那么当再次遇到同类型病毒时,就可以快速复制解决,其边际成本迅速降低,反之收益增高,同时同类型病毒则可批量解决。共享汽车和单车产品正是边际成本与复制的这一体现。




总结

边际成本在20世纪时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概念,因为在20世纪的成本里,几乎都是建立在“原子经济”上的,而直到21世纪互联网形体的出现,边际成本将真实的成倍数下降,这是因为21世纪的成本发生了转移,建立在了“比特经济”上。

所谓原子经济的本质就是需要以大规模生产取胜,它所遵从的是绝对的单一化、标准化、格式化创造。这种创造,并不能形成边际成本的递减,甭别说是趋于零,它需要的是逐渐递增服务,就像和滴滴打车对抗的线下出租车,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它能做的不是整合,而是新增出租车和司机进行匹配,如果不加入互联网行业,他们将很难维持下去。


而比特经济,则正好是多元化、个性化、小众化、扁平化的。它所崇尚的就是一种主客一体、多元共生共存的理念、可以使使用者分享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的好处是在快速扩大用户群体区值的同时还能使边际成本下降。



文章来源:站酷


复杂问题该用理性决策还是感性决策?

雪涛

一、明知识、默知识与暗知识的四象限图

AI被热捧那么久,王维嘉博士的《暗知识》是第一本把它讲明白的中文科普书。

这本书第一个知识框架,就是下面这张4象限图:

思考方式的革命(一)复杂问题该用理性决策还是感性决策?

(该图来自:王维嘉的《暗知识》)

该图将知识按“是否可表达”、“是否可感受”的两个维度分为四类:

  • 可表达的“明知识”(包括可感受的牛顿定律和不可感受的量子力学)
  • 不可表达但能感受到的“默知识”
  • 而“暗知识”则是:不可表达、又没法感受到。

具体来说,暗知识是机器发现的,人类无法感受也无法表达的知识。

就像围棋,人类2000年来保留的棋谱大概有3000万个(8位数),但围棋上棋子的摆放方法的可能性有2的361次方个(108位数),中间何止相差万亿倍。人类对围棋的认知,就是基于3000万这个8位数范围的认知。与机器相比,相差10的100次方。这部分机器能掌握而人不能的,就是暗知识。

这是本书让人惊叹的第一个点,通过设立一个新的二维坐标模型,就能够找到人类以往概念上的盲区!其次,王博士选的词汇也是超一流的,“暗”和“默”两个字都很有神采。

虽然是“科普书”,但书里还是不得不讲到人类的“神经网络”、计算机的“机器学习”、“卷积”等复杂概念。

我用自己的语言,以“识别一只猫”为例,为大家简单讲述一下AI吧:

(1)识别猫与计算“1+2=?”不同,前者是“默知识”—— 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在计算机历史上,通过“尖尖的耳朵”、“长尾巴”、“圆眼睛”等信息来识别猫的程序都失败了。

(2)我们闭上眼睛想想,如何把一只猫与一只豹子的照片区别开,需要补充很多语言描述。把一只猫与一只狗区别开,又需要补充一些描述,其实人是不能把“识别一只猫”这件事情用语言明确说清楚的 —— 既然人说不清,传统计算机程序就做不到。但人,哪怕是三岁的孩子都能区别猫和狗,背后是什么原理呢?

(3)后来科学家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发现大脑是通过分层判断,最终在神经元中留下“历史痕迹”的逻辑链条的。这是很有趣的生物学现象,一个神经元受到的刺激(生物电击)越多,得到的营养就越多、就会成长得越强大。而每次判断在每层神经元中留下的痕迹,就会强化今后整个人脑神经网络的判断能力。

(4)计算机科学家根据对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认识,开发了计算机“神经网络”。这个网络不但可以识别“猫”,而且识别猫的过程也同样无法输出成为人能认识的“文字描述”。

(5)这些识别算法就沉淀在“神经网络”中(表现为数据及数据关系),无法被人类直接掌握,人只能通过安装了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获得这个能力。

(6)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了让计算机解决这个“默知识”的问题,我们最终是用了“暗知识”来解决。

(7)这类“暗知识”,能够在计算机之间快速复制,但无法在人和人之间复制,人和人之间能传递的只能是控制AI计算机的方法。

暗知识大体说完,我再回到与我们的思考方式相关度更高的“默知识”。

二、《思考,快与慢》的“系统1”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大约是我2013年读到的,我认为这是那一年我读到最好的书。好就好在研究老对象(人类行为与注意力)的过程中,用了新思考框架,并建立了有说服力的体系。

几年来,这本书被我放在电脑显示器下面,意喻为“抬高了我的视野”。当然,最初是为抬高了显示器,起到保护颈椎的作用。

思考方式的革命(一)复杂问题该用理性决策还是感性决策?

书里是这样定义人的两种思维模式的:

  • 系统1 —— 其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他在骑车时是不需要主动意识指挥手如何转动车把的,系统1会接管这些动作。
  • 系统2 ——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的场景,当时是需要非常专注地控制双手和双脚的,所以往往手忙脚乱。我记得我如果稍不能控制,双手是会放掉车把,抱住旁边的足球门柱的不知各位刚学自行车时,是否也是如此?

当系统2学习掌握了重复使用的套路后,大脑会将重复工作转给系统1。

我高中时,经常因为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错误,导致考试得不到高分。我训练自己做了大量专项练习,后来不仅计算过程不出错,而且感觉当时是把简单的四则运算从“系统2”挪到“系统1”了。考试时,手上做着乘法竖式,脑子里考虑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思路。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脑的重复套路工作从“系统2”转给“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 降低能力消耗。

系统1反应很快,对能量的消耗远低于系统2。我查了《人类简史》、《文明是副产品》等书籍,看到这样的资料:晚期智人的大脑占体重的1/20,但耗能、耗氧量却达到全身的1/5。在工业革命前的5万年里,智人供养这样一个大脑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我推断:

  • 第一,大脑不会有大比例未开发区域,因为咱们的大脑结构在5万年前成熟时(今天人的脑容量与5万年前差别不大),人体根本没有多余的营养可以供它浪费。
  • 第二,从机制上,大脑会尽量把一些套路工作从系统2转给系统1,以期降低脑力消耗。

系统1毕竟简化了判断过程,是否会造成很多误判呢?我相信是的,但因为能量的限制,人类当时应该是找到了中间最优解。

我认为:《思考,快与慢》的“系统1”,学习的其实就是前一节说的“默知识”。

还是以骑自行车为例,咱们可以教新手一些保持自行车平衡的要领,但一个新手学会骑车的过程,是实践重于理论的。最后形成的知识,就是无法说清的“默知识”,这个默知识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系统1”当中。

当然,系统1与系统2的关系还有很多层次,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遇到紧急情况时(“快撞到行人了”),系统2会从系统1接管人体控制权,多费一点脑力控制好自行车的方向,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毕竟我的读者都是toB企业同事,我还是讲一个书中与咱们业务有关的故事。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1岁时(1955年)曾经在以色列军队里负责设计士兵面试流程。这之前,面试官完全根据感觉打分,结果筛选出来的新兵合格率很低。卡尼曼做了一套设计,听起来和我在《SaaS创业路线图(六):如何扩张团队?》中的做法类似,就是要求面试官严格按框架打分。

思考方式的革命(一)复杂问题该用理性决策还是感性决策?

思考方式的革命(一)复杂问题该用理性决策还是感性决策?

(上图为我系列文章(六)中提供的打分表)

卡尼曼不是他的面试官们的上级,面试官们不喜欢做“打分机器人”。卡尼曼的让步是,同意面试官根据标准格式打分后,最后“闭上眼睛给士兵打个总分”。

最后的结果是,新的测评方法大幅提高了有效率。45年后卡尼曼回到该部队,发现他的面试方法还在延用。

而我的面试表最后也有这样一行:“自己是否愿意带领此人去完成一个困难的任务?”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感性的问题,与表格其它部分(记录工作年限、记录回答情况等)非常不同。

我观察,这就是在很多领域中,决策复杂问题的一个优选方法:

  1. 把抽象问题具象化:先用理性框架(“明知识”)、从多个角度用数字化的方法分项打分;
  2. 再把具象问题抽象化:从内心出发,我是否要用这个人?(使用了“默知识”:更感性,但往往更准确)

这个过程的好处是:

  1. 过程可操作性好,让决策者全面思考,不会漏项;
  2. 利用决策者的抽象判断能力(“默知识”),更高纬度地做出判断,不会因为打分表的设计缺陷造成决策错误。

我们企业决策中,如果死板地使用调查前设计的“打分表”,往往会错过发展机会。因为环境在剧烈变化,调查前很难做出完美的打分表。而“默知识”会让我们熟悉业务的决策者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三、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上面说了很多“默知识”的例子,具体怎么学习和使用“默知识”呢?最近“得到APP”的精英日课正好也推出了一篇文章“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简而言之,外显学习就是学习“明知识”的过程,掌握历史知识、化学公式……

