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设计文章及欣赏

2022 年顶级网页设计趋势

分享达人

设计趋势可以塑造一切,从设计师的创作方式到用户界面设计,再到从网站到包装设计的未来迭代。

让我们深入探讨2022年的一些顶级网页设计趋势。我们将着眼于 2021年末开始出现的趋势,这些趋势是为来年奠定基础的,以及一些即将流行的趋势设计。

有趣、乐观的设计

时尚的形状、颜色,甚至是面孔都可以带来很多乐趣。设计师正在使用网页设计趋势,为从网站的所有内容提供有趣、乐观的设计。这些设计的共同点是它们为世界注入了一点额外的快乐。

充满乐趣和乐观的图像具有面孔、较轻的字体,以及散发出积极情绪的颜色。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趋势,请考虑更轻的元素,并避免选择较重的字体或颜色。

黑白配色方案

黑白配色方案是今年最鲜明、最美丽的设计趋势。没有颜色,你可以在限制范围内思考和设计。

大胆和实验性的排版

在2022年,没有错误的排版方式。大粗体字体——甚至衬线字体——无处不在。在玩这种网站设计趋势时,请考虑字体将如何响应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对访问者产生影响。

三维设计元素

虽然2020年和2021年有很多设计师网站处理完整的3D 设计,但新兴趋势是将3D元素与更扁平的整体美感结合起来。

具有3D风格的元素可能包括阴影、动画或图层效果,以创建深度和维度。

三维设计也延伸到视觉叙事。考虑如何以突出景深和阴影的方式捕捉您的故事或产品。

近乎野兽派

野蛮主义是人们想要加入的网站设计趋势,但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它过于苛刻和尖锐。

这些设计使用了许多相同的鲜明效果。不是单色字体,更容易看到衬线是常态。即使有一些明显的边界和线条,元素之间也有足够的空间。没有太多的装饰或其他视觉效果,只留下颜色和文字来真正承载这些项目。

滚动文本元素

虽然总是希望文本元素可读,但它们也可以是动态的。滚动文本元素——通常使用超大字体、几个词、在一个位置——可以增加对关键词的强调并激发用户的兴趣。

轮廓字体是一种流行的选择,保持可读性的关键是使用简短、常用的单词或短语。

玻璃态

玻璃态的第一个展示于2020年末和2021年初的新态,并演变成现在流行的更完整的玻璃效应。

正是您可能想的那样:设计元素的外观让人联想到玻璃。可能有透明度、冷淡或光泽的元素。

设计师们一直在Dirbbble上以一种主要方式使用这种风格,并找到了网站设计的方法。

更多渐变

渐变是不断出现的设计趋势。2021年,设计中的大部分渐变出现在背景中。

到 2022 年,渐变将采用两种新形式:

1) 用于文本颜色填充(例如上面的示例)以提供最大的影响和强调

2) 作为用其他线条填充插图或图标以创建纹理深度效果

没有图像的主页

无需图像即可设计,您将在 2022 年紧跟潮流。

使用不同类型的用户界面或设计技巧来充分利用没有图像的主页。在此处的示例中,Kirifuda 使用了漂亮的黑白配色方案,在文本元素之间具有叠印效果。超大的排版和手写风格的字体有助于将它们融合在一起。

分屏美学

分屏美学重新奏效。几年前的趋势当时出于可用性和响应的原因而起作用,现在它更像是一种新设计。

这些视觉效果可以包括水平或垂直分割的屏幕,每一切面有不同的功能。

交互式字体

在屏幕上与您一起移动的文本是交互式字体背后的支柱。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可以使用悬停状态,尽管您可以尝试一些其他更复杂的效果。

在考虑交互式文本元素时,请考虑可读性和理解力。文本效果只有在其中的文字仍然可读和可理解的情况下才有效。

包容性设计

设计师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网络,它几乎在所有发布的内容中都有体现。从图像到语言再到替代文本,没有理由不尝试让您的项目更加包容所有人。

包容性延伸到种族、性别中立、文化、可及性和能力。共同的主题是您的网站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便任何想要访问内容的人都可以访问内容,并且人们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他们可以与之相关的其他人。

结论

就网站设计趋势而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以非凡的方式爆发。如何将这些元素合并到现有项目中是作为设计师该考虑的问题。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扫码ben_lanlan,报下信息,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对啊设计君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系统配置功能设计的思考

雪涛

在大型B端产品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配置,配置如同一个个控制阀,决定着业务的走向,并实现saas产品的千人千面,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诉求,适应不同行业的业务场景。但在随着产品的发展,配置项也越来越多,逐渐变的不可设计与维护。给什么做的配置?配置是如何生效的?好的配置具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配置的维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以自身的工作经验,来给大家说一下如何进行复杂B端系统的配置功能设计。

一、给什么在做配置?

在开始配置之前,我们要想清楚,我们到底在为什么在做配置。

软件系统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在《THINK IN UML》一书中,表述了现实运行的机制:人驱动系统、事体现过程、物记录结果、规则控制运行。由于我们不可能利用一套固定的规则满足所有客户的业务场景,故我们需要支持规则可调整,调整规则的功能,就是配置功能。

我们习惯用用例(use case)的方法来抽象现实世界的需求,一个完整的用例定义由参与者、前置条件、场景、后置条件构成,其中:

  • 参与者通过系统输入物与系统交互,可以是输入的一段指令,一笔订单,一个商品信息等;
  • 前置条件:发生这个用例的前提条件,即输入物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发生这个用例
  • 后置条件:发生这个用例之后的结果,会产生哪些影响

那么当我们翻译成UML的语言时,配置就是定义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的系统功能。

那么当我们判断输入物满足什么条件时,还是分两类:

  • 当输入物存在时,即满足条件。如:当OMS系统发出打印指令时,即调用配置中指定的打印机进行打印;
  • 当输入物的属性和预设规则满足时,即满足条件。如:当ERP推送商品价格数据到OMS中,由于商品价格数据这一个输入物的所属类别分类属性,满足预设规则1,则自动加价5%;

当我们分析会产生哪些影响时,我们可以分三类:

  • 边界类:影响操作界面是否可查看可操作,或者接口是否可用。权限控制RBAC设计模型和接口的订阅配置,就是典型的对边界类造成影响的配置设计;
  • 实体类:影响数据库表,文档或其他具有持久化特征的数据的格式、内容;如OMS系统设计中的审单功能中,会根据配置在订单上加上赠品商品行;
  • 控制类:影响控制程序,工作流,算法体是否起作用;如OMS系统中,订单会根据配置来决定是否直接跳转到某个状态,如退单长时间未审核,则自动同意的配置

在复杂的B端系统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个业务无法用一个用例就描述清楚,导致配置设计还是无法进行,如这个业务场景:

ERP将商品资料同步到OMS,OMS加工后,同步至各商城。

由于用例体现了参与者的愿望,用例的执行结果应对参与者来说是可观测和有意义的,那么显然,同步商品资料到各商城,对于业务的起点ERP来说,并不是其愿望,也不可观测,但是不存在没有参与者的用例,用例不应该自动启动。由于参与者可以是非人的,换句话说,参与者可以是用户的一个指令,或者是上游系统的通知,故我们往往将用例根据参与者的不同进行拆分。以笔者参与的OMS产品为例,我们根据长期的实践,习惯根据参与者的不同,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用例。不同种类的用例,配置一般影响的类别也不一样:

  • 输入用例:比如上游订单系统同步订单至OMS、ERP系统同步商品资料至OMS。配置一般影响边界类;
  • 处理用例:比如订单打印、订单拆单合单、订单履约、商品价格加价处理。配置一般影响控制类;
  • 输出用例:比如OMS输出订单发货清单至ERP、OMS系统同步商品价格至上游平台。配置一般影响实体类;

我们可以整理出下图:

二、配置设计要求

上文我们了解了在给什么在做配置,那么一个好的配置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第一:配置逻辑自洽

1、根据输入物属性识配自己的规则时,规则之间不能相互冲突;

我们拿商品价格策略配置举例:

当我们识别商品的价格属性去适配规则时,我们应使用MECE分析法,按照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的原则,将属性的枚举值整理出来,当无法完全穷尽时,应设置默认规则;

2、配置与配置之间不能互相冲突;

我们仍拿商品价格策略配置举例:通过识别商品的价格、所属平台、所属门店等属性去适配规则时,可能会出现同一个商品同时满足多个配置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判断多个配置是否可以叠加:

可以叠加:当对实体类进行配置设计时,一般策略是可以叠加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配置叠加规则,如设置上限\下限:加价策略都是以输入的原价为基准进行加价,累次加价不能超过原价的8%

不可以叠加:需要增加策略冲突时的应用规则

  • 应用最新的配置:适用最后更新的配置;
  • 指定策略优先级:为配置分配优先级,在配置不可叠加时,选择优先级最高的生效;

第二:配置变更有迹可循:重要的业务配置,需要提供配置变更日志查询,记录配置修改人与修改时间

第三:配置影响的前后数据对应:如果配置影响的是实体类的修改,则应在数据库中记录时,需记录数据原值和配置影响后的数据,不应在同一个字段,用配置影响后的数据直接覆盖原数据。实体类的新增则不需要;

第四:高拓展性:系统的能力建设是持续的,配置的设计可以延续标准的工作流程不断拓展新增;

第五:配置规则可理解:需要提供必要的功能指引,配置规则的入口和操作方式需要符合用户的认知;

第六:不同维度的继承关系清晰:在不同维度设计同一个配置时,需要理清楚是否要继承父辈维度的配置,一般要支持可配置是否要继承继承父辈维度的配置,以免造成修改此维度的配置后, 又因为继承了父辈维度的配置,导致修改配置不生效;

三、确定配置管理的维度

我们发现,存在配置需要对输入物的多个属性进行识别以决定应用哪个规则的情况,那么我们配置的维度如何设计呢?

当我们只有一项配置时,我们当然可以如下设计:

但是如果我们每次新增一个配置,就长出一个新页面,很快就会发现:

用户操作成本高,需要从大量的配置中,找到对应的配置进行操作;

配置设计拓展困难,每次新增配置,就要做一个新的页面;

这时,我们可以查看一下系统的领域模型,找到输入物的共同属性,来组织配置功能的架构:

这时我们发现,虽然输入物繁多,业务场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父类:渠道店铺。如果此时,渠道店铺作为输入物的一个属性,参与配置规则生效的匹配,则可以将渠道店铺这个属性抽离出来,作为配置管理的维度,如:

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可以在一个页面,完成多个配置,而不用不停的切换页面。

我们也可以看到,渠道店铺可以继承渠道、渠道商家、商家、店铺的配置,我们可以根据真实的业务诉求,以尽量减轻用户配置负担为目标,灵活的选择配置的对象。

当某个用户在配置时,一个属性不同的枚举值对应的规则一样,例如期望所有美团渠道的店铺都适用自动打印配置时,我们到最小的配置维度【渠道店铺】去一个一个配置,无疑还是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将其父类作为配置的维度,子类继承父类的配置规则。

四、配置的入口怎么设置

确认配置的入口,我们一般这么做:

STEP1: 根据配置操作人确认在哪个系统上做配置;

STEP2: 根据业务用例上的参与者划分不同的配置模块;

STEP3: 根据配置维度,聚合配置功能;

STEP4: 易用性改造

以下为笔者负责的OMS系统中配置功能的统计(数据已脱敏):

关于易用性改造,我们一般做以下事情:

在业务或数据相关页展示配置入口;

利用接近原则,在业务或数据相关页展示配置入口。利用接近原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对于彼此接近的事物,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将他们建立某种关联性,并视为一个整体去看待。这么设计可以减轻用户的认知成本。例如:

将业务流程中配置形成SOP;

如一个商家的系统进行初始化时,需要进行履约相关配置、库存价格策略配置、前台作业系统配置等,如果一个一个去找相关的配置,则学习成本较高,容易出现配置遗漏等情况,那么我们一般将业务流程抽象为一个SOP,在SOP中,展示对应配置的入口。例如:

3、支持查询配置

提供全局性的查询功能,支持查询对应的配置。例如:

五、示例:配置设计的流程

这天,运营给我反馈了一个问题,希望可以新增订单自动打印的功能,以支持OMS系统在多个业务节点下,可自动打印小票,而不用店员再去手动点击,而且要可以控制预约单在预约送达时间前1小时打印,由于门店使用的打印机型号不同,还要支持为不同的打印机配置不同的打印模板。

我识别到此需求后,我按照以下工作流程,进行了配置的梳理:

STEP1: 识别参与者,抽象用例:抽象出用例,才能拆分配置功能。强行在一个配置里,将所有业务规则都体现,是不现实的;

STEP2: 确定要配置的内容,确定配置的维度;

STEP3:根据配置的操作人和配置的维度,确认配置的入口;

最终可以整理出这个表格,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表格、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图、整理原型、撰写PRD了。

六、结语

配置设计纷繁复杂,今天我以实际的工作经验,给大家介绍了我对B端配置设计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路,并且引导大家思考功能设计背后的逻辑,权当抛砖引玉吧,毕竟抄竞品简单,但是竞品因何发展成这个样子,其中的逻辑判断,与设计权衡,才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kathic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设计指南 - 审批

雪涛

一直以来,业务都是B端逃不开的话题,你可以在许多文章当中看到
我们的改版方向是因为业务需求、设计的思路是因为业务需求

业务究竟是什么?


很多时候既让初入B端行业的设计师感到一丝丝迷茫,因为不同的B端系统也就意味着,它的业务一定就会有所不同。比如CRM系统当中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OA的办公自动化,特定的行业往往都会蕴含着不同的业务类型


而作为设计师,如果只了解设计模式、设计组件,不去分析设计最后的业务诉求,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想要通过B端设计指南,和大家一起聊聊B端业务,以及背后所牵涉的具体逻辑。今天就简单聊聊最为常见的 审批


开始之前,还得再多说两句,因为一个系统当中,业务本身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去讲述审批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到 流程、权限、表单配置 等一些基础内容,建议可以先做初步了解,再结合文章进行阅读



审批的起源

虽然在说起源,其实我更想给大家讲清楚 审批在B端系统 当中的重要性

审批字面意思是审查并加以批示,通常指对 下级呈报上级的公文进行审查批示,报请上级审批

现如今,任何事情一定都会有分工协作,而使用审批的好处是可以

  • 规范员工行为

  • 提高企业运转效率

  • 系统存档便于溯源

  • 保护环境(毕竟减少了纸张浪费)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的公司,对于审批的诉求是不太一样

小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短、流程上都非常简单,但因此就会缺乏规范保障。比如在外出办公时,看似只需要与老板当面进行口头上的沟通即可,但是在外出出现意外时,由于缺乏外出办公的相关证据,员工的权益则很难得到保障

大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长,流程上都极其复杂,因此会在多人协作下完成整个流程审批。比如想要申请购买办公用品时,会由 行政、Leader、财务 层层审批,从提交审批到最终落实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但是这样的流程,能够确保企业在清查财务状况时,更加有理有据

审批的演变,就是从最开始的规章制度而来。比如在早期去政务机构办理各种业务时,会让你去填写各种纸质表单。在审核过程中,则需要有各个机关的盖章及批准,而这种形式正是政府对于普通市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审批其实是整个B端系统的灵魂,因为在B端系统当中,企业想要使用系统的一大痛点便是 核心的管控

因此你会发现,只要一个独立的系统,一定会存在独立的审批模块。因为B端管理系统当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管理手中的人,而审批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

审批在如今的B端系统当中,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组消息,在这一组消息当中会有:“具体的文本、对应的附件、以及照片视频”这些内容都是辅佐 申请人 去讲诉你需要申请的内容

比如我们在申请病假时,往往需要出示 三甲医院所开设的证明,对于这个证明,如何在表单当中出现,你会发现最为常见的便是拍摄证明图片,然后上传到表单当中(这个与字段属性紧密相连,我就不做不过介绍)


审批的这组消息还会有些特殊,因为它非常重要,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则“加急消息”会提醒审批人快速的进行处理,同时会告知相关的参与人(处理人、抄送人)审批的进度、并且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在系统当中留下 足迹,因此它起到了 “追踪、通知、留存” 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对于审批进行一个基础的拆解

审批的拆解

如果把审批单独拿出来,你会发现审批会牵涉到 发起人、处理人、抄送人

发起人:

审批的发起人,也是整个审批流程的归属人,他最关心整个审批进展

因为在发起人的角度,创建完审批事项后,可能还需要进入审批页面,完善 后续附加信息、及时了解审批状态、催促审批人的审核、处理驳回意见 等等,因此站在发起人的角度,审批需要尽可能详细的展示 当前审批的状态、完整的审批流程、驳回信息的快速操作、成功信息的必要通知

处理人

审批的处理人主要在审批过程做出决策,因此他更在乎的是审批申请内容的信息。比如 审批的信息内容、直接的审批操作、多条审批的管理

当然,在一些大型的集团企业当中,会将审批分为审批「直接处理人」「间接处理人」(后文以 直处人、间处人 简称)

「直处人」作为审批的第一处理人,也就意味着他的意见至关重要,如果「直处人」通过过后,相对而言整条审批的通过几率会大大增加。通常「直处人」是作为申请人的直系领导居多,因此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直属领导进行 “把关”

「间处人」作为审批的后续处理人,同样在流程当中也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些偏平化管理的企业,「间处人」更多像是“权利”的象征,因为权利已经下放给「直处人」,而「间处人」起到知晓审批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

抄送人

审批抄送人主要起到通知对应角色的作用,因为一条审批的出现,会造成诸多影响,假设今天你需要申请事假,如何通知同部门的其他成员呢?

发送即时消息,显得过于简单;每个打电话,又有些麻烦;发送企业邮件,又怕他们没有看到

这时候抄送人会显得尤为关键

通常抄送会有企业流程上管理员配置的固定抄送人,以及发起人选择的自行抄送人 两种类型

固定抄送人 角色通常与管理员配置整个流程有关,他是角色当中 管理员 所配置的重要通知人,比如今天你的请假信息,肯定会告知行政,像这类默认的通知流程,则可以将其设为固定抄送人

自行选择抄送人 则是提供给发起人自行选择,该条审批可能会影响到的相关人群。比如就是发送给同事,让他们知晓今天你不在岗位上,因此自行选择可以增加审批抄送的灵活性

这里肯定会有很多读者会问,我选择抄送人与我发消息给同事,有什么区别么?

