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认识d.school是在一次tour的参观。当时被整个学院的布局、设计风格深深吸引。因为当时我和好伙伴在创业,搭建中国青少年触手可及的优质教育的平台youthMBA(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wechat search "youthmba"里面有更多关于DT的原创文章 or 官网YouthMBA | 少年商学院)。我们想为我们课程实践找到一个匹配的理论基础。参观过几次d.school tour之后,我们觉得DT是最符合我们在国内 为kids 打造的《设计思维工作坊》的气质,于是我便参加了几次线下的training, 合作完成了几个小的project-- 其中一个是 redesign 餐厅的用户体验。 还参加了DT for K12 的seminar,对DT 整个过程有一定的了解,especially for K12.
谈谈DT: 在参加完整个DT后,我非常有幸拜访了David Kelley先生,他接受了少年商学院youthMBA的专访,并且阐述了他对DT的观点,我整理如下:
蓝蓝在1月份去了斯坦福大学 Design School ,见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佩服之至,回来后搜索了一些资料学习和研究设计思维课的内容。
分成几个文章,分享给大家!
下面为转载:在讲Design Thinking之前,先大概介绍一下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d.school: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简称D.School)。
作为世界领先的设计学院之一,D.School的大名想必每一个喜欢设计的同学都应该有所耳闻。2004年的时候,Stanford的机械工程系教授David Kelley创立了D.School,具体的介绍大家可以移步D.School网站或者维基百科。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的使用了视差技术的网页,你会发现这些网站所采用的视差设计已经似是而非了。这些网页中的可动元素非常之多,但是并非动画;配色风格和视觉元素趋近于扁平风,并且借用了来自Material Design的物理隐喻,融合了许多微妙的交互细节。诸多时下流行的设计手法和新趋势开始被打碎分解揉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混合型视差滚动网页。
在网页设计或APP UI设计中,为了更好的规范设计文档,设计师通常会花时间去把各种UI元素组织起来,比如字体大小、段落行距、按钮颜色、尺寸等等,制作 Style Guide 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却有其它方面的好处,比如确保UI设计风格保持一致性,让开发人员遵循风格指南去开发,节省沟通时间。
文章为大家整理了21个不错的UI设计说明范本,设计师们可以按照这个范本来为自己的项目做一个UI设计说明,有了这个设计风格指南,也能看出自己的作品是否整洁规范并提高沟通效率啦。