内隐学习,则是学习“默知识”的过程,学到的是个“感”。例如:英语的语感。

1993年高考时,记得我的英语成绩大约是140分(满分150)。因为不考口语,这全都是英语语法和单词,大多是“明知识”。

但我工作后能在外企说流利的英文,全有赖于大学时在华中理工(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教“外贸英语”的廖老师。他逼着我们每人整篇整篇地背诵外贸英语,上课经常现场考对话,当时那个厌恶哪……没想到坚持了一个学期,死记硬背了几百句常用对话后,英语“语感”就形成了。大脑中可以用英文思考问题,我是一生受用。

“精英日课”引用的一个调查研究还有个有趣的结论:外显学习明知识,注意力越集中越好;但集中注意力反而会妨碍内隐学习。

为什么?因为“默知识”是没有明确规则的,越努力找规律越学不会,不如放松一些,让头脑直接沉浸在直观信息中,这样更容易领悟那个“感”。

在企业经营中,我们经常需要新的创意:如何设计一个摆脱俗套的新激励方式?如何做营销上的创新?如何设计一个全新的内容?这时候,让注意力分散些,看看不相关的书籍、讨论一些别的话题,可能灵感会来的更快。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与路线图系列是一样的,还是想帮助大家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但如果不引入更多关于思考方式、关于人类发展史的文章,就会跳不出日常操作的层面,不能给大家带来新的空气。

四、小结

这篇文字是“思考方式革命”的第一篇。我讲的不是明知识、也不是默知识,我讲的是一些新的思考方法

(1)如何通过增添新的维度,让你对研究对象(无论是客户群、团队或产品服务)增加新的评估方式?操作工具就是最前面的四象限图。

(2)设计新体系时,用词要精准。王维嘉博士用一个“暗”字,一个“默”字,把体系讲的很清楚。“名不正言不顺”,这是我经常说的道理。一个事儿的“名字”选错了,要费很多口舌解释,到头来没听到解释的人看了还是会误解。

(3)计算机AI算法是基于人类的“神经网络”模型的。企业管理中,一个体系的设计、一个测算模型的建立,都要基于“自然”的业务规则,基于人性的需求进行考量。我不是讲抽象的“道”,我说的是可以操作的规则。

(4)例如:人的大脑将重复套路工作交给系统1,就是符合降低消耗的规则的。而“能量的限制”就是工业革命前的20万年里控制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

(5)我们做企业,也是同样有很多限制,财务上有利润要求、有任何时点现金流不得低于安全线的要求。这属于“明知识”。

(6)在不能用“明知识”直接通过计算做出决策的复杂情况下,基于“感觉”的判断实际上更准确。所以专业知识重要,但业务背景更重要。

(7)但如果只靠“感觉”决策,也很危险。文中举了一个新兵打分的例子。最佳方法是:让决策者先结构化地全面多维度打分,然后再“感性”地做出最终判断。

(8)注意力分散些,有利于创新。所以需要新点子时,要给团队成员新环境、新场景和一些新时间。

(9)默知识这么重要,如何得到?要反复练习,不专注(忘掉规则)地学习。

取消与关闭:请在设计上区分差异

分享达人

3个方法,区分取消与关闭,避免丢失用户正在操作的内容。

概要:区分这两种操作,可以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丢失用户已操作的内容。在关闭视图之前保存用户的更改,使用文本标签而不是“X”图标,并在破坏性操作之前提供确认对话框。



一、让人迷惑的“X”图标


很久以前,“X”这个符号是用在地图上,标记“宝藏的藏身地”。但在今天的数字化界面中,“X”符号不再用来标记位置,而是被用来取消进程,或者关闭某个临时页面/弹框。但是如何确定“X”代表的是“取消” or “关闭”?有的时候可以确定,有时却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其实,主要的问题在于“X”图标缺少了文本标签。当同一个图标在不同的界面,却代表不同的含义,该图标的可用性就会受到影响,因为用户判断不了到底是什么含义。



二、为什么要区分“取消”与“关闭”


当用户单击/点击“X”按钮来关闭模态弹框或视图时,系统会完全取消该过程并清空之前所有操作,这让人沮丧,甚至抓狂。因为用户通常认为“X”图标表示取消或者关闭,所以区分这两种可能性对于交互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区分取消 or 关闭并不重要。当一个弹窗占据你的大部分屏幕时,点击“X”按钮(尽可能快地),既可以关闭该模态,也可以取消它可能触发的任何进程。


但是,如果页面中包含正在运行的计时器,正在播放的音频,正在选择多个选项标签,或其他类型未保存的内容,那就很有必要说明“X”图标所代表的意义。因为用户可能打算让计时器或音频继续运行,或者希望立刻应用这些选好的选项标签,或保存正在进行的工作,同时希望关闭该视图继续其他操作。

 

例如:丝芙兰在结账过程中,使用模态窗口来展示用户可以添加到购物车的免费商品。在以下示例中,单击“ ADD(添加)”按钮选择商品后, 该按钮直接被变成了“ Remove(移除)”,看起来似乎商品已经被添加到购物车中了。但是,实际上当用户单击右上角的“X”图标后,该商品并不在购物车中。他需要再重复这个步骤,最后点击“Done(完成)”按钮,商品才会被加入购物车。

Sephora:单击右上角的"X"会取消选择这些试用商品整个过程。用户必须先单击“ADD”,再单击“Done”才能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三、如何避免丢失用户正在操作的内容


要避免丢失用户正在操作的内容,首先需要确定用户的意图 - 取消 or 关闭 - 并提供明确的选项。有以下几种方法:


  · 主动要求用户确认他们的意图

  · 使用明确的文本标签而不是模糊图标

  · 显示两个不同的按钮:“X”图标表示关闭视图(可以自动保存页面内容/操作),而“取消”则代表放弃该过程


1、要求确认


如果用户在已经执行操作的模态弹框或页面视图中,点击“X”图标,UI则可以在关闭视图之前,直接询问用户是否应用该操作,来确认其意图。此解决方案非常适合会破坏用户工作的破坏性取消操作例如,过滤器视图可能会被意外关闭,并且关闭会导致用户丢失其选定的选项。


这个问题在移动端界面上很常见,因为过滤器视图占用了很大的屏幕空间,这使用户很难或不能判断是否已经应用了那些选择。为了防止这种潜在的错误,在关闭过滤器视图之前,跟用户确认是否要应用这些选择并关闭视图,抑或是清除这些选择。例如:下图中,当用户选择后,点击“X”图标时,Lowes 会出现如下确认弹框。

左 :点击"X"图标或返回箭头,所有的选项都会被取消,并将用户带回上一个页面。右:点击“X”后,出现一个确认对话框,确认用户是应用还是取消筛选,然后再返回结果列表页。

 

同样,当用户关闭正在进行的课程时,语言学习应用- Duolingo 会显示一个确认对话框-课程进行中不能中途离开,除非确认“退出”。至少,该APP向用户传达了这一限制,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取消”来继续课程。点击“X”按钮将结束当前课程。为了防止出错,结束前会出现一个确认对话框。

 

缺点:

a. 虽然确认对话框在避免“X”图标有歧义方面很有效,但它却添加了额外的步骤;

b 用户在按下“X”图标之前还是不知道它到底做了什么,代表什么意思,因此他们可能会对这个操作感到疑惑。



2、使用文本标签


不要完全依赖对话框来让用户确认模糊的“X”图标,而是使用明确的文本标签。文本可以消除歧义,并清楚地传达将发生的操作:取消与关闭。

 

Yelp的筛选页面在屏幕顶部提供了标有”Cancel(取消)“和”Reset(重制)“的按钮,在底部提供了一个大大的”Apply(应用)“按钮。类似地,Etsy中的 Filters视图提供了“Clear(清除)”和“Done(完成)”两个按钮。


注意:Etsy使用“Done”而不是“Apply”,因为过滤器一经选择就可以被应用,而这里是关于开关切换与否的建议。

(左)Yelp:Cancel、Reset 和 Apply 这三个文本标签既直接又清晰,这样用户就不太可能不小心关闭视图而丢失他们过滤器中的选择。(右)Etsy:Clear 为用户取消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式。而点击 Done 则返回到“产品列表”页,其中的选择已经应用。




3、关闭并保存


果必须使用“X”图标而不是文本标签(比如为了以节省空间,或者因为正在遵循团队的设计语言),请谨慎使用,并在用户完成前保存操作/内容。另外,可以提供一个单独的“取消”按钮,让用户在进程之外有一个紧急出口,并消除“X”(关闭 or 取消)在两种含义之间的歧义。