看似完全相同,实则有明确的区分

通过消息,将审批内容传达,本质上是你自行将内容发送给对方,对方会对于你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会产生疑问?你是否通知了

而选择抄送,更为权威,更能体现你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并且整个流程都已经由领导进行批准,因此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其实审批的本质就是一组消息,而这一组消息当中,申请人 通过 表单配置 去获取需要补充的消息内容,而流程会根据企业所配置的流程方式将这一组消息进行合并转发给对应人,而审批人则需要对这一组消息进行回复“通过、驳回” 来让整个流程继续延续

审批流程

审批当中,最主要的便是流程。因为你可以通过查看流程图,去了解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员工管理方式

1.串行审批/依次审批

串行审批主要是指当一个审核节点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审核节点。如果节点驳回,则可以根据业务实际需要,配置驳回的返回路径,会有:拨回到发起人、驳回到上一个节点、或驳回之前任意一个节点 重新审批


2.并行审批

并行审批是指一个审批节点存在多个角色同时审批,这里会存在两种情况

  1. 任何一个人审批通过,则可以进入下个节点,这也就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或签」

  2. 所有审批人员通过,才能进入下个节点,这也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会签」


3. 条件审批

条件审批就是将企业当中的规章制度映射到实际的项目当中,通常就是某个审批内容会根据 金额多少、实际数量 等 进而选择哪个角色进行审批

比如销售人员在申请一个合同审批时,会根据合同金额的不同,审批人也会有所差异

  • 当金额小于8000时,合同直接由财务专员进行审批,进而让流程进行快速审批

  • 当金额大于8000时,合同会由销售主管进行审批,让销售主管能够掌握企业的重要合同


4.自主审批

通过发起人选定一个审批事项后,将自主选择后续的审批内容,进而实现审批的后续选择。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审批流程,当企业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时,自主的核心就是当发起人发起一个审批,提交时需要自行选择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而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审批通过后,可以选择继续流转到再下一个人去审批,或者结束这个流程

审批页面梳理

审批的背后,它映射的其实是企业的一条条管理制度,而它的设计一定是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你负责的产品不是为某一家企业提供的服务(定制化产品),并且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动其实是家常便饭,你需要去考虑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拆解下来会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申请表单、流程配置、更多配置 进行讲解

1.审批表单

审批表单是最为一个“简单”的用户可配置化表单,因为现如今大多数B端产品都是以 SaaS 作为基础(如果是定制化产品 它的审批内容、流程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意味着审批表单需要为企业提供“DIY”的方式,通过表单提供不同的字段类型,去构建审批的实际要求


比如在一个选择请假时,年假、事假、病假、婚假 等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如何知道他们的差别,其实可以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以及 各个其实的实际公司制度,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在申请婚假时,需要上传你的结婚证,以证明其真实性;在病假时,需要有3甲医院的病情证明;在年假时,则需要有你的剩余年假天数。而这些特殊诉求,其实都需要在表单当中进行各种定制化表单

当然这只是极为常见的 请假 场景,而在实际业务当中的复杂场景(更多需要将 审批与其他系统关联)一个简单的表单是没有办法进行满足

这也是很多企业会发现,无论是飞书、钉钉、企业微信,都没有办法满足其实际流程需求。又没有办法改变自身流程,只能够自研、定制化 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各行各业都有了初具规模的 SaaS 产品,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企业愿意自行研发软件


2.流程配置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系统流程,在流程配置当中去定制特定的流程。在这个页面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不同参与人的状态,以及复杂流程时如何才能够进行清晰的阅读,因此增加了 颜色区分(发起人、审批人、抄送人)+ 视图缩放 功能

颜色自然不必多说,整个系统需要统一,因此不能够只考虑在管理后台的颜色,是一定要在详情页当中也能过保证颜色的一致。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业务所需

视图缩放只是小小提一下,常见的视图缩放会放在左侧,至于为什么,自己稍稍揣摩揣摩

由于流程配置的属性页面会涉及很多表单的复杂逻辑,这个只能够留在我的 训练营的课程 当中进行拆解,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3.更多配置

更多配置项则是审批在实际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比如:申请人修改审批的具体时间、能够将审批转发给其他人、出现多次相同的审批人是否去重 等等...  其实就是将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赋能”,去满足更多企业在实际场景当中的需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 钉钉、飞书 了解详情


结语

审批,核心还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如果在审批之间,还需要不同角色私下反复沟通,本质上就失去了审批的意义。而审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B端产品 从场景到需求,进而研发功能,最后又回归场景,你设计的好与坏,落地到真实的场景当中,试试便知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CE青年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直以来,业务都是B端逃不开的话题,你可以在许多文章当中看到
我们的改版方向是因为业务需求、设计的思路是因为业务需求

业务究竟是什么?


很多时候既让初入B端行业的设计师感到一丝丝迷茫,因为不同的B端系统也就意味着,它的业务一定就会有所不同。比如CRM系统当中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OA的办公自动化,特定的行业往往都会蕴含着不同的业务类型


而作为设计师,如果只了解设计模式、设计组件,不去分析设计最后的业务诉求,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想要通过B端设计指南,和大家一起聊聊B端业务,以及背后所牵涉的具体逻辑。今天就简单聊聊最为常见的 审批


开始之前,还得再多说两句,因为一个系统当中,业务本身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去讲述审批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到 流程、权限、表单配置 等一些基础内容,建议可以先做初步了解,再结合文章进行阅读



审批的起源

虽然在说起源,其实我更想给大家讲清楚 审批在B端系统 当中的重要性

审批字面意思是审查并加以批示,通常指对 下级呈报上级的公文进行审查批示,报请上级审批

现如今,任何事情一定都会有分工协作,而使用审批的好处是可以

  • 规范员工行为

  • 提高企业运转效率

  • 系统存档便于溯源

  • 保护环境(毕竟减少了纸张浪费)

当然在不同的阶段的公司,对于审批的诉求是不太一样

小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短、流程上都非常简单,但因此就会缺乏规范保障。比如在外出办公时,看似只需要与老板当面进行口头上的沟通即可,但是在外出出现意外时,由于缺乏外出办公的相关证据,员工的权益则很难得到保障

大公司:因为审批的决策路径长,流程上都极其复杂,因此会在多人协作下完成整个流程审批。比如想要申请购买办公用品时,会由 行政、Leader、财务 层层审批,从提交审批到最终落实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但是这样的流程,能够确保企业在清查财务状况时,更加有理有据

审批的演变,就是从最开始的规章制度而来。比如在早期去政务机构办理各种业务时,会让你去填写各种纸质表单。在审核过程中,则需要有各个机关的盖章及批准,而这种形式正是政府对于普通市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审批其实是整个B端系统的灵魂,因为在B端系统当中,企业想要使用系统的一大痛点便是 核心的管控

因此你会发现,只要一个独立的系统,一定会存在独立的审批模块。因为B端管理系统当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管理手中的人,而审批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

审批在如今的B端系统当中,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组消息,在这一组消息当中会有:“具体的文本、对应的附件、以及照片视频”这些内容都是辅佐 申请人 去讲诉你需要申请的内容

比如我们在申请病假时,往往需要出示 三甲医院所开设的证明,对于这个证明,如何在表单当中出现,你会发现最为常见的便是拍摄证明图片,然后上传到表单当中(这个与字段属性紧密相连,我就不做不过介绍)


审批的这组消息还会有些特殊,因为它非常重要,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则“加急消息”会提醒审批人快速的进行处理,同时会告知相关的参与人(处理人、抄送人)审批的进度、并且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在系统当中留下 足迹,因此它起到了 “追踪、通知、留存” 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对于审批进行一个基础的拆解

审批的拆解

如果把审批单独拿出来,你会发现审批会牵涉到 发起人、处理人、抄送人

发起人:

审批的发起人,也是整个审批流程的归属人,他最关心整个审批进展

因为在发起人的角度,创建完审批事项后,可能还需要进入审批页面,完善 后续附加信息、及时了解审批状态、催促审批人的审核、处理驳回意见 等等,因此站在发起人的角度,审批需要尽可能详细的展示 当前审批的状态、完整的审批流程、驳回信息的快速操作、成功信息的必要通知

处理人

审批的处理人主要在审批过程做出决策,因此他更在乎的是审批申请内容的信息。比如 审批的信息内容、直接的审批操作、多条审批的管理

当然,在一些大型的集团企业当中,会将审批分为审批「直接处理人」「间接处理人」(后文以 直处人、间处人 简称)

「直处人」作为审批的第一处理人,也就意味着他的意见至关重要,如果「直处人」通过过后,相对而言整条审批的通过几率会大大增加。通常「直处人」是作为申请人的直系领导居多,因此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直属领导进行 “把关”

「间处人」作为审批的后续处理人,同样在流程当中也十分重要。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些偏平化管理的企业,「间处人」更多像是“权利”的象征,因为权利已经下放给「直处人」,而「间处人」起到知晓审批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

抄送人

审批抄送人主要起到通知对应角色的作用,因为一条审批的出现,会造成诸多影响,假设今天你需要申请事假,如何通知同部门的其他成员呢?

发送即时消息,显得过于简单;每个打电话,又有些麻烦;发送企业邮件,又怕他们没有看到

这时候抄送人会显得尤为关键

通常抄送会有企业流程上管理员配置的固定抄送人,以及发起人选择的自行抄送人 两种类型

固定抄送人 角色通常与管理员配置整个流程有关,他是角色当中 管理员 所配置的重要通知人,比如今天你的请假信息,肯定会告知行政,像这类默认的通知流程,则可以将其设为固定抄送人

自行选择抄送人 则是提供给发起人自行选择,该条审批可能会影响到的相关人群。比如就是发送给同事,让他们知晓今天你不在岗位上,因此自行选择可以增加审批抄送的灵活性

这里肯定会有很多读者会问,我选择抄送人与我发消息给同事,有什么区别么?

看似完全相同,实则有明确的区分

通过消息,将审批内容传达,本质上是你自行将内容发送给对方,对方会对于你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会产生疑问?你是否通知了

而选择抄送,更为权威,更能体现你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并且整个流程都已经由领导进行批准,因此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其实审批的本质就是一组消息,而这一组消息当中,申请人 通过 表单配置 去获取需要补充的消息内容,而流程会根据企业所配置的流程方式将这一组消息进行合并转发给对应人,而审批人则需要对这一组消息进行回复“通过、驳回” 来让整个流程继续延续

审批流程

审批当中,最主要的便是流程。因为你可以通过查看流程图,去了解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员工管理方式

1.串行审批/依次审批

串行审批主要是指当一个审核节点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审核节点。如果节点驳回,则可以根据业务实际需要,配置驳回的返回路径,会有:拨回到发起人、驳回到上一个节点、或驳回之前任意一个节点 重新审批


2.并行审批

并行审批是指一个审批节点存在多个角色同时审批,这里会存在两种情况

  1. 任何一个人审批通过,则可以进入下个节点,这也就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或签」

  2. 所有审批人员通过,才能进入下个节点,这也是系统当中常说的 「会签」


3. 条件审批

条件审批就是将企业当中的规章制度映射到实际的项目当中,通常就是某个审批内容会根据 金额多少、实际数量 等 进而选择哪个角色进行审批

比如销售人员在申请一个合同审批时,会根据合同金额的不同,审批人也会有所差异

  • 当金额小于8000时,合同直接由财务专员进行审批,进而让流程进行快速审批

  • 当金额大于8000时,合同会由销售主管进行审批,让销售主管能够掌握企业的重要合同


4.自主审批

通过发起人选定一个审批事项后,将自主选择后续的审批内容,进而实现审批的后续选择。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审批流程,当企业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时,自主的核心就是当发起人发起一个审批,提交时需要自行选择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而下一个环节的审批人审批通过后,可以选择继续流转到再下一个人去审批,或者结束这个流程

审批页面梳理

审批的背后,它映射的其实是企业的一条条管理制度,而它的设计一定是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你负责的产品不是为某一家企业提供的服务(定制化产品),并且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动其实是家常便饭,你需要去考虑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拆解下来会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申请表单、流程配置、更多配置 进行讲解

1.审批表单

审批表单是最为一个“简单”的用户可配置化表单,因为现如今大多数B端产品都是以 SaaS 作为基础(如果是定制化产品 它的审批内容、流程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意味着审批表单需要为企业提供“DIY”的方式,通过表单提供不同的字段类型,去构建审批的实际要求


比如在一个选择请假时,年假、事假、病假、婚假 等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如何知道他们的差别,其实可以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以及 各个其实的实际公司制度,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在申请婚假时,需要上传你的结婚证,以证明其真实性;在病假时,需要有3甲医院的病情证明;在年假时,则需要有你的剩余年假天数。而这些特殊诉求,其实都需要在表单当中进行各种定制化表单

当然这只是极为常见的 请假 场景,而在实际业务当中的复杂场景(更多需要将 审批与其他系统关联)一个简单的表单是没有办法进行满足

这也是很多企业会发现,无论是飞书、钉钉、企业微信,都没有办法满足其实际流程需求。又没有办法改变自身流程,只能够自研、定制化 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各行各业都有了初具规模的 SaaS 产品,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企业愿意自行研发软件


2.流程配置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系统流程,在流程配置当中去定制特定的流程。在这个页面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不同参与人的状态,以及复杂流程时如何才能够进行清晰的阅读,因此增加了 颜色区分(发起人、审批人、抄送人)+ 视图缩放 功能

颜色自然不必多说,整个系统需要统一,因此不能够只考虑在管理后台的颜色,是一定要在详情页当中也能过保证颜色的一致。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业务所需

视图缩放只是小小提一下,常见的视图缩放会放在左侧,至于为什么,自己稍稍揣摩揣摩

由于流程配置的属性页面会涉及很多表单的复杂逻辑,这个只能够留在我的 训练营的课程 当中进行拆解,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3.更多配置

更多配置项则是审批在实际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比如:申请人修改审批的具体时间、能够将审批转发给其他人、出现多次相同的审批人是否去重 等等...  其实就是将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赋能”,去满足更多企业在实际场景当中的需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 钉钉、飞书 了解详情


结语

审批,核心还是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如果在审批之间,还需要不同角色私下反复沟通,本质上就失去了审批的意义。而审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B端产品 从场景到需求,进而研发功能,最后又回归场景,你设计的好与坏,落地到真实的场景当中,试试便知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CE青年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中后台加载-被忽略的体验细节

雪涛

这是一篇想要讲清楚中后台加载流程和加载用法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感谢在此期间公司前后端和设计部门小伙伴提供的帮助

先看目录,大家按需取用,当然更建议全文阅读(全文7756字,建议阅读20分钟)

undefined


undefined

大部分设计师应该都遇到过这种场景:在做设计前并没有考虑到加载,但在进行还原度走查或者验收的时候才发现,由于某些页面数据请求较慢,导致在页面中会出现空屏状态。这时才想起需要在这些页面添加动画来承载页面的过渡。

归根结底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关注页面本身,而很少去思考页面在呈现过程中何时会出现白屏状态,都是后知后觉去补充完善。加载作为必备的一环,却总是被忽略。目前很多B端产品在这方面都没有一个系统合理的规划,导致系统的加载体验缺失或者不统一。

因此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讲清楚中后台加载出现的场景和规则,对需要深入了解加载以及在制定加载规则的设计师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undefined

加载通俗来讲就是用户从触发页面操作,到页面最终呈现的一个等待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存在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有快有慢。快的加载只需要几百毫秒就结束,但慢的加载就可能会达到几秒甚至十几秒,让人产生焦虑。

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从页面渲染的整体过程来进行说明。当我们从浏览器输入网址,再到我们看到完整页面的这个过程,网页到底经过了哪些步骤呢。经过资料查询和与前端确认,整体过程可以阐述如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页面的呈现是程序经过了一系列操作才最终呈现到我们面前的。在这里可以将其简化为四个阶段:用户操作功能→页面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受并返回数据→页面呈现。

而决定整个页面加载快慢的就在于请求与数据这里。一般我们可以将页面的数据分为2种类型: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


静态资源:前端的固定页面,这里面包含HTML、CSS、JS、图片等等,不需要查数据库也不需要程序处理,直接就能够显示的页面。可以简单理解为你页面上的固定字段和结构。这种页面一般加载速度比较快,比如我们看到的展示型官网一般都是前端写好的静态资源。


动态资源:而对于页面上的动态变化的,需要程序处理或者从数据库中读数据,能根据不同的条件在页面显示不同的数据,比如表格数据、统计数据等称为动态资源,这种都需要调用后台接口来进行返回,因此加载速度相比于静态资源就会更慢。

而它们的区分点用下图可以表示:

可以看到静态资源基本是直接返回,而动态资源还需要连接数据库调取资源,尤其是在遇到数据库调取较慢时就会花费更多时间。而我们加载缓慢的大多数问题,也基本上更多出现在动态资源的获取上。


undefined

当我们清楚加载形成的原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需要加载的地方对其进行处理。这也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遗漏的地方。我们先看一下目前常见的2种处理方式:「默认处理」和「使用进度指示器」


2.1程序默认处理方式:直接显示

当我们对加载过程不进行任何处理时,程序就会以默认的方式进行-即根据资源获取速度一步步呈现。可以看到嘿店后台的处理过程就是一种默认处理方式:

但是这种做法就会导致我们在页面加载过程中会出现空屏状态,比如上图切换到概览时出现了空屏状态,尤其是当遇到了网络缓慢的情况,会造成在加载时页面停留在当前状态下不动,往往会让用户陷入到「系统故障」的错觉。


2.2通用处理方式:进度指示器

这个名词说起来可能比较陌生,它指代的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加载动画、骨架屏或者进度条等。进度指示器的作用就是告知用户当前页面并没有故障,而是正在读取数据。

通过添加进度指示器来对空屏状态进行承载,能够减轻用户的焦虑感。目前很多B端产品更通用的形式是添加动画来过渡

但是在体验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产品的整体加载过程中,某些空屏状态是没被加载动画覆盖到的。当这些没被覆盖到的加载过程过长时,很容易出现焦虑感。比如神策数据在左侧列表切换时的加载过程就没被覆盖:

想要更全面的把加载动画覆盖到所有页面,我们就需要弄清页面在哪些状态下会出现空屏状态,从而制定统一的加载动画规则。这个问题可以先思考一下,后面解答。


undefined

在制定统一加载规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加载的模态与非模态。


3.1模态加载

模态加载的含义就是当前加载会中断用户其余操作,用户在这个期间只能等待加载而不能进行其他操作(有的模态会提供取消按钮)。如果你的页面涉及到以下2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

1.用户当前的操作本身不能与其他操作同时进行。比如系统更新,或者工具类的导入导出相关操作,我们只能等待更新、导出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后续的操作。这时候可以使用模态加载来承载,比如protopie的导入操作;

2.当用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页面时,这个时候页面什么都没有,我们只能等待页面加载完成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模态加载,比如我们刚进入Asanan产品页面看到的首屏加载动画:

除了上述2种情况外,你也可以根据你的业务场景来进行模态加载的选择,但建议是尽量少用模态加载,其会对用户的打断和干扰性比较强。


3.2非模态加载

非模态加载的话,这种加载通常只会出现在需要加载的部分,不会中断用户其他操作。对用户干扰比较小。比如我们常见的功能切换加载、数据筛选加载等都属于非模态加载。

非模态加载相比于模态加载会更轻量,因为用户随时都可以打断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操作。因此建议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使用非模态弹窗来进行承载,比如飞书的左侧栏切换操作:


undefined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在这里我从加载的角度将网页整体加载过程分为呈现加载规则操作加载规则

我们先谈页面呈现规则。前面已经明确加载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为我们的产品制定统一的加载规则,以保证后续页面加载的一致性。


4.1 页面的加载过程拆解

在拆解页面的加载过程前,我们进一步阐述之前提到的渲染原则,从前文中提到最后会经过「解码」和「渲染」2个步骤,这也是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页面的最终呈现顺序:


1.页面渲染顺序

我们看到的页面是由HTML、CSS和JavaScript来进行构成的。HTML可以看作最简单的框架、CSS则是赋予了框架样式,JavaScript则是负责页面中的交互(当然JS也可以控制样式,这里只描述主要功能)。

页面在「解码」阶段,拿到的HTML文档会被解码为DOM树,同时将CSS文件解析成CSSOM,这两者结合后一起渲染页面,JS一般是在最后渲染。所以逻辑上就是框架和样式一起渲染,最后渲染交互。视觉的角度来讲就是先看到元素样式,然后才能进行对应操作。


2.页面呈现的视觉顺序

由于浏览器渲染顺序一般会根据代码的顺序进行渲染,而代码在页面中的构建一般也是按照页面的上下和左右的顺序去写的,因此我们看到的页面的视觉呈现顺序也是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所以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先看到顶栏,然后左侧边栏,然后其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原则来拆解对应的页面,我们按照页面常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加载部分:顶栏、左侧导航栏、内容区域。而其加载顺序如图所示:

当知道对应页面的渲染顺序后,我们就能够清楚在页面渲染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会出现空屏了。因此将页面加载过程拆解为如下顺序:

undefined

我们的加载动画需要承载的就是上述这些白屏的地方,从而将加载细化为三种场景的拆分:全局加载+局部加载+内部加载。如图所示:

undefined

通过这三种加载就可以涵盖页面所涉及到的所有部分。接下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三种类型的定义和用法。


4.2 全局加载

如上图所示,全局加载的目的是为了覆盖用户从输入网址到页面的资源渲染的这个中间过程的空屏状态而存在的。而这种状态会涉及三种场景:

1.通过网址进入到一个新的页面时;

2.通过鼠标右键或网页刷新按钮对该页面刷新时;

3.通过页面操作需要新开页面时。

该全局加载的动画构成为:

1:覆盖整个页面的加载,由纯白色+加载动画构成;

2:加载类型为模态加载,因为用户在这种页面状态下并不能进行其它操作。

undefined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全局加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开始时间:当进入页面时立即呈现加载动画;

结束时间:当页面加载出顶栏的时候,此时停止加载。


为何要这么处理结束时间,原因其实图中已经给出了。这里再解释一下原则:只要有页面资源返回,我们的全局加载动画就会结束,随后启用局部加载来承接后续的状态,避免用户在当前状态长时间等待。而顶栏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最先加载出来的,所以以顶栏出现作为结束全局加载的标准。当然如果你的结构没有顶栏,可以以左侧栏来作为结束标准。


4.3 局部加载

局部加载是用在页面整体框架加载的过程中,承接在全局加载后。局部加载的使用场景可以概括如下:

1.顶栏加载结束后,用在剩余框架的加载效果(具体体现为左侧边栏和右侧内容区域);

2.对于涉及到局部页面的切换操作都会进行局部加载(比如左侧边栏的切换);

光看文字可能不是特别清晰,在这里可以举一个动态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上述展示的是在页面呈现的时候一个完整的局部加载。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首次渲染和第二次渲染在加载动画上是可以有区分的,可以通过程序控制让这种加载动画只在初次加载时出现。


第一次加载时出现是因为我们需要有加载动画来承接框架首次加载的空屏时间:

但第二次的时候由于有缓存(缓存会加载我们的静态资源,能够让我们的页面框架在第二次时更快显示),这样在读取框架时基本不需要加载,我们就可以通过程序来直接去掉其中的局部加载动画,直接显示框架来进行呈现。

undefined

目前在飞书和钉钉等B端产品后台均采用了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看到图中我在第一次切换到角色管理时是有碰撞小球的局部动画存在的,而第二次再次进入时则直接出现框架。这样既能够保证加载动画能够覆盖所有的空屏状态,又避免了局部加载动画的频繁出现。


4.4 内部加载

内部加载是用在页面内部不同模块数据间的加载。当框架都已经加载结束,但某些数据由于接口比较慢,此时还没有返回,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内部加载来进行承载。这应该是我们更常见的加载情况:

在进行内部加载的时候,需要注意,内部加载的时候一般标题是存在的,因为标题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能够很快被拉取。比如Zoho的内部加载,加载时标题已经出现了: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加载,能够覆盖从用户输入网址,到页面渲染完成这个页面呈现过程中的全部加载场景。


undefined

说完页面的呈现规则,再谈页面操作加载规则。页面的操作其实对应的是页面控件的反馈。而我们的常用的控件比如有按钮、tab切换等。我们不仅需要考虑控件本身的加载状态,而且需要考虑到控件影响的其他页面范围。


5.1需要考虑控件本身加载

控件的加载并不是随时都需要,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数据量大小及业务场景来选择性使用。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控件及其加载状态主要有如下:

undefined

比如图中的按钮的加载状态是必备的,在很多场景下都会用到。但是下拉列表和级联列表,在一般的场景下都不太需要进行加载,当遇到列表中的数据特别多或者调取特别慢时就可以考虑为其加上加载状态。


5.2当控件操作会影响到页面其他元素

这种控件比如日期筛选、表格筛选或者保存等操作,当你切换筛选条件后所有与其相关的页面元素都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到被影响元素的状态。目前的设计实现上有两种做法:

1.被影响元素不可被操作,且该区域有遮罩+加载动画来覆盖;

2.被影响元素可进行操作,无任何动画,但操作并不会影响之前提交的结果;


这两种方案一种是利用遮罩防止用户无效操作,另一种则是保持了足够的操作自由性。个人在这里更倾向于处理方式1,我认为被影响的元素是需要有遮罩+动画的,来避免用户在加载期间对其进行无效操作,比如示例中方案2后面修改的名称是没有被系统保存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产品中使用方案1,我们的遮罩区域只需要覆盖被影响的元素就可以了(保存这种可以将按钮一起覆盖),比如通过筛选导致图表数据发生变化,这时只需覆盖图表区域,而不用覆盖筛选区域。这样的好处是当某些筛选数据出现加载过慢问题时,用户可以通过切换筛选项来打断当前加载。

上述描述的操作都是针对于当前页加载。当控件导致页面刷新或者跳转时,则整体遵照页面呈现的规则进行加载。


undefined

上面阐述的加载已经完全能够覆盖我们页面整体的加载,但是还是需要提及一下骨架屏和进度条这两种加载形式。

undefined

先说骨架屏。实际上骨架屏的使用效果体验是优于加载动画的体验的(骨架屏的加入使用会让用户感觉网页出现的更快)。那么为什么在大部分的B端业务页面中没被用到呢,主要有2点原因:

1.每种骨架屏都需要进行对应的定制开发,需要与加载后的页面框架保持一致,这会增加了开发成本。

2.中后台的业务界面对来说固定结构的页面会较少,这对于骨架屏的使用机会就相对较少。

个人认为在前期可以以统一加载体验为主,在后期业务相对成熟后,可以针对固定结构,通过骨架屏的使用优化加载体验。


再说进度条。我理解的进度条的使用条件:对于加载时间较长的规定场景可以考虑用进度条来承载,比如我们常见的游戏加载中进度条就用得比较多,因为游戏一般资源比较大。还比如figma在进入设计文件的过程中也采用了进度条加载也是因为设计文件可能会很大。

进度条在特定场景下能够缓解用户焦虑,让用户知道进展。但进度条在多数情况下都抓取不到程序的真实进度,这也会导致有时候我们看着加载到99%,那最后的1%迟迟加载不出来的的原因。目前很多中后台产品对于进度条加载使用相对较少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没有那种加载特别长的场景。


因此这两种加载场景的使用会更加定制化,如果需要使用请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来进行选择。


如果把加载动画等比作页面加载的外在,那么缓存和加载策略则是页面加载的内核,合理使用缓存和加载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我们页面的加载速度,让用户更快速地看到页面。


7.1 关于页面的资源缓存

大家肯定听过缓存这个概念,前后端都可以使用缓存。缓存就是数据交换的缓冲区(称作Cache),是存贮数据(使用频繁的数据)的临时地方。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浏览器缓存:

undefined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服务器在请求数据时,会进行缓存的判断,如果有缓存则首先读取缓存,如果没有则从服务器中拿取。调取缓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页面的加载速度,缩短了从服务获取数据的时间。通常浏览器会主动对页面的静态资源进行对应的缓存,这也就解释了我们第二次进入页面会比初次进入页面时加载快的原因。


但程序其实也可以对动态资源(也就是需要从数据库等拿到的资源)进行缓存的,并且可以设置缓存的过期时间(比如设置过期时间为1小时,那么1小时过后就会重新拉取新资源)。对于某些动态资源拉取过慢并且更新频率不高的我们可以采用动态资源缓存的策略,从而提升整体的页面加载体验。


7.2 加载策略的正确使用

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主要有下列6种加载策略:

加载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应的加载设置来缩短产品与服务器交换数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详细看一下每种加载策略的具体使用策略:


7.2.1懒加载

懒加载是当内容落入视窗被用户看到时,才会进行加载。这种比较节省资源和减轻服务器压力。对于当前页面内容很多的可以采用这种加载策略。而这种加载策略的设计,能够让用户更快看到当前屏幕内的内容,减少等待时间。

比如苹果官网的加载策略就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右侧的资源只有在我们向下滚动出现在屏幕中时才会进行对应的加载,这样能够保证用户在进入网页第一时间看到首屏内容,并且用户几乎感知不到这种加载延迟。


7.2.2预加载

预加载是在页面空闲的时候就把用户即将用到的资源加载完存到缓存中,等用户需要使用时,通过缓存直接调用呈现。比如用户在看A页面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预加载来准备用户需要的B页面资源。当用户需要B页面的时候,立刻就可以呈现。

比如某些页面在实际中加载比较慢,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是否用预加载的策略来提升网页整体加载速度。比如知乎的视频和文字在都进行了对应的预加载。即使当你处于断网状态(图中我将页面网络切换为断开状态),可以看到依旧可以点击全文进行查看和视频的部分预览。


7.2.3分步加载

当页面中有文字和图片时,优先加载占用网络资源小的,比如文字资源,然后再进行占用资源较大的加载,比如图片资源。通过分步加载也能有效减少页面等待时间。比如大众点评等图片很多的网站往往会采用这种加载策略。


7.2.4分页加载

分页加载是我们目前很常见的方式,比如我们常用的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都是使用的分页加载,分页适用于数据量比较大的内容,比如表格数据或者大数据搜索场景可以使用。

分页加载可以理解为当前获取到100条数据,但是将100条数据分别拆成5页每页20条数据提供给用户,这样也可以让用户减少等待时间:

在目前还有一种滚动分页的加载,就是不提供视觉上的分页,而是当用户进行滚动时,自动加载一定数量的内容,这样从用户的视角看就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数据展示。比如一些资讯类的网站就是采用的这种加载策略,有的也把这种滚动分页的方式称为自动加载。


7.2.5延迟加载

这里讲的延迟加载更多的是一种防护加载机制,一般延迟设置的时间为300ms。这里的延迟加载有2种使用,第一种多用于搜索,通过延迟加载能够让用户更好进行连续输入,避免搜索结果被高频率刷新,同时缓解服务器压力。如下图,可以看到我在输入1后会有个延迟才出现加载列表,并且我在连续输入12306的过程中是没有对结果进行更新的,当我输入完后才更新。

第二种则是通过延迟加载可以更好防止反复操作。当用户在同一组件上面进行切换时,如果该操作小于300ms,则只记录最后的点击操作。这种情况可以用在我们的表格翻页和开关等状态上,防止用户疯狂点击导致数据反复请求和屏幕闪烁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组件演示例子来进行对应的感知:

延迟加载更多用于上述2种场景,对于其他情况的加载,直接加上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刻意设置延迟。


7.2.6后台加载

这里想要表达的含义是当用户在操作后,客户端立即反馈操作成功,然后把请求放到后台与服务器交互,这一过程用户不需要了解,不需要等待。无论在什么网络环境下你基本上都能操作成功。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发布就是这样的操作,即使你在断网的情况下都能够立刻发布,但实际上这个时候并没有发送成功,还需要上传到服务器后才你的朋友们才能看见。


这样的好处是用户使用起来非常流畅,但是坏处就是,当操作不成功时,用户并不能及时进行感知,仍然以为操作已经成功了。所以这种场景我们也需要根据场景进行对应的判断和选择。对于复杂的B端场景个人建议慎用或者不用这种操作,毕竟很多发布的功能会同时影响很多业务线。


这里就拿微信的朋友圈发布来进行举例,下方手机状态都为断网状态,可以看到微信立即发布,而贴吧在这种状态下提示网络错误。

通过这些加载策略的选择性使用,能够在特定环境下提升我们系统的整体使用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加载策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我们不仅知道加载慢的原因,还可以利用加载策略去提升页面性能。



在整体的加载过程中,别忘了考虑加载异常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我们会遇到网络速度过慢或者突然断网这两种状况让页面一直加载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对长时间的加载过程进行处理。

通常做法是我们要对加载状态有一个最长时间的限制,一般为加载不超过10s,超过最长时间后就进行异常状态显示(提示语+刷新按钮)。这样用户可以选择重新加载或者离开此页面,而不是一直等待。

在这里还想到一点,就是对于编辑页面,我们应当加入网络连接是否异常的判断,比如当进入到编辑页面后,如果遇到网络断开,需要在页面的顶部加上常驻提示条【当前网络连接断开】,这样用户能够及时进行察觉并修复。避免在无网环境下继续输入。这对于某些需要输入很多内容且并不提供本地保存的页面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加载在设计中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模块,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网络速度都较快,人们很难深刻地感受到加载过程。但加载却在产品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大家的有几个点:

1.我们需要明白加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2.加载的通用处理手段是怎么样的,非通用处理方式有哪些;

3.通过缓存和对应加载策略能够让页面加载速度有本质上的提升。


这样当我们在页面上遇到加载速度慢的问题时,在为其加上动画承载过渡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其加载缓慢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数据量太大还是加载策略的相关问题,是否可以将其进行懒加载或者分步加载,这时我应该去找前端或者后端如何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加载时间长的问题,才是后续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长久思路。


最后,虽然进行了很多资料查询和技术沟通,但文章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当之处,欢迎进行反馈。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进击的M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系统表单、表格、图表、仪表盘设计方法

雪涛


接下来这部分就主要梳理一下关于表单中常用的组件的解析,包括多个组件组合成高级组件应该具体应该怎么应用,或者说我们在修改表单的时候应该注意哪几个基本原则,全篇干货,结合案例全面深度解析表单、表格、图表、仪表盘的设计应用,以下内容较多,大家可以根据上述目录来选择性阅读。


1.1 表单的概念及作用


表单的概念: 登陆注册就是平时最常见最简单的表单,表单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提交的一些操作。


表单的作用:01、数据过滤(过滤信息):如果把ERP、CRM这些系统比作一个数据,用户来这个系统进行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对用用户的价值比较大,用户并不是来获取所有数据的,有一些数据对他有用,有一些数据目前来讲是没有价值的,或者用户不想获取到的,这时用户其实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查找想要的数据,去掉没用的,而表单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用户通过表单进行数据的过滤,数据的定位,找到想要的数据。


02、数据定位(通过过滤漏斗,精确的定位到信息):比如我们要在系统里查询搜索一个商品,搜索一个快递等等,这个搜索的过程,就是通过表单对数据进行过滤的过程,通过对数据的过滤,精确得定位数据,最后得到想要的数据,这也是数据减少的一个过程,一开始很多条数据,通过表单搜索查询找到想要的,比如可能就10多条数据是和自己有关的。这个过程也是数据减少的一个过程。



03、数据输入(将新的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用户还可以通过搜索使数据减少,同时还可以通过表格操作,数据的添加操作,表单数据输入的操作,让数据增多,这时表单起的作用就是数据输入的作用,将新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



1.2 表单常用组件


1.2.1  输入类组件


1.2.1.1  输入类组件分类


单行文本:只输入一行,不存在回车和换行,比如输入手机号码,30个字符以内的文字,都是单行文本可以解决。


多行文本:多行比单行默认高了点,它可以换行,输入框变高了。通常用在发表心情状态,个人简介等。


富文本:指丰富的文本,不只能输入长文本,还可以把文本加上样式,可以定义文本的字符大小,定义样式,定义下划线加链接等等,通过副文本编辑器实现的,比如站酷编辑文章的输出文本就是富文本。


Tag标签:是一个文本标签,比如发一个商品时候,告诉商品有哪些属性,通常加入在搜索引擎中。



1.2.1.2  输入类组件布局展示方式


01、文本标签的对齐方式:以输入框输出用户名为例,列举三种不同的文本标签对齐方式。可分为三种:01.文本标签右对齐,也称之为冒号对齐;02.文本标签左对齐;03.文本标签上对齐。那么这三种对齐方式具体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去用呢?根据“眼动仪实验数据”来看,也叫做古腾堡视觉动线,人们看一个页面的视觉动线的顺序,通常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去浏览阅读。



文本标签左对齐应用:因此根据古腾堡视觉动线原理,在用户填写信息的时,想让用户填写的时候,填写速度慢下来,我们设计的时候就用左对齐。


文本标签右对齐应用:当我们在设计页面对齐方式时,不知道该选择哪种对齐方式的时候,就用右对齐,起码不会出错。


文本标签顶对齐应用:顶对齐方式横轴不占用空间,用户填写完成速度较快,但缺点是上下布局展示滚屏时Y轴的可扩展空间很少,因此除了系统中登录注册会用到文本标签顶对齐之外,其他地方都用的很少。


占位符对齐:在手机端基本都使用占位符对齐,因为用文本标签对齐太占用手机Y轴的距离了,但缺点是输入时出错率相对要高。



02、文本标签的样式:文本标签的样式分为两种,左右布局时:用线或者框,左右布局在B端系统里常用框来展示,而线,在C端经常用到,因为线很简洁,如果手机端设计有外框的话会显的没那么开放,而在成熟的B端产品里基本不会用到线,注册登录的设计除外,因为在B端中一旦出现很多线的控件,会导致它的辨识度很低,也很难去检索控制它,同时视觉动线也显很乱。上下布局时:它的文字标签一种在外部,另一种是在内部。当表单少的时候,可以用上下布局,但是一般用的也很少,在B端系统,输入类组件大部分还是左右布局用户框来展示。


1.2.1.3  多样式输入类组件案例解析

除了上述提到的输入组件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展示样式,但本质上还是这四类输入类组件,可以灵活使用,而不是一直使用单行文本来解决问题,大多数情况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用户使用出错率,进而提升产品使用效率。以下案例请结合下图阅读。



案例1: 选择合适的大小:


图1:比如一个手机号码输入框,再国际环境可以采用上面图文的输入方式,国内环境产品就用下面得输入框方式。这么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固定的宽度向用户暗示所需输入内容的长度来减轻判断负担。例如我们在输入手机验证码的时候通常是六位验证码,以前的设计是给我们一条线来进行输入,现在都是给我们六个空格去输入,这时按格填空对用户的判断负担一定是最小的,用户容易去做准确的判断。同时宽度得限制也是一样的,给用户一个宽度的范围,用户做判断会很轻松且准确。


案例2: 格式与情景状态:


图2:比如银行卡的格式,一串数字都是四位进行间隔区分,间隔成四位应用交互设计七大定律中的7土2法则,间隔成四个,容易让人们记忆,在用户输入的时候,可以减少错误,减少错的同时也就是在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考虑多情景状态,比如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包括身份证号的一些输入设计,这些都是相对比较隐私,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做一个隐藏的处理,比如添加小眼睛icon来隐藏关键几位数字,来减少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案例3:自动匹配与识别:


图3:比如当输入公司地址时,这个地址信息可能是第一次输入,也可能这个信息在我们的数据库中已经存在了,当这个信息已经存在的时候,在输入的过程中,系统应该在数据库中检索出已经输出的信息匹配给用户,我们就可以在里面直接选择来进行输入。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当用户在输入特别长的信息时候,用户经常会出错,从数据库的方式去做匹配信息,错误率会降低,输入效率会提升。另外是识别,比如在我们在寄快递的时候,通常会把姓名电话地址,一连串的信息发给快递员,这时候快递员会复制粘贴放入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这三个字段,现在的设计方式就是做智能识别匹配,快递员只要有粘贴的动作,信息就会自动做好分类把一连串数字分别粘贴入不同的字段里,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升效率。


案例4:实时预警与提示:


图4:比如这个多行文本输入框,一般都会有字数限制,比如不超过150个字,如果不做这样的限制,我们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但是发不出去只能复制多出的文字然后再粘贴,很可能会误删掉内容影响操作体验,这种文本的上限预警的解决方式是给内容做实时校验,比如上限是58个字,打到60字的时候,也允许你输入但是文本中多出的字会标红进行提示去删除多出的内容。


案例5:占位符不能替代文字标签:


图5:比如输入手机号码,占位符也是输入手机号码,看似是重复了一遍,但仍然是有价值的,可以变成文本标签里提不到得信息,比如请输入一位11位的国内的手机号码。可以只使用文本标签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文本标签加占位符的方式,但不能只使用占位符的方式。因为只有占位符,可能会让用户出错,影响使用效率。


案例6:使用内联校验:


图6:当输入错误信息的时候使用校验,左边的提示错误的方式是不对的,在校验信息的时候最好不要出现在列表的最下部或最顶部或提交的时候,因为它是实时校验的,最好实时提示出现定位到当前的边框,当前的字段中的下边,来告诉我们是当前字段出现了错误,这样精确定位错误点,才能提升效率,同时也为设计节省了空间。


案例7:减少字段量:


图7:左边信息包含了姓名,生日,密码但包含了8个字段量,我们可以把字段量减少,比如姓名组合成一个字段,生日组合成一个字段,密码和重复密码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字段,重复密码的作用其实就是怕输入错误来加强记忆,但是另一种方法是在输入密码的时候让我们看到输入密码就可以做到不出错并且加强记忆,那么就可以用添加小眼睛来做替代,进而也可以组合成一个字段。这个前提是不是银行类那样由业务决定强制去重复,其他系统完全不用进行重复密码输入操作。所以减少字段量,可以消除视觉和认知负担,这样看起来更简单。


1.2.2  选择类组件


选择类组件可以分为,多选、单选、时间日期、下拉选择、Tabs标签和地理位置组件,常用的是下拉选择,重点介绍一下下拉选择组件。


下拉选择组件有几个注意点:


01.避免使用默认值:比如国家和地区,往往默认值都是安哥拉,字母A开头,如果用默认值,再B端系统里很多用户会忘记修改默认值,就提交上去,所以我们需要去把这个默认值变成空值提示信息:请选择国家和地区,在没有选择之前,这条信息是空值,点之后再去选择国家和地区。


02.采用输出检索:如果国家和地区很多,下拉信息条目很多时候,可以采用输入类得检索来设计,比如输入中国,就会出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之类的字段。


03.默认值得表述要尽量准确:用词文案需要简洁,即使没有文本标签也能够清晰表达,比如就需要写明请选择国家和地区。


04.对新增加得字段要提供注释:比如系统前后先增加的一些字段或者有争议的字段要提供注释,身份编码和身份证号码有歧义,就需要给一个注释,交互上鼠标移入帮助点icon就会显示注释,同时注意视觉上要弱化它,小图标尽量用面性图标会更能表达清晰。


1.2.3  导航类组件


选择类组件可以分为,导航菜单、面包屑、分页,其中分页里的设计注意点容易忽略,接下来重点梳理介绍分页组件。


分页作用:减轻服务器的负载,有成千上万的负载,不分页的话,会造成巨大的下载量,相应的用户等待时间更长。同时内网也同样,如果有四五百人同时做一样的事情,服务器负载能力很弱,一定要做成分页,分页每次loading10个20个,每次翻到5六页的时页的时候加载一下,其实形成了是预加载,不只加载十条数据,其实加载了五六页的数据,只是呈现了一页的数据,到了第五页慢了的原因是,需要重新加载一次数据。称之为惰性加载,懒加载。B端一般会减少加载的存在,预加载是看不到loading的,第一页加载1到5页,第二页加载5-10页等等,点快的话是可以看到的,所以用预加载的方式加快速度,减少服务器的负载。前端工程师可以用组件库翻页可以直接loading出来。


翻页操作:一般很难看到数据库数据的总量,一般不会看到三位数的页码,一般来讲会让数据翻到前20页、10页之内,就让用户找到这个数据,不会让用户不断的往后翻,对负载时比较大的。


1.2.4 提交类组件


选择类组件主要介绍按钮的设计注意事项。按钮常见的状态有三种,通常状态、悬停/点击、禁用。其中B端组件库里按钮常见的类型有:


次要按钮:一般用白色或者浅色,页面中次要按钮多一点,比如一个页面一个次要按钮都没有就是错的,比如查询和重置一个是主要按钮,一个是次要按钮。


主要按钮:一般用主色调的颜色,用在完成、推荐、提交的操作,显示会比较明显。


文字按钮:没有背景的按钮,弱化的按钮。


带图标按钮:带有补充含义,比如搜索按钮加个搜索图标。


图标按钮:纯图标按钮,只有前进后退用的多,其他用的少。用图标按钮节省它的空间。比如上一页、下一页可以用图标很明白的代表它的含义。


虚线按钮:上传之类的,添加内容之类的。



当了解了按钮的类型,那么如何确定按钮的摆放顺序呢?这取决于平时用户对电脑操作的习惯,同时结合业务逻辑的关系,来排列展示按钮顺序。



1.3 表单综合案例解析


1.3.1  表单综合案例一:修改表单的三个原则


01、视觉简单点:


B端系统不用视觉做特别多的修饰,不像C端,在买商品时看不到商品看到的却是满屏的banner,在B端中表单不用设计的那么花里胡哨,Antdesign提供了很多组件示范,我们应该了解Antdesign为什么这么设计,比如输入框为什么采用上下布局不采用左右布局的输入框呢?因为容器上下布局是视觉动线最快的输入布局方式;为什么使用框类不使用线性的呢?因为框类在B端系统中是最快分辨它的输入域输入区的地方,只要知道这些视觉的原理,就知道怎么合理的使用组件了。


02、文字简单点:


文字描述的简单点,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左侧的文字标签来做;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占位符标签来做,国外的一些文章强调,不要用占位符提示做任何事情,因为占位符特别影响视觉动线,但国内已经习惯了占位符来表示。


03、字段简单点:


1. 减少字段的方式,首先要知道这些字段的目标是什么(字段的方式去做减法)



例如下图这个电商类产品,目的是让用户可以收到商品,那么删减以上哪些字段不受影响也可以将商品准确的送到用户手里呢? 这个需要我们通过和产品经一起商量,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其实以上字段可以至少优化50%字段。首先姓名:姓氏和名字可以合二为一,直接输入一个字段就可以。邮箱:输入邮箱可能是为了得到账单,现在手机里就可以得到账单,所以邮箱基本用不到。电话:电话很关键,不能删掉。家庭地址:我们在做电商时,我们通常会把邮件邮寄到家庭,大部分情况家庭为第一地址,第二地址公司地址也有这种情况,但没必要从这里输入,可以从一些内容带出来,所以公司地址不用当前填写,可以把它删除掉。省份、城市、邮编:这三部分完全可以在输入地址的时候从地址带出来,没必要再输入一遍。特别是邮编,目前在我国发快递时邮编已经基本用不到了,我国大数据已经做了到了不用邮编来分辨地址,数据量已经足够大了,只填手机号和地址就可以。优惠券码、信用卡号、安全码:这三个不能删掉。密码、重复密码:重复密码是为了输入密码时加强记忆,可以采用小眼睛来替代重复密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减少了50%的字段后并不影响用户收到商品,那这个改动就是成功的。这个就是我们设计师应该做的事情,当然在删减之前,应该和产品经理商有理有据的去沟通是否按这种方式去这样设计。



2. 把相关的字段进行可视化分组(表单的方式去做分步)



删减完字段后,最终得到七个有用的字段,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组优化,也就是归类整理,我们常用的排版方式是卡片化设计,卡片化设计是一个特别好的信息分类的设计方式,即时不用添加基本信息,优惠信息,支付信息之类的名称在卡片之上,通过卡片的方式,从上到下布局,用户可以看的更加的准确。



除了对它信息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对它的过程进行分类。比如左边这个页面,虽然是从上到下,但感觉输入的信息太多了,我们可以对这个过程分步优化,分布后把它列成基本信息和支付信息两个层级,基本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和优惠码,其中优惠码为选填,当页面里所有信息都需要必填的时候,有部分选填得信息标注选填就可以,当所有都需要选填的时候,有一个必填,那需要标注必填就可以,具体标注方法,这里使用的是占位符标注方法,还有星号的标注方法,用星号标注是已经用户形成认知习惯,但看视觉哪个好看就用哪个,比如在苹果的设计中就很少用星号来设计,是为了担心影响用户的视觉,同时星号一般放在前面,并且不一定非得用到红色。支付信息就包括必须要用到的信用卡号、安全码和密码。类似这样将过程进行分步优化也能用户对表单的填写,加快用户的录入速度,更快的在体验上去得到提升。

3. 使用逻辑顺序


还以这个案例来看,我们分成三个逻辑顺序,个人信息相关、商品相关、支付相关。在B端中需求和场景是环环相扣的,我们需要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这个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和这个表单的关联,对应的就是用户完整的购买流程,这个表单的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收货信息,第二场景是优惠的信息,买商品有什么优惠,第三个场景是支付场景,这个流程完成支付就完成了购买,所以样的顺序就是一个正确的逻辑顺序,通过先确定流程再确定字段展示顺序。



1.3.1  表单综合案例二:表单设计具体流程


第一步:做信息分类。当我们了解这个产品,熟悉这个业务的时候,可以根据信息的含义,把这些杂乱无章的字段分成几个部分,可以和产品和开发进行讨论也可以加深对业务的理解。由于B端信息的维度特别多,具体的信息分类方法可以借用五帽架信息分类法 。可以根据可根据类别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相关性来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时间进行分类,比如时间正序,距离时间最近的来进行分类。同样可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字母的排序和认知规律从大到小从胖到矮的连贯性来分类。一旦分类好后,用户在填写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奇怪,填写的逻辑性和顺序感也会体现出来。


第二步:做排序分类(按业务逻辑顺序)。当得到了信息的分类,比如一个汽车CRM系统,基本信息、车辆信息和故障信息,它具体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三部分谁应该放在第一位,谁应该放在第二位,第三位,可以根据prd需求文档来了解做这个功能具体要解决什么样的目标,具体是什么过程在prd里应该说的非常详细明确,这个过程就是它的业务逻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prd中的描述来得出业务逻辑。


第三步:明确字段类型。当得到了信息分类,得到了信息逻辑顺序之后,接下来需要明确字段类型。比如100个或200个字符,单行文本输入是可以支持的,超过255个字符,我们就需要多行文本输入框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步:明确产品的原型。可以自己搭原型,和产品进行讨论,也可以直接和产品要原型,最终目的是这个原型一定要确定下来。


第五步:确定界面设计框架。确定栅格化设计框架,选择多大的设计尺寸,进行页面栅格化设计。


第六步:对应组件设计。根据原型去对应我们的组件,是用下拉框组件还是文本输入框组件,去找对应组件设计。这样我们得到了字段、原型、框架和对应的组件化,下一步就要做视觉的方案设计。


第七步:视觉设计方案。根据表单的内容来决定视觉设计方案,如果它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多,比如它的数据量很多,字段很多时,用弹窗就不太合适,弹窗属于字段量不是特别多,和后面主要弹出得页面是有关系的,需要重开一个新的单页面,单页面是大容量,分类单页面属于更多内容容量。第二可以根据数据层级的操作关系来决定,如果从一个页面中打开了另外的一条数据进行修改,比如从表格中打开表格中的一个详情来进行修改,就需要弹窗来设计,这也取决于弹窗内容的多少,如果弹窗内容确实很多,弹窗就要大一点甚至使用全屏弹窗。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表格通常由标题、工具栏(对整体批量的操作)、表格头、表格行、分页区、批量操作区、表格列、单行操作区(是对单行数据的操作)、数据呈现表格区、数据查询表单区组成。


以下内容是表格的规范和注意点,其实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很少自己去画一个表格,一般都是从组件库里选一个表格,然后分离组件去进行再次的自动布局得到新的表格。



2.1 表格头


表格头要做到简练准确,不受内容影响。表格头中的文字和正文字一样也可以,加粗也可以,但一般都会做一个颜色来做区分。


2.2 操作区域统一划分


图2表格头工具栏包括条件过滤,右上是表格内容工具,如自定义列,全屏等。


2.3 表格间隔


表格间隔可以让表格的内容看起来更加的可视化,也叫内容降噪,可以分成线与间隔色两种方式,通常交互hover状态下,间隔色变成更深得颜色也可以。


2.4 内容降噪


操作区域色彩元素应尽量简单,原则上不超过3个。


2.5 表格行高


表格需要一个页面呈现出10条,其次需要单元格高度=文字行高+上间距+下间距,其中上下间距为8的相关数即可。


2.6 单元列空间


表格首先应保持100%把所有字段显示全,字段多的情况可以横滚列宽可调节,但是需要保证间隔不变,类似于栅格的沟槽原理。如果内容显示不下可以做横滚,如果内容显示的下,还想要保证整个表格有设计感呼吸感,需要保证n为左右的间距,可以是8或者8的倍数,每个列之间的间距要做成2n,这样它们之间的间距就会有那种层叠得呼吸感就会比较好看,有规则性。





3.1 认识图表


在做数据图表时我们设计师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数据需要用什么图表来做,而不是主要关注图表长什么样,或者说图表有多好看,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些B端的数据怎么用正确的图表去表达。数据图表也不是千篇一律数据大屏那种感觉,虽然数据大屏是信息图表主要应用的一个方面,但在B端系统的信息图表中,主要是将一些表单的数据转化成图形的方式来进行显示,这点和数据大屏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所以B端系统中主要以数据为主,而信息图表作为辅助,这是一个需要了解的前提。


但从视觉提升角度去考虑,数据图表在B端中是最容易表达视觉的,我们之前两篇提到的表单设计占了B端设计80%的工作量,就会发现这80%的工作量几乎没有表达出特别好有冲击力的视觉,因为表单只是一些数据和文字的排版,并且还有规范的限制,在统揽整个B端作品中,容易突出视觉设计感的一定是数据表图设计。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些图表前端工程师能不能实现,是可以的,前端在实现图表都会用一些常规性的图表的组件,这些组件通常都是已经代码化的组件,一些图表公司做好了的可以复用的,有前端代码也有后端数据调用的接口,它只要对应这些接口写一些代码就可以实现了。作为设计师在设计图表的时候,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我们去设定,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梳理怎么正确的表达数据图表,我们一起来进入数据图表的知识体系吧。


3.2 常见图表类型


常用的数据图表可以分成趋势类、比较类、占比类、分布类四种类别 。


趋势类图表:代表了数据增长的趋势,它可以对比出数据增长的一个趋势。主要有面积图、折线图、堆积面积图和漏斗图。重点了解面积图、折线图、漏斗图。


比较类:比较类图表是B端系统中用的最多的图表,有柱状图、条状图、玉珏图、堆叠柱状图、堆叠面积图、雷达图等,常用的我们重点介绍,柱状图、条状图。


占比类:和比较类图表有些重叠的地方,有饼形图、环形图、堆叠面积图、仪表图、矩形树图、堆叠柱状图、条状图、百分比堆叠柱状图,重点了解饼形图和仪表图。


分布类:有箱形图、直方图、热力区图、地图、气泡图、散点图、色块儿图、等高线图,重点了解地图和气泡图。



面积图:可以理解成填充之后得折线图,不同于折线图是,因为填充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信息得趋势,用户可以根据面积得多少,反映出数量得多少,还代表连贯得数量级,信息数量级是一直存在的,不会消失。


折线图:折线用的最多,是条线代表趋势得变化。折线和柱形再某些层面是一样的,在一定的点表现它得趋势变化,每个月,每天,每个小时。通常用在公司得年销售额,价格得趋势,用户量得增长,折现一般不超过5条。Y轴为数量,X轴为时间。


漏斗图:属于面积图,适合排名,销售业绩,再CRM中用的最多,通过销售线索最终达成成交量,它不断通过漏斗得方式最终达成成交,每一个漏斗代表一个环节,有一个顾客进入商店,进入商店购买商品,留下信息,订购,整个流程走的就是用户旅程得过程。越往后越精准。


柱状图:柱状图是面,代表面积,更直观得是包含数据,这些数据能更能直观体现它得拥有量是多少,一般用在销售额,产品类别,分类数据得比较,如果可以看到最高和最低得差量。


条状图:类别在Y轴上,X轴地表数据,Y轴上能更多显示数据,它可以显示负数。


饼形图:饼形图表示人口,人女比例;预算得分配;在线流量得来源等等,反应得是多与少之间的对比。他们是在同一维度下的比较,比如当年得,已经再设定好时间段得显示情况。


地图:分布点,流量,数据量,用地图不要随随便便搜一张用到界面里,地图要到国家地理官方网站用,否则有问题,设计背锅。


4.1  认识仪表盘


用于B端首页的系统状态的展示,一般包含系统的关键数据信息和信息列表,一般会有各种数据图表展示。为用户提供全局概览,让用户快速掌握工作进展及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可以访问最重要的数据,功能和控件。


4.2 仪表盘界面分类



分析类:分析类仪表盘给了我们很多分析类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销售额、订单量、包括销售额的趋势图、排行榜等,目的是可以在B端系统中看到目前收集到的这些数据,让我们来进行分析。虽然计算机会给我们一定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数据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监控类:比如股票的变化趋势很快,需要实时监控到这些数据的变化。


控制类:比如阿里云系统中有很多的控制台/仪表盘,里面有很多的入口,有常见的快速入口,和推荐信息的一些入口,这就是控制类,通过用仪表盘来得到控制。


综合类:综合类系统是我们B端系统中见到最多的,比如CRM和ERP基本上是综合类的,因为他要显示数据的统计,也要显示一些快捷的入口。


4.3 仪表盘的设计过程


首先仪表盘要有功能,让用户看到数据,让看到数据我们需要做以下事情:


第一步:分析用户的权限:仪表盘在B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分析用户的权限,因为不同的人看到仪表盘数据纬度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权限比较高的比如有管理员/普通管理员/操作员,超级管理员等等,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权限展开不同的信息。


第二步:分析业务的场景:比如销售人员看到内容的都是和销售有关的内容,权限是第一次筛选,把什么样的信息展示给他,然后经过第二次筛选,第二次筛选包括是由产品经理,BA这样的角色帮我们来筛选这样的信息,不是完全由设计师来决定,这两步过程是不可忽略的。


第三步:确定仪表盘展示的内容:到底展示什么内容,刚开始没有那么清晰,可能就是思维导图或者几行字,根据这些来进行视觉展示。


第四步:视觉设计:根据展示内容进行视觉设计。首先基本构思和画原型图;其次确定字体,颜色,样式和图形设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视觉整体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去表达,同时空间留白要合理,灵活的运用栅格化,界面要有呼吸感。最后信息传达要准确,比如图形和色彩,每一种颜色都有特殊的含义,不要应用错误,比如红色要特别小心的应用。




深入研究场景化体验设计

雪涛



一、前言

场景化设计一词第一次看到还是在前年设计分享大会上,当时懵懵懂懂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刁钻的角度,甚是惊讶,后来我也是在不断的研究这个内容,上一篇文章《【干货】设计师的发力点》中,也稍微的提了一些关于场景化设计的内容。


本文章的出发点是因为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但很难找到全面分析的文章,因此我打算写一篇更加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分享给大家我的心得。


接下来会通过三个维度深入研究场景化体验设计,帮助您快速提升场景设计思维,中间也会并通过大量案例,带你真实感受场景化设计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二、场景与体验

我们看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产品功能,但不能单一的去看待问题,也无法直接的去评判这个功能是否合理,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某种指定的场景下去完成它的使命,抛开场景谈设计,就是耍流氓。例如疫情期间的健康码,这也是为了响应防控疫情的号召,需要对每个人的行程路径进行把控,而这种产品就是为了满足某种场景下的需求设计。

而在面对产品设计有具体场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场景分析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制定设计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



三、 遇到的问题

在早期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大多数体验优化的设计流程只是对需求进行单一的分析,并且相同的内容采用同一解决方案,整个设计看似基本没有问题,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完善,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产品复杂化

随着产品功能的完善,功能复杂化,单一的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多种场景下的使用,需要合理规划,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体验设计,才能更好的发挥价值。


2.2   同质化严重

大多数流程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分类的产品使用,例如传统的购物流程从详情页出发到订单页流程,虽然能满足所有的支付流程,但是缺乏行业设计特性,长期以来也会缺乏竞争力。


2.3   场景体验欠佳

一套设计解决方案、交互流程满足所有的使用情况,虽然在产品中实现了一致性,但面临复杂的场景很难满足,并且用户群体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每个用户的诉求也会存在偏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制定不同的方案。


四、场景精细化设计

为了更好的理解场景化设计,我们可以通过哲学上著名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例如唐僧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到西天取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的内容,就是人、地、事,这也是场景化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三个内容。


在互联网产品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体验,我们可以从场景化设计中三个关键内容,人、地、事,这三个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精细化设计,区分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从而满足更多特点场景下的需求。


五、用户分层设计

场景化设计中,用户是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正所谓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能更好的服务用户。当用户量越来越庞大后,可以对用户进行分层处理,这也是用户运营中常见的一个概念,简单理解就是指将用户分为不同类型。


用户分层是根据不同用户的行为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用户群,进而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层级用户的价值,达成产品目标,通过用户分层的思维方式结合场景化设计,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诉求,还能根据不同用户的类型提供差异化的内容和服务。

用户分层的方式是通过标签的形式快速给用户进行分层,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分为基础属性和行为属性。


5.1  基础属性

基础属性包含用户的年龄、性别、身高等,这种用户分类的方式,是最直观简单的。


5.1.1 年龄

大多数产品中会通过年龄来进行用户分层,这种形式可以快速区分用户的基本属性,因为用户的年龄状态对待事物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支付宝的电子社保卡服务,根据用户不同的年龄阶段,展示不同的领卡信息,进一步让用户更快的获取到符合不同年龄段所关注的合适信息,可以直接提升开卡率。