 

例如: Gmail会自动保存在非模态窗口中填写的邮件信息到草稿(Drafts)。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在需要折叠或关闭该窗口时,仍然保存原来的内容以便于下次继续编辑。将鼠标悬停在消息窗口右上角的“X”图标上时,会显示一段提示:Save & Close(保存到草稿并关闭)。此外,点击窗口右下角的“垃圾桶”图标可以删除该邮件 - 这个图标离顶部的“保存和关闭”选项很远,可以防止用户误点。

Gmail:Hover 透露, “X”图标是用于关闭窗口而不是删除草稿,它允许用户保存并关闭消息窗口而不会丢失刚刚正在编辑的邮件。

 

对于长进程或倾向于在后台运行的进程(如计时器),默认自动保存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例如,Glow Baby中,后台运行喂食或睡眠计时器时,用户还可以浏览APP的其他区域。因为这些计时器一般会运行很长一段时间。此功能还能让用户在APP中做其他的任务操作,例如记录之前换尿布的时间、浏览文章、逛论坛等。点击计时器视图中的“X”图标也只是关闭窗口并不会取消正在运行的计时器。

Glow Baby:(左)点击运行计时器视图中的“X”图标,在不停止计时器的情况下取消视图,从而允许用户继续使用APP记录其他类型的事件、参与社区讨论、阅读文章等。(中)运行计时器的状态显示在屏幕顶部的状态栏中。(右)在计时器暂停时点击“X”图标,弹出“放弃”或“取消”按钮以确认用户的真正意图。


 请注意:在关闭前保存中间工作或维护正在进行的过程是主动的,但有时可能会与用户的意图相反:如果用户打算通过单击“X”按钮取消其选择,那自动应用这些选择可能会令人困惑和沮丧。


这就是为什么还必须有一个单独的“取消”按钮,给用户一个出口,而不是强迫他们必须关闭时自动保存。



四、结论


虽然“X”图标会造成模棱两可,而且经常导致可用性问题,但它不太可能马上从所有接口中消失。设计人员应该注意“X”图标的多重含义,消除“关闭”和“取消”之间的歧义,并提供确认对话框或自动保存等保护性措施,避免丢失任何用户正在操作的内容。


若存在疑问,请记住:先保存,再退出。



原文作者 | Aurora Harley

编辑作者 | WanSU

原文地址 |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cancel-vs-close/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小思考


读上面这篇文章的一个小启发:


为什么手机验证码登录微信/淘宝时,验证码输入错误,二者都是用的模态对话框提示用户,而不是用Toast呢?

a. 微信和淘宝的用户群体都很庞大,几乎横跨所有年龄层。Toast出现又自动消失的交互体验,用户会感到不可控,尤其是对大龄、老龄的用户不够友好。

b. 也有悖于iOS人机交互指南中提到的“用户控制”这一原则,我想这也是iOS设计语言没有Toast这种控件的原因之一吧。

c. 而模态对话框虽然干扰性较强,但用户可以随时控制,在使用过程中是用户掌握主导权。


补充:Toast这一控件,原是Android系统的控件。但自Android 5.0 推出原质化设计后,Toast就被弱化,而是将 Snackbar 作为官方推荐的控件。如今在 Material Design中更是找不到 Toast的踪影。主要原因还是 Snackbar 在交互友好性方面比 Toast 要好,例如:支持手势交互、支持与CoordinatorLayout联动等。所以说 Toast都过时了呢,应该讲 Snackbar。

如何在Google Play商店中使你的应用获得推荐

分享达人

在Play商店中获取Android应用程序可能看起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请遵循以下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获得推荐的机会。

在Play商店中获取Android应用程序可能看起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请遵循以下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获得推荐的机会。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应用成功,那么在Google Play商店中展示就是重要的一步。


但是,目前 Google Play Store 中有超过250万个应用程序和超过1,300个应用程序加入列表,大多数用户注意到的应用程序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谷歌Play商店的Android应用总数exeeds 250万为2018年11月,按照AppBrain。



即使您排除了低质量的应用程序,仍然有超过220万个应用程序可供竞争,以便在Play商店中展示您的应用程序。


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您的应用获得推荐。

Google Play商店提供了众多候选名单,包括编辑选择 / 员工精选 / 精选等令人垂涎的广告 ,可以策划应用并吸引用户注意力。


如果你的应用在其中一个列表中,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多下载、更多用户和更多粉丝。


虽然Google没有为应用程序设置特定标准,但仍有一些策略可用于增加应用程序在Google Play Store中展示的机会。



为什么Google会列出精选应用?


Google发布精选应用列表主要有两个原因:增加可发现性和识别出色的工作。


首先,Google Play的列表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发现优秀的应用。随着Play商店中数百万个应用程序的推出,用户很难确定哪个应用程序能够最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通过在特色列表中添加应用程序,Google向用户保证其可提供可用性,功能和安全性。


其次,Google Play的列表表彰了开发人员的出色工作。


对于Android开发人员而言,没有什么比看着他或她的工作在数百万其他应用程序中迷失更令人沮丧的了。特色列表和类别支持为Google Play商店提供优质且实用的Android应用的开发者。


特色应用列表对Android用户和开发人员同样有用。



为何在Google Play商店中要出现重要推荐?


除了获得自豪感并提高应用程序的在线声誉外,在Play商店中推荐您的应用程序还有很多好处。


其中一些好处包括:

  • 增强应用可视性

  • 更多的应用下载量

  • 增加收入

  • 高品质,敬业的用户

  • 更轻松的应用推广


例如,根据SensorTower,接收编辑选择徽章可以将应用下载量从4倍增加到高达24,000倍。

上图显示了接收编辑选择徽章如何直接影响应用程序下载的次数。


有这么多潜在的好处,值得为您的应用提供最佳机会,以便在Google Play商店中展示。



Google Play商店有3个关键列表


Google Play发布了3个主要应用列表:热门,新手和策划。这些列表中的每一个还包含几个子类别。


“热门”名单包括 4 个分类:

  • 热门免费:历史上的免费应用程序

  • 热门付费:有史以来的付费应用

  • Top Grossing:推动收入最高的应用和游戏

  • 趋势应用:过去24小时内安装率较高的应用


“新建”列表中包括 2 个分类:

  • 热门新免费:自发布之日起不到30天的的免费应用程序

  • 热门新付费:自发布之日起不到30天的的付费应用程序


谷歌团队精心整理中包括 4 个名单:

  • 特色:新推出的应用程序

  • 员工精选:经常更新的员工选择的应用列表

  • 编辑推荐:最佳Android应用的所有时间

  • 顶尖开发:将最好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留在Play商店


有这么多的列表,有很多机会优化您的应用程序,以增加其中一个推荐的机会。



11种方式让您的应用程序在Google Play商店中推出


您应该采取11个关键步骤来提高应用在Google Play商店中展示的机会:


  1. 分析其他精选应用

  2. 改善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

  3. 优化功能和效率

  4. 针对Android进行优化

  5. 利用Google技术

  6. 专注于应用商店优化

  7. 本地化您的应用

  8. 推广您的应用

  9. 与有影响力的人合作

  10. 收集评分和评论

  11. 更新您的应用



      1. 分析其他特色应用


在Google Play商店列表中展示的第一步是研究已经推出的应用。


在Play商店做一些研究,选择一些带有Editors'Pick和Top Developer等标签的应用程序,并将它们安装在您自己的Android手机上。


然后,分析应用程序,注意它们的共同特征。特别是,检查应用程序的设计,功能以及使其在类别中的类似应用程序中脱颖而出的所有内容。您将发现相似之处并更好地了解它们在Play商店中的特色。


最后,将这些应用程序中的内容实施到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以提高您的应用程序获得Google Play商店推介的机会。


      2. 使您应用程序的UI与UX达到一个最出色的状态


如果你深入分析一些有史以来最好的Android应用程序,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无缝的用户界面和出色的用户体验。


成功的应用程序专注于维护高质量的用户界面,并在所有移动设备和平板电脑设备上提供独特互动且一致的体验。


据Google称,所有Android应用都应在其用户界面中实施Material Design指南。如果您未能实施这些指南,请不要有将您的应用程序选为编辑推荐的想法。


实际上,遵循Google设定的Material Design标准是在Play商店中推出应用程序的首要前提条件。


      3. 优化应用程序的功能和效率


无论您的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有多么出色,如果它无法满足Google设置的功能和用户交互质量标准,它将永远不会进入编辑选择列表中。


在将最终的.APK文件上传到Google Play商店之前,请确保您已针对Android应用商品质量指南进行了测试。这些指南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改善整体用户体验的最佳实践。他们还提供了一个应用程序有资格获得Play商店特色部分所需的线索。