5.1.2 老龄化设计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也正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障碍的限制,他们使用APP的体验并不是很顺畅,所以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逐渐向中老年群体渗透,更多的关注起老龄化设计。


在适老化设计中,在不影响老年用户对功能使用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用通过设计降噪的方式,去除所有复杂的次要信息,保留核心内容,并且通过放大来强化关键信息,文案的处理上也会进行内容简化处理,减少老年人的阅读成本。


适老化设计除了视觉上放大和简洁的感知体验外,在交互体验上也会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在容器内容上加入行为按钮并描述去向,帮助老年人顺利完成目标行为。


甚至在部分产品中,会强化听觉上的功能体验,例如语音播报、语音提问、电话叫车等功能,既能通过语音的形式弥补老年人视觉能力上的不足,还能减少操作成本。


5.1.3无障碍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群体逐渐庞大,其中也有部分身体有局限的用户,对于他们来说更加迫切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因此越来越多大公司注重到这一方向,而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设计师,更应该去优化的方向。

可以采用无障碍色系,以及颜色的色差处理,针对性的服务于色盲和色弱群体,使得他们可以在信息阅读上更符合他们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打造更人性化的产品体验。


5.1.4 用户身份

而关于用户分层的场景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区分用户不同的状态、身份来对界面进行差异化布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用户的会员身份。


会员它分为很多不同的阶段,从开通到到期,用户在不同阶段对于内容的关注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例如未开通展示更多的价格、权益信息,吸引消费决策。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区分用户的会员状态,进一步来进行差异化设计。从而有效的提高不同阶段用户的行为决策。



5.2  行为属性

每一个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行为操作,例如浏览记录、关注、喜好等,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分类,可以更加直接的聚焦到关键信息上,既可给予用户惊喜感,也可以达成业务目标。


5.2.1 兴趣标签

标签和上面描述的基础信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标签相当于是产品根据用户的行为等去定义的不同类型的标签,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给用户进行分类,常应用于内容型产品以及电商平台,给用户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其次再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内容设计,可以更快的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推送。


不同兴趣标签的用户对待内容的诉求也会不同,因此在页面结构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页面信息的优先级、浏览动线、信息内容的呈现,例如重度用户和路人用户的区别,一个注重商品展现的效率,一个注重氛围和吸引。

除了整体的页面结构内容外,用户对内容诉求也不同,例如优惠型的用户更关注活动和折扣信息,通过用户标签进行分层设计,能更快的达到刺激用户消费的目的。


5.2.2 消费模型 (RFM模型)

  • R:最近一次的消费时间(Recency)

  • F: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频次(Frequency)

  • M: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金额(Monetary)


RFM模型是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频率、金额3项指标对用户的价值状况进行级别划分,一共可以分为8种基础用户类型,然后再根据用户的消费金额进行从上往下排序,最后区分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

这也是很多企业都在使用的模型,价值级别较高的用户可以调整资源倾斜力度、定制服务,甚至针对普通用户也可以进行激活消费、挽留措施。


在电商产品中这种方式最为常见,通过模型分类可以快速了解用户消费情况,一般会区分新老用户,活跃用户与沉寂用户,例如创建新人导购,刺激用户的首单转化,而长时间未进行复购的沉寂用户,也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吸引用户再次消费,提升用户的复购率。



5.2.3 AIPL模型

  • A:认知 - 新客或不了解产品的用户(Awareness)

  • I: 兴趣 - 对产品有兴趣且关注过的用户(Interest)

  • P:购买 - 刺激用户产生购买行为(Purchase)

  • L:忠诚 - 有过较高复购行为的用户(Loyalty)


这个模型对应的也是用户的成长路径,每个用户都是从认知开始,才慢慢变成购买或者忠诚,所以需要做的,就是引导用户不断往更上一层发展,当然,我们也可以对四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同时进行,将这四种类型分发到产品中的各个链路中,以下案例来自于淘宝。

通过种草的形式给用户建立认知,培养用户兴趣,而面临消费顾虑并迟迟未下单的用户,可以利用入手分享的方式克服转化阻碍。而对于购买型和忠诚型用户,可以通过优惠、活动等方式,刺激下单并建立长期关系。


5.2.4  行为路径

不同行为表现的用户所触发的关键行为不同,所以在设计路径时,要先对用户有分层,有定义,再针对性的实施,对路径进行合适的分层布局,确保用户去完成某件事的各种行为路径,都能被满足。


下面的案例从上倒下依次为,想快速申请贷款或者快速完成任务获取现金的用户,我们提供了直接操作区域,并且置于头部进行业务属性强化,中间融入了更多的分类与内容引导,进一步激发用户的兴趣,最后可以再通过不同的形式适当的减少用户顾虑,例如优惠券的福利(强化申请贷款),为新用户提供发帖示例(确保社区的内容品质)。

虽然两个界面的内容差异较大,但是结构拆分的方式以及行为路径的规划都是大同小异的,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不同行为的用户,进一步辅助他们快速完成功能服务。


六、区域化设计

根据不同的地点、位置、空间进行区域化设计,为不同的地域、情景进行差异化设计。在空间设计、园林设计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种设计方式,规划整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场景化设计,而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战略层面,面向不同的区域市场。接下来通过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分析。


6.1  下沉市场

下沉市场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概念,是新鲜流量的代名词,特别是拼多多的崛起,引起了许多行业关注流量的新区域。简单理解就是产品的战略市场主要面向于3-6线的城市。


下沉市场的用户特征:

1、简单直接,所见即所得;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避免操作路径过深,展现内容太隐晦。

2、对价格和收益比较敏感,愿意花费时间获得金钱上的奖励,例如拼多多其实是个游戏电商。

3、愿意下载一些现金奖励的产品,通过任务或者阅读来获得奖励,例如趣头条。

4、熟人社交影响力较大,可以通过微信生态,快速形成裂变。


6.2  全球化设计

随着本地化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产品开始面向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与本地相比也会有着很多的差异,例如语言、宗教、审美、文化等等都有着诸多差异,所以这也是无形之中给设计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6.2.1 本土化策略

一个产品无法满足全球市场的使用,因此全球化设计最好的方法就是本土化策略,深入挖掘当地市场的文化、用户喜好,地域特色等内容,进一步对产品进行单独设计,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Tiktok,与抖音分开运营,更具有针对性。


大部分产品在进行海外市场的运营设计中,都会充分融合当地市场的喜好或元素,进一步发挥当地特色,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6.2.2 出海规则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行为习惯、认知能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规则需要去注意,例如、地区禁忌、语言处理等。接下来我大概列举几个我平时记录的注意事项。


单位规则

度量衡需要满足不同国家的要求,例如公斤/磅、英尺/厘米、公里/英里,而在一些运动产品中如果要表现卡路里,不建议使用一碗米饭作为单位来描述。


形象禁忌

在一些全球化设计中,如果涉及到插画以及人物,需要注意一些姿势和特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例如人物的手势、 两手交叉、十字交叉、使用左手等等,甚至在中东地区女性暴露都要注意避免。


图形禁忌

图形的表意也需要契合当地文化特点,一些比较含蓄的内容尽可能避免,例如使用话筒代表娱乐,药丸代表健康,虽然在国内市场比较常见,但针对于全球化的设计可能就不是很适合了。


而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宗教文化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阿拉伯地区,避免使用星星图标,科威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富汗等因宗教原因禁酒,中东地区禁忌女性图像,甚至我们经常看到的ok都是不好的词语,在个别国家里有骂人的意思。


除了图形外,颜色也需要注意,在一些非洲地区尽可能避免颜色鲜艳或者红色。


语言显示

在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常会关注字符串的显示宽度,以及换行规则等,而面临全球化设计时,文字需要适配多种语言,而外语的显示长度明显和中文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能更好的进行极限范围的确定,我一般会选用德语进行排版,因为德语是大部分语言中,长度最长的内容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加关注阿拉伯地区的语言显示,他与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截然不同,用户的阅读顺序是从右往左,甚至交互方式也是如此,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阿拉伯地区的界面设计,进行镜像处理。


镜像处理

除了文本内容的显示顺序改为从右往左之外,界面中的图像、图形、图标也需要进行镜像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有明确指示性或方向性的图标需要镜像,例如返回、查看更多。而像刷新、历史、闹钟等统一标准的图标不需要镜像。


6.3  空间设计

听到空间设计这个词,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超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人群的动线设计,商品的分布也会大有讲究,入口一般是单价较高的电子产品,手扶梯边和收银台都会放一些零碎小单品,既要考虑短头商品的展示,也要考虑长尾商品的曝光。


6.3.1 线下链接

而这一个特征,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支付宝的电子社保卡,为了能更好的推广电子服务,设计师将线下社保局进行空间设计,用户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海报均不同,针对用户不同阶段对需求的不同,进行场景差异化设计,可以更好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6.3.2 到店体验

到店服务,即用线上互联网服务线下业务,其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线下消费固有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形成线上和线下的链接,我们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方法,对整个线下店面进行空间设计。


例如店外主要起到引流的效果,可以让用户扫码进入店铺首页了解店铺具体的信息,而在店门口可以让用户进行扫码排队预约等,当食客就坐后根据桌上的二维码可以进入到店铺的下单页,最后在收银台布置扫码买单,整个流程符合线下体验,并可以将不同的页面准确的传递给用户,促进用户快速完成线下消费。


七、服务差异化设计

场景化设计中第三个关键内容就是事,而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所有的事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服务用户,但随着互联网成熟,功能越来越丰富化,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场景划分,明确用户对于整个服务的操作流程,结合前后场景预判用户目标,通过设计提高用户效率,给予用户惊喜与感动。接下来主要通过目的、行业、内容三个角度深入分析。


7.1 交互流程 - 服务目的

如今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用户的时间被各种产品分割,而面临着用户在产品中的所有体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例如打开淘宝的目的是想购物,打开抖音的目的是想放松娱乐,因此只有挖掘出用户的目的,才能更好利用服务完成用户行为。


为了让用户更好的完成任务,可以将操作流程拆分为三步,从开始到结束,结合前后场景预判用户目标,提升交互体验,而关于这个内容,我之前在《交互流程中的三大重点》一文中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


7.1.1  操作前 - 行为目的

像我们常见的一些产品结构布局中,其实有也着简单的分层布局,我们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行为目的结合页面板块的内容呈现来进行结构分层布局。


下面的案例从上到下依次为,目的明确的搜索用户、分类明确的用户以及只想随便看看的用户,这样的话,可以有效的服务与不同用户的目的,也能快速实现流量分发的作用。


7.1.2  操作中 - 操作目的

根据不同的服务以及用户操作目的,判断内容的合适性,例如输入内容时,结合前后场景预判用户目标,针对不同的内容呈现相对应的键盘样式,通过设计提高用户效率,满足用户的操作目的。


操作减负

面对各式各样的数据录入,表单填写是移动端设计中最复杂的一项操作,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目的进行场景区分。例如下图的案例,通过自定义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了兼容不同层级的联动键盘,整个过程都在键盘输入组件中完成,保证了录入的沉浸和任务的聚焦。


场景匹配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内容呈现对应的键盘样式,例如系统自带键盘的样式多达8种,我们可以制定各种场景下的使用,从而进行匹配,让用户在输入的过程中更高效。


7.1.3  操作后 - 结果呈现

当体验流程中用户操作后,需进行合理的内容反馈,可以通过场景化设计思维,结合用户目标,呈现合理的内容,提升设计效率。而在结果呈现上,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结构与内容。


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元素的模式和顺序,例如淘宝搜索结果页,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局部方式,根据搜索内容来进行区分,例如电器类的产品外观大差不差,因此结构上采用小图模式,主要突出产品信息和卖点,而服装类的商品则采用瀑布流的形式,强化图片的视觉表现。


内容主要是借助价值去找用户,找到用户建立链接,从而产生价值,简单理解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链接工具,但为了能更好的让内容和用户进行链接,我们可以将内容进行前置处理,根据服务目的结合内容的呈现,快速建立业务链接。


下图案例来自于百度搜索,用户在搜索时,不同的关键词呈现对应的服务内容,合理运用场景化设计中的服务差异化设计,为不同的事进行设计,既能快速匹配相应的用户,还能缩短用户寻找服务的操作路径。


7.2  框架层 - 行业细分

随着互联网成熟,产品业务形态逐渐完善化,例如餐饮产品,里面会涉及到多种餐饮业态,例如早餐、茶饮、快餐、烧烤等等,而所有销售类的内容都会涉及到人、货、场。人在上面也大致讲过了,这里就不继续赘述,而面临这种行业较多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用场景化设计思维中的分层思维,将行业进行细分,进一步让货物可以对应到符合的场景中。

接下来也会继续使用餐饮产品作为例子,进一步讲解行业细分后的设计细节。


7.2.1 行业特征

餐饮业态较为复杂,但行业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将行业特色进行提炼,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框架设计。


例如年轻群体较多的甜品茶饮,功能上除了基础点餐也有外卖服务,甚至也会有周边商城,这种类型的商户比较注重服务的呈现。但一些传统的餐饮行业,由于菜品体量较大,页面呈现上可以更偏向于菜品展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餐饮商户比较注重用户身份以及会员管理,而框架设计上也可以将资产内容前置化,满足商业目的。


7.2.2 导航设计

产品框架中最关键的一个内容自然离不开导航设计,它是专门用于呈现信息的一种界面形式,用户可以在内容结构中自由穿行。在页面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导航形式满足需求,例如在在菜品的展现形式上,菜品体量较大的快餐便当,可以采用侧导航形式快速进行内容筛选,而甜品茶饮类的菜品较少,可以利用双行瀑布流的形式强化商品图片的呈现效果。


7.2.3 菜品布局

框架层的关注点几乎全部在组件及相互关系上。框架确定用什么样的功能和形式来实现。作为餐饮类的产品,菜品呈现属于比较关键的内容,而面临不同类型的菜品,也能做出场景差异化的表现,这一点比较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搜索后的商品结构呈现。


在上面行业特征分析时,会发现如果从餐饮菜品数量上进行区分的话,布局上可以使用单行列表或双行瀑布流的形式,来区分菜品分发的权重。而像一些套餐的菜品,布局上可以将菜品组合摆放,方便用户对套餐内的单品进行对比与调整。


7.2.4 分层营销

在营销设计中,可以通过各种营销资源位进行宣传展示,为了让营销满足不同商户的使用,可以利用场景分层的形式,将营销表现力分为强、中、弱,三种形式,并根据不同的页面框架布局去进行表现。


7.3  内容形式

内容型产品比较注重用户消费与互动,平台也会对内容、流量、用户进行分析,确保合理的消费场景。随着产品逐渐丰富化,内容分为多种形式,例如视频、音频、直播、资讯,而内容形式也分为娱乐型、工具型、知识型和社交型,为了能更好的匹配消费场景,可以将内容形式进行分层处理,区分不同的事物,采用合适框架形式,满足用户的消费场景。


下图案例来自于淘宝内容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场景细分,主要分为三个场景,一是以浏览图片视频为主的富媒体消费场景;二是社交关系为主的消费场景;三是以文字消费为主的阅读场景。三种场景的每一种都对应了多个内容框架以及框架之间的流转链路,按下图从上往下逐渐从重分发到强沉浸的浏览体感。


富媒体消费场景内容的复杂度和数量较大,一般常见的方式是采用分发为主的双列流,满足多种类型的内容合理展示,如果以图片为主要消费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卡流,突出图片的展现。甚至也可以利用全屏的形式,强化用户的沉浸体验,这种方式更适合视频内容。


以社交关系为主的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动态流布局,更适合用户的习惯,同时也可以满足多种信息的呈现。文字阅读为主的内容,更加注重信息的阅读,可以使用文本流的形式,通过简单的对比和结构层级简化处理来帮助用户阅读信息。

为了让用户更好的消费内容,整个优化项目的过程,首先通过用户消费内容的梳理,然后结合内容的特点进行核心框架的链路整理、提取抽象化的共性框架,让各个具有相似性的场景进行拉通,最终确认框架形式。


八、总结

场景化分析可以让设计师以用户的角度解决用户痛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不管面临多复杂的产品,都可以通过场景化设计方法,将关键的三大内容进行提炼,进一步分析,确保每个内容点都符合具体的场景。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三石设计丶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产品设计分析方法总结

雪涛


做一个完整B端系统项目前,从交互设计的七大定律,B端产品业务调研,用户访谈研究方法,精准推导B端用户画像,到B端产品主风格的设计定调,深度理解B端主流组件库的视觉规范,进而为B端产品设计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下内容较多,大家可以根据上述目录来进行选择性阅读。

1.1 B端组件库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组件库的底层逻辑就是原子理论,类似于我们在拼乐高积木的时候,根据说明书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来拼凑,先找零件,再拼成部件,然后是成品,这个过程和UI中的组件化是一模一样的,组件化就是原子理论集中得表现,原子(图标、按钮、字体样式等)——分子(标签栏、导航栏、搜索框等)——有机体(图文列表、内容卡片、布局模块、瀑布流图等)——模板(原子、分子组合排列组成了模板,也就是原型图)——界面(最后根据原型图形成视觉设计稿)


作用:一致性:比如在不同得界面中,如果用样的按钮,他的按钮的展现形式,要保持一致性。

高效性:比如所有的按钮不用单独去设计了,从组件库里调用就可以,这样对于设计师来说就是高效的。对用户来说,也会让用户的使用效率提升,比如当用户看到蓝色的按钮就是可以提交的按钮,看到白色得按钮就是次要得按钮,看到不带边框的按钮就是一个危险按钮等等。

组合性:通过调用不同的组件来进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页面。


1.2 如何正确使用组件库


1.2.1 组件库的使用前提

一些主流的组件库,比如AntDesign、Element Design、ZanDesign组件库等,这些框架机构本质都差不太多, 但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具体用哪个组件库,通常由公司的架构师来进行架构选型,比如VUE(Element Design)和REACT(Ant Design),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选型,(VUE和REACT是一种前端框架的技术架构版本,可帮助前端工程师快速进行开发的前端框架)。从技术角度讲,大部分公司会首选AntDesign(React),因为有很多案例提供,VUE和有赞也可以但用的少。从设计角度,Ant Design得设计组件形式案例很完善。Element Design做起来视觉单一得样式白白得感觉,没有设计层次化,Ant Design更好看一点。所以先选择底层的前端框架,再根据这个选择前端的机构布局。

1.2.2 组件库的使用过程

设计师和前端最终目标是一样的,都是快完成保证设计质量的,原生组件不能达到要求的时候,设计师可以根据原生组件库修改样式来表达到自己的想法。但对前端来说最好什么都别改,就用原生组件库前端工程师直接复制就行,这也是因为我们设计师的要求和前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修改后样式的组件,底层逻辑还是原来的组件。从Antdesign等组件库里复制出来,经过figma里的各种功能操作后,比如分离组件、改变组件得形状、替换内容等,但这个组件仍然是Antdesign里的组件,组件是否改变取决于,这个图形,这个组件是不是已经代码化,我们设计师设计的组件,只是样式,需要经过前端来形成代码,只有代码化的组件,才是组件,如果没有代码化,那只是一个样式而已。所以,我们用Antdesign里是已经实现代码化了得组件,组件库里有的组件前端一定是可以代码实现的。


1.3 如何设计组件库


1.3.1 每个项目都会分这四个周期


项目初期:在一个B端项目得初期,大家都会有疑问,B端组件库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建立?是不是先建组件库再开始设计?答案是,如果不是从0开始的项目,组件库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建立起来,如果项目是从0开始,由于没有业务的案例,组件库组件库也无法建立,但可以建立一些最小元素:原子。比如字体(应该用什么样的字体,在正标题,副标题,大标题,正常情况下应该怎么样使用字体的得明度)、色彩(色彩规范是什么,比如医疗行业,航空行业,交通行业应该用什么色彩,决定主色不是好不好看,而是由企业来决定得,首先了解企业的VI色,通过结合VI色和产品分析出的用户画像特征,来确定主色,辅主色,确定主色后,相应的背景色、深色背景、浅色背景、灰度背景、卡片背景等,也就都可以做出来了)、按钮(通常状态,点击状态,当前焦点状态,不可点状态)、基本控件、布局栅格、图表(图标icon、文本标签、按钮、图表)、图标;通过建立原子组件,完成一些基本典型的页面设计。

项目中期:继续完善基本组件库,应用案例的完善,迭代组件库、样例库、最佳实践案例。然后再次迭代进入基本组件库。


项目后期:形成最终组件库与设计系统的规范建立,根据项目不一样详细程度也可以不一样。


延展期:为项目2.0升级准备根据使用反馈、迭代之前得组件库与规范,预计未来版本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针对性的设计应用组件。通常很少有公司进行到这一步。


1.3.2 组件库的开发流程


1.3.3 B端组件库存在的价值


B端组件库的存在是不是意味着不需要设计师了?其实并不是,组件库可以帮助设计师增进设计效率和沟通效率,和前端沟通告知按照对应的选型组件库规范使用就可以了,同时组件库得一致性、准确性、协同性它的质量有保证。但设计师做完组件库后,继续需要关注的点是:

01、根据业务场景来优化设计组件库:因为组件库是一定会去更新的,如有必要再去更新,那一定会是很复杂得业务场景下去做更新的,这个业务场景是程序员或者以前的组件不能实现的,需要很强的设计技能去做迭代,所以需要设计师继续去做一些结合业务场景的组件来放到组件库里。

02、需要设计师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更多设计体验中,而非搬砖:组件库的建立同时解放了设计师的精力,设计师可以把时间投入到设计体验中去,而不是做一些搬砖得工作,比如按钮怎么画,用圆角还是用什么颜色,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投入更多时间来赋能业务更好体验设计工作。


1.3.4 B端主流组件库有哪些

2.1 B端产品的设计过程


2.1.1 用户体验五要素


战略层(属于产品愿景,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的愿景和目标


由于用户有不同的需求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产品,战略层决定了用户用干什么样的产品,比如,用户需有很多销售客户的线索需要进行管理,用户需要管理客户,那就做一个CRM系统。比如,用户想写日报,想要一个打卡的OA系统,那么产品目标就是要做一个OA系统。比如,电商里面很多商品,牵扯到很多进销存,那就做一个ERP系统。这部分跟设计师相关度没有那么高。


范围层(指功能规划,功能的规格、包括内容的需求)

功能规划:比如要做一个OA系统,其中就包含了打卡、日报、项目管理、报销、人事流转等等都是跟办公相关联的,需要把规格和功能画出来,画成简单的表格并且将它们分类,这里所有的功能都不是详细的,就是简单的分类,将功能简单描述一下,同时做一个简单的用户画像。这部分设计师只需要阅读产品经理给到得PRD需求文档即可,整体看还是偏愿景,没有形成具体的产出。比如OA系统中就总结出重点做一个审批得功能,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界面,只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


结构层(指原型设计)

这部分,设计师通常就需要参与进来,如果设计师只按产品给的设计好的原型来设计,就显得很被动,这样只能叫做视觉美化,被称之为美工,设计师应该从没有形成原型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PRD需求文档或者草图,设计师就应该参与进去。


设计师对原型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的不是业务,因为很多业务内容肯定没有产品经理了解得深刻入,这时,设计师需要优化的其实是它的交互逻辑、交互内容,一旦原型里里产生点击,一旦产生多种状态,那就要去了解它,每种状态产生不一样的界面结果,其实对标的就是设计师设计的界面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有界面的变化,内容得变化,设计师就需要参与到其中。目前来看,很少公司有专门的交互设计师,要么这部分工作由UI设计师来完成,要么由产品经理来完成,很多企业已经把设计进行前置化,由UI设计师来完成交互的工作。


其中交互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是设计原型图的关键,这两个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制作原型图,如何在原型图里设置一些交互事件,给大家推荐《信息架构设计》这本书里有专门讲到。再了解原型设计之前,不得不提到一个通用知识点,交互设计的七大定律。(后文有介绍)


框架层(指界面设计、组件设计)

框架层这部分有一些争议,有的设计师认为就直接做界面设计了,其实框架层还不能把它理解成是界面设计,它仅仅是做了一些业务的模块儿的框架而已,更多的其实是将它组件化: 将原型组件化、模块儿化,类似我们直接从Antdesign组件库复制来内容简单改改之类得操作,完成的是组件和界面的设计,这些界面并不是最终完整的交付样式。


表现层(可视化呈现,UI视觉呈现)

这部分和设计师关联度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界面中的配色、配色、图标、样式、结构、布局、排版等设计,但是我们设计师需要从范围层了解业务熟悉最初PRD产品需求文档去一点点做起,其中设计师在战略层参与度可能只有2%左右,范围层参与度5%左右,从结构层开始逐步往上参与度越来越高,至少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的参与度是很深得。



2.1.2 B端产品的设计过程是什么

所以,通过梳理用户体验五要素,不难看出B端UI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就是,01. 接到项目后,设计师主要阅读产品经理给到的PRD需求文档,同时去参与原型设计,根据最初版PRD输出一份低保真原型图,和其他部门进行初次评审;02. 经过初次评审讨论过后,完善后的功能和页面文案,产品经理补全和输出完善后的产品PRD需求文档,由设计师根据完善后得PRD需求文档经过规范设计输出高保真原型图 ,与其他部门带着初次评审讨论后的问题,进行二次评审。03. 最终再由设计师经过组件化形成视觉图。04. 同时设计师提供切图,与前端紧密沟通,上线前制作设计走查表,进行设计走查。05、最后上线后根据数据、用户反馈等提出交互和视觉可优化得方案建议,进行版本迭代。


2.2 交互设计七大定律


01. 菲茨定律:当设计师需要让用户重点去看到页面中某一个突出点,点击到一个区域时,设计师就需要做到适合的大小,适合的区域,适合的位置,适合的形状,适合的颜色。也就是你想让用户点击的时候就突出重点想显示的,不想让用户点击退出的,就把它设计的的足够小。比如按钮得退出和付款,实心付款按钮为主要按钮,虚线置灰退出按钮为次要按钮,比如常说的海报中字要大,logo要大,这些都属于菲茨定律。


02. 席克定律:用户面对的刺激(或选择)越多,他们做出决定的时间就越长,由于用户的时间很宝贵 ,用户没有义务花更多留在我们的网站上,所以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地方对选择进行分类。


03. 7土2法则(米勒定律):比如圆周率3.1415926,一般都能记住,而如果再往后加几个数字,大家往往很难记住,原因就是经过大量测试,人脑容易记忆7位数字前后得数字,比如设计银行输入密码的时候就用到了7土2 法则,设置密码过多人脑不易记忆。


04. 接近法则:格式塔接近定律指出“彼此靠近的物体或形状似乎形成了组”。


05. 防错原则:当用户在使用产品中,预判用户本身或产品一定会出错时候,可以告诉用户怎么可以不犯错,或者将风险降低。比如电脑的关闭电源键,就允许电脑司机时允许系统犯错,让用户使用关闭电脑电源键进行重启。比如银行取出钱后,银行卡有忘拔现象,银行完全可以做到像光大银行那样去再取钱流程中改成先拔卡再出钞得交互流程,就可以避免忘记拔卡,但其他银行都没有这么改进,仍然是先出钞后拔卡得原因是允许用户犯错。


06. 奥卡姆剃刀原理:化繁为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比如小米电视遥控器的设计,由原来传统的很多遥控器按键只优化成了保留上下左右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按键,原来的遥控器数字按钮如果真正要输入数字的时候通过功能性,调出数字来,这样在遥控器得设计中基本只保留20%主要功能按键。这就是交互上的优化。比如在UI界面中,也会用到这个问题,简化文字,把文字用图标替换,还有各种流程得优化等等。


07. 雅克布定律:以用户习惯的使用模式去设计产品,降低用户学习成本,遵从用户使用习惯。 利用现有的思维模型,用户习惯,我们可以创建出色的用户体验,使用户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学习新的模型习惯。



2.3 B端产品用户画像


2.3.1用户画像概念

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作为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用户画像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用户画像分为两种,不论C端和B端都会做这样的用户画像。总共可分为两部分,基本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


基本信息数据:当我们去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的一些数据时,职业,收入,年龄等等,这些和功能有很多的关联度,比如唯品会用户画像关键词是:女性、折扣、白领 ,唯品会产品定位聚焦女性,这些基础信息数据,就能给产品带来很好的结果,当我们要做一个女性的购物平台的时候,可以先把男性用户抛除掉去考虑设计方向,再比如收入就知道了,大概产品面向的收入群体将是什么收入群体的人,那么我卖货的价格区间、包括设计的风格就是一个什么样群体的设计风格。那些卖奢侈品的不是黑色就是灰色,要不就是棕色,但未必是适合唯品会产品的风格,需要找出这些基本信息去和产品进行关联度,把基本信息放到设计结果中去考虑。


行为数据:指用户的爱好,这部分群体有哪些爱好,是喜欢购物,还是喜欢运动,他/她的消费情况是什么,喜欢旅游还是美食,他/她经常用哪些APP,他常用的设备,是苹果手机呢还是安卓,小米还是华为,等等得到这些数据,也能得到一些用户喜欢什么样的竞品,这些数据就能侧面的在我们的产品中得到反馈,得到功能和设计上的指导和其他产品的区别。这些行为数据,不管我们做C端还是B端,都要获取到,但C端和B端获取到这些行为数据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因为C端用户研究方法不一定适用在B端用户研究方法。C端最终抽象成一个人,给他带来的很多属性,这些等等都会成为他的用户画像。

进而找到这个人,将他的社会属性,从抽象的角度慢慢变得具象,C端是他/她的社会属性,把他做成一个普通的人,这个人有他的社会属性,有他的社会价值,有他的社会行为。比如一个女性,一定喜欢美食,一定会买化妆品。


2.3.2 B端用户画像本质

比如做一个和电影相关的管理系统,电影行业包括很多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等,这里不能把用户画像抽象成一个男性或者女性了,而应该把它抽象成一个职业,比如抽象成一个导演,导演需要去管理什么东西,它需要哪些资源去整合。导演就又叫做行业属性坐标。B端不以社会属性去做用户画像,一定以行业坐标去做用户画像,我们在整理作品集的时候需注意不要与C端画像整理混淆。


我们要做一个行业可以不用管他/她是谁,也可以不用管他/她有什么样的社会属性,比如做CRM最重要的在里面起到作用的是,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等; 比如做OA系统,就是一般的员工,等级,职能等等,可以看出行业属性(职业属性)决定了他的用户画像的精准度,一定把这个人拉到行业里去研究,研究社会属性没有价值。这是C端和B端做用户研究最大的区别。


2.4 B端产品用户调研


2.4.1用户调研的作用/目的/重要性


01. 了解产品业务需求定位:可以帮助了解目标用户的信息,从用户的角度:未来使用你产品的用户,他理不理解你的产品想要表达什么,你的产品讲了哪些功能。因为很多好的产品我们打开它第一眼就知道要干什么,是给我们做什么的。同时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怎么可以把这个产品设计清楚,比如做一个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体管理什么我们是不清晰的,想要清晰就需要通过用户调研这个过程给它展开。


02.解决功能信息架构问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明确需求功能得合理性和优先级,比如页面标题的使用、标题的层级、需要在信息层级清晰得情况下体现出来,而明确信息层级同样需要通过用户研究体现出来。


03.让可用性测试更加准确:可以帮助锁定合适的测试用户,来测试我们的产品使用程度,使用体验是不是好,这时需要要找目标用户去测试,比如小米有品针对群体是米粉,唯品会针对的群体是职场女性,而不像C端找所有的人去测试。


04.解决团队协作沟通问题:确定用研目标可以有理有据的把设计目标和产品经理的意见达成共识,因为未来一定会多次和产品进行PK,像诸如设计师组件化没用好这些理由也不会是pk点,确定用研护镖可以更好的深度去理解原型图,可以把团队协作沟通的问题解决好。


2.4.2 用户调研的方法


01. 确定研究对象:首先拿到一个产品,拿到一个需求的时候,这个需求通常很模糊,比如只告诉做一款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但汽车行业,服装电商行业,保险行业,银行金融等等,都有CRM客户管理系统,不同行业的CRM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比如要做金融的CRM,那研究方向就已经确定了,金融CRM就可以确定去研究金融行业的业务链,业务流程,具体找哪些用户群体,可以根据以往的惊经验和产品的目标去确认。


02. 找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分主动和被动,我们通常用的方法是被动方法,比如自我报告法:当这个产品产生了一些数据,我们从后台可以拉取这些数据的时候,通过这些数据去分析,这是被动的方法,这个被动的方法所有项目都可以用。而主动的方法,就是观察和采访,主动去找用户去找关联度。


03. 获取到数据 : B端和C端区别之一是提高效率,它要产生的结果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减少成本,任何B端的系统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所以获取数据,研究数据的方向不能偏离搞错,用户研究的方向不要搞错。比如我们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就会认为用户的操作体验感是第一位的,其实不对,放在第一位去考虑的应该是以系统的最优化,提升效率为第一位,而用户也可以为这件事情做一些改变而找到平衡点,数据导向得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有时会大于用户的操作体验。


04. 用研行为: 刚才前面提到的这些注意事项,到底应该找什么方法去得到这些数据呢?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比如通过百度统计等系统来获得;第二通过问卷法发出一些问卷,用户可能散落在全国不同位置;第三可以通过用户定性访谈来获得;第四可以通过用户旅程图来决定用研行为。


05. 分析调研结果: 研究结果不是为了放到我们的B端作品集里的,而研究结果一定是为了去定性、定量、让数据回归到产品功能本身。同时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去根据研究结果和问题进行匹配思考,比如研究了那么多,用到了用户画像得出的结论了么,用到了哪里?在项目中能举个例子吗?采用什么样的视觉去实现了用户体验要素?


2.4.3 B端用户访谈模板


2.4.3.1 用户访谈概念:


01.确定访谈目标:了解目标用户群体,通过访谈信息来进一步构建所需要的用户画像,从而确定设计方案与功能优先级。02. 定性/定量访谈目标:将这些目标定量、定性,选择不同的访问对象,构建不同的角色画像。比如问销售的用户画像,要找不同的访问对象,销售总监,普通实习生等等,三到四个角色,样本越多,用户画像越准确。03. 访谈过程:提前把问题写出来,拿着问题去聊,用录音设备,记录表格,一个提问,一个记录,分开后记录比较准确。04.访谈结束:要做信息汇总,要做分析建模。分析建模就是将信息最终变得有意义。


B端用户访谈模板有30个问题,这30个问题决定了我们的用户画像的精准度和产品的用户画像的价值。用户访谈会问些什么问题呢?当我们调研的时候把问题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了。


2.4.3.2 B端用户访谈30问


01、基础特征


岗位:你是从事什么岗位的?是总监还是普通职员?目的是为了知道不同的权限的使用者,进而就可以在系统中设置这些权限。

职责:需要获取到用户不同的需求,因为每一个岗位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需求点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些不同的需求,我们在界面中得动态仪表盘部分,就可以根据不同职责来显示不同的内容。

姓名:可以让访谈记录得到更加真实的体现,目的是可以获得产品的一些真实的基础字段。

年龄:是用户认知和经验度的体现,用户的年龄可以代表他们对行业的认知,和整个企业流程的认知程度,一般性理解,用户的年龄越大,那么他的经验越丰富。

教育:指用户是什么学历,目的是为了了解用户的经历与熟练程度,通常认为,用户的教育越高的人,他们往往使用软件操作的熟练度会越好。

位置:指用户在什么地方来使用,目的是知道了场景与优先级,用户是在写字楼里还是精英场所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因此得出基础特征是要得出这些结论,得出这些结论进而反馈到产品中去。


02、行为接触点


使用频次:不同的岗位用户使用功能的优先级是不一样的,用户使用频次越高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优先级就越高。了解之后,那在下次迭代的时候就需要把重要级别的功能放在易操作的区域去体现。比如这个重要功能就是一个icon,那么把它放一个快捷入口。

使用时长:也能代表功能的优先级,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功能,代表可这个功能优先级很高。

时间段:用户在什么时间段使用的是最多的,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功能的活跃度,这个数据指标,主要和技术有关,我们可以从后台数据去获得。

使用设备:用户使用设备兼容的优先级,平时用户用什么设备,再访谈过程中,需要问具体使用电脑的分辨率,屏幕的尺寸,屏幕的比例,都可以去实际的调研一下。在我们做B端界面选择屏幕尺寸的时候,可以采用结合实际情况用户使用的屏幕分辨率尺寸来设计界面。

相关软件:用户平时的操作习惯和流程是什么,还会使用其他软件吗?比如他们还用什么其他的竞品,可以继续问用户其他的竞品哪里比较好,哪里是亮点,那最终得到的目标就是用户的操作习惯和流程,这些也可都可以反馈在我们产品中。


03. 使用环境


碎片化时间:主要解决用户场景的问题,比如汽车4S店销售,当你去买车时,销售人员会问,你会买什么样的车,会记录你的年龄,用车习惯,用车时间,姓名,预算,都会记录,销售通常会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去记录。此时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让销售充分利用碎片化来进行这些信息的录入,而且方便他的录入,比如他本来只有电脑端,电脑端是一个完整版的功能,我们能不能给他设计出一个移动端来,让销售不用回到电脑屏幕中就可以去记录这些内容。2. 记录时也有两种记录方式,是客户讲话的时候销售去记录还是这些事情做完之后销售再去记录。通过这样的行为会得到这样不同的设计结果,比如有人问你们公司为什么要做B端的移动端设计?以上就可以有理有据去解决销售的场景问题。


用户的操作环境是什么:主要解决视觉体验问题,用户是白天操作还是晚上操作,是在强光环境操作还是弱光环境操作。这些都应该是考的点。比如B端使用的ATM机,应该设计成白色还是深色模式,我们知道一般都是深色模式,是因为通常是室内,它和光线有关系,如果是室外的取款机,四周又没有遮挡,如果还设计成深色,肯定是看不清楚的。比如HMI车载系统,白天模式开了深色,一定会看不清楚。所以要提前判断使用深色模式还是浅色模式,也需要考虑在设计的时候使用什么样的色彩和色调,在室外使用还是室内使用,如果对色彩不怎么挑,那也可以使用VI色,这样一来视觉的保障色就确定了。还可以确定在使用周期时间,要多长时间完成一个操作,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尽快完成一个操作。通过用户的操作环境可以得到以上信息。


是否有平行事件:用户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他是不是需要做其他的事情,要得出至少两种平行事件,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的界面是不是需要把某些功能整合在一起,因为用户经常是需要同时做这两种事情,同时去打开这两个功能,通过这样的反馈可以把同时使用的这两个功能结合到一起,通过访谈可以得到这样的依据,来进行功能的整合。


04. 主动询问用户观点


用户的驱动力: 去了解激励因素,就知道了什么功能应该做完善,什么功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比如汽车销售为什么要录入信息,因为可以增加汽车的销量,录入越准确的用户信息,他的销售量越高。也就是用户做这件事情,他的原因是什么。


用户遇到最难事件: 在工作中或者用户使用过程中遇见了什么样难的事情,这件难的事情,就是产品的痛点,就明白了当前产品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去帮我们设计师来解决当前产品痛点的问题。


用户遇到最飒事件:他在使用过程中最满意的是什么事情,就是爽点是什么事情,那些产品中解决了用户很好的问题的部分,去把产品更好的放大,让用户继续使用。也就是通过访谈我们知道了产品的爽点是什么。


用户担心事件:在他们使用过程中担心的是什么,我们也要要了解这些隐藏的问题.


用户期望事件: 用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改善,最终的目标是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到这一步其实所有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我们可以继续访问,先做记录,不做最终的答案.