遵循这些准则,特别是核心应用程序质量指南,将帮助您优化新构建的Android应用程序的功能和效率,确保您提供尽可能最佳的用户体验。


      4. 让你的Android应用程序更加友好


要在Play商店编辑眼中使用Android应用,您必须尽可能使其与Android兼容。


如果您的应用最初是为iOS开发的,请确保:


  • 关注Google的启动核对表

  • 支持高分辨率显示器

  • 包含默认的Android按钮

  •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设备,包括平板电脑

  • 支持和即将推出的Android版本

  • 是一个量身定制的Native应用程序,仅适用于Android(或至少适用于Android)

  • 文件大小限制在100MB以下


        5.  利用的Google技术

每年,Google都会在其年度I / O开发者大会上为开发人员介绍一些产品和技术。 


Google奖励使用其技术构建的应用,例如Firebase,Flutter和Google上的Action。 


如果您成为这些技术的早期采用者,您的应用程序在Play商店中获得推荐的机会肯定会有所改善。 

        6.注意App Store优化


大多数人都熟悉搜索引擎优化(SEO),其中涉及针对搜索引擎结果优化网站。 
同样,应用商店优化(ASO)是指优化移动应用以在Google Play商店和Apple App Store等应用商店中排名更高的流程。 


要提高Play商店中移动应用的可见性,请注意以下因素: 


  • 图标:确保您的应用图标足够引人注目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 标题:使用相关的关键字词组优化您的应用标题。 
  • 描述:保持您的应用程序的描述简短,甜美,简单。确保它清楚地告诉用户您的应用是什么以及他们应该使用的原因。 
  • 关键词:具有高搜索量和低竞争力的目标关键词。 
  • 屏幕截图:上传您应用的一些高质量屏幕截图,如果可能,创建并上传15-30秒的视频,以便用户更熟悉您应用的功能。 


例如,免费的照片编辑应用程序 Pixlr 上传了几个高分辨率的描述性截图,以清楚地向用户显示应用程序的内容。该应用程序的发布者甚至添加了一个1分钟的介绍性视频,以进一步向用户显示他们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做些什么。 



正如您在上面的图片中看到的,Pixlr有效地使用字幕清楚地告诉用户应用程序的功能和用处。 

        7. 将您的应用程序本地化


全球有超过20亿活跃的Android用户,以尽可能多的语言提供您的应用程序,在Play商店中推出您的应用程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您的应用本地化为多种语言始终是明智的决定,可以帮助您提高应用在Google Play商店中展示的机会。 


当您尝试让全球各地的用户都能访问您的Android应用时,请务必查看Google自己提供的本地化检查清单。 

        8. 有效的推广您的应用程序

除了优化Google Play商店的应用外,还应尽可能在各种社交网络和技术平台上宣传您的应用。 


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推广不仅可以帮助您获得更多的应用下载,还可以提高您的应用在网络上的可信度。吸引用户更有可能引起Google Play商店的注意,他们可能会将其列入推荐列表中。 


要宣传您的移动应用,您应该: 


  • 为应用创建有效的目标网页 
  • 使用AdWords宣传您的应用 
  • 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推广您的应用 
  • 在Android Authority和Android Central等受信任的技术出版物上发布您的应用评论 
  • 发布新闻稿以获得具有高域权限的媒体的媒体报道 


这些促销活动将为您的应用提供最佳成功机会。 

        9. 与影响者建立关系
与行业中的影响者保持健康、持久的关系也是让您的应用在Play商店中展示的关键。 
Android开发人员应通过以下方式与影响者建立关系: 
  • 通过LinkedIn与Google Play商店经理和编辑联系 
  • 与您的区域移动解决方案领先联系 
  • 联系已经有特色的开发人员和团队 
培养强大的专业网络可以提高您在拥挤行业中的知名度。 

      10.保持您的高评级和高评价 

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始终是Google的首要任务。在确定是否推荐应用时,Google Play商店编辑团队会考虑这些相同的因素。 


如果您彻底分析Play商店,您会发现超过50%的精选应用的评分为4.5或更高。 



因此,如果您真的想要推荐自己的应用,请确保它至少有50,000次下载和4.5级评分。

要获得大量下载并提高应用评级,您应该: 
  • 提供出色的用户体验 
  • 让您的应用程序免费获取 
  • 尽可能多地营销你的应用程序 
  • 激励用户审核您的应用 
  • 激励用户进行推荐 
  • 投资高质量,引人入胜的内容 
  • 利用influencer和社区外展 
  • 在社交媒体上主持赠品 
  • 在电子邮件签名中为您的应用添加墨迹 
遵循这些提示可以吸引用户,生成评论,并最终提高您的应用登陆特色列表的机会。 

      11.保持您的应用程序不断更新 

Google和用户都喜欢经常更新的应用。 
这并不意味着您每天都需要为应用添加全新功能。相反,您应该跟踪用户面临的应用程序问题,并通过定期更新提供解决方案。 
不要忘记在圣诞节,感恩节和新年等特殊场合更新您的申请。这是您的应用得到关注的最佳时机,因为Play商店的编辑可能会在特殊场合策划季节性应用列表。 


应用开发者应努力成为Google Play商店的精选内容 
通过遵循这些最佳做法,您可以增加在Google Play商店的精选部分中确保信誉良好的推荐机会。 

最重要的是,Android应该优先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引人入胜的用户界面和引人注目的营销,以在Google Play上取得成功。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关于Costco,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儿

雪涛

8月27日,中国大陆第一家Costco在上海开业,因为人满为患,上午开业,下午就被迫暂停营业了……

Costco开业的第二天,为了保证购物体验,Costco开始实行了限流政策,将卖场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

上海市民们依旧热情未减,有人早上4点半就去Costco门口排队了,大多数人6点半就到了,因为限流,来晚就进不去了……

27日晚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附了一张在Costco照的,抱着一大包狗粮的照片:

大家都问我是怎么挤进去的。

其实这不是在上海的Costco,而是在美国的Costco。

今年1月,我带队去美国游学,专门去参访了Costco公司的总部。

Costco的高管Jay B.Smith负责接待了我们,他给我们分享了很多Costco的经营细节,都是不为外界所知的。

同时,他告诉我们Costco很快就会在中国上海开业了,我们也代表中国消费者采访了他许多问题,特别有收获。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些“关于Costco,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整理出来,独家分享给你。

01 会员制,并不是Costco成功的关键原因

Costco最早开始推行会员制的时候,其实遭遇了巨大的失败。

人们当时是不接受,也不理解会员制度的,没有多少人来办会员,Costco差点就死掉了。

那Costco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

它做了一个关键的改变:给高级会员2%的消费返点,每年的返点额度最高可以达到500美元。

高级会员每年的年费是120美元,一个家庭每个月只要在Costco消费500美元,一年下来,这120美元的会员费就可以返点回来了。

而如果你每个月消费500美元以上,你甚至还可以赚到额外的钱。

对于一个中产大家庭来说,平时需要购买食品、日用品、衣服等生活用品,偶尔还需要购买电子产品或者其它大件,每个月500美元的消费也不算太高。

加上Costco的商品物美价廉,本身就比别的渠道有价格优势,只要每个月消费500美元以上,省了会员费不说,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返点,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Costco迅速获得了第一批会员。

这些会员办了卡之后,既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又拿到了额外的返点,同时还享受到了Costco把顾客宠上天的服务。

因此第二年的续费率高达96%,Costco也越做越成功。

02 Costco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扩张

Costco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只扩张25家门店,相对来说,扩张速度算是比较慢的。

因为Costco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扩张。

为什么啊?

Jay B.Smith告诉我们:扩张,是最好的让客户失望的方法。

扩张太快,非常容易带来用户体验的下降,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因此,对于扩张这件事,Costco一直是非常谨慎的。

03 25%自营商品+75%品牌商品

Costco的商品中,有25%是自有品牌的商品(比如它著名的自有健康品牌科克兰Kirkland Signature),剩下的75%是其他品牌的商品。

为什么这么分配呢?

因为它要用25%的自营品牌,来倒逼其他75%的品牌降价。

Costco有经营自己品牌的能力,因此它就有底气跟大品牌说:“你要是不降价,那我就用自己的品牌做了。”

这就导致了大品牌愿意降价来给Costco供货,Costco也因此能给用户提供比别的渠道便宜得多的商品。

一开始,很多大品牌是不愿意和Costco合作的,因为它们其他的零售店要保留高利润。

但是当Costco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品牌愿意来costco了,比如劳力士,比如爱马仕。

04 Costco一开始其实是面向中小企业的

很多人觉得Costco就像是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但其实,Costco一开始更像麦德龙。

Costco最初本来是打算做中小企业生意的,大包装仓储商品直接卖给企业,而不是卖给个人消费者。

但是因为覆盖面太小,Costco差点死掉。

之后Costco才转型,决定面向个人消费者。

05 Costco为什么非常重视肉类商品?

Costco为什么非常重视肉类商品?