问用户目前状态: 我们可以了解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产品想解决什么问题,进行收集需求;用户对于产品升级有什么小期待,进行收集需求;通过用户的反馈目前产品的哪些问题,收集到目前反馈的问题;以往问题是否有效解决;进行收集反馈。觉得不错的同类型产品有哪些,通过了解竞品情报,我们可以竞量多问一些 觉得不错的竞品有哪些;目前产品有哪些地方很好,很好的地方要保持,有的产品升级后,以前特别好的功能突然消失了,改了没必要,好的功能保持就可以;前产品有哪些地方不好,我们去优化不好的地方;以往问题是否有效解决,当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用户的问题是否是通畅的。通过看用户如何反馈,我们可以了解功能倾向,了解整个流程是否通畅


05. 聊生活

发觉人性闪光点,提升产品差异竞争力,1、问目前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有没有孩子,接送孩子的时间,平时有什么爱好?什么爱好不错?发觉人人性的闪光点,好的不好的产品都有共性,B端产品中视觉的倾向是什么?比如有插画,温馨的语言提示,通过什么样的情感设计可以照顾到每个人的生活。


2.4.4 B端用户访谈得出结论


如何判断功能在用户那里好还是不好?前面所有的都只是在记录,现在才是在做判断,判断的第一件事,是做定量的整理,所有的问题都收集到了,也记录到了,至少需要有两个样本,去做定量整理。

2.4.4.1定量整理:行为


第一步是行为的总结,量级的总结,把记录的问题点、功能点和关键词放到表格里面,经常出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较少的问题是什么,偶尔的行为问题是什么,因此偶尔的优先级就不高了,主要关注经常遇到的问题点、功能点和关键词。


2.4.4.2 定量整理:特征


把每个角色按照以下表格里的的特征进行定量的描述,这时候仍然不能找出它的共性点,但已经把用户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了,定量之后再去定性。


2.4.4.3 定量整理:特征/角色/流程


这个角色名称是一个具体的名字,比如王某某。以下这张表: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系统中有哪些的权限,有哪些的角色,他们的需求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是一个结果,是通过用户访谈的形式完成了用户画像,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数据信息得出的,所以通过用户访谈的形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是最准确的。


3.1 建立情绪版


3.1.1 情绪版的概念及作用

本质是将情绪视觉化,情绪版并不是玄学的东西,它确实可以通过图片找到对应的图形元素,因为图形(照片)是可以表达情绪的,比如看到一张照片会感受什么什么情绪:热、冷、饿、干渴、安静、压抑、神秘、恐怖、失落、沮丧、速度、力量这些都是情绪相关的关键词。


情绪版是一个特别快速能和产品,我们的团队包括设计团队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比如要设计一个界面,需要几天才能设计出来,但我想提前知道一下未来界面设计成什么样子,那就先做一个情绪版,让大家知道,找的方向是什么,这样适合与大家及时的沟通,大家也会明白产品将会做成什么样子,达成产品的最终设计定调。


3.1.2 怎么建立情绪版


01. 提炼关键词:获取本次产品设计中所要实现的产品3-5个必要的关键字词组,其中包括交互或视觉目标,通常由一些比较抽象的形容词组成。比如:在做的产品是医疗行业,那么医疗相关关键字词组是:生命/健康/安全等。


02.关键词发散:通过获取到的关键词的基础上,发散出来一些新的词语,这种发散词汇,不是简单头脑风暴产生的,而是要有目的性的进行提取,要更加的具体。比如刚才举例医疗行业,生命可以继续发散出血液、器官等衍生关键词。


03. 搜索图形: 对之前总结出的几个关键词在图库中进行查找,也可以在直接在behance里找别人收藏好的情绪版图片直接用,效率可能更高一点。


04. 制作情绪版: 搜索大量图片后,挑出我们需要的进行整理,采用一种拼贴方式进行设计排版,拼贴出来需要得到需要得到的色彩,构图,质感和字体。


05. 得出结论: 在图形、色彩、字体、质感、构图,以上五点,得到合适的设计方案,快速与团队进行沟通,直观表达产品清徐,达成产品的设计定调。产品调性(企业调性)其实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把故事讲述出来,是一种通过情绪版方法来讲故事的方式。


3.2 品牌三元法


3.2.1 品牌三元法为什么逐渐替代情绪版


品牌三元法是通过品牌三板斧模型得出的一个确定设计主风格的一种新得方法,品牌三板斧模型可以总概为用户调研关键的三个维度,一目标用户是谁?二产品服务是什么?三对于目标用户来说,你的产品服务有什么核心价值。当在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以后,我们其实就已经清楚我们的品牌定位是什么了,因为它的核心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将来会面对什么样的人群,去怎样去宣传它的卖点,同时做出产品的差异化。


通过这几年得工作案例设计实践,在确定设计主风格时,情绪版方法逐渐有被品牌三元法替代得趋势,因为情绪版这种把抽象的词不太好表现的词,翻译成图片的方式,比如刚才提到医疗行业的关键词是生命,健康,安全的,设计师找到很多这种相关的图片,挑出来后从这些图片里面找到一个共同的规律,最后去设计。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一个原因是关键词非常的平,生面,安全,健康,很难更准确的表达衍生关键词。另外一个问题是它非常局限设计师的创意,因为它是从一些现有的图片里面然后去挑,所以很多设计师就反馈现有的方法不是很好用,比如当我们想到安全这个词,可能所有人想到都是特别绿的感觉,或者干净这个词,就会统一联想到白色这个画面,大家从一开始想法就差不多,所以它很难体现出创意。所以由于情绪版严重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没办法把产品核心的气质表现出来,虽然情绪版正确但是是一个平庸的结果,大家没办法记住的结果。


3.2.2 如何应用品牌三元法


01. 理性层面(业务层面),传递产品理念:获取本次产品设计中体现业务层面,可以传达产品理念得5-10个关键词,对应的放在左边。


02. 感性层面(人文层面),营造产品氛围:主要体现这个产品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宣传的角度是什么。获取本次产品设计中体现人文层面,可以传达产品氛围的5-10个关键词,对应的放在右边。


03. 个性层面(气质灵魂),创造独特风格:结合理性的业务层面和感性的人文层面,来创作出什么样的画面,和独特风格的感觉。同样总结出5个左右的关键词,放在下边。


04. 结合以上三个维度,提炼主视觉画面:当出现这三部分词的时候,经过思考或者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可能一开始想到的比较浅,但最终一定能想到一个最终关键词或者特别符合我们这个产品气质的画面,因为以上三部分得出关键词也都是经过品牌三板斧模型推演出有关联的关键词,想到一个符合产品气质的画面并不难,再得出这个主视觉画面后,这就是最终产品调性的主视觉,既符合产品定位,又具有独特的差异性。


05. 传达产品,用视觉语言讲故事:接下来,当这个主题、主视觉确定了以后,在看怎么样用具体的视觉设计技能,去传达我们的产品,也就是用视觉语言来讲故事,具体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表像,元素要符合这个视觉主题,二是关联,元素之间要具有关联。三是隐喻,用视觉的手段含蓄的表达产品的一些特性。比如云计算的一些产品,做得比较复杂每一个图标上都有一些曲线切割的画面,这样做的原因其实不是为了炫技,它是为了表达云计算弹性可扩展的特性,好比拍电影,中国人讲究隐晦。


4.1 色彩规范


4.1.1 选色

在系统色彩中,以Antdedign为例,系统色彩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色调,但不可能用到这么多颜色,这时要应用选择几个颜色,选几个我们应用的颜色。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选色,选出应用色彩,这个应用色彩也就是我们建立得视觉规范中的基础色板,在选色时候需注意,要有有明确的心理预期,比如医疗行业中常用蓝色和绿色,就是符合预期的颜色。在基础色板里选择调色,应选择两个相同级别的蓝色和绿色;基础色板里选不同颜色时不要超过三个级别的跳跃;当选择一个确定的颜色时,可以选择草绿或者青绿色来作为辅助色;在基础色板里,最顶部的颜色最适合做背景色,中间的颜色适合做按钮色,底部的颜色适合做状态色,或者小面积文字的填充色,其余就是搭配过度的作用。再比如零售、比如金融行业的产品,会选择不同的颜色,那这些颜色代表了什么,是不是会和企业的VI色是有相符之处,这些都是我们去要考虑的。


4.1.2 注意色彩的两个特性


01. 注意品牌性:体现特性和传播理念、价值观:比如宜家,我们立刻会想到的是黄色和蓝色。比如京东,我们会想到红色。如果是饿了么,我们会想到蓝色。这些都是标识性的色彩,体现和传递的就是品牌理念和价值观。这些颜色一定不是随便选的,比如,宜家的黄色和蓝色,其实是瑞典的国旗的颜色,代表着宜家的来源地来源于瑞典,因为瑞典是一个很强调简约设计的国家,贯穿始终是在强调它的的价值观。一些关键行动点:比如选中的状态,按钮的颜色,在很重要的地方用主色表达,这就是在体现B端的产品的色彩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地方


02. 注意色彩的功能性:色彩需要体现功能有明确的信息以及状态含义,色彩代表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成功色,通常会选择绿色,再系统色板里,青绿草绿都可以选。比如出错/删除/失败用红色,表示警告警示。比如链接要用蓝色。


4.2 图标规范

画图标要注意图标的识别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图标首先要一眼看出来表达的含义,其次是图标设计图标的大小,线宽粗细,圆角大小,图标风格等这些都需要统一,最后最好可以体现出图标的独特性,独特性就是差异化,这也是品牌三远法得核心,塑造产品的差异化,具体分析方法也可应用在图表设计当中,比如根据品牌基因进行延展,也可根据主风格主视觉设计定调,设计出独特风格且符合产品定位得图标应用在产品当中。


4.3 文字规范


4.3.1 字体家族

在B端页面中字体的显示顺序,有固定的一套代码模式,可以理解为,比如有的用户电脑没有平方字体,所以会显示出冬青黑体,来替代平方字体的设计稿,如果没有冬青黑体,就用微软雅黑替代显示,字体家族中,从左到右代表了字体显示的有限顺序,平方、冬青黑体、微软雅黑、黑体、宋体,中英文都是。


4.3.2 主字体

在系统中有中文常用PingFangSC、微软雅黑、思源黑体;英文常用San FranciscoUI(SF字体)、Helvetica Neue、Arial


4.3.3 大小与行高


方法一:在Antdesign中规定的,比如字体大小是14px,行高就是22px。规范里最小字体是14px,但可能有注释字体,字号最小是12px。表格里的内容是按照表格里的行高来约定的,与字体行高无关,这个前提是,不在表格里内。当没有出现文本字体,表格里的字体的时候就需要去设置字体的行高,Figma里默认行高是140%,比如14px字体,行高就设置成22。这是Antdesign里的规范,但不是唯一的规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一个标准就全部使用一个标准,这个需要把选中文字段落进行调整行高。


方法二:是当按倍率去算的行高规范,方法步骤是先调整好行高,去改变字体大小,比如无行高时,1/100%/1倍行高,注意加上%号;紧凑行高,1.3行高/130%;常规行高1.5行高/150%;宽松行高,1.7行高/170%。


4.3.4 文字的层级关系

辅助文字12px、正文(小)13px、正文(常规)14px、小标题(16px,小标题是相对于14号字出现的)、标题18px、主标题20px


4.3.5 字重

比如常用的苹方有6个字重,但在平时的设计中根本用不上。中文环境6个字重在实际显示并没那么好,常用两个字体,萍方常规体400(常规),苹方中黑体500(粗体)。而英文可以用粗体600。


4.3.6 字体颜色

在深色背景下、和浅色背景下不同内容的色彩透明度不同,具体透明度用百分比显示。在彩色背景下或者在不同颜色之下,字体应该使用白色还是黑色,应该按着规范严格使用,难点在颜色相近的时候选择白色还是黑色,也需按照规范执行。


4.3.7 文字对齐关系


文案类对齐:页面的字段、段落较短标题、需正文左对齐


表单类对齐:保证整齐适合阅读,冒号对齐法找到中间的冒号,(左右对齐),如果全部使用左对齐或者右对齐会更乱。左边一般最长字段六个字。前提是中文环境,不是国际化。冒号左右要留多少像素:8px的倍数相关值,4(窄点)、8(正常)、12、16(宽一点)都可以。


数字类对齐:日期,居中对齐;年龄,居中对齐/左对齐;非固定的数字:价格,采用右对齐,因为右对齐很容易看到价格的多少,哪个超出的更多,就越贵的,更容易区分数字的多少。


4.4 层级规范


层级规范得核心是对信息的间隔和区分,信息的区分间隔要用偶数8的倍数。具体可分为同层级的区分,用色块(比如气泡)、边框(栏目之间抖索狂等)、线段来进行区分。错层区分,用弹窗(背景变暗)、边框阴影(阴影的出现是拟物化的出现,当物体离它的光源越近,比如高度越高,它的阴影就越大越宽。离它的底部越近,阴影就越小,比如下拉框、搜索框、日历控件、弹出窗口来区分)。


这里需注意,关于投影,再前端角度考虑尽量不要用太多的特效滤镜来设计,因为在B端网页中,浏览器的兼容性不好,比如用ie浏览器就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效果,如果用谷歌浏览器能看到,用safri浏览器能看到,但在火狐下等又会看不到,想要都看到就需要兼容很多代码,需要前端加很多代码实现兼容性的效果,很增加前端的工作量,所以在B端很少用非标准型的滤镜代码使用,虽然可以实现,但一般不太用,一般就是变灰、变深、变透明度最简单的方法实现。不同于移动端,因为IOS用的是原生的开发,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morning_c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指南

雪涛

相较于C端产品,B端产品的系统更复杂,用户角色也更多样,故而更强调针对角色的个性化服务。这篇文章分析了B端产品的用户构成,提出通过他们关心的内容来对症下药的方法,详述了接触用户合适的时机、渠道以及跟进和维护用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背景

面对B端产品,设计师该如何认知用户以及做出相应策略?作者通过对自身一些做B端产品设计经验、踩过的坑进行总结,期望能够给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二、B端用户有哪些

不同于C端消费产品的用户比较唯一,B端产品系统更为复杂所以用户角色也更多。本篇将从商业销售的角度来研究B端用户。

1. 用户构成

B端产品的售卖大多针对一个组织/一家企业,往往存在着产品价格高、产品体量大、适用范围广的情况,所以商家决定购买的决策成本更高,按照组织层级从上向下、可以归纳出「决策者」、「运维者」、「使用者」三个层级的角色。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1)使用者

一般是企业内的内部员工,在日常工作时需要一些支持性软件来更好地办公。比如公司内的员工进行上下班打卡,这时他们对于考勤系统就是使用者。

2)运维者

一般是企业管理内部的部门负责人或管理员,他们为企业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也是产品工具辅助完成工作的管理者。

3)决策者

一般是一个企业的CEO/负责人,他们来决定是否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购入一款软件,来更好地管理企业。比如某公司的CEO最终决定买企业微信还是钉钉,让员工进行内部沟通。

2. 关于决策链

B端用户的三个角色,通过相互影响形成了产品购买的「决策链」。

这个“决策链”的作用产生在「是否购买」、以及「是否续费」两个核心问题上,通常我们简称为「新购」与「续购」。

在这里我还是重审下背景:出现的新购与续购概念,好像看起来已经脱离了本篇文章的主题,但这确实非常重要。对于B端产品,产研开发的核心目的还是将产品卖出,设计师作为产研的一员也需要背负这样的任务。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用户,并且从商业的角度出发给出建议。

基于此,新购与续购的商业概念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聚焦用户场景与设计策略。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3. 关于新购

新购即指从未买过产品的商家、初次购买的过程。

1)对于新购,有的商家是自上而下决策

决策者主动有意愿有想法,从而购买产品。

这样的方式在购买后对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更为容易,下面人员的配合度更高,产品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好,更容易成为优秀的标杆案例。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2)有的商家是自下而上决策

从运维者主动有意愿有想法,并通过游说决策者、让其理解当前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产品去解决,从而购买产品。

这样的方式取决于决策者获取到产品价值从而支持购入,如果没获取或不认同,则会导致产品售卖失败。

没获取,却因为其它因素(比如竞品企业都在用了),也可能会进行购买。但这样的方式因为不能获得决策者最大限度的支持,在推行起来会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因为B端产品往往牵扯组织内多个部门或人员,所以往往启动较慢,产品效果也不能保证。

所以在这个阶段决策者的态度与意见是非常重要的,运维者提供一定的建议,使用者通常没有话语权。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4. 关于续购

续购即指已经购买过的商家,续约产品的过程。

决定续购的核心标准:产品是否有效果,翻译到产研侧就是产品是否被用起来了。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决策者几乎不会参与过程,所以更考验运维者本身的使用策略,同时也非常看重使用者的实际使用体验。

在决策链上,核心角色的建议权,往往比决策权还重,是否被用起来以及用起来的效果是一个从下向上检验的结果。所以在这个阶段,运维者和使用者的体验非常重要。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5. 对症下药

在了解基础的概念后,还要知道他们关心什么才能将设计对症下药。

对于决策者来说,拥有最终购买决定权,但因其并不是实际业务执行人,所以会考虑其他角色的建议与意见。他们关注营收增长、效率提高、减少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阶段性的查看成果,权衡产品价值。

对于运维者来说,是提供重要意见的核心建议者,也是实际业务的执行人,会对产品有更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同样关注营收增长、效率提高、减少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但更多地是实际执行时的种种细节问题,具体些就是管理方面的功能完不完备(比如社区中是否能精选评论、是否能自定给精选评论发奖励)、数据能力完不完善等等。

对于使用者来说,前期几乎只能被动接受,但承载着后期衡量产品实际使用效果的作用。他们关注产品便捷性、是否为自己解决问题。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才愿意用,产品才能用的起来、用的好。

三、如何寻找用户

对B端用户有一个大概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下设计师如何介入用户,了解用户与用户相处,让我们的设计更打动人心。

不同于C端可以较为自由的选取用户,B端产品对于用户的选取与接触较为受限。

产品供应企业针对所服务的商家会提供一套售前+售后的服务体系,并配备了不同的人员分管各个阶段,例如有客户销售、客户成功、专属运营等。设立的目的是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面对不同商家情况,所转述的产品价值甚至价格都会有所区别,当然这些信息也都非常敏感和隐私。

所以当你想寻找用户做调研时,一般要找到对应的商家运营,告知目的后帮你推荐合适的用户与联系方式。除此之外,在话术方面例如什么可以沟通、什么不可以沟通,如何回答敏感问题等更为严格(这个我们后文会再详细描述)。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四、如何接触用户

在认知用户基础信息所处身份后,还需了解如何与用户接触,本文将从接触时机与接触渠道两个方面阐述,内容来自实际经验总结以供参考。

1. 接触时机

1)功能类变动

  • 在涉及操作的流程设计前后,需要跟进商家意见,看是否真正解决商家问题、减少成本或符合习惯。
  • 在大模块页面优化前后,需要调研是否符合使用习惯或预期。

2)视觉类变动

在重要的视觉表现设计上(比如证书样式、皮肤设置等),需要调研是否符合其审美。

2. 接触渠道

除了寻求运营帮助推荐单个用户,还有一些渠道方式可以帮助你接触用户。

1)日常沟通商家群

一般一个商家会建立一个包含该商家的运维者、B端的产品经理以及运营的群,用来解决对接问题以及日常咨询,所以设计师可以通过加入这个群,了解商家如何使用产品,都在反馈些什么问题。一般商家反馈的最多的,是某某功能如何使用和bug类。

2)产研反馈优化群

不同于商家群的人少而精的特点,问题反馈群更多汇集了各类技术与全部运营销售人员,用以处理运营在平时遇到的商家的各种问题,还有商家从故障平台等多个方面回收的使用反馈。

这个群不仅可以帮你了解商家更关注哪些功能、还能通过技术对于问题的解答更加了解产品逻辑。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五、如何跟进用户

一般B端产品的用户数量有限,使用深度也更高,除了非常少频的调研问卷,更多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挖掘与调研。这些跟进方式其实在各个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罗列了一些方法和区别以供参考。

1. 实地拜访

通过实地走访,真实地走入用户的实际使用场地,近距离、近环境的接触用户。

操作指南:

1)一般运营通过联系商家用户确定上门的时间以及目的,来发起一次拜访。

2)拜访是在设计师提前准备好问题的情况下,过程中因为B端商家的使用场景往往不能预想,且面对面聊天会更加激发用户的表达欲。所以在深度追问的过程中,用户的回答可能不会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会经常跑偏,此时需要根据你的目的,视情况引导谈话方向。

3)沟通时,用户除了回答产研预设的问题、还会提一堆优化需求或是功能需求,此时要注意避坑,除了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不能擅自答应,但同时也需要给出比较委婉的解决方案安抚用户。