因为肉类商品是非常有粘性的。

Jay B.Smith告诉我们:消费者非常喜欢Costco的肉类,肉类商品会吸引消费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来Costco购买。

不像可口可乐、薯片这种标准化商品,肉是非常差异化的商品,你在不同地方买到的肉,质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只要把肉类这种差异化的商品做到极好,就会积累消费者的信任,增加消费者的粘性。

所以,Costco非常重视肉类商品的质量。

06 Costco为什么可以把东西卖这么便宜?

很多人都觉得,Costco可以把东西卖这么便宜,是因为它靠会员费赚钱。

但是靠会员费赚钱,只能说Costco有把东西卖便宜的动力。

那它把东西卖便宜的能力从何而来呢?

第一点,是因为它的包装很大。包装越大,就能卖得越便宜。

第二点,是因为它的品类很少。

沃尔玛有13万SKU(品种),而Costco只有4000个。

因为品类少,单个品类的销量就可以做到极高,Costco就拥有了很强的与供应商议价的能力。

第三点,是因为它很多商品是自营,可以自己控价。

比如,Costco有自己的养鸡厂,它砍掉了所有中间环节,最终一只能够喂饱全家的烤鸡,只卖4.99美元。

一只烤鸡4.99美元,35人民币,这在美国是极其便宜的。很多用户因为买到这么便宜又量大,味道还不错的烤鸡,简直幸福感爆棚。

07 Costco目前是全美最大的红酒厂商

还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Costco目前是全美最大的红酒厂商。

因为Costco卖出的红酒量实在太大。

但是它并不卖很多种类,它只卖几款最畅销的红酒。

08 Costco其实还做金融生意

在美国,对很多人来说,Costco的会员卡同时也是银行卡。

Costco和Citibank(花旗银行)合作,发行了一种联名卡。

既可以作为Costco的会员卡,也可以当做信用卡使用,在Costco消费可以享受2%的返现。

这也就意味着,Costco其实同时也在做金融生意,帮助信用卡的发行方来发行信用卡,同时来分享信用卡的刷卡收益,这可能也是Costco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中国,平安银行也和Costco发行了一种联名信用卡,会员费可以减100元,同时在Costco消费可以获得最高1%的返现,白金卡每年最高返现1440元。

09 Costco的周转率极高

像Costco这种零售企业,想要赚钱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周转率。

Costco的周转率非常高,是11.8,接近12。

什么意思?

Costco用一笔钱进货之后,一个月之内就能把货物卖出去。

这也就意味着,同一笔钱,Costco一年可以周转12次。

我们来算一笔简单的账。

假如一个货物放在一个普通超市,三个月才卖出去,那么用来进货的这笔钱,一年只能周转4次。

很多人都知道,Costco的利润率最高不超过14%。我们假设它的利润率是10%。

那么1块钱的进货款,在普通超市,一年周转4次,就只能赚4毛钱。

而Costco一年周转12次,就能赚1块2。

所以,周转速度越快,零售企业的利润就越大。

在Costco有一句名言,叫做,降低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销售。

什么意思呢?

如果想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每天的出货量,这样周转率就会非常高;周转率变得非常高,资金成本就会变得非常便宜。

所以,真正的成本,是资金成本。如果你理解了这件事儿,你就会理解到底什么是Costco。

10 Costco在中国会做电商吗?

Jay B.Smith告诉我们Costco马上就要在中国开店了。

我们当时问他:Costco会打算在中国做电商吗?

Jay B.Smith很谦虚地回答说:电商其实是我们一直不擅长的事,美国有一些企业做得特别好,比如亚马逊,我们要向它学习。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事。Costco所擅长的,是在线下做供应链管理。

所以,Costco知道自己所长,也知道自己所短。

目前来看,就算Costco在中国要做电商,它也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线下,把线下的服务做到。

最后的话

最后,附上Jay B.Smith给我们分享的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1月):

  1. Costco在全球共有736家门店,其中:美国516家,加拿大94家,墨西哥36家,英国28家,日本25家,韩国13家,中国台湾地区13家,澳大利亚8家,西班牙2家,冰岛1家;
  2. 拥有9270万持卡会员;
  3. 年营业额:1310亿美元;
  4. 会员续费率:90%;
  5. 全球拥有24万名员工 。

Costco是全球第二大零售商,第一是沃尔玛。

它是把零售效率做到的典型案例,是每一个零售企业学习的标杆。

参访完Costco,我自己是非常震撼的。它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死磕自己、为用户谋利的精神,以及它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在中国,也有很多向Costco学习的企业,比如小米,比如拼多多。

最后,依然祝福Costco,希望它能够在中国,越走越远。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UI设计师在项目各阶段该做些什么?

分享达人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文章从项目流程的各阶段来讲解UI设计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才能把自己的价值在项目中体现出最大化!

讲解对象:处于中小型公司项目的UI设计师(目前现状:相比起大厂的设计师来言缺乏流程和规范,也不懂系统的工作方法,容易陷入无人带+无人指导+无标准流程的尴尬境地,不知道如何在项目中体现出自己更大的价值,设计也没有自己的一套可支撑的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永远处于被动方)


注明:此次只分享一些大的方向,并不会具体讲解哪一块如何去实行,在一些重要的部分会稍微提一下,因为涉及的内容太多所以只能以后分块面来分享给大家。


OK,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梳理了一个简化版的中小型公司项目流程与角色分工表(表格注明:一般中小型公司是没有交互设计师与用研的,交互设计的活儿都是交给产品经理来做,所以交互设计角色我把它归为产品经理;视觉设计会在后面重点强调所以简化说明;开发测试这一块与我讲解的内容关联不大所以也给简化说明了,但是在开发测试阶段会有更重要的任务让我们设计师去做,后面我会详细讲解)。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UI设计在项目中主要就是进行视觉设计这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一位出色的UI设计师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应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公司,公司想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就更需要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在产品中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像流水线工人一样做完自己的事就什么都不管了,这样的团队是活不下去的,正因为这样,这也是我们设计师证明自己价值的一个机会,那么我们在项目各阶段该做些什么呢?


一:产品立项+交互设计阶段

因为主要讲解中小型公司,所以我把产品立项与交互设计放在一个阶段来讲,虽然这一阶段没有任何视觉可视化设计,但要体现设计师的价值这一阶段就是重要前提,那么我们怎么做呢?


1.查看迭代的产品文档,实时了解产品信息(一般中小型公司的产品立项已经成立,直接开始进入交互设计阶段)

目的:设计前提就是了解产品,这一点是最基本的。

延展:有助于后面协助UE“部分内容”的分析。

重点:着重了解这三大块:1.市场调研与客户需求分析。2.需求文档。3.产品特性概览及概要描述。


2.主动协助产品完成UE的“部分内容”,“部分内容”包含:市场分析/用户画像/痛点/竞品分析/使用场景(因为中小型公司的项目都比较赶,有些产品经理做UE这块内容的时候可能没考虑太多细节,有些内容没有去做,所以这时就可以协助产品主动去完成这些分析文档)

目的:有利于做视觉分析时提供更好的思路与决策,减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延展:对产品信息进行文字提炼,做一个有利于视觉团队理解的表格文档,方便做视觉稿时能直观的看到产品分析,也为了后期有UI新成员加入时更快的熟悉产品提供必要的文档。(表格没必要做的多好,简单直观才是最重要,后期再根据视觉风格统一优化)

表格示例:

重点:协助UE内容重点不在于帮助产品经理更细化的分析产品,重点是在此过程中能更好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我的分析能力,为后期的视觉稿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以及对自己的岗位转型也具有很大帮助。


3.输出关于设计的竞品分析文档(协助完成UE内容后)

目的:作为视觉规范/界面视觉的参考,让自己的设计更具有说服力。

延展: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细化更多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后面做视觉稿时能快速进行布局决策。

重点: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竞品分析文档,以后可以套用到其他项目中,我个人的设计竞品分析文档是从4个层面/3种表现形式来进行分析的。4个层面为: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3种表现形式为:分析列表;思维导图;图文结合。

给大家举三个不同形式的例子:

01-表现层+分析列表形式:

02-结构层+思维导图形式:

03-范围层+图文结合形式:

二:视觉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是设计师最熟悉的,也是很多设计师所痛心的,流程混乱会导致你做很多无用功,没有合理规范以至于进度提不上来,设计出的界面却说不出任何依据,也许我的一个设计思路能解决你们的难题。


第一步:根据产品文档与设计竞品分析文档确定视觉风格,根据视觉风格做出视觉概念稿(建议3版),确定好视觉概念稿后主视觉设计师针对主要功能界面设计风格定位稿。(设计风格定位稿必须要结合竞品分析文档来做,让自己的每一块设计区域都有据可循)


第二步:当出了定位稿后,就可以制定设计的周期节点(注:也可以制定周期后再确定风格定位稿,把定位稿归位节点内)


第三步:制定文件命名规范;确定设计规范(迭代);建立组件库(迭代)

1.文件命名规范:为了提高内部交接效率,尽量使文档的命名与层级统一

示例:

2.确定设计规范:设计规范并不是一步就能做好的,项目前做基本的设计规范,项目中进行迭代,项目结束后再进行总结输出最终档。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项目前的基本设计规范,前期建议这些规范是必须要的:统一设计环境/字体/行高/界面栅格/颜色/icon制作规范/输出规范/最小基础间距/按钮。(规范没必要一次性就想做的非常完美,在设计中都是要不断迭代的)

3.建立组件库:组件库是通过对功能及视觉表达中元素的拆解、归纳、重组;并基于可被复用的目的,形成规范化的组件,通过多维度组合来构建整个设计方案,將这些组件整理在一起,便形成组件库。简单来说就是可复用/节省产出时间/视觉统一,加快我们的设计步伐,让我们把更多时间用于专注于用户体验和对产品的创新。(注:组件库也是需要不断的迭代的,在项目完成后可以把组件库归位设计规范文档里面)


第四步:规范设计流程

根据每个项目不同/每个公司不同设计流程都有些不同变化,规范设计流程包含这三块:设计组交付流程;产品交付流程;前端交付流程。

目的:直接减少了因时间有限导致的设计误差及衍生的研发返工,为项目的高质量交付奠定了基础。


第五步:视觉稿设计+视觉稿交付

视觉稿设计:设计视觉稿是为了让自己的视觉稿有据可行,需要结合产品文档/竞品分析文档/设计理论这三大块来作为依据参考进行设计。

视觉稿交付:与开发商讨出最佳交付方案,统一输出规范。


三:开发测试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设计的一个空档期,很多设计师在这一阶段都开始了休闲时光,只是做一些查缺补漏的工作,其实这一阶段对于设计师来言是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与前端工程师经常沟通,查查看写出的界面是否有偏差(因为有些情况下程序写出来的界面与你所做的界面有偏差,如果不经常沟通,那么他在做同样组件时也会犯同样错误,有问题及时纠正,免得来来回回耽误工作进度)


2.重点:总结输出设计文档(定稿设计规范/定稿竞品分析文档)

①定稿设计规范第一版:包含设计过程中所有迭代的规范内容以及组件库

作用:对于设计师而言是展现业务能力的体现,对于整个团队而言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

②定稿竞品分析文档(设计类)第一版:把项目中所有的竞品分析文档归类,以及因时间问题某些板块未做的竞品分析加入迭代,综合输出最终档。

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更快为设计提供具有可行性/有依据性的视觉稿。


四:上线阶段

作为最激动人心的阶段,为了避免上线后不必要的错误以及产品后期的迭代考虑,还是有许多工作需要做的。

1.交付物走查(排查交付给开发的文件,查看是否有图标/界面/提示信息等的遗漏)

2.验收工作(界面是否与高保真原型图保持一致,图片是否正常显示,打开界面速度是否正常,动效是否达到预期等)

3.后续延伸(因项目时间原因UI样式/交互/情感化设计还没做到更细致,可提上日程留至于下期改版。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不知道叫什么?送你一份超全面的产品基础术语科普指南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设计师在日常沟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说了半天结果大家说的不是一件事的情况?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统一名词,保证沟通的准确度。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关于 APP(小程序)名词的规范样例,希望能帮助到刚刚入行的同学们。

不同的APP页面类型的标准术语

我们从下载并使用一个 APP 的流程来展开说明。

1. 启动图标

点击后可以启动 APP 的图标,如图分别是淘宝在不同场景下的启动图标。

2. 应用市场展示页

在应用市场中为了帮助用户在下载之前了解 APP 功能的页面叫应用市场展示页,也能够通过优秀的 UI 设计吸引用户下载。

如图中红框内分别是苏宁易购、设计本、当当网的应用市场展示页。

3. 启动页(闪屏)

APP 启动后加载过程中显示的页面叫启动页,如图是微信、有道云笔记、得到的启动页。一般启动页的设计都会比较简洁,只有启动图标+solgen,或是吉祥物、一张精美图片的形式。

4. 广告页

国内一些公司由于变现困难在启动页之前或之后,进入主页之前加了一张广告页,主要用来显示接的广告或自己公司的运营活动,可以跳转链接或打开其他 APP。

如图是 UC浏览器、网易云音乐、宝宝树的广告页。

5. 引导页

用户第一次打开 APP 后为用户介绍 APP 主要功能的页面,只显示一次,或是 APP 版本更新后用来介绍新版本新功能。

如图是前程无忧 APP 的引导页。

6. 首页

进入 APP 后默认显示的页面,如图是微信、澎湃新闻、淘宝的首页。

7. 一级页面

一般指通过底部标签切换的方式能够到达的页面。如:

  • 微信的一级页面有微信、通讯录、发现、我的;
  • 淘宝的一级页面有首页、微淘、消息、购物车、我的淘宝;
  • 澎湃新闻的一级页面有首页、视频、问政、问吧、我的。

8. 二级页面

指通过一次反馈操作能够回到一级页面的页面,叫二级页面。

如图分别是微信聊天页面、朋友圈页面、支付宝我的余额页面,它们都是二级页面。

9. 注册登录页面

用户注册账号、登录账号的页面。如图是洪恩故事的注册登录页。

10. 个人主页/我的页面

显示用户个人信息、和用户有关的订单、收藏、优惠券、课程、商品等等信息的页面。

如图是 luckin 咖啡、家长帮、丁香医生的个人主页。

11. 菜单导航页

包含很多分类、不同栏目,可以跳转到很多个不同内容页面的页面叫做菜单导航页。一般首页大部分属于菜单导航页,如我们的 pro 小程序的首页就是一个菜单导航页。

如图是一条、新世相阅读、美图秀秀的菜单导航页。

12. 搜索页面

用于搜索的页面。有的 APP 没有单独的搜索页面只有一个输入框,有的有单独的,因为可以放一些推荐内容或广告位。

如图是喜马拉雅 FM、贝贝、搜狗阅读的搜索页。

13. 设置页面

更改 APP 设置的页面,如图是百度阅读、淘票票、夸克浏览器的设置页面。

14. 详情页面

展示内容详细信息的页面,如图分别是淘宝的商品详情页、起点学院的课程详情页、今日头像的咨询详情页。

15. 关于我们页面

介绍 APP 版本信息、功能介绍、公司信息、联系方式、版权声明的页面。

如图分别是夸克浏览器、极客时间、火辣健身的关于我们页面。

16. 意见反馈页面

一般的 APP 都会设计一个意见反馈功能来收集用户需求,对应的页面就是意见反馈页面。

如图分别是贝贝、阿里钉钉、花生地铁的意见反馈页。

APP 中的页面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上这些,上边所写的页面名称是被使用得最多的、最规范的名称。沟通时使用上面的页面名称应该 90% 的成员都能理解。

APP页面内部的标准术语

对于不同类型的页面名称一般设计师用的比较多,叫法也最准确,以上名称是在一些专业的 UI 设计网站查阅资料,又和几个设计师朋友确认后拟定的,准确度可以保证。

开发常用术语释义

1. 编程语言

人的语言可以分为汉语、英语、法语等等,计算机的语言同样可以分为 java、php、html 等等,这些语言就是编程语言。不同的程序员会的语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需要单独学习。

2. 程序

通过编程语言给计算机下达任务,让它理解我们要做什么。用编程语言给计算机/手机下达的任务书就是程序。

3. 数据类型

编程语言中用来区分数据格式的标记,如记录数字和记录汉字就要使用不同的数据类型。

如:

  • 整数类型:int
  • 浮点型(小数类型):float、double
  • 字符串型(单词、句子型):string
  • 布尔型:只包含是和否两个值

4. 变量

没有固定值的量,例如:定义一个变量 X 表示绘本名称,那 X 可能叫《我不喜欢哭》,也可能叫《鳄鱼妈妈》。即用一个单词表示物体的一个属性,如上面说的绘本标题。

5. 接口

电脑需要调用手机里面的信息,这时候你会拿一根数据线将电脑手机连接起来,电脑和手机上连接数据线的接口就是传说中的 API 接口──即获取数据、获取某种功能的通道。

如在 pro 小程序中要想在前端展示文章,那么在定义完文章标题的字号、颜色等等后就需要设计师提供给接口获取具体的文章内的文字,常说的 API 就是接口的意思。

6. 客户端(前端)和后台

客户端是用户使用软件时能够看到的软件界面,后台是控制前端内容、功能的控制器,一般给软件开发者使用。

7. 写死和后台传过来

写死就是程序员直接在 html 代码中直接把具体文字写出来,想修改的话只能在代码中进行修改,后台传过来就行。程序员在 html 代码中不写具体文字,而是写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可以在后台修改成不同的内容。