4)对用户所有提出的问题给出明确的后续反馈时间,并同步组内其它产研同学,及时跟进和反馈结果。不然商家会觉得一直在提重复的问题给不同的人,但没什么反馈,造成不良印象。

实地拜访好处是面对面增强真实感,更准确地解读用户需求,也能一次性了解商家几乎全部的用户类型,有更为全面的用户源可了解,同时更容易跟用户熟悉起来,建立长期的关系。坏处是成本高、费时间。

2. 线上访谈

一般遇到没办法花时间实地拜访的情况,线上联系也是一种好方法。此时需要联系好运营确认好沟通诉求后,自行线上联系用户进行调研。

操作指南:

1)联系前要说明来意、并预约时间(区别于C端直接打电话开始访问),一般商家都会很高兴(可能因为毕竟花了钱)。

2)需要提前准备好问题,一般会按照问题逐个回答,很少跑偏。

线上调研的好处是便捷快速地聚焦问题,坏处是对问题的理解还有回答的准确度判断可能没那么高。

3. 调研问卷:

不同于C端场景,B端产品因为用户体量上的原因,较少用到问卷。但依然有一些必要场景会用到,比如针对某一功能的认知、产品的满意度等。

操作指南:

1)B端问卷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发放”。C端一般在产品内留有问卷入口,因为用户量大、总会收集部分反馈.但B端用户较少,若要确保收集到一定量的问卷,就得主动出击提高触达率。

目前作者所在团队每周会针对运维者进行答疑直播活动,相当于每次直播都自动汇集一群目标用户,在直播过程中可以穿插问卷及入口,能够极大概率地收到反馈(当然填写奖励必不可少,可以准备一些公司周边小礼品抽奖)。

2)问卷如何设计按照普遍方式进行即可,在此不详述。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六、如何维护用户

建立个人用户库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已经开始并可以与各类用户认识、并进行调研了。

做完调研后,我建议可以针对一些愿意发声的用户建立更深一层的关系,比如直接帮助他们解决设计问题、解答功能疑惑等。用户其实是乐于接受更多交流的,这样可以构建个人用户库,它可以帮助你避免重复地走预约流程,更加便捷地获取用户信息,让你对用户也能够更加了解。

七、关于B端的标杆客户

在B端产品迭代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要打造一个标杆”,“目前这个功能还没形成标杆”等。这里涉及到一个词“标杆客户”。其实除了企业内部角色的划分,针对企业本身,也有不同维度的划分,「标杆」相当于企业的一种分层维度。

1. 什么是标杆

标杆客户指该B端产品在商家内部推行后、使用的效果超过预期,对商家某问题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

2. 标杆的作用

1)验证产品可行性

只有通过标杆的建立,才可以一定程度证明产品能力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如果迟迟没有标杆产生、可能产品本身就得重新考虑定位与方向了。

2)为产品站台增强说服力

在很多销售售卖产品时,如果只是单薄的产品逻辑讲解,往往商家没那么容易理解获取产品价值,但如果有标杆案例,销售将标杆商家是如何运营、如何取得成果的流程阐述出来,基本上同行商家能够立马理解产品价值。

所以商家对标杆是很看重的,且要求会越来越高,不仅是同行标杆、有的还会要求有细分行业的案例给到(比如除了同样是家居行业、更希望有硬装行业、甚至家居-硬装-瓷砖行业的案例)

设计师搞定B端用户初级指南

八、为B端用户做设计的避坑指南

关于「如何为B端用户做设计」又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在此先不做系统性的分析和展开,仅提供一些经历实战后的小技巧以供读者参考。

1)产品模块对B端商家的作用不同、需求不同、要保证适配各类商家的灵活性

2)B端产品往往复杂,更注重页面引导、新功能的解释,所以每做一个新功能对于“能不能理解”的新人引导设计非常必要(且是人性化的)

3)避免个人经验主义,B端场景往往不能共情,不能依靠个人生活经验去做设计判断

4)决策者和使用者有时会在功能模块上有利益冲突,需要根据该功能对产品购买的影响程度,来权衡利弊(参考决策链)

5)B端产品是用户花钱买的,与C端的免费使用是一个本质区别,“买的东西去享受”和“免费的东西去享受”,感受与包容度完全不一样。

买,代表有所需,使用时,会有准确的预期,在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该功能商家是否买单,是不是当初买这份产品所预期的,如果不是,谨慎添加,且要保证不增加任何认知/操作成本。

6)商家更注重仪式感,对于某些一次性场景不可因频率不高而忽视视觉表现,比如产品初始化设置。

九、最后

B端用户既是普通消费者也是企业打工人,在使用B端产品时天然拥有两重身份,会有职业属性的因素存在,所以拆解好这两种角色并对症下药,就可以了解他们,深入他们设计出极致的产品。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酷家乐用户体验设计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表格页详解

雪涛

       那么之前的文章都是对于B端这样一个系统,进行概括性地讲解,系统的讲解。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将对B端系统对大家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包括每个控件的具体使用。这就是我们从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那么目前我们要进行收缩范围,要精确的明白某个控件应该如何使用。今天我所讲解的是表格页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分析现有表格页的问题。

       文章句句将会直击重点,拒绝长篇大论。

       那么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和查看,我这里去列举一张表格页的图片。以下的讲解都会围绕这个表格页的图片,进行详细的剖析讲解。那么,在看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的翻到上面这张图片,对照着这张图片来吸收消化今天的知识。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关于资产清单的表格页,那么它的构造也符合我们常规的表格页。首先我们对这个表格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格页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是数据过滤,数据操作和数据查看。

数据过滤部分指的就是我们页面上方的这样一个搜索框,包括。我们表格页内容顶部的资产编码,资产名称,它们后边都有这样一个筛选器,我们可以按照顺序或者是倒序进行筛选。这里我把数据过滤的部分用红色框标注一下。

       那么这个表格页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数据过滤其实是非常少的。更多的数据过滤有什么呢?按照资产的新旧程度,我们可以将它分为新的、旧的、淘汰的。那么这三个按钮也可以作为数据过滤放在我们表格内容页的顶端。

       当然,维度有很多个维度,我们不仅可以对资产的新旧程度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对资产的购买时间进行分类,比如2018年、2019年、2020年至今,我们可以对这样一个时间维度进行分类。同样,操作按钮也是放在表格也的顶部,也就是我们搜索框的后边。这样用户在筛选起来会比较的方便,具体需要按照什么维度进行划分,需要我们找到,我们的业务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找到我们的这个表格页希望给用户传达出怎样的信息?那么用户最关心的点是什么?找到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用户最关心的点以维度进行划分更多的筛选器,有助于用户更好的去浏览内容。

       此页面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筛选器过于少。在这里我们并不评价,数据过滤少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我们要记着,我们时刻要具备分析某个功能模块。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它应该怎样去划分?这是我们要牢记的点。



       那么刚才也说过,一个表格页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数据过滤,数据操作和数据查看。现在我们来讲第二部分,也就是数据操作。那么什么是数据操作?数据操作,顾名思义就是对页面中的某些数据进行操作功能,可以是增,删,改,查等等,它都是属于数据操作。那么数据操作,它一定是一个可点击的一个功能按钮,在页面中,我们如果仔细找一找很容易就会发现数据操作的模块。在这里呢,我同样用蓝颜色的框给大家框起来。

       在这里,蓝色框框起来的部分,就是我们这个表格页中的数据操作部分,也就是第二个部分。

那么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说为什么同样都是数据操作,有的数据操作在上面是纯色的一个按钮显示,那么有的数据操作又在表格内容页里,这些究竟有什么区别?

       没错,数据操作。它摆放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但它遵循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呢?也就是说在我们执行数据操作的设计这样一个功能模块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第1次的划分。数据操作部分我们可以分为单行操作,批量操作和全局操作三个操作点,也就是说所有的操作功能无非就是在这三个类别中的某一个类别。好,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什么是单行操作,什么是批量操作和全局操作。

       我相信大家通过字面意思也能对这三种操作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单行操作指的是针对表格内容页的一行数据进行操作,一般就是放在表格页的这一行的尾部。那么批量操作针对的是对多个数据进行操作,他一般放在表格内容的顶部,那么什么是全局操作?全局操作是对整个表格页的页面进行操作,比如说我要导入新的表格,或者说我要替换这个表格,那么根据优先级顺序来说,全局操作大于批量操作,又大于单行操作。这就是数据操作的三个不同点,那么很显然在我们上张图片中。只存在单行操作和批量操作,并没有全局操作。


       接下来我对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数据查看这个部分进行一个讲解。数据查看也就是我们系统所反馈给用户的一些数据,它包括具体的数字,也包括一些汉字,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列为数据查看。那么由于这个表格页上的数据查看部分没有去写一些信息,将这些信息打码隐藏了,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它填入信息后的样子,也就是整个表格的内容页的核心部分就是我们的数据查看,无论是数据操作还是数据过滤,只是进行一些功能上的操作,那么用户最终的视线还是要落在数据查看这个部分,同样我用橙色的框给大家标注出来。

       如果说我们的数据查看部分,其中的数据是混乱不堪的,或者说它的列数是非常的繁琐的,那么对用户的体验非常不好,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有效信息,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牢记7±2法则进行设计。

       那么有的人有疑问了,说如果我的列数非常多怎么办?如果你的列数非常多,那么你只显示其中的重要信息在表格页这一块,其他信息应该归纳到查看详情,或者是二级页面内,不能在一屏中展示过多的信息,即使你放了这么多信息,你要记着那也是无效的摆放,用户在进来之后根本就不想看一眼,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一定要记着7±2法则,或者说我们给自己定一个列数的系统规范也是可以的。



       以上,就是今天对表格页的详细讲解,那么要学习更多知识也可以进我的公众号学习。我们要知道再简单、再复杂的表格页也无非就是三块,数据过滤、数据操作和数据查看,当然在页面中也存在我们的导航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格页,表格页所遵循的宗旨是简单高效,信息直观,操作方便快捷。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弧形线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聊一聊所谓的B端C化

雪涛

编辑导语:B端和C端是产品经理经常接触到的两个话题,那么什么是B端C化呢?这篇文章从B端和C端的区别入手,详细解答了什么是B端C化以及为什么要B端C化,一起来看看吧。

一、写在前面

最近很流行一个词——B端C化,解释出来就是可以用C端的模式和思维来对B端产品进行设计,讨论者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1.C端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可拓展空间剩余不多了,B端产品市场还是一片蓝海,于是产生了一些C端设计师转型去做B端了,将一些C端的模式和思维带到了B端设计中,导致越来越多的B端逐渐C化;

2.B端产品市场互相竞争,为了在同市场中打出差异化,于是一些B端市场开始招揽C端设计师培养转型,并且尝试融入C端产品的模式和思维在同市场内竞争,是产品设计的“内卷化”现象,导致市面上的C化的B端产品越来越多;

但上述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在阐述一种现象或者趋势:不管是交互还是视觉还是UI,目前部分C端设计师正在往B端设计师转型。这个现象的发生对整个设计行业来说无异于新增了很多新亮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B端交互、数据可视化视觉等需求,进而导致对市场培训行业开始产生B端培训的诉求,同时也破空而出了很多优秀的B端设计师。那么B端C化到底是什么,和传统B端C端有什么区别,有这方面想法诉求的同学怎么去实现转型?

由于我本人之前是做C端UI设计师,到后来转型成为B端交互设计师,而接触的业务恰好涉及B端和C端的联动以及多角色之间的协作,所以这篇文章借助结合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谈一谈自己对B端C化的理解。

二、B端C端的区别

在谈B端C化之前,需要先了解B端和C端的区别是什么。B端C端的区别网上有很多文章和概述了,大致归纳下来主要以四个维度去区分:受众主体、上线周期、业务类型和产品侧重点这四个维度,其余的维度也会有区分,但是影响较小,主要还是围绕以上四个维度进行B端和C端区分。

1. 受众主体

受众主体也就是相对应产品的用户群体。C端的受众主体是大众用户,特征为多样化,用户与用户之间跨度也大,但是场景和路径较为单一的,比如C端产品就以年龄层、城市、性别等来划分用户,每个阶段的用户都有不同的诉求、认知和习惯等等;在做任何决策方面都属于偏感性(Heart)的个人决策(Personal);用户稳定性则比较差,要是对产品不满意,可以立马换另一款产品,转换门槛低,有多个竞争对手产品可供选择;

而B端产品的受众主体则是为组织群体,特征为多场景和多维度,用户群体较为清晰明确,可以按照岗位、角色、权限等划分用户群,但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比如设计一个银行内部管理系统,用户群就很明确清晰——银行各级职员角色,根据职级关系设计不同的功能以及权限;在做任何决策方面都属于偏理性(Head)的团队性决策(Team);用户稳定性较强,要是对产品不满意,也只能被迫适应和忍受,转换成本较高,几乎没有其他产品可供选择

2. 上线周期

上线周期就是指产品从需求阶段到设计阶段到开发阶段直至最后产品上线所需要的周期。

C端产品上线周期模式有个很明确的特点:快速迭代、敏捷,很多C端产品功能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上线周期非常短,往往半个月甚至一周就完成开发上线,加上用户群的多样性和跨度大,所以在上线的时候往往会需要AB实验去验证方案可行性;

B端产品上线周期则是和C端一个对立面——长,少则双月/季度多则半年/一年等,因为B端产品流程上都属于重型流程,角色之间关系复杂,交互系统较为繁琐,需求的改动和迭代并没有那么频繁,也不需要像C端产品那样快速上线抢占市场,所以B端上线周期会很慢,也导致在工作强度上相比C端较为轻松一些,但是缺点就是结果没有C端来的那么快和明显。

3. 业务类型

C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本身,关键总结就是让用户爽就完事了,所以C端产品的需求类型往往围绕用户群的痛点产生;因为C端用户跨度大,不同的用户群体有不同的痛点,所以导致C端的需求类型不是很明确清晰,需要不断从用户身上去探索挖掘需求,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得出正确的结论;

B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产品本身,还依赖复杂的关系、渠道、技术和资源,你的关系够硬、渠道够广、技术够领先、资源够丰富,哪怕你的产品很一般,一样能领先其他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关键总结下来就是让用户赢就够了;B端产品的需求类型虽然也是围绕着用户群的痛点产生,但需求的目标是更加明确清晰的,加上需求变更的频率、范围往往都有契约/合同所约束,所以相较于C端产品来说,B端产品是需求更加明确且容易达成目标。

4. 产品侧重点

产品侧重点无异于区分C端和B端最明显的门槛了,C端产品的侧重点主要在于体验,而B端产品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效益。

前面提到过C端产品核心让用户爽就完事了,加上基于用户更换产品的成本很低:你这款产品我用不爽就换掉了,所以C端产品的侧重点永远以用户体验为主,前面说的需求业务类型也几乎是围绕用户体验产生的;大家对比市场上同类型的C端产品,界面、交互、功能都不会差很多,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更新迭代,已经沉淀下来目前最好的用户体验类型了,随着产品量级越大,改变用户体验类型就越谨慎;

C端产品就是为了寻找并解决用户痛点、痒点和爽点,加上品牌性、用户隐私等因素考量,产品侧重点聚焦于用户体验。

B端产品侧重点则是围绕效益了,因为作为一个团队使用的产品,不管是从易用性、功能性还是安全性,为这个团队解决问题为首要基础,那么使用者的体验、产品的美观度等等相较于优先级就没有那么高了,所以导致了有一段时间大家对B端的理解依旧是老旧、丑、难用的认知上;

B端产品就是为了使用产品的团队解决效率、成本、营收的问题,加上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的考量,产品侧重点自然更聚焦在效益上。

二、什么是B端C化

前面了解了B端和C端产品的区别,接下来聊一聊什么是B端C化;简单来说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B端的设计层面逐渐靠近C端,网上也有很多B端可视化、趋势潮流的设计和文章,但是B端C化不仅仅是从视觉设计上的改良,下面我逐渐从大到小聊一下我对B端C化的理解。

1. 功能架构

在做过很多B端产品之后发现,往往很多产品经理是对整个产品架构、功能形态一切都清晰地了如指掌,但是有时候在搭建产品架构的时候,功能形态单一粗糙,步骤复杂且笨拙;站在业务产品的视角来看,架构逻辑上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站在用户视角来看,整体框架是混乱破碎的,步骤繁琐且复杂,导致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变差,但是又不得不去用这个产品,只能被迫去学习使用。

比如一个产品案例,就是一个产品的底层逻辑是前端输入素材id,后端返还一个素材后就可以使用了,站在产品业务视角来看,这样设计没有什么问题,符合产品的底层逻辑;但是站在用户视角就特别难受了,用户想用一个素材,还要去寻找id然后输入搜索,像C端那样全部铺出来给用户选不好嘛?

2. 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自然是指用户群在该行业下的行为习惯,电商行业、社交行业等等不同行业的习惯、专业术语等都不相同,这个在C端产品中都很能得到体验,比如电商行业的大红大紫,社交行业的左右滑动等等,这类有着很明显的行业属性和大众认知,一样是B端设计中应该注意的点。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红色绿色的定义区分,在数据产品认知中,绿色代表数据涨了,红色代表数据跌了,比如GMV数据,DAU数据等,红色为重点关注的数据;而在金融行业中,基金股票红色代表涨了,绿色则代表跌了,所以设计的原则一定得是基于不同行业的用户行为习惯。

3. 信息层级

B端产品的信息量一般是很庞大的,尤其是数据、表单、审批等B端产品,涉及到不同角色不同权限的开放等,所以用户能否能一眼看清关键信息,能否帮助用户快速达成目标,是交互层面针对信息层级的设计处理一个重要的环节。

之前很常见B端产品中信息处理的方法就是堆积处理,直接将信息、数据等平铺展示,比如很久之前的某牛商家端后台等老旧系统;现在很多新的B端产品都是以模块化处理方法将信息层级区分,使得模块之间间隔更明显,信息处理的效率更高,宛若C端中的卡片式设计。

4. 设计语言

设计语言自然是B端设计中标题、字号、颜色等规范标准,早些年把B端产品组件化后且开源的自然是阿里老大哥了,当时最早的AntDesign、以及后来的ElementDesign组件库,到现在都被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大厂某些产品一直使用中,但随着B端产品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己产品沉淀出完善成套的设计语言,并搭建出自己的组件库投入使用了。

5. 用户体验

如何去衡量用户体验是否是好的,最客观来讲当然是通过数据去衡量,而数据往往在C端产品中很常见,不管是体验数据还是表现数据,都是C端产品中最为关注的;然而在B端产品中,更多收集的一般都是业务表现数据,几乎没有衡量用户使用平台的相关数据,大多衡量体验的方法都是依靠问卷反馈的形式;但在B端C化的过程中,用户体验的数据也逐渐被加入到B端产品当中来,成为体验标准的考核之一:比如某个任务完成的时长,报错出现的频次、某某工具的使用率等

6. 视觉设计

最后就是B端C化表现层的设计,包括目前主流的设计趋势如大数据可视化、3D建模、材质质感、Dark模式等都逐渐融入到B端产品中,使得B端产品不再追求简单的“功能优先”和“能用就行”,而是像C端那样追求更美观的视觉,更极致的体验

三、为什么要B端C化

总结下来“B端C化”就是B端产品无论是从功能架构还是视觉体验,越来越趋于人性考虑设计,越来越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和反馈,因为说白了不管B端产品代替成本高不高,用户是一群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职员,使用者归根到底还是“人”在使用产品,那么必然会带来体验相关的问题;

所以B端C化会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在企业平台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会将B端产品的功能放大,追赶市场竞争,逐利行业内卷,在体验和视觉感官上也会更加的人性化,结果自然是产品设计者们更加的卷了(手动狗头)。

无论是现在的B端C化还是将来其他多元的设计趋势,随着市场的竞争和行业内卷,已经反推着设计师们不单单局限于照顾自己的“三分田地”了,无论是之前视觉设计师开始学习3D建模,还是UI设计师尝试接触代码设计,设计师最大的品质就是应该紧跟时代的趋势变化,及时调整补充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的竞争力,才是在当今环境下立足的根本。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雨灰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blogger

蓝蓝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