例如,要设计一个管理不同城市分公司的软件,需要一个下拉选择框切换不同城市的分公司,这个需求在技术上有两个实现办法:

  • 将城市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前端通过接口获取服务器的数据显示出来。
  • 直接将所有城市的名称写在前端,也就是写死。

第一种方案比较灵活,当城市数据有变化(在新的城市成立了新的分公司)可以在后台直接添加,前端不需要做修改。缺点是需要开发相应接口,有一定工作量。第二种是比较快速的办法,省去了开发接口的工作量。

具体使用哪种方案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如广告位的图片就不适合写死,而是要开发对应的接口能够在后台灵活更换修改。像导航栏中部的页面名称的文字一般不会有变化就可以直接写死。

8. 服务器

提供服务的机器,如微信的服务器就提供了聊天、传文件、视频、朋友圈等服务,用户连接服务器(登录)后由服务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再返回给用户结果,而不是在用户自己的电脑/手机上处理。

9. 数据库

储存用户信息、软件内容的地方,保存一切数据的仓库。

如我们 pro 小程序的专家文章就保存在自己的数据库中,上次出问题打不开文章就是数据库出了问题,其余链接式的文章是保存在微信的服务器上,我们链接到微信的服务器上他为我们提供浏览文章的服务,数据库是服务器的一部分。

10. 类、对象、抽象和实例

抽象在技术术语里的意思是提炼出一个通用模板,然后基于模板做具象化的实现。

例如:在现实世界中关于人的分类,会有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如果将这个具体的分类抽象出一个类别,得到的抽象结果就是人。所以,人就是一个抽象出来的分类,也就是技术术语里面的「类」。

在编程语言的世界中,通过程序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时,使用的就是抽象的方法,将一类事物抽象成一个类。有了类以后就可以根据类具体出实例,如根据「人」这个类可以具体出老人、小孩,这样的人就叫实例。

11. 程序员说的「打印」

在调试程序或开发测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打印这个词,程序员口中的打印不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文字或图片,而是表示结果输出。这个输出不是输出到现实世界的纸张上,而是把程序运行的结果输出到他的电脑屏幕上,进而查看程序运行是否正确。这个把程序运行的结果输出到屏幕上的过程就叫打印。

12. 架构和框架

架构和框架是程序员经常提到的两个技术概念,在工作岗位上也有架构师这一岗位。

我们通过举例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例如:修建房屋时会有一个总设计师负责设计整体蓝图和规划,这个工作就可以理解为架构师的工作。

架构设计好后,继续进入具体施工的环节,施工时可以完全自己设计装修方案,也可以使用一些现有的比较成熟的装修模板来套用,这里的装修模板就是框架。框架就是使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框架简化开发过程,降低复杂度、减少工作量。现在很多软件的开发都会使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开发框架代替纯自主开发来提率。

13. 控件和组件

任何一个网页或 APP 都是由大量的输入框、按钮、图文展示框组成的,这些组成页面的最小元素就叫控件。一个按钮是一个控件,一个输入框也是一个控件。

而组件是一种功能更全面的升级版控件,可以把组件理解成多个控件的组合。如 tab 栏就是一个组件,它是由图标、文字、按钮等组成的。

14. 进程和线程

经常听程序员讨论进程和线程,如涉及到一些复杂功能的时候程序员会说已经同时开了几个线程在处理了。

还是通过实例来说明,例如:我们点击一个 APP 的启动图标,手机的操作系统就会给这个 APP 分配运行资源(CPU和内存),分配好后这个 APP 就会开始运行。这里说的 APP 运行就是一个进程,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正在运行的 APP 都是一个进程,如我们同时打开的微信和淘宝,那么就同时存在两个进程。当手机的 cpu 资源或内存不足时就会关闭当前没有正在使用的进程(APP),进程就会被终止,对应的 APP 也就关闭了。

相对于进程,线程是一个更小的程序运行单位。一个 APP 中可以包含多个线程,如负责发送聊天信息的线程、负责连接网络的线程。APP 之所以能够同时完成很多功能就是因为存在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可以保证系统资源被合理地分配和利用。

15. 脚本

脚本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程序员有时候就会说「弄一个脚本统一处理一下」。脚本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一般用来代替人工重复的操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固定格式的表格,来把绘本信息导入到数据库中,就是使用了脚本。

脚本一般没有图形界面,通过代码命令的形式使用,脚本一般是程序员使用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交互设计师自我成长的三个阶段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第一段:工具

设计师学习的第一阶段其实都是从工具开始的。这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有形工具,比如PS、AI、Axure之类的软件;
另一种是无形工具,就是设计时用到的思维方式。
1、有形工具
先说第一种有形工具。
很多人在学习UI时很容易陷到工具的学习里去,觉得工具学的越多能力就越强。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软件对交互来说是非常基础的一部分。
从UI视觉方面来考虑,PS就足够了,AI都显得略有多余,不需要其他软件。PS其实是一款非常强大的视觉软件,切图也比较方便,BAT等公司也是用的PS。
还有输出交互文档的工具,一种是PPT,一种是Axure,这两款软件就足够覆盖绝大多数交互文档了。当然还有其他软件,如果是快速迭代的原型直接在纸上画也可以。
交互需要快速沟通,你要拿着设计反复和其他人对接。要是搞了个很生僻的软件给别人,结果别人打不开,老板就会骂你。要记住自己是设计的一环,能快速传递自己的设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搞一些生僻的软件、格式和字体,这都是门外汉干的事。
像AE、Flash面试时可能会给你加分,因为公司可能有一些高保真的动画展示要做,其实在真实工作中用到的机会非常少。
2、无形工具
第二种是无形的思考工具。设计思维其实最不好培养,说的残酷点,你可能看五年的书都出不来思维,最好能有人指点一下。

第二段:新产品、新思路

前沿的设计意识,是很多设计师容易忽略的。
这个怎么练呢?
每天一定要抽出三十分钟的时间看新产品和新思路,这是今天的互联网设计师必须要干的一件事。很多一线团队每天都会分享各种各样的新闻,百度有自己的分享机制,三星喜欢每个月让设计师找的交互、用研、技术信息,收集起来专门搞一个月报。
设计师有很多渠道可以看前沿信息,比如互联网一些事,爱范,36kr,瘾科技之类的网站。这种前沿意识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能在二流公司还是一流公司,这是排在第二位的。
这个坚持三个月以后,自然而然就会飞跃,不需要怎么特意去学,这可不是培训可以得到的,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每天看半小时其实就是最好的学习。

第三段:人——对人和需求的研究

工具和思维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可能很多设计师一辈子都解决不了“人”的问题,而它对企业的影响又是最大的,交互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这一点甚至能决定一款千万级甚至上亿级产品的生死。要知道你的一切设计行为都是为商业负责的,所以前期对交互不甚了解,可以先从PS开始,后期就是“思维”和“人”,这两个东西是比较难的。


看看前辈是怎么说的:

交互设计目前发展得怎样,前景如何?
答:现在我们接触到的交互设计可能只局限在网页或者APP这种,交互设计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前景肯定是有的。互联网是人和服务的对接,很多崭新的设计和商业模式一旦出来,那就是新的商机。

新手自学UI应该从何处入手?
答:视觉基础不好的就学PS去临摹,现在很多开源的信息,比如学UI网。如果临摹到一定程度,可以看一看dribbble,其实视觉非常好解决,思维的提升才困难。

学习交互设计需要掌握什么软件?
答:PPT和axure足够了,这两个东西都不需要学。随便来个人学两三天都能拿着软件画出漂亮的线框图,关键是你的线框图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这么画。

交互设计师需要学习代码吗?
答:交互设计师不需要学代码。知道为什么企业招聘要求你们懂代码吗?因为很多企业希望你做了设计做前端,节省人力成本,正式公司都不会有这个要求。就算你觉得设计师应该学代码,建议你还是先把本行的设计能力学好。当两件事你都要做的时候意味着哪件事你都做不好,这是自我管理的问题。

交互需要手绘功底吗?
答:手绘功底?有或者没有都可以,交互不需要你造型能力多强,你只要能把逻辑关系画出来就行了,不需要搞什么素描阴影。你不是要做画家,朋友们,画家和设计师是有区别的。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承诺必定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腾讯设计师:如何让你的设计稿做到95%还原?

雪涛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视觉设计师作为展示产品最终形态的执行层,产品上线前走查视觉与交互还原是必经环节,而留给设计师走查修改的时间其实非常少,有时候为了配合产品上线时间,通常只能牺牲一些细节,在下一次迭代进行优化。为了每一次上线的产品都能够得到更好地还原,这就需要设计师去了解开发到底是根据哪些规则还原我们的设计稿,以及在每一次制作和交付设计稿的时候,我们应如何设定好每一个细节的规则。

开发:这里已经完全对齐了。

视觉:看起来还没完全对齐,我的图也没有切错吧?

开发:字体大小和间距都是按照视觉稿来的。

视觉:这里间距偏差这么大,为什么不按照视觉稿?

开发:视觉样式好多,每个设计师的间距好像都不一样。

视觉:……

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设计师与开发小哥的一些对话,关于对齐、大小、间距等设计还原问题经常会讨论很久,有时甚至会觉得,几个像素的间距是不是没有必要这么纠结。以我较常接触的云产品官网为例,云产品官网体量庞大,单个页面或信息模块的样式复用可高达上百个子产品页面,此时第一个模块设计的规范性、扩展性、复用性则变得尤为重要,所以为了让设计方案更加合理,为了让合作更加,这里总结一些设计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作为视觉设计师,应当如何让设计更加合理有效:

  • 视觉处理(设计)
  • 设计逻辑(方法)
  • 交付走查(合作)

视觉处理

1. 字体结构

网页设计中,我们总避免不了与字体打交道,字体也是我们在设计中经常容易忽视的部分,而经常出错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对文字的理解不够清晰。相比西文字体,中文字体结构复杂,字库庞大,网页的渲染效果会比西文字体艰难很多。

但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文,我们经常需要用到的无非是字体大小、字重、字色,还有就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行高和行宽,我们从西文字体提取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即字高、行高、行宽。基于西文字体的结构转换为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字高指的就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字体的实际高度,而行高指的是字高+上边距+下边距,反过来说,行高减去字高除以 2 就能得到我们的上下边距,行宽指的就是整个文本的宽度。

举一个图文模块的例子,图(1)中我们肉眼所看到间距,在我们做标注时,看到的其实是图(2)中的三个色块,我们实际给到开发的标注,是色块的尺寸和色块之间的间距,以及详细的文本属性。

2. 文字行宽

关于行宽,以设计 banner 的标题及描述文字为例,定义行宽是为了让文本在极限宽度的时候进行换行,再固定好配图的尺寸,从而得到文本与配图之间的间距,定义行宽、行数、字数,能够更好地为运营人员规范输出的文案,避免因字数过多或过少所造成的视觉不平衡。

当我们处理无序列表时,四个短句文本,长短不一,同样我们需要限制一行文本宽度,定义一行能承载的最多字数,以及跟产品确认可能出现的最多字数的情况,确认模块设计的可行性,保证后续运营人员在替换文案的时候不会出错。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我们设计文字经常出错的地方,正确的定义规范,无论是交付开发或者其他下游,都能保证模块设计的可扩展性及规范化,保证最终上线质量。

3. 图标视错觉

关于图标,这里提到一个几何学错觉的概念,视觉上的大小、长度、面积、方向、角度等几何构成,和实际上测得的数字有明显差别的错觉,称为几何学错觉。人眼所接受的视觉平衡,往往不是设计软件上精准的对齐,我们总是会通过调整间距、大小或角度来补齐一些负空间,让画面保持视觉平衡。

以客户案例的卡片样式为例,客户案例在 to B 产品中是必不可少的模块,我们的客户 logo 有的圆形,有的长方形,有的纯文字,尺寸差距比较悬殊,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给他限制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以内,再根据 logo 本身的体量来调整图形的大小,处理好 logo 的视觉平衡,最后红色区域是 logo 的实际尺寸,蓝色区域则是我们实际给到开发的尺寸,从开发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占位符,而规范的作图则是把占位符的透明度调整为 0,以占位符为实际有效作图区。

UI 设计中通常以「向右箭头」来表示当前链接可跳转,使用箭头作图时,当我们把箭头和文字右对齐,箭头其实会更加的往外突出,这时候我们会人为的往里边推 1 至 2 像素,最后实际给到开发的也应该是红框的尺寸,也就是 16×16 的占位图尺寸。

「按钮」也是 UI 设计中常用的组件,当我们在按钮里使用图标加文字时,由于文字的体量更大,整体重心会往右偏,所以我们通常会认为让图标和文字整体往左偏移,使整体的视觉更加平衡,实际给到开发的,也是两个不同等的边距。

设计逻辑

1. 理性的设计

在 iOS 和 Android 的设计规范中,都有提到过使用「8点栅格」的概念,即建议使用 8×8 的网格系统进行设计,我们都知道 0.5px 的渲染在屏幕上会变模糊,之所以使用 8 的倍数是因为市场上主流的屏幕都能被 8 整除,使用 8 点栅格能够的让我们所设计的内容样式在屏幕上保持高清显示,而在日常的网页设计中,我其实更加倾向使用 4 点栅格系统。

我们以下图 4 组数列为例,大家可能都曾使用过上面三组蓝色数列中的数值应用到设计中,或以 5 为倍数,或以 10 为倍数、或以偶数为设计逻辑,而实际上以 5 为倍数则会包含奇数,奇数会导致控件文字对不齐,当 5 的倍数和偶数同时使用时,则会出现类似 14、15、16 这种相差为 1 的相邻数,这样会导致我们的尺寸规范不好定义规则,难以形成逻辑,而使用 4 的倍数,他们的公差为 4,不会出现奇数,也不会出现相邻数。

我们再看看一些通用的尺寸定义,例如常见的 icon 设计尺寸都是以 4 为倍数。

常见的网页栅格及其所均分的卡片和间距,也都是 4 的倍数,如果我们的控件尺寸,图标尺寸和间距都使用 4 的倍数来定义,那所有的信息模块自然都能更好的相互适应,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也会更加明显。

我们把 4 点栅格的设计逻辑套用到卡片设计上,第一眼我们可能比较难去评判两者的好坏,但仔细看,我们就会发现第一个卡片的按钮没有水平对齐,相互之间的间距尺寸也是没什么逻辑性。假如今天调整一个 8px 的间距,明天调一个 10px 的间距,设计师走查起来也很难发现有问题,对接的开发也难以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规范标准。而相对的,以 4 为倍数,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信息都会完美对齐,而且倍数为 4 的每个数值之间公差为 4,即使设计稿微调了 1px 我们都能很快发现,开发在还原设计稿时也会有一个衡量标准。

网格设计在报纸、杂志、海报等平面设计领域中也是十分常见的设计手法,通过建立网格,考究每一个信息模块在页面中的摆放位置,大小占比,颜色占比,从而使得页面信息保持秩序、均衡。

使用 4 点栅格系统,通过理性、秩序、逻辑的设计方式赋予画面秩序感以及阅读体验,而以 4 为倍数,每个数字之间都相差为 4,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同时保持着秩序,让设计更加理性。对于团队合作,设计师与开发也将更有默契,不必再为不清不楚的间距浪费时间。

交付走查

1. 有效切图

关于切图,切图之前应跟开发确定好输出的格式和尺寸,确定应该用 SVG,一倍图或是两倍图。SVG 体量小渲染质量好,单色使用时还能替换颜色,PNG 则通常用在实景图,一倍图和二倍图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输出。

如果要做分层动画,那我们就需要分层切图,如果桌面端和手机端样式差别较大,那我们需要和开发沟通好如何实现,是否需要特殊切图,所有的特殊切图和特殊样式,我们都应该提前跟开发沟通好。

2. 交互细节

如果某个控件或信息模块交互样式较多,那我们可以有一个空白画板来清晰地标注这些状态和样式,很多开发在还原过程中都是一手视觉稿一手交互稿,但视觉设计师作为展示产品最终形态的执行层,很多情况下,视觉阶段依然会有很多需要跟交互和产品沟通修改的地方,所以为了避免遗漏修改点,视觉稿应该呈现最完整的设计细节,这样也会很大程度上节省开发的时间,减少出错的几率。

当页面内容有一定的更新频率,我们则需要标明视觉样式规范,以及后续的运营规则,完整的收尾,可以避免产品经常过来寻求上线素材和规范。有些需要隔三个月或半年才上线的需求,清晰的标注也能帮助我们快速回忆起需求背景,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头脑清晰,有条不紊,这其实也是在给我们自己节省时间。

3. 重构稿走查

走查还原的时候,在 Chrome 浏览器的空白处右键点击检查,找到里面的 Computed 窗口,我们可以找到具体的文字、间距、投影等属性,有时候一些比较细微的调整,我们可以双击具体的数值进行调整,调整到自己满意之后再把具体的数值给到开发,这样就不用在我们摇摆不定的情况下,造成双方的困扰。

最后,在预发布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 SwitchHosts 的客户端来配置开发环境进行体验,保证最终上线的效果。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